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经营范例6篇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范文1

【关键词】海南航空 营运资本 持续经营 高负债率

一、简介

正如海南航空集团董事局主席,海南航空的主要开创者陈峰在多个场合所言,“中国没有人看得懂海南航空”。确实,一家能从1000万起步,成长为如今的中国四大航空公司中的一员,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1989年9月,海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海南省航空公司,政府投资1000万作为启动资金。1991 年,国家批准在部分国有企业中实行股份制改造,海南航空抓住机会主动向省政府提出了实行股份制改造的申请。1992年8月,海南省政府批准成立海南航空进行股份制试点。1993年1月,海南航空完成股份制改造后,定向募集了2.5亿元。1993年5月正式开航运营。2001年1月,海南航空控股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实体运作,后更名为海南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截至2015年9月,共运营飞机158架,其中大部分为波音。

二、营运资本为负数引起各方猜疑

尽管海南航空发展如此迅速,但从其年报中却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流动资产远远小于其流动负债。从海南航空的年报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更名为海南航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之后,海南航空的营运资本开始为负数。

看到这些数据,每个人都会想,海南航空的流动负债这么庞大,远远超过了其流动资产,为什么有如此多的流动负债呢?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还能持续经营呢?

分析海南航空近三年的年报,可以看出其流动负债主要是短期借款。短期借款如此多的原因之一就是其对内、对外投资的需求。海南航空这些年来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对内,需要添置大量的飞机以满足预期不断膨胀的市场需求;对外,海南航空近年不断进行收购,扩大自己的战略投资。此外,还由于海南航空每年都有大部分的长期借款到期,即一年内到期的长期借款,在资金管理上,这部分归入流动负债。因此,海南航空有如此多的流动负债。

三、能够持续经营的原因

首先,海南航空出现营运资本为负数的情况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其行业性质决定的。因为在会计准则中,营运资本=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而比如一些制造业,们的流动资产大部分来自于大额的应收账款以及存货。而海南航空的资产负债表中,应收账款和存货所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不足30%,因为航空业是采取预收的形式,并且也不像制造业那样有那么多存货,所以这是造成海南航空营运资本为负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海南航空管理层曾说过,他们可以持续经营,因为银行可以随时借钱给他们。确实,与海南航空建立稳定合作关系的金融机构逾百家,集团已获批和正在推进的银行授信总计超过3600亿元,且一直预留着相当大的银行融资空间。所以,这些银行都是海南航空的坚实后盾。并且今年海南航空集团获评“AAA”信用等级,评级展望为稳定。企业信用“AAA”级为最高信用等级,表示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强,基本不受不利经济环境的影响,违约风险极低。且近年来海南航空集团主体信用等级保持在AA+。这也侧面反映了海南航空的流动负债除了流动资产外,有足够的能力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偿还。

其次,分析海南航空的年报可以知道海南航空的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占很大比例,因此能够推断海南航空有比较多的资金来应付到期的负债。因为一般来说货币资金占总资产比重越高,说明本企业的资金储备率越高,经营风险越小,偿债能力也越强。并且针对航空行业,现金及其流动对公司至关重要。因为航空企业能否尽量化解财务风险,很多时候并不完全取决于账面盈利的多少,更多时候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用于应付各种支出。而对比其他航空公司,在同样高负债率,负营运资本的情况下,海南航空的货币资金占比更大。

此外,一般衡量公司的短期债务的清偿能力用的是流动比率。一般来说,生产企业的流动比率应该大于2.但是,由于行业特点,航空公司因为许多飞机都是通过融资租赁得来,其流动比率总体偏低。将海南航空的流动比率与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自2000年以来,海南航空的流动比率均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由此判断,海南航空的短期债务清偿能力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四、总结

经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海南航空营运资本为负数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行业性质所限。比如航空公司营运资本都为负数。此外,世界大型超市沃尔玛的营运资本也是如此。营运资本为负数,一般出现在服务业、零售业,且其日常管理的重点不是利润管理,而是现金流的管理。因为,营运资本是负数的企业,每天必须要有相当的现金流进来,才能够应付到期的负债。仅看看现在去海南旅游的人就知道海南航空每天都有大量的现金流入,现金周转率极高。再加上良好的银企关系,海南航空能够持续经营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袁春丽.财务杠杆与财务风险防范[J].企业管理,2012.

[2]高晓峰.海南航空的资本运作之道[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持续经营范文2

[关键词]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分析

一、引言

企业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难度,导致了审计风险。因此,企业持续经营审计问题也就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我国自1997年出现首份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以来①,这类审计报告大量出现。从1998年12月《独立审计准则第17号——持续经营》(以下简称《准则》)征求意见稿到2003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准则》修订稿[2],几年来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的审计意见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的研究根据《准则》修订前(1997~2001年)和修订后(2002—2004年)两个时间段,对我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展开研究。

二、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总体情况

(一)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数量

根据笔者统计,我国从1997年第一份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意见审计报告出现以后,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审计意见的审计报告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从1997年的3份,到2004年的68份,占各年非标准审计报告的比重由3.19%上升到50%左右②[3].其中两次较大幅度的增长出现在1998年和2003年。由1997年的3份增加到1998年的20份,明显地折射出1998年《准则》的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审计意见的影响。尽管《准则》对1998年的审计报告没有法定约束,但已产生实质性的影响。2003年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报告较2002有较大增长,而2002年相对于2001年则变化不大,这也部分地折射出2003年《准则》修订稿的颁布实施对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影响。2003年独立审计准则修订稿颁布实施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审计报告占当年非标准审计报告的比重高达52.34%。

(二)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的类型

1997~2004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中有298份出现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其中带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共107份,保留意见18份,带解释说明段的保留意见74份,否定意见4份,无法表示意见的95份。

通过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类型的进一步分析,有两个问题值得引起注意和思考。

一是出现了否定意见。重庆会计师事务所对渝钛白1997年度的财务报告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这成为我国第一份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发表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而这份颇具“勇气”的否定意见恰恰是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事项的。随后1998年、1999年、2000年各出现一份。其中代码600833的上市公司商业网点连续两年(1999、2000)被出具了否定意见,且均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事项有关。

笔者发现,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在1997~2004年的8年问仅仅出具了4份,且均发生在2003年《准则》修订之前。值得思考的是,修订后的准则是否使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逃离”了否定意见的条件范围,还是修订后的《准则》进一步明确了判定审计意见类型的条件,使注册会计师发表该种意见类型的比率大大降低了。

二是无法表示意见(拒绝表示意见)出现率居高不下。在带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带解释说明段的保留意见、否定意见与无法表示意见五种审计意见类型中,带解释性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占总数最多,其次就是无法表示意见类型。《准则》修订前上市公司因持续经营不确定性而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所占当年持续经营不确定审计报告的比例较高,在1/3以上。

无法表示意见对注册会计师而言是比较乐意选择的,但这种意见在西方国家受到一定程度的批评和限制。

无法表示意见,无疑是承认注册会计师在经过一番劳动后并无收获,这是报告使用者所不愿看到的,但可以把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无法表示意见看成审计委托双方的一种计谋:对注册会计师而言,规避了一定的审计风险;对委托人而言,完成了委托、对报告使用者有了交代。

值得关注的是,审计中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无法表示意见,2002年较2000年和2001年有较大幅度的降低,且2002—2004年的出具情况稳定在23.21-27.94%之间,由此也可以推论,《准则》修订稿关于对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的修改对注册会计师的行为有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表述出现的位置

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意见中明确提及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情况来看,一方面注册会计师能够运用专业判断对上市公司的财务困境和经营困境等发表意见,但另一方面也看出注册会计师所发表的此类意见在意见类型上存在差异,在表述形式上也各有不同。有相当比重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属于带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或带解释说明段的保留意见。

《准则》修订前,有55份审计报告在意见段之后提及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占这一期间130份此类意见的42.31%。《准则》修订后,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表述在意见段之后的要远远多于在意见段之前的,有107份审计意见在意见段之后提及了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占这一期间168份意见的63.69%。

在注册会计师明确提及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问题上,由于通常把注册会计师以拒绝表示意见或保留意见类型出具的报告视为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而如果仅仅出具了带解释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或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说明段列于带解释说明段保留意见的意见段之后,那么很可能给信息使用者造成一些误解甚至误导。这种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表述差异可能由于被审计的上市公司在财务状况、经营状况上确实存在着差异,但也有可能是由于注册会计师以严重程度较低的意见表述方式向被审计上市公司妥协造成的。

以往文献对上述问题已经作出了一定的关注和研究。陈朝晖认为,在持续经营不确定性较大、财务报告又没有进行充分披露的情况下,发表保留意见或带说明段的无保留审计意见是不正确的[4].孙铮、王跃堂通过描述性分析提出,近年来我国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出具的审计报告中确实存在着运用说明段改变审计意见性质的倾向,他们认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上市公司的要求和压力,另一方面是注册会计师主观上认为说明段为其改变审计意见的性质、推卸法律责任提供了途径[5].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会计师办公室也认为对于持续经营审计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量刑不准”[6].如果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表述形式不当,很可能对投资者准确理解会计信息造成误导,产生不利的经济后果。

由此,笔者认为《准则》在此方面的规范作用并不如所期望的那样。有必要在考察上市公司财务因素的基础上考察其他因素对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表述行为的影响,为审计报告使用者正确理解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进一步规范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发表审计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行为提供必要的依据。

三、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来源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最终产品,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上市公司、会计准则或制度、审计准则及注册会计师执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修订后的《准则》进一步明确了注册会计师考虑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落脚点,即充分关注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

这一变化贯穿于修订后的全部准则,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为此,这里仍根据《准则》修订前和修订后两个时间段,分析检验修订后的《准则》在评价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方面的可操作性是否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来自《准则》修订前的证据

通过对《准则》修订前的关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类型的分析,笔者发现,这一期间因公司的财务状况恶化和公司停产而被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怀疑的情况占绝大多数,超过了60%,其余依次为:审计范围受到限制而无法对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发表意见,大股东及其关联公司占用资金或提供帮助的承诺、存在数额巨大的或有损失影响了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子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不确定性、公司经营环境的变化影响了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没有遵守银行贷款协议、公司的股权置换频繁、募集的资金未按规定使用以及严重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或政策影响了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等③。

(二)来自《准则》修订后的证据

在进行《准则》修订后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来源分析时,我们将来源按照修订后的《准则》中所列示的被审计单位存在的可能导致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疑虑的事项或情况加以分类,更加具体地检验修订后的《准则》对注册会计师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帮助和指导作用。《准则》修订后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是各种因素的综合结果,修订后《准则》仍以被审计公司的财务状况作为注册会计师需充分关注的中心,表明公司财务状况出现恶化是注册会计师在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笔者也注意到,因存在“对外巨额担保等或有事项引发的或有负债”事项而被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的数量较之《准则》修订前大为增加④。修订前的《准则》将“存在数额巨大的或有损失”一项列为注册会计师应予以关注的“其他方面”,而修订后的《准则》将其作为“存在因对外巨额担保等或有事项引发的或有负债”列入“财务方面”需关注的事项,更加具体化了。

通过对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来源分析,有几点值得注意:

1.注册会计师比较注意分析资产质量,例如关注资产的获利能力。另外,因存在大量巨额担保或债务诉讼,被审计公司的资产冻结、抵押、质押现象较多,注册会计师对此表示关注也是重视资产质量的表现。这也可以进一步说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尽可能“揭开现象看本质”。

2.上市公司不仅存在《准则》所提及的大股东长期占用巨额资金的现象,关联方占用资金的现象也较为严重,且存在一部分因应收关联方款项的收回的重大不确定性被注册会计师提出持续经营疑虑的审计报告。由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准则》完善过程中应进一步关注关联方。

3.被审计单位各项资产的减值准备在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段中被多次提到,说明存在着通过减值准备进行利润操纵的现象。

四、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通过以上的分析,对我国1997-2004年期间注册会计师明确提及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报告状况有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认识。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问题,这里主要揭示《准则》修订征求意见稿公布以来的审计报告所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意见没有明确提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

笔者在收集2001-2004年期间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报告资料过程中发现,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存在的问题是:通过审计意见表述,可以发现存在对被审计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注册会计师对事项作了说明,说明的理由完全符合《准则》规定的范围之内,但却没有明确提及持续经营存在不确定性,也未指明被审计公司是否对此进行披露。2001-2004年期间共有21份这样的审计报告,几乎包含了所有的意见类型,如带强调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带强调说明段的保留意见,同时还发现一例带强调事项段的无法表示意见。

意见的理由也非常充分,可以归纳为:(1)子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停顿;(2)因巨额担保涉及诉讼引发的或有负债;(3)巨额逾期借款,且未办理展期手续;(4)连续三年亏损,遭受退市警告,股权置换;(5)资不抵债;(6)累计经营性亏损数额巨大、严重资不抵债,现金流量严重不足、无力偿还到期债务,存在因对外巨额担保等或有事项引发的或有负债;(7)主营业务萎缩,现金流量不足;(8)营运资金出现负数;(9)母公司长期占用巨额资金;(10)应收关联方欠款;(11)经营活动停顿。

如果注册会计师未对被审计单位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的合理性做出评价,甚至连“持续经营”的字眼都没出现。笔者认为这是没有尽到注册会计师审计责任的表现。

(二)强调事项段的运用不符合要求

大多数注册会计师在无保留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提及持续经营问题,但是笔者发现无论用修订前或修订后的《准则》衡量,有相当一部分带强调事项段的运用是不符合要求的。根据《准则》规定,强调事项段的表述应包括:(1)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以表述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2)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进行了适当披露,这才能构成出具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的理由;(3)不应使用附加条件的措辞。这三要点缺一不可,但经过分析,笔者发现部分审计报告在这几方面做得却差强人意。

一是理由不充分,判断不明确。一些审计报告对上市公司存在的问题避重就轻或没有充分披露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重要事项;有的披露了部分重要事项或情况,而对其他重要事项或情况只字不提,给会计报表使用人提供的信息不完整。一些审计报告在强调事项段中没有对上市公司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作出实质性判断,只是提及上市公司认为可以保证持续经营。

二是存在带有附加条件措辞的强调事项段。一些审计报告在强调事项段中使用了附加条件的措辞,例如,某带强调事项段的审计报告为:“……若未来上述担保事项无法妥善解决,往来占款不能及时收回,贵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将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还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措辞“除非能够获取财务支持,否则公司的持续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这种假设对审计报告使用者没有任何意义。任何一家公司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持续经营都不能进行下去。而这样做的结果,只能使注册会计师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合理性的判断变得模糊,使审计报告使用者更加疑虑,违背了对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评价的初衷。

(三)对管理当局相关披露的表述

根据《准则》的规定,被审计管理当局是否在会计报表中适当披露对自身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成为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还是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分界点。其中有两点是要求注册会计师重点关注并作出明确表述的,一是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是否作了披露;二是所作的披露是否符合准则要求。

对于前一点的关注尤为重要,因为这将涉及审计意见类型的选择。如果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进行了适当披露,注册会计师应出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如果未作适当披露,则应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并在意见段之前的说明段中描述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事实,同时指明被审计单位未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适当披露。

由此,应关注意见段之后的强调事项段,是否存在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中未作披露却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以及未作披露应在保留意见段前说明却在强调事项段中评价的审计报告。另外,出具的保留意见中,是否存在没有在意见段前指明被审计单位未在会计报表中进行适当披露的现象。笔者在分析《准则》修订后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与保留意见后发现,对于未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管理当局是否披露的情况,2002年共有10份,2003年7份,2004年仅有1份,而这一期间带有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与保留意见、且在意见段后表述持续经营情况的分别为28份、38份、46份,无论从数量还是比重来看,这种现象均呈好转之势。

笔者对《准则》修订后三年沪沪市强调说明段中对管理当局的表述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统计分析,发现《准则》修订后沪市分别有4家、3家和2家上市公司的年报,虽发表了无保留意见,但经查阅会计报表,管理当局并未对持续经营事项作出披露。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的4家中有1家注册会计师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管理当局已作披露,而2004年的2家也为同类情况。由此可以看出确实存在利用强调事项段改变意见类型的情况。这9家上市公司本应被出具保留或否定意见,如此的结果只能大大降低审计意见的质量。对带强调事项段的保留意见的情况分析中发现,2004年有了改观,4家上市公司应在保留意见段前的说明,却出现在强调事项段,这也呼应了上述问题中强调事项段的运用。

同时笔者也发现部分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虽然对持续经营情况作了披露,但是并不符合《准则》要求的“适当披露”。《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应当提请管理当局在会计报表中适当披露:(1)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主要事项或情况以及管理当局拟采取的改善措施;(2)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

可见需做出披露的有三要点:(1)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事项或情况;(2)改善措施;(3)明确指出自身存在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此三点均具备,才能称之为“适当”。

部分披露不适当的原因是出于管理当局改善措施表述不当,有的没有任何改善措施,有的虽有改善措施却不能令人信服,形同虚设。例如,一被审计单位在会计报表中是这样披露的:“目前,虽然公司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如申请银行贷款核销,寻找目标公司拟进行资产重组,以便公司摆脱财务困境,为公司今后发展寻求出路。但是,基于上述事项的存在,本公司的持续经营将受到重大影响,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无法在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债务。”大部分表述不当的情况是不能满足上述要点(3),对于这一点,可以理解,被审计单位当然不想主动承认自身在持续经营能力方面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但是这是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责任,如果此方面揭示不当,无形之中扩大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审计风险加大。2004年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当局的披露情况的说明情况较往年有了进步,但对其披露的质量的把关仍不能令人感到乐观。

同时笔者也对发表了带强调事项段的保留意见、但在意见段前发表持续经营意见的情况作了分析,《准则》修订后,此类意见并不多,其中2002年4份,2004年1份,2003年没有。5份中,2002年的3份未指明管理当局是否在会计报表中对持续经营情况作出披露,其余两例,均指明管理当局已在会计报表中作了披露。面对后面的情形,到底在意见段后表述还是在意见段前表示值得注意,审计意见的质量值得思考。

(四)评价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表述

在关于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表述中,有两点是不能或缺的:一是出具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的理由;二是对持续经营假设合理性的明确判断。在上述分析中,可以发现部分上市公司的审计报告在这两方面或多或少存在问题。

1.表述过于“委婉”。部分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在持续经营问题上表述得过于委婉,简单提及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编制基础,但又不直接触及持续经营问题,以至于审计报告使用者无法读懂注册会计师到底要告诉人们什么信息。人们要通过查阅会计报表才能知道这些审计意见是对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的重大不确定性进行说明。

2.无法表示意见的理由未作充分说明。在上面关于审计意见来源的分析中,将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理由,根据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在财务、经营、其他等方面的重大疑虑事项或情况作了详细的统计分析。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虽有个别无法表示意见类型的审计报告充分说明了无法表示意见的理由,大多数审计报告在这方面也作了一定的说明,但因审计范围受到限制导致许多审计报告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理由不充分,不能令人信服。

审计报告行为的规范离不开《准则》的规范和约束,从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我国关于上市公司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还很不规范,应加强跟踪研究,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①本文的分析限于A股上市公司,所指的持续经营不确定性意见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明确提及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审计意见。

②1997~2000年数据来源于李爽,吴溪。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报告行为:监管角度与经验证据。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147—150;2001~2004年持续经营不确定性审计意见数据是笔者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资料查阅得到。

③1997—2000年数据来源于中国证券监督委员会首席会计师办公室、上海证券交易所编著。注册会计师说“不”——中国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分析(1992-2000)。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2002年;2001年数据由笔者根据当年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分析得出。

④笔者根据2002—2004年上市公司审计报告分析得出。

[参考文献]

[1]庄恩岳。中外审计准则比较[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0.

[2]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2004[S].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李爽,吴溪。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报告行为:监管角度与经验证据[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4]陈朝晖。论持续经营不确定性[J].会计研究,1999(7):15—22.

持续经营范文3

1 森林可持续经营

1.1 概念及目标

森林资源是国家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使用开采过于频繁,对林业系统平衡造成影响。森林可持续经营正是为解决这一问题而提出的,对现有林业种植区进行规划,结合科学管理制度,到达砍伐年限后才可进行使用,避免过渡砍伐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可持续经营是一项长期目标,要结合地区建设规划来进行,既要对自然环境做出保护,同时还要避免对区域发展带来阻碍。是通过发展林业来促进城市建设更具有科学性,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引入环保、森林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根源治理乱砍乱伐现象。

林业经营目标应与地方建设发展目标相结合,通过改善环境来促进经济增长。经营建设过程中,可设定不同阶段的硬性指标,以此为管理依据,工作开展可更具有条理性。森林不只是建设材料,还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使种植区域景观得到优化,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同样可为地方增添收入。

最显著的特征当属于空气净化作用,树木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将空气中的漂浮颗粒吸附,环境汽车尾气与工厂排放污染。在种植区域内要加强管理,使水体、地表植物、动物得到保护,维持物种多样性,可带来更大的经济价值。可持续经营应体现出以人为本,选择符合种植区域人文风情的树木品种,为人们提供满意的生活环境。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目标可具体为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环境目标。具体分别体现在:社会目标,即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林产品和就业机会以及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等。经济目标,即带动林产工业发展,并促进旅游、畜牧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并为国家或区域尺度的防灾减灾做贡献。

1.2 主要任务及实现途径

森林可持续经营涵盖两方面。首先是对已经存在的森林加以保护,使其发挥生态价值,通过人工改造能够更科学合理,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其次是对荒废土地的种植,增大地方绿化面积,还要保障人工改造与自然融为一体,彼此之间互相促进,实现最终发展目标。林业工作人员要加强森林知识宣传力度,使更多的人投入到森林保护中。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种经营运行机制,使其达到生态合理、经济可行,并能被社会所接受,即在森林能够可持续的前提下,尽可能追求较高的经济和生态产出。森林可持续经营可以从微观和宏观两种经营途径实现。微观经营途径,即通过建设微观经营主体和构建微观经营技术体系实现。宏观经营途径,即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经济调控以及公众参与等途径实现。

1.3 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及指标体系

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及指标体系,有国际水平、国家水平和区域水平3个层次。其中,国际水平的指标体系有9个,参与其中的国家和地区大约有150个,各个体系的内容都包括了林木资源与生产状况、生物多样性、森林健康状况、森林保护功能以及社会经济效益、政策和法律等内容。国家水平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是各个国家依据其国情建立的,但共同的原则是,都要与国际研究接轨。目前,新西兰、日本、俄罗斯等国,都先后制定了部级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框架,我国也于2002年正式实施了《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区域水平的标准与指标体系,Y合了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更具有实践意义,如我国林都伊春市、江西分宜县等地区均建立了适合自身生产发展情况的森林可持续经营指标体系。

2 林业可持续发展

2.1 原则和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遵循的原则是可持续性、和谐型以及公益性原则,同时兼具生态经济、系统性以及生物多样性原则。目标是合理利用林地,保证林地质量不下降、物种数不减少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森林的生产潜力、生态效益和防护效益。

2.2 评价技术手段和指标体系

评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主要有: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和资产核算方法。林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要遵循科学、可测、层次以及可比性等原则,注重森林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稳定性、调控力和生产力的同时,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相关内容进行吸收整合,以便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

2.3 生态林业

生态林业是应用生态经济学原理(物种共生互利、生态位等)及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建立的生态经济型的绿色产业体系,它是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模式之一。生态林业是基于传统的林业对木材等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提出的,既考虑了当代人对林产品的需求,又考虑了后代人的需求。因此,其在宏观上提出了森林分类经营的概念,即将现有的森林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针对不同类别,采用不同的经营手段,进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 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要想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突破传统的观念,保证生态和经济在地位上的平等,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可以采用如下措施:改变以牺牲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而发展经济的做法,树立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和环境相互协调的整体观念。制定与国际社会相接轨的林业新政策。建立健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算体系、林价制度、林业生态环境税等制度。增加林业的投资力度,鼓励造林育林,提高森林覆盖率。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发展可持续的林产品贸易。增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我国的林业科技进步。

持续经营范文4

关键词:可持续 地方旅游产业 开发 经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当今时代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随着我国旅游、休闲时代的到来,一方面给各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着新的发展机遇,旅游行业的市场竞争亦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如何转变发展方式,保证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多年来,旅游学界对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环境保护进行了大量探索,提出了一些理论方法,如保继刚的旅游地环境容量研究、国内外学者关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提出、国内不少学者关于发展生态旅游的研究等。但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旅游资源自然属性与企业单纯利润至上为出发点进行的、正因为如此,“开发即破坏”一直困扰旅游业的开发与经营,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成为旅游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市场体制不断成熟与完善,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地变化,当前,市场主体追求利润行为与消费者行为已经不同于从前,思想觉悟与法制意识大大提高,旅游开发与保护的矛盾已不是不可调和,现代经营理念与旅游资源开发和保护有着多方面的有利契合。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对新理念下的开发与经营行为研究还不多。现代市场条件下,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发经营方式应该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可协调因素。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并以荆门市为例,根据其资源特点、开发现状和条件,对现代经营理念下地方旅游可持续开发与经营方式作一探讨。

1、现代经营理念的主要思想

现代经营理念是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进入现代化阶段,在新的思想观念、法制观念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人们思想上形成的经济活动的指导观念。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企业或个人在从事经济活动时,从市场需求出发,在满足消费者需求、企业获利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即生产与消费过程做到企业、消费者与社会效益三者统一。社会效益就是指公共利益,如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无公害产品。它要求生产者(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过程中,要把自身利益追求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结合起来,做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为此,应尽量利用先进技术;要求消费者消费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避免不当消费或过度消费,提倡低碳生活。企业与消费者行为符合上述要求,社会效益也就得到保证。这其中,企业处于核心地位,企业的生产经营不从需求出发,脱离需求或超越需求,生产经营就是盲目的,盲目开发经营必然造成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资源消耗高、浪费大,甚至环境破坏。所以,企业的经营活动须在如何满足消费者、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之间选择正确的方式进行,他对三者的利益维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经营方式只兼顾市场需要,企业一切行为以获利为目的。开发经营过程中,不考虑公共利益,给公众利益的危害严重,水源、土地、空气污染,奶粉三聚氰胺、地沟油、含镉大米等事务中的污染甚至直接对消费者造成伤害。现代经营理念是时展的要求,是传统开发经营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对目前经济社会背景下,企业如何开发与经营,近些年来,我国制定了许多法律规定和政策,也采取了一些强有力的行动措施,如强制性禁止使用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的技术,斥巨资改造了不少企业等。但众多具体企业的开发与经营方式,还有待我们广泛地开展研究,旅游业的开发经营同样如此。

2、研究对象区的资源条件与开发经营问题

2.1旅游开发基本条件

荆门是位于湖北省中部的一个地级市。它地处鄂西山地与江汉平原的交接地带,以低山、丘陵地形为主,由丘陵、山地、岗地向平原过度的地形组合特征明显。由于所处位置的过渡性,地理景观或自然条件也就略具复杂多样性,尤与东、南面地区差异较大。同时,荆门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古迹胜多。有著名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史上中国第一县――权县,就建于荆门的马良镇。楚、汉、三国、宋、元、明清历代历史遗存众多。因而,荆门旅游资源丰富,既有自然景观,又有历史文化古迹。地区内的荆门城与所辖的钟祥市,先后被认定为全省、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钟祥是国家首批认定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这些条件在中国地市级行政区中是不多的。据资源调查统计,旅游资源可概括为名山洞穴类、湖泊水景类、森林景观类、古墓类、历史遗迹类、长寿文化类、温泉疗养类、休闲观光农业类、地方风味与特产类、民情风俗类等10多个大类。在众多资源中,具有较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多达5处,如屈家岭文化遗址、明显陵(世界文化遗产)、楚文化精品――郭店楚简、有楚国陪都之称的历史文化名城钟祥、中国第一古兵寨――绿林寨、规模宏大的楚墓群等。从旅游的区位条件看,荆门位处史上有名的荆襄古道中间,是古道上重要的军事要塞;而由于地处湖北中部,东直达武汉,西直连宜昌。所以,荆门是湖北中部北上南下、东西贯通的交汇地点,旅游区位条件优越

2.2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目前,荆门旅游资源开发已推出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满足了市场需求。如明显陵、黄仙洞、绿林寨、纪山楚墓群、白云楼,博物馆楚文化、漳河风景区等,旅游产业地位明显上升。2011年荆门共接待海内外游客达1103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532亿元,创外汇收入518.8万美元,旅游收入占全市GDP的5%以上。但从现代经营理念来看,旅游开发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1)旅游产品开发仅仅依赖知名度大的原则,忽略市场需求的多样性。即现在主要突出了几个知名度大的景点开发,区内旅游产品开发不配套。表现在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观光与休闲农业游、地方风味、土特产品、工艺纪念品等旅游项目或产品开发滞后;2)旅游开发仅停留在大众化初级层次产品上,忽视了产品个性、特色内涵的发掘。已开发的产品多属观光型,深层次产品尚未开发出来。如一些知名景点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未充分挖掘,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生命力,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3)现代经营理念包含的整合营销、联合促销、网络化营销等经营思想还未得到真正体现,经营成本高,影响了旅游效益的提升。目前,旅游开发主要以各县市为行动单位谋划景点建设,开发出来的产品也以各自推销经营为主,区域一体化开发与经营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的整合;4)旅游开发过程缺乏专业技术支撑,影响或破坏了资源环境。虽然对开发中出现的资源环境损害问题已进行了及时处理,但开发管理缺少旅游专业人才,也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旅游资源保护的有效机制,如何在开发经营中真正落实可持续旅游目标,还缺乏人才技术与机制保障。

3.旅游可持续性开发经营的思路和方法

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要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要不使后代人满足旅游需要的能力受到损害。随着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张以及竞争的加剧,当前各地旅游开发无不面临资源大力开发与资源环境要加强保护的矛盾,我们再不能以掠夺式开发、粗放式经营等不可持续方式来应对发展的市场需求,获得暂时的经济回报。依据现代经营理念,针对目前旅游开发现状,笔者认为,荆门应当转变方式,采取以下开发与经营思路。

3.1按照市场导向,优化产品组合,增强资源利用的科学性

旅游业经营的好还是不好,同其他企业一样,关键也是要产品适销对路,形成有效供给。现代营销理念的基本思路就是发现需求,满足需求。旅游业开发首先要遵循市场导向原则,分析把握市场特点。市场分析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市场的需求,即区域所面临的旅游市场的消费类型或层次;二是市场上顾客的旅游消费行为规律。旅游开发,依据需求类型和消费层次,可以确定区域内必须优先开发是哪些旅游项目及相应层次的产品;依据消费者的不同尺度类型,可以明确哪些开发是面向大尺度旅游者的产品,哪些开发是满足中小尺度游客的产品。既要重视外部市场需求,也要重视本地市场。一个地方旅游开发与游客行为规律相适应,就可以减少无序开发。荆门的旅游资源,与外部比较来看有不少是独特性的,如绿林寨、明显陵、楚王陵、郭店楚简、屈家岭遗址等。是适合大中尺度游客的产品;在区内各地之间相比较,也存在一些具有相对独特性的景观资源。如鸳鸯溪、长寿村等,这是适合中小尺度游客需要的产品。除这些有独特性的资源外,区内各地之间也有不少共性大的同类资源。如从森林景观来看,荆门市域内东部有太子山、虎爪山森林公园,中部钟祥市有大口森林公园,西部荆门城郊又有千佛洞、圣境山森林公园。这些公园从东部向西一个接一个,景观差异不大。湖泊水景也有同样的情形,东部有京山惠亭湖、八字门湖,中部钟祥有石门湖、温峡湖、莫愁湖,西有凤凰湖、漳河风景区。此外,还有洞穴也是如此。同类资源,由于其共性大,开发上就要根据市场规律,避免产品重复,产生内部竞争。针对大、中尺度旅游者行为规律,要依据近邻效应原理,同类资源在同一地区多处出现,只能选择其中最好的加以开发。荆门的森林公园、湖泊水景、洞穴资源开发都应当遵循这些基本原理。对不同类型资源,按照异类互补原理,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宜优先开发以形成互补,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的特点,增强区域旅游整体吸引力。基于上述原理,荆门要改变过去以观光为主的产品局面,从资源、市场二方面结合上,优化产品组合,加强参与性、娱乐性、休闲型产品以及旅游商品的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互补功能。

笔者认为,市场需求是配置资源的第一因素,是旅游开发与经营的基础导向。一个区域资源多种多样,该怎样去开发,首先看市场需求,再以竞争与互补为标准厘清资源关系,就可以实行有序开发。这既可使开发的旅游产品与市场需求、资源特点相适应,也使资源开发与可持续目标相协调。

3.2搞好内部整合区域一体化经营构建旅游可持续组织体系

现代经营理念中的整合营销、联合促销、网络营销有利于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赢利水平,整合区内旅游资源与产品开发,实施一体化的经营,是现代经营理念的要求,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作为我国产业型的旅游业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来,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产业发展却已经历了景点、线路、价格、服务等各种竞争的历练,现在可以说仍处于区域竞争的阶段。旅游资源具有共生性,整合区域旅游产业,使全市内旅游开发形成分工明确、资源功能互补、市场共享的格局,不仅可以发挥整体、规模优势,效益得到提高,而且克服各单个主体在市场中单打独斗的不利地位,增强区域竞争力。区域旅游产业一体化经营,首先,对区内的资源要进行整合。把属于各区、县的旅游资源站在区域一体化的高度,统一制定开发经营计划,全面安排旅游资源景点与设施建设。整合资源,一是要区分资源类型体系,尤其是弄清同类、异类资源的规模与特点:二是按资源评价指标对资源统一进行分级。这是一体化经营的第一步。其次,整体谋划资源开发。整合资源的目的,就是要便于按资源类型、级别与分布组合特点统一进行开发与经营,设计不同的线路产品、优化旅游线路的空间结构和旅游业布局。第三,统一宣传促销。在统一规划开发的基础上,按照所开发的区域旅游主题形象及系列产品,统一对外宣传营销,开辟市场,组织客源,提高区域旅游整体效益。荆门虽然于2000年做过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但目前旅游产业组织化、一体化经营程度还是不高,各区县分散的格局使产业未能形成较大的竞争力。在资源整合方面,2000年的发展规划,对区内的资源进行了普查统计和初步的分类与分级。随后在统一开发与经营方面,荆门也打通了区内各主要景区的道路,可进入性大大提高这为区域一体化开发经营做了一些基础铺垫。但总体而言,整合开发与经营方面一体化层度不高、各自为政的谋划开发与经营局面仍居主导地位。今后,荆门要在资源产品组合、纳入不同等级网络化线路产品设计方面进行深度谋划,以求在网络化经济格局获得更好的发展。2011年初,荆门市开始尝试整体对外促销的行动,引来了第一个外地来荆旅游专列、这是荆门整合旅游经营促销方式的~个有效的尝试,不过这样的行动还不多,应当坚持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促进区域一体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市场下,企业做大做强,其市场竞争力就强,而一体化不仅增强区域竞争力,提高整体经营效益,,而且也对化解企业利润追求与旅游可持续开发的冲突,起到积极地影响,

3.3做好区际联合,网络化的经营,提高旅游发展可持续能力

地域经济发展到成熟阶段,空间上就演变为网络化的经济格局。网络化的经济空间,以节点、线路和域面的密切联系为一个整体。点是有影响的动力源,点的影响又以线路为依托扩散,点的数量与分布集聚形态,又决定了域面发展形态。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旅游市场一体化格局的形成,每个景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是网络化空间体系中的一个节点,交通线路把不同区域联络成一体,网络化可使不同区域之间形成大范围的优势互补和大尺度空间的市场共享。地方旅游经营如果与网络相脱离,一定处在不利的经营地位。旅游学界提出当今旅游开发要遵循网络化的原则,这是应对市场一体化的客观要求。旅游网络化的经营,关键是要利用好比较优势。各地区都发挥本地资源的比较优势,就有利于建立起大空间一体化的网络体系。在网络化经营中,一方面各地可将比较优势的资源与外部的产品联合组成精品旅游线路,使具有独特性优势的项目加入到大区域旅游线路中;另一方面通过联合促销,共享市场,大大减少经营成本,提升开发经营效益。从荆门所处区位看,荆门自古就是东及吴楚、西通巴蜀、北贯中原、南连荆州之地,东西方向、南北方向联动都占据有利条件。但目前区位优势、资源比较优势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方面,荆门要把本地知名旅游产品都融入旅游热点线路之中,如荆门是荆襄古道的要塞,荆襄古道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军事要道,完全可以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商业古道相提并论,文化旅游价值是巨大的,重塑荆襄古道,通过荆襄古道品牌利用,与襄阳、荆州形成三国旅游专线,将有力彰显荆门的文化特色。由此可见,荆门在比较优势方面,尚有潜力可挖,关键的是还要将旅游产品进一步向网络化深度拓展。资源比较优势方面,荆门自称以鄂中生态、历史文化旅游区为特点,有利于生态旅游开发的资源类型很多,但生态旅游比较优势的产品开发与营销有时并未得到显现,还没把已确定的生态旅游形象推向市场。在历史文化旅游方面,荆门比较优势的资源已开发的楚王陵、郭店楚简、战国女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还可以把楚国陪都钟祥的一些楚文化遗迹、三国文化遗迹、荆襄古道等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楚文化旅游专题产品。使比较优势的资源在网络化的经营中,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高。也使旅游经营效益得到更有效地保障。

区际联合,网络化经营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区域间的整合,他必须以更大范围的整合为依托,仅靠某个区域自身很难实现。对于一个地市级行政区而言,省域范围旅游网络化经营规划对区域间网络化经营格局的形成,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持续经营范文5

论文摘要:本文从具体审计实务的角度分析影响企业持续经营能力的特征,识别可能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经营和 财务 迹象,概括持续经营能力审计的相关内容,着重从审计程序结合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影响持续经营能力的事项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持续经营是 会计 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或惯例。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企业在编制会计报表时是假定其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通常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12个月)会继续下去,不拟也不必终止经营或破产清算,可以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变现资产、清偿 债务 。

一、持续经营能力评价的作用和影响

持续经营不确定性的会计信息是企业相关利益各方最为关心的问题。当企业不拟或不能持续经营时,应当采用清算基础等编制财务报表,并在附注中对影响持续经营的重大因素进行充分的披露,相关利益人就可以早日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重大损失。

但是从我国目前公司治理情况来看, 管理 层仍然缺乏披露企业无法持续经营的动机,甚至还出现过恶意掩盖公司无法持续经营的案例。而 注册会计师 的职责之一就是评价企业按照持续经营假设编制会计报表合理性,也就是说只有当注册会计师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进行审计评价之后,才能判断企业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合理性。从另一个方面说,企业持续经营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难度,导致了 审计风险 。

二、持续经营能力审计实务分析

2004年3月19日,珠海鑫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st鑫光)股票终止上市公告称“因公司调整后,经审计的2003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显示为亏损,根据

(四)实施的专门 审计 程序

上述审计步骤是建立在 会计 师事务所连续审计,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的基础上。

如果 注册会计师 对企业的基本情况不甚了解,或者企业不愿主动明确面临的经营困境以及企业的改善措施貌似有效时,注册会计师就需要实施专门的审计程序收集证据。

1、审前 调查 、现场了解,初露端倪。通过调查、了解发现st鑫光长期存在主业不突出、主营业务萎缩以及巨额的 债务 等问题,致使公司年年亏损;公司原本的主业因新 材料 被司法拍卖,公司不得不对稀土生产计划做出调整。

上述生产经营基本面全面恶化,导致注册会计师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怀疑。

2、异常 财务 指标红色预警,发现病因。通过计算st鑫光各种重要财务指标,发现企业营运资金产生负数,负债比率超过100%,企业已经资不抵债、经营发生巨额亏损、资产周转率低、资产报酬率为负数、净利润现金流量为负值。

上述财务指标的逐步恶化,使注册会计师对其持续经营能力产生怀疑。

3、复核期后事项,持续深入。注册会计师在复核期后事项时关注到st鑫光与公司实际控制人签定了《股权转让 合同 》。

这一可能导致st鑫光主营业务全面停止的事项,使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怀疑。

4、复核借款或债务合同的履行。注册会计师了解st鑫光2002年9月为珠江光电1128万元贷款提供的担保将于2003年9月到期,但是根据公司目前的财务状况,担保到期后履约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5、阅读股东大会、董事会、总经理会议的相关文件。st鑫光处置所 投资 公司50%的股权,但是仅产生投资收益约20万元人民币,不能缓解公司目前的债务压力。

6、向 律师 函证相关诉讼事项。st鑫光涉及到的重大诉讼事项5件,涉讼总额近5000万元,企业确认的预计负债总额高达1.6亿元,一些不可撤销的担保事项形成实际损失可能性较大,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7、向关联方或第三方确认对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支持的安排或承诺。st鑫光与其大股东签署了《偿债合同》,其大股东将3294万元的资产注入,但尚未从根本上改变公司的主营业务萎缩的问题;st鑫光通过与关联方债务重组实现快速扭亏,由于相关债务重组事项的公允性及是否符合谨慎原则尚待有关部门确认,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8、评估被审计单位履行客户订单的能力。由于st鑫光未从根本上改变本公司的主营业务萎缩的问题,企业发生严重的财务困难,主营业务被迫出售,难以履行客户的订单,持续经营能力具有重大的不确定性。

(五)实施的进一步审计程序

通过上述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虽然发现st鑫光存在可能不能持续经营的情况,但是在最终对其 管理 层提出的针对危机改善措施评估前,注册会计师仍不能得出st鑫光无法持续经营的结论。注册会计师需要根据管理层的应对计划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

1、取得并复核st鑫光的资产重组计划。通过复核st鑫光的重组计划,注册会计师得知企业拟进行资产重组计划以缓解经营压力,但是上述计划尚属构想,并未具体实施,公司巨额诉讼风险仍未化解,公司连续两年亏损,下一报告期经营成果能否有较大改善,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其仍具有退市风险。

2、取得并复核st鑫光资产处置计划。公司拟将现有资产用以偿债、变卖、剥离以恢复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但是公司的实物资产、股权由于债务的原因已被抵押或冻结,实施处置计划成功与否涉及到很多现实的复杂问题,而企业尚未对上述问题的制定更具体、更具说服力的解决措施。

3、复核其他应对计划和缓解措施的效果。通过生产场地的现场观察,公司原主营贸易业务已完全停止,未来盈利状况不容乐观;通过向 工商 部门函证资产的抵押情况,发现企业固定资产中的房屋及配套专项设备、无形资产中的土地使用权均已被作为债务抵押;通过对企业的律师进行函证,发现企业存在大额未决诉讼;通过查看董事会的文件记录,发现大股东的财务支持(重组)协议仍未签订;通过对 金融 机构 函证,发现公司的巨额债务无力偿还等。因此,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

(六)对审计报告的影响

当被审计单位出现持续经营不利的迹象时,不管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处理与披露如何公允、全面,注册会计师也绝对不可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至少要加强调事项段,提醒报表使用人注意不可验证和不可控制的事项。如果不具备持续经营能力的公司坚持采用持续经营假设,注册会计师应该出具更严厉的审计意见。

在本例中,在充分考虑上述已经获得的审计证据以后,注册会计师认为st鑫光在编制财务报表时运用持续经营假设是适当的,但是未来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要求st鑫光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作出充分披露,st鑫光根据注册会计师的建议已作充分披露,注册会计师出具了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即肯定了st鑫光的会计处理与披露,只是通过增加审计报告的信息量表明自己的疑虑和预测。

持续经营范文6

如今,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社会对各类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其中,为改善生活环境起到决定作用的森林生态系统也愈发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能够更好实现森林的生态功能,体现森林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和经济文明的不断进步,因此,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中森林经营和森林管理工作的不足,能够针对现有的森林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强化森林经营管理的可持续性,进而确保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经营;森林经营管理;策略

在森林管理的过程中,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意义非常的重大,其能够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满足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管理的需求。然而,我国的森林经营管理面临着一些局限性,因此,应该在突破现有局限的基础上,实现森林经营管理的可持续性。

一、可持续经营中森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比较严重的问题为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森林资源流失非常严重,森林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森林的过度砍伐会导致森林内部结构过于单一,从而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发展困难重重。森林管理部门进行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时,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会进行森林的过度采伐,导致森林资源越来越匮乏,森林的优良树种减少,风倒灾害发生,土壤沼泽化。

二、可持续经营理念背景下森林经营管理的相关原则

(1)生态可持续原则

在进行森林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制定合理的经营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了能够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比较合理,应该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中,应该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基本原则。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能够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相关活动,对各类经营活动对森林造成的破坏程度和范围进行分析,分析森林在遭到破坏后可恢复程度,以及分析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2)公益可持续性原则

在进行森林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公益性原则,优先实现社会公益性,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该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应该通过动员各部分社会力量,在对社会的长远利益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制定。让社会成员在经营管理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有效的宣传,可以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社会上相关的宣教工作,能够使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深入人心。森林经营应该与当地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建立相互协调的机制,在确保当地社会发展的同时,能够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3)坚持利用可持续的原则

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分析森林物种的生长速度,以便能够确定森林采伐的规模,制定相关的计划,能够确保森林资源再生功能的相对稳定,能够使森林产品得到高效的、持续性的利用,确保森林资源的使用和再生呈现出动态的平衡,实现森林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借助利用的可持续原则,能够实现森林的长久利用,将资源的均衡利用理念贯彻到其中,能够使可持续原则得到升华。可持续原则也应该落实到木材的管理工作中,实现对森林基因库的建设和管理,同时可以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森林物种更加的广泛。

(4)系统性原则

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系统性原则,应该将整个森林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的构造,在对森林经营管理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应该站在整体的角度出发,确保整个森林系统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在整个森林系统的内部,实现森林经营活动和森林生态管理的密切联系,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活动规划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突出重点,进行有层次的管理,能够使其符合管理的要求,同时能够针对森林经营管理的现实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式。坚持系统性原则,能够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中站在整体的角度思考,统筹全局,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整个生态系统为基础的角度上建立合理的管理方案,实现科学的经营策略的应用。

(5)经济合理性原则

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方略的制定中,应该注重经济化原则,预防经营管理者遭受重大的损失。在进行经济性论证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相关市场,严格遵循市场的规律,而且要通过可靠的数据分析获得最准确的市场情报。经济合理性原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如果森林经营决策中存在一定的误差,那么森林资源的压力就会明显加重,所以森林经营管理者应该在制定相关原则的过程中三思、谨慎,在对一些不确定的事项进行规划时,应该通过分析调查的方法,坚持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的原则等。

结语:

现在,我国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且森林物种比较单一,出现乱砍滥伐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坚持可持续原则,应该在坚持了公益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使森林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确保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何振仲 杨艳波 单位: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森林可持续经营背景下的森林经营管理原则[J].农业与技术,2016,02:190.

上一篇鲁迅先生

下一篇生态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