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销售前景分析范例6篇

医药销售前景分析

医药销售前景分析范文1

?P键词:医药公司;应收账款;财务风险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company;accounts receivable;financial risk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2-0004-02

0 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医药公司通常采取发货后一段时间再收取货款的销售模式,这必然导致大量应收账款产生。应收账款也是构成医药公司流动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公司大量的应收账款既有它产生的背景和外部环境,也有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需求,科学合理地管理应收账款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资金的周转率,降低呆账坏账风险。

1 医药公司应收账款产生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应收账款是企业采取延期付款的方式销售药品,因为销售药品而在未来约定期间向购货单位应收取的货币资金,是医药公司十分重要的流动资金。

1.1 企业为了提高销量和市场占有率

激烈的市场竞争是医药公司应收账款产生的直接原因。在医药行业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医药公司采取赊销的方式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促销手段,但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应收账款拖欠的风险。这个过程中,医药公司给购货单位提供了一定时间内的货币资金使用权,如果不采取延期付款,可能就会失去客户资源,最终导致企业无法立生存。

1.2 延期付款的方式可以调节企业的库存,降低管理成本

对于医药公司来说,企业持有应收账款的风险比持有高库存的药品风险要小。一方面,从财务上分析,应收账款和存货都属于流动资产,但二者的性质不同。正常情况下,应收账款是一种可以确认的收入债权,而存货除占有一部分资金外,其持有的成本相对较高:包括滞销风险、储存场地、保险费用、管理成本、破损、偷盗、变质、药品过期等等;另一方面,从医药公司来看,出售药品并因此获得利润才是企业的最终目的,将生产出来的产品放在仓库里并不符合企业盈利的初衷。

1.3 给客户提供更多方便

激烈的商业竞争使得医药公司愿意给买方提供一种资金便利,加速客户的资金周转,减轻客户的资金压力,也是对客户的一种信任;同时给客户提供检验药品的期限,如果发生规格、数量、品质等问题,客户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对货品进行更好地复核、检验,在确定药品完全符合合同规定对数量、规格、计量、质量、有效期等方面的要求后再进行货款的支付,避免退款退货的繁琐事务。

2 医药公司应收账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今医药公司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还处于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导致大量的拖欠货款无法及时回收甚至出现呆账坏账,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1 没有设立信用管理部门

多数企业都是由财务部门进行货款催收,对于销售部、企管部、财务部各自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的职责不清,各部门权限交叉重叠,直接影响应收账款的回收。同时由于没有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无法进行客户应收账款即时动态管理。企业采取了不适当的信用政策,一味追求销售额,往往把给客户提供信用销售的方式作为吸引客户的唯一手段,忽视了客户的财务状况、资信度等等,于是给企业带来了较高低应收账款风险。

2.2 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销售部门一味追求销售额,没有与财务部门、企管部门进行有效沟通协调,在扩大销售的同时忽略了内部控制,对客户资信没有系统可观的评价及跟踪,导致账目不清、坏账增多,流动资金压力大。

2.3 医药公司内部激励机制不完善

目前,大多数医药公司都采取以销售业绩为导向刺激销售人员以延期付款的方式销售药品,销售人员的工资奖金与销售额挂钩,使得销售人员为了自身的利益只着眼于销售任务的完成,忽视了应收账款的隐形风险及防范,而且回款也没有和销售人员的业绩挂钩,这种考评体系给企业带来了很高的账面风险,同时现金流情况也在恶化。

2.4 医药公司应收账款占比资金逐年增加

医药公司的流动资金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应收账款的及时回收,目前大多数企业都采取延期付款销售药品,导致大量的资金占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了稳定客户,不能对拖欠货款的客户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致使流动资金被大量占用,长此以往必将影响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导致企业的货币资金短缺,影响企业的正常开支和生产经营。长期拖欠货款也给企业增加了融资筹资的成本,加大了催收账款的费用。据有关资料显示,陕西省A公司2016年应收账款回款率低于30%。

2.5 不能真实地反映医药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

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将销售收入全部计入当期收入,企业本期利润的增加并不能表示本期实现的现金收入。实践中,企业根据具体情况计提坏账准备。考虑到税收筹划,比率一般在0.3-0.5%。根据近年来医药行业实际情况,坏账比率远远大于20%以上,因此,无形中扩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造成财务信息的失真,对可能发生的损失并没有充分地估计和科学地管理。

3 成功案例分析

广东某医药公司是一家中英合资的制药企业,自1987年成立以来,不断研发新产品及技术更新换代,现已推出50多种药品的处方类药物及非处方类药物,在2001年跻身全国医药工业企业50强榜,其营业收入和利润指标位居医药行业前列。在公司的应收账款管理方面,该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1 进行科学的药品销售预测

合理科学的销售预测能使企业减少药品滞销库存增大的风险,减少管理成本,降低应收账款管理的风险。该公司由董事会决定企业的的发展战略,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企业发展战略进行详细的市场调查预测,分析不同药品的市场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生产经营目标、生产任务计划,再由销售部门根据订单和市场需求预测,制定动态的销售计划,编制不同药品不同客户的销售方案。根据风险大小不同采取不同的销售策略,大大降低了应收账款的坏账比例。

3.2 建立客户信息数据库

由相关部门根据每单业务结算回款情况记录客户的各类信用信息,建立动态的客户数据库,及时跟踪处理各种应收账款风险。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30多个办事处及中间分发库,组织一支强硬的营销队伍。销售人员在各地同时进行老客户回访,及时跟踪客户生产经营情况,发现财务风险及时防范。在此基础上建立客户信用控制制度,给每个客户建立档案,对客户的购货数量、购货品种、付款情况、付款方式、拖欠原因进行记录分析。定期筛选客户,修订信用政策。定期对有业务往来的客户进行必要的回访及再评价,规避潜在的风险。对于不良客户建立黑名单,通知相关销售部门及时止损,杜绝拖欠应收账款的风险再次发生。根据客户信息库,分析客户的欠款性质并采取不同的收账策略。

3.3 采用灵活多变的销售政策

首先根据销售量划分客户类型进行不同的商业折扣优惠,根据客户的销量,分层次采取不同的商业折扣政策。对于年购货量在200万以上的给予15%的批量优惠折扣。大医院、大的医药零售公司等固定大客户给予15%的商业折扣,年购货量300万以上的给予20%的商业折扣,对于短期付款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一定优惠。这种商业信用政策大大提高了回款率,提高了企业的流动资金周转率,降低了财务风险。其次考虑信用期限决定销售价格,尽量缩短回款时间,降低销售风险。及时对账,每日观察客户的购货付款清单,及时与客户对账,提醒客户尽早付清账款。再次采取有效的激励政策,对于销售人员的薪酬政策既考虑销售额也考虑销售回款,鼓励销售人员开拓风险较低的客户。给销售人员的收入奖金不封顶,收入与回收账款挂钩,每季度重奖销售明星。

3.4 采用“5C评估法”,设计适合该公司的“5C评估表”

首先收集客户的基本信息,对此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登记整理;其次统计分析客户信用资料,评估信用等级,分析确定适合的客户销售方案;第三建立完整的客户信用档案;第四签订完善的销售合同,合法完善的销售合同能够保障企业信用风险的防范,合同签订要依据《合同法》,对于双方交易药品的主要信息及违约赔偿进行明确无歧义的约定。

4 完善医药公司应收账款管理的对策建议

医药公司应收账款的管理是一个棘手的财务风险问题,根据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管理现状及成功案例,笔者认为应该进行全过程应收账款管理。

4.1 事前风险防范

首先设置专门的应收账款管理的职能部门,划清相关部门职责权限;其次建立完善的医药销售客户的信用数据库,并依据一定的管理工具方法建立客?粜庞闷兰兜燃叮?据此制定不同的信用销售政策及商业折扣政策,把风险防范锁定在签订合同之前。建立适合的销售人员激励政策,把销售货款回收与销售人员的奖金收入挂钩,鼓励销售人员关注根跟踪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及时止损。

4.2 事中风险控制

调查客户情况,并依据客户信用档案选择适合的销售政策,依据《合同法》建立明确无歧义能保障应收账款及时回收的法律合同,货款回收之前动态即时监控客户财务状况,加强应收账款的催收。

4.3 事后风险管理

建立应收账款催收的相关制度,尝试采用国内保理业务卖断应收账款减少风险;建立医药公司应收账款管理考评制度调动销售人员的积极性;跟踪拖欠货款的客户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手段催收货款。

医药销售前景分析范文2

关键词:寻租;市场结构;需求价格弹性

中图分类号:F0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3.0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3-01-02

“开心人”药店这一市场现象初现于2002年江西南昌,当时南昌的药价全面平均下降45%,零售药品平均利润率从30%下降为10%,这一现象引起整个医药界乃至药品消费者的关注。本义从享受医疗保险的消费者、市场结构以及市场前景等方面,对这一市场现象进行了经济学分析。

一、“开心人”药店产生的经济背景:医疗体制改革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了以公费、劳保医疗制度为核心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在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下,消费者对药品的消费不受消费者预算约束的限制。从而不存在消费者在预算受到限制条件下的消费者理性目标的实现。相反,公费医疗体制带来了“败德行为”,即公费医疗的存在等同于增加了消费者可支配收入,这引起了消赞者预算约束的放松。在医疗费用专款专业的制度背景下,消费者会尽可能地增加对药品的需求,“小病大养”,“一人看病,全家吃药”的“寻租行为”扶遍存在,表现出消费者对“社会福利”的获取,从而体观出消费者对药品价格的不敏感,即药品的需求价格弹性非常小甚至为零。

1998年12月25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荩小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这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40多年的公费、劳保医疗保障制度被“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的医疗保险制度取代。所谓社会统筹,是指把职工的一部分钱,即工资的一定比例交南政府社会保险机构集中,形成一个专门的医疗保险基金。用以解决所有参保者的医疗费用问题。参保者使用医疗保险基金的前提条件是较大数额的医疗费用,即必须是“大病”的医疗费用。同时,新的医疗保险制度还设置了医疗保险基金的最高支付限额。即“封顶线”。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无疑带米了消赞者对药品消费行为的改变。在新的医疗体制下。消费者就象拿自己腰包的钱去购买商品一样。变得非常现性。消费者会在预算约束的前提下。寻求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甚至希望获取最大效用花最少的钱,因此医院购药行为减少,而“小病上药房”成为大部分消费者的选择。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人口日益老龄化和医药学知识普及程度提高,自行购药行为在危害程度较小和一般常见慢性病的防治方面替代了医院就诊,从而使药品零售占市场的比重提高。“开心人”药店就是在这种制度背景下产生并逐渐壮大的。

二、“开心人”药店对药品销售市场格局的影响:从垄断转向竞争

“开心人”药店无论是对医院还是对国有大药店都是巨大冲击,它的出现破坏了原有市场格局。由于药品消费本身的特殊性和公赞医疗体制的存在,“卅心人”药店出现前的市场是一个类似于相互谋合状况下的寡头垄断市场。各销售主体问墨守成规,存在一定的价格刚性。即价格一旦确定,各厂商均不轻易改变价格。相互间井水不犯河水,但又可从中获取渔利。由于寡头垄断各厂商对价格变化所持的态度是“跟跌不跟涨”,从而寡头垄断行业巾的任何一家代表性厂商,如厂商A,其一旦确定了价格,如价格PA。将不会轻易变动价格,哪怕是成本或市场需求发生适度的变动。即无论厂商面对的边际成本是多少,其价格始终维持在PA不变,从而代表作寡头垄断厂商面对的是一条拐折的需求曲线。联系到“扑心人”药店出现前的中国医药市场,无论是医院还是各大国有医药销售企业,它们都已经在分享寡头垄断利润的前提下。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

但是。“开心人”药店的介入。破坏了原有的“市场均衡”。可以说。假如原有存在的是一种纯粹的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开心人”药店根小不可能进入到这一行业。因为寡头垄断行业中的各厂商均具有较大的规模。一方面,新厂商要想获取规模效益而产生的行业进入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就市场需求而言,消费者对新厂商信息不充分,从而新厂商要使消费者接受其产品所花费的广告销售费用将剧增。两方面相综合,一般情况下。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新厂商的进入并不是一件易事。不过,对于药品零售销售企业而言。这一情况会有所不同。由于零售药品企业之间的产品并不存在差异性,原有的寡头垄断格局的存在,很大原因是政府政策的限定所致。即制度障碍,而不是由行业产品本身的特殊性所导致的。因此,在政府逐步放开药品价格以及医疗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开心人”药店并不存在多大的进入成本,其进入成本主要体现在药店的租金以及宣传销售企业自身的广告费用上。

即使这样。“开心人”药店进入该行业,仍然可有两种行为选择:第一,与原行业内销售厂商合谋;第二,以低价竞争。抢占市场份额。我们首先看第一种行为选择。在存在制度障碍的前提下,合谋不可能存在,即使存在,原有市场已经饱和,“开心人”药店的进入也不可能分得预想的利润。也就是说,即使进入该寡头垄断市场,“开心人”药店也必须以极好的销售条件和服务获取极小比例的市场份额。显然,进入成本极高的同时,收益极低。而第二种行为选择就截然不同。以低价竞争抢占市场份额是一种较好的进入方式,当然,其前提是竞争企业必须拥有厚的资金和实力,现实中的“开心人”药店正是属于这一类型。假设代表性寡头垄断医药销售企业的价格长期定在PA。现在“开心人”药店介入后,其价格低于PA,比如PB,在原有厂商不将该厂商看作寡头垄断厂商之一的情况下,“开心人”药店的降价并不会导致原有厂商也立即跟着降价,而是仍然维持原有价格PA。从而使该厂商的市场份额迅速扩张,比如0B。应该说,任何一家企业包括“开心人”药店的理性目标都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开心人”药店的可取之处是使消费者得益的前提下又实现了自己的高额利润。就药品需求而言。中国是一个巨大市场。一方面,中国人口众多;另一方面,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社会使人们对健康的期望上升。就医药销售而言,原有市场格局下医药销售企业有平均30%的利润,应该说,这是一个存在超额利润的行业。而且,医药产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市场空间巨大。各销售企业的产品替代程度较高。显然,在其他代表性厂商不降价的情况下。某一新厂商的降价会带来市场份额的急剧上升。这就出现了消费者纷纷“提着篮子”购药的现象。

三、“开心人”药店的市场前景分析:市场结构改变与弹性理论

1、药品销售市场结构的改变。“开心人”药店的引入带来了药品销售市场结构的改变,即将原来的垄断性行业慢慢转变为竞争性行业,随着“开心人”药店绝对数量

的增多,行业中各厂商间的竞争程度将不断上升。市场结构转变的同时。也带来了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各厂商之间利润的重新分配。促使整个行业由拥有超额利润转向一般利润或正常利润。从经济模型中可以知道市场结构改变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变化。即“扦心人”药店介入前。单个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这一部分垄断利润实际上是对消费者剩余价值的榨取,引起了社会福利的损失。“开心人”药店介入后,药品销售行业将转变为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在该市场结构中,各厂商之间的竞争程度远远高于垄断程度。即厂商对价格的控制力下降。从长期来看,各厂商只能获取正常利润。但很显然。这一市场结构有利于社会效益的提高,特别是消费者的购买价格将会大幅下降,购买数量将有所上升,消费者剩余会有所增加。

2、弹性理论与药品降价。经济学中的弹性理论强调,对于需求富有弹性的商品而言,厂商可以通过“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收益:对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从厂商角度而言,其应该涨价,降价会直接带来厂商收益甚至利润的减少。那么。这一理论能否体现在药品降价这一行为当中呢?有关弹性理论所分析的是一般的市场,在该市场中不存在就整个行业而言的价格差别。但实际上在中国的药品销售市场中,“开心人”药店介入整个药品销售行业后已经产生了价格歧视。当然,这种价格歧视不是针对消费者。而是倒过来针对厂商。原因就在于“开心人”药店介入前的市场是一个垄断性市场,垄断厂商单方面控制的价格远远高于市场均衡价格,所以即使药品是生活必需品,在药品的价格由垄断价格转向市场均衡价格的过程中。在产品存在完全替代性的前提下,降价企业所获取的市场需求量将迅速上升。即“开心人”药店的药品降价行为,使其获取的市场份额上升比例足够抵消价格下降的比例,从而使“开心人”药店仍然有利可罔。当然。这一降价行为并不体现为整个行业收益的上升。从长期来看,随着“开心人”药店数量的逐步增加,价格差别将会慢慢消除,消费者对药品需求在不同企业间的流动也将消除。即整个行业彻底转化为垄断竞争行业之时,对生活必需品的药品而言,理性厂商不可能雨有任何的降价行为。最终。各厂商占有的市场份额相对稳定。行业内厂商的价格差别将会消除。

参考文献:

[1]徐斌,药品消费研究[J],学术研究,1999,(05).

[2]徐彦利、沈蕾,上海市医药零售市场消费行为与消费偏好调查研究[J],消费经济,2003,(02).

医药销售前景分析范文3

[关键词]医药物流;发展现状;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4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154-01

医药物流在我国刚刚起步,但发展迅速,并很快成为医药流通领域的热点。其原因在于:宏观上,是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全国经济形势普遍走好以及医疗保险制度的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微观上,是由于我国医药经济持续走强、药品连锁经营以及零售市场前景普遍看好的情况下形成的。

一、医药物流发展现状分析

(一)产业规模

药品流通行业销售增幅趋缓。2015年上半年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8410亿元,比2014年同期增长12.4%,增幅回落1.7个百分点。其中,药品零售市场销售总额为1682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比2014年同期增长8.7%,增幅回落0.3个百分点。

药品流通行业利润增幅下滑。2015年上半年药品流通直报企业(1200家)主营业务收入6581亿元,同比增长12.8%,增幅回落2.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08亿元,扣除不可比因素同比增长11.5%,增幅下降2.4个百分点;平均利润率为1.6%,扣除不可比因素与2014年同期相比降低0.2个百分点;平均毛利率为6.4%,与2014年同期相比降低0.6个百分点;平均费用率为5%,与上2014年同期持平。

从2014年全年来看,全年药品流通行业销售总额15021亿元,同比增长15.2%,增速较2013年下降1.5个百分点。

(二)市场动态

多家公司涉足医药电商,康美药业、九州通、上海医药、国药股份等在医药电商方面均有加码动作,包括建设网站、收编线下资源等。比如,如国药股份2013年推出的国药商城在中国医药集团的整体支持下,目前可调动42万家药店及10万家诊所资源。当然,直接搅动医药电商格局的动作是阿里巴巴2014年1月份对中信21世纪的大手笔投资行为。该笔交易耗资10.37亿元,交易完成后,阿里巴巴及盟友云锋基金将持有中信21世纪54.3%的股权。而且中信21世纪拥有第三方网上药品销售资格证牌照,可对天猫医药馆现有业务形成有益补充,因为天猫医药馆及京东医药城均不具备该牌照。

(三)配送结构

2014年,药品批发直报企业商品配送总额9460亿元,其中自有配送中心配送额占82.5%,非自有配送中心配送额占17.5%,非自有配送中心配送额占比较2013年降低2.3个百分点;物流费用103亿元,其中自主配送物流费用占84.0%、委托配送物流费用占16.0%,委托配送物流费用占比较2013年降低2.1个百分点。

(四)产品结构

2014年,按销售品类分类,药品类销售居主导地位,销售额占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的73.8%;其次为中成药类占14.6%,中药材类占4.0%、医疗器械类占3.6%、化学试剂类占1.3%、玻璃仪器类占0.2%、其他类占2.5%。

二、医药物流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医药物流存在冷链体系不健全、硬件设施落后、人才缺失、市场化程度低、冷链技术、冷链设施设备、冷链运营和管理水平比较低,冷链服务水平跟不上等缺点和不足。我国医药冷链物流起步晚,发展缓慢,制约着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医药冷链行业标准落实不到位。医药冷链行业在标准方面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其中最棘手的问题就是标准落实不到位。

(二)医药冷链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医药公司运输药品普遍采用小批量、多批次,难以形成一定的规模开展集运,医药冷链物流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运输难、配送难。特别是小城市,具备医药冷链物流条件的企业较少,冷链设施不完善,冷链物流装备不足,专业基础设施的落后阻碍了医药冷链物流业发展。

(三)医药冷链信息化程度滞后。医药冷链物流从供应链顶层到底层涉及到医药制造商,医药供应商,医药分销商,医药零售商等,这些物流节点没有实现完全联网,难以实现信息共享,无法对药品温度进行实时监控。受技术限制,多数物流公司采用在出货和进货时进行温度测定,这种人工确认温度的方法不能实现温控数据的连续性和准确性,难以保证药品质量。医药经营企业只有提高信息化程度才能保证医药产品全程的温度监测和控制。

(四)医药全程冷链落实不到位。在医药冷链物流过程中,部分企业不能很好地落实医药冷链物流相关的行业标准。很多企业抱着侥幸的心理,为了节省开支,只要在监管不到的环节,在运输过程中不遵循运输规范,没有完全按照标准进行运输,导致了医药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五)医药冷链专业人才匮乏,医药冷链物流人才缺口很大。由于医药冷藏品具有高时效、高价值、容易变质的特性,这就要求员工具有较强的医药冷链物流专业水平,要既懂冷链物流又懂医药。

(六)医药冷链物流运行成本高。医药冷链物流设施投入大,运行成本高,政府没有资金支持,企业负担重。一个冷库每年电费几十万甚至一百多万元;一辆药品冷藏车20-30万元;冷库、冷藏车验证费、校准费、便携试温度记录议检测费、监控报警设备费用等收费较高,一个冷库每年5000-6000元,每辆冷藏车每年2000-4000元,每个保温箱每年1000-2000元,每个温控探头每年150-300元,每个便携式温度记录仪400元。

三、对医药物流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一)要创造良好的医药物流发展环境,推进药品冷链行业标准化建设。

(二)发展医药物流电子商务。在打造医药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之上,通过EDI(电子数据交换),可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三)医药冷藏药品的运输具有“多批次,小批量,高时效”的特点 ,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可以针对药品的特性,设计具有多温控制系统的冷藏车。

(四)依托第三方物流实施业务外包。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很少有物流外包,一方面不利于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会使企业的经营效率大打折扣。

(五)加快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从事医药冷链物流的人员中真正接受过医药冷链物流教育的人员不多,与企业的需求形成了很大反差,要加快医药冷链物流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六)加大政府对医药冷链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医药冷链物流作为一项新兴的、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行业,政府要在各个方面给予扶持,尤其是政策上的扶持,要出台有利于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支持性政策。同时对企业医药冷链物流设施投入,建立冷藏药品物流信息平台、电子物流管理、医药冷藏药品的运输车辆购置、冷链设施的验证费、校准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财政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 陈肇兴,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5).

医药销售前景分析范文4

中小医药企业普遍面临的困境

笔者接触过不少以做药品销售起家,而后转向制药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原先的长处在于销售和医院推广网络建设,但在做自身的OTC药品推广中,却遇到很多困难和障碍,很多都在苦苦维持乃至亏损,有些企业不得不用药品销售赚取的利润来补贴制药。但谁都知道,这样不是长久之计。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焦虑心态正在蔓延,许多中小医药企业都开始在思考转型,希望能够在大风雨真正来临前找到一个新的发展空间,至少能找到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

每当环境不好或者是企业态势不佳的开始,组织的领导者就应该开始思考组织未来的走向和战略。80年前,正是在共产党和红军处于低潮的时候,毛泽东认真思考了组织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目前的形势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写下了名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后,共产党和红军就像原上烈火一样在中国蔓延,直到夺取全国胜利。所以,困境和危机有时候可以成为压倒骆驼的稻草,有时候又恰恰是促使企业认真思考而获得新生的良机。

当深入地到这些企业时,笔者发现它们都存在一些普遍而头疼的问题:宏观环境变化后,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不明,缺乏战略管理,企业没能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企业文化和品牌建设缺乏规划;经营的产品线单薄,无论是的还是自产的产品,均缺乏在市场上强势展开大规模销售的明星品种;产品线定位不清,方向不明确,竞争力弱;营销模式单一,局限于传统的贸易模式,渠道狭窄,没有构建跨区域的网络和终端,企业内部也没有相应的支持平台;营业规模难以大幅增长,现金流紧缺,财务状况不理想。

企业在市场中迷茫,企业家在焦虑中思考,未来之路该向何方?企业该如何规划未来?

重新思考企业的营销战略体系

中小企业要想成功突破,在此关键时刻,还是要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和调整企业的营销战略体系,这是不二法则。企业在思考和制定战略时,需要分三个步骤来进行:先是确定企业的使命陈述和主要目标。使命陈述是对组织最高目标的阐述,是对企业存在的意义和本质的深刻思考。然后是制定战略。企业家需要对企业的现状进行认真分析,然后在分析的结果的基础上设计和制定出完成企业使命和实现企业目标所必需的战略。第三步是实施战略,企业需要分配实施战略所设计的资源和职责,让战略得以贯彻执行。这三个环环相扣的步骤就构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战略体系。

笔者认为,中小医药企业要想成功突破,具体来讲应该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指明公司未来五年的战略发展方向,提炼出富有想象空间和激励士气的公司使命和愿景,促进公司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第二、规划出与时俱进的、与公司资源能力匹配的营销战略。通过战略的实施,重组市场,开拓出公司持续增长的市场空间和销售渠道,打破公司面临的销售及财务瓶颈;

第三、在总体战略的指导下对公司的组织结构做出相应改造,构建有效率的业务流程,建立起支持实施新营销战略的运作平台;

第四、明确公司的产品主线,鉴别出有潜力的品种,对有潜力的品种进行重新定位,提炼出更有竞争力的顾客价值,提炼独特卖点,通过创新营销组合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增强公司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建设。

“三阶段疗程”助力中小医药企业提升

企业在进行营销调整时,则应该像医生治病一样来诊治整个企业,可以运用“5流程法”,即:检查(调研)-诊断(分析界定问题)-备选方案-施治(实施方案)-效果评估和方案调整。从战略思考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遵循自上而下的步骤,先要明确公司层次的战略,然后才能由此制定业务层次战略和职能层次战略。但在具体实施时,则需要从微观到宏观,由易到难,由尖刀模式依次推进。否则推行起来千头万绪,难以执行。而对于中小医药企业来说,更应该如此。笔者所在的咨询团队为这些医药企业开出了药方,并提出了“三阶段疗程”:

阶段一:优化产品线,创新营销组合

在第一个实施阶段,企业当务之急是要理顺现有的产品线及每个产品的营销组合,培养明星产品,并围绕明星产品形成产品主线,让企业所有的力量都集中起来。同时,重点策划明星产品的卖点,通过策划让产品脱胎换骨。据笔者了解,诸多中小医药企业存在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产品线过宽过乱,没有一个明确的体系,也没有明确的主攻方向,更没有制定合适的营销组合模式。许多中小医药企业甚至是病急乱投医,见市场上什么药品火就生产同类药品,结果是药品种类多而繁杂,没有拳头产品,更谈不上什么卖点。这种做法其实是犯了兵家之大忌,对于中小医药企业而言,本身力量薄弱,更应该把拳头握紧,而不应该四面开花。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第一阶段当务之急要做的工作有:1、明确产品线的方向,一般一条足矣。把那些不属于优势产品线的产品全部削减或者砍掉,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壮举来。2、对确定后的产品线中的每个产品的销售额、市场地位、市场增长率、市场前途、市场突破能力等进行评估,找出和培养明星产品,把干扰产品和“鸡肋产品”淘汰掉,让公司的产品在整条产品线中形成互补关系而不是相互拆台竞争关系。3、对优势产品进行营销策划,提炼合适的USP(卖点),采取集聚战略,创新营销组合模式。并制定卖点传播和销售手册,对业务员定期组织培训,让队伍的水平和战斗力逐步得到提高。

从这些年崛起的医药企业来看,较成功的基本都是运用了集聚战略,把目标集中在特定的药品细分市场上。比如,东阿阿胶专注于补血市场,正大天晴药业专注于肝药市场,贵州益佰专注于止咳市场,修正药业专注于胃药市场,九鑫集团专注于除螨市场,傅山药业专注于心脑血管及肝病用药市场,等等。对于中小医药企业而言,理想的产品模式应该是“雁阵模式”,整个产品线都凝聚成一个方向,同时又有“领头雁产品”攻城掠地,而其他产品利用领头雁所营造的市场口碑和营销网络随后辅助展开,为企业奠定腾飞的基础。

阶段二:规划整体营销战略,构建新的营销模式和高效的销售网络

当企业理顺了产品线之后,就需要重新规划公司的营销体系、业务流程及运作平台、渠道网络建设等。对于缺少品牌影响力的中小企业而言,渠道网络建设的重要性甚至是压倒一切的,4P中的“Place”甚至应该被提升到企业的战略性地位,形成一个其他3P围绕1P的格局,让产品能在“润物细无声”的情况下顺畅走货。中小医药企业当然可以把目光投向第三终端,但要想在第三终端站稳脚跟,高效的销售网络是至关重要的,其重要性要大大超过品牌。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把大部分心思花在创建和整合销售网络上,构建符合产品线实际的销售网络,并及时总结和提炼销售终端的营销与销售经验,形成新的营销模式。比如在商关系上,可以与商共同研究,达成共同的市场开发协议,制定合理和详细的市场执行手册,追求市场区域内的细化和深化,与商一起完善网络,使销售终端到达每一个可能的消费者等。

笔者提供咨询和培训的客户中,有一家靠销售起家的医药企业,在短短几年里获得了迅速发展,当2006年后医药行业面临着总体不佳的情况下,它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销售增长速度,而且势头迅猛,销售网络迅速从广东发展到全国。原来它有两件法宝:一是采用了“多家族制”的销售网络模式。公司从家乡农村里选拔有一定素质的农民作为销售业务员,每名业务员则可以与亲戚家族一起组建小家族销售网络,负责一个县或者一个市的药品销售,由于一个家族负责一个地区,就像大包干一样,让这些业务员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地发挥。整个公司则像一个由多个小家族组成的大家族一样,负责对这些业务员进行监控和营销指挥,并对这些业务员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定期对全体业务员进行培训。由于农民特有的踏实肯干,很多“泥腿子”很快就成了公司的销售明星。第二就是明确了产品主线,占据了有利的产业链位置。该企业在创业初期了很多品类的药品,药品从心血管、骨科到妇科都有,没有明确的产品主线。后来根据我们的建议,重点瞄准骨科类药品,砍掉了其它无关的产品类别。同时与一家中成药制造企业建立联盟,共同生产和销售某一畅销中成药。由该公司负责提供原料药材,并负责药品的销售,而那家制造企业则专门负责生产。由于占据了产业链条中利润率较高的首端和后端,该公司的利润率比同行业中其它对手相比要高很多,从而保证了公司的高速扩张。

阶段三:规划五年发展战略,提炼公司愿景使命,打造核心竞争力

对于中小医药企业而言,残酷的时代即将来临,没有使命的企业是不可能树立长久基业的。在能够刚刚站稳脚跟的时候,就应该着手思考企业未来的发展,提炼出富有号召力和振奋人心的愿景使命,并规划出企业的五年发展战略。缺乏梦想和蓝图的企业,极少具有伟大战略构想思维能力,在种种资源的调配与处理方面,往往都缺乏前瞻性和长远眼光,结果很容易导致企业资源投入分散,企业管理注意力分散,真实的市场信息和企业自身的系统反馈开始失灵,然后逐步走向失败和死亡。对于中小医药企业而言,需要知道:什么应该得,什么不应该得;什么领域可以进,什么领域不可以进。这些都是关于愿景和使命的深刻思考。

医药销售前景分析范文5

截止到2009年,京卫国康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年销售额超过18亿元,缴税超过4300万元,10年来累计缴税近2亿元,总资产达8.6亿元,销售增长率连续多年超过30%的医药集团。

运营诊断的听诊器依靠统计指标进行科学管理

高质量的数据信息能够提示管理者发现企业运营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查漏补缺、纠正偏差。事实上,正是利用统计数据这一准确听诊的工具,在信息瞬息万变的医药市场,京卫国康做到准确把脉,保证企业10年来持续健康运行。

“我们每个月会开一次数据分析会,也叫经营管理会,将数据层层扒开看看,分析完以后就知道问题在哪,下一步的方向在哪。这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景大勇说。

在京卫国康,每月的数据分析会逐渐成为公司各级管理层最关注的会议。会议上要对销售渠道、品种、毛利、营运资金、销量等指标进行分析,通过这些分析让大家以最快速度了解公司经营质量和效益,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现在已经成为公司最重要的工作方式之一。

统计目标明确之后,科学地设置关键指标,用以反映企业运行的关键环节,就成为显示统计数据功用的核心要素。经过多年的统计管理实践后,公司上下对此达成一致认识。

为了准确地发现这些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指标,公司的统计人员深入业务岗位进行调查,不断熟悉业务流程,了解业务数据的来龙去脉,从采购来源、销售去向、销售数量等方面仔细区分统计口径,为准确设置统计关键指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精心挖掘得到的关键指标,统计分析人员在此基础上开发报表,建立自动生成报表路径和模式,以此高效地完成统计分析工作。

这些关键的统计指标,多年来在京卫药业一直被广泛地使用,发挥着重要作用。

“很多指标我已经很熟悉了,比如利润率、销售增长率等等,有时候你只要看一眼这些指标,就知道问题在哪里。”景大勇如是说。

就如化验单上各指标的数值显示身体健康状况一样,在京卫国康,统计扮演了听诊器的角色,被京卫国康的“医生”们熟练而又准确地进行着企业运营机体的诊断。

生产环节的晴雨表提供及时准确的统计数据

在京卫国康成立之初,公司的管理层就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十分重视统计工作。在部门设置时就考虑到部门数据的采集和提供职能,重要的部门都安排了专门的统计员,要求建立系统的数据统计报表,每月定期汇总到公司负责统计的部门。这样层层汇总的数据能够较好地将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情况反映出来,作为进一步决策的依据。

其中,统计数据的及时和准确性至关重要。

为了规范企业管理,及时、准确地得到企业经营数据,京卫国康除了加大统计人员的配备和培养力度外,公司还花费重金,从美国引进了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企业资源管理计划(ERP)系统,借助其强大的管理信息平台,将京卫药业的统计工作推上了一个新台阶。

到目前,每3年升级1次的京卫国康ERP统计系统较好地将公司的财务系统、业务系统、物流系统等产生的各种统计数据汇集一起,产、供、销各个环节均实现了无缝链接,保证了数据的一致性和及时性,做到数据的良好整合和准确筛选,使统计人员免去大量抽取数据进行核对的基础工作,统计数据比原来快捷、方便、准确很多。

行政总监马青云举例说:“药品入库的时候必须扫描记载进入,数据自动传输到各个显示终端,做到非常精确,不会发生配送错误。各个环节产生的品种、数量、费用等数据都会进入ERP系统记载,形成各种统计报表,使数据明明白白。”

京卫国康也将这一统计经验运用到了更宏观的层面。作为医药生产厂家和药品消费市场的中间环节,京卫国康为了更好地提供服务,不断摸索,在产业链上下游之间建立了一条畅通的信息渠道,通过提供源源不断的统计数据,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生产厂家和消费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加速了药品市场的流通和企业自身的发展。

“这些年我们感觉到医药行业对统计数据的需求日益增长,医药业的统计以一个较快的速度发展,迫使京卫统计人不断丰富统计产品,除了常规的统计报表外,还要开发满足企业发展各种需要的新统计报表。”负责京卫国康统计工作的马亚芹女士深有感触地说。

统计现在已成为京卫国康管理层获取企业运营信息的重要方式,数据像晴雨表一样度量着药品研产销的各个关键环节。

药房网的指南针从数据层面去挖掘才能发现规律

自1998年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创建民营股份制企业开始,京卫国康就在生产经营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发展之路。十年来,企业从药品营销起步,陆续拓展到药品研发、生产、零售、网上药店、第三方医药物流等领域,逐步形成科工贸一体化经营的集团格局。

“对于发展迅速的医药行业,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很多东西不晓得怎么搞才好。后来我们逐步总结经验,发现很多东西从数据层面去挖掘才能发现本质规律。正是这些数据,帮助京卫国康找到了发展的方向。”景大勇回想起一路走过的10年,透露了这样一个“秘密”。

京卫国康旗下的“药房网”将统计数据的这种体验诠释得最为完美。

“药房网”是京卫国康未来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作为全国首家网上药店和电子商务医药健康领域惟一一家“AAA认证”企业,业务覆盖全国92个城市,4294家药店,实现网上订单由各地药店直接配送,其销售收入份额和发展速度在同行业中遥遥领先。

药房网在行业中率先把B2C交易平台与ERP系统、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统计数据,实现了完整而快速的数据流程化信息管理。

药房网还建立了数量为80万份的会员数据库,创立了以年龄层次、消费能力、消费习惯、健康状况为标准的数据挖掘模式,为会员服务提供了依据,为企业经营打下了基础。

药房网通过及时准确获取和分析网上销售的4000多种医药商品的统计数据,发现网上药店运行的规律,做到库存、药品有效期和客户药品需求量最佳有效匹配,使药品电子商务环节顺畅,较大程度上避免了药品积压、经营占款和管理损失。

医药销售前景分析范文6

我国制药工业总体规模在整个国民经济36个行业中排名第18~20位,居中等水平。医药工业占GDP的比重1995年为2%,2005年为4%,但与发达国家(占10%~15%的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目前医药生产企业5 000多家,就业人数130多万人,加上8 700多家医药商业批发企业、几十万家药品零售企业,全国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已超过500万。“多、小、散”局面依然存在。国际上一些较好的新剂型、新型给药系统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缓慢,如皮肤吸收剂、透皮给药贴膏、口腔黏膜剂、长效缓释、控释剂等,不少剂型仍为空白。国家批准的18万件药品生产批文中,化学制剂10.9万件,其中有262个品种,超过100家企业生产,每个品种平均有9个文号,企业普遍缺乏专利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

我国生产原料药1500种左右,年产量60万~80万吨,产量居世界第一,出口产品主要是能耗高、污染重、价值低的大宗产品。大部分企业还没通过美国FDA或欧盟的药品注册,有些企业出口医药中间体,或以化工原料(粗品)名义出口原料药,制剂产品出口还刚起步。

1 2006年我国医药企业的现状

1.1 2006年我国医药生产销售保持较快增长势头

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 536亿元,同比增18.4%;2006年全国医药行业累计实现工业销售5 267亿元,同比增长19.4%; 全年医药工业平均产销率为95.4%,处于历史较高水平。

1.2 2006年经济效益形势仍然严峻

2006年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400亿元,年增长11%,处于历史低位(全国工业利润增长37%);全国5 730户报表显示,累计亏损企业1 368家,行业亏损面为22.62%;累计亏损额为44.63亿元,同比增长27.3%。

1.3 2006年医药出口继续保持增长

全年累计完成出货值670亿元,同比增长25.5%,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化学原料药出货值297.8亿元,增长17%。医疗器械制造业出货值为154.6亿元,增长43%。生物生化制品出货值67.8亿元,增长30.5%。制剂药品出口58.8亿元,增长16.3%。中成药出货值为29.6亿元,增长22.6%。

1.4 2006年全国药品产量按制剂数量统计

共生产片剂3 241亿片,胶囊854亿粒,水针273亿支,粉针103亿瓶,大输液61亿瓶。通过GMP改造后,各企业产能都有提高。加上又新开了一些药厂,产能进一步扩大,因此许多企业开工不足,生产能力闲置情况严重,生产能力利用率明显不足,如大输液能力利用率仅70%,水针是50%多一点,片剂只有45%,胶囊只有40%,粉针只有 27%。

1.5 近年来医药行业(工、商)销售、利润情况分析

2006 年化学药制剂销售额为1 382亿元,化学原料药销售值为1 258亿元,中成药销售额为1 140亿元。从销售利润率来看:制剂为8.32%,化学原料药为5.27%,中成药为9.14%。

医药工业的税前销售利润率是逐年下降:2003年医药工业的税前销售利润率是9.4%;2004年是8.8%;2005年是8.4%;2006年是7.9%。如此之低的销利率,是难以进行科研创新、投资改造、持续健康发展的。

1.6医药商业领域近年销售利润情况

2006年销售净额为2 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6.7%;销利率十分低,近年来一直徘徊在0.55%~0.73%之间,2006年为0.6%,实很难保障资金的周转投入。

1.7 从重点企业看,其情况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

全国医药生产销售居前15位企业中,利润亦不断下降。从2006年年报中看出,诸如同仁堂、石药、海正、民生、东药、新华、上药、华药、广药等作为我们医药发展的骨干企业,其业绩同时也都在下降,整个产业的获利能力都在下降,造成医药产业自身发展能力下降,后劲不足。2006年全行业销售收入的利润率只有7.9%,剔除其纳税后,剩下的利润率就不到6%,用低于6%的经营利润去进行科研、创新、改造、投资发展是很难的一件事了。我认为整个行业获利能力下降趋势如此之快,决不是一个企业自身的问题,而是一个产业的共性问题,必须引起各有关领导部门高度重视。

1.8 2006年各种经济医药工业企业情况实绩分析

外商独资制药企业与合资企业在我国比重进一步加大。跨国制药公司凭着雄厚的资本与技术实力,以及相关政策,不断扩大其所占份额,增强对我国医药市场的占有率和控制能力。国有医药工业企业与2005年相比,又进一步下降。外资与中外合资企业,药品数量只占20%左右,但利润已连续5年超过我国医药全行业利润的一半。

1.9 小结

综上所述,从行业基本情况看,用简单的一句话总结,就是“总体形势趋好,问题不容忽视,形势虽然严峻,前景充满信心。”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政策的完善。

如2004年全国医药行业销售增19%,但利润只增11%,而全国工业利润的增长是31%,我们落后了20个百分点,医药产业和化工、机械、建材行业比,有如此巨大的落差,原因究竟何在?我觉得,是政策方面的急剧变化,导致企业难以适应。最主要的是多年多次降价政策;唯价是取的招标政策;市场不规范的恶性降价竞争干扰;新企业的准入标准不严;低水平同质化的仿制;盲目的重复建设影响;以及政府部门的各自为政,没明确的产业政策,没给企业一个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从而影响到企业发展。

2 前景展望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城市、农村医保对象扩大,政府投入增加(2007年卫生事业费的预算比2005年增长了80%),医疗体改在切实推进,以药养医的局面正在不断扭转,胡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但同时鼓励社会参与,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医疗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另外,对药品价格、药品招标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不断总结、改进。这些对医药产业发展都是利好消息。特别是城镇、农村医保覆盖到全国13亿人口,这是党中央对完善医疗制度做出的重大决策,都将会加快推动我国产业的快速发展,13亿人口的医药市场,真可谓“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2007年医药经济在复苏中重拾信心,企业效益回暖,工业集中度在提升,科研开发、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在推进,商业规模优势在显现,科学的药品监管在不断改进中规范发展,这些是今后一个时期医药行业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