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例6篇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1

【关键词】 急救措施;多发性创伤;急诊科;伤情评估

DOI:10.14163/ki.11-5547/r.2016.29.071

多发性创伤是指患者在某种致伤因素的影响下, 导致两个及以上部位出现严重损伤的情况, 多发性创伤由于伤情变化极快, 其死亡率较高, 而且及时得到抢救也很容易留下后遗症。因此, 对多发性创伤患者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极为重要。因此, 本文选择了本院2015年3~12月收治的80例多发性创伤患者进行研究, 对多发性创伤的急救措施及其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12月本院急诊收治的80例多发性创伤患者, 患者入院后均经过检查确诊为多发性创伤。创伤原因:13例为重物砸伤, 49例为车祸受伤, 斗殴创伤12例, 坠落受伤6例。其中男46例, 女34例, 年龄18~69岁, 平均年龄(38.7±10.2)岁。

1. 2 急救和护理措施

1. 2. 1 准确评估患者伤情 患者入院后, 急诊科医护人员应及时对患者的伤情进行准确评估, 对于意识尚清楚的患者, 可以采用口头询问的方式, 了解患者的伤情, 同时保障患者的呼吸顺畅。对于意识已经不清醒的患者, 医护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通过观察患者的收缩压、呼吸频率、意识水平等, 从生理学角度分析患者的创伤程度。通过对患者伤情的初步评估, 排除休克、呼吸道梗阻以及大出血等致命现象, 准确判断患者的致命伤, 并及时对其进行适当处理, 避免伤情加重[1]。

1. 2. 2 实施VIPCO急救程序 在急诊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急救过程中, 通常会使用到VIPCO急救程序, VIPCO急救程序的具体措施如下。

1. 2. 2. 1 “V”即通气, 就是通过给氧、清除异物、气管切开插管等方式保障患者的呼吸道畅通, 以免患者由于缺氧出现窒息的情况。因此, 医护人员应及时将患者口腔分泌物和呕吐物等清除干净, 多发性创伤患者在入院后使用面罩加压给氧, 舌后坠患者应对其进行纠正并给予口腔导管, 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并做好各项呼吸道护理工作。

1. 2. 2. 2 “I”即建立静脉通道进行输液, 为保障患者输血和输液需要, 应给患者建立多条静脉通道, 选择合适的部位建立静脉通道, 优先选择肘静脉和颈静脉, 尽量不要选择伤肢建立静脉通道, 给予液体复苏时应坚持“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 稳定患者的血压。

1. 2. 2. 3 “P”即心肺脑复苏, 如果患者在急诊救治的过程中, 出现呼吸和心脏骤停的情况, 应及时给患者行心肺复苏, 为进一步抢救争取时间, 在必要时可以开胸行胸内心脏按压, 以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1. 2. 2. 4 “C”代表出血控制, 如果患者有明显性出血的情况, 医护人员应及时进行包扎和止血处理。采用指压法给患者进行止血, 并及时使用敷料进行包扎, 减少患者的出血量。出血控制应遵循“一压二捏三上钳四吻合”的原则, 在二捏后, 应及时给患者进行输血补液, 避免患者休克[2]。

1. 2. 2. 5 “O”表示手术治疗, 即对于情况比较危急, 且具有手术指征的患者, 应及时给予手术治疗, 并在手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避免发生意外。

1. 2. 3 置管处理 在给患者导尿的过程中, 应仔细观察患者尿液的颜色、量以及性质, 检查患者是否存在泌尿系统损伤。对于存在血气胸的患者应实施胸腔闭式引流, 观察引流液的量以及颜色等变化情况, 情况严重时可以进行剖胸处理, 防止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 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

1. 2. 4 心理护理 多发性创伤患者大多为意外导致, 加之病情较重, 患者缺乏思想准备, 在入院后一时间难以接受, 很容易出现紧张、恐惧和焦虑等负面情绪, 部分患者甚至会出现拒绝救治的情况, 耽误治疗时间和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及时对这些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应耐心与患者交流, 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 通过健康宣教消除患者的恐惧、紧张等心理, 增强患者的配合度。

2 结果

80例患者中, 75例成功救治, 救治成功率为93.75%。死亡5例, 其中3例于术前死亡, 2例经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多发性创伤患者的伤情通常较严重, 而且伤情变化快, 很容易造成患者死亡, 因此医护人员对多发性创伤患者的急诊救护能力非常重要[3]。急诊救护的过程中, 首先应对患者的伤情进行准确判断, 从而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进行处理, 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防止遗漏伤情, 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多发性创伤患者有3个死亡高峰期:①在遭受创伤的数分钟内;②在受伤数分钟到数小时内;③在患者受伤后的数周内[4, 5]。除此之外, 患者伴有其他并发症, 如心力衰竭、急性肾衰竭、休克等都有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 对多发性创伤患者急诊救治, 应及早、快速、准确。本研究中, 通过给予患者伤情评估、VIPCO急救程序、置管处理以及心理护理等急救措施, 对患者的伤情进行准确的评估, 及时处理致命伤, 通过执行VIPCO急救程序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进行通气、止血和心肺复苏等处理, 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 并给予患者有效的心理干预, 使其配合临床救治, 本研究结果发现, 80例患者中, 75例成功救治, 救治成功率为93.75%, 未救治成功的5例患者中, 3例在术前死亡, 2例抢救无效死亡。救治成功率较高, 但是还应总结经验, 不断提高急诊救护水平, 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抢救时间, 降低患者死亡率。

综上所述, 医护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的急诊护理技术, 在患者入院后能够对伤情进行准确评估, 给予有效的急救措施, 提高多发性创伤患者抢救成功率。

参考文献

[1] 黄养能, 顾兴生, 王侃, 等. 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162例临床特点及转归分析. 中国医药导报, 2013, 10(31):158-160.

[2] 王载宇. 严重多发性创伤急诊救治临床观察. 中国医疗前沿, 2011, 6(10):32.

[3] 黄稳胜. 严重多发性创伤在急诊科的紧急救治措施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15):85-86.

[4] 钟梅, 黄丽. 整体护理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8):101-103.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科于2009年1月~2012年7月共收治8起交通事故患者共126例,其中男性82例,女性44例,年龄8~69岁。受伤部位和类型:头面颌部伤 54 例(42 .86 %),脊柱损伤7例(5.56%),胸腹盆部伤8例(6.35%),四肢伤12例(9.52%),两个以上部位同时受伤归入多发伤45例(35.71%)。所有病例抢救记录相对完整。排除标准:对事故伤亡人数、患者基本情况、受伤部位、预后等情况记录不完整者的病例全部排除,没有纳入本研究。

1.2方法 患者到达急诊科后,由专人负责评分,立即对全部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幅度、收缩压(mmHg)、毛细血管充盈情况和格拉斯哥昏迷记分法(GCS)总分进行伤情判断(表1)[3]。

2结果

创伤评分与致死率的关系 126例交通患者的致死率随创伤评分分值的降低而升高,见表2。

创伤评分与致死率呈现负相关,评分越低致死率越高;从创伤评分中可以预测致死率,低于 4分的高达 80 %以上,高于4分的较低,在 13分以上的为0。

3讨论

3.1创伤评分是通过定量记分方法估计损伤严重程度,可以用于:患者伤情的快速评估、决定后送单位、指导进行合理治疗、预测患者结局、进行疗效评价和治疗水平比较[4]。创伤评分分值较为准确地反映患者伤情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致死率等预后情况进行准确地预测。从表 2可见,创伤分值越低,说明伤情越严重;一般情况下评分低于4分的的伤情极其严重,而评分高于 13分的伤情相对较轻。

3.2 创伤评分的同时做好检伤分类 当批量患者被送入急诊科后,根据创伤评分评估伤情的严重程度,将救治区分为临时的红黄绿3个区域,红区为伤情严重,需紧急救治者;黄区为伤情严重,需及时救治者;绿区为伤情较轻可稍缓处置者。创伤评分为1~3分安置于红区紧急救治;4~12分安置于黄区及时救治;13~16分安置于绿区可稍缓诊治但要加强病情观察。评估的同时要对患者进行醒目的标识,以利于医护人员对患者的诊治和病情观察,提高抢救效率。伤病员的检伤分类是实施患者救护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检伤分类工作能够保证患者在第一时间根据伤类、伤情得到相应的救治措施;能够区分伤情的轻重缓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的作用[5,6]。对突然而来的大批患者,在有限的人力和时间内除了统一指挥,全院创伤抢救小组成员及时到位参与抢救,治疗措施得当外,由于采用创伤评分法对患者的伤情进行量化和权重处理以显示患者的伤情严重程度,从而能够对患者分清轻重缓急地进行统筹处理,抢救工作因而能高质量地进行,使在急诊科抢救期间无一例死亡,而且在较短时间内结束急诊处理和分流工作,创伤评分加快了患者的分类速度。

参考文献:

[1]王声涌.道路交通安全-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J].中华预防医学,2004,38(3):147-148.

[2]王小平.创伤评分在地震患者伤情评估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18):12-13.

[3]成伟,彭博,蹇华胜.创伤评分在急救中的应用及分析[J].重庆医学,2007,03:249-250.

[4]张晓娟,张欣,杨萍丽.检伤分类技术在大型创伤事故中的应用[J].美中国际创伤杂志,2003,2(1):59-61.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3

[关键词] 初级创伤救治;救治情况;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5)21-194-04

Comparison of the treatment situation of traum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GE Boyong1 WANG Mingtai1 LIU Zhenghe1 WANG Yubo1 ZHOU Lu'an1

YANG Ying1 LIN Yu'nan2

1.Department of Emergency,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3,China; 2.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53002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treatment situation of trauma patients before and after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to evaluate its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in China. Methods Trauma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September 2007 to September 2010 and October 2010 to July 2013,were enrolled in our study clinical.The data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in the two groups.In the two groups the cervical vertebra protection,airway open,he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diagnosis,missed diagnosis and the time that was needed to complete the primary survey were recored.With comparison in the two groups we assessed the effectiveness and practicability of primary trauma care courses in China. Results After the primary trauma care training trauma patients’ cervical vertebra fixed rate, effective rate of airway open,hemothorax and pneumothorax positive diagnostic rate are higher than those before training,there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Primary Trauma Care;treatment situation;control study

初级创伤救治(primary trauma care,PTC)是由世界初级创伤委员会(PTCF)发起的,以麻醉、急诊、院前急救医师为主要培训对象,以规范化、标准化、实用化程序和措施处置各类创伤患者为主要培训内容,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应对严重创伤患者的紧急处置能力,解决在第一时间内对创伤病例进行及时、规范、有效医治问题的一项国际继续教育项目[1-3]。该项目自1996年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目前已经被翻译成14种语言并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

展,得到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认可[4]。我国于2010年9月5日在湖北武汉启动此培训项目,随后在湖北、 辽宁、河南、广西建成4个部级培训中心,用3年时间采用梯级培训的方式完成对我国麻醉、急诊、院前急救医师进行初级创伤救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实用化培训,历时3年的中国PTC培训工作已在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培训班1053期,培训了全国近5300家医院的学员2万余名。

创伤患者的病情复杂,变化快,从而导致在救治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困难[5]。传统的救治流程对于大部分中国医师,特别是急诊科和院前急救人员都是根据工作经验和习惯来对患者进行救治。而PTC重在快速、系统和有序对患者进行救治,从而缩短抢救时间,减少漏诊率,提高救治的成功率。我院急诊外科共有9位医师,均完成PTC课程培训。为明确PTC在实际临床应用中对创伤患者救治的有效性,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比较急诊外科医师在接受PTC培训前、后对创伤患者的救治情况进行分析,了解PTC在临床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9月~2010年9月我院急诊科救治的324例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记为旧救治组,此时间段进行急诊抢救的医师均未经过初级创伤救治培训,另外选择2012年2月~2015年2月我院两个时间段我院急诊科收治的426例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为新救治组,此时间段进行急诊抢救的医师均经过初级创伤救治培训。所有患者均在住院时进行ISS评分,其中ISS评分≥16分的为严重创伤患者[6]。旧救治组中,男200例,女142例,年龄18~58岁,平均(29.7±12.8)岁,受伤时间45~100min,平均(61.5±21.3)min,ISS评分(22.64±6.21)分,同时依据其受伤原因可分为:交通伤154例、坠落伤74例、机械伤58例、锐器伤41例、火器伤15例;新救治组中,男249例,女177例,年龄19~60岁,平均(30.3±14.5)岁,受伤时间50 ~ 105min,平均(59.9±22.5)min,ISS评分(23.17±5.61)分,同时依据受伤原因可分为:交通伤189例、坠落伤113例、机械伤68例、锐器伤30例、火器伤2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年龄、平均受伤时间、ISS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两组患者在进行抢救时,完成初级评估所需的时间,并对两组患者进行抢救之后的有效开放气道情况、血胸和气胸阳性诊断率、其他损伤的漏诊率、完成初级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对收集得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数表示,两样本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伤者可疑颈椎损伤者颈椎固定率比较

培训前伤者颈椎固定率仅为12.96%,培训后伤者颈椎固定率为1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伤者有效开放气道情况及低氧血症发生情况比较

旧救治组呼吸道梗阻者中,仅有32.51%的有效气道开放率,低氧血症发生率为47.56%,开放气道的方式仅有口咽通气道置入及气管内插管两种方式;新救治组中呼吸道梗阻者有效气道开放率为95.00%,低氧血症的发生率为9.72%,开放气道的方式有提下颌、口咽通气道置入、鼻咽通气道置入、喉罩置入、气管插管、环甲膜穿刺及气管切开等八种方式。

2.3 两组伤者血胸和气胸诊断率情况比较

新救治组对单纯血胸、气胸、血气胸的诊断率分别为76.29%、89.43%、70.89%,明显高于旧救治组44.44%、57.31%、34.80%的诊断率,三项指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伤者漏诊率比较

旧救治组首诊确诊率为39.56%,漏诊率高达60.44%;新救治组首诊确诊率为72.63%,漏诊率仅为28.37%,x2=4.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5 两组完成初级评估所需时间比较

旧救治组完成对伤者的伤情评估所需时间为(12.62±3.17)min,新救治组完成初级评估所需时间为(3.15±1.05)min,短于旧救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创伤救治有两个主要目的:其一是挽救生命,其二是最大限度地恢复伤者的生理功能,避免二次损伤,降低伤后伤残率和病死率[7-8]。创伤患者由于病情的复杂性,多变性,我国各个地区创伤救治的水平参差不齐,从而使创伤救治具有独特的挑战性,尤其是对伴有多个脏器系统或部位的严重创伤,对医院整体救治能力和人员协调配合能力及专业水平、医疗设施与条件均是综合考验[9-10]。创伤患者救治中,有单一损伤也有复合损伤,有明显损伤也有潜在或隐匿损伤,有一般患者也有严重创伤危重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如何让接诊救治医师能对患者做出快速、准确的判断,从而进行有序、有效的救治,是急诊医学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在我国,创伤的死亡率在死因顺位中居第五位,是l~34岁居民的第一位死因,也是导致青壮年死亡的首位原因[11]。人们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综合国内外创伤救洽的发展现状,探讨现代创伤救治模式的进展,进一步提高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是创伤医学的发展目标。我国现阶段急诊医学发展的基本方针是三分提高七分普及[12-13]。而PTC培训课程的引入,无疑是我国卫生部(现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创伤救治的一项重大决策,从其培训的时间持续性(3年计划)和广泛性(全国多个省份、地区等和麻醉、急诊、院前急救等人员)可以充分反映出国家对规范创伤救治的普及性方针。

本研究显示,在培训前后对可疑颈椎损伤的颈椎固定有差别,培训前伤者颈椎固定率仅为12.28%,因此而遗漏一些体征不明显的颈椎损伤,培训后伤者颈椎固定率为100.00%。由于颈部脊髓占据50%的椎管,颈椎损伤不一定出现脊髓损害。因此,判断颈椎颈髓情况是根据受伤机制而不是症状和体征,颈椎固定应在怀疑存在损伤时而不是确定有损伤时。在接受培训以前,大部分医生认为上劲托会影响创伤患者呼吸,会浪费时间,因此觉得没有必要对四肢活动正常的患者上颈托来保护颈椎。在PTC课程里强调创伤救治颈椎保护的重要性,并且在课程的情景演练中进一步强化学员的颈椎保护观念,因此在培训后学员能将观念的转变带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对可疑颈椎损伤的患者给予颈托进行颈椎保护[14](对可疑颈椎损伤颈托固定率达100%),而在随后的辅助检查中确实发现有3例患者无明显的阳性体征但是存在有颈椎的骨折或者脱位,有效避免损伤后的二次损伤。说明通过PTC课程的培训,不仅可以使我们临床一线医师能认清颈椎保护的重要性,并且能将所学的知识指导临床抢救。

未能及时打开控制气道和维持呼吸功能,或未及时发现张力性气胸而未行穿刺减压是以往创伤患者救治的常见失误,在PTC课程里强调对创伤患者救治初级评估的流程,对整个流程(气道、呼吸、循环、神经系统功能和暴露)分别用简单的字母ABCDE,使学员容易记忆掌握。在本研究中的问卷调查中100.00%的人员(特别是年资比较低,临床经验欠缺的医师)反映由于PTC课程简单且容易熟记但是实用性强,所以在单人接诊处理严重创伤患者时会不容易慌乱,对患者救治思路比较清晰。在本研究中,培训前、后对梗阻气道开放的有效性为32.51% VS 95.00%,培训前因呼吸道梗阻出现严重低氧血症为47.56%,培训后为9.72%,而对于一些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问题如:单纯血胸、气胸、血气胸,非仪器依赖性的阳性诊断率较培训前提高,分别是44.31%、57.23%、34.72% VS 76.31%、89.57%、70.85%。目前大部分文献资料表明,对于威胁生命的损伤如能及早发现及早处理,可明显提高伤者生存率。与疾病“诊断”不同,创伤诊断称为“伤情评估”,强调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并能对威胁生命的损伤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处理后尚需对其进行评估,从而判断处理是否准确及时有效,整个过程是动态和变化的过程,然而缺乏临床经验的一线年轻医师,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时往往会表现出不知所措、顾此失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心中无底”。本研究中从事急诊外科工作10年及以下年资的医师共8名,其在培训前检查处理创伤患者是时间为(12.62±3.17)min,在培训后为(3.15±1.05)min,对于在检查患者过程中发现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问题时,67%人员表示在培训前感到慌乱,而在培训后仅11%感到慌乱。并且所有人员均表示,PTC课程对急诊外科的工作非常有指导意义,实用性非常强。漏诊率居高不下,是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一个棘手问题,特别是多发伤致伤能量大,漏诊率达2%~40%[15]。漏诊意味着确定性治疗的延迟,伴随着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的增加,在紧急救治挽救生命的同时,遵循精确评估的策略和技术是降低漏诊、误诊率的关键。在本研究中,培训前后对多发伤的漏诊率分别为60.44% VS 28.37%,说明PTC课程的培训可以改变我们临床的工作习惯,提高临床的工作效率及减少创伤患者的漏诊率。

通过本次回顾性分析研究,结合PTC培训前后我院救治创伤患者临床对比,可以明确得出初级创伤救治培训能极大的提高急诊科医师对创伤患者的救治水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Schluter PJ,Nathens A,Neal ML,et al.Trauma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 (TRISS) coefficients 2009 revision[J].The Journal of Trauma and Acute Care Surgery,2010,68(4):761-770.

[2] 徐少文,张茂,干建新.关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4-7.

[3] 施建国,姚远,周继红,等.规范创伤救治模式促进严重创伤救治质量的作用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1,27(12):1110-1113.

[4] 王正国.创伤学―基础与临床[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423.

[5] 王一镗.再论发展我国急诊医学的重要方针之三分提高七分普及[J].中国急救医学,2010,30(2):97-98.

[6] Stanescu L,Talner LB,Mann FA.Diagnostic errors in polytrauma:a structured review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J].Emerg Radiol,2006,12(3):119-123.

[7] 张连阳.重视多发伤的精确伤情评估[J].重庆医学,2010,39(9):1025-1026.

[8] 韦小珍.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2):295-296.

[9] 孙晓宇,梅宇欣,张硕,等.中国初级创伤救治培训项目开展效果与评价[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4,4(3):46-49.

[10] 郑宏,张蕾,古丽斯坦・阿斯木江,等.初级创伤救治培训在临床麻醉教学中的应用与价值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9(3):41-42,57.

[11] 麦泉云,符兆亮,曾宇,等.初级创伤救治急救技能培训实践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6(4):583-584.

[12] 林海凤,徐艳.创伤救治管理模式在创伤病人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3,11(25):2348-2350.

[13] 王俊,王小慧.初级创伤救治原则在口腔颌面部创伤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0,3(11):701-702.

[14] 苌海华,李超乾,王威,等.初级创伤救治体系在急诊科院前急救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8):1378-1379.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4

关键词:院前急救;创伤急救;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15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253-02

院前急救也被叫做现场急救,是指从医护人员到达现场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直至将急、重、危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救护。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过程的第一阶段,反映出的是医院急诊医护人员的诊疗水平,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院前急救对护士素质的要求:

护士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院前急救患者大多是危重病人,如果技术操作不过硬,不熟练,会延误抢救时机,或无法实施急救,再者,护士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意外伤害,交通事故的现场有时是很可怕的,如果护士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那么连自己都被吓坏了,何谈救人呢?护士要有很好的身体素质,我们出诊就要搬运患者,如果身体条件较差,那搬运病人就成为困难,也会造成治疗不及时的后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院前急救患者共110例,其中男60例(占54.55%),女50例(占45.45%);年龄范围11~82岁,平均年龄37.6岁;致伤原因中交通事故56例(占50.9%),刀枪伤32例(29.1%),高处坠落伤9例(占8.2%),挤压伤3例(占273%),其他情况10例(占9.1%)。

1.2 护理措施

1.2.1 快速出诊:研究表明如果患者能够在1h内得到救治,病死率为10%,8h后得到救治,病死率高达75%。所以医护人员接到“120”电话后,应迅速准确地记录患者的受伤情况、发展程度、出事地点和联系电话等信息及时出诊。救护车必须在1~5分钟内开出医院,如呼救范围在1~10公里以内,10~15分钟内必须赶到现场。如果遇到的是突发重大事件应马上报告有关领导,通知医院相关科室在病人到达之前做好那些准备工作,以便尽快抢救病人。做好充分准备工作。

1.2.2 正确评估处理伤势:医护人员在到达现场后马上对患者的伤情做出正确的评估,动作迅速,处理果断。先复苏后固定,先止血后包扎,先重伤后轻伤,先救治后运送,急救和呼救并重。在评估患者的伤势时注意观察患者瞳孔、意识状态和其生命体征;进一步判断患者有否伴有呼吸困难、循环障碍、颅脑外伤、胸部外伤、腹部外伤、脊柱骨折等病情出现, 对有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的,应紧急开放气道,保证呼吸道通畅及进行呼吸支持,对心脏骤停者进行连续心脏按压。

1.2.3 伤口处理:医护人员在伤口处理过程中需要有效地控制住创伤部位的出血情况,对四肢部位出现骨折情况的患者在搬运之前要确保已经固定好骨折部位,对于脊柱或者骨盆骨折的患者在转运时要使用铲式担架或者硬板床,搬运前先固定。搬动时将伤者身体以长轴方向拖动,不可从侧面横向拖动;对于出现开放性气胸的情况需要迅速使用棉垫或者毛巾垫在患者呼气的位置之末,保证立即覆盖胸壁伤口后再使用绷带或三角巾进行包扎。

1.2.4 心理护理:对于院前急救的创伤患者来说,心理恐惧会影响到患者的生命体征或者加重患者的伤情,在心理上需要护士对其进行一定的安慰和鼓励。如果患者伤情严重可以通过适宜的抚摸或者轻拍患者背部、握手等肢体语言方式,让患者感到关怀和支持,给患者以安全感使其建立自信。

2 结果

在本组110例患者中有15例由于创伤情况伤及颅脑、胸腹多个器官比较严重,导致发生创伤性休克,抢救无效死亡。其余95例患者由于抢救及时,护理措施得当,均得到了成功的救治。

3 讨论

院前急救的多发创伤患者一般伤情比较复杂,死亡率较高。研究表明,创伤患者的救治过程中有3个死亡高峰:(1)是在创伤发生后的数分钟内;(2)是在患者受伤后的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这段时间被称为抢救严重创伤患者的最佳时机;(3)是在患者伤后数日至数周内,这期间多会引起继发感染、器官功能衰竭从而导致死亡。

对于医护人员来说,在进行创伤患者的院前急救时提高反应速度和评估质量十分关键,努力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有效的救治,任何拖延都可能给患者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在现场救治过程中护士及时、全面地观察病情变化并且准确地记录对于医生早期采取正确的救护措施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院前急救是救治严重创伤患者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吴卫娟,刘连弟.320例严重创伤院前急救及护理对策的回顾性分析[J].中外医疗,2010,8(24):26~28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来来我科就诊的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创伤链式抢救流程救治)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程序),每组3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排除严重创伤在抢救室死亡者、发病前有严重心肺脑肾等疾病者。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包括:接诊、心电监护、伤口有出血者给以止血、包扎,完成动静脉采血,给予静脉输液。休克患者予以电除颤、心肺复苏,以上操作均由一名护士独立完成。

1.2.2试验组试验组采用创伤链式抢救流程救治,护士首先对患者进行初步判断、评估,然后处理气道,进行呼吸道管理,同时建立静脉液路或中心静脉置管,完成以上工作后需再次查体。

(1)初步判断、评估:接诊后一名护士快速查体,通过查体迅速判断患者的伤情,以便于初步评估患者伤情及身心状况,并由医生确定首先给予何种抢救措施。如伤口出血,应先止血、包扎等,操作由另一护士完成。

(2)气道处理、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呼吸通路,给予患者氧疗或机械通气。由一名护士主要配合医生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如患者由于出血而致呼吸困难,不进行有创呼吸。

(3)建立静脉液路或中心静脉置管:休克患者需大量、快速输血和输液,应先快速补液,继以输血;监测中心静脉压,应维持在5~10cmH2O(1cmH2O=0.098kPa)。一名护士负责建立外周静脉通路,做好补液和给药的准备。另一名护士协助医生进行中心静脉置管,同时监检测中心静脉压。

(4)第二次查体:主要是为了避免初次查体遗漏,故进行第二次系统查体,以评估患者的病情危重程度。建议两次查体由不同的护士担任,避免第一次查体后形成的主观印象。

(5)生命体征监测:心电监护、设置各参数,完成心电图、血压、脉搏和血氧饱和度(SaO2)的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给予必要的救治措施。同时采集血、尿标本进行生化检查及血气分析。另外,护士应做到急救药品定点放置,并熟悉各种急救药物的用法和用量。护士应做好创伤患者的抢救记录。

1.3效果评价方法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有效抢救时间。采取抢救措施后,生命体征平稳,送科室或手术室无生命危险,即可定为急诊抢成功。有效抢救时间为接诊到术前(或住院)准备完成的时间。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试验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为(20.1±6.2)min,低于对照组的(29.4±5.8)min,试验组抢救成功率为96.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创伤急救的评估及处理范文6

多发性创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素的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即使这些创伤单独存在,也可能危及生命。此病伤情变化快,死亡率高[1]。

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的高速发展及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交通事故呈直线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致死的人数至少有10万人,其中大部分死于多发性创伤。由于多发性创伤来势凶险、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而成为急诊工作的一个难题,2005年3月~2006年3月,我科共收治多发性创伤126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26例,男84例,女42例,年龄多在20~50岁之间,受伤至就诊时间约20~120min。致伤因素:交通事故101例,坠落伤11例,刀砍伤12例,塌陷伤2例。损伤情况:以颅脑损伤为主的74例,胸腹部损伤为主的38例,四肢骨盆损伤为主的14例。

1.2救治措施 剖腹探查术31例,气管插管术8例,心肺复苏术15例,开颅术52例,胸腔闭式引流6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4例。

1.3结果 本组抢救成功95例,死亡31例。

2 急救与护理措施

2.1快速作出伤情评估 急诊预检护士在迎接伤员时,应力争在最早的时间内迅速评估伤情[2]。再询问的同时,立即解开(或剪开)病人的衣裤,按ABBCS法检查[3]:A(airway气道)有无堵塞;B(breathe呼吸)幅度和频率;B(bleeding出血)体表出血部位;C(circulate循环)脉搏、血压、末梢循环;S(sense感知觉)意识、反应。对病人主要存在的问题和重要脏器的功能状况有一个初步的评估,然后根据各部位伤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

2.2确定危及生命的部位 根据评估结果,迅速判断和找出危

及生命的所在部位,同时一定要避免遗漏诊断。

2.3快速准确地执行急救程序

2.3.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充分给氧。及时清除口腔血块、呕吐物、痰液等分泌物,必要时做好人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并备好呼吸机。

2.3.2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液、输血,以扩充血容量,维持循环稳定。可以迅速在上肢建立2~3个静脉通道,使用动、静脉套管针,确保维持液体的快速输送及标本的采取,如外周静脉循环不好,同时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液体的复苏遵循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并及时配血,为急诊输血做好准备。

2.3.3心脏泵功能监测。通过监测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压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及时发现纠正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若发现心脏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2.3.4紧急控制出血。有明显外出血的必须立即加压包扎,并抬高损伤部位的肢体。上、下肢大出血时,可使用止血带止血和固定,并准确记录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上肢不得超过1.5h,下肢不得超过2h,注意轮流松带,防止肢体坏死。对腹腔内有进行性大出血者,迅速做好各项术前准备,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3.5需要紧急手术的病人,立即送手术室手术,并注意转运途中生命体征的监测。

2.4置管 抢救中一般均需留置尿管,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及尿量,了解有无泌尿系统损伤及损伤程度;疑有空腔脏器损伤患者则需留置胃管作胃肠减压,并观察胃液颜色、性质和量;对合并血胸或血气胸病人,应及时作胸腔闭式引流术,并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量,以确定是否需要剖胸手术处理。

2.5备血和青霉素、普鲁卡因试验 在建立静脉通道时,常规留取血标本备血,为急诊输血争取时间。需紧急手术治疗者需预先做好青霉素、普鲁卡因皮试,并通知手术室做好准备。

2.6做好转运途中的监护及处理 在护送病人住院或急诊手术途中,需配备急救物品,确保途中氧气供给和注射用药,掌握搬运技巧,防止由于搬运不当继发伤害,做好转运监测,发现病情恶化及时报告医生共同处理,同时做好抢救记录和交接班工作。

2.7心理护理 突发严重创伤打击,使患者产生恐惧和悲观情绪,护理人员应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安慰患者并做好疾病的宣教工作,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 讨论

3.1提高对多发性创伤危险的理论认识。创伤病人有三个死亡高峰和六大并发症,三个死亡高峰为:一是在创伤后数分钟之内,极少人救护存活;二是在受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被称为抢救危重病人的“黄金时刻”,往往是救治成败的关键;三是在伤后数日至数周内,多因继发感染、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MODS死亡。因此,早期、及时处理创伤病人至关重要。六大并发症:是指受伤后先后发生的创伤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ARDS、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功能衰竭、胃肠或肝功能障碍及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等,其中主要表现为一个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MODS,死亡率极高。

3.2早期、准确、主动采取救护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休克是多发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休克能否早期复苏,直接关系到休克伤员的预后。上海市多家医院统计表明,休克1h内得到救治病死率为10%,但若超过8h则病死率上升为75%。因此,对创伤性休克的抗休克处理要早期、快速、全面,避免发生 MODS。国内学者在强调临床急诊反应水准的重要性时指出,对严重创伤的急救水平,主要表现在“反应”一词上,关键在于提高反应速度和反应质量,急诊抢救应分秒必争,让病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救治,任何拖延和耽搁都将给伤员增加痛苦,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多发伤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重要器官生理功能紊乱,死亡率较高。笔者认为,提高多发性创伤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合理及时的治疗,争取在“黄金1h’’内使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同时必须做好患者诊治过程中的急诊抢救、手术中及手术后的监护治疗工作。

3.3及时、全面、连续观察病情变化并准确记录及汇报是急诊科护士的基本功。严重多发性创伤的病情常常变化多端,其伤情确定、复苏等问题是危重病急救医学面临的难题之一,急诊护士要善于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病情并准确记录,有助于提供病情的动态信息,特别是有些伤员的损伤部位、程度尚不明确时,护士应做到有预见性的观察病情,针对可疑的症状、体征及指标等认真评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协助医生诊断。因此,有条件的医院需要建立一个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组成的创伤抢救组,专门负责严重多发性创伤病人的全程抢救和治疗,以提高多发伤的抢救质量,降低病死率[4]。

参 考 文 献

[1]黎鳌.现代创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34.

[2]Lewis AM.Trauma triad of death Emergency!Nursing,2000;30(3)62~64.

[3]刘喜文,刘冬焕,万宝珍等.多发伤病人的急救系列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0;17(5)51.

[4]Gunnels D,Gunnels M.The critical response nurse role:an innovative solution for providing sidledtraunm nurses.Int JTrauma Nurs,2001;7(1):3~7.

【关键词】 多发性创伤 急救 护理

多发性创伤是指在同一致伤因素的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即使这些创伤单独存在,也可能危及生命。此病伤情变化快,死亡率高[1]。

随着城市建设和交通的高速发展及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交通事故呈直线上升趋势,我国每年因交通事故致死的人数至少有10万人,其中大部分死于多发性创伤。由于多发性创伤来势凶险、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而成为急诊工作的一个难题,2005年3月~2006年3月,我科共收治多发性创伤126例,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126例,男84例,女42例,年龄多在20~50岁之间,受伤至就诊时间约20~120min。致伤因素:交通事故101例,坠落伤11例,刀砍伤12例,塌陷伤2例。损伤情况:以颅脑损伤为主的74例,胸腹部损伤为主的38例,四肢骨盆损伤为主的14例。

1.2救治措施 剖腹探查术31例,气管插管术8例,心肺复苏术15例,开颅术52例,胸腔闭式引流6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14例。

1.3结果 本组抢救成功95例,死亡31例。

2 急救与护理措施

2.1快速作出伤情评估 急诊预检护士在迎接伤员时,应力争在最早的时间内迅速评估伤情[2]。再询问的同时,立即解开(或剪开)病人的衣裤,按ABBCS法检查[3]:A(airway气道)有无堵塞;B(breathe呼吸)幅度和频率;B(bleeding出血)体表出血部位;C(circulate循环)脉搏、血压、末梢循环;S(sense感知觉)意识、反应。对病人主要存在的问题和重要脏器的功能状况有一个初步的评估,然后根据各部位伤情的轻重缓急安排抢救顺序。

2.2确定危及生命的部位 根据评估结果,迅速判断和找出危

及生命的所在部位,同时一定要避免遗漏诊断。

2.3快速准确地执行急救程序

2.3.1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充分给氧。及时清除口腔血块、呕吐物、痰液等分泌物,必要时做好人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准备,并备好呼吸机。

2.3.2立即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液、输血,以扩充血容量,维持循环稳定。可以迅速在上肢建立2~3个静脉通道,使用动、静脉套管针,确保维持液体的快速输送及标本的采取,如外周静脉循环不好,同时行深静脉穿刺置管。液体的复苏遵循先晶体后胶体的原则,并及时配血,为急诊输血做好准备。

2.3.3心脏泵功能监测。通过监测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及肺毛细血管楔压等血液动力学指标,及时发现纠正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若发现心脏骤停,立即行心肺复苏术。

2.3.4紧急控制出血。有明显外出血的必须立即加压包扎,并抬高损伤部位的肢体。上、下肢大出血时,可使用止血带止血和固定,并准确记录使用止血带的时间,上肢不得超过1.5h,下肢不得超过2h,注意轮流松带,防止肢体坏死。对腹腔内有进行性大出血者,迅速做好各项术前准备,以确保手术顺利进行。

2.3.5需要紧急手术的病人,立即送手术室手术,并注意转运途中生命体征的监测。

2.4置管 抢救中一般均需留置尿管,观察尿液的颜色、性质及尿量,了解有无泌尿系统损伤及损伤程度;疑有空腔脏器损伤患者则需留置胃管作胃肠减压,并观察胃液颜色、性质和量;对合并血胸或血气胸病人,应及时作胸腔闭式引流术,并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及量,以确定是否需要剖胸手术处理。

2.5备血和青霉素、普鲁卡因试验 在建立静脉通道时,常规留取血标本备血,为急诊输血争取时间。需紧急手术治疗者需预先做好青霉素、普鲁卡因皮试,并通知手术室做好准备。

2.6做好转运途中的监护及处理 在护送病人住院或急诊手术途中,需配备急救物品,确保途中氧气供给和注射用药,掌握搬运技巧,防止由于搬运不当继发伤害,做好转运监测,发现病情恶化及时报告医生共同处理,同时做好抢救记录和交接班工作。

2.7心理护理 突发严重创伤打击,使患者产生恐惧和悲观情绪,护理人员应以热情、诚恳的态度安慰患者并做好疾病的宣教工作,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3 讨论

3.1提高对多发性创伤危险的理论认识。创伤病人有三个死亡高峰和六大并发症,三个死亡高峰为:一是在创伤后数分钟之内,极少人救护存活;二是在受伤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被称为抢救危重病人的“黄金时刻”,往往是救治成败的关键;三是在伤后数日至数周内,多因继发感染、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MODS死亡。因此,早期、及时处理创伤病人至关重要。六大并发症:是指受伤后先后发生的创伤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ARDS、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心功能衰竭、胃肠或肝功能障碍及继发细菌或真菌感染等,其中主要表现为一个重要脏器功能衰竭或MODS,死亡率极高。

3.2早期、准确、主动采取救护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休克是多发伤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休克能否早期复苏,直接关系到休克伤员的预后。上海市多家医院统计表明,休克1h内得到救治病死率为10%,但若超过8h则病死率上升为75%。因此,对创伤性休克的抗休克处理要早期、快速、全面,避免发生 MODS。国内学者在强调临床急诊反应水准的重要性时指出,对严重创伤的急救水平,主要表现在“反应”一词上,关键在于提高反应速度和反应质量,急诊抢救应分秒必争,让病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救治,任何拖延和耽搁都将给伤员增加痛苦,甚至带来严重的后果。多发伤伤情复杂,病情变化快,重要器官生理功能紊乱,死亡率较高。笔者认为,提高多发性创伤的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和合理及时的治疗,争取在“黄金1h’’内使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同时必须做好患者诊治过程中的急诊抢救、手术中及手术后的监护治疗工作。

3.3及时、全面、连续观察病情变化并准确记录及汇报是急诊科护士的基本功。严重多发性创伤的病情常常变化多端,其伤情确定、复苏等问题是危重病急救医学面临的难题之一,急诊护士要善于及时、全面、连续地观察病情并准确记录,有助于提供病情的动态信息,特别是有些伤员的损伤部位、程度尚不明确时,护士应做到有预见性的观察病情,针对可疑的症状、体征及指标等认真评估,一旦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协助医生诊断。因此,有条件的医院需要建立一个由具有丰富经验的医护人员组成的创伤抢救组,专门负责严重多发性创伤病人的全程抢救和治疗,以提高多发伤的抢救质量,降低病死率[4]。

参 考 文 献

[1]黎鳌.现代创伤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34.

[2]Lewis AM.Trauma triad of death Emergency!Nursing,2000;30(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