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范例6篇

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

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地一大批学校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开展了“群文阅读”的改革实验。研究显示,群文阅读是创造性践行语文课程,完善阅读教学形态的创新之举,对打通课内外、家校与社会之间阅读通道,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品位有着积极的作用。

为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决定成立课题研究项目组,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四川省义务教育新课标背景下群文阅读推广与深化研究”。该推广研究采取省总课题组、市(州)子课题组、县(市、区)课题小组等三级联动管理机制,采取“行政推动、教研扶持、骨干教师卷入”的工作模式,扎实有效推进项目工作。

本期编发的这组文章,从理论建设、课堂教学实践等方面展示了群文阅读推广以来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期促进诸位同仁的思考与实践。

【专家观点】

群文阅读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阅读教学新课型。基本教学形态是:依照学生当下与未来社会生活认知的思想教育和阅读知能训练的重点需求,确定一个或多个议题,并针对议题选择一组内容、形式特点或思想、表达特色与议题相关相应、鲜明多彩的文章,在教师的导引下,师生围绕议题展开共同阅读、议论和集体建构,帮助学生增加同一议题的阅读量,通过这种多层面多视角较为全面的读议实践,达成一定的共同认知,提升阅读力和思考力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教学形态看,它让课内大量阅读有了实施路径,提供了平台,实践了课内大量阅读的愿景;还与课内单篇(课文)阅读和课外单篇文章或整本书阅读一起,共同建构成包含课内单篇(课文)阅读、课内群文阅读、课外单篇文章或整本书阅读等三种阅读教学形态的较为理想的阅读课程体系。

限于要在一两个课时的既定时间里读议好几篇文章,当下的群文阅读通常是在学生认识一定的汉字,通过一些课内单篇课文的精读教学,获得初步的阅读知识与阅读能力基础上,开展的阅读教学实践活动。每课群文阅读教学虽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阅读教学的阅读量,使学生围绕阅读议题,借助已具备的阅读知能基础进行大量阅读实践,增强对阅读议题的感受领悟,提升相关的核心认知;但也由于有限的时间与增加的阅读量的矛盾,它对文本的整体阅读较为快速、粗略,难以全面兼顾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思等语文知能训练,只能着重于少量议题较为深广地理解与感悟,阅读感知涉及的内容较为直接、单纯,教学的智能目标也较为集中、单一。因此,只有通过一次次不同议题的系列阅读实践,才能使学生从多方面加深对各种文本内容与形式等的阅读认知,得到各类文体阅读能力的锻炼与提升,达成较为全面的教学能效。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的基本形态是在学生具备一定知能基础的前提下,利用有限课时进行的多篇文本同步阅读活动;教学内容着重为与每次阅读的议题相关的文本内容、形式与应获得的共识;教学方式是在教师的导引、点拔下,师生共同进行自由读议实践和集体建构,达成共识;教学目标则主要为扩大阅读量,增强阅读实践体验,锻炼阅读技能,获取阅读认知,积蓄语文学养,为课外延伸课内阅读内容的拓展阅读,奠定坚实的阅读知能基础,培养浓烈的阅读兴趣。与语文阅读课程中有师指导的着重于获知得法、习语培能的学练性精读课,以及无师指导的侧重于兴趣实践、丰厚认知的自由性课外学生个体自读相比,它的主要课型特征,则是一种有师导引的侧重于培趣练能、化知蓄养的实践性读议课。它们各司其能,相互不能替代。

有鉴于群文阅读的这些课型特点,在实施教学的活动过程中,我们应注意把握好一些操作关键:

一、适时、贴切地确定阅读议题

群文阅读教学中,议题就是一组选文中所共同蕴含的可供师生展开议论的话题。它是每次阅读的核心,决定着每次阅读活动应重点关注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指向。

议题的最大特征在于可讨论性,也就是说能给予读者一个思考和赋予意义的空间,让读者可以在这个空间内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通过充分与文本对话,形成多样的不同见解和一些共识。而就不同学段学生的群文阅读教学来看,除此之外还应关注议题的可解性(这里既包含议题含义的可解性,也包含不同学段学生基于自身认知水平与理解能力对其的可解性),以及学生社会生活认知和阅读知能发展的需求性与探究价值等特征。

群文阅读的一组选文可能蕴含着不同方面的很多议题,一次群文阅读也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理解能力和教学时限等确定一个或多个议题。所以,每次群文阅读教学都应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当下的智能水平,以及生活学习、思想教育和阅读教学的需求,依据各类文本蕴含的不同方面议题的基本特征,适时地、贴切地精心选定每次阅读的议题。语文课程中的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可以是文本内容主题、意蕴文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亦或是言语表达、文体形式、语文知识方面的,也可是阅读力、思维力培养及其方式方法认知与训练方面相关的。但是,不管确定哪方面的议题,都要注意其之于学生、之于文本的适时性与贴切性,才具有合符教学实际的价值,也才能获得有益的教学成效。当然,如能按照阅读议题确定的原则与要点,尽可能的事先从阅读教学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上进行细化研究,设定出一个学期、年段甚至整个小学或中学阶段,次次不同、有序安排、螺旋上升,并能兼顾各个方面阅读训练目标整体的群文阅读系列议题体系,帮助实施目标明确、操作有序的阅读实践与训练,就将取得更为全面的大成效。

二、精准、多样地筛选阅读文本

群文阅读中的“群文”,即依据教学需要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通过精心选择聚合在一起供学生阅读的一组文本。选择一组文本的主要依据和同组选文的最大特征就在于它们共同具有符合某次群文阅读活动议题的具体内容,可以借助这些具体内容的感知理解,围绕议题展开多层面多视角的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多样的不同见解和一些共识。

由此可见,筛选阅读文本是开展群文阅读教学的一项既必要又艰辛的准备工作。它既要求选文的某方面内容具有符合某次阅读活动议题的鲜明特色,具备共性特征,一组选文的这些内容又最好能多层次、多侧面、多形式地反映相关议题的不同审视角度和欣赏特色。所以,筛选的阅读文本一定要精准、多样,以便学生能获得明确的共同认知和多样的独特感受。

三、恰当、精巧地设置阅读活动

群文阅读的主要特点是围绕议题开展实践性读议活动。由此,其活动的设置安排就成了实施教学的重要内容。每次教学从总体上看,大体上具有学生个体自主阅读与师生集体共同议论两方面的活动。这两方面活动的共同要求是围绕本次阅读议题,着重对所指向的文本重点内容进行充分的读议实践。不同的是:“自读”侧重于自我感知、形成见解,要求自由阅读、独立思考;“共议”侧重于共同交流、达成共识,要求相互借鉴、提升认知。

所以,教学活动的具体设置,首先要遵照课型特点和各方面活动的特性与实施要求,充分安排学生的读议实践,使之在充分实践的过程中,深入感受体验,形成独特的个人见解,以便通过交流比较,提升认知,达成共识;再者,要遵循学生智力发展的阶段性水平,认知思维的特点、规律与习惯,以及阅读文本和阅读议题的特色与难易等,切事适时、恰当精巧地设置与安排各项具体活动。具体活动的安排可以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一定要切合活动的性质特点,适切恰当的时机,在恰当、精巧上下工夫。

四、精到、巧妙地进行读议指点

读议实践中的导引与点拨,历来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保证阅读实施、导引理解指向、拨正思维偏颇、达成正确认知的关键。所以,哪怕是围绕议题进行课堂实践为主的群文阅读,精到、巧妙的读议指点也显得十分重要。因为,不同学段学生在精读课上初步学到的阅读知识与方法,要在阅读实践中运用,可能都还不同程度地缺乏意识或不甚熟练,具备的阅读能力也可能还不够强,加之不同文本的难易、新奇与读过的课文也可能差距较大,等等这些现象都可能导致学生出现读议不畅、目标不明、理解偏颇、成效不大等问题,使教学活动达不到熟练方法、强化能力、提高智力、积蓄学养、为学生课外自主阅读奠基的预期目标。所以,各类教学都应加强教师在教学全过程中的导引与点拨。

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2

一、培养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这一目标提出了诗歌与散文阅读鉴赏的总体要求。从中可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被放在目标核心的位置。语文属于人文学科,它肩负着“德育”“美育”的目标,而对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审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长时间的引导与熏陶。审美情趣是个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偏爱。高中时期,正是学生走出少年、走向成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审美情趣也从儿童趣味向成人趣味发展,因此,此时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平时接触到的资源如偶像剧、网络小说、娱乐节目往往带有通俗、浅薄、娱乐性的特征。因此,通过对选修课本中优秀诗歌与散文的阅读和学习,学生可以在比较中自觉选择更有营养和美感的资源,在阅读中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加强诗文的诵读,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的教学建议。这项建议将“诵读”作为核心概念,通过诵读感受古典诗词的音韵之美,体味蕴含在诗文中的深刻意蕴。

二、开阔阅读视野,理解作品内涵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这一目标表明“诗歌与散文”选修课程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阅读量,重点体会诗歌和散文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在必修课本中,由于课时的要求,收录的课文是很有限的,学生的阅读范围较小;而选修课正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选取古今中外大量名家名篇,学生通过阅读可以领略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学特色。在这一小段话中,两次提到了“思想”。可见,课标对理解诗文的思想还是有很高要求的。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散文较小说、戏剧更为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它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也具有教化的功能。因此,重视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就是对学生的道德陶冶与教化。

在教学建议中这样写道:“应在一定的阅读量的基础上,精选重点,鉴赏研读”。这一建议突出了“点面结合”的策略。“一定的阅读量”对应了该课程目标的“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就是要有广阔的阅读视野,丰富的阅读内容。

三、精选重点诗文,研习传统文化

“借助工具书和有关资料,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学习古代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这一目标提出了对古诗文阅读的相关知识与能力的要求。它对古诗文阅读有两个层级的要求,一是读懂,二是背诵。要“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课标将古代诗文单独提出来阐述,体现出课标对古代诗文学习的重视。“读懂”就是要在翻译时做到“文从字顺”;而“背诵”则是倡导“熟读成诵”。古代诗文是我国民族精神的载体,学生可以通过感性的阅读理解其中的精髓,在西方文化符号泛滥的今天,保持一份精神的独立和身份的认同。

教学建议中的“精选重点,鉴赏研读”主要对应了该课程目标中的“读懂不太艰深的古代诗文(与附录一建议的古诗文程度相当),背诵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文名篇。”就是指对于不同难易程度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在阅读上要有一定的区分,挑选出一部分富有价值、难度适中的作品进行重点学习,精读细读,而对其他作品可以进行泛读。

四、学习鉴赏方法,发现多维意蕴

“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这一目标主要从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出发,要求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学习诗歌与散文不能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感性认识上,还需要借助理论和方法对诗歌散文进行理性的认识。由于诗歌和散文属于两种不同的文体,因此,鉴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对于诗歌来说,可从格律和意境两方面赏析,而散文则可从语言、意境、艺术构思、表现技巧等方面赏析。

本课程目标给出的教学建议是:“应重视作品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学中不要一味追求统一答案,也不必系统讲授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这一教学建议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注重作品的多维阐释。在教学过程中也要侧重于鉴赏实践,边阅读边鉴赏,而不是一味讲授理论知识。

五、尝试诗文创作,鼓励学生实践

“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这一目标是对创作实践活动的指导,是对诗歌、散文学习的一个更高的要求,即将所学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手法运用到实践中去。值得注意的是课标要求的只是“尝试”,因此,更强调的是学写诗歌、散文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对有兴趣尝试诗歌散文创作的学生应给予鼓励。”“提倡举办诗歌散文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创办文学刊物,积极向校外报刊投稿。”这两项建议主要对应上述课程目标,表明了教师应有的态度――鼓励与提倡。刚开始创作的学生,文笔难免会生涩稚嫩,要多鼓励多支持,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激发学生不断创作的动力。举办诗歌朗诵会,组织文学社团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校园里形成热爱文学的良好氛围,教师应大力提倡。

六、利用媒体资源,提高学习效率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技术的时代,我们的语文课堂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作品。”这项建议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应通过ppt展示、朗诵视频播放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提供必需的作家作品资料,或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这项建议要求教师提供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而资料的搜集也需要教师学会利用媒体资源。“引导学生自行从书刊、互联网搜集有关资料”体现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利用媒体资源,提高自学能力。

七、小结

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自2001年出台至今已十年,这十年是语文课改深入长足发展的十年,是语文教学稳步前进的十年,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积累经验的十年。十年的检验证实语文课程改革是成功的,语文课程标准应该具有中国时代精神与学科特色,一成不变绝对不行,再次改革势在必行。

“千呼万唤始出来”,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终于出炉了,它的出现给一线语文教师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仔细研读201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不难发现,里面有着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与语文学科的独特属性。本文将比较2001年版与201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附录2”中“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部分,谈点拙见。

一、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文字内容表述更严谨,体现了语文的学科特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语文学科的这一课程性质决定着语文学科本身就是讲究语言文字正确运用的一门学科。而语文课程标准作为纲领性的文件,更是秉承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文字表述更注意细节。

例一: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

将大写的“九”改成阿拉伯数字“9”,看似多余,但在笔者看来,这恰恰体现了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语言使用严谨的特点。为了使中文出版物上的数字用法趋于统一规范,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原国家出版局、原国家标准局等中央七部门于1987年1月1日联合颁布了《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试用几年后,在试行的基础上,经过研究、修订,1995年12月13日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国家标准《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并于1996年1月1日起实施。《规定》中明确指出记录非物理量时,有两种情况:

(1)一般情况下,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如:21.35元,1480人)。

(2)整数一到十,如果不是出现在具有统计意义的一组数字中间,可以使用汉字,但要注意保持局部体例的一致。

从2011年版课程标准看,不论属于哪一种都应该使用阿拉伯数字9,这样更规范。

例二: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外现当代童话等。”

2011年版建议阅读“童话: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叶圣陶《稻草人》、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等。”

我们看到,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去掉了《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中的书名号。这一细微的改变也是有着充分理由依据的。

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联合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后来,考虑到标点符号用法的社会影响较大,1994年,在国家技术监督局的提议下,《标点符号用法》改制为国家标准(GB/T15834―1995),于1995年12月13日。《标点符号用法》中规定:“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而“安徒生童话”与“格林童话”并不是句子内部词语的停顿,故不该使用顿号,此其一。“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从书名号正确用法这个角度看,以安徒生童话为例,“安徒生童话”在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似乎被界定成了一本书,但是,如果“安徒生童话”就是指《安徒生的童话全集》,那也是一套书共四册,再从现实角度来看,各大书店多出售《安徒生童话全集》,即使是有《安徒生童话》这本书,两个不同的版本里面选择的童话中也几乎没有一样的,笔者认为,这不会是编者推荐的初衷的。所以,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将“安徒生童话”与“格林童话”上面的书名号去掉也是应该的。

二、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更重视中国的文化教育与阅读内容的实用性与实效性

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建议阅读“寓言:《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国古今寓言》等”,而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变成了“寓言:如中国古今寓言、《伊索寓言》等”。从排列顺序中可以看出,2011年版课程标准将“中国古今寓言”放在了第一位上推荐,其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从表述中还可以看出,同是国外寓言,但编者保留推荐《伊索寓言》一书而删掉了俄罗斯寓言作家的《克雷洛夫寓言》,并不是因为推荐两部外国寓言重复。仔细研读这两部书,不难发现,《伊索寓言》是一部世界上最早的寓言故事集,同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之一。它形式短小精悍,比喻恰当,形象生动,利于小学生学习与理解。《伊索寓言》中的角色大多是拟人化的动物,作者借这些故事或教导人们要正直、勤勉;或劝人不要骄傲、不要说谎;或说明办事要按照规律,量力而行等,小读者通过阅读可以受到相应的教育。相比较而言,俄罗斯的《克雷洛夫寓言》,则因为克雷洛夫接受俄国社会先进思想的影响,紧密关注祖国的现实生活,并将自己的民主思想反映在作品中。所以他的作品主要内容是揭露沙皇(《狗鱼》揭露沙皇专制制度下法律维护统治者的虚伪本质)、反映剥削(反映1812年卫国战争的著名寓言《狼落狗舍》不仅揭露了侵略者的狰狞面目,更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奋起打击侵略者的坚定决心和伟大力量)、反映现象(这一类寓言也多是批判揭露统治者)。这些寓言对于小学生来说,远离时代,远离生活,他们难于准确理解,所以也就失去了寓言本身应该有的熏陶作用。除此之外,建议中还删去了罗曼・罗兰的《名人传》,新增添了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可能也是考虑到作品内容、小学生的接受程度、作品在文学上的地位与作品普及性等因素。再者,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新增加的中外童谣、儿童诗歌无论从体裁还是题材上都可以看出也是充分考虑到孩子的特点,这些作品篇幅短小,节奏明快,音韵讲究,朗朗上口,适于诵读,内容也适合小孩子阅读。

三、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有着非常浓郁的中国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色彩

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学生阅读“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等”。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建议阅读中则表述为:“诗歌散文作品,如鲁迅《朝花夕拾》、冰心《繁星・春水》、《艾青诗选》、《革命烈士诗抄》。”另外,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建议阅读长篇文学名著中增加了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从这些新增添的文学作品内容本身来看,显而易见地,爱国主义教育似乎成为了语文课程的一块主阵地。回观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标准中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语文教育的这一特点的界定正好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政治性。作为教育者,本人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并不持完全否定态度,但是,值得商榷。语文像其他学科一样,承担着教书育人的教育职能,可是过度的强化其政治功能,是否会使语文学科失去它本身具有的独特魅力。

四、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语文阅读多元发展的大繁荣局面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前言指出:“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阔的心态、创新的思维……”而关于课外读物的建议也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的这一宗旨。200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当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建议中指出“建议教师从矛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以及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孩子们的阅读范围。而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则建议“教师可根据需要,从中外各类优秀文学作品中选择合适的读物,向学生补充推荐”,这样的建议,似乎可以隐隐让我们感受到语文课外读物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民间网络文学也涌现出众多优秀文学作品,它们虽然没有获“茅盾文学奖”或其他任何奖项,却是非常值得孩子们阅读的作品。通过多元作品的阅读与无形中的比较,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自然得到提升,认知也会更全面更理性。

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4

状;兴趣; 读书笔记;

方法;习惯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9―0057―01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学生的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基于对新课标精神的解读,结合笔者多年的实践经验,就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对策做出以下阐述。

一、农村学生阅读现状分析

1.课外阅读受多方限制。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乡镇寄宿制小学,学校的图书室使用率低,没有良好的课外阅读氛围。农民读书意识淡薄,多外出务工,对子女照顾少,无法正确地指导子女读书。学生阅读积累少,口语表达能力不足,写作文时无话可说,语文成绩自然不理想。

2.课外阅读范围较小。部分家长和学生误以为课外读物就是与语数英等学科有关的阅读资料,很少有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

3.缺少对课外阅读的正确指导。学生读书完全凭兴趣,面对光怪陆离的书籍市场,学生选择课外读物不讲方法,当然也就没有效果。目前很少有学生读书做笔记,就算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好句、好词摘抄而已。这种缺乏正确指导的课外阅读,无法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指导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1.课外阅读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学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开阔文化视野。其次,在课外阅读中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熏陶,能够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精神境界,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2.课外阅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特级教师于永正说:“靠自己读书成长起来的学生,不但结实,而且有可持续发展的后劲。”课内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要掌握多种阅读方法,就必须通过大量的阅读,形成阅读习惯。因此,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更多地需要在课外阅读实践中逐步养成。

3.课外阅读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阅读是一种智力活动,学生在形成和发展阅读能力的同时,还能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让学生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通过阅读期待、阅读反思,能有效地实现智力的开发。

4.课外阅读有利于学习语文教材。阅读与教材相关的材料与信息,对理解课文是有益处的。如教学《特殊的葬礼》一课,引入阅读资料――塞特凯达斯瀑布。学生通过资料,不但对瀑布消失的原因有所理解,还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像这样课内外的链接和延伸,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三、课外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1.择优介绍好书,激发阅读兴趣。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应选取图文并茂的课外读物;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可适当地选择一些逻辑性、说理性较强的读物。

2.课内课外结合,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课本内数量有限的文章只能举其一,只有课外阅读才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才能在应用中化方法为能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在几十年的语文教学中,笔者经常向学生介绍与所学课文相关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去阅读,并指导学生怎样读。

3.开设课外阅读课,教学生读书的方法。合理制定读书计划,建议学生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要求学生严格遵守计划的规定,并长期坚持下去。另外,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清醒,建议学生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些较轻松的书籍。

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读书程序。读书一般先看封面和书名,再看内容提要、目录和扉页,然后逐页阅读,边看边想,不懂之处做上符号,读完全书后再理清条理,思考不懂的问题,最后写出读书笔记。

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学生;阅读;窗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71-01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乃古今之读书名言。个人知识的积累和人生视野的拓展,一个人心灵和思想的成长,都离不开阅读,因此,课外阅读对每一位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试就目前小学课外阅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等两方面来谈谈笔者的一些思考与体会。

一、当前小学课外阅读的现状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然而,纵观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却不容乐观:

1、在应试教育的束缚下,学生没时间读书。目前的小学生,一天的时间被安排得“丝丝入扣”,学业任务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晚上回家有时间,但又被电视、写作业占去了大部分。哪怕是双休日,也要参加琳琅满目的兴趣班,想要抽出比较充裕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确并不容易。同时,不少学校对课外阅读呈现放任自流状态,使得读书氛围不浓,活动稀少,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与交流的平台。

2、以电视为主的现代信息媒体以其传播信息的形象性、生动性、快捷性和丰富性,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获取愉乐的主要途径。其吸引力远大于书籍,这使得人们用于阅读的时间大大减少。看电视、玩游戏机挤掉了课外阅读。

二、提升小学课外阅读质量与效益的对策

要改变目前小学课外阅读质量低下、效果不高的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

1、培养阅读兴趣。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驱使着学生自觉主动探求知识。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创造条件来唤起学生非读不可的欲望,让他们积极主动、快乐地进行课外阅读。

(1)形成了流动的图书角,激发课外阅读兴趣。学生书包有课外书,家里也应有课外书,教室里更应有课外书。作为语文教师要率先垂范,同时鼓励学生家长每期为孩子购买一册图书,积少成多,轮流阅读,也提倡学生用节省下来的零花钱购买一两本小图书,还可以把家里用过的书捐赠给班级,把自己心爱的图书借给班级,每学期一换,就形成了流动图书角,也大大增加了阅读量,还使班级图书角得到了充实。班级图书角的建设,不仅潜移默化地增加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增长了见识,还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增强了班级浓郁的爱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

(2)课内课外相结合,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就会主动找书阅读了。平时我们可结合教学,向孩子们推荐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书籍。如学了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就推荐《自然常识全知道》;学了《猴王出世》,我会向学生推荐《西游记》一书;学了《少年闰土》,就推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了《窗前的气球》、《争吵》,就推荐《爱的教育》等等。除了自己向学生推介读物,还可以发动家长、学生互相推荐好的作品,鼓励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课内,以强化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从这些书中扩大了眼界,增长了知识,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3)开展读书活动提升课外阅读情趣。教师可以利用好各种阅读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在上课前的五分钟时间里,我会引导学生每天轮流上台展示自己的阅读积累,或朗读好句好段,或展示好诗好词、名言警句等。学生在阅读完由老师精心挑选的课外读物后,教师利用课内时间组织和开展有关这本书的讨论。学生在讨论中自由发言,畅谈自己的阅读收获,可以谈阅读的内容,可以谈自己读到的好词、好句,可以谈自己在阅读中的感悟,学生们在交流中展示自己,并倾听他人的阅读心得,并满足了学生的阅读心理,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认真阅读,期待自己的下一次的出色表现。

2、确保在家、在校课外阅读的时间充足。现在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每天语文教师要留家庭作业,再加上各科老师留的作业,学生的课外时间被作业夺去了很大部分。因此,老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注重对课外阅读的引导和交流。其次是要留出课外阅读时间,建议学生在家里有二十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课外阅读。再次,为了保障学生完整而又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开设了课外阅读辅导课,统一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保证做到定时定序。

3、指导阅读方法,实现从“我会读”到“我读懂”转变。

为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后,在阅读教学中,我还教给他们读书方法。只有掌握了科学、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孩子们的阅读才能收到成效,实现从“我会读”到“我读懂”的转变,这才是阅读的根本。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语文教材,指导学生灵活选择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成效。教师在备课中,要善于归纳同类型的文章,总结它们的共同之处,帮助学生运用合适的阅读方法去读懂这类文章,在大量阅读实践的锻炼下,学生会掌握该阅读的方法,并达到熟练的程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外阅读中收获良好的效果。

关于大学生课外阅读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师生互动

1营造阅读氛围,激发阅读兴趣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首先,在教室墙壁上悬挂一些名人读书成长的挂图、诗词、名言等,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让孩子蕴育在浓浓的书香中。其次,发动学生向班级征集图书,还定期向学校图书馆借阅一定量的图书,把班级的一个角落设置成图书角,教室墙壁上也挂上各种课外书、报刊,让学生在任一适当时刻,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来阅读。

2阅读教学要充分形成师生互动

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通过对学生的建议――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办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要想使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教师的教学必须有方法。如果教师本人未能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就一定要先下些功夫学习、借鉴、思考并整理出一些切合自己学生实际的阅读的具体方法,这样才会有得心应手的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爱阅读,还要会阅读。为此,教师要注重阅读方法的教授。教给学生有所选择,区别阅读,使学生学以致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读,才能提高阅读效果和培养阅读能力。阅读的方法有:默读,可以加快阅读速度;预读,适用于阅读长篇文章,也就是先看开头的两段,接着仅看以下各段的第一句,然后将最后两段逐字逐句读完,这样可以避免把时间花在不必要的文字上略读,也叫泛读,用最快的速度先浏览所选择书目的前几页和内容介绍等,了解其大概内容即可;细读,对一所学课本中的重点单元内容、范例、篇章或精彩语段须认真阅读,反复留神研读、品味;比较读,即阅读时把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地域,但是同一体裁,又是类似内容的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读,看有何异同点,有什么创新,从中学到新的知识;整体认知读,就是瞬间辨认一个短语、甚至一个句子,整体理解它的意思,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搜索信急核心地读,注意搜寻作者用来强调信息要点的标志,例如:搜寻段落之间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和过渡句,搜寻在“综上所述”、“总之”、“由此可见”等之后所作的简单概括。

4留给学生足够的阅读时间

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推荐合适的读物或文章。同时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空间和时间。除了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既可朗读所教的课文,也可翻阅课外的书报,还可每周划出一、二节课时,保证有计划地开展阅读及指导。

5改革阅读教学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