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例6篇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1

关键词:课内学习;课外阅读;有效结合;整合策略

在“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课内外的整合”主题研究实践中,我进行了不同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为了更好地体现课内外的有效结合,让课外阅读有效地为课堂服务。我首先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在教室窗台上、书架上、没人坐的课桌上等学生触手可及的地方,摆放上一本本学生喜闻乐见的书籍,学生可以随时进行阅读。一、二年级放童话故事或《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拼音读物,到了中高年级就放几本名家名著、科普读物等。每逢课间休息时,便有三三两两的学生,翻翻这本书,比较一下那本书,有借书的,有还书的。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在这样的读书氛围中自然而然也会受到熏陶。

学生愿意读书了,在学习课文时就有意识地找一些与本组有关的文章、资料来读,以丰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学习《威尼斯的小艇》时,学生就找了大量的资料,进行阅读后筛选出对理解本课有用的一些图片、文字等信息,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与大家进行充分的交流,有学生介绍了威尼斯的狂欢节,有同学介绍了威尼斯的木桩这一独特景观,还有学生介绍了与威尼斯特点相似的苏州风光,也有介绍威尼斯地形存在隐患的……让大家对威尼斯的风情有了更多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及资料的整理运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整合课内外阅读的策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他们让我们感动”,文章的内容离学生来说都比较遥远,我就利用课外阅读来辅助课上理解。在学习《再见了,亲人》一课,我准备了抗美援朝的故事让学生阅读,下载了电影《上甘岭》让学生看,在学习《金色的鱼钩》一课,我向学生推荐《丰碑》《草地夜行》等文章,学生通过阅读,联系教材,达到了“无师自通”的目的。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解决疑难,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又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选择同类阅读材料,与课内教材形成鲜明的对比,把两者放在一起,更加突出了作品各自的特点,这是另一个整合策略。比如,学习了《威尼斯的小艇》,我引导学生阅读课后阅读链接的《威尼斯之夜》,在比较阅读中,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使学生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这也是学习写作方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拓展延伸阅读也是整合课内外阅读的最佳策略。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根据原著进行改编的,在教学前后,我把原著推荐给学生。如,学了《将相和》,我引导学生读《史记》;学了《草船借箭》,就让学生读《三国演义》……使学生更立体地、深刻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读名著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我不断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最常用的就是做好摘录,并定期检查。目的是保证课外阅读的质和量,养成习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阅读,在学习实践中感受阅读的快乐。在校期间,固定课外阅读时间,每天大课间定时阅读,学生每天阅读,完成一定量的积累――不少于5个好词,1个佳句。每周专设一节语文课用于课外阅读交流。通过班级读书会,让学生在课堂的交流中理解主题,品味语言。

在学生的读书兴趣和习惯没有养成之前,读书对他们而言是“一种枯燥的工作”。在校大课间组织学生阅读时,我以身示范,自己也拿起课外书来读,或者与学生共读一本书,然后利用上课时间与学生一起聊读书的心得,从而教会学生一些阅读和思考的方法,并且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样既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增进,又有利于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

坚持一段时间的课内外阅读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学生爱上了阅读,语文素质也越来越高。学生每次开学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图书室找自己喜欢的书阅读,图书管理员主动承担给学生找书的任务,让大家到校第一天就有书可读。很多学生自己买了《森林报》《儒林外史》《史记》等书籍。我班学生在这五年级上学期背诵了《三字经》《弟子规》《论语》,阅读了《爱的教育》《鲁滨孙漂流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书,部分学生还阅读了《史记》《儒林外史》。在课内阅读课上,学生都运用课堂所方法来阅读课外书,或读或记或写,一个学期下来,学生抄了厚厚一本摘抄,写了大量的感悟。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日渐提高,课堂气氛也活跃了。在学完《威尼斯的小艇》后,学生写的小练笔《家乡的星空》《自行车》《学校的成长园》……读起来出乎我的意料,没想到这是我班学生写出来的。

参考文献:

[1]周玉春.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0(33).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2

【关键词】意义深远;激发兴趣;信息交流;和谐共振

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一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二者同样负担着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使命,而且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自主学习精神,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课堂教学不可比拟的作用。学生在实践中不但巩固所学的知识,熟练了技能,同时也获得了情感、意志、态度的综合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在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学生全面发展上起到了互补、互助的作用,相得益彰。也就是说,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是语文教学的双翅,今天的语文教学,已经不是语文课本的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内,而必须课内外双翅和谐共振。

一、课内外双翅和谐共振的意义

阅读是人类获取新知的基本手段之一,是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认知行为,它对于社会进步、历史延续、科技发展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人才素质的提高有着深远的意义。

1.促使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双翅共振,有利于巩固、扩大课堂教学的效果;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提高他们的生存能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要手段,然而它不是唯一的,还必须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把课堂里学到的知识、技能用于实践,得到综合训练。课外阅读可不受班级授课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通过多渠道接受广泛而丰富的信息。这十分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锻炼他们独立思考、独立生活的能力。

2. 促使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双翅和谐共振,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人格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世界许多国家的教育研究重心已从历来的“智力开发”转向“人格培养”。在我国,南开大学创建人张伯岑先生主张,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学生人格。他呼吁:‘“熏陶人格,尤其是根本。”人格教育应通过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而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优秀的儿童读物,会对小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发生极大影响;英雄模范人物的形象,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具有积极意义的事情,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感染;多姿多彩的儿童科普读物,能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研究自然和征服自然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愿望等等。这一切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方面的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好书报的引导、激励下,学生人格和才能都会向高层次发展。

二、如何激起课内外双翅的和谐共振

1.通过课堂教学的“课外拓展”激发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不是简简单单的教学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由课外辅助课内,再由课内走向课外,使学生学会迁移,扩大信息量,拓展思维空间,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以《飞夺泸定桥》一课为例,这篇文章描写的是“长征”这部英雄史诗中的一个情节。要想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这段历史。

有关“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故事在各种传播媒体上都有记载与宣传,查找这方面的资料途径有很多,因此我给学生下达了任务。果不其然,学生从网上、历史书籍、画册等传播媒体上找来了很多资料。望着厚厚的资料,学生只感受到查找的快乐,却没有进行筛选,这样就会影响课堂上资料的运用。接着,我就引导学生整理资料。首先让学生结合课文仔细研读资料,然后划出与课文有关的内容,并且还要写一些自己的读后感悟。有了这样的信息补充,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就更充分了。在学习描写红军飞速前往泸定桥的部分时,学生就能结合课外资料体会课文,如有的学生在体会红四团战士克服自身困难时,就利用信息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理解:红四团战士为了和敌人抢时间,连吃饭的时间都节省下来,党团员带头吃生米,喝凉水,走不动就削根棍子拄着走,以此战胜饥饿和疲劳。有的同学在体会抢时间的重要性时,提到了当年石达开就是因为贻误战机而全军覆没,由此体会到红军不畏艰险的精神。

2.通过语文群体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上的时间必定有限,不足以达到阅读的广度。而语文群体活动是比较广泛自由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可以同时吸收大批学生参加。学生处于相近的阅读水平,参与面广,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可利用学生课后的在校时间,开展丰富的语文群体活动。如美文诵读会、名言警句赏析、新闻回顾、读书成果展览、猜词秀等。

美文诵读会:师生互荐令人赏心悦目的文章,并诵读。读后,大家议一议,互相启发,说说感受――或是明白了道理,或是记住了好句佳段,或是学会了遣词造句,或是又记住了一个素材等等。

名言警句赏析:“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积累毕竟有限,学生把自己积累的格言、名言、谚语、歇后语等内容拿出来与大家共同赏析,资源共享,知识会越来越多。新闻回顾:新闻实事的了解对小学生同样重要,但学生不太感兴趣。于是,一方面要求学生读报记新闻,一方面以评选奖项为诱惑,对增加学生对新闻实事的阅读兴趣,有很好的效果。

猜词秀:这也是学生喜欢的一项活动。这种活动寓教于乐,对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积累词语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的语文活动,表面上看,好像与语文课文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它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活动中,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加了词汇、素材的积累,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3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外阅读;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的阅读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小学高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在每个学期至少要达到25万字。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对于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是尤为重视的。

一、为小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

小学生喜欢读书,但是对书籍好坏缺乏判断力,因此在课外阅读时可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毫无意义的书上,或者阅读一些不符合自身实际的书籍,对其未来发展也是不利的。为此,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出发,为小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比如可以推荐一些童话寓言类书籍――《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也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带注音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爱的教育》等,还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名人传记、演讲等书籍,不同年级的学生应该阅读不同内容的书籍,具体阅读哪些书籍,就需要教师作出指导,给出必读书目,使学生通过合适书籍的阅读来获得良好的认知,开阔视野,培养阅读能力。

二、帮助学生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

一部分学生爱读书,尤其是特别喜欢课外阅读,经常会沉溺于课外书籍中,难以自拔,甚至在上课时都会偷偷读课外书;也有一部分学生恰恰相反,他们不喜欢课外阅读,认为课外阅读毫无意义,只要课上认真学习,课内阅读即可满足需求。其实,这两种类型的学生在处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都是错误的。课内阅读是课外阅读的基础,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扩展,因此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是互相带动,互相促进的,然而前提是分清课内与课外,恰当处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由课内带动课外,以课外丰富课内,从课内精读学到的知识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得到复习、补充,加深认识和实际运用,课外阅读活动中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和获得的广泛知识,又为搞好课堂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实践证明,把课堂教学同课外阅读活动结合起来,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有效方法。为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使学生在正确的时间进行正确的阅读,以正确的阅读取得良好的成效。

三、在课外阅读方法上进行指导

小学生接触阅读的时间较短,又缺乏总结的能力,因此对于阅读方法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仅仅是凭喜好去进行阅读。在课内阅读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但是在课外学生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教师通常是缺席的,是无法进行指导的,因此会导致学生阅读效率低下。为此,教师应多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发现学生课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作出指导,教授学生正确的、科学的课外阅读方法,比如可以通过选读法(有选择性地阅读)、精读法(重点阅读)、速读法(快读阅读)等来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帮助小学生高效阅读。

四、开展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活动

课外阅读作为一个自发性的活动,有时候并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我们可以组织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活动,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进来。比如,可以开展下列形式的课外阅读活动:

1.读书心得交流会 很多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都是基于“好玩”“有意思”的出发点,因此他们对于读书的心得体会是容易忽略的。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就可以使学生在阅读完之后,反思自己看过的书,积极地去思考,表达自己的心得,获得知识、情感、审美、思维方法等多重收获。当然,交流的内容可以是读书的体会或感想,也可以介绍图书信息或阅读方法。

2.读书知识竞赛 教师可以组织开展读书知识竞赛,通过设置各个方面的问题来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使学生真正明白“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含义,从而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会更加注意知识的获取。

3.好书推介会 一些学生在阅读过一些比较好的读物之后,通常喜欢与大家一起分享。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开展“好书推介会”这一读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好书之后将其推荐给其他学生阅读,这样会使其他学生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更有重点。

五、结语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使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为小学生推荐合适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处理好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在课外阅读方法上进行指导,并开展多样化的课外阅读活动,从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帮助学生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参考文献】

[1]周霞.《浅议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干预策略》[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8)

[2]王瑛.《低年级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指导探索》[J].新课程(中),2011(03)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内学习;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6-0071-01

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双翼,让学生展开双翼,他们才能自由地翱翔于语文学习的广阔天空。那么,我们究竟是怎样有效地开展课外阅读呢?多年来,学生的课外阅读很难得到有效落实,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点滴经验,特期盼能抛砖引玉,引来各教育同行更多的争论性的权威论断。

一、给学生指明阅读的基本途径

依照《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从课文的教学实际出发,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扩大阅读的活动。这项活动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见识,具体操作如下:

1、由学习节选的课文,拓展到整部著作。

2、由学习短篇课文,拓展到阅读文集。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去阅读散文集《朝花夕拾》;学习《纸船》,去阅读冰心的诗集;学习《皇帝的新装》,去阅读安徒生童话集。

3、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其他文章。如学习胡适的《我的母亲》,去阅读的《回忆我的母亲》;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去阅读《后出师表》、《三国演义》。

4、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介绍作者的生平、事迹的传记。如学习了鲁迅、朱自清、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去阅读《中国现代作家传略》等。

5、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评论、鉴赏课文的文章。如学习了一些唐诗、宋词后,去读《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中的相关赏析文章。

6、由学习课文,拓展到阅读与课文题材、写法同类的其他文章。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魏苏的《台阶》,去读《父亲的爱》、《奇迹的名字叫父亲》等表现亲情的文章。

二、告诉学生在阅读中要遵循一些原则

任何事都有一定的原则,阅读同样也不例外,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也告诉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要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性原则。从整体上说,中学语文拓展阅读对课标推荐的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都应从课文的实际出发,找到相应的拓展点,并加以落实。从层次上说,开展拓展阅读,还必须注意初、高中阶段、每学年每学期课外阅读的不同内容和要求,把握阶段总体目标、学年阶段目标和学期具体目标的层次性、联系性,形成一个层层推进、逐步到位的完整体系。

2、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外拓展阅读必须根据自己的年龄特点,根据自己的实际知识水平,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地阅读。

3、课内外相互促进的原则。开展课内外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特点所决定的,也反映了语文课内与课外的辩证关系。课内是基础,是先导;课外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课内打好基础,带动课外;课外积累和发展,促进课内提高。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不可偏废。所以,学生要注意,不是说要扩大阅读量,要发展课外阅读,就是天天抱着课外书不释手。

4、读写结合的原则。读与写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从吸收与表达的角度看,读是吸收,写是表达;吸收为表达奠基、引路,表达对吸收起着加深、拓展的作用。因此,作为教者,还必须要求学生既是“君子”又是“小人”。否则,学生只管成天埋头苦读,结果一动笔便束手无策了。

三、对拓展阅读的管理与指导

1、管理。

(1)制订计划。我和学生都要制定拓展阅读的计划,我先把指导计划拿出来,学生才好根据我的计划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我明确地告诉学生拓展阅读要以课文的学习为拓展点,以自己的独立阅读为基本形式。

(2)介绍阅读材料。根据阅读需要,我也对选定的拓展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介绍,或介绍全书内容,或介绍有关章节,或介绍写作特点。

(3)检查督促。每次专题阅读后我都要及时检查学生的阅读笔记、摘抄卡等,并作好统计,在班上公布,以促使学生更认真地进行阅读。

(4)总结表彰。每学期或每次拓展阅读后,对阅读中的经验、体会以及取得的成绩进行总结表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阅读的目的、意义,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巩固阅读成果。

2、指导。

(1)我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每次专题阅读或每读一本书,都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和要求,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

为了明确课外的总体要求,调动学生参与、家长支持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我在初一学生入学后,就给学生宣讲课外阅读的意义和指导课外阅读的计划安排。这点要注意,如果你不给学生家长讲清楚,恐怕在分数教育的今天,不单是学生要挨骂,老师也躲不了批评、指责。说你成天就教学生看小说,不误正业!

(2)给学生确定阅读的时间和方式。拓展阅读的材料选定后,还必须确定学生阅读的时间和方式。要在课内阅读的必须争取当堂完成,要在课外阅读的材料,则放宽尺度和要求。

(3)指导阅读方法。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基本的阅读方法,如朗读法、背诵法、三步阅读法、文体结合法、精读法、略读法、速读法。勾画圈点、摘录、评点、提要、质疑问难、归纳梳理等。

四、拓展阅读要注意的问题

1、解决图书问题。开展课外阅读,必须解决图书问题,即保证有可供进行拓展阅读的相关材料。我是通过让学生传看自家的课外书或借读学校图书室的书来落实这一点的。

2、打好课内基础。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打好课内基础,即“得法于课内”——老师对精读课文的示范分析和自读课文的学法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阅读训练,领会阅读的规律和方法。在这样的基础上,课外阅读才能有法可循、有路可走,才能真正做到“增益于课外”。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养成有目的的阅读习惯。拓展阅读以大纲为纲,配合教材和课堂教学,指点阅读材料,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有目的的阅读习惯。

(2)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课外阅读中要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勾画圈点、批注点评、摘录提要、写阅读笔记、札记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3)养成勤问多思的习惯。课外阅读中,我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读思结合、勤问多思的习惯,要让学生“站在书上读”,亦即以质疑和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力求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5

一、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追求价值

通过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研究,我们试图实现三方面的育人目标:一是读物推荐结构化呈现。开启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之门,激发他们浓厚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不畏惧阅读、喜欢阅读。二是阅读活动结构化架构,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调动学生主动识字、乐于阅读的积极性。三是主题交流日常化。积极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在交流中变得更加活泼自信,充分享受阅读带来的成功体验。

二、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教学内容

儿童在低年级阶段对儿歌童谣、童话故事等内容特别感兴趣。这些内容句式简洁,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重复回旋的语句,充满情趣,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的感彩。

因此,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推荐学生进行儿歌童谣的阅读与背诵。以“学生成长体验”为出发点,借助于儿歌童谣这一载体,发展学生言语智慧。学生能借助汉语拼音独立地拼读儿歌,体验成功的快乐;学生吟诵儿歌童谣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真、善、美;学生愿意写一写儿歌童谣,用特有的形式记录丰富的童年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

在一年级下学期推荐学生阅读绘本故事。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有序观察图画;能够借助图画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喜欢反复阅读同一个绘本故事,有主动讲述故事的愿望和能力。

到了二年级,随着学生识字量的飞跃,我们推荐《小巴掌童话》《冰波童话故事选》《皮皮鲁和鲁西西的故事》等书。这些读物分别由若干个独立的小故事组成,阅读起来既没有心理压力,又能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图少字多的文本阅读,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纯文本读本的能力和习惯。

三、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的过程结构

以变式课型“主题交流课型”为例,简述这一课型的基本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自主交流。以游戏的形式进入课始状态,学生自由式交流近期阅读情况。这个环节便于教师及早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捕捉阅读拓展的方向,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做好铺垫。通过这个环节,营造宽松、民主的交流平台,让学生愿意交流,敢于交流。

(二)聚集话题,展开讨论。教师及时捕捉学生自主交流中生成的资源,集聚提升,抛出共性话题,引导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引导学生结合阅读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认识,以活动的形式巧妙连接。既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又发展了阅读思维。

(三)自主展示,语海寻珍。引导学生结合读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自主展示阅读成果。

(四)多元评价,拓展延伸。当堂对学生的阅读情况给予多元评价,激励学生持续阅读。结合自主交流阶段生成的阅读资源进行有效拓展延伸,推荐新书目。

四、低年级“课外阅读课内指导课型”教学的注意事项

1.不能仅局限于课内推荐读物的阅读。引导学生能将课内指导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拓宽阅读视野。

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范文6

一、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培养,重视语文综合能力的锻炼,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语文课堂教学不应仅满足于帮助学生理解“文中之道”,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学有所“得”。叶圣陶先生说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可见,加强课内阅读方法的指导,应用于课外阅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于提高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在课堂学习中加强和渗透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注重朗读与默读相结合,逐步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和习惯,课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来进行朗读和默读,让学生用默读来提高阅读速度,用朗读来体验情感。第二,注重精读与略读相结合,在学生具备一定默读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快速浏览,理清文章脉络,了解文章内容梗概,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细细品读:对文中的人物感兴趣就着重品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以及所处环境和细节描写;对事情感兴趣就弄清事情经过,弄清高潮情节,分析环境场所,分析相关人物;对文中的景物感兴趣,就抓住景物特点的细腻描写,身临其境体会意境,体验语言的丰富妙用,从而品味积累吸收。第三,阅读与思考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一味读书,而不思考,只能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们主张阅读要边读边想,带着问题去阅读。比如教学《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就先让学生看题质疑,从中梳理出“徐霞客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徐霞客是如何阅读大地的?”让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更快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第四,阅读与想象相结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展开想象的双翼,一定会给文本带来更多独具特色的个性化解读。

读物众多,方法各异,以上所提仅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些许感悟,更多的阅读方法还有待大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不断形成。只要老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让学生一课能得一“法”,再把这些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独立阅读上,相信有“法”可依,他们定能“读得更快,读得更多,读得更深,读得更透。”

二、立足于课内,辐射于课外

牛顿、爱迪生等伟大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一生所学的知识中只有一小部分是学校课内习得,而绝大多数都是在课外学到的。因此,新课程标准改革后的阅读教学更加注重了课内学习内容的拓展与延伸,老师们要树立“大语文”观,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突破课堂的禁锢,突破课本的约束,强化课内外联系,引导学生挖掘开辟阅读内容,丰富阅读信息,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辐射到课外。

1.课前铺垫式阅读。在学习新课之前,布置学生阅读与课文的作者、背景、内容相关联的资料,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时,课前布置查找普罗米修斯的相关资料,有的从网上查到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事迹,有的从书上了解到与普罗米修斯有关的神话传说,交流时,还有学生提出他找到了与课文内容不同的多个传说版本。虽然学生查找到的资料内容丰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现争鸣,但无一例外,他们都通过广泛的课外阅读,加深了对普罗米修斯这位英勇顽强、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2.课中推荐式阅读。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穿插阅读一个或多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文本,再以点带面,推荐阅读,既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如教学冰心的《忆读书》一文时,引导学生感悟“读好书”的好处时,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好书,教师顺势而导:《三国演义》让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听极了”,还“含泪上床","哭了一场";《水浒传》让作者"大加欣赏”,“气愤填胸”;《红楼梦》让作者“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你看过这几部作品吗?你是否与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紧接着教师随手拿出事先准备的《水浒传》,选择“虎松打虎”片断,声情并茂地读起来,高潮处却戛然而止,幽默地说:“欲知下文,请自己看书!”下课后老师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几部名着放在图书角让同学们借阅,老师欣喜地发现,这“虎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3.课后延伸式阅读。下课铃声的响起,决不意味着学生阅读的结束,在很多时候,恰恰是新一轮阅读的开始。延伸就是以课文为基点,向更深更远更广的阅读空间扩展。如学习《房兵曹胡马》和《马诗》两首古诗,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课后向学生推荐《唐诗三百首》;学习了《郑人买履》这则寓言后,老师根据寓言的出处,课后向学生推荐《韩非子》;学习《孔子和学生》后,向学生推荐孔子的《论语》……学生在课本中所学到的课文内容,有时想更加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求知欲望极高。这时向学生推荐这方面的课外读物,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由课内迁移到了课外。长此以往,学生就会盼望着读,自觉去读,甚至于手不释卷,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之中。

三、展示于课内,激趣于课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积极阅读的基础。两千年前的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兴趣作为一种至关重要的“剂”,它能推动学生从课外有益读物中去探求知识和获得能力。不管是何种课外阅读方式,关键在于课堂上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激发他们课外继续阅读的兴趣而乐此不疲并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