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概念范例6篇

亚健康概念

亚健康概念范文1

下面就近10年来,保健品行业有争议的几个市场,来切入“真市场”和“假市场”这个话题。

“亚健康”是“假市场”,免疫力是“真市场”。

亚健康市场最初是海尔采力主打得市场,看似一个极具前景的市场,13亿中国人,有几个人能说自己完全健康?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就遇到购买“亚健康”的结局。因为“亚健康”这个概念诉求极其乏力空洞,不仅用书面难以解释,用一大堆的表格测试也难以讲清楚,折腾半天也不能让消费者明白“亚健康”到底是健康还是不健康,罗列的大堆症状也不能让消费信服。所以海尔采力最终黯然收场。

而后起之秀,黄金搭档,21金维他,中脉蜂灵,却依靠“维生素有助于免疫力”“抵抗力,好身体”等概念并借助“非典”的契机迅速崛起。

其实笔者看来,“亚健康”所对应就是免疫力,一个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下,其后果就是免疫力差,往上一步是健康,往下一步是疾病,这个时候增强免疫力才是关键。与其滔滔不绝的宣传亚健康,不如一语中的的诉求免疫力。

即使时隔海尔采力近10年后的今天,也无人敢涉足诉求“亚健康”所谓蓝海市场,因为看上去很美,做下去很难!

更年期是“假市场”,抗衰老是“真市场”。

更年期市场曾经在太太口服液的姐妹产品静心口服液的引领下火热一阵,大豆异黄酮,雌激素、延更丹更是此起彼伏。然而,时隔今天,更年期已被异化为“骂人”的代名词,等同于“脾气大,易怒,暴燥”的女性。

没有女人大肆宣称自己进入更年期,连年龄都遮遮掩掩的女性,害怕的其实不是更年期,而是衰老。而曾经风风火火的雌激素,大豆异黄酮,如今已成为边缘产品,静心口服液依靠保健品一贯的送礼市场还在支撑。更年期市场就这样未老先衰,走向了低谷。

回想脑白金最初也做过更年期市场,见没有回声马上调转枪头,用“年轻态”“延缓衰老”“返老还童”等概念炒作,快速切入“延缓衰老”概念,同时利用“睡眠”“润肠”等功效支撑。待到概念蜜月期过后,转入礼品市场,成功实现了产品转型。时到如今,脑白金依然诉求“越活越年轻”“年轻态健康品”等抗衰老概念,占据着保健品销售的第一阵营。

降血脂是“假市场”,心脑健康是“真市场”。

中国有2/3的保健品的批准功效是“调节血脂”,但真敢啃这个硬骨头的企业也就两三家,其余的不是在观望,就是在偷换概念。

自从2003年汉林清脂兵败上海后,关于降血脂市场的争议就从未停止过,但这期间,心脑保健市场却风声水起。上海昂立的“昂立心邦”,金日集团的“金日心源素”,华信药业的“雪源康”,都在华东市场收获着心脑市场的果实。

中国人向来注重治病而不好预防。与其大费口舌的教育消费者如何降血脂,降血脂的好处,还不如告诉怎样让心脑更轻松,更健康!

降血脂市场与心脑市场本是一体,但说法不一样,结果也大相径庭。

随着国家对保健品行业监管的力度加大,保健品的功效的审批限制,神话般的概念炒作也许在将来难以呈现,但对某个特定产品的发展潜力,企业主及相关的策划人员还需要具有敏锐的识别能力。即使是看准的行业机会,如果进入的时机不对,也有可能是空欢喜一场。

那我们又如何辨别什么样的市场是真市场?什么样的切入机会是好机会呢?

一、 要符合消费者的思维逻辑。

无论什么产品,什么概念,什么文字,都要顺着消费者的固有思维逻辑,而不能想,“这么简单的道理,怎么消费者都理解不了”。消费者认为降不降血脂不重要,但保护心脑重要;消费者认为更年期无所谓,但希望自己变得更年轻;消费者认为亚健康和自己无关,但增强免疫力可以减少感冒,可以少得疾病!……

如果你想掏消费者的腰包,那么你就顺着他们的思维吧!

二、 有欲望不一定有需求。

亚健康概念范文2

目前亚健康状态还没有建立统一的判断标准,中、西医对亚健康状态的理解和界定范围存在很大差异。围绕亚健康状态的内涵,还包括中医临床辨识、分类、中医药干预等关键科学问题,这些均是临床急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和定义

中医学的现代概念是状态医学,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命体和生命力在大生态环境下某一时间所表现出来的情状势态,包括正常运转的健康状态、疾病状态和亚健康状态[1]。

中医学的传统概念也是状态医学,只不过是“不病疾病”的二分状态医学。

亚健康状态的提出,标志着传统二分状态医学向现代三分状态医学演化。在状态医学的框架内特别是三分状态框架内,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属健康状还是亚健康状态;或是疾病状态。这有利于调摄、保养、防病和治疗。

在“不病疾病”的二分状态中,“不病”代表着“健康”。就健康与疾病言,“平人”即健康[2]者。《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有云:“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亚健康概念插入“不病疾病”二分状态模式,必然引发了三种争议。①“疾病”状态继承并保留;“不病”状态一分为二,随之也细化了健康概念,即“健康状态”和“健康低质状态”。②亚健康状态上、下扩展而居中。中之上与“不病”状态部分重叠;中之下与“疾病”状态部分重叠。③“不病”状态继承并保留;“疾病”状态一分为二,随之又细化了疾病概念,即“疾病亚临床状态”和“疾病状态”。

目前许多学者都认为,亚健康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3]。

王琦[4]指出,亚健康状态是指人的身心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的一种健康低质状态,是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但在躯体上、心理上出现种种不适应的感觉和症状,从而呈现活力和对外界适应力降低的一种生理状态。亚健康状态的范畴可以包括以下方面:①是泛指身心上不适应的感觉所反映出来的种种症状,在相当时期内往往难以确诊的状况;②是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如已有心血管、脑血管、呼吸、消化系统和某些代谢性疾病的症状,而未形成确凿的病理改变;③一时难以明确其临床病理意义的“症”,如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忧郁症、更年期综合征等;④某些重病、慢性病已临床治愈进入恢复期,而表现为虚弱及种种不适;⑤在人体生命周期中衰老引起的组织结构老化与生理机能减退所出现的虚弱症状。上述方面有共同特点是,患者有多种异常表现和体验,而通过物理、化学检查不能检出阳性结果,难以作出对疾病的诊断。

赵瑞芹,宋振峰却认为,亚健康状态也包括:无自觉症状或症状轻微,但已有潜在病理信息者;亚临床的带菌者、带病毒者;有免疫状态改变者……等[5]。

杨丽莎[6]提出“HBV携带亚健康状态”的概念。

人体在健康和疾病之间,有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一般被称作“亚健康状态”。但张全明,邓丽绢[7]之编著就赫然书名《亚健康疾病》。

王洪蓓、傅延龄[8]也认为,亚健康的症状和体征由病变而产生,那么亚健康就是疾病。王洪蓓、傅延龄解释说,要清晰地给亚健康定义,关键看我们是如何给疾病定义的。什么是疾病呢?王洪蓓、傅延龄借用了《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的疾病解说,疾病是指“足以产生症状或体征的异常生理或心理状态”。因为“亚健康”具有异常的生理或心理症状,也多有体征,如异常的面色、舌象和脉象,那么“亚健康”基本就是疾病。“亚健康性疾病”在多数情况下程度较轻,但是也有程度较重的情况。由于科学条件的限制,医学暂时认识不到或认识不清其病变,于是便不把它当成疾病看待。所以他们认为亚健康是非疾病的观点有失偏颇。

其实,亚健康状态是在“二分状态”的基础上,深入细化的一种上下游移的中间大状态。其游移区间上涉健康低质状态;下及疾病亚临床状态。

前苏联学者N.Beckma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人体在健康(第一状态)和疾病(第二状态)之间,有一种非健康非疾病的状态,即“第三状态”。也可称为临界状态、灰色状态、亚疾病状态、亚临床状态、半健康状态、次健康状态、临床前期、潜病期、诱病态、游移态或病前状态、中间状态等等。

中国学者王育学首先使用了“亚健康(Sub-Health)”这一概念。

1995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首届亚健康学术研讨会”正式确定了“亚健康状态”这一名称。

王育学[9]认为: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状态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是一种动态过程,又是一个独立的阶段。主要指人体开始有症状或体征,但还未达到疾病的诊断标准。在多数情况下: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其上游部分与健康状态重叠,其下游部分又与疾病相重叠,在重叠部分可能与健康或疾病状态模糊而难以区分。

亚健康状态通常指机体虽无明显的疾病诊断,却有各种身体不适的主观症状;包括自体生活能力降低;社会适应能力减退等。必须指出,这只是亚健康状态中最主要的一大类。

可以预言,随着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亚健康状态的范围将会逐步扩大。主要是向下游疾病方向;其次是向上游健康方向扩展。

向上游健康状态扩展的部分,不断演化为健康低质状态。其扩展程度体现了现代医学诊断手段的超前性日益提高,许多疾患在萌芽之时就能检查出来。

向下游疾病状态扩展的部分,不断演化为疾病亚临床状态。现代医学技术的病控性、矫正性和弥补治疗性越来越强。残病对人类的威胁和影响有所降低。

健康、亚健康、疾病状态是一个连续过程。亚健康状态居中,临床具体为一缓慢的伸缩过程;上下游移的动态过程。

“疾病”和“健康”的定义有着明显的时代性。从“不病疾病”二分状态发展到现代的“健康亚健康疾病”三分状态,狭义“疾病”的范围缩小了;新“健康”的标准提高了;原先上、下相邻的,现今被细化了的“健康低质状态”及“疾病亚临床状态”共同组成“亚健康状态”。

基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基于亚健康状态的游移特性,亚健康状态的内涵可表达为中间游移大状态。其游移区间上涉健康低质状态;下及疾病亚临床状态。因此,理论上有必要从上游界定健康状态与健康低质状态;从下游界定疾病亚临床状态与疾病状态,进而完善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学定义。

1.1辨析“疾病”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日常生活中“病”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人们有时从“症”论病;有时从“证”或“征”论病;中医多数场合是“症、证”合参论病。广义疾病包括三类不同的概念。即:主观性疾病、诊断性疾病和已病性疾病。

习惯上,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异常通称为症状,即广义的症状。故《医学源流·脉症于病相及论》曰:“症者,病之发现也。”

正是广义的“症”刻画出了广义疾病—三类疾病概念[10]。

①主观性疾病,包括主观自觉疾病和主观他觉疾病。它强调凭主观不适感而自定的疾病或因异常的行为表现而被主观他定的疾病。

②诊断性疾病,医者凭籍临床诊断标准而认定的疾病。此标准既包括西医诊断标准,又包括中医诊断标准。

③诊断性疾病若能分析、解释主观性疾病,则综合为已病性疾病。已病性疾病即为狭义疾病。狭义疾病—“已病”,是最规范的疾病描述。已病性疾病既能综合且又能区别诊断性疾病和主观性疾病。

理解了三类“疾病”概念,那么亚健康是否为“疾病”的争论就自然化解。王育学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此“疾病”主要是指“狭义的已病性疾病”。而张全明,邓丽绢、王洪蓓、和傅延龄等认为“亚健康也是疾病”,此“疾病”则或是单一“主观性疾病”;或是单一“诊断性疾病”。因此“亚健康疾病”与“亚健康状态就是不健康但又没有疾病的状态”的提法并行不悖,都能成立。

现辨析疾病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①有主观性疾病但无诊断性疾病是属亚健康。

②有诊断性疾病但无主观性疾病是属亚健康。这一方面是现代诊断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使许多疾患在发作之前就能诊断出来。如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隐匿性糖尿病等。另一方面是各人的耐受程度不同所造成。

亚健康亦可称亚健康疾病。如主观性亚健康疾病和诊断性亚健康疾病。《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曰:“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病者,谓之因。”

亚健康疾病,其概念又近似等同于古代“小疾”。在古代“疾”与“病”含义不同。“疾”是指不易诊察的小病;且为非急性发作的小病。

中医临床既辨病又辨证。田德禄主编《中医内科学》21世纪课程教材中40类疾病的诊断,都是主观、广泛地辨病;客观、标准地辨证。从某种意义讲,主观性疾病和诊断性疾病的二一状态才属亚健康状态。

③患有狭义性疾病或残疾,但此疾病是可控制的;残疾是可弥补的;人们的基本工作和基本生活得以维持,是属亚健康状态。

现代医学技术的病控性、矫正性和弥补性越来越强。残病对人类的威胁和影响有所降低。中国选手王楠夺得北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单银牌后,中央电视台披露了一条令人震惊的消息:2005年,27岁的王楠患了甲状腺癌。当时,王楠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还不耽误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训练,这其中的艰辛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中国乒乓球女队主帅施之皓说:“她走过了这三年多,很不容易,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幸运的是,王楠的甲状腺癌在她参加北京奥运会比赛之前治愈了,王楠和医学都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笔者亦为王楠庆幸;同时也思量:“一边接受治疗,一边还不耽误备战北京奥运会的训练。”此时的王楠是属疾病状态?还是亚健康状态呢?此外,参加北京残奥会的运动员们又该归属什么状态?在不耽误基本工作和影响基本生活的前题下,可控制的疾病和可矫正残疾,统统应属亚健康状态。否则驱使疾病状态的人登台竟技也就太不人道了。

④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亚健康疾病,即为亚健康状态。包括主观性亚健康状态和诊断性亚健康状态。人们一般都将亚健康与亚健康状态等同看待。二者集合基本吻合,却小有差别,就像点与线的关系一样。

刘保延[11]提出亚健康状态的概念时附有一条时间限制:“持续三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不适状态或适应能力显著减退而无明确疾病诊断。”其义就是强调亚健康状态的“持续性或反复性”。

“疾病”一般是短期的即时状态;也可能是长期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状态。而“疾病状态”则社会地强调长时期内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性。有时二者意义完全相同,当频繁“反复”或延绵“持续”地发作,“疾病”点点成线,就等同于“疾病状态”。[12]

借助三类“疾病”概念能较通俗地界定已病状态与亚健康状态;人们不必嗫嗫嚅嚅把病人加上引号来表示亚健康了,径改称为亚健康疾病是何等直捷爽快。以“疾病”来界定的亚健康状态又适用于临床诊断,且临床可操作性强。

1.2辨析“健康”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在不病疾病二分状态中,“不病”代表着“健康”。而“亚健康”概念的提出,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健康与亚健康”的界定。

人们称谓的“疾病”有三类不同的概念。同理,“健康”亦有三种不同的概念,即主观性健康、诊断性健康和未病性健康。诊断性健康若能应证并支持主观性健康,此时未病性健康也就自然成立。《内经》中提出了三种未病态,其中就有“健康未病态”[13]。

中医理论认为健康人应是阴阳平秘协调的有机体。平人既是无病人;平人又是健康人;更是理想的标准的不病人或健康人。《素问·调经论》定义平人:“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脉有胃气。“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脉象不浮不沉,不急不徐,从容和缓,节律一致。

心气充,宗气积于胸中。“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虚里按之应手,动而不紧,缓而不怠,动气聚而不散,节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

这些均可为诊断性健康标准。

诊断性健康标准须充分兼容人类一切最新科技成果。

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健康的具体标志,包括生理和心理[14]两个方面:

生理健康的标志:形体壮实,眼睛有神,面色红润,呼吸微徐,声音洪亮,须发润泽,双耳聪敏,牙齿紧固,腰腿灵便,二便正常,脉象缓匀。

心理健康的标志:精神饱满,情绪和调,性格随和,记忆良好。

这些均可为主观性健康标准。

主观性健康概念的相对性极强,在不同的年龄段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标准波动性很大。因此周边广大的、相同年龄段的随机人群为必不可少的参照系。

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创立时在[15]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交往上的完美状态。”这个多维度的定义克服了以往健康概念的片面性,把精神纳入健康的范畴,并强调健康与社会环境有关,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来维系。

1975年,WHO强调,健康是个体在一定环境、遗传条件下,能够恰当表达自身行为功能的状态。正式提出行为功能是健康的基础。

1978年,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制定了健康的10条标准,强调健康不仅是人的生理健康,而且必须包含该人在当时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都处在一个较完满的状态。

1990年WHO又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即按照社会认可的道德行为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言谈举止,不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个人需要。

2000年,WHO增加了“生殖健康”内容,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个方面都具备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只有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个方面都具备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健康。

对WHO所定的健康标准,临床但作参考便是,不必悉具。在如此严格的健康指标下,则天下无有健康人。WHO塑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健康人,可用作理想健康状态的标准。

仿“辨析疾病而定义亚健康状态”的原理,现辨析健康而定义亚健康状态:

①有主观性健康但无诊断性健康是属亚健康。

②有诊断性健康但无主观性健康是属亚健康。

③诊断性健康若能映证主观性健康,则综合为未病性健康。未病性健康是最规范的健康描述。

④持续3个月以上反复出现的亚健康疾病,即属亚健康状态。同理,持续3个月以上的健康均时状态,才属健康状态。发作性疾病的认定,如癫痫病发作其反复或持续时间还得另作讨论。

⑤“健康”一般是长期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状态;也可能是短期的即时状态。而“健康状态”则社会地强调长时期内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性。有时二者意义完全相同,当频繁“反复”或延绵“持续”地发生,“健康”点点成线,就等同于“健康状态”。

严格地说,“疾病”与“疾病状态”有所不同;“亚健康”与“亚健康状态;”;“健康”与“健康状态”也都有所不同。“健康状态”并不排斥所有的“疾病”;可控的“疾病”必然归属亚健康状态。王楠患有癌症仍带病坚持训练。我们只能说①王楠患有疾病;②但此时的王楠不属于疾病状态而属于亚健康状态。因为有效的治疗控制了疾病;因为王楠还能坚持训练。简而言之,持续或反复发作的疾病直接影响着人的“体质”;直接影响着人的“长期均时状态”。所以疾病状态的诊断和健康体诊都须有一个“持续性或反复性的时态”标准。如某大学毕业生参加全国公务员招考,其成绩优良,可在公务员体检的前夜隅感小病—感冒了。好在该大学生一贯身体健康,公务员体检各项指标也都合格,所以该大学生规范的体检结果应是“健康状态”而不应该是“健康”。

人事部、卫生部2004年联合的《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第六条“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已愈合,1年内无出血史,1年以上无症状者,合格。”第十条“甲状腺机能亢进治愈后1年无症状和体征者,合格。”

此标准强调的“合格”须持续1年以上的健康状态。

在新《标准》中,肝病的检查指标得到区别对待,其规定为:急性肝炎恢复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持续正常半年以上者;慢性肝炎恢复后,ALT和AST持续正常2年以上者,均合格。甲状腺肿是我国常见的疾病,但在以往,不少省份的公务员考试体检标准将身患此病的人拒于门外。这种情况在新《标准》中得到改善:甲状腺机能亢进治愈后1年无症状和体征者,合格。

这些合格的“健康状态”均社会地强调长时期内的持续或反复的均时性。

2状态医学与体质学说的关系

日常生活语言对“状态”的表述很不规范。人们有时把“状态”特指为“持续状态”;有时又混同为“即时状态”。而“状态医学”中的“状态”,其一是强调“持续或反复的均时状态”。有关健康体检的“状态”陈述更应是如此。因为处于健康状态的人也可能感病;伟人也可能犯错。亚健康与亚健康状态的表述确实不同。二者应区别看待。

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研究人类体质内涵、体质类型;并以此分析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的体质特征及演变趋向;从而指导预防和治疗的学说。

“体质,是人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调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和稳定的固有特性。”[16]

体质强调了人体有生以来,综合、稳定的均时状态。

“形神俱备,乃为全体”(《类经·脏象类》)。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观,人体的体质既包括“体”要素,又包括“用”要素。所以,体质是人类个体有生以来,质体和用体的综合、平均状态的全体。[17]

中医学常常将理想体质的标志融于健康的标志之中。健康的具体标志,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有关体质的分类,目前众多学者较一致的看法是:除了健康体质之外,尚有病理体质。

何裕民[18]认为:除正常体质外的不同体质类型,其实也即是种种不同的次健康类型的组合。体质的调整、优化,可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以保持或促进健康状态。

匡调元[19]将人类体质分为六大类:正常质、晦涩质、腻滞质、燥红质、迟冷质、倦恍质,其中后五型均为病理性体质。

王利敏等[20]旗帜鲜明地表白:病理性体质亦属亚健康状态,其根本原因在于亚健康状态虽为无病,但其体内的病机已启动,产生了阴阳偏盛偏衰,或气血亏损,或气血疲滞,或有病理性产物的积聚。

病理体质其实就等同于亚健康状态。

王琦[21]经过近20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完善原有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观察以及古代和现代体质分类的有关认识,对原有7分法进行了增补,从而将中医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瘀血质、气郁质、特禀质等9种基本类型。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2]对体质的解释:“人体的健康水平和对外界的适应能力”。不难理解,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则表述着三种不同的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

除正常体质、病理体质(亚健康体质)外,应该还有一种体质类型—疾病体质。这种体质类型王琦教授已提出过,原称“特禀质”。“特禀质”基本对应着疾病体质。湖南“人鱼宝宝”,一个只存活了38天的小生命,全球首例“美人鱼”男婴,世界上第三个“美人鱼综合症”患者,就属疾病体质。

王琦[23]认为:“中医体质类型是对个体在未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偏颇状态的描述”;“证与个体的体质特征、病邪性质、受邪轻重、病邪部位等因素密切相关,但起决定作用的是个体的体质特征。证常随体质而转移”。

果如是说,“美人鱼”男婴体质类型还能辨别吗?若说不能,“证常随体质而转移”其根基何在?若说能,也只能特殊问题特殊对待而特定为“特禀质”。足见“中医体质类型是对个体在未病状态下所表现的阴阳气血津液偏颇状态的描述,”也有例外。特别于健康体质和病理体质(亚健康体质)的“特禀质”,若非特指“疾病体质”,能有其它乎?王琦[24]对“特禀质”的定义是:“表现为一种特异性体质,多指由于先天性和遗传因素造成的一种体质缺陷,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先天性、遗传性疾病,过敏反应,原发性免疫缺陷等。”

所以,“体质是人类个体有生以来,质体和用体的综合、平均状态的全体”。

“体质”定义如此一作调整,羞答答的“特禀质”便可堂而皇之以“疾病体质”自居。“美人鱼”男婴肯定属特禀质;但为何不直说是疾病体质呢?据报道,“美人鱼”男婴在他38天的生命中,历经了两次手术;身上插满各种管子;进行着漫无止境的治疗与抢救;靠现代化仪器维持着生命。“美人鱼”重病男婴决不属病理体质。因为,“病理性体质亦属亚健康状态”。所以“特禀质”必须另立门户直呼“疾病体质”。

体质类型有许多,但主要有三大类:健康体质、病理体质(亚健康体质)和疾病体质。严重残病,长年难控或功能无法弥补者,均属疾病体质。

健康体质的人也会患病。患病者不一定都属疾病状态;病理体质和疾病体质的人几乎不可能有健康状态。除非体质转变,体质是可改变的。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直接影响着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的演变;也直接影响着人的体质—直接影响着人的“长期均时状态”。人们研究的健康、亚健康和疾病状态的“状态医学”,特指长期的线型均时状态。从这种意义讲,“状态医学”就等同于体质医学;病理体质亦可称亚健康状态。

有必要设定健康、亚健康和疾病为短期的点型即时状态;而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疾病状态,还包括体质均为长期的线型均时状态。

3亚健康状态与未病学的关系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内经》在医学防治方面的一个重要命题。“治未病”学术思想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内经》所谓未病“有三层含义:一是“病未生者”,即健康没有病变,此时应注重预防。二是“病未成者”,即自觉不适,但还没有形成诊断性的症状。三是“病未发”,即查有病变,因未发作而不自知觉。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很显然我们的祖先已深刻认识到“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论诊候第四》亦云:“古人善为攻者,上医医未理之病,中医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难以救矣。”圣人预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见其安不忘危也。

《灵枢·玉版》:“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病未成者”可能已有明显不适,但还没有形成明显的诊断性症状。此属亚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素问·刺热》:“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处所说“未发”,亦属亚健康或亚健康状态。实际已有明显的诊断性症状,只是尚未发作、自我感受不明显而已。

龚婕宁、宋为民[25]评价:“《内经》中提出了三种未病态,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并有相应的治疗大法,虽然尚较粗略和笼统,但基本概括了未病的种类和主要内容。

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发展了“治未病”的理论和实践。其主要贡献体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既病防变;二是瘥后防复。

根据五行相传的规律,脏腑在生理上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为用,其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传变,所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变,则各传其所胜”,“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阴阳毒要在疫毒未盛时及早救治,阻断病势的发展。热结腑实证用大承气汤急下存阴,防止变证的发生。“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

太阳证“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既病防变,此处的“病”是复数概念,如伤寒的合病和并病。《内经》中提出了三种未病态即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此中的“病”是单数概念。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

伤寒或中风的病人,在大病初愈,正气还没完全恢复时。正宜将息调理,瘥后防复。

宋为民[26]认为中医学由三大板块组成一是临床医学;二是养生保健,三是“治未病”。并指出目前“未病学”的任务就是要促进亚健康状态向健康态转化。

龚婕宁、宋为民[27]认为:“目前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基本上可包括潜病未病态和前病未病态在内,其中又以前病未病态为主。也就是说,机体因各种原因出现潜在的病理变化及轻微的临床症状,但尚无明显的“患病”依据时,皆可称为亚健康,这是未病范畴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中医未病学的范畴包容了亚健康的内容;未病学的重点就是亚健康状态。“治未病”学术内容有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发、治其未传、瘥后防复等五个方面。其中治其未成、治其未发、瘥后防复等三方面必然归属于亚健康或亚健康状态。

未病学说与亚健康学说的不同,主要有:

①未病学的根基是传统的‘不病疾病”二分状态医学;而亚健康学说则基于现代的“健康亚健康疾病”三分状态医学。

②传变未病态则无相应的“亚健康”表述。

中国传统医学历史悠久,渊远流长。要充分发挥中医“治未病”的优势,对亚健康状态实施有效干预。

4亚健康状态的分类

亚健康状态又可称为第三状态、临界状态、灰色状态、亚疾病状态、亚临床状态、半健康状态、次健康状态、临床前期、潜病期、诱病态、游移态或病前状态等等。王育学在20世纪90年代就建立“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模型并进行理论探讨。

4.1亚健康状态的动态分类

为形象揭示三者之间动态转化和相互重叠的过程,“灰色状态”、“欲病状态”、“绿色状态”和“瘥后状态”四个名称有必要启用。

主观性亚健康状态(SubjectiveSubhealthStatus),简约为S。

诊断性亚健康状态(DiagnosticSubhealthStatus),简约为D。

健康状态(Healthstatus),简约为Hs。

亚健康状态(Subhealthstatus),简约为Ss。

疾病状态(Morbidstate),简约为Ms。

“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理解为“灰色状态”,读作“HsSs”。

“健康状态亚健康状态”理解为“绿色状态”,读作“HsSh”。

“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理解为“欲病状态”,读作“SsMs”。

“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理解为“瘥后状态”,读作“SsMs”。

如:S;HsSs表示主观性亚健康灰色状态。

如:D;SsMs表示诊断性亚健康瘥后状态。

这更能突出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游移状态;动态地表达亚健康状态的转归。

4.2亚健康状态的综合分类

①生命生理亚健康状态

如躯体亚健康状态。主要表现为非常态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等;病理体质,包括先天性或遗传性亚健康状态,后天营养性亚健康状态。日常生活能力减低,需要医疗帮助。

②生殖生理亚健康状态

如相对的异常、不应时的生育功能下降等。

③心身亚健康状态

主要表现为非常态的脑力疲劳和睡眠不佳;记忆力下降;工作效益下降。情绪波动;行为草率;过度关注自我。病理性格亚健康,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有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认知偏差。

④环境适应性亚健康状态

如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状态。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状态的集中表现。自然环境适应性亚健康。如地方病前、潜态;水土不服;时差不适等。内环境适应性亚健康状态,如发育期、更年期和老年期亚健康状态。

⑤交互型亚健康状态

生命生理因素、生殖生理因素、心身因素和环境适应性因素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亚健康状态。

4.3主观性亚健康状态的分类

何裕民[28]将人群体质分型为:失调质、协调质、紧张质、虚弱质。其中失调质又分为郁滞质和内热质,虚弱质又分为气虚质、阳虚质、精亏质、津亏质,且郁滞质又有肝郁质、痰湿质及瘀阻质之分,气虚质也有肺气虚、脾气虚及心气血虚之分。并对亚健康状态做出模糊聚类分析,亚健康群体主要属于中医所说的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

根据1947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在躯体、精神和社会交往上的完美状态。”陈复平、李强等[29]强调,“其实世界卫生组织对亚健康早已下了再明确不过的定义了,那就是除了健康与疾病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就是虚弱现象,这种虚弱现象就是亚健康,亚健康的本质就是虚弱现象。这是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确定下来的概念。”要知现象就现象;本质就是本质,二者不可混淆。人们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嘛!如果现象等同于本质,亚健康的命题那就太肤浅了。王育学[30]则谨慎地表明:“我们说这种虚弱表现就是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一,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虚弱与中医所讲的虚证在大的概念上有惊人的相似,虚证比虚弱的涵盖面还要广,而且自成体系。”

诚然这种虚弱现象就是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一,但虚弱现象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说这种虚弱表现就是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之一”,那么亚健康的主要内容之

二、之三又是什么?王育学似乎意犹未尽。

笔者基本赞同陈复平、李强的观点,建议稍作修改:“世界卫生组织对亚健康早已下了再明确不过的定义了,那就是除了健康与疾病之外,还有一种状态就是虚弱,亚健康的本质就是虚弱。这是早在半个世纪之前就已确定下来的概念。”

亚健康状态之虚弱,有虚证虚弱、实证虚弱和虚实兼杂证虚弱。虚证有虚象;实证亦有虚象,如“大实亦有羸状”。虚实兼杂证自然也有虚弱。“小疾”之虚弱,其虚证未必太虚;实证未必太实;是小虚小实兼杂的状态。

虚证有阴虚、阳虚、气虚和血虚等。虚证宜补,主观性亚健康状态之虚重在调补脾胃。因为①“小疾”之虚,其虚未必太虚。②弥散性状态之虚,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未必太分明。③土藏万物,兼容四行。脾胃为后天之本,故脾胃者,五脏之宗也。

亚健康的本质就是虚弱。主观性亚健康状态主要归属郁证、痰湿和虚证三大类。三大证型的划分,特别实用于主观性亚健康状态。临床研究表明[31],在调补脾胃前题下的理郁、消导、开胃,为主观性亚健康状态治疗大法;疗效良好。

主观性亚健康之痰湿常兼夹气滞、血瘀,食积、水停。临床宜标本兼顾,健脾、行气、化湿、消积;痰、瘀并治。其实津血同源;痰饮同类也。当气、血、痰、湿、食等胶着壅结则积滞痞块是以成。“小疾”之痰湿,未必就形成了积滞痞块。但临床须充分认识其发展的严重性,严加防治。因为“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肿瘤等,其产生大都经历了缓慢渐进的‘亚健康’过程[32]。”且五脏之疾患俱能生痰湿,然无不由乎脾胃[33]。治痰湿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郁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血失调而成。”[34]丹溪立越鞠丸总治六郁,开郁利气为主。谓气郁则湿郁,湿郁则热郁,热郁则痰郁,痰郁则血郁,血郁则食郁,皆相因为病也。然主观性亚健康状态之郁证多属正气虚弱,六郁错杂的模糊之候。临床当识治肝理脾之要妙也。

夫治肝郁者,首调脾胃。张锡纯云:“《内经》谓:‘厥阴不治,求之阳明。’《金匮》谓:‘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先圣后圣其揆如一,此诚为治肝者之不二法门也。惜自汉、唐来,还未有发明其理者。独至黄坤载,深明其理谓:‘肝气宜升,胆火宜降。然非脾气之上行,则肝气不升,非胃气之下行,则胆火不降。’旨哉此言,诚窥《内经》、《金匮》之精奥矣。由斯观之,欲治肝者,原当升脾降胃,培养中宫,俾中宫气化敦厚,以听肝木之自理,即有时少用理肝之药,亦不过为调理脾胃剂中辅佐之品。所以然者,五行之土原能包括金木水火四行,人之脾胃属土,其气化之敷布,亦能包括金木水火诸脏腑。所以脾气上行则肝气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自随之下降也。又《内经》论厥阴治法,有‘调其中气,使之和平’之语。所谓调其中气者,即升脾胃之谓也。所谓使之和平者,即升脾胃而肝气自和平也[35]。”

亚健康概念范文3

关键词:健康;亚健康;轻体育

一、关于健康

1.健康的概念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中提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道德健康也纳入健康的范畴,提出只有同时具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如今,健康已经超越了孤立的医学问题,已经不是纯粹的个人问题,而成为社会进步、民族鼎盛、经济发展的保证。

2.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体健康的十条标志

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与疲劳;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而不挑剔;善于休息,睡眠良好;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各种环境的各种变化;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一定抵抗力;体重适当,体形匀称,站立时头、臂、臀比例协调;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头发光泽,无头屑;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

由于道德判断还没有严格的标准,故WHO健康标准中没有涉及道德健康的具体内容。

3.影响健康的因素

影响健康的因素涉及很多方面,归纳有以下四个方面:人的行为与生活方式,约占60%;生物遗传因素,约占15%;生活环境和社会保健制度,约占25%。

二、关于“亚健康”

1.“亚健康”的概念

所谓“亚健康”,是指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临界状态,又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也就是健康向身体亮起了“黄灯”,虽然没有明显的病症,却呈现活力降低,各种适应能力不同程度减弱,引起诸多不适症状的情况。

2.“亚健康”的主要表现

食欲不振、疲乏无力、烦燥、易怒、健忘、胸闷、心悸、头痛、头晕、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等。目前认为“亚健康”的范围很广,身体上、心理上的不适感觉,均可属于“亚健康”的范畴。“亚健康”极有可能发展成为某种疾病。

3.“亚健康”出现的原因

与长期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过度工作,不良生活嗜好,不良生活习惯,饮食高热量、高脂肪食品,缺少合理的体育运动,缺乏睡眠等均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快节奏的都市生活造成人们对体育锻炼及日常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忽视,所以处于“亚健康”状况的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有关报道,我国2003年处于“亚健康”的人群为50%以上,而到了2005年则高达70%左右,据有关的报道,目前已达76%以上。

三、关于“轻体育”

如今,“轻体育”的健康方式正形成热潮,对消除“亚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轻体育”的概念

所谓“轻体育”,也称“轻松体育”或“快活体育”,如益智类项目(下棋、打牌等),消遣类项目(散步、日光浴等),艺术类项目(跳舞、演技等);其次是运动负荷较小、娱乐性较强的项目(保龄球、台球等);也有学者把慢跑、健步走、登山、游泳(较短时间)亦归为“轻体育”。

2.“轻体育”的特点

(1)体能消耗小:“轻体育”不追求运动量,对身体系统的功能起到调节的作用,使锻炼者心情舒畅。

(2)运动方式活,“轻体育”可集体活动,也可单独活动,可以静悄悄活动,也可以在音乐伴奏中活动。

(3)技术要求低:“轻体育”没有过高的技术与规则要求,哪怕毫无运动基础的人,只要有健身愿望,就立即可以进入角色。

(4)经济负担小:从事“轻体育”不用为经济负担伤脑筋,在公园、广场或家里均可做到“少花钱可健身,不花钱也可健身”。

(5)时间要求松:“轻体育”在时间要求上宽松,可利用工作的间歇时间进行,也可以利用茶余饭后零散时间进行,锻炼时间可长可短。

(6)锻炼轻松化:从事“轻体育”,锻炼者可以忘却烦恼,摒弃一切不利健康的情绪。活动过程不仅是健身的过程,而且是净化心灵、怡情悦性、消除精神紧张的过程。

四、“亚健康”与“轻体育”

1.从事“轻体育”的强度

亚健康人群在开始锻炼时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不要逞强,以锻炼后感觉良好、精神爽快为佳;如果锻炼后感觉身体十分疲劳,肌肉酸痛,持续几天都未有好转,则应该适当减量了。

2.“轻体育”的作用

这种强度较低的有氧运动能够改善机体的呼吸,调节循环、消化和神经等系统的功能,提高睡眠质量,缓解不良情绪,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等,进而增强体质。

3.“亚健康”状态的驱逐

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中青年,应逐步从“轻体育”活动过渡到竞技性体能类的锻炼中去。把强身作为目标,坚持每周3次以上,每次1个小时左右,同时达到一定的运动量。锻炼时每分钟的平均心率要大致维持在130次左右,或控制在(220一年龄)×60%~80%的范围。这样就可以最终达到强身健体,驱逐“亚健康”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厚成.优育与健康(南方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亚健康概念范文4

摘要:从亚健康的概念、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认为耳穴贴压疗法在亚健康的治疗与保健方面有其独到之处,并就耳穴诊断亚健康的基础、耳穴诊断、治疗亚健康的应用等问题展开论述。

关键词:中医;耳穴贴压疗法;亚健康

中图分类号:R24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5-0989-02

1984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根据WHO的这一定义,健康应包含3个方面的含义:其一,健康应该是没有疾病存在;其二,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存在,而且没有虚弱存在,这里的虚弱是指非疾病、非健康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亚健康状态;其三,健康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指身体、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达到一种完好状态。而所谓疾病就是在内外环境损害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因神经一内分泌一免疫网络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因此可以这样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完好”和“异常”之间,是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个中间状态,是指人体某些器官、组织的功能性改变所产生的一系列具体表现。

1亚健康的具体表现

造成亚健康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目前尚没有明确一致的观点。亚健康状态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临界状态,因此它具有双向性。既可以通过自身调节或医学干预而恢复健康,也可发展为疾病。亚健康状态是一个模糊概念,因此它的范畴广泛,不易总结全面。这里仅就亚健康的具体表现简述如下。

生理方面:一般仅有人体主观上的异常感觉。如头痛头晕,耳鸣目涩,咽部不适,颈肩僵硬,腰膝酸软,心悸胸闷,失眠多梦,疲乏无力,减退等,也可能同时伴有消化系统功能减退一系列表现,但是体检与实验室化验无明显异常。

心理方面:亚健康的人经常感到情绪低落而且不稳定,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减退,焦虑和烦躁,注意力不集中,想像力贫乏,反应迟钝。

社会行为方面:工作学习困难,生活压力变大,社会角色难以适应,人际关系紧张,行为异常,对人和事物态度淡漠,感到孤独空虚和悲观失望,生活没有意义,甚至有轻生的念头。

2耳穴对亚健康的诊治作用

2.1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 中医的“治未病”理论,也就相当于现代的“亚健康”治疗理念。中医认为亚健康状态的总病机为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也就是说,在排除疾病的情况下,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这一阴阳平衡遭到破坏时,就呈现亚健康状态。其具体病机为: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肝肾阴虚、阴虚火旺、脾肾阳虚、下焦虚寒等。应用耳穴治疗亚健康,主要依据是中医学的经络学说,经络具有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通上下的作用,经络具有传导感应、调节虚实的功能。通过耳穴刺激经络、腧穴,从而调节脏腑功能,使机体气血通达、阴平阳秘,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2.2耳穴诊断亚健康的基础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规律,耳穴好象一个倒置的人体,头部朝下,臀部朝上。其分布规律是:与头部相对应的穴位在耳垂或耳垂邻近;与上肢相对应的穴位在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对应的穴位在对耳轮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对应的穴位多集中在耳甲艇和耳甲腔;消化道在耳轮脚周围环形排列;盆腔部穴位在三角窝处;内分泌穴位相当于屏间切迹;鼻咽部穴位分布在耳屏处。各个部分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完整人体的缩微影象。《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内经》认为耳与人体脏腑经络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刺激耳廓某穴位时,就能调整经脉及相应脏腑,从而使其失调的相应脏腑恢复正常机能。

2.3耳穴诊断亚健康的应用 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当人体处于“亚健康态”时,某些脏腑功能失调,往往会在耳廓上相应区域出现各种反应,这种反应可表现为皮肤的变色、变形、脱屑、丘疹、压痛敏感等。这些现象出现在耳穴,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耳穴辅助诊断方法,主要有望诊(直接观察法)、触诊(压痛法)、皮肤电阻测定(电测定法)等。望诊是通过观察耳廓作出诊断,是耳穴诊断的一个有效方法。人体处于“亚健康态”时,可形成相关耳穴的痛点,触诊是耳穴诊断的又一有效方法。上海市耳针协作组观察到刺激耳穴后产生放射性感应,沿经络浅放射,实验结果表明,耳穴与十二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贴压耳穴可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机理。

2.4耳穴治疗亚健康的应用 目前耳穴治疗方法包括耳穴贴压疗法、电针法、埋针法、注射法等,其中耳穴贴压疗法应用最为广泛。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用镊子将带有王不留行籽或白芥子的耳贴贴于选用的穴位上,按压牢固。左右耳交替,每侧保留3天,每周2次。以自己能承受的疼痛程度,将拇指、食指置于耳穴两面按压捻转,每天3~5次,每次1~3min。耳穴适应范围较广,不管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当机体处于“亚健康态”时,即可实施操作,临床证明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3讨论

亚健康概念范文5

1.1中医药“治未病”理念

“未病”,《素问》解释为“已疾之后、未病之先”。“治未病”理念是中医理论中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其预防学思想可概括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1]。“未病先防”着眼于未雨绸缪,保身长全;“既病防变”注重于阻截传变,遏制疾病的病理生理发展;“瘥后防复”着力于固本扶正,防止疾病复发。究其核心,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就是一个“防”字[2]。

1.2后医疗管理的概念

后医疗管理的概念源自于企业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时至2003年,国内学者才就维系医院与出院病患间的医疗关系提出了这一概念。后医疗管理就是指患者出院后至再次就诊前之间整个时段的医疗服务管理,它包含了医患间各种医疗与服务关系,如随访呵护、咨询预约、医疗监管等。

2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在后医疗管理中的应用途径与作用

2.1中医“治未病”应用于疾后调养

防其复发祖国医学认为,疾病痊愈后如调养不当,极易造成食复、劳复等不同的疾病反复,这种疾病愈后的未复发状态即属于“愈后未病态”。对于出院患者的疾后调养,“治未病”强调的是个性化的顺势调理,体现在尊重机体自身内在规律性,分析离院在家患者病史、不适症状等临床资料。依据“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进行体质辨识,判定健康状态,制定个性化的中医康复调养方案进行临床干预,使患者机体自行提高与自然界的适应能力,达到无病自调的养生目的[3]。以祖国医学理论中“冬病夏治”的思想为例,就是利用夏季机体阳气充沛、肌肤腠理开泄的“天时”,采取针灸、擦浴、按摩、理疗等中医药疗法,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抑阴祛寒、补充阳气,使一些宿疾得以康复。与其他养生保健品相比较,针灸、推拿、穴位敷贴等中医药疗法具有简、便、廉、安全、副作用小等优势,对于促进机体的完全康复,控制疾病复发及防范并发症发生具有更加明显而持久的疗效。此外,开展好疾病调养的“治未病”医疗管理,不仅有助于医院业务范围的拓展,对于加强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的治疗特色,树立文化品牌也具有重要意义。

2.2中医食疗调理应用于慢性病防治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4],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当前威胁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目前有高血压患者1.6亿人,糖尿病2000多万人,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早期干预各种慢性疾病的病情进展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针对人们对健康保健的迫切需求,积极推广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中医药膳疗法,辨证配剂、辨病配剂,做到以食防病、以食治病,可以有效配合医疗机构的慢性病早期干预管理。比如:双耳汤(白木耳、黑木耳各10g),泡发洗净后加适量冰糖隔水炖食,可缓解冠心病患者胸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玉米须冬瓜皮赤豆饮,取适量玉米须、冬瓜皮煎汤取汁,同时食用赤小豆,长期使用可利水消肿、降低血糖。此外,羊骨胡桃粥可温肺平喘,适用于脾肾阳虚型慢性咳喘。诸如此类,在医嘱下科学食用,对慢性疾病的长期防治均具有一定疗效。

2.3中医药“治未病”应用于体检亚健康人群的健康管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一度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疾病已不再是医学革命的主要对象,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关注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老年病的早期预防上。提高人们对健康管理的关注程度,早期干预和调理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是践行中医药“治未病”理念的重要任务,惟有如此,才能真正改变卫生保健工作的被动状况。医院应尽可能的在较大范围人群中开展定期健康检查,针对亚健康人群建立中医个人体质健康档案,辨识评定中医基本体质类型,如平和、阴虚、阳虚等。有针对性地从饮食、运动、情志管理等方面组织健康教育,传播中医药“治未病”文化,为亚健康人群开具拟定辨体施养的个性化养生方案,早期干预和逆转处于未病态体检者的亚健康状态,调理体质,扶正祛邪,以达未病先防。

3结语

亚健康概念范文6

很多老板在培养人才或者招聘人才的过程中,总认为人才是固定成型的,认为这个社会上有现成的人才,我招来了就用,实际上这是一种误区。人才是可以培养的,换句话讲:“人之初性本上”,人人都是人才的料儿,人人都有被改造成人才的可能。

我把改造自我的力量叫做自造力,就是说要自己造化自己。我的一位秘书,当时他分到我身边工作时,肩担着一个任务:规范我的日常行为,这对刚入社会的他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他直接的反映就是:他不敢!老板多大的级别啊,他一个新员工要规范老板的行为,怎么想怎么都不敢。在“不敢”的情况下,我“随心所欲”地定了几个行程,结果出现了“撞车”事件。为了改变他的“不敢”,我给他的激励语是:在你的一亩三分地里,你的地盘你做主,你要有“要老板高效”的工作指导思想,要规范老板的行程,相信你做得比你的老板更专业!后来他由最初的胆颤心惊到信心十足,给我把日常行程安排的条理分明,这样使我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清空”杂事,全力以赴地去投入工作做自己的事,不是老想着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净化了工作环境。

我和秘书的案例是一个典型的被改造和自我改造的案例,我过去是很急躁的性格,现在为了这个事业一直在调整。我总是公布我的同事们改造我的成果,其实,与其说是大家改造了我,不如说是我为了这个事业让大家来改造我。改造自我,要做自己的心理医生。这个医生不但要治病而且还要强身,这和生理医生是一样的。绝大多数人在心理上并不是强壮的,就像绝大多数人在生理上不像运动员那么强壮一样。

现在"亚健康"的概念很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我们借用这个理论,是不是心理上也有“亚健康”状态?怎样医治?我认为里面是一个强身的概念,而不是治病的概念。“亚健康”完全可以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健康的状态,而我们心理上的“亚健康”也完全可以通过“自造力”自我改造成健康状态。这里头有两个概念,第一是建立并强化自己的自信,改造自我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建立自信。第二要调整自己的性格。有人说,性格是不可改变的。其实它的表面上是粘液质、多血质、胆汁质、抑郁质等,他的“器质”这一块是由生理决定的,但是在这个范围内也是能通过自我改造调整过来。比如火爆脾气的人还能继续开朗,继续风风火火,但是他学会了制怒,控制了冲动。执著性格的,还继续保留着对事业执著的追求,但他去掉了那种固执,去掉了那种对事物的极端看法和极端情绪。

只要这种调整是建立在健康的平台上,建立在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上,建立在一种大目标上,建立在一种永恒的、能够贯穿你一生的,甚至为你身后能留下的事业的追求上,那这种改变就会越来越远离其性格中胆怯、冲动、迟缓、狭隘、多疑、缺乏持久力等性格中的弱项,使其能够在目标和使命的引领下走向性格的完善,也就会包容越来越多的人和越来越多的事情,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有多大的胸怀就做多大的事业”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