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生法制意识范例6篇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范文1

一、加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宣传增强社会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观点、思想、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它对法治实践具有重大影响。现代社会强调“法律统治”,崇尚法治,政府同公民一样必须受法律的支配,所有我们国家工作人员结合当前形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从法律规定。克服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中的问题,首先必须加强宣传,增强全社会,全民的法律意识。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提高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促进理解行政执法的内涵,提高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增强依法行政,依法执法大局观念。这样才能从执法主体思想意识层次上杜绝其违反执法、职权异化等现象,改变其淡薄的依法行政观念;二是法律对群众而言,并不仅仅是对其违法行为的制裁,也是对其权益的保护。只有群众的法律意识增强了,才能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和义务。运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增强和提升依法执政以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对计划生育行政执法人员形成有效的制约和监督,推动提高计划生育依法执法的实效性。

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强计生行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的意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针对执法人员而言的。在计生行政执法中比如、违法程序执法就是没有贯彻“有法必依”,而以“人情”为执法的尺度则是对“执法必严”的违背。因此,必须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要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强化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转变对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的错误认识;增强计划生育各项法律法规制度的学习,真正认识到,法律是其执法权力的来源和依据,不依法就无权执法;最终要使“依法行政、依法执法”成为科学发展观实践工作的第一要务。

三、学习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执法的监督机制。学习是为了提高,同时也是为了促进和发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理论联系实际促进计生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不断完善和改进。一是国家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有效发挥人大、司法、群团等机构的监督方式。通过监督机制监督的范围和领域广泛和延伸,健全和完善计生行政事业自身的监督机制。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完善创新计生系统内部监督机制,提升计生行政执法行为和执政水平;通过系统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建立以上级部门对下级部门执法行为进行监督为主的模式,逐步形成各级计生行政机关的监督机制,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动态检查和静态检查相交织的方式。形成政府机关执法监督检查档案制度,记录执法人员的执法行为,并以此作为影响其升迁的重要依据之一。二是大力建立、健全、完善系统外部监督机制,从系统外部监督和制约计生行政执法。系统外部监督机制的建设,重视计生政务公开,增加计生行政执法的透明度;注意畅通群众渠道,建立一套合理的群众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发挥和拓宽计生协会在计生行政执法中的民主监督职能。只有真正建立了一套属于群众的监督机制,才能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秉公执法依法。

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提升计生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升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是保证其依法执法的重要基础。业务素质低下,势必导致盲目执法,随意执法等。提高其业务素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把好执法人员上岗资格关;二是对在岗执法人员强化法律法规基础、知识和法律法规依法行政地学习;三是创造条件选送执法人员到法律院校进修,以适应法律知识、法律制度的创新;四是举办执法人员政策、法制理论研讨会,交流执法经验,解决执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计生行政执法队伍,才能真正公正、公平地贯彻执行好计生行政法律、法规。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范文2

所谓大学生法律意识就是大学生群体对法律或其现象的反映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识、评价和信仰等内心体验。这种反映和体验是积极的、能动的。从法律意识主体的角度看,大学生法律意识是我国社会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备社会主义现代法律意识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点。就其主体而言,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就内容而言,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使他们对法律意识的内容带有情绪性、易变性和不成熟性等突出特点。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重要经验,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16号文明确指出,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点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教育的基础就是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毫无疑问,在中国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高低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又可以反射出法制贯彻的效果。我国当代大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充满信心。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懂法、守法、用法才能适应社会和时展的需要。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有助于他们依法捍卫自己的权利,更好地履行法律义务,并对法制的健全、巩固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十总结了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治理国家的经验,“我国民主法治建设迈出新步伐,政治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成绩显著。”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将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主力军。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意识教育,切实帮助大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搞清民主与法治,自由与纪律,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增强公民法制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明确法制观念,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法制,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努力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觉悟,既勇于创新,又遵守法律,既讲民主,又讲集中,积极进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毕生的力量。

(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自身运行和发展规律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只有建立健全市场主体法律、秩序法律、行为法律、社会保障法律和制裁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稳定的运行。从近些年法律建设的成果来看,法律规则既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保护,保障作用,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道路曲折,但是前途光明。这一关键的任务,即将落在我们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坚力量,只有懂法,学法,会用法,才能办好事,作好工作。相反,如若不懂法,可能会酿成大错,对自己对集体对国家造成巨大的损失。可以这样说,在当今社会,不具备法律素养的大学生,不是合格的大学生。只有学法,知法,守法,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施展才华,弄潮击浪,建功立业。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范文3

一、搞好校园环境建设,推进学校法制教育

校园环境建设分为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学校通过对学生法制意识和日常行为习惯养成的影响来推进法制教育。在制度建设方面,学校提出“以德立校、科研兴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目标,建立了学生自主教育机制;在学校管理上改变传统管理体制,实施了班级责任承包制、班长值周制和学生值周制;建立《文明班集体量化考核评比办法》等评价机制,对提高师生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全面实施依法治校起到了导向作用。学校先后举办“教室、宿舍文化评比”、“学生情况调查”等活动,广泛征求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们树立主人翁意识。优化学校教育环境,加强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的养成,加强对学生的常规管理,学生中一些不文明行为明显减少,文明礼仪、卫生习惯得到加强,对良好班风、学风的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将法制教育工作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改善校园软环境。在学校的围墙、教学楼走廊和教室墙壁上张贴了许多名人名言和警句,让这些名人、名言、警句时刻陪伴着学生,鼓励学生健康成长,将《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与校园的美化融合在一起,既让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又提高了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在校园广场设置“法制教育宣传栏”,定期召开主题班会,有计划地向学生宣传法律知识,通过剖析法律现象,用触目惊心的实例教育和感化学生。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不断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培养才干,不断在实践中认识自我、改造自我、超越自我。学校创建“平安校园”,举办“和谐校园,从心开始”、“禁毒教育”等主题班会,举办“做诚信人,办诚信事”演讲比赛、辩论赛、宣传板报等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增强了法律意识,学会了自我保护。

二、法制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中

采取科学措施加强班级管理工作,也会对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针对班中学生的典型案例,通过家访、心理辅导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形成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不断调整与改进辅导计划,可以取得更好地教育效果。建立学生成长档案是加强班级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成长档案记录了学生成长过程中学习、思想和生活等方面的点滴变化,为班主任客观评价学生,教育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第一手资料,对班主任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做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教师必须要有一颗宽容之心、爱心以及耐心,要给存在“问题”的学生以改错的时间和机会,及时地帮助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增强法制观念,学会自我管理。

三、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建设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范文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从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小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随着国家的发展,人们的法制意识也逐渐增强,知法、懂法和用法意识不断提升。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学习法律常识的启蒙阶段。只有树立初步的法制意识,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并懂得将法律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去为人处世,成为遵纪守法的人,才能达到教育目标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小学阶段必须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狠抓落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让学生懂得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的道理。二是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学生犯罪的重要保证。任何一种不良思想和习惯的形成,都是经过长期的经历而慢慢养成的。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起步阶段,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近年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引发了十分普遍而严重的网络毒害问题。很多小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受到暴力、色情等网络影视节目、网络游戏的影响,如果家长和教师不注意及时有效地干预、疏导和矫正,小学生在坏人的唆使下,就很容易被人利用,可能染上、打架斗殴等恶习,从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邪路。语文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双重职责,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知识,掌握语文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一些基本的道理,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典型的课文、故事和案例,让学生明白遵纪守法的道理,了解必要的法律常识,养成遵纪守法、知法用法的好习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充分挖掘课文内容,增加学生法律常识

现在的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都是家长宠爱的对象,放纵溺爱的多,严格要求的少,加上学校教育和管理不到位,致使他们从小就我行我素。如果再接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就会养成目无法纪的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从当前的语文教学来看,很多教师仅仅注重学生语文基本功的训练,认为只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达到目的了。实则不然。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利用一些与法制教育相关的课文题材,切实落实好法制教育。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内容是进行法制教育的典型案例,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可供进行法制教育的相关题材。如在教学《鸟的天堂》这篇课文时,其中有一句话说“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教师可以提问“这里为什么能够成为鸟的天堂?”学生在熟读课文后就能明白,正是因为当地的农民不允许人去捉鸟,才使得这里成了鸟的天堂。接着,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环保方面的法律常识教育,让学生明白:爱鸟护鸟,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每个人必须履行的法律责任。可以将“爱鸟周”相关知识介绍给学生,开展“写爱鸟温馨提示语”活动,进一步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意识,增强学生保护鸟类的自觉意识。又如在教学《景阳冈》一课后,由此可以引出一些保护动物的法律常识。在此基础上,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一些恶意捕杀野生动物的新闻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肆意猎杀野生动物,就会受到法律的严惩,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促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保护动物等环保行动中来,将法律意识内化为学生自觉守法的行为。通过以上方式,可以使法制教育有效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既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让学生受到法律常识教育,可谓一举多得。

(二)充分利用习作教学,提高学生法律认识

习作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要平台。首先可以布置写长辈亲人之类的写人作文,除了让学生受到道德层面的感恩教育外,还应该以法律和道德教育结合的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孝敬父母、感恩父母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明白子女赡养父母是最基本的法律责任,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其次可以通过写观后感、读后感之类的习作,增加学生对法律的认识。譬如在写好人好事作文时,笔者发现个别学生对拾金不昧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拾金不昧的人是非常傻的。针对这一错误认识,笔者播放了拾到东西不归还而引发法律纠纷的新闻视频给学生看,让学生明白拾到东西应该归还给失主或上交国家,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如果拾到东西拒不归还,还要承担法律责任。这样,不仅让学生在习作中增长了见识,丰富了写作素材,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更多的法律常识,其法律观念也进一步增强。第三是通过写日记渗透法制教育。作为语文教师,通过批阅,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健康指导,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法制教育。

(三)切实利用语文活动,增强学生法制意识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缩短教学与生活的距离,主动拓展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巧妙地渗透法制教育。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积极开展“演讲”“讲故事”等活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诚信待人等良好习惯。如开展“诚信”演讲比赛,全班学生就这个话题收集大量的素材,较全面地讲述了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并决心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孩子。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十分薄弱、法律素养较为缺乏,影响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频繁发生的各类大学生犯罪现象,使我们意识到快速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高等学校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可推卸的职责。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也直接影响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程度,因此要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此基础上,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一、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现状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近几年在整个社会刑事犯罪中大学生犯罪问题触目惊心。高学历犯罪现象凸显日益成为干扰社会秩序的严重问题,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犯罪主体广泛化。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总数中的17%,且涉案大学生不乏名牌高校学生。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某院所承办涉案75人中硕士4人、博士2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智商高,知识面广的大学生犯罪的手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但多数犯罪的大学生法制观念薄弱。这应当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法律素养亟待提高。

1.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人数占高校总人数的1.26%,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存在为考试而学习的情况普遍存在。大学生法制教育成效不容乐观,究其原因课程内容设置不够科学。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急待提升,但很多从事法律基础课教学的老师都不是法律科班出身或从未真正研究过法学。许多大学生也错误地以金钱作为衡量个人得失的标准,很多学校师生直接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简称为“思品”课。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学校更重视德育、轻视普法。

2. 目前高校法律基础课与思想道德一起作为课程来开设,造成法制教育环境的不力性。专业教师匮乏、教学手段单一,造成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片面、零散,甚至错误。授课时采取灌输、照本宣科使得学生产生疲劳乃至厌恶情绪,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和全面性。大学生法制学习的主渠道是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但是老师和学生更为看重哲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这为提升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带来极大的考验,体现着“法律”基础课教学的尴尬地位。

3. 社会的多方位发展促使大学生价值观出现了多重变化,但其法律意识、法律思维尚未养成。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成为一些大学生的人生信条,对法的本质、作用和看法尚不明确。中学教育环境中接受法制教育的机会几乎没有,对现行法律要求和态度、法律意识和思维方面存在极大的欠缺。部分大学生直接把扭曲的价值观定性为利己至上,缺乏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怀有极其强烈的投机、侥幸心理,无法判断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缺乏对法律的评价和界定。有些为达到个人的目的不惜把自身的高智商运转到作案的手段上,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不明确。

二、大学生法律素养教育优化对策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对法制教育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现有的法制教育课程设置是放在思想教育为主的背景下,结合司法实践多措施并举地改进教学方法。需改进法制教育的实施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感受法治。结合各高校的学校类别、就读专业、社会环境等特点,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有法律意识的人才。注重对学生成人、成材的双重培养,在教学中应当摒弃传统“填鸭式”教学。大力宣传法制学法制建校的思想,使学生真正理解法律。

1. 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大纲的安排有的放矢,改革考试考核方式。开设不同层次的法制教育课,改变过去重记忆、重突击的闭卷考试。多渠道引导大学生的法制学习进程,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加双边互动活动。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加大对学生利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察。采取多样的形式,通过课堂讨论、研讨性论文、调查研究报告等进行考核。与学校其他相关教育环节相联系,从而强化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2. 优化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教学素质。法制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教育工程,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增强实践性。为保证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法律素养实践教学的实践性。必须配备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法律教师队伍,健全学校的制度保障。教师队伍的专业教学培训力度要加大,通过各种形式培训其业务水平。坚持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着力完善课堂教学,鼓励教师投身实践教学中。聘请法律界人士、学者定期为学生做讲座,积极参加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在生活中应作到公平、公正、守法和护法,增强其实践素质。使大学生生活的整个空间都融入法制知识,提供共同学习的机会。

增强学生法制意识范文6

为维护学生身心健康,创建平安校园,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精心筹划,七措并举,做好了预防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制度。成立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岗位职责,强化责任分工,制定工作预案,健全相关制度。由学校校长、安全专干、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等相关人员组成校园欺凌处置小组,对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及时、科学、有效处置。

二、加强教师培训,强化育人目标。签订班级管理目标表责任书,强化班级管理团队育人目标,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好对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处置学生矛盾、与学生及家长沟通方法策略的培训,增强教师识别和制止校园欺凌的技能,引导教师不歧视学困生,给予每个学生关爱,避免偏差学生滑向问题学生,成为暴力学生;多与家长联系沟通,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关心学生家庭环境,让学生始终感受到“家”的温暖。

三、加强法治教育,增强学生法制观念。通过主题班会、思想品德课等形式普及学生法律知识,提高法制意识,实现法治与德治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补充,强化在校学生法治理念和遵纪守法意识,提升青少年法律素质。

四、开展主题活动,增强守法意识。通过微信、国旗下讲话、安全教育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不对他人实施欺凌,受到欺凌时正确应对,见到欺凌情况及时报告,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意识、规则意识、团队精神,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五、加强隐患排查,做到学生无缝隙管理。定期对管制刀具等各种危险物品进行清查,对学生间的纠纷及时发现和化解,严防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学校。加强校园巡查,发现校园欺凌倾向及时制止。关注学生并引导家长关注学生身心健康、思想动态,及时化解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