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研究范例6篇

课后服务研究

课后服务研究范文1

[关键词]文献资料;课题研究;信息跟踪;定题服务

[作者简介]车金良,中共盐城市委党校图书馆副馆长,江苏盐城224002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9—0193—03

定题服务是指图书馆馆员根据承担特定课题的研究人员的实际需要,跟踪提供文献资料、系统搜集情报信息、全面筛选情报数据等融针对性、专指性和有效性为一体的文献与信息服务。事实上,以定题服务作为读者服务的重要形式,既是党校图书馆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提升服务质量、搞好读者服务工作的关键所在。优质的定题服务,是在特定的时空中,馆员和读者两个主体都处于积极状态,以态度的真诚、合作的密切、情感的深厚、气氛的和谐共同创造出最佳的服务效果。要进入这样的服务境界,定题服务馆员除了应具备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以及乐于奉献、知难而上的精神外,还要在以下几个环节多下功夫。

一、瞄准课题,突出定题服务的超前性

党校教研人员是利用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寻求知识再创造的特殊读者。随着党校办学渠道的不断拓宽,办学形式的灵活多样,课题研究人员对文献资料信息的需求层次日渐专深。因此,馆员必须增强迅速、准确、全面地捕捉最新信息的能力和对文献资料充分开发、深度加工的能力,积极开展超前服务。

(一)时间上超前计划,促进课题研究人员充分占有资料。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课题研究人员的课题选定好,功夫就会花在文献资料的积累上,即瞄准课题去重温理论,去收集、发掘大量素材。馆员在深入调查和超前计划的基础上,全面掌握课题研究人员的潜在需求,充分挖掘现有馆藏的潜在价值。真正让文献情报服务工作做在课题研究人员提出文献情报需求的前头。事实上,这种超前思维意识在情报定题服务中体现出明显的优势。课题研究人员能否充分占有全面、详细、真实的文献资料,直接影响到课题研究的质量。任何课题研究离开文献情报资源都是难以开展的。马克思写《资本论》就充分利用了图书馆的文献,研读了1500多种著作,从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提炼科学的观点。列宁为了研究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在写《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时,就利用了图书馆148本英、法、德文著作,49种期刊,232篇论文,从中摘引了大量的资料。当今的课题研究明显地呈现出复杂化和综合化的趋势,许多课题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还包括经济、社会和人的因素,常常是跨专业、跨部门、跨区域的。所以,更加需要注重文献资料的超前积累,做到厚积而薄发。因此,馆员应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功能,实现实时远地对话,资源共享,通过网上协作与协调进行合作研究,尽量使课题研究人员充分占有相关学科的文献资料。这样,尽可能地避免由于资料不全,事态发展面貌不清或背景资料不详,包括历史统计数据和现行调查数据不确定等情况,使研究者举棋不定,课题研究被搁置下来,进而出现课题研究效率低下,课题完成周期延长等不正常现象。

(二)内容上超前考虑,促使课题研究人员尽快启发思路。馆员根据课题研究人员探讨某一方面问题的系统思路所提供的文献情报,必须是最新发表和出版的反映学科前沿的最新理论与发现,必须是真正切合课题需要的代表学科最高水平与发展方向的高质量的文献情报。文献类型既有原生文献,又有二、三次文献;载体形式既有纸质文献,又有电子文献和数字文献。据美、日专家研究统计,一个科研人员在一个研究项目中仅查找和阅读情报资料的时间就要占完成该项研究课题时间的50.9%。可见,课题研究人员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很强的资料占有能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情报人员及时、高效的文献情报服务。事实上,文献资料的超前提供,有助于课题研究人员更新知识、开阔眼界、启发思路。他们只有在大量占有情报资料的基础上,充分了解有关学科领域中的已有成果、现有状况和发展水平及动态,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和认识,进而从较高的起点上来审视自己的研究课题,为选题的创新、观点的创新和方法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环节上超前安排。促成课题研究工作取得最佳效果。图书馆能够真正做到始终贴近课题研究,在课题选择、跟踪调研和对口服务等环节上都必须进行超前思维。要积极组织精干力量,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瞄准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本着热心、耐心和细心的服务宗旨,有计划、按步骤、有重点地与课题研究人员挂钩,及时了解他们研究的内容、范围和进展情况,主动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为研究人员提供网上信息资源导引服务、网上电子公告和意见箱服务以及最新期刊目录定题通告服务等,尽量让他们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和最简便的方法获取最需要的文献资料。这样,图书情报人员与课题研究人员紧密配合、通力合作,是课题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和取得最佳效果的保证。

二、紧扣课题,突出定题服务的针对性

随着现代化网络的发展,图书馆能充分发挥各项职能,进一步贴近课题研究的实际,提供更为实际有效的文献服务,就必须切实改变过去那种对课题研究人员提出的某些索取文献资料的需求,仅仅局限于浅层次、表面上的满足,进而出现看似满足却不满意的现象,真正显示出网络环境下情报资料定题服务供求吻合、针对性强的特点。文献情报的价值,完全取决于文献情报的准确度、新颖度和实用度。定题服务的针对性,集中体现在提供情报服务与课题研究需求的吻合。事实上,课题研究人员中不同的阅读心理、阅读习惯和阅读规律有着不同的情报需求。联网以后,更多的检索点能为读者提供丰富的信息,但其中很多信息与读者比较关心的对书刊资料本身内容方面的介绍却明显不足。课题研究人员一般只能凭书名、主题、关键词等很有限的信息对书刊资料进行选择,很难了解某些特定的文献资料的具体内容和适用范围等,往往很难避免他们查找情报资料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可见,根据课题研究人员需求,帮助课题研究人员查找、鉴别和选用文献情报资料,突出定题服务的针对性显得尤为重要。(一)确立搜寻意识,立足“寻”中求全。定题服务具有提供文献信息的全面性、专指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把课题研究人员的需求作为搜集信息的动力和目的,时刻以课题研究人员的需求作为资料信息开发的价值尺度。通过深入座谈、充分沟通与交流,在摸清需求规律的基础上,讲究信息资源搜集整理的全面系统。首先,掌握课题情况。真正掌握课题所涉及的学科范围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弄清该课题研究中急需解决的具体问题;然后据此确定检索工具、检索范围、年限和检索途径。其次,掌握读者情况。全面了解他们的研究计划以及完成任务的期限,了解他们已掌握了哪些文献资料和线索,查找过哪些工具书,已获取了哪些文献资料;掌握他们所需文献的深度、广度、语种、起迄年限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确保提供情报资料的准确和全面。

(二)确立跟踪意识,立足“跟”中求新。课题研究人员一般都喜欢创新,对新的理论和新的观点情有独钟。馆员要时刻注重信息交流与反馈,自觉地想读者所想,急读者所急,供读者所需,力求使所提供的新的情报资料充分体现出党校文献情报信息的特色和优势,满足课题创新的需求。尽力表现出情报资料服务随着课题研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服务工作焦距,时刻针对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在对研究人员的思路、观点、认识进行深化、挖掘的同时,在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有针对性地不厌其烦地鉴定、筛选、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时刻警惕情报信息误区,特别注重剔除内容重复、交叉、过时老化以及内容、质量不切合课题研究人员需求的文献情报信息,不断在开发适需对路的情报信息产品上下功夫、求突破。这种情报资料的内容越新颖,实用性越强,就越能显示出文献资源深层开发对现有公共检索系统的补充与增值的巨大作用。

(三)确立速度意识,立足“速”中求准。馆员积极开展网络导航服务,主动帮助课题研究人员。能比较方便地利用网络上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料,使他们不至于在浩瀚无边的信息海洋里迷失方向或耗费大量的时间。首先,确保每次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全面考虑文献信息的内在质量,做到文献资料的及时提供与课题研究的真实需求完全相吻合。其次,将网络资源根据本校学科构成分类整理,形成特色,尽量为他们提供访问的捷径。最后,确保馆员在对文献资料的筛选、整理、分析过程中所进行的对比、判断、归纳、提炼等综合思维活动真正体现出科学的创造力,真正使得“死材料”变活,“活材料”用准,真正体现出书刊资料被开发利用的深层次和高水准。这样,课题研究就可望在丰富、系统、准确、新颖的文献资料方面占据优势。

三、围绕课题,突出定题服务的连续性

情报资料定题服务,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只有保证自始至终,连续不断地提供文献资料服务,才能满足课题研究不断深化的情报需求。在现代情报定题服务中,一般和深层次服务差别的背后蕴涵着一般智能投入和高智能投入的差别。突出定题服务的连续性,可以通过努力构建情报定题服务主客体积极友好的互动关系,充分发挥党校读者这一宝贵的人才资源优势,争取最大限度地得到其智力支持。经常请他们及时将服务效果反馈给馆员,以便不断改进服务;请他们利用专业上的优势,指导馆员对专业文献进行深度开发;请他们介绍其他情报部门的先进服务手段和管理经验等。这样,馆员在人才荟萃、才智集中的环境中,做到相互智力激发与智力互补,实现“能力拼接”,从而增强情报定题服务的后劲,以真正减少文献情报服务工作中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不实用性。因此,开展定题服务,既要讲究计划性和时效性,更要注重实用性和连续性。要想真正在超前思维上做文章,在贴近课题研究上下功夫,在读者满意中求实效,就必须针对课题研究的每一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文献需求,及时提供情报资料服务。

(一)选题阶段。以真诚的服务使课题研究人员充满信心。馆员首先主动表明将要通过最恰当、有效的手段,定向配合课题研究连续不断地提供信息量大、知识面广、学术性和实用性较强的专题情报资料的决心,并且始终保持接待来访热心、解答咨询耐心、查找资料细心的服务宗旨。如此鲜明的态度、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对课题研究人员的课题选定会有极大的鼓舞性、感染力,具有促使他们坚定信心、振奋精神的动力作用。在此基础上,时刻注重为课题研究人员提供该研究课题的历史、现状以及当前讨论的焦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信息资料,帮助他们选择有意义、有价值、切题适用的相关文献资料。同时,让他们在浏览与课题相关的已有研究成果中对既定课题的研究更加激发浓厚兴趣、j更加充满研究信心。

课后服务研究范文2

【关键词】服务意识;培养;借鉴;实践

通过课题《基于职业生涯发展视角下――独立学院学生服务意识培养途径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建立了以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为主,其它课题组成员负责学校内其他各系部各自分头实践、共同研究的工作网络,确立了始终坚持加强四个联系的工作思路,即:加强课题研究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联系,加强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加强国内外成功经验借鉴与目前独立学院就业现状紧密联系,加强校园勤工助学岗位与学校职能部门服务岗位的密切联系,在服务意识培养教育开发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实践,成功探索出了“基于职业生涯发展导向的服务意识培养教育系统化”思政教育工作服务体系。

1 研究与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加强四个联系,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实践基础、创新机制与需求导向机制

1.1 始终坚持“加强课题研究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紧密联系”,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原理与方法指导课题研究全过程,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大学生服务意识培养教育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而我国服务意识培养教育的课题改革与实践更多开始于学习国内外已有经验,在基础理论的支撑上比较薄弱,本课题重点在于培养模式和方法研究,其理论支撑问题就成为必须研究和探讨的首要问题。服务意识培养教育的理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三观教育理论的分支学科,因此课题组从三观教育理论入手,组织相关成员认真学习了相关理论、培养模式研制方法论等相关著作,认真研究和探索培养教育研究的哲学、教育学和心理学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注意用现有成熟的基础理论、原理与方法来指导研究与实践的全过程。同时,结合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对人此需求的基本特征,初步探索了职业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中的理论框架,并提出了服务意识培养教育的若干理论观点。

1.2 加强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为本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考虑到服务意识培养教育研究内容的实践性强、应用性强的特点,课题组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并作为课题研究的根本指导思想。课题研究的牵头单位始终注意将课题研究与专业课程实习紧密结合,于2012、2013年先后集中组织了两批本专业毕业班学生参与到服务行业实践的第一线。并且明确提出要“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和自身职业生涯发展,打破常规以专业对口自主实习实践为主模式,转化为以能力或以素质+能力为基础设计实习实践过程;从就业意向和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改革入手,以明确就业目标需求的核心能力或(核心素质和能力)为切入点,设计服务意识培养教育过程和体系”,将实习实践、就业与服务意识体系改革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建设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我国独立学院通过其自身的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应该结合目前大的就业形势,打破过去学术性、教学型学科系统化课程模式;充分利用教育部应用技术型大学创建的契机,做到理论够用为度、加强实践应用教学等有益的思想,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删减内容或进行课程整合、压缩理论教学学时等方式,以期实现理论教学“够用为度”增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教育学时;开发实践教学环节、增加服务意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与此同时,本课题的各参研单位都根据本系实际情况,分别选择相关专业作为本课题的实践依托。

1.3 坚持加强国内外成功经验借鉴与目前独立学院就业现状紧密联系

加强“走出去借鉴、拿回来实践”,的国内外成功经验借鉴与目前独立学院就业现状紧密联系致力于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大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教育开发模式,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创新性与可行性保障机制。

2012年6月―2014年6月,课题组在相关系部举办了21次相关理论与实践培训班,分别邀请柳州本地知名企业家、往届毕业校友、相关专家教师等做专题报告,介绍国内外服务意识与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之间关系相关研究成果。与培训班同步,引导各专业负责人与学生工作骨干联系实际,组织交流与研讨,启发思考,鼓励改革,确立高校服务意识培养教育研究模式,要求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核心,以学生就业为主线,加强支撑服务意识能力、综合职业素质培养的教学环节建设,将大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与形成建设推向深入,首先在其中两个专业方向进行了试用。

1.4 加强校园勤工助学岗位与学校职能部门服务岗位的密切联系,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导向需求

勤工助学是学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通过课题研究结合学校大学生服务中心的岗位工作职责和性质,我们对学校勤工助学岗位多以体力劳动岗位居多的现实情况进行了改革尝试,加强了勤工助学岗位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的服务工作对接,使学生参与到学生的管理服务工作当中,从中使学生体会更多管理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加强学生服务意识培养。在这一改革尝试的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服务意识有所提高,而且从侧面对于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从整体上提高了学校学生服务水平。

但是,有些基本问题仍未解决。基于我们课题的视角来看,当前独立学院教育人才培养尚存在系统性偏差,集中表现为人才培养效果与市场需求间存在差异与距离,导致这一偏差的最直接原因是自身定位不明确。我国已多次尝试引进国外先进学生管理服务模式以推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情有相当紧密的关系,这给全面引进国外经验带来了难度,大量的实际教学改革实际上仍局限于宏观或局部,没有全面提出符合国情特点的改革模式和培养方案,更没有系统总结方法。从而造独立学院中大量实施的人才培养方案仍然靠向教学、研究型母体学校一本、二本看齐,不能从根本上摆脱母体学校人才培养思路和模式的影响。

本课题组在认真剖析和研究我国国情基础上,剖析和借鉴了欧美以及中国香港地区在学生服务意识培养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重点研究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形成自己独特的服务意识培养开发模式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和解决本国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注意研究其培养模式的开发过程与方法。在研究中认识到,美国在公民服务意识培养方面的成功做法为,美国联邦政府立足于本国对公民基本道德建设的需要,从国家政策高度出发,建立起了多方协调的高校申请运行体系,其中规定高中毕业生在申请大学时必须有一定的社会服务工作经历。同时,在大学就读期间的部分奖学金申请和相关学分的认定也与社会服务相挂钩。从而在青年群体中确立了以服务社会为中心的公民基本道德理念。另外,美国联邦政府为了培养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其高校一直把培养服务社会的公民作为办学宗旨。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来培养他们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此外,通过资料收集和整理对香港高校大学生的服务意识的培养以及服务意识对就业工作的促进作用做了调查研究。香港高校经过多年欧美经验的借鉴以及自身的实践研究,建立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香港高校普遍主张个体的全面成长发展教育,采用学生发展的理论来指导实践,以服务意识促发展,帮学生顺利成人成才。同时,根据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比较关注自身教育收益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矛盾,通过借助自我实现的中介,在教育与学生需求之间达成协调。所以,在香港高校学生工作人员没有像内地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一样承当“保姆式”的角色,可以说他们真正做到了学生的人生导师,他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促使其成长为负责任的公民。因此内地高校还需花大力气借鉴香港高校就业指导观念,用发展理念、服务意识指导大学生就业,实现就业指导从被动向主动、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变,客观上也推动了高校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培养教育。

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来看,实际上都是为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对服务社会的职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来开展的。这些先进经验与成功案例的引进对目前内地高校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对形成和完善服务意识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启示与借鉴作用,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将其与内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开创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能一味的借鉴模仿。

2 “强化理论、多形式、多渠道、确保质量”的执行方式,为服务意识培养方法的完善提供真实有效的实践检验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针对课题研究中的问题,拟订了课题实施方案与计划,保证课题有序进行。选定的两个实验专业年级作为课题研究成效参照。认真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每个成员的理论水平

课题组结合学校每周的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时间,在各单位理论学习结束之后进行课题组成员的相关理论学习,每个成员都主动参加课题组的各项各次研讨、资料、收集整理,与此同时,课题组组织全体成员定时学习教育教学科研理论,学习先进、有效的思想、方法和经验。课题研究过程中,根据题研究的计划,课题组成员系统学习研究了《教育研究的设计与评估》、《学校与社区关系》、《强化职业教育服务意识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思路之一》、《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强化行业服务意识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之我见》、《加强大学生为民服务意识是高校教育工作之要务》、《强化高职院校学生服务意识培育现代服务行业人才》等等教育科研参考材料。

2.2 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课题研究

课后服务研究范文3

〔关键词〕科研课题;嵌入式;学科化服务;高校图书馆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6.025

〔中图分类号〕G2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6-0098-03

1 嵌入科研课题组服务意义

随着电子资源迅速发展,数字图书馆虽然能为用户提供的信息资源已越来越丰富,但同时也发现用户依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通过反复登录诸多相关网站,搜索、选择自己需求的信息;一些科研课题组学科专家、学者对于网上资料的查询方式和途径短时间不熟悉,他们无法在网上快速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在课题立项、课题完成过程等方面需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组织信息。另一方面,研究任务的复杂化发展,不但要求科研人员之间要实现跨国家、跨地区、跨学科、跨领域界限的交流合作,而且希望科研信息服务者能从提供一般性文献服务转变为提供学科化知识服务,以帮助解决科研活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1]。随着网络环境和数字信息资源日益普及,高校科研用户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创新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学科化服务模式,成为图书馆的努力方向。

嵌入科研课题组服务就是高校图书馆针对课题组用户的个性化需求,通过建立一支专职的嵌入式学科馆员团队,将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直接融入课题组科研(包括融入科研人员的学习、研究等环境中、直接提供到人的服务)以此来支持、协助科研,节省科研人员时间。嵌入科研课题组服务是高校图书馆为适应现代信息环境、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而推出的一种“融入一线,嵌入过程,资源到所,服务到人”服务战略[2],把图书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用户的方方面面,以用户及其需求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理念体现。

嵌入课题组服务理念改变过去以图书馆为中心转移到以用户为中心,服务时间上改变过去以到馆、电话、邮件为主的地理位置限制、上班时间限制等滞后时间限制的服务,改变为通过图书馆2.0技术,走出图书馆,以主动参与的姿态,贯穿课题始终,跟踪课题的选题立项、研究进展、成果鉴定、成果转化等一系列科研全过程。嵌入科研课题组的学科化服务改变了过去学科馆员在服务理念、服务时间、服务地点、服务中心、服务深度、服务方式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之处。

2 嵌入科研课题组服务特点

在网络环境下, 高校的科研用户群体虽然没有改变,但嵌入课题组嵌入式馆员服务与以往的学科馆员的工作中心发生了很大变化。

2.1 服务方式——主动

从出发点来看,嵌入式服务不是以图书馆为中心、以改善馆藏建设为最终目的,而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和文化。强调注重与用户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帮助用户解决问题,与用户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在新理念驱使下,让馆员从图书馆的空间桎梏中摆脱出来抛头露面,从被动性等待用户的信息要求,主动与用户联系沟通上门服务,载着重新进行的服务设置和整合的各种信息资源,积极主动深入到用户课题研究,提供深入化的信息知识服务[3]。

2.2 服务团队——高素质

面向科研服务是一种基于资源、技术、人力合作的更加复杂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人的因素有很大的决定作用[4]。嵌入课题组服务要求图书馆服务能够实施与科研工作的有效对接,必须建立高素质用户服务体系。根据现有人员设置调整,抽出水平较高的人员,专门组建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结构合理的科研服务梯队,并对服务部门的成员按专业能力进行优化分工,实行目标管理,使所有成员目标任务明确,充分调动积极性,发挥出学科馆员最大潜力,最大限度地围绕科研项目和课题发挥信息服务作用。

2.3 工作定位——与课题组一体

嵌入课题组馆员的工作定位应是与课题组一体的,这是嵌入式服务馆员最重要的特点。在课题研究中,馆员不仅是课题研究组成员,也是课题研究信息服务助手。他与课题组承担共同的工作任务,嵌入式馆员将服务内容与整个学术科研过程结合起来,对课题策划、内容分析、创新性论证、、成果评价等方面提供全过程的服务。馆员担当着课题合作者和信息服务的提供者双重身份,他与课题组承担共同的工作任务,也共同分享任务完成的喜悦与成果[5]。

2.4 服务内容——个性知识化

个性化、知识化服务是个性化服务和知识服务的统一,它以满意需求为目标,以解决方案、贯穿用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为服务特点。课题组成员无论是填表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科研人员不管需要概括性、叙述性的情报,还需要大量详尽的、专指性很强的情报信息,嵌入馆员首先做好科研人员信息助手的作用。向课题组提供该课题国内外相关科研动态,协助科研人员查找文献,及时进行文献传递,针对课题组的研究领域,提供需求的最恰当服务。

3 嵌入科研课题组服务的实现

要使学科服务真正嵌入科研用户环境,需要建立与科研用户需求的关联,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努力。

3.1 有效对接科研

在“科教兴国”战略思想指导下,大学在推动国家科技事业发展方面承担着重大责任。科研工作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图书馆领导要树立教学与科研服务并重的理念,在图书馆深化学科化信息服务中,将图书馆的服务重心向科研工作倾斜,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服务科研的任务,要深层次的支持和参与科学研究工作,让图书馆在学校科研立项、课题研究、科研成果转化中,积极参与和贡献服务。

课后服务研究范文4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基本内涵;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20-0017-05

目前,随着传统第三产业的更新升级及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强化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内涵式发展和特色发展已成大势所趋。研究者开始聚焦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建设理念、发展机理、组织体系、育人机制、师资结构和运作模式等范式,本文查阅近10年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归纳和分析,形成关于我国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建设的文献综述。

一、高职服务专业的研究现状与总体阐述

本文以CNKI全文数据库作为文献信息统计来源,分别以“高职服务专业”为关键词及“服务类专业”、“高职”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检索了从2005-2014年10年的所有载文,去除重复及无关文献,共检索到245篇文章,论文数量颁布年限见图1。

2005年以前对于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学者着眼点主要是高职专业设置及各个专业人才培养方式,随后几年我国高职服务类专业研究出现萌芽状态。2008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关注服务业及高职服务类专业的相关文章开始增多,研究成果逐年增加。2012年末国务院印发的《服务业发展“十二五 ”规划》提出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成为三次产业中比重最高的产业,推动特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随后,各个地区先后根据自身区域发展出台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实施意见,服务类院校、服务类专业作为关键词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研究成果从数量上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国家文件政策的对相关论文研究数量的增加起到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研究范畴与观点支撑

从发表的内容来看,我国近十年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高职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与教学模式探索、服务类专业与区域适应性、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服务类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等几大方面,具体见图2。

(一)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研究者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服务类专业课程研究、实训实践教学模式及相关课程研究。许锋(2008)、张蔚(2012)等对服务类专业实践教学提出建议:改变粗犷型管理,建立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融入“爱心、服务、责任、沟通”等职业素养教育,以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1][2]。陈增荣(2008)、靳涛(2011)等以某一专业为例针对服务类专业特征进行课程创新或模式构建[3][4]。陈晓琴(2011)、朱晓卓(2014)等以导游服务专业、家政服务为例尝试建立“服务技能课程教学体系”[5][6]。

(二)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培养

服务类行业的工作特点使得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更为注重服务意识和综合性职业能力。研究者从两个方面着手研究:第一,如何以服务业市场为导向,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吕晓梅(2013)认为现代服务业需要具有“创新性、环保性、信息服务性和知识性”的人才,因此院校应培养具有“多样的方法能力”及“积极的社会能力”的毕业生[7];高维春(2011)等根据高职学生就业调研就业市场,发现企业更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并初步设计了职业素质导向能力评价指标体系[8]。第二,通过分析高职服务类学生及服务行业的特点,从而探讨如何加强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与服务意识的培养[9][10]。青玮等(2013)根据目前服务类专业学生在岗实际情况,提出要培养服务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及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赵欣(2013)认为,要根据现代服务业的特征和要求建立完整的服务行业“职业人”教育体系[11];李云峰等(2013)提出高职院校要构建技术支持服务模式,为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高提供后期保障[12]。

(三)服务类专业建设与所在区域服务行业产业的发展适应性

研究者逐渐意识到市场人才需求调研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关注专业设置如何与区域发展匹配。第一,大部分研究者从区域服务产业行业就业情况分析入手,如张建国(2007)根据浙江省三大产业劳动力就业结构情况,分析得出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吸收就业能力,提出服务类职业教育发展应以就业为导向,灵活办学模式[13];李海宗等(2009)也提出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设置应为区域经济服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14];刘晓欢等(2012)认为虽然区域内第三产业的在校生数偏高,但仍然不能适应服务业需要大量就业人才的需求[15]。第二,研究者着眼于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情况的分析,如孙晓伟(2011)等指出为实现专业设置与新疆产业结构相适应,应设置与旅游资源开发的相关专业,而不仅仅局限于酒店管理、导游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专业[16];罗晓斐(2012)等以珠三角区域为例提出当前服务业类职业证书社会认同度较低,应根据区域产业结构情况进行服务类专业学生培养[17]。

(四)服务类专业体系建设研究

在统计的文献中,关于服务类专业体系研究的一共有19篇,主要集中在服务类专业群建设、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服务类专业建设推动因素及中高职衔接等方面。第一,服务类专业群建设。周丽等提出以现代旅游服务业专业群职业岗位和能力分析为依据,构建“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18];宋英邦等(2011)首次提出服务类特色专业群的概念,认为具有明显优势和竞争力并由当地最具实力的行业作支撑的专业群为服务类特色专业群[19]。第二,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王雪等(2014)对服务业与服务性职业内涵进行分析,提出服务类专业发展不应局限于某个行业,在对专业进行人才培养规划时要更注重学生的“软能力”[20];刘旭光(2013)指出服务类专业在建设中忽视了服务业特点,套用了建造业专业建设的模式,无法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21]。第三,服务类专业建设影响因素。吕胜男(2012)从旅游服务行业的特殊性及高职教育的普遍性综合分析,提出专业建设要从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的课程体系、完善的师资建设及综合评价体系几个方面共同实现[22];赵迁远(2012)、潘俊(2014)等认为技能大赛的推广举办能够推动服务类专业更适应区域现代服务产业发展需要,明晰专业定位[23][24]。第四,服务类专业中高职衔接问题。方玲玉(2011)认为中、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合理衔接的核心和重点是课程体系的衔接,要在分析职业岗位技能需求的基础上进行整体对接[25];金炳雄等(2013)以旅游服务专业为例提出中高职衔接要厘清中高职专业目标定位关系,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衔接体系[26]。

三、高职服务类专业的研究局限与应然聚焦

(一)研究局限: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研究的问题分析

综合而言,随着我国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研究越来越具有现实价值,研究成果的数量不断增加,研究内容逐渐广泛,但由于服务类专业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成果仍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

1.研究理论体系尚不健全

尽管学者们已经就服务类专业的课程与教学内容作了诸多研究,然而,由于服务类专业尚处于发展成型阶段,其课程和教学体系依然不够规范,服务类专业群的架构尚未成形。在这种背景下,要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难度很大。问题的根源就在于理论研究的薄弱,对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只有少数学者关注到服务类专业及专业群的界定、服务性职业内涵分析。很多研究成果没有理论依据,在未确定服务类专业包括的内容之前就开始分析特征,或服务类专业内涵还未分析明确就对专业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使得整个服务类专业的研究略显混乱,架构尚未成形,这阻碍了服务类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设。

2.研究方法使用仍显滞后

目前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基于现状,描述问题,提出对策。研究结果本身就是定性的材料,没有数量化,或者数量化水平较低,这直接导致重复研究严重,研究成果科学性不强,案例研究在方法设计上略显粗糙,不够完善。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持续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客观、科学的研究方法,尽管许多学者对高职服务类专业作了大量的研究,但在对与服务业发展关系、与区域适应性程度的实证研究、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研究以及与研究领域的横向比对分析等方向的研究仍缺乏让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方法及成果。

3.研究视角范围稍显狭窄

目前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实践呈跨越式发展,若要指导理论先于实践,就要加快引入及创新研究新领域、新角度。但从现有成果看,研究视角较狭窄,很多服务类专业文献理论深度明显不足,部分文章内容雷同,重复性研究严重,通常研究集中在已有成果多、研究者较多的领域,缺乏对研究内容的创新开拓。首先,由于第三产业在不同地区发展的不均衡,各地区服务类专业建设程度差别也很大,应尝试对服务类专业与所在区域产业的适应度进行考察,为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服务类专业建设对策提供依据,而大部分学者都只关注某一院校或某一专业建设程度。其次,虽然对服务类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研究成果较多,但大部分都是对课程本身进行研究,较少研究成果是根据服务类专业特色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开发或教学模式改革,没有出现一个能被服务类专业广泛接受的,突出服务类专业特点的,针对性较强的课程体系构建框架。最后,部分研究是针对服务类专业的课程与区域服务业匹配与否进行分析,或以具体职业领域为个案提出改革策略,在宏观上对服务类专业与区域现代服务业经济如何协同发展方面的研究极少。

(二)应然聚焦: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研究的针对重点

1.建构理论研究体系:深化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基本内涵

我国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很多研究还处于发展探索阶段,应加强服务类专业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完善课程体系框架、深度探讨服务类专业发展的特征、本质及规律,进行理论方面的学术创新。我国高职教育近几年才迅速扩大,主要采取了“外延式”的发展模式,急速扩张规模,对专业发生发展规律与机制研究不够,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专业“外延式”发展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只有深化高职服务类专业的特色建设,鼓励地方高职服务类专业走内涵式特色发展之路,完善服务类专业建设的体制,优化服务类专业群管理机制,加强教学制度建设,高职服务类专业才能服务于地方现代服务业的高速发展。因此,如何进行高职服务类专业内涵建设,对服务类专业发展的内在致因进行探察,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建立健全服务类专业质量保障评估体系,将成为高职服务类专业进一步探讨的重点。

2.适时调整研究重心:注重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群建设

专业群建设,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是目前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点。高职院校与产业群如何共生存同发展,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实现专业群和产业群的衔接,形成高职服务类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是地方高职院校实现高水平办学和特色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也将成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基于现代服务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及高职人才培养的层次,可考虑构建服务业类专业群:金融服务类专业群、交通运输服务类专业群、旅游类专业群、现代物流类专业群、设计咨询类专业群、商贸服务类专业群、电子商务服务类专业群、家庭服务类专业群,同时对如何建立不同发展阶段的服务类产业高职专业群分类教学模式进行理论探讨。加强专业群合作机制的研究,尤其是对政府主导下的跨校强强联合专业群建设,共享实践教学体系、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果与经验等问题进行探讨,以寻找有效的合作方式。这将对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3.引入协同研究思维:加强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专业与产业协同发展本身就是较难控制的动态系统,加之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设置较广,无疑使服务类专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研究难度增大,这也是对服务类专业与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研究成果较少的原因。未来十年,职业教育与产业的协同发展应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正确地认识高职服务类专业与产业为什么要协同发展,在协同发展中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专业的发展。学者的研究视角应多关注服务类专业群与地方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提出结合地方经济社会与服务业发展方向的,能够推进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设置布局调整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根据现代服务业结构调整变化、技术进展和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跨校、跨区域强强联合,使专业发展与区域现代服务业真正实现协同发展。

4.立足现代研究视角:强化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组织体系

随着服务业迅速发展,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招生数每年都呈现大规模的增量,如何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保证和提高质量成为当前现实的问题。研究者应从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视角,按照专业建设运行―组织―管理―监测―考核的研究路径,自上而下对服务类专业组织体系建设进行梳理,综合借鉴有关经济学、现代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及研究方法,为服务类专业创新研究寻找理论支撑,通过实证、定量研究进行相关的模型构建和理论提炼,充实服务类专业研究框架体系下的各个细分领域,促进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体系的完善和研究水平的提高。

5.拓展比较研究视野:借鉴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的国内外建设模式与实践经验

高职服务类专业研究不应只着眼本区域,本院校,而应拓宽研究区域,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服务业发展及服务类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对比研究,找出规律。对高职服务类专业地区教育发展、中高职衔接、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等众多领域进行分析研究,以资借鉴,进一步深入挖掘服务类专业的本质特征。这有利于研究者在结合研究地实情后,对专业建设中的资金、信息、技术、师资、管理等因素进行更有效的配置,为打造区域特色服务类专业研究基地提供理论基础。

参 考 文 献

[1]许锋.工学结合模式下实践教学全过程督导的探索――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类专业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08(11):37-39.

[2]张蔚.对高职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证研究[J].职教论坛,2012(8):72-74.

[3]陈增荣,王星飞.高职院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建设探微[J].职教论坛,2008(5):35-38.

[4]靳涛.关于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改革[J] .职教论坛,2011(11):44-46.

[5]陈晓琴.“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导游服务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3):146-147.

[6]朱晓卓,陈延.基于岗位胜任力的高职家政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2014(1):14-15.

[7]吕晓梅.服务类高职院校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13(3):42-43.

[8]高维春,谭 旭,黄双龙,罗美苑.职业素质导向下高职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1(7):58-61.

[9]徐初娜.高职服务类专业学生求职技巧的训练与指导[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6):13-14.

[10]青玮,刘艳.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与服务意识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12):126-127.

[11]赵欣.高职院校服务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特点及培养思路探讨[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3(12):43-45.

[12]李云峰,施元忠.高职教育“售后服务”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3(11):112-114..

[13]张建国.浙江服务类职业教育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7(7):142-145.

[14]李海宗,郭欲丹.关于浙江高职教育专业建设问题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54-55.

[15]刘晓欢,陶济东,向丽.湖北省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19-23.

[16]孙晓伟,王金生.新疆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2011(6):18-21.

[17]罗晓斐,张晓燕.高职院校素能结合型服务类专业人才模式初探――以珠三角对外贸易行业为例[J].当代经济,2012(10):88-89.

[18]周丽,白娟.专业群背景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以现代旅游服务业专业群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研究,2013(9):24-29.

[19]宋英邦,刘雪晖,王冬梅.构建高职服务类特色专业群探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1(2):11-12.

[20]王雪,徐国庆.服务业与服务性职业分析及其对高等职业教育启示[J].职教通讯,2014(16):70-73.

[21]刘旭光.高职院校服务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12):124-125.

[22]吕胜男.旅游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2(9):74-77.

[23]赵迁远,田旺军.技能竞赛推动高职饭店服务类专业建设的启发与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2(17):20-22.

[24]潘俊.技能大赛背景下导游专业建设的优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5):57-60.

[25]方玲玉.中、高职现代服务类专业衔接问题初探[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66-68.

[26]金炳雄,吴盈盈.中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衔接的抽样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浙江省中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3(4):89-92.

课后服务研究范文5

关键词: 高校信息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图书馆在教学科研中的地位

高等学校是我国科学研究中一支重要力量,学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往往是衡量高校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特色化的数字化的文献信息资源,可靠的信息服务系统,为高校教学及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提供有力的保障,帮助科研人员快速了解最新信息,多出成果,快出成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建设经费的大量投入,学校科研条件明显改善,科研力量日趋集中,各高校研究人员承担重大科研课题的能力不断加强。而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海量的信息给科研人员获取所需的信息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科研人员迫切需要经过分析、处理后有用的、及时的信息,需要新型的信息服务体系。这些变化,给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一方面,图书馆馆员参与到科研课题中来,既节省课题研究人员的时间,又加快科研进程,提高科研效率;另一方面,对图书馆来说,既开拓了服务领域,又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

二、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途径

1.科技查新。高校图书馆员利用本校丰富的文献资源,通过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等手段,运用综合分析和对比手法给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成果、科研课题是否具有先进性、实用性及新颖性,给科研人员提供课题立项依据,避免重复浪费,为科研成果的鉴定、报奖提供文献依据。在科研课题立项前,通过查新对课题进行国内外科技文献的检索、综合分析、评价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本课题领域发展现状和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科技查新作为科研活动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鉴定、评估验收和技术转让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网络环境下的定题信息跟踪服务。虽然网络信息资源及馆藏资源日益丰富,可在更大范围内满足教师及科研人员的多元化需求,但也给他们查找所需资料带来困难。因此,图书馆可利用网络进行信息跟踪服务,即在自己的门户网站上设立“课题跟踪”服务平台,旨在利用快速的校园网络环境和图书馆丰富的数字化资源来实现对学校的重点科研课题的文献信息保障。需要此项服务的课题研究人员,只要通过图书馆的门户网站填写好课题申请单,经图书馆相关部门审定后,就可建立其相应的课题档案,然后通过自己的登陆密码直接获得该课题从课题立项到结题的全过程信息跟踪服务。

3.开展深层次的信息加工,开发二、三次信息资源。根据课题要求,图书馆馆员利用网络资源、馆藏资源,从各种信息资源中摘录、挖掘有关信息,运用信息重组技术,编制新颖独特的各学科专题数据库、文摘数据库、专题索引等二次文献。围绕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的需要,跟踪互联网上本学科研究的动态信息,建立本学科的网络信息库,通过大量原始文件的集中收集、阅读分析及研究论证,编制研究报告、综述等综合浓缩的三次文献信息。

4.信息导航服务。高校图书馆可利用WWW网开展信息服务,用在主页上链接的方式建立信息导航系统,把从馆藏资源、网络资源中检索到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整理出有序的信息或建立专题数据库,上载到该主页,还要不断将检索到的最新信息上载到该主页,同时还可以在该主页上增加以下内容:与科研课题相关的参考书、检索工具、检索指南等;与科研课题相关的学科核心期刊的现刊目次;在该网页上连接一些常用的网址。使科研人员可随时随地的通过联网计算机输人该网页的网址,进入该网页,及时了解相关学科的国内外前沿和进展情况,方便、快捷地获取有效的、准确的信息,节省有限的时间和精力。

5.对高校科研人员信息需求的研究。高校科研人员承担着学校各个领域的研究课题,为提高质量,他们需要了解掌握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专题研究信息的需求也较为迫切。他们对国内外最新的发表的论文、专著、交叉性新学科的有关资料最为关注。因而高校科研人员对文献信息的需求表现出具有深度、广泛、新颖以及信息量大的综合性的特点。只有了解了科研人员的信息需求特点,才能更好为科研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6.高校科研人员的信息培训。信息培训教育包括信息知识教育,理解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及信息技术的掌握等内容。广泛地经常地开展科研人员信息培训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图书馆理论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的方法,分期分批对科研人员进行网络、光盘、联机数据库等检索系统使用方法的培训。结合具体课题,指导科研人员制定最佳检索策略、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利用各种专业数据库及计算机终端获取所需信息。在时间中增强科研人员的信息意识,使其掌握和了解计算机技术、检索方法、复制技术等,从而促使科研人员信息需求满足程度的提高。

总之,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提高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除了具备图书馆学知识,了解本馆馆藏外,还须有比较强的信息吸收、信息处理和信息研究能力,掌握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的技能,能胜任较深层次的文献加工、文献咨询工作。要具备这些能力,高校图书馆应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馆员通过多种途径,强化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及操作技术,提高外文科技资料的阅读及编译能力,支持馆员参加信息服务领域内的学术活动和课题研究,使其在实践中有效地提高综合素质。为学院教学、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课后服务研究范文6

过去五年,在国务院办公厅的领导和指导下,学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机关党组《关于加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工作的意见》,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在行政体制改革研究、协助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创新、推动行政科学发展等方面又取得了新的成绩,咨询参谋作用进一步发挥。学会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社会组织。

──围绕政府中心工作进行课题研究,形成了一些对政府决策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每年年初,我们在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精神的基础上,拟定出年度研究课题,报国办批准后组织实施。年中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新的部署和要求,随时对这些课题进行调整。五年来,共完成研究课题31个,涉及政府职能转变、机构改革、绩效管理、信息公开、城市综合执法、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政府机制创新等方面,其中20个研究成果由国务院和国办领导同志批示有关部门和地方参考。

──主动协助部门和地方政府进行管理创新,把研究和政府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这是五年工作中的一个创新和亮点。先后为环保部、工信部、质检总局、国管局、林业局、国家公务员局等部门进行了有关课题的研究。协助北京、福建和青岛、哈尔滨、太原、唐山、苏州、北京西城区、天津和平区等地方政府进行了管理创新的方案设计和实施协助。协助中,共同调研,提供信息,组织联合攻关,了解和部分参与实施工作。通过协助,使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效果,受到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普遍欢迎。

──根据领导需求提供信息,办好刊物杂志。学会提供给国务院和国办领导同志参考的信息刊物《专家建言》、《行政信息专报》坚持“短、实、快”,开办以来共刊发各类信息和建议270条,成为学会向国务院和国办提供参谋咨询的“直通车”。《中国行政管理》杂志贴近政府中心工作,突出用稿重点,注重自身特色,不断提高学术品位和实用价值,继续保持了全国政治类刊物第一位的地位。

──广泛联系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搞研究。横向上,我们与中央编办、国务院法制办、国务院参事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行政学院建立了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的机制,签定了合作协议,组织了重点课题的共同攻关,联合召开有关问题的研讨会。纵向上,加强了和各地行政管理学会、研究机构、大专院校的联系和合作,先后就政府绩效管理、政府流程再造、政府效能建设、行政服务中心运行、蓝色海洋经济区等问题与地方学会联合开展课题研究。我们还召开了全国行政管理学会联络会议,与各省、区、市行政管理学会签定了《关于加强各行政管理学会之间联络合作工作的协议》。继续进行了国际交流,多次联合举办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接待国外行政管理学会来访8次,派人参加国际性的会议活动10次。学会咨询参谋服务平台、学术研究交流平台、国际经验借鉴平台的“三个平台”作用得到发挥。行政管理学科研究进一步开展,取得新的成果。

──加强学会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抓机关学习,抓业务培训,不断充电,增强理论水平、调查研究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建立健全学会的规章制度,规范学会的各项活动。调整学会内部机构,对学会机关六个部门进行了定职能、定人员的“两定”工作。加强了对学会六个分会的指导和管理,不定期听取分会汇报,及时对分会工作提出要求。坚持党的生活,发挥党支部的作用。

学会五年来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国务院及国办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广大理事、会员共同奋斗的结果。与国务院、国办的要求相比,与形势任务的发展相比,与学会发挥作用的潜力相比,我们还存在许多不足。比如,研究成果和实际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对领导的参考价值还不高;机关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调研水平、文字综合水平与研究工作的要求不太适应;对各分会的指导和对队伍的管理还不够有力等。我们要总结经验,查找差距,分析原因,汲取教训,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把学会办得更好。

几点体会

过去的五年,是学会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五年,是各项研究工作和学会建设取得成果的五年。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体会颇多,其中主要的有:

一、只有不断端正办会方向和调整工作定位,才能发挥优势,有所作为。学会换届后,国务院机关党组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工作的意见》。我们把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放在落实《意见》的第一位,确保学会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管是学术研究、理论探讨、对外发言、办刊出书,都始终做到符合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符合政府中心任务的要求。在工作布局上,从学会的现状出发,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坚持少而精、短实快,搞有效劳动不搞无效劳动,搞有用研究不搞无用研究,搞应急研究不搞泛泛研究,宁肯数量少也要质量高。

二、只有坚持有用管用,才能使研究工作卓有成效。学会不能为研究而研究,不能为追求课题数量而研究,主要看研究对政府工作的参考价值和对实际工作的有用度。有用管用是研究成果的基本判断标准。为此需要突出重点,按政府要求开展研究,研究跟着政府工作的轨迹走;需要抓住热点,即政府的关注点、市场的聚焦点、群众的议论点;需要攻克难点,在解难克难上多出主意、多出成果;需要弥补空点,在政府研究机构之外拾遗补缺;需要多做实点,协助部门地方创新管理,为部门地方服务。

三、只有围绕中心,才能使研究工作更加贴近政府工作的实际。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有较长历史阶段的中心,也有一段时间的中心。围绕中心,既要着眼党和国家一个历史阶段的中心,又要立足一段时间的中心,即着眼长远,立足当前。围绕中心,需要了解中心,弄清中心,跟着中心走,即脑子里装着中心,研究中紧贴中心,研究成果服务中心。

四、只有不断创新思维,才能用新的理念催生新的成果。观念更新是研究成果创新的前提,也是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要学习了解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社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主要问题。只有这样,思想才能跟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研究才能产生新的火花和新的亮点。

五、只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使学会成为研究工作的桥梁纽带。各方面主要是四方面,即理事会员的积极性、地方学会的积极性、分会的积极性、机关的积极性。重视理事会员并多向他们提出任务建议,使理事会员的研究和学会的总体研究形成一盘棋。向地方学会通报情况、提出研究课题建议并和他们一起开展合作研究,使学会的研究和地方学会的研究形成一股绳。学会六个分会各有侧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学会机关起着协调沟通作用,重在精心组织,发挥所长,鼓励出有用成果。

六、只有进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才能使研究科学有序。研究工作既有长计划又有短安排,还有应急之作;不断转变调查研究之风、转变文章撰写之风,切忌华而不实;坚持少而精、短实快,不搞无效劳动,避免无益劳动;课题报告从参阅对象主要是领导同志这一特定范围出发,重实求短,切忌大、空、长、平。日常管理,要求大家要干事、干有用的事;宁肯少干事不能乱干事,绝对不允许出问题、捅搂子,给国办抹黑;政治上严把关,不唱反调不搞噪音。行政上严格管理,纪律约束、制度约束、组织约束,为组织负责,为每一个同志负责。

对今后五年工作的建议

党的十对新的时代条件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的基本要求,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奋斗目标,是今后五年党和国家工作的基本依据。今后五年学会的工作,建议以十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部署和中心任务开展研究,力争形成一批对领导工作有较高参考价值和对实际工作有较多用处的研究成果,把学会的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从这一总体要求出发,建议今后五年学会要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抓学习。只有学懂弄通中央精神,研究工作才有方向;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研究才能跟上形势任务的需要。为此,要把建立学习型学会作为今后五年学会工作的第一要求,经常学习党中央、国务院的精神,经常了解政府工作的部署和进展,做到全局在胸、目标明确。要学习各方面的新知识,包括历史、哲学、经济、文化、外贸等。除了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多到基层进行有的放矢的调查研究,多到群众中去吸收精神营养。要健全学习制度,严格学习要求,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

第二,抓应用。研究课题的设定和组织都要从政府工作的需要出发,研究政府需要解决的和需要政府解决的问题。一个有用课题抵得上十个无用课题,课题研究求实求用不求多、不求杂。学会机关每年力争形成三到五个对国务院领导和国办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研究课题就是实实在在的成效。研究务必和实际工作相结合,使研究成果真正化为政府管理创新的实践。

第三,抓重点。研究安排上,要把主要精力和人力放在重点课题方面。研究内容上,要紧贴建设创新型政府、机构改革、管理创新和机制优化,围绕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整合、政府运行通畅、政府方式优化、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作风转变和节约型政府机关建设等方面。重点应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不断调整,使研究工作和政府实际工作贴得更紧。

第四,抓服务。学会的研究是为国务院和国办服务的,也是为各部门和地方政府服务的,同时还是为企业、为社会、为农村、为基层、为学界服务的,这些服务相辅相成,融为一体。学会要有服务意识、服务机制和服务能力,从课题拟定、调查研究、成果使用等方面都要考虑服务对象的需求,并将服务效果作为检验和改进学会工作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