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业资源调查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范文1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摸清我市林木种质资源本底,对加强我市林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林木种质资源是遗传多样性的载体,是良种选育和遗传改良的重要物质基础,不仅关系到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是林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查清我市林木种质资源(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资源)、主要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古树名木、引进树种(品种)种质资源,还将为我市林木种质资源的保存、利用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市现在和将来林木遗传改良提供科学服务。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一)野生林木种质资源。指在我市自然分布、以原生群落存在和生长的树种,包括珍稀濒危树种。调查内容包括:种类、地理分布、单株或群体信息、生长情况等。
(二)主要栽培树种(品种)种质资源。指用材林、生态防护林、经济林和观赏树木及花卉(木本)等树种(品种)种质资源。调查内容包括:种质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生长情况。
(三)古树名木。指具有百年以上树龄的古树,具有特殊文化历史纪念意义的名木,以及人类活动密集区内树体胸径大于100cm的大树等。调查内容包括:古树名木资源的类型、分布、数量及生长情况。
(四)引进树种(品种)种质资源。指在自然分布区以外(省外、国外)引进的本市没有的树种(品种)种质资源,已经适应当地环境条件,正常生长发育并获得相应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调查内容包括:引种树种(品种)产地、引种时间、驯化方法、栽植立地条件、生长发育情况、用途、繁殖方法等。
三、方法和步骤
(一)制定方案。各市(区)结合本地实际,科学制定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实施方案,报市林业局审批备案。
(二)收集资料。各市(区)责成专人收集本辖区的有关资料,主要包括:本辖区森林资源清查资料、林业区划资料、果树花卉及古树名木等单项类种质资源调查资料、树木或有关植物的考察报告、林木引种情况、良种基地建设、地方志、树木志、植物志等。
(三)培训人员。各市(区)组织对调查技术负责人员和调查队员进行业务培训,使其全面理解技术规程、实施细则的规定,掌握调查方法和野外工作方法。
(四)外业调查。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遍及全市山、滩、村庄各个角落,要把这些资源准确查清,是一项面广量大的细致工作。要深入发动群众,忆查当地林木种质资源,同时组织召开各种座谈会,了解当地林木种质资源概况。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调查对象制定详细的调查方案,明确调查方法,初定调查线路,在做好材料准备、调查工具准备和安全防护准备后,科学安排,进入实地调查。所有树种都要按要求拍摄影像,采集制作标本。
(五)内业整理。外业结束后,各市(区)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后报市林业局,调查资料由市林业局进行全面审核,审核不通过的要退回进行补充调查。市林业局按照规定格式进行全市统计汇总,并以市为单位编制调查工作报告和报表,上报省林业局。
(六)督导检查。为了保证调查工作的严肃性,督导检查工作贯穿于全市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全过程。调查工作启动后,各市(区)要进行阶段性自查,市林业局将全面检查各市(区)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时间安排
(一)2011年9月
1.制定《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方案》。
2.做好全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的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调查的意义、任务和要求。
3.各市(区)建立林木种质资源调查队伍,制定本市(区)具体调查方案,报市林业局审核备案。
4.组织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技术培训。
(二)2011年9月—11月
1.开展外业调查工作,重点抓住秋季果期这个季节。
2.进行必要的内业整理。对一些调查任务量大的地区或山系,为避免遗漏和重复,可进行阶段性简要内业整理。
3.开展专业指导。市林业局将到各市(区)检查指导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各市(区)也要组织专业人员对本市(区)面上工作进行巡查督导。
(三)2011年12月—2012年4月
1.开展内业整理工作。对已开展的外业调查情况全面整理,掌握各市(区)调查工作进展。
2.做好继续调查和补充调查准备工作。
(四)2012年5—11月
1.继续调查和补充调查工作。全面完成外业调查工作以及必要的补充调查。
2.内业整理。各市(区)对本辖区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汇总,编制调查工作报告。
(五)2012年12月—2013年12月
1.市(区)汇总。各市(区)编制完成调查工作报告和报表,上报市林业局。
2.检查验收。所有工作结束后,编写调查成果报告之前,市林业局组织对各市(区)调查工作进行验收。
3.全市汇总。市林业局根据各市(区)及市直有关单位的统计汇总材料,进行全市汇总,完成全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总结,撰写《市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报告》。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范文2
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资源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森林面积1.95亿公顷,净增2054.3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由18.21%提高到20.36%。除港、澳、台地区外,全国林地面积3.04亿公顷。其中,天然林面积1.2亿公顷,天然林蓄积量114.02亿立方米;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公顷,蓄积量19.61亿立方米。
但是清查结果也显示出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的问题:森林覆盖率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排在世界第139位;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
清查结果表明,我国林地保护管理面临的压力增加,第七次清查与第六次清查间隔的5年间,林地转为非林地的面积虽有所减少,但依然有831.73万公顷,其中有林地转为非林地面积377万公顷,征占用林地有所增加,局部地区乱垦滥占林地问题严重。同时,我国现有宜林地质量好的仅占13%,质量差的占52%;全国宜林地60%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今后我国营造林难度将会越来越大。
专家鉴定2009年湿地资源调查成果
6月10日,国家林业局举行了2009年湿地资源调查成果专家鉴定会。与会专家分别听取了北京市、天津市、吉林省、黑龙江省、江苏省和广东省湿地资源调查领导小组关于湿地资源调查的工作汇报,一致同意6省(市)的调查成果通过鉴定。
专家出具的鉴定报告指出,各省(市)的湿地资源调查报告详细阐述了各地湿地资源的类型、分布和面积,以及湿地生物资源及其保护、利用与发展现状,分析了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报告格式规范,数据翔实,图表齐全,达到了查清湿地资源现状和动态变化情况的目的,为湿地保护管理和履行《湿地公约》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为完善我国湿地资源监测体系建设,为我国湿地资源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提供完整、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国家林业局决定从2008年到2012年的5年时间里,按照《湿地公约》的有关规定,利用成熟的科技手段对单块面积不小于8公顷的各类湿地资源展开第二次全国调查。
据悉,今年的全国湿地资源调查工作已经启动,绝大部分省份已经召开了全省的调查启动会议,举办了培训班,目前调查工作已进入外业调查阶段。
国家林业局对集体林改实施跟踪监测
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实施、财政部支持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监测项目今年将对福建、江西、云南、陕西、辽宁5省林改情况开展监测。6月5日,项目组在北京召开会议,对项目实施作出具体安排部署。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跟踪监测项目由国家林业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与局农村林业改革发展司、发展规划与资金管理司联合组织实施。2009年,项目启动了福建省试调查工作。2010年,项目组在总结福建省监测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对监测内容和指标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将监测范围扩大到江西、云南、陕西和辽宁省。项目将通过跟踪调查,了解进展,评估效果,反映问题,为决策提供系统、全面、及时和可靠的信息。
据了解,本次跟踪监测将围绕监测目标进一步优化指标体系,使监测指标设计既兼顾地区差异,又能反映改革的总体状况,既科学合理,又有可操作性,既要反映问题,也要了解问题产生的原因。会议要求监测单位与调查省份林业主管部门做好协调沟通,建立调查数据和结果使用和管理制度,做好调查指标的审批备案工作,确保监测工作合法化、规范化。
中法研讨生物柴油项目合作
近日,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与法国开发署联合召开中法生物柴油项目建设与合作研讨会,双方就开展生物柴油项目合作进行了深入研讨。
研讨会上,双方就生物柴油发展现状、经验、技术成果、政策举措等内容进行了交流,并就中法生物柴油项目建设框架意见展开初步讨论。中方专家介绍了我国规模发展生物柴油的基本思路、林业生物柴油科研与产业化现状,并重点介绍了文冠果、小桐子、黄连木能源林培育的经验。法方专家就法国生物燃料发展、小桐子项目、生物柴油技术及原料预处理方法、法国开发署生物燃料项目发展战略等,与中方进行了交流。
目前,双方初步达成合作意向。法国开发署负责人表示,双方可考虑建设生物柴油试点示范项目,项目包括生物柴油原料从育苗到加工生产转化成生物柴油的整个产业链过程。据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该示范项目建设将会有力地推动我国林业生物柴油事业的发展,提高和完善生物柴油从种植到加工的系列生产技术水平,促进我国生物质能源及当地经济发展。
专家筹谋林业科技“十二五”蓝图
6月2日,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召开了林业科技“十二五”规划专家座谈会,就初步形成的林业科技“十二五”规划初稿及林业科技重大需求广泛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十二五”规划初步拟定到2015年,我国将建立起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国家林业科技创新体系,在新品种创制、森林经营、生物产业、信息技术、生态环境改善与治理、应对气候变化、区域林业、新兴战略性产业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科技进步贡献率拟由“十一五”末期的40%提高到50%,成果转化率拟定达60%,大幅提高科技支撑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升级的能力和水平。
专家指出,林业科技发展规划是引领林业如何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涉及林业全局工作的先导性、战略性文件。规划内容既要注重自然科学研究,也要涉及重点软科学领域、注重人才团队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内容。编制规划要切实围绕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对林业科技重点任务进行系统布局,为推进林业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奥斯陆气候变化与森林大会召开
5月27日,由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任团长,外交部、国家林业局和中国气象局组成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在挪威召开的奥斯陆气候变化与森林大会。会议由挪威首相斯托尔滕贝格和印尼总统苏西洛共同主持,来自50多个国家、20多个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代表参加了大会。此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森林退化排放及森林保护、可持续管理等增加碳汇行动的自愿临时关系(REDD+)。
会议实现了预期目的。会议宣布正式建立自愿性的、不具法律约束力的、临时的REDD+伙伴关系,明确了伙伴关系的核心目标、原则、组织管理和伙伴成员责任。50多个国家加入了该伙伴关系。发达国家承诺将提供40多亿美元用于REDD+行动,与会发展中国家表示愿将发展和保护森林作为参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推进本国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尽早付诸实施。
国际风景园林师聚首中国
有着“风景园林行业奥林匹克大会”之誉的第四十七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世界大会5月28日至6月1日首次在中国大陆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风景园林及相关行业领域的2500名代表齐聚中国苏州,共同见证了中国风景园林的发展。IFLA执行主席戴安妮・孟赛斯女士称赞说,这是IFLA有史以来参赛人数最多、最为成功的一届盛会。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范文3
关键词:林业生产 规划设计 问题 对策
1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认识不足, 重视不够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 林业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 林业发展要有清晰的思路,林业管理要有配套的方法, 这一切都必须取决于对林业客观实际的了解和客观规律的掌握, 就是要通过林业调查、监测、检查、监督等基本手段, 摸清森林资源家底, 掌握森林资源动态, 应用科学方法和适用技术, 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组织、协调和控制、达到增加森林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 发展林业事业的目的。但目前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内涵和意义, 在我们的相当部分地、县级林业主管部门领导认识上还不是很明确, 总感到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只是投人, 没有产出, 成果效益只是社会效益的间接性, 没有经济利益的直接性。因此, 对上级部署的调查任务, 只停留在口头上重视, 没有在行动上落实, 尤其是专业调查任务, 有的一分解到具体一单位, 最起码的配套经费都不解决, 工作一拖再拖, 最后应付了事。
1.2 专项调查经费不足, 制约了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目前我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的经费来源, 财政仅拨给人头经费, 专项调查仍靠各级林业主管部门自筹。从近几年省林业厅部署的几项专业调查看, 地、县自筹专项经费积极性不高, 尤其是少林市、县有的根本就不配套, 调查经费严重不足制约了调查设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1.3 技术设备落后, 技术手段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属于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由于前期客观上的原因, 技术装备上就存在先天不足,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 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做了大量工作, 但新技术开发应用进展缓慢, 总体水平仍很落后。目前许多地、县(市) 级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单位仪器装备仍停留在70~ 80年代状况。调查规划设计技术方法虽有改进, 但步伐不大, 由于经费限制,实用技术在市、县两级调查设计中很难推广应用。设备未能更新, 技术手段落后, 制约了调查规划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高。
2 林业规划设计
2.1 林业区划
2.1.1 意义
可协调林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关系, 可实行林业生产区域化,因地制宜开展造林工作,分类指导,科学地组织生产,根据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树种特性发展林业。
2.1.2 原则
是以客观存在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状况、社会发展对林业的要求为进行林业区划的准绳, 要求区划成果充分反映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起到促进林业发展的作用。为了反映林业生产布局, 在分区时必须遵循地域上相连者才划分为一个区的原则。
2.1.3 依据
①自然条件(立地条件):即对森林分布与生长有重大影响的因子如气候、地貌、地质水文、土壤、植被等因素。②社会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需求, 即应与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需求相一致。
2.1.4 方法和步骤
林业区划分级进行,共分四级。一级区划:以大地貌和地带性气候为依据,把全国分为8个一级区。可视为全国性或文件性区划。二级区划:以地貌和气候条件为依据,把全国分为50个二级区,可视为省级区划。三级区划:以土壤类型和地形条件为依据。四级区划:以小地形、土层厚度和植被为依据进一步分为不同的立地类型。
2.2 林业规划
2.2.1 林业区划与规划的关系
规划是反映发展速度和时间安排, 可随国民经济的需要和资金、劳力等进行调整,有可变性,一旦实施完毕就可终止。区划是规划的基础和依据,规划是区划的延伸和深化,是应用区划来指导林业生产而产生的重要成果,是区划的落实。区划是通过规划得以实施并经规划检验的。所以没有区划,规划就没有基础;没有规划,区划也不可能实现。
2.2.2 林种规划
林业区划中的一级区还是二级区都在较大范围内按照林种进行划分的,已在大的区域范围内规划和确定了林种。各地可依据林业区划的框架, 结合本地区的实际进行林种规划。林业区划的林种是一个大的林种框架,是一个“主线”和“体系”, 允许在一定的范围内发展与主要林种相配合的其它林种。
3 目前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几点建议
3.1 林业调查规划工作应该科学、适应社会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采伐周期的缩小,我们的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仅仅局限在资源这个单一的层面显然已经不合时宜。林业资源调查规划应该了解木材市场,甚至是林业机械等等方面。要弥补系统性的漏洞,我们的林业调查规划单位就应该从营林、采伐及之后的木材深加工、林业科研动态等等都应该完整地涵盖到。
3.2 加快发展林业调查规划工作的信息化
没有有效利用互联网的单位就不具备现代化的基本条件,网络越来越成为经济竞争中的重要工具,用的好就发展、保卫了自己,用的不好就注定失败。
3.3 增加调查规划工作的执法性
我们目前的调查规划还远远没有注意到法律问题,比如在调查私有林权问题上仅仅由林业技术员或知情人的指认方式确定林权。法律要走在问题出现以前,法律的滞后曾给社会秩序带来过严重的危害,因此,新的事物出现以前就应该提早、同步拟定法律,并用法律保障国家利益、集体、个人的合法财产和合法权益。林业调查规划单位应具备林业的专业性,系统性,以保卫国家利益、集体、个人的合法财产和合法权益。
3.4 使各级调查规划单位系统化
现在的林业调查规划仅局限在资源的调查规划, 资源的调查规划又严格地区分配, 而各级调查规划单位之间各自为政,很少有业务关系。林业调查规划单位不仅仅技术标准要求统一,还要要求隶属及行政管理的统一、完整。不然将对今后林业经济的多元化带来的问题埋下严重的技术隐患。而且,由于林业调查设计、规划容易产生不客观的人为因素,同时,省、市级调查规划部门难以及时掌握重要资源动态数据。主要凭5年一次的较为粗略的二类调查工作做出规划是不十分科学的,一个科学的调查规划报告必然是系统性的,必然是整体性的,必然是远见的,必然是可行的,必然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中国林业要振兴就必须首先跟上时代的发展, 制定科学的、信息化的、具有法律保障的、具有前瞻性的、为社会所接受的目标和方法。■
参考文献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范文4
关键词:湿地;管理;利用;保护与恢复
中图分类号:S156.8 文献标识码: A
湿地管理经历了以资源开发利用,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生态平衡,主要以农业生产、水产业、地下水补给,资源持续利用,人类与湿地紧密联系。湿地生态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强调以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推动社会发展,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
1 湿地的定义
湿地是常指年积水和过湿地的土地,湿地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环境之一,它是生物多样性摇篮。按《国际湿地公约》定义,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 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按照广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代替的生态功能。无数的动植种靠湿地提供的水和初级生产力而生存。湿地养育了高度集中地鸟粪,哺乳类,爬行类,西栖类,鱼类和无脊椎物种,也是植物遗传物质的重要储存地。
2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概况
2.1湿地是蓄水调洪保护堤岸
每年汛期洪水到来,众多的湿地以其自身的庞大容积,深厚疏松的底层土壤蓄存洪水,从而起到分削锋,调节水位,缓解堤坝压力的重要作用,对于调节金沙江洪水,消减洪灾依然起着关键作用,同时,湿地汛期蓄存的洪水,汛后又缓慢排出多余水量,可以调节河川径流,有利于保持流域水量平衡。
2.2湿地是重要的水源补给地
湿地是有江、河、沟、箐 、湖泊、水库、池塘等的蓄水,都是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湿地通过渗透还可以补充地下蓄水层的水源,对维持周围地下水的水位,保证持续供水具有重要作用。
2.3湿地调节生态环境气候、净化水源
大面积的湿地,通过蒸腾作用能够产生大量水蒸气,不仅可以 提高周围地区室气湿度,调节小气候,减少土壤水分丧失,还可以诱发降雨、增加地表和地下水资源,优化自然环境,对减少风沙干旱等自然灾害十分有利,湿地还可以利用水产资源可持续利用,转化土壤,净化水体消减环境污染的重要作用。
2.4湿地类型及湿地面积
根据湿地重要性,我县调查分一般调查和重点调查。湿地类型分四种:(1)河流湿地。(2)湖泊湿地。(3)沼泽湿地。(4)人工湿地:全县共有906座水库,设计水容量1.6657亿m3,花桥水库和大银甸水库属于大中型水。(5)宾川属零星地区,全县境内湿地面积2860.62hm2,其中河流湿地1172.16hm2,湖泊湿地342.76hm2,人工湿地1345.7hm2,。河流湿地占40.98%,湖泊湿地占11.98%,人工湿地占47.04%。
3 湿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评价
(1)河流湿地。
宾川河流众多,属金沙江水系,主要河流有渔泡江、桑园河、朵背箐河,流域面积2435.51km2, 总径流量4.207亿m2,桑园河、平川河在工农业生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受宾川县山地地貌的控制,境内许多支流如叶脉般铺展,形势密如蜘蛛网般的格局。宾川县山型河流的径流量,泥沙含量在雨季和旱季有很大的差别,主要受降水的影响。但河域内森林植被的多寡对径流量及泥沙含量有着相当的调节作用。一些河流由于流域内森林植被减少,常常主观出水量半年,半年枯,水质半年清,半年浊的景象。
(2)湖泊湿地。
宾川境内湖泊甚少,主要是上沧海水库湿地类型属季节性淡水湖,是宾川的高山湖泊,断裂褶皱发育而成,位于宾川西部38km左右,平均海拔1830m,与白族上沧村相毗邻,是一个多年天然调节形成的天然湖泊,水域面积262.78km2,历史控水面积达4000多km2,周围山青水绿,自然景色十分秀丽。上沧海的水量主要由降下,周围河流和地下水补给。湖水用于灌溉,向北逆灌下沧江股村农田。由于过度抽水,导致生态失衡,淤积严重,水下地质发生变化,大部分水域变成粮田,曾经无水输出,目前上沧海已基本丧失湿地功能,动植物种类锐减。
(3)上沧海。
在辞海中,上沧海可以理解为神仙居住的地方——天宫。周边居民以白族为主,“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淳相的白族居民以上沧江为核心,周边山体依托,过着最淳相的农业耕种生活,在农业经济方面植水稻为主,附带其它油菜。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依然一派安居乐业的景象,天宫庄园油然而生,兼具“都市里的村庄”之美称。是集湿地恢复与保护利用,体验绿色生态农村生活,购买绿色食品,参与休闲观光为一体的都市类旅游区。
4 对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建议
4.1制定科学湿地土地资源利用政策,因地制宜实行退田还湿,坚决杜绝随意侵占湿地和扭转湿地属性的行为发生,严格禁止围垦、采挖、提岸工程、景点建设,餐饮宾馆建设侵占旅游。
4.2重点进行湿地恢复,构建湿地基础骨架前期以湿地恢复为主。构建湿地基础骨架,上沧海湖岸线种植水生植物和湿地景观配套设施,湿地功能见效快,景观效果,使用功能凸显。
4.3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严格加强对城镇排污场所的管理,严禁在湿地附近进行大型农业生产和建设重污染工业园区。通过采取一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对退化或者消失的城镇湿地进行修复或者重建,逐步恢复湿地受污染前的机构,功能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最终达到湿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状态。
4.4建立湿地保持有偿使用制度。加快湿地保护立法,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以法律形式确主下来,当湿地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发生冲突时,为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提供法律依据,确保湿地生态效益的充分发挥。
4.5明确保护部门职责,确立联动机制,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县湿地保护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健全湿地保护与利用共同合作的有效机制,调动部门积极性,协调权益关系,认真执行《大理白族自治州湿地保护例》及国家,省有关湿地法规,保证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有章可依。
4.6是加强宣传,提高对公众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介,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爱鸟日”、“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日”等活动,多形式、全方位、大力开展湿地保护管理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对湿地价值的认识,增强公民和法人保护湿地的意识,为湿地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利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4.7科学规划提高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水平,编制湿地保护管理规划,将湿地保护管理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4.8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工作,加强上沧海湿地恢复、保护和发展建设规划,稳步推进全县湿地保护管理工作。
4.9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开发科研和监测,为湿地保护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推广先进的湿地保护技术和管理模式;加大对湿地科研的扶持力度,对有关湿地保护的科研课题要优先主项,重点支持,应定有效的对策并对鱼类资源地区实施重点保护。
4.10合理利用湿地景点资源,发展湿地生态旅游、在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生物多功能性的前提下,同时积极申报,加快上沧海,恢复、保护及开发建设步伐。通过建立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等方式。开展湿地生态旅游,展示湿地自然景观好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湿地文化,发挥湿地公园湿地休闲,湿地科普教育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发挥湿地的经济,社会效益。
5 结束语
湿地面积减少、功能衰退,污染加剧、环境恶化,对湿地的不合理开发利用及湿地管理体制的混乱,加之由于国家对湿地研究和总体规划起步晚,湿地保护投入不足,资金严重不足等严重的制约了保护湿地工作的开展。当前,湿地保护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中国湿地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全球气候变化,跨国流域的水温系统等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全球对湿地关注,我们在履行《湿地公约》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全面宣传介绍中国湿地的保护工作以及湿地优先项目,通过双边 、多边 、政府、民间等合作形式,全方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与资金,开展湿地优先保护项目合作。加强人才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促进湿地生态旅游事业和湿地保护协调发展,实现湿地与人类生存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云南林业厅2001云南湿地资源调查报告.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范文5
关键词:火烧迹地;更新方式;投入比较;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S754 文献标识码:A
1 概况
承担观测单位根河林业局位于内蒙古大兴安岭西坡中段,行政隶属于内蒙古根河市管辖。地理坐标为:E120°41′30″
122°42′30″,N50°25′30″~51°17′00″。该局东连甘河林业局,西靠得耳布尔林业局和额尔古纳市,北与金河林业局毗邻,南与图里河、伊图里河、克一河林业局接壤。全局总面积632424hm2,其中有林地面积530662hm2,森林覆盖率84.82%。
2 火烧迹地恢复完成情况
2.1 火烧迹地概况介绍
受2003年5·5特大过境火影响,致使根河林业局上央格气、下央格气、开拉气和乌力依特4个林场遭受森林火灾,过火总面积达78758hm2,蓄积4437843m3,分别占4个林场总面积、蓄积的40.3%、33.8%。其中有林地面积75689hm2,无立木林地面积3069hm2。规划火烧迹地清理总面积为33202hm2,其中,人工更新15200hm2,人工促进天然更新8937hm2,飞播709.3hm2,天然更新5689hm2,湿地保护2666.7hm2。
2.2 火烧迹地恢复完成情况
2005年,人工更新3323.7hm2,人工促进天然更新3302.4hm2,飞播造林709.3hm2;2006年,人工更新3295.7hm2;
2007年,人工更新1980.9hm2。
3 不同更新方式调查
为了使所选样地更具有代表性,标准地设在受2003年5月5日大火入侵的4个林场,针对各林场在2005年植被恢复工程中不同更新方式各设置3块标准地(坡度均在16℃以下),标准地面积为小班面积的1%,共选设36块标准地。每块标准地均采用测绳进行测量,并用GPS进行定位,调查标准地内幼苗或幼树的株数、苗高、更新频度以及生长情况。
4 数据整理与分析
4.1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从乌力依特、下央格气、上央格气、开拉气4个林场实地勘测中,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样地落叶松幼苗高度最高达到26.9cm,有效株数最高达到132株/667m2,与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整地167穴/667m2相比,3年成活有效株数达到79%以上,达到了恢复森林的目的。从现地看,更新较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迹地上进行了整地,且周围有部分活立木或林墙。
4.2 天然更新
在乌力依特、下央格气、上央格气、开拉气4个林场实地勘测天然更新情况,可以看出标准地内天然更新落叶松平均苗高在15.0~30.3cm之间,白桦幼树平均高在129~175cm之间,落叶松天然更新平均株数为76株/667m2,白桦天然更新株数为65株/667m2。从现地调查来看,天然更新良好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草皮被破坏、露出土壤的地方。
4.3 人工更新效果分析
标准地内幼苗平均株数最高达到了145株,株数保存率达到了81%,最低株数保存率仅为42%,由于人工更新易受现地土壤条件(土层薄厚、化冻保墒)、气候条件(栽植当年降水量)以及鼠害和栽植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地调查时发现整株死亡、主干干梢的情况时有发生,从而形成主干干形不好,侧枝簇生的现象。
5 各种更新方式效果以及资金投入比较
从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平均更新频度为34.5%,幼苗与幼树总株数达到158株/667m2;天然更新的平均更新频度为31.4%,幼苗与幼树总株数达到141株/667m2;而人工更新的株数保存率仅为64%,幼树总株数达到115株/667m2,效果并不理想。现今,人工更新容器苗造林成本在112.00~120.00元/667m2,裸根苗造林在92.00~100.00元/667m2,我们林业局仅2005年用于人工更新费用511.5万元,育林成本投入过大;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成本为16.80元/667m2,2005年投入83.2万元。由此可见,人工更新投入成本高,易受多方面等因素的影响,其更新效果受到制约。而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或天然更新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则较小。
6 综述
实践证明,在大面积森林过火后,迹地小气候发生变化的条件下,人工更新采取顶浆造林,容易受到冬季降雪量少、早春干旱以及鼠害等不利条件的影响,严重影响人工更新苗木的生长发育。虽然投入较大,更新效果却并不理想。因此我们认为,在火烧迹地恢复过程当中,人工更新只能适用于交通便利,土壤条件好,容易管护的地段。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也是借助于天然种源,但在火烧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人工或机械整地,为下种创造了良好条件,且多伴有萌生的阔叶幼树,易形成混交林,而且天然下种幼苗的高生长、长势、干形都要比人工更新要好,投入相对较少,对有天然下种条件的中、轻度火烧迹地比较适合。
兹认为,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且具有天然下种条件,应采用并大力推广人工促进天然更新,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好的更新效果。
7 下一步研究方向
火烧迹地不同更新方式只是森林不同更新方式中的一部分,下一步我们打算用3年或3年以上时间将不同立地类型的宜林荒山荒地造林造林、采伐迹地更新、天然更新种源林分的分布以及结实母树天然下种距离等作为一个大的课题进行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林业资源调查报告范文6
1城市森林的内涵
1.1城市森林概念的提出
1962年,美国肯尼迪政府在户外娱乐资源调查报告中,首次使用了“城市森林”(UrbanForest)这一名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ERICJORGENSEN教授首次完整提出“城市林业”(UrbanForestry)的概念。美国林业工作者协会对于城市森林的定义为“城市森业是林业的一个专门分支,是一门研究潜在的生理、社会和社会福利学的城市科学,目标是城市树木的栽培和管理,任务是综合设计城市树木和有关植物及培训市民”。中国有关学者将城市周围或附近一定范围内以景观、旅游、运动和野生动物保护为目的的森林称为城市森林。
1.2城市森林的指标
城市森林应有其相应的指标,如果没有指标,城市只有较少树木都可称为城市森林,那么城市森林就失去了其基本内涵。城市森林的指标应包含以下5个方面:
(1)生物量的主体地位。绿地生态系统中5m以上的乔木生物量达到和超过城市绿地总生物总量的50%。
(2)生态效益的主体地位。森林的吸碳制氧、调节气温、净化环境、保持水土等方面功能居主体地位,功能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功能的50%。
(3)枝叶覆盖率的优势地位。乔木覆盖面积大于或等于城市绿地总面积的40%。
(4)景观格局的合理性。景观分布合理,大、中、小型斑块分布均匀,并有绿色廊道连接为一个整体,有利于物种的交流及生物运动。
(5)经营的可持续性。大小森林斑块应保持地面土壤,防止任何形式的人工硬化,保证城市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使叶落归根,形成枯落物层,促进物质循环,保持水土,促使林木天然更新。
2城市森林建设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森林已成为我国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城市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且直接的调节作用。目前,通过在全国12个示范点的城市森林建设,以及对城市森林的建设理论、发展规划、构建模式、树种选择、城市森林功能与效益、评价指标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对我国城市森林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示范和推动作用。
城市森林的建设对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要体现在以下5方面:
(1)维持碳氧平衡。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过污染的区域内人均有10m2的森林或25m2的草坪,空气就能保持新鲜。据日本科学家测算,1hm2常绿阔叶林每年可吸收29tCO2放出22tO2。针叶林为22tCO2和16tO2,落叶阔叶林为14tCO2和10tO2。另据管东生等人对广州城市绿地的研究计算,广州城市绿地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量相当于人口呼吸释放碳量的1.7倍,而绿地的放氧量为2242788t/a,相当于城市人口耗氧量的1.9倍。
(2)净化空气,削减噪音。城市森林对粉尘颗粒有着很好的过滤、吸附和阻挡作用,故能减少城市空气的粉尘污染。据测定,在居住区墙面种有五爪金龙的地方与没有绿化的地方相比,室内空气含尘量减少了22%。在用大叶榕树绿化的地段则含尘量减少18.8%。各种植物对于一些如SO2、HF、Cl2等有毒有害气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吸收作用。城市中的森林植物带还能消减城市噪声,提供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绿篱、乔灌草混合结构带可以降低噪音3至5分贝或6至8分贝。
(3)调节城市小气候,消除城市“热岛效应”。由于植物叶子吸收、反射和散射太阳辐射的作用,再加上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有效地降低温度、调节湿度,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有研究表明,在片林和林荫道下,夏季能够降低气温3℃左右,缩短高温持续时间3-8小时。
(4)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城市人为开发建设活动,使城市的风沙和水土流失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深圳、珠海、中山等三个城市,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达845.7km2,直接经济损失达9.5亿元。城市森林的阻挡、截留雨水,减弱风速和根系的固土功能,起到贮水保土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松树树冠可拦截雨水40%,阔叶树可拦截20%。
(5)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尤其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的破坏,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全球的生物多样性呈持续性下降趋势。城市在人才、技术、设施和资金等方面都具有优势,有义务也有条件保护生物多样性。由于城市森林范围较广,所以它能够较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从而真正体现人与自然、人与生物的和谐相处。
3结语
“城市森林”这门学科的出现时间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和所受到的重视却是空前的。这说明人类已经意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目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城市森林的发展和建设。波兰的华沙在市郊营造了6.7万hm2的城市森林;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引进我国的泡桐树作为城市绿化树种,建成了长150km、宽115km的环城森林绿带;朝鲜的平壤和我国的香港城市森林面积已分别达到城市总面积的86%和40%。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公布的《中国国土绿化状况公报》表明,2001年我国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已达到28.15%和23.6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83m2。城市森林的这种发展形势无疑是非常积极的,但是它所面临的问题也是较多的。今后如何更好地建设和发展城市森林,仍是需要政府部门和科学工作者共同关心和研究的重点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孙成权.全球变化研究十年新进展[J].学通报,1999,44(5):464-477.
[2]聂道平,徐德应,王兵.全球碳循环与森林关系的研究——问题与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1997,5:33-40.
[3]阎志平,秦素玲等.城市森林发展的战略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5,1:41.
[4]董文福,管东生.城市生态系统中的森林研究[J].生态经济,2002,8:45.
[5]杨小波等.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