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例6篇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1

【关键词】儿科患者;细化分级护理;标准

一、引言

分级护理指的是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儿科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病患群体,对其进行细化分级护理,一直都是医护人员以及家长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二、儿科病人细化分级护理方法分析

1、护理部制定分级护理标准细化方法

医院护理部首先要根据儿科病人的特点制定细化分级护理标准,即住院儿童患者生活护理等级标准,不同的等级可以用ABCD四个字母来代替,其中A代表最高等级,D代表最低等级,具体的划分标准要以儿童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医嘱内容为依据,而且要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做出要求。A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完全不可自理,没有家长在旁陪伴,而且医嘱病情程度为病危或者病情严重,针对此类儿童病患,医护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其进行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B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完全不能自理,身边有家属陪伴,医生将其病情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儿童患者的病情,对其患者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地护理知识传授。C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家人陪伴照顾,医生将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积极协助儿童患者完成各类生活琐事,如吃饭、个人卫生,而且要鼓励其尽自己的努力完成这些事,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护理知识指导。D级包含的内容有患者完全可以生活自理,有家属陪伴在其身边,医生将儿童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要督促及检查病人的个人卫生,督促其按时用餐、按时进行户外运动等,而且还要有针对性地对病患及其家属进行护理知识灌输。

2、进一步细化分级护理标准

为了有效推动儿童病人的临床治疗,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分级护理标准。各病区的护理工作人员要结合护理部制定的儿童患者护理等级标准,然后根据儿童患者的诊断情况,再根据病人的医嘱护理级别与生活护理等级,确定患者的护理等级。可将其标记为“一级A”“一级B”“一级C”“二级 B” “二级C”“二级D”“三级 C”“三级D”。在划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内容:首先,根据医院护理部制定的相关标准,只要是医生将儿童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定为病重,那么无论此儿童患者是否有自理能力或者是否有家长在旁照顾,都应该将此儿童患者的的护理等级定为“一级A”。其次,“一级B”及其以下等级标准主要依据儿童患者的年龄、治疗项目、活动受限程度等来确定。当患者的年龄小于6岁,没有自理能力,而且医生要求必须每天对其输液两次,而且还有另外超过两种的治疗方式,而且医师规定患者的活动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可将其定为“一级B”。当患者的年龄在6到12岁之间,而且每天输液次数小于或等于两次,另外其他治疗方法小于货等于一种,患者活动不受限制,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则可将其定为“一级C”。当患者年龄在6到12岁之间,而且每天输液小于或一次,另外其它治疗方式小于或等于一种,患者个体活动不受到限制,而且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则可定为“二级 B”。当儿童患者大于12岁,而且每天输液次数小于或等于一次,或者通过口服药物治疗,患者个体活动不受到限制,生活可以自理,可将其定为“二级C”。由于在儿科患者的实际治疗过程中,医生很少开二级或三级护理所以本次研究中不在对“二级D”“三级 C”“三级D”进行分析。再者,各专科疾病 “住院病人生活护理等级标准”的每个细化项目在确定等级前都有规定的条件限制,细化项目后注明疾病诊断名称。

3、确定儿科患者的护理等级

儿科患者的护理等级必须由医疗机构的主管护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确定,然后将护理任务交于普通护士。

三、儿科病人细化分级护理原则分析

1、护理必须在医疗工作基础上进行细化

作为一个特别的病患群体,儿科病人年龄跨度较大,所涵盖的对象会有早产儿、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与成年患者相比,其自理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较差,但是其病情变化往往比较复杂。如果针对不同的儿科患者按照相同的护理级别来护理,那么会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会是护理人员失去对医嘱护理级别的敏感性,从而使其在护理工作过程中陷于被动。所以,在护理分级必须以医师的诊断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且要将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自理能力考虑在内。

2、细化的护理标准应全面考虑病人治疗及护理的需求

医生、护理人员分别确定病人的护理级别和生活护理等级既可避免医生对护理级别的认知不足,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分级护理的细化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儿科患者的自理能力之外,还应该将治疗医师对患者的治疗频率考虑在内。

四、结语

儿科病人的细化分级护理对于儿童患者的临床治疗意义重大,在标准制定以及分级护理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全面考虑,针对儿童患者病情、自理能力以及治疗频率对患者进行分级护理。值得注意的是,必须任命资深医师进行相关标准的制定以及护理级别的划分,进而为儿科患者的治疗提供良好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史振春. 分级护理在精神科执行中的困难及建立新型护理制度的设想[A]. 医改新政下护理改革之路系列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10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2

课程

授课类型

学时

任课教师

内科护理

理论

2

专业班级

授课日期、节次

一、教学课题:

第1章 绪论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目标:

1.解释内科护理的基本概念。

2.描述内科护理学的常规护理。

3. 掌握内科疾病的分期护理和分级护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

能对病人进行合理的整体护理。

(三)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期望通过本次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目标地完成整理护理学习。同时认识到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是从爱与关怀开始的,进而培养学生关爱病人的品德。教会病人自我日常护理。树立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价值观。

三、教学分析:

(一)教材分析:

科学出版社《内科护理》教材紧扣护理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及考试大纲。针对当前初中起点学生的生源状况和身心特点。①突出“三基”, 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②体现“三性”,即针对性、适用性、实用性。表现形式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章节前有典型病例,文中有重点提示,章后有复习思考题,以便于学生把握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为本校本护班三年级的学生,该批学生对学习医学知识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此前她们已经学习了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基础课,也已经接触了部分诊断学以及基础护理学知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和自主学习能力,但学生很难将各门课联系起来,存在脱节现象,知识融合的能力有待提高,还未形成正确的临床思维模式。

四、重点、难点:

重点:健康、护理、内科护理概念、内科护理学的常规护理、内科疾病的分期护理

难点: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及人的基本需要层次论解决学习和临床护理中的实际问题

五、设计思想(教法学法):

教法:问题探究教学法

学法:理解记忆法

六、教学资源:

病例,图片,多媒体资料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

【复习旧课】

健康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

【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例举医院现状,学生自身就诊经历,来引出临床、临床护理、内科护理等概念,提出重要性

【讲授新课】

一、内科护理学范围、内容

内科护理是认识和研究内科疾病病人的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的特点,按照护理程序,实施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以减轻痛苦、促进康复,增进健康的一门临床护理学科

内科护理建立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之上,是临床护理中的综合学科,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

二、内科护理学的常规护理

安置新病人

遵医嘱进行等级护理

实施整体护理

密切观察病期变化

注重生活护理

做好药物治疗的护理

积极对症护理

配合各种检查及特殊治疗的护理

避免院内感染

正确进行健康指导

三、内科疾病的分期护理和分级护理

疾病的分期护理

急性病期

慢性病期

康复期

疾病的分级护理

特级护理

一级护理

二级护理

三级护理

四、内科护理的学习目的与方法

n 多观察

n 勤思考

n 多请教

n 重理解

n 积极讨论

n 做好笔记

【小结】

护理专业的学生将来要很好地完成上述角色任务,就必须努力学习内科护理,树立“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掌握内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学习、工作态度,能运用护理程序对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病人进行整体护理,为服务对象提供减轻痛苦、促进康复、预防疾病、保持健康的服务

【达标检测】

【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回忆前期学科所讲的健康概念

启发学生回忆自身就医经历,引出临床及临床内科等概念

进行目标展示

讲解概念

归纳总结,介绍内科护理学的内容,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门学科所学范围

精选病例,激发兴趣

精讲点拨,举例说明

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

同时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护理常见问题

归纳总结:

组织学生复习基础护理知识

归纳总结重点:

再次返回病例:

解决病人的问题

提出学习本学科的期许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制定护理措施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几个问题

启发学生分析、讨论、应答。

预习呼吸系统的解剖和生理功能

回忆、回答健康的概念

回忆自身就医过程,理解内科护理的重要地位

理解

记忆

整体把握学习梗概

进入情境,体会内科护理的每一步骤的护理要点,掌握重要内容

讨论热点问题及个人困惑

复习基础护理知识

掌握学习方法

以病例说明的方式总结本节要点

回答问题

5

5

10

15

15

15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3

分级护理指的是患者在医院住院期间,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或)自理能力进行评定而确定的护理级别。儿科病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病患群体,对其进行细化分级护理,一直都是医护人员以及家长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二、儿科病人细化分级护理方法分析

1、护理部制定分级护理标准细化方法

医院护理部首先要根据儿科病人的特点制定细化分级护理标准,即住院儿童患者生活护理等级标准,不同的等级可以用ABCD四个字母来代替,其中A代表最高等级,D代表最低等级,具体的划分标准要以儿童患者的自理能力和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医嘱内容为依据,而且要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做出要求。A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完全不可自理,没有家长在旁陪伴,而且医嘱病情程度为病危或者病情严重,针对此类儿童病患,医护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其进行疾病护理和生活护理。B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完全不能自理,身边有家属陪伴,医生将其病情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就是根据儿童患者的病情,对其患者及家属进行有针对性地护理知识传授。C级包含的内容为患者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家人陪伴照顾,医生将其病情的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积极协助儿童患者完成各类生活琐事,如吃饭、个人卫生,而且要鼓励其尽自己的努力完成这些事,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病情,有针对性地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护理知识指导。D级包含的内容有患者完全可以生活自理,有家属陪伴在其身边,医生将儿童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定为一般,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要督促及检查病人的个人卫生,督促其按时用餐、按时进行户外运动等,而且还要有针对性地对病患及其家属进行护理知识灌输。

2、进一步细化分级护理标准

为了有效推动儿童病人的临床治疗,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分级护理标准。各病区的护理工作人员要结合护理部制定的儿童患者护理等级标准,然后根据儿童患者的诊断情况,再根据病人的医嘱护理级别与生活护理等级,确定患者的护理等级。可将其标记为“一级A”“一级B”“一级C”“二级 B” “二级C”“二级D”“三级 C”“三级D”。在划分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下几点内容:首先,根据医院护理部制定的相关标准,只要是医生将儿童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定为病重,那么无论此儿童患者是否有自理能力或者是否有家长在旁照顾,都应该将此儿童患者的的护理等级定为“一级A”。其次,“一级B”及其以下等级标准主要依据儿童患者的年龄、治疗项目、活动受限程度等来确定。当患者的年龄小于6岁,没有自理能力,而且医生要求必须每天对其输液两次,而且还有另外超过两种的治疗方式,而且医师规定患者的活动必须受到一定的限制,可将其定为“一级B”。当患者的年龄在6到12岁之间,而且每天输液次数小于或等于两次,另外其他治疗方法小于货等于一种,患者活动不受限制,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则可将其定为“一级C”。当患者年龄在6到12岁之间,而且每天输液小于或一次,另外其它治疗方式小于或等于一种,患者个体活动不受到限制,而且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则可定为“二级 B”。当儿童患者大于12岁,而且每天输液次数小于或等于一次,或者通过口服药物治疗,患者个体活动不受到限制,生活可以自理,可将其定为“二级C”。由于在儿科患者的实际治疗过程中,医生很少开二级或三级护理所以本次研究中不在对“二级D”“三级 C”“三级D”进行分析。再者,各专科疾病 “住院病人生活护理等级标准”的每个细化项目在确定等级前都有规定的条件限制,细化项目后注明疾病诊断名称。

3、确定儿科患者的护理等级

儿科患者的护理等级必须由医疗机构的主管护师及其以上职称的护理人员确定,然后将护理任务交于普通护士。

三、儿科病人细化分级护理原则分析

1、护理必须在医疗工作基础上进行细化

作为一个特别的病患群体,儿科病人年龄跨度较大,所涵盖的对象会有早产儿、新生儿、婴幼儿以及学龄前儿童,与成年患者相比,其自理能力以及合作能力较差,但是其病情变化往往比较复杂。如果针对不同的儿科患者按照相同的护理级别来护理,那么会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会是护理人员失去对医嘱护理级别的敏感性,从而使其在护理工作过程中陷于被动。所以,在护理分级必须以医师的诊断结果作为主要依据,而且要将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自理能力考虑在内。

2、细化的护理标准应全面考虑病人治疗及护理的需求

医生、护理人员分别确定病人的护理级别和生活护理等级既可避免医生对护理级别的认知不足,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分级护理的细化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儿科患者的自理能力之外,还应该将治疗医师对患者的治疗频率考虑在内。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4

在护理部及科主任的支持下,本病房共有在编护士19名。其中主管护士1名,护师6名,护士13名。

大学本科生1名,大专学历者5名,大专在读者3名。

2查房的组织形式

2.1护理部主任或副主任护师以上查房,每季度一次

由护理部定期组织副主任护师职称以上的人员进行高级的护理查房,起着指导和示范的作用.这种查房每三月进行一次,要求全院所有护士长参加.而护理部对三级护理查房则起着行政监督以及检查落实的作用.

2.2护士长查房,每两周一次

亦称中级查房.护士长根据病区专科特点或护理薄弱环节,有倾向性地选择病例.这种查房每两周一次,必要时可增次数.全病区半数以上护士参加.有时还要求护理部老师或其他相关人员参加.

2.3病区主管护士初级查房,每日一次

本病区病员总数50人,分两组.每组各设一名主管护士,其余均为分管护士.主管护士负责统筹安排本组的护理事务.上午对每一位病员进行评估后,开出护嘱,具体由分管护士执行.下午在完成各项常规护理工作后,主管护士带领分管护士对本组所有病员进行护理查房.

3护理查房内容

3.1全体病员的整体护理质量

由分管护士口头熟练汇报病人九知道,提出病人目前存在的护理问题(包括依据)和护理措施(包括措施落实情况).主管护士根据病情分析护理问题是否恰当正确,护理措施是否切实可行,并当场反馈护理效果。

3.2护理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的执行情况

要求分管护士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掌握操作的目的步骤,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变措施.如护理体检历来是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也不为临床护士所重视,临床护士往往有抄袭医生体检记录的倾向.为了强化护理体检意识和统一规范程序,我们在三级护理查房中加入了护理体检的内容,收到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3.3有关疾病和手术前后以及出院康复的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护士的基本职责之一[2]。我们要求分管护士在查房前完成各种宣教工作。护理查房时请病人复述有关疾病和手术前后以及出院康复的健康教育知识,或者演示床上翻身活动及咳嗽咳痰的正确方法等等.以检查临床健康教育的实效,达到查漏补缺的目的。

4.特色和创新

4.1打破了查房前通知病区护士分头准备资料的惯例.要求做到"平时和查房一个样",病人九知道了然于胸,相关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大大提高了护士的学习主动性.本病区99%的护士表示“三级护理查房是压力,更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巨大动力”。

4.2实现“主任-->护士长-->主管护士"式的新型三级护理查房.三者各司其职,重点各有偏颇.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各级护士技术职称的作用。

4.3使临床护理工作更趋于系统化,明显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护士通过当天“评估-->下诊断-->上措施-->反馈"的方式,使琐碎的临床工作变得有计划性,做到忙而不乱,从而大大地降低了护理差错的发生率。本病区连续11个月未发生护理差错。

4.4将病人作为整体护理效果的反馈点,纠正了护理措施仅仅停留在书写的缺陷,有力地纠正了整体护理在具体运作中出现的不足。

5.体会

5.1有利于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

三级护理查房对整体护理工作是一个集体评价和总结提高的过程.从如何得出护理问题-->如何制定护理计划-->如何将护理措施落到实处等方面展开讨论.注重护理计划的动态性对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晨

5.2有利于提高临床护士的专业素质

三级护理查房可促使护士加强医学基础理论和护理基础理论的学习,丰富了专业知识[1].另外在三级护理查房的过程中还能培养有关整体护理的正确思维方式,做到“活学活用勤思考”,而不是生搬硬套一些标准护理计划.从而大大地提高了临床护士的专业素质.

5.3有利于护患关系的融洽

三级护理查房尤其是主管护士的初级查房,将护患双相沟通作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环节,以工作职责的形式明文规定下来。并且以病人对宣教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价沟通效果的唯一标准.满足了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使健康教育形式由单相转向双相。有效地纠正了临床“重操作轻沟通"“只有沟通形式,没有沟通实效”的不良风气,融洽了护患关系,满意率由原来的92%升高到99.5%。

综上所述,开展新型的三级护理查房,促进了护理计划落实,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整体护理的深入开展,激发了护士的求知欲,提高了护士的临床专业水平,提高了病人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5

关键词: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护理管理

在医疗体系中,农村医疗应当构成其中的核心与要点;对于县级地区如果能提升综合的医疗护理水准,那么就可以帮助县级医院树立优良的形象,赢取更多病人的信赖。然而从目前来看,很多地区的县级医院并没有设立健全的护理流程,与之相应的管理机制也欠缺完善性[1]。面对新的形势,县级医院亟待提升自身的护理与管理水准,综合运用多样的措施和手段来保障护理工作的全面展开。如果能运用三级医院自身的资源来支援县级医院,那么就可以获得显著的实效性,在此基础上也保证了优质的护理管理。因此近些年来,对口支援的护理管理模式正在逐步推行,依照对口支援的基本思路来展开医院内部的日常护理工作,确保在本质上提升病人对于院内护理的满意程度。

1调查对象及方法

我院属于三级甲等医院,目前院内共有1200张开放床位以及720名护士。在院内现有的护士中,共有400名具备本科学历,10名具有研究生学历,其他为中专与大专学历。截至去年年底,我院经过评比获得了正高职称、副高职称与特殊津贴专家的荣誉资质。院内建立了放射科、外科以及妇瘤科等不同的科室,在各个科室内部都设有骨干的护理人员。所有护理人员都是女性,平均年龄达到42岁。根据县级卫生局的有关决定,去年我院对于县级医院进行了对口支援。在开展对口援助的活动期间,我院选派了15名骨干护理人员,分批前往接受援助的县级医院。具体的支援任务包括查房指导、护理会诊以及专题讲座等不同方式。具体而言,负责对口支援的我院护士在县级医院期间,一共开展了1周的护理查房指导;在巡回讲座的过程中,对于县级医院内部的有关人员给予了专门讲学。依照接受援助的县级医院需求,我院负责援助的人员还开展了阶段性的护理会诊,帮助对口援助医院分别设立了2个以上的模式病房。依照以点带面的基本原则,逐渐过渡至全院推进。

2调查结果

在此次调查中,我院一共制作了400份相关问卷,分别发放至县级医院内部接受护理的不同科室病人。在问卷回收的过程中,一共回收了390份有效的问卷。其中60%的病人每月平均收入低于2000元,75%的住院病人正在获得来自家庭的照料与支持;52%的病人已经能实现日常生活自理,然而剩余的病人并不能完全实现自理;65%的病人表明自己希望接受来自护理人员的日常饮食与锻炼指导,25%病人希望院内的护士可以为其提供帮助。经过调研可知,现阶段的县级医院并没有构建完善的护理模式,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①县级医院内部仍缺少优质的护理人员,人力欠缺的现象仍比较严峻。接受此次调查的很多院内护士都表示:由于近期医院加设了床位,以至于院内的护理人员通常会感觉到较重的日常工作压力[2]。同时,接受调查的部门主任也表明现阶段的县级医院通常承受了较重的护理压力,这种现状根源就在于匮乏的护理人才[3]。②县级医院现有的多数护士并不拥有较高的学历,同时也亟待引入年轻化的护理人员群体。县级医院欠缺高学历以及高职称的优质人才,以至于造成不合理的人才梯队。对于优质的护理服务来讲,很多在职的护理人员对此都缺乏明确的认知,多数人员也并不愿意自觉接受有关培训[4]。这种状态下,全院内部并没有形成浓厚的护理管理学习氛围。③从入院病人的角度看,很多病人已经反映自身并没有接受体系化的日常护理,尤其缺乏平日生活中的细节护理。县级医院对于前来接受诊疗的病人仍没有普及全方位的健康常识,亟待提升健康教育的综合力度。此外,某些县级医院甚至不具备最基本的护理规程,护理人员亟待更新护理意识,同时也有必要强化细节性的病人管理与护理[5]。由此可见,很多县级医院都亟待提升细节护理与服务意识。从病人本身来看,对于院内的护理人员也欠缺必要信任度。

3对口支援的具体措施

近些年来,对口支援模式正在迅速推广,越来越多的县级医院都接受了来自三级医院的支援。从本质上讲,对口支援模式具备自身的合理性,这是因为三级医院通常都拥有来自大中城市的优质医疗资源与护理资源,因此也具备了对口支援的基本能力[6]。由此可见,对口支援具备合理性以及可行性,比较适合县级医院推广运用。县级医院接受的对口支援具体措施如下。首先,三级医院有必要指派特定的人员,定期前往对口的县级医院并且提供咨询或者讲座服务。对口支援具体包含了免费培训、提供健康宣传、提供护理与医疗咨询、开展定期护理讲座等。负责对口支援的人员不仅应当传授最基本的护理原理及常识,在此前提下还需要传播实用性的院内护理技能。三级医院前往支援的护理人员应当陪同县级医院护理员,共同进行查房并且探究疑难病例,这种做法有助于提升整体护理水准[7]。对口支援的护理人员应当推广科普教育和健康宣传,对于县级社区内部的周边居民也应当强化健康意识,对于多发病以及季节性的常见疾病进行适当防控,进而保持自身的健康状态。在宣传基本保健常识的基础上,倡导健康的日常生活模式。其次,县级医院可以选派自身的骨干护士,前往市区指定的三级医院进行学习,开展长期性的进修活动。例如:我院指派的支援人员不仅负责直接帮助县级医院内部的护士,同时我院也接受了县级医院指派的进修人员,安排进修人员来到特定科室进行护理学习。在进修过程中,县级护理人员可以跟随我院的专家进行查房,对于病人进行分别管理;在遇到疑难的典型病例时,全院人员也可以共同予以探讨。我院开设了专业的伤口造口培训班、肿瘤专科培训班,近些年来还创建了血管通道中心。对于这些专业而言,县级医院指派的进修人员都可以接受相应培训[8]。最后,县级医院与三级医院内部的人员需要强化沟通,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技术手段进行密切沟通。例如:优秀的护士长可以负责为前来进修的护士讲解护理排班技巧,综合运用绩效考评、传授创优经验、回访出院病人、控制科室护理质量等手段和措施。对于对口支援的相关人员,都应当运用电子邮箱、短信或者电话方式保持沟通。此外,护理人员还可以构建QQ群或者微信群,运用这种方式来保证随时沟通。在微信群的内部,还可以疗效随访或者健康宣教的成果,对于疑难的护理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4对口支援的具体实效

在完成了初期的对口支援之后,县级医院已经通过归纳得到明确的护理流程,在展开护理整顿的前提下选出了3个样板科室。依照全面推进的基本思路,创造了以点带面的护理模式。县级医院内部的很多护士都反映:经过对口支援的活动,护理人员掌握了明确的文书书写方式,对于日常护理所需的各项技能也进行了透彻掌握[9]。同时,县级医院拟定了明确的护理规定,严格依照现阶段的法规及其他规定来约束院内的护理人员。通过运用综合性的护理改进措施,县级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都获得了提升。三级医院在施行对口支援时,依照走下去与请上来的基本宗旨来开展支援工作,从而也完善了基础性的支援工作[10]。在开展“走下去”的对口支援活动中,三级医院指派了多名骨干护理员,前往对口医院并且引导县级医院的护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健康宣教,确保病人都能明确健康的日常饮食方式等。一旦出现护理领域的疑难病例,各科室就应当进行综合性的大规模探讨,确保迅速解决难题并且获得优质的护理效果[11]。在开展“请上来”的具体活动时,三级医院一共帮助了多名县级护理工作者,对其提供了长期性的免费进修机会。在去年,我院通过培训获得了12名优质的县级护理人员,这部分人员在回到县级医院后就可以成为全院的护理骨干。对于前来住院或接受其他治疗的病人进行调查,结论表明现阶段的病人对于县级医院进行的日常护理表现出更高满意度,这种现状也在根源上彰显了县级医院获得的护理成效。护理管理的改进要点包含了对病人进行心灵关怀、施行弹性排班、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对待重症病人的危险期护理等。在一对一进行帮扶的前提下,每隔特定时间段就要召集全院范围内的护理座谈会,县级护理人员应当提交各个阶段的护理学习心得,确保对前来就诊的各类病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12]。

5具体建议

5.1现阶段获得的成果

三级医院应当依照因地制宜的思路展开支援,设计多个阶段的对口支援措施。在各个阶段中,三级医院指派的支援人员都应当密切结合县级医院在日常护理中的真实问题,对其提供可行的解决思路。具体在施行时,对口支援的关键点包含了基础性的护理常识、与护理有关的现行法律及其他法规、书写文书的相关规范、日常护理技能、对病人进行的运动与饮食引导等[13]。依照综合开展对口支援的基本思路,才能确保县级医院真正明确自身的护理漏洞与弊病,从而选择针对性的整改手段。

5.2现存的难题

截至目前,对口支援的各项工作都获得了显著进步。然而应当注意的是,现阶段三级医院可以指派的支援人员总数并不很多。对口支援活动包含了较大的日常工作量,如果长期予以开展,那么将会耗费较多人力,这种现状阻碍了持续性的对口支援开展。由于频繁更换对口支援的骨干护士,造成了不够连续的现象,这种现状也应当避免[14]。此外,大中城市现有的很多医院都属于专科性质医院,因此负责支援的护理人员通常也欠缺全盘式的思维模式。受到支援时间的局限,三级医院通常很难及时抽调适当的人员前往探讨疑难病例,这些弊病都是亟待加以改进的。

5.3探求完善思路

一级护理病人护理要点范文6

根据《护理管理学》对分级护理内容及所需时间的计算,1名病人实施一级护理需4.5小时/日,二级护理2.5小时/日,三级护理0.5小时/日。我院现有床位600张,实际收住病人800张,全院共有护士354人,按1992年8月17日调查的情况。见附表。从附表可见,8月17日一级护理病人157人,占当天住院病人总数的35%,按护理1名一级护理病人需4.5小时计算,共需706.5小时,按1名护士日工作8小时,仅此一项需88.3名护士,而当日值班护士总数仅77名,即使全部投入一级护理工作也无法完成。所以尚有二级护理病人180名,三级护理病人nl名,要完成448名病人的各级护理任务需要151.5名护士,显然现有131名护士很难适应分级护理制度的需要。护理人员缺编原因:①护士既要从事繁忙的临床护理工作,又要担负家务劳动,由于长期劳累,健康状况欠佳,影响出勤率。②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科室越分越细,对护理人员需求也相对增加。③随着诊疗设备的更新和增加,如CT、高压氧仓等,都需配备一定数量的护士,无形中使临床护士更缺编。

2医护分工问题

分级护理由医生决定,通过医嘱再由护士实施。其优点是能统一患者的护理要求和诊疗计划。但是,实践证明其效果并不理想,原因是:医疗专业课程中无护理学的内容,绝大多数医学生不甚了解分级护理制度的适应症及具体要求,年轻临床医生,也对此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确定护理级别不能严格掌握适应症。如一些病情不危重,但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本需一级护理,而医生则按二级或三级护理处理;有些不需要一级护理的病人,医生为了表示负责或人际关系而按一级护理处理。据1992年8月17日对我院10个科室448例住院病人统计,其中一级护理157人,最多科室34人,最少5人,平均巧.7人。而晚夜班仅1名护士,按一级护理的要求是无法付诸实施。医生也从不检查分级护理的实施情况。护士因力不能及,也就习以为常,结果是分级护理对部分病人只是一种形式,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应当改革。

3分级护理制和病人需求的问题

随着护理科学的发展,护理工作不仅限于执行医嘱,而且强调实施整体护理。要求护士详细了解每位病人现有的或潜在的健康间题,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而分级护理制则比较简单的把病人的护理要求固定在四级护理水平上,就很难完成病人的个体需求。

4分级护理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正之风,影响护理界的医德医风如:①不同级别的护理,收费标准不同。为了“创收”,有些医疗单位随意提高护理级别,增加病人经济负担.②由于护理人员缺编和其他原因,分级护理制度很难达到规范要求,许多病人未获得分级护理制所规定的服务内容,这是对病人的不忠诚、弄虚作假的坏作风。③护理工作不严谨,与伦理学中要求的“审慎”原则背道而弛。④部分医生不重视分级护理,新入院病人医嘱是一级护理,而痊愈出院时仍是一级护理,或入院时定三级护理,而病情加重后仍是三级护理,这是一种缺乏责任感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