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范例6篇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范文1

【关键词】 颈椎;骨折;脊髓损伤;呼吸系统;护理

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是最具有破坏性的损伤之一[1]。手术通过重建颈椎稳定性可防止颈髓遭受再次损伤,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手术风险较大,术中、术后易出现并发症[2],呼吸系统并发症是造成颈髓损伤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3]。因此对于此类病人围手术期良好的呼吸道管理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我科从2003年10月~2008年10月收治颈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行手术病人62例,现综合术后呼吸道管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1 临床资料

本组62例中,男40例,女22例,年龄15~79岁,平均48.2岁。车祸致伤35例,意外、高处坠落伤27例,其中C1~23例,C2~34例,C3~4 14例,C4~517例,C5~620例,C6~74例。病人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瘫痪,25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62例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行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术。术后常规给予低流量吸氧,加强抗感染、脱水治疗,加强翻身叩背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床边备好吸引物品、气管切开包、简易呼吸器。有10例出现呼吸肌麻痹,经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5~14天拔管,8例呼吸功能恢复正常,2例死亡。

2 术后呼吸道管理方法

2.1 体位护理 术毕搬运病人时体位要求保持颈部中立位,由专人保护头部,使头颈与躯干在同一水平,避免颈部扭曲或过伸,防止植骨块脱落;颈部两侧放置沙袋制动,利于观察伤口渗血,避免颈围压迫伤口敷料而影响呼吸。

2.2 病情观察 术后早期呼吸困难主要因颈深部血肿压迫,喉头痉挛和痰液阻塞所引起,严重者可引起窒息死亡。术后3天内应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以及伤口渗血、颈部是否增粗等,警惕呼吸困难、通气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4]。本组有10例出现呼吸困难加重,血氧饱和度下降,经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后除2例死亡外,其余病人缺氧改善。

2.3 及时有效排痰 此类病人呼吸道管理的中心环节是排痰。术后予雾化吸入,以减轻呼吸道水肿、稀释痰液,利于咳出。鼓励病人咳嗽、咳痰,协助定时翻身拍背。如病人无力或痰液黏稠不易咳出可行吸痰,保持气道通畅,吸痰过程要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防止损伤气管内膜,造成或加重呼吸道感染。

2.4 气管切开护理 由于大部分严重颈髓损伤患者会发生呼吸困难,治疗上经常通过气管切开来保证急性期的气道通畅,以挽救、保障患者的生命。因此,气管切开作为一项抢救措施或者辅助治疗措施,具有重要的作用[5]。但气管切开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概率,因此气管切开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正常人鼻腔、呼吸道黏膜对吸入气体有加温、加湿作用,当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时,这种加温加湿作用丧失,造成气管黏膜干燥,分泌物黏稠易形成痰栓[6]。同时由于颈髓损伤,咳嗽能力减弱,大大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充分湿化气道,有效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方法:每2h气道内滴入湿化液3~5ml,并根据痰液量及时吸痰。湿化液配制:盐水100ml加庆大霉素8万u、地塞米松5mg、糜蛋白酶4 000u。

2.5 呼吸机的管理 呼吸衰竭是颈髓损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肋间肌及膈肌的麻痹使呼吸运动受限,另一方面因脊髓上行性的出血水肿,使呼吸困难进一步加重,必要时使用呼吸机支持呼吸。使用呼吸机频率12~16次/min,潮气量8~12ml/kg,吸氧浓度80%,平稳后改50%,30min后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各参数。当自主呼吸有力,血气分析达到安全水平即可逐步撤机,能自主咳嗽排痰时予拔管。拔管前先部分、后全部堵管,24~48h后无呼吸困难拔管。在使用呼吸机过程中要注意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其是机械通气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直接导致的病死率高达27%[7]。护理要点包括:①加强监护病房管理:注意环境消毒隔离,控制人员流动,减少、缩短探视时间;增强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避免交叉感染。②重视管道管理:呼吸机管道是病人呼吸道细菌寄存的重要部位,特别是管道中的冷凝水和湿化器等部位,应加强管理和消毒,当呼吸机停止使用后,应进行彻底地清理和消毒。③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呼吸道湿化,正确有效的气管内吸痰,吸痰前要注意观察生命体征。④口腔护理:口腔细菌的下移,成为引起肺部感染的直接原因之一。有效的口腔清洁通过改变微生物在口腔中的接触频率,减少细菌数量来维持口腔的防御系统[8]。⑤营养及饮食护理:加强营养,提高免疫力是减少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本组10例患者使用呼吸机5~14天,平均7天,出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1例,经积极治疗,上机10天后撤机,呼吸平顺,无缺氧症状。

2.6 防治腹胀 颈髓损伤的患者早期由于交感神经调节失衡,患者多表现腹胀,影响膈肌的运动,从而使吸气时阻力增加,因此,保持肠道通畅也是护士不能忽视的重要护理内容。护理措施包括每天行腹部被动环形按摩,每次30min;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防止便秘,如出现便秘,可服缓泻剂或灌肠;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低钾血症引起腹胀等。

3 讨论

对于颈椎骨折并脊髓损伤的患者,通过颈椎的减压、稳定手术,可阻止颈髓损伤平面上升,并使患者头、颈和具有残存神经功能的肢体能够进行积极的主动、被动运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肺通气,从而提高患者的早期生存率[5]。但此类患者早期死亡最常见的原因是呼吸系统并发症,所以做好术后呼吸系统管理是保证手术疗效的关键。病人出现术后呼吸困难及窒息的原因主要有:①因脊髓损伤、水肿致中枢性呼吸抑制;②因呼吸肌麻痹、无力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潴留,造成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③术后出血引流不畅压迫气管;④插管全麻和颈椎前路术中牵拉气管,都可引起喉头水肿。针对以上原因,术后要在病人床边备好气管切开包、中心吸引物品、简易呼吸器等,密切观察病人的呼吸情况及伤口渗血、引流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及引流通畅,警惕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进行积极的呼吸道管理,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降低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韦燕飞.颈脊髓损伤前路手术护理进展[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3):437.

[2] 黄新花.颈椎骨折手术后呼吸道的管理[J].当代护士:专科版,2008,10(1): 24.

[3] 郑红云,赵超男,夏艳萍,等.颈髓损伤康复中呼吸功能训练效果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12):891.

[4] 孙魏,戴晓洁,张晓萍.严重颈髓损伤围手术期呼吸系统并发症预防和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3(4):33-34.

[5] 邵将,贾连顺,朱魏,等.颈髓损伤早期死亡影响因素与时间分布[J].中华骨科杂志,2007,27(8):564-565.

[6] 郎云琴,李香琴,卢爱全.8例颈椎前路术后康复期患者中窒息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6,11(11):988.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范文2

【摘要】探讨先天性膈疝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2011年11月16例先天性膈疝患儿的临床资料及护理措施,对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结果 16例先天性膈疝患儿手术均成功。结论 对先天性膈疝患儿,术前及时胃肠减压、减轻胸腔压力,有效的氧气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加强呼吸道,胸腔引流管的护理;观察患儿的腹胀、喂养情况、及时发现并发症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手术成功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键词】先天性膈疝;围手术期;护理

先天性膈疝是指膈肌先天性发育不良而导致的畸形,腹部器官经膈肌缺损疝进入胸腔,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对新生儿的心肺发育和功能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病死率高达30﹪~60﹪[1],手术治疗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患儿将发生呼吸循环衰竭或发生渐进性脱水和营养不良,以致全身衰竭而死亡[2]。我科2008年11月~2011年11月收治先天性小儿膈疝16例,愈合良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患儿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最小为出生后12d,最大8个月。其中新生儿2例,均经胸片、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先天性膈疝。所有患儿在入院后5d左右在插管麻醉下行膈疝复位,膈肌修补术,术后恢复顺利,平均住院15d,全部治愈出院。

2护理

2.1术前护理 a:患儿取患侧半卧位,减少腹腔内脏的移位,从而减轻疝内容物对肺的 压迫,以缓解呼吸困难。同时给予患儿禁食,置胃管,持续胃肠减压,定时抽出胃肠道内的积液、积气,以防胃内容物反流误吸入气管,或胃肠道内的积液积气压迫胸腔,加重呼吸困难。b:持续低流量面罩吸氧,监测经皮脉搏血氧饱和度。本组患儿16例在面罩吸氧的情况下SpO2>90﹪。c: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功能障碍是新生儿膈疝致死的主要原因[3],本组有3例新生儿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障碍,由于及时吸出口鼻腔内分泌物及呕吐物,加上有效的氧气供给,3例患儿均平安度过了围手术期。d:对呕吐频繁的患儿,除行胃肠减压外,还应静脉补液,保证水电解质的平衡及能量的供给。e:对于哭闹剧烈的患儿,应给予水合氯醛0.5ml/kg体重保留灌肠,确保患儿安静,防止胃胀气,以免加重呼吸困难。

2.2术后护理

2.2.1 严密观察病情 监测心率、血压、呼吸、血氧饱和度及血气分析的结果,并认真记录观察到的结果及尿量的多少。确保患儿安静,必要时适当使用镇静药,以防躁动导致耗氧增加及管道脱出。

2.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麻醉未清醒前,应专人守护在床旁,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备好吸引器装置,及时吸出口鼻腔内分泌物及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持续低流量吸氧,保持氧的有效供给。

2.2.3 引流管的护理 术后置胸腔闭式引流管,有利于肺复张[4],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避免扭曲和受压,保证通畅。观察水柱波动,保持切口干燥清洁。术后2~5d无液体引出时,可拔出引流管。引流管拔出后注意观察患儿有无哭闹,呼吸困难等。本组患儿均顺利拔出引流管。术后留置胃管以减轻腹胀,利于伤口愈合,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2.2.4 保证能量的供给 先天性膈疝术后患儿禁食时间较长,在禁食期间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给静脉营养治疗。为减轻心脏负荷,避免肺水肿,控制输液速度,液体要匀速输入。新生儿的输液速度应控制在5~10ml/kg体重每小时,24h匀速泵入。患儿一般术后2~3d有排气,拔出胃管后可根据不同年龄进行适当的喂养,拔除胸腔引流管后2~3d开始,每隔3h经口喂养,经口喂养不耐受时选择胃管鼻饲喂养,本组患儿14例直接经口喂养,2例鼻饲管喂养2~5d后自行吃奶,观察患儿无呕吐及腹胀,未出现不良反应和并发症。

2.2.5 出院指导 指导家长在给患儿喂养时,注意观察患儿吃奶后有无腹胀、呕吐、排便情况,以及有无呼吸困难等,如有异常及时来院就诊。因先天性膈疝患儿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发育不良,容易反复呼吸道感染,术后1~3个月内尽量预防呼吸道感染,避免感染引起剧烈咳嗽、哭闹等,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到医院复诊,观察患儿的营养状况、生长、体格发育等。本组患儿通过防治,生长发育良好。

3小结

先天性膈疝患儿起病急,病情重,术前及时行胃肠减压,减轻胸腔压力,有效的氧气供给,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保持呼吸道、胸腔引流管的通畅、合理喂养、及时发现并发症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提高患儿手术成功率及预后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张金哲,杨启政. 中华小儿外科学【M】.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391~399.

[2]朱忠良,蔡乾荣,董骏,创伤性膈疝21例诊治体会【J】. 河北医学,2000,6:447.

[3]祝昆. 小儿先天性膈疝手术治疗的护理体会【J】.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8):2269~2270.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范文3

排痰困难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症状,及时清除呼吸道内分泌物是确保患者保持呼吸道畅通最首要的护理措施。现将排痰困难者的护理综述如下:

1 排痰的重要临床治疗意义

痰液是呼吸道内的分泌物,病理情况下痰量增多,由浆液、粘液、各种炎症细胞,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异物和病原微生物等组成。痰不能有效的排出体外对人体是有害的。它不仅促进呼吸道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使本身存在的炎症扩散,还可引起继发感染,且粘稠度高的痰阻塞支气管,尤其是较大支气管时,则通气和换气功能发生障碍,可出现缺氧和呼吸困难,使病情加重,因此咳痰是机体的一种重要保护功能,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应注意排痰的重要作用。

2 排痰困难的护理方法

2.1 指导患者进行有效的咳嗽 可帮助维持呼吸道畅通,防止肺不张:等并发症。病人尽可能坐的舒适一些,先进行5~6次深而慢的呼吸,然后在最后1次深吸气后屏住呼吸3~5秒钟并保持张口状,先咳嗽数次使痰咳至咽喉部,再迅速用力将痰咳出,同时上身前倾,咳嗽时腹肌收缩,一次吸气,连续咳嗽3声将痰咳出。深吸气后的咳嗽可促使分泌物从远端移向大气道随咳嗽排出,或粘附于气道壁的粘液被清除。

2.2 胸部叩击 适用于长期卧床,久病体弱而无力排痰者。应定时协助其翻身、叩背,患者取侧卧位,操作者5指并拢稍向内合掌,指腹和大小鱼际肌贴背,腕关节用力,力量适中,有节律地叩、拍患者背部,至下而上,由外向内。每一肺叶反复叩击1~3分钟,叩击同时鼓励患者作深呼吸和有效咳嗽。每次叩击15~20分钟为宜,每日2~3次,宜在餐前进行,并在餐前30分钟内完成。操作前要向患者作简单说明,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并作肺部听诊。操作中要注意患者的反应,询问患者的感受,观察咳嗽、咳痰情况。结束后清洁漱口,并复查肺部呼吸道及音变化。

2.3 雾化吸入 是应用超声波声能将痰液变成细微的气雾,随病人吸气进入呼吸道。当痰液粘稠干燥不易咳出时,宜用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易于咳出,每日2次,每次15~20分钟,宜取坐位或半卧位,使用后及时漱口。

2.4 引流 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按病灶部位取适当。适用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有大量脓痰而排出不畅时,引流多在早餐前1小时,晚餐前及睡前进行,每次10~15分钟。引流过程应有护士协助进行,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困难、出冷汗、心悸或分泌物涌出、头晕、大咯血时应立即终止,联系医生处理。引流时应予以吸氧,结束后用温开水漱口。

2.5 对痰量较多的排痰困难者 在协助排痰的同时应备好吸痰器及气管切开用物。必要时采用鼻导管吸痰,吸痰时应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负压,动作要轻柔,以防损伤呼吸道粘膜。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吸痰前后给予氧气吸入。病情严重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实行气管切开术,改善呼吸困难症状。

2.6 引流 是利用重力作用使肺、支气管内分泌物排出体外,按病灶部位取适当。适用于肺脓肿、支气管扩张等有大量脓痰而排出不畅时,引流多在早餐前1小时,晚餐前及睡前进行,每次10~15分钟。引流过程应有护士协助进行,注意观察患者反应,如出现面色苍白、发绀、呼吸困难、出冷汗、心悸或分泌物涌出、头晕、大咯血时应立即终止,联系医生处理。引流时应予以吸氧,结束后用温开水漱口。

3 其他护理措施

3.1 饮食护理 嘱患者在痰多粘稠时,一定要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并建议病人少吃或不吃海鲜类及油炸、肥腻食品、无禁忌者多饮水。

3.2 环境舒适 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具体有:1)每天进行室内通风15~20分钟。在冬天选择适当的时间,通风换气,通风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2)定期进行室内空气消毒,注意室内卫生。 3)保持病房安静,以利于患者休息,避免情绪波动。

3.3 心理护理 焦虑、抑郁、紧张的心理不利于痰液的排除,由于病程长,对治疗缺乏信心。认为排痰的这些措施只治标不治本,因而不愿接受此措施,这势必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采取上述措施前,必须说服病人予以配合,使其明白疾病的控制单靠抗生素是不够的,必须综合护理,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通过排痰减少细菌、病毒在体内滋生,从而减轻疾病促进健康。

4 小结

在护理人员参与,病人及家属的配合下,有针对性的确定护理目标,制定护理措施,通过恰当的护理方法,促使痰液排出,这对有效地清除患者呼吸道的分泌物,改善肺功能,提高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临床护理意义。

参考文献

[1] 宋秋香 . 对咳痰困难患者实施综合排痰措施的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09,(13).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范文4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一病区,河南南阳 473058

[摘要] 目的 对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置换术后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瓣膜置换术的6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并观察其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经过术后护理,60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中,治愈60例,术后1例并发心理失常、1例低心排,术后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给予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手术治疗预后效果,降低死亡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

关键词 ] 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后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b)-0045-02

心脏瓣膜病属于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多风湿热证引起,对人体健康及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瓣膜置换术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的重要手段,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由于手术创伤性较大、管道较多,病情发展快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手术治疗预后效果造成一定影响。本文就我院收治的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患者,给予术后护理,并取得良好效果,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行瓣膜置换术的6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4例,患者年龄在6~68岁之间;发病部位:二尖瓣有11例,,主动脉瓣有13例,二尖瓣与主动脉有21例,二尖瓣与三尖瓣有8例,主动脉瓣与三尖瓣有9例;心脏功能等级:18例Ⅱ级,33例Ⅲ级,11例Ⅳ级;手术术式:24例二尖瓣置换术,9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9例双瓣置换术,20例联合置换术。

1.2护理方法

1.2.1循环系统护理 ①心电。术后对患者心电进行密切监护,尤其是T波、ST段、心率等状况,若存在心理失常症状,并及时给予有效的对症治疗措施。若患者心动过缓,可放置起搏导线或给予起搏器进行治疗,而对于房颤症状严重者,可给予适宜药物进行治疗。②血压。通过有创性动脉测压监测法对患者血压进行有效控制。在测压过程中,如果压力曲线呈现不均高低状态,且输血量不一致,表明血压波动性较大。当压力缺陷呈现低平状态时,表明局部管道受阻,应及时将血块抽出,保持血流通畅[1]。③中心静脉压。术后每隔30~30min对中心静脉压进行测量和记录。当患者处于安静状态10~15min后进行测量,并使中心静脉压处于通畅状态,测量时不可使用药物,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以避免感染症状的产生。④尿液。对尿液性质、颜色及量进行密切观察和记录,若尿液量过少,应及时停止或者减少钾输入量,若尿液过多,则应对血压进行密切监测。⑤水电解质与血气。定期对患者水电解质、血气进行监测,若出现血气异常或水电解质紊乱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师,以对呼吸机相关参数进行调整,以避免患者出现心理失常、血钾紊乱、室颤等症状。

1.2.2呼吸系统护理 术后给予10~72 h呼吸机进行辅助治疗,呼吸频率每分钟12~14次,潮气量为12~15 mL/kg。患者意识清醒后,可改为间歇性通气,患者病情恢复平稳后,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低血压、胸腔积液、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状,随后慢慢减少通气次数[2]。在使用呼吸机进行辅助通气时,应对潮气量、胸廓起伏、呼吸频率及呼吸深度变化进行密切观察。为了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每隔1~2 h给予气管吸痰,并控制好氧浓度,吸痰时间在10 s以内。黏稠性痰液难以排除,应给予适量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提高痰液排出有效性,达到良好的吸痰效。每日对呼吸机装置进行有效清洁和消毒,以避免呼吸道感染症状的产生。

1.2.3管道护理 术后给予相应的引流装置,并保证引流管道的密闭性和通畅性,每隔1~20 min对引流管挤压1次,并对引流液性质、颜色及量进行密切观察和记录。保证留置尿管的通畅性,对尿液性质、颜色及量进行密切观察和记录。各种管道接头、管口必须保持无菌状态,在给予患者血管活性类药物时,必须建立相应的静脉通道。

1.2.4抗凝护理 引流拔管后,若无任何异常现象,可给予适量抗凝药物进行治疗。首次使用剂量为3.75~5 mg,并对凝血酶原活性与时间进行监测,并依据用药检查结果调整药剂量。观察患者是否存在黑便、止血困难、牙龈出血、月经量增加、恶心、呕吐、昏迷、头痛等症状等,若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1.2.5其他护理 为了保证患者皮肤完整性,应定期帮助患者更换体位,并在背部、臀部就两腿等部位垫上软枕,以避免压疮形成。术后给予营养补液,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当患者病情有所恢复后,可进食些营养丰富的食物。术后保持伤口清洁,以避免伤口受到感染,同时做好术后疼痛护理工作,减轻患者疼痛感。

2 结果

经过术后护理,6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中,治愈60例,术后1例并发心理失常、1例低心排,术后经抢救无效死亡。

3 讨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病程相对较长,对人体心肌功能、心脏功能造成严重损害,免疫功能大大降低,并出现营养不良、多器官损害等症状,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

现阶段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手术方法以瓣膜置换术为主,虽然能够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术后容易并发各种不同程度的并发症,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甚至加重患者病情,提高疾病死亡率。

本文就我院收治的性瓣膜置换术62例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术后给予循环系统护理、呼吸系统护理、管道护理、抗凝护理、皮肤护理、营养支持及健康教育等措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中60例治愈,2例死亡,1例并发心理失常、1例低心排。循环系统护理,能够对患者心电、血压、中心静脉压、尿液、水电解质及血气等状况进行密切观察,并及时发展患者存在异常情况,并给予针对性的处理措施;呼吸系统护理,能够及时掌握患者呼吸状况,给予呼吸机、雾化吸入等治疗,以使患者呼吸道保持通畅,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操作,避免患者呼吸道受到感染;管道护理,对各种管道进行有效护理,以保证导管通畅性,避免各种导管事故和并发症的产生;抗凝护理,能够保证临床用药的护理性,对抗凝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和控制,以降低疾病死亡率;皮肤护理、营养支持、切口感染护理,能够保证皮肤完整性,增强体质,避免切口感染,确保手术治疗预后效果。

总之,给予行瓣膜置换术的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有效的术后护理措施,能够改善手术治疗预后效果,降低死亡率,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健康。

[

参考文献]

[1] 鲁庆杰,陈洋,李秀敏.心脏瓣膜置换术68例围手术期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7(14):73-74.

[2] 骆福秀,刘邕波,邓盛,等. 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的术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11(20):67-68.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范文5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气管切开;护理

气管切开术可防止或迅速解除呼吸道梗阻,减少呼吸道解剖死腔50%,增加有效通气量,也便于吸痰、使用机械通气。气管内滴药等,但气管切开后气体未经鼻腔的过滤和湿润直接进入呼吸道,可造成呼吸道黏膜损伤,而细菌未经阻挡直接进入下呼吸道易引起继发感染。2009年1月~2011年4月对15例气管切开患者的呼吸道进行了规范的管理与护理,无一例发生下呼吸道感染,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5例,均经皮气管切开,其中男10例,女5例,年龄20~59岁,昏迷5例。

2 监测与护理

病情监测: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血氧饱和度。每30~60分钟观察及记录,分析动态变化,严密观察患者呼吸的频率、节率、深浅、幅度,有无缺氧征及患者痰液的颜色、性状及量,对痰量大、颜色呈黄色或绿色及体温升高者,应警惕下呼吸道感染的可能。

呼吸道管理及护理:(1)气管切开导管的护理:保持气管切开导管的清洁,每天更换固定带,固定松紧适宜。每4~8小时进行切口换药,观察造瘘口无分泌物、发红和皮肤刺激,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更换时严格无菌操作,以防止感染。(2)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护理:1、呼吸道湿化:气管切开患者因绕过了上呼吸道调节温湿度的作用,为防止呼吸道干燥,痰液黏稠,因此必须湿化呼吸道。常用湿化液0.9% NS100ml加入庆大霉素8万U加糜蛋白酶4000U。方法:采用为泵输入法进行持续湿化:即将吸好湿化液的注射器连续接延长管固定在微量泵上,将延长管另一端的软管插入气管套管内5cm后周定,以8~10ml/小时速度输入,以达到有效的湿化作用,使痰液易于排出。雾化吸入:用氧气雾化吸入进行呼吸道湿化,即湿化液10ml,从气管切开套管口雾化吸入,每6小时1次,氧流量6~8L/分。雾化吸入因雾滴小而均匀,药液可随呼吸被吸到中未支气管及肺泡,从而可有效防止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且适度的湿化有利于痰液的稀释,以利有效吸痰。2呼吸道加温:因气管切开患者失去了自身呼吸道的加湿、加温、过滤等作用,所以对此类患者应注意进入气管的氧气温度必须适宜。如温度低,可引起支气管纤毛活动减弱,呼吸道过敏者易诱发哮喘发作:如温度过高,即可使水蒸气饱和,纤毛运动受阻,水蒸气凝集成小水珠,导致弥散距离增加,不利于气体的弥散。并可增加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所以保持管口气雾湿度32~36℃,已达到湿化呼吸道、稀释痰液和加速呼吸道纤毛运动的目的,利于患者自行咳出痰液。3适时有效吸痰:吸痰能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在最小的刺激和损伤情况下,最大限度的吸净分泌物。而过度吸痰和吸痰不及时都是不利的,为了能及时有效的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氧疗的顺利进行,护士必须要掌握适时吸痰的征。适时吸痰的指征:床旁听到痰鸣音、患者咳嗽、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发生呼吸道高压报警、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突然下降。有上述情况之一者,应立即给予吸痰。吸痰时要做到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要1吸1换,粗细选择适宜。吸引器压力

3预防并发症的护理:(1)严格无菌操作:所有接触患者的器械和操作要保持严格无菌,护理盘每天更换,护理人员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口鼻吸引与气管内所用的导管,要严格区分不得混用,每根吸痰管只用1次。病房紫外线消毒2次/日,定时消毒液擦拭地面。每日留痰标本做细菌培养,以鉴定护理效果及指导有效抗生素的应用。(2)加强基础护理:(1)口腔护理:气管切开患者口腔正常的咀嚼减少或停止,很容易导致粘膜或口腔感染及溃疡。所以正确有效的口腔护理尤为重要,可根据患者的口腔情况及pH值选择正确的护理液,用纱球清洗后再用注射器冲洗口腔,并用导管给予吸出,2~4次/日,可有效减少口腔内细菌定植。必要时可于口腔护理前采集分泌物进行涂片和细菌培养检查,以指导临床护理及用药。

(2)加强翻身拍背:每2小时给翻身拍背1次,利用的变化,达到重力引流分泌物的目的,给患者翻身时注意不要牵拉各种管道,拍背时以双手掌均匀交替叩击胸背部,便于痰液的咳出及吸引。

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措施范文6

多发性损伤是指在意外机械力作用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2个以上解剖部位或脏器遭受创伤。这种损伤往往属于严重创伤。它具有伤情复杂,合并伤多,死亡率高等特点。故在救治过程中快速、准确、有效地进行抢救,是挽救患者生命和后继治疗成功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我院自2010年1O月至2012年9月共收治多发性损伤患者7O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男64例,女6例,年龄4~71岁,20~40岁47例,占67.14%。其中手术治疗55例,非手术治疗l5例,除4例因失血过多,多脏器衰竭死亡外,余均治愈出院。

损伤部位按AIS.90九分法,其中头部9例(6.O%),面部14例(9.4%),颈部1l例(7.4%),胸部11例(7.4%),腹部66例(57.7%),骨盆7例(4.7%),脊柱5例(3.4%),四肢6例(4.0%),平均损伤部位2.1处。其中腹部损伤为最多,其次为面、胸、颈部。

2 急救护理措施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改善缺氧状态:创伤患者一律及时有效给氧,以40%氧浓度,3~5 L/min氧流量较为合适。患者呼吸道必须保持通畅,遇有合并头面部损伤者,要彻底清除呼吸道内的血块、异物;遇有喉头水肿,舌后坠者,可用舌钳夹出,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本组有9例合并颅脑损伤,为加速气体交换,立即行气管插管,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效果满意。

2.2 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患者因创伤、失血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故应迅速建立2~3条静脉通路,一条用作扩容,输血补液,抗休克治疗;另一条输入各种抢救药品;第三条静脉通路采用16~18G静脉留置针,必要时行中心静脉置管术,保证液体的输入。

2.3 采取心电、呼吸监护,留置尿管,严重休克者行中心静脉压。

2.4 对四肢骨折及出血伤口均采用加压包扎,夹板初步固定伤肢。

2.5 协助医生进行必要的诊断性操作:本组患者常规行诊断性腹腔穿刺术。对伤史不明,疑有腹部伤一次腹穿阴性者,在观察期再行腹穿术。

2.6 对有手术指征的患者要及时做好抽血、配血、备血,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

2.7 对无紧急手术指征的患者要加强生命体征监测,并做好记录。必要时由责任护士制定急救护理计划,各班护士依照执行。

3 体会

3.1 快速、准确、有效的急救措施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初步判断伤情后,首要措施是解除呼吸道梗阻及休克复苏。休克复苏时常选用上肢大静脉,采用16―18G静脉留置针,既能满足短时间内的扩容需要,又避免了静脉切开。本组有21例伴有不同程度休克,均在2h内使收缩压维持在9O~98 mmHg。

窒息是最紧急的症状,意识不清者呕吐物误吸、舌后坠是窒息的常见原因。本组有9例气管插管,16例放置口咽通气管。

及时吸引,保证呼吸道通畅。快速、准确、有效地施救措施,既保证了呼吸循环功能的稳定,又为进一步诊断和专科处理创造了条件。

3.2 规范化、程序化的急救护理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在救治过程中,一般分为初步判断伤情,复苏处理和详细、全面的体格检查3个阶段,针对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措施,护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各负其责,使抢救工作紧张有序,忙而不乱。实践证明:规范化、程序化的急救护理简洁、明确,易于掌握,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