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组现状分析范例6篇

教研组现状分析

教研组现状分析范文1

摘要:目前高校海外归国教师党建状况研究较为缺乏,运用R软件和

>> 高校归国教师在逆向文化冲击中的职业价值回归 高校留学归国教师绩效评价指标及实证研究 高校海外归国青年教师思想动态及政治倾向调查 我国教师工资发展水平状况分析 高校引进海外归国人才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1世纪以来我国教育学领域“教师”选题的研究状况与分析 广东部分高校教师思想状况分析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素养状况调查分析 探究分析高校教师养生与健康状况 地方高校教师教学投入状况调查分析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状况分析 海外员工思想状况分析及对策 一个中国教师的海外课堂教学案例 加强高校党建 提升教师政治素养 高校研究生社区党建状况研究 我省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状况调查与分析 我国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研究Meta分析 甘肃省高校体育教师健康状况分析 北京某高校中青年教师健康状况分析 豫北高校教师自评健康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EB/OL〕.(20070525 ) 〔20150125〕 ..

〔3〕.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EB/OL〕.(20141230 ) 〔20150120〕 .http:///jsxw/201412/t20141230_6368798.htm.

〔4〕江珍珍.大学生政治认知现状及对策探析〔J〕.学理论,2010,(31):263-264.

〔5〕马超,凌文辁,方俐洛.企业员工组织政治认知量表的构建〔J〕.心理学报,2006,(1):108-110.

〔6〕唐文睿.政治人模铸的理论基石――对政治认知在公民政治素质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144-147.

教研组现状分析范文2

作者简介:

周远忠(1970-),男,贵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建筑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建筑工程等领域研究,(E-mail)。

摘要:

为了快速分析和判断土体的力学状态,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需要,文中将土体视为特殊的复杂系统,根据系统的结构与状态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结构状态分析方法。根据工程土体力学条件的变化及其对土体微观结构产生损伤的特点来分析土体的工程力学状态,预测土体工程力学行为。文中将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成结构状态分析、教学组织和工程问题分析3个模块,并以贵州红粘土教学为例进行实践和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结构状态;系统;土力学;红粘土;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TU13;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1-0087-04

土力学是土木建筑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土力学知识在建筑、公路、铁路、市政等工程建设,地基处理,基础设计和工程边坡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土体内部的物质成分和结构特征十分复杂,土体存在较强的散体性、多相性、变异性和随机性,因此,只有根据土体微观结构力学状态之间的特殊关系,结合工程实际,才能快速、科学地分析和预测土体的工程力学状态,提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具体措施。如何结合不同地区的工程条件和学校具体教学条件,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土力学工程问题进行探索性思考,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工程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结构状态分析方法

(一)方法的提出 

系统是“相互作用的多种元素的复合体”[1],具有多元性、相关性、开放性和整体性等特点。系统可以无限大,也可以无限小,其内部结构(子系统)与状态之间具有特殊的对应关系[2],这是“不变”之处;系统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信息、能量交换,其存在状态和运动形式也随之变化,这是随时在“变”之处。“变”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变”与“不变”的矛盾是事物向前发展、不断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3]。可见,系统特殊的物质结构对应着特殊的物质状态如力学状态,

这就是系统的结构状态原理。土体因岩石风化而成,是由土中固体颗粒、水和气体组成的多孔隙物质系统,具有不同于岩石的微观结构、物理力学性质和宏观材料功能。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内部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特点,系统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使系统发生各种物质、能量、信息、状态变化并以各种特殊形式运动[4]。土体微观结构特点与宏观力学状态之间存在特殊内在关系,土体的力学状态变化将对土体微观结构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工程土体的力学条件变化及其对土体微观结构可能产生损伤的特点分析土体的工程力学状态,预测土体工程力学行为[5],这就是土力学的结构状态原理。根据土力学的结构状态原理设计教学方案组织教学,形成土力学的结构状态教学方法。

(二)教学方案设计

按照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改革思路,应用系统物质结构功能原理,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能力、较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为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案。教学方案包括结构状态分析模块、教学组织模块和工程问题分析模块。

1.结构状态分析模块

结构状态分析模块从地质成因、物质成分、微观结构、微观构造4个方面探寻土的物理性质、水理性质、力学性质和剖面特性,进一步分析土的强度、变形等宏观工程物理力学特性,从而架起微观与宏观、物质结构与工程力学状态之间的桥梁。

2.教学组织模块

教学组织模块把教学视为由教师与学生共同组成的系统,该系统受学校、社会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从教师、学生、外部环境等3个方面构建整体教学系统:教师系统包括理论教学、思维教学和实践教学等3个环节;学生系统由问题、听课,复习、总结,作业、讨论,现场参观,室内实验,工程分析等6个环节组成。整体教学系统将教与学、内部与外部、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创新结合,形成有机的教学组织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形成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逻辑关系如图1所示。

3.工程问题分析模块

工程问题分析模块总体上由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组成:定性分析包括地质力学分析、工程控制分析、系统科学分析、非线性分析、不确定分析和信息技术分析等6种定性分析思想和理论;定量分析包括室内试验、现场测试、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反演分析和智能计算等6种定量计算与分析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是围绕工程问题,按照工程勘察、问题机理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工程方案等4个环节展开。整体分析系统将定性与定量、勘察与设计、分析与计算、问题与方法结合,形成特殊的工程问题分析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形成解决勘察、设计、施工、管理等工程问题的工程方法。

工程问题分析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问题意识,包括对工程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系统科学、非线性科学、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工程研究、勘察、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工程应用的目标是提出切实可行的工程方案,而提出方案的过程需要一个不断发现和分析问题的研究过程。在教学中要注意研究和应用的关系,创新与实践的结合,采用工程案例方式进行分析。

二、教学实践

以贵州红粘土教学实践为例,说明结构状态分析法在土力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学方案

1.红粘土结构状态分析模式

任何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都取决于其自身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特点。红粘土作为长期特殊地质过程的产物,有其特殊的物质组成成分、物理力学特点和宏观工程力学特性。红粘土是一个特殊物质系统,由系统的结构状态原理可知,结构状态和力学状态必然对应,即红粘土的宏观工程力学特性必然对应着特殊的微观结构模型,宏观工程力学特性反映微观结构特点,微观结构状态决定宏观工程力学状态,进而决定客观工程力学特性。把红粘土的物质成分和物理力学特性相结合,探索相应的微观结构模型,并由此分析和预测红粘土在相关工程条件下的宏观工程力学效应。

2.红粘土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有两种形式:一是教师通过现场拍摄照片或录制课件进行室内理论讲解;二是先进行室内理论讲解,再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和案例分析。理论讲解主要包括微观结构与抽象模型对比分析、微观结构与宏观构造对比分析和微观结构的宏观工程力学效应分析3部分内容。

其一,红粘土微观结构与抽象模型对比分析。将扫描电镜获得的红粘土微观结构图和红粘土“集粒”结构模型示意图进行对比,该模型将红粘土的微观骨架抽象为由若干个“集粒”组成,每个“集粒”由无数个不同形状的粘粒以不同连结方式聚集而成[6],粘粒之间由结晶化的强结合水和无数细小的游离氧化铁以颗粒或膜的形式相连结,而“集粒”之间则是由强结合水和弱结合水粘结力、范德华力、相互间静电引力和胶体的胶结力共同作用连结,其中强结合水粘结力和胶体的胶结力占主导地位。“集粒”之间的连结力较“集粒”内部粘粒之间的连结力小得多;因此,“集粒”在外力作用和孔隙水压力等因素作用下可以被分开并移动。

其二,红粘土微观结构与宏观构造对比分析。将现场拍摄的红粘土地区建筑工程深基坑开挖施工现场照片与红粘土微观结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红粘土地基颜色变化、软硬状态、基岩起伏等剖面特征和保证工程施工安全支护措施。教师通过微观结构分析、抽象结构的构建、现场图片展示等方式组织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实现从微观原因向宏观现象转变,以及从宏观现象的好奇与发现向微观本质的探究与总结转变,实现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交替使用。这种思维的训练过程对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其三,红粘土微观结构的宏观工程力学效应分析。由于粘粒表面带负电荷,能吸引带正电荷极性水分子,土中固体颗粒之间由水和铁质胶结物胶结而成。红粘土“集粒”内部结合牢固,相对一般同等含水量的粘性土(或软土)而言,强度较高,但压缩性较低,其变形破坏形式主要为“集粒”在外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塑性剪切滑移运动,而“集粒”本身一般并不被破坏。由于从上到下土中含水量逐渐增大,有效含铁量逐渐减小,故红粘土具有上硬下软的“反剖面”和“软基座”工程特性[7-8]。

3.红粘土工程问题分析模式

红粘土是工程性质特殊的区域性土,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之前,教师要精心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比如工地现场教学,教师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工地的具置、如何去工地,以及现场讲解等实际问题。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式教学模式为好,如:红粘土深基坑中出现个别桩开挖很深都是稀泥,而相邻桩却只有几米深就见到岩石?为什么红粘土地基上修建房屋采用浅基础时只要挖到“老底子土”就行了,不宜再深挖?为什么红粘土会出现与碎石土、粉土、砂土相反的上硬下软现象?为什么红粘土含水量那么高但承载力也那么高?红粘土地基的沉降量如何计算?在这些问题的提出与分析解答过程中渗透设计好的教学方案,让学生在解决红粘土工程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奥妙和领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效果

教学实践证明,上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案符合贵州红粘土教学实际,学生对红粘土的微观结构和工程特性理解深透,能够较好地处理红粘土的工程问题。文中提出的教学原理和方法已取得了一定实效,同时也对教师教学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要求较高。比如组织现场教学,教师不仅要与施工现场负责人员作好充分的专业教学准备和现场安全方面的沟通,而且要对学生做好安全教育,防止在施工现场发生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结语

结构状态原理是物质系统的客观规律,结构状态分析方法是从物质系统内在规律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思维方法,其应用十分广泛。根据工程土体的力学条件变化及其对土体微观结构状态可能产生损伤的特点来分析土体的工程力学状态,预测土体工程力学行为,并将土力学课程的教学方案设计成结构状态分析、教学组织和工程问题分析等模块,以贵州红粘土教学为例进行实践和探索,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何结合实际,将结构状态分析方法推广应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好的学习和工作效果,是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国志.系统科学[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许国志.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3]吴今培,李学伟.系统科学发展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李士勇.非线性科学与复杂科学[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出版社,2006.

[5]周远忠.探究性思维及其在土力学教学中的应用[J].福建论坛,2008(10):201-202.

[6]谭罗荣,孔令伟.特殊岩土工程土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7]廖义玲,朱立军.贵州碳酸盐红土[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8]《工程地质手册》编委会.工程地质手册[M].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Analysis method and teaching practice of soil structure state

ZHOU Yuan-zhong

(College of Material and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P. R. China)

Abstract:

教研组现状分析范文3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关键课程;教学模式;有效衔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4-044-02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已经较为成熟。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如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已经形成了中高职职业教育衔接的办学体制和模式。这些国家均从构建国家职业教育体系的视角,将中高职衔接作为教育均衡和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并在法律、制度和教育体制方面加以确立。经过多年的实践,课程、教材和教学模式及其运行已经非常成熟。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09年来,国内关于中高职衔接的学术论文近百篇,相关的硕士论文近20篇。2011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和许多省、市、自治区已有近50项相关课题研究立项。2008年,国家教育科学“十二五”已将两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作为教育部规划课题立项,结合教育部文件要求,许多省、市、自治区已将相关课题研究在省内立项。同时,《中高职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有效衔接研究与实践》已作为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立项。上述课题研究的相关研究成果多数集中在中高职衔接中的人才培养,专业定位、课程、教材、招生及其一体化教学管理方面,少数研究成果涉及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由此看来,中高职衔接的有关基础理论研究已经相对成熟,而政策、办学体制、管理模式以及人才培养方面的可操作性研究成果尚为不足。

浙江省属我国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也取得了较大成就,现有高职院校45所,中职校530所左右,大部分高职院校均与相应中职学校联合举办“3+2”教学班,客观上形成了一体化办学的现状。

二、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 农业产业升级背景下浙江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供需分析。主要包括:浙江省农业产业升级的主要特征,人才需求的数量、结构、层次、规格、类型和要求,浙江省涉农中高职业院校的分布、专业布局、近三年招生及毕业生数量,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质量,农业产业升级背景下浙江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需缺口。

2 浙江省涉农中职与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中高职衔接的沿革及取得的成果,中高职衔接的方式、路径,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专业定位及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教材的对接、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培养,中高职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 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地区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主要包括:中高职衔接的方式、政府政策支持、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和利用、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教学标准设计、中高职衔接对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作用,中高职衔接的成功案例分析。

4 中高职衔接的相关理论研究。主要包括: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下中高职衔接中不同利益主体的博弈均衡分析,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下中高职衔接的脆弱性模型、指标因子、预警与防范,产教结合、校企合作下中高职衔接在自组织作用下的技术与知识外溢效应。

5 浙江省职业教育中高职衔接的政策研究。主要包括:招生政策、专业设置及审批政策、经费投入政策、不同类型职业院校分类指导政策、职业院校教师的资质与培养政策、办学水平评估政策、职业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与集约化发展政策。

6 浙江省涉农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教育专业布局与调整。主要包括:农业职业教育链与产业链对接及融合的现状分析,职业教育对浙江省农业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分析,农业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对接下涉农专业布局与调整的原则、方式、政策和路径,中高职衔接下的专业群建设。

(二)研究方法

1 实证研究。采取问卷调查、重点访谈和实地考察,调查大样本将覆盖浙江省80%的涉农中高职院校。在大样本调查的基础上,选择3-4所高职院校,6-8所中职校进行重点考察和访谈。

2 比较研究。面向国内外对中高职衔接教育的典型案例进行归纳和整理,从制度、体制、机制、办学方式以及职业教育要素衔接等不同层面选择若干典型案例进行系统的比较和分析。

3 数量分析。对中高职衔接的不同利益主体博弈模型方面进行数量分析,建立智猪博弈、斗鸡博弈和囚徒博弈模型,进行相关利益主体的均衡分析。

4 规范研究。它包括总体和专项研究。总体研究包括:国内省、市、自治区和浙江省中高职衔接下的政策研究。浙江省中高职衔接下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创新。专项研究包括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观光农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和关键课程的原则、教学标准、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及教学活动的对接等。

三、研究步骤

第一步,以浙江省区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依据,充分体现职业教育为区域产业服务的原则,采用问卷调查、资料查询、重点访谈、现场考察等调研方法,全面掌握浙江省不同层次和规格技能型人才的供需分析,形成调研报告。

第二步,浙江省涉农中职与高职衔接的现状分析。采用上述调研方法,全面掌握浙江省涉农中职与高职独立办学、中职与高职合署办学以及县级职教中心的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尤其是关键课程和教学模式衔接的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第三步,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职教体系的现状分析。采用资料查询等方式,系统分析国内外职业教育发达国家职教体系的形成、政策支撑的特征,国内中高职合理衔接的成功做法,形成案例汇编。

第四步,浙江省中高职衔接的组织与制度建设。在以上研究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涉农中高职办学现状,提出一体化办学模式,集团式、联盟式的组织构建。

第五步,浙江省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观光农业专业的中高职衔接下关键课程建设。该步骤为本课题研究的重心,课题组将组织相应研究团队,针对上述专业的关键课程进行课程衔接的总体研究,其中,衔接的原则、方式、课程定位和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材等课程要素的融合将是研究的重点。

第六步,中高职衔接下的浙江省涉农中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教学模式涉及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是研究的重点。

第七步,浙江省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下的职业教育资源的重组和优化配置。根据不同区域农业产业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职业教育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的建议。

四、本项目特色与创新

(一)本项目有三大特色

第一,面向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课题研究。研究紧密围绕浙江省农业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和规格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力求体现农业产业链与职业教育链的对接,同时考虑不同地区农业产业和职业教育的现状,研究成果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第二,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的课题研究。研究根据浙江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对不同层次和规格技能型人才需求,围绕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休闲农业专业的关键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研究,同时引领其他涉农专业中高职衔接下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第三,政策、理论和操作层面相互衔接的课题研究。研究既有政策层面的建议,又有理论层面的支撑和操作层面的具体实施方案,最终落脚点在于面向浙江省区域农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浙江省职业教育的整体发展与提升。

(二)本项目有三个创新点

教研组现状分析范文4

【关键词】尿毒症;血液透析;心理状况;影响因素

随着近年来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以及人们生活饮食习惯的转变,尿毒症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血液透析治疗是目前尿毒症的常用辅助治疗手段,而患者处于对疾病的恐惧以及治疗的陌生、经济方面的压力,在透析治疗过程中往往生活质量较差,严重影响患者康复进程及治疗效果[1]。本组研究旨在探讨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早期的心理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筛选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尿毒症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行血液透析的非尿毒症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尿毒症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9例,年龄在29岁~70岁,平均年龄(50.2±4.1)岁,病程时间3个月~2年,平均病程时间(6.8±2.3)个月;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51.5±4.5)岁,病程时间3个月~10年,平均病程(7.0±1.8)个月;所有患者对本组研究完全知情同意,已通过我院伦理道德委员会审核,均为血液透析早期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实验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调查所有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重、身高、受教育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疾病史、家族史,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两组患者心理健康状态,评估所有患者血液透析早期的心理状态,并应用回归分析Logistic方程计算患者透析早期心理状态的相关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IBM SPSS 19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应用( ±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P

2.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早期心理状态评估结果

尿毒症患者躯体化因子(1.82±0.46)、抑郁因子(1.83±0.45)、焦虑因子(1.63±0.42)及总评分(148.16±40.32),对照组患者躯体化因子(1.43±0.42)、抑郁因子(1.51±0.62)、焦虑因子(1.35±0.42)及总评分(128.81±32.05),尿毒症患者血透早期心理状态明显较对照组差,P

2.2 尿毒症患者早期的心理状态影响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B=-00.58 Wald=18.35 P=0.034)、文化程度(B=-0.57 Wald=11.34 P=0.011)、疾病阶段(B=1.001 Wald=14.50 P=0.002)、药物治疗(B=0.87 Wald=16.79 P=0.008)以及是否合并精神疾病是影响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早期心理状态的主要因素。

3.讨论

尿毒症即急性或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病情进展至严重阶段时,体内代谢废物的蓄积以及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导致患者内分泌失调,进而引发全身性病理反应表现为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2]。尿毒症患者临床根治性手段为肾脏移植,但受肾源以及免疫排斥反应的影响常导致预后结局较差,因而体外透析治疗是目前尿毒症最常用的辅助治疗手段,但受多方面影响,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往往心理状态较差,生活质量较差[3]。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尿毒症组患者各项心理状态评分明显差与对照组,而影响因素分析主要与患者年龄、受教育程度、疾病阶段以及药物治疗有关。通过回顾分析可知,尿毒症患者的全身中毒症状对与疾病认知程度不高,受教育程度低下的患者具有直接影响,患者出于对疾病的恐惧以及治疗的陌生,疾病阶段不同则临床症状、体征也存在交叉差异[4],因此患者易受到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疾病阶段的影响,极易萌生焦虑、抑郁、恐惧紧张等不良情绪,同时透析是一种长期治疗手段,患者需定期进行血液透析清除代谢废物,这便给患者家庭经济方面带来沉重压力,这种经济压力也可导致患者产生焦虑、忧愁等不良情绪[5]。

综上所述,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早期心理状况较差,而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尿毒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临床应加强对尿毒症患者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改善患者心理状况。

【参考文献】

[1]王秀丽,段文玉,张星,等/社会支持水平对持续性血液透析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3):263-265.

[2]罗世香,姜巧丽,张云,等/血液透析病人主要照顾者照顾行为与照顾负荷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7B):1848-1850.

[3]周桂凤,阚旺媛.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临床护理杂志,2013,12(2):20-22.

教研组现状分析范文5

关键词:基层学术组织组织模式运行机制组织设计

一、现状与背景分析

普通工科院校的基层学术组织是按学科、专业设置的基层教学和科学研究、以及服务性的学术组织,基层学术组织中的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直接面对师生,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进行学科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培养等项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管理、发展功能,对于普通院校来说非常重要。特别是在目前状况下,一方面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院(系)管理的力度加大;另一方面是:近年来,普通院校开始实行学院制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学校(学院)-系”两级管理形式,转变为三级管理形式,主要的类型有:“学校(学院)-学院(院系)-专业系(教研室)”型式。不可否认的是,若我们仅追求形式,充实内涵不够,则可将这种形式看作是传统结构的“升级版”,其中的大部分学院仅是院系的翻版,而专业系仅是“大教研室”,虽然组织名称发生了变化,但组织文化、组织功能和运行机制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正因为如此,研究如何搞好基层学术组织的各项建设工作显得更加迫切。根据我校2008年修定的基层学术组织工作条例(例如《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教研室(专业系)工作条例》等),分析我校2009、2010两个年度各院(系)、专业系(教研室)、实验室等基层学术组织工作状态、教学科研管理状况,认识到我校各基层学术组织的建设成效显著、组织地位逐步提高、工作活力不断增强。但目前仍存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从学校、院(系)来看.其问题表现为:

1.对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研究所的功能、目标、结构研究重视不够,对营造学术氛围,进行学术交流、以及存在的困难重视程度和支持不够。

2.学校虽然制定了“教研室(专业系)工作条例”,校、院(系)将工作职责下交给基层后,权、利未能下放。

3.目前的激励机制不完善,没有实施对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研究所的评价和表彰。

(二)从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研究所本身的工作状态来看,其问题表现为:

1.部分教研室、实验室的教学工作任务重,人员梯队跟不上学科专业发展的需要。

2.大多数教研室、实验室学科专业建设力度大,但学术团队不多,产学研项目不多,研究所未能起到作用。

3.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研究所的学术工作虽已激活但活力不足。

4.基层学术组织运行中,组织负责人、组织内部人员将面对学研产任务并存,时间精力分配产生矛盾。

目前我校基层学术组织存在的上述主要问题在一般工科院校中普遍存在,具有共性。在当前形势下,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的功能,提升基层学术组织活动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内容、目标、要解决的问题和主要特色

(一)研究目标

我校2008年修定的基层学术组织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了教研室(专业系)与研究所、学科专业建设小组、课程建设小组的工作职责与任务;提出要完善教研室(专业系)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提出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教研室(专业系)的评估、监督及激励制度。在2009、2010两个年度,学校已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改善了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的的软、硬件工作条件,并要求各系院努力解决教研室(专业系)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针对我校基层学术组织现状,我们首先研究如何通过持续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学术组织的功能,提升它们的活动效率,然后进一步探索、设计基层学术组织的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探索通过组织建设使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以及社会服务任务结合为一体的实施措施。

(二)研究内容

1.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研究所的功能、目标、结构研究。

2.基层学术组织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研究。

3.提升基层学术组织活力的激励机制研究。

4.基层学术组织工作状态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方法研究。

5.基层学术组织中的团队建设研究。

(三)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处理好几个基本关系,不断提高基层学术组织地位、作用:

一是处理好学校、系(院)与基层学术组织之间的责、权、利关系。

二是处理好基层学术组织中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的专业性与事务性的关系。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工作与教研活动,在管理中必须突出为教学服务、为研究服务职能,强调教学与科研的组织功能、指导功能、研究功能、教师培养功能、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的功能。

三是处理好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的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高校教师除了完成教学任务外,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恰当处理好教学和科研这一关系,是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经常要面对的。从另一方面讲,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对科研的管理职能和责任不明确,由于科研项目的完成是以课题组的形式,项目的审批由学校的科技部门负责,因此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对的管理主要是传达、组织项目的申报。目前,科研课题组与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的关系并不密切,在科研工作中的若即若离状态如何解决是需要理顺的。

四是处理好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与研究所、学术团队、课题组之间的关系。

(四)研究的主要特色

主要是基层学术组织初步设计及不断完善: 1.设计强化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研究所规范运行与管理的机制。2.试图建立学校与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直接对话的机制和会议制度,解决具体问题。3.制定相应激励制度和交流措施。增强教研室(专业系)、实验室、研究所的活力。4.分析、设计基层学术组织教学、学术带头人培养和选拔措施。5.分析、设计加强基层学术组织科学管理和评估的方法。

三、预期研究成果

(一)设计可行的基层学术组织机构框架和运行机制、考核评价机制(研究的重点在专业系、教研室)。

(二)研究实践中不断增强基层学术组织(主要是专业系、教研室)的教学、科研、学术整体水平。

(三)研究实践中不断提升基层学术组织(重点在专业系、教研室)内部成员的素质与能力。

(四)提炼研究成果,形成特色,在本校以及同类院校推广。

按照上述研究计划,目前研究进展情况顺利,已取得一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总之,我们将通过对基层学术组织的设计及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学术组织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和知识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调动他们进行学术创新的积极性,提升学校实现产学研互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方明、谷成久.现代大学制度论[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

[2] 胡成功.高校基层学术组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改革对策[J].高等教育研究,2007(8):62~63.

教研组现状分析范文6

关键词:中学生 校园足球 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209-03

1 研究目的

通过该调查,将通过对厦门市首批23所足球试点中学组织训练的教练员及500多位参与校园足球运动学生和部分未参与足球运动学生进行协调、耐力、反应、社交等方面能力地比较,对厦门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如师资、场地器材、教材安排、活动情况、课余训练、竞赛等方面进行调查,从4个方面研究校园足球现状:第一是普及;第二是教学和训练;第三是组织竞赛;第四是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并找出提升策略,从中找出校园足球运动对学生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找出一条适合厦门中学“校园足球”之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厦门特色的“校园足球”开展模式。并形成一整套区域性比赛、训练、选拔、教练员培训与裁判系统。

通过本调查,促进厦门各“校园足球”参赛校足球运动的普及与开展。探索一条学校特色项目创建之路;建构我校体育特色――足球运动项目,为厦门市培养青少年优秀足球运动员打基础。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运动,不是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足球运动员,而是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喜好,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扩大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参与面、夯实校园足球运动训练强度的基础上,发现足球运动新苗,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足球运动技能和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足球人才。

通过本调查,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全体学生健康成长。也符合我国足球运动的现实状况,是解决我国足球事业后继乏人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通过本调查,提高体育老师和管理者的体育项目教育科研水平和青少年足球运动推广、研究能力;使我校管理走向科学化,实现学校整体布局优化,使我校体育教学、训练初显成效,体育竞赛渐获成绩。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该调查通过对厦门市首批23所足球试点中学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学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

学校中组织训练的教练员及参与校园足球运动学生进行了校园足球发展状况的问卷调查,对部分未参与足球运动学生进行协调、耐力、反应、社交等方面能力地比较研究,对厦门校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如师资、场地器材、教材安排、活动情况、课余训练、竞赛等方面进行调查,从4个方面研究校园足球现状:第一是普及;第二是教学和训练;第三是组织竞赛;第四是组织夏令营和冬令营。找出研究对策,从中找出校园足球运动对学生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找出一条适合厦门中学“校园足球”之路,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厦门特色的“校园足球”开展模式。并形成一整套区域性比赛、训练、选拔、教练员培训与裁判系统。

通过对教师、足球队员、参与足球运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了解活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讨了“校园足球” 在厦门市发展的前景,以期促进“校园足球”在厦门市的顺利推广,进而推动厦门市足球运动的普及与提高。探讨校外体育足球资源的利用,其中包括:(1)家庭体育活动;(2)校际间的体育活动和竞赛;(3)区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4)业余体校训练;(5)体育俱乐部活动;(6)节假日体育活动和竞赛等进行充分的开发和利用等。

2.2 研究方法

2.2.1 厦门市中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调查

(1)文献资料法:使用“青少年足球、校园足球、足球后备人才”等关键词,检索并收集国内外相关文章和论文进行对比研究。在研究期间,针对校园足球管理模式、训练体系形式等相关问题,利用各种赛事、训练等机会,对有关领导、专家学者、教练员、家长进行各种形式的访谈,了解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本调查提供思路。

(2)调查研究法:根据研究的内容和目的,设计了“厦门市中学开展校园足球现状的调查问卷”,对组织训练的教练员及参与校园足球运动学生共230名师生进行了校园足球发展状况的问卷调查,回收的有效问卷207份,回收率为90%,有效率为100%。

(3)数理统计法:将问卷调查的结果输入软件进行相关处理及检验。

(4)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所获得的资料和信息进行比较分析,提示校园足球的开展情况及特点。

(5)实验法:对初中与高中校园足球队进行协调、耐力、反应、社交等方面能力地比较研究,探讨足球运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2.2.2 厦门市中学“校园足球”提升策略研究

(1)访谈法:听取厦门这23所学校的组织领导与训练的教练员的相关看法与建议,从师资、场地器材、教材安排、活动情况、课余训练、竞赛等方面进行补充,找出研究对策。

(2)行动研究法:对比已有的“校园足球”找出更好的适合厦门“校园足球”发展的模式,并进行推广。

(3)厦门市中学“校园足球”开展现状调查与提升策略研究

对所有资料的汇总与分析,形成完整的论文。再修改,再完稿。

3 结果与分析

3.1 厦门市中学开展校园足球的现状分析

3.1.1 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学生人数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56%的学生参与了足球运动。达到并超过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中规定的“保证全校不少于50%的学生参与活动”的要求。在调查中发现,喜欢足球运动的大部分集中在男生,而女生由于自身条件的影响和各方面的原因,对于足球运动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原因主要集中在学习压力、怕受伤以及家长和老师的态度上。在调查我们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与厦门市高度重视足球运动息息相关,厦门市是参与足球较多的省市,为校@足球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便利。

3.1.2 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分析

厦门市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重点是校园足球联赛,但是能够代表学校足球队参加比赛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人。根据《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实施方案》规定“为了在校园中普及足球运动,各开展校园足球的学校必须为广大在校学生积极参与组织多种形式的足球活动”。为此,我们对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形式与内容进行调查,结果在“体育课中足球教学内容”选择的人数最多,达到99%;排在第二位的“校园足球比赛”,达到86%; 其他的如大课间、课外足球游戏等占16%。这表明,学校在组织校园足球活动的形式上比较单一,以体育课上的足球教学和学校内部的年级间、班级间的比赛为主。但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在体育课中经常参与的足球活动,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与针对性,这样不利于校园足球活动的发展。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适合对多数学生的活动。

3.1.3 足球场地及器材情况分析

因为足球场地、器材是开展足球运动的硬件设施,足够的场地,充足的是器材是提高体育足球教学质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足球运动的保障。对于场地、器材不满意者多达41%,场地偏小、体育课安排集中是反映最大的问题。

3.1.4 家长对子女参与足球运动认识程度的现状分析

从调查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在支持角度上的原因,选择增强体质与磨练意志的比例高达91%;尊重子女意愿与兴趣者点85%。只有16%的家长希望子女在足球方面踢出成绩而走足球路。这也说明家长在支持子女参加足球运动方面大都是比较理性的态度,功利性不强。

3.1.5 校园足球课与训练开展现状分析

无法增加每周足球课时数。对于足球课使用教材一般是按照体育课教材或校本足球教材,而专用足球教材虽然人教社编写好了但还没收到。足球课教学考核情况同体育课的考核一样,没有具有特殊性。高中足球选项有专门的考核。

3.1.6 足球经费投入与使用现状分析

足球经费投入各校都感到欠缺,用于比赛的多,用于普及提高的少。对于场地建设、器材购置、教练补助、教师培训、校内比赛、组队参赛、教材开发、外聘教练等都是需要费用投入的。对于足球训练老师发放,有的是按课时计费,有的是减少工作量,有的甚至临聘人员进行训练。对于学校组织的校内足球活动比赛如联赛,班级间比赛,其他比赛等,根本没有经费可用。

3.1.7 足球运动员的保障与晋升措施分析

足球运动员的保障与晋升措施缺乏。对于足球运动员参加保险情况,只有比赛时才有,平时的训练是没有到个人的。集体的校方责任保险是有,但最高赔偿金额不高、赔付比例不高,学生本身个人的其他保险很少有。对于足球人才晋升机制学校也无能为力,很难为省市级输送足球运动员,学校无法通过足球特长优惠倾斜政策优先录取升入上一级学校。学校对参加足球训练的学生在升学和招生方面没有特殊政策,运动员无法享受升学加分,在评优评先与奖学金评选中也没有优势。

3.2 对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影响因素

3.2.1 学生个人主观态度的影响

学生是参与的主体,他们的个人主观态度决定参与行为。这种主观态度受到学生身心特点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厦门市由于从小学到中学都有良好的足球氛围,也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所以以“积极”态度参与学生人数达到74%。其动机也以“掌握足球技能”占到44%,锻炼身体占了32%。校园足球应该借助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态度,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3.2.2 家庭对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影响

初中生由于年龄与身心发育特点、高中生由于择业与方向选择,决定他们的选择必须受到家长的态度的影响与制约。家长对孩子的鼓励会成为孩子梦想的目标与学习的动让力。但由于家长担心孩子受伤、参与足球运动影响学习成绩、出路窄,不愿意让孩子走足球训练的道路却是孩子参与校园足球的负面影响。另外校园足球宣传力度不够,家长对此深入了解不多。

3.2.3 学校场地器材校园足球活动的影响

足球场地严重不足,抢场地成为足球课与训练必争之路。 专业的足球教师少之又少,现在执教的多为非足球专项的体育教师,体育院校足球专业不多,尤其是女教师对于足球教学与训练本身就是吃力。对于专业运动员到学校执教本身也是难度重重,没有政策支持是很难实现的,对于外聘专业的足球教练到学校进行辅导,也由于涉及到经费等做到的极少。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厦门市的足球氛围造就了厦门市中学参加校园足球的人数达到了实施方案的要求,这与各级学校领导的重视是息息相关的。

(2)校园足球的组织形式还是比较单一的,应该采取学生兴趣较高的足球活动来丰富校园足球,仅仅比赛与训练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足球场所与器材不能满足校园足球的发展需要,各级还应该加大力度增加场所改造c投入力度。

(4)家长对子女选择校园足球大部分持支持态度,这样不仅能增强子女的体质、磨练意志,同时也体现了新时代亲子关系的融洽与相关尊重。

(5)各校足球教练员具有一定的执教能力与经验,教练等级与性别分布不合理,体育教师足球专业业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4.2 建议

(1)加强对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领导。校长是第一责任人,要有更多的精力、采用更加切实可行的措施,认真抓好校园足球的落实。各校间的经验与资源要共享,丰富多样化的校内及校际足球娱乐、足球游戏活动。以娱乐、健身为主体,以快乐足球为核心,引进、创新足球教学新形式。合理安排课外活动时间与足球活动方式,开发、创新足球课外活动方式,摒弃枯燥的传统足球理念,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校园足球。

(2)加快足球场地、设施建设的步伐与力度。将操场建设为一场多用的多功能操场,合理调配体育课的安排,采用有序、错时教学与训练,让场地与器材发挥最大的效用。每年由上级资助一定数量的器材与设施建议。

(3)提高教练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举荐参加各级培训与晋升,加强足球基本功的学习、训练、提高。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虚心学习其他地区的先进经验,开阔自身的思路和视野。制定合理可行的奖励机制和薪酬待遇,把带队训练、比赛时间纳入到教师的课时计划。

参考文献

[1] 梁余.重庆市高职院校足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9.

[2] 颜中杰,隋国扬,吉乔,等.上海市校园足球活动的困境与出路[J].体育科研,2011,32(1):80-82.

[3] 唐咏.我国普通中学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队的现状调查及分析[D].长沙:湖南师范学,2010.

[4] 刘楠.河北省县级市中学足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5] 初奇鸿.云南省丽江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校足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6] 樊铭.中国足球后备力量培养状况的历史分析与对策研究[J].山西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83-84.

[7] 邓燕程.辽宁省北部地区中学足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

[8] 周建.对青岛市小学足球开展现状的分析研究 [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