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管对工地的管理要求范例6篇

城管对工地的管理要求

城管对工地的管理要求范文1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城市市容;网络;模块

城市市容环境作为一个城市的硬性指标,它不仅是客观反映城市经济实力、文化程度、开放性意识、文明程度、社会道德的基础,更是指导城市未来建设的依据。然而在我国城市市容管理工作中,因为投入少、管理体制欠缺以及市民思想意识差、素质低等原因,大多地区的城市市容管理都存在管理混乱、效果不佳的特征。为了更好的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制定一个科学、高效的精细化管理策略不容忽视,是未来人们必须重视的城市建设问题。

1.精细化管理概述

城市管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管理的核心内容。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是提高城市管理的根本途径,也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在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要求的加强,人们对城市市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这种社会背景不仅让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无法满足时代要求,还大力推进了城市精细化管理研究,为加快形成协调一致、管理范围及安全、管理策略科学、责任到位的城市管理工作新格局提供了基础。

1.1城市精细化管理内涵

所谓的精细化管理主要指的是在管理工作中以国家现有法律法规为依据,以提高管理效率为依据,优化管理体系为目的,利用现代管理策略对管理对象实施精准、快捷、迅速的管理。这一技术最早出现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西方国家,当时主要是以工商管理的方式来提高公共部门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的,在近四十年代的发展中,这一管理策略在全世界已经趋于普及,我国也积极的引进这一管理思想,并在包含城市管内在内的各领域积极推广。经过几年的研究与试行,精细化管理方式的应用有效地转变了我国传统粗放型市容管理方式,改变了以往落后、低效的管理方式,让整个管理工作变得更加科学、规范和标准。

1.2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特点

首先,现代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工作的开展,是通过提前在城市管理组织中设立独立的市容管理部门,并且对市容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做了详细、明确的规定,统筹各项管理工作,并且制定了科学的奖惩制度,让每一项管理工作都成为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的精细化工作流程,从而实现了市容精细化管理的现代行政管理要求。

其次,市容管理在政府决策、制度以及管理方面的引导下,逐渐实现了内容的精细化制定、管理统筹的现代化要求,让整个管理制度变得更加科学。在这种背景下,各项管理制度的开展变得更加有效,能够在规范、有序的环境下自我负责、自我约束,并对管理行为有着更进一步的提升。

再次,利用各种现代技术和方法,引导市民积极主动参与到各项城市市容管理工作中来,让市民从自身做起认识到城市市容环境的重要性,做好自身与市容环境的改善要求。面对这种要求需要从提高市民个人素质入手,增加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荣誉感,彻底解决传统城市市容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阻挡、制约以及不配合现象。

2.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技术

要想更好实现城市市容的精细化管理,需要从城市硬件和软件两个不同的方面入手。这离我们所说的硬件主要指的是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而软件环节则是对市容精细化管理技术的选择、信息安全体系建设、制度标准建设以及信息平台等。具体来说,在城市市容精细化管理工作中,我们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2.1建立健全城市市容管理体制

对于城市市容的管理而言,由于它本身是一个综合执法工作,有着内容丰富、难度大、场所复杂以及流动性强烈的特征,因此要想更好、科学的开展管理工作就需要完善、科学、扎实的法律依据,利用法律武器来开展各项工作。但是一直以来,我国城市市容管理中都存在众多的地方特色,使得管理工作很难达到标准统一的管理目标。针对这种现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制定统一的城市管理法,来明确城市管理执法的法律地位,改变“借法执法”的被动情况,并以此来解决执法依据过多,内容繁杂,操作困难的问题;制定专门法律法规来规范城管执法,包括统一队伍称谓、管理体制、职能范围及职能划转原则真正做到职责法定;理顺城管执法队伍与相关部门间的纵向和横向关系,建立相应的协调配合机制,确定相应的协调形式、程序以及责任,明确行政机关之间的一些必须履行、相互负责的义务,切实保证执法协调工作的落实。二是加紧修改和完善现有的城市市容管理法规,认真梳理执法的依据。修改或废止已经归并到城市管理部门执行后的相关职能的法律依据,避免出现法律适用茅盾。针对实际执法过程中发生的法律依据不足的情况,应及时加以补充和完善,从而减少立法缝隙,消除立法盲区,克服法律法规之间的抵触现象,切实增强法律法规的支撑能力。

2.2采取先进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破解精细化管理执行难

一是管理手段现代化。“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应用信息化手段科学管理城市市容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市容管理的基本立足点和战略制高点,以城市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来带动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现代化,推动高科技在城市市容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已成为改善城市市容管理方式和提升城市品位和城市竞争力的必要手段。”二是管理理念人性化。“从某种角度看,法的功能和目的就在于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维护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3提高执法人员的忠诚度和满意度

一是满足执法人员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执法人员晋升空间狭小或者没有晋升空间,并重复着一些简单的工作,就难以保持长时间的工作激情,这种现象在年轻人比较集中的单位表现的尤为明显。因此,政府应根据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复函的精神,解决执法人员的身份问题;单位也应努力创造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并多组织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来满足广大执法人员的优势需要。二是对内进行人性化的管理。管理学中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更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及生活学习条件,满足执法人员的实际需求,增加满意度,从而来激发工作热情。

3.结束语

城市市容是社会发展的中心,城市市容的管理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的工程,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市容精细化的城市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城市管理人从小事做起、从细节着手,坚持不懈,为实现城市市容管理的长效化、精品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郭鸿懋.城市市容资源的建设与管理[J].中国城市经济,2000(04).

城管对工地的管理要求范文2

城市建设是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城市建设管理是提高城市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城市建设管理可以提高城市建设效率,科学合理地对城市发展进行规划。本文就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并结合城市建设管理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对策,从而有效地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优化城市环境、完善城市功能,促使城市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推动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城镇化;管理;建设;对策

目前,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和建设水平越来越高,但是保障城市健康运行的任务日益繁重,加强和改善城市管理的需求日益迫切,城市建设管理是提高城市建设效率,优化城市环境,构建友好型城市的重要因素。积极努力做好城市管理工作,探索提高城市管理执法和服务水平,对改善城市秩序、促进城市和谐、提升城市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着一些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的问题影响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制约城市的文明和发展程度,我国多数地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还存在管理方式简单、缺乏数据支持、执法行为粗放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为此,探索和研究制定合理的措施,促使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提升,构建一个健康、文明、完善的城市,满足人们的生活迫切需求。

1强化城市建设和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

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可以提高城市建设效率,减少违规建筑,构建文明城市,促使城市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促使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城市建设管理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要树立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为人民管理城市的理念,努力消除各种“城市病”,坚持依法治理。完善执法制度,改进执法方式,提高执法素养,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要求落实到城市管理执法全过程。坚持源头治理。增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协调性,综合考虑公共秩序管理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合理安排各类公共设施和空间布局,加强对城市规划、建设实施情况的评估和反馈。变被动管理为主动服务,变末端执法为源头治理,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坚持权责一致。明确城市管理和执法职责边界,制定权力清单,落实执法责任,权随事走、人随事调、费随事转,实现事权和支出相适应、权力和责任相统一。合理划分城市管理事权,实行属地管理,明确市、县政府在城市管理和执法中负主体责任,充实一线人员力量,落实执法运行经费,将工作重点放在基层。坚持协调创新。加强政策措施的配套衔接,强化部门联动配合,有序推进相关工作。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智慧城市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加快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

2城市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建设管理过程中,一些问题是切实存在的,影响城市建设质量,制约城市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需要加强对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2.1基础设施及其配套不够完善,规划不够合理

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建设的全面与完善,能够有效地发挥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和性能。但是在实际的城市建设管理中,不能有效地对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配套的建设进行完善,使得基础设施及其配套建设缺乏良好的规划,导致基础设施不够合理。例如,某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配套不够完善,出现地下管网规划不够合理,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城市道路缺乏良好地规划,导致道路狭小,容易造成交通事故的发生。而且,该市在城市交通规划设计上也存在一定欠缺,没有合理地对公交站点和文化休闲场地进行规划,导致城市建设成本增加,制约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2.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够规范

基础设施的施工中,需要具有严格的施工规范,施工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如果基础设施建设施工不能达到设计标准就会导致城市基础设施的功能和安全系数达不到保障,制约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例如,某市在实际道路的建设过程中,没有严格地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导致城市道路出现裂缝、塌陷、平整度不够的情况,导致城市交通不能得到良好地应用,增加了道路的维护成本,制约城市的发展。

2.3城市生态问题

城市生态环境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会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城市生态问题是城市建设管理中关键部分,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忽视了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侵占绿地,损害绿地的情况时有发生,不但影响城市美观,还会造成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城市建设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没有合理地对污染物和废水进行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造成水体污染严重,制约城市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4城市建设监管机制不够健全

城市建设监管机制是促进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升的有效途径,促使各项管理工作能够严格地按照规范执行。然而,城市建设监管机制不够健全,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管理的需求。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力度不够强,一些监管部门的责任不够明确,职能发挥不够合理,使得监管力度有限,制约城市管理水平的提升。此外,一些城市建设管理中,忽视城市监管作用,导致为城市管理建立的相关法律法规束之高阁,其真正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地发挥,影响城市建设的质量。

3城市建设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3.1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配套的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配套的完善是促使城市功能提升的有效途径,针对城市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情况,首先,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配套的投入,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配套的完备程度,促使城市功能的提升。其次,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配套的规划设计,在充分了解城市情况的基础上,科学地展开规划设计。并由专业的审核人员对城市规划设计进行审核,确保规划设计的科学性与可行性、经济性,促使城市基础设施及其配套能够合理建设。例如,城市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需要符合城市特点,并将安全性和功能性等纳入到规划中,促使城市交通的规划更加合理完善。

3.2规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化管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包含的种类繁多,对于运行工作首先要保障施工的规范和严格。这就需要制定严格的施工规范,提高施工规范的约束力度,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同时,按图施工是最基本也是最为原则性的要求。施工人员能够严格地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图纸的方式方法和时限进行施工,提高施工的准确性。并加强设计变更的审核流程,避免施工过程中为了利益等目的肆意修改施工图纸的情况发生,提高施工的有效性、安全性。在项目建成后要注重运用现代化的手段提高城市设施管理水平,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手段打造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整合公共设施信息并提高公共基础服务的准确性。同时,要注意综合利用各类监测监控手段,丰富监管手段。在管理中不只是依赖施工图一项措施,更要形成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依靠数字化的手段构建智慧城市,依托数字化手段,精确化的强化城镇重点应用工程建设,强化行政许可等,并建立社会诚信等城市管理全要素数据的采集与整合,建立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现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用数据创新的新机制,发展智慧水务,发展智能建筑,实现建筑设施设备节能、安全的智能化管控。

3.3完善城市市政设施管理优化人居环境

市政公用设施的良好运行关系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感受。加强市政设施的维护首先要做好信息整理工作。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比如地下管网有很多是日伪时期建设的,有一些是建国初期建设的导致资料图纸不全材质老旧等问题突出,基于以上历史等各方面原因,使得市政设施维护和保养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为此,城市管理部门应该组织人员和力量逐步对老旧设施进行排查并建档,对新改扩建的设施项目应当及时将管理信息移交城市管理部门,并建立完备的城建档案,实现档案信息共享。同时为了保障各项城市市政设施的安全高效运行要加大市政公用设施管护工作。对于老旧道路,管道等设施要采取责任到岗的方式,在加强维护的同时要防止道路开挖、不规范施工等因素对设施的破坏,对于破坏人要追究相关责任。对于不可避免的相关施工要从提高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将施工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将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到城市建设中,构建良好的城市环境。对于“占绿毁绿”的情况进行规范和严厉查处,有效地提高城市建设的绿化程度,改善城市人居环境。

3.4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相关法律法规和执法力量建设

首先,要保障城市管理工作有效进行就要制定权责清单,按照政府转变职能和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的原则来进行,社会公众对城市管理职能、执法依据、监督方式和问责等相关机制有知情权从而保障该项工作有效、透明、有序公正地开展。同时,执法方式的不同对执法效果有着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到受众群体的感受,进而对执法成效有着巨大的影响。城市管理执法人员要从自身约束才能提高执法水平,做到按程序执法。要从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出发,采取处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灵活运用不同执法方式加强教育和引导工作,采取“一罚了事”的态度对于城市管理工作百害而无一利,对情节较轻的,应当多采用教育沟通的方式,说服当事人自觉遵守相关法规。最后应该采取把权力关在笼子里的原则,防止权力滥用完善监督机制尤其是强化外部监督机制。让群众的诉求有机会发表,让群众监督有渠道,城市管理部门执法人员要主动接受法律和群众监督,加强自我约束。注意利用视频等一体化技术,探索非现场执法等新型执法模式,改善受众群体执法感受。

4结语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积极推动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在实际的城市建设中,城市建设管理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针对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城市建设情况,制定合理的应对措施,有效地提高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提高城市的功能性和安全性,从而有效地提高城市建设质量,构建健康、生态、绿色的城市空间,促使城市更加符合人们的生活需求。

作者:于婷婷 单位:辽宁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丘曙兰.市政设施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3(10):57,42.

[2]王占芳.谈城市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建筑,2013(18):245-246.

[3]许劲,任玉珑.总承包体制下项目质量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04):186-188.

[4]徐丽娟.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06):139-141,144.

城管对工地的管理要求范文3

关键词:城市管理;人才供求;北部湾经济区

一、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管理

专业人才供求背景在客观世界中,人类是复杂的存在,而人类聚集而成的社会系统更为复杂,故对城市的管理必须遵循系统的规律。城市管理就是以城市这个复杂的大系统为对象,采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及决策等一系列管理职能,围绕城市运行和发展进行的决策引导、规范协调、服务和经营行为。城市管理专业是应时代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专业主要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城市管理人才。北部湾经济区是广西开放发展的龙头,其由一个默默无闻地区变成当今的多区域合作中心,进而上升发展为国家发展战略重点区域,变成当前经济投资的热点。近些年北部湾经济区的动力十足,城市发展势头强劲,发展前景无限。而经济发展伴随而来的就是城市的建设、城市的规划、城市的管理,城市管理的重任变得尤为突出,针对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管理人员的情况,以及其能否满足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发展需要等问题,有必要对当前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管理专业人才供求状况进行研究分析。

二、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管理人才供求现状

目前,在本科阶段开设有城市管理专业的高校有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浙江大学、华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汕头大学、钦州学院、贵州大学以及云南大学等38所院校。而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设有城市管理本科专业的仅仅钦州学院一所,其余的还有广西大学和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北海分院开设有城市规划本科专业。此外,南宁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城市职业学院、广西农业职业学院、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有城市规划、城市园林、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技术等专科专业。北部湾经济区内没有城市管理专业硕士点,单纯从当前培养的本专科层次人才来看还远远不能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的需要。从上述高校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城市管理专业一般有研究型专业人才和应用型专业人才两种培养模式。一般而言,研究型的城市管理专业人才都是“985”和“211”的高校在培养,如北京大学其城市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绝大部分是考研升学或者到科研机构工作。而大部分的地方高校一般都是培养应用型的城市管理专业人才。比如钦州学院城市管理专业就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其出发点主要是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城市发展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德智体能全面发展,通过专业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现代城市运行规律,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城市管理学的理论与方法,毕业后能在政府、企业事业单位或者NGO组织中从事城市管理相关工作,如从事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城市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居民社区管理等工作。目前为止钦州学院城市管理专业还没有毕业生,但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调研分析,笔者发现大约1/2的城市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会选择考研,而只有1/4的学生有明确的意向要从事城市管理或社区管理工作。除此之外,北部湾经济区其他开设有城市管理相似专业的高校,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生毕业就业真正从事本专业的很少。这也就意味着尽管北部湾经济区每年都将近400名左右城市管理或相似专业的毕业生,然而真正留在北部湾经济区工作且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毕业生非常少,根本满足不了目前及未来北部湾经济区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2016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开展“美丽广西宜居城市”建设活动的实施意见》,指出广西要持续大力推进实施三大行动、六项试点、九大工程,实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质的突破。这意味着从政府的角度上,政府也意识到良好的城市管理秩序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优良的运行环境,为百姓提供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加强城市管理以便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有效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必须加强城市管理。然而从当前与城市管理相关的部门人员结构看,大部分从业人员只是某项专业技能,缺乏系统掌握城市管理理论的人才,缺乏城市管理的统筹协调人才。而前面提到的三大行动主要有城市规划提升行动、城市承载力提升行动和城市管理提升行动。六项试点主要是“多规合一”试点、海绵城市试点、街区制试点、宜居小区试点、智慧城市试点和建筑产业现代化试点。九大工程包括风貌特色工程、棚改安居工程、地下管廊工程、城市双修工程、蓝天碧水工程、交通畅通工程、城市安全工程、风景园林工程和社区公共服务工程。这些工作的完成必须依靠专业知识,而且还需要城市管理从业者相关的协调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表明,随着政府城市管理意识的强化,对从事城市管理工作的人员素质也有了更深层次的要求,高校城市管理及相关专业是高层次高素质城市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能满足相关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当前的城市管理人才队伍需要的是既了解政府相关法规、政策又掌握专业领域管理工作标准的管理人员队伍,从事管理工作时既能做到分工明确、负责到人又能听从智慧、联合行动,对城市实施统筹管理,让城市市容市貌焕然一新,这对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明确客观的要求。为了更好地了解城市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及城市对该专业的需求,调研小组着手在北部湾经济区几个城市的市政管理局、社区等进行了调查与探析。站在市政管理局的角度,城市发展城市建设是关键。市政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具体做好城市中各项市政设施设备的管理、城市中各处园林的绿化、城市每个角落的环境卫生以及城市发展的综合治理等,并且随着中央政府提出的“美丽中国”“美丽乡村”规划,乡镇建设、乡镇管理也会纳入市政管理的工作范畴。因此,市政管理局对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急剧增加,在与市政管理部门的沟通中,了解到这些市政管理部门急需既系统掌握城市管理知识,又能灵活运用城市管理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通才。特别是城市管理中技能型人才,包括熟悉城市管理现代化技术、懂得城市规划知识,能从事城市经济分析、基础设施和市政公共设备投资分析的复合型人才,这是其他专业领域没法替代的。站在社区管理的角度,社区需要的是会管理、知经济、懂法律、明社会学,并有一定工程技术知识的人才,这些人才在社区管理工作中有较全的社区管理知识、扎实的管理才能、较强的组织能力,可以从事社区服务或物业管理工作,并且这些人才在维护社区的整体利益、推动社区的全方位发展,协调社区大小管理事务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然而由于社区管理工作本身的繁琐性,导致目前到社区服务的高校毕业生流动性很大,无法很好地发挥其专业特长,为社区为百姓服务。

四、结语

从目前北部湾经济区高校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供给情况上看,设置相关专业的高校不多,很多高校还未形成一个思维定势,城市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只能考公务员,否则就业没出路,专业也无法发展起来。所以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处在探索阶段。而从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上看,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综合性城市管理的要求对城市管理从业者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和素养以及综合管理能力。比如说分析城市管理中宏观问题和宏观政策、分析解决城市管理相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社会沟通协调能力和扎实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因此针对城市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分析,笔者所在学校的城市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应立足于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需求、钦州本地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学生一定的管理技能、社交技巧、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且具有城市管理某方面专业技能,以满足城市不断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城市综合管理[EB/OL].(2014-12-10)[2017-08-27].

[2]韩沛,彭媛媛.广西:城市建成区将构建15分钟生活圈[N].南宁晚报,2016-08-30.

[3]钱玉英.城市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

城管对工地的管理要求范文4

关键词:人才培养;城市管理;城市管理考评

2015年12月20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其中说到,“要加快培养一批懂城市、会管理的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去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可见人才培养对城市管理的重要性,而作为城市管理考评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自然也是重中之重。

一、城市管理考评工作的重要性

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但实际操作中,管理往往退让于建设,甚至倒置成“七分建设、三分管理”,这种倒置如要“扶正”,需要一种综合的调节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要“加强城市管理效能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城市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原住建部部长陈政高[1]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改革城市执法体制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文章,指出“现有的城市执法体制和城市管理工作,一些已不适应新的形势和要求”,“一些地方习惯于运动式管理,热衷于突击性整治,缺乏有效的日常监督管理和评价考核机制。”显然,综合调节机制的内容就应该包含“日常监督管理和评价考核机制”。城市管理重要性众所周知,但城市管理考评的重要性却相对弱化。这其中有多方面原因,如城市管理者对考评工作重视不够,对考评所起的督促作用看得不清;被考评者有不同程度的抵触,如社区卫生保洁,原来社区自扫自管,而现在却有考评机构出台考评标准,定期考评并向社会公示,社区工作者自然会有所抵触;城市管理范围广,量化考评难度大,推进难且需长期持续抓,还“吃力不讨好”等等。要像绣花一样精耕细作地治理城市,每个“郡县”管理者在思想上真重视、在行为上真落实,并建立对应考核评价机制成为了必然条件。

二、泉州市城市管理考评人员现状

建立城市管理考评机制需要人才做基础。从泉州的市本级来看,泉州市城市管理考评中心的考评工作人员有120个,其中实际在编人员20个、聘用制人员100个,如果除去后勤保障人员及驾驶员,实际参与考评的仅有82个人。考评人员分为24组,每组每月根据任务量和覆盖区域要求,按标准对每个考评项目进行考评。不足100个人每月却要覆盖考评泉州超过1.1万平方公里区域,涉及的对象包括所有社区、村、道路、住宅小区、海岸线、单位庭院、公厕、内沟河、公交车、公园、在建工地、跨境流域、市政设施、交通设施等所有城市管理公共空间、公共设施等。经过分析发现,泉州市级考评力量有5个方面不足:①从学历专业来看,与城市管理相关度不高。82个考评人员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77人、大专学历5人,而专业分布却“五花八门”,涵盖了近50个专业,比如安全工程、治安学、档案管理、电子工程、建筑学、电气工程、会计、种子科学、英语、心理学等,城市管理相关的专业寥寥无几。②从专业技术来看,技术水平整体偏低。有专业技术职称仅9人,且集中在经济师(人力资源)、工程师,最高只有专业八级,而聘用制员工大部分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即使有也无法聘任。③从工作经验来看,对城市管理熟知度偏低。1990年以后出生的59人,占比72%,且大部分是应届毕业生,对城市管理认知度不高,如道路管养方式、社区保洁模式、住宅小区管理、园林绿化管养以及城市管理各类问题责任分工不清,考评过程中常混淆责任单位。④从具体考评来看,过度依赖考评标准。现场考评时,由于缺乏经验,考评员对着标准比照问题扣分,缺乏主观能动性和整体感观判断能力,容易出现脱离实际照本宣科的现象。⑤从流动性来看,更新换代过快。由于待遇低、工作量大、晋升渠道窄、工作枯燥等因素,聘用制员工每年流动率到30%以上。县(区、市)级来看,泉州市下辖的13个县(市、区)均有成立考评机构,总在编人员61人、聘用人员55人。市级考评力量的5个不足方面县(市、区)考评机构均存在,而更为糟糕的是,不管是从人员数量、专业分布、技术力量,还是从知识水平、学历程度等方面来看,县(区、市)级的城市管理考评各方面力量均比市级更弱。综上,泉州市城市管理考评人员有以下特点:专业结构与考评工作匹配度不高、技术力量与城市精细管理不相适应、基层力量与实际考评需求不成正比、临时用工多造成流动性大、考评人员缺乏城市管理知识、考评人员综合能力水平不够等等。

三、城市管理考评人才培养模式及泉州对策

城市管理趋于精细化、智慧化、科学化、人性化,正从粗放式向“绣花式”转变。这一趋势倒逼城市管理考评人才综合能力水平的提高。目前人才培养的研究有多种模型,比如素质模型、人才盘点模型、人才梯队建设模型、人才能力模型等。本文跳出模型概念,以具体培养为落脚点,针对城市管理趋势,探析考评人才培养方法,提出以下6种模式。(1)人才购买式培养。①引进第三方考评组织,充分利用第三方人才优势,发挥市场人力资源灵活配置作用,如厦门思明区城市管理考评工作即委托第三方开展。但目前第三方考评机构不够成熟,且主要集中在城市管理案件问题采集上。②第三方人才派遣,由考评机构提出考评人才需求,按照既定的专业学历技术等方面要求,建立第三方人才派遣机制。由于事业单位编制数量限制,通过人才派遣,可有效缓解人员紧缺问题,考评机构管事而不具体管人,人员如不符合岗位需求,随时可更换。但由于人与事不统一,考评人员可能会出现归属感不强、工作积极性不够等现象。③人才聘任制,考评机构根据需求,借鉴“公务员聘任制”办法,按照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以合同的方式聘用所需人才,利于吸收高水平人才。但由于事业单位的体制机制问题,人才聘任制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较大阻力和困难。(2)人才合作式培养。①与高校合作,当前不少高校有开设城市管理专业,考评机构可参照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与高校联合培养具有实践性的考评人才,建立实践基地。学生可在校学习专业知识,又在单位实践操作,毕业后如符合条件,考评机构可采用人才购买模式引进。优点是可为考评机构输送人才,但有的辖区内高校没有相关专业,而跨省市合作培养较困难。②与城市建设管理部门合作,考评工作现场感强,不能脱离实际,否则都是纸上谈兵。可将考评人员派往城市建设管理规划等行业主管部门,参与相关工作,深入了解城市建设管理规划等步骤。有助于考评工作的开展,增强考评人员对城市管理的熟知度。③与基层合作,建立结对共建机制,特别是街道(镇)、社区(村)是城市管理一线工作者,考评人员不仅要听取建议,也要加入工作队伍,与基层一起探讨解决实际工作碰到的难点问题,如针对卫生保洁长效机制难建立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对策。优点是考评人员可以真正了解问题本质,利于考评工作开展。④与群众合作,通过畅通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渠道,如24小时举报热线、微信公众平台、政务微博等,收集市民群众反映的问题,选择一些共性多发易发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热心市民,考评人员要主动去深入接触。这样有利于从群众的需求角度来增强考评质量,倒逼考评队伍水平的提高。(3)人才对应式培养。根据精细化科学化的城市管理趋势,考评人才可按照目标管理办法对应精细的内容来培养,做到有的放矢。比如根据市政基础设施、环卫基础设施、排水排污设施、园林绿化设施、交通设施等公用设施的精细目标,设施类考评人才即可按目标要求来培养。比如根据住宅小区、主次干道、社区等公共区域的市容环境卫生的精细程度,市容市貌类考评人才可按程度需求来培训。对应式培养利于推动城市精细化考评人才的培养,但不利于综合性管理人才储备。(4)人才激励式培养。与企业较为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现有的机关事业单位人才培养模式相对传统僵硬,但激励式培养同样适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斯金纳强化理论、麦戈雷格XY理论、赫兹伯格激励保健因素理论、佛隆期望理论、亚当斯公平理论等均提供很好的理论参照。当前,大多数考评机构均为公益事业单位,相对应的激励措施不必过于拘泥,可通过相对灵活的薪酬、晋升、思想、竞争、培训、荣誉、目标、需求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实行激励式培养。激励式培养有助于考评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调动,特别是聘用制员工,但往往制度受限于既有的体制机制。(5)人才递进式培养。根据不同年龄、专业技术、层级、业务的实际和情况,制定相对应的培养模式。如吴小东[2]总结出的“选、育、墩、用、管”五位一体递进式培养工作法,就非常实用,其主要有五个结合,即将储才与引才结合起来、将不同年龄和不同阶段结合起来、把接地气和开眼界结合起来、把提拔与使用结合起来、把严管与厚爱结合起来等。考评机构要善选、善育、善墩、善用、善管人员,才能培养好用可用的城市管理考评人才。递进式培养利于解决考评人才青黄不接或流动性大的问题,但培养流程相对复杂。(6)人才梯队式培养。建立人才梯队建设机制,一层一层地培养考评队伍,一层成熟后自动跃进到下一层级,能够让考评机构及时发现优秀人才并储备人才。在培养过程中,通过层级不同目标要求和考评工作所需要素,不断激发被培养者的创造精神,为城市管理考评提供源源不断人才保障。梯队式培养利于人才库建设,但是所需时间较长,且是一项长期性工作。泉州市考评队伍建设水平与城市管理发展的需求还有不小差距。以上探析的六种培养模式各有长短,单一模式不合泉州实际,而应多种模式相结合,互补利弊。一是针对事业单位公开招考时间长、程序复杂的问题,可以采取人才购买式和人才合作式培养相结合,引进专业相关度高、城市管理熟知度高、技术水平高的人才;二是针对聘用制员工较多的情况,可以出台灵活式的人才激励培养制度,并建立聘用制员工职称评聘制,提高考评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三是针对与城市管理专业关联度低、专业人才欠缺等问题,制定递进式和对应式的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形成专业结构合理、精细管理考评能力强的人才队伍;四是针对人才源头不足、人员断层等情况,可以从长远考虑,结合合作式培养,制定梯队式培养机制,形成人才梯队合理、结构适当的团队,打造城市管理考评人才资源池。

四、总结

本文以泉州为例,探析城市管理考评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对策,意在指出城市管理考评的重要性,进而分析考评人才各种培养模式及其利弊,并对应提出策略。旨在通过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考评工作能力,最终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把城市打造得更接近群众需求,让城市更安全、更整洁、更有序、更舒服。

参考文献

[1]陈政高.改革城市执法体制改进城市管理工作[N].人民日报,2016-01-12.

城管对工地的管理要求范文5

【关键词】基层单位;档案管理;有效措施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基层城建档案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基层城建档案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图纸、照片、声像等有关文字及其它书面材料,它不仅是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珍贵历史资料,更重要的是它对今后的城市规划、市政建设等方面有极大的参考和利用价值。但是,当前基础城建档案管理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和新的挑战,在实施过程中仍有不少制约因素,影响了城建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

1、基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基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我们做好基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但是,在基层城建档案管理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因素严重制约着基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直接影响着管理质量的提高。

(1)社会的档案意识薄弱,还有待于加强;甚至有工程建设各方业主也认为城建档案没必要抓得这么紧,不能主动配合城建档案工作机构做好相关工作,有的甚至钻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的漏洞,将工程文件材料把持不归档,严重损害工程档案归档保管工作,对顺利开展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2)关注重大项目工程档案,基层小型工程档案遭忽视,部分镇区的规划建设部门没有接收本辖区内建设工程的竣工档案,致使各类档案入档率极低,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3)管理方法不够科学,利用不够方便快捷,存在部份工程信息与实际情况不能相对应而导致查阅困难或查找不到的情况,服务手段相对来说落后,信息化建设比较薄弱。

(4)基层城建档案队伍的整体素质还须进一步提升。在城市建设中,缺乏专业的有经验的档案工作人员,而由于档案管理工作的特殊性,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工程档案知识,很难适应基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

2、加强基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基层城建档案是指在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基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其实就是“接收”、“管理”和“利用”,“接收”和“管理”的目的在于“利用”。收好管好,就是为了用好。只有充分管理好基层城建档案,它们的价值才会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的基层城建档案工作才会有意义。所以,能否科学、合理的管理好基层城建档案,直接影响着基层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

3、提高基层城建档案管理的有效措施

3.1在思想意识上要有所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事业发展的动力。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创新。基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首先是思想意识的创新,也就是必须加强社会档案意识和服务意识。

(1)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社会档案意识是基层城建档案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基层城建档案价值的实现。基层城建档案需求程度与满足程度是衡量档案利用工作的一个重要指标。现在我们对“档案”一词已不再陌生,但整个社会的档案意识相对还比较薄弱。我们还需大力加强基层城建档案工作的宣传力度,将基层城建档案工作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基层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应着力在树立城市建设窗口效应上多下功夫,不断增加档案工作的透明度,合理、适度的加大档案开放,欢迎社会对档案工作的监督。

(2)增强基层城建档案的服务意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基层城建档案的管理工作方面,有些传统的观念和做法不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随着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投入使用发生了变化,新的问题不断出现,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思考和反思,努力解决。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改变我们的服务理念和工作思路,树立主动服务的意识,改变坐等上门的服务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用户第一”的观念。我们必须依法服务,正确处理并协调好各种关系,找准重点、难点和关键。我们要以创造性的思维去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拟定工作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只有我们的服务理念、工作思路有所突破,才能紧跟时代步伐,应对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挑战。

3.2丰富馆藏,努力提高基层城建档案的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要想做好基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馆藏是基础,质量是保证。为弥补当前库存档案不丰富,质量不高的状况,我们要努力加强城建档案的鉴定工作。

(1)加强基础工作,丰富馆藏。要丰富馆藏,改变库存档案门类不全、结构不尽合理、内容单一的状况。我们要根据相关要求认真科学地制定好工作规划,并在工作规划的指导下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既定目标,加大执法力度,实现依法治档。加强基层城建档案管理机构的建设,完善基层城建档案管理网络,理顺各种关系,加强各部门各领域各专业之间的协调,根据实际及时修订管理办法,苦练内功,加大培训力度,加强业务指导工作。

(2)加强档案内部网络管理。建立城建档案基本信息数据库和专业信息数据库,进行全方位、多层次、技术先进的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并逐步建立城建、房产、公用事业等档案目录数据库的网络链接,在目录查询上实现资源的互通和共享。

(3)加强电子档案管理。及时接收保存现行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实施文档一体化管理。加强声像档案管理。加大经费投入,购置声像设备,对重点工程建设和城市重大活动等进行跟踪拍摄,紧扣城市中心工作,编辑专题片、画册等。

(4)加强基层城建档案的鉴定工作。基层城建档案鉴定工作是整个档案工作的关键环节,是档案管理中最具决定性意义的工作。它决定着档案的存与毁,同时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因为基层城建档案的鉴定受专业特点、时间、地理环境、城市规模、性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鉴定工作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存在于收集、整理、立卷和保管的所有环节中。鉴定工作是优化馆藏提高案卷质量的重要保证。由于我们对鉴定工作的意义、地位、作用认识不足,长期以来鉴定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严格的说此项工作在实际中并未落到实处,而是处于停滞和半停滞的状态。要做好鉴定工作,就要建立健全档案鉴定机制,设立鉴定领导小组和专家鉴定专门小组,制定切合实际的鉴定原则和标准,采用平时鉴定与定期鉴定相结合,开展以直接鉴定为主,其它方法为辅的做法,确保鉴定工作的顺利进行。

3.3服务手段要不断创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手工为主的服务模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城市发展的需求。坐等上门的服务方式,单一和落后的服务手段严重限制了基层城建档案的服务领域和服务质量,基层城建档案的价值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我们必须在服务手段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1)拓宽服务领域。基层城建档案部门应面向社会,以各种方式方法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尽可能多的向社会提供基层城建档案信息,用档案信息来刺激起社会对基层城建档案更多的需求。我们同样可以通过面向社会,进一步的了解社会对基层城建档案的需求,主动向社会提供基层城建档案服务。

(2)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促进服务手段的提高。过去,基层城建档案利用是以手工直接查询为主,对外查询方式主要是为上门的利用者查找所需档案,对原件进行抄录、复制,以提供原始信息为主。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基层城建档案利用现代化成了这个工作的迫切要求。

首先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其与基层城建档案利用工作的特点、国家有关的标准、规范相结合,系统的开发出一套完整的,切合实际的基层城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基层城建档案管理内部局域网。其次要加强自身技术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缩短数据库的建设与当令信息需求的差距,克服档案资源共享观念淡薄,追求自我实体拥有的弊端。基层城建档案馆要尽最大努力走出自我封闭状态,将档案资源深度开发纳入议事日程,使信息化水平尽可能的与城市发展保持平衡,为基层城建档案更加方便、快捷地为城市规划、建没、管理服务创造条件,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对基层城建档案利用工作的要求,以优质的管理创造优质的服务。

3.4编研工作要不断创新

编研工作是主动、广泛、系统的开发利用基层档案信息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重要手段。用户对基层城建档案的信息需求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是理性的需求,这种需求的用户会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方法,了解的情况去查找所需的档案信息;

第二种是盲目的需求,这种需求的用户对基层城建档案有所了解,但不多,他们有这方面的需求,但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去索取,在什么地方去索取,基层城建档案在他们的心目中处于模糊状态,在索取的过程中,到处碰壁,一无所获;

第三种是潜在的需求,这种需求的用户则需要通过一定的信息刺激和引导,才能把潜在需求激发出来,而这种需求一旦被激发出来,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大是无法估量的。

针对以上三种不同的需求,第一种只需要我们提供足够热情和耐心的服务就能够基本的解决问题,而第二种和第三种则需要通过我们的编研工作和优质的服务共同来努力,也就是说基层城建档案利用工作要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基层城建档案编研工作不仅要加强,而且要创新。

3.5加强业务知识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定期组织全区有关城建档案工作的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开办关于城建档案基础知识、实用技术、上岗技能、业务管理、开发利用和新型知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以开阔档案业务人员的思想和视野,适应和跟上国家、省和市城建档案发展和工作要求,提高基层城建档案收集、整理、编制、开发和利用的业务水平,促进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高城建档案的查阅利用效益,为城市建设提供基础档案信息。

3.6培养创新型的基层档案管理人才

基层城建档案的利用工作是一项专业性、管理性、服务性的工作。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定期组织基层城建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开办关于城建档案基础知识、实用技术、上岗技能、业务管理、开发利用和新型知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以开阔档案业务人员的思想和视野,适应和跟上国家、省和市城建档案发展和工作要求,提高基层城建档案收集、整理、编制、开发和利用的业务水平,促进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高城建档案的查阅利用效益,为城市建设中提供基础档案信息。所以我们不仅要有丰富的馆藏,现代化的管理,而且还要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套完整的人才管理机制,加强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

4、结束语

档案的记录有着存史资政的积极作用,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基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应该加强对档案的管理,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及时研究解决档案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基层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水平,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城管对工地的管理要求范文6

关键词:城市地下管线;现状;测量

中图分类号:TU99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改革开放以后,各城市都在积极开发建设,作为城市资源交通命脉的各种地下管线,存在于人们平时难以看见的地下,只能靠一张张竣工图纸进行查阅管理。因此,城市地下管线的现状可谓是十分混乱,不同资源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缺乏统一管理,造成档案不全。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盲目施工也容易造成对地下管线的损害,各种资源阻断,各城市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亦使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积极探讨城市地下管线现状及测量工作刻不容缓。

一、城市地下管线概况

对于已建设好及规划好的城市地下管线,应分区域搜集完整资料,由细到粗,由小到大,分类进行记录各条线的位置,绘制细节图纸,各类管线交汇图纸,做好简洁明了的分类规划,做到图标相符,精致准确。还应加快健全《城市规划法》和《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办法》,除此之外,还应建立相关于管理城市地下管线的法律法规,并严格实行。杜绝违法乱挖乱开发,要综合城市地下管线位置的合理规范。进行法制化管理。再者,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理应加强对地下管线档案的管理,及时更新地下管线图,否则彼一时的图纸并不能反映此一时的变迁。正是由于档案年代久远,缺乏监督管理,准确性大大降低,造成城市地下管线混乱,带来不必要的事故,因此,一定要及时更新城市地下管线图纸。时代在进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给人们很多便利,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先进性,制作一套便于操作的计算机系统来有效管理城市地下管线复杂混乱的图纸。这样的系统在各部门单位统一发行进行培训,便于统一管理。更有利于城市的建设,人民便利的生活。

二、城市地下管线的测量

1、施工场地管线探测的基本要求

地下管线探测工作宜遵循下列基本程序:接受任务、搜集资料、现场踏勘、方法试验、编制技术设计、实地调查、仪器探查、建立测量控制、管线点连测、地下管线图编绘、报告书编写和成果验收。探测单一管种或工作量较少时,上述工作程序可以简化。

地下管线现场探测前,必须全面搜集和整理测区范围内已有的地下管线资料和有关测绘资料,包括下列内容:(1) 已有的各种地下管线图;(2) 各种管线的设计图、施工图、竣工图及技术说明资料;(3) 相应比例尺的地形图;(4) 测区及其邻近测量控制点的坐标和高程。

2、施工场地管线探察

探查的任务是在现场查清各种地下管线的铺设情况、在地面上的投影位置及深度,并在地面设置管线点标志,以便测量管线点的坐标和高程,或进行地下管线图的测绘。地下管线测量工作的任务是建立测量控制,进行管线点连测,测得管线的坐标和高程,或进行地下管线图的测绘。因此,探查和测绘是地下管线探测的两个相互紧密衔接的不同阶段,在实施时可以分工,紧密配合。

3、测量的方法(1)资料收集与处理

① 测绘资料,包括测区内已有的地形图、控制点成果;

②地下管线资料,从各专业管线部门获得,包括各专业管线分布图、红线图、设计图、竣工图,管径、管材和附属设施等;

③ 规划资料,主要是指测区内的规划路网资料。以上所收集的资料要经过汇总处理,制表并初步成图,作为外业工作的蓝图和依据。(2)管线外业调查和探测 根据收集资料得到的蓝图,外业实地对照核实,利用探管仪跟踪搜索验证。有检修井的逐井检查。查清地下管线分布和有关属性后,按要求填写管线调查表。先将管线特征点的坐标展绘在城市基本蓝图上,并用相应的图式符号表示各特征点,再用彩笔标绘出管线,在管线上作相应的标记和说明。数字化成果,包括按要求统一编码的管线点、管线段和地物点成果,以及数字化的管网图件。

4、施工场地管线测量

对于城市地下管线的探测,最重要的莫过于事先进行的搜集相关区域的城市地下管线分布情况的资料,其次是地下管线图纸的绘制及设立标记,图纸绘制的准确能确保在日后维护过程中免除不必要的麻烦,也为探测工作提供便利。在探测任务方面,除了给即将进行施工的区域提供安全保障以外,更重要的是及时做好地下管线的维护,保证人民生活的畅通便利。在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事情发生:被挖开的路面,维修工人紧急抢修埋在地下的水管线路,不慎牵扯到电线等一些线路,附近居民便停水停电,影响了日常生活;还有附近有施工队在路面上挥舞工具,附近居民商铺,莫名被影响了生活或工作。这些都是因为探测地下管线的不完全,导致施工时对已有管线造成破坏。因此,探测城市地下管线是一项细致繁琐的工作,每一环每一扣都应该仔细认真负责。依照工作程序走,不可偷工减料。

城市地下管线现状及测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课题,更应该是落实于真实工作中的重要项目。规范当今城市的地下管线现状,建立完善的管理档案,严格规范施工队伍的作业素质,定时检查维护各区域地下管线的陈旧程度,做好各项标记,防范不必要的事故发生。在探测工作中,查明地下管线的平面位置、走向、埋深(或高程)、规格、性质、材质等,并编绘地下管线图;将编绘好的地下管线图进行反复检查确认,然后输入计算机程序中进行保存,对每根管线的可使用时效进行标注,再规定定期检查日期,进行维护。除此以外,还应查明每条管线的产权单位,对其产权单位进行责任要求,以相关法规进行强制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已有地下管线,防止施工时造成对管线的破坏以更好地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经济,服务便利人民生活。

三、总结

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日常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城市的正常运作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要求城市地下管线的管理全面信息化,要确保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数据的现势性和实现动态化的管理,实时更新和补充数据库内容,保证信息系统的革命力。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获取基础数据的重要手段就是地下管线测绘,地下管线测绘的准确性在管线数据库建设和利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贻芳,孙维志.城市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及进展[J].地下管线管理,2005(3):13

[2]郝红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5(4).

[3]江贻芳.我国城市地下管线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中国测绘学会九届三次理事会暨2007年“信息化测绘论坛”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