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范例6篇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范文1

农村学校美术教师在学校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如今自主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发展的过程中,美术教师理所当然应该起到主力军作用,运用多种途径提高农村美术课堂教学能力。

1 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技能培训

提高美术教师的学习意识。经常组织学校美术教师参加上一级组织的中小学教师培训。通过培训提高美术教师的认识,使他们掌握新的美术教学理念,找到自身的差距和不足。

通过培训提高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每一名美术老师更要关注那些蕴藏在美术课堂中只可意会的知识,使美术课堂更加真实、自然。

通过培训共同探究、交流。美术教师不但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善于发现美,不断提高学生们的热情,点化孩子们的学习方法,丰富孩子们的学习经验,激发孩子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节好的美术课要有美术教师新的理念、巧妙的板书设计。美术教师只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关注学生美术认知水平,关注学生已有的美术基础知识和生活经验,才能上好美术课。

2 美术教师之间多学习、多探讨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教师,就要努力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课堂教学能力等。美术教师要向同事学习、多探讨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学习美术教育理论,并经常到课堂上去实践,及时对自己的美术教育教学进行反思。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收获知识。不断学习是提高自我素养的良好基奠。 同事间要经常交流,直言不讳的意见与建议是美术教师发现自身不足的有效途径。

3 经常观摩美术优质课

经常观摩美术优质课是提高美术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观摩可以使美术教师切实感到自身与优秀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之间的差距。美术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特点,结合学生及课堂的要求,汲取其他美术教师好的经验和方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美术课堂中去。同时美术教师通过观摩优质课还要改正自身的不足,完善自己的知识业务水平,多读书、多听课、学会如何整合教材、反思、总结,抓住美术的本质,结合课堂教学生活实际,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使得美术课堂更有情趣,促使美术教师有更多的进步。

4 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在美术课上华丽的语言、歌曲、动画、录像成了激发学生兴趣的时尚手段。可是美术教师一定要牢记,美术课不能表面看热热闹闹,但内容空洞苍白,给人浮光掠影的感觉。美术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要真正发挥学生的情感熏陶作用,努力提高学生的修养,铸造学生的人格。美术教师应把握美术教学内在规律,让形式为内容服务,让理念为实效服务,把美术课堂时间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走进美术课堂,感受美术教学的美。美术课上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多媒体教学中扩大视野,获得更多的知识。

5 参加各级比赛,提高自身能力

美术教师经常参加各级比赛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1)经常参加各级优质课评选。(2)经常参加各级美术技能大赛(3)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级书画赛。

美术教师如果有好的比赛机会就要牢牢抓住。这样,美术教师才会有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参加各级比赛为美术教师提供了实践机会,利用比赛可以展示美术教师的风采,锻炼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因此,每位美术教师都要好好把握难得的比赛机会。

6 征订美术教学期刊杂志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范文2

一课程意识的教育诉求

长期以来,囿于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教师鲜有完整的课程意识,多以教材意识或教学大纲意识为主,认为课程与教学是相对分离的个体,前者是教材、教育目标的文本性表达,主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后者是教材转化与教育目标实现的途径,解决“怎样教”的问题,两者表现为目的与手段的线性关系,而教师则成为了此种制度性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学生则成为课程要求下的知识存储者。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确立,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杜威就提出了课程与教学整合的理念,提出教育目标与手段、教材与方法的内在连续性与统一性,促使课程与教学二者的整合。“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同时实施的过程应看成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课堂情境中发生的事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标志着课程实际达到的水平”。[1]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既作为静态存在下的预期目标、教材、学科,也是动态下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学校中所遭遇的一切经验,“教”与“学”的过程也是课程生成的过程,两者在学校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具有相互依存的转换与同一性。

二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的解析与构成

“教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2]教师课程意识既是一种具有“事实性”特征的学理辨析和“信念性”特征的价值判断,也是能够不断对教师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的指导原则与行动路径。就本体论而言,课程意识强调了高校教师对课程本质问题的探寻,如课程目的、课程实施、课程设计、课程资源等,是教师课程观或“课程哲学”的反映;课程意识的认识论强调了高校教师对课程的价值取向、信念和态度,是教师对课程教学行为自觉性与合理性的关注或反思;方法论层面则强调了课程意识对高校教师进行课程决策、课程开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反思的指导与实践。

(一)课程的批判意识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致力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教师的批判意识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出发点。课程批判意识,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开展中就课程现象、课程的价值理念、课程运作方式等做出判断,并以此为基础依据教学实际进行必要调整和改进。

目前,高校教师的课程批判意识主要有三个维度的指向:一是课程教学的主体认知维度。教育主体性理论强调教师作为“教”的主体,学生作为“学”的主体,后者是前者教学意义实现的重要对象,有效教学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其价值目标;二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维度。完善的教学应体现“理智培育”、“技术培训”、“情感培养”三者的统一,不应只重视局部的知性价值取向,应确保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和谐发展;三是课程教学行为的优化维度。课程的教学行为不应仅仅追求行为实现功能的最大化,即“多教总比少教好”,更应该关注行为功能实现的合理性与最优化,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与方法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行为。

(二)课程的生成意识

高校课程作为一种隐秘的制度性规范存在,是学科专家、课程专家在学科建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分类与综合,作为一种预设性的表达,它是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依据,但课程的预设性却随着教师动态性教学实践的开展发生着转变,使其由预设走向了生成。

课程实践的当下性与情境性,使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中依据社会发展、专业需求、学生特点等对预设的课程进行着自我解读,具体可以表现为对课程目标的动态设定,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增删与拓展,对课程设计的更新等。教师不再扮演一个完全游离于课程之外的执行者或阐述人角色,教师要拥有自己的发挥空间和理解权利,以实现课程的“再生产”。高校教师的课程生成意识不仅体现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更要关注学生对于课程的不断建构,特别是学生秉持着自身的成长经验、生活状态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对课程文本的积极主动地建构新意义和创生新意义的过程,这其中探究式、讨论式、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课程生成意识实现的重要途径。

(三)课程的反思意识

课程的反思意识是指教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与缺陷的理性分析与审视,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与完善措施,它是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活动的察觉与反省,同时也是对教育教学的重新认知、思考、探索与创新。相较于“形而上”的批判意识,课程反思意识具有操作性,更多地关注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

课程教学前的反思,主要是教学设计的反思,体现在教师的备课阶段,它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的预期,是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课程结构、课程实施等各个范畴构思、规划和设计安排;课程实践过程中的反思作为一种调控性反思,它要确保课程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的反思层面集中于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教学的方式与教学内容的组织形式等。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保证课堂的组织与管理,把握教学的节奏,履行教学设计的步骤,合理应对课堂的突发事件,启发学生的个性与潜能,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与实现;课程教学后的反思是一种追溯型的反思,它是通过最终课程教学的效果呈现对整个教学过程全面、完整、系统的反思,是教师对于自身教学活动有意识的察觉与反省,如是否完成了预设的目标,计划和策略是否需要调整等。反思既是对整个课程教学的回顾,也是下一个次程教学的开始,教师在不断实践与反思的循环中获得课程意识的发展与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高校教师课程意识的培植机制

(一)教师的赋权增能

传统的课程体制遮蔽了高校教师在课程领域的主体意识,处于课程权力最底层的教师只被赋予了课程实施者的单一角色,惯于被动接受与消极适应。高校教师作为课程最终的实施者应具有课程决策权。教师课程决策权体现在学校课程决策层面上,指的是教师作为学校教学与管理的重要主体,有权参与课程决策的相关事务,如课程的设计、教材的选用、课程实施的教学顺序、课程评价等。另外,教师同样具有课程的开发权,教师既可以通过多种资源的运用对规定下的课程文本进行更新与修改,也可以依据本校学生的需求,结合地方与社区的发展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制,进而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拓展课程与选修课程。赋权增能使教师真正从权力边缘走向了中心,从被控制走向了自主,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程决策、开发与实施中的能动性与主体性。

(二)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

高校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可以达到个体与团队共同进步的目的。作为共同体的一员,教师通过个体的自主学习与教育研究,在使得自身教育知识结构完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经验丰富的同时,经由团队学习下的交流与共享,使个体的经验与知识提升到了团队集体层面,有助于团队整体课程意识的萌发。另一方面,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加深了教师间的合作,为团队发展下教师个体课程意识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如教师间对教材、教案、教学法等教学工作的交流提升了教师课程教学的研究能力,教师间讲课的观摩及听课制则成为经验交流与自我反思的重要途径。

(三)学校课程环境的优化

教师课程意识的提升与优化需要建立良好的课程文化环境与氛围,营造适应时代所需的教师课程意识的生成环境与条件。对多年来习惯化的教学制度、教学常规、课程教材管理等方面的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起一种符合时代精神的全新的课程文化;规范教师课程权力使用的空间,淡化行政命令,创造宽松、民主的学术体系,为教师提供支持性的课改环境;尊重教师主体价值的存在,坚持多元化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对教师的创造性研究与探索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使教师能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个性化的课程意识的建构与创新。

参考文献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范文3

    〔论文摘要〕现代外语教学发展趋势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对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提出了直接的要求。要求外语教师要有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和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据专家的调查表明外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要求.因此应从主客观等多方面着手来丰富外语教师的跨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努力提高外语教师社会交际能力和交际策略能力。

    身处广泛接触外国人群,外来文化的现今社会,外语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仅仅是升学,研究,留学,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更多广大的外语爱好者希望学习外语来达到直接与外来文化面对面的目的。近距离地感受异域文化的洗礼,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多种文化身份的人。

    一、培养学生跨文化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作为文化学习的工具,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没有与之相应的语言作为载体,文化无法顺利地传播,同样,没有文化,语言就失去了表达意义的价值。无论从外语教学本身出发,还是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来看,语言与文化的有机结合都是外语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现代外语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以适应越来越频繁的国际间交流合作与日常往来。使学生真正掌握语言,准确地运用语言于交际中。实际上,现在语言学专家提倡的是这样的一种文化教学模式,“它能使外语使用者具备对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异同的文化敏感性,并有能力随时随地与外国人进行平衡并适宜于两种文化的交流”。

    二、现今外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

    学校教育是跨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外语教师是从事跨文化教育的主体,除了语言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必须达到一定标准,外语教师还应具有丰富的目标语国家的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以及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背景知识,成为一名文化的传播者。使学生从容面对无可避免的与外来文化的接触。“新型的教育阐释学则首当其冲地要求教师担当起文化‘调解人’,而不仅仅是传授者或干事的角色,因此,教师必须接受广泛而深刻的教育,从而能够从事跨学科、跨文化、跨国界的讲解工作”。

    由于几十年来,中国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影响,目前的外语教师中大量存在对目的语文化的缺失,或是一知半解,“目前中学英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水平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外语教学的要求”。据中国外语教育中心对48所高校的900多位外语教师进行的调查,有33%的语言教师承认他们从来没有在目的语国家生活或学习经验,30. 8%的语言教师承认他们对掌握并传授相应的外语文化知识力不从心。目前国内介绍跨文化的资料,重复多,面狭窄,这也是阻碍主要通过间接材料获取文化信息的外语教师构建个人文化知识体系的障碍之一。

    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中,跨文化教育成分严重短缺。毕业于师范院校的外语教师,“语言技能+语言学理论十教学法”是其知识结构的基本框架(周燕,2005),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类课程往往作为选修课开设,零星依附于语言技能模块内;非师范类毕业的外语教师,知识框架内跨文化教育内容微乎其微,因为许多非师范类的院校此类的选修课根本不开。目前的情况是,尽管教师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新形势下急需培养“未来教师”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但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及方法,尤其是教学目标的评估上缺乏具体、明确、细致的标准,致使跨文化教育处于无纲可循、各自为战的无序状态(李俊芬,2006)。

    三、教师自我跨文化教学意识提高的途径

    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习惯传统以词汇、语法结构为中心,侧重于语言知识灌输教学模式的教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是学习理论,分享经验,实践创新的过程。

    1.学习跨文化教学知识,构建扎实的理论体系

    既然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形式,教师教学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那么教师的跨文化教学理论体系是决定跨文化外语教学成败的基石。

    构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理论体系是指不但要深入了解目的语国家的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模式、世界观等,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在交际中的差异,更要构建教学中的理论体系。包括明确跨文化外语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跨文化外语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跨文化外语教学的评价与分析,从而把文化和语言教学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一样,既是教学手段,同时也是教学目的,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张红玲,2004)。

    2.亲身体验跨文化冲撞,做学习经验的分享者

    每个人在接受社会化的过程中都无可避免的烙上了各自的文化身份,在与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往时都会无意识地使用其文化参考框架。但这种文化身份不是唯一的,通过与目的语国家人士直接面对接触,教师会经历很多文化冲撞经验,包括失败的经验,从而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进行适调,对来自不同文化环境的人们使用不同的文化参考框架,使自己成为拥有多重文化身份的人。

    在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教师应该像学生一样,乐于充当学习者,多给自己创造真实在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包括主动与外籍人士交流,接近外籍人士的日常生活,有机会到国外旅游,考察,学习等。同时,教师也应该多参加短期的长期的跨文化培训,或者通过欣赏影视,书籍作品,浏览国外网站,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来自主学习跨文化案例,通过不断学习,不断体会,不断反思来增加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师的这些经验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手材料,是学生在以后的真实情景交往中不可多得的经验教训,也是培养学生与外籍人士交流意愿的推动力量。

    3.充分发挥教师合作精神,在课堂中实践创新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范文4

一个语文教师只有拥有自我发展意识,着力提高自身教学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提高教学水平,在不断的实践、总结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提高专业素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教学研究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做出努力。

一、在不断学习中提升专业素养,为教学研究打好基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师应始终以一个积极的学习者的姿态面对自己的教学生涯,把学习当成自己基本的生活方式之一,增加知识储备,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但要向书本学,向专家学,还要向问题学,向同事学,向学生学。只有首先做好“学习者”,才能真正做好“教育者”。

(一)加强学习,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做到“专”

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加强专业学习,不断夯实语文教学基本功,形成系统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打好专业基础;同时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不断钻研教材,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掌握语文教学领域的学术动态,以便及时更新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通过专业学习,为进行教学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广泛涉猎,吸收各学科精华,力求“博”

新课标提出了“整合”的概念,强调课程之间的沟通,注重学科之间的知识渗透,体现出现代小学教育课程的整体化、综合化趋势。语文的学科性质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更加具有多层复合性,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自身应具备丰厚广博的知识素养。教师要通过学习,广泛涉猎,吸收各学科精华,形成以专业学科知识为核心,与其他学科知识关联整合、纵横交织的知识结构。只有具有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眼界,才能做到高屋建瓴,灵活驾驭语文课堂。

二、在教学实践中自我评价和改进,培养教学研究能力

日常教学生活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基石。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为使自身更好、更快地发展,我们应该把目光投向日常的语文教学实践,敏于发现问题,在不断的自我反思、研究、调控和改进中解决问题,培养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

(一)问题意识启思考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疏于发现和思考教学过程中的显性或隐性的问题,不能把“问题”变成“课题”。我们应着眼于日常教学,敏锐地发现问题,捕捉“一闪念”,寻找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存疑、思考,这样才会不断地去反思、回顾,发现自身的不足,找到与课标要求的差距,激励自己学习、提高,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以问题推动教学。

(二)教学反思促自省

“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教学反思根植于教师的教学实践,是教师立足于自己的教学情感、智慧、学生现状及对教材的理解,联系教育理论,对自身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方式进行不间断的批判性思考,以期达到教学方式的不断改进、实现教学效率最优化的过程。教师要经常进行教学反思,突破习以为常的教学惯性,不断审视、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使教学充满智慧与创新。

我们要摒弃时下一些教师写教学反思的“应付”心理,沉下心来回归课堂,关注语文课堂中的细节,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教学过程进行理性思考。课前反思,怎样依据有关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学生学习规律等)和学生实际设计教学方案;课中反思,学生在课堂上实际参与的热情与程度如何,师生或生生互动是否积极有效,课上生成的新问题该如何处理等;课后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存在哪些需要进一步改进的问题,课堂上的一些事件对日后教学的启迪等。在不断的反思中,教师努力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使“问题―反思―研究―形成策略”这一过程逐步成为一种动态的持续发展的教学研究状态,引领教学走向更大的成功。

(三)执教公开课激成长

公开课具有阐述新理念、提供教学范式、推出名师、促进专业发展的作用。教师在执教公开课的过程中,往往能依托教师团队智慧的连续干预,经历理念引导、实践跟进、同伴互助、专家引领与教学反思的过程。通过对一堂课的不断打磨,在一次次的自我评定中实现从模仿到突破的过程,从而获得深刻的专业成长体验,进而辐射到日常教学,促进自身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发展。“所有名师都是在课堂上摸爬滚打出来的。”可以说,执教公开课是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乃至“名师”的必由之路。

三、在集体研修中同研互助,提高教学研究能力

积极参加集体研修活动、进行互动交流是教师获得专业成长的捷径。

(一)在集体备课中集思广益共研究

集体备课是实现经验共享,优势互补,开发潜能,生成智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集体备课以学科组为单位,要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内容。备课形式多样,可以先由教师分别备课,再集中时间说课、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也可以备课组先集体备课,共同研究,集思广益,设计课堂教学,再由实验教师自主上课,课后集体反思改良,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反思、交流、互动、共享成果,提高工作效率,并使教师集体智慧和个人风格有机统一。

(二)在听评课活动中互助交流促提升

学科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进行课堂观摩。通过听课、评课,教师之间相互观察、切磋和对话,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提高教学研究水平。

在听课活动中,听课教师并不是“局外人”,也不能“打无准备之仗”。听课前要做到“有备而进”,了解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学情;听课过程中要做到“有心而听”,要认真观察、记录,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全面衡量教学效果。听课时要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关注师生的课堂活动、收集学生课堂反馈信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直观有效?采用哪些教学方法来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参与数量与质量如何?教师的讲解与点拨策略是否适宜?听课后要做到“有得而评”,对课堂中呈现的问题冷静思考、整理分析,形成心得,从而为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堂课奠定基础。

评课是对执教者课堂教学的指导评价,也是对执教者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评价,同时,又是对评课者自身综合素质的检验。评课时,听课教师可从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教学思路设计与课堂结构安排、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师教学基本功、教学效果等诸方面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交流,结合科学的教育理念对教学现象进行剖析、探讨、改进。但评课不能面面俱到,要抓住突出的关键性的研究点进行研讨,从而为教研提供更多的研究素材,使上课同伴感到受启发、有帮助,使听课教师有收获、有发现,两者皆有“得”,促使大家用更高的标准来鞭策自己、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形成一种反思与研究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

(三)在专题研讨中群体研究同成长

在校本教研中,学校将教师个体、教师集体、教学研究专业人员有机地组织在一起,通过专家引领,群体、伙伴合作等方式,聚焦、研究和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以专题研讨的形式共同探讨教学方法、教学策略,分析教学得失,最大限度地交流信息与经验,开展深入有效的专题教研活动。这种同伴间、专家与教师间合作互助式的教学研讨是教师自我发展和群体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研讨活动中,教师都要积极参与,互相学习、共同切磋、分享经验,不断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并通过专家的点拨指导,养成不断反思重建的良好习惯,既能认识自己的不足,也能评点他人,同伴互助、合作共生,在互动、互补、合作中共同成长。

四、在成果创建中厚积薄发,发展教学研究能力

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效果即成果。教师要善于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语文教学实践,探讨和掌握语文教学规律,将日常教学中的所疑、所思、所获、所研、所创,撰写成教学论文,更要依托教研团队的力量进行课题研究,实现教学研究的新突破。

(一)静心写论文,促进教学研究科学化

论文的撰写能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升华为科研理论,加快教师知识、能力的实践内化过程,让教师教研能力再度提升。在选题时,我们要从当前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起指导作用的问题中确定选题。选题的写作角度要新、立意要新,可针对教学中因困惑生成的问题、小学语文课改过程中新旧观念碰撞产生的问题、新教材使用中遇到的问题、课堂教学中难以解决的焦点问题等,通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理论联系实际,写出自己新的经验、观点,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形成教学成果,再用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自我创新。

(二)潜心做课题,实现教学研究系统化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高职;美术教育;途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10-0043-02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美术教育作为文化教育领域不可或缺的部分获得了广泛的发展空间。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以及网络社会的逐渐形成使美术教育的内容不断增加,教学手段不断丰富,教育环境也日益复杂,不断影响和冲击着传统的美术教育途径。这就要求高职美术教育工作者及时调整、改造和创新美术教育的实施途径,使其更具实效。

高职美术教育途径的现状

高职美术教育的途径指美术教育工作者“对高职生实施美术教育时可以利用和选择的渠道或路径,是实现高职美术人才培养目标、落实美术教育内容的组织形式,是做好美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条件”①。当前,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途径主要有以下的问题:

注重传统式课堂教育途径,现代化技术水平仍需加强 目前,高职美术教育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和技能训练课等课程途径开展,将课堂作为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由于受传统美术教育的影响,我国高职美术教育在课堂教学某些方面依然存在着一些滞后现象,影响了现代化教学水平的提升——“传统的美术教学主要是以教师初步讲解、学生单独练习、教师再予修改的模式进行的,理性知识太多,感性材料太少,限制了学生全面认识事物,限制了创造性的发挥。”②所以,高职美术课堂教育需更多地融入现代化的教学内容和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断提高教学效果,使美术教育主渠道实现现代化的提升和改造。

注重显性教育途径,较为忽视隐性教育途径 高职美术教育实践中存在着一定规律性和计划性,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学生受到影响的渠道和路径,如美术课程、教学课件和教材等,都具有显性的教育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资源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渠道和路径,如教师的人格魅力、师生关系、校园文化氛围等,它们具有教育作用的无意识性、教育影响的间接性、教育方式的内隐性、教育范围和内容上的广泛性等特点,在培养学生的的认识导向、情感陶冶、行为规范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大多只注重显性教育,而忽视教育过程中隐性教育因素,从而导致隐性教育途径的挖掘力度不足。

注重现实教育途径,网络虚拟途径利用有限 计算机和网络在社会各个角落的广泛渗透,逐渐形成了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生活方式。以高职大学生为主体的上网人群日益增多,使网络成为学生获取信息、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而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资源,网络教育途径在资讯的丰富性、时空的开放性、应用的灵活性及广泛性方面比传统的现实课堂教学途径更具发展潜力。但是,大多数高职美术教育工作还局限于传统的、现实的课堂教育途径,对网络虚拟教育空间的利用有限。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电脑网络这个崭新的、广阔的教学空间,着力构建虚实结合的网络美术教育途径。

注重校园教育途径,工学结合渠道仍显薄弱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仍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以课程教学为主,长期在封闭的校园环境中训练学生,忽视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难以反映社会和企业的发展状况与需求,而只是在最后一年的短期实习阶段才让学生走进社会。在这种只注重校园教育途径的美术教育模式下,脱离具体的岗位要求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很容易偏离社会的实际需求,使学生很难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不能及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所以,高职美术教育应强化以工学结合为主的实践性教学,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围绕提升教育的开放性和实践性,有效开发校企合作的教育途径,突显高职办学特色。

高职美术教育途径创新的指导思想

高职美术教育途径创新的指导思想是高职教师在对美术教育路径进行整合、开发和利用时所依据的原则或标准。以当前的高职美术教育情况看,其途径的创新要把握如下几点:

导向性 即要求对美术教育途径的开发、改造和利用要受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性指引,使美术教育渠道和载体的整合、创新等措施都围绕如何更好地培养符合现代化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美术人才开展。

主体性 即要求美术教育途径的创新必须以高职生为主体,重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其主观能动性去掌握美术独特的语言符号系统,去感知和认识世界,不断地继承、汲取文明成果并勇于创新,并使情感、素质、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开放性 即要求美术教育途径的创新要面向开放的社会和市场环境,能够在信息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实现与社会的有效对接和信息交换,能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美学知识,以吸纳最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完善高职美术教育。

多样性 即要求美术教育的途径要根据高职生丰富多样的个性去选取、变换、整合和实施,使高职美术教育能按照高职生不同的个性特点,从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对学生施以影响,多角度、多方位地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发展创造思维、提升审美能力。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途径范文6

关键字:初中 生物教学 途径 兴趣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在课堂上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途径,来使教师的授课更精彩、更吸引人。生物这门课程,学生在小学阶段接触的比较少,学习难免会有些困难。在课堂上,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必须采用一些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使课堂变得生动、精彩,使教学质量提高。

一、教学途径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

在初中还是以教师讲为主体,而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这个讲的主体为学生学的主体服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必要使用一些方法和途径,例如因材施教,实验与讲课相结合等,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师要不断的探究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在有趣味的学习中学得知识,使学生的上课质量提高,也使得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总之,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既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又能使教师教有所成。

二、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

1、课前备课要高质量。教师要想备好课首先就要研读课表。课表的每一部分都有前言,前言规定了课程的性质与地位,是课表的灵魂。教师要在前言中找到本节课的方向。读课表中的目标,确立目标意识并努力实现目标。读课表中的实施建议,提高课堂的操作能力。第二要钻研教材。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充分的理解教材。教师对教材中的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也就是教师掌握的是真知、是智慧。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要理解透彻,融会贯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再授予学生。教师对教材内容要有理解的深度,一针见血、入木三分。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要有独到的见解,独具慧眼。教师对教材的内容要有真知灼见。这样才能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第三要了解学生。教师教课是为了学生学习。从实际来看,教师了解学生的途径主要有从心理学中了解、从日常接触中了解、从学生作业中了解、从预习反馈和课堂表现中了解。教师只有在有高质量的备课前提下,才能把一堂课上好。

2、课上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不是教师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学生学习的权利和主动性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应得到切实的保证。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一味的讲,要时常关注学生的反应和掌握的情况。课堂不是训练学生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是一味的传授知识,而应该是不断主动探究知识的场所。教师在上课时要注重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地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运用一些途径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授课中时不时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或者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找出答案。课堂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想不同的解答方法,既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形成,又有利于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又比如,初中生物会学到显微镜,教师要组织学生实验,让学生亲自实验并学会怎样用显微镜。

3、课堂上侧重培养学生对生物浓厚的兴趣。从事任何活动都需要内在的动力,而对生物的浓厚兴趣就是学生学好生物的最好动力之一。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具体的方法与知识,而是培养学生对学科浓厚的学习热情。学生只有想学,才能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学习生物的乐趣,这就会使学生焕发出无穷的动力,就会自己设法把自己的生物学习搞好。学生自己想要学和被老师赶着学,课堂效果是完全不同的。教育工作者要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对事物作深入的研究,要激发并培养他们旺盛的求知欲,要锻炼学生的意志,要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以及敢为天下先的品质。在课堂上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在讲课之前问学生一些有趣的生物问题,例如在讲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前,可以问问大家脚上长脚气是缺乏哪种维生素,夜盲症是缺乏哪种维生素造成的等。学生听到这些贴近生活的问题时,听课的积极性会被调动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去学习。所以,高明的教师是善于培养学生对生物兴趣、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老师。

4、讲解要因材施教。每个学生都是一块金子,就要看老师有没有办法让他们发光发亮了。由于每个人的学习程度是不同的,所以教师不能对每个同学都用相同的方法和要求。例如,在讲课过程中遇到容易的问题要给生物不太理想的同学一次回答问题的机会,这对学生很有鼓励。虽说题型简单,但也要及时表扬。学生在得到鼓励之后,可能会更加努力的学习生物,努力之后成绩上升还会更努力,就这样形成良性循环,很有利于教师的教学。一个生物问题有很多种讲解方法,当一种讲解方法不能满足所有学生,在学生提出疑问时,教师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来进行讲解,使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虽然学生不同,相对应的方法就要不同,但是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教师要平等对待。谁学习好就更关心谁,或者谁学习好就给谁开小炉灶,这都是不正确的。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可以有不同的评价标准,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教育工作者对不同的同学要用不同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但是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一定要是同等的。

总结:

在初中生物课上运用一些有效的教学途径,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都有极大帮助的。这是笔者多年来积累下来的经验,都是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在实际教学中完全实现是很困难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有义务也有责任深入探究一些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希望本文给各位同行作为参考,对同行的生物教学能够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王予锋.有效教学及其基本特征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祁小春.初中生物有效教学探析[J].快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