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例6篇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1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不足,开放度不够

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普遍存在认识误区,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以技术教学和实践为主的教育形式,其教育体系构建也应以此为主。这种看法,不仅没有认识到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培养、终身教育和劳动者就业观念转变中的作用,也没有客观认识职业教育的内涵,也必将影响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由于对职业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深入,许多职业教育学校在课程建设上始终以技术教育为主,在教学模式上则是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与中职学校、企业单位缺少交流与沟通,严重束缚了职业教育的开放性和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

1.2资金和师资力量不足

虽然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时期后,我国决策层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但是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经费始终是数量有限。由于缺少教育资金,许多职业院校都无法引进先进教学设备,无法聘请到专业知识扎实、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教学实践活动也难以开展。由于缺少高素质的教师和先进教学设备,许多职业院校的教学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建设也受到影响,职业教育教研状况相对滞后。由于缺少活动基金,学生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却难以掌握专业技术的精髓,这对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和学生发展来说,都是不利的。

1.3发展空间狭窄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对职业教育就存在偏见,认为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素质低,认为职业学校出来的学生毕业后就业率和待遇也不高。此外,在职业院校毕业生择业、升学、报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政策性限制和歧视。这些,都助长了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使得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受限。许多职业学校在学生培养上,也是只关注学生技术培养,不重视学生职业素质、人文素养教育,也没有与高层次教育进行有效衔接,致使学生步入社会后缺少竞争力,缺少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发展空间过于狭窄。

2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路径

2.1提高对职业教育体系内涵的认识

现代职业教育是以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级人才培养为主的系统性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构建上也要秉承“大教育”理念进行预构建。我国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素质提高的重要决定因素就是劳动者素质,职业教育恰恰是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构建兼具终身教育和立德树人功能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对职业教育体系进行全面调整和补充,进一步增强它的现代性。这也要求政府有关部门和决策层客观认识职业教育在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正确判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要关注和解决那些问题,并根据适应性要求确立职业教育体系的理念和框架。

2.2提高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度

开放性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最突出、最显著的特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开放、教育功能定位开放、教育层次开放、教育模式及区域发展开放等方面。但是,结合现实可知,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中的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衔接性都较差,我国职业教育体系还处于相对保守、封闭的发展状态。此外,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对外都不够开放,它与企业的联系也不够紧密,因此它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就业和发展方面都后劲不足。现代职业教育的开放向要求职业教育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与高层次教育、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之间的融通性,实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内容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相通,使职业教育更好地融入到教育体系中去,为职业人才接受继续教育和长期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3提高职业教育科研能力和水平

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前提,是对职业教育进行科学定位,寻找和掌握创新职业教育体系的方法和对策。这就要求政府和职业教育院校尽快成立专业化的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针对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存在的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职业教育热点问题、职业教育研究和发展实践中存在的具有争议的焦点问题、职业教育科研中久未攻克的难点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寻找解决相关问题的方法。科研机构及工作人员则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学科专业建设、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来选题,从成功经验中寻找生长点,从现实问题中寻找突破点,同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寻找切实可行的深化职业教育机制改革、结构优化的方法,以提高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水平,增强职业教育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2.4拓宽职业教育资金来源渠道

由上述可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重要举措,但是,投入不足始终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要想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资金不足问题,中央和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发展资金投入,适当增加职业教育投放资金,施行一系列积极的扶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让职业院校有足够的资金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购进先进的教学设备,聘请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此外,职业院校既要向政府争取更多的基建资金,还要提高自身融资能力,一方面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品牌课程建设,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订单式人才培养”等,从企业方面争取更多的资金。一方面严格职业资格证书考核,加强特色人才培养,增强银行对学校的信任,争取银行职业教育贷款,以缓解发展中遇到的资金难题。

2.5通过资源整合拓宽发展空间

根深蒂固的学历崇拜思想,是限制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即便如此,职业教育也不可无视实用主义的理性立场,在“学历先决”的社会思维惯性里沦陷。相反,要想使职业教育获得普遍性的认同,职业教育要把握发展契机,加大与高层次教育、自身不同层次教育的衔接力度,整合各类资源,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提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高度。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牢记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努力方向,深化教育体系改革,创新中职、高职教育模式,发展中职、专科高职、本科高职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四个层次的职业教育,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办学道路;依托企业加强办学实训基地建设,培养出更多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依托财政拨款强化师资配置,依托高等院校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创新用人机制,不拘一格引进高素质教学人才,并要求广大教师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用爱心和耐心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东方企业文化,2012,21:233.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 生本管理 职业教育 教师角色

“以生为本”“生本管理”经常可闻可见,但究竟何为生,何为本,生本管理的实质是什么?如何把握“生”与“本”的真正内涵?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生本管理”是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的教育管理理念。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如何落实生本管理理念?

一、生本管理的实质

“生本管理”的实质是确立人在管理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从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以实现组织目标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切管理活动,落实到学校教育中就是完整全面地认识管理中的学生,把学生当做鲜活的个体来认识,掌握学生“人性”的实质,以学生为本,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观。

1.生本管理的目的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学生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个体,身心发展不成熟,其成长过程更是一个连续发展的变化过程,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认知水平能力上均尚未定型,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潜在的发展能力。职业教育在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切不可忘记行使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职责,要以生为本,努力增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由此,“生本管理”在本质上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是学生个体的发展与个性的完善。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全体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

2.生本管理的主体是以学生为核心。职业教育中的“生本管理”就是要凸显“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管理工作要树立“以生为本”思想,做好服务者。在管理机制、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上真正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管理和服务中因材施教,春风化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认识到学生在管理活动中既是被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靠他们、尊重他们、服务他们,真正让学生主动地以参与者、建设者、创造者的角色管理好自身,推动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在管理中加强对人性的认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努力开发每一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3.生本管理的内容是创建生本管理的校园育人环境。优良的学校环境能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优良的校园文化中成就了学生的人格、品质和学识。构建体现学校特色的建筑布局,重视生活娱乐设施的建设;加强教学设备的系统配置和软件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具有特色的职业化教育体系,培养学生较强的社会竞争力;定期开办不同专题的讲座,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规范学生的行为,引导学生的自我管理与学校的培养目标相契合,努力塑造品质形象。

二、职业教育发展背景及特点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教育从封闭的校园中走出来,直接服务于社会建设和经济文化生产。教育由传统社会的奢侈品转变为消费品。这一变化,对过去的教育观念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也对现实中的人们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职业教育同样面临着这一问题。作为职业教育的直接实践者――职业教育教师更是无法回避。

1.科学技术转化与社会发展要求。现代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是科学与经济生产的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从而加速社会财富的创造,已成为全社会的工作。教育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就是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家的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所综合的国家“软实力”。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在这项工作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而职业教育则成为这项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即科技应用于经济生产、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践者――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与输送者。

科技发展与经济生产需要,预见未来社会前进需要就成为现代职业教育的两大主题。职业教育必须在国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同时,与正在成长发展中的市场经济相结合,与未来社会构成、经济结构、社会分工需要相结合,这正是在科技与社会迅速发展的影响下,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功能、新趋势。这样的社会就要求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经济发展需要,以及新生产技术的应用推广之间有机结合。

2.未来经济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经济建设所需的大量的各级技能人才;职业教育要在较广的知识层面的基础上,加强技能训练,培养各种专门的、有技术潜能的劳动者。因而职业教育必须按照社会需要制定并调整专业设置、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科学合理地配置、培养师资队伍,适应我国产业转化的需要;通过压缩长线专业,增设短线专业,扩宽专业口径,加强专业渗透而实现社会经济转轨迅速发展所提出的更多、更快的培养各类急需专门人才的要求目标。

职业教育,因其教育的专业性、技能性、层面性的特殊要求,更加着重以适应未来职业需要为目的,以符合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为目标。所以在与时代前进步伐的结合中,职业性、前瞻性、持续性就成为职业技术教育的新的特征。这一新特征也对职教教师提出了新的观念和角色要求。

三、职业教育教师角色的新认识

由于科技和社会生产的发展及其对职业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愈来愈大,职业教育在体制、模式、内容、目标等方面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堪称一次教育的革命。它触及的是人们思想认识层面的转变,是教师对教育的认识及对自身角色的重新认识。

1.教师知识技能要求多样化。现代科技术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促使职业教育在专业与学科及课程种类方面不断调整与更新,使各学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高度综合及大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和综合学科的出现,引起了教育内容的不断改变。

职教教师对现代教育要有一个新的认识整合,必须打破过去长期形成的文理分科明确、单科内容传输,过于强调专业性等以灌输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育观念,确立教育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为目标的教育观。这样才能使教育工作与时展同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教师的职责得以履行。

2.教师教学方法需要创新。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劳动能力不再以体力和简单操作为主,而以知识和智力为基础,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多方面的劳动技能和主动适应能力,才能符合科技的不断发展、产业的不断变化。

在现代化科技的发展下,教学手段在不断进步,虚拟、仿真实验等已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也对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教师自我提高等方面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以单纯的培养专业能力和传授学科知识为目的的传统教育方式必然被打破;以未来职业适应性为教学目的,以职业岗位要求为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重点的新的教育模式,以博学精深、手段先进、不断发展的教师角色观必然被接受和确立。

3.教师角色意识需要变革。教育在社会的推动下不断变革和发展,教师这个教育构成中的重要因素,在其角色认定和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上也发生着变化。传统上,“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已成为人们思想观念中不可改变的规定。现代社会,人们认识世界、接受文明的方式由师承、书本而获得。现代社会步入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信息时代,人类认识世界已走向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辩证思维方式,而且今天的人们对世界的了解和判断,通过各种媒介的信息接收,已使知识的学习、观念的培养更加提前化、个性化。

教师在知识的接受上已和学生处在同时空阶段。教师以过来人、成熟者等身份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以无知者、空白者的思想状态顺从接受,只能产生误导、偏差,教师的权威地位在日益多元的时代式微。

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教师对知识具有不可置疑的权威性。在教育构成中教师是主体、为主导,学生则处在被动接受的地位,因而学生的知识获得只能是局限于教师所具有的知识范围内,并继承教师的观点和方法。这种教育模式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形势和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无法合拍的。教育目标的调整促使在教育结构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要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和启发者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育实际过程中,应由传授者转变为参与者、引导者、启迪者,在大量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的学习中,教师更具有更为深厚的知识底蕴,更为精专和勤奋的学习态度,成为正确的掌握者,达到在与学生同步接触、学习时给以学生正确引导、帮助和启发。

四、职业教育教师角色定位

现代社会构成中,教师作为一种特定的重要的职业,由于它对社会进步所担负和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职教教师必须从自己的特定职业岗位出发,对教师工作有重新的认识,并明确和掌握教师角色的基本实质。

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有崭新的视角,从思想和观念上转变对这个职业的认识,确立自己的追求目标。教师所从事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劳动,并表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

1.教师教育的科学性。在传统社会中教师的教育主要体现在对道的承继和传授上,运用现代的语言说也就是科学,道统性也就相当于现在科学知识上的真理性。因此,教师的教育工作原则就是严谨的科学性。在传统意义上对道的聆听,就是在对经典典籍的记诵和体悟上领略人对道的认识。现代社会要求在对科学知识的探究中,形式和手段实现科学真理性的艺术化的表达,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真理性的科学知识,而且在教育方式、教学方式上实现艺术化表达,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愉悦。

2.教师工作的创新性。将对以往人类文明最精练正确的继承与对现代成果和未来发展的学习掌握相结合,将对已有知识的分析了解与实践发展的创造相结合,将质疑与启迪相统一。

3.教师的思想性。明确现代教育、学习的持续性,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对科技发展趋势的把握,对未来社会和职业要求的预见,是现代教师正确从事工作的思想灵魂。

教师对自身的素养要求必须在融于时代潮流的前提下,不断提高和调整。现代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阔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发展潜力,较强的社会生产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分析的兴趣取向,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课程开发能力、学科综合能力、知识渗透能力。

教师对于自己的教学及师生关系的认识,要有重新的思考,使自己的工作和思维方式与时代相符。教师在每一堂课的过程中贯穿始终的是引导、组织、参与、分析,进而达到师生的同舟共济,协调一致,最终实现教学的目的。教师的专业思想必须依据未来发展的需要而调整,确立正确的专业理念和专业发展的拓展观,将传统教师角色的传道、授业、解惑,提升为现代教育者塑造的新的教师角色,以生为本,树立明确的角色观,在自己的岗位上为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发展而竭心尽力。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何怀宏.良心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3]渠敬东.现代社会中的人性及教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思想与社会编委会.教育与现代社会.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大职业教育;概念演变;概念泛化;理念重构

作者简介:张务农(1976-),男,河南鲁山人,河南大学讲师,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和职业发展教育。

课题项目: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中西部城乡教育公平推进策略研究”,项目编号:DHA100259。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6-0009-04

一、大职业教育:历史语境中的演变及提出

上世纪20年代,我国封建经济受到国内外因素的巨大冲击,日渐式微,而资本主义实业艰难兴起。当时我国教育面临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教育基础极其薄弱,大量毕业生无法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我国所有之高等学校,决不能尽容一切之中学毕业生;所有之中等学校,又不能尽容一切之小学毕业生。凡毕业生之不能入较高学校者,既屡投考而无效,势不得不别觅职业以自赡”[1];二是学非所用,无法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毕业生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失业现象严重:“我国大多数的人,都是想求职业的,或者是已经取得了职业,而没有本领去做;另一方面,是有事而找不到适当的人去做”[2];三是人们思想观念陈旧,“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不愿意接受职业教育:“吾国自古以来,职业观念错误,以致埋没人才”[3]。面对教育发展的困境和社会发展的困境,当时的一些著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救国的思想,将解决问题的焦点指向了“职业教育”。

我国“职业教育”的前身则是“实业教育”,也可以说是起源于清末民初的“实业救国”思潮。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经历了从清末的实业教育到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再从职业学校教育到职业指导、职业补习教育等多种形式交叉并存的职业教育格局[4]。至于当时教育界对于“职业教育”的理解,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并无统一的认识。比如,教育家王克仁从职业教育的功能来界定职业教育:从个人方面看,是教人得着普通知识的基础,和专门的技能,以求得事业上的成功;从社会方面看,是增加社会经济的实效[5]。潘文安则认为,职业教育之目的在使儿童理解职业之重要,以涵养其职业上之知识道德且与以农工商初步之基础以为实际职业之准备[6]。但总的来看,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形成了基本的共识:职业教育对于个人来讲,就是使受教育者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为生活做准备,并涉及到了职业道德培养等问题;对于社会来讲则是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而“大职业教育”无疑是“职业教育”这一概念泛化的结果,这一泛化过程受到了国内外教育思想的推动。首先,从国外的影响来看,西方近代各教育流派的思想在中国均有所表现[7]。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为例: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对狭隘的职业教育观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职业是和文化修养紧密相联的活动,不应过分强调专门化,教育不能“注重技能或技术方法,而牺牲所包含的意义。”教育应该“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和性格”,“影响他们的智力和兴趣”,激起他们“社会管理的愿望和能力”以及“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等[8]。与此同时,由于受国外教育思潮的影响,国内各种教育思潮粉墨登场:工读主义提倡做工和做学问相结合;平民教育思潮和生产教育思潮则直接推动了职业教育概念的泛化。1926年1月,黄炎培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概念,标志着大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黄炎培认为所谓的大职业教育即是广义的职业教育:“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不要说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等等都是广义的职业教育,就是大学、中学、小学和职业教育何尝没有一部分关系?”

“职业教育”转“大职业教育主义”,反映了人们对职业教育认识的加深,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要。首先,大职业教育的目标从人的发展维度来看不仅包括“生计问题”,还包括“个性发展问题”、“乐业问题”,甚至包括“职业道德问题”;从社会发展维度来看,则不仅包括经济发展问题,还包括社会发展问题(特别是农村发展问题),甚至包括民族问题。其次,从办学的主体来看,仅仅靠教育界不能兴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要倾全社会之力兴办,尤其要结合实业界和工商界来办职业教育。其三,从办职业教育的地域重点来看,应该把重心转移到社会问题更加严重的农村地区,全国一盘棋,并且突出重点。其四,在办学的形式上,除了举办各种正规的职业学校,还要举办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包括各种特殊人群的职业教育。其五,在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上,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和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联系,彼此融通,重视在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中开展职业教育,为学生踏入社会做好准备。其六,在职业教育的年龄阶段上,明确提出了小学生也要加强职业陶冶,黄炎培曾说:“职业训练,职业学校所有事也,职业陶冶则非仅职业学校所有事,而一般小学校所有事也”。其七,在教学方法上,强调“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最后,在教育对象上他提倡开放性办学,认为职业教育要面向全部社会职业,着眼于广大社会下层群众。

二、大职业教育:认识螺旋中的两次突破

在我国教育史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至少经历了两次突破。其一是认识从“实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突破。“实业教育”源自于清末的“实业救国”思潮,其基本目的是为国家开办各种实业服务,实业教育的内容则是以“农、工、商”为代表的“西学”。因此,“实业教育”并非真正的“职业教育”,实为现代意义上的“普通教育”。实业教育最终成了面向少数人的升学教育,“以养成实业界中坚人物为主,其研究之学科多属于专业学理方面”[9]。由于实业教育没有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导致实业教育成了“失业教育”。然而,对于教育“失效”的反思导致了对“职业教育”认识的突破:1911年黄炎培在为《教育杂志》增刊作序时提出“国民教育、人才教育、职业教育”并重的观点;1915年,陈独秀也在《新青年》中呼吁“职业主义”的教育方针。“实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化的一个方面就是扩大教育对象,对“家贫无力升学”、“年长不愿升学”、“智力太低不能升学”的学生授以相当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走教育平民化道路。另一个方面就是改革教育内容:1923年5月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确定职业学校的科目分为3种:非职业学科(公民、体育、艺术等)、职业基础学科(生物、化学、数学、物理等)和职业学科(农、工、商家事等专科)[10]。第三个方面则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

第二次认识的突破则是从“职业教育”到“大职业教育”的突破。这一认识的突破,不仅意味着对职业教育外延认识的扩大,也意味着对职业教育内涵认识的深化。所谓的“大”职业教育,意味着办学主体的扩大、教育目标的扩大、教育体系的扩大、教育内容的扩大等等。同时,还包括以下几层意思:首先,要理解大职业教育,不仅要站在人生哲学的高度理解“职业”的意义(职业不仅有生计的意义还有人生的意义),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还要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把握“职业”的内涵,发挥教育的经济发展功能。其次,要办好大职业教育,不仅要了解生产部门的职业门类、技术状况以及工人和技术人员的训练标准,还要研究经济地理,研究职业教育如何因地制宜。其三,要搞好大职业教育,不仅要立足国内、借鉴国外,批判地吸收外国的教育成果,同时从多学科的角度理解职业教育,尤其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谋个性之发展,从一般教育学理论的基础上研究职业教育理论。其四,要发展职业教育,就要树立“职业神圣”、“劳工神圣”、“职业平等”的理念,同时发展学生的“自治能力”、“职业道德”和“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人格”[11]。

三、大职业教育:概念界定的困境与重构

“大职业教育主义”几乎包含了所有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萌芽:比如职业指导理论,比如职业教育要贯穿大、中、小学的思想,比如职业教育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等等。然而,在职业教育概念泛化的过程中,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既然“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等等都是广义的职业教育”,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教育都是职业教育?这样的话,职业教育的属性就在概念泛化的过程中消失于无形,成了“教育”的代名词。从历史的考察中可以发现,职业教育中“职业”的初始含义只是指“劳力”的职业,“劳心”的职业并不在其列。逻辑的结果就是“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蓝领劳动力的教育。这样的“职业”显然不符合现代“职业”的概念。如果取广义的“职业”概念,“职业教育”的概念就会等同于“教育”的概念。问题就在于对“职业教育”的理解,没有提取其本质属性,而是包含了一般意义上“教育”的属性。解决的办法就是剥离一般意义上“教育”的属性,提取“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基于这样的认识,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不应该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公共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教学;现在的所谓“职业教育”概念只具有特定历史阶段的意义而不具有逻辑上的意义。现代教育体系中的职业学校只是普通教育体系中的一种学校而已,与其它类型学校无本质差异。现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应该是关于“职业”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了解“职业”相关知识,能够选择职业并为自己理想的职业做准备,进而获得职业生涯成功的教育;职业教育在整个现代教育体系中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教育,但又渗透在各级各类教育之中,因此也是一种“大职业教育”。这种现代意义上的“大职业教育观”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一)大职业教育是一种“生涯”教育

职业教育应该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贯穿小、中、大学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职业管理家舒伯将人的职业生涯分为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职业探索和活动内容。他的研究结果表明:0到10岁的儿童就开始通过“经验”的方式了解工作世界,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职业探索;15到24岁之间是形成职业概念的阶段,受教育者通过学校中的职业活动、休闲活动或者社会兼职工作进行职业探索;25到44岁之间则是职业定性阶段[12]。可见,在人生的24岁以前都是人生职业探索的阶段,都是职业发展教育的关键期。因此,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小学阶段就要开始职业教育的启蒙,引导儿童职业意识的发展;在中学阶段则要适当激发学生的工作抱负,初步培养学生工作意识、兴趣、价值观和发展初步工作能力;在大学阶段则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工作兴趣、价值观,并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为学生迈入工作世界做好充足准备。职业教育也不会随着学生生涯的结束而结束,而是延伸进成人的世界,伴随人的整个职业生涯。

(二)大职业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

大职业教育不是某一类别的教育而应是存在于各类学校教育之中的通识教育。在现代社会分工的背景下,哪种教育与职业没有关系?哪种教育不是职业教育?现代职业的定义为:职业是具备劳动能力的个体,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态度,从事社会生产服务,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获得合理报酬,以满足自身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持续性活动[1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职业)。8个大类分别是: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军人;不便分类的其他从业人员。因此,为了帮助受教育者获得职业成功,各类学校都要进行“职业”教育。区别在于: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只不过是更早地对学生进行了职业方向定位;高等职业学校只不过更鲜明地对学生进行了职业方向定位。但无论何种类别的学校终究要对学生进行职业定位,终究要为学生的职业发展负责。“职业”教育应为“通识教育”,它不仅应该涵盖本专科教育,还应该涵盖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应该包括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的内容;职业教育作为一种“通识教育”又必须与专业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发挥专业优势,使“职业”与“专业”互相促进。

(三)大职业教育是一种“规划”教育

剥离了一般意义上“教育”的属性,提取“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并成为各类学校“通识”教育的“大职业教育”究竟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答案便是:职业“规划”教育。“规划”是职业发展和成功的前提。《学记》中有云:“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论语》中言道:“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古人对“学业”和“生涯”的规划已经相当重视,并把其视为人生成功的前提。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对自己的职业进行规划,是生存和成功的第一要务。哈佛大学曾对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客观条件都类似的年轻人,做过一个长达25年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3%的有清晰且长远目标规划的人,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的成功人士;10%的有清晰短期目标者,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60%的目标模糊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面;余下27%的那些没有目标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14]。因此,教育学生学会自我认知、探索工作世界、进行时间管理、整合各种资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各类学校的共同任务,是当代“大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

(四)大职业教育是一种“幸福”教育

根据职业发展理论,人的职业生涯分为外职业生涯和内职业生涯。外职业生涯指从事职业时的工作单位、工作内容、工作职务、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内职业生涯则指从事一项职业时所具备的知识、观念、心理素质、能力、内心感受等因素的组合及其变化过程。在两者的关系中,内职业生涯在人生职业发展中具有更根本性的作用[15]。也可以说外职业生涯是“身外之物”,是别人给予的也是可以被别人剥夺的东西;而内职业生涯一旦获得具有不可被剥夺的特性。职业生活的幸福感源自于内外职业生涯的协调,其最终的源泉来自于内职业生涯。内外职业生涯的协调即是一个“人”“职”匹配的过程,人职匹配涉及到一个人的人格、职业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等因素与外部职业环境相匹配等问题。因此,职业教育就是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人格、职业性格、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等内部世界的过程,以及探索职业环境的过程,目标的指向就是“幸福”的职业人生。

(五)大职业教育是一种“协同”教育

黄炎培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这一理想的时候就说: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这种“协同”办职业教育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职业教育必然要和普通教育(不仅指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也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和公共基础知识的教学)协同起来,成为所有学校教育的目标之一,这是第一步;第二步则是要把教育界与职业界协同起来,建立起专业教育与职业实践的桥梁,实现师资互补、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真实职业体验机会;第三步则是要建立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沟通的桥梁,在职业教育获得更多支持渠道的同时,使职业教育回归到社会和生活中去。另外,大职业教育的“协同”还要从管理的高度出发,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实施对职业教育的跨部门统筹管理,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沟通协调机制。

参考文献:

[1]蔡元培.在直隶省定县中学的演说[M].《蔡元培全集》第三卷:54-56.

[2]蔡元培.中华职业教育社第十一届社员大会开会词[M].《蔡元培全集》第六卷:526.

[3]蔡元培.在苏州中学演说词[M].《蔡元培全集》第七卷:243.

[4]杨智.近代职业教育概念的辨析[J].职教论坛,2009(1).

[5]王克仁.文雅教育和职业教育[J].中华教育界,10卷1号.

[6]潘文安.军国民教育与道德教育[J].中华教育界.7卷5号.

[7]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34-235.

[8][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第2版)[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5-330.

[9]潘文安.职业教育概说[J].教育杂志,第17卷1号.

[10][11]张珍珍.民国职业教育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12][13]高桥,王辉.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8:47.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 当代职业教育 职业性 人文价值

1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生在我国思想界的关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思想大讨论,在教育界主要集中在关于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价值的大讨论,其实,这正是我国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要走向现代化必然要面对、正视和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这一讨论已经形成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观点就是整合论。所谓整合,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协调、统一。一般来讲,整合论反对具有片面性的科学技术教育或单纯的人文学科教育,指出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应该进行整合。

整合论的观点也得到了职业教育界很大的认可和赞同,就其最简单的原因而言,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直接走向社会,用自己的适用性知识和技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劳动者,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了社会现代化对教育现代化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从教育理念的层面看,在职业教育中进行科学技术与人文学科两方面整合的观点无疑也是非常正面、积极的。要求职业教育的学生既学习科学技术,又学习人文学科对于我国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具有补偏救弊的作用。面对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紧张和对峙,职业教育界对整合论的认可和赞同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一种方向性的、前瞻性的意义。

但是,问题也产生了,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往往认为整合就是表征科学技术的专业学科和表征思想文化价值的人文学科的简单相加,或者在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时适当增加人文学科的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更重要的是,从思想倾向性的角度分析整合论的观点,就会发现它存在着内在的局限,没有充分认识到当代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因而没有充分发掘这种特性所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价值。

2 当代职业教育本质特性

这里所指的职业教育,是狭义的职业教育即学校职业教育,就是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以便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现在来回顾教育史上关于职业教育内涵的界定: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斯内登认为,凡是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都可以称为职业教育;梅斯在《职业教育的原理和实践》中指出,职业教育是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做准备的教育;《国际教育辞典》指出,职业教育是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程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这些界定虽然大都是从广义上展开的,但是都紧扣“职业性”这一特性。因此,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它是由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尤其是学校职业教育,就是培养能够掌握从事某种社会职业必备的科学技术知识、专业技能和一定文化知识的应用型人才。

职业教育发展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为满足全球化经济和信息化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职业教育在强调人文学科教育的同时,对科学技术的教育也进一步加强,与学术性课程的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当代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有了新的时代意义,在新的社会条件下,职业教育的职业性更加突出,必然推动当代职业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但是,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我国近现代教育是植根于封建主义及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化土壤之上的,没有西方国家文艺复兴以来形成的深厚的人文主义背景。长期以来,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等方面对职业教育的功能存在着极为功利的认识,片面地追求职业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强调科教兴国,凸现的主要还是科学技术的社会发展价值,而忽视了职业教育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功能。使得凸现职业教育特性的职业性教育即在很大程度表现出来的科学技术教育处于一种技术主义和工具主义的层面,学生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目的仍然停留在为谋生而掌握一技之长的层次上,不利于促进学生的终极性发展。科学技术不是缺乏人文价值,而是缺乏对科学技术人文价值的发掘。因此,从更高的层面上讲,在很大程度上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科学技术教育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能促进人多方面的精神发展。科学技术本身和它所具有的丰富的人文资源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在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中,除了要加强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来为社会发展服务外,还应该发掘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来为人的发展服务。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科学和技术日渐走向融合;科学日益呈现出技术化的趋势,技术更加自觉地以科学为指导。凸现当代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科学技术教育原本蕴藏着丰富的人文价值,这种价值来源于科学技术本身所具有的人文价值。科学技术活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理性精神是其灵魂,更是人的本质,富有理性精神的科学技术活动能促进人的理性思维的发展,逐步养成科学的理性精神,如谦逊的态度、进取的心理、理智的怀疑等,而人的这种理性精神又推动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拥有科学理性精神的人运用科学技术对迷信、日常生活经验、已有陈旧科技进行批判的过程,是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和创新的过程,也是激发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意识的过程,它彰显了人超越现实和自我一种本质力量,这种促进人的终极性发展的人文价值是难以替代的。

3 发掘当代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

人文价值肯定的是人的价值、地位、尊严、个性发展、幸福和命运,体现的是人性在社会中真、善、美的完美融合。善和美能给人以终极性的关怀,真同样能给人这种关怀;善和美给人的关怀主要由人文学科的教育来实现,而真给人的关怀则要由科学技术教育来实现,并且真在一定程度上也能给人善和美的关怀,因为真、善、美是统一的。因而,充分发掘当代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教育中的人文价值,对于凸现职业教育的本质特性,完善职业教育的功能,提升职业教育的价值,使职业教育回归人的生活世界,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教育理念上,应该兼顾职业教育为社会和为人的发展服务的两大基本功能。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加快工业化,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逐步实现现代化仍然是当务之急。这就决定了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培养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大量的应用型人才是时代的要求。但是,不应该把加强职业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停留在工具和技术的层面上,只是通过科学技术教育来加强学生的工具性和技术性而忽视学生作为人的目的性和人文性的认识,是非常肤浅的,而应该站在教育理念的高度去充分认识和发掘职业教育中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只有在教育理念上完成这种改变,才能带来职业教育的思想、价值观、功能观、制度和课程编定等方面的改变,才能在职业教育中加强科学技术教育的时代要求下,去实现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而不只是科学技术教育在工具和技术层面的价值。

在教育实践上,职业教育应该进行完整意义上的科学技术教育,才能实现科学技术教育自身的人文价值。在科学技术教育的教的层面上,应该把教学为学生实用的思想变成教学为学生求真的思想,树立开放的课程观念,开展研究性教学。科学技术是整体,科学技术教育也是整体,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中的科学技术教育除了科学技术知识教育外,还应该包括科学思维教育、科学方法教育、科学精神和科技美的教育。只是停留在教学为实用的思想上,教给学生的就只是科学技术知识,而缺乏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精神的认识和科技美的体验,而这四个方面正是科学技术教育的人文价值的核心所在。科学思维有着严密的逻辑,能促进人的思维前后的连贯性、一致性,减少错误。科学方法是取得成功的前提。科学精神是求真的精神,求真除了探究世界客观存在的功利价值外,也具有人性的价值,很难想象人性中没有了真正的存在意义。科技美则是科学技术教育的更高层面。相应地在科学技术教育的学的层面上,也应该教育学生把求知为实用的思想变成求知为求真、完善自我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杜威 职业教育 思想

杜威的教育思想观念能够深入人心,深刻影响20世纪以来的教育思维方式,主要因为其思想大多数都具有革命性的勇气来看待世界,并且以全面的、彻底的、深刻的思想来对世界进行审视和批判,所以其教育思想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并且以强大的贯穿力渗入到人类各个教育领域中,作为教育理论家、教育实践者的他以自己特有的模式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着社会变革。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主要以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构成,因为其思想具有自身特有的形成背景,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所以对世界各地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产生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历史影响,所以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1 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

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1952)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所处的时代正值美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时期。杜威出生后不久,美国就爆发了南北战争,战后加快了工业化的发展速度。由于在十九世纪末,美国完成近代工业化道路,至此成为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所以工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就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许多农村劳动力开始转向城市,劳动力资源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这就要求与经济生产联系最为紧密的职业教育观念也要进行改革发展,因为传统的手工作坊和学徒制的职业培训已经无法满足美国城市化的发展步伐。无法满足美国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所以新的职业教育开始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以大机器生产为基础、以学校系统教育为形式的职业教育的兴起,引起美国各界的广泛关注。在美国社会进行有关职业教育辩论的过程中,杜威有着自己独特的观点和看法。他在《学校和社会》、《明日之学校》、《我的教育信条》、《人的问题》等著作中,都有明确的表明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但是只有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真正完整的反映了自己的职业教育思想,也独章论述了“教育和职业”的问题。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我们不难看出其的全部思想和内容在职业教育观的真正着力点,体现在其对职业教育的内容和目标的建构方面。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观,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部分分析:一是大多数其思想强调的就是职业教育的意义;二是需要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取向。但是在杜威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他认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仅带动工业社会的发展,也能够实现教育中级的目标要求。所以他倡导职业教育的革新,认为“教育适应正在形成中的新社会的需要的一种努力。”杜威认为处处以人为本,以社会为归宿也成为重视职业教育的自然之举。在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引导下,构建职业教育目标的体系,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前提。

2 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有其实用主义的哲学基础。他认为,西方传统哲学的问题突出地表现为错误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为此在对传统哲学的改造中,他企图建立一种中性的哲学体系,以达到一种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等诸多对立双方水融的理想境界,并认为只有这样,哲学才能紧贴发展科学与追求民主自由的时代脉搏。杜威对传统哲学的改造首先就在于否认客观世界的物质实在性而将其本质解释为一种“纯粹经验”或“原始经验。”他认为,在人适应环境而生活的过程中,两者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统一体即所谓“经验”。简而言之,经验就是人与其环境之间的一种施动与受动过程的统一体。在此意义上,经验即“生长”或“生活”。据杜威看来,原始的经验世界是一个“纯粹偶然”的世界。“人发现他自己生活在一个碰运气的世界中。他的存在,说的粗俗一点,包括着一场。这个世界是一个冒险的地方,它不安宁,不稳定,不可思议地不稳定。”尽管杜威把自己的实用主义哲学标榜为中性的“经验的自然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经验论”,但他最终承认它“从经验上说将是唯心主义的。”正是在此实用主义的哲学视域中,他对教育,乃至于职业教育等诸多问题进行了讨论。

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民主概念逐渐明确并成为美国社会的根本特征。在杜威看来,人们已经产生一种共识“自由植根于人性中是如此深固的……”自由问题的核心在于民主,“民主主义的问题是个人尊严与价值的道德问题。”根据他的构想,在未来理想的民主主义社会中,人人都有机会过一种自足与自尊的生活,自由交往,共享利益,从而共同促进社会的繁荣、稳定与进步。然而,杜威遗憾地看到,现代社会在多方面都表现出对民主的否定。现代社会的发展历程表明,如果以人的和平安全、自由民主为社会发展目标,人们“必定能看到教育在培养习惯和态度上的基本重要性。”民主需要教育,实现民主社会应该发展民主教育,“民主主义本身便是一个教育的原则,一个教育的方针和政策。”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他明确指出“哲学就是教育的最一般方面的理论”,而教育则是检验哲学理论的重要阵地和实验室。杜威的实用主义是对传统哲学的改造结果,并构成其教育理论的基石,最终促成了他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从做中学”等一系列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3 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基本内容

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认识的指引下,职业教育成为调和阶级矛盾、协调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工具,所以就需要建立一个美好的民主主义社会来对现行教育的弊病进行改造,改变不尽人意的生活。因此,杜威的职业教育问题思想的形成丰富多彩。

3.1 职业教育的内涵 杜威对“职业”含义的阐释是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背景下展开的。在杜威看来,职业就是指任何形式的连续不断的工作活动,其实质是人的智力和道德的生长,它既能利用个人能力达到种种结果,又能为别人提供服务。职业“既包括专业性的和事务性的职业,也包括任何一种艺术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以及有效的公民品德的发展,更不必说机械劳动或从事有益工作了”。杜威还从他的经验哲学和对“职业的知识组织功能”的认识出发,指出职业可以使人们关注一切与其职业有关的事物。“职业好像磁铁一样吸收资料,又好像胶水一样保存资料,这样组织知识的方法是有生命力的,因为它是需要联系的;它表现于行动,又在行动中重新调整,永远不会停滞”。以此,职业个人发展的意义可见一斑。同时,他还强调指出,职业实际上也起到了平衡个人与社会之间张力的作用。“职业是唯一能使个人的特殊才能和他的社会服务取得平衡的事情”。

在提出广义的职业观的同时,杜威也对职业教育进行了不同以往的广义的阐释。他认为,以往人们认为职业教育就是商业教育或工艺教育,而实际上所有的教育都具有职业的性质,因为每个接受过教育的人在社会中都要从事某种职业。因此,在杜威看来,职业与闲暇、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事实上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最根本的问题不是要训练各个人从事于某种特别的职业,而是要使他们对于必须进入的职业产生生动的和真诚的兴趣,如果他们不愿成为社会寄生虫的话,并且还要使他们知道关于那种职业社会的和科学的态度。目的不是要训练养家糊口的人”。事实上,职业不仅具有经济意义,也具有社会和个人意义,并且随着科学知识在职业中的广泛运用,在职业中也理应强调智力和理智的内容。

3.2 职业教育的实施 杜威虽然重视职业教育的实施,但是很反对学生进行狭隘的职业训练。他认为,在学校里实行职业教育并不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一些熟练地技术工人,也不是要学生专门研究一些工作或职业,而是让学生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培训模式,尽快掌握技术,并逐渐明白现代工业的基础,养成一种对他的工作或职业以及社会的明智态度。

在职业教育如何实施的工程中,杜威认为应该结合教学、试验和工学交替制来进行。这样使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工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以后,教学就不会像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样与劳动生活脱节了。更重要的就是在进行实际操作后,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精确、细心、踏实”等优良品质,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此外,组织职业学校教学必须采用“主动作业”的方法,这种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组织知识的方法,即通过某种职业(作业)来组织知识进行教学。采用这种作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通过直接生活进行学习,发展社会能力和洞察能力。“主动作业”实质上是杜威“从做中学”的方法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化。

3.3 职业教育的课程 在课程论上,杜威主张课程教材心理化的综合课程。他认为学校在讲课的时候应该有效把学科性的科目和活动性的科目结合起来,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杜威主张用职业来吸纳和整合课程内容,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工作的科学原理和社会意义。不论是强调职业课程在职业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突出地位与功能,还是两者的融合与互补,杜威认为应该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态度与职业兴趣的广泛发展和适应能力,而不是让学生单纯的接受职业训练和职业技能培养,这与他对职业教育本质观念的理解是一致的。

杜威在职业教育思想上的理论体现,是为其教育思想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切入口,是验证其教育思想的“实验室”。杜威广义上的职业观和职业教育观,对我们现代职业教育具有较大的启示作用,他指出一直信奉的职业和职业教育对个人幸福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这些思想对青少年的职业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影响,当然,杜威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达到改造社会的目的,其思想就存在一定的阶级局限性和唯心主义实质;所以他的职业教育观更多的是带有理想化色彩,没能得以实现。

4 杜威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4.1 转变职业教育思想,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念 我国教育由于受到“学而优则仕”的深刻影响,长期以来,人们对职业教育总是带着“有色眼镜”。认为只有读不了高中、大学的人才会无奈地选择职业教育,甚至将就读职业教育的人视为教育失败的“次品”,这样的社会歧视直接影响着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和声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我国的职业教育必然要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观念上必须摒弃以往以技能训练为主的狭隘的职业教育观。

杜威的职业教育观认为,知识与技能是并重的,他把职业教育问题放在一个广阔的社会发展变化的背景下,具有时代特色。如今的社会已步入全球化,社会需要跨文化、跨学科、有发展后劲的人才,如果我们的职业教育仍停留在以就业为唯一目的,那么,是不能真正反映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的。职业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应该树立现代的人才观、教学观、质量观,既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个体发展的需要。

4.2 坚持以学生为本,注重职业指导 我国的教育,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服从于孩子的兴趣爱好,更多的是家长的理想或者是社会的职业评价系统。这样,就抹杀了孩子的兴趣爱好,遏制了他们特殊的才能发展,以至于造成孩子个人悲哀的产生,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哀。杜威认为“一个人找到自己适合做的事业并且能够加以行动,这是幸福的关键。但是一个人不能发现自己真正适合从事的工作,或者为了生活去从事不合自己兴趣的工作,这是天下最悲哀的事”。

职业教育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发掘他们的长处,给他们生长的空间和自由,同时给他们提供指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应该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史中的一个成功的教育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符合我国教育的基本政策,以此来形成一套系统的职业指导模式和方法。

4.3 完善课程设置综合化,加强实践训练 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大部分比较单一、理论知识偏难、偏深,内容更新迟缓,严重脱离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专业知识脱离现实、技能不符合企业操作规程等,导致毕业生认为在学校学不到东西,所有的知识和技能是在企业获取的。如何使职业院校的课程紧贴行业企业的发展?如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是职业教育者深刻思考的问题。而杜威的课程综合化也许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

杜威认为,职业教育的课程不仅要传授自然知识,而且要传授人文知识;不仅让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而是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一方面要将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相结合,通过普通课程的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另一方面要将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的更为广泛化,注重实践,通过开发校本教材及其配套的实训教学使课程的教育教学更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更加适应企业的需求。

4.4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开放式办学模式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非常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即都离不开校企合作办学。杜威认为,“学校是专门教读、写、算三事,叫人能读、能写、能算,这是一切劳动的共同要素。在别人指导下参加某种特殊的工作,这就是校外的教育。”他认为,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和发展学校,使学校的教育更加丰富和有说服力。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规模也逐步扩张,如何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靠学校的一己之力是无法做到的,必须将政府、企业、学校三方资源有效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共同办学,不仅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地发展,还能获得政企校三方利益的共赢,这样开放式的办学模式才会使职业教育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永强.杜威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基本特征[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3(1).

[2]单中惠.论杜威的新的职业教育观[J].职教论坛,2002(7).

[3]马昕浩,王安.杜威职业教育思想评述[J].沈阳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3).

[4]朱丽莉.约翰・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5]李强.论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J].交通职业教育,2006(1).

[6]王保星.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性分析[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策略

一、前言

(一)选题缘由

2001年8月1日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的基本条件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幼儿教师应当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这充分表明幼儿教师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组织幼儿教学活动的主体,占有主导地位。实施《纲要》中教育理念的关键就在于幼儿教师质量的高低,而师资质量提高的关键在于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因此,提升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在现阶段己经刻不容缓。从不同的角度和使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具有重要且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培养

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培养指在准教师教育阶段,对正式步入职场之前的幼儿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意进行的培养,强调培养学生基础性的知识,教学技能,教师专业情意,科技、创新精神等,为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作充分准备。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本研究对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提高的途径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基本理论,对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有一定的意义。

2.实践意义

本研究的取向本来就具有实践性,通过研究分析有针对性的探索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再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及培养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对学前师范院校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使得高校的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更加具有针对性,也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更好的进行幼儿教育,研究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有着深刻的实践价值。

二、我国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培养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强调将学前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②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是构建我国科学化幼儿教育体系的首要重任。虽然各地师范院校在不断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寻找途径提高教学质量,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也在不断增加和提升。但是,由于社会认同度较低,师范院校中学前教育师资力量短缺,培养目标单一,教学设施不足等诸多原因,使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

(一)社会认同感低,职前幼儿教师专业意识淡薄

在当前社会中,幼儿教师并不被社会各界人们所认同,人们普遍认为幼儿教师就是高级保姆,只需要看好孩子,不要让孩子出现意外伤害即可,幼儿教师这个职业不需要什么专业化的要求,不需要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幼儿教师并不被家长所认同,也没有得到自己所应得的尊重和待遇,假如幼儿出现“意外情况”,家长的反应较为激烈,甚至会出现责骂,诋毁等行为。这个职业的专业认同度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工资偏低,还一度被人们认为是吃青春饭的职业,使得准幼儿教师对这个职业信心不足,也就相对的降低了准幼儿教师对自己本身的认同,他们很难把幼儿教育当做是属于自己的事业去追求,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自我专业意识淡薄,也就间接地阻碍了准幼儿教师主动积极的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二)师范院校培养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

我国师范院校对准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一般以理论知识为重点,将专业技能放在辅助的地位,高校教师通常是理论知识较为浓厚,理论研究能力较强,但是与幼儿园一线教师联系沟通较少,深入幼儿园实践的时间有限,缺乏实践经验,不能充分及时地了解幼儿园的发展现状及真正需求,导致在对准幼儿教师进行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出现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脱节,培养形式的脱节,培养内容的脱节,时间空间的脱节等等,如在培养目标方面师范院校过于偏重理论知识人才的培养,在培养形式与内容上过于陈旧,不能与当代幼儿园实践很好的结合,在时间空间上不能冲破理论的束缚,真正结合当地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师范院校培养体系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使准幼儿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只一味的追求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更加不能很好的与幼儿园实际情况相结合,将所学理论灵活运用于幼儿园课堂教学中,阻碍着准幼儿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发展与提高。

(三)各高校缺乏因地制宜,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化

虽然我国教育部有关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标准有基本统一的规定要求,但是各地各师范院校实际情况不同,真正能做到把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标准与各地乃至各个幼儿园实际情况相结合甚至融合的少之又少。各高校没有根据自身的师资,设备,教学理念等各种实际因素,进行因地,因时制宜的教学,以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标准为模板,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化,对准幼儿教师进行的教学缺乏创新精神,不利于准幼儿教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等方面的提高。

(四)师范院校课程实施方式缺乏时代感

当前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现代化进程加快,但是高校现代化教学设备匮缺,高校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意识和能力都不强,高校也并没有及时对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学方式及思想培训或进行了培训但效果不佳,高校教师本身也对现代教育技术缺乏热忱,使得现代课程实施方式缺乏现代感,如翻转课程,微课等新兴现代方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当前幼儿园教育课程内容已普遍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但高校向准幼儿教师传授的教育技术还只是停留在幻灯片,电视机,录音机等简单的操作技术上,不能满足现代幼儿园对幼儿教师基本专业能力的要求,使得教学方式不能体现现代化,使得高校在对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方式上缺乏时代感,跟不上时展潮流。

(五)实习规范化程度低,缺乏科学管理

有关在实习过程中对准幼儿教师及指导教师的各方面注意事项及要求,尽管各高校都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但是由于跟幼儿园缺乏沟通联系,并没有建立一套规范的监督制度,缺乏科学的管理,再加上实习生较多,指导教师数量较少的现实情况,导致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实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实习效果甚微。使准幼儿教师在正式进入职场之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即实习阶段,不能很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相对地影响着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整体发展。

三、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时代不断进步,对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应该不断改进对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策略,使之跟随时代步伐,与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符合。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是指为了促进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所运用的各种方法、方式、手段等。在对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以下策略对提高职前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有所帮助。

(一)转变准幼儿教师思想观念,激发准幼儿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动机

首先应该转变准幼儿教师的思想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幼儿教师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绝不仅仅只是知识的传递者,他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国家也应加强对师范院校及幼儿园的投资力度,提高幼儿教师待遇,增强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为幼儿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其次马哲说应当重视内因的作用,要强化准幼儿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意识,准幼儿教师应正确调整自己心态,从中寻找乐趣,真正热爱幼儿教师这个事业,积极主动的去不断提供自身专业素质。

(二)以理论为基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师范院校在对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应注重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充分利用情境教学,幼儿园虚拟课堂等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还可以多举办一些类似幼儿园实践课堂教学的竞赛,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出与社会和时代需求相符合的幼儿教师,而不是空有满腹理论知识,而不能付诸实践的空谈家。高校教师也应该改变观念,加强与一线教师的联系沟通,定期深入幼儿园进行亲身实践,积累实践经验,加强对幼儿园的真正了解,真正的认识到幼儿园对一个合格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真正需要。对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体系与幼儿园教育实践相结合,努力克服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脱节的现象。

(三)完善培养目标,不断创新

时代在不断发展,知识也要不断更新,各高校应当提倡创新,不能拘泥于课本,拘泥于传统,师范院校应当结合本校师资,设备等实际情况,在我国幼儿教师专业素质标准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完善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做到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要从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职前幼儿教师真正的需求,倾听职前幼儿教师的理念,不断拓展完善培养目标,为他们提供多方面深造的机会,更好地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

(四)与时俱进,引进现代网络与教育技术

各师范院校应增加现代化设备的资金投入,跟随时代步伐,完善教学设备,并及时对在校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其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教授准幼儿教师现代教育技术,改善教学效果。在校教师要强调现代教育意识,对自我有更高的追求,自身愿意且乐意去学习现代思想及教学方式,不断提升自我,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强调现代教育技术的实用性,增加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教学,如Powerpoint课件制作、计算机Word文本处理、Internet应用等内容,从而不断促进准幼儿教师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高校教师可以有效充分的利用博客的作用,引导准幼儿教师关注学前教育专家及幼儿园一线教师的博客,进行知识共享与交流,为他们提供一个讨论问题的平台,促进准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发展。

(五)加强高校与幼儿园的结对关系,实习科学管理化

实习是培养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准幼儿教师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实习基地建设,单单依靠师范院校不可能很好的完成,需要高校与幼儿园相互配合,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关制度,为准幼儿教师提供充足的教学实践机会,加强与幼儿园的联系,不断改善高校与幼儿园的结对关系,对他们的实习活动进行有效的科学管理,使实习规范化。其次学前教育专家们也应加强有关的研究,为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提供有益的研究理论与方法,不断促进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

四、结语

论文写到这里算是告一段落了,在以上的观点阐述完,我还想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的不断进步,人们已经越来越更加的去重视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但是依然存在着职前幼儿教师专业意识淡薄、培养体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方式传统化,缺乏时代感、培养目标单一化等一系列问题。时代在不断的进步,知识也要不断的更新,构建健康、可行、有效的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策略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研究者在查阅各种文献及亲身观察高校培养策略等基础上提出提高社会认同度,使准幼儿教师乐于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善师资配备、高校不断创新,完善培养目标等策略。但是由于本人的知识结构和科研水平有限,肯定存在一定的弊端,研究的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不够完善,如何正确认识并提出提高职前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策略,还需要更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及实践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

作者:马宁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闶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彭国平著.国内外幼儿教育理论与改革趋势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胡恩明.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焦建利.网络时代教师必备之八项信息技术[J].信息技术教育,2007.

[5]但菲,王红艳,吴琳等.幼儿教师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6(2).

[6]曹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措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3).

[7]雷湘竹.“临床型”幼儿教师培养策略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5):90-93.

[8][美]LyndaFielstein&PatriciaPhelps.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等译.北京:中国轻H业出版社,2002.

[9]张婷婷.幼儿园教师职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1(3).

[10]卢华栋.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华章,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