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毕淑敏范例6篇

百家讲坛毕淑敏范文1

幸运的是,多年以后,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出版之前。在鲁迅文学院一位导师的引荐下,毕淑敏爽快答应为我的散文集《黑白梦幻》写序。至今,我仍清晰记得初次拜见毕淑敏时的情景。那天,当我徘徊半天,终于鼓足勇气敲开门时,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张慈眉善目如菩萨的脸庞,要不是她微笑着说:“你好,我是毕淑敏”,我绝对以为找错人了。她的模样与我事先想象的庄严肃穆和高高在上的名人气势大相径庭。从开始到结束,她一直都微笑着,满脸的亲和力如磁场一样将我吸引。

她说话不紧不慢,语调和缓悠长,声音轻柔,带着一种娓娓诉说的味道,很快就消除了我的拘谨,不知不觉跟她谈了许多。与她交谈,感觉就像与一尊菩萨交流一样,很放松,心里没有任何障碍。同时感到她微笑地望着你仔细倾听你说话的样子,很像一位关心人体贴人的邻家大姐。于是,聊着聊着,我突然忍不住冒出一句:

“我还是别叫您毕老师,叫您毕大姐好么?”她会意而温馨地笑笑后爽快答应了。从那以后,我就一直叫她毕大姐,而她也毫不含糊的把大姐般的温暖带给我。

当时,毕淑敏为我的散文集《黑白梦幻》写序时,书稿送给她还不到一周,她就打电话说序文已写好让我去拿。我没想到她竟然写得那么快,因为我知道作为名人的她,很忙很忙,尤其像我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从甘肃偏远小县城到北京来奋斗的文学小青年,她大可不必放在心上。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我那参差不齐的10多万字的书稿,她竟然看得那么仔细,标点与错别字她都帮我改了不少,我在深深钦佩她做事的认真与严谨之时,一股热热的温暖即荡漾在心中。

我很喜欢毕淑敏写给我序文的标题叫《清醒的女孩》,在序文中,她给予了我许多的肯定、鼓励及希望,这无疑给我喜欢文学注入了坚定的信念,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在这份信念中,保持清醒的意识,真正做一个清醒的人,以不至于在浮躁的时代中盲目跋涉从而轻易将自己迷失。

在序文取回来后不久,我收到了毕淑敏寄来的邮件,打开是两份《北京青年报》。正感纳闷时,突然在报纸专栏版最醒目位置,看见了《清醒的女孩》一文。原来,她把给我写的序文发表在了《北京青年报》上。这真是我没想到的事,打电话过去向她致谢,她说不用客气,只希望我能好好读书,慢慢来,不要着急,坚持写东西,好好努力。她声音亲切、温婉、圆润,依然让人能够听到她的微笑。那微笑的声音,让人心里倍感温暖,而那温暖,又带着一种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十分珍贵的激励与鼓舞。

后来,更温暖的是,那篇发表在《北京青年报》上的序文,让一位正在北京探亲的扎伊尔国王的助理在无意间看到了。那位国王助理名叫钟璞,是甘肃兰州人。他读了文章后,通过《北京青年报》找到毕淑敏,说要在经济及环境方面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当时正好我回了甘肃老家,毕大姐很热心的到处打电话找我。后来终于联系上了,毕大姐给我留下了那个扎伊尔国王助理的电话与名字,再三叮嘱我尽快与国王助理取得联系。

此事让我非常感动,那感动让我珍藏多年至今。虽然最终因为我个人怕给别人添麻烦,甚至觉得那是一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事而没有和那个好心人联系,但那个人的电话与名字并没有因为我的电话本换了一个又一个而被遗失,我感到我一直保存到现在的那个名字与电话,已经完全超越了仅仅是名字与电话的意义。它们犹如包裹在我心盒里的一个轻易不肯打的贵重物件。每当我看到或想到它们,我的内心就有一种温暖的感觉――在这个世界上曾经有一个人那么想帮助我。而为这帮助牵线搭桥的人,就是毕淑敏,我亲切的毕大姐,于是心底又涌出一股宏厚的幸福与温暖。

2008年,我在爱好文学的道路上跌跌撞撞跋涉十数年之后,为了给自己一个确认,我申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毕淑敏成为推荐我入会的三位介绍人之一。在填入会申请表时,我打电话给毕淑敏,希望她当我的推荐人,毕淑敏二话没说就欣然答应了,接着她查看了一下日程表后,定了时间让我把申请表送过去,挂电话前,她说:“不好意思,我太忙了,就辛苦你跑一趟吧!”

那天见到的毕淑敏,气色非常好,红润而有光泽的脸庞,带着那种我十分熟悉的和煦暖人的微笑。她上前用手轻抚一下我的脸颊问:“最近怎么样啊?小张晴。申请表呢?”她很快就为我填完了申请表,并说:“这是件好事,也该到时候了,只要坚持,慢慢地,就会一步一步走出来。”说着,她又伸出手,轻抚一下我的脸颊,微笑着说:“好样儿的,继续坚持,好好努力哦!”

“坚持”、“好好努力”,是毕淑敏对我说过的频率最高的话,它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温暖。

王蒙曾说:毕淑敏太良善,看年过半百的毕淑敏谈笑风生,也许你会诧异,几十年的风雨经历似乎都没有在她的心里留下痕迹。即便是在她作品的一些悲剧情节里,你也可以读到温暖。

温暖,是心灵的维生素,当它在滋养你的时候,你会感到生命的健康与富足。

认识毕淑敏的人,都觉得她人缘很好,是那种总能给别人带去温暖的人。她身上有一种博大的悲悯与体恤情怀。她先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当了作家以后,也没有忘记医生治病救人的宗旨,再然后又以关注人们灵魂的方式,成为一个具有普度众生的宏愿和苦口婆心之耐性的心理师。

《红处方》、《预约死亡》、《拯救》、《血玲珑》等作品,她关注人生,关注女人,关注死亡,她一直替弱势群体抒发内心的痛苦与挣扎,并替他们作着一种呼唤,一种抚慰。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但主旨其实平实和悦。她是要她的读者更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从她做心理师开始,她关注人生的角度更深刻更有力了。

尼克松总统早在20世纪70年代曾预言,20年以后,人类将进入精神状态的内分泌失调时期,也就是人类将面临过度的焦虑、紧张、浮躁、抑郁、恐慌、自杀欲等情绪的严重困扰,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人都将需要心灵与精神方面的理疗,换句话说,就是人类需要“观音菩萨”式的人物来拯救和普度。

毕淑敏正是以她的善念与大包容大智慧的佛性,率先担当起了此项艰巨的重任。她不仅以行为方式,替许多深陷于精神障碍与心理危机的人们,开出一份份暖意熏人的心灵处方,以拯救他们脱离无边的苦海,同时又以勤奋写作的方式,先后推出了跟人类心理密切相连的《心灵七游戏》《女心理师》(上下两卷)等作品,以此探索当代人心理困惑及救赎突围之路。

2008年5月,毕淑敏本来是在游轮上进行人生的第一次长长的环球旅游,当她听说四川发生“5・12”汶川大地震后,她在海外公开为祖国募捐善款,然后带着善款,毅然走下游轮,回到了祖国,亲手把款项交给了中国红十字会,然后又于“六一”儿童节赶往灾区,为那里的孩子们进行心理救助。2009年下半年,她应“百家讲坛”邀请登台演讲,录制了20集关于幸福话题的讲座。最近她又推出了新书《破解幸福密码》,以启发人们如何拥有一颗和谐平衡的心灵,从而获得由内而外的幸福。用她的话说,就是:“我愿从此以微弱跳动之心,做真诚美善之文字,以应答沧桑无序的人间。”……

这就是我所认识的名人毕淑敏――有人缘、有佛缘,有一颗悲悯之心,亲切温暖如邻家大姐。

百家讲坛毕淑敏范文2

我的家是宁静的,温暖的,甜蜜的,同是也是安定的。虽不怎么华丽,却被我和老公收拾的特别的雅致。生活中那点点滴滴的幸福,实实在在的欢乐,时刻都把家装扮得暖意融融。家里还有我可爱的小女孩,所以我的家每天都洋溢着爱和情。每天,女儿上学,老公总不忘给她一句贴心的唠叨,女儿会送我们一个飞吻。女儿上学,我和老公会出去散散步,再把中午的菜买回来。生活就在平淡中度过。

其实所有的幸福都是平淡的,只要你不要对生活要求什么,生活自不会苛刻你。我们夫妻都在戈壁滩上班,回家少,对父母和孩子都有亏欠,所以回家我们都是尽量的弥补他们,其实我知道,失去的就失去了,任何的弥补都不起作用,但我们只能这么做了,还好,家人对我们很理解,并不怪我们,妈妈说:只要你们平平安安回来就行,可女儿却说:我好想让你们给我开加长会。这时的我,只有把眼泪吞进肚,给他们一个拥抱。并给他们做好吃的。女儿喜欢吃我做的饭,每次吃完都说,妈妈,我又胖了。看着她可爱的表情,我再累我也值得,

记的有一次,我们俩都在上班,女儿打电话来给我说,幼儿园想组织亲子活动,邀请家长共同来窜参加,问我们来不来,我拿着电话不知道说什么,只能让老公给女儿说,老公说了半天,女儿不生气了,电话挂完,可老公却哭了。

曾听毕淑敏在《百家讲坛》讲到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金钱,幸福不等同于长寿,幸福不是多子多孙,幸福不等同于健康。有钱了就会很幸福吗?在我理解来,父母健康,兄弟姐妹生活幸福,我的小家天天都有欢笑,这就是我一个平凡女人的幸福观。。

百家讲坛毕淑敏范文3

关键词: 胡文楷 历代妇女著作考 清代 著述

《历代妇女著作考》一书,共著录汉魏至近代4032位妇女作者的著作,其中清代3670人。此书收罗宏富,著录翔实,泽惠士林。然大醇小疵,偶有遗漏,在所难免。石吉梅等《清朝江西妇女著作补考》共补55位江西妇女作者的著作,李豫《〈历代妇女著作考〉订补十二则》共补3位山西妇女作者的著作。我在披阅文献的过程中,亦检索到20位妇女作者的23种著作,不为《历代妇女著作考》(1985年增订本)所载。兹依其体例,整理如下。

绿萼吟馆存钞一卷 王达三撰(见)

达三字令平,浙江萧山人。原籍山西太原。民国七年(1918)嫁金坛魏业镛(字韵笙)为继室。受教于建康粹敏学堂,后赴曲阿(今金坛)仁劬女校执教。此集民国十四年(1925)绿萼吟馆校刊藏板排印本,妹达五(字令彝)题字,1册,南京图书馆藏。有魏业镛、夫兄魏业镇序,侄女魏诗均跋。计五古一,七古二,五律二十,七律六十八,五绝五十六,七绝一百四,五言排律一,七言排律一,词十五阙。凡游览山川之雅兴,家国悲悯之深,朋友别离之苦,悉赋于诗。

名花百咏一卷 王素襟撰(见)

素襟,号莲光居士,江苏丹徒人。高云妻。夫妇二人皆工吟咏,时相唱和。高云(1759~?),字青士,号蟾光,江苏丹徒人,官至汉江知府。《名花百咏》一卷,与高云《云笈山房合集》二卷合刻,嘉庆间刻本,4册,10行21字,白口,左右双边,单鱼尾,中国国家图书馆、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藏。前有嘉庆二年(1797)高云序,后附嘉庆二年(1797)王素襟跋。均为咏花之五言律诗,计一百又八首。多加考订,分注各诗之下。《云笈山房合集》二卷,诗词各一卷,有伊江阿《云笈山房记》、洪范《高蟾光先生五十徵诗启》、范涛《高蟾光先生五十寿序》、嘉庆十六年(1811)陈光用《云笈山房后记》,刘墉、毕沅、孙星衍、丁辍⒃枚、王文治等题词。

秋绮轩遗诗 王敬仪撰 养真室集著录(未见)

敬仪(1871―1900),字静宜,江苏铜山人。祖籍山西,祖上商于徐,遂落籍铜山。光禄寺署案峦女,嘉诜(1861―1919)妹,唐某妻。颖慧婉淑,明大义,警敏善治事。年十二适唐氏,事公婆有礼,族党称之。后因病殁。《养真室集》附《秋绮轩遗诗・秋声》诗一。生平可见嘉诜撰《适唐氏亡妹诗略》、《适唐氏亡妹〈秋声诗册〉序》。嘉诜,原名如曾,字少沂,一字劭宜,晚号蛰庵。性至孝。生平可见金坛冯煦撰《王劭宜墓志铭》(《养真室集》附)。

寄愁集 史师孟撰 [嘉庆]溧阳县志卷一四才媛著录(未见)

师孟,江苏溧阳人。生员史事妹。嫂贺洁殁后,作诗挽之。擅才思,理家之暇,惟好吟咏,小词颇纤险。

学步诗草 吴氏撰 山阳诗徵卷二六淑媛著录(未见)

吴氏,江苏山阳(今淮安)人。嘉庆六年(1801)岁贡朱善正妻,秀才吴梦芝妹。《山阳诗徵》收诗四首。

史论二卷 吕氏撰 [光绪]溧阳县续志卷一二才媛著录(未见)

吕氏,江苏溧阳人。狄应辰继妻。幼习经史,明大义。母病,l股和药以进,疾因是瘳。归狄后,克尽妇道,善事公婆。生子廷鉴,无力延师,女红之余,辄亲自课读。《溧阳县续志》卷一二《人物志才媛》:“(氏)手著《史论》两卷,毁于兵燹。后廷鉴登同治癸酉贤书,文名满大江南北,得力母教居多。”[1]光绪四年(1878)旌。廷鉴字衡堂,江苏溧阳人。同治十二年(1873)举人,候选教谕。

家范十二则 汪氏撰 [光绪]常山县志卷六五列女著录(未见)

存心录一卷 同上

汪氏,浙江常山蒋家园人。徐灏妻。性温柔,通经书,孝公婆。《常山县志》卷六五《列女》:“姑病,l股之,病遂痊。教子侄以立品敦行为先,著《家范》十二则、《存心录》一卷。年五十三卒,督学吴公旌曰‘贤母可风’。”[2]

半潭秋水草堂吟草 沈粟香撰 [民国]德清县志卷九闺秀著录(未见)

粟香,浙江德清人。嘉庆二十三年(1818)举人建德训导凤飞(字瑞清)女,定海教谕黄际春媳,诸生黄晋妻。少承家学,通翰墨。治家和睦,戚党美之。后连遭大故,子三人相继亡,孑然以终身。寿七十余。所著《半潭秋水草堂吟草》,俞樾为之序。

茹雪楼诗词草 沈瑞英撰 锡山历朝著述书目考卷九闺媛著录(未见)

瑞英(1842―1875),江苏无锡人。汪震(字屺堂)妻。《茹雪楼诗词草》,诗词各一卷,与汪震撰《爱邱山人存稿》合刻,书名题《爱邱山人存稿、茹雪楼诗稿》。此集有光绪二十四年(1898)竹简斋石印本,1册,9行20字,黑口,左右双边,单鱼尾,浙江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针馀吟稿四卷 马曾筠撰 [光绪]南汇县志卷一七人物志著录(未见)

曾筠,上海奉贤人。祖泰女,乾隆五十九年(1794)举人祖临侄女,李桂馨妻。年十三即解吟咏。祖父光裘刊《长笛楼吟草》,氏为校对。婚六载遽殁,年二十六。《南汇县志》卷一七《人物志》:“(曾筠)著《针馀吟稿》四卷,遭寇乱已佚,仅有传诵作数首。”[3]光裘,字少坡,孙家桥人。敦行积学,邃于经术。尝北游燕赵齐鲁,南历吴越,所过山川名胜皆见于诗。

绣贞吟草 张勤撰 紫苹馆诗钞续钞著录(未见)

勤(1843―?),字承明,号昭文,江苏上元人。道光六年(1826)进士、湖南保靖知县介福孙女,廪生继庚次女。幼字上海候选同知周q长子周名藩。名藩(1845―1853),乳名潘儿,咸丰三年(1853)金陵城陷后随母投池死,奉旨旌表儒童。继庚(?―1854),字炳垣。金陵城陷后,混入韦昌辉府教书,挑拨太平军内讧,事败被杀。承明见父死之惨,绝食数日,居恒饮泣。稍长,矢志守贞。咸丰七年(1857)嫁入周门,时年十五。克尽妇道,守贞四十七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江宁邓邦述等为请旌表,时年六十一。王永年《紫苹馆诗钞续钞》序中收承明诗三首,集中《题上海周母张孺人〈绣贞吟草〉后》及《读〈怀柏山房随笔〉兼〈绣贞吟草〉两集后》中共引《绣贞吟草》诗六首,且于其身世述之甚详。

绣馀遗稿 梁淑撰 a海诗存卷一五闺秀著录(未见)

淑(?―1830),字慕贞,江苏海州人。麟珏女。幼与弟淄从父读,喜吟咏。父母视如掌上名珠,凡问名者皆未许。道光五年(1825)秋,淄应省试,卒于建康(今南京),年甫弱冠。慕贞哀戚过于双亲,道光十年(1830)甫字凌氏而卒。《朐海诗存》收诗五首。梁淄字原山,一字墨川,诸生。《a海诗存》卷一六收诗六首。

步虚楼小稿二卷 许梅英撰 a海诗存卷一五闺秀著录(未见)

织云房小词一卷 同上

仙仙馆联吟二卷 同上

梅英字韵仙,江苏海州人。乔林(1775―1852)女,诸生吴筠(字刚仙)妻。儿时辄染翰墨为戏,婚后日课一诗,集而成卷。父乔林老而无子,极钟爱之,日相探望。婚后八年殁,留三岁女。《朐海诗存》收诗三首。

烬馀零稿 郭莹撰 山阳诗徵卷二六淑媛著录(未见)

莹字石镜,江苏山阳(今淮安)人。诸生瑗妹,嘉庆中诸生陆宝临妻。幼娴翰墨,工诗词,于针线之暇,必执经史。常与表娣戴祉亭、侄女水衡相唱和。后公、婆、夫、子怀生相继而亡,所作诗文亦多焚毁。《山阳诗徵》卷二六《淑媛》收诗三首,附姊韫亭《〈烬馀零稿〉序》。《山阳诗徵》引潘德舆《题〈烬馀零稿〉》诗云:“文章今古贮清贫,几见朱门笔有神。不信闺闱耽秀句,也教坎暗街丈怼j党鞠积诗情厚,灯影宵孤史论新。莫怅飞花兼断梦,百年风藻属斯人。”[4]石镜咏《雪美人》有“短梦虚花误此生”句,故潘诗云然。兄瑗,字芋田,号蘧蘧,嘉庆中诸生,与潘德舆(1785―1839)为至交。著有《寓庸室遗草》。《山阳诗徵》卷二五收诗二十二首,传云:“郭氏世习为诗,毁齿成童,解识声韵,闺秀多才,亦能咏絮。一门风雅之盛,里人竟称之。”[4]

浣香诗钞 叶令昭撰 清人别集总目著录(未见)

令昭字萍渚,浙江归安人。佩荪(1731―1784)三女,侍讲学士邱庭V妻。此集有道光七年(1827)归安叶氏刻本,1册,6行20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末页有墨笔题识,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静一轩诗草 刘鸿烈撰 锡山历朝著述书目考卷九闺媛著录(未见)

鸿烈(1705―1738),字师厚,江苏无锡人。华育渠妻。

绣馀吟诗词钞 蔡清华撰 [民国]德清县志卷九闺秀著录(未见)

清华,浙江德清人。乾隆四十四年(1779)举人夔(字绍卿)女。工诗词,善绘牡丹。

家范十六章 萧氏撰 [民国]甘泉县续志卷二七列女传著录(未见)

萧氏,江苏淮安人。甘泉李端诗妻,光绪十四年(1888)举人曾麟母。父j无子,以所学授之,通经史。幼以孝闻,归李后事公婆如父母。中年夫殁,教子光第、曾麟必以礼法,治家慈惠严肃。曾麟官知县,犹时立屏后觇其听断当否。

冰心吟草 薛氏撰 锡山历朝著述书目考卷九闺媛著录(未见)

薛氏(1796―1850),江苏无锡人。谨度女,顾豫(字焕文)妻。

绿香吟稿 顾嗣徽撰 锡山历朝著述书目考卷九闺媛著录(未见)

嗣徽(1845―1870),字亚芬,号赋茗,江苏无锡人。附贡生赓陛女。守贞不嫁,能诗。

修梅吟草 龚凤云撰 锡山秦氏文钞卷一二著述著录(未见)

凤云字修梅,江苏无锡人。桐女,同治七年(1868)句容训导秦焕妻,秦毓钧(1873―1942)祖母。秦焕,原名熙,字笠亭,无锡廪贡生。生平笃嗜性理诸书,为学以躬行实践为主。《续纂句容县志》卷八《人物宦迹》:“(秦焕)持身俭约,教士循谨,门庭严肃,妇孺终年不出户限。”[5]

参考文献:

[1][清]冯煦等纂修.溧阳县续志[Z].中国地方志集成(第32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清]李瑞钟等纂修.常山县志[Z].中国方志丛书(第209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

[3][清]杨守敬.光绪南汇县志[Z].中国方志丛书(第42册).

百家讲坛毕淑敏范文4

1965年生于香港,祖籍广东番禺。她成名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八九十年代香港乐坛仅次于梅艳芳的流行歌后,与叶倩文、林忆莲、邝美云、刘美君等共同构成当年女歌手的星光璀璨。2010年开始打造国语歌并进入内地市场,将为亚运会献唱主题曲《亚细亚》。

作为土生土长的香港歌手,自小听着广东歌、英文歌长大的陈慧娴,向来以清晰而充满感情的唱腔见称。从《逝去的诺言》、《傻女》、《千千阙歌》到《飘雪》、《红茶馆》等,弥漫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浓情与梦幻,首首堪称粤语经典,许多年过去了,它们在KTV的点唱率仍然居高不下。经历过宝丽金的辉煌,也曾与影响至深的监制结缘,陈慧娴说,上世纪80年代的歌手都是幸运的,他们生逢其时,早一点晚一点都不是最好的时间。

对话人

叶晓萍

南都娱乐周刊驻香港记者

天才少女一夜走红

“我简直就是属于宝丽金的”

今天已是“中女”的陈慧娴,外表依然是少女的型格,而她当年成名,走的也是天才少女路线。出生于书香人家,从小模样清纯标致又伶牙俐齿,她经常在各种校际歌唱及朗诵比赛中崭露头角。所以当1983年,当时颇有名气的制作人安格斯在筹备一张名为《少女杂志》的唱片时,18岁的陈慧娴就被举荐成为三位少女歌手之一。也许是天资过人,也许是天意造就,她比另外两位少女陈乐敏、黎芷珊(现为TVB娱乐新闻节目主持人)被多安排唱了《逝去的诺言》,这首略带古典忧郁色彩的流行歌在1984年一推出,居然在港台音乐榜停留了十多周,陈慧娴一举成名。两年后,她正式签约创造了香港流行音乐顶峰的宝丽金唱片。在拥有许冠杰、徐小凤、谭咏麟等重量级歌手的宝丽金,陈慧娴仍以少女偶像的独特形象在市场上广受欢迎。

南都娱乐:咬字清晰的确是你很明显的风格,好像也跟从小的经历有关吧?

陈慧娴:我从小在香港就参加很多朗诵之类的比赛,到中五、中六的时候参加朗诵比赛,很老实地说,也不是在唱歌之后才成名和见报的。从小到大我在家里就听英文歌、广东歌,对自己发音要求很高,我自己唱歌就是字正腔圆的,其实很多人是听我的歌学粤语的,而且他们都不用看歌词,听我唱歌就知道我在讲什么。

南都娱乐:十八岁就出唱片,年少成名时众星捧月,是不是很有小公主的感觉?

陈慧娴:我又不觉得我是小公主,但旁边的人会觉得我是最被宠的一个,男朋友、监制宠我啊,我的唱片公司也很宠我,比如说我要睡得好、声音要变得很好才会去录音,就算是定好了日程,我都会取消,换了是别人即使喉咙发炎也要来啊。你知道啦,公司整个计划是有的,比如陈慧娴几月几日出碟,但就试过推迟了三个月。我紧张嘛,一首歌我要录得最好最满意,才肯出碟。可能公司也了解,这个人是需要这样的,她不是刻意去给别人出难题。

南都娱乐:成名两年后签了宝丽金,这对你来说是音乐生涯最重要的阶段吧,最初公司有没给你制定什么路线,那个时候好像快歌、慢歌、少女或者是都市风格都尝试过?

陈慧娴:很重要。其实我简直就是属于宝丽金嘛,那么久以来,就是一个唱片公司而已嘛,即使后来转到新艺宝,也是附属于宝丽金的。那时候唱片公司不会像现在这样太需要企划,只是监制怎样帮铺路。区丁玉就本着一些慢歌、适合我唱的歌来做唱片。那个时候随便有幅相片,也许就变成了封面了。我相信区丁玉嘛,他的taste(品味)很大众的,他很知道这个市场需要些什么的。

南都娱乐:那时候的宝丽金内部氛围是怎样的?

陈慧娴:就是很free(自由),很家庭,很亲切。也不知道为什么,宝丽金的人无论歌手还是其他员工都是很念旧的。可以随便坐下来跟秘书来聊天,就连倒垃圾的阿婶、剪带的人都是看着我大的,我整天都在公司里录音、吃饭盒。宝丽金的办公室有几层,歌手可以到处随便走,去听听看看有什么新唱片,见到宣传人员聊一下天,到处都能打成一片,他们也就很了解你,帮你找歌、打歌和推销你。当时其他的唱片公司都未必像我们那样,但我觉得宝丽金是。那时歌手也不用搞那么多关系,不用今天送一个LV包包给你,明天又要吃一下饭,一会又要跟谁谁打下关系,才能写到首好歌词啊。

南都娱乐:所以那时你不太用跟词人沟通吗,像林振强他们?

陈慧娴:那个时候其实我私底下不认识林振强的,不同林敏聪、潘源良他们,他们不是属于宝丽金的,所以要回来兜售一下生意,所以我们反而熟一点。林振强已经有太多人找他,而且是兼职填词人,整天没有空。有时候我都会要求有些歌给林夕写,会打电话和他讲,尽了本分和他说了喔,但是未必出来那首歌就是这样的,因为或者他感受不到我想要的东西,他有不同的理解,那也不可能硬要他改的。

情牵金牌监制

“我跟公司说一定要这个人做监制”

这个成功的女歌手背后,有一个功不可没的男人,那就是区丁玉,一个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流行音乐颁奖礼上,屡屡被当时如日中天的陈慧娴、张学友念叨感谢的名字。在人才辈出的宝丽金,区丁玉最初只是个负责剪带和录音的工作人员,但20岁的陈慧娴却认定了他的才华,区丁玉也毫不掩饰对她的欣赏,为她选歌精准、定位明确,打造出她快慢兼具的曲风、或清纯或时尚的形象。1988年,区丁玉与经理人赵润勤帮助陈慧娴成功转型,塑造其帽子淑女形象,也使她开始逐渐拥有了多首经典名曲,而区丁玉后来更有了“百万天王制作人”之称。这对鸳侣互相欣赏合作无间,多年后分了手再见亦是朋友,算得上一段乐坛佳话。

南都娱乐:此前提到区丁玉,他对你的影响确实很大,但最初却是你要求他给你当监制的,他当时还没怎么当过监制,你不会觉得很冒险吗?

陈慧娴:我眼光好嘛,哈哈,我眼光真的很好的喔。我第一张碟和第二张碟,都是由几个年轻人组成的公司制作,再给宝丽金发行。那时我在那里录音,区丁玉做我的录音师,他以前给蒋丽萍、柳影红录过音,还不是监制,但我那时就觉得他在音乐上有触觉的。后来我也签了过去,当时张学友赢了歌唱比赛后也与宝丽金签约,公司指派区丁玉去做他的监制。我很八卦,经常在公司里流连的嘛,听说他做张学友的两首歌很行,我就和唱片公司说,我一定要这个人做监制。

南都娱乐:那时候已经喜欢他了?

陈慧娴:我是喜欢他了。很好笑,那时我20岁,和我的经理人什么都说,我经理人就问区丁玉,你拍拖了吗,然后他就说,没,不过很想。我听到了,那就有机会。他说以前他还不认识我这个人,听《少女杂志》的时候觉得这个女孩唱得真好,于是拿去给其他歌手听:“你看,要好似她这样的唱法!”他也欣赏我,我也欣赏他,很快就在一起了。(和监制谈恋爱是好事还是坏事?)我觉得其实是好的,因为我们在拍拖的时候,比如他开车,我们会一路听歌选歌,互相说意见,这首歌好不好,这首歌适不适合……他比我大八年,他教会我很多东西。后来我不是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后来就少了一个导师?)是啊。少了一个引导我的人啊,可能是我被他带惯了。

南都娱乐:那为什么不找回他做监制嘛?

陈慧娴:都有啊,就是早两年我回来(乐坛)后都是他监制的。只不过后来他自己觉得,做监制做到很闷,希望做一下其他的事情。而且那份工作变得很饱和了,变得需要改变一下。他也结了婚又有了孩子,人现在在北京,也有去做张学友国语方面的歌。我现在发展国语歌曲市场,可能再合作也说不定。有时候我都会问他意见。

南都娱乐:后来你去美国读书毕业,他带上妻女去参加你的毕业礼,你会很感慨吧?

陈慧娴:其实读书期间他都有过来帮我录音的,毕业礼他来的时候,感慨就感慨在……他不是很客气,竟然扔下女儿给我照顾,他就和他老婆出去拍拖,哈哈。(作为女生,你不会觉得有点不开心?)我不是那种人啦,不过始终两个人曾经一起,现在已经不是那种感觉了,看着他有了老婆,生了孩子……回想起来,就是时间过去了的感慨,都是一种成长的经历。

黄金八十年代

“当时随便一首歌今天都是主打”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香港年轻一辈女歌手中,梅艳芳一骑绝尘,紧跟其后的是叶倩文、陈慧娴、林忆莲、邝美云和刘美君。1989年,陈慧娴赴美留学前夕推出新专辑《永远是你的朋友》,其中《千千阙歌》却正与梅艳芳同期推出的《夕阳之歌》翻唱自近藤真彦的同一首作品,形成对撼之势。最终,由林振强为她量身定做重新填词的《千千阙歌》传唱度更高,唱片卖出35万张,大败当时的乐坛一姐梅艳芳。

南都娱乐:上世纪八十年代似乎星光熠熠,歌星们又各有拥护自己的粉丝,彼此之间竞争都很激烈吧?

陈慧娴:那真的是黄金八十年代,那个年代是很好的,人们还在听收音机,电脑又没有那么发达,又没能上网下载,大家都是买唱片啊。那我们这些唱歌的肯定要争啊,而且那个时候就那么几个歌手,焦点都会放在你的身上,所以那时候竞争很大,压力也很大。但是我觉得,我们八十年代的歌手其实是幸运的,就是真的生逢其时。再晚一点的时候,或再早点的时候,都未必是很好的时间。八十年代很多好的流行歌,改编的又多,英文或者日本都很多好歌。刚好我的形象够健康,又年轻,又遇到一个厉害又有才华的好监制,我又那么幸运,可以进入内地人的心目中。

南都娱乐:你的《千千阙歌》至今在KTV点唱率依然很高,记得当时梅艳芳也有同曲的《夕阳之歌》,刚好派台时间也有一点时间差,那种竞争会不会很紧张?

陈慧娴:我当然紧张的啦,每次我出碟,那首歌出台,大家接不接受,电台反应怎么样啊,都打电话回公司问。那次阿梅又比我早一天派歌上电台,大家都会很紧张。(像打仗一样?)唱片公司就仿佛打仗一样咯。(你们私下见面会不会尴尬?)我其实和阿梅不熟,我和很多歌手都不熟,除了同公司同监制的张学友,私人生活会聚在一起,我和其他的歌手见了面,也都是打个招呼而已。除非阿伦(谭咏麟)、张国荣啊,他们会主动和我说话的,因为他们是前辈嘛,很友善的,我很开心,但自己当然不敢跟别人搭讪。(怎么会呢,你那时候都已经红了啊。)那他们是前辈嘛,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很尊重前辈的,哇,甄妮姐姐啊,怎么敢和她说话呢?就算是阿伦他们,我们见到了都想要鞠躬的,哈哈。

南都娱乐:那同辈歌手呢,林忆莲听说和你是中五同学。

陈慧娴:是啊,就是,我们是同学校同班,但是大家各有各圈子。后来大家都入行,变成都是歌手的身份,我很不愿意变成一个商品,在商业上面有竞争,我始终更加珍惜作为同学,而不是公众人物的关系。

南都娱乐:有那么多经典,你自己最喜欢的是哪一首?

陈慧娴:当然会有喜欢的啦,但我喜欢那些一般都不是拿出来主打的。我们那个年代的唱片,每一首都很红,潜力都很好,就以现在的质素来说,那时的歌随便拿一首出来都可以做主打歌。我们那个时候有那么多沧海遗珠,你重新拿出来,别人都喜欢听。那时候挑歌,真的每一首都很好听,不会说最重要一两首好听,其它首就随便啦,塞满它就行啦,不会这样。对我来说就有《冰点》啊,《凌晨旧戏》啊,《六月某天》啊,就最近的国语碟啊,就是《把悲伤看透时》啊,这些真是沧海遗珠啊,我喜欢它们。

从急流勇退到二度复出

“整个乐坛都变了,曾经很迷茫”

1989年,陈慧娴在香港红体育馆连开六场告别演唱会,此后的五年里,她一直在美国修读心理学。虽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成绩直逼乐坛一姐地位,但却选择在最当红之际急流勇退,从众人簇拥的歌星到在异国苦读的留学生,过着“争厕所,争着刷牙啊,争着洗澡”的住宿生活。原打算毕业后不再重返乐坛的陈慧娴,却被宝丽金唱片特别派人赴美游说灌录唱片,1992年推出《归来吧》,《飘雪》、《红茶馆》一时脍炙人口。1995年重返乐坛反应不俗,但两年后转投新艺宝却走势低迷,她发现乐坛的潮流已经改变,一度陷入迷惘。2000年后经过低调休整并签约环球,但唱片销量仍未如理想,2007年后再度复出,以单曲和举行演唱会的形式重现乐坛。

南都娱乐:你临走时候的那场告别演唱会令人很感动,回头看,其实有没有后悔在那么红的时候出去读书?

陈慧娴:其实这样很假设性咯,真的不知道,可能命运是这么铺排,你去到那个位置需要这样。我回来的时候,很多人都说,假设你不这样(读书)你赚好多钱的,又或者假设你不这样,你更加红。哪能假设呢?等我读完书回来,就是在几年之间,整个乐坛已经变了,环境和价值观变了,乐迷的品位也都变了,潮流也不同了。台湾歌手来了,香港人开始听国语歌,少听英文歌了。而上世纪八十年代歌手不多,九十年代开始多了,对乐坛带来了冲击,来了一个王菲,还有关淑怡。还有,我们以前哪有人说懒音的?现在个个都说懒音的,这个价值观又不同了,搞到我都迷惘了。比如在电台做访问,那些DJ都说,不如你试一下(发音)不要那么正啊,你陈慧娴最出名就是大声、够中气,那不如试一下像蚊子一样去唱啦,哦,那就变得都不是自己,自己的特色如字正腔圆、巨肺都没了。就现在再从头看,原来音乐圈和观众和听众已经脱离了。那时我有很多歌都是这样,比如《正是爱》,但我觉得听众呢,其实是想重新听到“我”的。

南都娱乐: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去了新艺宝,据说后来你离开宝丽金是因为失望,公司将很多资源放在了周慧敏身上,不是放在最赚钱的你身上?

陈慧娴:我去新艺宝,是我自己说要去的,但后来转过去新艺宝,接着做得不好,(就是那个唱片不是很理想?)都还ok的,不过我是觉得那个市场和他们承接不了我在宝丽金的势。(对我)打击很大。变成了不是我想的东西咯。

百家讲坛毕淑敏范文5

韩国的“冰公主”前总统朴槿惠黯然下野,文在寅当选总统。2017年韩国政治走马灯,让外人眼花缭乱。

登上韩国政坛巅峰的文在寅,究竟何许人也?昔日的难民之子、重考学生、人权律师,能否带领韩国人走出阴霾、重建国家,再次书写逆转胜的传奇篇章?

出生难民营的穷小子

1953年1月24日,文在寅生于韩国巨济岛难民营。他的父母于三年前搭乘撤退的美军舰艇,从朝鲜兴南逃亡到韩国。

90多岁的母亲总是念叨:“朝鲜老家还有一个妹妹健在!”在接受《东亚日报》采访时,文在寅动情地表示:“如果半岛统一,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着妈妈的手,去故乡看一看。也许我会作为律师在那里退休。”

人离乡贱,当年,文在寅的父亲文勇贤在难民收容所打杂工,母亲姜韩玉靠卖鸡蛋、煤块和黑市上的美国救济品赚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身为家中五兄妹的大哥,文在寅幼年时送过煤饼,干过杂活,倒过黄牛票,领过天主教堂救济餐。对了,至今他也不会骑自行车,小时候家中无钱买车,也没时间学骑车。

大选前,《时代》杂志访问他,文在寅坦承心声:“贫穷主导了我的童年,但也让我受益――我变得独立,比同年的孩子更加成熟,懂得金钱并非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小学六年级时,老师夸奖他成绩好,劝他参加课外辅导,文在寅婉转表示家中经济困窘,回到家中对父母只字未提。入学庆南初中和庆南高中,性格腼腆的他成绩优异,至今庆南高中还流传“文有文在寅,理有承孝相”的说法(承孝相为韩国著名建筑学家,参与创立首尔大学建筑学院)。

高中同学曾表示:“听说他上了大学后开展了学生运动,我们都惊呼‘不会吧?’他真的是一名特别安静,只知道学习的人。他不爱吵闹,交友圈也不是很广,总是跟性格相似的人走在一起,性格相当内向。”

不承想高考时,文在寅阴沟翻船,意外落榜。复读一年,1972年他以校级状元考入庆熙大学法学系,获得全额奖学金。大学时期的他有个绰号叫“捣蛋包”。除了名字外(韩语发音相似),他也确实变成了问题学生,既抽烟又喝酒,四次违反校纪遭校方劝退。

1975年,因积极参与反对朴正熙的学生运动,领导示威的文在寅被捕,判刑8个月,缓刑1年。这下可好,庆熙大学趁机开除了这个“刺儿头”。祸不单行,第一次司法考试没有通过。

蒙上天眷,他收获了一份美丽的爱情。他在一次示威游行中因催泪瓦斯的烟雾而痛苦倒地,正好路过的金贞淑送上手帕,后来她去看望过被拘留的文在寅。这对“校园恋人”经过7年的恋爱长跑,步入婚姻殿堂。

从军人到律师

1975年8月,文在寅被强征入伍,分配到以魔鬼训练著称的陆军特种部队。次年在引发朝鲜半岛局势高度紧张的“板门店砍树事件”中,文在寅随部队冒死完成任务。服役期间,因良好的表现,他曾两次获得特战队旅团长的“最优秀特战军人”一等表彰。当时的陆军特战队旅团长正是后来成为韩国总统、实施军事独裁的全斗焕,而文在寅在后来成了反对全斗焕军事独裁的急先锋。

1978年退伍后,文在寅复学并获得学士学位。为了“养活家庭”,他独自一人来到全罗南道一个破落寺庙苦读,并于1979年通过了司法考试第一轮。要知道韩国司法考试通过率不到2%,难度不下于古代科举。司考录取通知书由金贞淑送到拘留所,警察署长破例允许师友为他在所中开烧酒派对。

“许多之前对我百般侮辱、藐视的狱警,看到司考录取通知书后,突然一改之前的态度,并一口一个‘大人’,对我毕恭毕敬,这种现象让我思考良多。”文在寅回忆。

1980年5月5日,20万大学生来到首尔广场。站在“庆熙大学复读生会”横幅最前头的文在寅,被警察带走,再次被捕。“如果运动时期多一些首尔大学法学院的学员,我就会跟着他们进行示威。那时,急需有人能够站出来,虽然跟随大队的人数非常多,但却没有能挺身而出扛起大旗的人。我也实在是没有办法才站出来的。”他回忆。

司考过关后,文在寅进入国家司法研修院。以全国第二名毕业,文在寅成绩之好,让军政权侧目。“绝对不能让这种危险分子当法官检察官!”

不屑于高分考生打破头首选的法院检察院,更不想成为军政权迫害异见人士的“打手”,文在寅毅然选择律师职业。

一次演讲中,有人问他:“青瓦台首席民政秘书官文在寅和人权律师文在寅,您更喜欢哪一个?”他回答道:“我最喜欢被叫做律师文在寅,因为我把律师视为一生的天职。”这一答复充满了律师的自豪和热情。

“在我的印象中,律师是应该为受到冤屈之人讲话,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成就感的职业;但我周边的许多律师并不是这样,因此我和卢武铉就抱着这样的想法,自己开了律师事务所,并免费为普通大众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虽然本意并不是要做人权律师,但很难拒绝一些普通百姓的冤屈,在为他们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我和卢武铉也成了釜山地区最知名的人权律师。”文在寅在电视节目中回忆。

1982年,不到30岁的他与卢武铉在釜山合开律师事务所,致力于劳工、人权、群体性等敏感案件。他以“廉洁律师”为目标,杜绝了被一直当作惯例的介绍官司“好处费”及法检律之间的应酬行为。

当年韩国法院或检察机关工作人员、看守员、警官通过介绍案件,从中抽取20%的好处费,司空见惯,就连卢武铉律师也不能逃脱惯例。“其他的律师常常领着法官和检察官来吃河豚汤,文在寅律师却是一次都没有来过。”釜山一家饭馆老板娘竖起大拇指。

为中国船员辩护

为受理的案件进行辩护时,文在寅热情专注,全身心投入。1994年庆尚大学教授编著《韩国社会的理解》一书,被检方以违反《国家保安法》提起公诉。文在寅把这件案子整整研究了五年。他主张宪法中的学问(思想/表达)自由,最终在抗诉审理中取得胜诉。与长时间以来竭尽全力的奔波相比,文在寅收取的律师费少得可怜,不到两百万韩元。他希望通过这个案件的胜利,能够保障学术研究的自由。

1996年在韩国远洋渔船“佩斯卡马号”工作的6名中国籍朝鲜族船员,因不堪韩国船长的虐待和歧视,将船上11名韩国船员杀害。随后中国籍船员被日本警方逮捕。釜山法院一审判决,6名被告人全部被判处死刑。

道义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文在寅拍案而起,为中国籍船员辩护。面对韩国舆论铺天盖地的批判,他坚持:“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员,是否犯错,既然站在法庭里,就都有接受辩护、在尽可能的范围内受到人权上保护的权利,而这是作为法治国家应该保障的一点。”

“韩国是非人道的社会吗?如果换过来,让做出死刑判决的法官上船干活,中国朝鲜族人每天施以暴行的,恐怕过不了10天他们就会发疯似的把人给抓来吃了。”他慷慨陈词,“判决太过分了。中国朝鲜族船员在极度的暴行和屈辱中,犯下了近似于正当防卫的杀人行为,就无条件地被判处死刑。对自己有利用价值,即使是性质恶劣的杀人行为也可以原谅,没有利用价值的则毫不留情,这就是韩国人,这就是提倡南北统一的韩国吗?”

1997年韩国最高法院判决,5名被告人改判为无期徒刑。当时韩国舆论纷纷指责文在寅“卖国贼”。卢武铉当选总统后,另一名死刑被告人也获减刑。

政治逆转胜

1987年釜山民主宪法国民运动本部成立,卢武铉任执行委员长,文在寅担任执行委员,站在反独裁民权斗争最前线的两人,共同领导釜山民主化运动。

卢武铉竞选总统时说:“看人先看友,我以有一位非常尊敬可靠的朋友为傲,我有资格当总统,因为我的朋友是文在寅。他功成不居,惩恶扶弱,至今不懈。”

文在寅也从卢武铉担任总统,入主青瓦台开始,与卢武铉“同生死、共存亡”。他担任过青瓦台民政首席秘书官、市民社会首席秘书官;其间曾辞去秘书官的职位,并在尼泊尔休养。

2004年卢武铉因国会弹劾停职。文在寅第一时间回国,作为卢武铉的辩护律师,亲自参与辩护律师团组建。随后在秘书室室长的位置上,陪伴了卢武铉五年任期。

在青瓦台任职时期,文在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为了防止贿赂,就连高中同学会也不参加。他甚至禁止家属前往高档商店购物。卢武铉任期期间,晋升为检察长的17人,均不是文在寅毕业的庆南高中的同门。光从这一点就能看出,他是一位公私分明的人。

同时文在寅坚持原则,一次教育部部长表示若自己的提议未获通过,将以辞职来抗议。一旁不曾言语的他,以平淡的语调说了一句:“要辞职就立刻辞职吧,若将国家的政策作为要挟手段来使用,则请立刻辞职。”

2009年卢武铉自杀,那一天,被文在寅称作“人生中最漫长的一天”。一直被称作“卢武铉影子”的他,站在全体国民面前,从容淡定地宣布了卢武铉―这个改变他人生命运、同生共死三十载挚友的死讯。

发挥人权律师的优势,文在寅义无反顾,投身政坛。在“岁月号”沉船事故、大邱地铁纵火案中,协助受害者,也发表自身政见。

百家讲坛毕淑敏范文6

计何止几十万人,逢飞估算,九年来一耽学堂光比较积极的“义工”就超过5000人。

但逄飞拒绝承认一耽学堂是在推广“读经”,虽然他承认一耽学堂推广晨读“首推读四书”。逄飞还表示,他的理想是“学堂书院遍天下”。

2000年,27岁的逄飞从北大哲学系硕士毕业,决心创办一所普及国学的民间学堂。2001年1月1日,在北大的一间教室里,逢飞和30多位来自各大高校的志愿者,就学堂的宗旨、目标、操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耽学堂”就此成立。

2001年春天始,清华附小、成府小学、北师大实验小学、魏公村小学、化工小学;人大附中、清华附中、北大附中、北达资源中学;厂洼幼儿园等被一耽学堂感动,进而接纳圣贤经典。

到现在,一耽学堂创办已过九年,许许多多的青年和社会各界志士参与过学堂组织的各种文化公益实践活动,涌现了一批优秀义工。全国共有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近180所高等大专院校积极响应一耽学堂晨读倡议;同时,多所高校义工走出校园,进入社区、广场和公园,带动广大市民积极参与。

事实上,台湾新儒家学者王财贵1993年就发起“少儿读经运动”,并在台湾推行了十多年。十多年后这一运动在大陆数百万儿童中扩展开来。由孔子第77代嫡传后裔孔德懋之女柯兰女士创办的天津明德国学馆,也是由台湾红字会天津办事处的楼壮志女士集合多方资助的,近年来也在北方地区不遗余力地推广读经。

据国际儒联2007年的一份报告,全国各地幼儿园、中小学开展的以诵读蒙学与“四书”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活动方兴未艾,估计有1000万少年儿童参加,在这1000万人背后,至少还有2000万家长和老师。这些活动主要是民间的力量分散、自发地组织开展的。

这些传统文化普及活动,通过阅读孔孟经典,以养成社会价值观和传统美德为中心,着眼于道德建设和人格成长,追求积极的人生,受到了社会的积极的关注。

此外,一些收费性的以“私塾”或“学堂”方式推广读经教育的培训机构也广泛开展,广州孟母堂家塾以“诵读圣贤经典,学做君子淑人”为口号,在广州、上海等地扩张。此外,如深圳育心经典读经班、广州蒙正学堂、杭州诸修书院…济南少儿国学班、北京四海童子园等,全国涌现出上百个启蒙读经学堂。

这些被称为“草根”的民间自发儒学普及活动,在新一波的国学热中占了重要的地位。

而在官办教育机构中,素被认为以意识形态优先的中国人民大学,在2002年和2005年率先成立了孔子研究院和国学院,其他高校,如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群起效仿。此外,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至少有30多所高校树起了孔子雕像。

与此同时,祭孔热、《论语》热、国学热、祭祖热、古礼热、传统节日热、文化遗产热、中华文化标志城等高潮迭起。其中,2004年因儿童读经热、甲申文化宣言(许嘉璐副委员长牵头)、阳明精合会讲(蒋庆)、《原道》十周年(陈明)等文化事件而被称为“中国文化保守主义年”。

“读经”、民间书院,以及经济精英对于孔子价值的追求等儒学普及活动,使得“本世纪的前十年是孔子热深人民间、影响官方、走向世界,开始实现全面复兴的十年”。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儒教网站长王达三表示。

儒者的“道场”

洪秀平是“平和英语”的创始人,在“平和英语”连锁扩张的势头已经形成后,洪秀平的兴趣转移了。他开始把平和英语学校赚的钱投资到平和书院中,免费为学员讲解四书五经。

“我现在和我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中华传统文化,背诵中国文化经典。我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少很多,实在感到羞愧。”洪秀平表示。

1998年洪秀平到珠海创办平和英语学校,以其独特的教学模式获得成功,被新浪、搜狐等四大门户网站联名推荐为“中国十大知名外语培训机构”。在生存的危机远去之后,洪秀平开始四处游历,遍访名师,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为人处世之道。

2005年,受儒学大师蒋庆“阳明精舍”的启发,洪秀平在珠海板樟山下把两套房子打通,办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平和书院,

“旨在提供一个场地让有志者来学习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一起来学道,论道和弘道”。每周六晚上,平和书院都会请一些儒学大师或国学教授,做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讲座之后学员们开始讨论。

“国家没有一个开放的能够让儒家讲学的地方,蒋庆先生的‘阳明精台’不搞会讲,一般人不接待,我们这里就做一个面向大众会讲的场所。”洪秀平说。

2008年,洪秀平的母亲年纪大了,想回老家养老,他就和母亲一起搬回了杭卅『。回到杭州老家发现,江浙的家族文化比较兴盛,家族的意识比较强,他就想像孔氏家族的孔卫东那样,把自己的家族也联系起来。

“儒家和家族是紧密相连的”,他表示,目前他把生意交给别人打理,主要精力就放在这些方面了。他还希望在杭州郊外搞一块地,做一个院子式的大道场(民间书院)。

像洪秀平这样为研修和传播孔子精神建立民间“道场”的努力很多。杨汝清就是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他在国际青年研修大学教授海外喜欢儒学的学生之余,还在北京市中心北海边上一个叫做“楠书房”的高档商务会馆建立了儒家文化研究院――苇杭书院。

这个商务会馆里的家具都是珍稀的楠木所制,其中不乏堪称文物级的古楠木。会馆的摆设也相当古香古色,门厅还摆放着线装宋版的《礼记》和《孝经》,供来到这里的儒商取阅。

杨汝清把苇杭书院定位为以民间公益模式,传承儒家思想文化之纯净道场。“不涉经营,不立门户”,

“尊重诸家,孝行天下。以历代儒家经典为指归,修身立德,化民成俗。为儒门同道创设一开放空间,切磋砥砺,互通声气。”

1月9日,苇杭书院进行了一场关于“孝道”的会讲,根据会讲规约,初次进人楠书房要在夫子(孔子)像前行礼,那是一幅由已故名家张岱年题词的“孔子行教”像。

杨汝清介绍,2010年,苇杭书院还将围绕“礼”进行多次会讲。

深圳孔圣堂是洪秀平的朋友周北辰主持的一个道场。2009年10月11日,深圳建市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祭孔活动在东湖公园举行。当天,孔子青铜圣像在深圳东湖公园揭幕,深圳孔圣堂文化中心同时开业。

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廖军文在剪彩揭幕仪式上表示,“返本”方能“开新”,儒家文化所奉行的“仁义礼智”、

“忠孝诚信”是我们惩治腐败、振兴国民道德的有效力量。

揭幕仪式后,举行了传统祭祀礼仪。参祭人员或身着传统祭服,或佩戴儒巾,并宣读祭文,整个祭祀活动神圣而庄严。然后,孔圣堂堂主周北辰身着周制玄端,按“孔圣堂儒家传统婚仪”为四对新人主

持了婚礼。

周北辰师从蒋庆先生。之前,孔圣堂每周在东湖公园举办儒学讲座,很多深圳市民甚至来自广州香港的市民前来听讲。周北辰相信,儒家文化复兴的深圳孔圣堂模式必将复制推广到全国。

杨汝清教过的一个弟子比他本人名气大得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外籍教授贝淡宁(Daniel A,Bell),他在牛津大学的对话体博士论文《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奠定了他在西方的学术地位。自从这位加拿大学者和夫人宋冰组成了跨国家庭以后,他就变得越来越“中国”了。先后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纽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任教后,他最终选择了收入和学术环境都相对不太好的清华大学。

贝淡宁以“自成一体的儒学教育家”身份自居,但强调“儒者不一定就老迈、保守和严肃”。“自由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都有全盘西化的看法,崇拜西方,想要完全离开自己国家的文化,按照别国的方法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即使自己本身就是西方人,他仍然表示,“这太过分了”!

在贝淡宁看来,过去几年里,党的“儒家化”不断加剧,

“经中央政治局审查通过的奥运会开幕式似乎是为党的儒家化盖上官方认可证,马克思和走了,孔子成为中国向世界展示的新面孔”。

“富而好礼”者

在儒学“道场”的建设中,企业家的赞助往往占有相当比例。显然,对于这些企业家来说,

“富而好礼”比“为富不仁”更为常态。文化保守主义的旗帜人物之一陈明表示,对于自己十多年来复兴儒学的坚持,

“富而好礼”者提供了相当的无私支持。

中国的“富而好礼”者似乎是越来越多了。北京大学最新一期的“中国国学百家讲坛董事长高级研修班”1月22日在广州开班,并将在西安、成都、上海、深圳、郑州等全国14个城市巡回培训,这个收费不菲(约3.6万左右)的培训班对于企业家具有相当吸引力。知情人士透露,北大国学班经营收入超过北大哲学系总收入的一半。

而中国人民大学的“国学大讲堂企业家博士课程高级研修班”则更邪乎,课程费用高达4.28万元,据说也挺受企业家的追捧;而其“世界政商领袖国学硕士课程高级研修班”,更是以仅3天的学习时间,收费高达2.8万元。

此外,清华大学国学与管理智慧总裁(CEO)班、武汉大学“乾元国学讲堂”、中山大学人文企业家高级研修班、复旦大学国学总裁班等,均在国学教育培训市场上斩获颇丰。深圳甚至爆出“天价”民营国学培训,仅上18次课,学费高达16.8万元,只招收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企业的总经理和董事长。

近年来,企业界精英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一直以来有增无减,大学举办的以企业管理人员为对象的国学班正在四处发展,与蓬勃发展的中国民营经济形成了配合的态势。

1月27日,有“中国创业营销教父”之称的翟鸿在厦门海悦山庄为厦门企业家和广大国学爱好者,从“见贤思齐、立德修身、忠孝天下、处世之道、沟通智慧、人脉建设、团队精神、团队打造”八个方面阐释“国学应用智慧”。

这是厦门总商会组织的“国学大讲堂”活动,去年11月的第三届“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翟鸿粲以一场“企业家如何内圣外王”的演讲,赢得了现场企业家的热烈欢迎,纷纷要求总商会请翟鸿再来厦门讲学。

浙江方太集团在经济危机严重的2008年建立了――“方太孔子堂”。方太是中国厨电行业的领航者,总裁茅忠群把儒家管理模式作为方太的“镇山之宝”。他希望让企业的员工和中层领导到“方太孔子堂”,通过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来讨论企业的变革及自我变革之道。

“方太孔子堂”主要用于方太集团儒学的相关教育,包括内部的儒学宣讲与学习交流、外聘国学导师现场授课等。茅忠群表示,“要推行一种文化和思想,需要一个场地,这是建立孔子堂的初衷”。

从2008年推行儒学管理至今,茅忠群已经亲自为员工专场讲述儒学理论近十次。方太还为每位员工购置了《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字文》等传统文化启蒙读物。茅忠群对方太的普通员工的讲话,往往超半在灌输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孔孟之道。

而方太的老掌门、茅忠群的父亲茅理翔,仍然潜心于自己所创办的“家业长青接班人学校”,欲把它办成“真正的中国民营企业接班人的黄埔军校”。而茅理翔所秉持的观念,也是“富而好礼”的孔子价值。

“失败”孔子的伟业

在电影中,孔子是似乎是一个失败者,一度颠沛流离,并自嘲“惶惶如丧家之犬”。胡玫希望,电影能够以这种深深的挫败感产生共鸣。

但即使从世俗的标准来看,孔子也很难被称为失败者。

孔子54岁时“摄行相事”,成为鲁国的首相。然后,孔子在鲁国推行“新政”,试图削弱豪强大夫家族影响,形成统一的政治秩序,即“堕三都”和“抑三桓”。结果遭到鲁国显赫的三大家族季氏、孟氏、季叔氏等利益集团反对,

“新政”未能成功。第二年,出于对终日迷恋声色犬马的鲁国统治者失望,孔子弃官离鲁,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此后14年左右,孔子带着他的“影子内阁”在春秋诸国颠沛流离,各国虽然对这样一支文事武备齐全的班底表面上礼敬有加,但背后却戒备异常,没有诸侯国敢真正地把自己的权力交给他来试验“新政”。毕竟,孔子的团队是一个具有政治宗旨(克己复礼,令天下归仁),共同的价值观念(仁、义),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且有组织系统,人数众多的雏型政党。

即使在“流亡”时期,孔子也对当时的天下局势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曾在一次未遂侵略中得到体现。当时强大的晋国密谋吞并弱小的卫国,而晋国的幕僚们纷纷反对,因为孔子和他的一群弟子都住在卫国,这些弟子藏龙卧虎,而且与各国诸侯有密切的联系。如果攻击卫,必会遭到失败。

同时,各国在遇到内忧外患急需“维稳”之时,也常常请求孔子的帮助,其中仅子路就数次被孔子派出“帮忙”,多次帮助卫国、鲁国等赢得抵抗“侵略”的战争。

正是这个党团的形成,使孔子具有了“素王”的地位,并且对当时的时代政治产生重大的影响。他在所到诸国得到尊敬,但同时也受到怀疑,戒备和监视。

正因如此,孔子自嘲“惶惶如丧家之犬”。现实的世界让孔子无法弘道救世。

鲁哀公十一年,68岁的孔子被鲁国从卫国迎接回来,并尊为“国老”。但此时的孔子已经对救鲁国之世不想付诸太大精力,他想把自己的余生用于更重要的事业,为后世立法。于是,孔子开始集中精力继续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工作,以待后世有道者出现。

孔子先后对《诗》、《书》、《礼》、《乐》、《易》、《春秋》进行了全面整理。这六部经典被看作是历代中华先王累积遗传下来的文教经典,曾在西周时期经过周公完善。孔子整理编撰以后,“六

经”(后《乐》失传,变为“五经”)成为华夏文明的基础,因而孔子被称为中华文化承前启后的至圣。

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的钱穆曾这样评价孔子,

“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值得注意的是,钱穆这一番话讲于1974年4月,当时大陆正在大兴“批孔”运动。

“不管你喜欢或不喜欢,这已经是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存在。”按照著名学者李泽厚的看法,虽然儒学在历史上所依托的传统教育制度、政治制度、家族制度等在二十世纪虽然已经全面解体,但儒学“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

“事实上,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以德治国、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八荣八耻等治国理念,即使不能说直接来自孔子和儒家文化,至少可以说深受孔子和儒家文化影响。”王达三表示,“八十年代的孔子,只是个好坏参半的凡人,九十年代的孔子,则是个影响巨大的学者;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孔子,已经再次成为中国的圣人!”

儒家公共知识分子

1月20日,儒学爱好者常光顾的“原道――儒学联合论坛”又开放了,这个论坛网站的宗旨是“儒家情怀,儒学理念,儒教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打造中国最好的学术思想论坛”。

在2009年下半年的“网络扫黄”运动中,

“儒学联合论坛”莫名其妙地被殃及池鱼。网站恢复以后,这一网络论坛的组织者一首都师范大学陈明副教授(诚明)颁布了新的版规:

“勿得违反国家律令,勿得谈论敏感话题,勿得传播异端宗教,勿得狎侮往圣先贤,勿得互相诋訾攻击。”

但是,也许是“敏感话题”难以界定,也许是儒家的知识分子公共性太强而喜欢讨论敏感话题。

陈明附上一句,

“敏感信息实在要发就先发到我信箱吧,拜托!”

目前,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网站已有几十个,互联网博客的出现更成为民间传统文化爱好者研究者的嘉年华展场,进一步激发了民间性的文化力量。在激烈的保守主义者蒋庆看来,儒学网站无疑是传统书院的一种现代表达方式。

陈明和蒋庆、盛洪、康晓光被认为是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四位旗帜人物。为了宏扬儒学,陈明曾被他当时工作的单位――中国社科院的同事告状,导致他的研究员职称得而复失。到现在,虽然已经成为一个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他的头衔依然是个副教授――从社科院的副研究员转到大学里的同级职称。

同时,他以16年的时间惨淡经营的一份同人刊物《原道》――被著名学者李泽厚称为“唐吉诃德精神”。其中前十年换了七家出版社,他认为这是“一种耻辱”。“我一个月才二千块钱的工资,而且都是我一个人搞,我能搞得过来吗?”

尽管如此,陈明仍被一些人看作是“伪儒”,这或许是因为他认为“儒学应当毫无疑问地接纳民主理念”,或许是因为他相当“随性”的处世态度。一说到这里陈明就笑,“难道儒学非得把自己搞得像个老学究才算真儒吗”?

在陈明看来,建构中华民族意识和中国现代国家形态,儒家注定不能成为旁观者。这使他常常关注“敏感”话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国家统一问题、党内民主和国家民主制度的进步、意识形态等各种“敏感”话题他都“从儒家公民的立场”进行关注。这也使得陈明不好意思在自己管理的论坛上过分限制“敏感话题”。

“我为这事(回归孔子价值)前后忙乎了十几年,其间的酸甜苦辣一言难尽!”陈明说,现在国学热终于真正的热到根子上了,孔子和他编修的“五经”显然是国学的根本。因此,对于电影《孔子》,陈明持一种“乐观其成”的态度。

“儒家文明的前途与民族生命的未来兴衰与俱、荣辱与共。没有民族生命的重振,儒学的复兴没有意义;没有儒学的复兴,民族生命的重振没有可能。”陈明说。

虽然有时候被海外舆论称为“御用学者”,但陈明对官方儒学并不感冒,在他看来那些主事者似乎满足于追潮流、出政绩、谋私利,

“一个孔子学院网站居然耗资数以千万计!”“我看真正的希望在民间,它们是过去儒学生生不息的基础和动力,也将是今天贞下起元一阳来复的基础与动力。”

为此,陈明提出了儒教的公民宗教说,陈明希望国家能给儒教发一个“合法经营牌照”。

“一方面是强调儒教的社会属性,另一方面是要争取儒教在公共领域发挥较大的影响作用”。

在陈明看来,儒学在重建的过程中需要吸纳新的元素,例如自由主义的正义理论、自由民主理论,新左派的公正理论等等。

上一篇爱作文

下一篇五月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