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不归路范例6篇

创伤不归路

创伤不归路范文1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别在四处漂泊

踏着沉重的脚步

归乡路是那么漫长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我已厌倦漂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music......

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

归来吧,归来哟

浪迹天涯的游子

归来吧,归来哟

归来吧,归来哟

别在四处漂泊

我已是满怀疲惫

眼里是酸楚的泪

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

为我抹去创痕

我曾经豪情万丈

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云

为我抚平创伤

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创伤不归路范文2

【摘 要】阿诺德・韦斯克的代表作“韦斯克三部曲”是对战乱生活的自传性书写。本文从“卡恩夫妇的创伤防御”“贝蒂假想的创伤隐喻”和“艾达夫妇的创伤逃避”三个层面入手,对韦斯克三部曲中主人公的心理创伤进行解读。 【关键词】韦斯克三部曲;创伤;理想;幻灭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014-02作为新现实主义戏剧浪潮的代表人物,阿诺德・韦斯克笔耕不辍,其作品广受海外读者欢迎,然而近十年才引起英国本国戏剧界的充分认可。韦斯克的成名作“韦斯克三部曲”的首场演出便因其注重写实的特点而与《愤怒的回顾》一同被冠以“厨房水槽剧”的称号。”[1]“厨房水槽剧”素来以激进现实主义描写工人阶级的灰暗生活著称。三部曲的时间跨度长达二十三年,以伦敦东区犹太工人阶级卡恩一家为代表,深刻反映了英国工人阶级群体所经历的战争历程。“韦斯克直言三部曲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作品,除了《我在谈耶路撒冷》中愤世嫉俗的多布森外,所有人都是他生活中的真实存在。”[2]三部曲是三段理想幻灭的历程,展现了卡恩一家深受战争创伤的折磨。弗洛伊德认为:“一种经验如果在短期内,使心灵受到最高程度的刺激,以致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这种经验称为创伤。”[3]本文从创伤的角度对三部曲进行具体解读。一、卡恩夫妇的创伤防御三部曲的首部剧《大麦鸡汤》记述了1936年法西斯军队进入伦敦东部犹太人居住区,卡恩一家积极加入政治斗争但遭受理想破灭的历程[4]。卡恩夫妇应对战争创伤的过程中,分别采用了压抑和投射的防御机制。“防御机制是自我用来降低本我和超我之间冲突的一种无意识方法,是个体处理冲突和压力的手段。”[5]哈利・卡恩在超我的控制下,将本我的战斗热情压抑下去,从而避免其对战争的焦虑。小说伊始,哈利与萨拉的对话火药味十足,作家万德从性别的角度对卡恩夫妇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她指出“三部曲是《愤怒的回顾》中男女关系的反转,但无论哪一方更强都是以另一方的沉默为代价。”[6]正如《大麦鸡汤》开场部分,萨拉对哈利咄咄逼人的态度:萨拉:海米来了吗?哈利:我不知道。萨拉:他一问三不知!你没有问他吗?他没有说吗?他知道游行吧?哈利:我不知道他是否知道,也没有和他讨论过。我带去了孩子,没别的,嘿,萨拉,你应该读读厄普顿・辛克莱的书,关于肉罐头产业,这是开眼界的……[7]13哈利的压抑作为一种防御机制,被压抑的记忆具有创伤性质,尽管被隐藏,仍然产生影响。他阅读厄普顿・辛克莱的书籍,对针砭时弊的作品产生共鸣,可见哈利人格中的本我与妻子萨拉为理想奋斗的热情一致,但是人格中“超我”在心理斗争中占上风,哈利提醒萨拉游行时不要伤人并教导儿子罗尼爱他人。剧中多次出现哈利阅读的场景,一方面说明哈利热爱书籍,另一方面说明他试图通过书本将自己与战火纷飞的外界隔绝开来。战争的焦虑被哈利压抑在心底,放弃抗争而过行尸走肉的生活。妻子萨拉与哈利相反,她全力投身于政治斗争,通过投射的防御机制使自己免于战争创伤。高昂的政治理想是萨拉得以存活的动力,她疯狂地抓住政治理想这根救命稻草来填补空虚的心灵。她说“她要强迫自己要有所在乎,什么都不在乎就会死亡。”[7]76表面上,她把内心的战争恐慌和焦虑投射到拯救全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实则是利他性质的妥协。哈利・卡恩极力抑制自己对战争的热情,在妻子儿女纷纷加入游行时变得冷漠决绝。在《大麦鸡汤》结尾处,萨拉对生活的感觉只剩下挨冷受冻、同胞死伤,二人的防御机制在混乱的战争中于事无补。由此可见,作者对他人遭受战争创伤的痛苦感同身受,对战乱中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二、“贝蒂假想的创伤隐喻”三部曲第二部剧《根》中,出生于诺福克乡村的主人公贝蒂从伦敦回乡探望家人,与男友罗尼约定两周后在家中会合。虽然爽约的罗尼从未在场,却胜似在场,因其女友贝蒂回乡后,时刻重复罗尼的言行,用罗尼“先进的思想”教化自己“落后的家人”。贝蒂儿时的创伤使她迷失自我,只有彻底摆脱罗尼的影响,才能找回自己的身份。《根》中韦斯克用大量笔触描写贝蒂所提出的假想,假想的场景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使其心灵创伤和自我发现的愿望得以充分展现。贝蒂假设“河流两侧分别有两个小屋,其中一侧的两个小屋里分别有一个小女孩和一个聪明人,另一侧是另外两个男人。”[7]139四个小屋暗喻贝蒂的现实生活,小女孩和聪明人是贝蒂自己性格的两面,而另一侧的两个男人分别是贝蒂的家人和男友罗尼。“贝蒂穿过河流是现实中她去伦敦,是试图与罗尼结婚的象征,但是她被无情拒绝,绝望中她重返聪明人的小屋,回归了独立的自我。”[8]贝蒂向家人提出假想,并询问谁应该为梦中小女孩的困境负责时,父母和姐姐的回应是一片漠然。可见贝蒂的家人无力或忽略了对贝蒂心灵的关注,在心灵遭遇创伤的情况下,贝蒂失去了自己的身份,成为罗尼的复制品。另外,当罗尼的家人讨论政治理想,突然转向贝蒂寻求看法时,一问三不知的贝蒂陷入疯狂的痛苦,从此也可看出贝蒂儿时缺失关爱的心灵创伤。现实中的贝蒂成功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但从其发声的实际意义上看,贝蒂未能找回自己的身份。贝蒂虽然在剧末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象征被政治改变的身份与无政治意义的家庭身份之间的妥协。但贝蒂的发声与她家人具有同样的特征,贝蒂沿用了母亲的表达方式。此外,“贝蒂的发声是从集体主义中抽离进入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使整个三部曲陷入令人窒息的绝望。”[9]由此可见,贝蒂心灵创伤的治愈,象征卡恩一家集体主义的政治理想的幻灭,贝蒂的自我发现把政治理想带入戏剧化的僵局之中。甚至有评论家认为韦斯克在他的左翼分子群体中,既没有坚定的集体主义信念也不信奉工人阶级[10]。韦斯克通过赋予贝蒂假想深刻的创伤隐喻,传达出贝蒂创伤的治愈与政治理想幻梦之间的必然联系,暗示了三部曲中理想走向幻灭的必然性。三、艾达夫妇的创伤逃避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剧《我在谈论耶路撒冷》,记述了艾达、戴夫夫妇二人归隐诺福克乡村的历程。艾达和戴夫都曾亲赴战场,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荒谬,产生了逃避创伤、归隐乡野的愿望。然而二人的努力以失败告终,无奈重返伦敦。艾达与母亲萨拉一样,把不切实际的政治理想作为人生目标,热衷于游行反抗,但她花了数年等待男友从战场回来,身心俱疲。战争创伤使艾达对生活心灰意冷,选择逃避现实的道路。戴夫是一个悲哀的和平主义者,无奈之下被卷入残酷的战争。剧中三个法西斯逃兵逃到了戴夫的队伍,为了攻克寡妇和孤儿们垒成的高山,法西斯损失惨重。蒙蒂希望更多的法西斯士兵死亡,而戴夫则认为“当一个士兵被命名为法西斯,射杀他并不会有,而是恶心。”[7]22戴夫不会从消灭敌人的行为中获取,这是他厌恶战争的心理和其悲天悯人的情怀,也是战争在他内心深处留下的巨大创伤。然而,艾达和戴夫归隐行动的失败俨然是更大的讽刺,他们终归无法摆脱抹杀他们特性的工厂。剧名《我在谈论耶路撒冷》本身是一种讽刺,弟弟罗尼一再强调自己谈论的是耶路撒冷,并用圣经中美好场景来比喻姐姐艾达即将体验的乡下生活,戴夫会像摩西一样使以色列变得强大,但这一切都成了泡影,艾达和戴夫的生活与想象大相径庭。作者通过戴夫的话语揭露自己对战争本质的认识,他痛恨法西斯的同时却对法西斯士兵的命运寄予同情,提醒人们战争的本质是人类同胞之间的自相残杀。四、结语“韦斯克三部曲被部分评论家视为一系列说教式戏剧,然而三部曲的确蕴含了普适的主题和契科夫式的藏于话语内部的精神内涵。”[11]通过描绘剧中人物种种努力的失败,韦斯克对底层人民的战争创伤寄予了深切同情,同时对战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反思与批判。小说以高昂的政治理想开始,却以逃避现实的失败告终。由以上论述可知,《大麦鸡汤》、《根》和《我在谈论耶路撒冷》三个题目本身都是人物经历理想幻灭的战争创伤的象征。三部曲作为韦斯克自传性的戏剧,是他亲身经历的再现,作品的艺术价值之余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1]Lacey, Stephen.Brithish Realist Theartre:The New Wave in Its Context 1956-1965[M].London:Routledge,1995.[2]Rothberg, Abaham.Waiting for Wesker[J]. The Antioch Review,1964.[3]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许小凡.自相矛盾的现实主义[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2.[5]Imtiaz Jehan,et al.Ego Defense Mechanisms In Pakistani Medical Students:Across Sectional Analysis[M].BMC Psychiatry,2010.12-19. [6]Wandor, Michelene. Post-War British Drama: Look Back in Gender[M]. London:Routledge,2001.[7]Wesker, Arnold.The Wesker Trilogy[M].England:Penguin Plays, 1964.[8]Stevens, Mary.Wesker‘s The Wesker Trilogy[J].Colorado:University of Colorado,2002.[9]Rebellato, Dan.1956 and All That: The Making of Modern British Drama[M].London:Routledge,1999.[10]Sinfield, Alan. Literature, Politics and Culture in Posstwar Britain[M].Oxfor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11]Adler, Thomas P.The Wesker Trilogy Revisited: Games to Compensate For The Inadequacy of Word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Speech, 1979.作者简介:冯 鹤,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

创伤不归路范文3

[关键词]王维诗意心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29

《使至塞上》是诗人王维奉命慰问边疆将士途中经今宁夏所作的纪行诗。诗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成为千古名句,关于这两句诗的赏析和解读层出不穷。笔者曾途经诗人所描述之地,深切探究了当初诗人单车问边,仕途行途两艰难,大漠落日烟稀少,远离家园,路途荒凉,周遭环境和内心感受两凄凉的心境,也对诗句有了一些不同的理解。本文以师生对话的形式讲解监察御史王维当年“使至塞上”的心境。

想象力是智力发展的一部分,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更是读懂诗歌必不可少的能力。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诗意和诗人的心境,我在讲解中设计了以下问题。

师:王维这首《使至塞上》里边有大漠风光的描绘,更有作者心情的抒发,以及作者行程及当时事件的介绍,细读诗句,仔细体验作者创作时的心境和周遭环境,想象作者心境和大漠旷景。写这首诗时作者是情绪盎然还是郁闷伤感呢?

生:郁闷伤感。

师:这首诗创作背景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兵发小勃律(今克什米尔北,当时的唐属小国)。737年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蕃军。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并任河西节度使判官。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

师: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是什么意思呢?“属国”这里是作者身份的介绍,唐朝用“属国”指代出使边疆的使臣,“居延”是地名。

生:这一联写作者轻车简从,孤独西行,身为朝廷官吏身不由己,路途颠簸已过居延之地。“单车欲问边”介绍了作者这首纪行诗创作时所发生的事情,他自己西行的目的。

师:“单车”这一词又有什么效果呢?

生:当初交通不便,作者一架马车,轻车简从,路途颠簸,或者说作者由于受到排挤,远离家园,内心孤独,形单影只。

师:“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又该怎么理解呢?

生:枯草随风而动,滚动到汉疆塞外,大雁在春季归来,飞向了遥远的北方。

师:“征蓬”描述的是随风而动的轻盈的枯蓬草,枯蓬草由于轻而大被风吹动看起来疯狂滚动,气势迅猛,作者这时候想起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也想起了战场前线的战士,因此将随风滚动的蓬草比作杀出塞外的将士,写成了“征蓬”“出汉塞”。这里也是作者用枯蓬草自喻,描述自己就像随风而动的枯蓬草一样被狂风吹出了塞外,身不由己,凄苦飘零边陲。“归雁入胡天”,作者写到归雁其实是想到了自己西去宣慰将士之后也无法回归到朝廷,而只能归凉州任河西节度使判官,更显作者此时的郁闷与落魄。

师:“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能想象什么样的场景呢?这里的“孤烟”指的是战争烽火台狼烟。

生:浩瀚无边的沙漠,荒凉得连一丝风也没有,烽火台冒出的狼烟扶摇直上,沙漠中的黄河静默,显得尤其拖长,在黄河的尽头可以看到圆圆一轮太阳即将落下。

师:“直”和“圆”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生:常用来说如何做人,“直”常有直爽也有呆板之意,“圆”常有圆滑也有灵活之意。

(这时候,我展示给学生可能是王维所描述的大漠和长河的地方――宁夏沙坡头的图片,同时播放本人在路途中录制的影像,千万年不变依然存在的大漠落日长河至今不难帮助人们想象当年的荒凉。)

师:浩瀚沙漠,烽火台冒出的狼烟扶摇直上,沙漠冷酷寂寞,战争冷酷荒凉,而天空的太阳和沙漠中环绕穿行的黄河虽然同样的荒凉,但在这种冷酷无情中却显示出平静和一丝丝温暖及活力,给人一种亲切温暖而又苍茫之感,容易激发人对于美好家园的向往。也许作者在这里也想到了自身,在自己的为官之路上关于“直”与“圆”的思考。因此,这两句诗也可以这样理解,大漠和狼烟都显示呆板和冷酷,黄河和落日圆绕其行,启发人心,给作者茫然而又向往的感觉。

师:“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又该怎么理解呢?

生:萧关在今宁夏固原,作者单车行至萧关本该见到都护的地方,遇到侦候骑士告知,都护征战于更远的燕然。

师:大漠孤烟之地,日落西山之时,作者还需要走很多路,燕然也许是实指,更有可能指代更加遥远的地方,突出作者深感前途茫茫。

师:重读故事,看看作者在诗中是不是极度悲凉落魄呢?

创伤不归路范文4

出自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⑵,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

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黄昏。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⑸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译文

①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全曲以四个画面,四个场景组成。共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十二个名词,作者将这十二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巧妙的拼合联结起来,组成了这四幅优美的画面。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表面看本曲并无华丽美妙之处,然而,正是作者看似不经意的名词整合却写出了这千古名篇。

首句“枯藤老树昏鸦”是一个沧桑悲凉的画面,大有人生苍暮之感。一枯藤一老树一昏鸦将读者带入了一个黯然伤怀的心境。一枯,暗射人生的干枯;一老,暗射人生之沧桑;一昏,暗射仕途之昏昏然,郁郁不得志。一起首,就将读者带入了作者所想象的境界。

次句“小桥流水人家”表面看似在行进中换了一个场景,实是对人生美好时光的怀念。一小桥一流水一人家三样景物写出了家庭的温暖和对家庭的思念。此句正对前后句中的人生之苍悲,表达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却终此一生而不可得。

前两句中并无行路者本人,是以对途中景物的描写引起路人对自己人生的思考。

“古道西风瘦马”此句写出一人一马在寡无人烟的道路上孤独的行走。瘦字写出了路途之遥远,马因此而瘦。古道西风两词更暗合一瘦字。古道,路途之悲凉;西风,路途之孤单。此句是写路途更是写人生。写出了作者归思之心,但一瘦字却也写出了不知人生之路路在何方。

创伤不归路范文5

[关键词] 颅脑创伤; 诊断与治疗; 流行病学

[中图分类号] R6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701(2009)23-131-02

颅脑创伤(TBI)以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社会危害性大等原因,对急性颅脑损伤的发病率、死亡率、诊疗、治疗、护理以及预防,进行流行病学观察、分析和总结,有助于提高急性颅脑损伤的预防和救治水平。颅脑创伤备受创伤学界的关注,现代科技进步使颅脑创伤的救治取得快速发展,,现对我院529例颅脑创伤住院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收治的529例急性颅脑损伤病人,患者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经头颅CT检查确诊,符合国内《颅脑损伤诊断标准》[1]。529例患者中:男401例、占75.8%,女128例、占24.2%,男女之比为3.11。年龄为14~51岁,平均年龄为27岁。

1.2 致伤原因

交通肇事成为颅脑损伤的主要致伤类型316例(59.7%),其中摩托车伤是交通肇事的主要原因。其他致伤原因依次为击打伤119例(22.5%),高处坠落伤58例(11%),其他36例(6.8%)。

1.3 伤情分型及统计

现国内应用较多的是根据病情轻重进行分类,即根据昏迷时间、阳性体征及生命体征将病情分为轻、中、重及特重型[2]:①轻度:伤后昏迷时间0~30min,有轻微头痛、头晕等自觉症状,神经系统和脑脊液检查无明显改变;②中度:伤后昏迷时间在12h以内,有轻微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轻微改变;③重度:伤后昏迷12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再次出现昏迷,有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体温、呼吸、血压、脉搏有明显改变;④特重度:脑原发损伤重,伤后昏迷深,有去大脑强直或伴有其他部位的脏器伤、休克等。我院529例患者中,轻度391例、占73.9%,中度72例、占13.6%,重度37例、占7%,特重度29例、占5.5%。其中以脑挫裂伤最多,其次为颅骨骨折、脑震荡、颅内血肿、脑穿通伤等。

1.4 伤害地点及时间

公路、街道是外伤发生最常见的地方,共385例,占72.8%;其次为职业环境,如厂矿、学校及工作单位等,共104例,占19.7%;公共娱乐场所及其他地方,共40例,占7.5%。年内发病下半年明显高于上半年,又以早上8点与晚上19点为高发时间。

1.5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包括开放式颅脑外伤清创术、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颅内血肿清除术、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凹陷性骨折复位术和V2P分流术等。非手术治疗。

1.6 治疗后转归

死亡18例、占3.4%,后遗症73例、占13.8 %,痊愈438例、占82.8%。后遗症主要有:颅骨缺损、癫痫发作、脑外伤后综合征、迁延性昏迷,尿崩症、颅内动脉瘤、阿尔茨海默病、丛集性头痛症、脑震荡后遗症、创伤后应急失调综合征等。

2 结果

2.1 颅脑损伤的病因与伤情分析

见表1。

2.2 总结

529例颅脑损伤患者中,轻型391例、占73.9%,中型72例、占13.6%,重型37例、占7%,特重型29例、占5.5%。其中痊愈438例、占82.8%,后遗症有73例、占13.8 %,死亡18例、占3.4%。后遗症中约59例丧失劳动能力及自主能力,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为交通肇事。

3 讨论

颅脑损伤在我国以交通伤为主,本组患者平均年龄为27岁,男性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大致相同。主要原因为这个年龄段的男性尤其是青壮年正是工、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是各种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和受害者。1986年WHO的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颅脑创伤的病因中,交通事故占32%。而在本组资料中,车祸仍是颅脑创伤的主要致伤因素,且比例已大幅上升。这主要与我国在过去的20年间机动车保有量呈几何基数增长、城市机动化程度日益提高和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等因素密切相关。另外,本组中击打伤和高处坠落伤也是重要的致伤原因,分别占22.5%和11%。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城市化机动程度的提高,我国车祸发生率呈逐年增长趋势,车祸平均年增长速度约为12.9%[3]。对意外伤害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和沉重的经济负担,特向社会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加强意外外伤的预防和控制,增加相关资源的投入,评价意外伤害的干预措施,积极实施有效的干预手段,积极收集相关数据,开展科学研究,建议设立全国性的意外伤害监测系统,强化颅脑损伤患者流程化、专业化救治,提高救治率,降低致残率。

根据其伤害程度不同,中重度颅脑创伤早期可以诊断为脑震荡,弥散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颅骨骨折,颅内出血、脑干损伤、脑疝等。但是头部损伤轻度和晚期的临床诊断很混乱,例如随意划分伤残程度,病变的部位和波及范围:根据其伤害程度不同,重度颅脑创伤早期可以诊断为脑震荡,弥散性轴索损伤,脑挫裂伤,颅骨骨折,颅内出血、脑干损伤、脑疝等。但是头部损伤轻度和晚期的临床诊断很混乱,例如随意划分伤残程度,病变的部位和波及范围。几乎所有的神经外科医生对于CT 的依赖越来越强烈,但是过多地进行CT 检查,对患者是非常有害的,检查过程中浪费时间,耽误手术时机;频繁搬动病人导致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干扰而恶化病情;浪费患者的治疗资金;影响他人的检查等。所以,我们在要求院外的管理的同时,要加强医师诊治的管理与医院及家属的护理工作也很重要[4]。

颅脑损伤的发生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可防性强,依据不同年龄、不同职业、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有利于颅脑损伤的预防和控制颅脑损伤的发生,有一定的内在规律性,可防性强。结合本地区颅脑损伤的流行特征提出的预防对策和措施如下:(1)加强执法监督和规范化管理,可降低颅脑损伤的发生率。(2)限制摩托车的过快增长,严禁酒后驾驶,骑或乘摩托车者必须强制性带保护性头盔。(3)车辆数量增长应与交通设施的改善相协调。(4)防止儿童坠落伤;对单独出现在道路上的儿童要多加重视和辅导,减少路旁嬉戏和奔跑穿越车道,对年幼者,应由成人陪伴或结伴在安全区域通过道路。(5)对外来人口要严加管理,加强公安部门对打架斗殴的防范。(6)强化颅脑损伤患者流程化、专业化救治[5]。

[参考文献]

[1] 杨术真,李丽娜,李拴德,等. 6 690例颅脑损伤病例流行病学研究[J].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6,5(3):274-277.

[2] 刘明铎. 实用颅脑损伤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 229-234.

[3] 李冰,李宗敏,郭建欣,等. 6496例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J].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197-199.

[4] 李世绰,程学铭. 神经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190-200.

创伤不归路范文6

站在繁华的街市,看着车来车往,人潮涌动的匆忙,步履蹒跚着脚伐,经过那些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路口,不经意间,半城的风景已散尽在闲庭阔步的脚下。回首来时路,已记不清梦的归途,可能是自己太没在意身边的一切,高山流水,烟花散尽,那颗浮躁的心早已茫然衰老了。

风中看透红尘路,阴凉处倚楼听雨,耳根传来一阵清爽,洒在我炙热的身体,扬起了我平静内心久违的涟漪。是谁奏响了这动人的旋律,是谁开始了一段魂牵梦绕的旅程,是谁创造了这美妙的歌曲。一缕缕残音萦绕我心,将我葬送在千年冰封的深处,永远不能自拔,只想静静的倾听那些看不见的旋律,抹去自己理不清的忧伤,模糊了曾经受过创伤的痕迹。让看不见的旋律染红了惆怅,湿透了情感,让这淡淡的思绪继续温存不死的梦想。

嘀嗒嘀嗒嘀嗒嘀嗒,时针它不停在转动,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小雨她拍打着水花,嘀嗒嘀嗒嘀嗒嘀嗒,是不是还会牵挂他,嘀嗒嘀嗒嘀嗒嘀嗒,有几滴眼泪已落下,嘀嗒嘀嗒嘀嗒嘀嗒,寂寞的夜和谁说话,嘀嗒嘀嗒嘀嗒嘀嗒,伤心的泪儿谁来擦……我曾以为,追逐富贵年华,奋斗的旅途是最完整的人生,直到天荒地老,遍体鳞伤,也无怨无悔。我曾以为,向往美好的春天,历经夏日的煎熬,秋风的洗礼,冬天的寒冷,期待的春日才更有价值。

迷失的心,早已没有了方向,千万次回眸只为换来一世永恒的情缘,让寂寞的心灵找到合适的归处。只为《滴答》的声音守候在身旁,继续上辈子不了的恋情,开始这辈子了不断的爱恋。

没有虚华的伴奏,没有婉转的旋律,无需过多的音符,清淡如泉,清新爽朗,清脆的吉他声伴着时断时续的小提琴,如尖锐的刺刀,直触心灵,如酸甜的柑橘,直抵舌尖。

好久没有因为一首歌曲,油然而生这么多的感慨。

宁静的深夜,月儿当空,寂寞的心,需要更多抚慰,对歌曲的依恋,已深入骨髓。即使我失去了知觉,但还能依靠敏锐的听觉,聆听动人的乐曲。虽然有时撕碎了世俗的责骂,还是依然期盼心中永不磨灭的执着,就算人世间再也没有了如此动人的旋律,却始终抛弃不了我对声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