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教学反思范例6篇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范文1

一、关于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路径的反思

高度重视和全面推进各层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是发端于政府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我国政治、经济的快速提升,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的日益提高,以及新时期人才基础素质要求和成才标准的转变,是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层动因。党的教育方针的调整,进一步确立了政府针对应试教育弊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决心。而发达国家对国民音乐教育和学校音乐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视,以及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教学理论实践体系的引进,则共同导致了我国音乐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成为影响和决定政府决策的重要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几乎所有重大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都采用了自上而下的路径。例如,1993年2月26日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后,由原国家教委体卫艺教司牵头,在基础教育(下文简称基教)战线实施了首轮自上而下的艺术课程整合改革。这次改革的热点是将单一音乐、美术课程改为综合性艺术课程。这项改革颠覆了传统艺术教育体系,故争议极大,其影响迁延至今。其后,教育部2001年又以招标方式启动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及《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研究。其成果在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精神指引下,由教育部在全国颁布实施。2008年初,教育部再次组织九年制音乐课程标准的修讯提出在全国中小学增设京剧教学内容。此外,还有数次普通高校艺术素质教育的政策调整。而所有这些,均无一例外地沿用了自上而下的改革路径。

毫无疑问,上述政府发起的大规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对我国国民音乐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左右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整体发展走势。但这种模式也给音乐教育教学带来了不少问题。此类改革虽均由教育部组织专家先行调研、论证,再设计、制订方案,所以不能说无的放矢,但专家们不容置疑的学术水平,并不代表其对基层教育状况的了解;而他们对国外先进音乐教育理论的熟悉,也同样无法掩饰其对我国国情的忽略。因而,此类改革大多存在脱离实际的偏向。例如,在综合艺术课程改革中,就出现了连专家本人都无法胜任课堂教学的尴尬。由于忽视了音乐、美术、艺术教育规律的本质差别,加上课程改革的迅速普及实施,几乎酿成中小学艺术教师整体下课的严重势态。鉴于全国范围内都鲜有能同时胜任音、美、艺术教学的师资,故终致改革以失败告终。所幸有高层领导和专家的关注,后继改革逐步纠正了上述失误,最终以分科课程标准取代了从教学模式、内容、形式到教学方法、手段一揽子改革的牵强做法,避免了一部大纲、一个教本统死全国的僵局,为各地、各层次学校因地制宜地开展音乐教改,提供了既能宏观把握,又可个性化操作的标准,使基层学校得以结合自身情况尝试不同的教学选择。但就是这样的方案,也依然存在着:多头教本编撰费时吃力,难保质量统一;同类学校教学资源和师资水平差异过大,客观导致对标准理解、执行的偏差;课程标准较教材更为抽象和难以驾驭;落后地区因物质和师资条件的欠缺转而回归传统教学路数;以及京剧进课堂究竟是否适合所有地区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由此可见,自上而下的教改路径虽有显见的优越性,但却难免出现以偏概全和不符合实际的情况。而基层教育总体水平和师资知识能力结构的严重不平衡,更造成了理想化的音乐教改模式难以成为现实的事实。因此,笔者以为,凡涉及整体的音乐教育教学改革,都不应只局限于特定层面的设计和筹划。教改的实施,最终需要在基层实现软着陆,如果我们在方案设计时,不能更为广泛地调查、了解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不能认真地倾听、采纳来自基层的呼声,不能统筹兼顾各地教育教学发展的不平衡,就一定会出现宏观指导的失误。而即便方案出台以后,也应先在各地基层试点实践,并于调整、修改、完善后推~-o事实表明,新音乐课程标准之所以较以往的改革更为成功,就因为该项改革不仅对前期改革失误进行了深刻反思,更注重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鉴于音乐教育教学改革并非就此停步,所以今后的改革一定要注意避免简单套用自上而下路径的缺陷。

二、关于高师音乐专业配套改革的反思

在音乐教育教学体系改革中,重视和强调学校音乐教育总体改革原本无可厚非。因为学校音乐教育是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的是全体在校学生,其总体目标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我国既往的音乐教育改革却忽略了与学校音乐教育密切关联的高师音乐专业的配套改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整体推进和可持续发展。高师音乐专业设置的目的是为学校音乐教育培养合格师资,属于母机性质的关联教育。其改革滞后于学校音乐教育,必然导致陈旧的培养模式和育人方案与基教音乐教改实际的严重冲突,客观造成了未来音乐师资的知识、理论、技能全面落后于基教音乐教育实际的事实。而根植于旧有体制的传统教育观念还会长久地制约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即便高师的改革与基教同步,其培养的人也要在四年后才能走上工作岗位,而此前沿用旧方案的各届毕业生在走上讲台时还会面临无法适应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困境。因此,在总体规划学校音乐教育改革时,应当将高师的改革纳入其中,而不应使之在改革中滞后化、自由化和边缘化。

事实上,在80年代后的一段时期内,明显出现了政府部门重视基教改革,忽视高师音乐专业配套改革的偏向。主要表现为,在政策导向上学校音乐教育改革优先而高师音乐改革滞后。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则体现为强化对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宏观指导和监督,放松对高师音乐专业改革的统一领导。一时间有关基教音乐改革的指导文件频频下发,而高师院校的音乐教改却陷入各自为政、摸索前进、不成气候的状态。因此,当90年代高师音乐专业还停留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授课形式等小打小闹的改革初级阶段时,中小学音乐教育已步入了课程体系全面重建的攻坚阶段;当高师音乐专业还在热议突出师范教育特点、突破专业音乐教育思想束缚的时候,基教音乐教育却又进入了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的课程整合时期。而高师音乐专业改革长期脱离学校音乐教育实际的情况,明显是因为整个音乐教改系统出现了问题。没有通盘考虑和设计基教与高师的整体改革配套接轨,是最终导致混乱的深层原因。

事实上,在涉及基教音乐教育的系统改革中,一定不能忽略高师音乐教育的关联改革,因为后者的教

育教学行为必然指向前者并以服务前者为根本目标。对高师音乐教改的忽略不仅会造成高校教育资源的浪费,导致高师音乐专业的盲目发展,更易引发人才培养脱离基教实际的严重后果,造成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不受基教欢迎的困难局面。所幸的是,政府已经对此实施纠偏,教育部2004[12]文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出台,就是最有力的措施,已经和正在收到明显效果。但在《音乐课程标准》修改版提出京剧音乐进中小学课堂的问题上,由于“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颁布在先,则再次造成了高师教改落后于基教实践的事实。这个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向我们提示,实现整体同步配套改革的意识,尚未在上层领导的头脑中成型,对此我们必须有所警醒。

三、关于音乐师资培养机制的反思

教师问题是音乐教改的重要问题,教改方案、措施的执,行,最终是要落在教师身上的,所以决定音乐教改成败的关键之_是师资队伍建设。在我国音乐师资培养体系中,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入行教育属高师音乐学历教育部分,这类教育由政府教育行政机构统筹管理,纳入普通高等教育范畴,为教师职业教育性质。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国高师音乐教育已经确立了成熟的培养体系。而中小学在岗音乐教师的继续教育,新中国成立以来基本处于缺失状态,直到90年代后期才逐步启动了在岗音乐师资培训,初步建成了职后教育培养机制。近年来,我国的职后教育体系基本成型,并与职前教育一道,共同承担起了培养音乐师资的重任。

但是,从目前的师资培养情况看,我国的职前、职后教育及其相互关联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很协调、配套的情况。例如,在职前教育方面,高师与基教的配套改革才刚刚起步,第一轮课改尚未全面铺开,真正适应基教实际的音乐师资培养机制尚未很好建立,高师音乐课改还没取得足够的经验,导致职前教育质量得不到根本保证:高师音乐教师大多没能摆脱旧有教学体系的束缚,他们对学校音乐教育知之甚少,专业音乐教育思想还盘踞在他们的意识深处,因而不能很好地担负起为中小学培养合格音乐师资的重任;高师音乐专业尚未将自身改革与基教挂钩,对音乐师资培养规格还没形成清晰的概念,职前教育脱离基教实际的情况非常普遍等。在职后教育方面,现行国家、省级音乐骨干教师培训不能真正解决面上的培训问题;担任职后培训的教师普遍存在知识体系陈旧、教育观念落伍、教学手段落后和不了解基教情况的现象;职后教育体系尚不完备,教育内容有待完善,知识、理论体系不够合理,难以发挥职后教育的优势,以致不能成为学校音乐教育改革的强援。

其实,职前、职后教育原本是一个整体,意在建立渐进式的长效师资培养机制,以保证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从我国当前体制看,教育行政部门是唯一能够沟通职前职后的行政实体,它能够保证二者的相互衔接、贯通和统一管理。按我国目前的模式,音乐教师的培养均由高师音乐专业承担。但在实际运作中,职前、职后教育在形式上相对独立,在教育内容上相互混淆,两类教育不能很好地打通,难免造成二者的相互制约、影响和冲突,造成不必要的人、财、物的浪费,使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难以实现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长效管理。所以,政府应对音乐师资培养实施统―布局、统一调度、统一管理,逐步建立打通职前、职后教育,形成互补的制度化全员岗位轮转培训体制,使所有在岗教师每隔几年就能获得一次全面培训学习或提升学历的机会,真正实现全员终身教育。

四、关于音乐教材改革的反思

教材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蓝本,是知识、理论、技能传授的载体。教材改革同样是教改的主体对象之_。在我国以往的音乐教改实践中,教材改革始终是音乐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在学校音乐教材建设方面,既有教育部主持的全国性教材改革,也有地方的区域教材改革;高师音乐专业的教材改革更是五花八门,既有教育部组织编撰的教材,又有各个省份、出版社和教学单位组织编写的教材,亦有教师个人编写的教材。鉴于教材编撰不仅涉及教改大局,更牵扯到各种潜在的荣誉和利益,所以教材改革既是音乐教育改革中成果最为丰硕也是问题最为突出的领域。

基教音乐教材改革,大多由教育机构委托出版社组织知名专家根据教育部方案进行研讨和编撰,这些教材由于重视对教改意图的诠释,且作者的写作和政策把握能力较强,所以更能反映高层的意图,编撰质量较好。但部颁教材也有明显的问题:如,我国疆域辽阔,民族和地方文化、经济、教育发展差异极大,所以很难在一套教材内兼顾各种情况,因此到改革后期,直接由教育部组织编写教材的情况逐渐减少。地方编写的教材,虽能较好地结合各省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但客观存在着区域内城乡文化发展以及地方专家编撰能力和政策水平差异之类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材质量。教材的普适性问题、对改革精神的理解消化问题、理论知识体系问题、文字体例问题、教学操作性问题等,都是相对集中的焦点。高师教材的编撰,由于存在方式、来源、动机、意图的巨大差异,加之自主办学造成的课程体系、知识系统、能力结构、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差异,终使高师音乐教材的改革面临更为复杂的情况。经济效益、名誉和职称评审的利益驱动,以及教改目的随意性和教改行为不规范等因素的影响,更导致了教材编撰质量、水平的混乱。所以,各个层次的教材改革和编撰堪称问题多多。

所幸的是,在历经全国音乐教育改革的重大调整后,教育部先后下达了规范基教和高师音乐教育行为的多部指导文件,从而为新一轮教材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吸取以往教材改革、编撰的教训,理清思路、澄清认识,认真领会上级文件的精神,在重建知识能力结构体系的同时,坚持理论、实践创新,坚持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调动各方面的优势力量,排除各种利益因素的干扰,编撰出与改革配套的精品教材。对涉及面较广的教材仍应由教育部门牵头,区分和体现地区、民族、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层次差异。而对高校的特设、地方课程,则由高校根据课改精神自行组织编写。总之,对教材的申报、立项、编撰、出版、使用,都要加强监管,绝对不能放任自流,以免给教改实践造成损失。

必须指出的是,我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教育部门的职能行使是到位的,教育政策法规的贯彻是及时的。但是我们必须对我国既往音乐教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有所警醒,从而使我们得以尽量避免重蹈失误的覆辙,尽可能少犯或不犯错误。笔者谨以诚挚的态度,祝愿我们的音乐教育事业更加辉煌。

刘大巍 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笫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动态

“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新闻会在京召开

2010年1月22日,“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第二次新闻会在京召开。本次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组委会主席金铁霖、杨瑞敏,副主席赵塔里木(常务)、闫拓石和副主席兼秘书长吴斌、副秘书长倪赛力m席了此次新闻会。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凤凰卫视、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音乐周报、新华网、新浪网、千龙网等30余家媒体对此次盛会进行了采访和报道。

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组委会主席金铁霖介绍:世界音乐教育大会被认为是音乐教育领域的奥林匹克,在中国召开意义重大。它不仅为中国同各国之间进行音乐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桥梁,同时,也为中国音乐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弘扬,为民族音乐发扬光大、走向世界搭建了一个良好平台。

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组委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吴斌介绍了大会筹备情况。根据国际惯例,大会将分为两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的七个学术委员会分别在我国的北京、上海、长春、沈阳、开封和杭州举行专题研讨会,为期一周。第二阶段也将为期一周,在北京举行大会,并同时举行60余场音乐会、近千场学术研讨会、100余场工作坊和50余场教学示范课,以及一个大型音乐文化专题展览会。本次展览会除展示乐器及各种演艺设备外,还将首次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以来我国乐器产业的发展成果。大会期间,还将同时举办第二届北京传统音乐节,并在中国音乐学院设立北京传统音乐节专区。届时,来自世界各国的15个传统音乐演出团队和来自国内的十余个传统音乐表演团队,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音乐家、音乐教师将共同参与音乐节的演出、研讨和大师班传授,向全世界展现传统音乐的精彩风貌。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范文2

一、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反思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根据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持久而稳定的兴趣和爱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音乐教学首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因此,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

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围绕提高兴趣、情感体验等方面先给自己设计几个问题以供反思。如果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特别有兴致,或者无动于衷,就该问问自己是什么原因,积累经验教训,并在平行班尝试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会觉得有的放矢,备课也不会流于形式。

二、在上课的过程中验证反思

高中音乐教材中的音乐作品虽然都是音乐精品,但要使学生喜欢学习,乐于接受,还有待于教师对教学的优化设计,精心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优秀的音乐作品以“有意思”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达到最优化的教学设计,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但教师面对的是个性不同的学生,同样的教学方式方法,五十名学生可能有五十种不同的反应,不同的班级课堂效果可能迥异。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不断地调整教学的方式方法,不断验证在备课时设计的反思,对症下药。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可以成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师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

三、在课后进行各种形式的反思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 音乐教学 教学反思 “得与失”

教学反思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音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与提炼、学会研究,从而发现问题,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成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音乐教育工作者。

我总结了这次泰州市音乐研究课从课前的课堂设计(备课)到实施教学再到评议之后这三个阶段的“得”与“失”。

一、关于备课过程设计的反思

我执教的是高一年级音乐鉴赏综合课:《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赏析》。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考虑到音乐课的备课不同于语文、数学,不需要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某些知识点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上,就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以供自我反思,不断完善教案。例如:“学生对本课的歌曲熟悉程度如何”,“怎样设计学习群众歌曲与艺术歌曲的教学方式会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全场合作演唱《我爱你中国》这首歌曲的教学环节中会出现哪几种问题,如何对症处理”,等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我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因为音乐课的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所以在备课中设计的反思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为主的。

我觉得在备课环节做得还不够,现在回想起来,我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学生其实在音乐常识上的水平一般,我在课堂设计中这方面本来只想用3―5分钟,上课却用了大概8分钟。这估计与当时设计课时的错误有关,还好我在知识讲解环节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掩饰了我在理论学习上的耗时过多,评委并不觉得这一环节时间花得多有何不好,这其实是我课堂上“灵活应变”能力的精彩表现。

二、关于上课过程的验证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教学也总有不足的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因此,在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意外”,就是很好的反思材料,引领我不断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探索。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有以下反思。

1.重视音像资料的选择,因为它在音乐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学生对课上用的音像资料感兴趣,有的却无动于衷。为什么会这样?主要原因是学生喜欢视听结合的视频资料,如《菩提树》,而对于无伴奏混声四部合唱又用法语演唱的《马赛曲》,学生听不懂又不会欣赏,正所谓“曲高和寡”。这一案例说明我在学情分析上还不到位,需要在这方面改进。

2.赏析每个作品的时间安排是难以估计的,在设计课的时候要有预案,我的预案不够充分。但是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良好临场应变能力是令人满意的。我原本备课时的设计是在赏析完歌曲《我爱你中国》之后,师生完整地演唱这首歌,来表达大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可是上课时我发现时间来不及了,就灵机一动改成带学生清唱歌曲的第一段,效果非常好。我与同学们用目光交流,用歌声交流,共同完成一段歌曲的演唱,这比用钢琴伴奏更赢得学生欢迎,真正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 音乐教育 音乐素质 音乐活动 幼儿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音乐教育以其符合幼儿好动等特点的活动性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着孩子们的热情参与,而幼儿教师在此方面的不断实践与总结,使得幼儿音乐教育活动多年来已形成了一定的模式。一些与幼儿音乐教育有关的思想、教育方式也在老师的头脑中形成了定式。随着教改的深入发展,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迫使我们重新认识幼儿,重新审视我们的音乐教育。

随着音乐教育的功利化和世俗化,单纯的音乐教育很难让孩子享受到它的快乐,何谈培养孩子的音乐素养,因此如何改革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方式、方法,提高幼儿园幼儿音乐素养,达到较好的音乐教学效果,是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 音乐教育活动存在的误区

1.重结果轻过程,忽视对教材的分析和幼儿音乐技巧的关注。音乐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借音乐能动情的特点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喜闻且乐于接受。只是随着教学的开展,我们对幼儿音乐教育达标与否的评价标准是看结果,每评价一个活动就看是否达到了制定的目标,而对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置之不理。如幼儿对音乐作品情感的领会,往往是停留在歌词表面的了解;在发音咬字上,很多孩子是扯着嗓子在吼歌,不会正确的发声歌唱;在音乐欣赏中不能真正地去体会那种意境等,违背了新纲要的基本理念——重过程轻结果,忽视了在音乐活动中的音乐享受、审美感受和表现力。

2.活动结构模式单一,环节连接不紧密。我们所调查的音乐活动中,绝大多数教师采用的是传统三段式,开头有时复习上一节的内容,有时随便做一个律动或唱歌;中间教孩子新的内容;结尾回顾与复习或讲一讲下次活动的内容。很多教师导入部分甚至是和活动的主要内容是不相关的,结尾也没有评价,所以整个活动看起来较分散,重点不突出。音乐活动的知识线索和人文线索没有连续,教师的随机性很强,活动环节只停留在感知体验上,没有进一步深入到创造环节和评价与反思环节。

3.幼儿的学习主体性不突出。音乐教育活动应该偏重于直觉、想象、灵感顿悟等感性思维的激发,让幼儿有机会感受、表现、创造,教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指导。但是,我们所了解的现状是高标准化的模仿和高控制化的指导。如一个小班的音乐活动,在幼儿初步熟悉歌曲后,教师并没有给孩子消化与磨合的时间,而是要求幼儿马上再现歌曲,而且在音高上要准确、强弱等表情要做到、甚至动作也要到位。其实是要求幼儿完全地模仿教师。当幼儿做不到时,教师就立即手把手地指导。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孩子成了训练者与被训练者的关系;教师往往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强加到幼儿身上,“看哪个小朋友唱得最准确”成了评价标准。

对于表现音乐“准确”的追求,教师在指导幼儿时往往忽略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能力,同时还不得不采取高控制化的方法。教师的这种高控制化的指导与幼儿的主体性发展之间形成了反比关系:教师干预得越多,控制程度越高,幼儿越被动,幼儿主体性发展就越受到抑制。教师为了追求高质量的效果去训练幼儿,也给孩子造成心理上的紧张。我们了解到,教师让孩子表现音乐时,孩子的状态是紧张的,表情是严肃的,生怕出错误,一旦出了错误,教师就马上来纠正。这样,注意力全在具体的音准节奏上,而忽略了孩子对音乐的整体把握,忽略了孩子对音乐的感受,从而使幼儿对音乐的创造也受到限制。

4.歌舞表演活动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包括以下5个相对独立又相联系的领域:歌唱、韵律活动、音乐游戏、打击乐器演奏和音乐欣赏。而调查中我们发现,歌舞表演活动成为音乐教育活动的主要内容。在角区的音乐活动通常是孩子随音乐表演舞蹈、唱歌;教师组织的音乐活动也都是以教一首歌、一个舞蹈或律动为主,至于打击乐活动、音乐游戏与音乐欣赏活动却很少见。只有两位老师分别组织了打击乐活动和音乐欣赏活动,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音乐欣赏用在音乐活动的开头和结尾,其实只是起到辅助歌舞活动的作用,而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欣赏。

一些教师反应,歌舞表演活动好组织,又容易出成果,资料又多,所以歌舞活动多一些,而其他活动难易程度不好把握,组织起来较难,孩子容易兴奋而收不回来,资料又少,教师们都尽量不组织。幼儿园领导也有同感。目前并没有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做内容上的具体指导与规定,教师们可以自行安排,必然会出现教师擅长什么就上什么,怎样省力又有效就怎样做的现象。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没有具体规定,什么内容占多大比重,但是明确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这里强调的是多种的艺术形式,这里强调的是幼儿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那么音乐活动就不应该只是按部就班的歌舞表演,而是应该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音乐活动,提供给幼儿更多自由表现的机会。

二、让孩子享受快乐的音乐

走出误区是为了更好地改革我们现阶段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更多、更好地培养具有良好音乐素养的人才。因此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加强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科研工作。作为幼儿园音乐活动的施教者,老师们要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在一定的学前音乐教育理论和教育原则的指导下,积极构建适合音乐教学活动设计要求的教学结构,将其与相关的教学策略等因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形成相对稳定而又概括的幼儿园音乐教学课程模式。

作为上级主管部门,要积极参加进去,对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改革和探索进行大力的支持、鼓励和调研,并展开相关音乐教学活动的评选活动,包括征集音乐教学活动改革的论文和教学案例等。从整体上形成重视幼儿园音乐教育科学探索的良好氛围,促进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课程模式的不断改进,引导幼儿园音乐教育科学探索向更先进的方向发展。

2.注重教师音乐素养、理论知识的不断更新。可以说教师对音乐的态度决定着幼儿音乐素养和能力的发展。因此,积极提高幼儿教师的音乐素养和音乐理论知识,对于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幼儿园,要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进行深层次的进修和学习,多向幼儿音乐教育专家、幼儿园音乐名师学习,提高幼儿园教师整体的音乐素养。同时要组织教师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培训和音乐教学观摩,从理论上接受了先进的幼儿园音乐教育,有的放矢地进行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指导和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全园音乐教育观摩活动、评选优秀教师等方式,检验音乐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改革成效。

3.掌握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是教师们创造性的劳动,对于教学方法的采用,不应该使其变成僵硬的教条。教学指导中的过于具体的指示、规定只会妨碍、限制教师们表现他们自己的才能,夹住了他们发挥创造力的翅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关于艺术教育的解释也是给教师留有很大空间的。但基本原则应该要有,如教学中教师和儿童是“互动”、互相促进的关系;音乐活动应该有艺术气氛,有游戏性。6岁以前的幼儿意志薄弱,他们既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也不能很好地主动设计、支配和调整自己的行动。如果活动不能激起他们的兴趣并使他们产生积极的体验,是很难说服和强制他们真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的。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实际教学中能够机智灵活地处理各种变化。教学的领导者不必强调教学采用什么固定的程序。教师可以在他们的知识范围、所了解的教学方法中选择要使用的方法,并且考虑适合于他们自己的爱好和所接受过的音乐训练。“教师要了解教育的本质,这是最重要的。同样还要了解所选择方法的每个步骤和目的。这样教师才能依据他们自己和幼儿的特点、所使用的教学材料的特点,实施他的教学方法。”

4.给幼儿创造的空间。儿童的主体性发展和创造力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园音乐教育要达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不能过分干涉,应该允许儿童自由表达,敢于创造;通过教师与儿童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保证儿童在温暖亲切、轻松愉快的艺术气氛中学习和创造。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应该富有创造性,懂得使用创造性的理论和方法,引导儿童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要重视艺术活动的过程必须符合儿童的发展规律,强调学习过程和培养的能力,而不注重儿童最终学到了什么;应讲究教学方法,如情感渲染、多渠道感受理解、多形式尝试表现,环境熏陶等等。这些方法不能孤立地使用,而应相互渗透、相互交融,让幼儿在适度愉快、主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发展。

5.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反思性教学以及如何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是近年来教师培养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中经常被专家和园长们提到的问题。教师在学习了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之后,要会“扬弃”,要会进行积极的教学反思。反思,是让幼儿教师提高自己专业素养、改进教育实践的必经之路。因此教师要学会在幼儿园先进音乐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积极借助于行动研究,不断对自己的音乐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提升幼儿园音乐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范文5

1.1以高师音乐教育系统论为基础

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含义是通过多个互相有关、互相影响的因素组成的、具备特殊作用的机体.在高师音乐教育体系中,每个因素互相有关,各因素在体系中都具备特定的职能;每个因素的阶层都不一样,部分因素置于关键阶层,部分置于次要阶层,此类阶层伴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高师音乐教育体系论的目的,不仅是了解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特征和规则,反射高师音乐教育体系的阶层、构造、变化,更首要的是调节高师音乐教育体系构造,调整各因素联系,使高师音乐教育体系完成改善的任务.”高师音乐教育体系论反射了当前科技进步意识的转变,给人们高师音乐教育现实环境的思想形式带来了变革性的改变.

1.2以高师音乐教育实践论为导向

在我国以往哲学中,认知和操作的联系经常被认为是识与动的联系.我国古时的教学家对识与动的联系展开了诸多叙述,并总结出了各种观点.南宋时期的朱熹重视先识后动,懂的事情的道理难,而实行却很容易;明朝的王守仁的观点是识动统一.近期,当前高师音乐教育家的意识到我国高师音乐教育远离现实的情况,并初步展开高师音乐教育变革.他们对高师音乐教育概论运用于实际操作的重视,在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活动的进步进程中发挥了深刻的作用.

1.3以高师音乐教育改革为动力

高师音乐教育改进是对迟滞的教学情况或教学思维甚至教学概论展开有目标、有规划的改革,使其得到所期待的进展的进程.1980年以后,“在全球各个角落,变革和更新都是教学领域最关注的主题.变革和更新是当前有关教学主题探讨的专题之一”.在这样的基础上,中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节奏也渐渐变快.1985年共产党发表《有关教学制度变革的决策》,大力地促进了中国高师音乐教育制度的变革.1993年年初,中国政治机构了《我国教学变革和进步大纲》,此中提出“教学变革和进步的基本目标是提升国民素养,培养更多精英”,此也是院校教学改进的导向.二十世纪末期,中国教育委员会发表《有关集中施行“高级师范教学应对21世纪教学实质和局面系统改进规划”的报告》,目的是调节科目构造,提升高师音乐教育专科化质量,培育21世纪时代所需的崭新高师音乐教育资源.

2高师音乐教育全程实习模式的特点

2.1音乐教育实习时间的延长

音乐教学领域对教学实习时长的恰当控制,是保障实习成效的前提,暂时未得出具体数值,但是大多以为以为音乐教学实习形式时长不足,不益于同学在教学概论和教学操作间的连接.顾明远的观点是“当前的教学实习亟待完善,7个星期左右的时长根本不够.我希望把师范高校音乐每年的实习期计算在研究的时间内,头四年学完科目专科学识,实习时期内统一研究教学概论和展开教学实习.”以往教学实习形式的次数只有一次,大多是最后学期进行,经过学校直观管控.不过此类形式实习时长不够,实习同学的数量和实习实质太聚集,不益于教育目标的分配,也给引导教师的任务增添了难题.所以,诸多高效都在开展实习时长的加大与散乱的试验.而高校音乐教学全过程教学实习形式更加重视全过程,以同学步入校园的时间为开端,科学顺序地分环节地进行教学实习,而且每个环节的项目的重点都不一样,可以彻底地运用有用的时间培训同学的各类教育技术.为处理教学实习时长的增加与教育实质实现间的冲突,还彻底地运用了暑假中学生放假时间比高校晚,开学时间早的时长差,分配教学实习任务,此为一类将教学实习时期打散、并统一科学调节总进程的教学实习的崭新实习形式,有助于音乐教学实习水平的全方位提升.

2.2音乐教师培养理念的变化

受以往音乐教学实习形式的作用,高校音乐教师资格培育更加注重音乐学术和专科技术的习得,教学实习的功能被忽略,使诸多音乐师范生缺失现实教育技术.当他们迈入职业生涯后,教育顺应时间比较长.部分专家的观点是“教学实习是师范生聚集展开教学和教育专科培训的一类操作模式.它有助于强化学术和操作的关系,能够使同学在习得就职于教学、教育任务操作的前提下,将对教学届的主观认知和学术认知一致结合,进而提升他们对教师任务关键价值的认知,并在教学操作中提升他们教学的能力.”高校音乐教学全过程教学实习形式以入校为开端,就十分注重对同学的教师教育技术等各层面素养的提高,并与企业维持良好的交流,能依照人力需要的改变推动教学实习目的的改变.它在加强音乐师范生教育服务认知的时候,也注重其专科素质的提升.它的施行彻底突出了“全过程”概念的特征,在高校音乐师范生大学时期的所有进程中彻底运用课前、课时、课后,深层次教育,开展实际演练,进而使高校学术在耳濡目染中开始扮演教师,彻底认知师范能力的本质.在这类形式的作用下,音乐教学实习不只促进了实习生将习得的学识转换为教学技能,还让同学注重自己的专科化进步,推动器教学素质、教育能力的提升.

2.3高师音乐专业理论

教学与专业实习的结合专业实习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上与文化课、专业课有显著的区别.在音乐教学内容方面,文化课、专业课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而音乐专业实习以传授操演奏、教学技能为主.在教学目的上,文化课、专业课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记忆和理解为主,而专业实习以学生对知识的实践运用为主.专业实习与文化课、专业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又有密切的联系,专业实习是以文化课、专业课主教学内容为基础而指导实践的,其课堂教学不同于传统的音乐理论教学形式,应体现其自身的教学规律、特点及组织形式.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如何抓好专业实习的教学环节,我们认为,专业实习教学结构按照组织教学、精讲示范、学生操作、巡回指导、实训总结五个环节进行设置.这五个环节不仅各具教学功能,而且环环紧扣,层层深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3高师音乐教育全程教育实习模式的具体实施

3.1以教师专业化

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教师教学是一个进步的、总体性的、连续的进程,由学历训练、就业前训练和就职训练等构成,展现了教师专科进步的历程.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竞赛的逐渐强烈,时代制造力的进步对精英的标准逐渐升高.教学行业的进步是精英培育的要求,而教师教学的进步也是教学行业的基础.教师专科化是教师教学进步的力量,也是教师教学变革关键项目.音乐教学专科的教师要完成专科化,必须从两个层面入手:第一,具有优质的音乐学术素养和较强的音乐专科能力.第二,把握教学的基础方式和音乐专科科目的教育技术.在此两项前提下,教师的专科化进步才有了基础和保证.此两层面的技能的提升都是在就职前教学的环节应当实现的,优质的就职前教学是教师专科化过程的开端.此在环节中,同学不只是经过课程教育和个体的专科技能培训实现此目的,更关键的是经过教学操作将学术学识应用于现实的教育项目.专科学术学识仅有经过操作的检测和深化才可以起到最佳的功能,得到意义上最高效的展现.所以,教学实习是就职前教学训练不能超越的关键步骤,是一位同学发展为一位教师的重要环节,其功能是比较明显的.

3.2由应用科学模式向反思模式的转变

教师专科化学术不仅包括一生教学理念,还包括反思教学理念.个体的学识学习必须仔细的研究,也要求勤加思索.缺少思索的研究只是凭空思索,没有思索的研究难以前行.教师的专科化进步,使教师形成一生学习的理念,但离开学校后就没有教师的指导.那么一生学习的力量是什么.不断反思就能找到答案.即使是再优异的教师在教学的进程中也会面临诸多状况,应当各种教育客体,会形成各种状况,科目学识的不停创新,崭新的状况也不会不断产生.经过反复思考,教师能对自身的任务开展客观的评估,冷静地研究自身的劣势,经过自身改善,发现处理状况的方式.能够看出反复思考水平在教师的专科化过程中产生关键的影响.反复思考水平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就职前教学的环节就是关注同学反复思考习惯的养成,而教学实习是完成此目的的最佳途径.

3.3完善多元化的评价机制

关于音乐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孔子 音乐教育思想 现实意义

On the Music Educational Thought of Confucius

TIAN Xiao-hong, DU Xue-yuan

Abstract As the well-known thinker and educator in ancient China,Confucius had many achievements on music education. Confucius`s music educational thought had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Confucian music educational thought.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music educational ideology of Confucius and its music educational inspir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 educational core , goals, objects, content, functions and so on.

Keywords Confucius ;music educational though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春秋时期是我国社会变革动荡的年代,奴隶制度逐渐崩溃,社会制度的大变革必然引起阶级结构的分化改组,尤其是士阶层的兴起与壮大。他们著书立说、四处游说,广收门徒,大开私人讲学之风,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从而开创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学术最为繁荣的时代,其中以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我们熟知孔子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音乐教育方面也有很多的建树。他 “正乐”,即整理《诗经》“音乐三百五十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1]孔子的教育思想学说集中反映在《论语》中,这是我们研究孔子音乐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材料。两千多年来,他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封建时代的音乐教育活动,而且对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音乐教育的核心:行其“仁”道

孔子音乐教育思想源于西周的礼乐教育,与西周的礼乐教育相比,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有一个质的飞跃,两者根本不同的是孔子更强调音乐的“仁”教。孔子主张的“仁”教是其整个教育思想中最高的道德准则,也是他学说的中心思想。“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的“仁说”就是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学说,亦即“伦理之学”。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2]简言之,孔子的“仁”就是“爱人”,就是承认别人的资格,把人当作人看。当然“爱人”并不是不分善恶的普遍地爱一切人。而应以“仁”为基本准则,有所爱也有所憎。即“好仁者,无以赏之,恶不仁者,甚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当仲弓问“仁”,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3]孔子所论述“仁”的内涵就是与人相处时要替别人想,推己及人。孔子也曾说“克己复礼”就是“仁”(《论语・颜渊》)。[4]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根本。子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孔子认为,要养成“仁”的品德,就是要实施礼乐教育。礼乐教育的作用在于规范人的行为,为国家培养人才。子曰:“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意即:人如果不行仁道,乐有什么作用呢?“仁”就是要通过音乐教育的价值与“仁”的规范密切结合,把音乐教育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可见“仁”是乐的宗旨,“仁” 也就是孔子音乐教育思想的核心。

二、音乐教育的目标:学优则“仕”

孔子强调在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条培养人才的路线就是“学而优则仕”。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君从先进”(《论语・先进》)。意即:先学习礼乐而后做官的是贫民,先有了官位而后学习礼乐的是纨绔子弟。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5]由于“乐”具有教化君子成“仁”的作用,因此,音乐教育与培养人的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并且是培养完整人的最后阶段。“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即音乐教育成为教育的最后阶段,也可看出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整个过程中所占的重要位置。[6]这里又体现了孔子所倡导的音乐教育是以“仁”为核心、仁乐合而为一的思想。从这个层面来讲,音乐教育的价值主要是培养思想和行为合乎道德规范、利于国家发展的治国之材。

“学而优则仕”的提出,确定了培养统一人才这一教育目的,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反映了社会的规律,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三、音乐教育的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把“有教无类”作为私学的办学方针。其本质就是在教育对象上,无贵族与平民之分,无华夏与华夷之分,只要诚心求教,人人都可以入学受教育。子曰:“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论语・述而》)。在孔子的三千学生中,属于“贫而贱”阶层的成员有颜渊、子华、子路、樊迟、曾参、子张、子夏以及虽“家累千斤”但仍属“鄙人”的子贡等。七十二贤中,绝大部分是属于“无教”的人。孔子施教于这些人并且将他们培养成天下列士,这堪称孔子乐教思想中最富道德实践的成就,[7]也是其乐教思想中最光辉的一点,即人人都可受音乐教育。这一主张打破了音乐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权限下属于平民,充分体现了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的人民性和民主性因素,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进步。这种思想在现今仍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四、音乐教育的内容:六“艺”兼备

为了实现德才兼备从政君子的培养,孔子根据现实需要有选择地安排音乐教育内容。在教学科目上,孔子以“六艺”教学生,即礼、乐、射、御、书、数的知识和技能,吸取选择有用学科,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新学科,丰富教学内容。孔子的音乐教育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涵广泛,与诗、歌、舞密切结合在一起。

孔子还强调音乐所反映的内容要合乎规范,达到“尽善尽美”。“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孔子和人一起唱歌,唱的是表现美好内容的歌,唱完一曲还会要求他再唱,并且与他一起唱。又曰:“恶郑声,乱雅乐。”这就是说孔子在和他人一起交流的过程中,对音乐表现的内容十分重视,要求演唱合乎规范的善歌。他重视在音乐美的感受中渗透思想品质的教育。因此,经孔子后学总结发展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乐记》)。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说明孔子既反对“质胜文的野”――粗陋,无文采;也反对“文胜质的史”――虚浮,华而不实,而要求“文质彬彬”,相配得当,相得益彰,达到“尽善尽美”之极致。[8]这里的“文”是指文化修养,是外在的,“质”是指“仁义道德”是内在的。意思是只具有仁义道德的品质,缺少文化修养,会显得土里土气;只具有文化修养,缺乏良好的品质,会显得鄙俗粗野,只有“文”与“质”兼而有之,才配称君子之美。简言之,形式与内容均要达到尽善尽美。

五、音乐教育的功能:以“乐”树人

在孔子看来,音乐教育有着十分重要和独特的作用,他高度重视音乐的社会功用、教育作用、重视用音乐完善个体人格,促进国家的和谐、安定。

首先,孔子对音乐社会功用的认识主要反映了:“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9]这段语录是论诗的功用,也可说是论乐的功用。因为音乐有“兴”、“观”、“群”、“怨”的作用,孔子就主张充分发挥这种作用,去获取应有的社会效果。他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要有智慧、勇敢、寡欲、而且必须“文之以礼乐”(《宪问》)用音乐进行修养。[10]他重视音乐在政治中的作用,强调“为政”必须“兴礼乐”,认为“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子路》)。甚至认为,为政之道礼乐最为重要,“君子明于礼乐,举而措之而已……君子力此二者以南面而立,夫是以天下太平也”(《礼记・仲尼燕居》)。[11]孔子还重视以音乐来辅助礼的贯彻。子曰:“礼无用,和为贵”(《论语・学而》)。“小大由之;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论语・学而》)这充分说明音乐可发挥“和”的作用,要合乎礼义,须以音乐辅助。“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孝经・广要道》)。[12]这集中反映了音乐能起到安邦定国、移风易俗的社会功能。

其次,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与德育紧密结合。孔子对弟子施之以“六艺”,而“六艺”以礼、乐为首。他认为,为人必须“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秦伯》)。[13]即主张理想人格的完善是在“诗”、“礼”、“乐”的共同教化中完成的。他尤其强调以“乐”成就“诗”和“礼”的完美结合,认为音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浸入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不知不觉中使人受到教育。“乐能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能修身也”(刘宝楠《论语正义》)。可以看出孔子是把音乐作为修身养心、陶冶性情、培养品格的手段。

再次,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对人审美情感的培养也极为重视。公元前517年左右,孔子在齐国曾看到《箫韶》的演出。《论语・述而》曰:“子在齐闻《韶》,三月而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4]孔子在欣赏《韶》后给以至高的推崇,认为“尽善尽美”引发了美学史上最早的关于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批评标准,在中国美学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尽善尽美”就是孔子“中庸”哲学思想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艺术标准是“中和之美”,“善”和“美”是孔子评价“乐”的标准:善是审美艺术内容、美是审美艺术形式,当美与善共同体现在音乐中时,两者是完美统一的。这种统一集中为“中和”二字,他强调音乐对人心灵的涵美,乃至强调对人伦秩序的调节。这也反映在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及“过犹不及”的艺术主张之中。他要求音乐中感情的表现必须有一定的节制,适度而不过分,不会伤害身心,及必须“和”而不“淫”。[15]孔子认为“中和”之美与“礼”、“仁”之善融为一体的音乐是最完美的音乐,也是实施音乐教育最理想的音乐。孔子站在社会政治和个体心理相统一的高度来论述礼乐。礼乐教化不仅是“为政以德”的根本措施,也是培养个性的道德、人格的主要形式,个体人格提高了,必然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乃至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

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立足于治国以“仁”为核心, “中和”为准则和“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之中,这是儒家音乐教育思想的特征,也是孔子为儒家礼乐思想奠定的基础。它适应了孔子所处的时代以及后来封建社会历史的长期需要,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产生了不朽的影响。在创建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更要吸取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中适应时展要求的精华。在音乐教育中,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个体发展;既要训练音乐技能,更要培养人文素养;既突出音乐特点,又重视学科综合;既要满足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又应立足学生未来生活的构建;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民主的音乐教学中形成美好情操和塑造完美人格。

参考文献:

[1][2][3][6][7]修海林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146-147,157,160

[4][8][9][10][11][12][13][15]蔡仲德著.中国音乐美学史[M].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85,88,103,107,93.

[5]孙培青著.中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