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管理学范例6篇

百家讲坛管理学

百家讲坛管理学范文1

海选:三管齐下+毛遂自荐

《百家讲坛》的体制是这样,万卫是制片人,制片人下面有执行主编,执行主编下面是编导,这样分三个层级。栏目人员又分为四个小组,每个组都是有固定的主讲人,谁发现的主讲人谁就做,每个组也要为节目收视率、影响力等各个方面负责任。

即使在栏目内部,编导们也不讳言“海选”这个选拔主讲人的环节。主讲人王立群向记者透露了栏目到各个大学进行“海选”的方法,他称之为“三管齐下”:“第一,在校园网发公告,征求主讲人,全校教职员工都可以去;第二,请人文院系推荐几个好的老师,进行面谈;第三,走访大学生,让他们推荐讲述好的老师。”

除了“三管齐下”,还有一些辅助方式。比如小圈子的推荐,“小于丹”蒙曼结缘《百家讲坛》,就是因为她的学长、在坛里讲唐史的孟宪实教授的推荐;而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透露,毛遂自荐的学者也大有人在,“有的老师就把自己讲课的录像寄过去,和节目组的人套近乎,希望能得到赏识,一夜成名。”

面试:尴尬地对着镜头“胡说”

浙江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段怀清曾经参加过《百家讲坛》的面试。那十分钟的试录,用段怀清的话来说是个“尴尬的过程”,“没有任何限制,就要求你对着镜头讲十分钟。就对着一个摄像机,什么人也没有,就是胡说。”

能否成为《百家讲坛》的主讲,决策权最后还是在制片人万卫手中。万卫曾提出了“三维选人轴”理论:这个选人轴中,Y轴是纵轴,对应这个备选主讲人的文化和学术根基。X轴是横轴,也就是备选主讲人跟大众交流的能力,要口齿清楚、思维缜密,同时最好有幽默感。而Z轴,则是直指人心的,就是这个人要有人格魅力,受观众喜欢。全部符合这三者的学者,才能进入正式的打造明星程序。

包装:“职业演员”的诞生

易中天曾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你要想在《百家讲坛》讲好,第一个条件就是你甘愿被修理;第二是你能够被修理。

百家讲坛管理学范文2

神话背后,留给我们太多的冲击与思索;褪去狂热,才能呈现真实的文化生态;读解神话,就是读解当下的大众文化。尽管《百家讲坛》号称一档学术性栏目,但我们却将其划归大众文化一族,这是有着充分根据的。

《百家讲坛》归根结底是一种面向大众的娱乐形式。2001年7月9日,《百家讲坛》开播,其时的口号是“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邀请了杨振宁、周汝昌、叶嘉莹等一批大家,此时的《百家讲坛》尚具有纯粹的高端的学术意味。但曲高和寡,栏目的收视率异常惨淡,最低时只有0.02%。迫于央视“末位淘汰制”的强大压力,《百家讲坛》不得不改弦易张,2004年转向主讲人文科学,并偏重史学。而且“最终节目将观众群定位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百家讲坛》策划人解如光语)。单从受众群体这一角度看,《百家讲坛》便承担不起“学术”的重担。

对于《百家讲坛》主讲人的学术造诣毋庸置疑。但他们在《百家讲坛》的讲课方式与讲课内容却与学术相去甚远。倘若将他们的讲课内容放至专业领域进行横向的考量,断不会引起如此轰动。在讲课方式上,每一位主讲人都被要求制造悬念,创造故事性,一波三折,以吸引更多的观众,这些都背离了学术的本意,使得央视演播厅中的那些对大学讲堂的模仿仅仅是徒具其表而已。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关注更多的是主讲人本身的学术精英身份,而非讲课内容的学术价值。观众仅仅沉浸在一种“拟态的”学术氛围中,从节目中获得的更多的是娱乐,而非学术。

这些都使得《百家讲坛》的娱乐成份远远大于学术成份,成为一种较高级的“文化娱乐”形式,而非绝对而天真的娱乐。由此,我们与其称易中天为“学术超男”不如称其为“文娱超男”更具有客观意义。

文本总是在社会、文化、传播的特定语境下出现并发挥效应的,因此,对文本的读解也必须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传播语境下进行。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的重新建构,文化与娱乐逐渐成为日常生活的焦点,衣食无忧的人们开始探索精神生活的空间。《百家讲坛》之所以在转向后大受观众欢迎,是因为它巧妙迎合了观众浓厚的“历史情结”。纵观《百家讲坛》最受欢迎的节目,无一不与中国历史相关。我们都被中国历史的文化所滋养,对中国历史情有独钟也属必然。媒体在到处播放着形形的“正说”“反说”“歪说”“戏说”等诸多形式的历史人物影视剧,银幕上充斥着朝朝代代的“帝王将相”。长此以往,观众早已处于“视觉崩溃”的边缘,已不再满足于媒体制造的“虚幻历史”,而力图寻找历史的真实。于是,《百家讲坛》的转向便显得必要而及时。人们也似乎终于找到了通向历史真相、宣泄“历史情怀”的途径。

《百家讲坛》的发展也显示出媒体的成长与探索。这种新的文化娱乐形式的出现对于打破娱乐低俗化的倾向具有开创性意义,给低迷的娱乐市场指引出一个新的动向。长期以来,媒体的娱乐导向一直不高,娱乐形式匮乏,挣扎于“花边新闻”竞争的漩涡之中。娱乐节目的同质化已成为媒体的致命伤。因此,《百家讲坛》获得观众如此赞许也在情理之中。

这是一个媒体霸权初显的时代。“沉默的螺旋”理论对于我国当下的媒体现状具有不可忽略的指导意义。在众多媒体的立体式轰炸中,受众在面对媒介时看似具有了极大的自主选择权,但绝大多数媒体内容的同质化严重损害了受众对媒体的自主选择权。因为,受众所从事的不过是“多方信息印证”的工作,但当所有媒体的信息趋于相同时,这种“印证”工作就已变得毫无实际意义,受众的自主选择权就这样被“合理合法”地剥夺了。从这一角度来看,《百家讲坛》的兴旺显示出媒体在提供一个“思想的自由市场”方面的脆弱,而《百家讲坛》出现及转向在这样一个媒体内容严重同质化的时期,实际上部分地恢复了受众对媒体的自主选择权,给予了这种自主选择权一定的实质意义。

由《百家讲坛》我们可以看到媒体文化成长的印记。媒体文化的商业色彩在《百家讲坛》暴露无遗。随着栏目收视率的上升和影响力的扩大,节目中间插播广告的时间由15秒加到30秒再加到45秒……殊不知,这正成为《百家讲坛》潜藏的巨大危机。在观众所认知的“拟态环境”中,《百家讲坛》是一档科学的学术栏目,是学术的圣殿,容不得任何亵渎――尤其是广告背后的“金钱”。这种广告行为无疑会给观众带来巨大的感情伤害,会严重降低栏目的美誉度。

《百家讲坛》仅仅包裹了一层“学术外壳”,却未能带来精英文化传播的实质变化。但《百家讲坛》向我们提出了迈向媒体文化时代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媒体文化时代,精英文化何去何从?是独踞神坛,还是走向大众?媒体的发展能否带来学术的下端转移?我们到底需要构建一种怎样的“多元文化观”?媒体文化采取何种最佳形式避免商业色彩给受众带来的直接伤害?文化产品的特殊性将如何将本身纳入产业化的轨道?

百家讲坛管理学范文3

有论者认为,《百家讲坛》被观众冷落,主因是从“精英路线”转到了“学术娱乐”(按易中天的说法,这可以称作“学术选秀”),从学者的包装到利益的延续,在一个“娱乐致死”的年代,不可避免地庸俗化。

其实,早期的《百家讲坛》极富有感召力,它解读了霍金、杨振宁、童庆炳、叶嘉莹等名家的成功之道,客观地把他们的创新思维呈现在中国人眼前,因此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但匪夷所思的是,这些优秀学者的思想经常受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制,与此同时,曲解历史的易中天和于丹却逐渐走红,这一现象令人错愕,用台湾教授傅佩荣的的话说“是干丹把我挤出了《百家讲坛》”。

傅佩荣自然是虚晃一枪,他未必不知道于丹没有“驱逐”自己的能力,他不认同于丹等人的口才和学识,更看不上那种迎合俗流,摒弃思想,追求娱乐效应的伪学术。但是,于丹和易中天的走红却使庸俗学术成了既定的套路,自此后刘心武揭秘秦可卿的风流史,王立群称刘邦双性恋,纪连海谈大禹婚外情,阎崇年滥读清宫花边秘闻,诸如此类,导致了《百家讲坛》越来越像“三无”(无学术、无学理、无学者)产品。

把高深的学术通俗化,并不背离学术研究原理,如《梁祝》、《天仙配》等传说,都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搞这样的学术没有曲高和寡之虞。但是,当主讲人把祝英台扮男装讲解为“读书权作为古代女子人权的一部分”,就因“太专业”而剪掉。“人权”,顾名思义是“人的基本权力”的简称,这是中国社会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却不知道为什么偏偏让一些人敏感,既然学者不能进行专业解读,就只能去阐述祝英台的春心如何荡漾……

客观地说,作为一种特定阶段的社会文化现象,《百家讲坛》几年的“讲解历史”带动了中国的“国学热”,成就了大批有见识的学者。南京大学的傅元峰,西北大学的李浩、“武大名嘴”赵林等,都是经过《百家讲坛》走进大众视野的。这倒不是他们也具有“超级学者”不同凡响的声望,而是他们站在了反对学术庸俗化的立场,对学术媚俗痛心疾首,尖锐提出了许多批评意见,由此得到了网民的支持。

百家讲坛管理学范文4

“从此再也不上《百家讲坛》”

――太娱乐

自诩为《百家讲坛》“开国元勋”的孔庆东,曾用一种侦探小说的模式剖析了“祥林嫂到底是谁杀死的”,获得轰动效应。然而,在谈到如今《百家讲坛》的高收视率、高人气时,他却并不感冒,并当场表态: “现在的《百家讲坛》越来越娱乐化,过度注重收视率,它又不是《幸运52》和《开心辞典》,这样发展下去不行”。

“孔子和于丹都是心灵鸡汤”

――太缺少

虽然对现在的《百家讲坛》不满,但对于《百家讲坛>培养出的“学术超女”于丹,孔庆东却赞赏有加,作为孔子直系传人的他,还拿自己的老祖宗打起了比方,称“倒退2000年,孔子就是于丹”。他认为,现在这种人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于丹讲“论语”被诸多学者诟病,但孔子的这位传人却对于丹非常宽容。“有人觉得自己水平高,出来指出错误也是正常的,但不应该就此否定于丹的价值。孔子以前讲周文王,还天天被人骂呢,倒退2000年,孔子就是于丹,但是你看看现在骂孔子的人都在哪里?事实上,孔子的话也不一定每句都对。从某种意义上,孔子和于丹都起着心灵鸡汤的作用”。

“现在的大学生只配当高中生”

――太难教

孔庆东对如今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觉得像《阿Q正传》和《狂人日记》这样的文章,许多学生理解起来已经有些吃力,“年代太久远,许多学生已经无法体会旧社会如何‘吃人’,这样的课文只适合我们那个年代的高中生。现在许多高中生在看完《阿Q正传》后,只记住了一句话,‘吴妈,我要跟你困觉!’”

孔庆东建议在高中课本中多选取《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这样通俗易懂的文章,“没办法,现在的大学生只能当高中生教,高中生只能当初中生教”。

“金庸不适合进中学课本”

――太难选

孔庆东强调,学生学不好是一方面的问题,但同时老师讲课也存在很大的问题,“有老师居然能把《荷塘月色》这样的文章讲得很无趣,原因是这些老师每谈《荷塘月色》,总要和政治扯上关系,言必称朱自清以散文表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这很容易就把学生吓跑了”。

而他认为金庸不适合进中学课本的原因是篇幅太长,选择难度太大,“有些地方教材,居然把练就九阴白骨爪的梅超风的恐怖打斗场面编进教材,我看是连武侠小说的精神都没搞懂”。

孔庆东B面

现场,有活动主办方征集的小读者向孔庆东请教关于写作的问题。没想到孔庆东居然充当起了“坏叔叔”的角色,他说:“写作就是要不断地删减,就像你以后长大了找老婆一样,喜欢的很多,但不能都娶为老婆啊,要学会‘割爱’”。

孔庆东称因为自己是来自哈尔滨小地方的人,所以在北大读书时很自卑.“不小心说了几句话,却发现很多人喜欢听,还有些人居然听不懂,所以一下就建立信心了”。

孔庆东对成名感到很烦恼,“以前可以两只手放开在大街上一边骑车,一边唱歌,现在必须得装得道貌岸然;以前老爱坐公交观察人。现在老是在车上被人观察”。

百家讲坛管理学范文5

2006年11月19日,第四届上海理财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落下帷幕。《大众理财顾问》作为此次理财展会的支持媒体之一,盛装亮相,搭建了一个与上海市民面对面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在为期3天的理财展上,大众理财顾问杂志社人员与参展的当地金融机构以及业内理财专家进行了交流,共同探讨了上海理财市场的发展现状、理财媒体在市场现状下的内容功能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推动理财市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展会期间,大众理财顾问杂志社展位也接待了众多有着浓厚理财兴趣的上海市民,向他们提供理财指导,了解他们的理财需求,得到了上海市民的欢迎。

《大众理财顾问》将联袂中国保险品牌精英俱乐部主办“第六届中国保险品牌精英俱乐部高峰论坛”

第六届中国保险品牌精英俱乐部高峰论坛将于2006年12月16~17日在北京大学举办,主会场选择在具有百年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北京大学百年讲坛。论坛由中国保险品牌精英俱乐部、大众理财顾问杂志社、美国百万圆桌协会(MDRT)中国区联谊会联合主办,由北京国风共创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承办,指导单位为品牌中国产业联盟。

论坛将邀请业外名人专家、业内权威管理机构人士、资深理论学者、行业杰出领导、管理精英、组训讲师和展业高手汇聚一堂,深入、务实地交流和分享中国保险业品牌建设的思路和策略。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3H,即健康(Health)、诚信(Honest)、高品质(High Quality),通过专家演讲、嘉宾对话、讲师专题、学员分享等形式,来体现“提升保险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打造中国保险业品牌形象”的论坛宗旨。

《大众理财顾问》独家评选结果2006年度和讯财经风云榜

2006年度“中国财经风云榜”评选于12月1日正式拉开帷幕。2006年12月1~31日和讯在线接受网友投票。2007年1月27日,和讯将在北京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

百家讲坛管理学范文6

GE、飞亚达荣获最佳雇主称号

本届论坛主题为“雇主品牌重构”。在论坛上,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就“雇主品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案例”“轻管理视角的雇主品牌重构”等议题发表了主题演讲。十分钟云OA首席架构师丁雪峰博士等专家学者围绕“经济寒冬中的雇主品牌重塑”和“雇主品牌与管理创新”等主题举行了精彩演讲,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协会副会长、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力资源系主任、教授朱勇国了《中国雇主品牌蓝皮书6》调查结果报告的部分成果。论坛还进行了两场紧张激烈的尖峰对话,来自百强企业代表和业内著名专家就经济寒冬中的雇主品牌重塑和管理创新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把论坛一次次推向高潮。

本届论坛还现场揭晓了“2012中国最佳雇主”“2012中国最关注员工发展企业家”“2012中国杰出经理人”等奖项榜单。中航工业、远东控股、GE、飞亚达集团、三胞集团、东方雨虹、IBM等企业获得最佳雇主荣誉奖章。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社区发展基金名誉理事长顾秀莲,社区发展基金高级顾问、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谢安山,国家发改委研究员、教授、博导、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副会长潘金云等领导及嘉宾向获奖单位及个人颁奖。

让更多中国企业成为优秀雇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