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课程体系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3-09-06 15:38:23

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范文1

关键词:经济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实验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1

一、引言

经济金融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仅仅具有基本素质是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还必须具有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我们认为,合理的知识体系结构应当具有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牢固的专业知识、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政策法规知识。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要求培养学生拥有基本的经济素养和经济金融学视觉,通过扎实的基础理论学习,使学生能够透过纷繁复杂的经济表象把握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并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培养学生牢固的专业知识,必须根据经济理论和实践的变化有选择、有区别、有重点地向学生传授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就是培养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我们认为,数学、外语和计算机技能是培养经济应用型人才的“三剑客”,如果学生缺乏这三种技能就会直接影响了学生研究、分析和创新的能力。数学模型看不懂,外文文献不能阅读,计算机不会操作,如何去捕捉经济金融学学术前沿知识?如何与国际社会进行交流和沟通?此外,还要掌握一些必要的经济管理技能,了解经济运行过程,以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了解政策法规是培养应用型经济金融学人才必不可少知识,学生对国家法律法规、不同时期经济方针政策以及地方的经济状况应当有所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对经济运行进行判断和分析。

二、经济实验课程体系构成的设想

传统的经济金融学专业主要是以理论课程为核心,强调的是专业知识面宽又厚,研究能力强又深,适应性广又范,几乎没有考虑去研究开发经济金融学实验课程问题。因此,对于去研究探索开发经济金融学实验体系的构成问题就更加无人问津了。而在当今高校大力提倡培养“四种能力”的背景下,实验课程在全国高校呼而欲出,文科类专业要向理工科专业看齐,纷纷开出各种各样的实验课程,特别是实践性比较强的管理类专业模拟实验逢勃发展,而与经济金融学类相关专业的实验也逐步开始起航。但唯有经济金融学专业的实验问题使各高校成为了难题,因为至今对于经济金融学专业的实验课程的确是不知从哪个方面去开拓为好,经济理论课实在难以谈及实验问题。

如何构建经济金融学实验课程体系呢?在既没有前人经验的借鉴,也没有现行模式可循的情况下,只有靠我们在教学中去摸索,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去完成或者去开创先行,这是一项既艰苦又神圣的事业。经过我们研究,经济金融学实验课程的开发也不能离开它本身固有的研究对象。经济金融学的研究对象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经济金融学既是一门研究关于资源配置的高度抽象的学问,又是一门经世济民的学说。

1.经济解释性实验课程

经济解释性实验课程是指利用经济理论去解释经济现象的一种实验课程。这种实验课程是从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出发,去寻找经济理论依据,说明经济现象存在的道理。比如一张百元人民币掉在路上,在没有人看护的情况下,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被过路的人捡走。这个现象至少可以用两个经济金融学原理去解释它:一是用需求定理去解释,因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需要人民币进行消费,而且当路人捡走人民币时也不用花费什么代价,就可以使手上的人民币数量大增,所以他把人民币拿走了;二是用稀缺资源原理也可以解释这个现象,因为人民币对于一般人来讲是属于稀缺资源,多胜于少,人人都想得到它,而且所拥有的人民币越多越好,所以在没有别人看护的情况下,第一个路过的人就会把它捡起来占为已有了。

根据老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教师在组织这类经济实验课时一般可以采取两种教学组织方式:一种是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通过选择恰当的经济现象去寻找经济理论,从而可以加深学生对经济理论的认识;另一种是教师在讲述经济理论原理之后,列举出与原理有关的经济现象,让学生进行讨论,由学生自己去找出经济现象的答案,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经济原理的认识,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经济解释性实验课程通常是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的,因此又把它称之为同步实验课程。

2.经济验证性实验课程

经济验证性实验课程是指在事先设定控制实验条件的范围,由学生去进行自主实验进行验证,从而掌握解决问题的程序和规律,并加以应用的一种实验课程。这类经济实验课程往往在学生学习了经济理论原理之后,通过老师事先设计实验项目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给予的条件展开实验,最终找出答案,来证实经济理论的真理,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推广应用。在组织教学时一般采用“设定――验证――应用”的教学模式。比如我们现在开设的《计量经济金融学实验》课程就是验证性实验的范畴。当然这种实验也可以在事先建立操作软件平台基础上进行,如我们开发的生产交易软件平台就是其中之一,只要赋予实验控制条件,学生就可以在平台上完成实验任务。由于验证性实验往往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实验过程比较复杂,经历的实验环节比较多,综合性比较强,因此这类实验不能象解释性实验那样随堂同步进行,而应当单独开设实验课程,集中一定的时间去开展实验。

经济学课程体系范文2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考核体系 效果

考核的基本任务是诊断教学问题,检测学生成绩,督促学生学习。科学合理的考核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和促进作用,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财经类专业的统帅课程,西方经济学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则这一目标的实现无异于空中楼阁。但在旧考核体系下,本课程考核方法的落后、考核过程的简化、考核理念的陈旧使考核目的并未实现。我们急需探索一种新的考核体系,将学生的学习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笔者从事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已有多年,一直在努力做出这方面的探索。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积累的正反经验,就西方经济学课程新考核体系设计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旧考核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过程太集中化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上,许多高校普遍存在考核过程太集中化的缺陷。以期末笔试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虽然大多数学校或多或少加入了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一般都只体现为将出勤简单纳入进去。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终结性考核为核心的体系,忽视了形成性考核的重大作用,容易造成学生投机取巧、评定不客观等弊端。由于是一次性考试定成绩,所以,很多学生平时根本不学,等到考试前突击几个晚上,保准过。更有甚者,有些任课老师考试前明示或暗示考试范围,这为平时偷懒的学生提供了一道坚实的屏障。而有些平时爱学习的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掌握很到位,但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对考核重点内容的认识偏差,那他们的考试成绩可能会很不理想。再加上运气太差,如:考试时出现生病等突况,则考试成绩可能会一败涂地。这种重终结性考核、轻形成性考核的集中化考试必将引发学生的投机行为,而投机行为势必造成考核结果的不公平。

2、考试内容唯书本化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固然应该以书本内容为基础,但如果考试的都是书本内容,那必定会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入歧途。以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历次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全是教材上原封不动可以找到的知识点。名词解释、填空题都可以在书本上某个具置找到,甚至计算题、论述题都是课后练习题。狭隘的考核内容将学生引入到死记硬背概念和原理的轨道上来。这是一种“复述型考核”,考试内容大都是教材知识或课堂教学知识的复述,学生为了考核过关,任由教师牵着鼻子走,按标准答案背书、背笔记,而轻视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往往事倍功半。显然,这种书本化、复述型考试模式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真正的“经济学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学课本的水平”。考的是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瞬间记忆能力,而不是考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经济问题的能力。

3、考试方式唯笔试化

考试主要包括笔试和口试两种方式。笔试主要检测学生的认知领域,如记忆、想象、思维;口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的敏捷性、心理素质等。由于两种考试方式有不同的功能,所以,为了全面检验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应将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这一点对于西方经济学课程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从多数高校来看,该课程的考试方式存在鲜明的唯笔试化特征。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长期以来,本课程唯笔试化现象相当严重。笔试的具体操作是,期末由任课老师根据学期教学完成情况,随意命两套试题。“好心”的老师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考试前给学生划出考核重点,学生根据所划出的内容,突击几天,轻松迎接笔试。至于其他形式的课程考试,如小论文、案例分析、辩论、口头测试等,根本没有得到推广。这种唯笔试化考核方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容易导致高分低能现象。许多学生笔试成绩一流,概念记得一字不漏,原理诠释得滴水不漏。按照笔试的评判标准,这些学生是优等生。但一旦和他们交流西方经济学中某些原理的运用、经济学流派的评判等问题时,这些优等生中很大一部分不是缄默无语,就是语无伦次,思想很贫瘠,思路很混乱,“高分低能”现象比较突出。这种现象给我们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纯笔试化考试模式敲响了警钟。它时刻提醒我们,唯笔试化的考核模式并不能全面考核学生学习经济学的水平。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新考核体系的设计

针对旧考核体系存在的弊端,我们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设计新考核体系。

1、考试组织由集中考试变为分散考试

要彻底抛弃过去那种“一考定成绩”的集中考试制度,尽量减少终结性考核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的分量,弱化它在考核学生成绩中的地位。应充分肯定形成性考核的作用,强化它的地位。笔者的做法是:明确规定本课程的考试包括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两个部分,且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前者占60%,后者占40%。形成性考核一般有6次,每次占总评成绩的10%,基本上每2到3周进行一次。形成性考核的形式多样化,包括口试、小论文、课程辩论赛、案例分析等。为了使学生对自己的成绩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也为了突出本课程考试的公开程度,笔者每进行完毕一次形成性考核后,便将每个学生的成绩公布出来。6次形成性考核中,有一次设定为出勤。为了保证出勤率,笔者规定,每学期点名5次,有2次未到者,直接补考。终结性考核在期末进行,采取笔试的方式组织进行。

2、考试内容由书本化变为运用化

学经济学不是仅仅学经济学教材,考试也不应该仅仅是考教材。学经济学固然要从最根本的层面上学习书本知识,考试固然不能脱离这些知识,但也绝不能囿于这些知识。老师上课不能照本宣科,学生考试也不能“照本抄科”。为了形成对学生学习行为的正确引导,一定要改变考试内容书本化的现有模式,努力探索能检验学生运用书本知识能力大小的考核模式。以笔者为例,在我任教西方经济学的前几年,每次考试都会设计几个名词解释,如机会成本、需求弹性等等。从我当时的认知层次看,并没有感觉出它有什么不妥之处。但通过观察往届考生对本课程的学习效果后,我隐约感觉这种形式的题型完全是在考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是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入到歧途上去。为什么?因为一个明显的事实是,虽然许多学生在答卷上对“机会成本”的概念复述得完美无缺,但考试过后就会将它抛到九霄云外。回过头来问他们:什么是机会成本呢?他们会非常认真的告诉你:这个是什么玩艺,我没有听说过!如此差的效果,能不说是在浪费学生的时间?认识到这种危害性以后,笔者改变了考试的方式。2011年上半年,本课程的考试就完全取消了名词解释的题型。对于“机会成本”这个知识点的考核,我调整了问题的设计方向和方式。笔者出题:请你举三个事例说明机会成本的内涵,并诠释机会成本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大意义。笔者的这种转变不是形式的转变,而是理念的提升。它已经完成了从考试内容书本化向书本内容运用化的过渡。笔者强烈建议: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命题者应该放弃名词解释和填空题之类的题型,考试的知识点应尽量突出知识运用。只有这样,才能把课外阅读和钻研精神引进学生们的学习和考核中,让学生真正领会经济知识和原理,并运用于自己的生活中。

3、考试形式由唯笔试化变为多元化

我们并不想否定笔试在西方经济学中应有的地位,不想一棍子将它打死。但对于像西方经济学这样的应用性相当强的课程而言,如果采取唯笔试化的考试形式,那它就根本不是西方经济学学习和考试的任何意义上的福音。因此,我们应该尽快改变考试形式唯笔试化的局面,走一条笔试和口试相结合的多元化道路。笔者正在做出这方面的尝试。例如,在刚刚结束的微观经济学课程考试中,我针对教材牵涉到的知识点,设计了30道开放性很大的讨论题,组成讨论题题库。现列举几个:请你谈谈对经济学假设的看法;你认为政府应不应该对垄断行业进行价格管制,请举例说明;请你用经济学原理谈谈腐败产生的原因。这些讨论题都没有脱离课程内容体系,但又不能从书本上轻易找到。每个问题都可以发挥出讨论者的想象力、思辨力,可以考核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设计出来后,我将问题随机分成三组,同时将班级学生分成三组,每组学生由任课老师指定一组问题。每个学生必须对自己所在小组选择的十个问题全面收集主题资料,每个问题准备3到5分钟的发言稿。发言之前,由任课老师从任务小组的十个问题中指定一个,要求学生就指定的问题做3到5分钟的发言。任课老师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如深度、广度、表达的清晰度、层次性、逻辑性、声音洪亮程度、是否脱稿等进行打分。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新考核体系的实施效果

笔者从事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工作八年,前五年采取的是传统的考核体系,后三年采取的是新考核体系。经过三年的实践应用,新考核体系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经济管理类大学生核心课程,许多概念和原理枯涩难懂,尤其是它包含很多的数学推理和图像说明。许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兴味索然,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科学的考核体系引导学生的学习行为,那许多学生会不堪重负,最后不得不放弃本课程的学习。笔者前五年的教学中就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后三年中,我设计了新的考核体系,学生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新考核体系规定,形成性考核有六次,每次占总成绩的10%。由于每次形成性考核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展开的,所以,每个同学都不能忽视每次的形成性考核。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积极配合老师开展的形成性考核,学生的参与意识、兴趣、动力都得到了极大的加强。除了形成性考核的设计外,在笔试的过程中,笔者出的试题的内容尽量避免死记硬背的东西。对于这样的设计,学生非常欢迎,认为这样的题目才能考出他们的水平。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产生了,积极性的提高也水到渠成。

2、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通过考试内容的去纯书本化设计,新考核体系使学生死记硬背概念的现象明显减少,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提升。在新考核体系中,我们放弃了名词解释和填空题的设计,设定的基本上都是需要考生联系书本上某个知识点来分析某种现象的主观题。如在2011年上半年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考试中,笔者设计了三个主观题:列举三个事例说明机会成本的含义及其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大意义;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有关价格歧视的事例?假如你是某企业的销售经理,你会如何运用价格歧视的原理;每逢大学新生开学时期,移动和联通都会开展激烈的竞争活动,两公司或者相互降价,或者推出存100送1000甚至送2000的预存优惠,请你用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分析和评判两公司之间的竞争行为。三个主观题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取向:都旨在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学生作答的具体结果来看,许多学生虽然并不能一字不漏地回答什么是机会成本、价格歧视、恶性竞争等概念,但他们已经可以运用这些并没有“熟练掌握”的概念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说得有一定的深度,许多学生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表明,学生已经学会了运用这些经济学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这正是我们的考核目的,正是我们所期待的效果。

3、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的锻炼和提升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一个学习型社会,老师传授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或许根本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知识的能力。一个考核体系的成功并不在于它考核了什么高深的、前言的知识体系,而是在于,通过良好的设计思路,将学生引入到“如何学”这些知识的轨道上去,把学习能力的锻炼作为考核设计的根本出发点。笔者设计的新考核体系十分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锻炼和提升。如笔者设计的一系列的讨论题,就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需要知道到哪里去找资料,如何摘录出有价值的资料,如何将有价值的资料整理成一个发言稿,如何将整理好的发言稿注入自己的大脑深处,再最终如何将它用清晰的思路和顺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些过程都是在锻炼学生“如何学”的能力。在旧考核体系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感太强,习惯于老师讲、学生抄、考试记,学习能力很虚弱,遇到问题不知从哪里下手。新的考核体系通过讨论题的设计和口试等形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的锻炼和提升。

4、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改善

时代需要能顺利表达自己思想的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在考试纯笔试化的旧考核体系下,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不能得到有效的锻炼。笔者设计的新考核体系无非为学生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和改善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如笔者设计的课程辩论赛。辩论赛中,作为辩手的学生必须能准确地将自己准备的相关资料的内容,自己所坚持的观点陈述出来,并且要捕捉对方的漏洞,进行有力的反击。这肯定需要良好的表达能力。此外,良好的心理素质也很重要。辩论赛如果紧张,就会语无伦次,词不达意,本来明明自己有道理,但就是落入对方的圈套。明明对方是诡辩,但自己就是无法攻破,因为自己太紧张,心理素质差。在前两次的辩论赛中,学生辩手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存在明显的欠缺,但经过数次的锻炼以后,学生一方面对辩论的重要意义有了深度认识,另一方面有了成功与失败的正反经验,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改善。

参考文献:

[1]张双娜.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

[2]田安国.关于《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经济学课程体系范文3

关键词: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经济学专业 课程设置

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因此培养拔尖型创新人才已成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一项战略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大学经济学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我国的经济学教育与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仍有较大的差距,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手段单一,基本保持教师填鸭式授课、学生记忆背诵的传统模式。每年大量的经济学学生毕业,但合格的经济学人才却非常稀少。如何尽快改变经济学专门人才的培养环境和教育模式,提高经济学本科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教育的长期发展,而且还直接影响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发展与完善。本文在系统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并且主要以美国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称MIT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芝加哥大学(University of Chicago)等知名院校经济系为例,从专业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研究美国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教育的先进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经济学教育的建议与对策。

1.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设置的理论分析

拔尖创新人才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品格,在某个方面或某个领域能够创造性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高素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总目标的物质载体。课程体系是承担特定人才培养职能功能、具有特殊结构和组成部分、具有延伸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知识组织结构,课程体系构成了一个学科的基本范式,这种范式使得各门课程形成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具体落实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确立专业规格与专业品质,区分不同人才学科的人才特征,同时课程体系设置海必须反映不断发展变化的经济社会要求,跟踪本学科发展的前沿,既要有知识体系的稳定性,也要有知识内容的革命性和前瞻性,同时还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与课程体系的设置实现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1.1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实现课程体系的组织和优化。要按照经济学科的特点,实现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联系性与严密性,使得课程的规划、研究和设计过程逐渐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当培养学生具有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自觉的学习意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1.2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实现科学性与发展性相协调。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反应科学技术发展趋势,从整体优化角度开展课程体系的优化及教学内容改革”。经济学是一个涉及面广、分支多、理论性与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而且变化频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种理论和体系层出不穷,需要我们结合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需求,将整个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各个模块、各门课程科学合理地、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与方法相配合、传承与创新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同时,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随着手机、电脑、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强势传播,青年学生的阅读习惯也在不断变化,手机阅读、互联网阅读成为阅读的主流,这样在当代学生中,知识碎片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许多学生难以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因此在学校教育中,课程体系的设置更要重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1.3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做到普适与特色相结合。经济学是研究资源配置效率问题的科学,因而具有普遍适用性,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中要尊重经济学体系的一般内容与范式,做到课程体系的普遍适用。然而,每一个高校的研究与教学偏好又都有所不同,其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甚至基本观点都有很大差异,因而完全一模一样的课程体系设置不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差异化生存、特色化发展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要求。就课程体系设置而言,也要体现差异化、特色化,学校要因校而异,根据自己的教学定位和理念,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着眼经济建设的前沿变化,预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趋向,开发出相应的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1.4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经济学课程体系

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做到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平衡。拔尖创新人才应具有全面的素质和广博的知识结构,只有深入掌握本学科理论知识、广泛的相关学科知识,才能具备触类旁通的分析能力,才有可能在理论上有所突破,众所周知著名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既是经济学界的大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也是著名的计算机专家,曾荣获美国最高的计算机科学奖项。因此,在经济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必须重视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大量开设理工、人文、社科、艺术等方面的基础课程,开设交叉学科的综合课程以及跨学科的讲座等等,打破专业限制,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2.美国四所著名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的基本情况

一是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美国多所著名高校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制度,教学模式等等多方面的内容,就教学模式而言,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在课程设置上,美国多数高校实施的是通识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程结构设计,但各校的课程分类与组合不尽相同。如麻省理工学院为理工类学生开设人文社会课程,以保证文理学科相互渗透。二是在教学内容方面,研究型大学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研讨课,还有跨学科的专题学术讨论课程、导师辅导课以及问题情境式教学课,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美国还十分重视开设创业课程,硅谷60%-70%的企业都是斯坦福大学的学生和教师创办的。三是教学方法灵活,研究性教学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经济学教学方面,为了使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掌握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分析方法,美国大学在设置本科经济学课程时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计量学以及经济分析与应用等方面课程细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层次,在经济学专业一年级,开设初级经济学原理,二年级学习中级经济学在初级课程中对新生只讲授经济学的原理与方法,不涉及高等数学方面的内容在学生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和相关的数学知识后,才允许修读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中级微观应用分析、中级宏观应用分析等方面的课程,有的学校在选修课程上还开设高级微观理论。以下是MIT、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等学校经济系课程设置。

2.1 MIT本科课程设置[1]:

2.1.1一般经济学理论,这一类课程包括微观经济理论与公共政策、微观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理论、中级应用宏观经济学、高级宏观经济学、经济学阅读与讨论、经济学专题、博弈论的经济应用、经济学与心理学、战略与信息等课程。

2.1.2产业组织,包括产业组织与竞争策略、卫生经济学、经济学与激励:理论与应用等课程。

2.1.3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包括经济学中的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经济学中的研究与交流:主题、方法与应用、高级计量经济学等课程。

2.1.4国民收入与金融,包括公共财政与公共政策、环境政策与经济学、能源决策、市场与政策、能源经济学与政策、金融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信息技术与美国劳动市场等课程。

2.1.5国际、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包括城市与区域经济学、国际贸易等课程。

2.1.6劳动经济学与劳资关系,包括变化的经济中的美国劳动力、劳动经济学与公共政策等课程。

2.1.7经济史,包括中世纪经济史的比较研究、金融危机的经济史、资本主义以及对它的批评、世界贫困问题等课程。

2.1.8经济发展,包括发展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发展等课程。

2.2 MIT研究生经济学课程设置[2]

2.2.1一般经济学与理论,包括经济学家的数学、微观经济理论Ⅰ、微观经济理论Ⅱ、微观经济理论Ⅲ、微观经济理论Ⅳ、博弈论、契约理论、博弈论专题、独立研究论文、讨论:经济学专题、经济学阅读讨论等。

2.2.2产业组织,包括产业组织Ⅰ、产业组织Ⅱ、卫生经济学讨论、集体选择理论:经验检验、集体选择理论:制度与实证政治理论等。

2.2.3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包括经济学中的统计方法、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非线性计量经济分析、高级应用计量经济学专题、应用计量经济学专题、经济研究讨论。

2.2.4金融经济学,包括金融经济学简介、高级金融经济学Ⅰ、高级金融经济学Ⅱ、高级金融经济学Ⅲ。

2.2.5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包括宏观经济理论Ⅰ、动态最优方法应用、宏观经济理论Ⅱ、经济增长、宏观经济理论Ⅲ、经济波动、宏观经济理论Ⅳ、经济危机、宏观经济学专题、高级宏观经济学Ⅰ、高级宏观经济学Ⅱ、高级宏观经济学Ⅳ。

2.2.6公共经济学,包括环境政策与经济学、公共经济学Ⅰ、公共经济学Ⅱ、高级公共经济学专题、环境经济学与市场失灵的政府反应。

2.2.7国际、区域、城市经济学,包括城市与区域、城市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国际经济学Ⅰ、国际经济学Ⅱ。

2.2.8劳动经济学和劳资关系,包括劳动经济学Ⅰ、劳动经济学Ⅱ、高级劳动经济学专题、劳动市场关系与职业流动性。

2.2.9经济史,包括经济史等课程。

2.2.10发展经济学,包括发展经济学:微观学问题与政策模型、发展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经济改革、政治经济学:制度与发展、经济制度与增长政策分析、政治经济学1:国家与经济的理论等课程。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项目主要课程:核心课程:价格理论(分为Ⅰ、Ⅱ、Ⅲ)(应是微观经济学)、收入理论(分为Ⅰ、Ⅱ、Ⅲ)(应是宏观经济学)、数量分析方法(包括经济学中数理方法导论、经验分析Ⅰ、Ⅱ、Ⅲ);专业课程:数理经济学(包括博弈论、信息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专题)、计量经济学与统计学(包括高级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专题、市场专题(贝叶斯方法在营销与微观经济计量学中的应用)、经济史(包括人口与经济、商业伦理、市场营销的经济学与人口统计)、劳动经济学/人力资本(包括应用价格理论、人力资本、知识与技能经济学)、数量经济分析(生命周期动态学与不平等、社会相互作用与不平等)、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经济增长专题、国际贸易与增长、国际贸易中的数量分析)、公共部门经济学(政治学的经济模型、公共部门经济学、公共部门中的发展经济学)、计量劳动经济学(微观数据分析Ⅰ、Ⅱ、Ⅲ)、宏观经济动态学与金融市场(宏观经济的随机模型、公共财政与宏观经济动态学、金融市场的动态模型)、金融经济学(金融决策理论Ⅰ、Ⅱ、Ⅲ)、资产定价(资产定价、实证金融专题、资产定价专题)、产业组织(高级产业组织理论Ⅰ、Ⅱ、反托拉斯与产业组织)。另外有很多讨论课程,还有方法论的训练课程。[3]

哈佛大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一般经济学、经济理论、经济思想史为一类,包括微观经济理论Ⅰ、Ⅱ、文化经济学、宗教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博弈论Ⅰ、Ⅱ等;计量经济学与数量方法,包括应用计量经济学、金融计量学专题等;经济史、发展经济学,包括经济发展、发展经济学Ⅰ、Ⅱ、发展政策设计、经济增长理论;货币和财政理论与政策、公共部门经济学,包括公共经济学与财政政策Ⅰ、Ⅱ、卫生经济学等;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金融、高级国际贸易专题等;产业组织与规制、环境经济学,包括产业组织Ⅰ、Ⅱ、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金融经济学,包括公司金融、企业家精神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行为金融;劳动、人力资本与收入分配、城市经济学为一类,包括社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科学经济学。另外有大量的阅读、研究、讨论课程安排。[4]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课程设置:1)第一年课程,包括微观经济学分析Ⅰ和Ⅱ、经济学家须掌握的数学方法,计量经济学Ⅰ和Ⅱ;2)经济发展,包括经济增长与发展Ⅰ和Ⅱ、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公共财政Ⅰ和Ⅱ;3)计量经济学,包括微观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经验方法、应用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理论、计量经济学专题Ⅰ和Ⅱ、计量经济学讨论会;4)经济思想史,包括经济思想史;5)产业组织与规制,包括产业组织专题、产业组织专题Ⅰ、Ⅱ和Ⅲ、产业组织讨论会;6)国际经济学,包括国际金融、贸易与金融政策中的战略问题、贸易协定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货币与金融、贸易与发展专题、国际货币经济学专题、商业政策专题、全球经济政策、经济地理专题、国际贸易讨论;7)劳动经济学,包括劳动经济学Ⅰ和Ⅱ、劳动经济学专题;8)宏观经济学与货币理论,包括宏观动态学专题、高级宏观经济分析Ⅰ和Ⅱ、宏观经济学与一般均衡理论、经济分析专题Ⅰ和Ⅱ、应用宏观经济学与金融、经济模型中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货币理论与政策、高级经济学经验研究专题、货币经济学讨论会、经济波动讨论会;9)微观经济理论与数理经济学,包括高级微观经济分析Ⅰ和Ⅱ、群体决策的建模与分析、经济学家的高级数理经济学方法、数理经济学专题、金融与货币的一般均衡基础、博弈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控制论在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机制设计、契约与组织、政治的经济分析专题、市场设计、产业竞争的经济学与政治学、微观经济学讨论、应用微观经济理论讨论、应用微观经济理论研究方法讨论;10)公共财政,包括公共财政Ⅰ、Ⅱ、Ⅲ、公共经济学基础;11)其他课程,包括美国经济史、欧洲经济史、日本的经济组织与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专题研讨、苏维埃与后苏维埃经济、中东欧、后苏维埃国家以及东亚改革国家的转轨问题、城市经济学、集体行动的政治经济分析、政治经济学理论、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转轨经济学、欧洲一体化的经济分析、日本经济问题、卫生经济学专题;12)讨论,包括经济理论、货币与宏观经济学、劳动与人力资源、国际经济学、发展与环境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产业组织与战略、应用微观经济学与劳动。[5]

3.美国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从前述具有代表性的美国高校经济系课程设置情况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课程体系完整,数目庞大

每一所大学开设的经济系课程几乎都涵盖经济学的各个领域,从一般的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到经济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如劳动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等无所不包,课程数量庞大。哈佛大学2009年秋季为本科生开设的课程有20门,为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有50门之多。由于课程内容丰富,数量庞大,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术兴趣以及今后的职业选择,灵活选择要学习的课程,有助于实现经济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权衡,也有利于教师专注于某一个研究领域,提高研究与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2课程层次丰富,结构合理

美国高校经济学课程体系布局合理,课程之间内在的结构关系、逻辑联系得以完善。

首先,课程层次性强,课与课之间的纵向衔接紧密。在课程设置上,遵循知识传授的渐近规律,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方式,构建完整的经济学课程体系。各大学都把一些主要的经济学课程分解成几个由低至高的级别,如微观经济学Ⅰ、Ⅱ、Ⅲ,宏观经济学Ⅰ、Ⅱ、Ⅲ,计量经济学Ⅰ、Ⅱ、Ⅲ等等,让学生拾级而上,步步升高,帮助学生既打好专业基础,又掌握更高深的知识。

其次,注重经济学方法的训练。美国高校在经济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特别强调现代经济分析研究方法的教学,开出了大量统计方法、数学方法、计量经济学、微观宏观经验研究方法、数理经济学方法等课程,并且分为多个不同的层次,这样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主流理论和方法。通过经济理论与经济方法课的结合,以突出定性经济学与定量经济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既理解相关的经济学基本概念和一般理论的定性表述,又能把这些理论化解为具体的假设,并运用统计资料和方法,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定量检验。

第三,注重跨学科培养。以哥伦比亚大学为例,经济系设有经济数学(Econ-Mathematics)、经济统计学(Econ-Statistics)、经济运筹学(Econ-Operation Research)、经济哲学(Econ-Philosophy)、 经济政治科学(Econ-Political Science)五个跨学科方向,学生的培养由两个系共同完成,各个方向均有自己的学分要求,其中前两个对数学的要求很高,分别占总学分的22%和44%。这样的跨学科培养是紧跟经济学发展前沿的表现,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经济学和其他学科共同分析某个领域的能力。本科生毕业后,学校会鼓励他们去别的大学继续深造(不同于我国的基地班),基本上没有近亲繁殖现象。通过跨学科的培养,不断拓宽经济学教育领域的学科目标。这些跨学科的经济学扩展课程,如社会经济学、人口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宗教与资本主义等课程,为经济学的理论论证和方法应用提供了新的机会和空间,而且还在和其他社会科学的比较中,发现本学科的缺陷和不足,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3课程的应用性强

美国大学本科经济课程设置特别注重提高课程的应用性,以适应大部分本科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具体经济职业的实际要求。课程的应用性既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里,又显示在众多课程之间的结构关系之中,从每一门课来看,其内容设计一般是从具体的经济现象着眼,在提出、分析和解决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相关的经济学概念、理论和方法,因此,整个课程的学习不是和经济现实脱节或割裂开来,而是形成积极互动的良性关系,即在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中掌握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知识的拓展,又提高对经济现实的思考层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水平。

3.4全球化的学术视野

美国高校的经济学研究在全世界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因而其学术视野并不仅仅局限于美国本国的经济问题,对全球经济问题都有研究。因而其开设的课程几乎涵盖全球各国的主要经济现象,开出了大量涉及各国经济问题的课程,如欧洲一体化的经济分析、日本的经济组织与发展、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经济问题研究、国家经济问题、中国经济问题等课程,开阔了学生的学术视野,避免了过度本土化所带来的问题。这些课程安排,也会促进多学科的融合,促进学生探讨和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经济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多元化的因素。

3.5课程设置重视学生参与和师生互动

美国高校课程设置特别注重学生的参与以及授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每个高校都开设了大量的workshop和seminar课程,由任课教师主持,每个班级不超过20人,在教师指导下阅读论文,对本领域的问题进行研讨,研究生及博士生的讨论课还须提交自己的研究论文,这样的课程有利于塑造具有怀疑精神和创新思想的学术品格,有利于培养学生学术研究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是一个极大的欠缺。

4.完善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 实现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对美国几所著名高校经济学课程设置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完善我国经济学课程体系设置、实现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科学设置教学层次

把经济学专业的西方经济学课程分为初级和中级两个明显的层次,初级经济学原理在一年级开设,不用数学表述,只是讲解基本原理,而且可以由教授轮流讲授。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涉及一定的数学语言,在二年级开设,我国一些院校的经济学专业已采用这种课程设置,可以在经济学其他专业推广。与之相关的计量经济学、应用微观、应用宏观等课程在三年级开设,加强课程的应用性。

4.2加强经济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

我国的经济学教育,注重理论内容的讲授与灌输,但对经济分析方法课程的教学却有所忽视。就目前我国经济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来看,大多数院校仅在二三年级开设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课程,授课时间为一学期。而前面我们看到,美国高校在方法论方面开设的课程非常丰富,包括微观计量、宏观计量等专门化的课程,这样学生可选择的课程较多,也容易培养他们对这些比较枯燥的课程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建议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统计学等计量经济学等方法论课程也应分为不同的层级,在二、三年级开设,在培养基本理论功底的同时,注意学生的选修课建设,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4.3逐步提高讨论式教学的比重

Workshop或Seminar式的教学,对我国高校来说是一种新课程,不能拘泥于课本知识,应当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注重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要将最新科研成果引进Seminar教学,寻找突破点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Seminar课程应由对本领域学术发展趋势较为熟悉的教授、副教授主持,在每一门专业课之后都应开设类似的课程,由教师指定研究领域和文献,学生对该领域的问题研究、讨论,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Seminar课程应从原属课程分离,单独设立,课时比例也应提高。

4.4拓宽专业口径

从以上美国著名高校的办学理念看,这些院校均秉承宽口径、少分类的原则,使得经济系课程设置反映经济学理论各个组成部分的有机联系,尊重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加强课程的广博性和基础性,避免了高等教育过度专业化的问题。我国各高校专业口径狭窄,财经类院校表现尤为明显。在某个财经类院校,西方经济学专业的研究生撰写的有关股票市场有效性问题的论文,竟然被学术委员会评为不符合专业方向,因为该校有金融学院,委员会成员认为股票市场问题只能由金融学院来研究。如此狭隘的专业划分只会局限学生学术视野,限制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我国高校应吸收这些先进的经济学教学经验,减少专业分类,实现院系教学之间的互通,使学生打下宽厚的知识基础。

4.5以科学研究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济学的课程提示设置中,要大力推进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的研究性教学,运用案例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等教学方法,大力加强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增加探索性课程,加大教育资源对学生开放程度。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每一名课程都要以问题探索为导向,在科研时间获得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学生入校就开始科研训练,大学生科研项目要提供明确的科研计划,安排导师专门指导,提示经常性地举办学术研讨会和成果交流活动等,不断激发学生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注释:

①资料来源:

②资料来源:。

[5]MIT经济系研究生课程设置:http://econ-mit.edu/graduate/courses/

[6]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博士项目课程设置:http://economics.uchicargo.edu/。

[7]哈佛大学经济系课程设置:http://economics.harvard.edu/。

经济学课程体系范文4

高职经济法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经济法课程设计的理念是指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标准应围绕高职经济法职业本位的课程观和教学观。高职经济专业旨在培养企业市场营销、财务会计、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方面所需的基层管理人员,课程内容需覆盖企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等岗位职责所需要的法律知识以及相关的能力技能,教学时要有根据有选择性地进行训练,这就是所谓的职业本位的课程观。

2.课程设计思路

顺应设计理念,高职经济法的课程设计的目标也要紧紧围绕着企业管理专业人才进行,以法律理论为基础,以法律应用为目的。具体而言就是课程学习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依据市场营销管理、企业财务会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岗位所需的经济法律法规知识、能力,选择对应相关的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各方面的能力训练情境,同时也要设计好课程考核评价方案,逐步实现能力培养目标。

经济法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1.实践性的课堂教学

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围绕理论结合案例进行有目的、有针对

性和有技巧地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参与课堂,并积极发言讨论,从而习得知识。整个课堂看上去就是在运用相关知识点不断地回答和提问的过程。启发式教学必须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一是选择的材料必须要具有典型性和生动性,具有可思考的价值。二是教师创设问题时要具有层次递进性,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思考,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用多种角度、不同思维方式思考并解答问题,这样讨论与合作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案例教学。不管是启发法或是其他方法,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多采用不同案例进行教学。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从两个方面进行考量,一是选择当前社会影响力大的大案要案;二是贴切大学生生活实际的案例,如大学生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常见的案例。实施案例教学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也可以在课堂结尾时留给学生呈现案例,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在第二次课时,学生呈现讨论结果,教师综合讨论并进行总结。重点是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想象空间,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创造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化教学。相比较教师课堂教学积极设计的启发式或者案例教学,另外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就是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社会情境,这就是社会化教学。教师可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的现场,或新选择简单案件在校模拟法院庭审,这样使得学生对各类诉讼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学校还可以多途径地开展社会化教学,如聘请知名法学家、律师或者法官等定期到校进行讲学,增强学生对办案经验和技能的直接感官经验。

2.实践性的专业实习

在校的任何课堂教学或是各种社会情境的模拟最终都要落实到实际的岗位上,学生最终都要进行必要时间段的专业实习。在实训期间,学生可以接触和了解具体案件,熟悉职业人员各个环节的工作,实际感受司法职业人员在司法环境下的实践活动。同时还可以了解并熟悉职业人员从业的资格要求以及职业素养,观察职业人员与当事人在整个执业过程中的关系处理,此外还要了解相关法定权利义务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熟悉单位法律顾问应坚持的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以及工作原则。

基于职业本位的经济法课程考核评价设计

经济法的课程考核与评价设计内容坚持与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相结合,同时也要结合学习成果与职业过程,兼顾知识理论和职业操作能力相结合,在时间上的考核包括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进一步细化考核评价体系,比如采取1+1+1的方式,即课程的总评成绩包括平时学习过程形成的考查成绩、情境训练成果的考查成绩和期末总结性考核成绩的分数累加。平时学习过程形成性的成绩主要考查学生的上课出勤率、上课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提问和发言思路以及正确率等;而情境训练成果主要考查学生完成的企业法律事务训练情境实务操作课业的程度,或者学生对企业管理相关法律事务的动手处理能力;期末总结性考核方式为通过闭卷笔试考核学生对经济法律理论知识和一定实务操作能力的掌握程度。这三个方面的成绩可酌情参考1∶4∶5 比率分配,或根据不同课程进行调整。

经济学课程体系范文5

[关键词] 知识转移;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与知识转移研究》(2011GG379)。

【中图分类号】 F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1-098-6

一、研究背景

(一)选题意义

民办高校发展至今,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一方面充实了我国目前的教育市场,另一方面,民办高校在运作机制、教育规模、办学格局和管理教学等方面对现有的教育体制做了一定的改革,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冲击和促进。但是,民办高校同样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学校教学管理不规范,教学质量不够高,教学特色不明显等。在教学及其质量成为民办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的背景下,探讨民办高校教学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知识转移。知识转移概念来自于创新研究领域,美国技术和创新管理学家TeeCe于1977年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通过技术的国际转移能够帮助企业积累有价值的知识并促进技术扩散,从而缩小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Jensen和Meekling解释知识转移时认为,知识转移包括存储知识、处理知识的能力和知识输入/输出大脑的途径。Holtham指出知识转移是一种沟通的过程,知识不像商品可以自由传递,学习知识的时候,即知识转移时,必须有重建的行为,而且要具备应有知识,才能完成转移。

本文中的知识转移是指教师头脑中的知识通过讲授、演示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并能够进行应用的过程。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吸收和知识的应用等阶段。

2.民办高校。在本文中,民办高校是民办普通高等学校的简称,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本文中涉及了烟台南山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9所山东省内的民办院校。

3.经济管理类课程。经济管理是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从事综合及部门经济管理的高级管理。本文中的经济管理则是指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而经济管理类课程即指这三个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如西方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学、旅游学管理、酒店管理等。

(三)调查研究

1.量表设计及数据收集情况。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不是单因素、单方面引起的,而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参照目前学校教学的实施情况,分别设计了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和财会三个专业的“基于知识转移的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系统改革教学评价体系”的调查 问卷。此次调查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问卷的方式进行,我们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552份,有效问卷515份,其中旅游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77份,工商管理专业有效问卷120份,财会专业有效问卷218份。样本学校来自济南、青岛和烟台三地,涉及山东英才学院、山东协和学院、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山东产业文化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恒星职业技术学院、青岛工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蓬莱校区)、烟台南山学院、南山集团下属企业等学校和企业,接受问卷调查的学校和企业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学校师生和企业员工的个人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调研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研学校和企业及调研对象的基本信息,学校和企业信息包括学校或企业规模、所属领域、所处发展阶段等,个人信息主要由年龄、性别、工龄、最高学历、职位等构成。第二部分是各专业教学评价问题,选项借鉴了Schuler(1989)累计型、效用型和协助型划分方法,采用5分制记分,均为正向记分。从影响教学的九至十个层面,共计50多个问项。

(表1)填表人所在企业(学校)基本情况统计表

(表2)填表人个人基本情况表

2.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在本研究中,我们把问项共分为教学和学生素质两大类,利用SPSS16.0软件包分别对这两大因素的数据进行效度、信度分析。对影响因素的各部分问项进行的KMO适当性检验结果显示:旅游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1、KMO值(学生素质)为0.87,工商管理专业KMO值(教学)为0.663、KMO值(学生素质)为0.708,财会专业KMO值(教学)为0.855、KMO值(学生素质)为0.863。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标准,本次问卷统计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s球度检验给出的相伴概率均为0.000,小于显著性水平0.05,因此拒绝值Bartlett球度检验的零假设,认为均适合于因子分析。

采用Cronbach α系数对整份问卷以及各个子部分做信度检验。本研究中各维度影响因素指标Cronbach α最小值为0.659(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最大值为0.89(财会专业教学因素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三个专业的信度Cronbach α值都超过0.5。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二、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本研究中因子分析采用的是主成分算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和斜交旋转法(promax),选择荷重大于0.5且其特征值大于1(Eigen values over 1)的因子作为主要解释因子,实现变量的归类。同时根据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重新对三个专业教学评价指标进行二级分类,构建出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以及三级指标的分层递阶的课程教学指标体系。

(一)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本研究对影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37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10个因素和2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1.94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615%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专业课的主要构成情况,即本专业的应用知识所占比重情况,因此命名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的内容与准备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所用的方法、手段和课程考试改革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与课程考核方式及平时作业设计相关,因此命名为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F5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到教师工作量及其引起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职业资格测试通过率,反映了教师工作效率与教学效果之间的关系,因此命名为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F6由2个项目组成,与教师的基本构成情况相关,因此命名为教师基本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规划设计,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8由4个项目组成,主要反映了是否利于教学应用,因此命名为教学应用状况因子;F9由1个项目组成,涉及课程教学中作业布置的多少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F10由2个项目组成,涉及教学所使用的教材的质量,以及学生教学班级人数方面,属于教学质量保障的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7.75),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10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85),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10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参加各种演讲、讲座、交流会等、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技能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F2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

2.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3所示。

(表3)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的35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4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3.52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59.898%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6个项目组成,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及教学效果评价有直接关系,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F2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上课之前需要准备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F3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所采用的的方法和手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手段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5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应用与考核的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包括教师职称、年龄结构、学历等,基本反映了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此命名为教师素质结构因子;F7由3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学规划方面的内容,因此命名为教学规划因子;F8反映了期末考试课程改革的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考试改革因子;F9反映了教学所需的教材与设备方面的内容,属于教学质量的保障,因此命名为教学质量保障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与实践教学集效果评价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0.753),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质量保障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5.319),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F2由2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和考研情况,是对知识运用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结果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F4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学生工作就业与所学专业的一致性和工作中所需的计算机水平,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

2.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表4)工商管理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三)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因子分析及指标体系构建

1.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影响因素的因子分析。对影响财会专业教学的38个问项和学生素质的13个问项进行了因子分析,结果分别归为9个因素和3个因素,教学因素共解释68.434%的变异,学生素质因素共解释66.802%的变异。

教学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教学规划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F2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与实验教学的内容、方法及结果,因此命名为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F3由5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了课程教学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和实施后的相关内容,因此命名为课程教学实施因子;F4由3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课程考核相关情况,因此命名为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F5反映了教学应具备的硬件条件,因此命名为教学硬件因子;F6由3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关职业资格测试,因此命名为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F7由2个项目组成,反映了教师队伍流动性和知识掌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因此命名为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F8反映了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因此命名为实践教学模式因子;F9反映了一个教学单位适当的人数构成,因此命名为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从方差最大贡献率来看F1课程教学规划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大(12.547),能解释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比率最大,F9教学单位人数因子的方差贡献率最小(4.342),对影响教学工作因素的解释能力最弱。

学生素质因素结果分析与命名:F1由4个项目组成,包括学生参加各种竞赛、学生情况,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应用,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 F2由6个项目组成,基本反映了学生所掌握的技能与学生工作就业之间关系的基本情况,因此命名为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F3由2个项目组成,主要涉及学生科研、计算机操作等知识运用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高低情况,是知识的提升,因此命名为学生知识提升因子。

2.财会专业课程教学和学生素质指标体系构建。根据以上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构建出财会专业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如表5所示。

(表5)财会专业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以上指标体系是基于样本学校和企业教学实施的基础所建立,包括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两部分。定量指标部分比较容易把握,指定特定部门定期进行收集相关数据即可保证及时性和准确性。定性的指标相对棘手一点,因为具有主观的评价尺度多、不容易把握统一标准的特点。定性指标的设置要尽量做到合理和有效,评价方法要科学、简单、易操作,评价过程要严肃、认真,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对被测评人不能带有任何个人的偏见和好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评价过程和结果要公开,每一项评价指标都要详细说明,做到评价有据。要把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学生和学校,在评价反馈的沟通过程中帮助教师和学生发现问题,寻找原因和解决途径,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知识转移的目的。

三、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分析

(一)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教学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课程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教师基本结构因子、课程教学规划因子、教学应用状况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准备因子、课程教学手段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教师素质结构因子、教学规划因子、课程考试改革因子、教学质量保障因子。财会专业教学因子分别为课程教学规划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课程教学实施因子、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教学硬件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

(二)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相同或相似因子的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第一个因子专业课应用知识比例因子和教学应用状况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教学第五个因子课程知识应用与常规考核因子和财会专业第六个因子课程考核与知识应用因子相近,但从整个指标体系所处位置可以清楚地认识到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最为注重课程知识的应用。旅游管理专业中课程教学准备因子和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在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中也存在,并且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和第八位,但财会专业没有这一指标,仅课程教学手段与课程改革因子与财会专业课程改革与课程常规考核因子相近,这两个因子在三个专业教学中排位较靠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工作量与工作应用效果因子,是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工商管理专业第一个因子课程与实践教学效果评价因子和财会专业第二个因子课程与实验教学及结果评价因子所表达的含义基本一致,但工商和财会还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基本结构因子与工商管理教师素质结构因子相类似,同是对教师素质的重视。课程教学规划因子也是三个专业教学的注重方面。旅游管理专业中教学质量基本保障条件因子与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中的教学质量保障因子、师资与教学质量因子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教学应关注的重要内容。

(三)三个专业教学因子中不同的因子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与作业常规考核因子、课程作业布置频率因子和财会专业教学因子中课程教学实施因子、教学硬件因子、实践教学模式因子、教学单位人数因子不是三个专业共同拥有的指标,这些指标的不同是与专业特色有着密切的关系,旅游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而两者对实践的表现又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如旅游管理专业通过作业的形式练习,财会专业则通过采取不同的实践教学模式并配合教学设施设备来进行。而工商管理专业则与其他专业的指标都较接近,无差异性较大的指标,这也间接说明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缺乏明显的特色。

(四)山东省民办高校经济管理类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三个专业学生素质因子排序比较

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学生工作专业性与技能因子。财会专业学生素质因子分别为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学生工作就业条件与工作效果因子、学生知识提升因子。在以上因子中,学生知识应用因子和学生就业条件与就业结果因子是三个专业一致体现的,是学生知识转移和素质提高的重要表现。此外,工商管理专业和财会专业还十分重视学生知识的提升。这些因子是我们教师教学实施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体现。

参考文献:

[1]梁镇,李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人员创新成长评价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7):166-171.

[2]梁镇. 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评价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5).

[3]梁镇,陈立文,丁雷. 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成长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4]Zhao Jing. Design of Reusable User-Oriented Onlin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C].Proceedings of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onic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Part Ⅳ),2012,6:765-768.

[5]Wang parative Study on Onlin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of Chinese and Foreign Universities[C].Proceedings of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T in Medicine & Education(ITME2009),2009,8:190-194.

[6]Chaczko, Zenon. Assessment of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based on data driven evaluation methods[C].7th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ased Higher Education and Training,ITHET,2006:931-946.

[7]刘艳彬,周耀烈. 大学本科教师课堂教学评估指标研究[J].科研管理,2010,31(5):40-43.

[8]钱雪亚,钱晓倩. 教学质量评估的标志设计和有效性检验[J].统计研究,2003,(2):51- 53.

[9]万海桦.国内外教学质量评估的实践与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4):148- 150.

[10]波.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维度结构及测量[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69:111-115.

[11]孟少英,孙诚,田志宏. 构建本科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4,(3):9-10.

[12]侯彦利.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财经类课程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3:138-141.

[13]王忠君.旅游管理专业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10,(3)3:33-35.

[14]李静,孙昌盛. 美国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96-98.

经济学课程体系范文6

我国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原先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和林业经济管理专业两个本科专业,1998年我国调整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将两个本科专业调整为一个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全国共有54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全面照搬前苏联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专业人才的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断进行调整,目前在本科阶段的教育都是以经济管理理论与知识为主体,专业课程结合农林学科的特点设置,两方面的知识都会有所涉及。但由于农林各类院校的特点及教学资源不同,一般农业院校建立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偏重于农业经济管理,而林业院校建立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偏重于林业经济管理。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不断进行了调整,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不够完善,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特征来看,专业课程体系中应包括农业经济管理与林业经济管理两方面知识和内容,但各农业院校或林业院校普遍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缺乏整体性。农业院校主办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专业课程以农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为主,很少涉及林业经济管理的内容;而林业院校主办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专业课程体系以林业经济管理方面的课程为主,又很少涉及农业经济管理的内容。各农林院校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各自为政,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形成完整的体系。另外各专业课程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课程之间教学内容重复较多。

由于长期以来实施专才教育,过分强调专业素质的培养,虽然近年来不断调整改革,但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够,有一定的差距。专业课程设置上传授知识性的课程较多,体现对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式、创新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培养的课程和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与新时期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相适应。

(二)专业主干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缺乏先进统一的教材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主干专业课程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各学校教学随意性很大,虽然同开设一门课,但各学校教学内容差别很大,不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专业课教材滞后问题十分突出,专业学科发展前沿的内容及新的农林科技成果等难以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专业教材信息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例如主干专业课程“林业经济学”,目前在全国没有一本统一的能反映21世纪林业经济学科发展前沿内容的专业课教材,专业的特色无法体现。

(三)有些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手段相对落后

虽然各农林院校都在努力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但各院校发展极不平衡,有些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反映学科发展不够,滞后于社会实践。如林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仍偏重于林木生产经营和木材加工利用,轻生态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等内容,脱离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生产建设实际,一些反映新时代农林业发展的新理论、新观点、新举措、新方法没有纳入专业课教学内容之中。大多数专业课程教学方法手段相对呆板,专业课程教学中仍主要采用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案例教学、综合性课程设计以及利用CAI课件等多种教学方式采用不够,实践教学内容偏少,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对策

(一)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为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从提高和拓展农林经济管理人才综合素质、知识与能力出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由过去的“培养能在农业(或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农(林)经济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调整为“培养能在各类农林业及相近行业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济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高级复合应用人才”。为适应这一目标定位的调整,应从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的安排、实习实验内容的增加、配套教材的建设、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努力使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综合性、通用性,又要体现专业的特点。

(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加强专业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努力使专业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合理,使农林经济管理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参考近年来农林院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经验,可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部分。理论教学部分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通识教育课(含文化素质课与科技基础课);第二层次为学科基础课(含经济管理类基础课与农林特色学科基础课);第三层次为专业特色课(含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课与林业经济管理类专业特色课)。为了保持专业知识结构体系的完整性,理论教学中必修课应该占到一定比例,必修课应左右,选修课占30%左右。为发挥农林院校各自的优势,突出农林专业特色,农业高等院校和林业高等院校开办的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在专业课程体系构成及学时学分分配比例上可以有所区别,建议采取以下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调整改革还要努力使各门课程学时之间的比例合理,并且处理好先修课与后续课之间的关系,解决好各门课之间内容交叉、重复与脱节的问题,注重课程结构的科学化、课程内容整合衔接的合理性和知识结构的整体性。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逐渐加大选修课程备选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同时可以兼顾学习者个人需要、兴趣的选择,尤其是人文教育类课程。

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可以考虑外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四年不间断。在一、二年级开设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类课程;在三、四年级开设专业外语,部分专业课进行双语教学,学生做毕业论文时要有外文文献阅读课、计算机在专业领域应用类课程等。通过以上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使用外文文献资料的能力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就业的适应能力。

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实践教学。应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必须为学生构筑一个合理的实践能力训练教学体系,并从整体上策划每个实践教学环节。这种实践教学体系是与理论教学平行而又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的,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设计性、创造性比较强的实践环境,让每个大学生在4年中能经过多个实践环节的培养和训练,具备专业基本技能与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还可以适当考虑本专业及相近专业考研的需要,在具体课程设置上适当考虑与考研知识的衔接,增强专业教育的延续性。

(三)编写专业主干课程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

全国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科指导委员应定期召开全国专业学术会议,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组织各农林院校联合编写农林经济管理各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大纲和专业特色系列统编教材,减少各农林院校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随意性,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教材形式也要进行适当的改革,要打破过去单一的文字教材形式,要有图文并茂的基本教材、实验实习指导书、教学参考书、多媒体及CAI软件、幻灯片、录相片、电化、电子教材等。

(四)教学内容调整要体现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少而精,实现整体优化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调整改革要体现前沿性、科学性、实用性、少而精的原则,要及时吸收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删除那些脱离实际、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同时要增强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并使教学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比较适中,实现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内容整体优化。要适应当前科技高速发展、信息量巨大、知识不断更新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上正确把握专业课程体系中学生学习的量与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留有足够的余地,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加大选修课备选范围,根据学生职业趋向选择模块

在课程设置上可以逐渐加大选修课程备选比例,扩大选择范围,尤其是人文教育类课程的比例。各学校应配备专业导师,根据学生未来职业趋向指导学生选修专业课程。职业趋向可以分为科学研究型、行政管理型和专业管理型三种类型,相对应的选修课也分为三个模块,由专业导师指导学生选择选修课,以适应未来不同职业的需要。

(六)改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改革应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p—是大力进行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CAI软件的开发研究和制作使用,使专业课教学中也能适当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CAI);二是尽量多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努力增强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综合性和趣味性。各农林院校应建立鼓励开发研究、制作农林经济管理类课程CAI软件和采用多媒体组合教学的制度,推进教学手段改革,提高专业课教学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