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发生的原因范例6篇

亚健康发生的原因

亚健康发生的原因范文1

【关键词】社区健康;亚健康;流行病

1亚健康的内涵

1989年,WHO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将“道德健康” 纳入健康概念之中,提出了21世纪健康新概念: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也就是说,现代健康的概念至少包含了生理、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4个层次的健康。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学者N.布赫曼通过研究发现,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之外,还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也叫做灰色状态、亚临床状态、第三状态、中间状态、中介状态、亚疾病状态、浅病状态等。它是指无临床症状和体征,或者有病症感觉而无临床检查证据,但已有潜在发病倾向的信息,机体处于一种结构退化和生理功能减退、心理失衡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的病理信息;是人们在身心情感方面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状态及其体验。

2亚健康表现及危害

目前认为,亚健康状态的范围很广,躯体上、心理上的不适感觉在长时期难以确诊是哪种疾病者均可以概括其中。综合多数学者的意见,依据WHO提出的健康概念,亚健康状态包括以下范畴:①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懒于运动,容易困倦疲乏,睡眠障碍,代谢紊乱,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②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烦躁、不安、易怒、恐慌、焦虑、抑郁、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

3亚健康流行现状

3.1国外的流行状况慢性疲劳综合症(Chronic Fatigue Sydrom,CFS)是“亚健康”范畴的成员。1988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正式命名此病,并拟定出相应的诊断标准。据有关资料统计,美国每年有600万人被怀疑处于亚健康状态,年龄多在20~45岁之间,有14%的成年男性和20%的妇女表现有明显的疲劳,其中1/8发展为慢性疲劳综合征。英国的调查表明,大约20%男性和25%妇女总感到疲劳,其中约1/4可能成为CFS。日本有关疲劳的专题调查研究表明,表示正感到“非常疲劳”的竟高达60%,其中因工作量大、家务重、精神紧张的占44%,还有不少人说不出原因。另一项对1300名在职员工的调查证实,“上班族”的疲劳感似乎更强烈,72%的人自称一上班就觉得十分疲劳,75%的人常感到精力不支或头疼头晕,而主要原因多是“人际关系紧张”、“晋升太慢”或“要学习的东西太多”等。俄罗斯约有1/4的人患有慢性疲劳综合征,从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已失去了500万有劳动力的男性,而且是国内生产总值越增高男性死亡数字越大。

3.2国内的流行状况据中国国际亚健康学术成果研讨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15%属于健康,15%属于非健康,70%属于亚健康,亚健康人数超过9亿。而其中的70%左右都是知识分子。一些专家甚至认为,如果知识分子不注意调整亚健康状态,不久的将来,这些人中的2/3将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10将死于肿瘤,1/5将死于吸烟引起的肺部疾病和糖尿病等代谢障碍性疾病以及过劳和意外,只有1/10的人有希望安享天年。中国保健科技学会国际传统医药保健研究会对全国十六个省、直辖市辖区内各百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调查发现,平均亚健康率是64%,其中北京是75.31%,上海是73.49%,广东是73.41%,经济发达地区的亚健康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国内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在不同地域、不同工作和生产背景、不同社会层次、不同年龄阶段与不同气质特点的人们中,亚健康状态的分布、表现和发展结局是不尽相同的。发生年龄主要在35-60岁之间。就性别而言,女性发病比男性高。在不同的职业人群中,最容易发生亚健康的依次为飞机调度员、学校教师、企业经理、汽车驾驶员和警察。

目前,尚缺乏大样本、多中心的亚健康状态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而现在亚健康状态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多限于横断面研究,仅能得到亚健康状态的现患率,而不是得到亚健康状态的发生率。但国内学者对教师、青少年、大学生、医护人员等特殊人群的亚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

4亚健康研究的展望

亚健康研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自然史与发生率的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病因学研究比较薄弱;测量工具有待规范;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尚未统一;缺乏干预措施的研究。其主要原因是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相关因素与亚健康的因果关系、亚健康研究与测量工具的规范、诊断及疗效判定标准的统一、有效干预措施的研究和研究方法的局限性(目前仅有横断面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使亚健康的研究缺乏充足的“有效证据”,从而使亚健康的预防、转归、临床评价等不易得出明确的科学结论。前瞻性的研究和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是亚健康研究发展的主要趋势。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综合采用循证医学、临床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量表学、心理学、人文科学、系统生物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亚健康进行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连晓媛,应激与生殖内分泌功能障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8(1)

亚健康发生的原因范文2

关键词:高校教师;亚健康;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9-0135-03

亚健康是一种临界状态,是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状态。这种临界状态即使没有明确的病症出现,也会出现没有精神的态势,这种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很容易引起心身疾病,影响人的睡眠质量,加重身心疲劳,导致生物钟的紊乱,诱发慢性疾病;若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则会影响工作效率和学习生活质量,甚至可能危及到生命安全。高校教师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亚健康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这主要是由于他们的心理压力过大、过度疲劳、缺乏锻炼、生活没有规律等原因所致。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对我院教职工388人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388份,回收有效问卷370份,有效回收率95.36%。其中30岁及以下38人,31~40岁61人,40~50岁184人,50~60岁87人;男性203人,女性167人。

2.研究工具

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1.高校教师对亚健康知识的了解

对高校教师进行了有关亚健康知识的调查中可以看出,见表1,76.22%的教师知道亚健康的知识,但了解得不多;20.27%的教师对亚健康知识了解得较多;3.51%的教师对亚健康知识知之甚少。

2.亚健康状况的基本统计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此次我院就教职工亚健康状况的370名人群调查中,健康状态者92人,占24.86%,亚健康状态者占75.14%。其中,67.63%为轻度亚健康状态者,共188人;中度亚健康状态者60人,占21.58%;重症亚健康状态者30人,占10.79%。说明,我院教职工亚健康比例较高。

另外,男性教职工亚健康状态者145人,占男性教职工71.43%;女性教职工亚健康状态133人,占女性教职工79.64%。说明,男教师中健康者和轻度亚健康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女教师,而女教师中、重度亚健康者相对男教师来说比较多。

3.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人们根据需要自我选择,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支配闲暇时间、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发展为目的的体育活动。通过调查,我院教职工除30~50岁年龄段以外的职工,均把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自身健康放在第一位,但30~50年龄段的却将工作摆在第一位,参加体育运动从而锻炼身体的意识较差。追其原因,这与高校教职工的年龄特点和工作性质相符。

(1)每周体育锻炼的频度与时间。锻炼频率是指每周锻炼的次数。锻炼时间是指人完成锻炼动作所必需的时间。实践证明,要想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保持身体健康,需要每周锻炼至少3次,每次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上。

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不参加体育锻炼的教职工50岁以下的人明显居多。这说明我院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较缺乏。原因主要体现在各项工作事物成倍增加,教职工的工作量大,没有空闲时间参加锻炼。

(2)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调查数据表明,教师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原因是多样的,但主要表现为无兴趣、没有时间、没有锻炼的场地器材、没有组织四个因素。

对于健康者,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无兴趣和没有时间,而没有锻炼的场地、器材和没有组织所占的比例较低。对于亚健康者,影响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最主要因素是没有时间、没有场所及无兴趣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没有组织所占的比例相对来说是最少的。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工作疲劳的状态下,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可能下降,这是导致亚健康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职称的变动、年龄的增长,精神活力和适应能力逐渐下降,亚健康状态在中青年教职工中尤为突出。导致亚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繁重的工作、职称(务)的晋升、素质的提高、学历的提升,等等。处在亚健康状态的教师不仅体育锻炼意识较差,而且就算经常锻炼,运动量相对来说也比较小,每周锻炼的次数较少,持续时间较短。由此可见,造成亚健康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三、对策

1.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教师自我保健意识的能力,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应加强健康教育知识、保健知识宣传普及力度。应定期开展关于体育运动与亚健康知识讲座,以使教师树立坚持体育运动、预防亚健康发生的意识。同时,利用空暇时间举办各种类型的体育活动,激发教师运动的兴趣,调动他们运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在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减轻压力。应在学校成立健身康复中心,通过对教师参加体育活动选择的不同运动方式,给予运动速度、运动频度,运动持续时间等量化指导,从而预防和控制亚健康,进而恢复健康。

2.规律饮食,营养均衡

对于饮食无规律、暴饮暴食而言,“食”对于调养身体亚健康意义重大。理想的膳食首先要保证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类、矿物质、维生素等必须的营养物质,并在每天的膳食中合理搭配荤素。健康的成年人每天需要1500~2000千卡的热量,保持体力、精力充沛的前提是科学合理的补充营养。

3.把握运动三部曲

(1)一步一个脚印。运动应当严格考虑自身的身体情况,制定合适自身的运动处方,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不要急于求成。锻炼时,要从热身开始,先进行小运动量锻炼,再逐渐加大,运动持续时间逐渐加长,运动频度由少逐渐增多。实践证明,要想获得最佳的锻炼效果,保持身体健康,需要每周锻炼至少3次、每次时间保持在30分钟以上。

(2)贵在坚持。只要坚持,就有收获。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一要认识到运动的长远效用,因为运动训练的效果往往具有滞后性,它需要在一定时间后才能渐渐反映出来。二要树立正确的健身观,进行长期规律锻炼,克服自身的惰性,不可半途而废,不可“两天打渔,三天晒网”。

(3)及时调整。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健康情况,对身体反馈的信息予以记录、评价,及时调整健身方案,使得锻炼方式、持续时间、难易程度、运动量的大小符合自身情况。

参考文献:

[1]吴洁,梁磊亚.健康成因分析及预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

[2]周英,尤黎明.产生亚健康状态的原因与应对措施[J].中国健康教育,2002,(11).

[3]伞洪光,郭继平.高校教师亚健康成因与对策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0,(12).

亚健康发生的原因范文3

大学生体质亚健康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数据发现,大学生的体质存在比较严峻的问题,大部分的大学生都处于不同程度的亚健康状态。

大学生日常生活习惯基本调查

首先,我们就“你认为现在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处于一种什么状态”这个问题对300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在被调查的300名大学生中有180的人回答是“一般”,即60%的人认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态一般,而选择很好的人只有9名,占3%,选择不好的人占到了37%。在“你平时饮食规律吗?”这个问题上,有80%的学生回答是“不规律”,仅有5%的人认为自己平时饮食规律。在“你一周运动三次以上吗?”这个问题上,有158个人回答“经常运动”,占到了50%以上。对“你一般晚上能够在12点之前休息吗?”的问题,有180个同学回答是否定的,他们往往会超过十二点才能够正式进入休息,只有70名同学回答会在夜里12点之前睡觉,还有50名同学回答“不确定”。

大学生健康状况的自我认知

为了对大学生健康状况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与认知,我们对300名大学生(150名男生,150女生)进行了有关健康状况的自我认知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在接受调查的300名学生中,仅有78人对自身健康状况感觉良好在健康状况自我认知中给出“健康”的评价,这部分学生仅占调查总数的26%;多达168名学生认为自身健康状况仅为“亚健康”,这一比例高达56%。此外,还有54名学生认为自身健康状况很不理想,给出了“不健康”的评价,这部分学生占到了调查总数的18%。通过与学生的进一步交流我们了解到,一些认为自身健康的学生多为平时热爱运动并且保持经常运动的学生,这部分学生不仅表现出良好身体素质,而且呈现出的精神面貌也极为良好;认为自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多表示自己平时也参与体育锻炼,但是不能坚持。在平时的学习及生活中,多感觉压力比较大;在与表示自身“不健康”的学生接触中,我们明显感觉到这部分学生身体素质较差,表现出的精神面貌也不能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自我认知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心理健康,也会对其自身的体质产生很大的影响。只有在良好心理的引导下,人们才能通过积极的运动来锻炼和提升自身的体质。为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我们对300名大学生(150名男生,150女生)进行了有关自身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认知的调查。

通过对3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自我认知的调查,我们发现认为自身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占到绝大多数,有184名学生认为自身心理健康处于“亚健康”状态,其中男生84名、女生100名,这一部分学生占到调查总数的61.3%;其中认为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为“非常健康”和“健康”的学生共有71人,占到调查总数的23.7%,其中认为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为“非常健康”的有15人,占总数的5%,认为“健康”的有56人,占总数的18.7%;认为自身心理健康状况为“不健康”的有45人,占到调查总数的15%。由此可见,心理亚健康已经成为大多数学生对自身心理健康的自我认知。通过进一步的深入调查,我们了解到多数对自身心理状况持相对悲观态度的学生都缺乏良好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这部分学生对外界事物反应极为敏感,特别是女生在这方面更是如此。同时,多数学生表示正是由于自我感觉心理压力较大,因此也就没有进行自身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动力,这一状况也是影响学生体质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体质亚健康现状的原因

亚健康已经成为多数大学生对自身身体以及心理状况的基本认知,这一状况的出现有着极为复杂的原因。为对大学生体质亚健康现状的成因有一个准确的把握,我们对以上300名学生(男生150名,女生150名)进行了相关调查,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感觉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包括饮食不规律、休息不规律、缺少运动、自身压力过大等。其中,接受调查的300名大学生中有285名将休息不规律列为造成自身亚健康的重要原因之一,所占比例高达95%,其他各项所占比例依次为认为自身压力过大的占78%、饮食不规律的占71%、缺少运动的占61%、其他原因的占44%。

休息不规律,睡眠不足

休息不规律,尤其是睡眠不足是造成大学生体质处于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因素。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表示休息不规律是造成自身亚健康主要原因的多达285人,其中男生186人,女生99人。通过进一步调查我们了解到,休息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现代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每天晚上玩游戏、应试备考以及各种娱乐活动等等,经常到凌晨才睡觉。白天却睡得昏天暗地,甚至在上课时间打瞌睡,男生在这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考研的压力、考试突袭的压力、找工作的压力而造成睡眠不足,各种不良情绪影响导致失眠,从而造成休息不足,睡眠质量出现问题,这些都是严重影响体质的不良因素。

饮食不规律

饮食不规律是造成大学生体质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之一。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有213人表示饮食不规律是导致其自身体质亚健康的重要原因。其中男生62人,女生151人。大学生之所以饮食不规律主要是由于现代大学生远离了父母的约束,自己的吃喝不注重应用和规律,出现慵懒的现象,吃饭的时间却忙于其他事物,不按时吃饭,忽视早餐,或者随便在学生街的小摊上吃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因为赖床或者是玩游戏等原因不吃早餐,叫外卖等,这些都是大学生饮食不规律的表现和原因。其中女生偏爱零食,也是其主要原因。只有规律的饮食才能够塑造良好的体质。

缺少运动

大学生活比较自由,自己支配的时间占了很大的比例,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缺少运动,体质比较弱。在此次关于大学生体质亚健康的调查中,一周运动三次以上的学生只有158个,一周基本上不运动的同学有82名,而且在这82名中女生占了很大的比重,达到了61人。发胖或是体质比较弱,又造成情绪不稳定、紧张和压力,这些不良情绪又反过来影响身体,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自身压力过大、情绪紧张

大学生在心理方面感觉自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主要原因则是压力过大,情绪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所致。大部分学生均表示目前自身压力很大,这种压力既有来自工作方面的,也有来自生活方面的。正是在这种压力之下,许多大学生的精神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加之自身缺乏有效的心理疏导方法,使得自身我感觉不佳。大学生即将踏出校门,走向社会,存在着比较大的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家庭压力,当然也还包括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各种无形的压力使学生们处于一种欠佳的心理状态。一些学生由于考试等问题而造成神经紧张,人际交往不畅等因素造成不良情绪,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体质亚健康的表现,也是造成体质亚健康的重要原因。

大学生体质亚健康的预防

通过对造成大学生体质亚健康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我们了解到要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体质状况就必须提高其自我保健的意识与能力。只有大学生提高保健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锻炼和提升自身的体质水平。大学生自己要树立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适度参加运动。为了增强体质,预防亚健康,必须切实加强运动,每周进行三次以上的有效运动,保持心理良好的状态。这种运动不仅要保证频率上的经常性,还要时间强度上的适度性,只有做到了这两点,运动才能真正收到预期的效果;

第二,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人体对于食物的要求是有一定度的,超过了一个度就不能够实现保证身心健康的目的。因此,饮食方面不能够摄入过高的糖分、盐分,不能够长期过量的进食高脂肪食物,过量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是造成体质亚健康状态的重要原因。保证充足的睡眠。此外,不吸烟,不酗酒,打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康的身体基础。

亚健康发生的原因范文4

关键词: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过劳死”;疲劳毒素,

中图分类号:R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ll-2383-03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这是对健康的比较全面的认识,有着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表明人们传统的健康思维发生了变化,明确了只有具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能力以及后来又提出的道德健康,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健康。

1 亚健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N・布赫曼(Berkman)提出亚健康(sub-health)的概念,即指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是非特异性的疾病前状态或特异性疾病临界状态,即人体活力减退,反应能力降低,适应能力下降,生理功能减弱的状态,无器质性疾病的一些功能性改变。

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①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②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④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按照亚健康概念的构成要素分类:①身心上有不适感觉,但又难以确诊的“不定陈述综合征”;②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疾病前状态);③一时难以明确其病理意义的“不明原因综合征”,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④某些病原携带状态;⑤某些临床检查的高、低限值状态,如血脂、血压、心率等偏高状态和血钙、血钾、铁等偏低状态等;⑥高致病危险因子状态,如超重、吸烟、过度紧张、血脂异常、血糖、血压偏高等。

按身体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器官分为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特殊感官等亚健康状态。 谢雁鸣等通过设计《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候调查问卷》,分析亚健康状态亚型人群的症状特点,结合医学知识,把亚健康归纳为心理性亚健康、疲劳性亚健康、睡眠性亚健康、胃肠性亚健康、体质性亚健康、疼痛性亚健康和其他型亚健康等7个亚型。

亚健康状态是国际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转向预防的一个根本性转变。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由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最前沿的有关人类健康的边缘科学,综合各种方法进行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2 疲劳

疲劳是亚健康状态中的最常见症状,是因体力、脑力消耗过多、劳动过度、刺激过强等非病理原因引起的反应能力减弱、工作效率下降时的机体状态,也是长时间负荷过重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分为脑力疲劳与体力疲劳2个方面。

2.1 西医对疲劳的认识

机体的任何活动都要消耗能量,机体内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和氧结合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些能量被储存在ATP中,供细胞进行各种生理活动使用。在正常情况下,葡萄糖、脂肪等营养物质和氧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或泌尿系统,及时排出体外。当机体进行长时间或高强度的活动时,相应的功能器官就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这种活动。这时线粒体中生成能量的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加快,氧供应相对不足,营养物质不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生成大量的乳酸、氨、尿素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而且由于疲劳机体清除能力降低,这些物质还会在组织中堆积过多,会使组织细胞中毒,出现肌肉酸痛或头晕、头痛等体、脑疲劳症状,进入体液,运行全身,会进一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性疲劳反应。因此,这些物质被统称为“疲劳毒素”。

当机体内“疲劳毒素”产生过多,“疲劳毒素”首先在疲劳组织细胞中堆积,给疲劳组织中的细胞造成损害,进人体液后,造成体内环境的污染,使全身的细胞都受到损害。

(1)“疲劳毒素”对脑组织的损害:“疲劳毒素”在大脑内堆积,能损害脑神经细胞,轻则出现犯困、头昏、头痛、记忆力下降;重者可诱发脑神经细胞凋亡。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导致神经元丢失,是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基础。

(2)“疲劳毒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疲劳毒素”对心肌细胞有毒害作用,从而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心电图可见各种心律不齐,以及sT段改变等。进入血液中的“疲劳毒素”会损害血管上皮细胞,使血小板和胆固醇很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硬化,心、脑血管意外可以致命。

(3)“疲劳毒素”对免疫系统的损害:“疲劳毒素”进人体液,运行全身,在脾脏、淋巴组织中过度堆积,将导致T细胞功能下降,白细胞介素、a-干扰素等免疫因子生成减少,自然杀伤细胞的数目和活性都有所下降,削弱了机体抗病能力。

(4)“疲劳毒素”对肝脏的损害: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很多“疲劳毒素”都需要在肝脏中解毒、代谢,因此“疲劳毒素”在肝脏中的浓度是很高的,对肝脏的损害是最大的。长期高浓度的“疲劳毒素”可诱发肝细胞凋亡或被动死亡。

另外,“疲劳毒素”对泌尿系统、皮肤肌肉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疲劳毒素”可导致肾小管受损,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毒害肌细胞,出现肌肉酸痛、肿胀、疲乏无力等症状;在皮肤中堆积,使皮肤细胞中毒,使皮肤变黑和粗糙。

疲劳不仅损害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而且能使机体早衰,缩短人的正常寿命。如科学家Harman发现“疲劳毒素”中的氧自由基及其诱发的氧化反应长期毒害的结果是引起生物衰老的重要原因。

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使“疲劳”被纳入疾病的范畴。然而,并非所有的疲劳表现都是病态,只有过度、过久的疲劳,即慢性疲劳综合征,才被美国CDC(Centers for DiseaseControl,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为一种疾病。

2.2 中医对疲劳的认识

疲劳属中医学“虚”、“虚劳”等范畴,为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症状,包括体劳、心劳和房劳。

在中医古籍中常被描述为“懈怠”、“懈惰”、“四肢劳倦”、“四肢不举”及“四肢不欲动”等,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多用“周身乏力”、“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等描述。

《黄帝内经》中已认识到产生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素问・宣明五气》中关于“五劳”的记载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则气耗,劳则气伤,认为各种活动过度均可引起疲劳。《灵枢・大惑论》云:“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指出思虑过度可导致疲劳。《素问・举痛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欹”。指出气血不足是产生疲劳的基础。

肝主筋,《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文解字》中对筋的解释为“筋,肉之力也。”均指出筋是连接关节和肢体运动的重要组织。《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八,肝气虚,筋不能动”。《素问・五藏生成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摄”,肝木受邪后“肃杀而盛,则体重烦冤”都指出肝藏血主疏泄的正常功能是人体活动能力的重要保证。脾主肌肉四肢,“脾病者身重”、“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可见,脾之气血与疲劳的产生密不可分。《黄帝内经》论述“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各脉者肾也……太过则令人懈惰”。《灵枢・海论》云:“肾虚,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提示肾阴、肾阳之盛衰也是引起疲劳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基于脏腑学说,疲劳的产生主要归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正如《素问・示从容论》所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3 疲劳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

鞠宝兆认为疲劳有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不同发展阶段。疲劳发生的第一阶段是以肝的调节失职为主,表现为生理性疲劳;第二阶段以肝脾失调为主,气阴轻度耗损,呈现亚健康性疲劳的次临床状态;第三阶段发展为脏腑功能劳伤,气血阴阳亏损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形成多种慢性衰弱征象的疾病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也称为生理性疲劳(体力性疲劳)和疾病性疲劳(疲劳综合征)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导致五脏机能失调,精气血耗损,特别是先天之本的肾和后天之本的脾功能明显衰弱,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过度训练疲劳综合征,发生病理性疲劳的虚损、虚痨病变。

“过劳死(karoshi)”这个名词来自2002年的牛津网上英语辞典,源于日语的“过劳死”,反映了日本人对工作的狂热性格。2002年12月,日本公布了雇员保险心血管疾病的赔付标准,首次将“过劳死”与慢性疲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作联系起来。杨菊贤等认为,慢性疲劳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前奏,“过劳死”就是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基础上发展、恶化的结果。

亚健康发生的原因范文5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为彰显全方位服务会员的宗旨,盛世财富俱乐部邀请有着“上工”美誉的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内科主任、南方医院中医科主任罗仁教授,为企业家等会员群体有针对性地提供应对身体 亚健康”的养生保健知识,帮助广大会员管理健康,打造一个健康的体魄。

认知亚健康

针对企业家会员,这一具有特殊生活习惯的群体,辨别亚健康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健康。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侧面。具体来说,躯体健康包括以下指标,大家可以参照对比:

1、有充分的精力,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部环境各种变化;

5、能抵抗一般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适当,身体匀称;

7、眼睛明亮,反映敏捷,眼睑不易发炎;

8、牙齿清洁,无龋齿,无牙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

9、头发光泽,无头屑;

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

相应地,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标准,以供参照:

1、充分的安全感。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5、保持个性的完整和和谐。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明白了什么是健康的标准以后,我们就可以明确给出“亚健康”的定义,即亚健康是指人体除了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以外,存在着一种非健康非患病状态,称第三状态,又称灰色状态。

实际上就是:我没有病,但我不健康。“没有病”是各种现代医学检查结果都是正常的,所以没有病。“不健康”是你自己长期感到疲劳、乏力、心跳、头痛、烦躁、焦虑、失眠、胃肠不适、大便不调等不适症状。

是什么导致了“亚健康”

在我们所有人口中,病人的比例大概占20%,亚健康状态人群占60-75%,剩下不到10%的人群才是健康人。由此可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占了相当大的一个比重,在这类人群中,不管是企业家、职业经理人、公务员,还是都市白领或者学生、老师,各个行业都有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处于亚健康状态?目前,导致亚健康的确切原因还没有真正弄清楚。对于企业家等群体来讲,有可能跟以下原因有关:

1、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如缺乏运动、休息及睡眠不足、暴饮暴食、饮食不科学、酗酒、抽烟等等。

2、社会竞争激烈、人际关系紧张、工作生活压力大等社会心理因素,使人群容易表现出抑郁、焦虑等亚健康状态。

3、生态破坏、食品安全、环境污染、噪音等环境因素。

4、可能也与体质等遗传因素有关系。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他们没有疾病,他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是,他们需要医生的健康指导和健康管理。由于引起亚健康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不良的生活方式,所以给予他健康管理时,主要是从生活方式上来找原因。

“三省吾身”识别亚健康

亚健康可以分为躯体性亚健康、心理性亚健康和社会交往性亚健康。例如,一位24岁的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即将要报到了,由于工作学习压力大,出现前额头有些脱发,随后又出现精神不振,烦躁,焦虑,不想工作,不想与同学玩,不想见女朋友。这个大学生所出现的上述状况就体现了亚健康的三种类型。

那么,作为企业家群体,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处于亚健康状态呢?首先,要求大家主动关注自身健康。我们要正确对待疾病与健康。主动地自觉地关注自身的健康,无知是健康的杀手,无备是健康的隐患。当你不关心、不重视自己健康的时候,也许就开始进入亚健康或疾病状态了。

具体来说,要树立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即认识到健康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健康是一切财富中最宝贵的财富,一切需要中的第一需要,健康投资是一切经济、社会投资中社会效益最大的投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战略。同样,树立正确的健康的道德观也是必要的,健康道德是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关系,使之适应人类健康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就要求我们善良,宽容,乐观,淡泊,追求身体、心理、社会的完好状态。

第二,要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每年最少进行一次、最好两次繁荣健康健康。有不适症状的时候,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或咨询,才能早期发现疾病,早期治疗疾病。有了病,早治疗,早安康,早安心。让医生告诉你,你的身体检查结果有没有异常,分析你的健康状态。医生会进行常规的身体检查:查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抽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做B超、心电图、照X光等。大部分疾病都是可以查出来的。健康检查不一定要做最高档的检查,应从最基本、最常规的检查做起。

第三,需要专家进行健康评估。从躯体、心理、社会等方面进行评价,由专家来评价是否有亚健康。假如各种检查都正常,又有长期的疲劳、失眠、头晕、心悸、便秘、头疼、全身酸痛、烦躁、焦虑、容易感冒、减退等痛苦的折磨,这种状态就是亚健康。

亚健康发生的原因范文6

[关键词]中国大学生亚健康诱因干预

[作者简介]钟大玉(1957-),男,四川内江人,内江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论。(四川内江641112)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9-0101-02

目前,我国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多。不必讳言,大学生亚健康现象已相当严重,已经给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阻碍,直接影响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甚至导致身心疾病时有发生。可见,该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令人担忧的是,大学生亚健康状况往往为大学生和社会所忽视。因此,笔者认为,在对学生进行正常的专业或成才教育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减少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出现,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和蔓延。否则,专业和成才教育只会落空。文章仅就当前大学生亚健康的几个问题发表个人的见解。

一、对健康标准的理性认识

健康与否,传统观念仅局限于身体,忽略了心理与社会交往。世界卫生组织更新了人们的观念,指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的完满状态,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根据这一定义可以归纳出健康的含义。首先,健康是指无生理疾病和具有健康的体魄。其次,健康是指心理充满自信和情绪稳定。最后,健康是指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广泛的人际交往行为。总之,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把身心视为统一的整体,生理、心理、社会行为之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直接影响人的健康,直接体现人的健康。

二、亚健康的含义及诱因

1.亚健康的含义。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把人的健康与生物、心理、社会关系密切联系起来,良好的状态是这三者的完美状态。人的身心分为健康(第一状态)、疾病(第二状态)以及处于两者之间的亚健康(即第三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个体,处理得好会向健康转化,否则将导致疾病的发生。根据人的健康的生物、心理和社会关系的三种状态,我们可以概括出亚健康的确切含义:亚健康是指机体无明显疾病却活力下降,适应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是健康和疾病之间并有可能趋向疾病的一种中间状态。各类人群亚健康的显著特征有所不同,就大学生而言,处在亚健康状态的个体大多呈现三种状态:其一,心理水平退化;其二,体质明显下降;其三,社会交往封闭。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人群中真正健康的和患病者不足2/3,其余1/3的人绝大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世界卫生组织这项的统计与我国学者统计的处于亚健康状态的大学生人数比例是相符的。

2.亚健康的诱因。(1)心理因素:当前大学生由于心理因素导致亚健康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其一,自我认知困惑。首先是大学生自我的同一性困惑。一方面,不知我是谁,有太多的自我;另一方面,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其次,是自我意象发展方向的迷惘。其二,情感因素。有人说,这是一个欲望喷洒的时代,作为最活跃的社会成员,当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诱惑下,他们的情感宣泄比任何一代都更加淋漓尽致。医学认为,过度的喜怒哀乐等情绪能引发疾病。其三,意志因素。首先,有些大学生对有害身心健康的活动没有自控毅力和能力。有的学生吸烟、饮酒无度,打麻将、上网彻夜不眠。这种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必然导致疲劳综合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亚健康。其次,由于社会竞争的加剧,学业任务的繁忙,个人压力加大,学习之后身体疲乏,既缺乏对强健身体的深刻认识,又对刻苦锻炼身体缺乏意志努力,所以,大学生普遍缺乏体育锻炼,身体素质连年下降。学生自控力差,部分学生行为放纵,学习、生活无规律,又缺乏必要的体育运动,这是导致部分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的意志原因。其四,性冲动因素。当前大学生一方面身处传媒多元化的开放环境中,另一方面又处于性教育缺失的状况下。校园恋爱问题得不到正确的引导,性冲动引起的焦虑、压抑等各种心理问题对大学生身心都有影响。(2)社会因素:就社会因素而言,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两方面:首先,多元文化和多元社会价值观负面影响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迷茫。其次,沉重的就业压力。可见,社会因素是导致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的又一重要因素。(3)学校因素。当前,大学生中存在许多不良倾向,必须指出,这些不良倾向的行为及生活方式,构成了亚健康的温床,滋生和加重了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大学生中这些不良倾向没有被遏制,反而有所蔓延,充分表明部分高校在政治思想教育、行政管理方面的不力和苍白,而这种不力和苍白正是导致大学生亚健康的又一原因。

三、对大学生亚健康的干预

古代《内经》曰:“圣人不治已病未病,未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开,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可见,我们祖先早已认识到身心“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性。在竞争 激烈的今天,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应变能力尤为重要。大学教育应该从培养目标和教育结构上对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采取多种措施防止大学生的亚健康状态蔓延和加重,其中,心理健康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一环。我认为,治疗亚健康应从找准病因,了解病史,从平时生活抓起,要从思想上入手,重视自己的健康,做到科学健身,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也就是从生物―心理―社会的角度,全面加以预防。其具体对策如下:

1.心理调理,形成健康的心态。亚健康状态处理得当可向健康转化。因此,治疗亚健康的关键在于“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1)大学生必须学会自我心理调理。大学生面临许多心理问题,概括而言有两类:首先是自我的知情意行中的困惑。其一,大学生情感、交往的主要问题是:开放和隐私怎样把握;同学关系不知怎么处,寝室不和怎么办;恋爱痴迷、单相思、失恋、异性朋友太世故等导致的亢奋、苦恼和烦躁;孤独,迷恋城市又留恋乡村、童年;贫困生、边远生和弱势生常沉闷不乐,有压抑感等。其二,行为缺陷和行为过度是大学生行为的主要问题。行为过度表现为“范围泛化”和“强度失控”;行为缺陷则表现为:行为单一,实践范围过于狭窄。其次是大学各年级突出的心理困惑,集中表现在情感、人际关系和求职择业等方面。据调查显示:男女心理问题的集中点有很大区别,男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分散,而女生则相对集中在情感问题和人际关系上。因此,大学生应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心理调整主要有两方面:第一,调理情绪,提高情商。这已成为继药物、手术、理疗之后的又一有效的疾病治疗或临床干预的手段。第二,疏导行为。(2)专题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目前,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尤其是对处于亚健康状态下的大学生群体及其走向更不够重视,因而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要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必须重视亚健康状态并加以专题研究。首先,要制定一个指标体系,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亚健康和疾病有相对准确的评估。其次,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再次,加强心理咨询活动,提高心理咨询水平。目前我国所有高校也已经专设机构和人员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事实证明这的确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途径。但学校及心理咨询部门必须提高心理咨询水平和覆盖面,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生活调理,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1)营造和谐校园环境。在教育方式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人格,使学生在心理上化被动为主动,最大程度地体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在师生关系上充分实现民主、平等,摒弃师道尊严等级思想,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同学关系上,充分发挥团结、友爱的精神,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营造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进步的学习生活氛围。(2)提供群体活动平台。学会合作、学会沟通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它不仅是心理成长、消除亚健康状态的必需,而且也是就业的准备。一方面,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各种社团、小组等活动,活动着重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培养他们与年龄相适应的心理。另一方面,社团、小组等群体活动应适当策划一些挫折训练,锻炼大学生的意志。(3)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首先,要做到合理膳食。通过宣传教育,改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饮食无规律的情况,并针对不同的人群特别指出应从饮食中补充的微量元素。其次,生活上要做到有规律、有节制,把握适度原则。

3.运动调理。大量的研究证明,体育运动与学生的心理水平直接相关,如焦虑及抑郁水平、改善心境及积极情绪状态等。体育运动是促进人体机能全面发展的最佳手段,它的意义在于有效干预人们的生活方式,培养稳定的行为方式,还能预防和延缓各种慢性疾病、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从而达到促进人体健康的目的。研究表明,若长时间缺乏运动将使机体组织器官机能下降20%~50%,最终,导致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引起疾病的发生。如果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提高心、肝、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提高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体内多余的脂肪,减缓高血压和一些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早逝的危险。大量研究调查肯定了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调查发现人们在运动时,总是伴随着明显的意志努力和强烈的情绪体验。因此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以及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形成这种运动习惯有助于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体育运动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的一个过程,它能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达到表现自我的目的。因此,通过体育运动学生能从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而摆脱压抑的状态。因此,引导大学生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用体育运动来调理身心,这既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减少大学生身心亚健康状态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大学生亚健康问题是一个严峻问题。社会和学校必须尽快采取干预对策。此外,大学生打好自身素质基础,促进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防止大学生亚健康状态出现,杜绝身心疾病,使他们更好地发挥个人潜能,提高生活学习质量,使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这既是社会的教育目的,也是大学生的期望。

[参考文献]

[1]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

[2]陈卫旗.自我概念、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5(4).

[3]潘书波.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分析[J].体育与科学,2002(1).

[4]答会明.大学生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

[5]程琳杰,刘广珠.大学生个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0,8(4).

[6]王文娟.特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人格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