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慢性病管理范例6篇

呼吸慢性病管理

呼吸慢性病管理范文1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正压通气;血气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for treating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Methods: 32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were treating by the mask type of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based on the routine application. Results: The blood gas in each time of receiving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treatment had significant change, the pH, PaO2 were increased, the PaCO2 was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at before treatment (P

【Key words】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blood gas analysis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以气道阻力增加、不完全可逆性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肺部疾病,病情常呈进行性发展。无创正压通气是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一种通气模式,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有研究表明,高达20%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可能应该接受无创正压通气(NIPPV)[2]。近年我站内科采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08年5月至2010年6月我站内科住院患者3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7例;年龄45d-8岁,平均3.6岁;皆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推荐的诊断标准[3],且均有家属签字同意。排除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其他心脏疾病。

1.2 治疗方法

入院后患者均予以常规抗感染、化痰、平喘、酸碱平衡等常规治疗。同时应用面罩式无创正压通气,呼吸机为伟康公司的BiPAP呼吸机,通气模式为S/T,备用呼吸频率16~20次/min,吸气压力(WAP)15 cmH2O,根据患者反应逐渐调整压力水平,在30min内达到14~16 cmH2O,吸呼比1:1.5~2,呼气压力(EPAP)一般为3-5mH2O。治疗前和治疗后采外周静脉血行血气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配对t检验及X2检验,P

2 结果

患者接受无创通气治疗1h 血气分析有明显变化,pH、PaO2上升,PaCO2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

表1:患者通气前后血气的变化(x±s)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由于其缓慢进行性发展,严重影响患者的劳动能力和生活质量[3]。同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时,在原有病变的基础上,会出现气道炎性充血、水肿、分泌物引流不畅等,导致气道阻塞的进一步加重,并由此引发肺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4]。在发病机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往往是因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所致。起病与感冒有密切关系,多在气候变化比较剧烈的季节发病。呼吸道反复病毒感染和继发性细菌感染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病变发展和疾病加重的重要原因。吸烟与慢性支气管炎的关系也是肯定的,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患病率高2~8倍,吸烟时间愈久,日吸烟量愈大,患病率愈高,戒烟可使病情减轻。此外,长期接触工业粉尘、大气污染和过敏因素也常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的原因,而机体抵抗力降低,呼吸系统防御功能受损则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在病理特征上,多级支气管均可受累,受累的细支气管愈多,病变愈重,后果也愈严重。主要的病变有:粘膜上皮纤毛倒伏,甚至脱失。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上皮再生时,杯状细胞增多,并可发生鳞状上皮化生;粘液腺肥大、增生,分泌亢进,浆液腺发生粘液化;管壁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管壁平滑肌束断裂、萎缩,而喘息型患者,平滑肌束可增生、肥大,管腔变窄;软骨可发生变性、萎缩,钙化或骨化。支气管炎反复发作的结果,病变不仅逐渐加重,而且逐级向纵深发展蔓延,受累的细支气管数量也不断增多。细支气管因管壁薄,炎症易向管壁周围组织及肺泡扩展,导致细支气管周围炎,而且还可发生纤维闭塞性细支气管炎,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病变基础。

在传统方法治疗中,有创通气由于需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损伤大、患者痛苦,清醒者难以接受。20世纪90年代后经鼻(面)罩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各种急性呼吸衰竭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多项非对照性试验和对照试验均表明,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疗效显著[5]。而且无创正压通气通过接口器,鼻罩或面罩等方式连接病人与呼吸机,应用方便、灵活,可以间歇使用,保留患者的语言和进食功能,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往往更容易接受。无创正压通气常用的连接呼吸机的方式是接口器、鼻罩、面罩、鼻孔囊管、唇封等[6]。其原理为:在患者睡眠时的呼吸过程中,持续向气道增加一定程度的正压,维持肌肉的张力,降低呼吸负荷,防止上气道塌陷引起的呼吸阻塞,从而保持上气道的畅通,改善患者缺氧状况,调整睡眠结构,改善睡眠质量。长期应用可恢复呼吸中枢敏感性,减少因缺氧引起的白天嗜睡、高血压、智力障碍及心脑血管意外等继发病症,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经大量临床验证,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手段,广泛适用于医院和家庭。临床上的无创正压通气相当于压力支持通气(PSV)与呼气末正压(PEEP)结合应用,PSV的工作方式是患者吸气触发、压力限制和流速切换。可有效地减轻呼吸功,增加病人吸气努力的有效性。这种以恒定压力与流速波形的通气辅助,在病人的需要和呼吸机送气完全协调方面并不是理想的。病人的呼吸要触发呼吸机,呼吸机辅助的压力与病人的呼吸结束存在同步性问题。所以临床应用上要设置辅助压力、触发灵敏度、呼气灵敏度、压力上升时间等。国外有研究在对健康人和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研究中发现,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胸内压幅度高于正常人,NIPPV在提高正常健康人和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胸内压的同时,降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胸内压变化幅度,这说明NIPPV减少了呼吸肌做功[5]。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明显提高患者外周血PaO2,降低PCO2,与文献报道类似 。其原因在于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在自主呼吸的吸气相和呼气相分别施加不同压力的通气方式,减少了呼吸肌做功,增加了CO2排出,改善了氧合,克服了气道阻力,减少了呼吸功,使呼吸肌疲劳得以缓解,从根本上逆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同时无创正压通气可减少回心血量,减轻心脏前负荷,减少心室跨壁压,改善氧合,使心肌供氧增加,减轻水肿,从而使心功能改善,心率减慢,这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救治中亦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患者临床指标改变快,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延嫒.心肺复苏后患者亚低温治疗对肺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 (3):380.

[2] 王丽.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的随机对照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1):53

[3] 沈莉.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衰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肺科杂志,2009,20(11):1112-1113.

呼吸慢性病管理范文2

【关键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特点;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52-01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主要包括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慢阻肺)等[1]。这类疾病多具有病情易反复、死亡率高等特点,其中肺癌发病率、递增率局肿瘤首位,慢性阻塞性肺病疾病发病率常年居高不下[2],死亡率位居全球死亡原因第4位[2],这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影响其生活质量。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进行科学有效的治疗和针对性的进行护理能明显有效地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我科现将2009年7月――2011年11月我院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护理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定我科2009年7月――2011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96例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问诊、X线胸片以及肺功能检查确诊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制定的相关诊断指标(2002年版),其中男性77例、女性19例,年龄59-82岁,平均年龄(61.36±5.12)岁,病史7-30年不等。

1.2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将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与责任护士、经治医生共同探讨病历,总结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对策,并展开针对性护理临床意义的讨论和研究。

2结果

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总结如下,见表1。在本次研究中,我科对各患者均采取了相应的治疗护理措施,患者恢复情况较良好。

3护理对策与心得

3.1基础护理患者在接受相应的治疗之外,应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环境。病室环境要求舒适整洁,空气清新,定时开窗换气,维护室内温度在19-21℃,湿度控制在55%-65%,避免空气污染,尤其避免粉尘污染[2]。

3.2营养和运动指导由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长期处于疾病的状态中,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在护理时应注意针对病情特点,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再配合合理的运动指导,促使患者身体机能更早恢复。酌情给予患者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含量丰富、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并补充足够水分,减少钠盐的摄入,水果蔬菜类也应多补充,少量多餐,丰富患者饮食结构,促进患者健康恢复。同时,病情较轻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运动调理,若患者病情较重,则应让患者卧床休息,嘱咐患者家属细心照料,密切观察病情,配合医生工作。

3.3疏通气道,合理氧疗根据需要,为患者进行不同程度的氧疗。采用双鼻头吸管给予患者持续低流量吸氧,氧疗方案为:15-18h/d,氧流量控制在1-2L/min,及时清理鼻腔,保持鼻导管通畅,氧疗期间密切管着患者缺氧症状是否有所改善[2]。若有痰液粘稠者应鼓励多喝水,或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排痰。医务人员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指导,协助患者排痰。而针对久病卧床的患者,由于其体弱,无力排痰,可以采取超声雾化湿化气道法帮助排痰,雾粒以1-5μm为宜,雾粒大小针对患者痰阻情况酌情选择。若痰液太过粘稠壅堵气管,可以先进行导管吸痰再进行排痰护理[3]。

3.4锻炼呼吸肌有效的呼吸肌锻炼可以提高患者的呼吸效率,帮助患者康复[3]。针对病情轻重,可指导患者进行深而慢的腹式呼吸和缩唇呼吸,通过这些锻炼,可以明显提高呼吸肌的肌力和耐力,还可以防止呼吸肌疲劳发生通气衰竭。同时可配合如行走、慢跑、下蹲、弯腰和扩胸等运动达到全身性呼吸锻炼的效果,增强体魄改善肺功能。

3.5用药观察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大多病程长易反复,患者长期处于一个患病状态,长期用药,药物的副作用对患者身体伤害大。在用药过程中,医务工作者应在治疗护理过程中留心病情的变化,同时要嘱咐患者家属在护理过程中多注意,随时和医生护士沟通,以便医生掌握患者病情[3]。

3.6心理疏导多数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都具有病程长易反复,并且很难根治的特点,大多数患者都有3年或3年以上的病史,长期处于一个治疗又反复又治疗又反复的过程,患者会有焦虑、失眠、抑郁等心理问题[2]。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也是护理环节中重要的一环。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应做到耐心细心用心,时常鼓励患者,对患者的问题一一解答,帮助其正确认识自身疾病的特点,从而克服对疾病的排斥心理,使患者能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来配合医生治疗。同时患者的家属也要学习相关的护理知识和沟通技巧,常跟患者谈心,疏导患者。

综上所述,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治疗和护理要提供科学、全面、系统、规范的护理对策,不仅是身体的护理,还有心理的照顾,让患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医生治疗。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郝灵红,杨青,孙鉴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14):1301-1301.

呼吸慢性病管理范文3

关键词:老年慢阻肺;健康指导;管理

我国慢性呼吸道疾病已成为城市的第四位死亡原因,在农村已排在第一位。其中,因慢阻肺病亡的高达60%以上。随着吸烟群体的增加、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人口老龄化,慢阻肺的发病率已经越来越高。慢阻肺患者年龄普遍偏大,组织器官功能有不同程度退化。慢阻肺病程较长,患者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逐渐下降,容易受寒冷气候、空气污染、上呼吸道感染和其他因素影响,出现慢阻肺病情急性加重。因此,以社区管理半径为基本单元,加强老年慢阻肺患者健康指导显得尤其重要。加强健康指导的目的,就是让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主动参与自我健康管理,达到改善病情、延缓病情发展的作用。让患者认识到慢阻肺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以积极的心态参与健康管理。笔者认为,社区全科医生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慢阻肺患者进行健康指导。

1 了解疾病的有关知识

让患者主动掌握慢阻肺的基础知识,了解病因和消除诱因,主动了解病变程度及相应治疗原则,以积极的心态预防疾病的发作与进展。慢阻肺的致病因素主要有接触刺激性烟雾、粉尘、有害气体(SO2、NO2)等慢性理化刺激,寒冷气候和环境温度剧变,以及对尘埃、尘螨、寄生虫、细菌、花粉和化学气体等过敏时,将加重支气管粘膜损害。特别是老年人的呼吸道和免疫功能减退,发病机率较高,因此,应嘱咐患者远离不良刺激。

1.1寻找发病诱因 应指导患者积极寻找易造成疾病发生的诱因。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病毒、细菌及有害气体对呼吸道的侵袭。

1.2及早戒烟 吸烟是促发慢阻肺的主要原因,应嘱患者及早戒烟和避免吸入二手烟,避免吸入煤烟、油烟等刺激性气体。

1.3预防感冒 气温下降时,室内空气流通较差,要嘱咐患者注意室内通风。同时,指导老年人及时接种流感疫苗或肺炎疫苗,提高机体免疫力。

1.4提高御寒能力 指导患者注意保暖和进行适当的锻炼,最好从夏天开始进行耐寒锻炼,经常用冷水洗鼻、洗脸或按摩鼻部、迎香穴等。

2 了解疾病的治疗方法

嘱咐患者坚持规律用药,规范使用药物和适当进行康复治疗,提高患者使用药物依从性。无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均要嘱咐患者听从医生建议合理用药,让患者知晓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药物选择可以根据当地药物供应情况和患者的反应,如症状缓解程度、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决定。预防感染是减少慢阻肺急性发作的主要措施,应对稳定期和加重期患者分别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措施。

2.1稳定期治疗 主要通过健康教育,提高免疫力,改善症状,减少并发症。稳定期没有合并感染的患者无须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可以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针对慢阻肺的主要发病环节进行治疗,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急性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和运动耐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2.2急性加重期治疗 多数患者由于感染使病情加重。应去除诱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病情调整药物治疗方案,必要时住院治疗,争取早日恢复到疾病缓解状态。

3 实施基础治疗

3.1坚持氧疗 对低氧血症患者可考虑长期氧疗。氧疗的最终目的是延缓疾病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期,而不是改善症状。特别要注意用氧安全,避免吸氧浓度过高,引起二氧化碳潴留及氧中毒。长期低氧血症患者在家中进行持续氧疗,每日不少于15 h的持续低流量给氧,包括睡眠时间。经鼻导管吸入氧气,流量为1~2 L/min[2]。这样,能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及存活率。

3.2有效排痰 鼓励患者咳嗽、变换,家人可以帮助拍背协助排痰。痰干结者进行雾化吸入药物稀释痰液,也可口服祛痰药有利于痰液排除,预防和控制感染。

3.3适当进行体育运动 根据自身体质及病情状况,指导患者选择适宜项目进行体质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及改善肺功能。可以选择步行、太极拳、慢跑等运动。步行速度一般根据患者心功能情况决定,锻炼时注意监测心率,最高心率=170-年龄[3]。运动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以运动后自我感到舒适为度。

3.4加强呼吸功能锻炼 患者通过呼吸肌功能锻炼,可改善呼吸肌耐力。指导患者进行缩唇呼吸和腹式呼吸锻炼。缩唇呼吸方法是:患者用鼻吸气,再像吹口哨那样通过半闭的口唇慢慢将气全部呼出,吸呼时间比为1:2,每天练习数次。腹式呼吸方法是:取立位或坐位,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吸气时尽力挺腹,胸部不动。呼气时腹部内陷,尽量将气体呼出。呼吸频率为7~8 次/min,10~20 min/次,2 次/d。掌握腹式呼吸后应结合缩唇呼吸,增加呼吸运动的力量和效率,有效调动通气潜力[4]。

4 日常生活管理

4.1合理营养 嘱咐患者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以高热量、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并补充适量无机盐的饮食结构为主。多吃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u蛋、鱼、瘦肉、豆制品等。新鲜蔬菜含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嘱咐患者低盐饮食,避免导致水钠潴留,加重水肿。

4.2正确饮水 慢阻肺患者痰液较多,水分不足易造成痰液粘稠、便秘、皮肤干燥、口腔粘膜干燥等。因此,要指导患者注意喝水频率,有规律地多喝水,保证足够的饮水量。

4.3心理抚慰 慢阻肺病程长,可能反复发作,患者容易烦躁、焦虑不安。家人的经常陪伴、心理抚慰和积极的交流,能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能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建议家人鼓励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积极参加各种适合的文体活动,指导患者放松的技巧和缓解呼吸困难的方法。

5 密切监测疾病进展

应密切注意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反应,减少疾病的急性发作,减缓呼吸功能的降低。遇到气喘、咳痰突然加重,提示进入急性加重期,务必加强治疗。痰量增加、颜色变黄提示病原微生物感染,应立即留取痰标本,给予相应的对症治疗。

6 体会

老年慢阻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性健康问题。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慢阻肺患者逐渐增加,给社会和家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以社区为基本管理单元,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全程健康指导,促进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自我管理,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是每个医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21.

[2]陈燕,吴尚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长期家庭氧疗现状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1(17):21.

呼吸慢性病管理范文4

关键词: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护理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由于吸烟、感染、大气污染等有害因素的刺激,引起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管腔膨胀,充气和肺容量增大,并伴有气道壁的破坏改变;最终导致气道不可逆阻塞。常并发肺动脉高压,肺源性心脏病,心、肺功能衰竭,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因此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意义重大。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y。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社区内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标准[1]的患者58例,男38例,女20例,年龄42~81岁;病史3~35年,其中单纯性慢支29例,合并肺气肿19例,合并肺心病10例。

1.2方法 调查该58例患者在社区经2年康复护理后的护理效果。

1.2.1一般护理

1.2.1.1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对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及家属开展疾病防治知识教育,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情的发展,药物和非药物治疗的作用及方法,并发症的预防等等。

1.2.1.2预防诱发因素,避免呼吸道感染。劝导患者戒烟;保持室内湿度、经常通风换气,避免粉尘烟雾等有害气体吸入;注意保暖,增强抵抗力。

1.2.1.3饮食宜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避免刺激性食物。鼓励多饮水,保证大便通畅。

1.2.2心理护理 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过长,且易反复发作,所以对患者的身心都造成巨大伤害。因此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积极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克服对疾病的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组织家庭成员给患者关心和帮助,使患者避免产生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同时争取家属的支持与配合,协助社区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康复锻炼。

1.2.3康复护理 在必要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一系列呼吸功能的康复锻炼显得尤为重要。

1.2.3.1呼吸肌功能锻炼 社区医护人员亲身教学,保证患者及家属能掌握动作要点。①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下陷,尽量用鼻吸气、用嘴呼;呼气慢而深;吸气时间短、呼吸时间长。此种方法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练习。②缩唇呼吸:又称撅嘴呼吸,常以这种呼气方法配合腹式呼吸。呼气时将嘴唇缩成吹笛状,气体经缩窄的嘴唇缓慢呼出。缩唇呼吸可提高支气管内压,防止呼气时小气到过早陷闭,以利肺泡气体排出。此方法用力过大会导致呼吸道凹陷萎缩,因此可以通过吹蜡烛来训练,在距离口唇15~20 cm处,与口唇等高点水平的蜡烛火焰随气流倾斜又不致熄灭为宜。用鼻吸气、缩唇呼气,吸呼比率1:2~3;呼吸频率10次/min。通过延长呼气时间、改善呼吸深度,使二氧化碳有效的呼出体外。③传统的"运纳吐气"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呼吸操等,都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练习与应用。

1.2.3.2保持呼吸道通畅 ①胸部扣拍震动:指导家属将五指并拢,掌心成杯状,在引流部位的胸壁上叩击30~45 s,按压患者胸部嘱其深呼吸并进行震颤,连续3~5次,如此反复2~3次,促使粘稠的痰液脱离气管壁。②咳嗽训练:要求患者先缓慢深吸气后,屏住气道,身体前倾,弯曲手臂向两肋下加压,突然咳嗽2~3声,咳嗽时使腹壁内陷,咳嗽后缩唇将余气尽量排出。③雾化吸入等。社区医护人员定期上门回访,观察病情,指导锻炼。

1.2.3.3全身运动锻炼 一般采用与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体力锻炼形式,如行走、登楼梯、慢跑、踏车、家务劳动等;运动时注意呼吸、心率变化,逐渐增加运动量 ,感身体不适不可勉强,要及时停止休息。坚持每年2次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

1.2.4长期家庭氧疗 主要针对有呼吸困难及伴有低氧血症的患者。一般用鼻导管吸氧,氧疗原则:低流量持续给氧。氧流量为1.0~2.0 L/min,吸氧时间15 h/d。氧疗有效指标是呼吸困难减轻、呼吸频率减慢、发绀减轻、心率减慢、活动耐力增加。

1.3疗效标准 显效:2年内基本没有发作,身体状况及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有效:2年内发作次数明显减少及发作时病情明显减轻,身体状况及生活质量改善;无效:发作次数及一般状况与原来无明显改善或在2年内死亡。

2结果

显效34.5%(20/58),有效51.7%(30/58),无效13.8%(8/58),总有效率86.2%。其中2例在治疗期间死于急性发作。

治疗及康复护理后患者平均体重及平均血清白蛋白浓度测定均有提高。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5)。

3结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呈进行性发展,易反复发作,给患者无论从心理和生理上都带来极大负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显得尤为重要。有文献表明[2],大部分患者及家属,甚至医生,只重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疗,而忽视了稳定期的防控,因此稳定期的有效防治,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发病率,减轻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可以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护患者的生命尊严。而社区卫生护理服务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康复,减少发病率,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同时也减轻了社会的经济负担。

社区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经2年的正规治疗和康复护理,急性发作次数减少、营养状况好转、生命质量改善,说明社区康复护理对改善和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命质量是十分必要和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呼吸慢性病管理范文5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序贯机械通气护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因长期吸烟、环境污染等因素引起以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等为症状表现的肺部疾病,随着疾病进展,呼吸困难逐渐加重,可导致非常严重的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安全[1]。以往针对COPD通常会采取气道湿化、排痰等措施来改善患者的症状,但由于伴有呼吸衰竭的患者病情较严重,其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有创机械通气与无创机械通气均是临床针对COPD伴严重呼吸衰竭的重要治疗方法,但前者极易使患者对呼吸机产生依赖性,不利于患者病情的恢复;而后者的创伤性比较小,但通气稳定性较差,在重症患者治疗中的效果并没有那么理想。为了选择更为恰当的治疗方案,我院采取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并在患者治疗中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为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提供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9年7~2020年6月收治的7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严重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临床处理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6例;年龄46~78岁,平均(60.51±5.27)岁。对照组中,男23例、女15例;年龄45~79岁,平均(60.46±5.13)岁。两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中的相关诊断标准[2];均符合插管上机指征;生活自理能力正常。排除标准:存在心、肝、肾、脑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存在沟通障碍;合并其他肺部疾病;依从性差。

1.2 方 法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护理,定时对患者口腔进行清洁,及时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对患者实施合理的气道湿化,可采取气管内滴药、超声雾化、呼吸机加热湿化、人工鼻湿化等措施;患者痰液黏稠不易排出时,应帮助患者排痰,可采取翻身拍背、雾化吸入、胸部震动法等措施;加强并发症监测,密切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时对焦虑、消极的患者予以安慰、疏导,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序贯机械通气护理,首先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经口气管插管,给予间歇正压通气,待患者呼吸症状有所缓解后,改为压力支持通气联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通气模式为SIMV+PSV模式;当对照组SIMV频率在7~9次/min以下、PSV在8 cm H2O以下时,即可拔除气管插管、脱离呼吸机;当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PICW)后,则去除气管插管,经鼻面罩对患者实施双水平正压通气,无创通气时间为2~4 h, 根据患者的呼吸情况对压力水平以及吸氧浓度进行调整,逐渐下调压力支持水平直至完全脱机。机械通气时,指导患者采取合适的体位,如半卧位,以防止误吸及减少胃液反流。

1.3 疗效判定评价患者的治疗效果,显效:患者临床各项治疗恢复正常水平,生命体征平稳,症状完全缓解;有效:患者临床各项指标趋于正常水平,生命体征基本稳定,症状部分缓解;无效:患者临床各项指标、生命体征、症状均未改善,甚至死亡。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3]。

1.4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使用卡方值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2.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n(%)]3 讨 论COPD是以呼吸道的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随着其症状的加重,可引发呼吸衰竭,进一步损害患者的呼吸功能,甚至导致死亡。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11%,高于对照组的7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此进行分析,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常规护理中,通常会采取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吸氧、湿化气道、排痰等措施帮助患者缓解症状,确保患者呼吸顺畅,但对于伴有严重呼吸衰竭的患者而言,其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呼吸衰竭等常用治疗方法,序贯机械通气是由有创与无创两部分组成,有创机械通气的通气效果比较好,能够有效降低缺氧造成的损害,但在通气过程中也会对气道屏障造成一定的损伤,极易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pneumonia, VAP),而且也会使对呼吸机产生依赖性,不利于患者症状的改善;而无创机械通气的创伤比较小,但通气不稳定,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其效果往往不够理想。有创机械通气与无创机械通气均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临床可以采取序贯法进行机械通气治疗,在确保有效通气的同时尽可能地缩短患者气管插管时间,弥补两者间存在的不足。在病情严重阶段采取有创机械通气,能够及时改善患者的呼吸状态以及通气功能,并使患者的感染症状得到有效的控制,进而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待患者呼吸功能有所改善后,将气管插管拔除并改为无创机械通气,可有效缓解患者呼吸肌疲劳,有利于促进患者自主呼吸功能的改善,而且还可以避免或减少VAP的发生,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促进患者通气功能的改善。

综上所述,序贯机械通气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严重呼吸衰竭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有利于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其通气功能。

参考文献

      [1]李晓云.危重症专职护理小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伴呼吸衰竭序贯机械通气患者的作用[J].临床医药实践,2020,29(3):227-229.

呼吸慢性病管理范文6

老年人为何易患肺心病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的组织器官逐渐退化衰老,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也不例外。如上呼吸道的黏膜萎缩退化变薄,纤毛的运动力减弱,气管、支气管的弹性降低,肺活量、肺血流量减少。心脏搏动无力,血管发生硬化,弹性降低,从而影响了肺脏的血液循环,再加上老年人的新陈代谢功能减弱,抵御外界刺激的抗病能力降低,容易受到细菌和病毒的感染。一旦发生了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不能及时治愈,便容易引起肺气肿,并发肺心病。

引起肺心病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经常感冒引起的慢性支气管炎(“老慢支”),过敏引起的支气管哮喘,长期咳嗽引起的支气管扩张等。每年的冬春季节反复发作,且一年比一年重,使肺泡壁被破坏,肺泡内的压力增大,血液供应减少,最终形成肺气肿,使肺循环发生障碍,影响了心脏正常的生理功能。二是患有肺结核、尘肺、矽肺的老年患者,肺部纤维化,血液循环不好,影响了心脏功能。三是老年人驼背、脊柱侧弯、胸廓畸形、过度肥胖,使胸廓的容积变小,肺脏受到压挤,血液循环不好。四是久病卧床或手术后长期卧床的老年人,缺乏适当活动,容易形成血栓,使肺动脉的血流受到阻塞,造成肺动脉高压和右心室肥大,最后发生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从而引起肺心病。

具有心肺两种疾病的复杂症状

急性肺心病的病人,常因血栓阻塞肺部血管而发病,且发病很突然,短时间内便有呼吸困难,口唇紫绀,濒临憋死的感觉。咳嗽、吐痰、气喘、不能平卧,焦虑、烦躁、出冷汗,甚至意识不清,大小便失禁,如不及时抢救,常会在短时间内死亡。不过这种病人较少。

慢性肺心病的病人,发病过程比较缓慢,多由“老慢支”、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肺气肿等疾病引起。早期有咳嗽、吐痰、哮喘、呼吸困难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以后出现心慌、气短、不能平卧、胸闷、腹胀、面容及手指尖出现青紫。尤其在感冒后,呼吸困难进一步加剧,只好端坐呼吸。若此时不及时治疗,常发生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呼吸衰竭的表现是全身皮肤出现紫绀,喘息不止,上气不接下气。心力衰竭的表现是心跳加快,心律不整,肝脾肿大,下肢水肿。严重的出现肺性脑病,表现为剧烈头痛、烦躁不安、精神错乱、说胡话、抽风、昏迷不醒、牙关紧闭,甚至发生休克和死亡。

抓紧陆治不可掉以轻心

肺心病是老年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疾病。患病后很难除根,对老年人的健康影响巨大。积极预极为重要一

第一,要预防感冒:感冒是肺心病的根源,不可掉以轻心。冬春季节天气寒冷干燥,天气变化多端,要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加衣服、被褥,防止因着凉引起感冒。一旦发生感冒,要及时治疗,防止转成气管炎、支气管炎。尤其是呼吸系统不健康及有慢性肺心病的人,更要当心感冒。

第二,积极治疗原发病:长期咳嗽、气喘的人,要积极查找病因,如有“老慢支”及支气管哮喘,要及时进行治疗。暂时找不到病因的,如果症状很严重,也要对症治疗,防止剧烈地咳嗽、气喘引起支气管扩张和肺气肿,给肺循环造成高压。

第三,多做呼吸操:肺心病发生的机理是肺的通气量不足引起的心功能不全,经常做呼吸操,能够增加肺的通气量,尤其是患有支气管疾病及肺气肿的人,更要多做呼吸操。

呼吸操的方法简单,效果显著,只要长期坚持,就能提高肺的呼吸功能。

方法是:站在地上或坐在椅子上,挺胸收腹,左手放在胸前,右手放在腹部,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用鼻子吸气。吸气时尽量将腹部鼓起来,憋五六秒钟后改用口腔呼气,呼气时将腹部凹下去,每天早晚各练一次,每次30分钟。

第四,避免烟酒及其他不良刺激:老年人的呼吸道黏膜比较脆弱,抵抗力较低,吸烟和饮酒都有损于呼吸道的健康,也不要长时间在尘埃、烟雾弥漫的环境中逗留。

第五,注意生活调理,加强体育锻炼:老年人的生活要有规律,早睡早起,不要熬夜。保持愉快的情绪,多吃营养丰富而不太成的食物,禁忌暴饮暴食。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用冷水洗脸,以增强体质和抗寒能力,适应季节和温度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