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调研方案范例6篇

水环境调研方案

水环境调研方案范文1

关键词:港口;环境保护;验收调查

前言:对于港口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主要是调查沿海一带的港口生态环境的状况,它是一项新的调查研究的工作。扩充了港口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的领域。国家的相关法律也做出了要求,正如环保总局13号文件所规定的那样:对主要排放污染物使环境造成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必须要提交纸质报告给环保总局进行审核。关于怎样做出环境保护制定的措施等,国家尚未做出具体的要求,也没有明确的规定,同样也无旧的方案来借鉴更新。近些年来,有许多调查工作者完成了港口建设环境保护验收的调查,研究出了一系列的验收方案,并且积极的运用在了实际的生活中,取得了大的进步。

1.港口建设在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1海洋生物种类的减少

在于港口的不断建设中,并不仅仅是人们所见到的陆地面积的减少,还有许多人们不能直观见到的,那就是海洋生物种类多样性的减少,因为它也在修建港口的时候也占用了一部分的海洋,从而导致了海洋生物生存的环境面积减少,港道的挖掘,港口运行时产生的污染都在影响着生物们的生存,严重者可以促使海洋生物的灭绝。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港口的建设必须着重关注海洋生物的保护。

1.2建设中海洋环境的污染

关于海洋环境的污染主要包括了港口附近海水的污染以及港口附近海底淤泥的污染。然而海洋环境污染的来源主要是由于港口的污染物的排放,生活污水的污染以及一些紧急突发状况也有可能导致,这些意外都可能导致。

1.3港口建设导致的水土流失

在港口建设中重点导致水土流失的原因是建设中的挖掘土和一些废气土的丢弃,所以港口建设要重点考虑水土流失这个问题,它是需要重点研究的。

1.4港口建设导致的景观问题

港口的建设是人类创造的,所以它具有人文色彩和海洋景观的相结合,沿海一带的港口有了一些新的建筑物,增添了不少新景观,使得沿海的景色不在单调,有了些许的人文生机。这一点也是港口建设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优势。

2.港口竣工调查的重点内容

2.1港口基本情况的调查

主要包括了生态环境因素和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对于生态环境因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经济方面技术方面都是其中重要的一些。而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则是注重于相关保护的要求制定,还有一些保护措施的建议等等。

2.2港口生态环境的调查

生态环境的调查是港口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方法探讨要要研究的重点内容。它也包含了许多调查点,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港口所选海岸带的自然环境优势;港口海岸带的生态环境的现状调查分析;港口建设对于海洋中的海洋生物的影响严重程度;港口的建设对于海水水质的影响程度;海底淤泥的污染研究,重点是废弃的挖掘土;关于港口建设的水土流失问题的研究调查;港口建设的景观研究;港口建设的附近环境污染的研究;公众意见的调查分析。

2.3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重点要做到就是分析环境保护的实施情况如何,分析与评价的有效度。它的调查内容也包括多方面。环境的评论和批判措施对于提出一些解决方案都十分的重要,它的评价有效度是港口建设所要关注的重点,也同样是港口建设前必须分析的重点,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是环境保护和批复提出的相关的一系列的生态保护的内容要求,环境保护的落实的情况,它的环境实施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采取的措施有没有按照环境保护的规定来,并在这些已经有的措施上继续填补一些新的东西,好的方法措施;对于污染的治理调查,它的重点要求还是水土流失的问题在加上海底淤泥的问题;想关于生态环境的治理管理计划要求,这就需要工作人员的认真验收,积极做好调查工作。

3.港口建设项目的验收调查技术方法

3.1对于港口建设的技术路线

对于港口建设项目竣工的技术路线重点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现场的初步调查:重点研究港口建设的实际情况分析,是否符合实际要求;对方案进行优良的编制:如果想要使得港口的建设项目积极有效的完成就必须制定有效的方案,它也包括了确定的调查范围,因果关系的问题,还有重点的目标要求,设置定点的专题项目,确定方案,确定明确的实施调查方案措施;调查方案审核以及审定:有了相应的调查方案之后不能就直接的将其运用在实际的项目当中,这样是不可取的,还应该将提出的方案进行讨论,然后寻找出最有效的;现场的环境监测与调查:好的方案运用了也并不能代表就结束了这个技术路线,还应该在实施中进行实地监测勘察;编写调查报告:在所有步骤都差不多结束后就应该进行下面的环节了,调查报告的编写就是整合数据,然后分析数据是否符合规定的要求,找出落实的有效性;调查报告的审核签发:所有的程序都结束了,就只剩下审核了,让做好的报告数据交给相关审核单位通过即可。

3.2对于港口建设的技术方法

列清单法:所有的建设都需要明确的目的,也应该明确需要的是什么,所以必须要列出方案的清单,才能够使得方案正确,也同时使得方案简单明了;文件资料审核:资料准备就绪,并不代表就能实际操作,因为那毕竟是理论的东西,所以要进行资料审核;现场的勘察:它要求收集当地港口建设的实际资料,环境保护的实施方案,方案的报告数据以及批复等的数据报告,同时也少不了明确的一些要求,紧接着也要得到些许的感性认识,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得出所要的目标准则;在环境监测方面也是多方面的,包含了以下五个重点:监测海水的质量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海水的污染是港口建设直接影响的内容,所以海水的PH、DO、SS等是必须监测的;海水的生物监测:由于港口的建设项目导致了海地面积的减少,从而也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因此要对海洋生物多样性进行监测;海底淤泥的监测:由于港口的建设使得污染物以及生活污水的排放,导致海水中有许多的污染物最后沉积在海底的淤泥中使得海洋底层突然严重受损,所以要对淤泥进行监测;公众意见的调查:所有的一切准备工作实际实施都是为人类服务的,所以必须要通过人们自己的审核,要进行公众意见的调查。

结语: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调查是以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调查为主的一项新工作,通过全文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港口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的验收调查研究有许多的问题,也找到了它的解决方法,可以很好的运用于实际。同时,我们也明确了它的步骤,条例清楚的进行研究,还提出了要掌握的技术方法等。对于港口建设需要注意的问题也有很多,它不是单纯的一个港口建设,所以人们应该在计划中充分考虑它的事项,并且结合本文中所讲的问题方案进行考虑以及审核相关事宜,最后制定出完美方案,完成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水环境调研方案范文2

国际上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水资源配置问题,最初源于20世纪40年代Masse提出的水库优化调度研究,并于20世纪60年代后得到迅猛发展,1978年,Shafer等[7]提出了水资源系统模拟框架下的水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型。2002年,McKinney等提出了基于GIS的水资源模拟系统框架。目前,国际上对水资源配置的研究更多地是在水资源系统模拟的框架下进行的,并开发了许多应用价值较高的相对成熟的水资源模拟软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MikeBasin(丹麦)、WMS(美国)、Aquarius(美国)、Riverware(美国)和Waterware(奥地利)等[8]。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以水库优化调度为先导的水资源分配研究。80年代初,华士乾等[9]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对北京地区水资源进行了研究,该研究考虑了水量的区域分配、水资源利用效率、水利工程建设次序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成为我国水资源配置研究的雏形。90年代初,陈志恺等首次开发出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模型,研制了京津唐地区水资源规划决策支持系统。此后,我国的水资源配置研究发展快速,解决了一批区域性水资源综合规划问题,取得了较好成果。黄河水利委员会于1998年进行了“黄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分配及优化调度研究”,综合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条件,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全流域进行的水资源配置研究。王浩等在“黄淮海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中,首次提出水资源“三次平衡”的配置思想,系统地阐述了基于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系统配置方法,其核心内容是在国民经济用水过程和流域水循环转化过程两个层面上分析水量亏缺态势,并在统一的用水竞争模式下研究流域之间的水资源配置问题。在模型软件化方面,除了较早的华北京津唐水资源决策系统外,黄书汉运用基于面向对象的UML标准建模语言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评价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谢宜岳等以区域水资源供需过程的原理与算法为基础,构建了水资源系统分析数学模型软件。艾萍等[8]根据软件复用的基本原理,结合水利领域应用需要,形成水利领域软件标准化体系,为不同抽象层次制定水利领域软件技术标准提供技术基础。钟平安[10]等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可视化建模、模型库、人机交互等技术手段,建立了适应大规模、多目标、不确定性等复杂条件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情景共享模拟系统。另外,钟平安[11]等还比较了基于C/S模式水资源配置系统的不足和B/S模式的优点,构建了基于B/S模式的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系统总体框架,以WebGIS为平台实现了水资源配置模型系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涉及到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具有典型的半结构化、多层次、多目标和群决策特征,需要对其生成的配置方案进行效果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可以调整已有的配置方案,使其更加合理,保障配置的公平性和高效性。Letcher等[12]开发出澳大利亚纳奥米河流域水资源配置综合评价模型,不仅包括了水资源管理,还考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后来,还专门研制了分布式水流模型以支撑该评价模型的运行[13]。在国内,石春先等[14]提出黄河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方案评价的概念,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流域水资源多维临界调控方案评价模型。郭文献等[15]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具有多目标性和模糊不相容性的特点,运用模糊物元分析法,建立了基于欧氏贴近度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综合评价的模糊物元模型。为了克服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余建星等[16]在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综合评价的模糊优选模型中引入信息熵概念。钟平安等[17]则利用群组决策特征根法(GEM)确定指标权重,克服了层次分析(AHP)法通过指标两两比较所构建的判别矩阵常出现不一致性的问题,建立了基于最大熵原理的方案评价模型。目前,国内外对于配置后效评价研究仍较为薄弱和分散,且多纳入生态环境评价、社会公平评价等综合评价当中,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和完整的评价体系。从国内外水资源配置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水资源配置研究正趋于整体性、综合性、后评价和软件化。整体性是要求水资源配置研究更多地置于统一的流域或区域范围内进行;综合性则要考虑生态环境方面的需求;后评价注重对水资源配置方案的评价、修正和优选;软件化要求将复杂的水资源系统数字化和信息化,以提升配置效率。从研究内容来看,目前大量的水资源配置研究仍然集中在水量调控方面,水质调控虽有所涉及[18-26],但成果不够深入。随着人类活动加剧,传统的集总式模型已经不能全面描述越来越复杂的点源和面源污染物扩散、汇集、稀释、转化等物理化学过程,应重视有物理机制的、能反映污染物运移过程的分布式水质模型的研究,并进行水质水量联合配置的研究。另外,建立基于流域水循环模拟的水资源调配集成模型也是当前水资源配置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实现水资源“模拟—配置—评价—调度”一体化决策。总之,今后的水资源合理配置需要由单一的流域水量配置和调度向全流域水质水量统一配置和调度发展,由集总式的、静态的水循环模拟和调控向分布式的、动态的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发展。

研究目标

开展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是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点领域的需要。在国内外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联合调度研究的现有基础之上,实施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联合调度研究,为江苏沿海滩涂水资源保障提供关键性技术,也为其他类似地区的水资源开发积累技术经验。本研究的具体目标如下:a.依据江苏沿海滩涂开发规划,揭示出围垦区各类水资源用户的需求特性,提出需水综合管理方案,实现需水精细化管理。b.根据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各用户的需水要求,并结合当地水资源特点,构建多水源多用户多目标的水资源系统仿真模拟模型。c.实现当地水、过境水及远距离调水的联合优化调度,构建适合沿海围垦区水资源配置方案的评价体系,提出围垦区水资源配置优化方案,促进围垦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研究内容

江苏沿海围垦区淡水资源极度缺乏,建立高效安全的水资源保障体系是实现围垦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唯一途径,也是实现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2,27,28]。在分析沿海围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蓄淡工程优化布局和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上,进行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联合调度研究,是建立江苏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保障体系的必要环节。在充分了解围垦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的同时,分析围垦区水资源需求时空变化特征,运用围垦区当地蓄水工程与远距离调水的联合调度技术以及多水源多用户多目标联合调控与分配技术,生成围垦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不仅可以实现水资源在不同区域和用水户之间的有效公平分配,而且可以实现对区域水循环及其影响的自然与社会诸因素进行整体调控。本研究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展开研究:a.沿海围垦区水资源需求分析与预测。结合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发展规划,了解沿海围垦区各水资源用户的需水要求,包括水量要求、水质要求及用水时间要求等,分析其在时程分配上和空间分布上的变化特性,预测不同发展水平年下江苏沿海围垦区在生活、生产和生态三方面的需水过程以及综合需水过程,分别研究基于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排污总量控制以及多目标控制的沿海围垦区需水管理技术与方法。b.沿海围垦区多水源供水系统联合调度。在沿海围垦区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结合江苏沿海滩涂开发规划,分析沿海围垦区各供水工程、用水户在流域水系和自然地理上的拓扑关系,构建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供需系统网络图,厘清其水资源供需结构,并根据各水源之间、各用水户之间以及水源与用水户之间的水力联系、水源特性和用水特性,建立沿海围垦区多水源多用户水资源模拟仿真系统,建立沿海围垦区多水源联合优化调度模型,尤其是当地蓄水工程与外调水的联合调度模型。c.沿海围垦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根据江苏沿海滩涂开发规划,兼顾抑制需水、增加供水和保护生态,构建沿海围垦区水资源配置方案集;基于公平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原则,建立多水源、多用户水资源系统联合调控与分配模型;构建适合沿海围垦区的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分析评价不同配置方案在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等方面上的差异,确定围垦区水资源最佳配置方案。在上述研究内容中,本研究的主要技术难点在于,沿海垦区多水源、多用户、多目标的水资源联合调度和优化配置。

技术路线

针对上述研究内容,本研究在充分收集与分析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水文、气象、水文地质、潮汐、土地利用及社会经济等方面资料的基础上,将首先对沿海围垦区水资源需求的时空变异特性、河流渠道水系结构以及围垦区内供水工程布局进行分析,研究沿海围垦区的水资源需求管理措施,构建水资源系统供需网络图,并结合沿海围垦区水资源开发潜力研究与特殊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建立起多水源多用户的水资源模拟仿真系统以及联合优化调度模型,根据沿海滩涂发展规划,生成各类情景下沿海围垦区水资源配置方案,建立沿海围垦区水资源配置方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最终提出沿海围垦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优化方案,从而为江苏沿海滩涂围垦区水资源利用提供技术保障(图略)。

水环境调研方案范文3

关键词:跨流域调水规划 环境评价 工程方案 供水范围 经济评价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我国水资源在时空上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研究从湿润、半湿润的西南地区,水量丰沛的长江或远到澜沧江、怒江调部分水量入黄河,解决干旱、半干旱西北地区的缺水问题,对水资源合理利用,改善生态环境,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促进黄河的治理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中,虽然有时具体内容有所补充、删减,但是对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宏观格局的认识是正确的,及早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的研究是有远见卓识的。

1 调水工程方案布局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工程方案布局工作的基本思路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换。

1958~1961年,根据上级指示,黄委组织了1 000多人次到西部地区进行查勘,范围东至四川盆地西部边缘、西达黄河长江源头、南抵云南石鼓、北到甘肃定西,约115万km2。研究的调水河流有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涪江、白龙江。主要代表性方案有:从玉树附近金沙江调水至积石山附近贾曲入黄河的玉—积线,金沙江恶巴调水至洮河的恶—洮线,金沙江翁水河口调水到定西的翁—定线,金沙江石鼓调水到渭河的石—渭线,怒江沙布调水到定西的怒—定线。这个时期的工作思路主要是:①调水量大,以上各调水线路年调水220亿~1 400亿m3;②全部采用自流方式,以避免建设大型动力电站,但需要筑高坝,以壅高调蓄水位,如怒—定线,最大坝高达630 m;③认为开凿隧洞,特别是长隧洞,技术上几乎没有可能,因此采用傍山开渠输水,这样,输水线路过长,石—渭线长6 244 km,翁—定线长6 808 km。

1978~1996年,黄委又组织多次西线调水查勘,并对1958~1961年的西线调水工程方案布局进行分析,认为:①通过以往工作,对整个西部调水已有一个宏观、全面的认识,提出的总体布局框架有较好的控制作用。②引水点愈靠近下游,可调水量愈大,则工程规模愈大。从技术经济角度考虑,调水量和工程规模应有一个适当的限度。③西北地区缺水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与之相适应,调水工程也应由小到大、分期开发、逐步扩展。基于这样的认识,工作的基本思路有如下转变:在原来的大范围、大工程规模、大调水量的总体布局框架下,缩小研究范围。提出从距离黄河较近、调水量适宜、相对工程规模较小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调水,三条河共调水200亿m3,并由此研究相应的调水工程方案布局。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一次大转换,从研究115万km2大范围地区缩小到30万km2。

国家计委、水利部和专家们肯定了这个思路。1987年7月,国家计委从开发西部的长远战略考虑,决定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超前期规划研究工作,并将此任务列入“七五”、“八五”计划。10年的超前期规划研究认为,输水线路采用明渠方案的突出问题是:调水地区山势陡峻,高边坡开挖工程量大;大的地质构造断裂多顺河发育,傍山开渠,存在整体稳定问题;褶皱裂隙发育,存在局部泥石流和塌方问题。调水方案若以年输水100亿m3计算,则流量约400 m3/s;以5 m水深、1 m/s流速计,水面宽达80 m。这样宽的明渠,地处地质条件复杂、基本无人烟的山区,尤其是大雪封山的冬季,某一局部出问题,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当时,国内外长隧洞施工技术发展很快,采用掘进机开凿长隧洞,质量好,效率高,一次衬砌完成,技术上可行。于是,工程方案布局,采取在海拔4 000 m左右的调水河流上引水,以115~130 km的隧洞穿越巴颜喀拉山。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二次大转换,从以长明渠输水改变为相对较短的隧洞输水。

1996年7月~2001年6月,开展了5年规划阶段的工作,这是10年超前期规划研究的继续,其工作思路主要是:①自流。经对抽水方式与自流方式比较,主要为避免在青藏高原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建设大型动力电站,故采用自流方式。②下移。海拔4 000 m左右的地区严重缺氧,勘察、规划、施工、运行、管理困难很大,故将调水工程方案布局整体下移到海拔3500 m左右。该区有森林、农田,适宜于人类活动,对施工、运行、管理都有利。虽然隧洞较长,但支沟多,可以自然分段,长洞短打。③集中。以雅砻江、大渡河5条支流组成的达曲—贾曲联合自流线路先行实施,后期再实施雅砻江、通天河调水的输水工程,都要从达曲—贾曲联合自流线路附近通过,引水工程高度集中,后期工程可充分利用达曲—贾曲线路的地质资料和处理措施,节省后期大量的勘测、交通及施工等基础工程费用。这是工作思路的第三次大转换。由此确定了由低海拔到高海拔、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规划思路,选定达曲—贾曲联合自流方案为第一期工程。2001年5月27~29日,水利部组织专家审查通过了规划报告,赞同这个思路,并同意第一期工程及时转入项目建议书阶段的工作。

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阶段,突出了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其基本思路是: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作为一项跨流域远距离的特大型调水工程,在改变水资源地区间的分布时,必将对调水河流地区、调水工程区和受水区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带来影响。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着重研究调水对调水河流地区产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的不利影响,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使不利影响得到削弱或免除。调水既要考虑西北地区缺水的需要,又要研究减免调水对调水河流地区的不利影响,达到南北两利、共同发展。

对调水河流地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上游调水,从生态环境角度考虑,可接受的调水量是多少?此课题请中科院刘昌明院士领导的课题组进行了研究。经综合各因素分析,鉴于调水河流地区人烟稀少、山势陡峻、雨量丰沛,认为调取引水枢纽处河川径流量的65%~70%为可接受调水量。此调水量不会对调水河流地区造成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没有制约调水的重大生态环境因素。

调水对调水河流地区会产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方面的某些不利影响,其中可以量化计算的,是引水枢纽以下规划和已建梯级电站减少的发电量。而调水入黄河后,黄河各梯级电站将增加发电量。据推算,2030年水平,长江干支流损失的电能值与黄河增加的电能值大体相当。这涉及水权和不同地区的利益,需要国家有关部门统筹考虑,协调解决。

调水工程所在地区,需要研究水库淹没损失。不同的枢纽水库淹没草地34~379 km2,迁移人口117~3 690人,乡村级寺庙2~8座。由于地广人稀,因此淹没的数量较少。但是由于涉及的主要是藏族,他们多信奉喇嘛教,因此对寺庙和有关宗教设施的迁建,需要慎重对待,妥善处理。

调水入黄河后,增加黄河河道的水量,并将水送到有水则绿洲、无水则荒漠的地区,其生态环境效益是显著的。但江水穿过巴颜喀拉山分水岭输入黄河后,在生态环境方面有什么不利影响,尚待进一步研究。

3 供水范围、经济分析和政策、管理体制

3.1 供水范围

第一期工程(调水40亿m3)供水范围有两个基本思路:一是向黄河上中游地区供水;二是全部用以增加黄河水量。

供给黄河上中游的地区包括:兰州—河口镇河段的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北部地区,龙门—三门峡河段的关中地区和汾涑河地区。但是,目前阶段尚达不到向某个具体城镇、地段、工厂供水以及供多少水的工作深度。

再者,调入黄河的40亿m3水,全部供给黄河干流,增加黄河流量,缓解黄河水资源的不足,充分发挥已建枢纽工程的作用,同时还可稀释污水、冲沙减淤,解决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为黄河的长治久安补充水源。

目前,规划阶段采用了第一种供水思路。

3.2 经济分析

虽然现阶段不能明确供水的具体地点,不具备进行经济分析的条件,但是作为规划报告,缺了经济分析又不够完整。因此,采用了上述第一种供水思路,经计算,城镇生活用水效益约10元/m3,生态环境用水效益约1元/m3,综合效益约6元/m3。虽然存在着随机性,如增加工业、城镇生活的供水量,效益就大,反之效益就小,但是却给出了西线调水第一期工程经济分析的轮廓概念。

3.3 政策与管理体制

(1)工程性质。西线工程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是一项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性公益性基础设施,国家应给予优惠政策,投资以国家为主。

水环境调研方案范文4

一、环境工程人才企业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水、空气、重金属和化学品污染引发的突发环境事故时有发生。一些地区污染排放大大超过环境容量,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环境工程专业不仅研究水、气、噪声和固废等主要环境污染和公害的防治技术及措施,而且就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物资源化技术、区域环境的科学规划及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期获得最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目前中国已有多所大学成立了环境工程专业,并在学科建设、教学内容、实践实习及就业出路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何在新的形式下通过适当的教学改革,时刻把握环境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向,培养合乎环保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探索关注的问题。[1]盐城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深入开展企业培养等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能更加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为中国的环保事业输送掌握环境工程新理论、新工艺及新设备,能够从事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环保设备设计与生产、科研教学、检验分析和工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旨在培养环境工程领域创新能力强、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2]卓越工程师企业培养计划包括本科一年多在企业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学生现场的实践与学习,结合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影响评价和运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项目,获得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运营管理工程师的基本训练,使学生达到专业能力和资格认定要求,培养能够灵活运用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具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的卓越环保工程技术人才。[3]

二、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求

根据应用型工程师培养的国家通用标准,环保工程师、环评工程师、运营管理工程师培养的行业专业标准,结合我校学生培养目标,在企业学习阶段应重点培养以下素质和能力:[2,4]

1.职业素养

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明确工程师的角色和社会责任,树立职业工程师的价值观和发展观,具备良好职业道德,熟悉行业政策法规,了解相关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

2.工程实践能力

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相关数学、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掌握扎实的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环保工程设计,熟悉污染治理设施的施工、运营管理体系,拥有解决工程实际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掌握相关环保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能够开展项目环境保护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掌握环境监测技能,能顺利开展环境样品的分析检测;掌握环保设备设计与制造技术,并能从事环保设备营销工作。

3.创新能力

在熟练掌握工程实践能力的基础之上,结合专业前沿理论与技术,具备对现有工程进行改造、优化,选用先进的工艺组合、施工方法、新型设备等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进行污染治理方案选用、工程设计,能够解决污染治理工程运营过程的技术问题,具有工程项目的决策能力。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

4.沟通能力

具备融入社会和团体的能力,参与生产、项目及管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领导能力。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三、环境工程领域卓越工程师计划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通过四年不间断参与社会和企业的培养环节,使学生从认识社会和企业逐渐达到融入、参与到社会和企业。企业培养阶段时间一共为40周,在企业培养的主要环节包括认识实习、环境保护调研实习、环境工程工艺设计企业(水、气)、环境规划与影响评价企业实训、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企业实训、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实训、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企业实训和毕业设计。[5,6]企业实训开展的方式主要包括:观摩、讲解、现场踏勘、现场授课、工程实例方案设计、计算机辅助绘图、工程实例观摩、现场操作实践、项目或系统开发、运行、管理。企业实训考核的方式主要包括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技术、工艺方案、设计说明书、工艺图纸、规划文本、环境影响报告书、现场操作、技术方案、图纸、技能考核等,毕业设计考核要突出企业导师的作用,分企业指导教师评审(权重30%)、学校指导老师评审(权重30%)、答辩小组评审(40%),答辩小组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比例不能低于40%。学生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工程实践,依托于与企业共建的校外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指导老师采用双导师制,由校内教师和企业方委派工程师共同担任。

四、“企业培养方案”实施方案

通过在“卓越计划”合作企业(盐城市部级环保产业园、江苏科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清大同和环境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江苏紫光吉地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大吉发电有限公司、盐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盐城环保新技术研究中心、盐城宇新固废有限公司等单位)的实践锻炼,使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掌握废水、废气、废渣处理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环保设备设计与生产、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等方面专业技能,形成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以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认识实习

进度安排在第二学期,为期1周,主要实习内容包括实习动员、安全教育、实习单位专家讲座、各处理单元参观、车间见习、总结、考查、座谈。

2.环保调研实习

进度安排在第三学期,为期1周。主要是了解社会及专业发展现状,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环境工程工 艺设计企业实训(水控、气控)实施方案

进度安排在第六学期和第七学期,为期6周。具体实习教学内容包括:实训动员、安全教育、企业文化学习;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程教学;收集处理工艺设计、方案设计、绘图等方面的资料;各项设计准备工作;了解设计步骤、行业规范、设计人员准则、设计原则、设计方法等;工艺的选定及处理方案的确定;根据选定方案对各处理构筑物或设备进行设计计算;论证处理方案的合理性、估算工程投资、运行成本;根据设计好的数据,进行计算机辅助绘图;企业导师考核;实习总结、座谈。

4.环境规划与环境影响评价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进度安排在第六、七学期,为期5周。具体实习教学内容包括:实训动员、安全教育、企业文化学习;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部分内容和环境影响评价课程部分内容的理论教学;现场调查;相关企业收集资料、采样、整理数据;规划指导思想、原则、大纲的确立、规划的编制(包括现状、规划近远期目标、规划的实现途径和具体方案)、规划图件制作、规划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分析、保障措施;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影响预测等章节的编写、工程分析章节、污染防治措施分析章节的编写、风险评价、经济损益分析等章节的编写、完成环评所需相关图件的制作;总结、座谈。

5.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项目课程时间安排在第5、7学期进行,为期2周。具体实训教学内容包括:介绍、学习固体废弃物收集、处置流程、主要处置工艺和设备;课程知识的课堂讲解与现场讲解相结合;了解固废收集流程;熟悉固废处理设施的运行;参与企业人员现场安装与设备调试。

6.环保设备制造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实训安排在第4学期(2周)和第7学期(3周)进行,共为期5周。以盐城市国级家环保产业园的几个大型环保设备制造企业为主要实训企业。主要实训教学内容包括:环保设备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发展现状、市场拓展;设备各部分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设备设计流程;设备制作过程;训练设备制作操作技能;典型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和维修;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仿真技术在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典型环保设备自动化控制工程的设计与应用;环保设备营销实训。

7.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企业实训实施方案

岗位实训安排在第7学期进行,为期6周,具体安排如下: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具备培训资质的公司为主要培训单位,盐城环保产业园内多家企业、盐城市城东污水处理厂、盐城各化工产业园区和盐城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主要实训地点。

主要实训教学内容分为污废水和废气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管理两个部分,主要包括:污废水处理与维护管理、物理化学法、生化处理、污泥处理与处置、水处理机械设备、污废水监测及水处理实验、污水处理厂岗位实训;相关政策法规与标准、燃煤及污染物、燃煤工业锅炉概述及工业锅炉烟气脱硫设施的运行维护与管理、除尘器及除尘器岗位实训、脱硫技术及脱硫系统岗位实训。

8.“企业培养方案”毕业设计实施方案

毕业设计总学时为18周,安排在第8学期,毕业设计主要内容包括:调研及资料收集、撰写可行性论证报告;企业设计项目研究、方案设计论证、方案的比较与优化;三废处理工艺设计、设备选型、运行管理;环保设备设计、制作;毕业设计中期检查;撰写、印装设计说明书,图纸绘制;企业设计项目总结、解决企业问题;答辩、资料整理归档。

五、结论

盐城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从培养“卓越环保工程师”的角度出发,强化企业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质量保障机制,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实践环节训练中的作用,开展校企联合培养、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学生实践内容与方式等系列实践环节的改革,保证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达到“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 [7]

参考文献:

[1]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2]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7-23.

水环境调研方案范文5

论文关键词:流域规划;修编;思路;珠江流域

1珠江流域规划编制情况述评

1.1流域规划编制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为加强珠江流域综合治理开发工作,1961年,珠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编印了《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未审查)。1986。珠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该报告1990年经水利部审查通过。1993年国务院正式批复《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纲要》。珠江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珠流规”)在指导流域综合治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依据珠流规,珠江陆续编制完成了若干专项规划,并大规模地开展了水利工程建设,如北江飞来峡水利枢纽、右江百色水利枢纽、西北江三角洲五大联围、红水河水电基地开发、珠江河1:3治理、西江航运干线航道整治等,为珠江流域水利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2对珠流规的总体评述

珠流规由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组成,统筹了防洪、灌溉与供水、水电开发、航运、水土保持、水资源保护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内容,由于当时社会发展建设的需要,珠流规偏重于流域防洪规划和水电梯级开发方案论证。从近20年的治水经验和教训看,珠流规提出的“统一规划、综合开发、加强管理”的规划原则和“按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近远期结合,除害与兴利结合,综合利用,统筹兼顾”的规划方针是正确的,提出的开发方向和任务是基本正确的,拟定的主要河段梯级开发方案也是基本合理的,总体看来,珠流规在流域水利建设和管理中充分发挥了流域规划的指导作用。

但是,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流状况的变化以及治水理念的革新,珠流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存在以下问题:

a)规划编制距今已有20年,流域经济社会状况、自然条件和工程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部分的规划基础资料已经过时,规划期已满,出现了中上游洪水归槽问题、咸潮上溯影响供水安全问题、珠江三角洲泄洪不畅等珠流规难以解决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通过规划修编,摸清流域的情况,协调各方面的需求,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b)当时规划重点主要围绕重大工程而展开,对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流域管理等工作重视不够,使珠江流域近年逐渐暴露出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恶化和河道采砂失控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规划修编,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实现人水和谐。

c)规划编制时尚未认识到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还存在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问题,对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和管理方面的规划内容考虑不多,没有对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以致在水量丰富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缺水、喝咸水等问题,需要通过规划修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进行全面规划,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d)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角度出发,需要加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应对规划进行修编完善,指导今后的流域水利建设与管理,支持国家新的发展战略。

e)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定,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等区域战略的实施。要求流域综合规划与之相协调和衔接,通过规划修编,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满足主体功能区发展对水的需求。

f)流域综合规划滞后于有关专业规划,难以合理规范和有效管理水资源开发利用行为,导致一些地方水资源过度开发。水能资源无序开发,特别是部分地区的“跑马圈河”,严重影响流域水资源综合效益的发挥,造成流域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如南盘江支流黄泥河、北盘江支流可渡河等河流的无序开发,需要通过规划修编,协调不同地方、部门的发展需要,指导其他专业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2规划修编的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

2.1总体思路

规划编制要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核心,以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理念,统筹流域的综合治理和水资源适度开发、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提出可切实保障流域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生态安全和可统筹协调区域间、行业间、河流不同功能之间的河流功能定位、综合治理和开发重大工程布局、流域综合管理措施,提出规划实施意见,为实现“建设绿色珠江,维护河流健康”的目标奠定规划基础。把规划修编的重点放在流域防洪减灾、保障供水安全、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等方面,建立以水资源管理为核心的,突出体现流域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和保障、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等要求的流域综合规划管理体系。

2.2主要内容

2.2.1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

《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和近期完成的《珠江流域防洪规划报告》和各省(自治区)、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防洪规划基本构建了珠江流域防洪减灾规划体系。修编要协调防洪与发电、水资源配置、航运等综合利用关系,统筹干支流、上下游的洪水出路安排,重点研究西江洪水归槽和洪水异常超频、珠江三角洲腹部地区洪水位异常壅高、龙滩与色水库后汛期防洪库容设置问题,研究不同规划时期的流域骨干水库统一调度和运用方案、临时分洪滞洪方案,研究落实柳江中下游和北江上游防洪工程体系、西江蓄滞洪区和潘江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珠江三角洲思贤活和南华关键节点的治理方案,并开展风险分析和防洪保险、洪水风险管理、重点区域山洪灾害防治、防洪减灾法规建设等研究和规划工作,完善防洪减灾规划体系。

2.2.2完善水资源供给和保障规划体系

研究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环北部湾经济圈等经济战略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经济布局与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关系,合理确定重要河段和断面的水资源开发控制目标;研究珠江三角洲成潮给澳门、珠海、广州、中山、江门、东莞等城镇供水带来的问题,研究西江、北江、东江河道普遍下切对沿江灌溉和供水带来的问题。在珠江水资源综合规划和城市饮水安全保障规划基础上,开展重要城市供水规划、主要农业区域灌溉规划等,城市供水规划要注重落实供水方案、保障供水安全,灌溉规划要重视大型灌区规划和灌区节水规划;研究西水南调解决桂南沿海和雷州半岛干旱缺水、西水东调解决三角洲城市群供水安全等流域水资源配置重大工程问题;研究流域骨干水库赋予流域水资源配置功能问题和枯水期统一调度方案;统筹协调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特别注重保障河流的基本生态流量,既有效缓解蒙开个、黔中、桂中、桂南和雷州半岛、珠江三角洲等缺水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饮水安全和粮食安全,又维护河流健康、保障生态安全,形成覆盖各专业领域和不同区域的水资源供给和保障规划体系。修编要提出完善的流域水权分配技术方案,突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2.2.3完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体系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表现为水资源服务人类社会的功能开发,除灌溉和供水外,还包括水力发电、航运、水产养殖、河道岸线利用、旅游和景观等。

a)梯级开发及水力发电。要根据新的形势对原规划中的梯级开发方案和水库的开发任务进行复核、调整,控制性水利枢纽首先要服从流域防洪调度,统筹考虑城乡供水、航运、灌溉和生态用水的需要。要着重研究水库调度运用对上下游的生态影响问题,重视移民安置问题,研究优化调度方案和保护措施,填补部分重要支流规划空白。具体来说有以下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龙滩水库按375m正常蓄水位建设带来的流域规划方案调整;原规划的北盘江万家口子、黄泥河大桥、右江瓦村、都柳江、榕江等水库高坝大库方案淹没大,超过了地方的承受能力,需要调整;补充北盘江可渡河、清水江、黄泥河、六硐河等省际界河以及左江、蒙江、北流河、北江上游浈水和武水过境边界河流规划工作;西江的天生桥、光照、龙滩、岩滩、大藤峡、百色,北江飞来峡,东江新丰江、枫树坝、白盆珠等骨干水库承担流域水资源配置任务的必要性研究。

b)珠江水运体系。面对不断加剧的全球能源危机,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珠江水运发展的战略问题,综合考虑水力发电、水运及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确定流域可以承载的水运开发能力和布局。要结合航运部门完成正在开展的珠江航运规划,对珠江三角洲航道规划、西江航道干线等Ⅳ级以上主要骨干航道规划调整的合理性进行论证,研究平陆运河、粤赣运河、湘桂运河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协调好发电、航运、灌溉、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水景观建设与保护等方面的关系。

c)水产渔业。结合水产渔业部门的渔业水产发展规划,综合考虑流域开发利用和保护目标,研究河道及河口水产渔业发展的规模和合理布局方案,要_审=视洄游鱼类通道和产卵场的保护。

d)岸线利用与管理。在规划修订中应研究主要岸线功能分区及岸线利用总体布局,研究岸线利用对河势、防洪、水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及岸线管理问题。与建设管理司组织开展的珠江流域重要河段(珠江口、西江干流(梧州磨刀门)、柳江柳州河段)岸线利用和保护规划协调,纳入其主要成果。

e)旅游和景观。研究流域与水相关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一方面结合河流治理和开发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规划,提出保护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的要求及水工程的景观要求,另一方面旅游资源开发也要考虑到水环境的保护。对重点水利风景区的建设、管理做出规划。

f)采砂控制。河道无序采砂导致部分河道严重下切,严重地影响了防洪安全,并造成河口咸潮上溯。规划应统筹考虑防洪、航运、水资源等方面的要求,合理划定河砂禁采区和可采区,在规划中纳入并协调各省(自治区)采砂规划的主要成果。

2.2.4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与环境修复规划体系

2001年完成的《珠江流域(片)水资源保护规划报告》对珠江片主要河流湖库进行了水功能区划分,统计‘调查了主要入河排污口,提出了主要水功能区的纳污能力,并制定了水质监测方案,基本形成了珠江水资源保护总体方案。修编时应加强重要经济或生态区域(如珠江三角洲地区、云贵高原湖泊、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流域等)、重要城市区域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与环境修复规划,并与国家环保总局正在开展的相关规划衔接;研究流域和区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格局下的水环境变化趋势与对策,尤其是上游地区快速发展是否超出水环境承载能力及可能带来的水环境问题,并研究水资源保护的部门问协调管理机制等;在入河排污口、面源污染控制、水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等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完善珠江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体系。

2.2.5完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体系

1992年完成的《珠江流域水土保持规划报告》(199l一2000年)对珠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规划。20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编制完成《珠江流域南北盘江中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保持规划报告》、《珠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网络规划报告》、《珠江上游南北盘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规划》等,基本形成了珠江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规划体系。新一轮的修编应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突出珠江上游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及流域石灰岩地区、东江水源区等重点治理区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规划,完善流域水土保持监测和管理规划等内容。

水环境调研方案范文6

关键词: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目标;课程名称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前身是1998年专业目录调整前的“供热空调与燃气工程”专业,而后者是1993年由“供热通风与空气调节”和“燃气工程”两个专业合并而成。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之后,教指委在组织有关学校和人员进行研讨的基础上,提出了该专业的新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以下简称“新方案”),并据此组织了教材编写。至今有指导性意义的新方案出台已10年有余,为专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随着专业的快速发展,新方案难免有缺陷和考虑不周的地方,各学校在实践过程中对新方案的利弊都有切身的体会和认识。最近几年教指委多次组织了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教学改革研讨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以不断改进和修订培养方案。我校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从2001年开始全面执行新方案,本文以我校的实践为基础,并结合与兄弟院校的交流,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专业的课程体系

新方案与旧方案相比,变动最大的是课程体系。现就我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共识,对课程体系提出若干思考。

1.“流体输配管网”是新方案增设的课程,主要内容为泵与风机、本专业涉及的各种流体输配系统及其水力计算方法、管网的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等[1],这些内容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培养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内容。

泵与风机的内容过去与流体力学在同一本教材中,名称为“流体力学泵与风机”。作为课程则有两种处理:一是一门课程,与教材同名;二是分为“流体力学”和“泵与风机”两门课程,用同一本教材。各种流体输配系统及其水力计算的内容,过去均在专业课程(比如“供热工程”、“工业通风”等)中学习。

新方案增设“流体输配管网”课程的初衷是将原来各专业课中与流体输配有关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共性,并可以减少内容的重复[2]。但是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样安排是不恰当的,原因有三:一是在专业课中不能不讲热媒的输配系统。以供暖工程为例,单管系统、双管系统、单双管混合系统、垂直系统、水平系统、上分式系统、下分式系统等这些供暖的系统形式及其特点和应用条件,在专业课是必须讲授的。既然如此,在“流体输配管网”课程中再罗列出来必然重复。目前的实际情况就是在“流体输配管网”和专业课的教材里都有这部分内容。二是就水力计算的内容来说,虽然不同的系统(水系统、蒸汽系统、风系统等),水力计算的原理基本相同,但计算方法却有许多的不同,因而合并到一门课程中,从内容上并不能合并,教材不能减少篇幅,学习不能减少学时。从实际情况看,“流体输配管网”的教材中,是把原来各专业课中有关水力计算的内容,全部照搬过来,因系统不同,方法不同,只能按系统分开讲述。三是无法安排上课的时间。如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前,则由于学生对专业课的有关内容不了解,而使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效果较差,在各校交流时,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如安排在专业课学习之后,则与其他内容(比如泵与风机等)应当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学习发生冲突,并且实际上将出现有的专业课学习之后,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因没有学习水力计算和泵与风机的内容而不能进行完整的设计。

因此。我们建议,管网的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部分进入“流体力学”课程,本专业的各种流体输配系统形式及其水力计算仍回到各专业课,而将“流体输配管网”课程更名为“流体机械”,以现有的泵与风机内容为主。另外增加两部分内容:一是本专业涉及的各种阀门。尤其是电动调节阀、平衡阀、自力式压差控制阀和流量控制阀等新型阀门。近年来这些阀门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供暖和空调工程之中,对改善系统的性能具有很好的作用,有必要让本科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而目前只是在一些专业课中简单提及,对工作原理、应用条件和选型方法没有详细的介绍。二是泵与风机的变速控制技术。供暖空调系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热(冷)负荷经常变化,为了响应负荷的变化,应当随之调整热媒的参数和流量,而集中调整流量的方式就是改变水泵风机并联运行的台数或者改变水泵风机的转速,这不但是保证供暖空调效果的需要,更是节能的需要。改变并联台数只能实现流量的阶梯式变化,技术也比较简单;而改变转速则可以实现流量的连续变化,技术也相对复杂,因而水泵风机的变速技术成为近年来供暖空调领域的研究热点,也被认为是这个领域重要的节能技术之一[3]。而目前的教材内容中,对于水泵风机的变速,只是分析其节能原理,缺乏工程中如何实现的内容,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实例是丰富多彩的。

2.“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也是新方案增设的课程。增设这门课程的初衷,也是将原来过去分散在各专业课中与热质交换设备有关的内容,集中在一起学习,有利于学生认识其共性,并可以减少内容的重复[2]。而这样做与“流体输配管网”一样存在无法安排上课时间的问题,即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则由于学生缺乏专业课知识的背景而学习效果不好,若安排在专业课之后则与一些较为基础的内容应当在专业课之前学习有矛盾。并且实际上也会出现,专业课结束之后进行课程设计的时候,学生仍不能进行换热设备的计算,使课程设计不能完整进行。

因此,我们建议取消这门课程,同时在“传热学”课程中,根据专业课内容的需要,适当加强传质方面的内容,而本专业涉及的各种热质交换设备及计算,仍回到各门专业课中。实际上热交换原理就是传热学,质交换原理就是传质学,“传热学”是本专业主要专业基础课之一,已经包含这两方面的内容。传热与传质,其规律有基本相同的数学表达,但毕竟是两种物理现象,所以可以考虑在加强传质方面的内容之后,将“传热学”更名为“传热传质学”。

3.新方案将原“供热工程”的室内供暖部分、原“工业通风”和“空气调节”的部分内容合并[4],设“暖通空调”课程,目的是将室内热湿环境的控制技术集中在一起学习。从教学实践看,这样做有不尽合理的地方。室内供暖系统与室外供热管网均为集中供热系统的组成部分,前者为后者的用户,二者之间有许多的联系,比如前者的系统形式及散热器选择与后者的情况就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这两部分内容不宜分开。通风工程是本专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指以通风的方式改善室内(厂房内)空气质量的技术手段。新方案设置的“暖通空调”课程仅包括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引入室内,将室内的污浊空气排向室外,无需对空气进行除尘和去毒处理的通风系统。其实这种系统较为少见,技术上也很简单,所以“暖通空调”课程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成了室内供暖与空调部分内容的合并,二者是不同的技术方式,所以内容上也无法融合。而对于工业厂房中需要对含尘、有毒气体进行处理后再排放的通风系统,则单独开设课程,名称为“空气污染控制”(有的学校为“通风工程”)。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建议,取消“暖通空调”课程,室内供暖部分回到“供热工程”课程,恢复“空气调节”(或者“空调工程”)课程,有关通风的内容(不包括空调工程的通风)全部进入“通风工程”课程。从各校的实际情况看,有不少学校已经按如上方案运行,而没有执行教指委的新方案。我校在执行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新方案10年之后,于2010年开始改为如上方案。

4.“制冷技术”是旧方案和新方案都有的一门课程,作为空气调节的冷源,一直是本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实际上热泵与制冷有相同的热力循环,都是付出一定的能量代价,使热量从低温热源流向高温热源,在低温热源一端形成制冷效应,在高温热源一端形成制热效应。若利用其制冷效应,则称为制冷;若利用其制热效应则称为热泵;当然随着节能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多的系统两种效应同时利用。并且,就空调系统的热泵来看,往往是同一台机器,夏季制冷而成为制冷机,冬季制热而成为热泵。过去,由于热可以由煤炭等一次能源燃烧而较为容易地获得,而不必购置制冷机(热泵机)这样昂贵的机器及耗用宝贵的电力来获得,所以制冷机(热泵机)的制热效应长期没有被充分开发利用。随着能源的日益紧张,节能意识的日益增强,人们才逐渐重视并利用制冷机(热泵机)的制热效应,进行低品位能源的开发和应用[5]。在我国,除了风冷热泵稍早一些,1990年前后,水环热泵、地下水地源热泵、地埋管地源热泵才开始逐渐引进和应用,20年来,尤其是近10年来热泵技术在我国空调领域的应用有了飞速的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央空调和家用空调。

鉴于以上情况,我们认为:(1)由于热泵与制冷在原理和设备上的同一性(或统一性),二者的学习应在同一门课程中。关于课程的名称,如果从无论热泵和制冷都是“使热量从低温热源流向高温热源”来看,可以采用“热泵技术”;如果照顾习惯并把内容提示的更为明确,可以采用“制冷与热泵”。(2)要与时俱进,大力加强热泵方面的内容,把近年来我国乃至世界上热泵技术的发展和工程经验提炼到教材中。

总结以上意见,我们提出的本专业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如下:

专业基础课——流体力学、传热传质学、工程热力学、建筑环境学、流体机械。

主要专业课——供热工程、空调工程、通风工程、锅炉及锅炉房设备、制冷与热泵、建筑设备自动化以及燃气方面的课程1~3门。

二、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专业的培养目标,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计划的安排以及考生、家长和社会各界对本专业的认识,都是很重要的。新方案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为[2]:培养适应21 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有创新意识的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室内环境及暖通空调、建筑给排水、燃气供应等公共设施系统、建筑热能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建筑自动化系统的方案制订,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在设计、研究、安装、物业管理以及工业企业等单位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对这个表述我们谈一些想法:(1)1998年颁布的新专业目录中有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能够从事建筑给排水系统的技术工作,显然是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那么,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中也有建筑给排水,就出现了两个专业培养目标的部分重叠,我们认为是不妥当的。学习一些相邻专业的课程,有利于工程之间的配合,当然是可以的。但培养目标不应当重叠。(2)表述中出现了“室内环境”,实际上,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只能够解决室内的空气环境问题,即空气的温度、湿度、洁净度以及空气品质,而其他环境问题主要应当是建筑学专业考虑的。并且将“室内环境”及“暖通空调”并列也不恰当,因为室内空气环境的控制,正是通过暖通空调系统来实现的。

这里,借鉴新方案关于培养目标的语言模式,我们给出一个培养目标的表述:本专业主要培养营造建筑内空气环境的高级技术人才,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供暖、空调、通风等系统和集中供热系统、燃气供应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管理以及建筑自动化系统的方案制订,并具有初步的应用研究与开发能力。能在设计、研究、安装、物业管理以及工业企业等单位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

三、专业名称

对目前的专业名称“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本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有很多的议论,社会各界包括考生和家长普遍感到困惑。首先,“建筑环境”是什么含义呢?从字面上可以是建筑外的环境,也可以是建筑内的环境,并且“环境”一词含义广泛,而本专业的主要任务是营造建筑内的空气环境。其次,建筑设备是什么含义呢?显然是建筑使用所应当配置的设备,自然包括暖通空调、燃气,也应该包括给排水、电梯、消防、强电弱电系统等,明显超出了本专业的范围。所以我们认为,现行的专业名称,与本专业的任务和培养目标之间有一定的不吻合度。这里我们提出几个专业名称,供有关方面参考。

1.空气调节工程。人们一般认为,采用制冷机(热泵或其他方式)生产冷量(热量),来营造和控制室内热湿环境的系统为空调系统,实际上供暖可以提高室内空气温度,通风可以提高建筑内空气洁净度,改善空气质量,因而供暖和通风可以说是广义的空气调节。所以采用这个名称,与本专业的主要任务较为吻合,对于社会各界以及考生和家长正确认识这个专业都更为有利。这个名称的缺点是未能反映燃气供应。

2.空气调节与燃气供应工程。这个名称倒是概括了本专业的全部任务,但似乎也有不妥。将“空气调节”与“燃气供应”并列,而实际上二者并不具有必然联系,难免让人感到奇怪。再者,从本专业的任务来看,主要是前者,后者的比重较小。

据我们的了解,许多学校在执行新方案的过程中,与我们有相同或相似的体会和困惑,致使目前各校对新方案基本构架的执行,有许多的差异。当然,教指委提出的培养方案基本构架是指导性的,并不具有强制性,各校完全可以根据师资力量的特点、社会需要、地域等情况制订自己的培养方案。但是如果教指委提出的培养方案基本构架本身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修正,那么就会更加有利于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付祥钊. 流体输配管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 肖勇全,李岱森.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学计划总体框架的制定与探讨[J]. 高等建筑教育,2002(2):61-63.

[3] 江亿. 我国建筑能耗状况及有效的节能途径[J]. 暖通空调,2005.

[4] 陆亚俊,马最良,邹平华. 暖通空调(第二版)[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