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工程嵌入式培训范例6篇

物联网工程嵌入式培训

物联网工程嵌入式培训范文1

关键词:嵌入式软件;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4-0082-02

作为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嵌入式系统是单片机系统更高级的应用,硬件资源非富,软件开发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基础之上,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有了大大的提高。它可以应用于物联网的前端、车联网的移动端、移动应用等。嵌入式软件开发课程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教学过程。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提高了工程设计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基础知识综合性整合能力等。在实际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教学中,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改革和探索,实践教学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

一、嵌入式软件开发课程的现状

嵌入式系统是控制、监视或辅助设备、机器或用于工厂运作的设备。嵌入式系统通常执行的是带有特定要求的预先定义的任务,通常,这一任务是通过执行嵌入式软件来实现的。广义的嵌入式系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嵌入到其他设备或者机器中的模块,进行设备的控制,比如冰箱、空调等里面控制模块;另一种是独立的设备系统,比如:路由器、机顶盒、手机等。针对前一种嵌入式控制模块,一般采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为:uC/OS、uCLinux、Window CE、Linux、VxWorks等。而后一种嵌入式系统采用的操作系统,主要针对手机而言,操作系统平台:Microsoft公司的window phone、Google公司的Android、Apple公司的iOS以及嵌入式Linux等。进行嵌入式软件开发时,针对不同的嵌入式开发平台,需要的软硬件环境是不同的。尤其是iOS开发环境,需要使用Apple公司的硬件平台和MACOS操作系统环境。我们调研了周边的一些高校,各高校设置的嵌入式软件开发的课程教学内容不尽相同,有的是基于uC/OS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有的是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软件平台主要是指嵌入式操作系统,如VxWork、WinCE、uC/OS、嵌入式Linux等。我们学校选择的该课程内容是基于Linux操作系统平台的嵌入软件开发。

二、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教学情况

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课程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强。一方面,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的基础要求,不仅要懂得底层系统软件和软件性能优化,而且必须懂得一部分硬件的工作原理。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领域较新,技术发展较快,很多软硬件技术较新或正在出现(如无线通信协议等),掌握这些新技术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目前,高校的嵌入式实验室一般都配有专门的嵌入实验箱或者嵌入式开发模块,学生按照实验箱(或者开发板)进行Bootloader移植、操作系统移植、硬件模块的驱动程序开发、应用程序开发等。这些实验项目,一般都随着实验设备随机配备,有现成的实验步骤和源码。实验课堂上,学生一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操作进行。这样,学生在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实践中,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没有多大作用,学生自主创新的机会较少。

三、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的改进

针对在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1.软硬件兼顾,加强基于硬件应用的软件开发实践教学环节。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平台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丰富的外部设备。嵌入式系统软件是在这些特定的硬件基础之上运行的,嵌入式软件的运行依赖于特定的硬件。在实践教学环节,考虑到在特定的嵌入式硬件平台之上,完成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实践课。最初,我们在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教学的对硬件的实验安排较少,甚至没有,学生没有掌握底层知识,对嵌入式软件开发访问硬件资源方面,就无从下手。加强用软件控制硬件的实践教学内容。嵌入式软件开发的软件实验,一方面通过软件去控制硬件,完成特定的功能。利用硬件平台的核心硬件电路和外设,通过丰富的传感器获取一系列的参数,通过网络和控制系统,控制一些机械设备。比如,利用无线技术进行工业控制、环境监测、机器人控制等。这样便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物联网工程嵌入式培训范文2

关键词:物联网专业;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P391.44-4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和广泛使用,全球进入了高度信息化的时代,基于计算机技术,利用通信网络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连。但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探索和征服并没有停歇,对周围事物的自动识别、信息获取、定位追踪、远程控制等智能化的要求越发突出,人与物、物与物的相连需求摆在我们面前。使用现有成熟的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无线传感网、通信技术等信息化手段,按照一定的协议方式,可以实现物品与互联网的连接,满足人们对于人与物、物与物相连的需求,所以在2005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首次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1]。此后,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世界各国纷纷加快布局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并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目标,分别提出智慧地球、感知中国、u-Korea等国家产业发展规划。

我国在2009年把物联网列为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加快物联网研发和应用[2]。2010年初,教育部号召我国高校开设物联网专业。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大量的物联网相关专业,近几年在高等职业院校相继开设,将为我国物联网产业链提供生产和应用的高素质人才,为众多产业的发展和升级输送信息技能人才。物联网专业融合了电子、计算机、网络等多学科,其包含的技术复杂多样、应用领域广泛、需求各异,这就要求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高等职业院校,结合自身优势和特点,充分调研本地区的产业现状,制定满足产业需求、定位准确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一条适合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发展的途径。

1 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建立在对物联网产业链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上,结合本校的相关专业特点,明确人才培养职业面向和定位。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为例,对国内的物联网行业进行调研,走进大型物联网技术相关企业新大陆、中软国际、中兴通讯等,了解行业的新动态、新技术、新应用,以及对物联网应用技术人才的岗位需求;学校具备江西省高职院校中领先的物联网相关专业,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重点建设的电子技术专业,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的软件技术专业,江西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的网络技术专业等;以物联网关键技术应用为专业教学核心,职业面向的主要就业岗位为物联网嵌入式开发工程师、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物联网系统架构师、物联网系统维护工程师,也可以从事物联网产品咨询与销售顾问、应用系统项目经理等。所以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掌握物联网基本理论及关键技术,能够从事基于物联网相关技术的产品生产设计、项目软件开发、应用系统集成、维护维修、产品推广及营销等工作岗位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2 知识能力和岗位需求

根据物联网专业定位和教学侧重点不同,可以培养出擅长不同技能方向的多类型人才。在物联网产业链中可以划分为三个环节,分别是信息感知,网络传输,应用开发。

信息感知环节主要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要求掌握传感器技术,二维码、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系统等知识,具备硬件电路的应用设计开发和维护能力,传感器、识别系统安装及调试能力,嵌入式设备应用开发能力,本环节主要是物联网的硬件系统部分,涉及物联网嵌入式系统技术人员、电子设备设计技术人员等岗位。

网络传输环节主要是信息传递和数据处理,要求掌握通信网、计算机网络技术、无线传感网络等知识,具备网络布线设计、无线组网安装与调试、通信设备维护等能力,涉及网络架设工程人员、计算机网络通信开发维护人员、无线传感网设计人员等岗位。

应用开发环节是实现物联网与众多应用领域的技术需求相结合,实现广泛智能化,要求掌握程序开发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测试技术等知识,具备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能力,物联网应用系统设计能力,项目部署与设施、技术支持维护能力,涉及的工作岗位包括物联网软件开发技术人员、应用系统维护技术人员、物联网系统架构人员、物联网产品咨询与销售顾问。

高职院校培养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型人才,由于物联网专业包含技术种类繁多,涉及应用的领域又特别广泛,如果教学中没有侧重点,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培养的人才将会千人一面、如出一辙,知识多而不精,因此,要以本地区产业链中实际的岗位需求进行准确定位。要求高职院校在物联网行业协会、职业教育集团的指导下,加强与企业合作办学,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物联网基础理论,技术专精,定位准确的高技能人才,是适合物联网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3 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依托,是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定位和特色具体体现。以九江职业技术学院课程体系为例,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与实训课程、拓展课程;现阶段我国物联网产业特点是在硬件的基础上,利用软件进行各领域的应用系统开发,物联网软件开发是产业链中绝对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应用系统差异化和智能化的重要手段,市场潜力巨大,以学校自身特点结合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确定以物联网关键技术为基础,以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维护为重点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体系构建。同时,还要考虑本专业的职业面向,满足主要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需求,以及加大加强实践实训教学的比例,专业课程以企业实际产品、项目为引导,教学环境以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企业为主。专业课程和岗位关系如表一所示。

表1 专业课程与部分主要工作岗位关系表

物联网嵌入式系统工程师 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工程师 物联网系统维护工程师 物联网产品咨询与销售顾问

1 电路与电子技术 √ √

2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C) √ √ √

3 物联网概论 √ √ √ √

4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 √

5 Java应用软件开发 √ √ √

6 物联网传感技术应用 √ √ √

7 嵌入式系统 √ √ √

8 实用网络技术 √ √

9 无线传感网技术 √ √ √ √

10 网络数据库技术 √

11 射频识别(RFID)技术 √ √ √ √

12 物联网安卓应用开发 √

13 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 √ √

14 物联网典型应用案例 √ √ √ √

综合实践与实训课程

1 程序设计课设(C) √ √

2 电子基本技能实习 √ √

3 办公软件应用实训 √ √ √ √

4 Java应用软件开发课设 √ √

5 单片机原理与接口课设 √ √

6 嵌入式系统实训 √ √ √

7 物联网安卓应用开发课设 √

8 顶岗实习 √ √ √ √

拓展课程

1 专业提升实训 √ √ √ √

2 IT职业素养 √ √ √ √

4 专业应用方向设置

2011年起,教育部、财政部启动了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在制定高职院校物联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应要体现出对本区域产业发展的支持和服务。

物联网的专业方向设置体现了专业的特色,和对服务产业的定位。以江西省为例,通过对江西省产业的发展现状调查,结合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建设,江西省将建设成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生态产业中心、生态旅游休闲胜地和现代物流基地[3]。江西省需要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在农业、工业、生态保护、交通物流等行业对智能化需求规模将是空前的,将需要大量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型人才,进行各行业应用系统的设计研发、调试维护。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要与行业和企业紧密结合,要为本地区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提供定位准确的高技能人才,这样既满足了产业链的需要,又彻底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所以江西省的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方向,应定位为智能农业方向、智能工业方向、环境保护方向、智能物流方向等。

例如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智能农业方向,在《物联网应用系统开发》、《物联网典型应用案例》、《顶岗实习》等课程或教学实践中,应加入农业智能化管理、灌溉技术、自然环境检测等知识,使学生在掌握物联网关键技术的同时,还具备一定的农业知识,增强了学生使用信息化手段服务农业产业的能力。

5 结束语

虽然物联网是国家新兴产业,还需要政策引导推广,但是其近几年的发展能力却是有目共睹的。根据2014年初的中国物联网大会上的数据,我国的物联网产业规模已超过6000亿元,在2015年有望接近万亿元规模[4],这比2011年工信部的预测2020年将达到万亿元规模,提前了整整五年。如此庞大的产业,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可想而知,高职院校肩负着对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任。研究与探索更加适合本校本地区物联网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方法,为本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高素质人才,对促进物联网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和高职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物联网”概念解读[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四川省通信学会,2009.12:27

[2]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2-03-06,2

[3]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J].当代江西,2008(05):11-13.

[4]2015物联网有望接近万亿元规模[EB].中国投资咨询网,2014-04-04

作者简介:徐鲁宁(1981-),男,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物联网工程嵌入式培训范文3

关键词:智慧农业 嵌入式系统 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41-02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传统农业正在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而智慧农业将成为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趋势。智慧农业将农业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依托嵌入式技术、感知技术、互联互通技术、智能化技术等综合、全面、系统地应用到农业系统的各个环节,使得农业系统的运转智能化、多功能,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智慧农业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包括嵌入式技术、检测技术、通信技术等。嵌入式是当前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最有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应用领域之一。目前,许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电子、软件等专业针对市场需求,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也在逐步完善适应社会需求的嵌入式系统的教学体系。本文基于智慧农业背景,结合都市型现代农业开设嵌入式课程的经验,对农林院校嵌入式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1 智慧农业物联网嵌入式系统

智慧农业是最近兴起的一个概念,出现的时间很短,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中国农业大学李道亮教授认为: 智慧农业是以最高效率地利用各种农业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成本和能耗、减少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以及实现农业系统的整体最优为目标,以农业全产业、全过程智能化的泛在化为特征,以全面感知、可靠传输和智能处理等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和手段,以自动化生产、最优化控制、智能化管理、系统化物流和电子化交易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高产、高效、低耗、优质、生态和安全的一种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与形态。

要建设智慧农业,就要依托物联网等先进的科学技术。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的ITU互联网报告,对物联网做了如下定义:通过二维码识读设备、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智慧农业物联网唯一的物联源头是嵌入式系统。随着嵌入式系统的各个领域应用需求的多样化,嵌入式技术已成为当今电子技术发展的主流。

本文基于嵌入式技术,针对农林院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课程体系的特点, 通过一系列教学尝试,对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的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一些探索,使学生在保证专业原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侧重点有所差别,将智慧农业贯彻课程体系始终,使学生在软件和硬件设计方面都得到很好的锻炼,最终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培养全方位的信息技术人才。

2 嵌入式课程体系建设

(1)我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和教学目标。

我校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培养目标培养侧重嵌入式软件设计开发的嵌入式系统开发人员。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嵌入式系统的学习体现层次性、渐进性、注重实践性,尤其侧重培养在农业领域中的嵌入式系统应用能力。(图1)

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的设置体现“注重工程能力培养的嵌入式系统人才知识体系”,学习侧重嵌入式软件设计部分。嵌入式系统教学体系教学目标是掌握四个“1”,即“一种主流嵌入式微处理器、一门开发语言、一种嵌入式操作系统、一套开发工具”,嵌入式开发语言主要有汇编语言、C和C++语言、Java语言等;嵌入式操作系统主要有Windows CE、Linux等;集成开发工具主要有Windows CE开发工具、ADS等。

(2)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

北京农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自2011年设置了计算机专业嵌入式系统方向,根据自由选择的原则在大学三年级实施特定方向培养,同期购买了30套嵌入式开发实验平台设备,可实现每人一台的教学环境。

嵌入式系统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

基础课程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主要学习理工科的一些基础课程,如高等数学等。

专业基础以及专业课的开设时间以及内容如表1所示。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根据我校“3+1”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大学前六个学期完成的是课内学习,旨在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最后一学年有计划地到校内外实调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和实训,所以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是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习环节。

嵌入式导论课程:介绍嵌入式的主要应用领域、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嵌入式操作系统课程:介绍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嵌入式操作系统与通用操作系统的差别。结合典型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对操作系统的基本构成、工作机制、系统移植剪裁和实时任务调度等内容进行介绍。我校根据具体情况选择、Linux、WinCE等嵌入式操作系统进行教学。

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介绍嵌入式系统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软件编程及设备接口和驱动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学的概念、方法和工具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基本原理与设计开发思想,学生能完成简单的嵌入式系统的软硬件设计。

JAVA开发语言:介绍Java语言的体系结构、Java语言的基本概念和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Java语言作为完成应用程序设计。

嵌入式接口技术:介绍键盘接口、LED显示器接口、触摸屏、通信接口、中断接口、A/D和D/A转换、ARM的JTAG接口。

嵌入式高级编程:介绍Android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的方法,项目结构;Android的体系结构,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嵌入式特性开发,多媒体开发,数据存储开发,联网开发等开发方法,学生通过实践能达到独立完成开发单机、网络嵌入式软件的能力。

3 嵌入式课程实践教学

(1)层次化实验实践教学。

实验室选用UP-Magic6410嵌入式实验开发平台,着重培养学生在该平台下进行嵌入式Linux程序开发的相关环境搭建与软件设计方法的能力。针对各模块以及嵌入式系统的应用背景,按照由浅入深,不同课程层次对应不同实验项目等原则,组织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实验,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以满足不同阶段的实验和实践需求,分别为涉及嵌入式导论的基础性实验、涉及嵌入式程序设计基础的实操性实验、设计嵌入式高级编程的提高性实验。基础性实验多以理论验证为主,在于学习方法;综合性实验和提高性实验则多以应用为主,在于提高能力。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进一步的实践开发和毕业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通过项目案例,强化实践教学。

首先,依托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教师在实验课程实施时,可以按照模块化将案例的分解到各个部分,鼓励学生对实例所采用的技术和方案进行不同角度的评价,变被动知识灌输为主动探索思考,使教学理论知识与科研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其次,在设计综合课程设计等综合性实验时,结合教师实际的科研或工程项目,在强调基础性知识掌握的同时,鼓励学生创新的综合设计。使得学生既掌握了一些具体的通用的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方法,也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设计并实现较完整的嵌入式系统,激发学习、创造热情。在课程设计综合实验中,考虑到学生水平差异,按照“自由组合、自主选题”的原则,要求学生课外查找资料进一步地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进而提出自己的设计思想,此环节中设计思想的原创性也将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内容。

(3)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通过项目实践来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我校实行导师制指导学生,在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过程中,本科生导师负责学生在整个科研期间从理论到具体操作的各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加强了指导力度。

学生在家禽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嵌入式系统应用项目中,教师组织学有余力的同学成立兴趣小组,直接参与到前沿的课题和项目中去,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按照生产链的六个环节分解成若干子题目,交由各兴趣小组,模拟项目的形式实践开发,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以务实的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科研能力。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科技活动。

近年来,高等院校加大了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力度,笔者指导的学生参与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利用嵌入式平台,对温室环境等参数检测,进而对温室大棚实现智能化控制,学生在该课题中,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系统的完成了整个项目,获得了北京市大学生科研计划成果二等奖,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毕业的学生在担任京郊村官期间,将课题成果应用于所服务的村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鼓励学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将会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并学以致用,对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合作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做好毕业设计及毕业实习

我校实行的是采取“3+1”人才培养模式。以往学生在第八学期进行毕业论文和实习,部分学生在校内机房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完成毕业实习和设计论文,学生如果不走出去。就无法完成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部分同学虽然通过实习单位的学习完成毕业论文,但是毕业设计和论文的时间和质量也难以保证。因此,我们将毕业论文提前到第七学期安排任务,进行设计、论文的前期准备及调试工作,既可以保证充分的毕业设计时间又可以提高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设计.论文和专业课的学习质量。

针对在校学生缺少行业背景知识这一缺点,在教学中大力开展了与企业的合作,直接把学生派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使得培养的嵌入式人才能够适应企业的需要,目前我院已经建立了中软、中国农业科学院信息所等校外实习基地,并签订了相关的实习协议。一方面学生在实践工程项目中完成毕业设计和论文,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在与学校合作办学的过程中也为自己培养了急需的技术人才,实行了定单式培养,最终构筑高校.学生和企业获利的共赢平台,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从以往经验来看,选择嵌入式系统开发课题并能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的的学生知识面更广,就业面更宽,既可以从事软件开发,也可以适应硬件的开发工作。

4 结语

嵌入式系统作为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其教学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包括完整的课程设置体系结构、不断的丰富实践教学内容,获取更多的实践项目等内容。随着嵌入式在现代农业应用的迅猛发展,如何真正立足于农业院校发展特色,培养高素质嵌入式系统农业信息化人才,将是我们今后教学的方向和努力目标。

参考文献

[1] 李道亮.物联网与智慧农业[J].农业工程,2012(1):1-7.

[2] 朱仲英.传感网与物联网的进展与趋势[J].微型电脑应用,2010(1):1-3.

[3] 柳翔.嵌入式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5,11:55-57.

[4] 马忠梅.嵌入式系统教学模式探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08(11):5-8.

[5] 李岩,孙玉,孙丞春.嵌入式系统教学研究[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3):45.

物联网工程嵌入式培训范文4

 

作为信息技术应用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嵌入式系统是单片机系统更高级的应用,硬件资源非富,软件开发基于嵌入式操作系统基础之上,系统的功能和性能有了大大的提高。它可以应用于物联网的前端、车联网的移动端、移动应用等。嵌入式软件开发课程是我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其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教学过程。通过实验课程的学习和实践,学生提高了工程设计能力、系统分析能力、基础知识综合性整合能力等。在实际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教学中,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改革和探索,实践教学效果有了较大的提高。

 

一、嵌入式软件开发课程的现状

 

嵌入式系统是控制、监视或辅助设备、机器或用于工厂运作的设备。嵌入式系统通常执行的是带有特定要求的预先定义的任务,通常,这一任务是通过执行嵌入式软件来实现的。广义的嵌入式系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嵌入到其他设备或者机器中的模块,进行设备的控制,比如冰箱、空调等里面控制模块;另一种是独立的设备系统,比如:路由器、机顶盒、手机等。针对前一种嵌入式控制模块,一般采用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为:uC/OS、uCLinux、Window CE、Linux、VxWorks等。而后一种嵌入式系统采用的操作系统,主要针对手机而言,操作系统平台:Microsoft公司的window phone、Google公司的Android、Apple公司的iOS以及嵌入式Linux等。进行嵌入式软件开发时,针对不同的嵌入式开发平台,需要的软硬件环境是不同的。尤其是iOS开发环境,需要使用Apple公司的硬件平台和MACOS操作系统环境。我们调研了周边的一些高校,各高校设置的嵌入式软件开发的课程教学内容不尽相同,有的是基于uC/OS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有的是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软件平台主要是指嵌入式操作系统,如VxWork、WinCE、uC/OS、嵌入式Linux等。我们学校选择的该课程内容是基于Linux操作系统平台的嵌入软件开发。

 

二、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教学情况

 

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课程对学生的基础要求较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强。一方面,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的基础要求,不仅要懂得底层系统软件和软件性能优化,而且必须懂得一部分硬件的工作原理。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领域较新,技术发展较快,很多软硬件技术较新或正在出现(如无线通信协议等),掌握这些新技术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目前,高校的嵌入式实验室一般都配有专门的嵌入实验箱或者嵌入式开发模块,学生按照实验箱(或者开发板)进行Bootloader移植、操作系统移植、硬件模块的驱动程序开发、应用程序开发等。这些实验项目,一般都随着实验设备随机配备,有现成的实验步骤和源码。实验课堂上,学生一般按照实验指导书的操作进行。这样,学生在嵌入式系统的软件开发实践中,学习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没有多大作用,学生自主创新的机会较少。

 

三、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的改进

 

针对在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1.软硬件兼顾,加强基于硬件应用的软件开发实践教学环节。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平台是多种多样的,还有丰富的外部设备。嵌入式系统软件是在这些特定的硬件基础之上运行的,嵌入式软件的运行依赖于特定的硬件。在实践教学环节,考虑到在特定的嵌入式硬件平台之上,完成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实践课。最初,我们在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教学的对硬件的实验安排较少,甚至没有,学生没有掌握底层知识,对嵌入式软件开发访问硬件资源方面,就无从下手。加强用软件控制硬件的实践教学内容。嵌入式软件开发的软件实验,一方面通过软件去控制硬件,完成特定的功能。利用硬件平台的核心硬件电路和外设,通过丰富的传感器获取一系列的参数,通过网络和控制系统,控制一些机械设备。比如,利用无线技术进行工业控制、环境监测、机器人控制等。这样便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开放实践教学模式,与社会培训公司联合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社会培训机构资源,联合培养优质学生。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技术特点,是技术新颖、发展快、应用广泛等,高校教师需要有学习过程和项目实践过程。然而,许多培新公司有专门的技术教师专门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培训工作。目前,有关嵌入式软件开发培训的公司很多,他们的教学体系、实验内容、项目实践等很有特色,他们一直关注着该方向的前沿技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校和北京博创兴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利用他们优质的培训教师和实践的开发经验,参与学校的实践教学,是我们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3.按照社会需求培养学生,与企业联合创建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科研和技术公司中,让他们接触到最近的理念和开发技术。创建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实际项目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与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训、实习的有机结合,共同完成高技术人才培养任务。在培养方案中体现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体系,与企业科研部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样,学生能够准确及时地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的需求,结合行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过程处于突出位置,具有很强的岗位针对性和主动适应性,既能丰富学生的项目经历,又能够大大缩短学生就业后项目研究的适应期。

 

4.科研竞赛项目带动实践教学。嵌入式软件开发,作为软件开发的一种,按照软件工程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安排,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依据实验教学课程与创新平台的资金支持,深入企业进行项目调研,获取企业在人才和技术上的各项需求。实验室专业教师提出科研和实践教学的需求方向和研究题目,嵌入式软件开发的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结合所学习的知识和技术,选择项目驱动式实践课程。项目来自老师的科研课题或企业技术研发。社会上,有关嵌入式系统开发的竞赛也比较多,我们有选择地让学生参与嵌入式软件开发的竞赛。学生参与竞赛,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新技术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积累项目了经验,提高了协同工作能力,这些活动的参与,属于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课程的一部分。这样,丰富了学生实践课程的形式,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5.实践成绩评价体系的改革。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课程是具有操作性很强的教学环节。如何给学生一个合理的评价方法,一直是我们的改革内容,包括学习态度、实施和创作能力、文档编制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项目考核一般以项目答辩的形式进行,同时采用实践考核和提交作品以及论文的形式,由指导老师评分。一方面,强调实践过程的评价。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的实验功能和性能的实现非常重要,考虑到整个实验过程的复杂性,我们更强调学生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态度,实验过程环节成绩所占比重,由原来的30%提高到50%。另一方面,加强实验报告的撰写。撰写实验报告是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技能和素质,在实验完成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实验报告。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的实验报告内容主要包括:实验目的、硬件平台(具体外设)、软件平台(运行平台、开发平台及开发环境等)、实验过程、软件流程图及源码、实验过程遇到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案等。在学生成绩评价过程中,实验报告部分是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指标。

 

四、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教学改革的初见成效

 

通过嵌入式软件开发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进一步地巩固和加深了在课堂上学得的知识,锻炼了实践操作技能,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通过近期的实践教学改革,通过我们对学生的调研,学生对实践教学评价越来越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也更大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选课的学生也越来越多。通过对近几年毕业学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调研,从事嵌入式系统软件开发的学生就业情况非常好,学生发展的机会也比较多。

 

五、结语

 

由于嵌入式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的快速发展,嵌入式软件操作系统的发展也比较快,这对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也在不断的推进,其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也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是我们实践教学改革的核心与主题。

物联网工程嵌入式培训范文5

[关键词]高师院校 CDIO 中软国际 物联网工程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14-0132-03

物联网工程专业是教育部为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开办的新型专业,覆盖计算机、控制、通信技术、信息安全、系统工程等领域,是计算学科发展的必然。[1]由于其强劲的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的需要受到了高等院校和企业界的共同关注。近年来,部分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以及独立学院纷纷设立了“物联网工程”、“传感网技术”等相关专业。从产业的未来需求来看,由于物联网在交通、物流、水电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相关企业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方面的人才需求十分迫切。从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来看,本科生人才的培养类型可以分为理论创新型、工程应用型和综合技术型。其中工程应用型是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流。[2]从国内当前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来看,面向高师院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由于物联网专业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背景,因此面向高师院校的计算学科的物联网工程化教育面临三大挑战:(1)如何把计算机科学作为工具学科的教育潜在观点转化为计算类的系统学科教育观点;(2)如何在保持计算学科核心课程的前提下,扩展计算学科的外延课程,增强计算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3)如何在增强计算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开展计算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性研究工作。上述三大挑战在高等师范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建设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因此如何在高等师范院校构建有效的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计算学科教育重大问题之一。[3] [4]本文主要探讨在面向高师院校如何实施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策略问题。

一、高师院校物联网工程实验教学现状及分析

物联网工程专业工程实验课的内容主要涉及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相比于工科院校,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在实践方面有很大的不足。[4]具体表现在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偏弱、行业应用背景知识匮乏、项目经验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高师院校计算学科快速发展。根据我们的调研发现,目前的高师院校的物联网实验教学环节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实验教材强调课程的完整性,忽视了相关课程之间的融通性。先前的实验教材通常是一个独立的知识体,强调知识的全面性,忽略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学生难以系统地实现课程知识体系。(2)强调计算机原理性知识的学习,缺乏工程性方法的系统训练。传统的实验课程教学往往突出原理性知识的实验呈现,往往没有融入一套有效的工程性构建方法。学生虽然知道了基本概念,却难于实现具有一定规模的实验。(3)强调分析式教学,忽视了系统综合式实验教学。教学内容主要采用分析性教学方法,往往缺乏工程性的方法。进一步结合相关毕业生的诉求和ACM/IEEE-CSJointTaskForce的观点[2],我们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的原因主要包括:(1)高师院校长期办学的传统理念的制约;(2)高师院校的非师范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行业视野受限;(3)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4)工程应用背景知识匮乏;(5)教学实践环节相对较弱。[3]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除了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而计算学科的实践教学需要具备二个条件:一是熟悉实践操作的教师;二是实验实训的设备、基地。目前真正具备这两个条件的师范院校较少,这导致高质量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难以开展,以致教学质量偏低。上述5点主要原因导致高师院校在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工科院校相比,在人才规格上具有一定的差距,并进一步导致发展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根据著名软件TheodoreY的观点,“科学家发现世界上已经存在的事物,而工程师创造世界上从未存在的事物”,这一观点与当前国际上最新的工程项目成果CDIO工程教育理念是一致的。[7]我们认为,面向高师院校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尤为需要引入CDIO的工程教育理念。CDIO包含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几个方面的内容,它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其教学大纲满足美国、加拿大和其他华盛顿协议国家职业工程师组织对工科教育的要求,其教学框架体现了创新的教育思想。面向高师院校的物联网专业建设的CDIO能力培养内容如图1。

图1 物联网工程实践中的CDIO能力培养内容

二、高师院校物联网专业实验的分层策略

物联网实验的目标是基于当前通用的软件硬件技术平台,通过实验全面地展现物联网相关技术。由于传统的计算机实验室环境受限,以及时间、成本、复杂度等方面的限制,物联网的相关实验内容只能在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相关技术中进行筛选。我们将物联网的实验归入三类实验平台之上,具体内容如表1。

表1 物联网三类实验平台及内容

在实验教学中,为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更好地理解物联网课程知识,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需求,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我们采用了层次化的实践教学策略,分别为基础实验、设计性实验、课程延伸实验。下面以物联网嵌入式系统的教学为案例进行介绍。

(一)基础实验

基础实验使用EL-JY-II型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以“基板+开放式CPU板”的形式构成实验平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功能结构图和实验目标,分析概括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写实验小结。在实验箱上完成的主要是原理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箱上是难以进行的。

(二)设计实验

为降低设计实验难度,可使用FPGA进行嵌入式的设计实验,要求学生利用硬件描述语言进行逻辑设计。首先在PC机上利用EDA工具进行功能仿真,最后下载到芯片中进行功能测试。整个设计实现过程,不仅使同学们初步了解硬件芯片的设计、制造、调试和运行维护的过程及相关技巧,更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这类实验,学生的兴趣较大,不仅完成既定设计目标,有的学生还提出了独特的设计方案,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科研工作奠定基础。

(三)拓展实验

在嵌入式系统实验中,微程序控制是课程设计中的一个难点,由于微程序控制单元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对涉及的许多概念如:微程序入口地址、微指令格式、下址等概念难以理解,通过设计、调试、下载和验证过程,可以深刻理解微程序控制嵌入式系统的本质,了解软硬件协同工作的原理,建立整机的概念,可以培养学生完成工程项目的能力。我们的做法是将此内容与毕业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

在上述的分层实验策略中,我们一方面将课程的基础知识借助实验箱进行巩固,另一方面将CDIO实验理念分别融入设计实验与拓展实验中。由于物联网课程内容的系统化与复杂性,因此后两类实验更具实效性。

三、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环境构建策略

根据全国高等师范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提出的教育创新的需求[6],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工程教育环境需要采用新的视角加以构建。下面以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与中软国际公司的合作项目为案例,介绍高师院校如何依托企业构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教育环境。中软国际是中国大型综合性软件与信息服务企业,提供从IT咨询服务、IT技术服务、IT外包服务到IT培训的“端到端”软件及信息服务。

因此,为了有效实施物联网工程实验环境的建设,我们与中软国际合作,共同构建物联网CDIO实验培训基地,双方以项目的形式加以实施。这种合作方式有效解决了高等师范院校的工程教育环境的建设问题。将CDIO的教学理念既融入学科课程体系安排和整体教学实施上,还渗透在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

在构建了基本的物联网工程实验环境的基础上,我们还引入了基于物联网工程应用背景的项目教学法。指导学生主持创新和创业类实践课题,进行“实战性的项目开发,带领学生参加各项设计类竞赛”,以赛促学,学以致用,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和工作作风;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开展学科前沿交流,拓展学生视野,鼓励学生探索学科前沿领域,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独立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些具体举措使得CDIO的内容全方位地融入物联网人才培养中来。从已有实际效果来看,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具有较好的成效。

四、结语

如何构建面向高师院校的计算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是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学科建设与专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这需要改变师范院校以往理论强、实践弱的局面,充分发挥团队协作优势,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针对高等师范院校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结合安徽师范大学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具体实际,借鉴CDIO教育理念进行了面向高师院校的工程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并进行了具体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今后我们将进一步深化加强物联网工程教育环境的建设,吸收新的工程教育理念,培养社会需求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物联网综合性工程技术人才。

[ 注 释 ]

[1] 周晓聪,衣杨,赖剑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综合实践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4(1):60-63.

[2] 王杨,许勇.高师院校非师范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J].计算机教育,2010(8):4-10.

[3] ComputerScienceCurricula2013FinalReporthttp://robotics.st?鄄anford.edu/users/sahami/CS2013/.

[4] 陈付龙,齐学梅,罗永龙等.创新能力驱动的层次化计算机硬件课程群构建与实施[J].大学教育,2014(2):39-42.

[5] 吴恭兴,刘文白,张宝吉等.基于CDIO模式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13(9):7-10.

[6]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忠于使命积极努力承上启下改革创新[J].计算机教育,2011(21):1-9.

物联网工程嵌入式培训范文6

关键词:物联网应用技术;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作者简介:曾宝国(1982-),男,四川南充人,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联网研究中心,讲师。(四川广元628017)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4-0118-02

继2010年多所本科院校申办物联网相关专业以来,2011年成为了高职高专院校开办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元年。虽然物联网的定义简单,但却是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以及M2M应用技术等的综合应用,使得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众说纷纭,支撑专业发展的师资队伍更是基础薄弱,表现为发展规划不清晰、学缘结构不完善、培养途径不丰富等等。[1]如何在专业建设、项目研究、技术应用中建设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应用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一、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由于物联网产业链长而分散,每一环节规模效益不够,没有形成规模产业链,故而人才需求变化较大,无法形成成熟准确的人才需求。[2]因此,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根据区域物联网应用情况、学院的行业特色和高职人才需求特点准确定位。行业特色显明的高职院校,可选择某个领域培养专才;行业特色不突出的高职院校,可侧重基础培养通才。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通才型培养方向可定位为:培养掌握嵌入式、射频识别、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从事智能设备、智能监控、智能家居等领域的生产管理、工程技术、技术支持和应用开发等岗位相关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表1所示。[3]

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师资队伍的结构及应具备的素质

为实现表1所示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高专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一般都以电路为基础、软件为支撑、通信为辅助、工程应用为龙头,因此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学缘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般以金字塔梯队配置为宜。以一个年级两个班(80~100人)的教学规模为例,应配备副高以上职称、硕士以上学位、具备“三师”素质的专业带头人1名、校内“双师”素质教师6名、企业兼职教师12名。[4]专业带头人应具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把握专业发展方向的能力、项目开发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校内6名“双师”素质教师应做到学历和职称高低搭配,知识结构应覆盖嵌入式、通讯、射频识别、传感器等领域,具备物联网项目规划、新技术开发、工程管理能力,获得相应资格认证证书。在上述能力中,要特别强调电路设计、软件开发和工程管理能力的培养,为研发和应用做好准备。12名企业兼职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为学校专职教师和学生提供技术咨询、科研支持,参与到学生的项目实训、科技创新、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中,他们应是企业一线的项目经理或高级工程师。

三、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思路

高职高专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起步晚、基础薄,专业建设宜坚持“校企合作、课程先行、科研引领、成果孵化”的基本原则。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需要学校、教师、企业三方共同投入,将校企“师资互嵌”落到实处,不能简单的搞“企业工程师请进来,学校教师派出去”的模式,要从制度、科研应用、教育教学多方同步推进,最后才能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企业多方共赢。

1.校企联合整合资源,建立校内物联网应用研究中心,为物联网师资的发展建立载体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通信技术、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专业的融合与提升,需要多专业课程的汇聚与结合,只有那些在计算机类、电子信息类和通信类专业有较好基础和较强实力的高职院校才有能力思考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1]建立校内物联网应用研究中心,通过整合各专业师资、课程、科研资源,是实现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又快又好建设的重要途径。[5]

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为促进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学院于2010年5月将电子信息、通信、网络、软件、楼宇智能化专业进行资源整合,成立了“物联网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中心”。中心的工作思路如图1所示,详述为:坚持“联合、应用、发展”的基本原则,以涵盖水质监测、楼宇智能、矿情监测等领域的省、市、院级科研项目及中小型物联网工程改造项目为载体,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培育高水平且有影响力的科研团队,促进学院物联网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的深入开展,带动电子信息类专业特别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并为进一步创建物联网企业提供坚实的技术后盾。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中心已经成功申报立项省部级项目4项、院级项目7项,获取国家专利3项,培养专业骨干教师4名、培育复合型学生十余人,获得社会服务资金40余万元,实现了“以专业为载体、培养物联网人才;以科研为载体,提升师资水平和技术应用能力;以唯诚信息等合作企业为载体,促进成果孵化和服务社会”的三赢目标。

2.围绕专业实训环节和课程建设,大力开展院级科研项目,提升教师技术水平

目前,各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主力军仍是校内专职教师,如何快速提升专职教师水平,是专业师资建设的重中之重。目前各院校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短期培训、下企业实践锻炼、访问交流或者出国进修等。但关于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很多都是时间短、内容浅,下企业实践锻炼难以进入开发岗位,访问交流止于表面,难以在根本上提升校内专职教师的水平。因此,在求知培训不力、取经企业不易的背景下,依托学校和教师自身的投入,开展大量围绕专业实训环节和课程建设的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乃是有效途径。以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2010~2011年,先后开展了“创意之星机器人竞赛及实训平台研究”、“无线智能卡教学系统研发”、“嵌入式实训平台研究”、“基于RFID的移动基站维护管理系统研究”、“RFID+ZigBee无线考勤系统研究”、“物联网照明监控系统研究”、“物联网模拟地震调度系统”、“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多项院级科研项目研究。在研究中,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师资团队为主体的研发队伍,系统地学习和应用了嵌入式技术、RFID技术、ZigBee技术、GPRS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开发了大批可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资源,达到了“精炼内功、建设资源、促进教育”的目的。

四、结论

物联网已成为国家战略性产业,大量物联网人才需求使人才培养势在必行。高职院校应抓住机遇,明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多种形式,积极培养物联网师资队伍特别是专职教师队伍,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建设和培育物联网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红旭,孙玉宝.论物联网在高校的发展前景[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Z1).

[2]程远东.物联网发展趋势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思考[J].物联网技术,2011,(2).

[3]杨从亚.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