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精神病无抽治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精神病无抽治疗方法范文1
【关键词】 皮肤瘙痒症;穴位注射;口服中药
皮肤瘙痒症是皮肤科临床的常见病,随着现代社会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本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因本病的发病因素比较复杂,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因此本病的治疗非常棘手。笔者自2006年7月至2008年9月采用穴位注射联合中药治疗本病,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本院皮肤科门诊,选择符合皮肤瘙痒症诊断标准[1]的83例患者,其中男43例,女40例,年龄18~70岁,平均(37.6±10)岁,病程1月~10年,平均(4.3±0.9)年。入选8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轻重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1.2 排除标准 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精神病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下,70岁以上者。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方案 对照组:服用自拟止痒汤,方药组成:生地30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马齿苋30 g、何首乌20 g、当归20 g、丹参25 g、鸡血藤30 g、生龙骨50 g、生牡蛎50 g、地肤子30 g、白藓皮30 g、刺蒺藜30 g、黄芪40 g、荆芥20 g、防风20 g、生甘草15 g。由本院中药制剂室水煎成袋。服用方法,150 ml/次,早晚各服一次。治疗组:口服止痒汤的同时进行穴位注射,选取双侧足三里,双侧曲池。注射方法[2],选定穴位,碘伏消毒后,用1 ml注射器,抽取盐酸异丙嗪(0.2~0.4)ml,在已选好穴位处快速进针,上下缓慢提插得气,回抽无回血后,缓慢将药液注入,每穴(0.05~0.1)ml,每日注射一次,5 d一个疗程,10 d后观察疗效。两组在治疗期间避免热水烫洗,禁食鱼、虾、蟹及辛辣刺激性食物,内衣宜穿宽松棉制品。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瘙痒完全消失,继发皮损消退,无需再用药物治疗;显效:瘙痒明显减轻,继发皮损明显改善;有效:瘙痒减轻。继发皮损有所改善;无效:瘙痒减轻不明显[3]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均经10 d治疗,疗效比较结果见表1。经χ2检验两组痊愈率(χ2=4.41,P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所有患者穴位注射后,自觉酸胀、乏力,持续2~4 h,大多数患者都嗜睡,初次表现明显,后减轻,不影响治疗。对照组、治疗组服中药时各有3例出现轻度腹泻,不影响治疗。
3 讨论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易诊断难以治愈的常见病。中医称为痒风,中医文献早在《内经》中即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隋o巢元方《诸病源侯论》卷三七中记述:“风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而来往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由于风热血热蕴于肌肤不得疏泄,血虚肝旺以致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气血二者相互依存,气虚血运受阻,气虚不能濡肌肤,故患者皮肤干燥、肥厚、瘙痒。治之当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古训,滋养阴血以治本,凉血清热,活血通络以治标,同时佐以祛风止痒之品。方中生地、何首乌、当归、丹参、鸡血藤、夜交腾滋养阴血、活血凉血为君药,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止痒为臣药,马齿苋、刺蒺藜、苦参、白藓皮、荆芥、防风祛风除湿止痒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共奏滋养阴血、活血凉血祛风除湿止痒之效。
针灸疗法治疗皮肤病,是通过刺激体表的腧穴及经络,达到调节脏腑及经络平衡,内外上下表里平衡,激发运行气血的功能,使病变的皮肤恢复正常。穴位注射疗法是将药物注入穴位或压痛点(阿是穴)而产生效应的治疗方法,是针刺和现代医学封闭疗法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通过针刺的机械刺激和药物的药理作用,激发经络穴位以调整和改善机体功能与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使气血调畅,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药物在吸收的过程中又延长了对穴位的刺激时间和强度[4]。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为全身强壮要穴,针刺此穴有调理脾胃功能,协调气血阴阳的作用,正对皮肤瘙痒症的病机;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针刺此穴能宣泄血热风热之邪,清利阳明蕴热,凉血止痒。盐酸异丙嗪为抗组胺药物,穴位注射此药可使药物吸收缓慢,增加作用时间和强度,同时对穴位的刺激时间也加强。药物与腧穴的共同作用达到滋阴养血,凉血清热,祛风止痒的目的,使患者快速止痒痊愈。同时配合中药内服,治与外治相结合,较单纯口服中药明显提高了疗效,缩短了病程。
参 考 文 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07.
[2] 程爵棠,程功文.百病中医穴位注射疗法.学苑出版社,2004:559.
精神病无抽治疗方法范文2
【关键词】 氯丙嗪; 粘液腺囊肿; 上皮衬里
口腔粘液腺囊肿发病率较高,是口腔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1998年以来采用氯丙嗪囊腔内注射治疗110例患者,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57例,女53例。年龄5~42岁,平均年龄18岁。下唇74例,舌腹18例,口底10例,其他部位8例。
1.2 材料与方法 准备两只1 ml注射器,第一只注射器内抽取1 ml氯丙嗪注射液备用,用第二只注射器自囊肿边缘正常黏膜刺入囊腔,回抽将囊液抽出,然后保持针头不动,拔下针管,套上预备好的、装有氯丙嗪注射液的第一只注射器的针管,向囊腔内注射氯丙嗪,至囊肿饱满、发白为止,一般注射0.1~0.3 ml即可。
1.3 疗效标准 治愈:1周后复查,见囊肿注射部位的黏膜表面发白,组织无肿胀,触及有一中等硬的小结节,无活动,无压痛。2周后复查,见表面黏膜基本正常,颜色较周围组织浅,结节明显缩小、软化,无压痛。1个月后复查,注射部位与周围黏膜无差异,硬节及囊肿完全消失,表面黏膜未留瘢痕。无效:注射1周后囊肿无明显变化,观察1个月囊肿未消退。
2 结果
治疗效果见表1。
表1
治疗效果
例数治愈无效治愈率%
下唇7470494.6
舌腹1814477.8
口底108280.0
其他87187.5
合计110991190.0
3 讨论
3.1 粘液腺囊肿分为外渗性囊肿和潴留性囊肿,外渗性囊肿占80%以上,由创伤引起导管破裂、粘液外渗进入组织间隙所致,无上皮衬里。潴留性囊肿远不如外渗性囊肿常见,系由于粘液腺排泄管部分阻塞,粘液潴留于腺泡内,使腺泡逐渐膨胀而形成囊肿,有上皮衬里。粘液腺囊肿多见于青少年,好发于下唇及舌尖腹侧。囊肿位置表浅,表面仅覆盖一薄层黏膜,呈半透明、浅蓝色的小泡,质地软而有弹性,一般从绿豆粒到蚕豆粒大小,以黄豆粒大小常见。囊肿极易被咬伤而破裂,流出透明无色的粘液,随之肿块消失,但不久又复发。反复破损与复发,使局部疤痕组织增多,表现为较厚的白色疤痕状突起,囊肿的透明度减低[1]。粘液腺囊肿治疗一般采用手术、激光、冷冻、微波、囊腔内注射腐蚀性药物等方法。
3.2 氯丙嗪为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其pH值为3.0~5.0,呈酸性,粘液腺囊肿内局部应用具有强刺激性,可破坏囊壁,使其机化,形成瘢痕达到治疗目的[2]。
3.3 氯丙嗪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上腹不适、食欲缺乏、乏力及嗜睡等,偶可引起性低血压、心悸、震颤、急性肌张力障碍、癫痫、过敏性皮炎等。在本研究中由于用到的药物剂量小一般只有1.25~3.75 mg、且是局部应用,因此没有观察到不良反应。
3.3 粘液腺囊肿的各种治疗方法中,手术创伤大、许多患者不接受。激光、冷冻、微波等方法需要特殊设备,一般医院不具备条件[3]。而囊腔内注射氯丙嗪治疗,创伤小、痛苦小、疗效可靠,治疗后一般无不良反应,特别是儿童患者对手术有很大的恐惧感,此法更容易取得患儿的合作,值得推广[4]。
参考文献
[1] 邱蔚六.口腔颌面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305-306.
[2] 杨宝峰.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57-160.
精神病无抽治疗方法范文3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针刺 中药 免疫球蛋白
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Bell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本病祖国医学文献中称作口眼斜,也称口僻。古人认为本病是由于风邪所中,历代文献均将其归入风门。该病若治疗得当则预后较好,如果延误治疗时机或治疗不得当,则缠绵难愈。2008年6月~2010年6月期间,笔者采用针刺联合中药治疗周围性面瘫,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符合《实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1],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18~69岁;病程1~7天;左侧43例,右侧37例。肌电图检查:显示为完全变性12例,部分变性68例。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5.8±10.2岁;病程4.5±1.3天;病变部位左侧22例,右侧18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46.2±10.6;病程4.7±1.1;病变部位左侧21例,右侧19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临床表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②处于急性期的患者;③患者入组前未采用其他治疗方法;④患者同意进入该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具有良好的依从性。
1.3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者;②肿瘤、脑血管病、脑炎、创伤和其他颅脑病变等因素引起的面瘫;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④非急性期患者;⑤存在心脑血管病,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疾病和精神病者;⑥不愿意接受该研究者。
1.4 定位诊断[2]:①单纯性面神经炎。定位:茎乳突孔或以下部位受损。临床表现:面肌运动障碍,额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②Bell氏面瘫。定位:在面神经管内(茎乳突孔),面神经管中鼓管索和蹬骨肌神经之间受损。临床表现:面肌麻痹,舌前2/3味觉丧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碍。③Hunt氏面瘫。定位:膝状神经节处受损及岩浅大神经受损。临床表现:面瘫,舌前2/3味觉丧失,涎腺分泌功能障碍,听觉过敏,泪腺分泌丧失,耳甲与乳突区痛,亦可有耳廓、外耳道疱疹。
1.5 中医分型[3]:急性期的界定标准为病程7天以内;①风寒痹阻型:面瘫,口眼歪斜,耳后疼痛,乳突部明显压痛,口淡无味,纳差,苔薄白,脉浮紧。②肝胆湿热型:面瘫,耳后疼痛,口苦,咽干,情绪急躁,心烦,舌边尖红,苔黄腻,脉弦细数或濡数。③气阴两虚型:面瘫,气短,乏力,纳差,少寐多梦,舌淡白,脉弦细无力。
1.6 统计学分析: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有统计学意义。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给予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12和中药治疗。中药组成:全蝎3g,白附子、僵蚕各10g。加减法:风寒型加白芷、羌活各6g,防风10g;风热型加薄荷9g,连翘12g;恢复期加黄芪15g,地龙、红花各6g,橘络12g。水煎3次兑匀分服,每日1剂[4]。观察组患者加用针刺治疗。穴位:风池、阳白、攒竹、丝竹空、四白、地仓、颊车、牵正、下关、迎香、承浆、合谷(对侧)。风寒痹阻型加外关、翳风;肝胆湿热型加太冲、翳风;气阴两虚型加三阴交、足三里(对侧)、翳风。眼睑不能下合、露睛流泪者,加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局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25mm×40mm毫针快速进针,直刺选取的穴位,平补平泻,抽针法,得气后留针30min。每周针刺6天,休息1天,共治疗4周。
3 治疗结果
3.1 效果评价:疗效评价标准[5]:痊愈:面神经支配区域内所有功能正常。显效:静止时,面部双侧对称;运动时,前额运动功能良好,眼轻用力即可闭合,口角轻度不对称。好转:双侧面部可见区别,但无严重的外形损害;静止时,双侧基本对称;运动时,前额轻中度运动,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角有轻度的下垂。无效:有明显可见的面肌瘫痪,外形损伤;静止时,双侧不对称;运动时,前额无运动,眼睛完全不能闭合,口角双侧完全不对称。入组和疗程结束时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检测,检测方法为放射免疫分析方法,所有受试者均于清晨空腹抽血检测。
3.2 治疗结果:疗程结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治疗组总有效率92.5%,优于对照组的7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指标变化比较:见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免疫球蛋白各项指标均下降,但是观察组患者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
3.4 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4 体会
祖国医学认为面瘫是营卫不调,气血衰少,腠理不固,脉络空虚,风寒、风热之邪侵袭阳明、少阳经脉导致面部经脉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筋失养,肌肉纵缓不收而致病[6]。清•林琴《类证治裁》曰:“口眼歪斜,血液衰涸,不能荣润筋脉也。”近年来,面神经的自身免疫在周围性面瘫发病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被认识,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这为其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中医治疗本病以扶正祛邪,通经活络为原则。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患者眼睑不能闭合是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导致;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失调导致患者颊部症状。所以,我们取四白、攒竹、丝竹空、阳白、地仓、颊车等穴位,疏调局部经气,温经散寒,濡润筋肉;针刺风池、翳风等穴位可以疏解风寒;针刺合谷、足三里,以补提正气。本法选用的阳白、四白、颊车、攒竹、地仓等穴,均位于面神经颅外段各分支的重要解剖位置上,针刺后可以广泛刺激面神经,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组织代谢,提高其兴奋性,从而有利于病损面神经功能的恢复[7]。同时,给患者服用中药,中药中的僵蚕、全蝎、白附子具有祛风、活络、通经等作用。恢复期加用黄芪、地龙、橘红、红花具有活血化瘀、益气熄风之功效。风寒型加用防风、白芷、羌活,可以祛风散寒;风热型加薄荷、连翘,可以祛风清热。诸药合用,使邪去正复,风寒得除,血脉流畅。本文不足之处是没有对定位诊断的各类型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有文献报道[8],单纯性面神经炎痊愈时间最短,Bell氏面瘫痊愈时间稍长,Hunt氏面瘫痊愈时间最长;面神经损伤平面位置高,波及范围大,损害程度重,疗效差;损伤平面低,波及范围小,损害程度轻,疗效好。
5 参考文献
[1]郭国际.实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与治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300-302.
[2]章翔,易声禹.现代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1-12.
[3]朱春华,林学武.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治疗时机[J].中国针灸,1994,14(4):23.
[4]张广义,杨志梅.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面瘫56例[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9,25(1):91-92.
[5]黄彬.波形交替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7,13(7):655-656.
[6]金泽,金载润,金亨镐,等.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中医药信息,2003,20(3):38.
[7]孙秀萍.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37例的疗效及观察方法[J].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10,6(3):172-173.
精神病无抽治疗方法范文4
方法:采用间歇牵引、手法、针灸、中西药物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结果:治愈89例(占71.7%),好转32例(占25.8%),无效3例(2.4占%),总有效率97.5%。疗程最短者7天,最长者40天,平均治疗时间30天。
结论:通过正规合理,个性化的保守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取得良好疗效,明显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58-02
自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4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门诊患者124例,男71例,女53例;年龄20-65岁,平均40岁;病程最短1周,最长20年。均行腰椎X线摄片及CT或MRI检查。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标准[1]。病变间隙在L2-3者5例,L3-4者22例,L4-5者51例,L5-S1者81例,两个以上椎体间隙突出者42例,单侧神经根受压者101例,双侧神经根受压者23例。
1.2 排除标准。有严重的骨质疏松,或合并腰椎骨折、既往腰椎手术史;对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弓根狭部不连的椎体滑脱、骨质增生明显;截瘫或合并有二便功能障碍、先天性畸形、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肿瘤或结核;心血管、肝、肾等严重疾病、急性传染病、精神病;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凝血机制不健全;腰部施术部位皮肤破损,局部炎症、皮肤疾患或施术部位深部脓肿、经期、孕妇;未签署知情同意书、未能连续治疗及无法制定疗效者。
2 治疗方法
2.1 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嘱卧硬板床休息,注意保暖,给予20%甘露醇250ml加入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天。
2.2 腰椎牵引。采用电脑腰椎牵引床进行仰卧位间歇性牵引,初始牵引重量为患者体重的30%,3天后增加至体重的50%,以后根据患者的耐受情况逐渐增加,最大不超过体重的80%。每次牵引20min,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牵引过程中可同时行腰部中药熏蒸。当归、川芎、秦艽、藁本、赤芍、红花、羌活、独活、伸筋草、防风、防己等中药,经过粗粉碎,加温煎煮,药液熏蒸,药渣装入药袋自行加热至适宜温度热敷于腰部以加强疗效。
2.3 手法。患者俯卧位或侧卧位,医者站其旁:①肘按腰骶部和拨揉两臀部3-5遍,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②双拇指或肘尖,按揉腰骶部五条线(督脉和足太阳经一、二侧线)3-5遍。点按肾俞、志室、腰阳关、大肠俞、腰眼、阿是穴。③拇指或肘尖按揉理顺臀上皮神经路线和梨状肌投影处的酸痛点,反复施术3-5遍。点按环跳、秩边穴。④拿揉下肢后侧3-5遍。⑤肘尖按揉理顺下肢足太阳经路线,重点按揉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涌泉穴。⑥根据腰椎侧弯、后凸、棘突偏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矫正畸形手法,如腰椎侧扳法、腰椎定位旋转扳动法。
患者仰卧或侧卧位,医者站其旁。①掌揉下肢足阳明及足少阳经路线3-5遍。②拇指按揉髀关、伏兔、风市、阳陵泉、足三里、足临泣穴。③多指拿捏肩部,点揉曲池穴。
分期手法治疗原则:①急性期:疏经通络、行气活血、解痉止痛。②缓解期:理筋通络、滑利关节止痛。③恢复期:松解手法为主,配合腰部功能锻炼。
辨证论治:在基础手法上的酌情加减。①血瘀型:掌根或拇指重叠按揉腰部两侧,力量要渗透。②寒湿型:单掌或双掌擦搓命门、肾俞、涌泉穴。③湿热型:中指,食指反复捏提腰背部督脉和足太阳经3-5遍。④肝肾亏虚偏肾阳虚:拇指按揉关元、气海、命门、京门、期门、带脉、肝俞、肾俞穴。⑤肝肾亏虚偏肾阴虚:双拇指分推胸胁3-5遍,双手掌重叠以劳宫对准关元穴行振法,再用掌根反复按揉阴包、阴廉穴,然后用拇、食指同时按揉涌泉和太溪穴[2]。
2.4 骶管注射。取泼尼松50mg,维生素B12 500mg,2%利多卡因8-10ml,维生素B1200mg,654-210mg,加生理盐水20ml混匀。患者侧卧,腰部弯曲位,骶裂孔部常规消毒,穿刺成功且回抽无脑脊液或血液后,缓慢注入备用的混合药液,注射完毕用无菌敷料或创可贴包扎。骶管注射每周1次,一般治疗3次。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2.5 电针法。急性期治疗,取得气腰夹脊、腰阳关、十七椎、环跳、阳陵泉、申脉,在针刺后行提插手法,中等强度刺激,使针感向患者侧下肢放射,呈触电样感觉,可配G6805-I治疗仪刺激,疏密波,20分钟,每日一次,并在腰腿部足太阳膀胱经所行经络上拔罐,隔天1次。
恢复期治疗:取肾俞、腰阳关、环跳、阳陵泉、足三里、会阳,均以轻刺激为主,得气即可;可在肾俞、环跳、委中上拔罐,再行雀啄炙,并嘱咐回家后热敷阿是穴,隔天1次。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3]。痊愈:腰腿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正常,直腿抬高试验>70°;有效:腰腿痛症状明显减轻,椎旁压痛和下肢放射痛消失,脊椎活动明显改善,直腿抬高试验 60°-70°;好转:腿腰痛症状减轻,椎旁压痛和下肢放射痛减轻,脊柱活动有效改善,直腿抬高试验≥10°;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善,直腿抬高试验
3.2 治疗结果。本组患者中,治愈89例(占71.7%),好转32例(占25.8%),无效3例(2.4占%),总有效率97.5%。疗程最短者7天,最长者40天,平均治疗时间30天。未愈的3例患者后接受外科治疗,好转。
4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是在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受外力或风寒湿邪等诱发因素作用,使纤维环发生部分或完全破裂,髓核或纤维环突入椎管内而使脊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血运不畅,组织缺氧,神经根及周围组织发生炎性水肿、缺血和痉挛甚至粘连、瘀滞而表现出腰腿痛及相应受压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等一系列证候[4]。
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理,治疗应该去除病因,解除压迫及痉挛,消除炎性改变及改善血供,调节免疫,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旨在还纳突出物,解除其对神经根的压迫及疼痛的恶性刺激;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促进纤维环的修复,减轻神经根水肿、炎症及粘连;促进致痛物质的代谢,维持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与传导。急性期可在平卧,减少活动的前提下应用西药脱水,消肿,减轻炎症及疼痛。牵引是利用轴向牵引力的作用,使腰部肌肉放松,椎间隙扩大引起负压,有利于突出物还纳。在牵引过程中配合骶管注射,使药液直接注入病变局部,迅速发挥消炎、止痛、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松解粘连的作用。在无粘连的情况下,在腰骶部产生温热效应;能改善血液及淋巴循环,扩张血管,增强毛细血管及细胞膜的通透性,促进局部炎症渗出物的吸收,降低感觉神经的兴奋性,降低肌肉的张力,具有消炎、消肿止痛,缓解痉挛的治疗作用。外用方剂中伸筋草有舒筋活络,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神经刺激、压迫的作用;当归、川芎、赤芍、红花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羌活、独活祛风除湿,温阳散寒。通观全方功能活血化瘀,祛风除湿,通络止痛,加之具有湿热敷的物理作用,对缓解腰腿痛的症状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点按及针刺相关穴位可行气活血,通络止痛,培补肝肾,强脊壮腰,并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机体代谢,减轻受损神经根的无菌性炎性改变,达到止痛的目的[5]。通过明确诊断及正规合理的保守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取得良好疗效。但该病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方法,故应强调综合治疗,明显提高治愈率。如效果仍不理想,可考虑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3
[2] 李兵,李碧瑶,郑庆山等.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11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杂志,2011,30(3):210
[3] 容国安,龙耀斌.医疗练功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12):748
精神病无抽治疗方法范文5
【关键词】椎动脉型颈椎病;电针;液体张力疗法;血浆内皮素
【中图分类号】R46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4-0303-02
椎动脉型颈椎病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我们于2008年1月~2009年12月,用电针加液体张力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显著疗效。为了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我们观察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浆神经肽(NPY)、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及1992年10月在青岛举行的第2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制定的标准[2],拟定如下标准:①曾有猝倒发作,并伴有颈性眩晕。②旋颈试验阳性。③X线显示节段性不稳定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④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
1.2 排除标准: ①颈椎病的其他分型。②脑源性、耳源性、眼源性、外伤性及神经官能性、颅内肿瘤等所引起的眩晕疾病。③锁骨下动脉缺血综合症。④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其他严重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⑤未能按照实验计划完成治疗过程者。
1.3 一般资料:210例均为我院门诊和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30例中,男性69例,女性61例,年龄30~71岁,平均为48.85岁;病程6月~8年,平均为4.5年。对照组80例中,男性38例,女性42例,年龄23~75岁,平均为49.45岁;病程6月~9年,平均为4年。
2 治疗方法
2.1 观察组:
2.1.1 电针治疗:针刺部位:软组织异常点。1点:C2棘突(头后大直肌、头下斜肌起点),2点:寰椎横突尖(头上斜肌起点头下斜肌止点),3点:寰椎后结节(头后小直肌起点),4点:下项线(头后大直肌、头后小直肌、头上斜肌止点),5点:C3~C6椎横突尖(前斜角肌、肩胛提肌起点),6点:肩胛骨的内上角及脊柱缘(肩胛提肌的止点)。
操作方法:在以上诸点区,寻找软组织异常点(硬结、条索样变、压痛等)中心区,常规消毒,均采用直刺,深度以达骨面或横突、棘突为准,施用平补平泻手法,当患者出现有酸胀感,以及向头部或肩胛部放射样感后,接通(中国青岛鑫升实业有限公司生产)G6805-1电针治疗仪,连续波,电流以患者舒适为度,频率50次/分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2日,进行下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2.1.2 液体注射:注射药物:香丹注射液(十堰康迪制药公司生产,每毫升相当于丹参、降香各1g)、2%的利多卡因注射液(十堰康迪制药公司生产),按5:1比例配制备用。
操作方法:注射点同上,采用武汉市王冠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一次性10ml无菌注射器,抽取上述混合药液,注射区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回抽无回血时推药,每一点注射1~1.5ml混合药液,每次注射3~4点,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上述两种方法连续治疗3个疗程统计疗效。
2.2 对照组:采用5%葡萄糖250ml+复方香丹注射液30ml静脉滴注,1日1次;口服西比灵5mg,每晚1次,睡前服用。连续治疗3周后评定疗效。
3 观察结果
3.1 检测方法:治疗前空腹取静脉血,进行NPY、ET放射免疫检测。取静脉血2ml,注入含10%EDTA二钠30μl和抑肽酶40μl的试管中,混匀。4℃30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浆,-70℃保存待测。测定前,将样品置于室温中复融,混匀,再次4℃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测定。NPY、ET放射免疫试剂盒均购于北京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由专人严格按说明书操作。治疗结束后,复查上述检测指标。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方法。
3.2 三组治疗前后血浆神经肽、内皮素含量变化的比较(见附表)
附表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神经肽、内皮素含量变化的比较(X±S)
由附表可见,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浆神经肽、内皮素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血浆神经肽、内皮素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但观察组明显上升,且接近常值水平(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4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指因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最终导致局部脑血流量的改变,从而引起头痛、眩晕、恶心、耳鸣、视物不清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疾病。电生理实验已经证实[3],交感神经活性反射性增高可使NPY释放增多,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多伴有交感神经刺激,使交感神经纤维末梢的NPY合成和释放增多,导致血浆NPY水平增高。冯世庆等[4]认为,颈椎退变致椎动脉受压,经壁压力增高,缺血、缺氧,内皮细胞产生大量的内皮素(ET),释放入血,作用于小脑和脑干的受体;椎动脉的长期慢性刺激,ET释放增多,机体反应性增高,受体上调;颈椎转颈运动时,加重椎动脉缺血、缺氧,内皮细胞产生大量的前原内皮素,经过ET转化酶作用,形成ET;ET可能是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中的重要体液因素之一。ET是可引起血管痉挛和组织器官功能损伤[5]。它对血管收缩起着重要作用,并参与了许多缺血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7]。目前ET作为一种体液因子参与脑血管发病愈来愈受到重视。Bagkaner认为ET可以引起脑血管管径减小,血管痉挛。
电针具有疏通经络、消炎镇痛的作用,连续波电流作用于针柄,使针持续地有节律地上下跳动,令患部肌肉处于不断收缩与舒张状态下,僵硬,拘急的肌肉得到被动锻炼,起到解除局部肌肉痉挛的作用。液体张力疗法是在颈部各大肌群起止部位的软组织异常点注入活血化瘀药液,使药物的有效成分直达病所,发挥最大的疗效。由于一定量的药液不易被机体组织迅速吸收,就会在病变局部占有一定的体积,通过液体表面的张力作用在有酸胀感或无痛的情况下充分将粘连、机化甚至挛缩的软组织松解,消除机械压迫、炎性介质对血管的不良刺激,使患处缺血缺氧状态得到改善。同时可延长对病变局部的刺激时间,能够激发和调节机体的反应机能,促进毛细血管扩张,改善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增强颈肌韧带的支撑力,增进颈椎小关节活动范围,防止肌肉萎缩。
我们采用电针加液体张力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后患者血浆神经肽、内皮素含量明显下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4:186-187
[2] 孙宇,陈其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中华外科杂志,1993,13(8):472
[3] Bishop VS,MalliA,Thoren P, et al.Harndbook of physicalogy.Beches Maryland.America:Sheppard RS,1988.497
[4] 冯世庆,杨敏杰,孔晓红,等.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浆内皮素变化.中华骨科杂志,1997,17(6):387
[5] Lee CY,Chiappinell VA.Similarity of endothelin to snake venom toxin. Nature, 1988,335:303
[6] Saito Y, Nakano K, Mukoyama M, et al. Application of monoclonal antibodies for endothelin to hypertinsive research. Am J Med,1990,15:734
作者单位:442500 湖北省郧县中医院
精神病无抽治疗方法范文6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骶管注射法治疗 推拿治疗
1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推拿科常见病、多发病,大多采用推拿治疗,但单独推拿治疗疼痛症状缓解较慢,且疗程较长,本组2009年9月~2010年9月采用骶管冲击疗法结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症200例,收到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本组200例,男110例,女90例;年龄20-65岁,中位年龄43岁,其中30~45岁105例,46-50岁55例,55-65岁40例病程3个月一3年,中位病程12个月。经CT或MRI检查证实L3~L4椎间盘突出40例,L4~L590例,L5~S160例,多节段10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片检查示椎间隙变窄60例,有骨赘形成65例,合并腰骶部先天畸形30例,其中有腰骶部移行椎20例,L5~S1假关节形成30例,有骶椎裂15例。所有患者均有腰腿痛,部分患者伴有腰部活动受限、椎旁压痛、下肢感觉及肌力异常等。所有患者均无以下治疗禁忌证:超过70岁,体质虚弱,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有肝、肾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有肿瘤和结核病等,有严重的骨质疏松症,各椎体有压缩性骨折,处于妊娠期,精神病患者。
2.2 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行骶管注射疗法结合推拿治疗。
2.2.1 骶管冲击疗法:本组骶管冲击疗法采用药物为曲安奈德注射液(同息通,昆明积大制药有限公司生产)40mg、2%利多卡因5ml,加生理盐水20ml混合。操作方法如下:患者俯卧位,用拇指摸清骶骨角,在骶骨裂孔处压印“十”标清进针点。常规皮肤消毒后,用7号针头注射器抽1%利多卡因1-2ml行局部麻醉后,操作者使针头与皮肤呈45。从骶管裂孔处穿刺,有落空感时,推入少量气体,证明已进入骶管硬膜外腔,将药物缓慢推入骶管硬膜外腔,在进行骶管冲击疗法时要密切观察患者情况,遇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要减慢速度或停止治疗,给予相应对症处理;骶管注射疗法需每10天1次,一般治疗1~2次。本疗法最多不超过3次,如果3次效果仍不理想,应考虑改用其他治疗手段。
2.2.2 推拿治疗:在行骶管注射疗法后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选用以下两种手法治疗,斜搬法(腰椎棘突无偏歪):患者侧卧,卧侧下肢伸直,患侧下肢在上屈曲,医师一肘部按其髂骨后外缘,一肘按其肩前,两手拇指分别放于突出节段上下棘突旁,两肘及双手拇指向相反方向协调用力,当有阻力感时顺势迅速斜搬,这时可听到“咔嗒”的响声或拇指下有松动的感觉。定点旋转复位法(腰椎棘突有偏歪):患者坐于复位凳上,固定双下肢,术者位于患者侧后方,以棘突向左偏歪为例,医师左手自患者左腋下伸向前方,术者右手拇指顶住向左偏歪的棘突,然后左手压患者颈部使腰屈曲左旋转至最大限度后,右手拇指用力向右推棘突,左右手协调用力,动作连贯自如,这时可闻及“喀噔”的复位声。斜搬法或定点旋转复位法每周1次。其他治疗时间则用腰背部松弛手法治疗。治疗1周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意愿治疗1-3个疗程。
2.2.3 疗效评价:疗效评价依据改良Maenab疗效评定标准,优: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运动功能受限,恢复正常工作和活动。良:偶有疼痛,能做较轻的工作。可:症状有所改善,但仍有疼痛,不能工作。差:症状体征无改善,需要行进一步的手术治疗。
3 结果
治疗结束后1个月,对行不同疗程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疗效与疗程的关系见表1。本组病例未发生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4 讨论
腰椎是由椎间盘的直接和后关节、关节囊、韧带的间接连接起来的。椎间盘突出后,承载负重的能力和直接连接作用减弱,加大了后关节运动的负重,并在运动中造成脊椎生物学失衡,腰椎失稳,进一步椎间盘退变。这是产生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椎间盘突出后的压力改变及关节囊、韧带损伤痉挛牵涉脊膜返神经和窦神经;在椎管内,椎间盘突出物造成的机械性压迫或局部无菌性炎症的化学刺激使神经根周围发生充血、水肿及黏连,以上是产生腰腿痛及下肢麻木、腰部活动受限等表现主要原因。本组患者骶管注射疗法药物采用曲安奈德,该药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且药效持续时间较长,可渗透到硬脊膜外腔神经根周围,消除神经根水肿。同时对受压黏连的神经根起到“液体剥离”作用,即“液体刀”的作用,可解除其黏连,改善神经的营养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达到消除疼痛,恢复神经功能的治疗目的。再配合采用推拿治疗,可纠正腰椎关节紊乱,恢复脊柱生物力学平衡,解除移位腰椎对神经根的机械压迫而减轻神经根周围的黏连,也可松解关节囊、韧带,减轻肌肉和筋膜的痉挛或对返神经和窦神经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