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例6篇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文1

关键词:娄底;开采沉降;滑坡;瓦斯爆炸;矿井突水

娄底市煤炭资源分布广泛,享有“江南煤海”之美誉,约占湖南省煤炭总储量的三分之一,2011年全市煤矿开采企业全年产原煤1375.3 万吨,首次突破原煤销售产值百亿元大关,采煤业的持续发展,为娄底市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目前娄底市保留矿井248对,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需求对煤炭资源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由于娄底市多年来的粗放性、高强度开采、生态保护却未同步进行,导致生态破坏严重,打破了地质环境的原有平衡, 使地质环境所受影响和压力日渐明显, 环境保护和灾害的防治等有关问题愈加突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其它环境问题[1]。煤矿地质环境灾害的多发性是制约娄底市经济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 如何能有效地反映娄底市煤矿地质灾害特征、灾害的诱发因素及如何防治娄底市煤矿地质灾害, 是目前地质工作者较为突出的一个研究课题。

1 娄底市煤矿地质灾害类型

娄底煤矿地质条件复杂, 因此煤矿遭受的自然灾害种类也很多, 主要有开采沉陷地质灾害、滑坡、瓦斯爆炸、瓦斯突出、矿井突水、采矿废弃物污染和水土流失等, 严重的危及到矿山正常生产和人民生活。

1.1 开采沉陷地质灾害

开采沉陷是指地下有用矿物采出后,开采区域周围岩体的原始应力状态受到破坏,应力重新分布,以达到新的平衡,在此过程中,岩层和地表产生连续的移动、变形和非连续的开裂、冒落等破坏现象。

在娄底丘陵山区,开采沉陷导致地表塌陷和裂缝,将诱发山体滑坡。而在村庄下方采煤,由于地面不均匀沉降,致使民房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倾斜,甚至倒塌,从而危及村庄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同时,开采沉陷会破坏地下水源,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了防止矿坑涌水而进行的顶、底板疏水,使顶、底板承压水减少,地下水位下降;二是开采后采空区塌落,使上覆地层产生位移,产生导水裂隙,破坏各隔水层。据有关资料统计,娄底市因地下开采诱发的地面变形极为严重,截至2011 年底,全市共产生塌洞(坑)约15000 处(个),全市采煤塌陷地面积累计达到5200余亩,地裂缝22 条,地面沉降现象极为普遍。煤矿地面变形以冷水江、涟源及娄星地段最为集中,双峰、新化局部发育。据统计,冷水江市共有采空区17500 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采空区地面塌陷有4000 多处,受损面积2900 公顷,造成1500 多栋房屋开裂,受灾人口达7000 余人[2-3]。

1.2 滑坡

煤矿的开采、矸石的堆放破坏了斜坡的原始平衡,是产生大量的滑坡、崩塌灾害的重要诱导因素。据不完全统计,娄底市每年此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数百万元计。如冷水江市城西南约1.5km 处的浪石滩滑坡,1987年以来,浪石滩之上的侯家岭山体向南东(资水河床) 缓慢运动。同时,伴生地陷裂形变滑坡后缘形成一条长约2000m,宽5~100m,可见深度5~12m的大规模地陷裂带;严重危及冷水江市的安全,并对数家大中型厂矿和湘黔铁路构成威胁。

地面的塌陷不仅破坏了城镇和乡村建筑物、交通和水利工程设施等,而且改变了土地条件及其资源价值,使得大面积的土地丧失使用性。如新化县温塘崩岩山1942 年由于采煤活动淘空坡脚,使斜坡失稳,悬崖崩落造成12 人死亡和20 间民房全毁;煤矿排放的废渣常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内,这些松散物质在暴雨诱发下,极易发生水土流失。煤矿开采引起的塌陷区改变了区域的地表水系格局,破坏地表覆盖和山体,加剧水土流失,大量破坏了地表植被和坡面山体,和松动的土壤、岩屑极易遭受侵蚀,因此造成的土地破坏、农田被压、河流淤塞和交通受阻等问题突出。全市各类煤矿造成水土流失面积约10667 公顷,水土流失总量约64 万m3,其中农地流失占28%,林草荒地占72%。

1.3 瓦斯爆炸与瓦斯突出

煤矿瓦斯是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从煤层或围岩中涌出的各种有害气体的总称,其主要成分是沼气。瓦斯爆炸是一定浓度的沼气在引火源的作用下产生的激烈氧化反应,爆炸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井巷、设备的严重破坏,并会扬起煤尘,形成连续爆炸,随之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引发人员的继续伤亡,是煤矿事故中破坏性很强的重大灾害事故,如娄底市1993年晏家煤矿发生一起瓦斯爆炸事故,死亡22人,巷道摧毁严重,现场惨不忍睹。

另外娄底市保留248对矿井中,突出矿井128对,占矿井总数51.6%,灾害非常严重,可以说瓦斯突出事故娄底市煤矿“第一杀手”,如2005年资江煤矿发生一起特大煤与瓦斯突出事故,死亡40多人,突出煤量达1000多吨。随着娄底市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采掘强度的加大,突出灾害程度越来越大。无论是从经济上看,还是从人民的人身安全来看,瓦斯灾害的防治都是刻不容缓的[4]。

1.4 矿井突水

煤矿突水事件在煤矿生产中也是常见的, 并且直接影响煤矿的生产、效益和安全,具有来势迅猛、瞬时涌水量大、损失巨大的特点,目前已经成为影响娄底市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关键问题之一。如2008年冷水江市金胜煤矿突发涌水,死亡6人,事故非常惨重;另外娄底市晏家铺矿区一些煤矿井下存在大量溶洞水,且矿井大都是带压开采,严重制约煤矿安全发展。

1.5 其他灾害

煤矿生产中的大量废弃物,如煤矸石、矿井废水的排放等也对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还有抽放瓦斯、燃烟煤气和烟尘污染等对井筒破裂所造成的损失是不容忽视的。由于煤矿地质灾害诱发因素各不相同, 有些是开采过程中难以避免的, 如开采深度的增加, 使得地应力相应增大引起冒顶、片帮、底鼓; 有的是开采中忽视预防或开采不规范、管理不科学导致的, 如采空区不及时充填、废渣废水随意排放、水文地质及构造不了解、巷道偏离、盲目指挥、违章作业、乱挖乱采等, 非稳定因素积聚到一定限度引发各种灾害; 有的煤矿片面追求利润或为摆脱一时的经营危机, 摈弃常规, 如开采保安煤柱、求近避远, 结果会为后期发展埋下灾害隐患。

2 预防对策

2.1 高度认识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要从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当前与长远关系,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关爱职工生命的理念,真正把安全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政府工作的重要日程,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加强和改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逐步建立起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

2.2 加强查明矿区地质状况预防

地质状况是产生各种地质灾害的地质背景,人类采掘活动使致灾速度加快,致灾程度更为严重。因此,应查明煤矿区内新构造运动性质、特点及活动程度,寻找出活动构造或不稳定的复活断裂,分析、认识各种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及分布规律,合理规划煤矿区工程活动。认真开展矿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按地质灾害类型谋划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故,并做好灾害预测,制定防治方案,切实做好减灾防灾工作。

2.3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防

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任务是监测地质灾害时空域演变信息、诱发因素等,最大程度地获取连续的空间变形数据,应用于地质灾害的稳定性评价、预测预报和防治工程效果评估。地质灾害监测是集地质灾害形成机理、监测仪器、时空技术和预测预报技术为一体的综合技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监测技术日趋成熟,设备精度、设备性能都具有很高的水平,而地质灾害的位移监测方法均可进行毫米级监测,高精度位移监测方法可以实现0.1mm精度。监测的方法也呈现出多样化、三维立体化。由于采用了多种有效方法结合对比检核,以及从空中、地面到灾害体深部的立体化监测网络,使得综合判别能力加强,对促进煤矿地质灾害防治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5]。

2.4 加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预防

矿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是相当严重的, 必须采取一些措施使开采沉陷地质灾害减小到最低程度,达到预防减灾的目的。矿区开采沉陷分布规律与许多地质采矿因素有关, 如煤层倾角、开采厚度、开采深度、采区尺寸、采煤方法、松散层厚度等。不同矿区的地质采矿条件往往差异较大, 开采沉陷分布规律亦有区别。因此, 各矿区应积极进行开采沉陷预测预报,在已开采区域科学布设地表移动观测站, 定期、重复地测定观测路线在不同时期内空间位置的变化,并对观测数据及时整理和分析,总结出所在矿区开采沉陷导致地表移动和变形的下沉、倾斜、曲率、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的规律, 从而有效地预计、预报开采区域的地面塌陷状况及设施的破坏程度。根据待采区域开采沉陷预计数据及其破坏程度,可综合采用减缓地表沉降技术来减轻地表下沉和破坏。减轻地表下沉的有效开采技术主要有大条带协调式全采法、冒落条带法、充填条带法、水砂充填法等, 同时地表有建筑物的可辅以地面建筑物维修加固。

随着矿区煤炭开采范围的不断扩大,塌陷、破坏的土地日益增多,矿区土地的大面积塌陷,不但给矿区带来严重的环境灾害,而且使农田荒芜,农民少地或无地,因此必须对采煤塌陷区域进行全面治理。治理时应根据现场的塌陷状况及当地的自然生产条件对塌陷区域进行全面规划,因地制宜,采用科学的治理措施。

2.5 加强瓦斯爆炸与瓦斯突出预防

为了防止瓦斯聚集引起的爆炸,首先要加强通风管理,增加有效风量,“以风定产”,降低瓦斯浓度,避免其达到某一浓度时引起的爆炸,各采区和各工作面都应该有独立的进回风系统;其次应该建立健全瓦斯检查制度,树立瓦斯超限就是事故;对于井下使用的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还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对于瓦斯突出的预防,矿井要严格执行“煤与瓦斯防治突出管理规定”,加强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优先开采保护层,强化“预测预报、抽采达标、管理有效”的瓦斯防治体系。

2.6 加强矿井水害预防

矿井水害主要指的是矿井涌水和老空透水,是煤矿重要的灾害之一,不容忽视。因此对其预防要做到详细调查、充分准备、细心观察、坚决处理。首先要对井田周围的老窑及采空区进行详细的调查,将获得的开采范围、积水量、警戒线等数据准确地标注在图纸上;其次要注意出水的征兆,当发现煤层发暗发潮、工作面温度降低、巷道出现雾气等出水征兆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转移工作人员;第三在对井筒的位置选择上要避开河床及受洪水影响的地段,为了防止河流及洪水灌入井下,要在工业广场设置挡水墙、构筑防洪沟等设施。

3 结束语

煤炭作为娄底市的主要能源,随着娄底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需要,资源需求越来越大,煤炭资源的开采向深一步发展,由此带来的地质灾害也将越来越严重。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煤矿地质灾害的危害性,采取有效措施对其进行预防和防治,保证娄底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梅,曾勇. 矿区开采沉陷地质灾害与防治对策研究[J].江苏环境科技,2005,18(3):29-32.

[2] 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竣工验收监测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Z]. 2000.2.24.

[3] 殷国华.娄底市煤矿开采生态环境影响与恢复治理研究[J].北方环境,2011,23(5):149-154.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文2

关键词:煤矿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煤矿是不可再生资源。人们为了发展。不断的开采煤矿。而煤矿地质不同于其他矿物的地质.导致了在开采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煤矿地质灾害.导致了人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如何能有效地反映煤矿地质灾害特征、灾害的诱发因素及如何防治煤矿地质灾害,是很重要的研究课题。

1 我国煤矿地质灾害的现状

我国地域辽阔, 地质条件和地理环境十分复杂, 由于山地、高原、丘陵占 70%左右, 地质构造活动频繁, 气象条件在时间、空间上的差异很大, 这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我国是地质灾害多发国家, 而且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

我国能源 70%以上取自煤炭, 煤炭行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煤矿灾害的发生已严重制约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煤炭开采不仅受到地面地质自然灾害的威胁, 更严重的是还遭受井下各种灾害的威胁;无论从灾害的经济损失, 还是从死亡的人数看, 煤炭行业均占全国灾害损失的 1/10 以上。

长期的研究实践表明, 无论是地质灾害本身还是对其监测和防治,都涉及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 都需要开展合理的经济评价;但在国内, 对地质灾害, 尤其是煤矿的地质灾害, 尚缺乏可供借鉴的经济评价方面的系统理论、方法和经验, 开展的研究十分有限;以往开展的少许研究也多是经济管理方面的人员进行的, 对地质灾害本身缺乏应有的专业了解。

据有关资料统计, 近20年内, 造成百人以上伤亡的重大地质灾害事故在我国几乎年年发生。最为严重的是1998年, 全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及突发性地质灾害 18 万处, 规模较大的有447处, 造成1157人遇难, 1万多人受伤, 50 多万间房屋被毁, 经济损失达270亿元。据专家分析, 95%的地质灾害是因为人类活动而诱发的。

今后一段时间内, 随着更多的基础建设、能源交通项目的启动, 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与地质灾害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 由于忽视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的专题研究, 其教训惨痛。因此, 地质灾害防治势在必行。

2 煤矿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我国地质条件复杂, 因此煤矿遭受的自然灾害种类也很多, 主要有滑坡、地面塌陷、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突水淹井、井筒破裂及采矿废弃物污染灾害、水土流失等, 严重地危及着矿山正常生产和人民生活。

2.1 山体滑坡

煤矿的开采、矸石的堆放破坏了坡体的原始应力平衡, 是诱导滑坡、崩塌灾害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 每年此类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以数亿元计。例如,2004年6月5日下午, 某地区一山体由于暴雨形成的山洪冲刷, 致使山体和煤矿煤矸石渣场拦堤被冲垮, 山体及矿渣约20万m 3 沿坡地向前推移约500 m, 覆盖山脚14户村民住房, 房屋被土石方压塌, 夷为平地, 造成人员伤亡。据现场调查, 该14户住房内共居住56人, 24人被埋, 其中3人生还, 3人死亡, 其余18人失踪。

2.2 地面塌陷

这是煤矿开采后经常出现的一种地质灾害。塌陷会造成矿区土地大面积水, 会诱发山体滑坡, 还会破坏耕地等等。根据不完全统计, 2000 年以前, 平均每年计划采煤 12×10 8 t, 塌陷土地面积 2.4×10 4 h m 2 , 2000 年以后, 每年塌陷土地面积将以 4%~5%的速度增长。例如,2006年5月, 某地区煤矿在开采时发生透水, 导致村庄多处地面发生塌陷, 全村所有房屋都不同程度地出现裂缝。该煤矿位于村西北侧, 由于开采历史悠久, 采空区面积大, 放炮时引起原来堵水的地下封墙出现松动和垮塌, 村子地下老窿积水迅猛涌入矿坑内, 造成村子地下水位迅速下降, 地下溶洞土层发生崩落, 使地面出现裂缝和产生塌陷。

又如,由于过量采煤导致地表塌陷, 某采煤塌陷区昔日大片良田,如今变为一片。因地面塌陷, 附近已有4个村庄被迫搬迁。地面塌陷面积达4万h m 2 , 治理 1 h m 2 塌陷地要花费近 90 亿元。

从这些资料看, 煤矿的开采严重威胁着矿区土地资源和人民的生活, 这一问题的研究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3 煤与瓦斯突出

据统计, 我国在 1984—1995年的11年间, 煤矿中发生煤与瓦斯突出近 10 万余次, 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00亿元。例如,1991年4月21日, 某省煤矿瓦斯煤尘爆炸, 死亡147人。2006年8月4日16时左右, 煤矿发生有害气体涌出事故, 至今已造成 18 人遇难。同时该煤矿范围内发生地面塌陷,造成井下一个永久密闭区被打开, 同时产生明火, 导致有害气体涌出。无论是从经济效益上看, 还是从人民的人身安全来看, 灾害的防治都是刻不容缓的。

2.4 矿井突水及淹井灾害

煤矿突水事件在煤矿生产中也是常见的, 并且直接影响煤矿的生产、效益和安全。如1993年1月5日某煤矿突水量 3.96×10 4 m 3 /h, 直接经济损失 1.35 亿元。又如,1996 年8月4日, 某地区连降暴雨, 山体边坡产生大量崩塌、滑坡, 受洪水夹带形成泥石流, 堵塞泄洪沟谷, 抬高洪峰, 使均匀泄洪变成集中泄洪, 下游洪峰高达 6 m~7 m, 洪水灌入矿井, 导致煤矿大面积冲淤, 546 名当班工人被困井下, 冲毁桥梁和公共建筑设施, 致使该地区周围的街道、商店遭到洪水、泥石流的袭击, 淤泥深达数十厘米, 造成矿工和居民死亡共 60人, 经济损失达 2 亿多元。

3 灾害防治措施

为了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和维持社会的安定, 必须切实重视对煤矿地质灾害的防御, 制定防御自然灾害的对策和措施。

3.1 加强科学管理并建立科学预报工作

各种地质灾害均有其自然属性, 其发生发展既有偶然性, 又有一定规律可循。煤矿生产要规范化, 杜绝私挖乱采现象, 合理规划开采范围。在煤矿采掘资料的基础上结合矿区实际情况, 建立地质灾害预报制度,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 只有做好这项工作, 才能够做到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 才能彻底减轻灾害带来的损失。

3.2 加强政府部门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首先, 摸清地质灾害底数, 基本掌握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 圈定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危险区, 在此基础上拟定防治规划、计划。其次, 坚持每年组织有关专家进行汛前、汛期和灾后的检查研究, 以防为主, 综合治理。第三, 加强行政管理执法力度, 健全完善 5 个体系: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政府部门执行法律法规的机构和体系;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机构体系;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体系, 及时掌握地质灾害动态;建立政府预测预报体系, 分定期、不定期、长期、中期、近期及临灾警报等, 对问题严重的要进行通报、曝光。

3.3 加强地质灾害宣传教育以形成全民防灾意识

宣传各种地质灾害知识, 培养全民灾害意识, 可以做到灾前有防, 灾中不慌, 灾后自救, 提高生存能力, 减少灾害损失。在广大人民群众中, 通过各种途径做好防灾抗灾的宣传教育工作, 引起人们对灾害的足够重视, 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 达到心中有数、居安思危的效果。

4 结束语

我国煤矿分布广、户数多、规模大小多样化 由于技术、管理及效益等原因的影响, 资源开发中引起的地质灾害相当严重, 给矿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各个煤矿的地质环境条件是复杂的, 单独的强调任何一种诱发因素和只采取某项防治措施都是片面的。因此, 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保护煤矿环境, 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止煤矿地质灾害, 实现煤矿的可持续发展, 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参考文献: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文3

1.矿业安全人才培养是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矿业开发中的生产安全问题一直是国家最关注的问题,特别是煤炭开发中的生产安全问题。煤炭是目前我国国民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能源。在中国生产和消费的一次商品能源中,煤炭约占70%左右。在未来的50年中,随着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水电和核电的发展与推广,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消费比重将逐年下降;但是,受资源条件限制,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格局较长时期以内不会有大的变化,煤炭在中国的主导地位不会动摇。矿业开发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作为重要矿物能源的煤炭在开采中,经常受到瓦斯、水、火、粉尘、顶板垮塌等矿井自然灾害的威胁。近年来,随着煤矿开采深度的进一步加大,矿井灾害威胁越来越严重,煤矿灾害伤亡事故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这种局面,直接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矿业安全方向的创新人才培养是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2.矿业安全人才培养是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迫切要求

安全生产是煤炭生产的头等大事,也是国家安全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矿业安全方面的安全技术对煤炭生产起着保证、支撑和推动作用。近来年,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我国煤矿安全生产面临的形势、机遇和挑战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等方面,又对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矿安全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从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炭资源需求不断增加的需要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高度上来认识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矿安全技术发展对创新安全技术人才需求的重要性;同时,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对矿山企业安全生产也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规定要求。因此,矿业安全方面的创新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是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迫切要求。

3.矿业安全人才培养是矿山行业高素质安全

技术人才的迫切要求矿井环境地质条件复杂,矿井灾害威胁严重,且矿井灾害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和难预测性,矿井的本质安全性差。对采矿工程人才除了要求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以外,煤矿现代技术人才还要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并且要求培养“三创新”的人才,即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据资料表明,在现代化大型煤炭企业中,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数仅占职工总数的2.93%。由于我国采矿工程专业目前尚未完整系统地开设矿井安全类课程,使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人员的矿井灾害防治安全技术知识不完整、不系统,工作上凭主观意志和经验较多,安全管理技术和手段比较落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煤矿安全技术管理人员比较难适应矿井灾害事故的复杂多变条件,这也是煤矿灾害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因此,培养矿业安全方向的创新安全技术人才是矿井灾害防治和矿山行业高素质安全技术人才需求的迫切要求。

二、矿业安全方向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教学方法与知识结构陈旧。教学计划中理论教学时数过多,实践教学部分较弱;课程体系老化,课程内容陈旧、重复等现象较严重;教学方法仍多半为“注入式”。对学生矿山安全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不足,所培养人才矿山安全知识面较窄,矿山安全知识结构不合理,矿山安全的适应性不强。

二是,实践教学不足。实践性教学环节在矿山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而目前的实习、实验及设计等方面又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如实验手段落后,有的技术过时;缺少覆盖面宽的跨学科高层次实验;实践范围过窄,连贯性不够,使学生实践环节出现“残缺”;实践教学仍属于灌输式,学生缺乏主动性。总之,整个实践教学体系陈旧,育人功能较低,影响学生矿山安全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能力的提高。

三是,课程与教材建设不足。矿山安全技术与矿山安全技术管理是煤矿工程师必备的专门知识。目前,国内外采矿工程类专业尚未专门系统开设矿山安全类课程,也没有系统的本科矿山安全类专门的教材。

四是,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与现实脱节。矿山安全类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煤矿的“五大灾害”,其知识较深、知识面广,按目前采矿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它的部分内容是放在采矿工程专业相关课程中,而且安全知识的内容与《煤矿安全规程》严重脱节。对于学生来讲,接受的矿山安全类技术知识是不完整的,缺乏系统性。另外,矿山企业(特别是煤矿企业)对采矿工程专业大学生的矿山安全类技术知识要求较高,而目前的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安排是分散式讲授部分相关内容,这种情况是不能满足现代矿山企业安全生产的要求。

借鉴国内外的一些先进经验,分析我国采矿工程专业当前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21世纪对采矿行业高素质安全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认真研究采矿工程专业矿山安全方向的矿山安全类课程建设,提出一套较完整、系统的采矿工程专业矿山安全方向的矿山安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大纲的改革方案,对于发展采矿工程专业高等工程教育,培养采矿工程专业跨世纪优秀人才,促进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是非常重要和十分有益的。

三、采矿行业对矿山高素质安全技术人才的具体要求和培养模式

1.采矿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良好的道德品质、坚强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身体素质;有艰苦朴素、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扎实牢固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很好地适应采矿工作环境的能力;有较宽知识面,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的新一代矿山生产技术和安全技术的工程师。

2.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不是一般的采矿工程基础知识教育和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而是具有一种开发性的、具有在新时期从事艰苦行业工作的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道德教育和人的整体发展水准教育,是为国家、社会的采矿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教育,是提高他们为祖国矿山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育。它有以下四种具体要求:(1)厚基础、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2)培养“三创新”的人才,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3)懂矿井生产技术、懂矿井安全技术;(4)具备“学矿山,爱矿山,献身矿山”的“乌金”精神。

3.采矿工程专业矿业安全方向的核心课程采矿工程专业矿业安全方向的核心课程主要有:(1)《矿山压力与控制》,42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2)《矿井通风安全学》,60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3)《矿井灾害防治技术》,48学时,实验教学8学时;(4)《矿井安全监测监控技术》,36学时,实验教学12学时;(5)《矿井安全管理与应急预案》,28学时,实验教学4学时。

四、采矿工程专业矿山安全方向课程配套的实验教学和安全技术实验室建设

1.矿山安全方向课程配套的实验教学

配套的实验教学主要如下:(1)矿山顶板破坏模型实验;(2)矿山压力与顶板变形“三量”测试仪操作实验;(3)矿井风速测试实验;(4)矿井瓦斯浓度与报警实验;(5)煤层瓦斯吸附与解析实验;(6)煤层瓦斯渗透实验;(7)煤与瓦斯突出过程模拟实验实验;(8)矿井煤层瓦斯爆炸实验;(9)矿井煤层粉尘测试实验;(10)高速地质雷达与工程多波地震探测实验;(11)高压水射流钻孔切割实验;(12)煤层钻孔水力压裂实验;(13)岩石声波与声发射测试实验;(14)矿用安全设备的检验性实验。

2.矿山安全方向课程配套实验室

配套的实验室主要如下:(1)岩石声波与声发射测试实验室;(2)高速地质雷达与工程多波地震探测实验室;(3)煤层气高压吸附解吸实验室;(4)高压水射流实验实验室;(5)现场监测监控仪器实验室;(6)环境地质灾害监测监控模拟实验室;(7)煤岩渗流流变测试实验室;(8)煤与瓦斯突出过程模拟实验室;(9)风筒实验室。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文4

【关键词】矿山安全工程;实践教学;数理力学

一、矿山安全学科分类及属性

矿山安全工程是以矿山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总结、分析已经发生的矿山事故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等方面的有关知识,识别和预测矿山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防止矿山伤害事故的科学技术知识体系。

矿山安全工程在学科门类上是矿业工程的一个分支,跟采矿工程同属于一级学科矿业工程下面的二级学科。因此,从学科属性和性质上来讲,矿山安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应当遵从矿业工程知识体系构建的学科规律。

现如今,煤矿开采工艺已较为成熟,但是安全性制约了高效性的发挥,主要体现为,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大,地应力、瓦斯、构造等地质条件恶化,带来了冲击地压、瓦斯突出、热害、水害、火灾等灾害进一步加剧,这对煤矿安全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如前所述,煤矿生产的新特征对矿山安全工程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二、矿山安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淡化专业,宽口径、通识教育的导向下,很多属于采矿学科的专业课被一再削减,课程的难度也大大降低。课程太多,学时数不够,艰深课程概论化导致的。在通识教育的倡导下,很多本该扎扎实实细致 讲授的数学物理类、力学类课程只能概论化,甚至完全不讲。而这些较为难懂的课程正是后续课程的基础,更是学生今后向上攀登的基石,缺少了这些硬功夫,学生很难再上一个台阶。

现行矿山安全专业大中专教育中还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数理功底普遍薄弱。在讲授专业课程中发现,学生对课程中的理论公式普遍有一种畏难情绪,也没耐心去认真计算推导,若放在课堂上推导又受到学时的限制,若放在课下学生自学,由于数理功底弱,学生又无法完成自学,这就产生了一个尴尬的局面。大量的文科性质、管理性质的安全管理类课程冲淡了行业专业课程,造成矿山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底子薄、数理基础弱。

此外,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也是许多学校矿山安全工程教学的疏漏,众多学校着眼于基础理论方面的学习,学生只能从书本中想象具体的操作情况,这显然与该专业的专业需求不匹配。

三、矿山安全教学新思路建议

1.加强数理力学基础,构建合理知识体系

只有采用严密定量化的力学理论才能精确计算,为工程实际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这就需要在知识体系中重点加强数理力学知识。因而矿山安全教育应该构建合理的数理和专业知识结构,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连续介质力学、传热学、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弹性力学、岩石力学、渗流力学、损伤力学、断裂力学、散体力学、渗流力学等力学知识应该给予充足的学时予以讲授。在强大的数理力学基础上,学生应掌握采矿学、矿山地质学、通风学、工程流体力学、矿山压力岩层控制等专业基础课程。在此基础上可适当学习安全学的一些基本课理论教学与实践结合矿山安全工程包括矿山灾害所有的防治技术,是保障矿山安全的最主要的技术手段。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以课堂讲课为主,课堂专题讲座和讨论、影音教学和案例教学为辅。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必须使学生全面掌握矿山安全基础知识,构建学生终身受益的知识体系。将“矿山安全工程”知识内容分为九部分内容: 矿山安全现状与管理、伤亡事故发生与预防原理、矿山机电伤害事故预防技术、矿井瓦斯灾害防治、矿山防火防爆、矿尘防治、矿井水害防治、矿山爆破安全、矿山救护等。在课程教学中,不局限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应立足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坚持“以提高矿山安全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课程教学理念,在讲解基本理论、基本技术的基础上,引用大量的案例对不同防治技术进行分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实践教学主要结合理论教学,开展实验室实验、课程设计、现场实习等教学环节。为学生开设相关实验,并鼓励学生开展设计性的综合实验,如矿井瓦斯抽放系统实验设计、矿井火灾灾变时期风流变化实验等。为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采用课程设计与现场实习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针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开设了不同内容、不同规模的课程设计。有的设计内容需要设计图纸,如矿井瓦斯抽放系统设计;有的是对某矿山事故进行分析,如利用事故树分析矿山外因火灾的原因。通过课程设计,有力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综合性实验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矿山现场的研究项目,选择一些与实践紧密联系、并具有一定难度的实验项目,将实验目的、实验要求以及主要任务交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预习理论知识,查阅资料,进行讨论,掌握实验原理、方法和步骤,组织实验方案的实施,最后完成实验任务。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一是主要对实验课程基本概念和常识等基础知识的考核,采用包括内容、平时的表现、课堂表现、出勤率、回答问题等,占总分的30%。二是采用实验报告占总成绩50%考核;另一项是设计创新性实验形式,它是根据课程的特点而设置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长选择其中的实验方法或内容,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占总成绩的20%。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达到实验教学改革的目的。

四、结语

矿山安全专业大专教育的数理力学基础和知识结构对学生个人职业发展和对矿山企业的服务质量至关重要,此外应该重点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引导学生构建匹配合理的知识结构。才能使人才具备更强的竞争力,未来才能在矿业涌现出领军人物。

【参考文献】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文5

关键词:防治水管理;安全生产;护航

中图分类号:O353.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矿井生产地区向深部和边部的延伸以及下组煤的开采,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变的越来越复杂,尤其是东庞矿2003年4月12日在2903工作面下巷的掘进时遭遇了罕见的隐伏强导含水陷落柱特大突水灾害,使东庞矿上组煤层开采的水文地质条件急剧复杂化。其次是三水平地区,该地区经地面三维地震勘探依然发现了陷落柱的踪迹。更值得关注的是北翼下组煤层的开采、2903工作面突水陷落柱治理工程以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技术工作的展开,均给地测防治水工作提出了更加艰巨任务和新的课题。

1 科学地锁定目标,强化深层次的技术管理

东庞矿矿井地质和水文地质乃至瓦斯地质特征,经采勘对比均发生了质的变化;矿井水平的延伸、边部和下组煤的开采所带来的诸多水害隐患,均是构成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因此,锁定住上述目标及时升级地测防治水工作版本,构筑新的防御体系,是强化深层次技术管理的重要步骤。

1.1 在完善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建立健全了水害防治岗位责任制、水害防治技术管理制度、水害预测预报制度和水害隐患排查治理制度,规范了周分析制度和每月由总工程师参加的分析制度,增加了定期杨矿组织的技术例会,完善了地测相关规章制度。

1.2 注重了矿井生产过程中包括物探、钻探乃至化探在内的全方位的综合勘探工作,按公司规定补充了煤巷掘进和回采工作面煤层钻的钻探工作,杜绝了采掘工作面误揭露无水陷落柱,加强了对综合勘探资料的综合分析和规律的研究工作。

1.3 强化了地测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从科长到组长均承担了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应知、应会的传、帮、带的责任,制定了全矿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地测防治水技术培训计划,使全矿职工掌握了矿井防治水知识,增强了职工防治水意识,通过培训也使地测专业技术人员较好地掌握了基本专业知识和工作方法,满足了地测工作的需求,指导了安全生产。

2 加强地测防治水基础工作

矿井地测防治水工作既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工作,也是矿井生产过程中的一项致关重要的基础工作,因此,我们继续加强了地测信息保障集成系统建设,满足了各专业数据库的建立、图纸编辑和自动成图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各类勘探成果及时与实际揭露资料对比分析、进行修正,为应对各种突况提供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测信息保障系统。

2.1 地质基础工作

在矿井生产勘探方法和手段上,坚持了井上、下综合探测,必要时采用巷探的原则,同时随着勘探技术的发展也针对性地积极采用先进的勘探技术来满足生产对地质勘探成果的需求。

通过多年经验积累及先进技术的应用,我矿总结出五条地质预测预报保障措施:⑴加强基础地质资料的综合分析,进行地质预测预报;⑵利用综合物探技术的应用进行地质预测预报;⑶应用层位对比法进行地质预测预报;⑷利用井下钻探资料进行地质预测预报;⑸应用作图分析法进行地质预测预报。五条地质预测预报保障措施的认真实施,较好地对地质复杂区地质构造、煤层赋存形态进行了超前预测预报,指导了安全生产。

2.2 矿井测量基础工作

在矿井测量工作方面,积极推广应用先进的仪器设备,积极进行资料管理方面的探索;全站仪、防爆全站仪的引进,大大提高了我矿测量工作效率和施测精度。同时,在井下执行导线点挂牌制度,方便了生产区队及其他相关人员使用。资料管理上,编制电子成果台帐,打印成册,按采区分册,美观整齐,便于查找。

2.3 矿井水文地质基础工作

矿井水文地质工作是建立在矿井地质和测量基础工作之上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它既汇集了地质和测量成果的优势,同时又有它自身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努力做强地质和测量基础工作的同时,把矿井水文地质工作尤其是涉及矿井重大危险源的重大水害防治基础工作纳入主攻方向,确定了严密的防治水技术路线,建立了完整的防治水体系。

2.4 矿井储量基础工作

根据《储量》、《三量》规程和公司质量标准化达标要求,规范了台帐、图纸的编制工作,加强了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地质构造、煤层夹矸的超前预测预报工作,为矿井正规生产提供了准确可靠的数据和资料。同时,为了加大资源回收力度,对回采工作面采高、机头、机尾三角煤回收严格考核,严格要求区队在上巷利用机组直接将巷道底煤割出,下巷全部超前卧底,提高资源回收率。

3 转变思路,做实、做强地测防治水工作

3.1 改变生产格局,促进防治水工作的落实

在采掘战场布置方面,为了适应目前全程勘探的防治水技术思路,结合矿井生产特点,对采掘设计进行优化、合理摆布生产地区,满足了一队两头的生产格局,在严格完成各项防治水工作的同时提高了单进水平。

3.2 全面转变工作思路,由技术向生产延伸

为了切实把防治水工作落到实处,我矿及时提出了技术向生产延伸的工作思路:即地测防治水工作不单纯是技术部门的直属工作,也是生产部门密不可分的工作任务;防治水工作没有完成,要直接问责生产单位;思路的改变,使生产单位时刻把协助运输钻机、排水系统完善。

3.3 实行技术例会制度,力促各项地测防治水工作的落实

为做好矿井防治水工作,我矿定期组织技术部门进行实地工作调研,定期组织技术专题会,对技术工作尤其防治水工作进行周密部署和安排,每次调研和技术例会后,及时下发工作纪要,每项工作都确定负责人、完成时间,并追踪考核。

3.4 逐步探索行之有效的地质技术路线

随着矿井生产水平的延伸,矿井地质条件及瓦斯地质条件变得复杂,严重影响了采掘生产及安全;通过现场经验积累及先进技术的应用,我们及时总结出五条地质预测预报保障措施,并广泛应用,较好地对地质复杂区地质构造、煤层赋存形态进行了超前预测预报,指导了安全生产。

3.5 多措并举,提升职工防治水技能和意识

为了加强职工防治水教育培训工作,教育科、地测部门每年联合制定年度地测防治水培训计划,矿领导、专业科长、技术骨干亲自担任教师授课,提高职工现场防治水意识。

4 今后努力方向

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勘探单位的协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技术创新和技术水平。提高钻探队伍素质,建设一支现代化高素质的井下钻探队伍。进一步强化管理,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教育、知识更新,提高地测队伍综合业务水平,完善地测防治水体制,使地测防治水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矿井灾害防治课件范文6

关键词:煤矿 开采技术 控制 防治

一、我国煤矿开采技术方面存在的缺陷

1.技术水平较低

与国际上的煤炭开采技术相比,设备的控制上无论是机电一体化,智能化还是自动化控制,我国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差异,除大型煤矿之外,很多煤矿矿井落煤方式仍以炮采为主,安全性差,地质伤害较为严重,工作面走向长度过短。另外在相关采煤机械体系运作过程中,运输、巷道准备以及矿区围岩控制等各个系统存在设备落后,协调度差,影响着煤矿开采的整体进度、开采质量以及环境保护。

2.安保设备较为落后

井下开采的安全问题一直为社会所关注,虽然近些年来事故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是仍是井下开采的一大硬伤。但是在我国井下自救系统,瓦斯重大灾害预报仪器,避灾系统和个人防护装备水平相对较低,当发生重大灾害之前,预报系统的仪表仪器准确性较差,发生突发状况时,救助防护系统不能充分的将灾害程度最大程度的减免减轻,安保设备跟不上煤炭开发水平,一来不利于矿井的井下作业的顺利进行,经济利益受损,更重要的是,对于矿井工人的安全是一大威胁,因此,煤矿安保设备科技攻关课题的功课迫在眉睫,重大安全技术函待解决。

3.高质素技术人才缺位

就我国目前煤矿从业人员学历分布而言,国有煤矿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3%,在个体煤矿中数量更少,而在发达国家,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则占到3/5之上。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中国煤炭行业的不安全性和前瞻性层次低让有意报考矿类专业的学生望而却步,报考比例逐年减少,难以培养高质素高层次的技术人员,从而成为制约煤矿生产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的瓶颈。

二、井下开采作业技术

井下开采作业技术主要是指针对出于不同地质环境的矿井采取不同的开采技术,主要包括长壁开采技术,深矿井开采技术,巷道优化开采技术,采场围岩控制技术,煤炭地下气化技术等等。

1.长壁开采技术主要针对的是倾斜薄煤层,由于煤层较薄,因此此项技术研究方向是体积小,功率大,震动性较低的刨煤机,采煤机,此外,研制便于操作的液压支架以及总体配套的技术。

2.深矿井开采技术主要针对井下距离较深,因此要面对环境复杂,通风性差,疏散困难等客观性危险,主要包括矿压控制,冲击地压防治,深矿井开采热害治理技术与装备等,要充分考察井下的围岩状态特征,分析应力场分布特点制定作业方案,并且要随着井下作业场所、工作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方案,另外深井巷道的挖掘和支护技术也是此处要研究的重点,通道安排的便捷合理,既有利于开采进程的加快,也有利于危险情况下的快速疏散和避险。

3.巷道优化开采技术是建立在简化井下生产系统的理论基础之上,主要致力于研究矸石井下处理技术,矸石最便捷直达地面技术,主要方式是实现无轨胶轮、单轨吊辅助运输一条龙,优化巷道布置系统,将矸石作为采空区填充材料等等,整体而言就是利用巷道实现井下开采的集中准备,集中回采,从而实现高效高产洁净节能。

4.采场围岩控制技术是以解析法,统计分析预测和数值法为手段,结合高科技,将煤层地质以及开采条件深入研究,控制围岩,防止地质破坏。主要从坚硬顶板与破碎顶板条件下应用高技术低成本岩层控制技术,放顶煤开采岩层和支架—围岩相互作用机理,支护质量与顶板动态监测技术,研究开发新型的支护设备等几个方面着手。主要目的是研究出科学实用、合理高效的岩层控制技术以确保开采活动 的安全、高效、低成本。

5.小型煤矿机械化开采技术是指在小型煤矿区,积极改进采煤工艺,提高采煤区单位产量和效率;充分利用机械化或者半机械化设备,减少人力投入,实现人力利用率的最大化。同时,由于顶板事故率较高,因此小煤矿更要注重研发顶板控制的高技术,减少事故发生率。

三、井下开采安全技术

1.安全生产是煤矿行业的第一口号,但是一直以来井下开采存在井下自救系统不完善,要注重研究瓦斯抽取技术,防尘通风技术,新型支护设备研发技术等等。

2.矿井瓦斯作为一种可燃性较强的气体,在矿井内部极易燃烧,在封闭的环境内会造成爆炸,危及矿工人身安全,但是如果合理采集,将会成为一种洁净能源,可以再利用,抽取技术主要利用钻孔、巷道抽放以及两者综合抽放来实现,利用不同的技术在开采煤层区、邻近层区、采空区、围岩区对瓦斯予以抽取和散放,减少矿井内瓦斯含量,降低瓦斯爆炸的危险。

3.防尘通风技术主要是对井下粉尘的产生进行控制,实现井区内的通风良好,包括利用短孔、长孔、深孔以及巷道方式进行煤层注水,进行湿式作业,利用水幕、湿式除尘工具等净化风流,注重设立矿井的独立通风系统,对通风设备专人维修,能根据开采进度和实际情况随时调整通风量和通风频率。

四、井下绿色开采技术

绿色开采技术是以高效节能环保为主导思想,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和谐发展。主要包括“保水开采”技术,地质保护技术,填充技术,沉陷防控技术,土地复垦技术,煤与瓦斯共采技术,地下气化技术等等,其中土地复垦技术是指在矿区地表土地已经遭到破坏的情况下,利用矸石等固态物质修复土地,或者充分考虑土地的现状探索适合的利用方式,例如对地面大面积积水和积水深度很大的沉陷区可以建造水上公园,蓄水养鱼等方式再利用。地下气化技术是利用煤的热化学作用,不将煤炭运到地面,而是在地下就通过有控制的燃烧生成可燃性气体,实现煤炭开采的可控性,清洁性以及价值最大化。

五、结语

在我国,煤矿开采技术的探索还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但是相信随着能源战略的一步步实现,其发展前景是值得看好的。在各方面共同努力的情况下,终会探索出一条高效节能高产的煤矿开采技术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管理入手

下一篇水灾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