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例6篇

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    建议

一、引言

随着新课标的推广,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正在进行改革和创新。在这一过程中,语文课堂无论是学习教材还是教学思想等方面均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来说越来越开放,课堂教学方式多变,充满活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但是仍需不断完善,加以改进。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着三方面的特点,首先是互动性教学。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探究性学习,语文课堂必须凸显主体学生的地位。只有在平等的关系基础上,师生之间才方便进行沟通与交流,教师用自己本身的经验和知识,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眼界,不断诱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师生产生共鸣,教学相长。其次是灵活性。对语文课堂来讲,教师进行课堂陈述,学生认真听讲,学生提出课堂问题,教师进行一一解答,教师提出课堂问题,学生之间可自由发挥,也可采取小组交流讨论解决。总之,教学组织形式多变,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课外辅导,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后是活动性。语文课堂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拓学习视野。

三、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

语文课堂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师无效备课,课堂秩序不佳,有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目标模糊,对学生的要求不明确,无论是教材还是课堂练习,都是照本宣科,不仔细研究教学目标、深入挖掘教材,导致一堂课结束,学生们还如坠云雾中,不知道哪些是重难点。

2.教学指导不足

在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掌握了语文语言的训练重点,但是训练方法可能不恰当,基本上都是采取教师讲述、学生倾听的教学模式,老师是课堂主角,学生缺乏实际的操作。就比如在识字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把单独的字作为教学重点,应当引导学生记忆,学会用这些字;对于词语,也要理解这个词的意思,灵活运用,达到独立学习的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师生互动欠缺

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流于形式,一般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互动较多,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没有提问的权利。即便组织课堂分组讨论,学生间进行沟通交流,大部分也会变成几个优秀同学发表建议、其他同学倾听的情况,导致学生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师生互动欠缺。

4.备课不充分,教学重难点不突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备课极不负责,没有认真研读教学教材,而是直接照本宣科,没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课前对学生进行分析,没有属于自身的教学特色;在课堂讲解时,采取传统的教学观点,面面俱到,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延伸范围广,导致学生不能领悟重难点,得不到针对性的练习,学习能力得不到提高。

5.课堂设计连接不紧密

教师在进行课堂讲解时,一般针对该堂课的教学内容会提出针对性的问题,以便学生更容易把握教学内容,但是有的教师教学设计和实际课堂讲解出现偏差,缺乏整体系统性,教学设计环节连接不紧密,有时候课堂上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争吵异常激烈,而讨论的问题却与教学内容关联不大,课堂效率低下。

四、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建议

1.教师精心备课

教师精心备课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首先要熟悉教材体系结构及特点,了解每一个教学模块和教学专题,充分熟悉文章,有着自己独特的感悟,按照教材要求准备教学内容;其次制定好学生的学习目标,在备课时时刻不忘教学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率;最后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程度,还要把握各位学生的学习心理,关注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要求,保证充满活力、求知欲强的学生能够提高学习能力。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兴趣是引发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上课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将课堂教学变成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奥秘的活动,以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热情,引导学生参与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展现给学生们要学习的新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3.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空间,在学到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时,教师可构建一个美妙的情境,提前让学生们进行课文预习,然后分组进行表演,让学生相互合作;教师应放下严谨的教学要求,指导学生进行课堂表演,营造出轻松快乐的课堂氛围,最后教师统一做出点评,既吸引学生们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学生学得愉快,又提高了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参加教学活动。

4.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

现代教学媒体表现力丰富,更容易吸引小学生的眼球,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图文并茂的特点,容易吸引小学生的学习乐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热忱,提高教学效率,教师保证课堂学而不乱,使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寓教于乐,完成对知识的吸收。

五、结束语

总之,为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改变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面临的问题,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学生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整理出适合自己学习的方法,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杜萍,王兆坤.试论教学智慧及其生成条件[J].课程·教材·教法,2009(02) .

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 初中政治 教学思考 教学建议

1.当前的初中政治教学课堂

1.1教师对学生的政治知识传授方式固化。

根据国家教育部门的相关规定,在新世纪,教学体制必须改变。初中政治要改变原本以教师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将学生视为课堂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引导作用。可是,根据当前的情况,传统的教育模式还是没有得到改变,教师依然是教学的核心。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没有跳出传统的固有模式。教师自顾自话,将课本内容誊抄到黑板上,应付差事,完全没有考虑学生是否能理解接受。

1.2学生纪律性比较差,课堂教学秩序不够严肃。

根据新的规定的要求,学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在课堂教学之中是主体。课堂教学的主动权应该掌握在学生手中,基于此,某些教师就让学生控制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完全放羊式教学。这样就导致有些学生趁机开小差,浪费时间。如果放任自流,可能最终会导致无法挽回。所以,在实际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做到有的放矢。一方面,要照顾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拥有学习的自主性。另一方面,教师要约束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对初中政治课课堂的教学策略进行改进

2.1转变传统的观念,树立新道德教师形象。

教师的工作,就是对学生进行传道、授业及解惑,这是永恒不变、颠扑不破的真理。但是,要让学生“信其道”,教师首先要让学生“信其师”。传统观念中,教师往往是严肃而令人畏惧的,但其实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所以。教师首先要树立自己的新形象。比如,可以在上课前提前几分钟到教室去,跟学生聊聊平时的生活琐事、兴趣爱好等。课堂结束之后,可以晚走一会,跟学生聊聊对学习的困惑和收获。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不要消磨学生的个性,而要让他们各抒己见,让不同的思想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可以通过小组互助的形式讨论观点,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等。当前,在新的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原本的政治教学大纲也好,新的政治课程标准也罢,都需要教师不断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积极进取,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跟紧时展的步伐,不断摆脱束缚,从条条框框的教条主义中跳出来,成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工作者。

2.2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在有了学习兴趣之后,学生才会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只有这样,学习效率才会得到提高,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高。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总之,一定要让学生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活动中。

2.2.1教师要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学习内容

在课堂教学之中,如果教师单纯地按照书本内容照本宣科,就很容易造成学生完全听不懂的现象。因为初中政治内容具有极强的理论性,理论知识十分丰富,学生会对学习内容感到厌恶,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视若猛虎。而且初中政治考点非常多,难以记忆,如果学生仅仅将考点内容机械地背诵下来而不会实际应用,那么等待他们的只能是考试成绩一塌糊涂。所以,在对学生传道授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学生的解惑,这是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2.2.2不断更新课堂教学内容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政治、经济都步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突出的教育问题,比如课本的更新速度跟不上时代的发展速度。我国各地的中学生在教材上学到的都是很久之前的国家时事。政治发展脚步的快速化导致教材的更新换代严重脱节。长此以往,会造成学生的政治思想较之时代大大落后。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是教师多关注政治报道,合理适当地将这些内容讲述给学生听,并将书本理论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给学生听。

2.3教师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难免会将自己对一些事情的看法和观点表露给学生。但是,完全将想法告诉学生,让他们消化吸收,不如让学生根据老师透露出来的信息自己摸索和理解。在分析一些问题的时候,教师要适当表达自己的观点,留下空白让学生独立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对事情进行判断。同时还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质疑、反思和探究精神,让他们不迷信权威。学无止境,在学习生涯中,他们将因为这一习惯而受益。

新初中政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核心。课堂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初中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国家培养有责任心、积极进取、勇于开拓的接班人。所以,初中政治课堂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政治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总之,初中政治教育不容懈怠,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树立新的教育观念,真正开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活动式教学;英语课堂教学;小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1-0226-01

早在2001年我国在小学开设英语课时就强调要活学英语,在活动中学习英语。《小学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指出:“小学英语教学要创建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学习重点是培养学生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小学英语教学不讲解语法概念。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采用听、做、说、唱、玩、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侧重提高小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和初步用英语进行听、说、唱、演的能力。”以下几点就是笔者对活动式教学在小学英语课堂中运用的对策建议:

一、教学活动面向全体学生,积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使用英语,对他们的失误和过错采取宽容和鼓励态度;同时,要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活动设计要尽可能鼓励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提高英语口语交际表达能力;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大胆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积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有助于学生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和个性、展现才能。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讲、表演、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教师要善于诱导,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活动设计要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苏联维果斯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困难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思考。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习与发展是一种社会和合作活动,它们是永远不能被“教”给某个人的。它适于学生在他们自己的头脑中构筑自己的理解。而正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扮演着“促进者”和“帮助者”的角色,指导、激励、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英语活动教学时,其难易程度一定要符合最近发展理论,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英语活动教学中,完成英语教学任务。

三、关注学生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学生只有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动力并取得优异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具体而言,英语教师要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积极鼓励他们在学习中的尝试,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将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学习的活动,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特别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尽可能多地为他们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

四、英语活动式教学要积极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建立能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终结性评价应着重检测学生综合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能力。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健康人格的发展,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英语课程的不断发展与完善。

五、活动教学要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语言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国外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帮助他们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发展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军校课堂教学组织行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20144-01

为有效地提高军队院校课堂教学的水平,教员在重视主教行为的同时,更应凭借助教行为,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突出学员的中心地位,通过良好的教学模式和有效的课堂交流,使学员在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主动者,从而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

一、以学员为中心的组织行为

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行为应该是与“教学员学”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和以学员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观。课堂教学行为分为主教行为、助教行为、课堂管理行为3种,其中主教行为又分为展示行为、对话行为和指导行为。以上诸多种行为的实施都离不开组织行为(即把事物的构成要素进行有效结合的各种活动与做法,表示的是一种教学行为),只有组织得法,实施得当,诸多教学行为才能得以实现。以学员为中心的组织行为要求教员是学习的促进者――是站在学员旁边的指导者,为学员提供所学技能,以构建学员知识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法显得灵活、生动。这种教学组织行为放大就是要突出教员作为教学组织者的职能,相对的弱化了其讲授知识的职能。

军队院校注重素质教育,尤其是教学课堂,提倡学员以主人翁的身份介入到学习之中,全程设计、掌握、了解所学大纲内容、目的,以求达到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注意任务与达到目的的重要性,使全部问题或学习任务成为学员自己的问题或任务;同时教员根据自己对本课程的知识积累,指出几个方向,动员学员分组去研究、去找结果,然后把各自的研究结果展示给教员和其他学员。教员只是在恰当的时候给以必要的指导,并对他们的研究结果给以进一步的升华。这种情况下,学员的独立研究能力、团队和做精神都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研究过程本身以及取得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最能激发学员的兴趣,这一点是我们教员深有体会的。在这种模式下,教员本身也受益匪浅,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如此,即可良性循环了。这样就培养了学员创设问题能力,营造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学习与开放环境,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教员对任务的设计和情景的创设较强地表现出组织活动行为特点,其中包含了对教学内容的再组织、教学过程的缜密安排等。这些教学组织行为的不同决定了引起学员学习意向的程度差异,最终将对学员素质的提高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模式

教与学是一项双向活动,无论是教员,还是学员,在活动过程中的行为都会对另一方产生心理、情感上的影响。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学内容的范围是灵活的,是广泛的,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只要适合学员的认知规律,从学员的实际出发的材料都可作为学习内容。教员“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表现,“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员应有的姿态。所以,教学过程应当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行为。学员在课堂中与教员积极有效地互动,可以促进学员的个性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加强群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室类似一个活跃的工作场所,学员根据分工不同进行着不同活动,充满着学习的喧闹,这样看似一个教室的纪律不好,其实大家都在探讨问题,都在进行思辨;同时,学员之间的互动行为,可以激发学员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意识,这种意识可转化为强大的学习兴趣及奋进和积极性,从而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而以教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尽管课堂上显得十分安静,但学员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员没有自由的空间,学习劲头显然不高。

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模式必须建立在学员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员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员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员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员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我们在教学中应始终注意从学员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了解他们已知的,分析他们未知的,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评估。教与学双向互动模式既是一改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员一言堂,只注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具体采取了教学大纲公开,学习目的明确,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方法多样,教学思维拓广;出现问题由教员和学员共同解决的方法,使学员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调动和提高,学习氛围空前浓厚。

三、以学员为主体的培养目标

以学员为主体的培养目标倡导教员“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员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员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员去探索、自主学习。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过去的教和学都以掌握知识为主,教员很难创造性地理解、开发教材,现在则可以自己“改”教材了。教材中编入了一些让学员猜测和想像的内容,以发展学员的想像力和各种不同的思维取向。教材中提供了大量供学员自由阅读的栏目以及课题学习。对于这些知识我把它们改成学员课外学习研究材料,让学员通过询问、调查、阅读有关书籍和上网查阅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这些知识资料并通过书面形式打印出来供全班同学阅读。这样做既锻炼了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绝非一种单纯的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综合素质,一种性格素质,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力不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组和运用,以及对新思想新技术的彻底领悟与创新,而且是一种追求的心理取向,是一种主动改变自己并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是利用所学科学知识来追求人类的自身完善,获得整体的全面发展。基于这一指导思想,结合理论与实践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对培养学员创新性、综合能力等方面必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5

[关键词]课堂观察;体育课堂教学;观察技术;教师合作;校本教研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634(2012)03-0102-04

课程改革已经从理论普及发展到了具体实施阶段,这是课程改革的攻坚阶段,其重心正走向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方式也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协作方式发展。致力于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观察,就有了走进教研组的外推力;而课堂观察基于合作的研究理念、量化的技术方法、严密的科学程序,是其走进教研组的内驱力。

听评课是教师专业生活与专业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学习的重要途径,曾经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长期以来听评课只被当作一种对教师的单项考核、一种要完成的任务,有时甚至成为个别教师的难堪或尴尬,丧失了其本真的专业价值。然而,毋容置疑的是,缺少研究一技术一合作的传统听评课正在变得徒有其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湖北省教授专家团队的指导下,努力探索课堂观察的操作方法,创建了课堂观察这种新的听评课范式,并在校本教研中创造性地加以落实和推广。

1 课堂观察的理论构建

1.1 课堂观察的内涵

课堂观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课堂观察的意义首先在于改善学生的课堂学习,关注学生在课堂内是怎样学习的以及学习的有效性等。课堂观察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课堂观察对教师的专业要求以及课堂观察所提供的研讨平台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开辟了一条很好的途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课堂观察要求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除眼睛、心智外,还要借助一定的观察工具和分析方法,以提升洞察课堂的深度和广度。观察者可以运用不断完善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使用编码表、项目清单等科学的量化研究工具。

教师参与课堂观察的目的是对课堂教学增值的途径提出建议,以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于课堂观察的方式、手法受课堂情境迅速变化、及时性和事件流阶段性及脉络性特点影响,课堂观察的观察内容应细化,观察点应准确,观察角度应专业、更有针对性。

1.2 课堂观察的框架

观察课堂,首先要理解课堂,要理解课堂则必须解构课堂。基于课堂教学构成要素的知识以及实践中的智慧总结,颇具创造性地建立了一种课堂分析框架(也叫课堂观察框架,见表1):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该框架为教师理解课堂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支架,也为教师选择观察点、开发观察工具提供了参照体系。

表1中的“维度”是对课堂的一级解构指标。其理论依据是:学生和教师是课堂中的主体,课程是将这两个主体联系起来的纽带,师生围绕课程展开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特定的文化。其实践依据是听评课中要追问的4个核心问题:学生学得怎么样?教师教得怎么样?课程(教材)处理得怎么样?课堂感受怎么样?因此,课堂观察中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课程的性质、课堂的文化,但“维度”没有操作性上的意义。

表1中的“视角”和“观察点”是对课堂的二级和三级解构指标。按照“尊重规律、避轻就重、紧扣课改”的原则,“视角”呈现了每个“维度”在当前教育教学环境下最为重要的要素,按照“基于课堂、紧扣课标、抓住关键、可观察、可记录、可推论”的原则,选取了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问题作为“视角”下的“观察点”。并以举例的方式、问题的形式呈现“观察点”,以期引领教师理解和思考课堂。

1.3 课堂观察的程序

为了提高课堂观察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观察活动需要一定的程序保障。具体来说,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研讨3个环节。

1)课前会议。课前会议就是要做好思想和方法上的准备。教师要进行课前说课,说课内容除包含常规说课的基本要素外,还包括课堂活动设计的创新之处及意图、困惑之处、与观察者的交流等。观察者要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点,选择观察量表;要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教学环节、学情以及观察量表的使用方法。

此环节首先要明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点。观察目的是通过课堂观察分析授课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通常反映在教师教学设计中的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观分析设计的。只有借助科学量表观察真实的教学活动,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经验总结和教学建议,为教师明确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其次,要选择和开发合适的观察量表。观察者要了解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和主要教学环节,并据此选择观察点和观察量表,进而熟悉观察量表的结构及观察和记录的方法,特别是统一观察参数和注意事项。制定课堂观察量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用于分析案例的数据或细节。

课前会议是课堂观察的起点,其作用十分重要。准备越充分,观察者就越能从课堂教学中收集到更多有用且详尽的资料。

2)课中观察。课中观察指观察者选择恰当的观察位置和观察角度进行观察,它是整个观察过程的主体部分,所采集的信息是课后研讨分析的基础。因此对课中观察的活动或行为的表述要特别注意科学性和可靠性:一方面要像常规听课一样,全程记录课堂的主线;另一方面,根据观察量表中的相关要求及时记录课堂实况。课中观察要以记录客观事实为主,即看到了什么,表象是怎样;尽量减少主观判断,即判断效果怎么样。

3)课后研讨。课后研讨是基于证据的推论过程,重在明晰优势、寻找特色。课中观察结束后,授课教师从教学目标、主要教学行为和教学预设与生成等方面反思教学过程;观察者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展示观察到的现象,依据课程理念、教育理论、学科特点等要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建议;组织者先提供足够的时间供观察者分析数据、整理观察结果,之后再进行集体研讨、评课。

2 课堂观察技术的应用

从课堂观察研制始,三闾学校体育组就开始了课堂观察的实践,作为先行者,课堂观察之旅基本上是按照培训一实践一总结一培训这样的模式运作,具体操作如下。

2.1 课堂观察知识的培训

作为一种新范式,课堂观察对习惯于传统听评课的教师来说,在理念和技术上的冲击很大,且其较高的专业技术含量,也要求开展课堂观察之前,教师必须认识、理解、接受课堂观察。组织课堂观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的培训,是将课堂观察的理念和技术化为可行的实践之前提,对教师形成正确的观念并在正确观念的指导下行动,意义重大。

通过讲座式和互动式两种研训方式,教研组对课堂观察的知识基础展开了重点培训。这些知识基础包括两部分,一是关于“什么是课堂观察”的知识,与此相关的问题有:(1)何为课堂观察?它的理念是什么?

(2)为何要构建课堂观察框架?维度、视角、观察点是如何构建的?课堂观察框架有何用?(3)为何要建立课堂观察的程序?(4)何为课前、课后会议的程序和内容?需要多少时间?要达到什么目的;二是关于“怎样开展课堂观察”的知识,与此相关的问题有:(1)课堂观察的操作流程是什么?

(2)怎样利用课堂观察框架确立观察点?(3)观察时为何要使用观察量表?何时、怎样开发?

(4)课中观察应注意什么问题?(5)怎样处理观察数据?如何由数据得出观察结果?如何根据结果推论?(6)为什么要组建课堂观察的合作体?(7)如何撰写观察报告?如何撰写课堂观察课例?

2.2 课堂观察技术的实践

课堂观察是在个体分工合作基础上的团队合作行动,因此,课堂观察的实践涉及了个体和合作体两个方面的技术实践,下面分别加以介绍。

1)个体的技术实践。在一次课堂观察中,观察者的观察流程大致可以概括为:确立观察点一开发观察工具一进入课中观察一作出推论建议一撰写观察报告。

确立观察点。课堂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要求观察者进入课堂之前,应明确自己的观察目标,以便观察时能聚焦课堂中的某些问题、现象和行为。确立观察点的依据是课堂观察框架,从中寻找“我”感兴趣的问题,或被观察者的要求,或合作体的共同目标。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课堂现象都可以成为观察点,只有遵循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的原则,才能实现观察目的。譬如,“动作技能是怎样提高的”和“动作技术是怎样掌握的”这两个观察点,相比较而言,后者的可观察性、可记录性和课后的推论更具可操作性。

开发观察工具。只带着观察点走上操场,可能依然难以观察或者难以记录信息。需在观察前将观察点转化为可以操作的观察量表,在表中列出观察点分解后的要素。但观察点都有许多构成要素,若将它们都设计成观察指标,既无必要也不太可能。解决的办法是先厘清观察指标的逻辑体系,再根据可观察、可记录、可解释、抓大放小的原则筛选。譬如,研究学生对运动知识技术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要以认知层次为序先确立观察指标:(1)用言语和身体去解释、展示所学的知识技术;(2)基于这一知识技术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3)运用这一知识技术解决变式问题;(4)综合几方面的知识技术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5)将所学的知识技术迁移到实战演练和问题中去。其次,对教师和学生从教学环节1到教学环节N的典型行为进行记录。一般而言,观察量表的开发流程是:观察者研究分析观察点的构成要素一观察者设计初稿一教研组研讨一观察者定稿。可见,开发观察量表的过程就是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过程,量表具有“此人此表”的个人色彩,具有。“此情此景此课”的针对性,它实质上反映了观察者的学术水平和专业涵养,是决定观察质量最重要的因素。

进入课中观察。应注意的问题,一是观察者应提前进入操场,与学生进行适当交流,以便对该班的学习和教学情况有所了解。二是根据观察点的性质、观察量表的特点、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观察位置,以适宜获取信息、不影响学习和教学为原则。

作出推论建议。该环节有3个步骤。(1)信息处理,筛选剪裁;(2)建立框架,分析结果;(3)适当推论,总结记录。

撰写观察报告。撰写课堂观察报告,起到督促双方深度思考的作用,积累第一手教研资料。

2)教研组的技术实践。教研组的课堂观察实践活动,一般都会经历以下3个阶段。

试行阶段。其目的是理解课堂观察的理念和技术,学会利用观察框架,熟悉课前会议和课后会议的流程及规范。其内容由各成员基于自己的兴趣依托各种媒体从观察框架中寻找。

此阶段出现的问题:(1)防止观察点的零星和片面;(2)解读观察量表蕴含的理论,详实记录观察内容;(3)加强合作交流;(4)在规定时间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和表述简明扼要,具体可感;(5)总揽全局,对观察信息进行推论,防止片面性;(6)撰写的观察报告不落窠臼,标新立异。

此阶段的进步:(1)听评课程序上的健全,使教研组的听评课有了更多研究的意识;(2)开始重视听评课的技术,如有意识地收集和研究观察量表,评课时开始重视证据;(3)因规定了课前和课后会议上的内容和程序,使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比较聚焦和规范;(4)因观察点的选择,使听课者在课堂上的观察比较聚焦,课后会议出现了全组成员都能说也想说的可喜局面,激烈的争论时常出现,评课时等级观念没了,教研组的听评课被搅活了。

发展阶段。面对试行阶段出现的问题,经过认真研究,决定以观察量表、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课后推论为突破口。观察量表从课前开发(选择)到课中记录再到课后分析,贯穿于课堂观察始终。它会迫使观察者明确自己的观察目的,促使观察者对观察内容和教学设计进行深入研究,促进观察者找到观察信息通向教学建议的桥梁。但此阶段,教研组成员还不具备完全自主开发量表的能力。策略是选择两条腿走路,一是发挥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加大研究成熟量表的力度,争取能为“我”所用;二是对成熟量表进行适度的改造,加入“我”的元素。对被观察者的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进行了反复训练,务求理解前述8个问题(课前5个,课后3个)的含义,并规定表达方式和时间。对观察者的课后汇报作强行规定,若不能基于“观察信息一观察结果一观察建议”汇报,将被警告或取消发言。

此阶段的主要问题:(1)量表还难以做到为我所用,时有捉襟见肘之感;(2)依然没有实现全程合作的愿景;(3)观察报告难以全面反映观察的目的、方法、途径、结果、推论。

此阶段的进步:(1)随着量表的深入学习与改造,出现了课前自觉的小范围合作;(2)课前说课和课后反思有了明显进步,基本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观察者的课后汇报也大体能做到从证据出发,由点及面作整体分析;(3)持续跟进研究的能力得以提升。

熟练阶段。针对发展阶段的问题,认为突破的关键在于完全自主开发观察量表。由此,此阶段出现了4个特征:(1)全程合作研究。由于落实“观察者初稿一教研组审议一观察者定稿”的量表开发流程,保证了合作从课前会议就开始;由于不同观察者的量表可能要合作观察记录,课堂上不同观察者的位置选择、记录方式、关注点都有合作的要求;课后的信息整理、分析和建议构成了相互支撑的体系;(2)开展跟进的主题研究。量表的自主开发,从而有能力针对一堂课的创新、困惑,教学思想、策略、行为,个人的教学、风格诊断等设计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观察研究体系;(3)形成自由民主、科学严谨的教研文化。量表是根据研究目的、内容、观察者特征、观察条件设计出来的,整个观察过程,都会有头脑风暴,都会见仁见智,每个人都会为了支持自己的观点,而努力寻找课堂证据,引经据典;(4)观察报告和课例的体例因研究脉络的清晰而得以规范和创新。

3 结论与建议

1)课后会议上观察者不仅要汇报,更要讨论与反思,并在课结束时形成几点结论,提出改进教学行为的具体建议。此外,观察后的反思还应延续到课堂观察后的教学实践中,使课堂观察真正发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2)课堂观察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做,只有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教师才能做好。不管是观察量表的开发与使用,还是课堂记录的技巧、课后分析报告的撰写,都需要进行前期的培训。因此,教师在课堂观察前一定要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根据观察的目标选择观察点,制定相应的观察工具等。

3)课堂观察需要被观察者抱着上家常课的心态来上课,要求被观察者具有愿意接受他人观察并不受现场观察影响的心态。然而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是在公开课时,许多教师为了使自己的课好看而反复磨课,有些教师不仅在同年级的不同班级中磨课,甚至在不同年级或者不同学校进行磨课。如果课堂观察者观察到的是一节经过反复“打磨”的课,观察意义就大打折扣了。

4)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的话,课堂观察则是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教学艺术中的一部分问题,它善于对课堂行为的局部进行分析与诊断,而不善于对课堂事件的整体的、综合的、宏观的把握。课堂观察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教师在研究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还要积极探索其他的研究方法。

5)针对课堂观察记录内容不定向、无重点的问题,建议观察教师有意识地准确定位,可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事先确定一个研究专题,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观察。

6)针对观察者对随感的记录不够多且形式较笼统的问题,建议观察者避免多且具体地记录教师行为,而要加强对学生反馈的具体内容的记录,从学生角度反映教师行为。

7)针对课堂观察后评价多于反思、肯定性评价多于否定性评价的问题,建议观察者重视对随感的记录,养成实践反思和批判反思的习惯,增加对教学策略运用的观察和对教学行为反映的教学观念的思考。

对课堂教学的建议范文6

一、示范与启迪:公开课的价值再认

基于现场课目的不同表征,可以将其称为示范课、研讨课或者公开课。不论采用何种表征方式,其价值大体有二:

一是示范和推广,即通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对日常教学中难以处理的课题进行示范讲授,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可模仿的教学范例。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以及学生学习的引导乃至教学思想等,可以为同行借鉴和参考。如在2009年全国历史教学年会上,苏争艳老师在兵马俑博物馆讲授的《从兵马俑看秦文明》,为广大历史教师提供了一个基于高中历史新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课例;在本届全国历史教师教育年会上,杨晓军老师所展现的课例《从大连近代看中国百年变迁》,其教学模式与苏争艳老师的课例也极为相似。这就方便了其他老师借鉴如何在新课程全面推行后,开展学科的研究性学习。

二是以课例为载体,引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引发同行对教学合理性的思考,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改进。课堂教学评议的目的之一在于发现问题,从问题出发来思考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倘若一个课例的呈现仅仅是为了示范,那么其示范的效果如何,观课者能否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模仿和试验,则会衍生出许多新的问题,诸如教师自己的水平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能否达到示范课上教师和学生的水平,授课的物理环境是否可以满足这样的条件。如果课例能够给予观课者些许启发,使之从中吸取有益于自己教学的课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则是现场课的真正价值所在。对任何一个课堂来说,完美无瑕是不存在的。教学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有问题是正常的,正是这些问题,才促发了参与者的思考,发现问题就是发现了专业发展的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开课应该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帮助教师专业发展的事件之一;公开课的评课应该是一种在研讨、帮助下,寻求课堂中有意义的东西而不是对教师本人做出终结性评价。”[1]

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有效手段,公开课是教师职业生涯中常态化的教学事件。但现场课或公开课,尤其是在全国性会议上的现场课却往往被附加了其他的含意:公开课是职称晋升、个人评奖的筹码,授课者的水平代表了学校的教学水平而不允许失败……这些附加在现场课或公开课上的其他要求催生了课堂教学急功近利的表演倾向,以至于在现场课或公开课前教师和学生要进行无数次的排练。姑且不说授课者为了一节完美课堂的艰辛付出,就课堂教学的情状而言,近乎完美的表演往往掩盖了现场课的研讨价值,是对公开课教学研究价值的扭曲和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戕害。一节有问题的公开课并非没有价值,相反,它所带来的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更多的思考。

二、激扬与归隐:课堂教学评议中两种倾向

现场课的评课是一种即时性评课,往往通过评价者个人对课堂教学状况的经验观察做出价值性判断。在现场课的评课中,教师做出的评价往往是带有先验性的,价值判断先于技术分析,会根据课堂教学状况的经验性观察首先做出一个好与不好、成功与否的判决,自觉或不自觉地表达出两种倾向:激扬个性的权威倾向或潜藏意见的归隐倾向。

课堂教学评议首先要直面课堂教学现象,在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和反思,包含着“鉴赏”和“评析”等多重含义。也就是说,课堂教学评议的组成部分有二:一是“镜中之他”,即对教学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价值判断;二是“镜中之我”,即倘若是我来组织本节课的教学,我该如何做。从对杨晓军老师和王雄老师的两节课的评议中,有评课者根据自己对课堂教学的认识、从自我认定的课堂教学评价的视阈出发,甚至有评课者“不客气”地指出了王雄老师的教学中的诸多问题,以一种激扬教学个性的方式直白地表达了评课者个人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观点和看法,显示出了评课者引领教学的专家气质。而在另一面,却有评课者在公开场合只讲优点,不讲问题,客客气气,皆大欢喜,抑或在评课中持观望状态,在心里虽然支持或反对某种意见,但更愿意潜藏自己的看法。这一对看似矛盾的倾向表达了不同评课者的不同地位、不同视角和不同心境。

三、引领与压迫:课堂评议中的微观学术权力

微观学术权力是指在学术活动中,具有较充分话语权力的行动者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们自己以及其他人后继的可能行动的形态。不得不承认,在学术研讨活动中,声望、权力、年龄和雄辩力在相互竞争的理论和理论家之间的竞技中起着决定作用。学术权力拥有者自己的行动以及其他人的行动改变着他们的情境,并因此改变着他们的可能活动,与权力有关的是,行动如何改变其他行动者的情境,如何改变他们的可能性意愿。[2](pp.2-3)在本次年会现场课的评课中,部分积极发言的专家学者既是学会的常务理事,又是特级教师或教研员,地位和身份特殊,言说的分量与其他发言者相比具有潜在的权威性,而其他教师对专家学者学术观点的认同带有着一定的“集体无意识”,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迫于特殊的学术语境难以表达或不愿表达,采取了归隐或回避的态度。

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评议中,“有分量”的评课者的发言往往具有权威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评议的结果。这既是其他参与评议的教师对专家引领的首肯和尊重,也是微观学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在对杨晓军老师的课堂评议中,评课者认真和坦诚的态度值得赞赏,而且提出的评课视角也是非常中肯。但将评价限定在了自我设定的圈子中,有意无意地流露出了按照自己的模式进行课堂评价的权威性,以至于希望通过自己见解的发表,在课堂评价中建立一个看待课堂教学和评课的共同的参照体系和共同的话语体系。如有评课者对王雄老师的课堂教学按照自身的教学观念做出了“不客气”的否定,其措辞之严厉,语气之强硬,与评价者的个人地位、声望乃至职称都有莫大关联。

在学术活动中,微观学术权力既具有引领性的一面,也有压迫性的一面。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新课程的全面铺开,无论从视角还是方法上都需要重新创设一种新的教研 文化评价课堂教学。评课者所提出的评课的视角、视阈乃至对课堂教学的界定,以及对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的不同见解,对与会代表产生了广泛的学习和专业引领价值。但就此树立起评课视角、评课视阈甚至课堂教学评议的权威性,要求获得广泛而统一的认同,则又走向了权威主义,折射出了评课过程中的微观学术权力的压迫性,不利于课堂教学评议的健康开展。

四、开放与多元:课堂教学评议的语境建设

微观学术权力的存在既保证了学术规范和知识创新,同时也压抑了不同声音。要在学术共同体中构建一种共荣共生的教研文化,就必须具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和意识,在评课中保持克制与警醒,让更多的参与者从多维视角认识课例,分享课例,让课堂评议真正有评、有议、有鉴,促进授课者、评课者的共同发展。

1.从对立思维走向理解思维

课堂是一个靶子,还是一面镜子?如果将课堂看成是一个靶子,无疑是将评课者放置在了授课者的对立面,授课者的课堂是外在于自己的一个客观呈现,所产生的问题似乎就与自己无关。然而作为观课者和评课者,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改进课堂教学和促进专业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人都是“镜中我”。作为评课者,课堂评鉴是从对方的教学设计中理解其教学的意义,从而发现自己,表达自己的实践情怀。故而,应当将课堂看做是一面镜子,从主客易位中理解授课者的设计思路与教学思想,理解授课者课堂教学的合理性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反思自身的教学,从中汲取有价值的营养,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

2.课堂教学评议不仅需要目标行为评价模式,也需要交往—发展性评价模式

目标行为评价模式是建立在泰勒(Tayler,R. W.)的教育评价观的基础上的。该模式的基本思想是:评价者以一定的教育教学目标为指导,根据教育者所希望的、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和方法,将教育教学目标行为化并对学生进行测量或检查,以学生行为达到目标的程度为基础来对教学的效果做出判断。这一模式结构紧凑,逻辑脉络简洁、清晰,容易被教育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但由于行为目标模式所存在的固有局限,如评价目标的凝固性、评价过程的封闭性、评价方法的单一性、价值观的一元性等会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许多弊端。如果按照王雄老师设计的课堂教学目标作为本节课成败的标准,这节课便存在很大的问题。王雄老师设定的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四:一是简要复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二是理解并能够说明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三是区分革命与建国的不同意义;四是体会历史重大变革中制度变迁的艰难。这四个目标构成一个层级关系,也是王老师组织教学的四个环节。在王雄老师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第一个和第二个环节时间虽然有点长,但目标基本上达到了;但第三个目标在学生的理解中出现了问题,甚至说学生没有完全理解革命与建国的不同意义,鉴于时间关系,王老师没能对此问题引导学生做出透彻的分析;对于第四个环节,体会重大变革中制度变迁的艰难,王老师采用折纸和撕纸游戏以及身体雕塑的方式来展现,应该说设计比较新颖,但学生并没有完全理解其意义,甚至存在着相当的疑惑。就连听课的代表也没有领会折纸撕纸游戏的意图。有代表就提出,撕纸到底是说辛亥革命撕掉了专制统治,还是说袁世凯窃取了国民政府临时大总统?这在教学结束也没有一个清晰的答案。如果说折纸和撕纸游戏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历史重大变革中制度变迁的艰难,则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活动设计显得并不默契。

目标行为评价模式尽管易于进行教学测量的操作,但它并不利于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获得全面的价值和创造新价值。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教育界对教学本质认识的发展,交往教学理论焕发出了独特的魅力,并发展出交往—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交往—发展性教学评价的过程是教学要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过程,以交往为手段,以全体学生的整体的、充分的、有差异的发展为最终目的,以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价值理解与交换、价值对话及其自我反思和自我建构为主线的互动过程。[3]从这个角度来看,两节现场课则有了另一重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话与分享,促进了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关系和意义的理解,也引发了教师对教学的教育性的重新思考,这也是两个课堂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带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3.课堂教学评议不仅需要从有效教学的角度来考量,还需要从慢教育的角度来体认

  有效教学是基于对低效教学的批判而发展起来的。衡量有效教学的标准随着教育教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并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思想等紧密联系,从不同的维度来思考教学的合理性、适切性问题。在有效教学研究中,目标行为评价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同,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但目标行为评价模式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评判还需要其他的思路。美国学者加里·D·鲍里奇在《有效教学方法》中指出,有效教学的关键行为有五个方面:清晰授课、多样化教学、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确保学生成功率[4]。任务导向仅仅是关键行为之一。在王雄老师的授课时,由于不熟悉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挑战性更大。在授课过程中,王老师不仅要指导学生阅读,甚至还要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从引导学生学习方面来看,他的教学不可谓不艰辛,充满很多无法预料的情况。因此,如果以目标行为评价模式来看待这节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便放大了。

课堂教学是一个文化传承与创造的过程,而文化又是用心灵与时间共同酿造的,以“文”化人需要人对文化进行意义和关系的理解[1],故而课堂教学的目标行为评价模式是在短时段内考查人对文化的传承与创造问题。放置于一个长时段内,目标评价模式便有了值得商榷的地方。教育的快餐化发展趋势,使得课堂教学中信息量越来越大,以至于学生来不及回味和咀嚼,便进入下一主题的学习,心灵的酝酿变得急功近利,教学远离了教育以“文”化人的深刻意蕴。有效教学的各种策略固然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但教学的教育性却充满了疑问。“教育是一个慢的艺术”正是对有效教学的一个很好补充,也是对学生作为一个生命存在的价值追寻。

4.课堂教学评议不仅需要质性评价方式,还需要量化评价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评议中,简约化的评议方式有助于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把握,如对教学思想的品评,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思考,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等问题可以通过直接观察的形式做出直接的分析与评鉴。在经验观察的基础上做出质的判断,这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我国学术研究传统基本一致——在思维方式上,经验型综合意向性思维为基本特征,倾向于对感性经验做抽象的整体性把握,重视对感性经验的直接超越[5]。但这种简约化的评议方式是建立于整体性的课堂研究基础上的,对于微观的课堂教学问题——问题的设计与回答、学生的参与思考等难以把握,需要精细化的量化研究方式以弥补其不足。遗憾的是在本次两节公开课的评议活动中没有看到有学者或教师采用量化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评议。

在课堂教学量化研究中,量表式的观察在课堂评鉴中运用较为广泛,但往往流于普遍的形式化设计。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弗兰德斯提倡用更精细化的操作方式——通过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言语行为进行互动分析,提出了言语互动分析系统。弗兰德斯言语互动分析系统由一套描述课堂互动行为的编码系统,一套关于观察和记录编码的规定标准,一个用于显示数据、进行分析、实现研究目的的矩阵表格三部分构成,可用于对课堂结构、教师倾向和风格等在量化的基础上进行评价,曾有研究者对两节不同的历史课堂采用这种方式做过分析①。除此之外,有研究者通过对课堂教学实录中教师讲授时间、提问时间、学生回答问题的时间、PPT展示的时间、学生交流的时间等维度进行精细化分析,进而进行课堂教学评价[6]。这些量化研究的方式,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评议的方式和手段大大丰富,也拓展了我们研究课堂的视角,有助于课堂教学评议的深入。

课堂教学评议是教师日常教学 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评议参与者表达观点的展示机会,构建教师个人实践性和情境性知识的重要手段。倘若我们认定这一学术共同体的评课是一项科学的活动,那么,研讨活动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理论性思考,重要的不是对课堂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辩护的真实情境,而是对它进行合理性的重构。真理是作为无限的推进过程中非强制性的磋商所达成的结果而出现的,甚至连我们的评价方法和标准都无法事先给定,因为它们也能在磋商过程中得到改进。故而说,建构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民主的、平等的、乐于分享和交流的氛围,需要评议者——尤其是较大的学术权力拥有者自身保持警醒和克制的态度,让评课的标准在选择、商议、阐释、明智的权衡中达成共识;需要共同体共同建构一个共建共享的教研文化,在对话和敞开的视阈中推动学术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