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疫情征文范例6篇

防控疫情征文

防控疫情征文范文1

一、疫情精细化管理

狠抓各项防治措施的落实,健全县、乡、村三级疾控网络,提高了监测系统的灵敏性;每日通过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系统,动态监控辖区内传染病疫情发生情况,对辖区传染病报告情况、报告卡填写情况、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等进行浏览审核,及时对网络报告单位上报的传染病进行核实、订正、审核,查找可能出现的暴发流行苗头,以便及早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扩散。定期对医疗机构贯彻实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领导组织建立、措施制订及疫情网络直报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督导检查;确保疫情网络直报系统24小时畅通,疫情报告准确、及时;对医疗单位传染病报告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医疗机构对重点传染病和暴发疫情开展主动检索,杜绝疫情迟报、漏报、谎报现象发生。加强疫情预警系统管理,坚持每天查看疫情预警,发现疫情预警,及时向有关科室汇报,搜集聚集性病例,排除疑似事件,及时填报异常信息卡。每天进行查重,及时删除重卡,全年无重卡。制定下发《2015年嘉祥县部分重点传染病防制工作意见》、《2015年嘉祥县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意见》等文件,按照文件要求及时浏览、分析全县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随时做好流调及上报工作。每周进行一次周分析,每月5日前进行一次月分析,积极开展布病、出血热、手足口等重点传染病疫情研判。按时完成周、月、季、年分析,对流行季节重点传染病进行预测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11月份开展传染病漏报调查及编码维护工作并将数据上传到市疾控中心。

二、重点传染病规范处置

1、手足口病防控工作

根据今年手足口病疫情流行形势,启动并进一步完善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机制。召开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会议,通报了我县手足口病疫情情况,分析疫情形势,提出防控策略。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预测,科学研判疫情发展趋势。深入辖区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学校、农村、社区进行巡回指导,对手足口病病人和疑似患者进行流调、跟踪随访、医学观察和疫点处理。全面调查聚集性疫情,完成每月5份普通手足口标本采集和每年5份双份血清采集任务并及时将检测结果录入数据库进行上报。同时加大手足口宣传工作,提高群众手足口病健康知识知晓率。

2、流感/人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

 为有效应对流感大流行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疫情,科学、规范做好各项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全县广大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制定《嘉祥县流感大流行卫生应急预案(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成立了嘉祥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和应急处理队积极应对流感/人禽流感疫情。主动完成1月—12月病例主动搜索工作。为提高中心业务人员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制水平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适时召开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培训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工作会议。提高全县医疗卫生单位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水平,更加规范科学的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中东呼吸综合征防控、救治工作。为进一步提高全县各级疾控系统及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及中东呼吸综合征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水平,做好老年人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工作,组织召开全县重点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培训暨肺炎球菌性疾病防控启动会议。炎球菌性疾病防控项目的启动为维护全县老年人身体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3、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治

认真贯彻落实《霍乱防治方案》和腹泻病的各项技术措施,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及时处置霍乱疫情。制定并下发《关于做好霍乱手足口病等重点的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建立健全霍乱防治机动队,做到了“组织、人员、技术、物资”四落实,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处理、早控制”的原则开展科学防控,科学预测全县疫情动态。开展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防制技术师资培训,积极开展以“三管一灭”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对各级医疗机构腹泻病门诊进行督导检查,做好人员、技术和物资的储备。进一步抓好了腹泻病门诊的建设,全县腹泻病门诊均于5月1日按时开诊,县疾控中心、医疗机构均配备霍乱检测试剂,并开展了对可疑病例的快速诊断,做到了逢泻必登、逢泻必报、逢泻必检、逢泻必治。

严格执行霍乱疫情24小时值班,实行霍乱疫情每周零报告制度和霍乱疫源检索每月上报制度。

4、出血热防控工作

为切实做好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召开全县出血热防控工作会议。县疾控中心积极与县政府、卫生局和爱卫会汇报和沟通,印发出血热疫情研判,为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了及时准确科学的依据。对所有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完成血清采集送检工作,并将个案调查及时进行了数据库录入,对所采标本已全部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于春秋两季开展部级监测点出血热宿主动物监测工作。检测结果将科学指导我县出血热防控工作。积极做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出血热疫苗接种工作,部分接种信息录入数据库,录入完成后将结果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积极配合市疾控中心开展黑线姬鼠标本采集项目。编排制作出血热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5、狂犬病防控工作

进一步加强狂犬病防治工作,强化犬咬伤门诊建设,加强知识培训,深入宣传狂犬病防治知识,积极合理接种狂犬疫苗和抗狂犬免疫球蛋白。9月28日完成“狂犬病日”宣传工作。

6、布病防控工作

对全部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建立健全布病病人信息登记和管理制度。认真开展羊、牛职业暴露人员血清学监测工作。为了提高群众对布病的认识,保障全县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精心编排、印制布病防制知识宣传画、宣传单,以乡镇为单位在大型的牛、羊养殖、交易基地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对个别大型养殖场的消毒、隔离工作进行指导。为提高全县各级专业技术人员布病防治知识组织召开全县布病防控工作会议。编排布鲁氏杆菌病防控科普短文在《今日嘉祥》,嘉祥卫计局网站开展宣传工作。

防控疫情征文范文2

当前,正处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关键时期,相对往年,此次“五四”系列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突出战“疫”主题、创新组织形式、丰富活动内容。

今年五四青年节,共青团XX市委将以“携手同心 青春战疫”为主题,组织开展线上为主的系列主题活动,分别是:

举办纪念“青春战‘疫’,最美逆行”故事视频线上展播活动

各地推选在抗击疫情过程中表现突出、事迹感人的个人或集体先进典型形象,通过网上视频的展播,记录青春战“疫”过程中的最美故事,充分展现他们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青春担当,激励全市广大团员青年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勇担当。

开展“抗疫一线,最美青春”故事分享会

以主题演讲、互动交流等形式,邀请在此次抗疫一线中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典型讲述自己的战“疫”故事,表达自己的家国情怀和青春感悟。传承好五四精神,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广大团员青年在急难险重的工作当中,挺身而出,勇挑重担。

开展“树典型、学模范、争先进”五四表彰

开展全市“XX青年五四奖章”“优秀共青团员”“优秀共青团干部”“五四红旗团委”“五四红旗团支部(总支)”等评选表彰活动,选树宣传一批开拓奋进、改革创新时代新青年典型,以及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个人和集体,在全市各级团组织和团员青年中努力营造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开展“疫线你我TA”随手拍活动

面向全市广大团员青年,围绕身边抗疫人物和故事,用图片记录抗“疫”过程中的点滴。通过“随手拍”记录防控知识宣讲、严密排查重点区域和人员、严格实施联防联控、对一线人员关心关爱等内容,一线医务人员、青年志愿者、青年突击队、各行业人员、基层干部等身影,重点反映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

开展“活力青年,运动青春”线上马拉松比赛

在全民抗“疫”这一特殊时期,通过开展线上马拉松比赛,引导团员青年锻炼身体、强壮体魄,展现出当代青年的青春活力。参赛选手在规定时间内,在特定地点,使用指定手机跑步软件(APP)单次跑步或徒步里程达到一定公里数,并将记录上传即视为完成比赛。

开展“抗疫一线,青春担当”网络主题征文活动

为鼓舞抗疫斗志、坚定抗疫信心,倡导全市团员青年用文字的形式,记录感人故事,讴歌人间大爱,抒发抗疫情感,助力疫情防控。

开展“同心战‘疫’,美食有约”线上美食大赛

全民抗疫,宅家就是最好的贡献。开展线上美食大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此次活动主要面向7至18岁青少年群体,通过视频录制的形式,线上展示美食制作的过程,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独立能力和感恩之心。

开展网络健康知识竞赛活动

通过网络健康知识竞赛,提升全市团员青年对疫情防控知识和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提升自我保健意识,传递健康理念,引导全市广大团员青年逐步养成安全、合理、健康的生活习惯,推动大众深入了解病毒预防等健康知识,倡导大家关注健康,关爱自己,关爱家人。

开展青少年主题演讲比赛

团员青年通过视频录制的方式,分少年组和青年组,以线上演讲比赛的形式,围绕此次疫情防控,围绕...的制度优势,表达新时代青少年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对制度优势的青春感悟。立足当下,展望未来,鼓舞青少年更加坚定制度自信,凝聚起更强大的青春力量。

防控疫情征文范文3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防控措施

流行性出血热(EHF)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由鼠类主要携带和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流行广,病情危急,病死率高,是我国法定报告的乙类传染病之一。近年来,我市报告EHF病例发病疫情出现反复,2011年发病数为近10年来最高,达到74例,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本文分析了2005~2015年湘潭市流行性出血热(EHF)流行病学特征。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EHF疫情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疾病监测报告资料及EHF病例的个案调查表信息;人口资料来于湘潭市统计年鉴。

1.2方法 由专人对所有数据进行整理核对,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率的比较采用检验。

2结果

2.1流行概况 2005年~2015年湘潭市共报告EHF病例475例,年均发病率1.51/10万,死亡3例,年均病死率为0.63%,2005年~2011年湘潭市发病率成上升趋势,2011年以后,EHF疫情开始下降。2011年发病率最高为2.69/10万,为近10年最高。

2.2时间分布 EHF一年四季均有病例报告,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发病时间呈现双峰一谷,11月~次年1月份出现一个发病大高峰,共194例,占发病总数的40.84%;4~6月份出现一个小高峰,发病136例,占发病总数的28.63%

2.3地区分布 全市79个街道/乡镇中,有74个社区/乡镇报告了EHF病例,病例覆盖率93.67%,其中石潭镇、花石镇、射埠镇、易俗河镇、梅林镇、姜畲镇、荷塘乡、排头乡、云湖桥镇、谭家山等10个乡镇报告的病例数最多,共报告235例,占49.47%。

2.4人群分布 475例病例中,发病年龄7岁~82岁,以青壮年劳动人群为主,30~64岁发病人数369例,占77.68%。男性占74.95%(356/475),发病率为2.20/10万,女性占25.05%(119/475),发病率为0.71/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06.00,P

2.5血清学检测情况 报告的475例中,其中经实验室确诊的有303例,即采用金标试剂快速检测EHF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IgM抗体阳性,仅占63.79%。

2.6疫苗接种情况 对453例病例进行了个案调查,其中明确接种了EHF疫苗6例,仅占1.32%;免疫史不详的为14例,占3.09%;明确未接种433例,占95.58%。

3讨论

2005年~2015年湘潭市EHF年均发病率为1.51/10万,在1/10万以上,防控形势不容乐观。湘潭市EHF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发病,11月~次年1月为一个发病大高峰,4~6月份为一个小高峰,提示湘潭市属于野鼠型和家鼠型并存的混合型,冬季峰高于春季峰,主要以野鼠型为主[1-2]。发病主要以青壮年农民为主,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与湖南省其他地区监测情况一致[3-4],主要原因可能是该人群参加田间劳动和从事野外工作多有密切关系。地区分布来看,EHF发病具有较明显的聚焦性分布现象,发病主要集中在石潭镇、花石镇、射埠镇等10个乡镇,占49.47%。

EHF抗体检出率是63.79%(303/475),EHF有一些非典型的临床表现病例,而病毒IgM抗体发病1~3 d即可检出[5]。因此积极开展实验室血清学检测,可及时确诊病例,减少漏诊、误诊,在治疗中依据实验室的结果实施“三早一就”治疗措施,最大限度降低病死率。从发病人群的接种疫苗来看,95.54%明确无疫苗接种史,没能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

针对目前的流行特征,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控制措施:①灭鼠工作是预防EHF的综合性措施之一[6],在发病高峰,尤其在秋末冬初季节黑线姬鼠和褐家鼠等优势鼠种灭鼠工作。②在田间劳动或野外作业时做好个人防护,留意老鼠出没的痕迹,尽量避免与鼠类排泄物或分泌物接触。③由于流行性出血热疫苗大规模接种的免疫效果较好,保护率可高达100.00%[7]。可以在历年发病较高的乡镇,对30~64岁高危人群开展EHF疫苗接种工作,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减少病例的发生。④加强各级医疗单位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提高实验室诊断水平,降低误诊率。⑤结合湘潭市正在建全国卫生城市和文明城市,采取以灭鼠和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宏,洪荣涛.2004-2007年福建省EHF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共患病杂志,2009,25(1):59-62.

[2]赵卫东,闻金生.上高县1979-2009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分析趋势预测[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12):1084-1086.

[3]孔令岩.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特征及Elman神经网络预测[D].中南大学,2010.

[4]刘富强,陈立章,高立冬,等.2008年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9,04:1078-1081.

[5]叶素贞,黄家梅.南平市2006~2009年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病学分析[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0,16(6):44-45.

防控疫情征文范文4

关键词:H1N1;大规模疫情;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D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0-0226-3

0 前言

2009年3月28日,墨西哥一名4岁的男孩被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者。3月30日,在美国加州发现了第二例病例。此后,甲型H1N1流感迅速蔓延并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焦点。

其实,以甲型H1N1为代表的流行性疾病的传播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发展的历程就是一部与各种疾病抗争的历史。这些疾病的广泛流行对人类生存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比战争、革命、暴动还要深刻。因为它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影响人类发展。

1 甲型H1N1概述

自2009年3月起,甲型H1N1流感在短短几个月内便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其传播速度之快、波及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深,值得我们深思。甲型H1N1区别于一般流行性疾病,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究其原因,主要源于其以下四个特征:

1.1 传播途径多样

甲型H1N1流感病毒非常活跃,可在人与猪之间双向传播,也可在人群间传播。人群间传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唾液为媒介。病毒通过感染者说话、咳嗽、打喷嚏的方式将带有病毒的飞沫散播到空气中,易感者吸入后就会感染。如果接触带有病毒的物品,如手机、餐具等,或与感染者进行有身体接触,如握手、亲吻等,均有可能感染病毒。此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还可通过已感染的猪或其粪便、周围污染的环境等途径传播。

甲型H1N1流感病毒传播的广泛性使人们可能接触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其传播范围大、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给疫情的扩散提供了更充足的条件。

1.2 易感人群广泛

甲型H1N1流感的易感人群十分广泛,这也是其能够在短时间内大规模蔓延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年龄而言,甲型H1N1流感的易感人群几乎遍及所有年龄层。年龄在5岁以下的儿童和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因为自身免疫力较低,一旦接触到该病毒,极易感染甚至成为重症病例。20岁至45岁的青壮年体内免疫力太强,在肺部受到流感或呼吸道病毒侵袭时会导致抗体反应过于剧烈,致使肺部组织受到严重破坏,最终将造成人体免疫系统不堪重负进而危及生命,因而甲型H1N1流感致死的患者绝大多数为青壮年。

就身体状况而言,处于妊娠期的妇女、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很高,体重指数在30-39很可能是高危因素)以及伴有慢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功能低下者(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等疾病的患者、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均较易成为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

1.3 潜伏期长且具有隐蔽性

与普通流感或其他类似传染病相比,甲型H1N1流感的潜伏期相对较长,一般为1-7天,甚至更长。有效传染期将从发病前一天一直持续至发病第7天。甲型H1N1流感具有隐蔽性,它在发病初期的症状与普通流感十分相似,民众因此对甲流的警惕性不高、重视程度不够,因而患者常常错过发病初72小时的最佳救治期。

1.4 潜在危险:病毒变异

自疫情爆发以来,日本、巴西、墨西哥等国已经先后出现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变异的情况。虽然目前仍没有确切的证据说明变异病毒的种类、结构、毒力、传染性等方面的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甲型H1N1流感病毒发生变异是必然的。一旦变异,甲流病毒毒力将增强,现有的治疗手段及其疗效势必会受到严重影响,病毒造成的危害很可能会变得更为严重。病毒的不断变异也会给医药、疫苗的研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如果疫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2 防治全球性疾病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以H1N1为代表的全球性新型疾病所具有的传播途径多样、易感人群广泛、潜伏期长等特点,极大地加大了防治难度,也使此类疾病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征;与此同时,全球性疾病出现的后期病毒变异加大了疫苗的研发难度,更要求各国共商对策,广泛合作研究治愈方法,以更好地应对此类疫情。

2.1 突发性、迅速蔓延性及传播全球性等新特征使国际合作成为防止全球性疾病的关键因素

全球疫情威胁的形成,原因来源于诸多大型疾病、灾害的“全球化”、“国际性”。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之下,各国人民充分享受着全球化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带来的便利及福利;与此同时,人员、物流的高效快速流动,也给病毒传播带来了方便的渠道。

城市化进程以及部分地区的战争与自然灾难的发生更加剧了疾病的扩散。国家经济的发展,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以中国为例,经济繁荣的背后是农民工大量涌入,贫民居住日益集中,那些地方卫生条件差,极易滋生各种病菌;城市人口的过度集中,也使这些疾病在城市中大肆侵袭,并不断扩散滋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地球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许多高传染性疾病日趋跨越国界,冲破地域限制在世界各地蔓延。

与此同时,各种传染性疾病也越来越呈现出全球化的新特征:疾病突发性、迅速蔓延性、传播范围全球性。

这类疾病的新特征极大的加大了防治难度,给世界各国专家出了一个难题。这两年的H1N1,首先在墨西哥发现,继而扩散到亚洲、欧洲,世界各地皆难于幸免。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5年的禽流感疫情,以及甲型H1N1流感疫情,都充分体现了全球性迅速蔓延的特征――因此,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完全规避这场疫情,置身事外而高枕无忧。要预防它的流行与蔓延,必须依赖各国之间及时、全面的信息交流与深入、有效的合作。

2.2 各国防控大规模疫情的难度使国际合作成为必然

大规模疫情的突发性,迅速蔓延性,全球性要求国际合作。同时,各国在实际防控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和困难也决定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各国必须加强合作应对这一威胁,寻找解决应对大规模疾病传播的这一难题。疫情一旦爆发,世界上的国家都将受到影响。

2.2.1 疫情的科研攻关需要国际合作 科研攻关是应对各种新型疫病的基础力量。病毒无国界,疫情防控也需要国际科研合作。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人口在世界范围内流动,H1N1、禽流感、SARS等传染性疾病也随之全球蔓延。世界移民的不断增多、出国旅游浪潮的兴起以及各种全球政治会晤、商务交流的进行,使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数以万计的人们每天穿梭于世界各地。一旦新的疫情发生,这些人中的可能携带病毒的人便会将病毒从一个国家带到另一个国家。而他们在全世界流动的时间往往会比H1N1的潜伏期更短,这样病毒便会通过本地被感染者在当地传播扩散开来。这种频繁的人口流动使病毒有了足够繁殖的空间,传统的隔离方式对此根本难以起效。

此外,疫苗的研制对各国来说也是一个难题。以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研制为例,现阶段研制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对将来出现的H1N1流感可能没有很大的作用。首先,流感一旦爆发,医药企业便无法及时生产足够的疫苗,因为疫苗的研制最短需要6个月。其次,现存疫苗可能由于病毒发生变异而毫无用途。因为,我们并不知道病毒最终变体的基因构成,因此不能确定现存疫苗届时是否有效。疫苗的研制必须针对病毒的特征,在实验室研制成功后,还需要数月的临床试验,确保安全后才能用于接种。这些时间里,甲型H1N1可能已经开始大规模的传播了。这就说明了仅仅依靠一个国家单独的研究对疫情的医疗措施是不行的,我们需要各方的共同合作。

2.2.2 建立全球疫情防御体系需要国际合作 大规模疫情的全球化,加大了防治难度,给世界各国专家出了一个难题。为此,国际社会试图建立起疫情全球防御体系。但是发展中国家公共财政能力差、公共卫生基础弱和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健全的情况,有人因此担心,发展中国家将会是这个防御体系中脆弱的一环。发达国家防疫体系较为完善,政府快速应对能力强,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病例并采取防控措施,在经历过甲型H1N1和禽流感疫情之后,防患于未然的措施将更有力、更迅速。而发展中国家却面临着困境:医药资源不足,医疗空间狭小;国家无法准确监测最初疫情,形成全面准确的判断,最终形成有效决策;信息不透明,政府面临信任危机。从目前看来,这些问题很有可能决定未来的大规模流行疾病防治的前途。国际合作迫在眉睫,每个国家都是防治大规模疫情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发达国家应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多交流防治经验,建立国际合作机制,共同应对大规模疫情。只有这样才不会贻误防疫时机,给本国带来巨大损失。

2.2.3 各国度过经济危机需要国际合作 全球化趋势推动各国不断加强经济联系、文化交流,同时大规模疫情也对全球经济造成难以量化的影响。疫情冲击了各国旅游业和贸易业,让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一个很明显的表现是,在股市方面,航空股、旅游股受到沉重打击。甲型H1N1冲击波第一个伤害的是旅游业。各国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游客人数下降,各大旅游公司损失惨重,旅游景区的酒店也面临着生存危机。甲型H1N1在全球大范围扩散,让世界航空业再一次绷紧了脆弱的神经。乘客对疫区的恐惧导致大量航班被取消,航空公司损失惨重。另外,甲型H1N1也给整个金融市场雪上加霜。要改变这种境况,复苏全球经济,各国首先必须携起手来控制疫情,才能走出疫情带来的全球经济危机。

全球化趋势在推动各国不断加强经济联系、文化交流的同时,也使国家之间界限日益模糊,国家之间的保护墙也随之倒塌。在全球化时代之下,国际合作赋予了大型传染病防治工作新的内涵。正如艾滋病防治一样, H1N1的防控也是没有国界的,只要尚有一个国家还存在疫情,全球就不可能真正消除它。防治H1N1,仅靠一国政府明显力不从心,联手防止疫情早已不是各国的一国利益,而是人类生存环境安全得以保障的整体利益;相反,H1N1造成的严重破坏及巨大损失,对各国人民健康、乃至于生存都形成了严重的挑战,迫切需要各国共同解决。没有国际合作,人类便无法抗击这些 “全球化”灾害。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防治应该是全球一盘棋。只有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紧密配合,共同确立有效的疫情预防和控制体系,各国通力合作,在信息共享以及互相帮助方面拆除“疆界”,全球抗击疫情才会收到最大成效。

3 国际合作的实现途径:国际疫情防治司

由此可见,大规模疫情具有较强的突发性,蔓延速度快且影响范围广。因此,大规模疫情一旦爆发,它给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将无法估量。针对此情况,结合本文所论述的国际合作在防治大规模疫情中的作用,我们设想在世界卫生组织的框架下,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一个专门的防治机构――国际疫情防治司,以遏制大规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本机构设置如表1:

3.1 国际疫情防治司的特征

国际疫情防治司同其他同类机构相比,将具有以下特征:

3.1.1 国际参与的广泛性 本机构将定性为政府间组织。只接受国家的加入申请。申请加入的国家须先向秘书长提出加入申请,经由国际疫情防治司全体成员大会讨论,简单多数成员同意之后方可加入。原世界卫生组织的成员国将自动具有本机构成员资格。这一规定,将使世界上的所有国家均可加入到组织中来,使机构具备全球性的特征。从最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到拥有先进技术条件的发达国家均为成员国,排除了对不发达国家的歧视,实现真正的国际合作。

3.1.2 对突发疫情的迅捷反应性 在国际疫情防治司的框架下,设置有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完善的信息监督和传递机制的信息部。一旦出现大规模疫情爆发的征兆,信息部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情报传递到组织。国际疫情防治司将根据情报做出快速的反应。包括向世界发出病毒警报,派遣专家组赴疫区指导工作,向各成员国征集治疗所需的各种物资。并针对疫情的具体情况,做出具体的布置。

3.1.3 防治疫情的专业性 作为旨在预防全球大规模疫情疾病的卫生医疗组织,国际疫情防治司将和各成员国的卫生部合作。每年成员国将选派国内专业素质高、吃苦耐劳、责任心强的医生进驻组织工作。各成员国根据组织章程,将向组织提供各项物资以便于组织工作的开展。这样,国际疫情防治司将拥有世界上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由经验丰富、具有科研精神的医生对各种疾病进行诊断和研究,集世界之力攻克疾病难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国际合作的作用。

3.2 国际疫情防治司建立的可行性

3.2.1国际疫情防治司的建立需求分析 结合本文在文章第二部分论述,大规模疫情已成为影响国际社会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由于大规模疫情具备突发性强、蔓延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仅靠一国的力量是无法对疫情进行有效的防治。这一点在SARS,甲型H1N1流感的传播中可以看出。各国也意识到在防治大规模疫情的时候需要加强国家间的合作,否则,疫情的防治工作将会事倍功半。因此,各国现在都希望建立一个国际性的疫情防治机构,联合各个国家对大规模疫情进行防控与治疗,共同抵御大规模的疾病带来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疫情防治司的建立,符合时代的需求,符合各国的需要。它的建立,将有助于大规模疫情防治工作的开展,发挥国际合作这一形式在防治疫情中的作用。

3.2.2 资金来源分析 国际疫情防治司隶属于世界卫生组织,经费来源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世界卫生组织划拨的正常工作预算经费,二是个成员国缴纳的特别会费,三是来自于组织下设的基金会捐款。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拨款能够维持机构的顺利运行,进行日常事务的处理工作。这部分的资金保证国际疫情防治司不会因为资金的问题而停止工作。每年,各成员国还将根据组织章程,依据其经济实力的大小缴纳特别会费。此部分的资金是专门用于在全世界范围内对疫情防治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的,诸如信息监督网络的建设。第三部分的资金将主要用于对不发达国家贫穷落后地区的援助工作。用于帮助当地人民能够饮用到干净的饮用水,吃上卫生的食物,并普及基本的卫生常识。

3.2.3 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国际疫情防治司的建立,将改变全球范围内大规模疫情频发的局面,减轻大规模疫情给人们带来的损害。对疫情暴发局面的有效控制,可以减缓人们对疾病的恐惧心理。在经济层面上,降低疫情对各国旅游、国际贸易、股市等带来的影响。各国的农业特别是肉类贸易,航空业,旅游业在疫情传播中容易遭受打击。在国际疫情防治司的运作下,疫情将提前得到防御,损失减降到最低,可以大大降低这些行业所遭受的损失。在社会层面上,组织的工作可以给人们带来安全感,安抚人们因疫情产生的焦虑心理,维持社会的稳定。国际疫情防治司的建立,能消除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它的建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综上所述,国际疫情防治司的建立,是符合国际形势发展要求的,是符合世界人民的愿望的。它的建立,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于疫情的大规模传播这一类问题的重视,表明世界是一个整体,各国需要互相合作才能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国际合作这种模式可以在防治大规模疫情中起到作用。这种运用国际合作解决跨国问题的模式,不仅可以应用在大规模的疫情防治上,在安全、食品、领土争端等问题上也可以运用。国际疫情防治司的建立是十分必要的,它将在防治大规模疫情爆发上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国际合作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典范。

我们希望,国际疫情防治司的建立可以有效预防全球性疾病,控制国际大规模疫情的爆发。诸如口蹄疫、疯牛病、禽流感、SARS、H1N1这类疾病的爆发及传播将得到控制,不会转变成为在国际上大范围传播的流行性疾病。同时,由大规模疫情造成的人员死亡率也因国际疫情防治司的建立而降低,更多的人将不会因为疫情疾病而死亡。疫情实验室也将加快对病毒的研究,使疾病疫苗从研制到生产的时间大大缩短。最后,国际疫情防治司将帮助发展中国家改善基础医疗设施,提高各国的医疗水平,切实起到遏制疫情传播流行的作用。

4 结语

疫情的大规模传播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一大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临的挑战。疫情在全球传播影响了各国的国家利益,也损害了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国际合作这一重要的机制,在防治大规模疫情的全球爆发中,将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各国应该秉承积极合作的态度,坚持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准则,致力于有效防止疫情的传播扩散,为建立一个健康、安全的世界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国际合作这一机制也将在解决全球争端、贫困、发展等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美]约翰[M]巴里,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M],上海科教出版社.

[2] 当流感来袭:疫情第一现场目击实录[M],中国外文局,新世界出版社.

[3] 周先云.甲型H1N1流感的特点与防控[J].鄂州大学学报,2010,(02)

[4] 钟南山.甲型H1N1流感主要危害青壮年[J]. 药物与人,2009,(06) .

[5] 赵敏,李文刚.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与治疗[J].人民军医, 2009, (06) .

[6] 朱科伦,朱郇悯,曾文铤,等.从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认识新发传染病的特点[J].广州医药, 2009,(06) .

[7] 郑继方,杨志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100问[M],金盾出版社,2009,(5).

[8] 蒋荣猛,李兴旺.甲型H1N1流感防治手册[M],人民出版社,2009,(5).

[9]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紧急防治流感与禽流感[M]. 石油工业出版社,2005.

[10] 尚勇.国外禽流感防控综合报告[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

[11] A.罗宾逊,M.J.赫德森,M.P.克拉尼奇,李琦涵.疫苗关键技术详解[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12]蔡高强.论艾滋病防治中的国际合作[OL]. 省略/lunwenfabiao/200901/26-799264.shtml.

[13] 钱瑞娟,刘焱,晋保平,等.国际组织指南[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14] 于永达.国际组织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15] 宋秀琚.国际合作理论:批判与建构[M].世界知识出版,2006.

[16] 古勒维奇 (作者),朱天飚 (编者, 译者),袁明旭 (译者).艰难时世下的政治:五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政策比较[M].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9.

防控疫情征文范文5

【关键词】 流感,人;疾病暴发流行;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511.7 R 18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11-1397-02

流行性感冒(流感)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发病突然、蔓延迅速等特点,易在学龄儿童和小学生中形成聚集性发病[1]。为了解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流行特征,探讨科学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现将白银市2005-2008年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来源于2005-2008年白银市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资料,从《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网络直报数据库下载。

1.2 方法

1.2.1 暴发疫情监测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试行)》进行暴发疫情报告与现场调查;每起疫情采集发病3 d内约10例病例咽拭子,置于3 mL灭菌Hank's液内,在4~8 ℃保存并在24 h内送甘肃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感实验室检测。

1.2.2 病例定义与判定标准 (1)流感样病例:发热(腋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缺乏实验室诊断依据[2]。(2)暴发疫情预警指标: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30例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或发生≥5例因流感样症状住院病例(不包括门诊留观病例);或发生≥1例流感样病例死亡[2]。(3)突发事件级别:按应急预案标准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4级[3]。

1.3 统计分析 用Excel和SPSS 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相关指标的频数、百分数等,描述疫情分布特征,用χ2检验进行罹患率之间的比较。

2 结果

2.1 流行强度 2005-2008年全市共报告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13起,全部发生在学校,波及人口数17 148人,发病3 037例,无死亡,年均罹患率为17.71%,各年度罹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42,P<0.01),见表1。

2.2 暴发规模 13起暴发疫情中,发病数最少的41例,最多的923例。发病数

2.3 流行病学特征

2.3.1 地区分布 5个县区中,靖远县暴发疫情最多,为8起,罹患率为17.70%;其次是会宁县3起,罹患率为21.83%;平川区、白银区各1起,罹患率分别为20.57%和5.48%;景泰县无疫情报告。

2.3.2 时间分布 发生时间集中在12月至次年4月之间,呈冬春季高峰。4 a间,3-4月暴发起数最多,共9起(2006年8起、2008年1起),占69.23%,2月寒假期间无暴发疫情。

2.3.3 人群分布 学生发病3 010例,占99.11%;教师27例,占0.89%。发病年龄在5~35岁,其中5~9岁1 365例,占44.94%;10~14岁1 157例,占38.10%;≥15岁515例,占16.96%。男、女性别比为1∶0.81。

2.3.4 学校类型 13起疫情共波及31所学校,其中小学23所,占74.19%,罹患率为21.98%(1 750/7 960);中学8所,占25.81%,罹患率为14.01%(1 287/9 1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6.24,P<0.01)。按地理位置划分,31所学校全部在乡村,无县城和市区学校。

2.4 病原学检测 13起暴发疫情共采集典型病例咽拭子标本260份,分离出流感病毒57株,阳性率21.92%。各年度病毒型别不尽相同,2005年1起疫情为A型H3亚型,另1起未分离出病毒;2006年8起疫情全部为B型Victorian系;2007,2008年3起疫情全部为A型H3亚型,见表2。

3 讨论

白银市2005-2008年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全部发生在乡村中小学校,以小学居多,占74.19%,罹患率高于中学。各年度流感流行强度有所不同,每年发病一般从12月至次年4月,呈现明显的季节性,3月学校开学后暴发疫情增多,如2006年春季发生8起B型流感暴发,涉及面较广,提示春季应进一步加强流感疫情监测与防控。

通过现场调查分析,造成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与扩散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乡村学校学习、住宿条件十分拥挤,每间教室60~80名学生,每间宿舍人均面积约0.5 m2,校方将多张单人床拼成通铺,每张单人床睡2~3名学生,拥挤的环境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2)乡村学校没有配备校医,传染病监测体系不完善,发现病人上报不及时,未采取有效控制措施[4];(3)教师和家长对流感危害性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发病后继续带病上课;(4)中小学生对流感防治知识相对欠缺,缺乏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5],未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5)乡村卫生单位诊疗水平低,报告意识差,疫情初期误认为是普通感冒,未及时采取措施,延误了疫情处理的最佳时机;(6)大部分学生未接种流感疫苗,普遍缺乏免疫力。上述情况在靖远县、会宁县尤为突出,两县经济落后,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和卫生条件很差,因此流感暴发频繁,罹患率较高。

中小学校是防控流感样病例疫情的重中之重[6]。如果学校发生疫情,不仅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学生身心健康,也会给社会、家庭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7]。因此,应重视和加强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尤其要加大乡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学生学习和住宿条件;按要求配备专兼职校医并定期进行培训;完善疫情报告制度,建立学生晨检、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8]。一旦出现疫情,及时彻底地隔离病人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之一[5]。同时,加强基层医务人员业务知识培训,出现病例及早做出正确诊断,确保疫情报告的敏感性;学校还要做好学生相关知识宣传,提高学生自我保健意识,讲究个人卫生,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以有效预防学校流感的暴发。

4 参考文献

[1] 田小萍,马萍,王丽,等.陕西省高陵县乙型流感暴发疫情的病原学检测报告.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4):307-30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报告及调查处理指南(试行).北京:2006-6-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2006-2-6.

[4] 梁永春.宝应县光洋湖镇中小学一起流感疫情暴发的调查分析.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12):57-58.

[5] 唐雅清,马树波,王瑞琴,等.4起学校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的流行特征及控制效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70-171.

[6] 杨旭辉,谢立,王麟,等.2006-2007年浙江省杭州市聚集性流感样病例疫情特征.疾病监测,2009,24(3):183-184.

[7] 罗锋,何义林,朱中奎.泰州市2006-2008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1043-1044.

防控疫情征文范文6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 流行特征 分析

2009年3月,墨两哥和美国等国家先后发生人感染甲型HlN1流感病毒疫情。2009年秋季,甲型H1Nl流感再次出现了发病高峰,发病人数逐渐增加并开始出现二代病例。截止10月26日,我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累计报告35664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已治愈29155例。重症病例累计53例,已治愈17例,死亡3例[1]。分析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征,为制订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南宁市妇幼保健院报告的199例甲型H1Nl流感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南宁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报告的199例甲型H1Nl流感病例资料。

1.2病例的诊断 甲型HlNl流感病例诊断根据卫生部的《甲型H1Nl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第三版[2]。

1.3统计学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运用excel2003统计软件进行资料整理与分析。

2 结果

2.1疫情特征

2.1.1时间分布 2009年10月13日,我院开始有甲型H1Nl流感病例报告。10月国庆长假之后,病例数开始增多,11月报告病例增多,156例。2010年1月下降,2月后无病例报告。甲型HINl流感病例发病时间分布见图1。

图1 病例发病时间分布

2.1.2人群分布 199例甲型H1Nl流感病例中,男120例,女19例,男:女=1.52:1,6-18岁组发病最多,共155例,占77.89%,其中学生1 58例,占79.40%,其次是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分别占9.55%(19/199)、9.05%(18/199),其它(老师、学生家长)4例,占2.01%。

2.1.3临床特点

2.1.4实验室检测 我院是家部级流感监测哨点医院,2009年10月至2010年2月共采集流感样病例标本369份,其中阳性29份,阳性率7.86%。阳性标本中,甲型H1N1流感28份,占96.55%(28/29)。11月份甲型H1N1流感检测阳性构成比处于明显上升趋势,甲型H1N1流感为明显的优势毒株。

3 讨论

2009年秋季以来,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情呈快速发展趋势,本土的病例持续增多,聚集性疫情明显增加,并且在部分省区出现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我市的疫情与全国及其他省份的一致,9月份开学之后,学校暴发疫情,病例数不断增加,且向各区县不断扩散,尤其国庆长假后,病例数再次迅速上升。2009年10月13日,我院开始有病例报告,11月达高峰,大部分病例为本土聚集病例,2010年1月明显下降,3月后无病例报告。本次流行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在暑假期间外出旅游,尤其是到甲型H1N1流感的重点疫区旅行,回到学校形成了大量新的传染源有关。国庆长假期间学生再次外出活动,地区间交流频繁,造成远距离的疫情扩散。病例数呈现再次急剧上升趋势。同时,由于甲型H1N1流感病毒为新毒株,人群处于免疫空白阶段,普遍易感,容易造成疾病传播。

甲型H1N1流感病例人群分布显示,学生发病占79.40%,6~18岁年龄组占82.36%,这部分人群高发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相互之间接触频繁,容易造成疫情传播,发生暴发疫情,而暴发疫情更容易引起重视,能够采样进行检测确诊。2009年10至2010年2月我院流感监测送检的369标本中,阳性18例,其中甲型H1N1核酸阳性比例为94.44%(17/18),由此可知,当前流感的绝对流行株是甲型H1N1流感毒株。

鉴于学校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应按照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的《学校甲型Hl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的规定,有效落实各项防控措施。要按照有关标准要求,开展晨、午检,晨检要有体温测量记录,对缺课缺勤病因要追查询问,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开展军训、集会等集体活动成当符合防控工作要求。一旦发现可疑聚集性急性发热呼吸道感染病例,要及时向属地疾控机构报告,并科学实施有关防控措施。

甲型H1N1流感病例数不断增多,可能会波及容易形成重症病例的高危人群,包括年龄大于或等于65岁的老年人、年龄小于5岁的儿童、孕妇、有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人群。因此,应对这部分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做好卫生宣传,包括养成良好的卫牛习惯,充足睡眠、加强营养、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措施。一旦出现发烧、流涕等流感样症状,应及时就诊。同时,政府应加强宣传与舆论引导,所有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的病例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规范用药,一旦出现症状加重,应及时住院治疗。

随着疫情形势的不断加重,大量患者到医院就诊,容易造成院内感染,使患者原有病情加重,甚至出现死亡。因此,各级医疗机构应根据传染病防治的工作方案和应对预案,加强甲型H1N1流感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力度。医院按要求设立感染性疾病科或者发热门诊,建立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加大对医务人员防治甲型H1N1流感知识的培训,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做好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只要提高医务人员防控意识和应对能力,在防控中落实相关制度措施,就能减缓疫情的传播,杜绝医院感染发生[3]。

根据甲型H1N1流感疫情特点,采取“强化预防措施,严控社区传播、加强重症救治,减少疫情危害”的防控策略,以加强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监测、加强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识别和报告、加强学校等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的疫情监测与防控工作,以及对关键岗位的重点人群实施疫苗接种等一系列防控措施,将甲型H1N1流感疫情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参 考 文 献

[1]娄宪芝.浅谈甲型H1Nl流感[J].沈阳医学院学,2009,11(4):19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