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范例6篇

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

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范文1

 

物流法律制度现状及困境

 

(一)我国物流制度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物流行业现代化水平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需求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结合本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先进物流立法经验,我国规范物流行业相关规定逐步向专门化、系统化迈进。有学者从物流产业的角度,将物流产业划分为包括物流主体、物流行为和物流业务在内的统一体,而与此相对应来看我国物流领域的立法也包括三个板块,即调整和规范物流主体的法律、调整物流主体之间因法律行为而缔结物流关系的法律以及规范物流业务的法律。在笔者看来,虽然我国物流立法体系化不强,但是我们也应当从法制体系化的角度来认识、分析和思考,以期从中认识和比较制度上的不足,为我国全面物流制度的科学化建立和完善指明方向。当前来看,我国物流制度立法主要可从以下三个层面来认识:

 

一是法律层面。主要体现为涉及物流

 

行业的民事立法,如道路、交通、航空相关法,《公司法》、《合同法》等;相关经济法,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等。当然,可以看出法律层面的立法并不是专门规范物流行业的,因此对物流行业中物流主体经营范围、标准等特殊性、专门化的因素无特别考量。

 

二是法规和部门规章层面。为了适应物流行业的快速和专业化发展需求,国务院和有关部委先后专门针对物流行业发展不同方面的需求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规章,如《铁路货物运输规程》、《航空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仓储保管合同实施细则》、《外商投资现代物流企业管理规定》等,2004年由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也曾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这样宏观性的指导文件。

 

三是地方立法层面。从整体立法状况来看,我国物流行业法律法规层面立法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物流发展全国一体化、综合性发展的需求,倒是结合地方实际的地方性探索逐步显示出自己的优势。例如,2010年福建省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的实际颁行了《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专门针对地方物流行业发展中的规划建设、行业管理、中介组织、人才培养、信息化平台建设、专门税收等问题做出具体的细化规定,使得物流行业发展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并且保障性、效率性明显提高。

 

(二)我国物流法律困境

 

1.物流法律体系不尽完备。当前,我国物流行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分散在合同、运输、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效力层级分布于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各部门规章中,总体呈现出分散游离构架状态,没有形成独立、统一、有效的物流法律体系。然而,完善物流法律制度是现代物流国际化趋势的要求,也是物流现代化、规范化的要求,要求我国构建与现代物流业发展相适应的物流法律体系,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2.相关规定的立法层次较低。从我国当前物流制度发展现状来看,尽管我国物流行业发展过程中从有关民事、交通、航空、经济法律中基本可以参照适用,然而,直接规范物流行业的专门规定主要还是一些法规和部门规章。这些规范相比法律来讲,一方面由不同的部门制定,标准不一,另一方面由于标准不一,各规定立法层级基本相同,加之部门利益掺杂,在执行上难免产生冲突。

 

3.缺乏专门化的物流单行立法。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健全的法律制度环境是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动力和依托。在物流业相对发达的国家,政府普遍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的法律制度环境。现代物流是一体化的经济运动过程,通过运输、仓储、装卸、包装、流通加工和信息等各个物流基本活动的有机整合,对供应链中物资的流动进行统筹协调、合理规划、整体控制,实现物流系统整体最优。这种法律关系专门化、技术性的特点,迫切需要专门立法来调整。然而,目前我国相关规范层次低,交叉分散,无有效的法律对物流行业主体、行业管理、市场竞争秩序进行调整,也难以形成全国性的物流现代化发展规划格局。

 

4.物流管理体制不科学。由于物流行业的综合性发展需求,铁路、航空、商务、邮政、税务等部门都被纳入到物流运营过程中来,难免在政策、分工执行、监督等环节产生掣肘现象,影响物流行业的高效运行。此外,行业垄断、地域封锁、行政权力滥用等也会严重影响统_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性物流市场的健康发展。

 

经济法与现代物流法律问题的契合

 

(一)经济法规制现代物流法律问题的理论基础

 

学术界关于经济法理论基础问题争议素来已久,经济法是公法与私法融合发展的产物,其目的是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因而社会性即其本质属性。现代物流法律问题在_定程度上超出了合同、买卖、仓储、运输、租赁、保管等由民法调整的私法领域问题,还需兼顾区域物流发展规划、市场统一调配、环境资源及消费者权益保障等问题。

 

从经济法视角观察现代物流法律问题,有以下几点意义:其一,实现自由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市场经济自由是整个经济法体系所坚持的核心价值,市场经济自由固然需要被尊重,但反观现代物流业的特点不难发现,简单、无序的任由市场调节物流业自我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实现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因而,现代物流产业需要实现自身发展与区域整体发展的契合,才能实现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价值。其二,排除市场机制发挥的阻碍因素。当前,大部分地区物流行业发展存在行业发展迅速,但质量不高;行业相关管理部门很多,但不够统一等问题,部分地区物流行业存在恶性竞争导致正规物流行业无法与无照经营、手续不全的“地下”物流企业利润相匹。因此,经济法之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法律理论基础便在于实现区域物流资源优化配置、确保区域内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法规制现代物流法律问题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从立法精神和立法内容方面都无法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的冲突和矛盾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同时,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状况、自然资源状况、物流需求状况迥异,在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全国范围统一有效的高层次物流法律规范。物流业的市场潜力广阔,散布在市场上的各种资本不断跟进,许多资本也不做过多的分析和调研就盲目投资,导致市场处于参差不齐状况。2011年,福建省《福建省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其内容共25条,其中着重规定了物流业的规划发展、相关行业扶持协调等内容,从宏观调控角度为物流立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经济法视域下的现代物流立法

 

(一)制定统一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地域封锁、部门争权、行业垄断等因素对市场自由化竞争的限制很大,与物流行业的系统化、综合性发展需求不相符,因此,要实现地区物流行业区域化发展,必须从大局出发,全面统筹,围绕大型物流集散枢纽、物流通道、物流结点等要素全面规划,做到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制定统筹规划的时候要结合各地区发展资源及地域布局状况,要将大物流的概念注入地方立法中,加强区域间的沟通,更好更快地推进物流行业的发展。应当考虑包括现有交通运营布局、枢纽结点及预期发展状况;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工业发展基地,重要行业物流发展状况;东北地区作为东北亚地区中心,物流行业市场的对外发展优势等。

 

(二)制定统一的、专门性区域化物流法规

 

物流起源于二战时期的美国,迅速发展于日本,成熟于欧洲,西方国家在物流法律法规构建、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等方面都各具特色,且促进物流业获得长足发展。制定全国性法律来规范物流业也是我国物流制度未来专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但是,地方特别是区域性的专门立法如果能够产生示范性作用,在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全国性立法的途径更加的科学。地区区域化现代物流发展也可以考虑结合整体性的基础打破区域内地方封锁,以区域协动的形式制定统一的区域性法规,对物流的一些基本问题做出具体的规定,如物流市场主体资格、物流市场的准入标准、市场运行规范、管理体制、相关技术标准等。

 

(三)制定统一、高效的物流管理制度和行业组织规范

 

物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市场化的自由竞争秩序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共同努力来保障。各国的历史经验已经证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以机动运载工具为特征的现代运输业的发展需要政府制定有利于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内在优势、充分协调运输系统发展的政策法规。政府对物流业的管理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制定和实施现代物流发展促进制度,放宽对物流市场的管制,降低准入门檻,消除有关部门对物流市场的垄断,鼓励竞争,加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其二,制定和实施物流设置供给制度,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是构建物流业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物流业的信息化、专业化,促进现代物流业健康、快速、高效发展。其三,确立统一的物流业管理机构,改变物流管理政出多门的现状。此外,政府机构设置、专门化程度也应涵盖在管理制度之中。

 

在物流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中介组织,特别是物流行业协会组织相伴而生并逐步发挥政府所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建立健全相关立法的同时,应当将物流行业组织考虑在内,一方面加强对他们的重视和扶持,提高其发挥作用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对相关组织的活动进行规范的监督,保障物流行业的规范化运行。

 

(四)制定并推广物流行业标准以适应物流行业标准化要求

 

物流行业标准化是现代市场意义下保障公平、自由竞争,保障物流行业规范化运行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再加上WTO框架内的行业发展要求,我国相继制定了一些物流标准,尤其是2005年国家标准委、国家发改委等八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物流标准2005年-2010年发展规划》,继而制定了相关的物流术语、物流企业、物流成本、物流园区、物流服务、物流设计、物流中心、通用平托盘、国际货运等方面的通用类标准,为物流行业现代化、规范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范文2

现代物流(modem times L0gistics)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到了20世纪80年代,经济全球化格局已基本形成,物流费用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也随之而大大提高。降低物流费用对提高产品的竞争力的作用增大,因此,生产者大力谋求降低物流费用,使现代物流成为普遍关心的产业。同时,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也发展到足以支持物流全过程的优化和整合的程度。需要与可能相结合,促成了现代物流的高速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经过了长期不断的整合,已使物流渐渐地形成了独立的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因此,现代物流产业与传统物流产业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其全过程是经过全程优化的,各环节之间也是无缝衔接。这就大大地降低了物流费用,缩短了物流时间。这也就是当代物流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这里还要澄清一个概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物流企业都用信息技术装备了起来,这是时展的必然,并不能因此而称之为现代物流企业。例如,传统的仓储企业用上了计算机,不能仅仅因此称之为现代物流企业,而要看这个仓储企业的运作模式与和上下游的联合是不是可能成为经过整合后的物流链中的一环。物流活动是商品生产与消费派生的活动,是随着商品生产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如果商品生产的数量一定,对物流活动的需求也是一定的。只有在因物流费用减少,商品的价格降低,剌激需求的增长,扩大了商品的生产时,对物流活动的需求才会增加。传统物流是分散进行,而现代物流则是经过整合后连续进行的。

由于所处的角度不同,实践中对物流活动的感受各异,导致了人们对于物流概念理解上的不一致。其中有些理解并没有反映出物流概念的本质,而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物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有如下一些原因。

首先,对物流定义的把握上存在偏差。从物流定义可以算出,定义本身表达的是物流管理,也就是对物流活动的管理。如果孤立地去看物流活动,那么,包括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在内的物质资料从供应地到消费地流动,这种活动或者说现象本身早就已经存在了,并不是有了物流概念后才存在并引起我们注意的。但是任何有目的的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其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以及活动目的是各不相同的。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环境下,任何生产实践活动都需要科学管理。管理理念、方法、手段与作为管理对象的生产实践活动之间是这样一种关系:即任何管理都是以具体活动为对象,任何具体的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管理方式下进行的,二者不可能隔离开来。正是由于管理方法和手段的不同,导致了生产活动的运作模式和效果的不同。如同工业化、信息化时代的看板生产、精益生产与落后生产力条件下的手工生产不能同日而语一样,现代物流活动是在系统化物流管理方式与现代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支撑下,为满足现代物流需求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物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于物资实体空间位移活动需要采用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运作模式加以指导之时出现的一种概念,有其特定的经济背景和社会意义。

“物流”体现的是系统化的思想,物流管理追求的是物流系统的高效率和物流总成本最小化。作为物流服务提供商来说,开展物流服务意味着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整合,向客户提供网络化、一体化的服务。无论是货主企业自己驾驭物流系统,还是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目标都应该是一致的,即通过提高物流水平,降低物流总成本,提高商品供应系统的效率,有效地支持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活动,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从社会经济的宏观角度看,物流理应是要通过物流基础设施,物流行政、法律和法规,行业管理,物流市场统筹规划和建设,通过物流技术、物流标准的开发和制定,为企业高效率开展物流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所以,在物流词汇后面加“管理”或者“系统”二字,也就是说叫做“物流管理”或“物流系统”,似乎更能反映出物流的本意,更加接近物流概念的本质。

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范文3

管理会计是会计学和管理学的产物,它能通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手段,找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析其发展规律,并为企业管理层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从企业会计工作方面看,企业的财务会计利用企业的信息系统,为企业使用者提供企业的相关财务信息,从而保证企业在社会各方面的开展服务工作顺利进行。管理会计是利用企业的信息系统,为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企业的相关管理信息,预测企业经营前景,并参与到企业的经营决策、规划、控制、考核等过程中,直接发挥经营管理的作用。管理会计在物理管理的应用是以物流成本为中心,对物流成本进行分析,预测、规划、协调、控制物流活动,通过对物流成本的研究、各项费用的控制,为企业决策层提供决策服务,达到以最低的物流成本获得最高的企业效益。管理会计强调事前规划、事中控制、事后总结,是一套集预测、规划、决策、协调、控制、考核为一体的管理体系。目前,物流成本管理与会计核算体系存在一定的冲突,物流成本管理有十分诱人的前景,但物流成本在财务会计制度中难以确认和分析。在财务表中,物流费用是企业对外部运输支付的运输费用、向仓库支付的保管费用、企业内部的人力成本、固定资产税费、设备折旧费用等,从中可以看出,物流企业发生的各项物流费用很难单独核算,这对物流问题的发现及物流方案的优化有一定的影响,这就需要管理会计为企业决策提供详细的物流信息,明确物流责任,从而为物流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管理会计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边际成本法。

边际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边际成本,对生产经营进行组织,从而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边际成本法需要引入固定成本,固定成本是指不会随着工作量变化而改变的成本,以快递公司的行李车为例,行李车的挂运费不会随着发送件数的改变而变换,这就是一种固定成本。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保证边际利润的最大化。

(二)管理会计的整体管控。

利用管理会计在物流企业建立物流责任体系,对各个责任层次进行有效地监督、控制,从而保证物流活动的顺利开展,这样就能将物流活动构成一个整体,使得各个部门协调运作,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在整个物流活动中,各个部门会担负起应承担的责任,积极地完成各自的任务,并通过物流责任中心反馈整个活动的信息,从而为企业的决策层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发现物流问题后,及时分析,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达到降低物流成本,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管理会计还能对企业内部责任部门进行绩效考核,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现代化发展。管理会计的应用是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管理会计在物流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三)建立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国外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水平比国内物流管理水平高的主要原因是,国外的物流企业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和综合控制方法,而我国的物流行业起步比较晚,还没有明确的物流管理方法和核算标准,导致不同的物理企业存在不同的衡量标准,这就对物流核算的全面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阻碍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因此,物流企业要以管理会计为核心,以国际通行的物流作业成本管理法为物流成本核算方法,建立完善的物流管理体系,并积极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符合实际情况的管理体系,从而为物流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四)建立完善的物流核算体系。

从宏观的企业管理看,科学、合理的核算物流成本是加强物流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国外发达国家,均采用物流作业成本法进行物流成本核算,根据物流费用及成本,确立成本对象的成本及其效益。物流作业成本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将各种资源合理地分配在物流活动中,核算物流活动各个环节所需资源;二是将物流活动成本分配到产品、服务、顾客等身上,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物流作业成本,并对物流活动进行优化。从物流成本的类型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划分物流成本标准,从而保证物流成本核算的全面性。总体上讲,物流成本可以划分为总物流成本、部门物流成本、营业网点物流成本、车辆物流成本、人力资源物流成本、场所物流成本、作业物流成本、固定物流成本、变动物流成本等。在物流成本类型的基础上,物流企业需要从物流成本框架系统化地衡量物流成本,这样不仅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物流水平,还能提高物流成本核算数据的利用率,有利于企业物流活动的优化。

(五)应用管理会计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目前,我国很多物流企业管理者对物流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对加强物流管理、优化物流成本核算等认识不到位,认为只要有良好的仓储能力和运输能力,控制好仓储成本、物流成本、采购成本就完成了现代物流管理。现代物流管理要求物流企业需要有良好的作业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价值链控制能力,因此物流企业要从企业整体最优出发,对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等进行有效地管控,利用优质的服务、现代信息系统、高效的配送、物流外包等降低物流成本,从而有效地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提高物流企业管理会计应用水平的措施

(一)扩大企业规模。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非常注重企业本身的规模,这说明规模越大的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更高,一个大的企业有更多的成本积累,能有充足的资金支持一个新的项目,因此物流企业要充分利用范围来扩大企业规模,从而提高管理会计的应用水平。如物流企业可以根据仓储服务,兼营配送等增值服务,达到降低物流成本的目的。

(二)提高物流技术水平。

提高物流技术水平是物流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重要手段,这里的物流技术包括管理技能、操作方法、物流包装技术、物品跟踪技术、流通加工技术、物流设计、物流评价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技术应用在物流企业中,如GPS技术、GIS技术、EDI技术、BarCode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提高了物流企业的管理会计应用水平。

(三)增加人才储备。

目前,很多物流企业缺乏物流人才,因此物流企业要增加人才储备,物流企业不仅要增加外部人力资源的引进力度,还要注重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内部人才的技能水平、服务水平,强化企业内部人才的工作责任心,树立管理会计意识,并提高企业内部人才的创新能力,从而为物流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总结

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范文4

[关键词]现代物流业;现状;问题;对策;系统工程

一、国内外物流业发展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业正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物流产业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当前,在我国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经济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物流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物流市场已经成为全球发展较快的市场之一。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进程中,与物流相关的理论以及具体的运输、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传递等所形成的完整供应链中需要的各种技术方法也在不断被探索出来,并且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和学者所重视。

国外物流业的发展至今已有几十年历史。首先,从国外物流管理体制研究的现状来看,以美国为典型代表的完全市场经济类型国家的物流管理体制包括“各种物流行会组织间接促进物流管理”、“联邦法院根据运输合同从法的角度管理物流”和“物流企业依据市场需要自主决定物流发展战略”,尚不存在集中统一管理物流的专职政府部门,至于企业是否从事物流业务以及制定何种物流发展战略、经营模式、竞争手段均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以日本为典型代表的后期市场经济类型国家,其物流管理体制基本上具有“虽无专职物流管理部门但又统辖大部分物流环节的政府部门”和“政府参与和组织物流行业协会,并通过这一中介渠道对本国物流进行较为集中管理”特征。

其次,从国外物流管理的政策法规来看,迄今为止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均未制定集中管理物流的专门政策法规,而主要是采取各自不尽相同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例如,这些国家对物流的各个环节仍使用各自原有的政策法规。国外现代物流种种现状表明,不同经济类型的国家在不同时期各自采取了相应的战略、政策性措施和法规来促进本国物流业的发展。

应该看到,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已具备了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的时机和环境。20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三方物流开始在我国的运用促进了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的现状是:一方面,对物流理论研究较多而市场实践较少。仅从我国第三方物流发展现状来看,有关这方面理论文章颇多,但是物流专业人才缺乏、物流设施设备比较落后、市场上TPL供应商功能单一、增值服务薄弱及物流渠道不畅等,加之国外物流企业纷纷进入竞争,使得我国第三方物流仍存在着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理论研究与市场实践脱节现象。另一方面,在生产领域中由于物流发展不够合理导致了生产过程中资源配置与工艺流程的不够合理。在流通领域中存在着传统生产与流通的分工,未将现代物流可能提供的物流工程技术充分地融入到新的商业模式中。

纵观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首先,表现为一种较为分散、低效的物流组织形式,我国物流粗放式的经营特点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一方面,由于比较落后的物流和巨大的库存占压资金,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比重过大,使得我国从整体上看资本周转缓慢。另一方面,物流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不高,现代物流服务方式与水平还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其次,现代物流业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企业自循环的封闭体系,各种物流方式互不关联,涉及现代物流的有关行业、部门、系统都自成体系独立地运作,造成了不少行业、部门、系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此外,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对策缺乏从宏观层面进行详尽分析,仍是过多地停留在研究我国配送业务中心(DC)最优位置选择、仓储、包装等具体的、个别的物流环节上。

当然,我国现代物流业既不能重新走西方国家物流发展的道路,也不应忽视目前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而必须从客观上针对我国现代物流发展现状寻求一套切实可行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这对推动涉及我国物流的产业、部门之间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将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现代物流业发展应思考的问题

在全面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如何从根本上寻求我国物流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存在问题的根源,进而提出当前现代物流业发展中应思考的问题是很现实的。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在我国物流发展的各个阶段,不同物流领域和地域普遍存在的问题究竟是什么?具体来说,在不同物流领域要探讨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不同领域;在不同地域中要探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等我国主要大中城市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中得出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现阶段中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而不是笼统地分析,从而在根本上解决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

2.研讨产生这些普遍存在的具体问题的根源。具体来说,在各个阶段都要探讨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性原因有哪些,例如,是来自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还是来自于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高?是来自于物流成本较高还是来自于物流运力发展滞后?等等。只有从根本上剖析原因,现代物流业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3.在现代物流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应分别考虑全国性、地域性和行业性的现代物流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工作。这里既要分析微观层面的评价指标,也应分析宏观层面的评价指标。具体来说,现阶段这些评价指标既包括供应链、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微观层面的因素,也包括物流环境、体制和相关政策等宏观层面的因素。

4.分析影响我国现代物流发展若干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要探讨某一关键性因素能够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于另一关键性因素时,对现代物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的程度。此外,还要探讨若干个关键性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当“供应链”这个因素发生变化时,应探讨它将对“通关速度”、“交易成本”和“物流流程”等其他因素带来的影响和作用。

5.预测今后几年内我国现代物流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例如,基于网络的电子物流在我国兴起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这是一个难点。应该在充分掌握国内外现代物流发展状况基础上,把握住电子物流对物流业整体发展的趋势可能产生的问题,并及时地做出科学预测,以便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做到未雨绸缪。

6.当现代物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如何及时进行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程度评价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可以避免物流业盲目发展和扩充物流资源,另一方面,可使现代物流业发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三、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几点对策

实践表明,发展现代物流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由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涉及到国家产业布局、投资融资环境、税收政策、海关、运输标准以及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等众多方面,而这些方面的管理分别属于不同的政府或企业的职能部门。因此,制定各项有关物流对策时,应当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税收政策、吸引外资、产业政策以及加速培养我国物流管理人才等众多角度考虑,做到多管齐下,促使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流企业以及理论研究、教育与培训等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机整体。特别是我国物流市场在经过10年的起步与发展期以后,探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合理、可行的对策更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对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对策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目前适合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7项对策具体为:

1.我国物流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为了取得规模效应而发生资本运作的条件日益成熟,正在进入物流企业的资产整合和重组阶段。应通过物流企业之间的联合、参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强势战略合作联盟。例如,我国的中铁行包与中铁快运的整合、中邮速递与中邮物流的整合、中远物流、中外运股份和中储股份等物流公司的上市都充分证明了这一趋势。

2.在理论研究上要强调务实。在跟踪国际物流业理论研究动向时,更应该具体分析我国具体国情和物流企业的具体条件。例如,在研究市场竞争对手时,对短期内不能改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约束条件来研究。对我国当前仓库分散的现状,要加强信息技术,合理调配,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再例如,在研究发展第三方物流时,可通过鼓励合资、合作、兼并等整合措施,以扩大现有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经营规模。

3.在现代物流管理体制上,由于涉及到物流企业、经贸、财税、工商、内贸、外贸和交通等多个部门,因此,有必要建立以政府部门牵头的、协调物流企业、财政、金融、税收、吸引外资、产业政策等方面的综合机制,以加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协作性,创造一个有利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体制、规划、政策和物资基础环境的综合体系。

4.目前,我国整个物流专业人才缺口达500万人,而2010年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达到40万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物流现代化的一个瓶颈问题。因此,在教育培训上要根据物流学科具体特点与物流业发展的现状,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形成基础理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各种层次的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教育与在岗培训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在依托高等教育培养专门的物流人才的同时,应加强对现有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5.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域应当有不同的发展思路。物流的发展不仅应当符合中国发展的国情而且应当符合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例如,在不同领域中,对外贸易物流、商业物流、工厂物流、重要产品物流和农业物流等都要各自注重研究自身发展的对策。这必将有利于包括由专业物流企业、传统仓储运输企业转化的物流企业、工商企业自身成立的物流部门和物流公司、外资(合资)物流企业和物流软件供应商等我国各类物流企业的共同与协调发展。

6.在税收对策上,解决现行税收政策的某些方面对于各类物流行业发展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制约问题,可以考虑对物流总商实行类似于增值税方式的税收制度,扣除转包部分,仅对增值服务的部分增税,这样不仅有利于国内大型物流企业在大范围内进行业务整合与发展,而且也会促使其它物流企业本身的发展,从而达到扩大税基增加税收目的。

7.物流信息化建设将进一步促进物流现代化建设,应加快物流信息系统建设,建立一个现代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当前,尽管物流的各个环节和电子商务已有了一些现成的软、硬件系统,但各个系统如何协调配合,实现企业、政府电子商务系统与内部集成化信息系统、伙伴间纵向信息的集成,形成开放式的集成化物流系统尚待进一步加强研究和管理。为此,可考虑建立内部物流的信息化建设与外部物流信息平台的接口,从而实现政府信息、企业信息和社会信息的整合,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现代物流业整体管理水平。

从制订政策的原则上来看,适应现阶段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对策应实现以下3个方面的重大转变:一是从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转变;二是从数量型发展向质量型发展转变;三是从物质型发展向知识型发展转变。

在切实制定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有关对策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3点。

首先,对于不同物流领域和不同地域在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的过程中应该逐步形成各自的特色。例如,上海市政府规划在“十一五”期间着重发展三类物流,即陆、海、空港的口岸物流,商业零售行业的配送物流和依托信息平台的电子商务物流,从而为今后对策研制、方案实施和调整措施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具体目标。

其次,应用比较研究方法,将实证分析、理论探索与对策制定紧密结合起来。在广泛吸取国内外物流发展的经验教训基础上,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从中探索有益于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切实可用的对策。例如,在与沃尔玛物流、日本7-11物流等反复比较的基础上,做出我国企业物流管理模式的抉择。

最后,应采取“拉动”的思维方式,即完全有必要采取宏观的调控措施来拉动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一方面,让我国一些重要地域和领域的物流企业能够率先使得物流市场得以快速健康的发展,然后去拉动其它地域和领域的物流发展;另一方面,使得物流理论研究成果有检验场所和用武之地,通过不断地进行实践反馈,更新物流理论,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同时,我国不同规模、地域的现代物流业还应该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参考文献:

[1]陈文玲.对发展我国物流产业的调查与思考[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5).

[2]陈梅君,张亦弛.物流国际化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2,(1).

[3]李纲.国外物流管理模式及我国企业的正确抉择[J].理论探索,2003,(2).

[4]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国外物流发展状况及趋势[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4).

[5]陈为涛,肖慧超,张弥嗪.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及对策[J].物流科技,2002,(5).

[6]孙光圻,倪玮,姜梅,张维国.国外物流管理体制及政策研究[J].商品储运及养护,2002,(1).

[7]王忠郴,胡建华.物资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总的和谐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4).

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范文5

关键词:法律角度;现代物流保险;发展现状

随着经济和贸易的发展,物流产业逐渐成为重要的服务产业,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飞快的发展。学习物流、研究物流并发展物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由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起步较晚,而且近几年才加强对物流产业的重视,所以物流业在发展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企业通过物流保险来降低企业风险是重要的方式,但是物流责任保险在中国的发展并不是特别顺利,由于法律体制的不完善和企业的差异性导致现代物流保险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充分考虑物流保险发展现状,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规范和完善,使得物流业和保险业获得双赢[1]。

1物流风险基本概念和表现形式

1.1概念

物流是在物质资料生产和经营的各个阶段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进行转移中所提供的集合管理、运输等综合服务,从而有效地提高物资的流动效率,最终减少物资库存成本,实现企业和经济等一系列的物资空间位移活动。而物流风险即专门为物流服务过程提供保险服务的总称。与传统的财产保险有很大不同,其有着以下几个重要特点:首先是多样性,物流业不仅仅包含了传统物流中的仓储业和运输业,还有包装、搬运、运输、配送、信息等多个环节,这些环节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所以物流保险的风险评估非常的多样化。其次是复杂性,现代化的物流业与传统物流有很大的不同,其所涉及的业务范围也越来越多,提供的服务类型也在不断加大,很多时候需要结合不同的客户需求来制定完全不同的服务策略。因此在实际运行中极大地增加了业务的复杂性,同时也使得物流保险管理难度增加。最后是风险比率很难确定,一般来说风险的计算和评估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即风险造成的影响以及风险发生的概率,两者都可能加大风险的影响,而由于物流业风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导致风险计算的比率方式非常困难,使得物流保险的管理难度要远高于其他类型的保险业务[2]。

1.2表现形式

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可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1)从物流业经营的角度看,物流风险为以下几种:投资风险,相比于传统的劳动型产业来说服务业属于新兴服务业,高度的现代化管理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提供物流方案的风险,很多物流咨询公司专门为客户指定一定的物流业务组织和经营管理方案,收取较高的费用埋下隐藏风险;商品特性风险,商品的特殊属性例如易损坏、易爆炸、易挥发等会增加风险类型;(2)从风险生产的期间来看,有以下几种:运输风险,运输环节的风险是物流风险的核心;搬运风险,在产品流通中的搬运、装卸、包装等风险也是必要的物流活动构成;仓储风险,仓库会因为意外、管理等各种因素导致货物损坏;配送风险,在配送中难免会因为分拣、配货等导致货物错运等问题[3]。

2我国物流风险的发展状况分析

2.1财产保险和物流运输保险评析

从传统的保险体系来看,当前物流风险可分为财产保险和物流货物保险。货物保险是以货物为保险标的,但是保险人仅针对于仓储和传统物流运输承担责任,并不包含配送、加工和包装等环节[4]。物流财产保险是财产保险在物流领域的延伸,和传统的财产风险保持一致。由于物流并不改变货物的所有权,货物所有权的转移也决定了保险利益的归属,所以当前物流保险的法律关系除了第三方物流企业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

2.2责任限额过于苛刻

责任限额即代表着保险人所能够负担赔偿限额的最大值,超出的部分将由被保险人自行承担。但是从目前的法律条款来看,关于责任配额的计算似乎是投保人自行确定的。但是责任保险所保护的是被保护人的赔偿责任,相比于财产保险来说其实有一个固定的保险金额。其次是在物流责任保险中采用了保险期内单次事故责任限额和累计同时进行的,法律费用另行计算,一般不超过责任限额总数的30%。另外在责任保险合同中,即约定保险人并不承担低于一定量或者百分比的损失。

2.3市场环境不完善

物流保险本质上属于责任保险的一种,物流保险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保险市场环境。但是由于保险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低,再加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以及责任保险的利润低等问题,导致近几年我国整体的责任保险发展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而大力发展责任保险离不开保险市场的大环境。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加强对保险市场的重视,进一步促进保险的市场化发展,努力的开发迎合经济和市场发展的保险产品,扩大业务范围。另外物流保险产品和其他责任保险产品一样,都对法律有着很强的依附性。从保险目标来看其需求程度与法律规定的责任赔偿有直接关系,可以说法律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着保险市场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保险有关的法律体系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2.4市场主体的特殊性

近几年物流业的发展速度惊人,其所蕴含的商业潜力是巨大的,而随着发展规模的不断加大,其风险和收益是共同增长的。特殊的市场主体也使得物流保险责任认定标准混乱:首先是故意行为如何认定,如果被保险人故意违反规定该如何认定和裁决,保险责任、过失界定等有无统一标准和规范,如果为故意那么具体标准是什么?其次是投保人列示不完整可能导致责任索赔的变动,例如投保人故意隐瞒或者提供误导信息,会让其丧失保险权益,而误导信息和隐瞒信息的概念也很难界定。当前的规定是:保险公司应该为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信息故障或者操作导致的信息故障所引发的各种损失负责,即其所承保的范围是信息系统故障导致的问题,如果是认为因素引起的各种损失保险公司并不会给予补偿。为此尽管法律严格地规定和限制了物流保险对保险人的承保范围,但是还远远无法满足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现实需求,第三方物流公司认为人员失误操作导致的信息故障也应该纳入到承保范围,目前两方就信息故障的理解还存在很大争议。

3从法律角度对现代物流保险发展的思考

3.1完善物流保险相关法律的必要性

首先是基于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基本需求,整体来看我国物流产业尽管发展迅速,但是仍处在发展初期,和发达国家的物流业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在GDP的总占比为9.5%~10%,一般商品的物流成本占其总成本的10%~32%,但是我国这两个数据分别为16.7%~20%和50%~60%,这与物流业的传统流通方式、效率差、高成本有很大关系[5]。为了提高物流业的稳定高速发展,就必须重视法律环境的改善。其次是实现法律与轨迹上的接轨,国际上普遍将物流业作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同时其发展也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现代化程度。从目前的发展来看中国物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相关的法治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要想在短时间内提高物流业的现代化水平就必须加强法治建设。最后是基于保险业的发展需求,现代物流发展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但是目前保险公司并没有足够多的产品供其选择。当前最主要的仓储保险和运输保险从本质上把物流业的流程隔离开了,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理念相违背。

3.2对我国物流保险相关法律的完善建议

为此可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是我国物流保险法的立法体例。当前关于我国物流保险法律的立法体例主要存在两方面的认识,一种认为立法体例应该单独建立专门的物流保险法规,另一种则认为物流保险应该归纳到物流法的范围内,通过物流法的完善来解决物流保险有关的法律问题。而结合目前我国的国情以及物流业发展来看后者显然是更好的选择。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尽管物流保险隶属于保险的范畴,但其基本的理念、运作和管理方式和一般的财产保险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并没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物流保险法律法规,从物流法的角度进行完善完全能够满足其要求[6]。另一方面物流保险的基础是物流过程,在物流法中对其进行完善有利于更加协调地管理物流业和保险业。其次是物流保险的内容建设,物流保险法的完善必须立足于实际。为此要充分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西方、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立法经验,可从三个方面进行内容上的完善:物流立体法,主要围绕物流的主体权利、主体资格、市场规则和规范等;物流经济调控法,调整物流主体与国家以及物流主体之间的市场经济关系;社会保障法,从劳动者、消费者以及国家、物流主体的角度进行协调和运用[7]。

4结语

总之,物流保险的发展是依托于整个物流产业的,两者都处在一个初级发展的阶段。由于起步晚发展时间短,导致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我们对其发展状况进行了阐述,并从法律的角度对物流保险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为物流保险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袁旭.基于物流成本管理的制造企业物流系统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4.

[2]耿效菲.基于TRIZ理论的物流金融运作模式系统性创新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

[3]师鹏霞.第三方物流企业物流金融服务模式及风险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08.

[4]温小霓,杨蓬勃,李雯,方蕊,刘鹏,李庆继,武小娟.科技发展与保险业创新研究[A].陕西省保险学术优秀论文集(2013-2014)[C].2014.

[5]梁金玉.CAFTA进程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金融组织创新路径研究[D].广西大学,2013.

[6]张湘兰,张丽娜.物流保险法律制度完善研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对现代物流管理看法范文6

【关键词】物流;海关监管;通关;贸易便利化

1.引言

现代意义上的物流管理,是在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通过对以往分散在各个企业、企业各部门的传统物流活动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细化分工和加大专业化程度,以求达到大幅度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加快企业资金周转率和提高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目的。现代物流管理自上世纪中期在美国产生后,因为它对企业利润的巨大贡献,使其在短时间内被欧洲、日本及其他新兴的工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所大力追捧,被誉为“第三利润源泉”,有力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和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贸易和经济规模发展迅猛,促进和推动了现代物流产业的快速成长和先进物流运作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从而也对中国海关的物流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国际贸易和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我国海关在如何适应现代物流发展、促进和服务于国家进出口贸易,以及在树立怎样的海关业务管理理念和采用什么监管方法等问题上,还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以主动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现代物流高速度、高水平发展的新要求。笔者认为,通过整合资源、完善体制和深化改革,不断创新监管工作机制,并综合应用风险管理、信息科学和先进的检查监控技术手段,构建中国海关“大监管体系”,以“大通关”服务“大物流”、发展“大口岸”和促进“大外贸”,不失为目前情况下一种比较稳妥、可行和有效的手段。

2.现代物流运作和管理技术对海关通关监管模式的挑战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的外贸进出口规模日益扩大,服务业开放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以经济外向化、物流国际化、经营个性化、运作专业化为特征的进出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不仅对海关固有的通关监管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为海关通关监管模式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动力。从表面上看,海关的监管对象是进出口货物,但实质上给海关工作产生巨大影响的却是进出口商品物流管理方式的现代化、专业化和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2.1 海关面临进出口商品物流总量大幅增长的考验

在快递物流业务方面,当前世界最大的几家物流公司(如UPS、敦豪、联邦快递等)已先后入驻我国,极大地拉动了我国快递业务量的迅猛增长。在航运物流方面,中国通过远洋运输完成的进出口贸易货物的物流总量已经在全球商品贸易物流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先行进入了“贸易大国”和“物流大国”的行列。如此大规模的进出口货物总量,势必给海关现有的监管资源配置和监管运作模式提出严峻的考验。

2.2 海关原有监管理念与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发生碰撞

在中国加入WTO后过渡期结束后,中国向国际社会的入世承诺逐年兑现,各类服务业开始逐步向外商全面开放,尤其是在流通领域和特许经营、交通、仓储等与物流主业和辅业息息相关的物流服务市场逐步对外开放,从而吸引了众多对中国巨大的潜在物流市场觊觎已久的国外物流企业将纷纷以各种方式涌入国内物流市场,带来“全球营销、快速交货、产品个性化、零库存管理”等全新的经营模式和物流管理方式。国际上最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的引入,势必与我国原有落后的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发生矛盾和碰撞,并不可避免地会使中国海关现有的货物监管理念、方法和技术手段与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产生激烈的碰撞。

2.3 海关原有传统通关监管模式遭遇新监管模式的冲击

海关原有传统通关监管模式遭遇新监管模式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海关监管对象发生的变化。传统的海关监管模式是以进出口货物为主要监管对象的,从物流的概念来讲,传统的海关监管对象定位是进口方或出口方即第一方或第二方物流,而第三方物流则是今后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因此国际贸易和中国物流的发展将从法律责任、政策执行、业务操作等多方面对海关监管对象的定位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其次是海关监管的内涵和外延的扩大。传统的海关监管模式主要侧重于对监管区域内货物的静态监管,而对监管区域外货物的常态和动态监管力度则相对弱化,一般是通过一些调查、核查、稽查等非常规监管手段进行监管。但是,从第三方物流系统的运作流程来看,物流运作是一个与信息流、资金流相伴相生的动态过程,因此仅仅把握监管现场的局部物流和信息流往往难以得到全面真实的物流动态。在一个物流方案的实施过程中,目前海关的监管手段能掌握的仅仅是其中一个有限的局部和整个物流链中一个环节,对物流系统运行的整体情况和全局动态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正是由于海关的监管没有介入到整个物流系统的核心环节及相应的核心活动,才造成了海关监管和海关风险管理工作的被动局面。

2.4 海关渴求先进的管理和监管理念、方法与技术手段的助力

近年来,在“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工作方针指导下,海关系统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从制度上、管理上、技术上突破传统的通关监管模式,特别是重点推行和实施了对通关作业制度的改革如电子口岸、H2000、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等监管措施,有效解决了一些与现代物流发展要求难以适应的监管难题。这些举措一方面健全了海关的物流监控体系,强化了海关监管力度,同时也从局部上适应物流发展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有力地促进国家进出口贸易和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但从总体上来讲,海关监管手段不管是从区域划分、职能定位、资源配置、通关流程和管理方式等等方面仍还存在着与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集约化的物流业发展难以相适应的地方。特别是面对不断发展的物流企业提出和实施的一些新的经营管理模式,海关如果逐个去应对和解决就存在着管理资源浪费和行政成本提高的问题。从总体情况看,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物流国际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下,海关的监管理念、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国际贸易和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存在着诸多的不协调和不适应。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海关监管与物流业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从体制机制、监管理念、监管方法和监管技术等方面进行全局性的改革,才能实现从适应现代物流业到促进物流业发展、便利国际贸易的方向转变。

3.营造构建适应现代国际物流发展的海关大监管体系的理论和实践环境

建立与便利国际贸易和促进智慧物流发展的现代通关监管模式相适应的海关大监管体系,既要坚持继承和发扬海关传统的有效监管理念和操作方法,又要秉承引进和创新的开拓思想,更要在多年来海关在通关监管模式上改革和创新所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大胆引入和吸收以无线传感技术、智能嵌入技术等为支撑的物联网理论、理念、方法,打造智慧型海关业务管理平台和监管体系,使之真正成为提升我国海关管理观念现代化、业务管理风险化、信息管理网络化、行政执法规范化和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可行途径和有效手段。

3.1 转变观念,准确把握海关角色定位

海关的存在和执法行为代表着国家的意志,是国家的象征。维护并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海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而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是海关工作的本质特征。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进程中,海关作为对进出境货物进行监督管理的执法部门,保障通关的高效运作,提供良好的便利服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对海关的一致要求和判断标准。因此,海关必须从服务行政的理念出发,通过转变监管理念、更新监管技术和改进监管方式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服务水平。要使监管方式从“由物及人”转向“由人及物”,通过与企业合作形成互动并为其提供服务,对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治理,共同营造积极和谐、协调发展的环境,以求实现双赢和多赢的目标。在对进出口等相关企业管理方面,海关要把一部分自己管不好,甚至管不了的事务,让给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组织去做,把海关的部分职能转让给社会承担或履行。在打击价格瞒骗方面,要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与它们的合作,促进企业守法自律,将原来的对单个企业管理转变为对行业的管理。同时要处理好与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关系,激发它们参与海关管理的热情,形成共同实现海关行政法治的有机体系。

3.2 创新技术,完善海关监管服务制度

创新技术,完善海关监管服务制度,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借鉴世界海关组织推行的“经认证的经营者”管理思想,整合、统一目前各种企业分类标准和便利措施,提高评审效率,逐步向企业动态管理转变,并通过采取允许税款分期延期支付、缴纳部分滞纳金后先予以清关等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和促进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二是在进出口物流企业及相关单位之间广泛推广使用以EDI、物联网为技术支撑的无纸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实现海关监管基础数据的电子交换和计算机数据管理,对从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流进行全面监控,进而实现对进出口实体商品进行海关实时动态监控。企业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大大节约通关时间和成本,同时在与海关的信息互通过程中主动获取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政策法规动态和信息,及时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变动调整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最大限度地扩大出口以获取比较利益。三是打破关区壁垒,按照供应链自身流向实现无障碍监管。在充分考虑各区域的不同发展程度和口岸与内陆海关不同的监管资源状况的前提下,探索以大宗散货装船和仓单等运输数据提前预报为内容的高效规范监管模式,除“属地报关、口岸放行”模式外,对一般进出口货物可更多采取“选择申报、多点放行、区域联动”等灵活的监管方式,以缓解海关日益增加的通关压力。

3.3 整体优化,服从并服务于贸易便利

贸易便利化是对全球海关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大势所趋。海关执法行为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它应当适应国家利益要求和市场需求而存在,与国家利益和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从海关对进出口货物的物流监管角度来看,如何改革海关物流监管模式是海关业务管理变革的首要问题。海关应主动出击,通过不断更新海关监管理念、方法和技术,转变物流监管和通关模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贸易和物流发展要求。海关必须树立为物流业发展服务的观念,全力支持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扶持国家物流产业发展。一方面,要遵循“需求决定供给,供给必须满足需求”这一市场经济规律,建立与“国际贸易及物流监管信息传递系统和海关快速反应系统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双向互动的海关物流监管便利贸易的机制”,实现海关与物流系统的深度融合,真正使海关成为物流链条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环,海关监管对物流合法运动不构成任何阻碍,在物流领域及整个海关作业流程中全面落实海关与商界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零库存”的目标,使海关成为推动国际贸易和物流供应链系统整体优化的主要推手。另一方面,海关必须认识到执法规范是确保物畅其流、各尽其职的根本,在坚持依法办案的同时,以理性、公正、人性化的态度实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确保执法的质量和效率,注意控制执法成本,对案情简明的案件,要速侦速结,对行业性的走私违规行为,要抓住典型,抓住重点,力求查处一个,教育和震慑一片,并进一步整合优化执法监督资源,建立统一规划的执法监督体系,确保信息灵敏、政令畅通、执法统一、行政高效,以促进我国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为国家改革开放和进出口贸易保驾护航、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孙毅彪著.海关风险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7.

[2]曹芳.关于建立海关与企业合作伙伴共享的若干思考[J].海关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