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第一课教学案例范例6篇

开学第一课教学案例

开学第一课教学案例范文1

《公共政策》课程是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的核心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全国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MPA核心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是公共政策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又用于指导公共政策实践。在对我国普通高校的调查中发现,多数高校将案例教学作为《公共政策》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究其原因,是因为尽管政策案例不能完全等同于政策实践,但政策案例作为古今中外政策智慧的一个缩影,既包含着丰富的政策理论知识,又提供着解决一系列政策问题的实践经验。因而,通过政策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身临其境,进入“角色”,运用所学的公共政策知识分析和解决案例中所提出的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公共政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但与研究生或MPA不同,本科生学习《公共政策》课程处于初识课程性质、技术、方法与内容阶段,案例教学在本科阶段的实施有利有弊,本文将着重抓住“本科阶段”的特点,更好地构建符合实际的本科阶段《公共政策》课程案例教学的新模式,这对于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发展,既十分必需,又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二、本科教育的特征与《公共政策》案例教学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本科学生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为“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比较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主要区别在四方面:性质上,两者均属专业教育,本科教育则强调基础性,但研究生教育更强调学术性;培养目标上,本科教育强调培养一般性专门人才或复合性人才,研究生教育强调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能力上,本科教育强调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研究生教育强调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理论知识上,本科教育强调一般性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研究生教育强调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总体来看,本科教育的重心在素质教育,而研究生教育的重心在专业教育。[1]5-6以案例为教学载体的教学方法自古有之。而“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于1870年前后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是英美法系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法学院最主要的教学方法,后来被广泛用于其他学科,如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从19世纪70年代起一直到现在,这场教法的改革仍在持续。哈佛商学院界定“案例教学”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哈佛商学院里已有超过80%的课程是以案例教学法为主的。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著有《哈佛公共管理案例》,内容涉及公共政策、应急管理、城市规划和政策、政府治理、全球气候变化、NGO/NPO、社会政策等领域,为全球公共管理(主要是行政管理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案例教学提供了优良的教学案例。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在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教学方面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他们在案例的收集和加工、撰写和分析、结构和格式,分类和保存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国针对《公共政策》课程进行案例教学研究,是从近五年开始逐步兴起,我国的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中,常有采用国外案例者,先后有部分一线教学工作者,从实际教学出发,分析和归纳了《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必要性、案例教学应用、案例教学的模式等问题。通过上述对本科教育的特点分析和《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沿革,笔者认为:在本科阶段的课程教学中,一旦采用案例教学这一工具,就要从本科教育的特点和培养目标要求出发,真正利用案例教学这一教学方法,而利用这一教学方法的前提之一,就是要了解并理解本科生对该课程案例教学的态度及需求。

三、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对《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态度及需求

通过对某地方高校公共管理学科行政管理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调查,对发放的115份问卷进行了回收整理,通过对问卷资料的整理、筛选、核实后得出109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4.8%,总结出以下公共管理学科本科生对《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态度及需求的基本情况(以下括号内数据为选择人数的百分比):第一,本科生对开展案例教学态度积极、重视,对课程的设置和时间上有一定要求。大多数学生(76.1%)对本科阶段《公共政策》案例教学是感兴趣的,认为公共管理学科开展案例教学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帮助,同时可以理论联系实际,帮助理解理论原理,有助于提升自身政策意识,培养主动思考能力和自我分析能力。学生(43.1%)普遍认为公共管理类学科的各类必修课开设案例教学都十分有必要,且在大三(42.2%)开设《公共政策》案例教学课程比较合适。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第二,多数学生认为《公共政策》案例教学配合多媒体更好,有必要增加一本专门的案例教材。在所给出的四种可选择授课模式(黑板板书讲授、多媒体讲授、黑板板书讲授为主,多媒体讲授为辅和多媒体讲授为主,黑板板书讲授为辅)中,学生(51.4%)选择了多媒体讲授为主,黑板板书讲授为辅,学生认为信息时代案例教学中结合多媒体可以更直观地展示相关知识,变抽象为具体。对所在高校现在采用的《公共政策》课程教材增加一本专门的案例教材问题中,学生(60.6%)认为有必要,原因主要是教材中的案例较少,不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案例教材和课程教材可以相互补充,互惠互利,且更有针对性,使学习更有方向感。学生(28.4%)认为没必要,原因主要是课程的总课时有限,教学关键不在于教材,相关政策案例可以上网浏览,只是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起辅助教学的内容,完全可以由任课老师准备。第三,在影响《公共政策》案例教学的因素重要性上,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广度和学生对案例的兴趣分别占重要性的首位(48.5%)和第二位(34.7%)。这表明被调查学生对该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知识储备有较高要求,原因在于公共政策所涉及的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学科原理规范,但因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公共政策问题都有非常多的异在点,因而解决问题除了要求任课教师讲解共同的基本原理外,还需要任课教师尽可能多的提供一些具体的和创新性的思路,如任课教师要对案例分析进行现场评价或给出个人意见等,加上《公共政策》课程本身涉及到的政策多与公民生活紧密相关,本科生在大学期间正是吸收多元思想和观念的关键时刻,他们想要创新,而又迫于自身知识的不足,无法实现这样的需求,因此对任课老师寄予较高的期望是可以理解的。此外,学生自身对案例的兴趣大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大学生而言,单纯的奖励与惩罚对学习的推动作用逐渐减弱,学习上的兴趣感和满足感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增强,课堂教学依旧是大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公共政策》案例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在课堂设置注意科学性。第四,学生希望从多方面促进《公共政策》案例教学。在对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条件等的改进方面,学生提出了学校教学硬件的投入和改善、教师教辅材料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及因材施教等具体意见。对于如何开展本科阶段《公共政策》案例教学提高学习效果和能力,学生们提出了设置模拟场景,分角色进行执行(21%);教师提供更多的案例评析(65%);增加多媒体,改变教学方式(58%);不同时期进行不同程度的案例教学,组织相关的讲座及交流,提供更多背景资料(37%);采用多元授课方式(20%)等建议。由此不难看出,以上都是公共管理学科案例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公共管理学科《公共政策》案例教学模式的选择,需要从课堂授课模式的选择、教学硬件的选择、学生参与案例模式的选择、主讲教师教辅材料的选择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等因素来考虑。

四、本科阶段《公共政策》案例教学模式的路径选择

开学第一课教学案例范文2

[关键词]《雇员流动管理》 公开课 案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1-0230-01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商学院要求每个教研室、每个学期必须选一位或多位教师讲一次公开课,并邀请本教研室或其他教研室的教师来听课,听后针对该教师的讲课情况予以评价并提出参考性的意见。这种互听公开课的活动,有利于同一教研室或不同教研室教师之间就教学问题进行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本学期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教师在商学院606教室听取了易晓芳老师有关《雇员流动管理》中“晋升管理”课程的公开课。现将具体情况总结如下,以供各教师参考和交流。

一、公开课基本情况

本次公开课的所授班级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0701班的学生,这个班共有学生44人,本次公开课学生全部到课。授课时间是2010年10月18日(本学期的第八周)周一下午的第5~6节课。人力资源管理教研室的全体教师都参加了这次公开课活动。

二、本次授课的主要目的

通过本次课程希望达到以下目的:1.专业素质目标:晋升管理是雇员流动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企业雇员的工作积极性,以及雇员对企业的满意度,继而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雇员流动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如何有效地对雇员实施晋升管理,从而达到对雇员在企业内部流动有效管理的目的。2.非专业素质目标:通过理论结合案例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他们将理论知识用于指导实践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3.综合素质目标:在学生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能够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为今后正式进入工作岗位做好必要的准备。

三、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一)晋升的意义

企业中的合理晋升能够提高雇员的工作积极性,对雇员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增加雇员对企业的忠诚度,从而减少企业雇员的流失。

(二)晋升中的彼得原理

彼得原理的主要观点是: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工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由此观点产生的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工所占据。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

(三)如何实现有效的晋升管理

企业要想实现有效晋升,消除晋升中可能产生的彼得原理,需要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提升员工的标准要求,更重视潜力而不仅仅是员工目前的绩效情况;其次,在企业中要形成能上能下的良性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让员工在得到不恰当的晋升后,让其从不胜任的岗位回到他能够胜任的岗位上;再次,可以在企业中采用临时性和非正式性“提拔”的方法来观察他的能力和表现;最后,企业可以适当引进外来人才。

四、对本次公开课的总体评价

各位听课老师对易老师的授课效果进行了认真、深入的讨论。总的评价是:

第一,课程设计合理,思路清晰。课程从案例导入、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学生案例讨论三个层面安排。第二,理论知识讲解清晰易懂,便于学生理解及掌握。第三,讲课时语言流畅、教态大方,对所讲课程内容熟悉。第四,课堂气氛活跃,与学生互动较多。第五,点评学生对案例思考后的发言时,能切合案例以及企业中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对此课程内容重点及难点的把握。

需要改进的地方:1.希望能够适当放慢语速,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接收。2.增加学生发言的时间,以便于从学生的发言中发现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五、案例教学方法的探讨

大家对《雇员流动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技巧进行了探讨。

(一)课程重点的控制

此次课程的重点是晋升的意义、晋升中的彼得原理、如何实现有效的晋升管理。如果对晋升中可能产生的问题不能进行准确的预测,很难理解彼得原理的含义,进而也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晋升管理。所以,企业管理者在对某雇员做出晋升决定之前,就应该对该雇员的能力及性格特点等各方面做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实现对其有效的晋升管理,最终达到企业晋升雇员的目的。因此,对雇员做出晋升决定之前的各项准备工作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晋升决定的对错,以及晋升后该雇员的工作效果。此项工作应该予以重视。

(二)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实施的效果如何与所选择的案例有着最直接、最重要的联系。所选的案例要求:第一,能够紧密契合所讲的理论知识。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应该是课程中所讲理论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第二,案例大小要适中。过大的案例不便于学生在课上完成,案例过小,不便于学生展开讨论,也达不到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开学第一课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案例教学法;应用

中职计算机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其也是一项较为枯燥的学科,而中职院校的学生通常年龄较小,无法有效的集中精力,因此,为了能够有效的保障教学可以顺利的开展并且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师就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计算机课程教学中,该方法通过建立教学情境的方式,使得学生提升了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从而使得教学的效果得到了有效的提升,由此可以说明,在中职计算机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有其必要性。

1 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打破了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以学生的分析研究为主,老师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积累经验,开拓思路,这样对知识点的理解就更加容易,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准备活动、指导行为都是服务于学生的分析和研究。案例教学着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素质教育,因为它是一种非常开放、动态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学生变成了教学过程的中心,成为了中心位置,学生以各种方式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而且整个过程教师会鼓励学生相互协作,分享自己的想法,这对以后学生的职业生涯是有一个很好的锻炼。

2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分析

2.1 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在计算机的教学中应用相对比较广泛。但是,有些课堂上虽然也应用了这种方式,但是并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和效果。因此,提升这种教学方式方法的高效性是教育工作中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第一,采用具体的案例能够形象地体现出案例教学的相关内容,然后将其进行展现,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二,如果教师所选案例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生动性,那么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的高效性以及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三,如果教学案例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教师就可以将教材中的相关内容放置到案例教学中。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具体的内容来设置案例。

2.2 案例教学的实施

第一,通常情况下,在课程进行之前,教师就要将相关的案例进行展现,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内容来选择合适的案例展示方式,一般来说,通过发送文字材料、选择多媒体的投影仪以及对案例进行播放或者是通过学生对案例的内容进行演绎等等。这些方式主要是为了表现出出一定切合课程内容的情景。

第二,在案例提出之后,教师需要根据案例中的情景提出相应的问题,同时还应该根据已有的内容提出相应的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将学生引入到实际的问题中,通过对案例内容进行回放,对学生进行引导。将问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进行探讨。在课堂上,教师所引用的探讨方式可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最好是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小组。经过讨论之后,学生们需要通过自身的思考给出方案。如果涉及到分歧的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具体的答案。这样,学生们会提升对问题的记忆程度。达到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标。

第三,在案例教学模式结束之后,教师应该根据讨论的情况来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这也是加强学生记忆的一个重要环节。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实验课堂上将问题的重点找到,和学生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可以将所学内容为基础,不断对其进行有效地延伸。另外,还可以将其应用到具体的实际中。

3 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在社会经济以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并且在现今的社会中得到了普及,目前的各个行业中都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管理和工作,而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也开始应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在目前的社会中,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的提升,这就对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满足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中职院校开始对其计算机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并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采用新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就是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方法的应用,不仅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也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从而有效的推动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原有的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今社会发展需求,而且原有的教学方法也严重阻碍了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中职教师在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时,开始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教学当中,从而对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开展形成了积极的积极影响。学生们在教学中树立了教学的主体地位,通过建立教学情境,使得学生能够自动的积极参与到教学当中,从而可以更好的发挥出自身的潜力,使得学生的个性得到有效的发挥,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意义。

计算机课程是中职院校的主要课程项目之一,计算机课程教学注重实践,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质量,使得计算机课程能够更好的开展。由于计算机课程具有一定的难度,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如果只是采用生硬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展开教学,就会使得学生无法有效的理解教学中的重点,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学生对计算机课程学习的兴趣降低,从而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计算机课程中,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也需要对案例进行合理的设计,所选用的案例也需要与时代以及课程教学的内容相符合,这样能够有效的活跃教学的氛围,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得教学可以正常的开展。

结束语

总之,案例教学法由于自身的特点,同时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更确切的说,它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实施,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探索、合作、创新能力,因此将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合理有效运用可以很好的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杨明宇.“案例教学法”在中职学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3(36).

开学第一课教学案例范文4

课程,基于落实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

才培养模式的背景;并且结合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乡”的办学理念,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

“注重实践性、融合职业性、体现开放性、凸显互动性”的特色。

[关键词]高职院校“基础”课课程建设特色

[作者简介]邓复群(1964-),男,江西南康人,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民商法

学。(广东江门529090)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5-0108-03

高职院校如何做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化而来,

实施后,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们进行更加规

(以下简称“05方案”

“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笔者以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江范化的建设。我们的课程建设经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

门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为例,着重从课程特色的角在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探索、课程网站建设等方

度来探讨高职院校“基础”课程的课程建设问题。我院的“基础”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我院“基础”课程的

课程是由原来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和“法律基础”课程合并转主要特色是注重实践性、融合职业性、体现开放性、凸显互动性。

一、高职院校“基础”课程建设为何要注重实践性,融合职业

性,体现开放性,凸显互动性

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首先有几个关系问

题需要厘清:

1.如何处理课程建设中的规范与特色的关系?笔者认为,

规范是政策,是制度,是前提,是基础。如党和国家关于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政策文件,教育部关于高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的设置、实施方案(“05方案”),省委省政府和教

育厅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等规定;特色

是实施,是措施,是教改,是亮点。讲特色不能离开规范,讲规范

不能离开特色。

2.如何处理课程建设中各高校的共性与个性(特色)的关

系?笔者认为,一方面,课程本质上是思想课、理

“基础”政治课、

论课,而非一般文化课(通识课)、技术课、技能课、工具课,应防

止将本课程急功近利化和庸俗化;另一方面,课程又属于

“基础”

修养课,应有针对性和个性化,应防止脱离现实、脱离学生、脱离

培养目标、脱离专业特点的无的放矢。我们的课程建设既有与

本科院校和其他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共同之处,也有与其他

高校课程建设的不同特点,我们应该认真总结和注意提炼课

程建设的特色,以便进一步促进今后包括教学改革在内的课程

建设。

从共性而言,高校“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

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本课程建设的目标定位是:以人为

本,为学生健康成才施教,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把本课程建设

成为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优质课。从个性而言,基于落实

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的背景;并且结合我院“技术立校、文化育人、开放办学、服务侨

乡”的办学理念,我们在课程建设方面形成了注重实践性、融合

职业性、体现开放性、突显互动性的特色。

二、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注重实践性

我们认为,提高高职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关键在于践

行。因此,我们在保证本课程理论教学基本学时的前提下,特别

注重抓实践教学环节。

1.在本课程教学大纲中规范了实践教学的相关内容。明确

了实践教学的目的、途径、主要形式和学时。我们把实践教学的

途径分为“第一课堂”和。“第一课堂”

“第二课堂”“第三课堂”

实践教学是指课堂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专题性的案例教学、

讨论课、辩论课、调研心得交流课等;

演讲课、“第二课堂”是指

课堂外的校内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指导学生社团文化活动

(如求是学社)、校内调研、“第三课堂”

学生课题研究等;是指校

外实践教学,主要形式有:组织参观访问校外实践基地、指导学

生社会调查、志愿者服务、三下乡活动等,特别是基于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与学生

顶岗实习叠加实施进行了尝试和探索。这里特别需要探讨的问

题是“叠加教学”模式:首先要明确,完整意义上的工学结合,逻

辑地包含实施思政课“叠加教学”;将本课程延伸到企业是“三全

育人”(即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然要求;在高

职院校推行“叠加教学”有助于在高职生实训或实习期间,有效

开展本课程教育教学活动,弥补过去高职生顶岗实训、实习期间

思政课缺位的缺陷,满足他们顶岗实训、实习期间对思想政治教

育的需求;可将本课程实践教育教学延展到企业,有助于实现全

方位的工学结合,推动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模式改革跃上新台阶;

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与针对性,使其成为精品课程

和品牌课程。其次,要建立健全“叠加教学”的制度与机制,拓展

“叠加教学”的方式、方法:(1)要整合学校、企业教育资源,校企

;采取依托网络、

携手实施思政课“叠加教育教学”(2)“QQ群”、深

入企业调研、参与企业文化建设活动、搞专题辅导报告等多种切

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和途径,送思政课到企业或其他实训岗位;

(3)“叠加教学”要靠制度与机制来加以保障;(4)边试验、边探

索、边总结、边提升。

2.建立了长期合作的本课程校外实践基地。如江门市华侨

博物馆、江门市档案馆、广东宝力电器有限公司、开平富林纺织

有限公司等实践基地。我们下一步还要继续拓展一批校外实践

基地(如梁启超纪念馆)。

3.制定了本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案,确定了实践教

学的分值比例及考评依据。总评成绩

100%=理论测试

80%+实

践考核

20%(其中:实践报告

10%+实践表现

5%+本课程课堂表

5%)。

三、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融合职业性

1.在教学内容方面。(1)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融合了职业精

神的教育内容,在本课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

观、廉洁观教育内容中,融入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人格、

职业理念、职业态度和职业法律的教育内容。(2)课堂实践教学

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专业、贴近学生未来就业岗位群。在教学

中,尽量做到因材施教。(3)在校外实践教学内容方面重点突出

职业适应、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的教育和引导,辅导和帮助学生

进入职业角色。

2.在教学环节方面。我院是高职院校,本课程教学根据职

业教育的要求,通过专题教学和案例教学,把教材体系转换成教

学体系;又通过互动教学法,把教学体系转换成学生的认知体

系,并进一步指导学生将认知体系转化为行动体系。(1)把专家

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师的教学体系。我们对专家编写的全国统编

教材进行研究,掌握其逻辑体系和基本内容(如职业精神、职业

理想、职业道德、职业心理、职业法律等),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

的实际情况(如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学生未来岗位群、学生个体

特点等),将教材体系科学地转化为我们教师的教学体系(包括

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2)把教师的教学体系转化为

学生的认知体系。我们对经过研究、融合、调研、备课等系列环

节得来的教学体系再加工为专题教学体系或案例教学体系,采

取互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将教师的教学体系

转化为学生的认知体系。(3)指导学生把认知体系转化为行动体

系。知识贵在运用,学习重在实践。我们教师将教学体系转化

为学生的认知体系后,教学工作不能就此结束,而是应通过实践

教学、课外辅导、评价考核和教师为人师表等途径,激励、推进和

指导学生将认知体系转化为行动体系(包括职业行为和其他为

人处世的行为)。

3.探讨本课程融合职业性的案例教学法。(1)明确“基于工

作过程”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将成为高职院校一大趋势,与此相适

应,在我院“基础课程”中全面推广案例教学也将成为一大趋

势。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等活动,让学生

在具体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

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特点是开放、互动。在本课程教学中

恰当地实施案例教学法,能有效地改变传统政治课重理论轻实

践、枯燥乏味的状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

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真

正落实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2)要规范本课程案例教学的基本

环节和逻辑顺序。我们认为,以下基本环节和逻辑顺序是比较

全面、合理的:第一步,陈述案情;第二步,提出问题;第三步,引

出原理;第四步,分析案例;第五步,讨论启示。(3)要明确实施案

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施案例教学的重点是:探索一套适合

本课程案例教学的方法体系;本课程每个章、节的典型案例收

集、选取、整理和撰写(含案情、问题、原理、分析、启示);设计、制

作本课程案例教学多媒体课件。实施案例教学的难点是:本课

程如何结合高职院校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案例教

学;与职业和职业教育有关的典型案例选编、案例分析和案例

启示的撰写;本课程案例教学在全校的全面推广。(4)需要探讨

本课程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区别问题:我们认为,案例教学与

举例教学虽然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但二者还是有区

别的。一是二者的主体不同:案例教学是教师主导的、学生参与

式教学,是师生互动教学,信息交流是双向的;而举例教学是教

师的一种讲授,是教师的独角戏,信息交流是单向的。二是二者

的教学逻辑顺序不同:案例教学一般是从案例到原理,而举例教

学一般是从原理到案例;三是二者内容的复杂程度不同:案例的

内容比例子的内容复杂;四是二者的作用不同:案例教学主要是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举例教学是通过通俗

易懂的例子来说明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四、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体现开放性

1.教学团队建设的“内引外延”。(1)教学团队建设的“内

引”。我们在

2010年上半年先后邀请了省内

13位思政课专家到

我院思政部指导和讲学。专家们的指导促进了本课程教师的教

学科研水平的提高。此外,聘请了校外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兼职

指导教师。(2)教学团队建设的“外延”。加大师资外出培训的力

度。近几年来,在本课程教师团队中,有

2人先后参加了为期半

年的访问学者研修,有

9人先后参加了为期

20天的“广东省哲学

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班”,有

5人参加了北京的全国教师

培训会;有

3人先后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高职现代教学法研修

班”。此外,树立教师社会服务的品牌。本课程骨干教师积极参

与江门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市文明办牵头主办的专题宣讲活

动。如“党的十七大精神”“职业道德教育”

巡回宣讲、专题报告

和“普法教育”专题报告等。如笔者近年来在校内外作了七十多

场大型专题报告。(3)建立本课程教师下企业调研和社会实践的

机制。本课程教师下企业调研和社会实践应该常态化、制度

化。教师应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现实视野,提高自己的

教学水平,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2.教学内容方面的“延伸拓展”。(1)将本课程内容延伸到其

他相关专题讲座(如党课讲座、“学业与人生”励志讲座)。(2)将

本课程内容拓展到企业文化、侨乡文化、校园文化的教育活动

中,并组织学生直接参与有关专题文化活动。

3.教学途径的“开放多元”。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我们还有:

(1)开设“思基础”精品课程网站学习平台。本课程主要教学资

源已全部上网,鼓励学生课外上本课程网站自习。(2)送课到学

生顶岗实习的企业中。基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的需要,对课程的实践教学与学生顶岗实习叠加实施进行尝试

和探索。

五、我院“基础”课程建设如何凸显互动性

“基础”课程建设不能仅仅局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教

师之中,而应发动全校各有关部门和师生共同参与。我们在近

年来的课程建设中,凸显了学院党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

的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与学院党委宣传部的互动、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与学生工作处的互动、任课教师与班主任辅

导员的互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等。可以说,我们的课程建设是

在互动中进行的,我们的互动是多元的、立体的、交叉的,是与整

个学院的育人体系接轨的。

这里着重探讨师生互动中的互动教学法。关于互动教学

法,我们曾赴香港理工大学参加培训,与该校教学发展中心主任

孙建荣博士进行互动,共同探讨了互动教学法的以下四个问题:

(1)为什么“互动”?(2)“互动”什么?(3)什么时候“互动”?(4)

如何评价“互动”?

第一,要明确互动教学法对学生和教师的有利之处。促进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教师角色的转

变,使教师了解学生的知识需求和困惑,提高教学针对性,增强

师生感情、密切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沟通。第二,要明确互动教

学设计的几个原则。与课程目标吻合,明确互动的目标性;清楚

的要求;合理分配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自己的特

“吻合”

点、个性、性格。第三,要明确“互动”什么?一是知识学习方面

的互动:利用已有知识,提问;寻求“新”知识,完成项目;分享知

识,小组讨论。二是能力发展方面的互动:小组讨论可锻炼学生

的各项能力;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可锻炼学生的分析,交流与评价

能力。第四,至于何时“互动”,应具体情况具体处理,灵活运

用。既可课前互动,也可课后互动;既可课中互动,也可课外互

动;既可课堂开场互动,也可课堂中场或尾场互动。

总之,在课程建设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把高职院校“基础”课

程建设成为教学规范、教改有力、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优质课

和精品课,真正发挥它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邓复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案例教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

社,2011.

开学第一课教学案例范文5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法治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基础”课教育者正确把握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使“基础”课中的法治理念内修于心,外显于行,切实实现培养大学生法治意识的教学效果。

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又称个案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的方法。案例教学法最早在 20 世纪初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管理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我国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引入并运用于经济、管理等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学。在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法历来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所谓案例,就是现实生活中某个真实发生的典型事件的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 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只有当案例所蕴含的理论问题与教学目标相关联或相一致时, 才能称之为教学案例[1]。

“基础”课注重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基础”课法治教育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第一,“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案例把“基础”课程中法治知识点的抽象内容具体化,把真实、典型问题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增进学生对法治知识点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去思考和分析案例背后的法律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法治理念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法治精神。

第二,“基础”课法治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容易使学生将法治的理论知识与现实社会的法治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从而实现培养法治理念的教学效果。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一方面强调学生在法治方面理论知识的提升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另一方面更强调学生运用法治思维的能力培养,让法治思维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习惯。而案例教学法,正是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与现实实际紧密结合的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运用理论知识与实际案例中的现实问题密切联系的过程。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感受一种教学实践情景。这种实践情景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法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解决了现实实际问题,也培养了自身的法治理念。

二、“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

以典型的案例为导入,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的递进式教学组织,能实现案例教学法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有效运用。具体来说,就是用典型的案例中基本案情反映的法律事件,为学生提供一种虚拟的教学情境,将案例情境带入课堂,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案件的欣赏、解读和分析,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展开论证和思辨,在模拟法庭中扮演特定的法律角色,通过训练学生的法治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递进式教学组织中,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合理设计案例教学的具体环节。

第一,学生查询资料环节。

学生查询资料环节是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展开的前提。教师通过以多媒体或网络平台等形式给出案例的基本案情后,应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案情的积极性,并结合法治的基本知识点,给出几个大方向的问题启发引导,如案例背后的法治思维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询案例中的法律知识点,探知案例中的法律问题,找出相关法律知识点,如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记录疑惑之处,为下一个环节的讨论和庭审做好应对的准备。这种做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

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环节。

课堂案例讨论环节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学生法律表达能力、论证能力和法律推理能力。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中总结的法律问题的相似性,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个小组,采用小组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在充分讨论交流中发现和解决法律问题。如针对案例中的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等知识点进行思考的同学,分别组合成小组。学生要利用自己查询搜集到的有关案情和法律知识材料来进行论证问题,说服其他同学,并提出自己的法律观点。这个环节教师主要起到组织者的作用,在分组后教师要巡视各个小组,鼓励学生结合案情进行推理与提问,引导学生在合理的课堂时间内给出一定的交流讨论结果,并最终听取各个分组代表的案例讨论汇报。

第三,模拟法庭审理环节。

在小组案例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选出代表,扮演模拟法庭中的各个法律角色,如法官、公诉人、被告、证人等,展开模拟法庭的调查、辩论和裁决等审理实践环节。这个环节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生自主学习法庭审理中的程序规则,准备法庭审理中的诉讼文书、辩护词等法律文书,并展开课余的模拟法庭审理演练,在课堂模拟法庭中充分展示其法律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法律论证能力。尤其在法庭辩论阶段,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灵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案例的播放过程,教师可以情景假设某一庭审过程,引导学生代表围绕案例中的法律问题展开模拟法庭审理的设计和演练,运用“公平正义” “正当程序”等法治理念进行法律推理,最终实现在课堂上展现一场精彩的模拟法庭。

第四,教师总结点评环节。

通过课堂案例讨论环节和模拟法庭审理环节,同学们基本上对案例中的主要法律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总结和点评,这也是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指出学生在资料搜集、案例讨论和模拟法庭审理等环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做好对学生培养法治思维的讲解,引导学生积极掌握“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针对社会舆情的各种正负面的信息,教师应从正能量的效果加以正确积极的引导。

三、“基础”课法治教育案例教学组织中的注意要点

选用典型的案例,展开“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在教学培养目标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应实现培养学生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法治理念。

一切教学法包括案例教学法在内,都是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途径。方法服务于内容,案例是为了揭示理论,它是提升课堂效果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能舍本逐末,以手段代目的,为了方法而方法[2]。因此,在“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不能为了案例而讲案例,而要实现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知识、情感和行为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从知识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进行对法治知识点的法理解析。如2015年修订版“基础”教材从法律至上、权力制约、公平正义、人权保障和正当程序五个方面来概括法治思维的基本特征,其学理基础是将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视为治国理政的五个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课教师要在案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充分挖掘案例中有关法律、权力、价值、权利和程序等五个要素上的法治知识点问题。

从情感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在案例交流、辩论和分析法律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情感,坚定学生深层次的“认同法治、尊重法治”的法治态度,最终实现以法治信仰作为培养学生法治理念的高境界要求。

从行为层面上看,教师在案例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法律问题能力、进行法律辩论和推理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解决案例中法律问题的能力等,并在法治实践能力的培养中,真正使“基础”课法治教育中的法治理念知识内修于心,外显于行。

第二,在教学原则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组织中应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教师在 “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整个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组织、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开展案例分析、讨论活动。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自主学习,查阅相关法律法规,搜集并整理有关材料,针对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充分论证其合理合法性和操作可行性。这将加深学生对相关法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学生法治理念的培养。

第三,在教学导向方面,“基础”课法治教育的案例教学中老师应正确解读案例,实现正能量价值观的教学导向。

开学第一课教学案例范文6

    一、公共事业管理学课堂引入案例教学的意义

    第一,从公共事业管理学的课程特征和培养目标来说,公共事业管理作为公共管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理论性与应用性均较强的学科。公共事业包括教育事业、科技事业、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等,公共事业课程的教学任务中不仅包括讲授这些事业相关的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要重视对学生灵活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为把学生培养成适应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公共事业管理教学需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传统讲授式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而通过案例情境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第二,从案例教学本身的特性来说,案例教学方法具有情境性、互动性、创新性和实践性的特征。案例教学法是指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把实践中收集到的真实事例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习思考、分析和决断的典型案例、引导学习者运用所学理论解决案例中所反映的问题、以提高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有比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三,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首先,案例教学法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的变革,实现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方法是教达于学的中介和桥梁,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传统的影响,学校教育只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采取单一灌输式的方法,以致很多毕业生高分低能。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和教学对象,灵活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其次,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师的教学目的。同时,经过多次案例教学的实施,老师可以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运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管控能力。第四,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说,首先,案例教学法丰富了教堂教学的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校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打破传统式教学方法的新式教学法,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自己主动地进入社会生活的真实情境之中,学生从中获得一种与他们以往的学习不同的经验,从而激发学习的潜能。其次,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只注重向学生灌输,学生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案例教学的互动性特征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不断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案例讨论中,允许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出不同意见,从而使他们在分析案例过程中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制约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实施的几个因素

    案例教学起始于美国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商学院,传入我国后,直到近几十年内,开始倍受关注。案例教学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中使用比较早,案例也比较多,而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是因为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制约着公共事业管理课程使用案例教学,主要表现如下四个因素。

    1、教学观念因素制约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当其冲的是教学观念和意识。这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这两大教学的主体上面。一是作为教的主体,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重视不够。首先,很多教师习惯于使用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不愿意花时间做一些尝试;其次,一些教师认为案例教学不一定有效,是可有可无的。他们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粗糙的观点不会有太多收获,案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价值不大。再次,很多教师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列举出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发生的一些实例,这也是案例教学,这无疑是把案例教学简单化,把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教学。二是作为学的主体,部分学生也不重视案例学习。有很多学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老师讲授,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也不接受案例教学。

    2、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因素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相当大程度上依赖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技能。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教师角色只是一个知识的“灌输者”、“演讲者”,教师只需要把自己准备和积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可,课堂教学有条不紊、秩序井然,可控性很强。然而实施案例教学,教师需要做很多额外的准备工作,比如要准备案例,精心设计思考题。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讨论重点,掌控课堂讨论的节奏,控制发言时间,维持课堂秩序,激发学生思考,创造一个良好的讨论气氛,最后还要对学生发言进行归纳总结,这对于习惯于波澜不惊的传统教学方式的老师来说是一种挑战。这些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较深的理论功底,而且还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协调能力和管控能力。在现实中,部分教师认为案例教学的不可控性的要素太多,难度系数太大,不太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案例教学讨论。

    3、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因素案例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组合在一起进行多元互动的一个新的教学方式。教师是主导者,但教师教的目的还是为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程度决定着案例教学的成败。由于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部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培养起来。案例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去研读案例,搜集信息,准备发言资料,这让他们感觉压力倍增,有时会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另外,一些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更不愿意主动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案例教学的效果。

    4、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本身因素案例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成功的案例教学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案例。一般来说,高质量的案例主要表现为案例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启发性、现实性的特征,且难易适中,学生易感兴趣并易于接受。然而目前要达到这些标准也并非易事。一是公共事业管理案例可供选择的量比较少。目前管理学类课程教学中的案例,私营部门管理的案例数量比较多,出版的教材和专着也比较集中,而公共部门可供使用的案例就相对比较少。就公共管理领域来说,行政管理和公共政策案例较多,公共事业管理案例较少。当然这和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密切关系。二是公共事业管理案例教学过程中,公共管理的案例使用比较多,而真正贴近公共事业管理实际的高质量案例比较少。三是公共管理学科相关专业案例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过去的一些旧的案例所揭示的问题现已解决,如再拿到课堂上讨论,其效果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公共事业管理也需要不断制作高质量的新案例,以替代过时的旧案例。当然,受时间和物质成本的限制,案例的更新一般难度较大。

    三、提高案例教学效果的对策

    1、改变教学观念,重视案例教学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中心环节,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其主导作用不可替代,但单一的教学方式肯定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课堂面对的是具有独立思维能力、心智成熟的大学生群体,单一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教师一言堂式灌输不再适合大学教育的课堂。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教学革新的思想,不断探索适合课程实际的新的教学方式。学生是学校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案例教学则可以实现教学过程中双方角色的转换。教师由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的主角变成配角,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设计思考题,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则根据教师提供的路线,经过充分的讨论后积极发言,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角。案例教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教学中应充分重视案例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也有助于实现培养复合型公共事业管理的应用人才。

    2、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能力教师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老师,要提高案例教学的能力,首先,必须认真钻研公共管理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深入了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实践。只有既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能储备大量丰富的教学案例,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其次,教师要通过多次开展案例教学,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总结案例教学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案例教学能力。再次,学校每年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教师教学方法的交流与培训。具体来说,学校可以鼓励教师参加带薪的进修和培训;组织开展全校范围的案例教学的观摩或授课比赛;各系部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以教研室为单位的有关案例教学的交流和研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