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发生特点范例6篇

病虫害发生特点

病虫害发生特点范文1

[关键词] 油菜病虫害 发生特点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6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6-0077-01

引言

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种植油菜不仅能够解决农民自身吃油的问题,而且还能出售,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目前油菜病虫害现象的增多,对于油菜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的分析以及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是很有必要的,这有利于加强对油菜病虫害防治,提升油菜的经济产能,促进农作物种植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1 油菜病虫害发生特点

1.1 油菜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主要是由于蚜虫传染病毒而引发的。根据油菜品种的不同,在发病的症状中的也有所不同,一般主要是根据花叶的变化情况来确定相关的病症,当叶脉或明脉呈现半透明的特征,并且在油菜成熟的时候出现畸形的情况,也可以叫做花叶病。油菜病毒病在发病的过程中叶片出现皱缩卷曲或者畸形, 相关的病株明显矮缩,容易在抽薹前后枯死。对于甘蓝型油菜发病情况,一般发病开始的时候新叶上通常会出现针头大小的透亮小点,在生长的过程中会慢慢变成将近圆形的枯斑或黄斑,既是叶片枯黄的比较严重,但是还是可以清晰的看见近圆形的小斑点。对于一些发病比较重的油菜,主要表现为根茎上常常出现黑褐色或者是水渍状的枯死斑纹。一些油菜的植株内荚出现弯曲的情况时,那么该植株就可能感染上油菜病毒病。该病害的发生主要和当地的土壤、气候的关系比较大,当在秋天气候比较温暖和干燥的时候,利于蚜虫的繁殖生长,数量的增多,从而使得油菜病毒病增加。

1.2 霜霉病

霜霉病是油菜上一种常见的病害。当空气比较潮湿的时候,油菜的叶背会长出一层类似霜一样的霉层。这种病的发病症状主要先从底部的叶片开始,慢慢的开始向上扩散,在病症比较严重时,叶片会变得干枯泛黄一直掉落,并且整个植株都会枯萎。当油菜的花梗受到感染后,那么被感染的部位会变得肥胖肿大,形状类似于龙头拐杖的样子,并且感染的部位覆盖着一层霜状霉层。对于霜霉病主要是根据风雨进行传播和侵染的,通过寄生的形式附着在油菜的表面并且慢慢的进行渗透。该病在春季油菜开花时间段的发病频率比较高。

1.3 蚜虫

对于油菜虫害破坏严重的,油菜蚜虫是其中之一。油菜蚜虫主要是聚集在油菜的叶背和心叶上,通过刺吸汁液,使得受害的菜叶出现生长不良、卷缩、发黄。对于花梗和嫩茎受到虫害, 一般呈现为畸形,从而影响油菜的抽薹、开花和结实。在油菜的虫害中,菜蚜也是病毒病的传播者,使得油菜的经济效益损失的更加严重。在春季和秋季,由于气候比较温暖,比较适合蚜虫的生长繁殖,这就使得油菜在春季和秋季的受损比较严重。

2 油菜病虫害防治的对策

2.1 科学合理的进行轮作

一般对于油菜病虫害都是根据相应的形态在土壤中越夏或者是过冬,采用轮作品种的更换能够起到很好的防治效果,对于一些山区可以采用玉米、油菜、小麦进行轮作,采用不同的作物进行轮作,能够提升作物对霜霉病、病毒病的防治作用,特别注意的是在轮作品种中不要将十字花科蔬菜和油菜进行轮作,这种轮作方式会提升病虫的繁殖能力,降低油菜的抗虫能力,增加病虫害的几率。

2.2 合理布局,选用高产抗病品种

对于油菜的种植,要进行合理的布局和优化,在种植品种中应该选择高产抗病的品种,避免油菜品种的单一化的情况出现,对于土地的种植不要进行大面积的单一品种种植以及连年种植的模式,这些都会导致油菜品种的抗性发生退化和丧失,也便于病虫害的传播和积累。在油菜的种植中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种植的品种及时的更换,保证种植品种的优良,保证在种植中的科学、合理的布局,才能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和增收。

2.3 加强田间管理

对于油菜病虫害的防治,应该加强田间的管理,入冬前进行深耕,除草可以冻死害虫。从而缓解来年春天病虫害的危害程度。进行科学、合理的施肥和密植,清理农田沟渠,降低田间湿度,清理枯枝烂叶,提升通风的效果,都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加大对田间的管理措施,定时、及时的对油菜进行查看,当发现相关的病虫害时应该及时、针对性的进行处理,避免病虫害出现扩散现象。更好的保障油菜的经济产能。

2.4 化学防治

当油菜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时,常规的病虫害处理措施的效果不大时,可以采用化学防治的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应该要以预防为主,在用药方面要做到适期、针对。对于霜霉病的治理,在油菜开花之前,使用20%甲霜灵乳油进行喷雾防治。对于菌核病在油菜开花之前和盛花期各施一次药,通过选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 000~1 200 倍液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000 倍液。 在油菜虫害防治工作中要根据害虫的特性来确定用药的标准和种类,当蚜虫、菜青虫在油菜苗期同时发生时,根据油菜的生长情况,采用混合用药,保证油菜正常的生长。

3 结语

综上所述,了解油菜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且制定对应的防治对策是很有必要的。通过科学合理的进行轮作、合理布局,选用高产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化学防治等措施能够有效的减少油菜病虫害的发生,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国银,阎健全,邵军,等.油菜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J].汉中科技,2013,12(09):15-19.

病虫害发生特点范文2

关键词:油菜花;病虫害;出现原因;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S56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333075

1 油菜花病虫害发生主要原因

1.1 天气因素

天气因素是导致油菜病虫害频发的主要因素之一,蚜虫会因为春秋2季的气候干旱而频繁出现,其他时间则因为天气较为阴湿,蚜虫的出现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农民所遭受的损失也会较轻;值得注意的是气候的不同也会使得蚜虫害的类型不同,因此其防治措施也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故而在防治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当地气候情况。

1.2 降雨因素

降雨的多寡直接影响到了油菜花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其主要可以分为3类:当油菜花开花时当地降雨若是低于1mm,油菜病虫害发病的机率就会很小;当油菜花开花时当地降雨为1~3mm时,油菜花病虫害发病的病情较轻;当油菜花开花时当地降雨高达5mm时就会爆发严重的油菜花病虫害。

1.3 湿度因素和温度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空气湿度也会引起油菜病虫害,当空气湿度处于80%以上则会导致油菜病虫害病菌的快速传播;温度因素的影响作用也要引起重视。当病菌处于适于其生长的环境温度时,油菜病虫害也会较为严重。种植者要保证油菜种植环境的温度及湿度处于一个适宜的范围以防止油菜病虫害的发生。

2 常见的油菜病虫害的几种类型及其防治措施

2.1 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分布在土地以及油菜花种内的病菌,因此在种植油菜之前要对土地以及种子做好处理措施。油菜菌核病会对油菜的茎秆造成极大的损害,当油菜花处于开花结荚时期时其会出现枯死等现象。油菜菌核病常出现于温暖潮湿的时期,因此在该时期要做好植株保护工作。

2.2 霜霉病

油菜霜霉病的病菌是一种真菌,常存在于土壤中、粪肥中和种子内部,在种子萌发后会使得幼苗发生病变,并在油菜生长各个时期对其多个部位进行多次浸染。该类油菜病虫害在阴晴不定的地区多有发生且情况较为严重。针对此类油菜病虫害,应在其初期时将已被浸染的病叶等摘除并进行焚烧处理或者选择深埋。当情况较为严重时,应当进行合适的药剂防治。

2.3 病毒病

油菜病毒病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是因为多种病毒的复合浸染并以蚜虫作为病毒传播媒介。春季因其气候所特有干燥少雨等因素成为油菜病毒病多发时节,且油菜病毒病的流行和油菜品种、蚜虫、气候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关系。在播种油菜时要选择抗病性较强的油菜品种,适当的推迟播种时间并且要保证油菜田内良好的通风。

2.4 蚜虫

在油菜种植中危害较大的蚜虫主要为萝卜蚜和桃蚜,其繁殖速度快、破坏力强,会给油菜种植者带来惨重的损失。其主要集聚于油菜的叶子上、茎枝处和花轴处以便于吸取大量的汁液,对油菜内部的叶绿素等造成极大的破坏。针对该种油菜病虫害应以药剂防治为主,要严格按照药剂配比来进行防治措施。在药剂防治过程中要做到交替用药以防止蚜虫对药剂产生抗药性。

3 油菜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对策

3.1 播种前期做好油菜种子处理工作

在播种前期,播种者要尽量选取未携带病菌的、抗病性强的种子,不应选择表皮有破损的、干瘪的种子。为了防止蚜虫等对植株造成危害,要先用具有一定浓度的盐水对种子进行一段时间的浸泡并将浮于表面坏种挑出,完成一系列处理工作后才可以进行播种工作;还要选定适宜的播种时间并要注意植株之间的最适距离,保证播种后所萌发的幼苗的高素质性能以及其自我防护能力。

3.2 要对油菜进行药物防治

在对油菜植株进行药物防治工作时可以选取菌核灵可湿性粉剂来进行1~2次的药物喷洒,为油菜笼上防护罩。在挑选药物时要选择正规厂家出产的各方面指标合格的产品,切勿因为价格等原因错过了油菜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间,从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3.3 在油菜种植过程中要加强农业措施

种植者在进行油菜种植工作时要注意肥料的使用,要做到有效增强土壤肥力。因为湿度对油菜病虫害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要做好田间通风排水的工作,并且要注意杂草的生长情况并及时清除,使得油菜花可以生长在一个干净舒适的环境中;还要对油菜早期幼苗进行相应的保护措施,比如说覆盖薄膜等。

病虫害发生特点范文3

关键词:黄芪;病虫害;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6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6997(2012)13-61-03

定西市为全国“道地”、优势地产中药材的主产区之一,盛产当归、黄芪、党参等各类名贵中药材300多种。近年来,当地政府将中药材产业确定为战略主导产业,提出打造“中国药都”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中医药产业种植、加工、流通标准化。目前,中医药产业成为统筹城乡发展,贯通一、二、三产,带动农民增收,引领地域经济的支柱产业。

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根入药,具有补气壮脾胃、固表止汗、托疮排脓等功效。黄芪含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及叶酸等。2010年,定西市黄芪种植面积达1.75万hm2,占全国的40 %。随着黄芪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加,黄芪病虫害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了黄芪的产量和品质,降低了当地黄芪种植户的收入。因此,有效地防止黄芪病虫害,对提高黄芪品质、产量以及稳定黄芪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黄芪主要病虫害有黄芪白粉病、黄芪根腐病、豆荚螟、中国豆芫菁、黄芪种子小蜂、蝼蛄、蛴螬等。在本文中,笔者将对黄芪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进行阐述,并提出防治措施。

1 黄芪病害

1.1 黄芪白粉病

1.1.1 症状 黄芪白粉病主要为害黄芪叶片及叶柄、嫩茎和荚果。罹病初期叶片两面生白色粉状斑,后期呈近圆形粉末状灰白色霉层,为病原菌的菌丝体。发病严重时叶片呈黄褐色,干枯,造成早期落叶。叶片和茎干同事受害,则植株枯萎死亡。

1.1.2 病原 病原物为豌豆白粉菌,属子囊菌亚门白粉菌属。

1.1.3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主要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翌年5~6月在适宜条件下,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首先感染二年生黄芪植株,叶片上出现白色粉状物,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8~9月病情严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形成子囊果,随病残体落入土壤越冬。重茬或者与其他豆科植物连作的地块发病较重。栽培管理粗放,施肥浇水不当尤其是施用氮肥过多,枝叶过密,通风透光不良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1.1.4 防治方法 清洁田园,实行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药剂防治,播种期施用70 %敌克松粉剂30 kg/hm2加入适量细干土撒入畦内,轻耙使之与土拌和,进行土壤消毒。用70 %甲基托布津WP1 000倍液或50 %苯来特1 000~2 000倍液灌根,有较好的效果。发病期可用25 %粉锈宁WP 800倍液,50 %多菌灵WP 500~800倍液,30 %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50 %硫磺SC 2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 d喷药1次,连续2~3次。

1.2 黄芪根腐病

1.2.1 症状 为害黄芪植株的根部。受害植株地上部分初期生长点萎蔫,最后全株叶片脱落、枯死。发病后期,植株侧根腐烂,极易从土中拔出,茎基部及主根上有红色条斑或纵裂,根部及茎部横切面维管束呈褐色。

1.2.2 病原 普遍认为该病主要病原菌是茄腐皮镰孢,其次是串珠镰孢、木贼镰孢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1.2.3 发病规律 镰刀菌是土壤习居菌,在土壤中长期腐生。病菌借水流、耕作活动等传播,通过根部伤口或直接从叉根分枝裂缝及老化幼苗茎基部裂口处侵入。地下害虫、线虫为害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管理粗放,通风不良,土壤黏重地块易发病。4月中旬发病,6~7月连阴雨后转晴,气温突然升高易发病,植株常成片死亡。

1.2.4 防治方法 选择砂质土壤种植。黄芪为深耕性药用植物,要求土壤有较好的通透性,防止湿气滞留,切忌在黏土地中种植。进行轮作,实行条播或高畦栽培。种子处理。播种种子用温水浸泡6 h,然后用种子重量4 %的50 %多菌灵WP拌种,晾干后播种,可降低苗期发病率。拔出病株。齐苗后,发现病株及时销毁,并用50 %多菌灵WP 800~900倍液浇灌病穴。

2 黄芪害虫

2.1 豆荚螟

2.1.1 分布与为害 豆荚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可为害多种豆科植物。钻蛀性强,以幼虫为害豆荚,将种子吃成缺刻,荚内充满粪便,引起霉烂。

2.1.2 形态特征 成虫灰褐色,体长10~12 mm,翅展20~24 mm,触角丝状,前缘有一条明显的白色纵带,近翅基1/3处有一条金黄色宽横带,后翅黄白色。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体长14~18 mm,背面紫红色背线、亚背线、气门线及气门下线明显。

病虫害发生特点范文4

1 调查时间与地点

分别在2009―2012年对周至、户县、长安、灞桥(野生区、秦美和翠香原生境、栽培区)等4个区县16个村的80个果园进行了调查。

2 调查对象

陕西西安地区1~13年生猕猴桃树,品种包括红阳、亚特、秦美、翠香、海沃德。

3 调查方法

采用踏查、访查及随机抽样调查、定点调查等方法对猕猴桃病虫害种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程度进行调查,并对病害的病原及虫种进行鉴定,病害的命名和病原鉴定依据有关资料文献进行。调查过程中详细记录:猕猴桃树的品种、树龄、环境气候条件、地点,以及向果园主人询问相关情况。

4 调查结果

4.1 病虫害主要种类

调查结果表明:猕猴桃主要病虫害种类有36种(表1),按照病虫害的发生部位,可分为叶部病虫害、枝蔓病虫害、花果病虫害、根部病虫害及苗木病虫害。叶部病虫害的种类最多,达21种,但多数危害不甚严重,其次是枝蔓病虫害和花果病虫害,均有10种,并且有几种发生比较严重,根部病虫害6种,生理性病害种类2种。另外,还有几种偶尔发生的病虫害。

4.2 病虫害发生特点

4.2.1 猕猴桃野生分布区病虫害种类少,发生程度轻 野生分布区仅发现几种叶部病虫害,有白粉病、叶枯病,小青花金龟等,但尚未构成威胁。栽培区病虫害种类多发生严重,除发现以上病虫害种类外,还有其他病虫害发生,共计36种,并且有些病虫已经发展成为灾害性的,对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构成严重的威胁,如猕猴桃细菌溃疡病、根结线虫病、桑盾蚧、根腐病,蝽象等。

4.2.2 树龄愈大病害种类愈多,发病程度愈严重 树龄愈大,病虫害的种类就愈多。从全市的调查情况来看(表2),1~3年生幼树上发生的病虫害种类较少,多为叶部病害和根结线虫病,如叶斑病等,4~6年生病虫害种类及数量有大的增加,除叶部病虫害外,还有花果病虫害、藤蔓病虫害和根部病虫害,如细菌性花腐病、桑盾蚧等,7~8年生树病虫害种类相对增加不多。随着树龄的增加,结果量的提高,树体的营养消耗大,树势逐渐从强盛向衰弱过渡,这时,除以前出现的病虫害外,灾害性的病虫害也相继出现,如细菌性溃疡病、蝽象等,这时病虫害种类增加较快,并且,有些发生程度也相对严重。

4.2.3 主要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是制约猕猴桃生产的主要因素

病虫害发生特点范文5

关键词:粮食生产;病虫害;发生特点

中图分类号:S431 文献标识码:A

河南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核心区,粮食产量高,对国家贡献大。河南省粮食生产在全国粮食生产和供求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负有重要的责任。特别是小麦,播种面积占到全国的21%,产量占到全国的27%,也就是1/4以上。由于河南省地处中原,农业生产条件好,农作物种类丰富,致使病虫种类繁多,病虫害发生情况十分复杂。

1 2012年我省农业生产概况

根据农业部门统计,2012年我省农作物种植面积达1.995亿亩次。其中,小麦、玉米、花生、蔬菜、水稻、油菜、果树、棉花、大豆、红薯、芝麻面积分别为534万hm2、369.6万hm2、93.9万hm2、100.07万hm2、62万hm2、38.67万hm2、39.47万hm2、2.67万hm2、35.67万hm2和12.73万hm2。

2012年我省农业生产克服了冬季低温、春季前期低温少雨、后期高温多雨、秋季雨水与光照不足、病虫危害等多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使全省粮食生产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总产量达到563.86亿kg,比上年增产9.6亿kg,增幅为1.7%。其中,夏粮总产量318.6亿kg,比上年增产5.45亿kg,增长1.7%;秋粮总产量245.25亿kg,比上年增产4.16亿kg,增幅为1.7%。夏、秋粮产量均再创历史新高,实现粮食总产量连续7a超千亿千克,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新贡献。

2 发生特点

受病(虫)源基数、气候、作物布局、人为控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2012年我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总体为中度发生年,其中夏粮病虫害偏重发生,秋季作物病虫害中度发生。

2.1 全年病虫害发生面积大,但是危害程度轻

2013年各种病虫害累计发生面积为3909.3万hm2,比2011年增加319.27万hm2,是历来来第2个发生面积最大的年份,发生面积仅次于2009年(见图1)。但是大部分病虫害发生程度较轻,如小麦条锈病、小麦白粉病、小麦纹枯病、小麦蚜虫、吸浆虫、水稻“两迁”害虫、玉米螟、棉铃虫、二点委夜蛾等常年危害较重的病虫害中度或偏轻发生。

图1 2000~2012年河南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对比图

从图1还可以看出,2013年病虫害总体发生面积较大,其中虫害面积没有增加,病害面积增加明显。主要原因是2013年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增加。

2.2 夏粮病虫害重于秋粮

2013年我省小麦病虫害偏重发生,累计发生面积达1986.7万hm2,比上年增加466.7万hm2,对小麦生产构成直接威胁。赤霉病、吸浆虫、穗蚜和叶锈病等局部重发。其中,南阳、驻马店、周口、漯河、濮阳等地局部赤霉病病穗率偏高;安阳、濮阳、鹤壁、新乡、南阳等地局部吸浆虫发生危害较重;穗蚜在驻马店、漯河、开封、新乡、焦作、三门峡等地虫口密度大;叶锈病在安阳、濮阳、鹤壁、驻马店、南阳等地局部病叶率较高。2012年秋季作物的病虫害总体中度发生,共计发生面积1720万hm2,比2011年减少127.85万hm2。

2.3 个别病虫偏重发生

小麦赤霉病在我省重发生,全省发生339.687万hm2,其中病穗率在10%以上的面积达118.67万hm2。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是2000年以来最重的一年(见图2)。全省平均病田率66.2%,病穗率8.1%,平均病粒率4.9%,南阳、驻马店、周口、漯河、信阳、濮阳、济源等地病情较重。

图2 2000~2012年河南省小麦赤霉病发生面积统计图

水稻二化螟在豫南稻区偏重发生,发生面积29.52万hm2,比去年增加1.07万hm2。一代虫田率46.9%,最高达85%;虫口密度1030~2843头/667m2,最高田块6000头,一代螟害率3.2%~7.2%,部分县区严重田块螟害率达30%以上。8月上旬豫南平均百株有虫1756.2头,最高6350头。

2.4 常规性病虫发生平稳

2013年我省常规性病虫害发生比较平稳。小麦纹枯病、白粉病、叶锈病、麦蜘蛛、油菜菌核病、油菜蚜虫、水稻纹枯病、稻瘟病、玉米螟、玉米蚜虫、玉米大小斑病、棉铃虫、棉蚜、棉盲蝽、棉花枯黄萎病等常规性病虫害属于中度或者偏轻发生。

2.5 夏粮生育期推迟,部分病虫发生期偏晚

2012年冬季全省气温持续偏低,3月份小麦返青期,气温偏低0.5℃,光照时数偏少30.4h。2013年我省夏粮生育期推迟7~10d,致使小麦、油菜的病虫害发生期推迟。如早春干旱低温的气象条件不适宜其侵染扩散,条锈病在我省一直处于零星发生阶段。全省4月5日在唐河县黑龙镇王楼村首先见病,仅见条锈病病叶一片,始见期比常年推迟20d,到5月16日仅有6个省辖市的32个县市区见病。小麦穗期蚜虫、油菜蚜虫发生高峰期均比常年偏晚7~10d。

3 原因分析

3.1 气候条件复杂多变

2012年冬季,河南省平均气温为1.4℃,比常年同期偏低0.9℃;平均降水量为16.6mm,比常年同期偏少6成;平均日照时数为305.3h,比常年同期偏少91.1h。其中12月气温偏低0.7℃,降水偏少1成,日照偏少26.5h; 3月平均气温为8.1℃,较常年同期(8.6℃)偏低0.5℃;平均降水量为38.1mm,较常年同期(34.0mm)偏多12%;平均日照时数为133.0小时,较常年同期(163.4h)偏少30.4h。由于持续的低温,光照不足,小麦生育期比常年推迟7~10d,导致小麦苗蚜、麦蜘蛛的发生期也相应推迟;整个冬季降水偏少,不利于纹枯病、白粉病等病害的侵入为害。虽然3月份降水偏多,但是前期的土地墒情太低,致使3月份田间湿度也不是很大,加上气温偏低,也不利于小麦条锈病菌的侵染为害。4月,全省气温偏高,降水略偏多,日照略偏少。全省平均气温为17.1℃,较常年同期偏高1.6℃,为1961年以来第3高;平均降水量为40.4mm,较常年同期偏多5%。4月份的高温、高湿、光照不足的天气,使小麦生长过快、过嫩,抵抗能力弱,是小麦赤霉病菌爆发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3.2 主栽品种抗性差异大

2012年我省小麦主栽品种有矮抗58、周麦22、郑麦366、郑麦366、西农979、众麦1、郑麦9023、豫麦49-198、,洛麦23等。种植面积大的矮抗58、周麦22、郑麦366、郑麦366都是赤霉病的高感品种,其它主栽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也较差。

3.3 群众对病害的预防意识薄弱

病虫害发生特点范文6

陕西省杨树病虫害种类较多,有200余种,其中枝干病害有溃疡病、冠缨病、干腐病、细菌溃疡病等;叶部病害主要有炭疽病、锈病、黑斑病、灰斑病、白粉病、黑星病、花叶病等;根部病害有紫根病、根癌病等;蛀干类害虫有星天牛、粒肩天牛(俗称桑天牛)、云斑白条天牛等;叶部害虫有黄刺蛾、杨舟蛾、杨小舟蛾、杨尺蛾、杨素蛾、舞毒蛾等。常暴发成灾,造成严重损失。因此,杨树营造林能否成功,科学防治病虫害已成为关键因素[4-5]。

杨树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综合工程,要成功造林,选择抗病虫的杨树品系是关键,在加强造林用苗检疫的基础上,科学栽植,加强林木抚育管理,贯彻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原则,以科学育苗、规范造林,加强杨树种苗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造林后加强抚育管理,及时清理病虫木、风倒木和濒死木,搞好林内卫生。

1关中平原地区杨树主要干部病害

1.1发生特点

1.1.1杨树溃疡病。杨树溃疡病主要发生在主干和大枝上,病菌在树干上、枝条的病斑和病体中越冬。该病发生1年中有2个高峰期,一般在春季3月下旬开始发病,4月中旬至5月下旬为发病高峰期,6月初基本停止,秋季(10月以后)稍有发展。夏季杨树生长旺盛期,病害基本不发展。以幼苗移栽后翌年发病率最高,引起杨树溃疡病的病原有8种,在生产上主要是真菌引起的病害。症状分为水泡型和枯斑型,水泡型病斑仅发现在光皮品系杨树上。溃疡病病菌从树干皮孔侵入,最初为极小圆形水泡;随后水泡逐渐变大,直径一般为0.5~2.0 cm;后期水泡破裂,有淡褐色液体流出;最后病斑下陷干缩,并伴有纵裂小缝。枯斑型主要发生在主干的伤口和芽痕处,春季初期病斑呈暗褐色水浸状,随后形成棱形、圆形或不规则的病斑。病部韧皮组织溃烂,其下木质部也变为褐色,5月下旬至6月上旬病斑上形成黑色小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其病斑可连年扩大发展,不同病斑可连接成片,造成枯枝、枯梢,被认为是杨树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发病规律:病害发生与温、湿度关系密切,干旱或水分、肥力不足,易导致树木生长衰落,引起发病。

1.1.2杨树干腐病。症状:病菌以病丝和分生孢子器在杨树病组织上越冬,春季产生分生孢子。病菌借风、雨传播,一般从伤口和芽痕处侵入,以4―6月发病最高,病斑初为淡褐色,形状为椭圆形,后逐渐扩大成条形长斑,后期病斑上形成许多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枝条发病时,病斑不明显,但会迅速枯死。发病规律:杨树移植后、栽培水分不足或树势衰弱的受害特别严重。

1.2防治技术

1.2.1加强营林措施。选择合适的造林地,瘠薄地、砂石地、盐碱地不宜作为杨树造林地;采用抗病性强的树种的壮苗进行造林,起苗、运苗等过程避免机械损伤。栽后加强抚育管理,适时进行浇水、施肥,促进树木茁壮生长,提高个体的抗病性。对新造林地,及时进行刷白,早春用0.5 °Bé石硫合剂或1∶1∶160波尔多液喷干,进行预防。

1.2.2化学防治。对感病树木,早春用刀刮除病斑,范围稍超越病斑周围0.5 cm,深达木质部。随后用1%溃腐灵药剂进行涂药,涂药后再涂以50~100 mg/kg赤霉素,促进伤口愈合。秋末按生石灰∶盐∶水为1.0∶0.3∶10.0的白涂剂对树干下部进行刷白。发病高峰期前,用8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40%多菌灵50倍液或2∶2∶100波尔多液等喷洒主干和大枝,阻止病菌感染。

2叶部病害

2.1发生特点

杨树叶部病害种类比较多,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可危害嫩梢和幼茎,病菌以菌丝、分生孢子在病落叶、嫩梢上越冬,借风雨传播,由气孔或伤口侵入叶片,一般在多雨的夏季发生严重,嫩梢和幼茎发病时,先产生病斑,后可环切枝梢,使其枯死。

2.2防治技术

冬季清除落叶和病枝梢,减少初侵染来源,5月可对树冠喷施75%百菌清500倍液、80%多菌灵400~500倍液、40%乙磷铝300倍液。

3蛀干害虫

3.1发生特点

杨树蛀干害虫生活隐蔽,平时不易被发现,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一旦发生危害,则难以根治。

3.1.1粒肩天牛。其成虫体密生暗黄色的细绒毛,鞘翅基部密布黑瘤突。幼虫乳白色,头部黄褐色。在关中地区2年发生1代,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成虫6月中上旬羽化,盛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幼虫取食韧皮部和木质部,是杨树、柳树、法桐等多个树种的重要害虫。

3.1.2星天牛。其成虫体黑色,鞘翅具多个大小白斑如星星,基部密布黑色小颗粒。幼虫乳白色至淡黄色,以老熟幼虫在蛀道内越冬,1年1代;成虫5月初开始羽化,6月上旬至7月中旬为发生盛期,是关中地区杨树重要害虫。

3.1.3光肩星天牛。其成虫体黑色,鞘翅基部无黑色小颗粒。幼虫乳白色至淡黄色,以老熟幼虫在蛀道内越冬,1年发生1代,5月中旬至6月中旬开始羽化,是关中地区杨树重要害虫。

3.1.4云斑白条天牛。其成虫体大,黑色,鞘翅有云状白斑。幼虫淡黄白色,粗肥多皱。在关中地区2年发生1代,成虫一般4月中下旬至5月中下旬为盛期。初孵在韧皮部蛀食,受害处树皮常变黑、肿胀开裂,形成很多小口,幼虫从此排出木屑、虫粪,常伴有树液流出。

3.2防治技术

每年4―5月为幼虫开始活动期,应经常在杨树林内进行踏查,调查若发现树干和树枝上有新鲜虫粪和木屑排出,则表明有蛀干害虫的危害,应及时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防治。

3.2.1加强营林措施。一是选择抗病虫能力强的杨树品种植树造林,如毛白杨、欧美107杨、欧美108杨等。造林地尽量设法远离柳、法桐、复叶槭等虫源地,距离宜在1.5 km以上[6-7]。二是搞好林分卫生。及时巡查,清除并消毁虫害木、濒死木、风倒(折)木等。

3.2.2生物防治。在天牛虫口密度不高且人为影响较小的地段或区域,可采用放养带菌花绒坚甲、肿腿蜂进行生物防治。在有啄木鸟栖息的林分,可采用人工挂鸟巢、设饵木等方法为啄木鸟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以控制天牛虫口密度。

3.2.3物理防治。利用杨树天牛成虫体型较大、行动缓慢、有假死性特性。在成虫羽化期间,每天6:00―8:00、18:00―20:00摇动树木,成虫假死坠地后人工捕杀。在新造杨树林内,按75~90株/hm2栽植天牛喜食的树种,如钻天杨、72杨、合作杨、复叶槭等作为饵木,引诱成虫产卵,集中进行防治[8-9]。

3.2.4化学防治。一是化学喷雾。在天牛成虫羽化期间,在树干或大侧枝上喷洒10%广效敌杀死乳剂2 500倍液或绿色威雷300~400倍液,杀死成虫和初孵幼虫。二是注射虫孔。从排粪孔注入40%氧化乐果800倍液,也可在树干基部用40%氧化乐果原液或20%康福多打孔注射,用量为1 cm胸径0.3~0.8 mL,并用泥土封孔。

4食叶害虫

4.1发生特点

陕西省关中地区杨树食叶害虫主要为鳞翅目舟蛾科的杨扇舟蛾、杨小舟蛾、杨二尾舟蛾等,其次危害严重的有杨尺蠖、杨毒蛾、柳毒蛾等。杨扇舟蛾成虫灰褐色,前翅顶端有灰褐色的扇形大斑1块;雌虫腹部较粗大,末端具毛束。卵圆型,先橙红色,后黑褐色。初孵幼虫淡绿色,3龄后金黄色,头部黑褐色;老熟幼虫黑色,每节有环形排列的橙红色瘤8个,其上有长毛,第1和第8腹节背中央有红褐色大瘤各1枚。杨扇舟蛾初孵幼虫有群集性。1~2龄幼虫仅啃食叶片的下表皮,残留上表皮和叶脉。2龄后吐丝缀叶,形成虫巢,白天隐伏其中,夜晚取食。3龄以后食量大增,分散取食,可将叶片食尽,仅剩叶柄。当食料不足时,则吐丝下垂随风飘迁别处危害。幼虫的食量随虫龄的增大而增加,5龄幼虫的食量最大,占总食量的70%左右。因此,如前期防治不及时,常在短期内把叶片吃光。该虫分布广、繁殖速度快、可短时间数量呈几何增长,比较容易形成灾害。

4.2防治技术

4.2.1监测方法。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幼虫危害发生期相似,1年发生5~6代,常在关中地区杨树林猖獗成灾。每年的5月底至6月初,舟蛾类第1代幼虫开始危害时,在杨树林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块,设立临时标准地多块,每块标准地内随机抽取10棵标准株;道路及水渠两旁的杨树绿化带,随机选择几个路段,每路段选10株杨树进行调查,观察杨树叶片危害状。杨扇舟蛾、杨小舟蛾取食叶肉,使杨树叶片呈筛网状,幼虫吐丝下垂,随风飘移他处危害。

4.2.2防治指标。虫情分级方式为:平均每50 cm枝条1~2条幼虫为轻度发生;有3~4条幼虫为中度发生;有5条以上为重度发生。一旦中度以上发生的林分或路段,应及时进行防治。

4.2.3化学防治。防治杨树食叶害虫,幼虫3龄前是最佳的防治时期,该时期用药少,成本低。杨树幼龄林,一般在每年5月底至6月初可选用灭幼脲Ⅱ号、高效氯氰菊酯、功夫等无公害农药喷雾防治,喷雾前加入洗衣粉和水搅拌成浆状,可提高药剂附着性,再对1 000~1 500倍水进行喷雾[10]。杨树中龄林,可采用1.2%苦・烟乳油喷烟防治,时间为6:00―8:00、16:00―21:00,用药量为525~600 g/hm2,按照药剂、柴油配比为1∶9配制,喷烟时应注意风向,喷烟点应位于上风位。

5参考文献

[1] 王永君.杨树病害诊断与防治[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22):204-205.

[2] 徐磊,赵忠宝.秦皇岛海滨林场新栽杨树腐烂病防治对策研究[J].现代园艺,2011(19):50.

[3] 韩英.杨树烂皮病无公害防治试验[J].青海农林科技,2011(4):10-11,61.

[4] 杜姝茵,孙志成,孙雅娟,等.用科学的发展观谈谈杨树产业化发展[J].吉林农业,2011(11):165.

[5] 雷双喜,张晓虹.杨树丰产林“1+5”林下复合经营模式[J].中国林业,2011(23):41.

[6] 李晓宇,杨成超,彭建东.杨树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现状与进展[J].辽宁林业科技,2011(6):39-42.

[7] 宋金洪,白莉萍,辛涛,等.条垛式堆肥污泥对杨树幼苗光合光响应特性的影响[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12):39-43,46.

[8] 于海英,柴守权,周玉江,等.倒春寒与杨树烂皮病发病的关系[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6):92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