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范例6篇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范文1

良好的创业环境是提高当代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口号的倡导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培养体系建设成果卓著,学生创业人数不断增加。然而,受社会环境与学生自身原因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高校大学生创业人数的整体基数虽有上升,但多数高校大学生创业均属昙花一现,不仅制约了高校大学生创业持续化发展,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为此应以当代大学生创业发展现状为基础,分析当代大学生创业的法律保障体系建设问题,并结合时展趋势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字:

大学生;创业环境;法律保障体系

据相关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高校应届生人数高达749万人次,多数学生毕业后难以找到心仪的工作,在社会工作岗位上展示个人能力,体现自身价值,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务院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度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口号,进一步深化了以创业来带动就业解决应届生就业难现象的发展战略,并为大学生创业者给予了多方面法律政策支持,但其指导性作用还未完全得到体现,因此发展高校创业培训鼓励大学生创业发展的同时不断总结上阶段发展的不足,针对实际发展情况对相关法律政策进行改革与创新,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持续化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经济融入到全球化经济发展当中打下基础。

1当代大学生创业发展现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口号建立了我国创业发展新起点,高校大学生作为时展的先驱者与国家未来经济的建设者,在我国相关法律政策的指导下发展大学生创业,对我国科技、经济、文化事业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创业发展起步较晚,在发展中依然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其发展现状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从当代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制度的市场化发展,大量外资企业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与丰富的管理经验快速融入我国市场经济市场谋求利益,虽然有利于激发我国市场活力,改善社会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然而从我国企业发展角度来讲,外资企业融入我国市场发展也加大了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尤其是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在现阶段发展中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在实际创业过程中不仅要与国内同行业分享利益,同时面对外资相关企业带来的市场压力,其创业难度不断增大。其次,从高校创业培训方面来看,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相关政策,我国高校加大了大学生创业培训体系建设步伐,通过高校教育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激情。目前,在我国高校创业培训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培训,如市场洞察力、管理能力与组织协调能力等培训,在高校创业培训中,关于学生创业法律意识培训较少,致使学生在创业发展当中由于缺乏对创业相关法律政策的了解,不能及时结合市场环境变化对所创企业进行相关战略的调整,导致所创企业或公司缺乏市场核心竞争力,最终被市场淘汰。相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高校创业大学生本科学历人数占整体数量的63%,专科人数占37%,在大学生期间选择创业发展的人数仅占整体人数的31.2%,多数学生均为就业工作后才意识到创业发展的重要性,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国高校大学生自身创业意识起步较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还有待提高。受传统教育思想所限,我国多数当代大学生个人实践经验与创业意识较差,对国家创业相关法律缺乏了解,部分创业大学生甚至出现侥幸心理,逃避相关税务,不仅不利于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持续化发展,同时也扰乱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秩序,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

2从创业发展现状分析创业法律保障体系建设不足之处

2003年,我国了《关于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通知,并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对创业进行了深层次的理解,将创业机遇作为一种经济技术创新途径,了《关于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指导意见通知》对创业发展进行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2014年国家领导人又一进步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口号对我国创业的持续化发展给予政策性支持。但从当代大学生创业发展现状来看,政府部门对高校创业大学生提供的相关法律政策的指导性作用还未充分得到体现,难以引导当代大学生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当中建立优势,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1相关扶持政策的含金量不足

企业的运转离不开流动资金的支持,通过对学生创业者的调查我们发现,我国多数高校大学生所创企业发展受阻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后期运营资金难以得到保障。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均为白手起家,主要凭借自身科技创新能力赚取企业经营资金,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高校大学生所创企业或公司难以在创业初期获取利润来维持前期正常运转,虽然我国相关法律政策减免了创业初期的部分税收,并且对于在校表现优异、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校大学生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大学生走向创业发展之路,但相关政策的含金量明显不足。多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相关政策对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的福利待遇看似可观,为其提供了几十条税收减免政策,但其实际减免费用不高。相关法律政策对于高校大学生创业者的资金支持与高校创新型人才创业所花费用难以正比,不利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者所创企业的持续发展。

2.2相关政策的地方性细化不足

在建立创业相关法律政策时,中央政府机关能结合我国时展现状主要根据市场整体情况,为地方政府提供相关战略性指导意见与建立相关法律来保证高校创业者不扰乱社会正常经济秩序,避免高校创业者为社会发展造成经济损失,然而法律政策的具体施行离不开当地政府相关政策指导。受地理环境影响,高校创业相关政策的施行问题一直难以得到解决,多数地方政府对于国家相关战略计划的理解程度不高,难以结合当地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性支持,确保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的持续化发展。

2.3相关政策指导性作用还未完全得到发挥

高校大学生创业者是具有创造性思想的科技创新型人才,对我国未来科技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他们是未来企业的管理者与领导者,因此我国高校创业相关法律政策在实际施行过程中,不仅应该建立在为高校提供相应福利政策保证所创企业的正常运营,以解决高校应届生就业为目的,更响应党的十七大所提出的新思想,将创业作为发展我国科学经济的手段,将创业法律政策作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指导思想,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化发展做出贡献。然而,就目前相关法律政策的制定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科技创业的相关法律制定过程中,其优惠政策主要是以引导高校科技型人才从事社会第三产业为主,而不是鼓励高校大学生进入科技领域发展。因此,在现阶段发展中关于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的指导性作用还有待提高,在发展中不断完善法律政策体系,为高校大学生创业者营造良好的环境,不仅有利于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个人发展,同时也能良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建设。

3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的必要性

从我国提出以创业解决就业指导思想到现在,在相关法律政策与高校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大学生创业人数明显增多,但其发展缺乏持续性,大学生所创企业的在当代市场化的竞争当中成活率不高。想要保证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持续化发展,只有通过我国相关法律政策为高校创者提供相应的法律保护,并给予高校大学生创业者政策性支持,为其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才能将发展创业的实际作用体现出来。随着高校学生创业人数的增多,提高创业成功率是现阶段发展高校创业的首要任务,然而对于多数创业者来说创业初期建设问题尤为重要,尤其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者,他们在实际创业过程中不仅要面对社会相关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如何提高企业或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要克服专业知识能力不足、缺乏创业经验等问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代高校大学生的创业压力不断增大,想要保证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在创业发展道路上走得更远,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在发展中不断结合市场变化通对相关法律政策给予高校大学生创业支持,才能有效提高高校创新人才的创业成功率。通过对关于学生创业相关法律政策的完善,一方面能有效解决我国高校应届生就业难现象,缓解我国劳动力过剩现象,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也能有效保证我国大学生创业的持续化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4完善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法律的建设性意见

创业环境建设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为其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难以保证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在创业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因此完善我国创业相关法律政策对我国高校创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结合当代大学生创业发展现状与相关法律保证体系的不足之处,想要实现高校大学生创业的持续化发展,在相关政策具体完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大学生提高法律保护意识

完善的法律体系必须要建立良好的执行上,因此在建立完善的创业法律保证体系之前,首先应该从高校大学生自身入手,提高其法律保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相关法律政策的有效施行,体现出相关法律政策的实际价值。目前,90后青年是我国高校学生的主要人群,结合90后大学生特点来看,多数高校学生均为家庭独生子女,从小倍受家长呵护,其社会意识与法律意识淡薄,在社会发展中依赖性较强,因此在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同时应该有效提高创业者自身的法律意识,通过相关政策对高校提高大学生法律教育质量,将创业相关法律知识普及作为高校创业培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做好大学生的创业前期准备工作。目前我国已在《就业促进法》《公司法》《劳动合同法》《中小企业促进法》《科学技术进步法》《商业银行法》《担保法》《劳动法》等相关法律中对高校创业者给予法律支持与个人利益保护,大学生通过对相关法律的学习,有利于高校大学生创业者了解社会企业的利益关系,为后期创业打下基础。在相关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还可结合时展特点,发挥当代移动互联网便捷,运用新媒体对当代高校科技创业人才进行相关法律知识普及,让其充分了解在创业初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对创业相关证件的办理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避免学生走弯路。在宣传相关福利政策的同时,也应让高校科技创新人才了解其权威性,对大学生创业者起到一定警示作用,避免部分高校创业者通过非正常渠道出现逃税、漏税现象,扰乱我国市场经济秩序。

4.2完善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的社会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所创企业多数中小型科技企业,企业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多方面的支持。然而随着高校创业人数的不断增多,仅依靠政府的扶持难以支撑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的持续发展。因此在发展中应充分发挥社会效应,加大社会群众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关注程度,通过建立完善的创业社会服务体系为高校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法律援助与技术支持。由于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均属于刚踏入社会工作的社会青年或高校就读大学生,其社会经历与个人是非分辨能力还有待提高。在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初期,当地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协调性与官方性,对于为当地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创业发展提供社会服务的相关组织进行鉴定,避免出现鱼目混珠现象,借用提供咨询名义误导或欺骗当代高校大学生创业者。为保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创业社会服务组织建立的持续性与有效性,当地政府还可以为其提供部分资金或信用担保,提高社会服务组织的可信度,让其持续为高校科技创业人才所创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人力资源或管理意见等。通过建立社会服务组织机构,让社会了解大学生青年学生创业发展,也能从侧面监督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的创业发展,避免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在创业过程中出现来按规章制度办事现象,有效提高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发展的成功率。

4.3发挥相关政策指导性与持续性作用

目前,我国当地政府对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创业所建立相关法律政策主要对其提供前期资金支持,高校大学生在前期创业中可不必缴纳部分税收,但对大学生创业的持续性支持较少,没有发挥出相关政策的指导性作用,因此想要保证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创业走得更远,持续为社会创造经济价值,在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持续提供社会服务的同时,可以通过相关法律政策来对长远发展提供有效支持。结合我国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所创企业现状来看,我国多数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所创企业或公司均属中小型企业,其发展受阻原因在于缺乏资金与设备,因此当地政府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持续来鼓励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所创新兴企业的创新发展,可以通过与当地各大企业协商建立技术创新扶持基金,为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所创企业持续提供资金支持,建立长远发展战略。由于技术创新扶持基金由当地企业与政府合资构建,当高校科技创业人才带领个人团队创造或研发出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时,当地各大企业对所创科技的实用性也具有一定的了解,也能有效促进了当地企业科学技术的有效交流,最终达到提高当地企业整体核心竞争力的目的。如今,随着社会青年一代的崛起,当代大学生逐步走向社会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创造者,为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化发展,为当代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发挥高校大学生的才能,让大学生创业者加入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当中,对我国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相信在国家相关法律的保护与支持下,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者的创业成功率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余向东.残疾人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研究[D].安徽大学,2011.[2]王婉萍.大学生创业教育及保障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

[3]曲殿彬.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策略[D].东北师范大学,2007.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范文2

激发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活力,对提高我国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发展,深化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年,国家大力提倡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并针对小微企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小微企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而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决定了政府对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必须给予有力扶持。党的十八大报告就提出了,“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2014年5月,重庆市中小企业局就全市“万户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做出工作安排,要求选择一批成长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集中力量支持其加快发展。[3]国家和当地政府出台的,支持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下,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状况怎样?发展中面临怎样的问题?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做了相应的调查,希望通过调查发现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也为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一些参考。

一、重庆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发展速度快,但数量少

“截至2014年12月底,重庆市新发展小微企业9.7万户,同比增长30.03%,2014年重庆全市累计发展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3.72万户,比上年增长13.16%,其中2014新发展0.87万户,占总量的8.97%,比2013年增长23.31%。”[4]

重庆的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速度较快,但数量较少。虽然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数量较少,但他们的产品却占市场新开发产品的绝大多数,对于重庆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进就业和社会稳定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企业孵化园增加,企业呈现出集群趋势

重庆近年来在陆续培育发展小微企业孵化园,如北部新区、沙坪坝区、万州区商店微型企业孵化园、重庆三峡创业孵化基地等。在这些区域,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日益呈现出集群的趋势,他们在业务上进行合作,共享区域优势。

(三)国家和市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

为了支持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国家和重庆市政府陆续出台了政策。2014年4月11日,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商务部制定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专项资金安排专门支出支持中小企业围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资源与环境、新能源与高效节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现代农业及高技术服务等领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国际科研合作项目除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项目,按照不超过相关研发支出40%的比例给予资助,每个创新项目资助额度最高不超过300万元。[5]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关于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自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对年纳税所得额低于10万元(含10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5]

2014年4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确定,在落实好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将小微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科技型小微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申请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5]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完善小微企业扶持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渝府发〔2014〕36号)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规范中小微企业(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3]

国家和重庆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于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重庆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企业融资压力大

随着重庆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发展,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增加,企业的资金需求量也在不断加大,但企业的融资仍然存在诸多困难。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由于自身前期资金投入量大,回报时间长,用于抵押的资产不足,风险较大,贷款能力较弱。企业和银行的这种信息不对称以及银行对资产风险的严格管理,让企业和银行间很难达成满意一致的意见,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自然会出现融资困难。加之很多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是刚成立不久,规模还不大,很难符合上市要求,这也是造成企业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近来重庆出现了“科技创业贷”这种银行信贷新模式,虽然其有利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新路径,但其在量和质上都需要进一步提升,这样才能为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注入更多活力,激发企业自身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

重庆近几年成立发展的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与优秀的企业相比仍有差距,核心竞争力不强,有的甚至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当前整体经济处于下行阶段的大背景下,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将受到严峻考验。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企业不创新,终究就只有死路一条,企业要生存,就需要持续不断的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

三、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问题的分析

(一)相关政策体系不健全

国家和重庆市政府目前虽然已经出台了许多措施,但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在法律方面的保护还相对较少,且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的市场环境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有些政策出台过于密集,使企业应接不暇。有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切实落实,政策效果没有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此外,由于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初期的成本很大一部分是人力成本,税收方面的优惠并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使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减负效果并不明显。

(二)创新型人才需求供给存在缺口

近年来,随着重庆一系列鼓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政策出台,以及企业自身发展和转型的需要,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呈现快速增长,这对于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来说尤为明显。目前,重庆地区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集中于高校,重庆地区的优质高等院校还比较少,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量还不够,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求。重庆创新型人才在量和质方面的紧缺,导致了重庆创新型人才的供需结构还不平衡,出现了创新型人才需求供给的缺口,这是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形成,并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一大制约因素。

(三)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

重庆大多数的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成立时间都不长,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许多不足。企业在初期大都是粗放管理,有许多管理制度不规范,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成本的上升,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小的负担,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日益要求管理精细化的今天,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但也充满了机遇。

四、支持重庆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通过分析重庆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的现状及的面临问题,可以看出其发展仍然面临许多制约因素。要推动其发展,本文有以下一些建议可供采纳:

(一)加快完善和落实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发展需要环境的支持,完善的政策环境能够有力地促进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要持续完善有关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加大财政专项资金的扶持力度,为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进行“前期产品研发、技术升级、结构调整”等方面[6]提供支持,为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注入活力。

2.要持续完善有关的税收政策,对于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可以加大对一些机器设备及用于产品和技术研发方面的核心材料等的税收优惠,以及技术人才人力成本方面的税收优惠,为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减轻税收负担,让它们能够卸下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市场的竞争中去。

3.要持续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鼓励企业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

4.要切实落实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力度,让企业能够及时获悉政策的变动。建议重庆市政府专门为科技型企业建立一个网络信息平台,为其提供更加便捷的信息渠道。同时,政府出台的政策要考虑周详,政策出台过于密集会使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应接不暇。

(二)多渠道解决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在前期的资金需求是巨大的,解决创新型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将会极大地促进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1.政府要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信用体系,“将小微企业创业者的信用纳入信用体系”。[7]这将有效地解决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因抵押物少而难以得到金融机构贷款的融资难题。

2.创新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抵押和质押的范围和产品,提升对科技创新的产品、知识、技术等的认同度,促进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融资。

3.重庆市政府要进一步推进“科技创业贷”这种银行信贷新模式,并进行完善和发展,使参与的企业和银行数量增多,覆盖的面更广,提供的贷款数额更高,质量更优,为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4.要创新引进社会风险投资,政府有关部门要尽量为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融资搭建平台。“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交流会,分批次、有选择地推荐部分优质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与风险投资基金进行对接、交流,促进双方的合作”。[8]

5.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产品创意的创新,从而筹集资金。比如网络借贷、众筹等网络新兴业务,借助互联网,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融资将会有另外一片新天地。

(三)加快促进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集聚式发展

“产业集聚是一种发生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的经济过程或现象”,[9]企业通过产业集聚可以共享区域发展优势,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集聚对于其享受信息便捷、政策优惠,进行科技创新、招聘创新型人才等都会有极大地益处。

目前,重庆市政府在大力发展小微企业孵化园,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也要抓住这一契机,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这一发展行列中来,尽快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力度,培育和孵化出更多的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孵化园,为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的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创造更加优良的环境,加快促进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集聚式发展。

(四)拓宽人才供给渠道,为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提供创新型人才

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发展要靠科技,而科技依靠人才,创新型人才对于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至关重要,拓宽创新型人才供给渠道势在必行。

其一,市政府要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学校引导高校学生更加注重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科技创新,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企业可以适当选取优异学生参与企业实习,对于优异的学生提前签订合同,为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提供后续人才储备。

其二,市政府要适当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吸引外来的创新型人才的进入。一来缓解本地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创新型人才需求难题;二来他们的加入会加剧本地区人才自身层面的竞争,刺激本地区创新型人才在质量方面的提升。

其三,政府有关部门可以着手策划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专场招聘会,为企业与创新性人才之间搭建新的平台和沟通渠道。

(五)加强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内部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基石,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也是企业抵御风险的有力武器。

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要加大对科研产品和技术的研发投入,增强自身的科技竞争力。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保持技术的持续领先对企业来讲,将是一个极大的难题,因此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需要持续不断地创新。

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内部,要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薪酬制度和激励机制。一来留住企业的创新型人才,二来激发企业的创新型人才的活力和创造力,提升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内部创新能力。

(六)完善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内部管理体制,实行精细化管理

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是其进行管理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完善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内部管理体制,对于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在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生产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制度”,[10]进行精细化管理,要尽量减少企业不必要的成本开支,将资金用到刀刃上,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用。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各部门要通力合作,人员之间要不断交流,上下联动,共同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范文3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使产品制造企业能够不断保持优势地位,并获得利润,生存和发展下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将会大大提高成果转化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农业科技成果与经济的结合,支持对象以科技型农业企业为主,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科技成果的持有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申报转化资金项目。但在实际推广应用中,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存在着浪费科技资源的现象,产学研不能完美的结合,科研选题与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联系不够紧密,使得科技成果与生产企业的需求相脱节,科技成果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创新单一而且可持续发展较差,关联度较小。笔者以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申请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44个项目为研究对象,来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1产学研结合较少44个项目,独立申报的有27项,联合申报的有17项,其中有4项分别为科研单位和科研单位、企业和企业联合申报项目。独立申报中,企业独立申报的有18项,科研单位独立申报的有9项,联合申报中,以企业牵头申报的有8项,以科研单位牵头申报的有9项,产学研结合占申请项目总数的29.5%。技术创新面较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1.2申报项目企业年销售利润较低26家以企业牵头和独立申报的企业年销售利润超过1000万元的有8家,500~1000万元的有2家,300~500万元的有2家,300万元以下的有14家,占企业总数的53.9%。

1.3申报项目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研发能力弱26家以企业牵头和独立申报的企业,当年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的仅有3家,500~1000万元的有4家,100~500万元的有9家,低于100万元的有10家,占企业总数的37.7%,其中3家研发投入为零。申请企业的研发人员多以新毕业的本科生为主,全职高级研发人员较少,且企业核心和骨干研发人员多为离退休兼职人员,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建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问责制的最根本的保障。因此,要进一步努力创新、深化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符合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并将绩效评估机制纳入到科技管理中,使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为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科技项目绩效考评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相关法规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完善科技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和完善追踪问效机制,使农业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分别与科技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工作考评挂钩,使科技项目绩效考评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以确保农业科技转化项目评估工作顺利实施。

2.2加强产学研结合,树立市场化观念,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我国科研部门大多是事业单位,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是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产生的,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往往只注重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忽视了市场竞争的需求,企业则往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储备能力和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这就出现了很多科技成果资源浪费,导致很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使得科研选题与市场需求脱节,农业科技链与产业链脱节,造成科技成果难以转化,难以形成产业。这就要求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服务,推动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将对推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2.3增强涉农企业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农业科技成果与经济的结合,支持对象以科技型农业企业为主,突出强调以企业为主体承担项目,鼓励“产、学、研”结合,注重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承担项目,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企业是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但是很多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可持续不强,所以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要素以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发挥企业的载体功能,这不仅为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成果找到了出口,也提升了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升级换代,为大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也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和质量。

3结束语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范文4

【关键词】创新型城市;金融支持体系;金融创新

创新型城市是指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通过聚集和配置各种创新资源,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创新型城市概念的提出是在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中发展起来的。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金融、信息、管理等为代表的现代知识产业在发达城市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发达国家城市经济中最主要的产业形式,提供知识和信息的服务经济逐渐取代工业经济,以知识、技术和服务创新的创新体系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创新型城市金融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

具体地包括:第一,政府的支持。政府的资金支持是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的重要融资手段。第二,金融机构体系。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金融机构体系有利于城市金融资源的高效配置与利用, 从而为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和良好的金融环境。第三,金融市场体系。建立健全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尤其是资本市场体系是重中之重。第四,金融服务配套体系。金融能否支持创新型城市建设,有赖于金融服务配套体系是否跟得上。

二、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金融支持体系的功能

健全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是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主要体现在:第一,金融具有融资功能。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高科技企业的建立和生存,都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投入。现代金融的使命就是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城市自主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第二,金融具有分散风险的功能。由于创新的不确定性,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金融业可以为其提供风险投资、私募、信贷、股权融资等不同的金融产品和工具,以分散和转移风险。第三,金融具有资源优化功能。金融通过整合社会的资金,引导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

三、我国创新型城市建设中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的举措

(一)完善政府金融支持平台,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充分发挥政府金融支持平台作用,围绕城市建设的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全方位、立体式的金融服务,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第一,加大政府科研扶持资金的投入,简化政府资助资金申请审批手续,从而进一步发挥财政拨款的科技三项经费对科研项目的支持作用以及对企业自筹资金的引导作用。第二,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自有资本金少、经营风险较大、信用度不高,并且往往难以提供足够的抵债质押物,在一般信贷市场上较难获得贷款,这就需要通过政府金融支持平台,采取提供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支持。

(二)建立和完善市场化的高效的风险投资体系。

高科技企业在起步初期的经营风险较大,依靠传统的银行信贷资金来满足这些企业的融资需求可能性不大。可是,以市场化力量为主的风险投资力量则可以满足这些融资需求。当然作为政府也要为风险投资体系的建立和运行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风险投资在硅谷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充分显示了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培育市场化的高效的风险投资体系的重要性。

(三)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和证券交易市场。

在高科技企业成熟起来,风险投资退出以后,高科技企业就要考虑后续融资的问题了。而在这个阶段,高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只能主要借助资本市场来募集。对于满足上市要求的高科技企业可以利用证券交易市场来达到风险资本退出和进行后续融资的目的。对于还没有上市却需要进行股权转让和股本扩大的高科技企业,可以利用产权交易市场为其服务。例如,纳斯达克市场为硅谷的高科技企业提供后续融资;我国的深交所的中小企业板块,为推动创业板市场体系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企业。

(四)加强金融产品创新

加强金融创新产品开发,有利于创新型城市建设。例如,对某些重大科技专项资产实行证券化。高科技企业可以多家联合捆绑在一起,共同发行“高科技企业债券”。再如,推行城市基础设施企业股票融资试点。股票融资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的产权变革,一定程度上消除政企不分和行政垄断带来的弊端,有利于改进公司治理情况,促使城市基础设施企业进一步加强经营管理。

(五)加强传统银行信贷体系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

一般情况下,大型高科技企业可以较为便利地从传统银行获得信贷资金支持。但是,由于高科技投资项目的风险较大,这些高科技企业从银行获得资金支持所付出的代价也较高。而且,一旦项目失败,银行和企业都会面临巨额亏损,会损害双方对于高科技投资的积极性,长此以往会不利于创新型城市的建设。针对这些情况,应当加强传统银行信贷体系对于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首先,为了减轻企业的利息负担,政府可以尝试实施高科技贷款贴息制度。其次,为了补偿银行因贷款高科技项目而可能形成的损失,可以建立银行贷款投资高科技项目损失补偿机制。再次,在大力发展市场化运作的担保公司的同时,建立政府担保机制,为高科技公司申请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增强企业信用评级,提高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最后,借鉴硅谷经验,传统商业银行给高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信贷,而部分信贷资产可以转化为高科技企业的股权,这样的话,商业银行成为了高科技企业的股东,使得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和所获得的收益相互匹配,以此增加传统银行对于高科技投资的积极性。

(六)充分利用民间资金,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既可以拓宽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又可以为民间资金拓宽增值空间。例如,在遵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和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股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符合条件的还可以发展设立金融中介机构,发挥民间资金的金融服务功能。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范文5

[关键词]:科技;创新;城市建设

当今时代,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已经密不可分,区域创新能力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成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党中央、国务院放眼世界、面向未来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德阳未来的发展面临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德阳市作为我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齐全,企业集群特征显著,在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德阳建市以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其建设成就有目共睹。但是,我市区域科研力量薄弱,创新体系不完善,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和机制问题仍然较为突出,严重制约了德阳经济社会的更好更快发展。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我市科技体制改革,完成战略转型,由主要依靠传统生产要素推动经济发展到以创新引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这是关系德阳兴衰的必然选择。

1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指导方针,按照市委提出的“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德阳”的要求,以创新为城市发展理念,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先导,以载体建设为抓手,以加快建设开放式科技创新体系为突破口,整合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以坚实的科技支撑和优质的科技服务促进社会、经济全面、持续发展。

2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

着眼未来,扬长避短,夯实创新基础,增强创新活力,由“德阳制造”向“德阳创造”转变,建成西部制造业中心和与之相适应的科技支撑体系、服务体系,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一大批高层次的创新型企业家,打造一大批在海内外有影响的创新型企业,创造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构建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体系。经过10 余年左右的努力,将德阳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

到2011 年主要目标为:

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中型工业企业全部建立研发机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0%以上,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6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40%以上。

到2020 年主要目标为: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同类城市领先地位,取得一批重要原创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和高新技术,信息化综合指数达到8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50%以上,建立和完善多层次人才培养和聚集体系。使德阳成为我国西部地区一流的知识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高水平人才聚集中心和技术创新示范基地,成为在中国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精细化工、节能与环保、现代农业等领域有较大影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居住环境优美舒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西部充满活力和竞争能力的科技创新型城市。

3 实施步骤。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应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09- 20010 年)。制定相关专项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出台相关政策,积极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启动重点项目建设。

第二阶段:全面推进阶段(2011- 2015 年)。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基础设施,基本建成公共研发和服务平台,初步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

第三阶段:加快发展和完善阶段(2016- 2020年)。实现各项目标,全面建成科技创新型城市。[ hi138/Com]

4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重点任务。

4.1 工业科技。实施工业强市科技推进行动,充分发挥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使科技成为德阳工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到2011 年,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得到普遍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总体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GDP 的15%以上(2015 年达到20%以上,2020 年达到25%以上)。骨干企业信息化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规模以上企业生产及管理信息化系统覆盖率达到60%以上(2015 年达到70%以上,2020 年达到80%以上)。

加快德阳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步伐。大力发展三大特色装备(发电成套设备、冶金成套设备、石油化工设备),六类新型设备(数字化自动控制仪表和系统、工程机械设备、环保节能设备、新型特种电线电缆及其制造成套设备、军工配套产品、其它新型设备),三个特色装备制造业园区及相关配套产业园区(德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重重工业园、广汉石油装备工业园以及天元工业集中区、小汉零部件加工园等配套工业园区建设)。到2011 年,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560 亿元,年均增长15.5%;工业增加值达到185 亿元, 年均增长15.5%; 新建2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或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新建立3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 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形成以二重、东电、东汽、川油宏华等重大装备制造企业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把德阳建设成为具有国际水平、国内一流、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生产基地、研发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加强德阳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建设。重点发展壮大新型金属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精细化工新材料三大类新材料产业,大力培育扶持生物医药及医用材料、新型功能材料两大类新材料产业。到2011 年,材料工业总产值达到306 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6 亿元;形成3 家年销售额超过50 亿元的企业集团,培育10 家优势企业,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产品,1/3 的重点产品质量性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新建1- 2 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0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5- 6 个具有明显特色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区域;使新材料产业关联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成为德阳的支柱型产业。

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为重点,在化工、食品、服装、建材、医药等行业深入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实施一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培育制造业信息化中介服务体系;锻炼一批人才,形成一支推进制造业信息化的专业技术队伍;突破一批信息化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装备产品,带动产品设计方法和工艺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企业间协作关系的创新,实现产品设计制造和企业管理的数字化,生产过程控制的智能化,制造装备的数控化,咨询服务的网络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全面提升德阳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发展生物技术及其产业。以中药现代化为重点加强新药研究、制药新技术应用,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加强生物能源研发,促进生物能源产业发展;加强生物技术解决环保问题研发,发展生物环保产业。 转贴于

4.2 农业科技。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技推进行动,建立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以科技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农业重点产业为切入点,以龙头企业和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专家大院)为载体,以产学研结合为动力,提高企业和中介组织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建设科技示范、培训阵地(高产示范园、科技示范村和星火学校),不断提高技术辐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重点抓好以油菜、水稻、各优果品育种攻关为代表的新品种选育和粮食丰产工程。2011 年,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2015 年达到95%以上。科技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到2011 年,形成5 个优势产业,建成13 个星火产业基地,面积100 万亩,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3585 元增加到5000 元。扶持4- 6 个大型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10- 20 个,农业企业销售收入50亿元。建设区域农业科技转化中心1 个,以县为单位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试点1 个,各类专业技术示范协会13 个,培训农民100 万人次。

针对德阳新农村建设的特点,切实解决农村面源污染、循环经济、产业组织形式等难点和瓶颈问题,在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等方面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

4.3 社会发展领域科技。按照《21 世纪议程》要求,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合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绿色德阳、和谐德阳和创新德阳提供科技支撑,促进德阳社会全面发展。其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一是环保技术和可持续发展。以广汉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依托,推动全市可持续发展工作;加强废弃物治理与循环利用的科技攻关;加强生态环境监控与修复,加大环境综合治理。二是公共卫生与健康保障。重点推广应用常见病多发病社区预防、早期诊治和康复技术,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反应相关科技攻关和运用。三是城乡建设与发展,重点研究和推广应用小城镇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处理综合系统;城市高层住宅的安全解决方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标准体系等。

5 建设科技创新型城市的主要措施。

5.1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组建各类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大力开发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

5.2 重点抓好果蔬、畜禽、粮油和中药材4 个产业的产业链延长,大力发展加工业,狠抓产业龙头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企业成立技术创新中心;抓好专家大院建设,把大院建成技术孵化器、传播器、效益放大器和农民技术培训中心。

5.3 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校(院、所)、市合作。

围绕改造提升机械、食品、化工、服装等传统产业,培育扶持新材料、生物医药、天然气化工等新兴产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形成合作共建工作机制;支持重大科技成果项目转化和校(院、所)市重大研究项目的联合攻关;充分发挥校(院、所)市合作协调办公室的作用,组织我市与校(院、所)合作协议和合作项目的统筹、协调和实施。

5.4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科技成果商品价值的评估体系;培育创新服务机构,加快搭建产业设计平台、咨询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孵化平台等平台建设,加快培育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无形资产评估、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为创新型企业提高良好的服务和支撑。

5.5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对科技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建立以人才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创新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完善技术、知识产权等生产要素参与投资和分配制度,推行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项目工资制,探索股权、期权奖励制度;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公共研发平台面向海内外招聘自主创新领军式人才;广泛吸引海内外高级人才来我市全职、兼职或短期工作;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创新人才的发明专利提供资助,促进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继续开展市科技进步奖、市科技杰出贡献奖等的评选和奖励,进一步提高奖金额度,加大奖励力度。对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四川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的我市科技工作者给予配套奖励。

5.6 加大对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扶持力度。

5.6.1 进一步加大各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调整、优化财政科技经费的投入结构。用好市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并增加专项资金投入额度。调整原创新人才奖,设立市产业发展与创新人才奖,市财政每年安排200 万元,对全市技术、研发、金融、文化、管理等创新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

5.6.2 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建立政府采购审核制度,不断提高政府采购中本市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比例。对本市企业开发的符合政府采购技术标准和产品目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实行政府首购。

5.6.3 实施税收激励政策。加大落实国、省已出台的经济、科技、教育等政策落实力度,认真贯彻《财政部、发改委、科技部、劳动保障部关于企业实行自主创新激励分配制度的若干意见》(财企[2006]383号文)精神,继续贯彻执行《中共德阳市委、德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促进自主创新的实施意见》(德委发[2006]8 号文) 中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5.6.4 建立新型的融资机制,加大融资力度。继续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加强对创新型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积极探索利用新型金融工具,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促进产业基金和资产证券化发展。

5.6.5 建立、完善科技项目孵化机制,完善孵化设施。

5.7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坚持“高起点规划,分步骤建设,多元化投资,企业化管理”,形成功能完善配套、水平适度超前的基础设施网络,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资源、科技发展需要、产业发展方向协调一致,体现创新型城市内涵和特色。

持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范文6

20*年财政收支的目标是:全市财政收入预算1092亿元,比上年增长18%。财政收入目标任务1111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其中,国税部门收入565亿元,地税部门收入321.7亿元,财政部门收入224.3亿元。各部门在组织收入过程中力争再多超收一些。全市财政支出总预算814.5亿元,比上年实际支出增长24.5%。为落实好上述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全市各级财政地税部门要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发挥财税政策引导作用,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1.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积极制定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和政府采购制度,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和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的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加快建立公共技术支撑和产业技术开发平台,大力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加快实施一批具有自主产权的科技创新项目。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投入,扩大创业投资基金规模,进一步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激励机制,扩大财政人才发展基金规模,加大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吸引各类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来我市创业。积极整合政府科技资金,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强化科技经费管理,努力实现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

2.积极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制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各项财税政策,增加企业技术改造贴息资金,不断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快推进新一轮嫁接改造调整和工业战略东移,建设一批技术先进的制造业基地和特色鲜明的都市工业园区,扶持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制定落实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推动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增加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加强财政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取消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改善公共服务和体制环境,为各类经济公平发展提供良好条件,促进区县经济、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3.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发展。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继续推进海河综合开发改造,加快海河上游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重点商贸文化项目,加强风貌建筑区的保护性整修,积极促进中心城区形成以服务型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大型批发交易市场建设,打造一批精品特色商业街区,积极整合旅游资源,支持重点旅游区、旅游板块的开发建设。积极落实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吸引更多国内外大型企业总部和金融、物流、技术研发等机构来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和会展经济。

二、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全面推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

4.努力推动构建滨海新区高层次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滨海新区科技创新基金引导作用,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技术创新平台,鼓励创建各类创业投资基金,加快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用足用好国家给予的财税优惠政策,积极制定相关配套措施,抓紧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积极推进百万吨乙烯、空客A320总装线、渤海化工园、高新纺织园等项目建设,努力构建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

5.大力增强新区服务、辐射和带动功能。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开发建设专项资金引导作用,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实施*港、滨海国际机场扩建工程,积极推进东疆保税港区建设,以海港、空港、信息港和陆路交通网络建设为依托,进一步增强新区航运和物流功能,努力构建北方国际物流和航运中心。积极推进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调整完善财税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企业总部、地区总部以及金融保险机构落户新区,大力增强新区服务、辐射和带动功能。

三、完善公共财政制度,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6.积极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以政府为主的教育投入机制,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协调发展。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教育经费向农村地区倾斜力度,全面推行“两免一补”政策,加快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全面完成示范中学建设任务,推进历史名校工程。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实施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方案,积极推进20所示范性职业院校和3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高校重点学科建设,搞好大学改扩建工程和新校区建设,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落实助学贷款政策和家庭贫困生资助政策,更加注重教育的普惠性,保障教育公平。

7.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公共卫生设施,完善应对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提高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医疗救治能力。推进卫生资源布局调整,实施医科大学总医院、安定医院、中心妇产医院、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中心等重点工程,加快区域性医疗中心和重点专科医院建设,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网络。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继续改善医疗设施条件,完善社区公共性经费补助政策,不断健全城乡卫生服务体系。

8.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公益性文化建设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捐助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图书馆、民族文化宫、音乐厅、文学书画艺术研究中心、艺术职业学院等重点文化设施工程。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独乐寺、文庙、广东会馆、清真大寺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修缮工程。完善财税政策措施,鼓励社会资本依法进入文化产业领域,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积极支持奥运争光计划实施,完成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等重点体育设施建设,支持办好20*年女足世界杯(*赛区)等国际赛事。加快城乡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9.着力增强城市载体功能。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推进快速路、地铁、轻轨等城市路网建设,完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公用设施,加快城市公交车辆更新换代,推进新型公交场站和市区停车设施建设,全面实施供水排水、燃气管网、供电供热、路灯照明等建设改造工程。大力推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蓝天、碧水、安静等环保工程,加快建设一批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积极推进街道综合整治、旧楼区整修和夜景灯光建设,强化市容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提升市容环境水平。

10.不断提高社会安全保障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快速反应和应急管理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切实保障政法部门执法办案经费需要,提高现代化装备水平,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全面推进平安*建设。

四、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11.努力完善建立农业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提高财政投入用于农村的比重,建立稳定的“三农”投入增长机制。加快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农业科技推广示范、科技成果转化、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农业科技院校合作项目,建设一批农业科研的重点实验室和研发基地。努力改善农业装备条件,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节水灌溉及配套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和园区农业,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促进郊区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继续实施“351”和“三个一”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12.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加快实施乡村公路改造升级工程,完成改造里程1000公里。继续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加快示范小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重点提高40个小城镇和100个文明生态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水平。加强农村电网、清洁能源、供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从20*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2亿元,用5年时间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及管网入户改造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实施农业废弃物、生活垃圾、污水综合治理工程,推进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向新能源转化,努力改善农村整体环境面貌。

13.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落实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重点向农村倾斜政策,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建立和完善农村困难学生助学体系。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民参合率,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医疗救助体系,不断扩大受益范围。新建一批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场所,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启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和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促进农村和谐发展。

五、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

14.切实做好扩大就业工作。积极制定落实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和公共创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不断增强劳动力就业、创业和职业转换能力,鼓励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完善再就业援助制度,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继续搞好“4050”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托底安置,加大对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提高就业稳定性。多渠道筹措资金,大力支持困难企业妥善安置职工,依法退出市场。认真做好小额贷款担保工作,对吸纳下岗失业人员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提供贷款贴息。做好就业服务载体建设工作,加强培训鉴定基地建设,进一步完善各区县社区服务平台功能。

15.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加大社会保障投入,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理顺社会保险费征管体制,加强基金征缴和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增加养老保险补助资金,强化基金征缴和管理,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待遇,逐步做实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扩大医保覆盖范围,减轻参保患者个人负担,加快推进农民工工伤保险和大病医保工作。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推进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社会保障住房建设,努力解决中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优抚对象补助标准,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16.努力增加群众收入。完善和落实增加群众收入的各项财税政策,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合理调节不同收入群体的收入分配,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众的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健全企业工资指导线制度,鼓励企业建立职工工资与企业效益同步增长机制,提高企业职工收入水平。搞好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地方津贴补贴,切实解决不同部门和地区间公务员收入差距问题。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体现事业单位自身特点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充分发挥税收调节作用,全面实施高收入群体个人所得税自行纳税申报办法,加强纳税评估和税源监控,完善单位代扣代缴制度,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六、加强财政收支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17.不断完善收入管理机制。积极开展财源建设,大力培育新的收入增长点,不断完善财政与经济协调增长机制,努力增强财政收入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坚持依法治税,加强税收征管,以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建立健全税收经济分析、企业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的互动机制,全面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加强财政、税收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针对部分行业、企业和高收入群体税收贡献率偏低等问题,积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加强税务稽查,堵塞税收漏洞,确保应收尽收。强化财税部门与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健全税收源泉控制机制,严格非税收入管理,努力防止收入流失。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措施,修订完善财税政策,调整车船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新增建设用地使用费等征收标准,积极做好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增值税转型等税制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

18.大力推进财政体制机制创新。深化财政制度改革,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完善政策激励机制,鼓励区县加快经济发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模式,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制度,积极推进政府收支分类、绩效评价等公共财政改革,加强支出过程控制,不断拓展财政管理的广度和深度。加强财政资金和公共资金管理,建立严格规范的收入直接缴库、支出直接拨付和财政集中开户、资金封闭运行制度,强化政府投资项目科学决策和程序管理,健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资金安全完整。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全面开展资产清查,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格举债审批程序,实现贷款还款良性循环,努力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19.继续加快财税信息化建设进程。按照“金财工程”要求,加快实施财政管理信息一体化工程建设,建立涵盖财政收支和管理信息的数据库,及时掌握全市财政收支运行情况。做好市级预算单位业务专网的完善和维护工作,大力推进区县财政信息化建设。加快“津税工程”二期建设,在地税系统征管查省级大集中基础上,推进税收管理员平台、纳税评估、稽查管理等相关系统建设。加快建设政府综合经济管理信息共享系统,实时掌握各项经济指标和数据,提高分析预测能力。积极建设*财税数据处理中心,构建我市现代化财税管理支撑体系。搞好信息化基础建设,建立财税信息网络安全体系,提高财税信息系统的维护、安全和数据处理能力。

20.努力夯实财政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加强会计管理,完善财会人员诚信档案建设,健全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控制制度,严格行业监管,提高信息质量,增强社会公信力,充分发挥会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财税法制建设,规范行政执法文书样本,完善电子文书系统,做好有关规范性文件征求意见会签和反馈工作。规范行政许可事项的审批程序,加强审批动态管理。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大财税执法监督检查力度,严格执法程序,完善并落实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全面提高财税执法水平。

七、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21.切实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市委九大精神为重点,进一步健全中心组学习制度,积极举办处级领导干部读书班、党务干部培训班等专题培训。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为重点,积极推进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立党委(党组)抓基层党建工作指导小组,制定并落实党建工作制度、办法,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认真落实市委部署,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继续实施以“强组织、强队伍、强素质,创一流业绩、争当时代先锋”为主要内容的“强基创先”工程,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和带动作用。召开基层税务所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和谐机关、和谐团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