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范例6篇

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

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1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民盟**市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精神,按照民盟中央《关于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有关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规定,以及民盟九届四次中常会确立的干部队伍建设在盟的自身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和提出的全面实施“人才强盟”战略等的有关要求,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放到加强市盟自身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思考和实践,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积极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机制,拓宽选拔渠道,加大培养力度,稳步推进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工作当中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措施和方法。具体做法和成效:

2、发现选拔。民盟市委会着眼于政治交接,在原有后备干部队伍的基础上,注重把具有一定代表性,有相应管理能力、热爱民盟和本职岗位表现突出的优秀盟员选拔到领导班子来。抓住2006年市委会换届有利契机,选拔一批优秀后备干部进入市委会领导班子。一是从原有的市委委员中提拔,分别有2位副主委和2位常委从市委委员中提拔;二是从盟的基层支部主委和骨干中选拔,有4位基层支部主委或骨干提拔为市委委员;三是从现任政治安排人员中选拔,如刚成立**技术学院支部主委人选,市委会首先推荐其担任市政协委员,积极为其成长搭舞台,而后再压担子;四是通过民主推荐方式进行选拔,如**学院总支、农林支部、小教支部换届,对支部(总支)委员会支委人选经过所在支部进行民主推荐后,市委会对后备人选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通过盟市委常委会研究确定,并同统战部充分协商,再提交支部(总支)全体盟员大会选举产生。选出了新一届盟员支持、组织信任的支部(总支)班子人选,支部凝聚力和号召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3、培养锻炼。一是跟市委统战部干部科保持联系,加强沟通,根椐后备干部的实际情况,确定培养方向,把后备干部培训列入计划。每年都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派一批骨干,尤其是新进市委会领导班子成员和新盟员参加培训,每年分两期选送2名后备人才到省社会主义学院进行学习,每年还选送若干名基层骨干参加盟省委组织的培训班学习和市委党校党外干部培训,或组织外出参观考察、赴革命老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等。二是通过全委常委学习会,基层组织活动,新盟员培训班和邀请盟内专家进行盟史讲座等形式,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水平。三是在盟务活动和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后备干部。对选拔进来的后备干部进行多方面的有意识的锻炼,如有计划地安排后备干部参加本盟组织的参政议政和课题调研活动,结合盟员专业特长、工作特点,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参政议政专题调研活动并撰写相关 二、经验体会

加强参政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不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当前一项紧迫的阶段性任务,民盟**市委会长期以来积极探索,不断实践,取得了明显的实效,后备干部在盟的参政议政、自身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给民盟工作带来了生机。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进入了后备干部行列,后备干部的质量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后备干部队伍的年龄、界别和知识结构得到改善,在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适时推荐等方面也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和经验。

1、积极主动争取上级盟组织和中共统战部门支持和帮助,是做好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在后备干部培养工作上,要始终遵循党管干部原则,加强与盟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及统战部门的联系与沟通。通过平时走访联系、邀请相关单位党组织负责同志和行政领导参加盟组织重大活动与重要会议、邀请市、区两级统战部领导以及高校统战部门负责人参加党盟恳谈会等形式,通报工作情况,交流干部信息,为基层组织和盟员骨干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活动空间,同时也为盟员个人的发展进步创设有利条件。只有积极主动争取上级盟组织和中共统战部门支持和帮助,才能把这项工作有效地推向深入,并取得预期效果。

2、把好成员入口关,建立一支政治坚定、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盟员队伍,才可能为后备干部队伍提供充足的资源。在后备干部组织发展上,要始终以上级盟组织的要求和“思想好、业务好、人品好”作为发展成员的基本标准,尤其注重政治素质,始终坚持这一发展标准不动摇,力争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决不为求数量而降低质量,经过多年积累保证盟员较高的整体素质,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储备了优质人才资源。在后备干部选拔推荐上,要严格执行民主推荐程序,坚持民主、公开、平等、择优原则,做到有才无德不选,有德无才不推,确保把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产生盟员支持、组织信任的后备干部人选,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后备干部队伍奠定了基础,也为今后顺利实现政治交接奠定思想基础。

3、着眼于政治交接,努力培养一支能够与中共长期亲密团结合作,能适应参政党建设和发展需要的后备干部队伍,是参政党实现新老交替历史的重要基础。要结合机关自身建设,大胆提拔培养基层组织优秀干部,进一步扩大后备干部培养平台。要根据盟务工作需要和市盟机关建设实际,考察选拔政治成熟、能力突出、熟悉基层盟务工作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基层组织优秀干部,通过与干部所属党组织部门的沟通协商,大胆提拔到市盟机关担任领导干部。同时,适时选用德才兼备的盟员骨干,充实盟内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为后备干部成长搭台铺路。只有及时将那些德才兼备、政治成熟的盟员骨干,安排到盟内适当的岗位上锻炼,为他们下一步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条件,实现参政党新老交替才有基础。

4、优秀充足的人才储备是参政党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障,保持一定数量的后备干部队伍,是参政党地方组织建设的源泉和动力。建立一支政治坚定、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的战略考虑。只有将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兴盟,人才强盟”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一定数量的优秀人才储备,并通过建立后备人才库,及时反映盟员的工作业绩,才能及时高效地掌握情况,快速发现人才。

5、培养锻炼既是帮助后备干部提高政治把握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多党合作的发展,对派后备干部的政治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强化作风建设,坚持以“立盟为公,以天下为已任;正直正派、学有专长、甘于奉献;修德守身、淡泊名利、自尊自强”的民盟精神为主要内容,对他们进行比较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多党合作优良传统的教育,进一步坚定政治理想信念,增强参政党意识,全面提升盟员政治理论素养。二是以参政议政调研为契机,以重大盟务活动为平台,在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干部。只有加强培养教育,进一步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为培养选拔的后备干部创造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的有利条件,才有利于优秀盟员发挥聪明才智、尽快成长。

6、做好优秀后备干部的政治安排煅炼工作既是衡量民盟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事关参政议政质量的大事。对优秀的后备干部,除及时在盟内进行职务安排外,还要积极、主动、适时推荐后备干部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要主动加强与中共市委、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以及各区的联系沟通,积极创造条件,抓住各级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和部门人事调整的机会,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推荐给中共各级统战部、组织部等相关部门,主动配合后备干部的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通过政治安排煅炼,提高他们参政议政能力,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积极建言献策。

三、存在问题

从民盟**市委会本身情况来看,近年来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了一定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也创新了一些新的模式,但发展还不平衡,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不足。比如,如何处理好后备干部队伍数量、结构和质量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完善后备干部队伍选拔培养和推荐工作机制,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后备干部考察工作等方面,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地加以探索和研究。

1、从盟组织内部看,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机制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一是源少。合适的发展对象偏少、盟员年龄结构老化,近40%为退休人员,由此导致了后备干部选拔范围狭窄、来源不广的问题。二是培养还未形成长效机制。对后备干部的选拔和培养、锻炼、使用,更多的是临时性、随机性,尚未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表册档案的建立,组织的有意培养,有针对性的锻炼,恰到好处的使用,对后备干部人选如何进行全面考察,都还有待研究。

2、从盟的思想建设看,参政议政意识有待增强。改革开放20多年来,民盟成员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新成员大量增加,成员以文化、教育和科技界的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民盟“后备干部”多为单位领导或业务骨干,工作繁忙,处理本职工作与参政议政的矛盾的能力有待提高。即使有热心,有强烈参政议政的意识,也会因为知识、能力和时间的局限,无法提出有针对性、有高度、有深度的意见和建议。参政议政的素质有待提升。

3、盟组织与基层所在单位、上级党委及组织、人事和统战部门的联系与沟通还不够。有计划地安排后备干部参加本级组织的重大参政议政工作和活动,安排他们发言、发表文章,提高和扩大他们在盟内的公认度、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创造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参加中共党委和政府组织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活动,做得不够,后备干部主要靠自生自长。主要的原因是,盟专职干部力量不足,主委、委员、支部主委多为领导或骨干,在盟内职务是兼职,难有精力与“他人”、“他部门”特别是基层所在单位沟通。

四、思考建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进一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进一步把参政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抓紧抓实,这也是每一个参政党长期面临的问题。经过近一段的调研,我们认为:参政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应在思想认识、创新机制、规范管理、优化结构、保障落实五个方面继续下功夫。

1、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加强参政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加强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它关系到我国各个派未来发展的基础,关系到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长期存在和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格局的顺利推进,是个带有长期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政治任务。当前,派正处于整体性政治交接的重要时期,能否保证派老一辈领导人的政治立场、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在新一代领导人身上延续和发展,保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关键在于能否不断地培养和造就一支又一支素质高、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以满足一届又一届领导班子建设需要。要着眼于派的新老交替和干部队伍的长远建设,建立健全派后备干部队伍的长效机制,培养一批政治素质好、代表性强、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充分体现本党派特色的后备干部,为多党合作的长期发展和领导班子的新老交替奠定扎实的基础。努力实现同志所希望的“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

2、创新机制,推进参政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参政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这项重大政治工作,要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创新,要在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这四个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环节上,不断建立和健全一套系统的、有约束力的、可操作性强的制度规范和运行机制,以避免工作中的随意性,避免因领导人的变动或其他原因而时起时落。

首先,加强与中共的联系和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特别是在选拔、培养、使用和管理这些基本环节上,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和干部分级管理的原则,加强与中共统战部门的沟通,自觉把参政党后备干部建设纳入执政党和政府干部培养的整体规划中去;又要负起我们自己的责任,以对社会负责、对多党合作事业和参政党事业负责的精神,主动发现、培养、优秀人才,及时有效地把经得起民主评议、公开选拔、选举的优秀后备干部人才推荐出去,使我们的工作更切合参政党实际,更有针对性。

其次,坚持进步性和广泛性,规范后备干部队伍的选拔和推荐标准。作为参政党,进步性和广泛性的统一是其政党的基本特征。因此在后备干部的选拔上,既要强调人选的思想政治素质,严把政治关。在选拔推荐时要明确选拔标准,即坚持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标准,把是否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是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以及重大原则立场问题上的态度和表现作为选拔后备干部的必要条件。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其代表性,考虑其学历文化基础、专业造诣成就及政治影响力和知名度等。

再次,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科学制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规划。及时研究、认真把握后备干部的成长规律,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的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按照各级党委的人才培养规划和各类干部的需求状况,科学制定和完善后备干部培养选拔总体规划并付诸实施,逐步建立一支各方面、多层次、具有梯次结构的参政党后备干部队伍。在层次上,可根据后备干部成熟程度,把后备干部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近期可进班子的人员;第二层次为经过几年培养可进班子的人员;第三层次为中长期培养的人员。在安排煅炼时,可根据后备干部培养目标,分成实职安排、政治安排、盟内安排和其他安排等四个部分。

第四,适应时展需要,积极探索后备干部人才培养锻炼模式。重视对后备干部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理念、道德和人格素质以及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引导和培养。同时,通过干部交流、轮岗、挂职等形式,有计划地安排一批干部到综合性较强的岗位工作,借助岗位历练,拓宽这些干部的工作领域,丰富操作层面的知识,不断增强他们为基层和群众服务的能力,提高他们政治把握、参政议政、组织协调、合作共事的能力,使他们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和学习,提高综合素质。要创造条件,鼓励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参加中共党委和政府组织的公开选拔处级、局级领导干部的活动,通过这类活动不断锻炼和提高自己。

第五,健全和完善运行机制,规范有序地推进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在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整个过程中,要制定 3、加强运作,着力后备干部的发展、培养、选拔和推荐使用

加强参政党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不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也是当前一项紧迫的阶段性任务,我们必须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把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的重要工作来对待,着力在发展、培养、选拔和推荐这四个环节上下功夫。

一是要发展适合的后备干部人才。发展适合的人才是建立后备干部队伍的前提,参政党的后备干部应该是参政党成员中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骨干成员。在组织发展过程中,要严格履行民主推荐制度,注重发展高素质的骨干成员,把好后备干部入口关。在民主、公开、平等、竞争的原则下,通过群众推荐和班子推荐等形式,将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努力建立起一支政治坚定、数量充足、素质优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

二是要培养提高后备干部的能力。派的主要职能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高素质的后备干部首先必须要有较高的政治把握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还应具备较高的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学习及培养是提高后备干部政治把握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的有效方式,要着眼未来,为他们铺设舞台,增强他们的理论水平和能力。要有计划地安排后备干部参加组织的重大参政议政工作和活动,提高他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让他们在工作中得到展现才华、做出实绩的机会。要让他们多参加参政党组织的政治活动,安排他们发言、发表文章,提高和扩大在参政党党内的公认度和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要不拘一格选拔后备人才。选好人,配好班子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的组织保证,后备干部是保证我们参政党事业后继有人、不断发展的基础。要在党组织的指导下,制定“推优”工作规划和有关实施细则,建立并落实“推优”工作制度,使“推优”成为参政党组织建设和推荐输送人才的主要渠道。要根据德才兼备的原则,把那些政治素质好,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和较高业务水平,有群众基础的同志选配进来。其次,要严格民主推荐制度,对后备干部人选要进行全面考察,按照条件进行筛选,将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定期进行考察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人才观念,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要与时俱进打破常规,摈弃论资排辈的旧观念,不分入党先后选拔后备干部。

四是及时有效地推荐输送人才。要主动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稳妥地做好党外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和推荐工作,及时发现和重点培养后备干部,并积极与组织部门沟通和举荐,确保在人大代表、常委及政协委员、常委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要积极主动地选拔推荐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担任政府部门、司法机关、科教文卫等单位领导职务的工作。要在推荐老代表的同时,更多地培养推荐各方面的新人,实现老一代向新一代的过渡,逐步建立起一支同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的新一代参政党代表人士队伍。

、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后备干部队伍资源的优化配置

要根据后备干部的专业特点、发展方向和成熟程度,实行分类管理,备用结合,全局统一调配,交流使用,打破部门、系统和地区条块分割状况,使后备干部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找准位置,走上与自己德才素质相适应的领导岗位,最大限度地实现后备干部资源的优化配置。

一是要合理调整队伍结构,备用结合。参政党所具有的政党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主要是通过代表人物发挥作用。针对我市民盟盟员年龄结构老化的现象,由此导致了后备干部选拔范围狭窄、来源不广的问题。要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考虑,把后备干部的选拔培养与组织发展结合起来,在组织发展的基础上,把所有优秀参政党党员纳入视野范围之内,广泛吸收有代表性的中上层人士和中高级知识分子,逐步满足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同时,结合党派实际,实行参政党后备干部动态管理,备用结合,优增劣汰,适时调整,保持后备干部动态平衡。并定期对已列入名单的后备干部的德才表现情况,进行跟踪考察,及时提拔使用和进行调整,并紧密结合班子的建设,不断充实新的优秀人选。

二是要合理配置资源,梯次发展。根据后备干部培养目标的三个层次,实施动态管理。把第一层次作为班子平时调整和换届的主要来源,在此基础上,将第二层次向第一层次、第三层次向第二层次根据成熟度的变化滚动调整及根据需要进行其他调整,形成新一轮的后备干部分层名单。形成合理的人才梯形结构,确保在不同的领导岗位需求时,都能推荐出德才素质相适应的后备干部,最大限度地为发挥后备干部资源的优势,真正把备用结合工作落到实处。

三是要坚持好中选优,因才施用。对后备干部队伍原则上应每隔一至两年进行一次考核调整,做到选优汰劣、优进劣出、好中选优、保持常数。对不同层次的后备干部分别规定最长备用期,在最长备用期内得不到提拔使用的,及时调整出后备干部队伍,不搞“终身制”,以保持后备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先进性。

5、保障落实,确保参政党后备干部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关键在于派各级组织的重视和正确领导。各级组织要自觉地加强与中共党委的联系,把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重要工作日程,认真抓好落实。

在政策保障方面,要加强与中共的沟通和联系,主动地把参政党的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纳入中共的统一领导。一要争取摆上中共党建的位置。努力采取措施,把培养选拔党外后备干部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摆上重要位置,形成市委统一领导,各方通力合作,互相支持,培养选拔党外后备干部工作的良好局面。二要争取纳入中共党建的规划。及时与组织部门、人事部门和统战部门沟通,争取中共各级党委在人才培训规划和组织干部轮岗、挂职锻炼时,把参政党干部纳入统一计划。

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执行党的xx大精神,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干部选拔任用方针,坚持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把那些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文化素质,有较强的工作能力,有发展致富的本领,带颔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做出一定贡献的人,人民比较满意的人作为后备干部选拔的对象。要不断拓宽后备干部选拔的渠道,增加选拔培养后备干部工作的透明度,使XX年我乡后备干部选拔、培训工作走上一条正规化、规范化的道路,使基层干部后备力量不断壮大和增强。

二、教育培训的任务、方法及主要内容

XX年我们将根据我乡的实际情况,适时进行后备干部的培训,全乡18个行政村,每个村培训2—3名,乡机关包括七站八所人员,按照1:3的比例,预计培训25人,全乡共培训人员65名,按部就班,逐步完成。们将充分利用乡党校和培训中心,对全乡后备干部进行培训,每月一次,并分批定期采用到县党校培训,到其它地方参观学习走访等形式,增强培训的多相关性和灵活性,以达到培训的实际效果.对后备干部培训的内容,包括方方面面,主要进行以下几个培训:1、思想政治理论的培训,主要学习党的xx大会议精神,以及“xxxx”重要思想;2、市场经济知识的培训;3、管理知识、科技知识的培训;4、时常经济知识培训。通过培训,不断增加广大后备干部的各方面素质,以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

三、后备干部选拔培养方法

针对村“两委”班子后继乏人的现状,重点加大对后备干部培养力度,将培养后备干部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将书记、村委会主任对后备干部的培养与享受待遇挂钩,并作为今后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考核。做到培养后备干部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督查,年底有考核,建立了一整套后备干部培养制度。要将正派,年富力强,有实干精神的后备干部,充实到村“两委”领导班子中。要结合“xxxx”重要思想和xx大精神的学习贯彻,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积极推行公示制、公开选拔制、试用期制、竞争上岗制,把那些“靠得注有本事”的优秀年轻干部及时选拔到工作岗位上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用好的制度约束人,用好的作风管理人,不断加强宗旨教育和廉政教育,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的大局意识、奉献意识和服务意识。不断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工作,保证各村有5—7名后备干部,建立起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切实做到后续有人。

要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依据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指导新实践,使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在加强中改进,在改进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做到常抓不懈、常抓常新,不断得到发展。村党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的考核制度,强化责任,完善责任体系,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和“一把手抓一把手、一把手抓一班人”的工作责任制。乡党委要坚持每半年召开一次党委会议,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议,专门研究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建工作。每个月听取一次各单位抓后备干部的汇报。乡党委要筹措基层组织建设所需的经费,保证做到有钱建设。要成立后备干部工作督查组和检查组,及时对后备干部工作进行督查和验收。负责后备干部的领导要经常深入农村第一线,全面检查指导后备干部工作,不断为后备干部工作注入生机与活力。

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3

这次全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现场会,是我省职业培训工作的又一次重要会议。省领导对这次会议很重视,会前,孙刚副省长听取了会议筹备情况的汇报,要求我们把这次会议认真开好,以实际行动推进全省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开创我省职业培训工作的新局面。省国资委张启元副主任刚才也就校企合作加速培养高技能人才发表了重要讲话,这充分体现了省国资委对这项工作和这次会议的重视,体现了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全省技工学校的关心和支持。请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这次会议精神,并切实加以贯彻落实。

省厅对这次会议高度重视,为开好会议事先进行了多次研究和充分准备。同时,这次会议还得到了省电力公司和一大批企业的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劳动保障厅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向省电力公司等企业领导和技工院校的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是在我们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15号文件),贯彻落实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视频会议精神的背景下召开的。刚才,省电力公司、南昌飞机制造公司、*铜业公司和省无线电高级技工学校等单位就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进行了经验交流。*现代技师学院、赣州技师学院等十所院校与一批合作企业在会上正式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这表明了我省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已进入了规范化的管理轨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下午,我们还要到省电力高级技工学校参观考察该校通过校企合作创建高技能人才和技师培训基地的情况,进一步学习他们管理规范起点高,把校企合作的理念贯穿到教学和管理全过程的宝贵经验。我相信通过这次会议大家一定有较大的启发,一定会对我省技工学校全面开展校企合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们这次校企合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办发15号文件精神,总结交流我省前一阶段校企合作的经验,分析目前校企合作的基本情况,探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新思路和新途径,并就如何深化下一阶段校企合作提出具体要求进行工作部署,从而进一步推进我省技工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加快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步伐。这次会议既是一次经验交流的会议,也是一次站在新起点上对校企合作工作再动员的会议。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我省校企合作的经验,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年,中央召开了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明确了高技能人才的战略地位,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实施人才强国的战略重要任务进行了一系列的部署。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在全国启动并实施了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三年五十万”新技师的培养计划。*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中办发[*]15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政策措施和工作要求,全国高技能人才工作进入了快车道。

近几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认真贯彻中央的精神,提出了“人才强省”的发展战略,采取了一系列稳定、吸引、激励高技能人才的政策措施,全省高技能人才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全省培养了一大批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高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到*年底止,全省共有技能劳动者230.34万人,其中高级技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35.8万人,占全省技能劳动者总数的15.2%。仅*和*两年就新增高级技工5.6万人,新培养技师1.2万人。全省涌现出了袁振海、刘火生、李贵镇等中华技能大赛获奖者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高级技师,他们不仅为我省赢得了荣誉,而且在各自工作岗位上为我省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几年来全省通过实施工业园区技术岗位对接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样板工程,岗位成才示范工程和小企业孵化工程以及开展百名“名师带徒”活动,加快了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新技师的培养速度。从*年开始,我省还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作用,努力扩大了高级技工班和预备技师班的招生。到*年底,全省技工学校高级技工班在校人数达21674人,技师班人数达近千人,高级技工班和技师班在校人数占全省技工学校在校生总量的20%,创造了历史最好水平。今天,我们又正式成立了全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协调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将围绕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考核、评价、表彰、激励、保障等工作环节,与省内各有关部门加强协调,积极推进和指导校企合作,这对于尽快形成加速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对于尽快把这项工作提高到新水平,又提供了重要保证。

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一是有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强有力的领导,全社会形成了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加快成长的政策环境和舆论氛围;二是*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建设和企业发展对技能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为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大批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初步建立了符合企业特点的技能人才开发、培养、使用、激励、保障的工作新机制,发挥了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三是技工院校的职业培训和企业的职工教育工作能适应新形势,瞄准市场需求,在又快又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加大了力度,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技工院校正在发挥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四是由于抓住了培养高技能人才这个高端,因而促进了初级工、中级工的培训和各类职业技能的培训,进而带动了整个职工培训和职业教育工作上了新水平,使技能人才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在近几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通过校企合作,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充分利用双方的教育资源,是又多又快又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有效途径。今天发言的几个单位的典型经验,也充分说明这点。认真学习、研究和推广这些学校和企业的经验,我认为应当从下面几个角度来进行消化和吸收:

一是政府方面。要通过搭建平台,完善政策,建立机制,加大宣传等手段,积极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工作。省里近几年推进的“四大工程”、开展的名师带徒活动、批建技师学院、扩大高级技工班招生、建立高级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制度,广泛开展技能竞赛,以及这次成立协调委员会的举措就是为了创造高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搭建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平台。

二是企业方面。企业作为高技能人才的使用和管理单位,要从企业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长远目标出发,高度重视与技工院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省电力公司、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和*铜业公司的经验证明,企业有高技能人才的短缺需求,有强烈的紧迫感,而且认准与学校合作,就可以较快地解决企业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他们通过技工学校培养的预备技师到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通过选派企业的高级工到技工院校去强化提高;通过合作培养和资源共享,为企业又快又好又多地培养了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从这些单位的经验中我们还可以看出,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还可以激发企业在职在岗员工学技能、争当技师的积极性,这样就可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三是学校方面。学校要瞄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练好内功,壮大办学实力,改进教学过程,提高培训成果,主动寻求与企业合作。校企合作不能等待观望。省电力高级技校和无线电高级技校就是认准了要增强学校的活力就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因而表现出寻求合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现出强烈的紧迫感。在寻求合作的同时,学校主动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办学实力,通过过硬的培训效果赢得了企业的青睐。因此,技工学校要想加快校企合作的速度,就必须做到以质取胜,练内功,强管理,其中包括邀请企业一道来共同研究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和课程,教学方法和实训方式。这样的学校企业当然是欢迎的,而且是可信赖的学校就不怕没有合作的企业,校企合作就有可能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浅层次向深层次、由短暂合作向长远合作发展,并走上良性合作互利互赢的轨道。

这些单位经验还表明,哪个学校校企合作搞得越好,服务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效果就越明显,学校适应市场的能力和发展后劲就越足。哪个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搞得好,企业的高技能人才成长就快,员工素质水平就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强。校企合作的结果一定会实现校企双方的共赢。

全省技工学校都要认真总结自己校企合作的工作情况的同时,认真学习借鉴这些单位的经验,采取有效的措施,以实际行动来推进本校的校企合作,促进更多更快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

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必须在加强校企合作上下大功夫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综合国力,对各类人才包括高技能人才都产生了强劲需求。但是,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现状是数量短缺,结构不合理,而且按目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速度是难以满足这种强劲需求的。中央15号文件提出,到“十一五”期未,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要达2750万人,要比*年净增89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增加190万人,高级工增加700万人。

我省在劳动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了职业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工作目标,这就是在“十一五”期间我省劳动者素质得到明显改善,高技能人才比例有明显提高;到“十一五”期末,全省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300万人,其中,中高级技工分别达到207万和42万人,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5万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已经开展的四大工程基础上,省厅又准备从今年开始,在全省实施“金蓝领”工程,重点实施工业园区企业技工定向培养计划,每年政府资助培养中级技工10000人;青年高技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政府资助培养高级技工6000人;紧缺技能人才培养计划,每年政府资助培养技师,高级技师5000人和首席技师计划,每三年评选首席技师100人。并设立10个技能大师工作室。同时确定今年全省要培养新技师9000人。因此,任务相当艰巨和繁重。

要完成艰巨而又繁重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我们必须从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多个方面共同努力,但是,最根本和最关键的是要抓好培养。没有技能人才源源不断的培养和产生,就谈不上其后的评价和使用,就不可能产生高技能人才。

一般来讲,高技能人才培养有三条途径,一是企业培养,二是院校培养,三是个人岗位自学成才。但这三条途径都存在速度慢,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而速度快,效果好的培养途径还是校企合作携手共同培养。这是因为校企合作突破了传统的培养模式,它可以充分发挥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调动技工院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学校对新生劳动力进行高技能学制的培养,同时与企业紧密结合进行强化实训;另一方面学校面向企业对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同时把企业员工有机结合到学校进行专业进修。通过优势互补和紧密校企合作的方式和机制,使大批技能劳动者能通过这一渠道迅速成才,从而满足企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求。因此,为了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技工学校不仅要努力加大对高级技工班和技师班的招生力度,扩大学制教育人数,努力将教学实践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同时还要努力走校企合作之路,加大对高级工的社会培训和对企业在职高级工的培训。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上走出一条新路子。

当前推进校企合作,我们也面临一些难题。一是认识问题。一些学校开展校企合作,仅仅希望企业帮助学校克服学校自身师资、实习基地不足的困难和疏通学生就业渠道,而没有从如何满足企业对高技能需要的角度来考虑校企合作。一些企业也还没有认识到自身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潜在危机,没有紧迫感,在技能人才培养上舍不得投入,缺乏主动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一些地方政府把校企合作仅仅看作是学校和企业的事,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校企合作,把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当作软任务,抓得不紧不实。二是工作问题。就我省现状而言,目前多数学校和大多数企业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自发式和浅层次状态,合作内容不广,相互结合比较松散,校企合作这种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三是政策制度问题。推进校企合作还缺乏配套的制度保障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因此,各设区市、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立即行动起来,把校企合作作为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任务的根本性工作来抓,作为高技能人才培训必须具备的一项硬性制度来落实。各技工学校和各企业要更新观念,调整思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上来,采取有效措施,把这项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把握工作重点,明确工作要求,掀起我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高潮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作为检验各地高技能人才工作成效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把握工作重点,明确工作要求,建立制度、完善机制、加大宣传,要使校企合作能逐步成为技工院校特别是国家重点以上技工学校办学的基本模式,成为各类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开展职工培训的重要方式,成为劳动保障部门指导技工教育和职工培训发展的重要内容,把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落到实处。要力争在二三年内,我省校企合作工作有一个新突破,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进展;要立即行动起来,掀起我省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高潮。

(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从建立制度、完善政策、加大宣传入手,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

一是要积极推动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抓紧牵头成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行业、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协调推动的工作机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布局,制定推动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规划。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搭建技校与企业合作对接平台。

省里已经成立了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协调指导委员会,正在逐步展开工作。各设区市劳动保障部门也要根据本地技工院校和企业的状况,参照省里模式成立相应的协调指导委员会,指导协调本地高技能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工作。

二是要围绕规范合作行为,指导校企双方按照法律法规要求,签署合作协议,保证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合作协议要明确合作目标、合作内容、合作方式和合作结果。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评估指标体系,对校企合作双方进行监控和考核评估。

三是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相关税费减免和资金扶持政策,抓紧制定鼓励校企合作的激励性措施,调动院校、企业包括小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并及时交流经验,抓好典型,推广经验,务求实效。

今年年底,省厅准备组织力量,对全省国重以上技工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情况进行一次调研和检查。

(二)技工学校要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办学的理念,逐步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的基本模式。

全省技工学校要进一步发挥办学定位准确、培养目标明确、实操训练扎实的优势,充分认识校企合作对职业教育的深远影响,牢固树立起要发展就必须走校企合作路子的办学理念,把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办学的基本模式。

要切实从企业需求出发,寻找校企合作的切入点,采取最能满足企业需要和发挥院校优势的合作方式,形成校企联合培养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技工学校要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与企业开展合作。有条件的学校要把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重点。学校的专业咨询委员会不仅要正常开展活动,而且要围绕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紧密结合企业的先进生产装备和技术发展,与企业共同制定合作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等。同时充分运用好企业在师资、技术、设备设施方面的优势,把专业理论知识教学与岗位操作技能训练以及课题攻关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

全省要争取用两到三年的时间,使所有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和预备技师在校生的比例达到40%以上(或不少于1200人),每年开展企业在职职工的高技能培训至少500人次。所有高级技校的高级工在校人数达800人以上,年开展企业在职职工的高技能培训至少500人次。

今后,凡国家重点以上技工学校培养高级工都必须全面落实校企合作;国重以上技工学校每一个高技能培训专业,都要有相应的合作企业,并制订详细的合作培养方案。省厅将把校企合作作为国重技校评估和高级技校设立以及技师学院审批的必备条件。

2、坚持合作模式的多元化。既可以一校多企,也可以一企多校,多校多企;既可以将企业的资金、设备、师资和技术引进学校,也可以主动送服务上门,将培训送到车间和工厂一线;既可以承接企业定单,根据企业用人数量和规格开展定单培训,也可以校企共同确定培养方案,实施联合培养。要结合实际,选择最符合双方需求,能产生最佳效益的合作模式。

3.技工学校要把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和加强企业在职职工的高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技工学校要继续做好与企业联合培养预备技师等后备高技能人才的工作,处理好学校培养与企业实践以及岗位成才之间的关系,促使后备高技能人才尽快成长。同时要将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对企业在职职工普遍进行高技能培训上来,根据企业生产安排和实际需要,为企业举办专门技师班或高级工班,把学校建成企业职工的高技能培训基地,力争教学为现场服务,内容与岗位挂钩,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应用型,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只有这样,技工学校就将极大改善办学条件,提升学校竞争力,给学校发展带来深刻变化。

(三)行业和企业要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纳入行业企业发展总体规划,给予高度重视。

刚才,省国资委张启元副主任已对行业、企业参与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这里我再讲两点意见。

一是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结合本行业生产、技术发展趋势以及高技能人才队伍现状,提出高技能人才合理配置标准,做好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指导本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与技工院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合作,加快培养行业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同时,要协调和整合行业内中小企业的需求,指导行业培训中心或技工学校开展针对性培训。

二是各类大中型企业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和支持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要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建立现代职工培训制度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安排,并将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成效作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要建立健全企校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工作机制。及时将企业自身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信息,包括专业、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等反馈给合作学校,指导学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课程和安排教学,并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场所和设备、接受合作学校老师到企业生产一线实践、选派优秀高技能人才担任合作学校指导教师、组织优秀学员直接参与企业产品生产、技术攻关等方面给予支持。要建立完善培训与考核、使用、待遇相衔接的激励机制。通过合理的岗位使用和待遇分配,激发广大职工参加培训、争当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促使职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统筹安排好高技能人才培训和生产的关系,解决工学矛盾。今后,国有大中型企业都要积极参与企校合作,已经办了技工学校等职业院校的要继续办好,没有自办职业院校的,也要根据实际,与社会上的技工院校开展多方面合作,做出制度性安排,共同为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四、振奋精神,乘势而上,不断开拓职业培训工作新局面

(一)认真贯彻落实劳动保障部“十一五”高级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最近,劳动保障部下发了《“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这是劳动保障部为贯彻落实“十一五”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划制定的一项专门计划。《“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提出了实施一个工程(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建设三个项目(以职业院校为依托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公益性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标准教材开发、师资培训、教学改革培训基础开发项目)的工作任务。为了贯彻落实为这个规划,使规划提出的服务任务落到实处,省厅也准备着手制定我省高技能人才培养建设规划。望各地和各行业给予大力配合和协助。同时,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一是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结合自己实际制定本地区、本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分别落实目标任务,并将其纳入地方(行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规划。

二是要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创建高技能人才更好更快成长的环境。各地要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安排一定的专项费用用于高技能人才培养。各行业部门要督促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确保有一定比例用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

三是各地劳动保障部要大力推动公共实训中心建设。要依托具备条件的技工学校和企业建设公共实训中心,把公共实训中心建设成能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

(二)抓好技校建设,把技工学校打造成我省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随着社会经济对技能人才需求的增长,近几年来我省技工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省目前有技校80多所,在校生11.5万人,去年全省招生达到4.1万人。全省技校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有不少技校基本条件还很差,实习实训设备还很缺乏,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整体来看还不很高等。这些都是阻碍我省技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是各技工学校要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加大教学设施基础建设,要尽可能地扩大学校规模,增加实训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为了加大对技校基础能力的建设的投入,省政府有关部门正在编制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规划,将对部分中职学校给予支持。我们在争取技校纳入建设规划时,发现不少技校前期工作做得不够扎实,不够及时,至使错失良机。请同志们一定要按照省里的统一布置和要求,抓住机遇,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争取有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投入到技校基础能力建设上来。

二是要认真抓好今年的招生工作。招生工作一直是我们技校的首位重要的工作。招生规模上不去,技校发展就成了空话。现在已是5月底了,今年招生工作又进入攻坚阶段。请各位校长引起高度重视。从今年招生形势来看,形势不容乐观,一方面全省今年初中毕业生总量比去年下降了10%,另一方面,省有关部门要求每个县都要创建一所优质的职业高中的力度加大,因此可以预料,今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生源争夺的形势将比去年更为严峻。各校领导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早作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完成全省4.2万人的招生任务。高级技工学校要进一步加大高级技工班的招生力度,力争高级技工招生人数达到全年招生总量的30%以上。

三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组织实施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示范项目,加大对技校“一体化”师资培训力度,要争取用4年左右的时间,使技校教学水平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基本满足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加强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研究,教材建设、多媒体培训资源中心的建设以及实训装备标准的建设。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使学生在掌握一技之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要严格学生管理各项制度,坚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三)积极实施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全面带动我省职业培训工作发展。

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企业物流技师 工作站 建设

在预备技师人才的培养中,研究通过何种途径完成企业实践是预备技师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也是培养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项工作。企业技师工作站创新了我国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技能人才企业实践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物流技师工作站的概念与功能

1.企业物流技师工作站的概念

企业物流技师工作站是为培养物流技师而设立在物流企业,以企业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实施工学结合、双导师制培养,集产、学、研为一体的系统性企业实践创新平台。

2.企业物流技师工作站的主要功能

(1)通过物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充分发挥物流行业、企业单位现有高技能人才作用,采取名师带徒、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培养物流预备技师人才。

(2)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创新基地,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和技能创新等活动,吸引高技能人才加强技术交流、合作攻关、推动技术进步和解决关键性生产和管理难题。

(3)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竞赛与研讨活动,普及应用生产管理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选拔具有潜质的后备物流高技能人才。

(4)校企共同制订物流预备技师培养规划、物流岗位职业标准、人才培养和评价方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课程,制定课程标准、研究更新教学内容、编写适合物流预备技师培养的工作过程导向教材。

二、企业物流技师工作站的设立条件

按照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相关要求,企业具备下列条件可以申请设立技师工作站。

(1)本单位主要生产领域具有3名以上在生产实践中能起带头作用的物流技师或高级物流技师,并能安排3名以上学生进站实践。

(2)单位的经营管理状况良好,能为高技能人才提供较好的工作条件和必要的生活条件。

(3)单位已建立技能等级与工资福利待遇、晋升挂钩机制,高技能人才的地位和作用得到普遍认可。

(4)物流生产设备设施先进,适合产业发展和专业培训的要求。

选为技师工作站的企业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企业经营规范;二是企业在快递、仓储、运输、国际物流行业特色鲜明;三是企业为世界五百强、行业龙头企业,业务发展扩张迅速;四是具有良好的校企合作基础;五是企业对培养物流预备技师人才热情高;六是企业需求岗位与物流预备技师培养目标吻合。

三、企业物流技师工作站的管理

笔者所在学校探索了一套企业技师工作站管理制度和《物流预备技师培养手册》等管理工具,其主要内容如下:

1.学校与技师工作站企业签订技师工作站建站协议,工作站企业、学生、学校签订三方培养协议制度

为规范技师工作站企业、学生、学校三方的权利和义务,学校与技师工作站企业签订技师工作站建站协议,学生到技师工作站之前要和学校、技师工作站企业签订物流预备技师三方培养协议。建站协议主要包括合作总则、合作形式、合作时间、双方责任与义务等内容。甲乙双方组成实习领导小组,对实习学生进行实习教学与日常管理。乙方根据学生实习内容、项目和课题给予安排,并指派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导师,以保证顺利完成技师培养任务。预备技师在站培养三方协议主要包括在站学习期限、工作时间、三方责任等内容。技师工作站企业责任强调工作环境、日常管理、为预备技师培养提供必要学习生活条件、岗位技能和技术攻关指导、为学生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等内容;学校的责任是强调做好在站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与企业共同做好预备技师在站培养计划,派出专业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共同为学生制定实践项目,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学生的责任是强调遵守技师工作站规章制度,服从安排,按企业要求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

2.技师工作站双导师指导制度

双导师指导制度是指物流预备技师班学生在站培养由企业导师、学校导师共同指导。

企业负责推荐本企业技师或高级技师(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作为企业导师,也可安排具备物流行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员工作为企业导师,采取师傅带徒弟等多种方式培养预备技师。企业导师负责学生在企业期间的岗位技能训练、技术攻关等指导工作和日常工作指导。

学校负责在本校“双师型”教师队伍中推荐导师。学校配备的导师要求工作经验丰富,能有效开展在企业预备技师培养的工作岗位指导和项目专题研究工作;负责学生的实习教学、项目课题研究、研究报告撰写等指导工作,并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管理。

企业导师与学校导师定期研究交流预备技师培养情况、分析并解决遇到的问题。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每月在物流预备技师培养手册中审核学生月度报告,并签署意见。导师全程参与项目选题、项目研究、项目研究效果评估、项目实践报告评审与答辩工作。

3.技师工作站导师培训考核认定制度

企业技师工作站的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都必须通过学院对其资历、工作业绩、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的综合评价考核,并经过物流预备技师指导教师专题培训后才能被学院正式予以认定。为提高物流预备技师在技师工作站的培养效率和质量,我们每年举办一次指导教师专题培训班,主要内容是技师工作站在物流预备技师培养上的作用、培养要求、工作方法、工作流程等专题。

4.技师工作站学生助学金制度

学生在技师工作站培养期间,是一种通过企业项目研究和顶岗实践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模式,仍然是学生身份,企业不能和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但为了在技师工作站培养期间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和企业商定设立技师工作站学生助学金制度。在学生进入技师工作站实践开始,全部学生均享受企业助学金,助学金由基本生活补贴和工作奖金构成,奖金额度主要由学生在企业的工作表现和学习任务完成情况而定,平均每人助学金可达到2800元/月,由企业按月发放。助学金的设立调动了学生在企业技师工作站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到企业的环境中,增强了学生对所在企业的责任感。

5.技师工作站校企联系制度

在技师工作站实际工作中,校企间形成了教师、教研室、系部领导与企业指导教师、企业部门经理、企业高层领导的“3+3”层级合作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即每个技师工作站安排一名专门的学校导师负责与企业导师对接,教研室主任与企业部门经理对接,系主任与企业高层领导对接。“3+3”模式属于创新之举,通过该模式的管理,校企之间,各个层面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效地解决了预备技师培养过程中所出现的学生生活、思想、学习、定岗、职业发展、待遇等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问题。

6.技师工作站学生管理制度

学生在技师工作站培养期间,按企业员工日常管理制度对其进行管理,因个人原因离开技师工作站企业,或在培养过程中因个人表现被企业辞退,学校按照相关规定视为没有完成预备技师学习,不能正常毕业。学生在技师工作站培养期间除企业要求完成相关的岗位工作外,还必须按物流预备技师在站培养手册规定完成相关的学习与研究任务。在技师工作站培养合格后,学生与技师工作站企业采取双向选择的模式,企业根据用人的要求遴选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企业。

7.在站培养检查与资料存档管理制度

在站培养教学检查是指导师按照计划编制物流预备技师在站教学工作页,要求学生按时上交月度实践报告,企业导师、指导教师按时填写指导意见。每月进行在站培养教学文件检查,检查在站培养教学工作页和预备技师培养手册填写完成情况。

资料存档管理制度是指在技师工作站建立资料档案库,这是加强技师工作站管理的重要措施。存档资料主要包括:预备技师工作站建站协议书、预备技师培养三方协议、企业项目实践大纲、企业项目实践培训计划、在站指导教师工作安排表、预备技师在站培养手册、导师工作会议记录、企业项目实践报告选题一览表、项目实践报告和评审答辩等资料。

四、企业物流技师工作站的成效评价

总结技师工作站培养模式产生的良好办学质量和社会效益表现,主要有七方面。

第一,技师工作站真正实现了学生岗位技能的有效提升在真实工作环境中,采用真实工作项目,边做边学、边研究边实践,通过技师工作站的有效管理,能使学员达到物流预备技师岗位技能要求。

第二,技师工作站促进了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不但有利于学生提升岗位技能,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做人,顺利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

第三,技师工作站的培养模式为学校扩展了教学资源。一年半的技师工作站培养周期超过学生学制的三分之一,既节省了教学场地,也减少了教学设备的投入,突破了目前教学资源较为紧张的瓶颈。

第四,技师工作站的培养模式也为学员家长提供了高附加值的教育投资路径。学生在企业技师工作站有较高的助学金,毕业后又可高薪就业,为家长减轻了经济负担。

第五,技师工作站是造就双师型教师的好平台。教学现场转移到了企业工作现场,教师能深入企业,参与生产经营活动。这种模式促进了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从生产一线采集的工作项目、案例素材丰富了教学资料,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第六,技师工作站的建设带动了产、学、研工作。在企业培养物流预备技师还为企业解决了实际生产难题,实现了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模式,突破了企业的发展瓶颈,很多物流预备技师的项目研究课题成果被企业采用,产生良好的生产经营效益。例如,《机舱配载优化研究及应用》项目是学院老师在UPS技师工作站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时发现并提出的解决方案,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经济效益。

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党外干部 培养选拔 调查 思考

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的基础性工作。能否搞好合作共事、充分发挥党外干部的作用,是衡量是否真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一个重要政治标准。近年来,桂林市委十分重视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多次召集市委组织部、统战部共同研究探讨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和安排使用工作。

一、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现实状况

党外干部政治立场坚定。他们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他们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调查中,87.8%的人对积极稳妥的推进政治文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表示满意。

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积极参政议政。一大批党外领导干部以及各派、党外人大代表、党外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都十分关注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十分关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都能借助各自的工作平台,集思广益,谏言献策。在调查中,84.3%的人认为履行或基本履行了民主监督的权利,有36.3%的人通过人大议案或政协提案参政议政,有66.2%的人通过单位或组织反映意见和要求。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一些党委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对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重视度不够;选拔党外干部的视野还不够宽,一些应该配备党外干部的政府部门还没有配备党外干部;少数党外干部从政经验不足,参政议政能力还不够强;一些兼职的党外领导干部还未能享受同级领导的待遇;基层组织对党外干部的教育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一些优秀党外干部要求入党的愿望强烈,劝其留在党外有一定难度。

二、进一步加强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的思考

党与党外人士的合作共事基础就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党外干部队伍,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既要认识到位,更要措施到位、机制到位,须从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入手,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走上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轨道。

1.切实增强新形势下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做好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关键要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和文件精神上来。要把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提高到重要位置,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要认识到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担任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既是我党基本政治制度的组织保证和具体体现,也是发挥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重要举措。

2.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推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机制的落实。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共同参加的领导机制。探索建立工作领导机制,把培养选拔党外领导干部作为加强政权建设和领导班子建设、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党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职能部门认真抓,真正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建立健全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运作机制。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应各司其责、协调配合,研究制定培养、选拔、安排、使用党外干部规范的、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案和实施细则,建立两部门牵头、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统战部门要与各单位党委、人大、政协、政府各部门以及司法部门加强联系和沟通,共同发现、培养、选拔和任用优秀的党外人才,各有关单位,特别是党外干部较为集中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部门以及各派、人民团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积极在本单位和部门发现和培养党外干部,主动向组织部门和统战部门推荐。

建立健全经常性联系机制。一方面,明确党外干部重点联系人员名单,建立健全党政领导干部与党外干部联系的工作制度;另一方面,统战工作部门要定期召开党外干部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工作、学习、思想情况,适时进行关心、帮助和教育。

3.营造氛围,进一步加大党外干部的培养教育力度。

做好培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首先,要把党外干部的培养教育纳入整个干部队伍培训的总体规划之中,加强理论培训,分期分批组织党外干部到各级社会主义学院,到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和高等院校进行学习培训;其次,要把全面提高党外干部的素质,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抓紧抓好,结合当地干部任用的实际制定党外干部的培养规划,采用灵活多样地的方式对其进行培训。

在实践中加强锻炼。我们要注重党外干部的实践锻炼,采用 “上挂下靠”,到上级部门或基层单位任职、挂职的办法,帮助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锻炼成长。对在一个地方或部门担任同一职务时间较长的党外干部,有计划地进行交流或轮岗。

4.拓展领域,按要求选好人、配好人。

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所规定的原则和条件,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把那些群众公认、政绩突出、善于处理复杂问题、清正廉洁、团结同志的优秀党外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同时要考虑党外干部的特殊性,即:坚持用人条件,不降格以求,又不求全责备,着重强调在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与党真诚合作,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和社会影响及代表性的党外代表人士中选人、用人。

为减少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必须明确职数,把“软指标”变成硬任务,党外领导干部职数列入“三定”方案中,从职数上固定下来。在各级人大、政协中按规定选拔任用党外人士。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以及司法部门要注重选拔任用党外干部,政府职能部门,重点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司法、审计等部门配备党外干部。

5.抓住“源头”,形成较为完善的党外干部队伍梯次结构。

建立党外后备干部人才库。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任职结构等方面建立完善党外干部人才库,把那些德才兼备、可进领导班子的优秀后备干部作为培训重点对象,形成较为完善的梯次结构,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培养建立一支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

切实解决党外干部资源缺少问题。一是要从源头抓起,从高校、科研院所等党外干部、党外知识分子较密集的地方物色党外后备干部;二是从基层抓起,从一般干部抓起,逐步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专业和知识结构的党外后备干部队伍;三是注重发挥各派、各人民团体的推荐作用,也可公开推荐选拔党外后备干部。

参考文献:

[1]贺国强:《在全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04.8。

[2]刘延东:《在全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座谈会上的总结讲话》,2004.8。

后备人才培养的建议范文6

关键词 足球 青少年 培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不仅影响到一个国家足球运动的规模与水平,也决定着该国足球的发展潜力与竞争实力,解决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问题是中国足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本文拟就目前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国青少年足球的培养模式

1.2 研究方法

通过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专家调查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先进足球理念的阐述以及我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和欧洲足球先进国家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模式进行比较,从而提出一些培养建议。

2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方式现状

2.1 国内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方式

2.1.1 职业足球俱乐部后备梯队培养模式

《中超俱乐部标准》规定中超俱乐部应该拥有三支后备梯队。尽管通过俱乐部后备梯队推广和普及,提高了青少年参与足球参与率,也有利于俱乐部发现与选拔足球人才,构筑了较为完整的俱乐部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足球大环境的持续低温,政策波动较大,各俱乐部重视一线成绩,忽视后备梯队投入,缺乏建立梯队的基本动力。

2.1.2 足球学校培养模式

足球学校大多是坚持“育之以足球,树之以文化”的办学理念,训练和学习的一种完全自费形式的全日制集中管理模式。足球运动员这一职业已经成为一种高收入职业,同时,我国高等教育消费水平不断增长,使许多家长把培养孩子的目标转向了体育方面,特别是足球运动员。随着职业足球的发展,足球学校也在全国各地广泛地兴办起来。

2.1.3 各级业余俱乐部青少年训练模式

业余足球俱乐部主要是指利用课余时间或假期组织的业余青少年足球训练,不以盈利为目的,是推动我国足球运动普及与提高的基层体育组织。现阶段,由于原有的训练体系相对当前的需求明显滞后,导致现有的场地器材、教练员等各项资源配置无法满足青少年参与足球运动、提高竞技水平的愿望。

2.1.4 校园足球

2009 年 4 月 14 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目前,校园足球已在全国全面展开,并初具规模,影响不断加大。它“点燃了中国青少年足球发展的希望,开创了中国青少年体育运动发展的新模式,将体教结合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助推器。在足球大环境处于冰雪交融的寒冬时节,校园足球带来了浓浓的春意”。

2.2国外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方式

2.2.1 培训中心模式

英格兰、意大利、荷兰、德国等国家都属于这种类型。英格兰足球协会要求所有职业俱乐部都必须有足球英才中心或青少年足球俱乐部,并且规定青少年去俱乐部训练时,在路上花费的时间不少于60分钟。在欧洲17岁以后才被允许加入职业足球俱乐部。17岁以下的青少年基本实行“走训制”,即在培训中心接受专业足球训练,其余时间在正规的学校进行文化课学习。

在日本,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模式也属于这一种,但培训中心大多由业余足球俱乐部组建而成,也是实行“走训制”。

2.2.2 学校培养模式

韩国是实行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韩国足球运动员几乎全部来自于学校,并且韩国的俱乐部是不设置预备队的,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全部放在小学、中学、大学进行,并且必须修完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

3 建议

3.1 加强道德文化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

青少年训练,必须重视学生的文化,以及思想品德教育,使青少年运动员从小树立为国争光、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竞技水平不断提高,突破以前我国成年队反差较大这一瓶颈。

3.2发展校园足球,建立流动通畅的多元立体模式

将开展校园足球纳入到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规划中,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参加到足球运动中来,形成热爱体育、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在学校广泛普及和推广足球运动,夯实我国青少年足球的基础。

3.3完善青少年足球教练培训体系,提高执教水平

教练员是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实施者,执教水平直接关系到训练的的质量与培养的效率。因此,要加强青少年足球教练员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教练员培训、轮训制度,严格培训考核,提高培训质量,让其掌握先进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理念、科学的训练方法以及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