创造性思维培养范例6篇

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1

――提要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同时也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虽然不少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这个问题,但各有不同的见解。在中学物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对于从根本上提高中学物理教学的质量很有帮助。

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

创造性思维是指个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包括两个过程:先是发散性思维过程,后是收敛性思维过程。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而收敛性思维则是综合多种信息,找出最佳方案的思维过程。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因为发散性的思维方法往往是向外扩展的,有可能找出更多更好的适当答案。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先设出几种方案,再对每一个方案进行检验和论证,从而淘汰一个个欠佳答案。这一过程的前半部分,是发散性思维,表现为“大胆的假设”;这一过程的后半部分是收敛性思维,表现为“小心的求证”。实际上,解决问题往往是发散收敛发散收敛多次循环的过程。只有收敛思维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两者协调的活动,才能发现新关系、新联系,提出新假设、新方案,解决新问题。

创造性思维对完成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才是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在学校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在此,我仅以习题课教学为例来阐述。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须持之以恒,每讲一个物理题,都要引导学生思考已知量和待求量有关的物理公式、定律有哪几个,这就是发散思维;然后用“双基知识”很快判断出到底用那几个公式或定律,这就是收敛思维。这样,每做一个题,都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过程。

在习题教学中,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一题多变

采用“一题多变”既可防止“题海战术”减轻学生的负担,又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达到提高解题能力的目的。原题的题设条件略有演化和改变,而使问题的物理情景发生变化时,一些反应能力差的学生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不加深思就“依样画葫芦”,结果导致失误;甚至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有时也会被这种“似曾相识”的题目迷惑。这样由于发散思维,同学就有这样那样的许多错误和正确的解答,进一步研究题目,使答案越来越趋向正确化、简洁化,最后通过设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达到更深层次的“举一反三"的练习,这样既可使学生深化、活化知识,建立起以不变应万变的信念,又可培养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敏感性。

一题多解

对于创造性思维,发散的幅度越宽越广越多,因此在习题课中“一题多解”是个好方法。

一题多解具有知识覆盖面大、综合性强、解法灵活多变的特点。启发学生通过不同角度去探讨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殊途同归。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从而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学生掌握的方法越多,技巧越高,对解决新问题的可能性越大。有时有些方法甚至是教师所不能想到的。一题多解能从题目的不同侧面去探索题目的多种解法,这是A・F・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在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

[例].如图所示,重量为G的物体挂在三角形框架ABC上,求横杆AB斜杆BC上各受力多大?

要求解法越多越好。结果学生提出许多解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

a.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法

b.力的分解法

c.正交分解法

d.三角形法

在求解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一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重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目标在审题、解题、议题三个环节上指点方向、教给方法,在老师的点拨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究,并悟出其中的道理。二是不能单纯为追求解法的多少而损耗精力,主要的是对几种不同解法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找出最佳解法,对思想方法不同和有实质性区别的解法,更予以重视。解法不在于多,而在于活、巧、高。三是要针对学生在求解过程普遍存在的一种模糊认识、错误思路通过提问,提出似是而非的答案形式,把矛盾诱发出来,并及时启发学生将其澄清纠正,实现“一题多问”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2

一、巧设疑难,启迪思维

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合适的时机是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有了兴趣,思维就处于活跃的状态。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只有出现问题,才需要思考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激发求知欲的内驱力。因此,其关键在于教师对于问题的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巧妙、新奇、趣味性,就会紧紧地吸引学生,让学生精神处于一种亢奋状态,达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作用。例如:在教学比例尺这节课时,向学生提这样的一个问题:王叔叔不用爬到烟囱上量自己的影子,就可以知道烟囱的高度,是谁暗中帮助了他?在教学圆的周长这一节课时,怎样知道圆的周长呢?学生可能用两种方法:把这个圆在直尺上滚动测出周长;用绳绕圆一周,再测出绳的长度。那么,如果我们要测量圆形湖面的周长怎么办呢?在问题设计中我们必须注意因材施教,难度适中,使各类学生都能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智慧,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实际上正是在这种对问题的思考和争辩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到位,教师的导才能“导”在关键处。

二、通过联想,活跃思维

在教学中如何重建知识结构呢?联想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联想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基石。

联想是头脑中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思考过程,联想是发散式的思维,运用联想可以增强记忆、唤起学生对旧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间联系、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也是对学生定时心态的利用。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把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一看可以拼成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与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让学生展开联想,三角形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从而得出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以高除以2。

三、注重操作,拓宽思维

皮亚杰曾经指出:动作性的活动对儿童理解空间观念具有巨大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操作和实验展开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形成表象为感知过渡架设桥梁。在几何知识教学中能加深几何形体中有关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和思维能力。

教学圆柱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动手触摸发现圆柱的特征,有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底面和曲面(侧面)。然后让学生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剪开,发现圆柱侧面展开后的图形是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底面周长,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高。由学生自己动手发现新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圆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动手把圆平均分成16份,看一看可以拼成什么图形,教材中拼成了平行四边形,在这里我们可以让学生任意的去拼成不同的图形,如平行四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然后发现拼成图形与圆形有怎样的关系?然后通过拼成的各种图形都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实际操作在一些应用题的教学中也能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3

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用合适的情绪参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认真领会,认真思索,要逐步深化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思维。要增加数学实验教学,让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通过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辅之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一、搞好情景创设,诱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一部好的影片往往可以使观众回味好久,一部好的影片往往刚开始就把大部分人的胃口吊起来了,同样一节好课,也需要一个好的开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发展,动机的形成,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都离不开一定的数学情境。好的课堂,气氛要好,如果刚开始就能把课堂气氛调动起来,在后面数学教学中,学生就会很投入的进入学习状态。所以,精心设置数学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手段。传统教育的弊端告诫我们:教育应以学生为本。面对当今新时期的有思维有朝气的青少年,面对这么一群可塑性很强的学习主体,教师决不可以越俎代庖,以知识的讲授替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在学习矩形、菱形性质时很多教师往往忽视该图形的中心对称性的动手操作,直接给出图形,而从平行四边形的变换直接给出定义,这样虽然可以节约时间,但很不容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的思维活动有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和精心的点拨和启发。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导学生思维为立足点。在学习“判别三角形全等”这节教学内容时,设置了如下问题情境:

我手里有一块破损的三角形玻璃①、②其中第①块只含有一个角,第②块含有两个角,如果我现在让你只带一块玻璃去玻璃店,帮我把玻璃化好,你准备带哪块去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纷纷献计献策。

这样巧设悬念,使学生开始就对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在课堂数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设置悬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所学内容,也为学生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理想的环境,这是组织数学教学的常用有效方法。

二、注重实验动手的教学,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中学生说理能力的培养是完全必要的,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许多定理(公式、法则)往往是靠实验、观察、操作、猜想得出结论,然后再加以论证,这是完全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心理发展特点。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这一节中,教师在上课前要求学生事先准备五根长短不一的小棒,长度分别是3cm、4cm、5cm、7cm的小木棒,取其中的三根小棒塔成一个三角形,由实践操作回答:你所取的三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多少?任意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吗?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认真比较,趣味盎然的进行学习。 从而得出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

另外数学概念的本身大部分是通过实践、猜想而发现、发展。如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进行拼图,既可强化知识形成,培养学生科学实践能力,又能为后面的理论证明提供方法,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以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材中设计了很多“数学活动’如在中心对称的学习后有一个剪纸活动,要让学生自己课后动手操作,既能认识到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又能美化生活。教师要充分的挖掘这部分素材,利用好内容,去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培养创造思维能力要从每个细节入手,任何一个富有创造性活动的全过程,要经过集中、发散、再集中、再发散多次循环才能完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果忽视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掘每个教学环节,对每一个题目的处理都要到位,不能就题论题。因此在题目的设置上,要注重内容的开放性,所提出的问题常常是不确定和一般性的,题目的解法是多样的。给学生的思维不是限制的。让学生的讨论有一定的空间,产生用不同方法解题的探索乐趣,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多样性。不仅要有一题多解,还要有一定的变式教学,尤其是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及多题归一等变式训练。像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很多很多,我们教师主体必须收集其他必要的信息,才能着手解决。有些问题答案常常是不确定的,存在着多样的答案,但这样的还不是答案本身的多样性,而在于寻求解答的过程中主体的认识结构的重建。

在学习数量变化这一课时,有这么一个问题:在直角坐标系中有一个长方形边长为3和4且经过点(1,2)你能求出其他的点吗?大家很快的找到了这样的一个图形,又问:就这一种情况吗?学生经过讨论分析得到了不同的情况。接着又问知道两个点图形固定吗?三个呢?这类开放题不仅留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很大,而且极易引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开拓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为了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习动机,给学生提供学习的目标和思维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总之动手、动脑双结合,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得到完美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4

关键词:物理教学;创造性思维;兴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新课程体系中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主旋律。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兴趣、鼓励学生提问、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联想能力、展开科技兴趣活动等几条途径来实施。

一、精心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学生对物理产生了兴趣,就对物理知识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就能主动地学习,积极地思维,执着地去探索。所以,为了使学生能从旁观者、被动的接受者变成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者,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是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能激发起浓厚探索兴趣的问题。如在学习“分子”这个概念时,为了使学生发现“物质是由一个个小微粒构成的”,可让学生做好这样一个实验,给学生一支长约一米的一端密封玻璃管、一个橡皮塞、一个注射器、一小杯红色的水、一小杯酒精、一根细铁丝,先让学生在玻璃管中注射约一半体积的水,然后在上面再注射满酒精,塞紧塞子,让学生把玻璃管上下颠倒几次,实验结果是液体的体积变小了,根据现象,让学生猜想其中原因。又如,上初二电路时,给学生二只小灯泡和二只开关,以及必要的导线、电池,让学生自由连接,最后由老师一一讲评,分析各种所接电路的优缺点,从而得出电路的连接方法和各自的特点,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

二、创设宽松环境,诱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初次学习物理的学生一般都觉得物理比较有兴趣,这是因为物理知识、物理现象来源于生活,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许多物理实验都能让学生浮想连翩。但过不了多久,一部分学生就会对教师自认为是很精彩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麻木,甚至是讨厌。这是因为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没有及时满足学生好奇的各种提问,折断了学生联想的翅膀,把学生的思维一个个地抓进了他们不心敢情愿进去的知识框框中。

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让位于学生的学,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而不是主宰者。宽容待人,让学生能平等地人人参与教学,使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大胆地质疑问难。其次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火花,不要以成人的所为成熟的眼光看待学生的世界。多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求异质疑,激励学生多提问题,鼓励他们以研究者和创造者的姿态去独立思考。在教学中可以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勇士的事迹,以此来鼓励学生对前人的一些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有大胆质疑的勇气;对前人尚未揭示的事物和规律,有勇于发展的精神。即使某些发问是可笑的,某些提法是错误的,某些探索是失败的,教师也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和失败的原因,变错误为正确,变失败为成功,不挫伤学生求异思维的积极性。

三、开拓知识领域,训练发散思维

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先导,有了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更能使学生容易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触发联想,产生迁移和连结,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达到认识上新的飞跃。

开拓学生知识领域,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必须建立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课内要狠抓“双基”的教学和训练,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讲要精,学要透,练要巧,用要活,减轻学生那些不必要的负担,扎扎实实地让学生学好课内的基础知识,练好基本技能,使学生有能力打开分析问题的思路。其次鼓励学生求异和发散。求异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探索不同解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发散思维是在一定水平上,由一个中心向四周辐射开,寻求事物间的纵横向联系,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法。求异和发散是创造性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法。

四、训练直觉思维,发展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能作出伟大的发现。”直觉猜测是创造性活动的起点,科学家的许多发明、创造都来自于他们的直觉。直觉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事物,能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升华,当然直觉必须以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学习电路这一节中,在讲解串、并电路时,可制作二个串联和并联电路的暗箱,分别让两只灯串联和并联,然后分别拿掉其中一只,根据出现的现象,训练学生的猜想能力。

联想和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很重要。联想可以把多个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容易触发灵感而导致新的发现。想象能不断地改造旧表象,创造新表象,是创造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挥自由联想的习惯,使他们敢想、爱想和善于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活跃他们的思维。还要启发学生:①根据已知进行联想,判断结果;②通过联想证实已知的结论;③运用联想进行实验设计;④根据有关知识进行比喻想象;⑤发挥自由假想;通过假想养成学生爱幻想、爱探索的习惯,从事物的另一面强化他们所学的知识。如在摩擦力的教学中提出:假如世界上没有摩擦力,或者地球没有引力,世界将是怎样的?又如证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实验,对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很有作用。

五、充实课外活动,给学生以成功的喜悦

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5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探究式教学猜想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15-02

1.问题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基本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往往被老师牵着走,教师设计好教学的每一步,实际教学时来回控制,把学生引向预定的结果,而当学生提出与教师的预定结果不相一致甚至相反意见时,往往被教师斥之为"异想天开"、"胡思乱想",从而扼杀了学生猜想的天性,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不愿意思考问题,只是盲目地等待教师给出的正确答案或结论,以此养成了学习上的被动与惰性,毫无疑问的,当他们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必然缺乏竞争力,缺乏创新的激情与活力。新物理课程标准试图用探究性教学来改变这一切,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与培养。笔者发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往往流于这样一种形式:教师引导学生遵循课本上正确的推理逻辑,预定的探究程度和表面的实验操作,来验证书本上科学知识的正确性。这样的探究教学必然会使学生形成这样的科学观与探究观:探究学习、科学实验只不过是在证明一个已知结论的假设而已。这样的探究学习其实已失去了探究活动的浓郁味道和勃勃生气,名为探究,实为外显、表浅的实验操作与验证,学生的探究体验肤浅,更谈不上对知识真伪的辨别与意义构建,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失去科学探究的热情与兴趣。因此,笔者认为,面对一个问题,需要开动脑筋,大胆猜想,提出各种可能的假设,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设计与验证,才能使学生真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艰辛,体验挫折感与成就感,从而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这才是科学探究的精神所在,也是探究教学的目标所在。

2.猜想的重要性

首先从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来看,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这一过程中,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是科学研究问题的核心环节,它决定探究的方向,同时又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第一自我判断,对于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言,应该说,提出猜想,树立假设比验证更为重要,没有对问题探究的猜想与假设,假设也就谈不上验证,因此,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大胆而正确的猜想与假设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从猜想的思维过程看,猜想是指在观察、操作或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问题的发展趋势或本质规律进行归纳,判断的思维过程。因此,猜想并非瞎猜,是以一定科学事实和理论为依据的,具有科学性的特点。同时,猜想又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与已成为真理的理论相区别,它的结论是否正确还需通过实践检验,因而具有证伪性的特点,它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与验证欲望,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再者,一切创造活动都需经过认真思维,作大胆猜想才能实现,猜想思维往往能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直接涉及事物的本质,重新排列已有的认识,创造出新形象,或在已有认知基础上提出新的见解,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因而猜想具有创造性,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最佳途径。

第三、从现代教育心理理论来看,猜想符合学生好奇、大胆、敢于尝试的心理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自由空间。当学生发现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并为实验所证实时,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因而更能促进其探究问题的兴趣;当学生的猜想被事实证明是错误时,在其脑海中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其对知识真伪的辨别与体验,并为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做准备,只要正确引导,亦能激发其再度猜想,探究的热情,以满足自身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因而,猜想对于学生各方面主动学习和主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四、从自然科学的发展史来看,猜想思维在基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并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道尔顿原子假说、阿佛加德罗分子假说,促进了当时化学研究的深入与发展;胡克关于物体相互作用与距离平分成反比的猜想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法拉第由"电生磁"进而大胆猜想"磁生电"而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并为电与磁统一奠定了基础;普朗克关于能量量子化的猜想打开了近代物理学的大门……可见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科学是从想象开始,没有想象就不可能有创造的意向,便不能进行创造,只有想象和大胆的猜想才能产生假说,同时想象和猜想又能激励创造。因此,在物理教学与实践中有意识、有计划地鼓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猜想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猜想毕竟是猜想,在进行论证前不能作为真命题,教师可举出一些不正确事例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育,为防止学生胡乱猜测或模式化,可以让学生充分地猜,并要求说明这样猜的理由,与此同时,我们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一位哲人说得好:"知识是创造的基础,想象是创造的翅膀",而想象的主要形式是猜想,让我们放飞猜想的翅膀。尽管有时猜想的结果可能是错误的。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去开发和培养学生的猜想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多的培养出富于想象力,富于创造性的人才,以适应与促进时代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创造性思维培养范文6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有着更多的需求,因而要求教育机构建构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科学是小学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现状不乐观,对人才培养有不良影响。所以,本文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现状出发,提出科学课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对策建议,能够为人才培养创造条件。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的一种特有的思维方式,使人能够对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和分析能力。小学科学课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学科,因而对小学科学教师有着较高的要求。然而,纵观小学科学教学,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力明显不足,因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重要性,所以有关人员应加强对该问题的探讨,提出有效策略促进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提升小学生素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

目前,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存在诸多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认识能力不足方面。首先,认为科学学科教学中,以传授科学知识为主,思维能力是小学生自主养成的。其次,认为创造性思维为优等生所特有,其它水平学生不具备,故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创造性思维培养平台具有倾向性。最后,在科学实验教学中,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动手操作时间相对较少,且将实验步骤、内容等问题直接告知学生,减少学生探究时间和缩短过程,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

二、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其路径相对较多,但结果只有一种。所以,科学课教学中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进行培养尤为重要。首先,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竞争是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决定力量,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开创祖国未来。其次,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经之路。

三、科学课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策略

(一)鼓励小学生勇于质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鼓励小学生勇于质疑是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起始,可以将小学生带入创造性思维的殿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思考,进而提出质疑,为小学生专心寻找问题答案提供良好的动机条件。例如:在《大树的观察》教学中,教学活动进行过程中,学生可能提出“大树的树皮为什么自己裂开”、“树皮裂开后怎么办”等系列问题,待问题提出之后,教师不可急于为学生解答,而是引导学生带着疑问深入学习,最终寻找问题的答案。该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解决能力,使学生享受问题解决过程和得到答案的快乐[2]。

(二)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之门。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对所了解知识不满足,希望了解更多的知识内容。对此,教师要把握时机,激发学生好奇心理,激发其求知欲。例如:在讲解《大气压力》一课中,教师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首先,问学生是否相信一张纸可以托住一杯水,相信许多学生都会摇头,表示不相信;其次,教师进行实验操作,以验证事实。当学生看到一张纸可以完全托住一杯水时,便会产生浓厚兴趣,想一探究竟。与此同时,教师引导小学生进行思考,逐渐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引导小学生自主探究小学科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因而要培养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必须将教学活动回归于实验中。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应完全操作实验,而是在启发小学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既能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又能培养小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水有浮力》的教学中,教师将橡皮泥放入水中,问学生是否能够通过有效方法将橡皮泥浮起。对此,学生开展激烈的探讨,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一一验证。在此过程中,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以有效培养,且激发小学生想像力,增强思维拓展训练的效果[3]。

(四)激发小学生创造欲望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需激发其创造欲望,使小学生思维方式得以发散,打破现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所以,在该阶段,教师要鼓励小学生敢于对问题加以探讨,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即便是异想天开的想法,教师以正确方式加以否定,不可打击学生,以培养和提升小学生想像能力。例如:在《登上月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月球与地球的区别问题,如空气、引力等方面,不仅有助于增强小学生对月球的认识,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对月球宇航员服饰、喝水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结论: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小学生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对小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现阶段,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对小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能力不足,阻碍教育教学的发展进程,且不利于人才培养。但是,随着小学科学课程的不断发展,创造性思维培养逐渐深入人心,小学科学教师必定能够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充分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周永广.结合小学生心智特点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0:102.

[2]支丽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5,2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