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例6篇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文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号关于严格保护耕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精神,通过设立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监管体系,以建设促保护,创造新鲜经验,探索长效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各地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和建设水平。

二、目标任务

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经过各级国土资源部门的共同努力,通过示范区建设,力争在2~3年初见成效,使示范区逐步实现“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成为各地学习参照的样板,全国宣传推广的典型,带动“*”期间整个基本农田保护工作。

示范区建设主要承担以下具体任务:

(一)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安排土地整理项目,加大投入,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基本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

(二)规范加强基本农田基础性工作。进一步完善基本农田基础数据和档案标志;加快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逐步建立和实施基本农田保护信息管理和动态监测系统。

(三)完善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规章制度。研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监管体系,严格执行和落实各项基本农田保护措施。

(四)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重点探索责权利相结合的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和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的集中投入机制。

三、设立条件

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以县(市、区)为单位设立。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粮食主产省(自治区)各设立4~5个;北京、上海、天津、海南、、青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各设立1个;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设立2~3个。

示范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内具有代表性。选定的示范区能分别代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形地貌的基本农田特色。

(二)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粮、棉、油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示范区耕地集中连片,优质耕地比例较高,交通便利。

(三)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条件。示范区所在地区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政府支持,部门配合,群众保护基本农田的意识较高。

(四)具有一定的土地开发整理基础。曾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或项目已列入国家和省级项目投资计划。

(五)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较为扎实。基本农田管理基本做到制度化、日常化;基础数据及图表册等资料档案比较完整,保护责任书签订率在80%以上;初步建立了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四、建设要求

(一)基本农田标准化

五年内,示范区基本农田经过土地整理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农田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土地集中连片。在开展土地整理的基本农田项目区内做到无零星分散建构筑物、无废弃地、无闲散地。

2.田块平整、规则。平原(坝)地区的基本农田要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坡地基本实现梯田化,达到“保水、保肥、保土”要求。

3.水利设施配套。平原(坝)地区的基本农田排灌水设施建设要符合当地机耕作业、农作物对地下水位的要求;坡地要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旱地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4.田间道路通达。田间道路布局合理,适应耕作和田间管理要求;平原(坝)地区的基本农田要适应机械化耕作需要。

5.防护林网配套。主干路、沟、渠两旁要按照项目规划设计要求营造农田防护林;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地区的防护林建设要满足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要求。

(二)基础工作规范化

1.档案资料完整齐全。基本农田保护图件应做到清晰,具有统一标定的区、片、块位置和编号,反映基本农田现状;图表册等有关资料要整理归档,永久保存并做到逐级备案。

2.数据资料及时更新。规范完善基本农田保护管理台账,建立基本农田变更统计制度,落实动态监测措施,及时更新基础数据;基本农田变化情况要及时反映到基本农田登记表并落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做到图表册与现状一致。

3.保护标志统一规范。基本农田保护标志要经济适用、整洁持久,主要设置在交通沿线和城镇、村庄周边;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统一编号、登记;标志内容要明确保护范围、面积、要求及责任单位等。

(三)保护责任社会化

1.完善责任体系。完善县(市、区)、乡(镇)、村各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动态监管制度,形成执法监察网络;开展动态巡查,及时发现、纠正和查处涉及占用基本农田的违法行为。

2.明确保护责任。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范围、期限、责任人应当明确,并与实际一致;土地使用证或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上应注有保护面积和责任人。

3.探索长效机制。从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出发,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的社会监督和鼓励机制;探索建立有关部门、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基本农田建设集中投入机制。

(四)监督管理信息化

以基本农田基础资料和土地变更调查为基础,逐步建立基本农田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运行可靠,信息采集、处理、上报、反馈及时有效;准确反映基本农田现状和利用变化情况,可为基本农田审核、补划、执法监察、统计分析等提供依据。

五、申报程序

(一)推荐示范区名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部门根据本工作方案规定的示范区设立条件,并考虑本地区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平衡,提出拟设立示范区的县(市、区)名单,在征得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后,将拟设立的示范区名单附基本情况说明报部。

(二)编报示范区建设方案。在省(自治区、直辖市)推荐的示范区报部审核同意后,由示范区所在地区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编制示范区建设方案。示范区建设方案应包括:示范区基本情况、总体目标、具体建设任务、实施步骤、资金预算和保障措施等。

(三)核准示范区建设方案。示范区建设方案经示范区所在地区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后,上报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省级国土资源部门对示范区建设方案严格把关,核准同意后报部。

(四)正式确定示范区。部对省级国土资源部门上报的示范区建设方案进行审核,对符合设立条件的分批批复;不符合条件的,提出修改完善意见,重新上报后再审核批复。示范区建设方案批复后,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部门应抓紧组织实施。部将适时统一公布全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名单。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示范区正式确定后,在部和省级国土资源部门统一组织领导下分阶段、有步骤开展有关工作。部将成立有关司局及事业单位参加的示范区工作协调机构,共同做好示范区建设方案核准、整理项目安排和检查指导等有关工作。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对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示范区工作负总责,做好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示范区所在地区应成立以政府领导挂帅,由相关部门组成的领导机构,负责示范区建设的组织协调,国土资源部门承担具体工作。

(二)加大资金投入。示范区所在地区可以在建设期内每年申报1个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部将根据有关规定进行审核作出安排。省、地、县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根据示范区建设目标和任务,相应安排土地整理项目,确保完成基本农田整理任务。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争取政府支持,将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耕地质量建设、农田林网建设、使用土地出让金的农业土地开发等支农项目优先安排在示范区;争取财政支持,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或土地收益中列支示范区建设及管理经费。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文2

丰富的海涂资源构成了慈溪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来源。在慈溪,高于零米以上的滩涂面积达55万亩,是我国长江口以南最大的滩涂资源。慈溪市也于2006年被国土资源部确定为部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到2008年底,慈溪市耕地面积69.25万亩,其中基本农田62.67万亩,保护率达89.3%。

农田标准化:土地整理功不可没

驱车走在慈溪宽阔的大路上,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块块“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树成行、电力设施配套”的标准农田。真让人难以想象,若干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大海。在慈溪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毛群谊对记者说,我们的所在地是一塘,在唐宋时代还是大海,现在的海涂围垦已经到了十一塘。十几年前,慈溪的农田大多还是高低不平、地类紊乱、河道弯曲、排灌不畅。如今,慈溪的基本农田状况已经大大改观,这一切都得益于近几年开展的大规模土地开发整理。

1999年,浙江省政府出台相关文件,对每个县市下达了“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建成标准农田”的任务,同时规定增加的有效耕地可以折抵成建设用地指标,这为破解土地紧缺这道难题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慈溪市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周文建向记者罗列了这样一组数据:从1999年至今,慈溪市累计投入资金近10亿元,完成土地整理项目60个,整理总面积41.37万亩,建成标准农田41.02万亩,新增耕地4.9万亩;实施开发造地37个,总面积4.77万亩,新增耕地3.87万亩,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完成了52个村庄整理和建设用地复垦,总面积2558亩,新增耕地1933亩。十几年来,累计新建机耕道路1567公里,新开挖河道266条,新建桥梁605座,铺设三面光渠道和地下网管15万余米,架设电力线路近350公里,土地平整率达45%以上。这些基础设施的建成,对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全市建成的标准农田亩均可增加产出400元~1000元。

在枯燥的数字背后,是慈溪近10年来土地整理的一系列成绩。周文建说,通过开发整理,慈溪共获取8 96万亩的净增耕地,除了为慈溪市连续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作出了贡献外,还拓展了10万亩的建设用地空间。

按照慈溪市滩涂围垦规划,3年内将实施近7万亩的围涂造地工程,今后10年间,还有近20万亩的滩涂围垦面积可供开发整理成耕地。

以规划和制度促基本农田保护

慈溪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经济发达城市,用地量非常大,尽管有丰富的海涂资源,人均耕地仍只有0.65亩,不到全国人均耕地的一半,日益凸显的人地矛盾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慈溪的基本农田保护就是在这种市情下进行的。

毛群谊说,对保护基本农田,我们主要的做法可以概括为三句话:以规划促保护,以整理促保护,以制度促保护。

首先紧紧抓住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根据1999年10月浙江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国土资源部《基本农田保护区调整划定工作验收办法》,2000年,慈溪市共有23个镇开展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各镇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分解落实到图上、地块、村组,自查测算了地块面积,做到图、表与地块相符;镇、村逐级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落实基本农田保护责任;按要求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牌、界桩。在全市23个镇中,共划定基本农田1022块,保护面积62.67万亩;签订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761份,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牌51块,界桩1472个。

除此以外,还要抓土地用途管制,强化对保护区内农业结构调整的管理。慈溪规定,保护区内耕地主要种植粮、棉、油、菜等,对耕地不得随意改变用途,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基本农田改种多年生作物或挖掘养殖。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建厂、建房、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或超标准排放、倾倒污染物等毁坏耕地的行为。

其次抓土地整理。在这项工作中,慈溪市注重数量与质量并重发展,按照标准农田的要求进行建设,土地种植适宜性明显增强,农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再次是抓制度建设。通过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具体落实到地块,并设立明显的界桩界牌。同时将基本农田保护成果图上墙公布,引导广大农民共同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加强对基本农田保护工作的领导,将基本农田保护列入考核目标,实行行政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片分级负责,落实相应负责人,并逐级签订责任书;制定相应的措施,严格控制基本农田转变用途,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确实无法避开基本农田的,经法定程序上报国务院进行审批,占用基本农田后必须同质同量进行补划,并根据《慈溪市人民政府关于征收耕地开垦费有关问题的通知》收取耕地开垦费。

示范区建设:农田保护踏上新台阶

2006#3月,慈溪市被国土资源部列为部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自此以后,慈溪的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踏上了一个新台阶。

当年4月,慈溪市成立了以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为组长的慈溪市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同时下设办公室。确定由国土资源局承担具体的建设任务。为此,慈溪市国土资源局专门召开局长办公会议,明确局内各相关科室配合做好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方案的编制工作,并于当月拟定了建设方案。

毛群谊说,本着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的原则,慈溪的示范区建设主要从3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是对基础性工作查漏补缺,对基本农田保护的档案资料进行补充完善,看图纸、文字、表格、数据是否齐全,是否与实地相一致。对基本农田保护标志进行检查,该修的修,该补的补。   二是完善各项保护制度。坚持基本农田保护公示制度,通过媒体宣传咨询等活动,加大对基本农田保护的宣传力度;完善保护目标责任制,实行行政领导一把手负总责,分片分级负责,落实相应负责人,并逐级签订责任书,保护责任书签订率达到100%;建立完善基本农田巡查制度,及时查处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的现象;探索建立基本农田保护长效机制,制定有关基本农田保护的优惠政策。   三是加强基本农田监督管理信息化工作。以基本农田基础资料和土地变更调查为基础,逐步建立基本农田基础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

“既然叫示范区,就要有高标准”

5月初,在慈溪市国土资源局规划利用科科长张建土的陪同下,记者走访了该市的几个基本农田保护区。只见平整的土地上,每隔几百米处就矗立

着某某镇某某街道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牌子,牌子上面,保护区的四至范围、图标、责任人、保护面积、举报电话等应有尽有,田与田之间是水渠和机耕路。

张建土说,既然叫示范区,就要有高标准。现在的慈溪,农田大多达到了耕作条件的高标准化,但以前却不是这样。站在田里,他打着手势对记者说,以前,就从你我这么近的地方走过去,都要绕一个大圈子,因为地势高低不平,积水很多。

接着。张建土详细介绍了这几年慈溪市建设基本农田示范区的做法。他说,主要是注意三个结合:

一是结合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推进基本农田标准化。

从1999年算起,10年来,通过田间道路的加宽硬化、灌排水沟渠的垒砌和田块的平整,绝大多数基本农田达到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旱涝保收”的标准农田要求,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目前,慈溪全市已建成标准农田41万亩,基本农田标准化鞑到65.43%。

二是结合第二次土地利用调查,做好基本农田示范区规范化及信息化建设工作。

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基本农田和土地整理标识使用和有关标志牌设立规定》的通知精神,慈溪市重新设计制作了镇级、村级基本农田保护牌和宣传牌,并在基本农田示范区进行全方位的界牌桩的设立工作。同时,根据《浙江省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规定》,各国土所专设了基本农田保护资料档案室。对保护标示牌分布、基本农田保护图、基本农田面积统计表、保护责任书、基本农田控制分解落实表、基本农田保护区登记表、基本农田落实到户清册、地块用途修正登记表等相关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统一归档、统一管理。

此外,慈溪还建立了基本农田信息系统和数据库,明确基本农田保护区位置、图斑、面积、质量等级、地类、权属、经营者、责任人信息,实现了基本农田保护基础信息与日常更新的网络化管理,使管理人员能快速准确掌握基本农田现状与利用变化情况。 三是结合违法用地清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责任社会化工作。到去年底,慈溪市集中查处违法案件176件,发出处罚文件119件,涉及土地面积5.99公顷,耕地4.3公顷。开展行政及参与司法行动50起,涉及土地面积3.7万平方米。拆除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

保护和发展能双赢吗?

采访中,慈溪市国土资源局的工作人员不止一次向记者讲到了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的困难:

――保护任务的落实越来越难。这主要是由建设用地和基本农田布局的突出矛盾造成的。近几年来,慈溪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非农建设用地增长相当快,而当地的基本农田保护率却高达89.3%,剩余可利用的空间极为有限,较重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往往无法避开基本农田。任务的艰巨,使一些乡镇领导对基本农田保护产生了畏难情绪,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和政绩考核的需要,部分乡镇领导甚至忽视了基本农田的保护,对占用基本农田进行非农建设的情况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土地整理项目的落实和实施难度越来越大。慈溪市现有基本农田62.67万亩,其中35万亩已进行了土地整理或农业综合开发,达到了标准农田的要求,在剩下的基本农田范围内进行土地整理则有很大的难度。主要原因:一是城镇规划范围较大,部分基本农田已纳入城镇规划范围,若进行土地整理,将难以进行规划调整;二是现有基本农田内的土地整理项目净增耕地率较低,而整理技术标准和要求却越来越高,政策补助提高一时难以跟上,目前,乡镇对开展土地整理的积极性已大不如前。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文3

在党提出“三农”政策以后,农村的建设速度加快,以农田水利为代表的新农村建设正在普及和推广,加快农田水利建设,建设精品农田水利工程成为社会和农村的共同要求。勘察工程是农田水利建设的前期工作和初始环节,要把握勘察工程的技术核心,在充分认知勘察工程价值的基础上,从勘察工程的过程和要点出发,构筑具有系统性、科学的勘察工程工作的体系,为提高勘察工程质量打下基础,做到对农田水利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更为有效地保障与支持。

2勘察工程的重要价值

2.1掌握农田水利的地质信息

农作物种植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物对地质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不同地区都有其事宜的农作物。通过前期勘察可以熟悉地区的生态地质情况,弄清农田区适合种植哪些品种的作物,帮助农民选择最佳物种以创造预期的收益。水利工程勘察掌握地质条件之后,向施工单位反映农田区存在的地质问题,拟定水利建造方案时可避免地质造成的危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引起的水利病害。

2.2辅助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勘察工程是农田水利建设的组成部分和前期工作,其不仅是对原种植区实施系统性地勘探,更是为了指导水利项目作业,帮助施工人员控制好农田水利的施工质量,保证水工建筑物输水、排水等功能的正常发挥。例如,勘探工程收集了大量与农田建设相关的数据,提供给施工单位后编制出与农田区相配套的建造方案。经勘查数据分析,综合地指导了农田灌溉区设施的改造,有助于农田水利工程组成为整体,更好地发挥综合性的功能。

2.3协调农田水利建设资源

水资源是农田种植的必备条件,持续供应水资源有助于提高种植区作物的产量、质量,协调了周边农业用水地高效分配。勘察工程利用现代勘测科技,对农田各方面条件实施详细地勘察评估,以效益优先为原则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例如,渠道是灌溉区输送水资源的关键设施,勘测工程对水利渠道的分布、线路、位置等都进行了详细地规划,正式运行后提高了水资源调度的效率,协调了农业用水的科学分配。

3做好农田水利勘察工程的措施

3.1做好勘察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勘察工程中应该结合地质勘探、工程测量等现代科学仪器,做到对农田水利工程相关信息与数据的准确收集与科学整理。要利用GPS、RTK等硬件设备,正确使用MAPGIS、AOTUCAD等软件系统形成综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能力,确保勘察工程信息的精确度和系统性,形成支撑勘察工程和农田水利施工的信息系统,在提升勘察工程准确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使其更好地为农田水利建设服务。

3.2做好勘察信息的筛选和分类

当前勘察工程中存在大量的数据加工和图像信息处理,这需要以勘察工程信息的筛选和分类作为基础,这样才能使数据和图像相互统一,更加适用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勘察工程需要。要建立勘察工程信息和数据的处理平台,对勘察工程取得的原始数据进行分检和筛选,通过挖掘内容之间相互的联系构成对勘察工程更为准确的描述。同时,要建设信息和数据处理平台的兼容性,使历史数据、其他行业信息得以在平台上进行科学分类和有效筛选,以备勘察工程的应用,这样不但可以扩大勘察工程的范围,更可以加深勘察工程的内涵,通过流程化、过程化的操作,建立起勘察工程的信息与数据基础。

3.3做好勘察信息的自动处理

勘察工程中过程复杂、仪器众多、设备多样,如果单纯依靠手工记录和计算将会大大增加工程时间,并会增加工程成本。新时期,应该在网络和计算机平台上建立勘察工程信息自动处理系统,整合工程行业、勘探行业、设计行业的软硬件体系,实现对勘察工程信息的程序化和规范化处理,制作出清晰、准确的勘察工程信息报表和图纸。在自动处理勘察工程信息时应该建立相关的数字模型,通过对农田水利施工的合理预期做到对勘察工程的有效覆盖,真正提升信息自动化处理的水平,在降低勘察工程分析、处理工作失误的前提下,创建勘察工程信息处理的新方法。

3.4做好勘察信息存储

勘察工程得到的信息在设计环节、施工环节和验收环节有着广泛地应用,因此,必须做好勘察工程信息的存储工作,以此来避免勘察工程信息的流失和信息错误,使勘察工程信息更好地指导农田水利施工与建设工作。要建立勘察工程各仪器设备互联互通的体系,做到对勘察工程信息的顺利交换与交叉互用,同时,要建立勘察工程中心数据库,方便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建立单位对勘察工程信息更好地使用,通过及时调用和分析勘察工程信息做到对设计、施工、验收工作的有效支持,达到提升农田水利整体施工质量的目标。

4结语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文4

 

耕地是农业发展之基、农民安身之本。党的十八大以来,耕地保护不断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但受农业比较效益偏低、耕种条件差、农民外出务工等因素影响,一些乡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耕地撂荒现象,导致土地资源浪费、耕地质量下降,给我县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带来一定影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农业农村部关于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甘肃省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充分挖掘保供潜力,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藏粮于地战略,充分认识确保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和复杂性,摸清撂荒地存量,坚决遏制撂荒地增量,坚持科学谋划,分类指导,有序推进,坚决防止耕地“非粮化”,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二、重点工作

(一)全面摸清各类耕地利用及撂荒地底数。开展全面排查。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要发挥各自优势,共享信息资源,开展确权承包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上栽植果树苗木、挖塘养鱼、围湖造景、非法取土造成耕作层破坏和撂荒情况的排查。要做到一户一户查,一块一块查,标识每一块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耕地遭到破坏及撂荒地的承包户及位置、面积、类型等信息,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块,建立信息台账。要正确识别撂荒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地,把撂荒地和退耕还林还草地的性质区别开来,不得将退耕还林还草地视为撂荒地。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信息应用平台,对撂荒地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建立电子信息台帐,做到可查询、可定位,完成省、州、县三级信息台帐对接。强化动态管理,加强对撂荒地利用情况的跟踪调度,利用一块、销号一块,及时更新台账信息,做到账实相符。对利用撂荒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映、协调解决。(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林草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落实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撂荒地大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改善耕作条件,把具备条件的撂荒地尽可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加大投入力度,开展耕地“宜机化”改造,配套完善灌水、输配电、田间道路、农田防护等基础设施,增强生产的便利性。加强撂荒地耕地质量建设。结合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项目,加大撂荒地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加强撂荒地理化性状改良、地力培肥等措施,逐步恢复撂荒地地力和产出水平。强化农机装备支撑,以落实新一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契机,提高山区农机具购置补贴标准,加快突破山区农机装备瓶颈,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生产效率。(县农业农村局、农机服务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大力发展社会化服务。积极支持村两委、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发挥作用,培育以农机合作社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统一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如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统种统储等全程式、菜单式服务,为外出务工和无力耕种农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小农户通过合作和联合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县农业农村局、农机服务中心,各乡镇人民政府)

(四)强化土地流转管理。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引导农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将撂荒地流转给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流转面积1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每亩奖补100元,同时落实耕地地力补贴。强化土地流转管理,为防止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后出现撂荒,指导流转双方将相关要求纳入流转合同内容。连续撂荒2年以上的承包地,由村组集体责令承包方及时复耕或引导流转复耕;对既不自己复耕,又不愿流转复耕的承包农户,由村组集体收回重新发包。(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五)分类指导有序推进撂荒地利用。要认真分析耕地撂荒实际,分类施策,制定统筹利用撂荒地的具体方案,因地制宜选择复耕复种的作物品种和技术模式。对水浇地、川塬地,要做到应种尽种,优先用于粮食生产,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对山旱地撂荒,要根据立地条件,宜粮则粮、宜特则特,支持发展特色粮油、特色水果、中药材、优质牧草等生产,增加多样化产品供给。小麦、豆类等作物种植的夏田秋季撂荒的,要通过政策支持,引导农民进行复种小日月作物,确需季节性“留白”的,应种植绿肥等养地作物,促进耕地质量提升。(县农业农村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六)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贯彻落实。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保护永久基本农田,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宣传,积极稳妥推进防止耕地“非粮化”。要重点抓好农村土地承包法宣传和贯彻落实。把耕地撂荒与补助政策挂钩,对长期撂荒的停止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停止承包地经营者享受的各项奖励政策,待复耕复种后再重新纳入补贴范围。(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三、工作计划

(一)工作部署阶段(4月底)。按照省州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的部署要求,县上成立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认真研究政策措施,对照图斑,摸清全县范围永久基本农田、确权承包地撂荒情况,下发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和撂荒地指导性整改任务。各乡镇相应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并以村为单位下达工作方案和指导性整改任务。

(二)摸排整治阶段(4月—7月)。各乡镇及时安排各村成立整治工作小组,召开村两委会、村民知情大会,向群众传达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精神。同时,要深入田间地头,对整治范围内的土地进行逐组逐地块进行登记造册。一是摸清违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耕地遭到破坏及撂荒地的承包户、位置、面积、类型等信息。二是对确权承包地、永久基本农田和高标准农田上栽植果树、挖塘养鱼、围湖造景、非法取土造成耕作层破坏等耕地“非粮化”和撂荒的排查,确保不落一户、不漏一块,建立耕地“非粮化”和撂荒地信息台账。同时,以乡镇为单位将调查汇总表于4月30日上报县农业农村局。三是抢抓农时复垦播种,做到应种尽种。四是全力配合省农业农村厅督查组,全力组织部署好督查发现反馈的问题整改工作,切实制定更加有力的整改措施,对问题建立台账,一一挂牌整改销号,高质量完成问题整改工作。

(三)秋冬季整治阶段(8月—10月)。结合秋冬种进行查缺补漏,进一步深化细化工作流程,狠抓落实,确保全面完成整改、整治任务。同时,建立撂荒地动态监测和管理长效机制。

(四)总结阶段(11月)。各乡镇要做好本辖区内的档案收集、整理并妥善保存,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各乡镇要及时总结耕地撂荒整治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县农业农村局要全面认真梳理总结全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经县上研究审核后报省州农业农村部门。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有关部门要提高思想认识,靠实复耕责任,细化保障措施,实行领导包抓制度,县级领导包抓乡镇、乡镇领导包抓村社、联户干部包抓地块的共同责任机制。各乡镇要切实担负起撂荒整治的主体责任,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具体抓落实。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林草中心要联合成立工作专班,要组织农技人员采取蹲点包村的方式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要充分发挥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的作用,统筹推进耕地撂荒整治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

(二)强化协作配合。县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和县级工作专班要加强对全县整治工作的指挥调度,定期召开推进会议,实行周调度、周通报,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各成员单位要根据职责分工,强化法律政策指导和督查检查,深入农户、深入田间地头,及时进行政策解读和答疑释惑。乡村要靠实主体责任,包村联户,排摸撂荒耕地,建立台账,分类施策,督促限时整治。充分调动耕地承包户和经营户耕地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督促广大耕地承包经营户自觉履行耕地保护的主体责任和义务。

(三)营造良好氛围。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通过召开会议、广播宣传、张贴标语、入户摸底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方面的有关政策、《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提高群众对耕种土地责任义务的认识,让农民群众珍惜土地、用好耕地。业务部门要严格履行耕地保护法定职责,乡村两级要切实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和日常监管,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参与耕地保护工作的强大合力,有力推进撂荒地复耕复垦工作。

(四)加大督查力度。遏制耕地撂荒,既要引导鼓励,还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让撂荒者受到惩戒、承担责任。要不定期开展督促检查,既要把耕地撂荒纳入乡村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治理“积分”,又要与文明户或五好家庭评优资格挂钩,对在整治过程中思路清、行动快、力度大、效果好的给予鼓励表扬。对在整治工作中畏首畏尾、四平八稳、打不开局面,不作为、慢作为的在全县进行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由相关部门进行严肃问责处理。

 

附件:1、东乡县2021年撂荒地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

2、耕地不合规利用情况统计表

3、撂荒地摸底信息统计表(样表)

4、撂荒地基本情况核查汇总表

5、2021年甘肃省撂荒地整治措施调查表

 

 

 

 

 

 

 

 

 

 

 

 

 

 

 

 

 

 

 

 

 

 

 

 

 

 

 

 

 

 

 

 

 

 

 

 

 抄送:县委、人大、政协办,县长、各副县长、党组成员,办公室各主任。                            

 东乡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文5

为了全面深入推进我市测土配方施肥工作,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0年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农〔2010〕1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五年来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配方肥施用到田为目标,以增强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为核心,以服务粮油高产创建、果菜茶标准园创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植大户为切入点,以培训宣传、示范展示为抓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范管理、强化服务”的原则,采取以点带面、整村推进方式,进一步加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服务力度,着力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入户率、覆盖率、到位率,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深入开展。

二、目标任务

2010年,在35个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区县,组织1000名专家和技术人员,采取面对面培训、建立“一村一站、一户一卡”、设立配方信息公示牌、创建示范区、配肥站、配方肥连锁经营配送等有效推广模式,深入农户与田间,广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免费为400万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施用配方肥面积达1000万亩以上。

(一)继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覆盖面。在继续抓好水稻、玉米、小麦和油菜等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蔬菜、果树、烟草等经济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5年、2006年、2007年启动的项目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面积要分别达到全县域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0%、80%和70%以上,2008年、2009年启动的项目县分别达到50%以上和30%以上。同时,为科技示范户、种植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供个性化服务,服务到位率达到80%以上。

(二)增加配方肥施用量。配方肥用量占化肥总用量比例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主要粮食作物示范片和万亩高产创建示范区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100%。果树、蔬菜、蔬菜和烟草等经济作物示范园配方肥面积不低于60%。

(三)着力抓好示范带动。测土配方施肥实行整村推进,示范村、示范片、示范园和示范户建设仍是今年全面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的工作重点。项目村示范面积不少于50亩,2005-2007年启动的项目县60%以上村建成示范片,2008年启动的项目县30%以上村建成示范片,2009年项目县10%以上村建成示范片。在100个粮食、50个油料及特色作物高产创建镇乡、10个蔬菜重点区县的蔬菜基地、标准果园创建示范区,全面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用配方肥数量占化肥施用总量的比例达到50%以上。在全市选择3350个种植大户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其中,巩固续建项目区县各100户、新建项目区县各50户。

(四)提高技术普及率。各项目区县要按照“一村一专栏、一户一卡”的要求,上墙展示测土信息和施肥建议方案。在春耕和秋冬种等关键农时季节,农业技术人员要深入田间地头,向村民讲解和培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五)提升服务能力。*市测土办将在年内组织开展2-3次区县技术干部培训。每个项目区县要积极参加国家高级肥料配方师培训,每年至少举办2期以上基层农技人员和肥料经销商技术培训班。

(六)巩固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成果。各地要继续开展对种植大户和科技示范户采集化验土样的服务工作。继续做好10个以上的测土配方施肥田间“3414试验”和同田对比试验,建立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点3个,调查农户施肥情况100户,确定部级农户施肥情况长期观测点5个,每个项目镇乡建立3个农户施肥情况长期观测点。继续完善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汇总系统录入和数据库建设,建立作物施肥指标体系和配方施肥推荐方案查询库。继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地力评价工作。

三、重点工作

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各地要严格按照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和*市《测土配方施肥实施细则》及项目方案要求,切实做好基础性工作,搞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

(一)强化“示范片”到村。要结合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组织实施,以区县为单元,确定示范村建设个数,制定村级示范片建设规划,确定示范区建设地点及范围,合理布局示范地点,细化示范片建设内容。建成的村级示范片要有包片指导专家、有科技示范户、有示范对比田、有醒目标示牌,其中,标牌要明确标明施肥结构、施肥数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式和责任人员。

(二)狠抓“配方肥”下地。市农委将在春耕和秋冬种备肥期间,针对当季作物,分别制定大春和小春作物科学施肥指导方案,并通过市农技总站信息网、信息简报等载体及时*市测土施肥配方信息。市测土配方施肥办公室要按照优势农作物区域布局,组织专家对各地制定的肥料配方进行综合汇总,科学确定全市主要农作物的“大配方”,为肥料生产企业生产供应提供参考。

(三)实施“培训”进田。根据农民需求,通过“田间课堂”和田间巡回指导,突出实际操作技能和肥水管理技术培训,增强农民实际操作能力。

(四)实行“建议卡”上墙。积极推行测土信息、配方上墙制度,方便、简捷、有效地推广科学施肥知识,使广大农民能够直接“按方”购肥、施肥。

(五)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科技赶场、现场会、墙体广告、互联网等广泛进行宣传普及,形成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宣传态势。

(六)开展“示范县”创建。2010年,市农委确定江津、铜梁、开县、梁平和南川为首批范区县,开展全国测土配方施肥示创建工作。各示范区县要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编制创建方案,把拓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面、配方肥施用比例、示范区建设、服务粮油高产创建、果菜茶标准园创建示范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作为重要建设内容,探索有效推广模式和工作机制。

四、工作分工

按照“市级创机制,区县级抓落实”的总体要求,明确分工,落实责任。

市农委: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探索有效工作机制,创新推广方式。根据国家工作方案,确定工作重点、工作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制定制定*市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市级活动,监督检查各地组织实施情况。

区县农业部门:细化落实“普及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各方面力量,突出工作重点,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千方百计推进技术进村入户和配方肥下地。

五、市级活动安排

(一)召开春耕现场会。市农委将于2月下旬召开春耕生产现场会,组织与会人员参观冬季作物油菜、蔬菜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现场及配方肥连锁经营点,同时举办测土配方施肥“普及行动”启动仪式,安排2010年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各区县要结合当地实际,深入开展“普及行动”,切实做好宣传发动和安排部署。

(二)组织专家现场指导。在春耕、秋播季节,市农委将组织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专家组深入基层、深入农户、深入田间,会同区县及镇乡技术人员广泛开展针对农民施肥的技术培训和指导。

(三)2010年大春配方施肥指导意见。根据各区县近年来测土配方施肥数据成果,组织市级专家制定并*市主要作物配方信息、配方施肥指导方案和配方施肥分区建议简表,引导各区县制定适宜本地区的分区配方施肥技术模式,指导农民“科学、经济、环保”施肥。

(四)开展效果评价活动。市农委将于10-11月,组织技术力量,开展粮油果菜等农作物应用测土配方施肥的效果调查与评价工作,分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取得的成效、技术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五)召开工作会议。市测土办将在年内召开专题会议,总结交流各地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经验,组织观摩考察测土配方施肥示范现场。同时,宣传展示五年来测土配方施肥取得的成效。

(六)举办技术培训。按照国家测土办的统一要求,举办市级土配方施肥技术与数据管理培训班,重点解决数据处理、应用和管理问题,加快全市测土配方施肥形成的大量数据和技术成果分析汇总进程,为全面深入推进工作做好技术支撑。

(七)交流配方肥生产供应经验。根据全国测土办的统一要求,*市主要农作物施肥配方信息,组织企业和区县参加十二届肥料双交会,积极引导企业参与配方肥生产供应和连锁经营,交流企业与技术部门合作的典型经验,加强农技推广部门与企业的对接,促进配方肥生产与应用。

(八)检查验收项目执行情况。加强对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监督检查,督促项目规范实施。对2008年启动的项目县(场)进行化验室检测质量抽查考核和年度检查验收,对2005-2006年启动的项目区县进行三年结题验收,对2007年启动的区县进行地力评价检查验收,接受农业部对2006-2007年项目县进行抽查验收。

(九)组织开展专题宣传活动。根据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在春、秋两个关键时节,组织开展以“大地之春”和“金色之秋”为主题的测土配方施肥集中宣传活动,努力扩大社会影响。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区县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职责分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要充分利用多方资源,调动教学、科研、推广、企业等部门的力量,形成强大合力,全面扎实开展推广服务工作。

高标准农田信息化方案范文6

【关键词】南通市 农业物联网 现状 对策

自总理于2009年8月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列入我国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为实现农业的信息化、现代化、智能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以物联网为代表的农业信息化建设,在农业产业政策的引导以及各项支农措施的拉动下,南通市的农业物联网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对加速南通市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

2001年,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的资助下,开展了“南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2002年起,又先后开展了“南通市优质双低油菜智能生产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基于SQL和Internet南通市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设计”、“精细农业技术在水稻生产中的应用”。2009年,南通市农业局与如东众兴牧业研发的第一个物联网应用产品,鸡舍远程环境控制系统,在全省农业信息化展上展出,得到了时任省副长黄莉新的高度赞扬,2010年该产品在北京参加了《2010现代农业与信息化展》,受到了高度好评。现在,南通农业物联网应用已经全面展开,应用领域和应用企业不断增加,新的物联网应用成果不断涌现。

1.1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概况

目前,南通市物联网主要在五个领域开展应用。

1.1.1 大田环境监测与作物生长诊断

截止2014年,南通大田作物物联网覆盖面积达5000余亩,主要实现大田作物的智能灌溉,部分示范基地已能实现大气温、湿度、CO2浓度、土壤温湿度的监控,并根据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生长指标进行监控,诊断作物生长状况,进行作物精细管理与调控。

1.1.2 大田作物智能决策管理系统

早在世纪之交,江苏沿江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就对水稻、小麦、油菜等大田作物的智能决策管理系统进行了二次研发。如,在南京农业大学农业信息工程技术中心“水稻管理智能决第支持系统”的基础上,根据南通的特点进行二次研发并投入实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系统既可以进行有关品种选择、播期确定、秧田播种量计算、本田基本苗运算和肥料运筹等单项方案设计;又可以根据当地情况,为用户生成一套播前方案及相应的阶段生长发育指标等综合方案设计;还可以进行有关种子、肥料、水分管理和相应栽培方式下的育秧技术、移栽技术等知识咨询。2002年,该系统在江苏省通州市四安等乡镇应用后,一般可增产稻谷700.00kg/hm2,综合成本平均降低200.00元/hm2以上,增加效益255.00元/hm2以上。

1.1.3 设施园艺温室自动控制

截止2014年,南通设施园艺物联网大棚面积达8000余亩,主要实现大棚内的气候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的控制,并实现智能灌溉、控温与遮阳,以达到栽培果蔬与花卉生长发育的需要。

1.1.4 畜禽水产养殖环境监控与智能喂养

截止2015年南通市共建有畜禽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点132个,水产养殖物联网技术应用点21个,畜禽物联网主要实现了畜禽舍的温度、湿度、通风等智能化调控,自动喂料,自动捡蛋,自动除粪等,有的能通过电脑或手机远程控制。水产养殖物联网主要实现水质监控,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查看和设定参数,系统可以根据参数自动增氧、换水等工作。

1.1.5 温室大棚智能监控与农产品安全溯源

截止至2015年南通市共建有55个温室大棚物联网应用点,占地面积13000余亩,可实现地面光谱、土壤参数值的测定,并达到温控、智能灌溉、遮阳等智能控制效果。部分示范园区已建立农产品安全溯源系统,通过对农产品土地、育苗、田间、配送等一系列信息进行监测、记录,汇总构成一个农产品溯源数据库,再通过网页查询、二维码扫描等方式对农产品生长、传输过程进行查询,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2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运用典型案例

1.2.1 大田作物

南通大田作物物联网应用的典型是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如皋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位于白蒲镇朱家桥村,占地100余亩,包括科研试验区、技术展示区、大田生产区以及办公区等多个功能区。

基地建有基于WebGIS的农作物智能管理平台以及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中心。基于WebGIS的农作物智能管理平台通过耕地质量调查建立应用区域土壤空间数据库和土壤理化性状属性数据库,应用栽培管理技术研究成果建立专家决策规则库和技术决策支持库,为智能决策管理提供基础支持。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情信息监测中心运用物联网技术,建有小型自动气象站、视频监控、土壤监测、大气监测和光谱监测以及智能传感系统,可实时监测、获取农田大气温度、农田大气湿度、农田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叶层氮含量、叶层氮积累量、叶面积指数、生物量、反射率Y810、反射率Y720、差值植被指数DVI、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等技术参数,基于作物不同生育时期生长指标及实时诊断模型,快速准确地监测作物生长指标,实时诊断作物生长状况,指导作物中后期的精确管理与调控。

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如皋试验示范基地不仅注重科研研究,更注重技术的集成与推广。至2014年基地在如皋建立核心试验示范区的基础上,分别在苏州市、南通市和徐州市建立了辐射示范区,并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据统计,应用该技术精确指导的地块,其增产幅度达10%以上,示范推广区增产幅度达5~10%,增产效果显著。

(4)农业企业自筹自主建设的资金。

近几年各类资金投入约有300万元/年,并在不断的增加。但目前政府尚未设立财政出资的支持重点技术研发、重点产业发展、重点项目推广的农业物联网发展基金。急需加快制订包括财税、采购、金融、投资、信贷、重大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形成成熟的农业物联网市场盈利模式。

2.4 智能化程度低,自主研发有待加强

目前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建设中大部分应用的智能化程度较低,如大田作物还未能达到病虫害智能诊断、杂草智能识别及施药;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中仅局限于水温、PH值、溶氧量等水质基本参数进行监控,未能形成精细喂养及疫病智能诊断。且目前农业物联网中自主研发程度较低,信息感知技术、信息传输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均不够成熟。如由于农业环境的复杂性、严酷性等特征,我国农用传感器与RFID均面临着数据采集精度问题;由于农产品从田间道餐桌需要时时记录各种状态的信息,产生大量的数据,目前的存储算法保存这些海量数据需要很大的存储空间,所以需改进目前的存储算法,降低存储成本;由于农业智能监控及管理是以农业生物为主体,故需研究更为精确的人工智能算法,以适应农作物畜牧多变的环境。这些问题均制约着农业物联网的产业化发展。

3 南通市农业物联网发展对策

南通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沿海、沿江2条经济带的“T”形交汇点,素有“黄金水道”和“黄金海岸线”之称。独特的区域位置决定了建设具有南通特色的外向型高效农业的优势明显,特别是苏通大桥建成以后,标志着南通市农副产品与上海等大城市全面接轨的优势将更为明显。因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结合南通地域优势,快速发展农业物联网。

3.1 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发展规划

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涉及农业现代化、科技创新、信息化技术、质量标准、市场渠道等多方面,触及的部门较多,资源整合与共享问题较为突出,为了减少重复投资,需强化顶层设计,成立专门的南通市物联网发展委员会协调各方面工作,建立部门联动制,按照政府主导、政企联动的模式,组织科研单位、相关信息技术企业、农业生产单位共同参与,为农业物联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2 建立运行机制,明确应用模式

鼓励科研院校、高等院校、电信运营商、信息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物联网项目建设,创建政府主导、政企联动、市场运作、合作共赢的农业物联网应用发展模式,按照需求牵引、技术驱动、因地制宜、突出实效的原则,在大田生产、园林园艺、畜禽水产养殖、温室大棚等领域开展规模化应用,完善农业物联网应用产业技术链,实现农业物联网全面发展。同时,将农业物联网技术培训纳入到农民技能培训规划中,开展直观、实用、通俗易懂的科技培训,推广农业物联网的同时,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物联网产业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3.3 加大投入力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高新技术具有基础薄弱、一次性投入大、受益面广、公益性强的特点,在当前农业产出效益不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业信息化市场运作不完善的情况下,迫切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力度,统筹规划、优先考虑、重点支持农业物联网发展,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物联网的发展和建设工作。

3.4 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创新能力

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农业物联网科技人员进行知识强化与知识更新,不断提高其技能和为农民服务的能力;同时,联合高等院校,加快对农业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农业物联网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联合农业物联网应用企业,加强对农业生产经营人员的培训,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能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稳定和扩大人员队伍,满足农业物联网发展的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袁春新,陈永祥,郭建华.论南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15-18

[2]袁春新,郭建华,魏亚凤,等.农业专家系统及其在水稻栽培中的应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2(04):130-133

[3]宋益民,陈惠祥,刘水东.南通设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05):414-416

[4]吕连生.农业物联网发展大趋势与安徽省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