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心得体会范例6篇

投资心得体会

投资心得体会范文1

关键词: 项目前期 投资估算 造价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23.3文献标识码:A

绪论

在实际工作中决策阶段编制的投资估算常被作为控制造价,对于设计咨询单位来讲,编制和审核投资估算是经常要做的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那如何才能很好地编制投资估算呢?。

一、投资估算的编制方法

投资估算的方法很多,比如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比例法、系数法、指标法等。其中有两种我认为用起来最为实用。

1、单位生产能力估算法。

它属于简单的匡算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简单便捷。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当前各地政府都在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一个工程从立项到开工有时只需要几个月时间,任务重,时间紧,能够提供的条件少,深度不足。在这种情况下,用这种方法尤其是项目建议书阶段很可行。可这方法缺点是把项目的建设投资与其生产能力视为简单的线性关系,估算结果精确度差。以某污水处理厂简单举例(见下表一)

项目名称 污水处理能力 建设投资 修正建设投资 单位污水处理量所需投资

一期已建 2万m3/d 3080万元 3800万元 1900万元

二期待建 4万m3/d 7600万元 -- --

表一

在这个例子中需要注意的是修正建设投资是如何修正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最后的结果误差更小。一般来说修正投资要从这几个方面考虑:估算编制期与已知资料编制期的人工、材料、机械价格差额比率,主要设备费差额比率,部分工程项目内容上差异所造成的差额比率等。

2、指标估算法。

它主要用于投资估算精度要求较高的可研阶段。实际中,尤其是市政工程进度要求紧,项目一般总是用可行性研究来代替项目建议书,所以说它最为常用。这种方法是按费用性质形成建筑工程、设备购置、安装工程等各种具体的投资估算指标,进而形成单位或单项工程的投资估算,汇总形成待建工程费用总估算,在再此基础上按相关规定估算二类费、基本预备费等以形成静态投资。不足之处就是需要大量的指标系数,这就需要充分的工作经验了。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北京一座普通钢结构天桥工程费大约6200元/m2,由此可以快速得出××天桥(约254平米)工程费约为157.48万元

二、做好投资估算的要点

简述了投资估算和设计概算的几个实用编制方法之后,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有效控制工程前期造价的目的呢?这就需要我们把握住其中的重要环节,下面就具体谈谈这些要点。

1、有效地积累工程造价资料。

从以上所述的编制方法中可以看出,在编制估算时常常需要选择若干个类似的典型工程加以分解、换算和合并,并考虑到当前的设备与材料价格情况,最后得出工程的投资估算额;而在编制设计概算时,则要更细致深入,可以具体到单位工程甚至分部工程的水平上;在限额设计和优化设计方案的过程中,设计人员也可能要反复修改设计方案,每次修改都希望能得到相应的概算,那么具有较多的典型工程资料是十分有益的。工程造价资料有很多种,但如何从庞杂的资料中有效地记录工程造价数据呢?工程造价资料积累不仅包括“量”和“价”,还包括对造价有确定重要影响的技术经济条件。我们在记录是不仅仅只是记录几个数字那么简单,最好要从中提炼出有用的单项、单位工程指标,这特别有利于今后做新的工程时类比使用,另外工程特征,也主要应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①技术经济条件,如项目的建设标准、建设工期、建设地点等②主要工程量、材料量和主要设备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等③人工工日和人工费。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影响项目投资造价的因素较多,如:物价水平、设计规范于建设标准、建设条件、工程拆改移、临时措施费等等,不同的具体项目会有很大的差异,在统计分析各类型项目投资造价数据时,要对具体的投资构成内容进行解释说明。经济学中有个常用的对象选择法,也就是ABC重点选择法。对于市政工程来说,比如道路一般可以分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而对于不同道路来说它的每公里造价指标(刨除掉拆迁征地外),就算它们同属于上述的同一类型的道路,这个指标差别也很大。经过材料分析你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个很大的影响因素在于桥梁工程,如果该条道路上的桥梁工程多,而且是立交的话,这个指标就会相差很大,所以在记录每一条道路的工程造价时桥梁工程就属于重点项目,这样在做投资估算时,如果用以往的造价资料,最好用把桥梁工程剔除的指标资料,最后再把桥梁工程单独用以往的工程造价资料估算,这样就可以快速得到比较准确的造价估算。

因此我们对不同的工程项目资料积累的最大目的是要找出可以今后可以借鉴的规律性的的东西,从收集资料中要找出对工程造价影响特别敏感的因素,加以进行详细的分析,剔除之,找出不同的工程中的相同可利用的地方,如果这样就能够形成行而有效的工程造价资料收集方法。

2、合理运用经济指标。

我们做投资估算时常常会用到各种各样的经济指标。在实际中对于不同的经济指标也有不同的运用。

(1)、单位工程造价指标。

这个指标的地区差异性比较大。在进入一个新的市场时,应先通过咨询当地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对类似工程的单位工程造价指标有个初步的了解。在了解这些数据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指标所含的工作内容。如果工作内容不同,指标的指导作用就会降低,甚至会产生不好的效果。另外,还要记录下同北京市单位工程造价相比较的比例系数,以方便下次工程可以快速作出估算。

(2)、各类费用的正常比例。

对于任何一个工程,它的建安工程费都是有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间接费等各类费用组成的,这些费用之间都有一个合理的比例。当然这个比例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项目也会有所不同。但是这个比例它总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比如说工程建设其他费用(除了征地拆迁费以外)一般占工程费用的10%~14%。如果掌握了这个比例,对于类似工程,尤其是知道了拟建工程编制期的人工、主要材料、机械价格,可以通过已建工程的这个费用比例很快得出需要的造价。

(3)、各分项工程价值的比例。

每个工程都是由不同的分部分项工程组成,各个分项工程之间的价值和比例随地域不同变化不是很大。就拿房屋建筑工程来说,每一个单体建筑都是由基础、墙体、楼板、屋面、装饰、水电、各种专用设备等分项工程构成的,它们在工程价值中都有一个合理的大体比例。就以北京某工程为例,主体结构工程(包括基础、框架和砖墙三个分项工程)的价值约占总价的55%;水电工程约占15%;其余分项工程约占30%。这对我们做投资估算非常有利,尤其是投资估算,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比较快速地做出估算,而且反过来也可以验证估算值的正确与否。

3、补充定额的合理应用

对于我们设计咨询单位来说,随着市场化的进程,新工艺、新技术层出不穷。许多新工艺、新技术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相应的标准、规范总是落后,所以在编制时国家或行业地方颁布的定额标准总是不能满足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因此这需要在实际工作中积累自己的补充定额指标。

如何合理的运用这些补充定额呢?首先,要能正确的编制它。定额的编制是在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现行的机械设备水平、现行的施工手段、通用图集、标准图纸、现行的施工规范、质量验评标准、安全操作规程、合理的施工损耗的基础上取定的消耗量标准。编制补充定额的最快捷途径是通过市场询价,注意在询价过程中,要对人材机的大致情况做一个了解(比如它们分别所占比例),已备应用。其次,使用时要注意它的应用条件。例如:斜拉桥工程,不管是北京定额还是外地定额,对于其中所用的悬索都没有合适的定额可用,一般采用市场价格,悬索的价格应用时特别要注意安装费的区别,一般来说,总吨位越小,它的安装费单价(即每吨费用)就越高,如果不注意应用条件,所有桥梁中都用这个单价,势必会产生估算的重大失误。

4、投资估算的复核

由于投资估算在整个工程造价控制的重要性,尤其是市政工程,在审批过程中要面临一系列的严格审查程序。但这里说的复核不是审批程序上的审查,而是对于编制者而言的自我审查。我平常所接触的工程以市政工程为主,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相比,市政工程有其独有的特点:一是市政工程是由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其产品为公众使用;二是市政工程的投资效益只能在其使用过程中显现。正是由于市政工程具有这些特点,铸就了市政工程在城市建设中的特殊地位。市政工程主要服务于城市区域,政府的目标、交通的限制、便利市民的要求,市政工程的工期一般不会太长,属于“短、平、快”的建设性质。而投资估算作为工程造价它是服务于其工程特点的。那么复核就要需从它们的特点入手,抓住要素,方能事半功倍。

(1)、宏观复核的重点。

从宏观上来说,首先要看投资是否打足,减少投资缺口,尽量避免钓鱼项目的发生。但投资也不能过大,因为对于市政工程来说,大部分资金都来源与政府,既然花纳税人的钱,就应该力求每一分钱都花在实处。这些通过类似工程的经济指标对比分析是最为有效的。具体来说投资估算可通过项目经济评价全面分析,看是否是达到了先进可靠、经济合理的要求。其次要从编制依据上来看,投资估算深度是否细化,精度是否可靠性,各种依据的时效和适用范围是否正确。

(2)、微观复核的重点。

从微观上来说,主要从“量”和“价”两方面着手,根据重点选择的方法,要先选择占工程总造价比例比较高或者工程量比较大的项目查看;然后再复核主要材料和主要设备,人工工日;最后再复核各项费用计取是否有误。

结论

总之,对于设计咨询单位来说,合理地编制投资估算的过程也是在工程项目前期阶段有效地进行造价控制的过程。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工程造价控制理念已被业界广泛认可。要想做好这项工作,仅靠理论学习是不可能得心应手完全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的;随着市场化的进程日益加剧,还需要我们学习和拓展在工程技术、合同、法律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联系实际,注重收集和积累工程造价资料,主动适应和努力提高自己的执业水平,逐步建立起一套由自己在实践工作中摸索出的有效理论和方法。参考文献

[] 全国造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审组. 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 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投资心得体会范文2

优化投资发展环境,现已成为全市上下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工作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基础工作。对我们渭城区正阳镇来说,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更是一项具有极端重要性和强烈现实性的任务。

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是正阳在新起点上实现“大发展”的重要保证。20__年以来,我镇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显著成绩。但从总的方面来看,我镇经济发展不足、经济总量偏小、经济水平欠发达的基本镇情尚未根本改变,必须在进一步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上有强烈的紧迫感,努力形成投资与发展环境的新优势,才能争取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加速向我镇集聚,从而促进加快发展。事实证明,多晶硅、大唐电厂技改等重特大项目年内相继投产,单晶硅等大项目将相继开工一方面表明了正阳在投资与发展环境方面具有的明显优势,另一方面也对进一步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

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是正阳在新形势下实现“大开放”的根本要求。发展的空间取决于开放的程度,发展的速度取决于开放的进度,发展的水平取决于开放的深度。要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内外融通的大开放格局,就必须进一步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强化开放意识、竞争意识和机遇意识,充分发挥正阳毗邻西安的区位优势、泾渭新区全面启动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势,机场高速、北环线以及即将启动的连接西安、泾阳的正阳大桥、正阳大道建设等交通优势,全力优化正阳的各类软环境优势,努力形成正阳在渭城区,乃至咸阳市对外开放的比较优势。

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是正阳在新趋势下实现“大承接”的关键所在。随着西咸一体化的深入推进,市委、市政府提出将渭城建成未来大西安的“新浦东”,把渭河打造成西安•咸阳“城中河”,全力打造支撑泾渭新区开发、融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绿色生态平台的大手笔,作为西咸一体化渭城的桥头堡,在新一轮产业大转移中,能否成为吸引西安,乃至省内外生产要素集聚和产业转移的承接“热地”,营造优良的投资与发展环境是关键。只有努力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降低产业转移成本,提高产业转移效率,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才能让优秀外来企业“无障碍进入,无障碍发展”。

优化投资与发展环境,是正阳在新阶段上实现思想“大解放”的战略举措。在不同的阶段,投资者对投资与发展环境的要求是不断变化、不断提升的。从最早对改善交通、能源、通讯等硬环境的要求,到提供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和优惠政策的要求,再到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提升产业、资金和服务的协调配套能力的要求。现在,已经进入到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科教、人才、金融及城镇化水平、人居环境等系统优化、整体提升的新阶段。当前优化我镇的投资与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对确定的重点项目,按照开工项目抓进度,续建项目抓投产的要求,严格落实“五个一”工作机制,夯实包抓责任,全程跟踪服务,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并持续不断地开展环境综合整治,严查“三乱”行为,坚决打击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另一方面必须跟上投资者对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实现思想的大解放、大突破、大跨越。

投资心得体会范文3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中国股市;个体投资者;非理性行为

一、引言

中国股票市场虽已有一段时间的发展,但相比较国外,我国股票市场仍然年轻和不成熟。资本市场近来产生了大量“投资异常现象”,这一现象挑战和质疑了以有效市场为基础的现资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开始兴起。行为金融学理论主要研究投资者在非理性假设下的投资决策行为及其对资产定价的影响,该理论认为理性投资是有限的,力争在充分考虑人的心理因素的情况下对股市的异常波动做出合理解释。我国股市的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不健全、股票价格波动大,投资者抱着投机、等心理参与投资,且以散户为主,不利于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以个体投资者在我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行为为研究对象,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我国股票市场上非理性个体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二、行为金融学概述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是金融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有机结合的综合理论,目标在于揭示金融市场上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行为金融学认为,在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和变动的所有因素中,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具有巨大影响。不同于有效市场假说,行为金融学理论认为,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是有限理性的,每个投资者之间的决策具有相关性。行为金融学的这种假说说明了,金融市场的参与者拥有不充分信息资源,并且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是有限的,投资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的理论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并不成立。

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析和讨论我国股票市场上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对于进一步分析明确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从众行为、信息反应过度与不足等投资异象,从而防范和减少投资者在市场上的非理性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行为金融学理论下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及其影响

(一)行为金融学理论下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特征

根据行为金融学理论,我国股市中的投资者大部分为不充分的理性,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过分自信;厌恶损失;羊群行为;后悔心理。

1.过分自信。绝大多数投资者都对自己的信息获取能力和分析能力有过分的信心,认为自己有最大概率得到期望的结果,从而忽视了可能产生的负面结果。此外,投资者对于外部性因素的影响和干预并不敏感。目前,我国证券化的总体水平和股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都较低,专业的咨询机构还十分匮乏,这些因素造成投资者往往容易高估自己的判断力,从而造成盲目、非理性投资。

2.厌恶损失。其特点为“持亏卖盈”,即投资者对赢利的“确定性心理”和对亏损的“厌恶心理”导致的投资者的行为。这种心理往往容易造成股市投资者在赢利时急于立即将持有的股票卖出,在亏损时却长期持有不愿脱手,而且容易过分寄希望于对想要的价格。当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处于盈利状态时,投资者会是风险回避者,通常选择较早卖出股票锁定利润;反之,处于亏损状态时,投资者就变为风险偏好者,通常会选择继续持有股票。

3.羊群行為。投资者跟风、从众的思想,是信息连锁反应所导致的行为方式,往往在个体投资者依据其他投资行为主体的选择而采取类似的投资策略时就会产生。个体投资者往往放弃自己所掌握的信息而去跟随他人的行为,即使按理性分析,他们所掌握的信息可能显示他们应采取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策略。

4.后悔心理。投资者在做出错误决策之后,往往会因为自己未做出本能够做出的更优选择而悔恨,且这种悔恨会使得投资者进一步做出更加不理性的行为。股价下跌时,个体投资者常常会后悔高价买入,为拉低成本,常会在下跌过程中补仓,这种决策并非基于对股票的理性分析,而更多的原因在于上一次决策的失误。很明显,结果会变得更加糟糕。

(二)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认为投资者是理性的,能够理性客观地评估资产价值;其次,即使有不理性的投资者存在,由于交易产生的随机性,因此也通常可以互相抵消,使得最终的资产价格不受影响;最后,即使投资者具有相关的非理性行为,在市场中也有可能还会遇到其他理性的套期保值者,理性的套期保值者会消除非理性投资者的行为对价格的影响。但在现实情况中,投资者大都是非理性的,这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影响了股票市场的有效性。

四、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行为的成因

(一)投资者的个人因素

1.投资者信息认知偏差

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说把市场分为三类:弱有效市场、半强有效市场、强有效市场。在此假设下,新的市场信息出现后,证券市场的价格总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对此信息做出反应,任何投资者无法利用各种分析手段获取超额收益。但是,市场并不是严格有效的,例如我国的股票市场,就是一个明显的弱有效市场,因此投资者通常会对市场信息反应过度或者迟钝。此外,其他影响投资者认知偏差的因素也是造成信息认知偏差的内在原因。

与此同时,市场由于监管和运行体制的不完善而充斥的各种不同的噪音信息也进一步造成了投资者对信息的认知过程的偏差。

2.投资者心理判断偏差

首先,盲目自信的心理偏差使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的繁荣阶段往往过于高估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股市前景,从而使决策存在着更强的非理性,进一步增加了投资风险;其次,重视熟悉事物的偏差使得投资者容易以当前或熟悉的事物为标准对其他因素进行评价或预测,这种偏差极易导致心理误判;再次,回避损失心理偏差,即投资者在形成决策时往往会形成一个“心理会计”效应,例如,股票投资者往往急于快速卖出上涨股票而长时间持有下跌股票,从而可以降低损失;最后,避免后悔心理的偏差使得投资者在决策时通常会更加偏好委托他人投资、联合投资等从众的投资行为。

3.需求和动机因素

投资者投资股票的主要动机和目标是为了获得更多利益从而满足其需求,因此,投资者往往因为股利和股票涨幅而做出盲目选择。企业会将此因素作为制定股票价格和政策的依据,根据投资者的需求和目标制定“诱因”,而这种“诱因”会进一步增加个体投资者的非理性投资行为。

4.投资者的心理因素

投资者由于自身拥有的信息、专业知识等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变化等外在因素,更多会依靠自己的启发式思维进行投资,从而产生的心理也各不相同,这种心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行为。

(二)外界环境的因素

1.社会环境因素

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会受到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投资者自身的非理性因素影响;第二,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诚然,投资离不开社会环境,尤其是当前,我国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贫富差距也在不断加大,绝大部分投资者都希望可以在股票市场中获取高额利润,但通常在未掌握充分知识的情况下贸然进入市场,而被带入过度投机的氛围,产生投资行为的不理性情况。此外,对我国股票市场来说,不规范的公司制度,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规范理性的投资理念只有在成熟的股票市场上才能够建立,而规范的公司制度是建立成熟股票市场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并不完善,这就给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创造了有力的生存条件。而非理性行为产生的一部分因素也来自于股票市场法律的不健全。

2.相关政策因素

除了外界环境,政府的相关政策也会不可避免地对股市变动产生影响。如果一项利好政策出台,投资者会明显增加自己的交易频率,并且保持这一频率相当长的时日。但是我国的股票市场机制并不完善,这造成了个体投资者一定程度的投机行为,不利于股市良好发展。

另一方面,对于“过度噪声”,我国政府应积极打击各种操纵股市、欺诈股民的现象,保障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中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与此同时,股票市场还必须加大信息披露,减少内幕信息传播,鼓励投资者的理性行为。

3.信息不对称因素

我国股市信息的透明度和政策的透明度较低,从而造成个体投资者对于股市内部的信息不熟悉,容易造成盲目跟风,只顾眼前利益,进行短期投机。投资机构往往会利用投资者此心理想法操控投资者,不利于投资者的理性投资。

五、减少我国股票市场个体投资者非理性行为的对策建议

(一)外部层面——完善政策及监管措施

1.提高政策透明度

投资者由于缺乏投资相关充分信息使得投资出现问题,所以,政府要提高股市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的透明度,从而能够减少股市波动对投资者的影响,完善相关体制制度,帮助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加强监管主体的监管力度

监管主体的监管应客观理性,并同时具有合法性、前瞻性、稳定性及透明性,要在严格监管违法违规主体的行为的同时保证股票市场健康运行,又要避免对股票价格指数的直接干预。具体应做到:第一,坚持监管法治化;第二,坚持监管科学化;第三,坚持监管稳态化;第四,坚持监管常态化;第五,坚持监管透明化。

3.改善股市的投资环境

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环境不完善、制度不规范、体系不健全,基于此情况,必须加强和完善股市的投资环境。首先,应在尽量不过多干涉股市的基础上制定政策法规,发挥股票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其次,信息的披露制度必须公正、透明、有效,公司应及时、准确地披露本公司相关信息;最后,也要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提倡价值投资理念。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联系和交流,多多关注投资者心理变化、教育程度、风险承受能力等,多元化、个性化地发展咨询服务,加强客户管理。

(二)内部层面——提高投资者自身能力

1.增强相关知识,理性思考

虽然证券投资的门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日趋降低,但证券投资本质上仍涉及金融、会计、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造成投资者非理性投资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各方面相关专业知识,因此導致盲目跟风投资。所以,投资者应多学习相关知识及投资方法,具备一定的投资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加强自身对投资风险的承受能力,减少投资中的非理性;其次,投资者应该根据自身的心理弱点和行为认知偏差,克服相关的盲目从众、投机、过分自信等心理;最后,投资者应该认真反思,理性思考,避免在股市中犯同样的错误。

2.加强自我认识,提高分析能力

投资者要想在股票、证券市场中做到理性投资,首先必须要了解自己,对自己各方面能力和知识水平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样才能更好地进入股市,从而有更大机会获得更高的收益报酬。投资者要学会培养自己各方面的水平和能力,以便拥有良好的个性、乐观的态度,可以在冷静的分析之后更好的做出决策,从而更好更快地找到适合自己投资的方式和方法,进行更为理性的投资。

3.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投资心得体会范文4

内容摘要:行为金融学用行为分析方法探讨和解决金融问题,本文研究了行为金融理论中的过度自信行为,具体分析了个体投资者、公司管理层、机构投资者的过度自信行为,并探讨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行为金融理论 投资 过度自信行为

过度自信行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而且很多研究都证明了其存在于个体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之中,在我国更是凸显,股市投资者的集体非理性、企业的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等问题一直存在,本文试图从行为金融理论视角探讨过度自信行为及其产生的负面影响。

行为金融理论概述

Markowitz、Sharpe、Fama、Merton等人的研究使现代金融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且他们的研究成果构成了经典金融理论的核心,后来随着金融发展和人们对于金融市场上股利之谜、股价溢价之谜等现象的研究,传统的有效市场假设、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受到严峻挑战。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兴起,它是运用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式来分析金融活动中人们决策行为的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目前来看是当代金融理论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个新的分支。它的主要贡献在于将行为分析方法应用于探讨和解决金融问题。1951年,Burrell将心理学和金融结合起来研究,标志着金融的新领域─行为金融领域出现。Slovice在1969年和1972年发表两篇关于从行为学角度分析投资过程的论文,为行为金融的发表奠定了理论基础。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行为金融理论研究逐渐兴起,期望理论得到认可,研究了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股市中的“羊群效应”等一系列问题。上世纪90年代以来,行为金融理论得到迅速发展,Shefrin和Statman于1994年建立了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并且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对行为金融理论有意义的观点,例如,HSEE(2000)认为行为金融是将行为科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上的研究成果运用到金融市场中产生的学科,它基于心理学实验结果提出投资者决策时的心理特征假设,在此基础上研究投资者的实际投资决策行为。

总体来看,行为金融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范式: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套利限制(limits of arbitrage)、行为资产定价模型(BAPM)以及其他关于人类决策行为的理论。其中期望理论又可以包含以下一些颇具信服力的论断:决策参考点(reference point)决定行为者对风险的态度、损失规避(loss aversion)、非贝叶斯法则的预期、框架效应(framing)。

过度自信行为分析

行为金融理论中最重要的心理偏差是过度自信,Gervais, Heaton 和 Odean (2002)将过度自信定义为, 认为自己知识的准确性比事实程度更高的一种信念, 即对自己的信息赋予的权重大于事实上的权重。过度自信是人类一个相当普遍的心理现象,一些研究表明人们总是认为自己能相对准确地判断某些领域一些具有不确定性的信息,并且对此深信不疑。大量研究也表明证券市场中投资者的心理存在着过度自信,并且过度自信心理会在投资行为中有所体现。一般说来,个体投资者、公司管理层、机构投资者均存在过度自信心理。

(一)个体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分析

在中国证券市场上,个人投资者过度自信表现为:归因偏差即很容易将股市投资的成功归于自己的正确判断,而把失败归因于客观条件的变化。在归因偏差的引导下,投资者坚信他们掌握了必要进行投机易的信息,所以经常在不确定的未来价格情况下出现非理性的投资,而且在不知不觉中强化了自己过度自信心理。如2004-2007 年在股指一路上扬的大好形势下,据历史数据显示:2004-2006年沪深两市全年的月平均新增开户数一路飙升,其中个人账户占沪深两市账户总数的90%以上。另外,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者会过分相信自己能获得高于平均水平的投资回报率,导致大量盲目交易。具体表现为“换手率”,在股市处于牛市时,市场行情异常火爆,一个交易者成功的次数或许会大大超过他的预期,呈现出过度自信的特征,交易频率大幅度增加。同时个体投资者的过度自信使其容易低估风险,倾向于持有高风险资产组合。

(二)公司管理层过度自信行为分析

过度自信心理在公司管理层中更具有普遍性,已有很多研究表明管理层非理的普遍性。管理者非理性是高管人员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行为倾向。管理层的过度自信表现在投资决策中的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会对证券有认识上的偏差,一般会认为有效的市场低估了企业的风险证券,会偏爱企业内部资金使得投资不足;在投资预算中,过度自信使他们坚信高的投资回报,投资时又会高估投资项目的价值和产生的现金流,容易投资一些净现金流为负的项目,出现过度投资。在企业的并购活动中,管理者的过度自信往往会表现为坚信并购活动会产生协同效应,高估并购收益,盲目并购活动极易产生。如果并购失败,往往还会有一种“事后诸葛亮”的心理,认为很可能会是这样的结果,来加强自己的自信。管理层这种过度自信的直接后果就是损害股东利益。

(三)机构投资者过度自信行为分析

机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价格决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我国股市中,可以从机构投资者的心理偏好中看出“金融市场异常现象”的一些原因。因为在中国股票市场这样一个不成熟资本市场上,机构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心理偏好比较突出和显著。同时,也存在“归因偏差”。当股票价格处于上涨阶段时,机构投资者会把持有股票的账面收益率的增加归结为投资决策的正确,偏好过度自信的心理;当股票价格处于下跌阶段时,机构投资者又过分相信自己掌握的信息,低估股价进一步下跌的信息的精确性,往往在股票市场反弹时抛售。机构投资者的这种过度自信心理在其投资决策过程中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中国股票市场会出现用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暴涨暴跌、高换手率等。陈其安、唐雅蓓、张力公(2009)用实证研究也表明股票市场交易量随着机构投资者过度自信程度的提高而提高;当机构投资者过高估计其所掌握信息的精确性时,其期望收益将随着其过度自信程度的提高而减少。

综上所述,过度自信对个体投资者、公司管理层、机构投资者的决策行为都有很大影响,并且产生了一些不良的经济后果。鉴于此,对于个体投资者应该重视投资者的非理性心理对股市的影响,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促使他们的投资理念日趋理性。对于公司管理层,应该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通过合理化的制度来约束管理层的过度自信行为,进而减少股东的损失。对于机构投资者,更多的是强化政府监管,完善股市相关制度,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来减弱机构投资者过度自信心理偏好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兰垠.公司行为金融学:管理者的非理性─一个综述[J].世界经济情况,2007(3)

2.Shefrin,H. and Statman, M Behavioral Capital Asset Pricing Theory[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1994(3)

3.Graham, J. and Harvey, C.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rporate finance: evidence from the field.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1(60)

4.田娟娟,尚慧.基于行为金融理论的行为投资策略分析[J].现代经济,2008(6)

5.陈其安,唐雅蓓,张力公.机构投资者过度自信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机制[J].系统工程,2009(7)

投资心得体会范文5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保守主义;隔离效应;反应过度;反应不足;自我归因;非理性波动

一、行为金融学简介

西方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之前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多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然而,研究者们在投资领域中发现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一门学科。著名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包括背景依赖(ContextDependence)、保守主义(Conservation)、隔离效应(DisjunctionEffect)、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与非理性人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均假设:个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个体和群体的决策往往并不会以理性利益最优化来决定其行事的策略。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假定之后,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动等融入投资决策过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限套利(limitstoarbitrage)和投资者心态分析(inverstor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设,在噪声交易和市场交易规则限制的影响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发挥作用。投资者心态分析就是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能对金融市场的许多现象解释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解释很多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市场泡沫和崩盘现象。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弱点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场上获取利润的。“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

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或者说直接影响股价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购买股票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有个活生生的人,而决定其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诸如最新的公开信息,历史的走势,某人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响其心理的多种因素之一罢了。进而,一个股票乃至一个证券市场的趋势就是有所有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及其发展而决定和推动的。因而进一步的可以认定证券市场和其他市场上往往存在着情绪周期,《洛杉矶时报》曾载文将其总结为轻视、谨慎、自信、深信、安心、关注和投降7个过程。这7个过程构成了一轮资产价格的完整波动过程。

股价是对股市总体心理状态的客观反应,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股价走势发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过去的事件谱写出了过去的K线走势,过去的K走势或者说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决定了某一时刻市场参与者的总体心理和财务状态。而这决定了未来基本面和消息面发生变化时参与者的反映,每个投资者的反应总合则决定了未来股市的走势。因此,同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市场,面对市场中投资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状态时,结果会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准备金,在牛市疯狂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会被认为是利空兑现,股市会更加的上扬,这在2007年的中国股市屡次可见。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现

非理性因素发生在股市波动的每一个阶段,具体来说,在一个周期的开始,股市在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价格的处于历史低位,而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显然此时股价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至少是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从长期而言应该是很好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大多数的投资者在熊市的惨跌中已经心有余悸,根据卡尼曼的回忆效用理论,此时投资者对于上一资产价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经历具有强烈的回忆效应,恐惧造成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难以对当前的市场有准确客观的分析,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之时,股价反而波澜不惊,多以小的震荡为主,这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反应不足”和“隔离效应”来解释,“反应不足”又可称为“保守主义”其表现形式有两点:一是人们习惯于对不确定的事物先设定一个初值,然后根据信息的反馈对这一初值进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势就在此形成了一个悲观的初值;二是人们总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本能,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识别,对有利于保持原有观点的信息加以重点确认。以上两点使得当基本面开始改变时人们的反应滞后。

“隔离效应”,即人们总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预期彻底实现时再做出决策的倾向,也使得一轮资产价格上升行情在初期总是缓慢而犹豫,唯有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后,人们才能从“轻视”和“谨慎”转变为“自信”的状态,慢慢地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

当资产价格上升波段发展到后期,此时资产的价格已远没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经远远高于其价值,但上升的趋势,使得“过度自信”现象很容易发生。人们经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当行情发展到高潮阶段,市场上总是乐观的情绪蔓延,长期的上涨行情使得参与者的自信不断得到正强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观和激进。同时长期高扬的股价会让人产生价格偏移,产生对当前股价的认同的倾向。信息窜流和“羊群效应”现象使得在一轮行情末期的投资者总体的乐观情绪很难被扭转,人们通过相互间的循环反应刺激,情绪逐渐高涨。于是人们很难想象股价会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见过更高的价格,而认为其实也在历史高位的价格很便宜,而大举买入,当有很多人这么做时,群体的非理性就产生了,这就是股价在达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还会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现

当一个周期进入下跌阶段时基本面开始变化,人们过于乐观的预期被突然打破,股市开始下跌,同样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涨时期,许多利空的因素出现以后并未改变股市上扬的趋势,人们产生了侥幸心理,在“保守主义”配合下,往往不会去考虑量变到质变的可能。在经过长期的牛市行情后人们会产生“资金效应”,资金效应是指在产生收益效应后,人们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再次的后失败所产生的痛苦往往较小,因为损失被前期的收益缓冲了。因此继续投资的冲动不会立即消除。对于新近的头寸带来的损失,也会因为“后悔厌恶”而不会随基本面的改变而轻易卖出。以上种种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作用使得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情形,即虽然股价已脱离价值,趋势似乎也已转变,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调之后总会有一波有规模的反弹,几乎每次的股市逆转的形态总是以M头出现。

伴随着股市下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市场绝非原先认为的那么乐观,阻碍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开始不断出现。当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长期的下跌使得人们产生了趋势持续的预期,使得即使股价在下跌之后突显出了价值,但场外资金依然不敢进入,同时筹码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账面亏损,对股价的定位产生巨大的改变,用惊弓之鸟来形容比较贴切,当股价由于抄底资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时,成本较低的投资者倾向于在略有亏损时出局,而不会在意此时股价是否匹配股票的价值,长期的下跌同样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保守主义”在此再次发挥效应,随着股价的上升,不断有接近其成本区的投资者选择抛售,反弹很快就被无法控制的抛盘镇压下去了。这也是下跌时会出现波浪式下跌,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也越来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趋势之中,慢慢地人们开始认为下跌时常态而上涨只是偶然,市场的总体悲观情绪又会通过“羊群效应”在群体中的投资者间进一步加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惜买现象,造成资产价格启稳的困难。此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开始从“安心”,“关注”转变为“投降”。

市场的大底是由长线的价值投资者造就的,唯有当有较大的一批资金开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动而进入股市时才可能结束绵绵的下跌趋势。一个特定市场中坚定地价值投资者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和难以估计的,并且只有这批价值观相同的人在较集中的时点上共同进入股市,才能对趋势产生作用,这就造成了大盘暴跌时的下跌幅度和节奏难以估计。在一个趋势投资盛行的市场,在长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会脱离“羊群”敢于逆势而为,其结果就是股市往往会下跌到一个离谱的点位。如格雷厄姆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抄底,结果破产。费雪已经预见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买入股票后账面损失达到50%。他们都是著名的投资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难以预测非理性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五、结论

非理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个体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体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贪婪与恐惧的存在使得价格和价值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而具体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等的不同造成了市场总体心理状态的不同,故而对于即便相似的基本面市场总体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流行的技术分析就其根本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统计总结,并试图通过概率指导投资。但参与者在不断变化,参与者的数量和市场中交易的股票也在不断变化,此外不同股票可能吸引不同的具有特定行为特征的投资者,这使得在另一个股票上的数据分析变得钝化。资本市场是由无数投资者和投机者共同构成的博弈场所,因而对于资本市场脱离基本面因素的非理性波动唯有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审视。行为金融学无法精确地为投资预测价格的波动和走势,但却可以在分析投资者心理和大众预期的基础上来研判资产价格波动的发展阶段。从投资的战略角度来把握一轮行情的发展,发现机会,规避风险。

参考资料:

投资心得体会范文6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保守主义;隔离效应;反应过度;反应不足;自我归因;非理性波动

一、行为金融学简介

西方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行为金融学之前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多假设:个体在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然而,研究者们在投资领域中发现了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西方的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投资活动过程中发现,金融学的许多数学模型,不能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现实中的投资活动,对投资活动中人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行为金融学就是试图去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一门学科。著名的行为金融学理论包括背景依赖(ContextDependence)、保守主义(Conservation)、隔离效应(DisjunctionEffect)、反应过度(Over-reaction)、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等。

二、资产价格非理性波动与非理性人假设

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理论均假设:个体在投资决策过程中会全面考虑所能得到的信息并理性地进行投资决策。但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大量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个体和群体的决策往往并不会以理性利益最优化来决定其行事的策略。行为金融学是在传统金融理论出现一些异常现象时候发展起来的。行为金融学认为人类具有一定的理性,但人类的行为却不尽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在对人类行为进行了有限理性,有限控制力的基本预设假定之后,把人类的感情因素和心理活动等融入投资决策过程之中并加以分析,认为这些因素都在人类的决策过程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行为金融学有两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有限套利(limitstoarbitrage)和投资者心态分析(inverstorsentiment)。有限套利就是基于人的非理性假设,在噪声交易和市场交易规则限制的影响下,再完美的套利也只能部分发挥作用。投资者心态分析就是解释投资者在决策过程中,情绪和认知错误是如何对其投资产生作用的。对心理学的研究能对金融市场的许多现象解释带来很大的帮助,也能解释很多股票市场的异常现象,比如市场泡沫和崩盘现象。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为人类的许多弱点是一致的,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的,可以被利用在市场上获取利润的。“行为金融学首先并不完全肯定人类理性的普遍性。而认为人类行为当中有其理性的一面,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非理性的因素。”

决定股价的短期波动或者说直接影响股价的因素是所有参与的投资者的心理因素的综合,包括理性和非理性的心理因素。购买股票的每一分钱背后都有个活生生的人,而决定其是否购买股票的直接因素就是其当下的心理状态。所有的外部的因素诸如最新的公开信息,历史的走势,某人打听到的小道消息等等都只是影响其心理的多种因素之一罢了。进而,一个股票乃至一个证券市场的趋势就是有所有的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及其发展而决定和推动的。因而进一步的可以认定证券市场和其他市场上往往存在着情绪周期,《洛杉矶时报》曾载文将其总结为轻视、谨慎、自信、深信、安心、关注和投降7个过程。这7个过程构成了一轮资产价格的完整波动过程。

股价是对股市总体心理状态的客观反应,任何一个时点上的股价走势发展,向上或是向下,都是由过去发生的事件和将要发生的事件共同造成的。过去的事件谱写出了过去的K线走势,过去的K走势或者说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决定了某一时刻市场参与者的总体心理和财务状态。而这决定了未来基本面和消息面发生变化时参与者的反映,每个投资者的反应总合则决定了未来股市的走势。因此,同一事件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在不同的市场,面对市场中投资者的不同原有心理状态时,结果会完全不同的。比如提升存款准备金,在牛市疯狂时,存款准备金率的提升会被认为是利空兑现,股市会更加的上扬,这在2007年的中国股市屡次可见。

三、非理性在股市上升中的表现

非理性因素发生在股市波动的每一个阶段,具体来说,在一个周期的开始,股市在经历一段长期的调整之后,股票价格的处于历史低位,而此时经济基本面开始好转,股价开始处于上升的初级阶段,显然此时股价合理甚至是低估,基本面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至少是最坏的情形已经过去,此时从长期而言应该是很好的购入股票的时机,但大多数的投资者在熊市的惨跌中已经心有余悸,根据卡尼曼的回忆效用理论,此时投资者对于上一资产价格周期期末的暴跌经历具有强烈的回忆效应,恐惧造成了投资者的悲观情绪,难以对当前的市场有准确客观的分析,当利好的趋势不断显现之时,股价反而波澜不惊,多以小的震荡为主,这可以用行为金融学中的“反应不足”和“隔离效应”来解释,“反应不足”又可称为“保守主义”其表现形式有两点:一是人们习惯于对不确定的事物先设定一个初值,然后根据信息的反馈对这一初值进行修正,而前期的下跌走势就在此形成了一个悲观的初值;二是人们总有对信息进行筛选的本能,对新信息进行选择性识别,对有利于保持原有观点的信息加以重点确认。以上两点使得当基本面开始改变时人们的反应滞后。

“隔离效应”,即人们总愿意等待直到信息披露或预期彻底实现时再做出决策的倾向,也使得一轮资产价格上升行情在初期总是缓慢而犹豫,唯有在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徘徊后,人们才能从“轻视”和“谨慎”转变为“自信”的状态,慢慢地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投资人进入市场,股市成交量不断增加。

当资产价格上升波段发展到后期,此时资产的价格已远没有原先那么有吸引力了,甚至已经远远高于其价值,但上升的趋势,使得“过度自信”现象很容易发生。人们经常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低估运气和机会在其中的作用。当行情发展到高潮阶段,市场上总是乐观的情绪蔓延,长期的上涨行情使得参与者的自信不断得到正强化,因而操作上更加的主观和激进。同时长期高扬的股价会让人产生价格偏移,产生对当前股价的认同的倾向。信息窜流和“羊群效应”现象使得在一轮行情末期的投资者总体的乐观情绪很难被扭转,人们通过相互间的循环反应刺激,情绪逐渐高涨。于是人们很难想象股价会突然的暴跌,即使有所下跌,由于见过更高的价格,而认为其实也在历史高位的价格很便宜,而大举买入,当有很多人这么做时,群体的非理性就产生了,这就是股价在达到通常的估值上限后还会波浪式上升的原因。

四、非理性在股市下跌中的表现

当一个周期进入下跌阶段时基本面开始变化,人们过于乐观的预期被突然打破,股市开始下跌,同样的由于之前股市上涨时期,许多利空的因素出现以后并未改变股市上扬的趋势,人们产生了侥幸心理,在“保守主义”配合下,往往不会去考虑量变到质变的可能。在经过长期的牛市行情后人们会产生“资金效应”,资金效应是指在产生收益效应后,人们倾向于接受以前不接受的,再次的后失败所产生的痛苦往往较小,因为损失被前期的收益缓冲了。因此继续投资的冲动不会立即消除。对于新近的头寸带来的损失,也会因为“后悔厌恶”而不会随基本面的改变而轻易卖出。以上种种人们心理上产生的作用使得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情形,即虽然股价已脱离价值,趋势似乎也已转变,但在股市的一波大回调之后总会有一波有规模的反弹,几乎每次的股市逆转的形态总是以M头出现。

伴随着股市下行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市场绝非原先认为的那么乐观,阻碍经济发展中的负面因素开始不断出现。当到了在下跌的后期,长期的下跌使得人们产生了趋势持续的预期,使得即使股价在下跌之后突显出了价值,但场外资金依然不敢进入,同时筹码持有者由于巨大的账面亏损,对股价的定位产生巨大的改变,用惊弓之鸟来形容比较贴切,当股价由于抄底资金的介入而有所回升时,成本较低的投资者倾向于在略有亏损时出局,而不会在意此时股价是否匹配股票的价值,长期的下跌同样的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定式,“保守主义”在此再次发挥效应,随着股价的上升,不断有接近其成本区的投资者选择抛售,反弹很快就被无法控制的抛盘镇压下去了。这也是下跌时会出现波浪式下跌,高点越来越低,低点也越来越低的原因。

在下跌的趋势之中,慢慢地人们开始认为下跌时常态而上涨只是偶然,市场的总体悲观情绪又会通过“羊群效应”在群体中的投资者间进一步加强,这就造成了严重的惜买现象,造成资产价格启稳的困难。此时绝大多数的人都开始从“安心”,“关注”转变为“投降”。

市场的大底是由长线的价值投资者造就的,唯有当有较大的一批资金开始不在乎短期的波动而进入股市时才可能结束绵绵的下跌趋势。一个特定市场中坚定地价值投资者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和难以估计的,并且只有这批价值观相同的人在较集中的时点上共同进入股市,才能对趋势产生作用,这就造成了大盘暴跌时的下跌幅度和节奏难以估计。在一个趋势投资盛行的市场,在长期下跌之后,很少有人会脱离“羊群”敢于逆势而为,其结果就是股市往往会下跌到一个离谱的点位。如格雷厄姆1929年美国股市泡沫破灭后在1931年抄底,结果破产。费雪已经预见29年股市泡沫破灭,但是还是买入自认为是便宜的股票,结果几天之中损失了几百万美元。股神巴菲特也曾在买入股票后账面损失达到50%。他们都是著名的投资家,但在非理性面前,任何理性分析都难以预测非理性造成的冲击和波动。

五、结论

非理性是人类难以克服的弱点,个体的非理性的累加造成了整体市场的非理性波动,贪婪与恐惧的存在使得价格和价值会产生巨大的偏差,而具体时代背景,人文环境等的不同造成了市场总体心理状态的不同,故而对于即便相似的基本面市场总体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流行的技术分析就其根本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统计总结,并试图通过概率指导投资。但参与者在不断变化,参与者的数量和市场中交易的股票也在不断变化,此外不同股票可能吸引不同的具有特定行为特征的投资者,这使得在另一个股票上的数据分析变得钝化。资本市场是由无数投资者和投机者共同构成的博弈场所,因而对于资本市场脱离基本面因素的非理性波动唯有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来研究和审视。行为金融学无法精确地为投资预测价格的波动和走势,但却可以在分析投资者心理和大众预期的基础上来研判资产价格波动的发展阶段。从投资的战略角度来把握一轮行情的发展,发现机会,规避风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