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范例6篇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范文1

关键词: 智障儿童 差异教育 教育观

智障人士是在十八岁之前被评估出智力明显低于普通人,即智商在七十或以下,并且在以下的生活范畴中有两项或以上相对于同文化同年龄的人发展得迟缓而适应有困难的――沟通、自我照顾、家居生活、社交、使用社区资源、认路、学术、工作、余暇、健康及安全。智障儿童可以经过特殊的训练,发挥有限的潜能,增强独立及正常的生活能力。智障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比一般儿童所遇到的阻力要强得多,碰到的困难相应要大得多。若想让智障人士能够在成年之后具有更强的自理能力,儿童期的教育至关重要。鉴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性,智障儿童的教育又不同于一般儿童,需要以特殊方式教育。

一、智障儿童的教育理念

当今对智障儿童教育的根本目标和首要任务是:如何尽早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干预,尽可能挖掘和利用智障儿童的智能潜力提高他们学习、生活、劳动和社会适应能力,并尽可能地发展、培养其积极的个性品质,从而使其今后能够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合格自尊的公民。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在对智障儿童进行教育时无论是家长的家庭教育还是老师的学校教育,都要遵循三个原则:增强信心,加以引导;放慢节奏,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及时激励。

1.增强信心,加以引导。

信心是基础,引导是关键,在智障儿童的教育中,树立自信心最重要。智障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无数次嘲弄、促狭,导致智障,自卑,敏感。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首先给予他们无私的关爱。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让智障儿童时刻体会到老师和家长的爱心。面对智障儿童,我们首先需要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信心来自于懂得如何做事情。这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有信心才敢做,做好了,成就感和满足感会强化信心。因此,在特殊儿童教育中,无论何时都要关注智障儿童的信心,家长和老师更要付出加倍的耐心和努力。

2.放慢节奏,日积月累。

智障儿童不能跟一般儿童相比,他们先天上智商较低,在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中总比正常儿童慢一拍。如果把智障儿童与其他正常儿童放在一起学习,对他们是不能有同一要求的,只能对他们降低要求,放慢学习速度,并反复练习,这样日积月累,使他们的常识慢慢丰富起来。老师在学校对弱智儿童进行教育,家长也应密切合作,做好指导、监督、巩固,利用好所学知识。不能一味追求速度,否则很容易使智障儿童对学习反感。

3.持之以恒,及时激励。

由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性,学习任何东西都比一般孩子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费时又劳心,更需要教育者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需要投入更多的毅力、耐心、细心和热情。在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中,不能操之过急,一蹴而就,需要有周密的教育计划,落实到实处,定期检查、巩固,并对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进行不同形式的表扬、奖励,让他们感受成功的乐趣。只有教育者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施教,智障儿童才会学有所得。总之,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不是一日之功,一定要持之以恒。

二、智障儿童的个别化教育

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智障儿童也不例外,也存在个体差异,在具体教育中更要注意这些个体差异。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培智学生健康成长,满足他们的个体需要,在教学设计上最大限度地个别化,提供符合其需要的特征教学,充分考虑到这种特点与需要围绕特殊儿童,以特殊儿童需要为中心进行教育,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有很大难度。由于智障儿童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即使花了很大力气,也很难取得好的教学效果。个别化教育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如何实施个别化教育?

1.确立个别化教育的概念。

自从人类社会出现学校,就有了个别教学。个别化教学的形式有很多,既可在随班就读班级中进行,又可在特殊学校中进行。如果把智障儿童与普通班儿童放在一起学习,二者就会悬殊,不利于智障儿童信心的培养,有时甚至会摧毁智障儿童刚刚建立的自信心,使其更加自卑,所以必须采用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可以是一对一的教学,也可以体现在小组或班级教学中。根据智障儿童的个人能力、兴趣和需要,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针对智障儿童的具体发展情况制订教育计划,设计教学内容。它与集体教学是不对立的,是协调发展的,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个别化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发展趋势,是教育理想的最佳实现。个别化教育能够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实现智障儿童个性发展,也是特殊教育的重要特征。当前,个别化教育受到特殊教育界的空前重视。

2.个别化教育的实施。

智障儿童不同于正常儿童,如何对他们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智障儿童与正常儿童身心差异明显,用相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既不能弥补不足,又不能挖掘潜能,实践证明:个别化教育对智障儿童十分有效。在对智障儿童实施个别化教育时,应关注以下几点。

(1)教学设置

个别化教育不同于个别教育,进行个别教育时,教师只需要教育好一个一个教育对象即可,不用考虑其他人员。在个别化教育中,教师在针对其中一个智障儿童进行教育时,不能置其他儿童不管,必须考虑其他智障儿童,因此,个别化教育教学在实施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置:师资配备、课程设置、计划制订、教学内容选定及课堂教学。师资配备,要分工与合作。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自己有专长,而且要一专多能,根据各位教师的特点,派最合适的教师进行相应教学;课程设置,要全面与典型。在功课的设置上,要包括学科教学、康复训练课、自理活动课、兴趣活动课、个别教学、情境教学。锻炼智障儿童全面的技能;制订计划,要制定与实施,这是实施个别化教育的前提;制订计划时,要求教师充分分析研究弱智儿童属于哪种学习方式和学习类型,制订好计划,然后贯彻执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师在制订计划时,要将每个领域的内容都分散到计划中,可以选一些课本上的资料,也可以找一些课外知识。随着人们对智障儿童的关注和社会的发展,能够接受教育的培智儿童的障碍类型越来越复杂,而不同培智儿童的个别性差异很大,因此,教学模式也正由原来的学转向个别化教学模式。

(2)家庭学校相互配合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配合对终点目标的实现有很大促进作用,家长对于智障儿童的教育更重要,智障儿童的家长更应积极参与到智障儿童的教育中。家长在面对智障儿童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有些家长怀着内疚的感情,有些家长无法接受实施,整天唉声叹气,有些家长对智障儿童一肚子怨气,甚至有些家长觉得亏欠孩子,就整天忙于工作赚钱,希望通过钱弥补,把教育都推给了学校。家长的这些心态是不对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智障儿童更需要得到家长的关爱和支持。当然这种关爱是不宠爱,不溺爱,更不能在生活上大包大揽或者不闻不问。家长的心态摆正之后,一定要配合学校教师的教育。例如,学校教师在对孩子进行个别化教育时,特别设计了生活自理的内容,教师在学校里教导智障儿童如何自己吃饭穿衣,这就要求家长在家中配合学校教师的教学,在家中做到吃饭穿衣家长不代替,一定要让智障儿童自己处理。家长良好的配合能够使得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事半功倍,反之,家长不配合,也会使得学校的教育功亏一篑。家庭是智障儿童生活的主要场所,在这个特定环境中,大量练习和配合,才能使得个别化教育不是一纸空文。

(3)方法尽量因人而异

智障儿童的认知活动表现较迟钝。他们的认知能力存在缺陷,记忆力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都明显迟滞于正常儿童,智障儿童的思维方式具体而直观。因此,个别化教育的方法要尽量因人而异,细致入微。不同的儿童要采用不同的方法教育,比如,对于顽固倔强的智障儿童要采取多一些惩罚措施,而对软弱自信心不足的儿童要多采取一些鼓励的措施;再比如对于智障儿童,有些生活自理能力稍强,有些自理能力很差,对待生活自理能力强的智障儿童在生活中慢慢训练就可以得到提高,但对自理能力很差的智障儿童,需要特殊训练才可以得到提高。因为智障儿童存在个体差异,在学校教学中更要注意这些个体差异。针对这种情况,为了使培智学生健康成长,满足他们的个体需要,教师要最大限度地个别化,并提供符合其需要的特征教学,充分考虑到这种特点与需要围绕特殊儿童,以特殊儿童需要为中心进行教育。

智障儿童成年以后成为智障人士,会受到社会的很多误解。因为社会对智障人士的种种误解,使得原本生活能力低下的智障人士的生活更加艰难,所以,对于智障人士来说,儿童时期的教育就变得至关重要,智障儿童的教育是一项非常艰苦的工作,对于智障儿童,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需要家长和特殊教育工作者投入更多耐心,采用更多方法,使得智障儿童将来能在社会上自食其力,最终能适应社会生活,成为残而不废的、能自立于社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1.

[2]邓志伟,著.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4:

133-135.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范文2

1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智力障碍儿童作为社会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而广受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这样的特殊群体是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容忽视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他们的行为特质进行细微而具体的研究,才能不断加强专业化的知识,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训练。

智力障碍的原因十分复杂,涉及范围也很广泛。如脑损伤、感染性中毒、代谢或营养障碍、孕期感染、染色体改变、精神病等都可能形成智力障碍。综合智力障碍儿童群体的特殊性和群体产生的复杂原因,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总结经验,在特殊儿童的培训学校进行观察实习,也应该深入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探究行为训练模式,更应该借鉴西方先进国家的智力障碍人群训练系统,在社会上打破对智力障碍人群的偏见,让这一特殊群体也可以投身社会事业中。

2智力障碍儿童概念的回顾及再认识

2.1关于智力障碍儿童概念的回顾

已有研究表明:智力障碍(Mental Retardation),也称智力残疾、智力迟钝、智力薄弱、智力落后、发展障碍、智力和发展障碍等等。

智力障碍儿童是智能明显低于平均发展水平,并且伴有缺陷行为的儿童。他们的智力障碍是一种落后,其特征是在智力功能以及适应性行为两个方面有显著限制,表现在概念、社会和时间性适应技能方面的落后,障碍发生在18岁前。

2.2对于智力障碍儿童概念的再认识

并不是所有有轻微缺陷的儿童都被定义为智力障碍,对于智力障碍这个定义,使用的时候必须谨慎。使用智力障碍定义需要谨慎,必须有以下的前提。当前功能的限制必须置于个体同龄伙伴有代表性的社区环境背景以及文化中加以考虑。

2.3智力障碍儿童行为及社会性缺陷的具体表现

2.3.1认知方面

智力障碍儿童的感觉不同于正常儿童,他们往往感受性慢并伴有范围狭窄;智障儿童视觉敏锐性比正常儿童低,听觉分辨能力也不及正常儿童灵敏;其他感觉反应也较为迟钝;弱智儿童的知觉恒常性也不及正常儿童。

2.3.2情绪与人格方面

智力障碍儿童情感交流多受机体需要的支配,高层次情感的协调力差。意志力比较薄弱,容易受到别人的教唆和驱使。

2.3.3社会适应特征

大多数轻度智障儿童通过训练可以学会一般的生活自理技能;中重度智障儿童生活自理技能的发展需要较长时间的专门指导,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但能很大程度地改善其生活质量。

3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现状

根据上述定义和国际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水平界定,我们能清晰地看到,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以迟滞特征突出而表现为显著的“低龄化”倾向。所谓“低龄化”倾向是指智力障碍儿童的心智发展明显低于其相应的生理年龄,和与正常的低龄儿童相仿。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尽管经过多年的宣传,但仍有很多人将智力障碍儿童以“傻子”、“白痴”、“孬子”等相称。即使在特殊学校,教师更多关心他们的行为改变,而很少关注其心理发展迟缓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本质特点缺乏正确认识。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范文3

一、对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再认识

在研究智力发展障碍儿童过程中,有一个问题必须明确,那就是:智力发展障碍儿童首先是儿童,其次才是因为脑神经系统发育出现障碍使得心理发育显著迟缓的儿童。既然他们是儿童,那就必然具有儿童发展的一般性规律。低年龄儿童在心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现象为“一切以我为中心”,并由此派生出来的自制力、自控力、耐挫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弱,社会化程度不高。这一规律随着心理年龄的增长、接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逐渐降低。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由于疾病的原因,心理发展受疾病的影响而受到限制,所以低龄儿童的各种心理表现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的显现。

目前,我国特殊学校中智力障碍儿童按照成因来划分有:唐氏综合症(先天愚型)、脆性X综合症、先天性颅脑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小头畸形、多重残疾、脑瘫(部分脑瘫儿童存在智力障碍)。这些儿童往往具有一些典型特征,包括言语和语言发育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异常的情绪和行为、严重的触觉失调等。

由于每个疾病类型儿童的表现症状不一,脑神经受损伤或发育不全的程度不一,所以即使同一疾病的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疾病程度和具体表现也不尽相同。但是,在观察中我们看到,不论何种疾病儿童,不论生理年龄达到什么岁数,只要心理发展在同一个时段内(譬如说发展到正常4岁的水平),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水平基本上差不多(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成果说明了这一点)。

二、我国智力发展障碍儿童心理发展研究现状

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教学较改革开放初期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对特殊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研究还十分薄弱。特别是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心理研究常常从表面现象去论证的多,而从挖掘这些儿童的心理本质特征的研究很少。正是这种“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导致了我国对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国际发展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教育康复的水平差距也在逐渐的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的有效性较差,个别化教育这一特殊教育的基本方法,似乎成了口号和摆设。二是忽略了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观所提出的关于教育本土化的问题。三是行为主义的行为改变理论,扭曲了对人的基本尊重,对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行为改变,循着刺激――强化――再刺激――再强化的这样一个过程,注重外在行为改变而忽略了“内化”在这些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四是对智力发展障碍儿童只强调教育的作用,而忽略了医学科学最新研究成果对教育的指导作用等等。

三、对如何加强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的几点思考

维果茨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心理学的研究,侧重于重视大的社会环境和小的社会环境影响之间的关系,更强调文化和历史的社会因素和个人特点的关系。维果茨基关于社会文化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的观点,打破了在西方人心目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个人主义的思想,使他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2]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观,强调了人的心理发展的过程是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的。这给予我们两个启示:其一,尽管从世界来看,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外在表现特征许多方面是相似的,但是由于各国的国情和社会文化背景不一样,这些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的手段及方法也未必一样,即使在国内,不同地区儿童的心理发展也未必一样,因此,对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一定不能脱离当地的社会环境来进行。其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历史观也说明,教育的手段与方法,不仅要“洋为中用”,更重要的是要坚持教育的本土化。

对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坚持个别化教育这一特殊教育的基本原则。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显著特点就是由于疾病的原因,使得脑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或出现脑神经发育出现停滞,因而这些儿童在心理发展方面呈现出显著的低龄化倾向。美国学者霍曼等在其《活动中的幼儿》一书中指出:要促进一个在智力和语言发展上比他的同龄人迟缓两年的4岁幼儿的发展,最好方法是提供适合正常的2岁幼儿的丰富的具体经验和伴随的语言。如果只是设法把适合于正常的4岁幼儿的行为缩小范围以后作为这个幼儿的行为目标的话,可能只会使得他得到有限的学习经验,无法迁移到其他技能上去。[3]这一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对智力发展儿童的教育必须依照其心理发展水平来组织教学,这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发展其语言。因此从事智力发展障碍儿童教育的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必须充分了解其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水平(又称之为心理年龄),并依据其发展水平来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

根据国际对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水平界定可以看出,智力障碍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着显著的低龄化倾向。我们知道,当处于低年龄的情况下,由于认知受到人们活动半径的制约,受到神经系统不完善而出现的语言发展不丰富,缺乏逻辑思维的局限,往往表现为社会化水平不高,处处以我为中心。这就要求对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教育要依据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以脱中心化为目标来设计教育内容。依据其神经系统的发展水平,也就是依据其心理发展水平安排教育内容,组织有效教学,这是真正将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真正看成是一个儿童,而依据其发展组织教学,则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本原则,即因材施教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儿童的行为发展过程中,“正支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是由美国教育学者从管理学的名词借用过来,应用于特殊儿童的教育的。“正支持”是指通过改变教学者的方法,帮助教育对象建立正确行为的方法。“正支持”的最大优点在于不是通过物理手段来强制改变教育对象的行为,而是通过使正确行为的教育引导和“内化”(让孩子真正明白一定的道理)来改变受教育者存在的不足,从而实现教育效果的“长效化”。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看到,只要这些儿童听明白了教师所说的道理并模仿其他同伴的正确行为去做,其教育效果的迁移程度是很高的。

必须坚持“医教结合,以教为主”的原则。长期以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存在着一种封闭的状况。这种封闭表现为对现代医学科学成果的了解不多,对脑科学研究的新成果以及神经科学新成果对人的心理发展的影响认识不足,因此造成就特殊教育讲特殊教育,就特殊儿童讲特殊儿童的现象。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医学科学的快速发展,为人类认识自我,更好地发展自我提供了具体形象的研究成果。例如,长期以来,人们对脑神经的认识是脑细胞受到损伤以后,造成的后果将是不可逆的。可是现代医学科学的影像资料告诉我们,脑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后,脑自身具有神经的修复和重建功能,受损伤的脑功能自身具有补偿的能力。这对我们重新认识脑发育受到损伤和发育不足的儿童的教育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医学科学还告诉我们,周围神经系统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与中枢神经系统同样重要的作用。这些成果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特别是从事智力发展障碍儿童教育的工作者来讲,有巨大的价值,从中我们领悟到,通过有效的教育康复,可以促进智力发展障碍儿童脑功能的改善和康复。忽视这些研究成果将会导致我们的教育工作找不到起点,处于一种无奈又无助的状态。因此,必须打破这种封闭,走医教结合,以教为主的教育康复的新路。教育康复,是现代特殊教育的必由之路,是当代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特殊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总之,加强对我国智力发展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的研究,对于提高我国特殊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成果的转化,实现将这些儿童教育成为一个能有尊严的生活在这个世界的社会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毛颖梅.特殊儿童心理咨询概论[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邹晓燕,等.维果茨基对西方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影响述评[J].全球教育展望,2001,(10).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范文4

关键词: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回顾;反思

随班就读是我国吸收西方全纳教育经验,结合中国国情而自创的一种具有本土特色的特殊教育形式。据 2009 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公报显示: 我国目前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学生数,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 62.87%。其中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智障儿童就高达 21.6756 万人,约占全国普小随班就读学生总数的 57.99%,远远高于听障和视障儿童的随班就读人数。因此可见随班就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多数轻度智力障碍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但是他们在进入普通班级后,是否受到了所需要的教育,一直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相关资料,力图从一个新的层面来回顾和反思近二十年我国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智障儿童的研究现状

1.1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文献数量情况

本文以CNKI为检索数据源,采用文献研究法,以 “智障儿童随班就读” 为关键词,出版年限定在1990~2014年(剔除误检以及重复的文献),对中国知网上近二十年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搜集和整理,检索出24年来我国公开发表的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文献共49篇,由此可见,智障儿童的随班就读这一问题越来越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有关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逐年增多。

1.2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文献分布情况

根据文献的搜索量来看,文献来源的分布情况主要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按刊分类:中国特殊教育、南京师大学报、现代特殊教育、教育革新等几大类目。其中关于智障儿童在随班就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占绝大多数,有6篇是关于近几十年智障儿童在随班就读发展过程中的研究;还有其他就是关于社会中对融合教育、普校家长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问题的看法和态度。我将从这三个维度来进行综述。

2.研究的主要内容

2.1智障儿童在随班就读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六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义务教育法》,把残疾儿童、少年教育列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遵循国家法律的同时,开展了在普通班招收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办学模式,不仅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智障儿童的入学率,也将对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起到积极作用。研究表明,极重度弱智儿童终生生活需要全部由他人照料;重度弱智儿童生活能力即使经过训练也很难达到自理;中度弱智儿童生活能部分自理,能做简单家务活动,能以简单方式与人交往;轻度弱智儿童适应行为仅低于一般人水平。现有的智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主要有心理辅导课、个别心理辅导、主题活动、家访谈心、心理信箱、自我心理调试、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等形式。但是,2006年张福娟等人在对上海市智障儿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在分析中表明,虽然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多样,但集中在心理辅导课、个别心理辅导、主题活动三种形式上。心理健康教育只是智障儿童在随班就读发展中的所遇到的一个问题,但也代表了关于智障儿童的随班就读问题提出了很多策略,只是在应用到实践中时总是流于形式,这是我们教育实践中现存的一个大问题,如何将我们提出的策略更好地发挥其作用,做到物尽其用,随班就读工作也会往前迈进一大步。

2.2关于近几十年智障儿童在随班就读发展过程中的研究

回顾近二十年来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从研究群体和研究内容的变化上显示出人们对随班就读的认识和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也证明了随班就读是我国实现教育平等的一种有效模式。将 1990 年至今的我国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进行分析和探讨。第一个阶段是从1990 年到 1999 年,这个时期是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开展的第一个十年,也是从实验逐渐走向普及的初期,研究集中在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模式是否可行、现状如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研究的第二个阶段是 2000年到 2010 年,这期间研究迅速增多,文献数量急剧上升,研究内容也由综合性概述转向教学和心理健康、与学业相关的能力、接纳态度等方面。由此表明,我国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已经开始从过去重视安置模式的可行性、入学率等问题转向重视教育教学质量的研究。

2.3关于社会中对融合教育、普校家长对智障儿童随班就读问题的研究

由于缺乏教育经费、师资培训、专业指导,融合教育还只是理想中的事物,大多数是做到了形式上的融合,而没有做到实质上的融合。在我国师资培训方面,虽然有尝试,但仍存在欠缺。广州师范学院所提倡的融合教育课程,学生可选可不选,很难达到融合、共享的目的。

国内对教育工作者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的观念的研究情况:孙玉梅在对湖北省幼教工作者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观念和态度研究中发现:幼教工作者影响对不同类型和不同障碍程度的特殊幼儿的安置因素:1)对特殊幼儿的了解还不够深入,2)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相当匾乏,3)普遍没有受过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刘泽文、牛玉柏关于家长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的调查表明:聋生所在班普通儿童家长的随班就读态度明显积极于弱智所在班普通儿童家长的随班就读态度;普通儿童家长对于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不够支持,理解,积极。刘泽文,牛玉柏关于家长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的调查与周卫等在上海的调查结果相同:残疾儿童家长非常赞同随班就读。其中聋生家长比弱智儿童家长的态度更为积极。沈明泓 (2011),在他所研究的随班就读工作中,他主要关注的是随班就读中残疾儿童家长的心理接受态度,在他的研究中,它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家长心理做以调查,经过调查分析他指出,在随班就读工作中,残疾儿童家长一方面极力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普通学校中随班就读,另一方面这些家长却担心自己孩子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普通学生的家长也对随班就读工作存在很多的不理解和抵触情绪,这两方面的矛盾,给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一些问题。

3.反思

综上所述,近年来教育制度的改革与教育公平的理念下,怎样保证每一个智障儿童可以享受到合理地随班就读的教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从教育资金上来看,随班就读可以合理地保证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从我们国家以人为本的道德理念上很好的诠释了我们国家的政治理念;从整个社会发展的思潮来看,特殊儿童回归主流,为特殊群体融入普通群体提供了一个平台。近几十年,我国关于智障儿童随班就读做了很多努力,在进行探索的时候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很多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例如:智障儿童与其它特殊儿童的区别,是否应该考虑轻度智障儿童随班就读的情况下,重度智障儿童的专业化,此专业化是属于哪个部门来负责?(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郭昱.随班就读的现状及策略[M].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4月

[2] 刘俊卿,关于弱智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报告,[M].普教研究,1995・4期

[3] 梁斌言.智力障碍儿童随班就读的理论与实践[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3-10.

[4] 张福娟,马珍珍.上海市智障儿童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状况的再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6(4):20-25.

[5] 孙玉梅(2008).湖北省幼教工作者对学前融合教育的观念和态度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7

[6] 刘泽文&牛玉柏(2005).家长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的调查[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

[7] 周卫、汤盛钦等(1997).上海市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调研报告[J].中国特殊教育,4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范文5

关键词: 智力障碍儿童 教育动画 教学应用

1.引言

随着我国对聋哑儿童教育研究的不断完善,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开始受到重视,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先天发展不足造成学习困难,他们是可教的,首先他们是儿童,其次他们是智力障碍儿童,所以他们有发展的潜能。希望通过后天教育和康复治疗能提升他们的智商,让他们具备生活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动画是孩子们的快乐玩伴,也是他们模仿学习的很好途径,利用动画可以使智力障碍儿童像正常孩子一样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因此要让让动画在他们的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动画教学同样可以提供情景、生活案例,树立孩子学习的偶像,让他们主动模仿,也可以回到家里利用空闲时间,在家长的帮助下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情况进行再学习和强化。让他们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老师,让他们拥有一个理解他们的平等世界。

2.智力障碍儿童

智力障碍是一种以智力功能和适应行为都存在显著限制为特征的障碍。适应行为表现为概念的、社会的及应用性的适应性技能。障碍发生于18岁之前,智力障碍儿童的记忆特点有:识记缓慢,容量小;保持差,易遗忘;再现不完整。记忆的编码过程不完善,不会利用分类、进行组块、借用中介、实施联想、特殊编码等方法。记忆目的性缺乏,下意识地记忆的效果差。感兴趣的和运动记忆效果较好。有意义的记忆效果差,但机械记忆效果比较好。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发展特点有:感性认识不完整、言语发展表现不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直观具体,概括水平低,思维发展过程速度慢;产生固着和黏滞。(2)思维缺乏目的性和灵活性。(3)思维缺乏批判性与独立性。

3.教育动画

广义的教育动画指具有教育意义的一切动画;狭义的教育动画指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要求,运用动画形象、故事情节等动画元素呈现教学内容,以传递教育信息为目的的动画形式。教育动画能很好地传承文化,能有效地传播知识,与传统教育相比,是一道曙光,但是新的教育方式没有经历时间的考验,在经验方面缺少相关理论的指导,所以目前教育动画存在“娱教失衡”的问题,为了让动画的优点发扬光大,尤其在特殊教育领域作出贡献,我们需要更努力地研究特殊教育和动画结合的相关理论和应用。

由于没有全国统一的针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教材,培智学校会根据智力障碍学生的状况编写校本教材,教师也会针对学生制订个别教学计划。下面以实际案例具体探索教育动画能否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发挥优势,缓减智力障碍儿童的学习困难状况。

4.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4.1我国培智学校生活语文课程设置及培养目标

由于面对特殊的教学对象,为此培智学校对语文教学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即“生活语文”。《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强调生活语文是以生活为核心组织课程内容的,从学生生活需要出发,使学生掌握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特点加强听说能力训练,把传授知识与补偿缺陷有机结合,使学生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具备良好的公民素质,形成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其自理生活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4.2生活语文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利用动画的教学设计

为了配合本课儿歌的学习,从儿童角度考虑,动画片就是他们的乐园。因此利用网络资源《起床以后》的Flas短片进行教学,以下是利用教育动画的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是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一年级生活语文课的一堂阅读与欣赏课。儿歌介绍了小朋友早上起床以后自己要做的几件事情,叠被子、穿衣裳、刷牙、洗脸、倒脏水,从而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动画内容概况:三个小朋友早上起床后,聚在一起玩耍,在等小然小朋友赶来的时候,他们在争论早上起床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起床第一件事是睁眼睛。这时小然到了,但他却很狼狈,小朋友们都很好奇他发生了什么事。他慢慢道来,最后一位聪明的小朋友发现原因了,原来他起床后要做的事情顺序弄错了,才造成他现在的模样。这位聪明的小朋友给他纠正了起床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

教学课时:本课设计有三个课时,第一课时熟悉学生,了解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由于一年级学生入学时间短,认知能力较弱,识字量少,根据阅读与欣赏的要求,第二课时以跟读儿歌、理解儿歌内容为主,第三课时要求学生在儿歌阅读欣赏的基础上,拓展练习说话我会自己做什么,并由教师帮助创编儿歌。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适合刚入学两个月左右的学生学习,他们的认知意识处于较低状态,需要培养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动画教学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能模仿、听懂指令,能理解图片信息,能借助录像、动画和图片的支持理解语句内容。而轻、中、重度智力障碍儿童基本都具备这些能力。

教学目标:(1)正确跟读儿歌,练习发音。(2)学习儿歌,理解儿歌内容。(3)知道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重点:跟读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教学难点:理解儿歌内容,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媒体和教具:电子白板、黑板、图片、贴图、动画片、儿歌。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课堂导入,播放《起床以后》动画短片,先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通过动画故事创设起床以后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回想起早上起床之后要做的事情。通过动画故事让学生知道起床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动画故事里的小然起床后做了哪几件事情?让学生回忆并回答。然后在黑板上贴出相应的图片。

教学环节二:儿歌学习,播放儿歌:闹钟高声唱,叫我快起床,自己叠好被,自己穿衣裳,刷牙洗脸倒脏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先教会学生朗读儿歌,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会发音的学生,教师需要在他面前,让他看着老师的口型学着发音,然后全班学生跟读儿歌。

教学环节三:儿歌内容理解,教师把儿歌内容全部展现在电子白班上,读一句在黑板上贴一张相应内容的图片,还会对一些学习能力弱的同学进行个别指导。在完成黑板贴图之后,教师对学生提问:请同学们看看黑板,动画片里的图片和儿歌里的图片,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儿歌里有的,动画片里没有的?在学生回答之后,老师帮助学生重新整理起床之后要做的事情的正确顺序。

教学环节四:评价环节,再次观看动画片回忆并说出起床后要干的事,利用每张图片检查儿童的理解能力,用做动作念儿歌、看图片念儿歌等方法检测儿童对儿歌的记忆。

4.3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4年3月,笔者在海南(海口)特殊教育学校智障班实施了上述教学设计方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堂生活语文课教学,在各种不同音乐的引领下,让孩子反复地听、反复地看、反复地说。在这样的反复过程中,让孩子通过体验自然习得,最后在课堂末尾加上复测环节,检测学生的听、说、读能力是否提高。从教学结果来看,动画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可以减轻特殊教育教师的重复工作压力,还能发挥动画的视听优势,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教师考虑到个体差异,实施个别化教学。动画教学是一种将生活和语文结合起来的尝试。先从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常识,再依靠儿童善于模仿的能力培养生活技能。以下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动画教学中的Flas片的截图。

图 教学动画部分截图

4.4教育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分析

教学实施后,针对《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对象有64人,其中17人是特殊教育在岗教师。47人是特殊教育专业的在校学生。工作年限在0~6个月的有40人,6个月到1年的有13人,1~2年的有7人,2年以上的有4人。其中从事智力障碍儿童教育的有23人,从事生活语文教学的有29人。在教学中经常使用动画的有26人,偶尔使用动画的有31人,不使用动画的有7人。对于在教学中使用教育动画,认为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使用动画能达到预期效果80%的有18人,认为能达到50%的有31人,认为能达到20%的有13人,认为不能达到的有2人。对于笔者根据我国特殊教育学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生活语文课的要求所做的动画文学剧本,认为能达到预期教学效果80%的有10人,认为能达到50%的有41人,认为能达到20%的有12人,认为不能达到的有1人。对于笔者的教育动画剧本,认为动画剧本设计没有问题的有45人,需要修改的有19人,对于是否愿意自行设计动画,在有技术人员帮助设计动画剧本并完成制作的前提下,愿意根据儿童的特点设计出教学“文学剧本”的有62人,不愿意的有2人。

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得知,动画适合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使用,特殊教育的从教人员有开发和应用教育动画的积极性,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应用能取得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动画在智力障碍儿童教学中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教学资源教育动画是很好的选择。

5.结语

教育动画在儿童学习中的促进作用毋庸置疑。智力障碍儿童是儿童中一类特殊群体,智力障碍儿童的教育存在更大的个体差异,所以在素材的选择上存在困难,中国儿童资源网中有大量Flash教学动画片,这些都是针对正常儿童建设的资源,这些资源还需要特殊教育教师根据智力障碍儿童的特点进行筛选,为此会加大特殊教育教师的备课工作量。如果能有一个针对特殊儿童的动画资源网站,就更利于教师教学,学生自学,家长选材辅助孩子学习。只要教师能有效利用动画资源,儿童定会从中受益。希望学界研究出更多关于智力障碍儿童教育动画的理论,让智力障碍儿童拥有更多学习资源,能有一个属于他们的动画片资源网。更重要的是,研究教育动画于特殊教育中的合理应用的模式和方法是相当紧迫的课题和任务。

参考文献:

[1]陈楠.教育动画片的设计与创作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9.6.2.

[2]王丽.寓教于乐相得益彰[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0.5.

[3]李光锋.特殊教育中的弱智儿童教育[J].湘潮(下半月),2010(9)(总第341期),123.

[4]贺宝勋,马颖峰.国内教育动画的现状及反思[J].中国电化教育,2009.3总第266期,54-59.

[5]李韦.音乐在弱智儿童智力启迪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音乐探索,2003-3,87-90.

[6]李淑蓉.浅谈对弱智儿童的教育和矫治方法[J].教育战线,2010-8-15,94.

[7]张晓瑗.浅谈教育动画及其设计与制作[J].山东青年管理学院报,2004,9(5)(总第111期),103-105.

[8]周红林.结合flas制作的运动解剖学PBL教学尝试[J].科技信息,2009(17).

[9]许家成.再论智力障碍概念的演化及其实践意义[J].中国特殊教育,2005(5)(总第59期).

[10]郑虹.智障学生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与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5(4)(总第58期).

[11]银春铭.弱智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3-06,共256页.

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范文6

【关键词】音乐;治疗;残障;儿童

利用音乐来治疗智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与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歌唱、节奏与运动结合等活动,来增强智障者正确的社会行为。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针对智障患者的音乐治疗通常都是集体治疗,即使对那些病情严重的患者也是如此。有组织的进行音乐活动,从而帮助患者回归社会。因为每一个智障者的需要是不同的,需要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和音乐体验。增强智障者合作分享、遵守秩序、正确的礼貌行为等体验,让人类身心的失调损害状态得以恢复。

一、针对改善提高残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音乐治疗概述

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发展正确的社会行为。从而帮助患者回归社会,以及遵守秩序。音乐治疗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教育体系,音乐活动带来的愉悦感对智障者损害状态得以恢复。在特殊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变成一种强化刺激来增强智障者正确的社会行为。

1、20世纪初对于音乐治疗在医疗临床价值的系统研究广泛地进人到特殊儿童音乐治疗领域,有经验的音乐治疗师会巧妙地通过各种愉快的音乐活动来促进智障儿童的语言、运动技能和社会能力。西方的一些医院通过刺激和训练智障者进行运动,并且发展残疾儿童的教育计划也纷纷建立。音乐可以帮助稳定情绪和恢复肌体生理功能,即使对那些病情严重的患者也是如此。并取得了令人不可思议的神奇效果,促进了在治疗中使用音乐的趋势。推出的“创造性音乐治疗”的方法,发展智障者的表达性语言、接受语言和接受指导的能力。

2、作为一门新兴的治疗方式,只有少数家庭可以承受这种特殊训练的经济负担。我国的音乐治疗起步较晚,缺乏包括音乐治疗师在内的相关专业人员。为适应国内患者特定的文化背景需要开展心理音乐疗法,是刺激和训练智障者进行运动的一个理想的疗法。尝试把音乐与中医传统的经络针灸疗法结合起来,帮助智障者发展精细肌肉群和大肌肉群的运动。探索音乐治疗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发展运动技能。广泛地进人到特殊儿童音乐治疗领域,帮助智障者增强听觉系统的功能。

3、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的成立为标志,治疗智障儿童的机构人满为患。初步形成由音乐家和其他专业人员组成的音乐治疗队伍,对智障的治疗得到重大发展。有了全国性专业的音像出版社和设备研制中心,促使智障者更积极地参与运动。音乐治疗对儿童学习困难和各种身心障碍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智障者学习走、跑、跳等动作。十分重视吸收国际上先进的音乐治疗经验,促进残障儿童的自我身体意识、方向感以及其他基本的学习能力。

二、运用音乐治疗改善提高残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研究

智商低于70的儿童,语言交流沟通能力的局限性是其最重要的问题。在音乐治疗过程中,发展交流能力。为患儿提供学习社会行为的环境刺激,使用简单句子并给智障者足够的时间来反应。对患儿的参与和配合产生有力的强化作用,帮助智障者发展这些学龄前的各种能力。增强患儿的正确的礼貌行为等体验,

1、治疗师利用音乐的旋律音高、力度和歌词,运用听觉、视觉、触觉和其他感觉信号的提示。发展患儿表达语言和接受指导的能力,帮助智障者加强注意力。从最简单的简单节奏摇摆、点头或踏脚活动,提高智障者听从命令的能力。通过音乐游戏来学习或增强对身体各部分的认识和方位概念,重度智障者必须学习诸如手语或利用网片等非语言的交流方法。帮助患者发展精细和粗大肌肉运动的技能,为患儿提供学习社会行为的环境刺激。吸收国际上先进的音乐治疗经验,帮助智障者记忆重要的知识内容。尤其是音乐的节奏因素,帮助智障者发展和提高语音的范围。通过歌词来学习语言的交流,过加大强度来改善音高的辨别。在小组的音乐治疗活动中。对声音的定位、跟踪对智障儿童的治疗具有积极意义。

2、学习正确的社会行为和提高与人合作的能力,辨别出低音和中低音乐器的音响。提供安全的训练环境,在触觉或视觉的帮助下欣赏音乐。较容易自然表达自我,辨别构成人类说话的高频音响。例如在乐声的伴奏下,有强烈节奏感的音乐比强调旋律与和声的音乐更容易察觉和欣赏。单一的发声练习也可以成为悦耳的音乐声,例如通过感觉鼓的振动来保持平稳的敲击。亦较容易令儿童产生成功感,神经性耳聋的患者通常对低频的音响更敏感。一些特别为患儿编制的歌曲可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有趣的音乐活动可以帮助治疗师保持与智障者之间的目光接触。

3、音乐治疗可以培养患儿与人交往的能力,一些特别为患儿编制的歌曲可以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在乐声的伴奏下,有利于改善孤独症患儿的社会交往障碍,进行学习空间关系与辨认时间关系等。患儿大脑某个部位的发育受到影响,通常在短时记忆方面有困难。对叫自己的名字也没有反应,在信息呈现后不久回忆的能力十分有限。音乐作为一种非言语交流的工具用于治疗儿童,亦较容易令儿童产生成功感。通过各种音乐活动的练习治疗这些患者,对患儿的参与和配合产生有力的强化作用。加之音乐刺激对患儿来说是一种无威胁性的人际信息,轻度和中度的智障者是有可能发展基本的语言能力的。治疗方法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而设计,每一次音乐治疗的过程都应该包含许多语言体验。

4、患儿可以在为他设计的音乐中获得安全和自由,节奏鼓点或用相当大强度演奏。听觉刺激或触觉刺激可以使患儿产生对声音或对其他人的意识,以便那些有残留听力的患者能够察觉到一些音响信息。患儿在这些活动中就可以学会音乐的一对一的交流形式,对于较低的音会辨别得更准确一些。当患儿的活动开始能够随着音乐的改变而改变的时候,音乐治疗师可为其充分加入到主流音乐教育环境中提供专业支持。患儿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实现身心健康方面的调适、改变。同时歌唱、乐器演奏和音乐游戏可以帮助患儿学习正确识别,实现治疗对象精细动作控制和呼吸功能的锻炼。

三、提高残障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的意义

音乐治疗学在特殊教育领域中的影响力很有限,特殊学生由于自身障碍的局限在接受音乐教育时会遇到相关困难。因此还需要更多的音乐医学与教育方面的专家长期不懈的努力,加深音乐治疗师以其音乐技术及关于各种残障的专业知识。特殊教育领域对音乐治疗的认同会与日俱增,使用音乐的活动作为手段进行音乐教育中残障学生的教育工作。促进我国的残疾人事业,为音乐教育提供支持。

1、随着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鼓励和支持患儿自发地交流。不同教育体制对音乐治疗师的责任要求有所不同。国内先后成立了若干所特殊教育高等院校,对残疾儿童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改善残疾人事业研究条件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轻度到中度听力障碍的患者可以通过他们的残留听力辨别并欣赏音乐。音乐治疗师进入特殊教育领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所采纳,结构性的音乐活动可以有效地调适障碍学生的不良行为。音乐治疗师帮助发展他们的肢体运动机能和健壮他们的体格,而且必须具备教师资格才能在学校工作。残障儿童还可以把音乐作为表达情绪的方法,对其发展节奏感觉有着积极的影响。实现治疗对象精细动作控制和呼吸功能的锻炼,因此音乐治疗对于帮助残障儿童实现他们的音乐教育和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

2、从世界范围看,必要的合作为学生们提供了机会学习用适宜的语言相处。音乐治疗已成为特殊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学习有困难社会技巧也不成熟。他们采用先进的音乐训练手段,组织一个音乐治疗小组以练习社会技巧和恰当的互动方式。赶上特殊教育的世界潮流和趋势,形成特殊教育与自己的艺术教育体系。享有音乐生活,有效地调适障碍学生的不良行为使特殊音乐教育更具特色,为音乐教育提供支持。对于视力缺陷者儿童,音乐治疗目标和方法的选择取决于音乐治疗师。音乐无疑是陪伴他们进行节奏性身体锻炼活动的促进剂,兼具音乐技术和行为矫正方面的特殊知识。更行之有效。对于在乐队、合唱或其他音乐活动中的教育策略,十分需要身体上的锻炼。音乐治疗师可以提供可行的建议。残障儿童可以与现实世界进行交流,这些功能的聚合对于残障儿童的日常生活来说极为重要。

3、中国在特殊教育领域音乐治疗技术的应用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学习具有关于各种残障儿童的专业知识非常重要。不仅在残障儿童领域,音乐治疗师需要了解各种障碍。在其他特殊儿童中都可能通过音乐治疗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质量,音乐治疗师都需据此作出治疗和教育计划。中国特殊教育领域中的音乐治疗研究还需更多的人关注,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一些指导性建议。创造更多的科学数据,从而对环境作出较积极的反应。提供可行的建议,促使更多的优秀音乐治疗师投身到特殊音乐教育中来,使艰苦的锻炼变得轻松活跃。通过音乐的音色和节奏感觉,对于帮助残障儿童实现他们的音乐教育和健康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帮助他们发展敏锐的听觉和触觉,以克服听力障碍带来的生活或心理上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向渝梅.获取音乐治疗科研信息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9(7):555

[2]王成英.撰写音乐治疗论文的体会[J].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6):492

[3]滕月玲,赵香兰,吴京玉,等.音乐治疗人员现状与分析[J].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9(1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