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灾害防治范例6篇

水灾害防治

水灾害防治范文1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复杂,地貌形态存在多变性、地层岩性以及复杂性,我国水文地质呈现复杂特点,水文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严重威胁人们的财产和生命安全。本文首先简单介绍水文地质灾害,随后研究其预测与防治技术,目的是降低灾害危害性,减轻水文地质灾害对人与社会造成的损失。

关键词:

水文地质;灾害预测;防治技术

水文地质灾害可以分为自然地质灾害以及人为因素两个方面。调查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一半以上水文地质灾害的发生原因都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水不合理。水文地质灾害具有广阔性、危害性以及不可控性等特点,必须针对其实施预测与防治。

1灾害概述

我国国土广阔,水文地质灾害南北分带、东西分区,呈现出种类繁多的分布特点,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地形条件特殊,早期发展时过度破坏自然环境与资源,因此水文地质灾害频发。其中,常见灾害可以分为十二类,四十八种,例如地震及火山喷发等地壳运动灾害、滑坡及泥石流等土体运动灾害、地面沉降与开裂等地面秉性灾害、水土流失及土体盐碱化等土体退化灾害、河水漏失及地下含水层输干等水源枯竭灾害、膨胀土胀缩及砂土液化等特殊岩土灾害。根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每年在水文地质灾害中死亡的人员数量在三百到四百人之间,经济损失过百亿,水文地质灾害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阻碍,近年来,我国对预测和防治水文地质灾害要求逐渐提高。

2预测与防治技术

2.1预测技术

(1)3S技术。就是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一称呼,其在水利监管、水土保持以及气象监测等领域已然实现广泛应用。利用3S技术中的遥感技术与全球定位系统预测水文地质灾害,可以实时获取并更新监测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地理信心系统对数据实施综合集成与空间分析,可以为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参考依据。在3S技术支撑下,技术人员可以建设灾害评估预测数据库,这种数据库主要分为专题和基础地理信息两类,前者包括对策分析数据和预防设施数据,后者包括了致灾因子信息和灾害具体运载环境数据。

(2)3S技术的应用。以泥石流与滑坡为例,分析灾害中的危险性,具体说明3S技术如何应用。首先技术人员需要使用遥感技术以及全球定位系统获取灾害相关数据和信息,处理每一个灾害因子,建立灾害数据库,使用统计方法确定灾害因子在滑坡与泥石流中的“贡献”,最后建立灾害危险评价模型并计算危险值。对于滑坡而言,其灾害发生因素主要包括水文气象、地形和地质等,可以利用公式A=Σni=1Wi×Pi计算滑坡灾害危险性指数。灾害易损性就是指特定区域与时间内灾害发生致使人、财与物受到潜在最大损失,其设定前提是灾害处于最大危险度,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对社会、环境、物质与经济的易损性实施评价。使用3S技术收集特定区域内的财产、房屋以及土地等数据,将其转化为货币价值,在此基础上制作价值分布等值的线形图,对其实施相关分析与评价。评价破坏性就是以特定区域中灾害的基础条件、激发条件以及活动规律为评价中心,计算分析其中存在的可能危害程度和灾害活动频率,S=f×Q是危害强度和灾害期望损失间的函数,利用D=Σni=1di×ri预测灾害发育程度,公示结果包括四种发育类型,分别是加速、减速、衰竭以及停止。技术人员可以在此基础上使用地理信息系统制作灾害发展趋势的详细预测评价图。

2.2防治技术

防治水文地质灾害,其根本目标是实现减灾,基本途径是控制灾害源、增强抵抗力,基本措施是受灾体防护、降低灾害活动强度、灾害避让以及监测预报这四个方面,依旧以泥石流与滑坡为例,具体分析防治技术:

(1)防治泥石流灾害。防治泥石流灾害,可以采取固底技术和工程措施。在具有顺直沟道和坡度均匀的天然泥石流沟里,泥石流上游沟槽处坡度较大,致使泥石流流速快,出现下切侵蚀,因此防治泥石流,必须采取固底技术,利用坚硬岩块石实施镶面,块石直径需要比泥石流流速可以撬动的固体颗粒最大直径大,只有这样,才能阻碍泥石流冲刷,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技术具有使用年限,因此必须注意时间。在救灾过程中,通常使用导流排放方法减轻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泥石流灾害的流速结构一般由上凹弧形的横纵断面速流槽和八字形状汇流槽组成,其中,纵剖面线型常见类型为正弦线、螺旋线、圆弧线以及抛物线等。为保泥石流沟槽的斜坡结构稳定,避免其崩塌,必须修建防护工程拦挡土石,也就是选择利用拦碴坝固定沟槽。为了减少洪峰以及固体物下泄量,施工人员可以在沟内修建低坝拦截,同时选择淤积物保护岸坡、以防其再次受到泥石流侧蚀,实现抑制泥石流发展的最终目的。

(2)防治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排除地表与地下水、减重与加载两种方法防治滑坡灾害。地表和地下水与滑坡灾害形成有直接关系,因此需要防止地表水流入滑体,减少其冲蚀以及地下水浮托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高整体稳定性、增强滑带土自身抗剪强度。排除地表水工程可以分为截水沟与排水沟两种,排除地下水需要根据其埋藏深度和实际类型,经过拦截建筑物、降低地下水位以及疏干地下水等方法降低其对滑坡体的负面影响。通过改变滑体本身的力学平衡条件,预防滑坡灾害,可以采取护坡技术加固滑坡坡面,利用混凝土材料方格骨架或浆砌护坡的方法改变平衡条件,这种方法可以在防冲刷的同时实现绿化效果;与此同时,可以采用抗滑桩方法,将大尺寸锚固桩打入滑体与滑床间,将二者连为一体,实现抗滑作用。

3结语

人类过渡开采地下水、对地下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直接影响水文地质灾害发生频率,水文地质灾害不但破坏地区环境、威胁人类财产与生命安全,还对社会稳定起到负面影响,为了降低灾害危害,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利用技术预测灾区,预防灾害,一旦灾害发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做好应急救灾工作,确保社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明周.矿山建设中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12).

[2]欧礼平,吴兴明,朱天.矿山整治中水文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11).

[3]杨鸿.水文地质灾害预测与防治技术[J].大科技,2015(32).

水灾害防治范文2

关键词:水旱灾害,成因,防治措施

 

洛川县位于东径109°-110°,北纬38°-39°之间。属渭北高塬沟壑区,塬大沟深,沟谷与塬面高差达百米以上。土壤以垆土、黄绵土为主,土层深厚质地疏松,海拔在1000-1200m,年平均温度9.2℃,昼夜温差大,且紫外线照射强烈,自然资源丰富,是发展苹果生产的良好基地。全县水资源总量6633.8万m3(地下水可采量1533.7万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26.8 m3,亩均占有水资源24.5 m3,多年平均降水量623.2mm,蒸发量860.3mm,降雨偏少,水资源严重缺乏,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十年九旱,是一个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干旱缺水是制约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乃至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主要矛盾。论文参考网。水旱灾害是洛川县的主要自然灾害。旱灾与水灾相比,其发生的频次范围、危害程度更为严重,因此旱灾是主要灾害。现就洛川水旱灾害的成因、特征、规律及其防治措施作以浅析。

1.水旱灾害成因特征

1.旱灾

1.1.1特征

(1)、据省自然灾害记载:从公元1759年到1940年的182年中,洛川大旱38次。频率为5年一遇。光绪三年“秦晋历冬经春及夏不雨。地千里,秦晋连、人相食、道堇相望,卖女弃婴,指不胜屈”。论文参考网。1931年“洛川、旱、黄连镇与吴庄镇等九镇无收”。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2)、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气象资料记录,26年间出现大小干旱40次,其中春旱和伏旱各占25%,秋旱占23%。大旱,旱期在100天以上,降水比正常年景偏少60%以上;中旱,旱期50天至99天之间,降水偏少50%;小旱,旱期30天至49天,降水偏少40%。

洛川县干旱分类频次调查表

1.1.2成因

旱灾的形成,因素很多,是自然和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自然或气候因素作主要分析。

(1)、洛川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受东南亚季风影响较弱,降水偏少,是本区域多干旱灾害的基本原因。

(2)、降水量不能满足作物所需,多年平均降水量627.7mm,季节分布不均,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且多以暴雨出现,降水形成径流流走,造成了本区域旱灾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3)、洛川以苹果为主导产业,其品质独特,品味享愈全国。截止2009年底全县已发展苹果种植面积52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0%左右,年仅苹果一项人均纯收入53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80%。就苹果需水规律而言,每生产1g干物质需水146-233g,果树吸取的水量95%以上都消耗于蒸腾。据资料计算,1株3年生长的果树,平均每天大约蒸腾失水110kg,年每株折合17T,或每亩100-110T,相当于降雨量150-170mm,即是在分布均匀条件较好的情况下,果树吸收的水分也只占三分之一左右。论文参考网。且降雨量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内。而苹果树需水高峰期的三至五月为幼果膨大期如遇干旱,新梢和叶片生长受阴,落果严重,直接影响当年品质、产量和下年产量。而此时降水量约占年降水量的10%左右,远远满足不了果树生长需要,这个差额必须要以灌溉补充。

(4)、旱地面积多抗旱难度大,全洛川总面积1804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1260 km2,占70%。统计资料表明,全县耕地52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旱地农业主要依靠天然降水,丰欠与否,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繁荣。

1.2水灾

1.2.1特征

(1)、洛川水灾多以暴雨形式同现,据洛川气象站1955-1980年26年的统计资料,洛川暴雨大多集中发生在7-9月,共出现19次,频率为95%。据《陕西省自然灾害史料》记载,洛川1933年6月山洪暴发,冲没良田无数。厢西堡、菩堤等十余村7月2、3日恶风暴雨,雹大如拳,山洪暴发,继以大水,深约数尺,冲没禾苗,摧毁房屋,灾情奇重。

洛川县历年暴雨出现情况

(2)、水灾频率

一般洪水(10-20年一遇)平均出现3次;大洪水(20-50年一遇)约2年出一次,特大洪水(大于50年)约10年出现一次。

(3)、自然灾害中还有冰雹、连阴雨、霜冻、大风等。

1.2.2成因

(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受东南亚环流季风变化影响,气候多变,夏季多阵雨暴雨,秋季淫雨连绵。阵雨或暴雨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造成洪水灾害。

(2)、人类活动。随着各行各业的建设和人类活动,造成区域下垫面的变化,植被破坏,基本建设中忽视自然规律等。

2.防治措施

多年来,本区域人民饱受了水旱灾害之苦,在同灾害的斗争中,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条措施。

2.1发展农业节水灌溉措施,减轻旱灾频率和影响。

(1)工程措施:节水灌溉措施种类很多,渠道防渗措施,低压管道输水管灌、渗灌、喷灌、微喷灌、脉冲灌等,其它节灌措施如膜上灌、膜下灌、沟畦改造等。

(2)农业综合节水措施:耕作保墒、覆盖保墒、水肥耦合措施等。

2.2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水保措施、生物措施,整好一块田,建造一片园,蓄起一池水,做到拦、蓄、管、节等综合防治措施。有效的拦蓄了地面径流和泥沙。

2.3增强水患意识,抗御洪涝灾害。修建水利骨干工程,提高抗洪减灾能力,树立长期抗灾思想,加强工程管护与洪水预报,制定防、抢险预案,提高抵抗洪涝灾害的综合能力。

2.4 要重建重管,制定严格的工程管理和使用办法,改变过去重建轻管,猴子搬包谷式的建设水利工程,确保工程能可持续长久的发挥作用;

3.结语

洛川县是一个农业县,水旱灾害是县域内所有灾害中最严重、影响最大的灾害,水旱灾害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增产增收乃至社会稳定,分析了水旱灾害的特征、成因及其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叶守泽,夏军.水文科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展望[J].水科学进展,2002,13(1):95-961.

[2]邓铭江,郭春红.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文与水资源问题.

[3]洛川县志.

[4]延安地区实用水文手册.

水灾害防治范文3

【关键词】公路水毁;水毁原因;防治对策

1 引言

随着公路建设的迅速发展,公路交通的畅通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先决条件之一。但是,汛期暴雨洪水导致的公路水毁是公路主要灾害类型之一,成为制约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山区公路气候水文、地形地貌条件复杂,公路水毁中沿河路基水毁占很大比列,且影响因素众多、类型多样,其发生的不确定性是沿河公路水毁灾害风险客观存在的前提条件。对着人们对水毁认识水平的逐步提高,水毁治理措施也不断完善,有效地减少了公路水毁损失,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 公路水毁的类型和原因

公路虽然主要是作为交通运输建筑物,但一旦受到水流的作用,如跨河桥梁与河道并行的公路等,又会因是水工建筑物的性质而遭遇到很多水力学问题。

公路建筑物遭遇的水力学问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水毁,系因洪水造成的各种程度的破坏;另一类是水害,是因洪水而带来的 经济 损失。公路水害主要有:公路因洪水淹没而中断交通;小桥涵、路基边沟被泥沙堵塞而需要疏通;道路被泥沙淤积而需要清除等。公路水毁从表现形式来说,主要有以下4种类型:路基沉陷、路基坍塌、桥涵破坏、防护与加固工程损坏。

2.1 路基沉陷

路基沉陷是指路基在垂直方向上产生较大的沉降,路基的不均匀下陷,将造成局部路段的基层破坏,进而使路面破损,造成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断板、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沉陷等,降低路面行驶质量,影响行车安全,甚至中断交通。形成路基沉陷的主要原因有:填方路段填料选择不当,施工过程中超厚度碾压,压实度不足;路基结构组合不合理,弯沉过大,路面防水差,雨,雪水渗入路基;路基排水措施不当,路面、边沟形成积水;缺少必要的排水和防护措施。

2.2 路基坍塌

路基坍塌主要指路基土体或沿线山体(或土石混杂的堆积物)遇水软化,在较陡边坡无支撑的情况下,自身重量所产生的剪切力,超过了粘结力和摩擦力所构成的抗剪力,因而土体沿松动面下坠散开。路基坍塌破坏了路基的整体性,损害了路面的通车功能,易造成交通中断,是比较严重的水毁病害。

目前公路水毁的重点主要是在山区公路上,不少路段与河道并行,一面傍山,一面临河。很多路基是半挖半填或全部由填方筑成,填方多由开山废渣填筑。尽管填方中有大量的大块石构成路基边坡,但未做冲刷防护加固措施。这样的填方路基边坡在一般洪水条件下,因水位较低、流速不大,坡脚块石又较大,坡脚边坡比较平缓,是能够抵御洪水冲刷而保持路基边坡的稳定。但在较大洪水条件下,水位较高、流量过大,而边坡上部的块石又较小,且含有不少石屑和土壤,坡度也比较陡,因此边坡中的石屑、土壤、小块石被冲走后,大多就造成了路基坍塌,出现很多缺口或半个以上路基被毁。在公路路基的水毁中,这样的水毁占多数。 另外,也有不少沿河路线,由于河道变迁,使原来离河岸还有一段距离的路基,因河岸被冲而临近河边或遭到水毁,这类水毁多出现在宽浅变迁河段上。在深挖段路基中,两侧山体由于坡度过陡,石质较差,山上积水山体或沿开挖面下泄,就形成了山体滑坡或泥石渗入。

2.3 桥涵破坏

桥涵破坏主要是指在山洪暴况下,洪水冲刷淘空桥基,使桥梁失稳损坏或涵洞被毁,形成桥涵破坏的原因有:涵洞位置不当,孔径偏小,满足不了排洪要求;涵洞进口处理不当,泄洪时发生洪水流向偏差;桥位选择不当,河床的地质条件差,极易发生冲刷,进而影响桥梁基础及墩台结构;桥涵日常养护差,长期得不到清理,发生堵塞,水流不畅;河床变化较快,水流偏差较大。桥涵水毁一旦发生,轻者洪水涌上路面,破坏路基路面,重者桥涵被冲断,从而中断交通。因此,桥涵类水毁是公路水毁预防中的重中之重,应引起高度重视。

2.4 防护与加固工程的破坏

防护与加固工程损坏主要是指挡土墙、护坡等防护工程在不断受到水流冲击下,基础冲刷,墙身产生滑移、倾倒破坏或者挡墙全部冲毁现象。全国各地区公路养护部门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水毁抢修和修复,每年都要修复不少路基防护构造物。由于设计这些防护工程时往往凭经验估算,有不少基础埋得很浅,有的还由于施工质量差等原因而遭到重复水毁,即:修了被冲,冲了再修,有的重复到3次以上。路基冲刷防护工程不但没有明显增加,还出现“旧账未清、又欠新账”的现象,这种弊病也是造成构造物易被水毁的原因之一。形成防护与加固工程损坏的原因有:防护与加固工程所处地基软弱或基础埋深过浅。挡土墙自身排水不畅。防护工程位置选择不合理,挤压河道,引起局部冲刷。

3 公路水毁灾害的防治对策

对于公路水毁,应预防为主,清除水毁隐患,防患于未然;水毁恢复,也要有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队伍,精心设计、精心施工,修一处、保一处,这也是公路水毁防治的大方针。

3.1 建立健全的防汛组织机构

各级组织均应成立相应的防汛领导机构,主要领导挂帅,并组织抢险突击队,准备好抢险救援物质。在汛期,建立健全防汛值班制度,天天安排专人值班,基层单位应坚持雨天天天上路巡查,发现小型水毁立即抢修,大型水毁一面抢修、恢复,一面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争取上级支持以尽快抢修恢复。

3.2 路基沉陷防治

在软弱地基上修建公路时,应特别注意对路基进行加固,可采用换土法、掺石灰法、石灰桩法等多种加固方法,使路基达到足够的强度,满足设计要求。在进行路基施工时,须采用良好的砂砾等填筑路基,当确需用透水性不同的土填筑路基时,应将透水性强的土填筑路基下层,透水性不强的土填筑路基上层。 沿河路堤、河滩路和桥头引道等长期浸水路基,要设置堤岸、护坡等防护措施。路基边沟纵坡应不小于0.5%,单向排水长度不宜超过500米,应分段设排水沟、涵洞将水及时引出路基,以免积聚在边沟内,影响路基稳定性。

3.3 加强工程防护

与河流并行的公路设置的防护工程,其基础尽可能地 适当加深,确保工程质量,防止洪水冲刷。对于经常滑坡的深挖路段应在边坡顶端上设置截水沟,边坡应分段设置不同的坡度。对于高填方路段,除设置防护工程外,还可植树种草,特别是高填方及土质深挖路段,可种植香根草,香根草根系发达,根深可达1-2米,既可保护边坡的整体稳定性,又可美化公路,改善生态环境。

4 结论

防治公路水毁一定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要不断以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新的科学技术知识进行工程实践,虽然造成公路水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只要我们能从公路的设计、施工和养护等方面十分重视预防水毁,公路水毁灾害将会得到有效控制,公路水毁损失也将会大大减少。

参考文献:

水灾害防治范文4

关键词:水利定额;工程造价;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工程的造价编制及计算等相关工作与治理的实施措施相关联,本文主要针对地质灾害的合理防治项目造价编审过程中水利定额以及与之相关的技术规范的应用等进行分析,旨在为地质灾害防治类工程造价编制及定额选取等相关工作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

一、工程的类别以及取费分析

(一)工程类别

工程类型主要分为三类,即大型、中型和小型,针对大型工程而言,其所需的总投资在2000万人民币以上,针对中小工程而言,其总的投资在500至2000万人民币之间,而小型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在500万人民币以下。而且对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等级还可以从人员财产保护的数量及勘查经费进行划分。地质灾害类防治项目工程与其他工程项目有着一定的区别,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工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对人们群众财产生命的安全保证,以此促进社会经济的科学稳步发展,基于此,在不进行搬迁的基础下,需要进行必要的灾害防治工程实施。而在地质灾害类项目工程的相关造价内容编制中所主要进行参考的依据是水利项目工程的定额。水利工程主要包括的内容是引水工程、枢纽工程和河道工程几大类,而针对地质灾害防治类工程所参考的主要是河道及引水类工程,该类工程项目内容主要包括堤防、渠道、水闸以及泵站、隧洞和渡槽等。

(二)取费标准

由于工程具有不同的类别,因此会具有一定差别,这样工程的取费也会存在差距,在对工程的类别进行划分的过程中对其工程的取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显而易见,地质灾害的基本防治类工程与水利工程之间在建设的根本目的、内容、作用以及设计的相关规模以及标准方面具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二者是不同类型的项目。造价编制的相关人员在进行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的概预算编制时,针对水利定额的选取环节就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以防治项目工程所实际采取的对策为依据在水利的定额中进行合理工程类别以及工程取费标准的选取时将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三峡项目工程重庆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在人工费单价概估算时,主要以《水利工程设计高估算编制规定》中的河道项目工程费用为依据进行指标的相关计算,其在针对建设主要材料的概算单价设定时,主要是以编制期间内,造价管理部门所的价格水平为依据进行确定,所未涉及的建设材料则主要以市场询价的形式进行确定。而针对工程的单价和详细的取费标准则需进行进一步的水利定额选取,涉及工序复杂,所选取的定额也不同,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费用构成

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在对水利定额进行参考时所涉及的费用为建筑工程费、预备费和独立费用,这些费用中的部分内容与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的实施内容、周期和具体的建设规模相关,以下进行简要分析。

(一)建筑工程费

为了使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顺利实施,需要对其相关的配套设施进行建设。例如,临时的房屋、道路以及水电和相关建设材料的运输等等,但是在其建设的过程中不可能与水利工程一样进行大规模的建设,虽然此环节所涉及的费用不高,但是针对整个灾害防治类项目而言,其在整体的经费预算中所占的比例与其他的行业相比相对较高。但是此环节造价相关人员在对临时的项目工程进行归类时常常出现混乱,可能导致设施费用的重复计算,以此对防治资金进行浪费,针对此问题,可以在措施费用进行临时设施费用的包括,同时依据实际工程特点和情况进行相应补充。

(二)预备费

预备费的主要内容包括基本和价差两种预备费用,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其性质为非标准设计类工程,联系密切的为地质情况,因此有可能会因为地质情况不断变化和设计相应变更对挖填工作量进行增加,因此需要进行基本预备费用的定额计算。而由于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其自身周期短,因此在针对设备、人工和材料的涨价情况一般在可控的范围之内,因此不对价差预备费进行考虑。

(三)独立费用

独立费用主要内容为生产阶段准备费用、建设阶段管理费用以及勘测设计费用、施工场地征用及建设费用等,其内容较为丰富与水利工程自身特点相符合,但是其中的生产准备及联合试运转费用与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无关联,而且其众多费用与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实际管理模式相背离,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管理主要由国家相关管理部门按照分类分级原则进行管理。

三、定额适用性分析

以下主要针对地质灾害防治项目主要治理举措及定额适用情况进行分析。首先,锚索工程。锚索工程一般在崩塌体和滑坡治理中进行应用,主要设置在岩石边坡以及土质边坡位置,施工方式较为常见的即为跟钻进和潜孔锤,最低的吨位为500kN,而在水利定额中吨位的最小值为1000kN,而且主要针对内容为岩石边坡,通常所采用的方式为固璧灌浆转进,因此该定额针对此项工程并不适用。其次,格构梁。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除了需要对削坡卸载进行实施之外,还需要在边坡上进行砼格构的设置,但是与水利工程相比不存在大范围内的清方,因此其坡面实际平整度也会因为修整的不同而存在差别,一般情况之下,针对土质边坡所使用的混凝土量与岩石边坡相比较低,但是与常规形式不同,此环节混凝土的实际消耗量通常情况下都与水利定额相比较高一些。再者,为石方开挖。当地质灾害涉及到重要设施和建筑时,进行石方开挖不可以进行爆破方式,主要采用的是静态爆破的形式,但是这种方式由于开挖效益低,因此成本也较低,在定额中无对应内容。

结束语:

在对地质灾害防治类工程进行定额的相关选取工作时具有一定的限制,因此需要将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建设的实际内容与定额的具体适用范围进行有效的结合,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计算,而为了对计算口径一致性进行保证,需进行统一定额的编制,因此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更多的分析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宝和,邹嘉兴.水利定额在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造价中的应用[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12,23(2):100-106.

[2]严敬.水利定额的组成和使用[J].科技资讯,2012(6):155-155.

水灾害防治范文5

1 调查区概况

修水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变化分明,但由于受山区地形的影响,地区之间气候条件差异较大,多年平均气温为16.6℃。历年平均年降雨量为1617.2mm,年最大降雨量2358.8mm,年平均降雨日157天,年均暴雨日数5.2天,最大过程降雨量548mm;月最大降雨量629.2mm,日最大降雨量232.5mm。由于受地形和东南季风影响,降雨量在时空分布上差异较大。时间上,降雨量主要集中于4~7月,占全年雨量的55.4%;空间上,降雨量西多东少,山区多平原少。县境内水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5.1%。

地貌类型主要有中低山、丘陵、垄岗、盆地及堆积河谷,其中中低山面积为3186.62km2,占总面积的70.74%;丘陵和垄岗地区花岗岩出露较多,常见风化残积层,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盆地主要有碳酸盐岩类地层,岩溶发育;堆积河谷主要有亚粘土和砂砾组成。

2 地质灾害调查

本次调查按照《实施细则》(修改稿)[1]及《1:5万崩塌滑坡泥石流调查规范DD2008-02》[2]的要求,对区内的地质灾害做了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共完成1∶5万SPOT5影像数据(2011年版)遥感解译面积分别为4504.68km2,1∶1万遥感解译面积65km2;野外调查点数共计4903个,调查点平均密度为1.1个/km2。其中滑坡456处,崩塌723处,不稳定斜坡2947处,泥石流13处,地面塌陷7处,搬迁避让9处,地质环境点676处,其他调查点72处。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区域内主要地质灾害及隐患有: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并具有数量多、分布集中、规模差异大、引发因素清楚的特征。本次调查的地质灾害和隐患中大型的有4处,2处为崩塌,2处为不稳定斜坡;中型有61处,其中滑坡4处,崩塌14处,不稳定斜坡43处;其余均为小型。

3 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因分析

(1)地域分布:修水县地质灾害与隐患点为4146处,分布于县境内所有的乡镇及风景区,平均密度0.92处/km2;灾害(隐患)点数最多的是水源乡,有392处,占总数的9.5%,其次为黄龙乡,有335处,占总数的8.1%;灾(隐患)点密度最大的也是水源乡和黄龙乡,分布高达到8.71处/km2和5.36处/km2。

(2)与地形地貌关系:地质灾害(隐患)点大多数位于构造侵蚀中低山区,标高200~400m之间,共有2548处,占总数的61%;其次是构造剥蚀丘陵区,有707处,占总点数的17%;分布在其他区地貌单元的地质灾害及隐患较少。

(3)与岩类关系:滑坡、崩塌及斜坡隐患分布在岩浆岩类区共有1958处,占点其总点数47%;变质岩类区有906处,占比22%;碎屑岩区为736处,占比18%,碳酸盐岩区和松散岩区分别有325处、221处,占比8%和5%。主要与近年来工业园区发展、城镇化及新农村建设密切相关。

(4)与气象关系:地质灾害点多发生在多雨年份、多雨季节和暴雨时段,4-7月份是县境内发生地质灾害的高发时期。降雨是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且地质灾害的发生数量与降雨量及降雨强度呈正相关;

(5)与人类工程活动关系:县境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有公路建设、水利水电开发、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矿山开采、茶林开发等。其中最常见的是建房切坡,其次为公路切坡。统计表明,99%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可能引起失稳的因素中,开挖坡脚占50%以上。

总之,修水县地质灾害形成和发展的控制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以地形地貌、岩性、地质构造、植被等地质环境背景为内在因素,以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和改造为外在因素,以降雨为诱发因素,所有这些因素是共同作用,互为影响的。从内在因素来说,以下地区(地段)易产生崩塌、滑坡:山高坡陡地段,岩石风化强烈、残坡积层发育的斜坡地段,裂隙发育岩石破碎地段,顺向坡地段。

4 地质灾害评价

对地质灾害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分析地质灾害发育条件、灾害及隐患点各要素的统计情况,划分出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和危险性程度分区。

根据修水县地质灾害的发生的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特点、结合地质灾害点的发育密度,采用影响因子叠加法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划分出四个区,即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分布面积分别是1981.1、1535.76、869.08、117.74km2,所占比例分别为43.98%、34.11%、19.29、2.61%;并按不同的地貌条件与岩类分24个亚区。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城区及中低山区乡村人口集中和交通干道两侧一带,中易发区主要分布于丘陵区乡镇人口较集中地带,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人口较少的中低山区,而不易发区则基本上分布于河谷或水库及人烟稀少的县境边界一带。

根据修水县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划分、灾害点的危险程度及威胁范围,结合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和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规划将修水县划分为高危险区、中危险区、低危险区三个级别。同样以定量评价和定性分析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其中高危险区总面积2058.6km2,占全区面积的45.70%,主要分布在城区附近和人口较集中的乡镇以及境内交通干道两侧一带;中危险区总面积729.43km2,占全区面积16.19%,主要分布在人口密度相对较小的全丰镇、大桥镇等地;低危险区总面积1716.65km2,占全区总面积的38.11%,主要分布在河谷、水库及人烟稀少的山脉一带。

5 防治规划建议

建议当地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主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并建立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完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和探讨地址灾害风险管理方法;根据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变化,及时地落实或调整防治措施。

水灾害防治范文6

     

洪水灾害引发的常见传染性疾病有:

 

一、消化系统疾病:

 

 

肠道传染病

 

1、痢疾:是痢疾杆菌感染引发的一种以腹泻、腹痛、里急后重及粘液脓血便为主要表现的肠道传染病,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通过食物及水进行传播。

 

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如三代头孢菌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 星、复方磺胺甲恶唑、阿奇霉素等,注意“沙星”类药物(喹诺酮类)儿童及未成年人禁用。

 

2、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及黄色稀水样便,严重的可出现脱水。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传播,可经水、食物、苍蝇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但水型传播是其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治疗:霍乱属甲型传染病,发现后应立即上报,进行严格隔离,及时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并给予抗生素治疗,如三代头孢菌素、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3、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持续高热、腹痛、腹泻、肝脾肿大等,严重者可出现肠道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

 

传播途径:主要为消化道传播。

 

治疗: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尤其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其抗菌谱广,活性强,口服吸收好,价格便宜,成为伤寒治疗中的首选。

 

4、甲型肝炎:为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引起,表现为起病急,有畏寒、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疲乏、肝脏肿大以及肝功能异常等。初期消化道症状不明显时有可能误认为感冒,易被忽视,延误病情。

 

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传播,食入被 HAV 污染的水和食物是甲肝爆发流行的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治疗:甲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无需特殊药物治疗,只要及时进行隔离,对症支持治疗,绝大多数可完全治愈,不会转为慢性。

 

5、戊型肝炎:为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引起,起病急,黄疸多见,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常见胆汁淤积症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多数有肝脏肿大,但脾肿大较少见。

 

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型流行最常见。

 

治疗: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

 

二、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后出现高烧,并伴有肌肉酸痛、头痛、咽痛等症状,严重的可导致病毒性肺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口腔、眼睛粘膜接触传播。

 

治疗:早期可给予奥司他韦抗病毒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时可给予头孢类、氟喹诺酮类等进行抗感染治疗;对于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口服退热药物;有咳嗽、咳痰者给予盐酸氨溴索等药物止咳祛痰对症治疗;合并有呕吐、腹泻的可给予补液,注意水、电解质平衡;有呼吸困难、低氧血症者给予吸氧治疗,个别严重的需要机械通气等进一步处理。

 

2、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发热、上呼吸道感染、结膜炎、口腔麻疹粘膜斑(柯氏斑)、全身斑丘疹及疹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临床特征。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眼结合膜侵入感染。

 

治疗:以加强护理为主,注意室内适当的温、湿度,避免强光刺激。体温过高可给予物理或药物降温;轻型患者可口服抗病毒口服液等对症治疗;重型麻疹患者可视病情予以静滴抗病毒治疗及加强支持治疗;并发肝损害者予以甘草酸二铵等保肝治疗;并发心肌损害可以给予 1 ,6 二磷酸果糖、ATP、 辅酶 Q 10等治疗;并发细菌性肺炎者行抗生素治疗。

 

3、流脑:全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发的化脓性脑膜炎。主要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瘀斑瘀点,以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败血症休克和脑实质损害。

 

传播途径:呼吸道飞沫传播,主要是通过咳嗽、打喷嚏、面对面说话等飞沫直接经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而引起感 染。

 

治疗:青霉素类药物对脑膜炎双球菌是一种高度敏感的杀菌药物。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或头孢曲松,对脑膜炎球菌抗菌活性强,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毒性低。出现颅内高压的可选择静脉输注 20%甘露醇降颅压,伴有酸中毒者可输注5%碳酸氢钠注射液;

 

三、虫媒传染病:

 

 

虫媒传染病

 

1、乙脑:全称流行性乙型脑炎,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临床症状主要为起病急骤、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强直性痉挛、病理反射以及脑膜刺激征等。

 

传播途径:经蚊虫叮咬传播。

 

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对高热患者给予氯丙嗪注射液、复方氨林巴比妥注射液等,并辅助物理降温;对于抽搐患者给予苯巴比妥、地西泮等;出现脑水肿的患者要用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进行治疗。

 

2、疟疾:是一种由疟原虫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临床表现以畏寒、发热、出汗、头痛、贫血等为主,并易引发、脑、肝、肾、肺等多器官、多系统的损害。

 

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传播

 

治疗:以抗疟原虫治疗为基础,并辅以对症治疗。抗疟药物可选择双氢青蒿素片、复方双氢青蒿素片、蒿甲醚胶囊、蒿甲醚注射剂、青蒿琥酯片等。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积极防治,疟疾在我国已基本被消灭。

 

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疼痛、皮疹、淋巴结肿大,重症者可有出血、休克。

 

传播途径:蚊虫叮咬传播。

 

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休息、退热、出血部位明确者给予止血处理。

 

四、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血吸虫病

 

1、血吸虫病:是血吸虫寄生在人或其他哺乳动物的血管里,在血管里吸血、产卵、排出毒素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有头痛、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记忆力减低、共济失调、发作性癫痫等。

 

传播途径:接触疫水传播

 

治疗:主要对患者进行脱水处理, 可选择利尿剂如醛固酮拮抗剂、呋塞米、甘露醇、泼尼松等。急性期持续高热病人,可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解热剂缓解中毒症状和降温处理,但皮质激素不良反应较多,使用应谨慎。待症状缓解后给予吡喹酮进行驱虫治疗,亦可选用青蒿素类衍生物蒿甲醚和青蒿琥酯进行治疗。对慢性和晚期患者,应加强营养给予高蛋白饮食和多种维生素,并注意对贫血的治疗,肝硬变有门脉高压时,应加强肝治疗,以及外科手术治疗。

 

2、钩端螺旋体病:由多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表现起病急骤,早期有高热、倦怠无力、全身酸痛、结膜出血、腓肠肌压痛;中期可伴有肺弥漫性出血,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晚期多数病人可恢复,少数病人仍有发热、眼葡萄膜炎等。

 

传播途径:钩端螺旋体直接接触传播。

 

治疗:青霉素是治疗钩端螺旋体病的最有效药物。可在使用青霉素前 5~10 分钟肌注安定 10 mg,静脉注射地塞米松 20 mg,可以避免赫氏反应,并能协助退热,改善症状,缩短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