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弟子规范例6篇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1

论文摘要:《百家讲坛》、《经济大讲堂》、《学术报告厅》、《名家论坛》、《东方大讲堂》、《农业科技》、《探索与发现》等电视栏目都属于学术性电视节目的范畴,相对教学节目它面对的受众更广泛,传授的学术内容更通俗。正因为它具有两类节目的交叉性和兼容性特征,所以它才独立成为一个特殊的栏目,拥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它独有的受众群体。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这一类节目的存在价值进行分析。

所谓学术性电视节目,是指电视传媒中以普及传播专业学术知识为服务宗旨,系统、较专门地介绍某种专业知识的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西部论坛》、《经济大讲堂》、《学术报告厅》、《名家论坛》、《东方大讲堂》、《探索与发现》等都属于这个范畴。这类节目介于社教节目与教学节目之间,它比社教节目具有更强的学术性,又比教学节目面对更广泛的受众,传授比专业教学知识更通俗易懂的内容。正因为它具有两类节目的交叉性质,所以它才独立成为一个特殊的栏目,拥有它独有的受众群体和不可替代的价值功用。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对学术性电视节目的存在价值进行分析。

实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对接

“精英”一词是指社会上具有卓越才能的杰出人物,精英文化就是这些关注社会发展和活跃在社会各领域的人所创造的精神产品,而“文化精英”是专指那些受过高等教育、有良好知识背景、从事严肃文化事业的群体。这些文化精英具有合法的学术地位和严谨的科学知识,在社会上具有一定的号召力,适合担当某个领域的意见领袖,而且传承着自古以来的文化精英们所肩负的向全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重任。

大众文化是指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照市场规律去运作,以谋求最大利润为目标,能够满足公众获得感性愉悦需要的日常文化形态。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科学技术正日益深刻地介入到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由专业的科学技术所代表的精英文化和技术正突破以往狭小的象牙塔,力图走入更为广阔的大众文化领域里,因此,现代科技的发展方向使许多科技发明不仅用于国防工业、医疗卫生、电子技术,还正在通过产品和商品的形式进入到公众的生活里,成为提升公众生活品质的一种重要产品或精神象征,如宇宙学知识、遗传学知识、纳米技术等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事例。在这种形势下就要求公众具有更高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思维方式,要求公众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来应对日新月异的科技浪潮,学术性节目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公众对于专业科学知识的渴求,因此,学术性节目也就有了巨大的市场。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学术性节目比起科学教科书来说,它不是以冰冷、坚硬的专业教学的面孔出现,而是将硬性的专业性极强的科学知识软化成了非专业公众可以接受的科普知识,并可以根据不同受众的需要,将专业知识进一步细化、通俗化、形象化,再通过电视媒介这个载体,结合高科技的电子手段和动画技术,将其传导给希望获取现代化学术知识的公众。如中央电视台著名的科学节目《探索·发现》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探索·发现》是一个以地理发现、考古发现、科学发现为主要特色的学术性极强的栏目,其所探索的是学术界的焦点问题,它所传播的既是学术界的专业知识,也是关乎到人类发展的重要知识。比如在“人类的起源”这一组节目中,所讲述的其实是非常专业的人类学知识,如果仅仅通过教科书的形式去传播人类学知识的话,其涵盖的公众面积会小得多,公众的接受程度也会低得多,但通过电视为媒介所传播的人类学知识,以其真实的考古实物和考古场地的实境拍摄,将生硬的文字教科书变成了生动的画面和带有情节的解说词,使“人类的起源”的学术知识迅速、有效地传递到更大范围的公众群里,并带动了公众对此类知识的兴趣和关注。又如在“宇宙大爆炸”一组节目里,介绍的更是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所熟知的关于原子、奇点、恒星、黑洞、宇宙大爆炸等专业性极强的宇宙学知识,但在专家们生动的解说之下,再配上完美的三维立体制作画面,宇宙学知识得到迅速的普及,从而完美地实现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对接。

提升了电视节目中的高雅文化气息

2005年前后,中央电视台一个几乎处于被淘汰边缘的学术节目——《百家讲坛》骤然成为全中国公众关注的焦点,其所播出的节目引起了全国观众的极大关注,而其推出的若干期节目的主讲人也迅速地成了全国人民熟知的学术明星。《百家讲坛》是一个没有华丽的舞台背景和更多的媒体技术支持的栏目,它完全依靠知识本身的魅力,而在《百家讲坛》出现的也多是某一领域里的学术带头人,他们的出现决定了《百家讲坛》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和感召力,其传播的学术内容也具有权威性和可信性,易形成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关注焦点,也有利于听众与专家之间的直接沟通。以《百家讲坛》中播出的老子的《道德经》为例,《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哲学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更是以往学术界的专宠和少数专业人士涉足的精神瑰宝,其精神内涵之丰富、其语义文字之难懂也就可想而知。《百家讲坛》所开设的“道德经”、“易经”、“论语”、“黄帝内经”的讲座,无疑是一组品位极高的国学系列讲座,它使生活于国学边缘或外延的人群也有了享受高雅文化的机会,从而修改了人们把电视仅仅看成是休闲娱乐渠道的传统看法,此节目所引起的关注则更加说明公众对于高雅文化的学习热情。更有一个侧面的例子可以证明高雅文化在公众心中的地位,那就是发生在《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阎崇年身上的“掌掴事件”,虽然这一极端的做法应当受到指责,但却从反面说明公众对高雅文化一样的关心、一样的动情、一样的激愤。于是,受公众的热情所鼓励,各种学术性节目本着“学术一样让你听懂”的宗旨,带着一种求索、谨慎而又顽强的敬业精神,纷纷在电视媒体这个平台上展示着学术的魅力和思想的高度,同时也开始了学术性节目不平凡的行程。正如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在《为意外的成功作序》中所言:“由于预见到这样的节目可能会因为没有观众而失去广告商的青睐,最终导致节目自生自灭,于是我们创办这个栏目之初,多少带有几分悲壮。”但这种悲壮的探求最终换来了公众的认可,也换来了电视节目中高雅文化品位的进一步升华。四川大学研究生史挺在他的论文里称赞说:“它(《百家讲坛》)的兴起,带来了中华古老文明中早已被人遗忘的故事和精神,使几乎被金钱腐蚀和商业拥抱的中华大地上开始有了新鲜的火种和在远古记忆中温暖而动人的气息。”

提升了社会各领域对学术知识的利用

当今世界已全面进入电子化传媒时代,在中国,电视作为一种拥有数亿公众的强势媒体,在文化传播以及价值导向方面的作用堪称一呼百应,无与伦比,电视早已成了教化民众、提倡新生活新理念的最好平台,也是作为文化精英的现代知识分子表现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对生活的权威解读和价值取向的最佳平台。于丹、易中天、王立群通过《百家讲坛》这一平台成了公众耳熟能详的学术明星,正是由于这些文化精英系统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但使某一学科的知识引起了更多公众的兴趣,更使得这一专业知识的使用价值得以迅速扩大,使之与其他学科相互交融的机会大大增多。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要数于丹的“论语”讲座。《论语》本是产生于春秋时代的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观念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受到后世学者的强烈追捧,北宋宰相赵普创造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精辟之语,更把《论语》捧上了政治教化的高度。而《百家讲坛》里于丹对于《论语》的精彩演绎,更把孔子的智慧讲得悬念迭起,把一个原本古老而远离生活的思想体系演绎成了鲜活的、与现代生活密切对接的智慧之源和生活宝典。在于丹的旁征博引之中,公众重新认识了《论语》的价值,也认识到了国学的价值,从而掀起了各行各业读《论语》的热潮,这从于丹在中关村签名售书时,读者排队至十几里长的盛况就可以得知。同时,因为《百家讲坛》中关于《道德经》的讲座,掀起了全民对道家始祖老子的热情,许多城市的公交车里出现了老子和“道德经”的宣传画,许多中小学开设了国学课程,并要求学生齐诵“道德经”,也推动了“国学”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小学课堂的步伐。而《百家讲坛》关于《黄帝内经》的讲座,也把原本晦涩难懂的医学文献《黄帝内经》讲解得头头是道,乃至于《黄帝内经》这门古代医学专业文献迅速地推广至全社会各个人群中,带动了全社会对于中华医学文化的关注和钻研。而目前正在不断延伸的对于《弟子规》的研究热情,也与《百家讲坛》的《弟子规》讲座有关,据说目前有许多企业家正在把《弟子规》作为自己的企业文化,根据《弟子规》制定本企业的规章制度,用以规范本企业职工的言行。由《百家讲坛》所掀起的国学文化热,直接带动了出版业、旅游业及多项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关于《论语》类书籍的发行已突破150万册,根据《百家讲坛》的模式而设计的国学教育软件正在各大书店热销,这些学术性节目在创造了国学热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中华文明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多媒体手段的运用提升了学术知识的美感效果

电视学术性节目讲解的多是与日常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纯学术内容,要想更生动、浅显地了解这些学术知识,就要调动多种电子手段,适当地加入一些动画制作和电脑技术,而这正是电视传媒的优势所在。动画制作手段使学术性节目中抽象的物质变成了眼睛可以看到的图像,从而满足了公众眼见为实的心理需求。如《探索·发现》中讲到的许多宇宙中确实存在,而人的眼睛却看不到的物质,如粒子、光速、黑洞等;如远古人类的生活场景、古代的战争场面和灾难场面等,涉及这一方面内容时,电脑制作的画面能够重现和还原历史画面,或者将原本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受众对传播内容可闻、可视、可感,并通过生动的画面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记忆。如在“宇宙大爆炸”节目中,大量关于宇宙运动的场景都是通过动画手段来完成的。这些高超的动画手段不仅展示了科技的魅力,也赋予了被摄主体丰富的色彩、曼妙的形象、生动的情节,同时根据需要实现声、光、电、影的补充表达,营造了神秘的变幻莫测的宇宙世界。在生动地传播学术知识的过程中,节目的美感效果也大大提升。

梅罗维茨曾提出“新媒介,新情境”的理论,他认为“新情境,新行为”重新形构和组织了信息情境,也必然会重新形塑和规范文化的各种因素,并影响到人们采取新的传播方式。

综上所述,学术性节目就是电视媒体与学术知识这两个远距离的学科之中的平衡点,在日益商业化的社会中,媒体永远是人们未来生活的导向,它能够将看似难以相融的两极结合在一起,学术性电视节目就是极好的例证。随着公众对知识需求数量的提高、对知识需求品位的提高,学术性电视节目将会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前景,因此,进一步加大对学术性节目的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创造,使其成为永恒的经典,就是未来学术性电视栏目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沃斯诺尔[美]等著,李卫民、闻则思译:《文化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张玲编:《传媒教育研究》,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版。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2

【导言】

“我的小孩一向对父母很不耐烦,在家里什么活也不干,但这学期开始学会照顾父母了,开始知道感恩了,对人也有礼貌了。”赣榆县黑林镇中心小学的学生家长在校门口接送孩子时,常对老师说类似这样的话。孩子转变何来?答案是“国学经典”澄清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这个回答一定出乎你的预料吧?那么区区“国学经典”本文由收集整理真的有这么大的魅力吗?它是怎样渗透到学生内心的呢?一个国学经典诵读实验班的实践案例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启示。

【案例】

五年级一班(此班为国学经典实验班)的一节晨会课上,当我把国学教辅书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每天7点半至8点之间诵读这些书目时,学生有的皱眉,有的抗议,他们认为这不是语文书上的内容,看不明白,也读不懂,是浪费时间。我一大早就吃了个闭门羹。

怎样让学生喜欢读书呢?兴趣源于生活,我从网上找到了《我被13所学校开除》让学生观看。片中打骂父母,欺负老师,好吃懒做,沉迷游戏的少年,学习《弟子规》后,居然痛改前非,做不拿工资的义工。我发现学生有了兴趣之后,又带领学生观看《90后的坏女孩》,片中的少女,娇生惯养,痛恨父母,打架斗殴,恨世吸毒,学了《弟子规》后,居然洗心革面,也开始做起义工来。通过看片,学生不再拒绝读经典了,相反同学们对《弟子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通过网上搜索和翻阅相关书籍,如饥似渴地学习《弟子规》。

在五(1)班的带动下,我校向全体师生发出了学习国学经典的倡议。国旗下讲话“淋浴书香,从弟子规开始”,实验班教师以诵读化、情境化、故事化、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讲授《弟子规》课程并指导观看百家讲坛《弟子规》。为了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我们进行了班级服务员(班干部)民主竞选。出手抄报、黑板报,召开了“诵读国学经典 传承中华美德”主题班会,听取礼仪和环保知识讲座并学习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动作。成立“弯弯腰小队”——开展你丢我捡(校园垃圾)活动。电影版弟子规在课堂上表演——利用学生们善于模仿的特点表演在生活中应该做到的细节。如:如何打电话、如何接待客人、如何做客、聚餐的礼节等。策划了黑林小学国学《弟子规》讲坛,举办了《弟子规》故事演讲比赛、《弟子规》文艺会演等。礼仪和环保组一起走进村庄,进行了环保知识宣传活动。我们每个学生都加入班级qq群,把《弟子规》学习心得写进自己的网络空间。学生慢慢喜欢上了国学经典,每天早上的课堂都会响起学生琅琅的读书声。

【反思】

学生学习兴趣的转变缘于教师创设了触及学生心灵的情境。学生行为的转变则缘于学生在各种情境中理解、领悟了经典的含义,而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应该是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慢慢汲取了经典的精华,得到了正能量。

在黑林小学,墙壁上、画廊上、黑板报上到处张贴着国学经典故事,每天的早操时间,也可以看到全体学生吟唱《弟子规》的壮观场面。在经典的浸润熏陶下,学生们厚德载物读乾坤经典,自强不息做真理文章,养成了文雅、知礼、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和行为习惯。走进我们的校园,看到的是一片整洁清新的环境;校园里的一草一木,都受到了学生充满爱心的呵护;学生们见了师长、来宾,会自觉行鞠躬礼致意;我们的升旗仪式,学生严肃认真,动作整齐划一。这一切得到了许多来校参观的教育界同仁的一致称道。

从《弟子规》《孝经》中,学生们认识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要孝敬父母,尊老爱幼。通过对古代文化的学习,我们的学生知道了我们古代中国的了不起,古代的中国人了不起,他们感受到要做一个爱祖国、守孝道、讲诚信、懂礼貌、平等待人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一个五年级的同学,从小娇生惯养,平常在家里什么活都不干,学校开展了古诗文诵读活动之后,他居然主动在家里扫地,妈妈觉得不可思议,而他

用了一句古文回答: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是我们实施国学教育的初衷,也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

我们曾在全校800多名学生家长中进行了一次关于国学教育的调查。根据回收的有效问卷统计显示,约有87%的家长认为国学修养对自身的日常生活有帮助;约有76%的家长认为国学在今天出现了文化断层;约有71%的家长认为加强国学传统教育尤其有必要;约有89%的家长认为让孩子接受国学传统教育很有必要。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3

笔者自担任职业院校负责人以来,在学校德育建设工作方面致力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和践行,收到了良好的育人效果。

2011年12月,笔者担任平顶山外国语学校(原汝州师范学校)校长,在学校师生中开展了以“厚德明理,感恩行孝”为主题的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

主要方式为:全校学生每天早上7:30到教室集体诵读《弟子规》,每周一升国旗仪式上安排学生进行“感恩行孝”演讲。以此来落实和践行《弟子规》,激发师生的正能量。

同时,每周三晚上组织学生观看道德模范人物的视频资料,每周双休日学生回家或参加社会实践都要践行《弟子规》。周日晚上学生返校后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班会,让学生汇报践行《弟子规》的具体行动,并由学生干部评选出每周班级“感恩之星”。学校每学期评选出十大“感恩之星”,并进行一次“感恩行孝”成果展演。

学校每天早上对经典诵读的情况进行检查通报,要求学生诵读时端身正意,恭敬肃立,边背诵边反思,做到“心口一致,知行合一”,让《弟子规》内化为学生的思维习惯、行为准则,升华为学生的人格素养,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深厚的道德基础。

通过一系列措施,学生的职业素养特别是道德素养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学生就业实习时,均受到用人单位称赞。平顶山外国语学校有两大就业品牌:一是双语幼师班,二是海尔订单班。双语幼师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被用人单位称赞为“最有素质的幼教人才”。平顶山外国语学校陆续送到青岛海尔集团的毕业生达到500人,是海尔集团数百家人才培养基地中稳定率最高的中职学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2002年,经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批准,由郑州轻工业学院与河南省民族中专合作办学,成立了民族职业学院。2014年9月,笔者调任河南省民族中专校长。刚到这所全省唯一的民族职业院校,笔者便在省会城市高职院校中率先开展了中华经典诵读和传统美德践行活动。从2014年10月起,每周一早上7:30组织学生进行国旗下的感恩演讲。每周三、周五早上7:30至8:00为经典诵读的时间,由辅导员组织各班集体诵读《弟子规》和《孝经》。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两个班学生在校园内开展义务劳动。

同时,学校引进河南省国学文化促进会,把学校作为促进会的常设教学基地,经常性地举办省内外大型道德论坛、国学讲坛,并进行以“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先后在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宿舍楼、餐厅、运动场和校园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安装布置了120多块介绍传统美德、国学经典名篇、圣贤名言的展板,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

半年多来,学校邀请了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总导演吕明晰,全国道德模范田秀英,中国经典经济学创始人、东北财经大学钟永圣博士等近十位传播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名人士,来学校主持中原国学讲坛,给学校师生带来了巨大的震撼与感动。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4

1831年(朝鲜纯祖三十一年),“明朝九义士”后人王德一、王德九兄弟来到朝宗岩,于岩东小谷筑坛祀,始创大统行庙。所谓“九义士”,指的是济南王以文、临朐冯三仕、杭州黄功、东昌王美承、大同裴三生、通州杨福吉、青州王文祥、琅琊郑先甲、大同柳溪山等九位明朝人。他们在拘于沈阳时,结识了当时亦质居于沈馆的凤林大君(即后来的朝鲜孝宗),后效箕子不食周粟之风,在明亡之后随凤林大君走避朝鲜,并积极协助其筹措“北伐计划”。孝宗对“九义士”一直厚待有加,这也是促使“九义士”在异国他乡依旧执着于反清复明的重要原因。然而,孝宗早逝,“北伐”落空,一直坚信“援外力以达目的,确为惟一之途”⑤的“九义士”至痛在心。从此,“九义士”作为北伐先锋的时代角色开始淡出历史,但生活上仍能得到朝鲜政府的一些帮助。比如,肃宗准其子嗣永保“皇朝人”身份⑥、世代居住“皇朝人村”⑦;英祖在赐馔之外,还免其徭役、设科授官;正祖则通过改汉人牙兵为汉旅以及设置“皇坛守直官”⑧的方式,从制度上为“九义士”后人提供谋生机会。然而,“九义士”虽有孝宗手足情深之情,但毕竟无法拥有两班贵族那样优渥的地位。随着“北伐”声浪的消退,“九义士”后人或为生计,或为排遣抑郁之心,逐渐向朝鲜各地四散迁移。⑨来到朝宗岩的王德一(号磐川)、王德九(号沧海)兄弟即是济南王以文后裔。王德一曾于1799年(朝鲜正祖二十三年)拜“守直官”,“然心常不乐城闉,寻解官,而东出惠化门外,买小庄于僻陋之区”瑏瑠。王德九自幼志气慷慨,“自号沧海居士,盖与许处士同一意也”,“茶饭讲服皆春秋尊王之义,世间荣利泊然,不入于心,为大报坛守直官,奉行职事,惟谨足不涉权贵之门,以故累拜别提而不得迁帙”。①九公茹恨而终之后,王氏兄弟遂“抱春秋而东隐于朝宗之山”②。自是,大统行庙香火不绝,朝宗岩终于拥有了与大报坛、万东庙齐名的崇明祭礼。即便在近代遭遇两次废享之后,大统行庙依然靠着明遗民和朝鲜儒林的微薄之力传承相续,表现出比大报坛和万东庙等官方祀典更为坚韧的历史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大统行庙自创设至大院君裁撤(1865年)之前,一直是独祀明太祖朱元璋一位皇帝,而同时期万东庙祭祀的是明神宗、明毅宗二帝,王宫大报坛更是将明太祖、明神宗、明毅宗三皇并祀。那么,大统行庙为何独祀明太祖一帝呢?对此,《朝宗岩志》给出了明确解释:天地生民以来,莫有盛于孔子。孔子之功,莫有大于《春秋》。《春秋》之义,莫有重于大一统。自汉以至唐宋,虽未纯行王政,一统之法,绵绵犹存。及元灭宋,其书虽存,其法沦焉。惟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大定中国,驱逐胡元,制礼作乐,昭揭经义,颁大统之历,明春秋之法。至于崇祯,天方艰难,夷虏入关,华夏髠首。于是乎,先王文物惟存于海外青丘,国有大报,州有万东,义伐之计,归于庙食,而使我遗臣子孙世禄皇壝而不见虏使者,不用虏年号者,尚其能存人纪之大防,而世其罔仆之义烈也。东国士民之起感于朝宗里名,磨崖伐石,曰春秋一脉,寄在天地间云尔,则华人之所称小中华者,于斯微矣。顾我遗民保全冠裳于中州腥膳之外,枕戈寝苫于小华岩谷之中,沧桑百年,飘零五叶,讲明万世必报之意,固守内夏外夷之法,则何可不行……遗臣诸家之有立庙以祀高皇帝之议,厥有久矣。岁过涒滩四周之甲,祠祀之思愈久而深切,积累经营,百工之需,笾豆之事,日课而夜程者,凡至七年。于此谨按苍梧之舜庙及会稽之禹庙,与夫华阳皇庙之仪而用温乔行庙之例,设帐屋于朝宗岩之地,以特祀我高皇帝。③可见,大统行庙独祀明太祖,意在循春秋义理,守“夷夏之辨”,强调中华正统观,它与大报坛、万东庙的“报恩”文化相比,意境不尽相同,“庙必以大统立号者,以明大统一脉之寄于此者,尚足以尊临天下,与大报、万东之专以崇报归向为义者亦不同”④。显然,大统行庙独祀明太祖,与其创设者的明遗民身份是密切相关的。即便此时朝鲜社会对清朝的抵触态度已有所缓和,但在明遗民心中,他们依然深藏着对故国的眷恋与痛惜。另外,从这段文献中,我们还看到,明遗民立庙以祀高皇帝之议,始于1824年(朝鲜纯祖二十四年),即明朝亡国“四周甲”时⑤;但经七年筹备,他们才最终决定“设帐屋”于朝宗岩,预定祠宇名为“大统庙”。“大统庙”取《春秋》“大一统”之意,但王氏兄弟刚到朝宗岩时,所有祭典都只能在岩旁,权且设坛进行,而无庙宇,故称“行庙”。⑥柳重教则进一步指出,“其曰行庙云者,又以寓早晚奉归中国之意也”⑦。大统行庙设享同年,黄载谦、郑锡一、冯载修三公一同离开“皇朝人村”迁居朝宗岩⑧,为大统行庙提供了更多人力上的支持。大统行庙祭享时间定于每年正月初四,即历史上明太祖创业登基的日子。

祭祀时日的特殊性再次凸显了朝宗岩文化“万折必东”、祭祖归宗的主旨。仪节上,大统行庙仿循借鉴《皇明集礼》“迎送饮福三拜之礼,祭物品数从祭以士之礼,用四笾四豆”①。这个数字与万东庙规格相同,但低于大报坛王室祭礼中的“六笾六豆”。王德一认为,“其事微,而义则深矣。俾我后人修其齐明之诚,不夺于利害之卑,不昧于夷夏之分。虽时移而世远,不忘其含冤忍痛、迫不得已者,以明春秋一统,存乎天地之间”②。王德一强调大统行庙“以臣事君”的仪节等级,就是通过增强祀典本身的规范性,来提升大统行庙在朝鲜思明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王德一还在亲手撰写的《大统行庙仪序例》里,详细记载了大统行庙的具体仪规,包括辨祀、时日、祝版、迎送词、迎神词、祭器、祭服、仪物及斋戒仪式等多项内容。一般情况下,参加祭礼者都是明遗民后裔,其分工包括“初献者一(遗臣书生中年长者)、亚献者一(遗臣书生中次长者)、终献者一(遗臣书生中又次长者)、祝一、掌仪一、奉炉一、奉香一、奠币一、进币一、赞礼三”③。所有参祭者都要进行祭享斋戒:献者、诸执事散斋二日于所在沐浴更衣,饮酒不得至乱,食肉不得变味,不茹荤,不吊丧,不听乐,凡凶秽之事皆不得预,致斋一日于斋所,不得出入,专心想念祭所事务。应参诸人致斋一日,同。④另外,祭享前一日,参祭者还要进行卫生清扫、物品摆放等准备工作,掌事者、掌庙者、掌牲者、掌馔者各司其职。⑤祭享当日,帐庙中一尺五寸长、七寸宽的笺文纸写有“太祖高皇帝神位”字样。子时,初献者以下“纶巾、襕衫、缨带、芴靴,应参诸人各具其服”⑥,就外位;丑时,赞礼者引初献者以下入就拜位,奉纸位,洗手,诣茅沙前东向立,再由赞礼者引其降复位。礼讫,赞礼者请行事,在位者皆鞠躬四拜与平身,迎、送神文,行降神礼。接着,赞礼者分别引初献者、亚献者、终献者,洗手,上香,跪拜,敬酒,读祝,即依次完成初献礼、亚献礼和终献礼。之后,所有人各复其位,行饮福礼,彻(撤)笾豆,行望燎礼。最后,赞礼者引初献者以下出祭坛,“有司彻(撤)馔,监涤祭器藏弆”。⑦整个过程虽然礼节繁多,但有规有矩,气氛十分肃穆。另外,从其祝版看,虽然明亡已近百年,但大统行庙却依然使用南明“永历”年号。用“永历”而不用“崇祯”,反映了明遗民对南明存续时期汉族政权合法地位的肯定。在他们眼中,南明虽然偏安,却仍代表“中华”。“永历历书既奉在皇坛,则事体与颁朔不异”⑧,这就将明遗民心中思念故国的情怀再次落脚在尊周攘夷的历史观上。除了奉祀明太祖,王氏兄弟还在大统行庙结束后,设坛祭奠先祖“九义士”,其祀典名曰“九义行祠”。王德九作《九义行祠仪序例》讲:君子论撰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也。祖先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诸公节义,炳如日星,而为其子孙者,终不能称扬,则无以著明于天下后世,而子孙亦不得辞其责。若夫表章其义烈,则立言者之事,固不可议到。惟是私自寓诚之道,在于立祠一节,亦以力不赡而不能成嘘唏彷徨者有年矣。⑨可见,九义行祠的创设主旨在于颂扬先祖“九义士”纯忠懿烈之功德。王氏兄弟有此祭祖想法,亦值“九义士”东渡四周甲(即1825年,朝鲜纯祖二十五年)之时。这一方面是因为时间意义特殊,另一方面,“九义士”后人衰替不振,“三公无后而祀绝,喟亦戚矣。诸家子孙之依旧成村者,其于先美,宜祀也,而今无矣”①。

九公诸姓家祭废弛,王氏兄弟倍感凄凉。于是在当年,他们便在“皇朝人村”中设置了九义行祠②:宜立祠以祀,而窃取南宋攒陵之意③,建号九义行祠,编成祠仪序例,而以财力不敷,器皿等节未能备数。仿古人席地之例,秖设纸位,帐屋铺莞于地。祭器代以瓷器,仪节用《大明集礼》迎送、饮福三拜之礼,祭物品数从祭以士之礼,而用二笾二豆,以皇坛享事后丁日,行特祀于依瞻朝阳之地。④六年后(1831年),朝宗岩大统行庙创设,九义行祠亦随迁其旁,“岁以为常,皆如仪节”,目的就是希望诸公后人“诚能以祖先之心为心,讲明尊攘之义,百年如一日,则庶不负我先帝先祖在天之灵,而如祭仪之备与不备,可以称家之有无,而实无慊于美报追思之诚云”⑤。相比于大统行庙,九义行祠更属于家族祭祀性质,但其仪式并未减省许多。参祭者仍需“斋宿而行展谒之礼”⑥,献者、诸执事分工、祭服与大统行庙也完全相同。仪节方面,降神礼、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饮福礼、望燎礼等步骤一应俱全;祝版年号亦用“永历”,而且,对于这一点,王氏兄弟是格外强调的,“若先生则天朝士大夫之家,其事体又与属国人不同,此当各行其义,以求吾心之所安也”⑦。九义行祠与大统行庙的不同之处在于,九义行祠采用“二笾二豆”的皇明士礼,致祭神位为9个,分别以一尺二寸长、三寸宽壮纸写好,按九人出生时间先后排序。仪物中,除没有迎送词外,物品种类也减少近半;但由于祭器数量往往采用“9”或9的倍数,故其总数并未减少许多。此外,王德一(1778-1854)、王德九(1787-1863)去世后,其神位亦被子嗣增置于九义行祠,作为从享(首次从享礼时间为1881年),以纪念二人之功德。不过,在二王公从享礼上,只有初献礼毕后有读祝一节,亚献礼和终献礼则皆不读祝。⑧二王公从享礼的简化体现了儒家传统的祖嗣等级观念,反映出“九义士”后人恪守尊长仪节和对待家国关系的严谨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大统行庙自创设伊始,便同时拥有了独特的从祀制度,这是大报坛和万东庙祭礼所不具备的。《朝宗岩大统坛纪》中讲,“皇坛下左傍设九义坛,而一体君臣之义,岁祀之,此则国家尊崇之常典、士林表章之公议,岂不以臣子陪从天子之义耶?”⑨这既反映了“九义士”后人对于自己明遗民身份的珍视,也流露出他们作为大明后裔的荣耀感。然而,这并不等于说,“九义士”后人刻意将自己与朝鲜社会割裂开来。事实上,朝宗岩文化与朝鲜本土社会始终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1858年(朝鲜哲宗九年),京畿监司金大根便宣布岩下居民“籴粜及大小杂役并皆蠲免,凡祭享之节、守护之役,使得以专意奉行”瑏瑠。这对于本不富足的“九义士”后人来讲,乃是莫大的支持。可以说,“九义士”后人的思明、感恩之情当中,既有对明朝和先祖的慎终追远,亦包含对朝鲜王朝尊周思明之社会大环境的深切感触:惟此东土一隅,虽地偏力弱,含冤忍痛而为皮币之役,文物之盛,得保先王之制。坛设大报,庙立万东,上自国君,下至士民,为旧君明大义者,历代以来所未有也。犄与诚卓越千古矣。凡我后昆,全其衣冠之旧,获免薙发之辱,世守三皇陟降之壝,不与夷狄鸟兽同归,我祖先东蹈之烈,不可但以垂裕言也。①尽管身处他乡,但“九义士”后人一直把自己自豪地看作是故国的遗民,而非异邦的弃民。他们把倾注了毕生心血的朝宗岩祭享视为对朝鲜本土思明文化的传承和延续。在他们心中,创设大统行庙和九义行祠不仅是九姓遗民的分内之事,也是自己作为朝鲜国子民理应担当的历史责任。随着岁月的流逝,“九义士”后人对朝鲜本土的感情愈加深切。尤其在近代朝鲜面临外敌侵侮的危急时刻,他们与朝鲜人民休戚相关、荣辱共存,对皇明故国的慎终思怀已经现实地转化为关切朝鲜本土民族自存和国家自主的忧国之情。

二、朝宗岩崇享的裁撤与恢复

朝宗岩大统行庙自创设以来,虽然有赖于“九义士”后人艰难维持,但其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却是朝鲜社会有目共睹的。然而,这一平静而庄严的民间祭礼在近代却因朝鲜国内政治改革而一度被裁撤。1865年(朝鲜高宗二年),实际掌权的大院君李昰应为加强王权,对全国书院责令关闭。书院本为教育机构,兼具祠堂职能,但在朝鲜晚期,地方书院逐渐成为士林阶层对抗勋旧贵族、乃至朝鲜王权的政治据点。大院君深知其弊,故借改革之机,裁撤书院,镇压士林。华阳洞华阳书院(建于1696年,朝鲜肃宗二十二年)作为书院中之影响最大者,自然首当其冲。②此外,大院君还把尊周思明看作是对朝鲜本国道统的僭越,毫不顾惜满朝士人的历史情感。于是,奉祀明毅宗、明神宗二帝的华阳洞万东庙被强行停废。受万东庙裁撤之牵连,大统行庙“亦准例停之”③,“自是朝宗之祀,亦不敢举九公,则坛墠亦毁”④。1871年(朝鲜高宗八年),加平郡守遣吏来此,“探皇坛事状”,盖因此地“自设坛后,居人改呼大报山,又或仍称皇坛以大报坛,朝家闻之,以为嫌逼北苑皇坛”。⑤可见,保守而集权的大院君政府即使在万东庙、大统行庙裁撤之后,对于士林动向和民间言行仍旧是如此警觉。由于守坛而不能,朝鲜政府的蠲免措施亦被取消,“籴粜杂役一如他里”⑥的朝宗岩嗣守人、“九义士”后人王俶说(王德一之子,曾担任过大报坛守直官)不得不因生活窘迫而与其子“亲把鉏犁以自给”⑦,“躬耕苟活,举目萧然”⑧。但是,在朝宗岩停享的日子里,朝鲜儒林并没有忘却“思明”的记忆。一方面,他们不断上疏朝廷,努力为朝宗岩争取复享。任宪晦在《皇庙复设疏》里称,大报坛之设,“咸出于前王不忘之思春秋之义”,万东庙、大统行庙之设,乃出于士民之“私诚”⑨,“一坛一庙,各伸情礼,其为严敬,随地自在。设以文庙事傍照,亦何尝以已建于国都、不许叠享于下邑耶?”他认为,民间思明活动无碍于国家事体,统治者所谓万东庙、大统行庙乃大报坛“叠设”之论,实在无法让人信服,“如以天王之尊,私祭于深山穷谷为靡可,则静江之祀、虞帝蜀民之祭先主,独非在于卉裳之地、野寺之旁乎……如英庙除付官屯田,无所不可,又何必以是为拘至于停享乎?”①金平默也提出,“崇明三义”主旨不同,不容阙一,“北苑之坛,藩屏故臣,伸拱北之义也;西原之庙,陪臣遗民,伸讴吟之思也;朝宗之祀,皇朝人遗裔,伸茅屋之诚也”②。李恒老、崔益铉、朴珪寿(1807—1877)等当朝名儒亦纷纷上疏:“愿殿下渊然深思,涣发德音,亟命复享,则国人知攘夷之义,而洋冦怀畏惮之心。其风声气势,反有过于三军之威矣……家国之安危存亡,皆决于此,可不念哉?”③但对于儒林的复享要求,大院君并不理会,或以“退修学业”,冷漠回绝。④另一方面,士林儒生仍然不间断地造访朝宗岩,密致诚礼于“九义士”后人。1871年(朝鲜高宗八年),柳重教托友人洪在龟展拜皇坛,访视华西先生先前拟作亭处,预定亭名“见心亭”。⑤次年,金平默率其徒崔云卿、洪在鹤到此,“为五噫之词(题为《朝宗•皇坛五噫赋》),酌献于坛,密伸诚礼”⑥。王俶说读罢,竟致失声痛泣。1873年(朝鲜高宗十年),杨州处士尹大一与其友人柳国麟亦“操文来荐一爵于皇坛”⑦。1873年,闵妃取代大院君,夺取实权,朝廷迫于压力,于1874年准许万东庙复享。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5

学校在“和爱”文化的浸染中不断开拓创新德育管理模式,以人文精神培养为重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逐渐走上了一条“和爱”理念关照下的特色德育之路。追溯“和爱”文化根源,学校在实践中探索、开发出独具校园文化特色的校本德育活动课程:“朝仪”“和风讲坛”“家长志愿课堂”……

“朝仪”:拔节成长的摇篮

“朝仪”是学校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也是学校“和爱”德育特色活动课程的重要形式之一。

每天早晨,在悠扬的《朝仪歌》音乐响起后,为时十分钟的一周一主题、一日一活动、队员自主朝仪与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文明礼仪教育开始了。学生们放下书包,边唱边跳:“老师早啊,同学们早啊,我们相互问声好……”婉转的曲调,简单又韵味无穷的语言穿越百年,浸润在文化的芬芳中,一代代一附学子开启一天的学习之旅。无论是周一国旗下讲话,周二交流身边的故事,周三主题教育引导,周四学生自主朝仪,还是周五回顾总结评价,都做到有发动、有实践、有总结。十分钟时间虽短,但形式多样的“朝仪”帮助儿童用自己的眼光审视日常行为,将德育内化成自身需求,真正走进了儿童的心灵。

学校通过自下而上,人人参与制定的模式,编写了“朝仪”校本教材《通师一附做“有教养的小公民”二十问》,并入编学校《和爱书丛》,成为学校“和爱”德育课程实用的校本教材之一。“作为一名学生,我的衣着、发型得体、大方吗?”等等二十问,让学生每天在叩问中学会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进行观照,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改变。

“和风讲坛”:德性生长的沃野

“和风讲坛”是学校“和爱”德育特色活动课程的另一重要形式。学校利用红领巾广播时间开展“和风讲坛”宣讲活动:或邀请优秀教师以学生行为养成引导为主,就某一专题进行全校宣讲;或积极开展“和爱苗苗道德小讲堂”等活动,引领学生“学规范,知礼仪”。

《弟子规》是中国传统儿童启蒙教材,为了能让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宣讲老师将《弟子规》与当今社会要求相结合,解读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再与学生联袂宣讲。同时各班班主任结合本班实际,将《弟子规》穿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中,使德育不再是枯燥、说教的文本,而是成为有情有趣的体验与感悟,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四爱”校训是学校文化的命脉与根基,是师生发展的目标与追求。学校梳理了“四爱”校训的内涵,用贴近儿童的语言进行全面而细致的阐释,邀请老师逐一进行解读,让所有学生都能按照校训的要求确定目标、规范言行、提高素质,做优秀的通师一附小学生。

“家长志愿课堂”:共生共长的生态区

学校德育活动的外延需要不断拓展,才能更有效地整合家长、校外的资源优势,为学生搭建多种平台,促使家校携手形成合力。

亲近课堂,尽己所能。2009年,学校借家委会换届之机举行了“家长志愿课堂”揭牌启动仪式,开始初步探索。2010年初,学校举行“家校携手,和爱同行”主题活动,“家长志愿课堂”在全校展开。同年9月,在南通市中外友好交流学校命名仪式上,多位家长开设的“志愿课堂”成为活动一大亮点。2011年3月,学校组织了首届“家长志愿课堂”观摩研讨活动,从此“家长志愿课堂”成为学校常态化的特色课程。

“家长志愿课堂”,让家长志愿者来到孩子中间,和孩子商量、设计安全有益的新游戏,探讨个人卫生习惯养成问题。他们展示自己多年兴趣爱好所积累下的丰硕成果:集邮展、古钱币……“家长志愿课堂”让孩子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能力,陶冶了情操,也弥补了学校原有课程的不足,为孩子的成长拓宽了通道。

尽己所长,浸润无声。家长志愿者通过家长委员会相互商讨、切磋,与老师、学校及时沟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从孩子的实际出发,探寻更多亲近教育的途径。于是,丰富的实践活动应运而生:包饺子、搓汤团、学京剧,带孩子们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入学仪式”“入队活动”“十岁成长礼”等,带孩子们感受亲情与成长的快乐……

探寻之路远不止于此,家长志愿者带孩子们走进社会,来到武警支队、人民法院等实地学习、研讨;走进福利院、贫困家庭,把爱心传递给孤寡老人和需要帮助的人;在广场开展“低碳生活大型公益活动”,爱护环境的种子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萌芽……孩子们体味着别样的课堂生趣,乐享着丰厚的活动体验,收获着多样的知识和技能,习得着良好的道德品质。

如今,“家长志愿课堂”又有了新突破:进行班级间的交流,实现资源共享;注重课后的延伸,放大教学成果。家长志愿者言传身教,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播种到孩子心田。每天上放学高峰期,家长志愿者身披绶带,在学校周边协助交警和学校导护老师疏导交通,为孩子开辟了一条平安爱心通道,为孩子的安全保驾护航。忙碌的身影、和善的言语、关爱的动作,无不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家长们志愿奉献的行为发挥了榜样的力量,学校的孩子也先后成立“苗苗志愿服务岗”等学生社团,在家长、老师身体力行的引导下,志愿奉献之风吹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百家讲坛弟子规范文6

徐爱华站在第二届两岸女企业家经贸论坛的讲台上,作着她精彩的五分钟的演讲。她说,当我踏上美丽的宝岛―――台湾,我就想起了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先生笔下那一张古老的《地图》:“旧大陆是他的母亲。岛屿是他的妻。新大陆是他的情人。和情人约会是缠绵而醉人的,但是那件事注定了不会长久。在新大陆的逍遥游中,他感到对妻子的责任,对母亲深远的怀念,渐行渐重也渐深。”是的,我们在大中华这个古老而充满无限希望的大家庭里,感受最深切的正是浓浓的亲情和温情。这温情,更是一种共渡过难关的力量……

演讲者是浙江华联集团掌门人。浙江华联集团是一家融纺织、服装、置业、信息、物流、市场等于一体的企业,在与海内外同行的真诚合作中,赢得了市场,创出了自主品牌“黛琳娜”服饰系列。她倡议大家携起手来,为社会创造新型就业机会多尽一份心,多出一点力。她在到台湾之前,浙江华联集团已成为意大利世界男装(Corneliani)一个一线品牌在中国的总。在北京长安街,华联开出了首家旗舰店。她希望更多的两岸人才加盟到浙江华联集团。

鲜花,掌声,笑声,响成一片。

一方“爱”的天地

身后,墙面上挂着一幅清新淡雅的山水画;窗外,远处是会稽山脉一丛丛连绵不断的峰峦,近处是一条流淌着悠悠鉴湖水的浙东古运河,河那边是一座生生不息2500年的古老而年轻的绍兴越城。办公室里,一位文静端庄的女士在忙碌。只见她,一头齐肩乌黑的秀发,一双智慧灵动的眼睛,一副微微含笑的面容,给人以亲和大方的印象。与她打过交道的人都说,她是个有情有义更有爱心的好人,好就好在她普通又不普通,平凡又不平凡。

她就是现任浙江华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爱华。

其实,早在四十多年前,她父母在生下七个儿女中排行老六的她时,一个“爱”字已牢牢地与她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她出生在绍兴县南部山区的王坛镇,记忆中的村子是个只有十多户人家的小村,从山下仰天老远地望去,在半山腰上,她们家的几间老屋也就藏在大山深处的皱褶里。抬头是满眼的蓝天白云,低头是满目的青山溪流。自幼靠吃玉米杂粮长大的徐爱华,眼中看到的是一个不同寻常的美好世界。王坛镇有闻名遐迩的“舜王文化”,历史悠久的舜王庙,一直以木雕、砖雕、石雕的精美饮誉中外。渐渐地她的内心里有了一个“爱美情结”。她说,她非常热爱家乡那一方美丽的山水,那里的乡情乡音一草一木常常进入她的梦乡,家乡如此让她厚爱,那她拿什么才能回报家乡呢?

“浙江华联”是一方充满“爱”的天地。

那是两年前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夏日。全国“阳光工程”办公室组织浙江、江西、贵州三省联合开展的“阳光工程服务老区特别行动”在浙江省绍兴县正式启动。培训由江西、贵州两省从革命老区组织的万余名农村劳动力。“浙江华联”是这次与“阳光工程”直接对接的单位之一。在革命老区首批农民转移就业启动仪式上,徐爱华深情地说,通过培训的老区农民,朴实无华、吃苦耐劳,作为用人单位,非常高兴能招聘到这样的员工。她一定妥善安置好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像对待自己的家人那样善待他们。一席话说得大家心里热乎乎的。来自江西瑞金的刘冬梅曾对记者说,这是她第一次走出家门,徐总的话让她觉得很幸运也很激动,表示今后一定以厂为家。

老家在安徽农村,至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汪义东,只是不少已在“浙江华联”筑下爱巢的代表之一。他父母在十年前就因病离开了他们兄妹三个。为了让生活好起来,他就走上了外出打工之路。当他来到绍兴王坛,成为徐爱华企业里的一名电烫工。每月二十日,当他手拿两千多元的劳动报酬时,总是高兴得双眼眯成一条缝,精干的小伙子仿佛有了使不完的力气。

他说,爱华师傅就是他的大家长。

原来,汪义东已在王坛成了家,已是三岁孩子的爸爸了。他的妻子蒋燕与他是同厂的工友。他俩说,他们永远记着结婚那天,是爱华师傅早早给他们备好一溜儿前去迎亲的婚车,用她自已的“奔驰”,给他们作主婚车,还专门安排出22名工友当伴郎伴娘。婚礼上,那大大的“红双喜”字,将新郎新娘的笑脸映照得透甜透甜。

一个“拚”的故事

一脸喜气的徐爱华,只要有空与人谈起办厂的事,她就会说,这么多年过来了,有好多故事。如果把一个个小故事合起来,那就是一个“拚”的故事,这故事真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啊!

故事还得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讲起。那年,她十八岁,聪颖、纯朴,向往着山外精彩世界。机会终于降临到她身上,她在王坛区工办招工中,以招考第一名的成绩被录用。在上海市虹口区参加服装培训班学习的徐爱华,感受到了大都市的新奇,看到上海人穿的衣着做工精细,款式新颖,感觉好漂亮。

徐爱华认定搞服装这行当。学成回家后,她就向工商所申领了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买了一台“蜜蜂牌”缝纫机,准备了一把剪刀、一把市尺、还向人家借了一只用火炭的烫斗,又租下镇前西街三十号的两间破平房,第一次以店主的身份打出了“爱华时装店”的牌子。

她写了一页“爱华时装店招收学徒”的文稿,兴冲冲地跑到区广播站,恳请播音员播一播。效果还真不错,报名的学徒来了十九个。她铭记着这1983年。

这是大山的女儿徐爱华在创业征程中迈出的第一步。

开张这天,学徒一个个自带缝纫机向爱华报到,她开始手把手地教徒弟如何设计、裁剪、缝制。后来她从学徒中留下了七个,开始筹办服装厂。办厂首先要有业务,她跑东跑西抱着和气生财,赚点辛苦钱的初衷,为一些集体单位加工茄克衫工作服。每次送货上门,拿回来一点加工费,但这总会让徐爱华信心倍增。

有一天,她接到通知,说她租用的两间平房要收回,新建敬老院。她二话没说,当天就搬。她与徒弟将厂里所有东西暂时搬到了马路斜对面的一间小屋里,这也是她家凑钱新买的一个铺面。只是这房子当时还没完工,墙面也是毛坯。

“没办法,只能咬咬牙挺一阵子再说。”

快过年的时候,徐爱华接到上海一个建筑工地要她马上做一百二十六套工作服的业务,她与徒弟们高兴得跳了起来。为了节省布的原料成本,她直接与纺织厂家联系采购布料。于是,一间小小的弄堂屋里没了白天和黑夜,师徒心贴心地忙乎了十多天,做成了。徐爱华决定天一亮就出山进城,再坐火车把货直接送到上海工地上去。

“爱华送工作服来啦!”工地上的队员一个个急不可待地大号、小号纷纷试穿起来。问价格,低得不可思议。对方不好意思,要加价,她就是不要。

临走时,工地上的队员个个向她挥挥手,目送着这位绍兴的山里姑娘。

一大早坐火车回程的徐爱华,到绍兴后,去王坛的客运班车因是下雪天已停开了。为了省下一夜旅馆费,她只有一个念头―――走!从城里到山里,88里路,一个钟头走10里,最多夜里十点前就能到家了。

冬夜,风如刀刮一样,天空中飘着鹅毛大雪。两旁是黑漆漆的山,路上越走越白,徐爱华走得有点害怕起来了。她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赶路,到自己村里已九点多了。整整走了十一个钟头!浑身雪花的徐爱华走进家门,抱着母亲呜呜地哭了起来。

早在十年前进厂的检验员王晓英,做过裁剪、搞过设计,今年刚满30岁,是徐爱华的关门徒弟,如今已乐滋滋地当上了一个三岁女儿的母亲。她说,师傅深夜走雪路的事,也成了大家不怕苦、不怕累的一笔精神财富。她还说,师傅从那一年后,就带领技术人员开始自己搞服装设计、制作了,公司生产的各类男女休闲茄克、长短裤、睡衣套、衬衫、时装等“黛琳娜”品牌系列服饰,远销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法国、德国、中国香港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本打算出国求学去的现在人民大学经济系读大二的师弟,是师傅的独生儿子。师傅说,小宝贝临产前的五天,自己还要跑到柯桥轻纺城去进布料呢。师傅为啥能吃得了这份苦,主要是做事的责任心。轻声细语的王晓英这时指着一箱子师傅交给她的书,自豪地对记者说,这本是十年前的《上海服饰》、这本是五年前的《国际服装动态》……原来,徐爱华二十五年如一日,她只要出省出国去总要带些专业书籍回来。另外,还总不忘记带点糖果、香水、服饰之类的小东西,让徒弟们也高兴地分享到师傅的一片心意。

一种“赢”的感觉

“你好,徐总!真的很高兴能与你接上头……”

一个春暖花开的时节,徐爱华接到了一份来自欧洲客商的价值两千万元的服装订单。

说起这份订单,她还有一个有意“违约”的公开秘密。

那天,一位欧洲客商慕名拿着一批女式服装样品和图纸,要求“华联”加工十八万件时装。双方签订的合同明确规定:由于产品是夏季服装,客商要求“华联”在两个月内交货,如一方违约,必须支付巨额赔款。

“华联”赶紧组织生产,可几天下来,凭着多年积累的欧美市场信息,细心的徐爱华发现了问题:欧洲客商提供的服装款式,在当年夏季不大可能在欧洲市场畅销。

“是继续生产,还是停下来?”徐爱华犹豫了:如果不停下,明摆着客商要亏本;如果自作主张停下来,公司可能要承担违约的巨大风险。经过深思,徐爱华下了决心:“宁可承担违约风险,也不能让客户明着吃亏!”这样,公司只做了四万件女式时装就停止了生产。徐爱华一次次联系这位欧洲客商,详细阐述自己对欧洲女装市场的理性分析。当时客户将信将疑。不久,夏季的市场反馈信息很快就来了:交货的四万件女式时装投放市场后果然滞销。

逃过一劫的客商万分感谢徐爱华。如果没有她及时“违约”,他将多损失七十多万元。这位客商为她的诚信意识所折服。

“非典”时期,这位欧洲客商专门送来了一张两千万元的服装订单。令一年到头在忙碌中度过的徐爱华感慨万千。

润物细无声,当春乃发生。“浙江华联”因此在“创业、创新、创牌”的征途上,先后被评为“中国服装行业双百强企业”、“全国青年文明号”、“浙江省国税纳税AAA级企业”、“浙江省诚信企业”、“省重点民营企业”等。企业还顺利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黛琳娜”服饰品牌被列为国家免检产品、浙江省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徐爱华本人也先后获得“中国企业改革十大杰出女性”、“中国女性创业创新奖”、“全国农村妇女双学双比女能手”、“浙江省杰出民营企业家”、“浙江省三八红旗手”、“绍兴县慈善之星”等荣誉;她还被推选为省十届、市四届、县十二届人大代表,还兼任了省、市妇联执委,绍兴县妇联副主席,绍兴县服装协会会长等社会职务。

能者多劳。光环背后的徐爱华,其实从内心里很想好好放松放松,甚至偷懒一段时间。现已取得经济师职称、研究生学历的徐爱华对退休的生活憧憬良多,比如和丈夫、儿子一道周游世界等等。但当她一回过神来,却又说:“不知要到哪一天才会有这福气呢!”

张素珍指着厂门口“在家里上班,为自己工作”的醒目标语,说爱华师傅是她们企业千余员工中的大家长(其中女工占到90%以上,仅王坛山区里的本地妇女就有三百多名),是她们妇女的贴心人、好姐妹。还说她有一副菩萨心肠,修桥、造路、救急、救难、助学、结对的善事、好事经常做。

前两年,徐爱华随一个经贸代表团考察加拿大,她的合作对象lavienrose带着全家人在机场迎接他们代表团一行,又带他们看了其店铺已由原先的十六个,发展到现在的两百多个,而且,所有货柜里都能看到“黛琳娜”的服饰品牌系列产品。徐爱华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一种愉悦和幸福!

上一篇水稻种植规划

下一篇网上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