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论文范例

水环境论文

水环境论文范文1

加强水源保护宣传教育

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法制宣传月”等活动,经常组织职工和执法管理人员,深入库区及周边,采取张贴标语、散发传单、悬挂横幅等形式,进行水源地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宣传,增强了库区乡村组织、人民群众、来水库参观游客保护水源的意识。狠抓水源污染防治认真执行《宝鸡市冯家山水库水源保护管理办法》,严格禁止在水库开展网箱养鱼项目,防止投喂饵料造成水质污染;严格禁止在水库库区修建娱乐设施和开展水上游乐活动,防止造成人为水质污染;严格查禁向水库倒渣弃土、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污染水质问题;严格保护水库生态鱼类,靠鱼类摄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有机碎屑和藻类,控制有害生物繁衍,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发展。开展水源地生态环境整治积极实施了库区水保生态治理工程,治理库区水土流失12km2,新建苗圃35亩,育苗7.5万株,建设生态园154亩,完成库区植树85万株,造林5556亩;更新改造库区重要工程设施,加固堤岸,绿化美化库区环境;实施库区和城市供水引水明渠隔离网工程,设立保护、警示标志牌等,使库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加大水源保护执法力度针对水库水域辽阔,库区地形、社情复杂,偷盗、破坏水利设施、林业和渔业资源的行为及涉水案件多发等情况,管理单位充分发挥水政、渔政执法组织机构作用,加大依法查处破坏水质案件力度,有效保护了水源地安全。实施水质有效监控水库管理专业人员坚持每月1日、11日、21日三次定时定点在距引水口上游1km的断面采集水样,及时送达专业检测部门进行水质化验,定期向有关部门报告检测结果;同时发挥水库枢纽安全监测、图像监控、自动测报等自动化管理系统作用,对水库水质实施有效监控。多年检测结果显示水库水质良好,符合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各项检测指标稳定在地表Ⅱ类水质标准以上。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流域内绿化覆盖率较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特别是每年汛期洪水含沙量增加,杂质和杂物增多,对水质影响很大。库区一些建设项目存在污染隐患。如穿越水源地的宝中铁路、宝平高速公路、千阳千湖湿地公园等工程没有必要的防污措施,直接威胁水库水质安全。流域内的污水处理重点设施,因资金不足等问题,运行难以维系。在治理水库炸鱼、排污等违法事件和库区水保、生态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由于库区各县和水库专管机构在土地权属、治理理念、利益和工作上的矛盾,缺乏有关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的体制和机制。水库一级保护区范围内,目前仍留居有陈仓区和千阳、凤翔县7个乡镇、26个村、81个村民小组近20000人,人畜活动给库区封闭管理和水源保护工作带来很多困难。

几点建议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冯家山水库的水质和水量直接关系到广大市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关系到宝鸡市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按照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推进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要建立水功能限制纳污红线,整治饮用水一级保护区污水排放总量控制方案,推进实施排污许可有偿使用机制,全面改善水环境生态治理”的要求和满足大城市百万人口用水需求目标,对加强冯家山水库水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提出如下建议:充分认识库区生态环境重要性,增强水源保护的自觉性各级政府、广大人民群众要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水源地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自觉落实省政府《关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及验收工作情况报告的通知》和《陕西省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保护条例》有关规定。同时建议市政府修改完善1996年颁布的《宝鸡市冯家山水库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增加对破坏水源地生态环境、污染水源事件和行为等的行政处罚的相关内容。治理流域生态环境,控制水土流失冯家山水库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控制水土流失、保护水库水质的有效途径。

建议尽快成立宝鸡市千河流域综合治理管理机构,积极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加大库区综合治理工作力度,通过农业、林业、环保、水保等部门的支持,整合有关项目和国家投资,向流域和库区综合治理倾斜,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草)、生态环境建设、水污染防治等项目建设;同时,重点在库区滩涂、正常水位至塌岸线高程区域及塌岸区以上荒山荒坡分区分类栽植水保林草,控制流域水土流失,防治库岸垮塌,减少入库泥沙和杂物。发展水库流域环保产业,减少水体污染目前,水源保护区的主要污染源是流域内农业生产产生的面源污染、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生产生活产生的点源污染。因此,建议在水源一级保护区周边建设50m~100m宽的环库绿化隔离带,拦截径流带入水体的各种杂物,阻止人畜靠近水体。鼓励和支持流域内特别是保护区农业生产者降低化肥、农药等施用量,通过政府扶持建设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和种养业基地;大力推广保护区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实施厕改和沼气池建设工程;加强流域内企事业单位,特别是旅游餐饮服务、医疗卫生、矿产和化工、建材行业等重点污染源防治工作,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减少污染源,保护水库水质安全。严格库区建设项目许可制度,加强水源地环境整治开展冯家山水库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标桩亮界工作,设置水源地保护标志、警示牌;将一级保护区内居民逐步搬迁,有效杜绝和减少人为活动造成污染。严把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建设项目审批关,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从源头上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坚决取缔千阳县在水库库区建设的湿地公园游乐项目。同时将城市供水头部3km引水明渠改造工程纳入宝鸡市重点项目计划,尽快实施暗管引水方案。组建监测和执法机构,强化水源地保护管理建议成立冯家山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协调机构,实行统一监管,制定水污染处置应急预案,建立水质污染预警制度。组建冯家山水库水质监测站和库区执法大队(或水利公安分局),提升水库水质监测水平和能力,强化水源地保护管理,及时有效处置水源污染事件。

水环境论文范文2

1.1古城水系概况

研究对象:荆州古城水系,包括环绕古城的护城河,古城内北湖、西湖、洗马池及水塘等自然和人工水系。历史上,古城水系之间及与周边水系均相互连通,最终汇入长江,但随着周边建筑的侵占,大部分连通渠已消失,目前古城内水系仅有二处与护城河连通,分别位于北湖及西湖。护城河是环绕古城的无源头河流,内周长约12.2km左右,护城河宽10~50m,局部达到100m,深3~4m。其来水主要是荆州古城内和城南片区雨水以及西南部港南渠、东北部柳门泵站的间断补水;出水通道主要是东南部荆沙河节制闸,也可通过东北部荆州泵站及柳门泵站提升排出。

1.2功能定位

功能定位:不仅要把护城河及相关水体建设成为荆州古城的生态风光带和黄金旅游带,更要将其建设成为古城历史的展示带,以体现独特的古城魅力,营造其“水城”氛围。研究目标:为提高环境及生态品质,打造一个形态多样、水质清洁、风景优美、与古城历史文化内涵相协调,适宜观光及安居休闲的生态水系;水域功能为Ⅲ类。技术路线:将水污染控制、水生态能力的恢复作为工程重点,在系统模型及总量目标的定量分析基础上,将污水管网建设、清淤、生态环境构建等工程内容联系起来成为整体,建立完整的水环境整治体系。最终达到水与城、城与人、人与水、水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古城水环境的现状与评估

水体现状评估包含水量、水质及水系形态这三方面。

2.1水量分析及评估

古城水系是相对封闭的系统,河湖自然补水来源于降水,其自然换水周期长,湖水长时间得不到更新,加上新的污染源不断摄入,常有藻类聚集生长的问题发生。在水量分析环节引入生态需水流量概念为补水工程的实施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撑(下文将提及),生态需水流量指为维持湖泊生态和环境功能所需要的最小水流量,经计算(来自郭武等提出的换水周期法),古城水系最小生态需水流量为0.65m3/s。

2.2水质分析及评估

荆州市环境监测中心于2013年3月6日~2013年11月7日期间,对护城河九龙渊断面进行了5次采样监测,对北湖、西湖、洗马池湖心进行了1次采样监测。护城河九龙渊段面水质受时间影响波动大,这可能受上游来水及护城河换水、降雨等因素影响,总体来说其水质为Ⅴ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COD、BOD5、氨氮、总氮及总磷;北湖、西湖及洗马池水质情况基本相同,为Ⅴ类,主要超标污染物为BOD5、总氮及总磷。

2.3水系形态分析及评估

河流形态作为评估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子,是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健康的基础,研究河流形态(包含地形、地貌、断面形状、护岸等因子)对于水生生态及水生生物有重要意义。护城河历年来实施过多次河道整治工程,均是基于防洪排涝因素进行的水利工程,现其河流形态总体上呈顺直型,护岸全面进行了混凝土衬砌,形成硬质河岸,河道构造及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程度低,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已完全丧失,护城河及古城内湖泊水体受各种胁迫严重。

2.4污染源解析

荆州古城经过一系列的水利建设,防洪体系日益完善,但水体面积缩小、水污染严重、水生态退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古城经济、旅游发展的瓶颈,其“水城”特色面临消亡危机。关于古城水系污染源的解析,主要从点源、面源、内源及水量四个方面进行。点源污染:荆州古城内已建有合流制截污干管,古城内污水得到有效的收集处理。但城外城南、城西部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护城河,是护城河水质差的主要原因;同时,古城内雨天溢流中携带了一定量的污染物,也是护城河及古城内湖泊水体水质差的原因之一。面源污染:主要是古城外分流制区域雨水地表径流污染。此外,护城河两岸及古城内局部区域仍然可见裸露的生活垃圾堆,产生的垃圾渗沥液属高浓度废水,雨期随地表径流汇入古城水系,加重了水体污染程度。内源污染:护城河除老北门至关公文化园段底泥污染程度较小外,其余河段底泥厚度较深,局部河段底泥已裸露于水面以上,形成沿河堤较厚、河床相对较薄的楔形堆积;城内各水体单元中底泥厚度不一,以西湖淤积最为严重。水量问题:水面面积减少,水量得不到保证,已无水环境容量。

3水质水量目标

3.1水质的控制目标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功能。

3.2水量的控制目标

古城水系最小生态需水流量为0.65m3/s。

4古城水环境治理对策

河湖污染的形成和加剧系由多种因素造成,需采取水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同时辅以必要的管理措施,利用城市LID低影响开发技术等来实现水体的功能性要求。以护城河及其内部湖泊水质保持Ⅲ类水体为目标,考虑荆州古城发展状况,从点源、面源、内源及河湖生态构建四大方面着手,使古城水环境自然化、生态化、人文化、景观化。各子项的规模、削减的污染物量及实施后能达到的效果均通过水利水质模型来模拟分析、评定,以确保投资带来高收益。

4.1点源污染控制工程

实施点源污染控制工程的根本是建设截污管网系统。由于古城内已实施了截污干管工程,护城河的现状点源污染主要为古城外城南区居民生活污水的排入和古城内雨季溢流部分污水带来的污染负荷。该工程包括护城河外截污干管工程和古城内合流管道补充完善工程。关于古城内合流管道改造工程,我们用数学模型分析了采用分流制排水体制及合流制排水体制对护城河等水体的各自污染贡献度,同时针对古城内现状合流管道的实情,列举了两种方案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不对古城内排水系统做大调整,通过完善古城内排水管道,对截流倍数小于3、重现期小于2的管道进行改造来减小溢流入河的污染物,同时再经过护城河点状人工湿地、河湖生态系统治理及相应的管理措施后,来实现水体功能。

4.2面源污染控制工程

雨水调蓄池:由于雨水径流主要来自城南,故在南护城河外侧新建6座雨水调蓄池对雨水进行分洪调蓄,并起到降解污染物的作用,调蓄池采用生态工法设计,同时为兼顾景观功能,与护城河生态护岸结合布置。LID系统的建立:本工程拟建立的LID系统主要是管理措施,如加强雨季前管道清淤及机械冲刷、控制流域范围内的径流系数、改造渗水路面、生态停车场等。沿岸陈旧垃圾堆清理:对古城水系沿岸及古城范围内裸露的陈旧垃圾进行清理,运输至附近的垃圾填埋场进行卫生填埋,并对垃圾堆体底部污染土壤开挖回填。

4.3内源污染控制工程

底泥疏浚工程应先行,此项工程的实施能促使水系通畅、水质改善。首先应通过明确疏浚范围及疏浚厚度来确定疏浚底泥量,而疏浚厚度需根据底泥监测报告及水下地形图来确定,总疏浚量为14.7万m3。疏挖方式:护城河及北湖采用机械疏浚方式,西湖采用机械及人工方式清淤,也可采用多种设备的疏挖方式,比如车载式与船载式双举清淤设备,除经济技术可行外,还能够将挖掘、输送、排出、处理等疏浚工序连续作业完成。疏浚时必须严格控制疏浚厚度,并监测对护岸及周边建(构)筑物的安全影响。底泥处理:护城河底泥经过排泥管道输送至就近水塘暂时堆放,北湖及西湖底泥采用机械运输的方式送至护城河周边水塘,由于底泥含水率高,需采用机械脱水及自然干化的方式对底泥进行脱水。脱水后的污泥经检测各污染物达标后,一部分作为生态驳岸绿化建设用土,一部分用作荆州园林绿化用肥。底泥的处置需做好土方平衡,并征求当地主管部门对弃土场布置的意见。余水处置:是环境疏浚的又一个环节,余水是否需要处理及如何处理,取决于余水中污染物的组分及含量、接纳余水水体的性质等。采用以自然沉淀,经沉淀后的余水由泄水口集中排入护城河中,泄水口布置在尽量远离排泥管出口的位置,并在泄水口处设置格栅,阻止污染物在受纳水体中扩散。

4.4河湖生态构建

经计算,点源、面源及内源污染控制措施实施后,对污染物总量有较大的控制。经水质模型及污染源削减量分析,即使污染控制工程实施后,由于不断有新的污染源(城内雨天溢流、城外径流)进入古城水系,水系流动性差,水体封闭,导致达不到Ⅲ类水体目标,古城水系将通过河湖动力系统及人工湿地处理的构建来强化自净能力,恢复持续、健康的水生态系统,消除持续增加的污染物的同时,使水体中既有污染物质逐步减量化,达到目标水质要求。

4.4.1设置动力系统

水体自净能力跟水的流动性密切相关———所谓“流水不腐”就是这个道理,动力系统是必须的。此子项含以下三部分内容:

(1)水系连通:

利用护城河与北湖、西湖现有2处连通渠,将护城河与古城内水系连通,同时新建渠道(类同氧化沟)将古城内北湖、西湖及洗马池连通。

(2)水体流动

推流器通过叶片的转动,加强水体横向、纵向流动,破坏静止水体较为严重的分层现象,增强水体流动性及富氧能力,加快污染物质的降解速度,是处理水质的手段之一。在护城河设置潜水推流器若干组,其主体部分位于岸边,水下部分装置结合桥梁及亲水景观平台布置。在护城河与城墙间(西湖处)新增一座提升泵站,将护城河水通过现有连通渠引入古城内水体,利用水位差自然流动经过古城内人工湿地系统,并通过另一渠道回流护城河。提升泵站规模根据人工湿地处理规模确定。

(3)提升泵站

河道、氧化沟内推流器、喷泉可以尽量采用太阳能系统供电,或者采用光电互补系统。

4.4.2人工湿地工程

(1)护城河人工湿地

结合生态驳岸整治,在护城河局部区域设置带状人工湿地,其主要功能是截污,滞留雨水、减小面源污染,对护城河水体起一定净化功能,形成河流系统生态多样性环境,同时提升古城景观层次。

(2)湖塘人工湿地

将古城内北湖、西湖及洗马池整合,构建完整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强化古城水系生态功能,水系连通渠及动力系统的构建为人工湿地的运行提供了保障。采用生态贮存塘———表面流人工湿地———潜流人工湿地———挺水植物型自然湿地———水生生物塘的5个处理工艺组合,使古城水系的水环境容量得到提升。

4.4.3生态补水工程

在水生态环境的构建中,水量同水质一样重要,适当的补水是缓解污染、稀释污染物质、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必要措施之一,补水量的多少与降雨量密切相关,经过水量分析与评价,古城水系最小生态需水流量为0.65m3/s,结合自然补水量,7月补水量最小,12月补水量最大。补水水源来自港南渠,在进入护城河处(西南角)设置带状人工湿地对补水水源进行净化,使进入护城河的原水水质达到Ⅲ类水体要求,港南渠补水能力为2m3/s,通过荆沙河节制闸引水。通过数学模型分析,来进一步判断补水属连续补水还是间歇补水,作为水系环境治理的一个子项来全面考虑。

4.5工程目标可达性分析

通过建立古城水系水力水质模型对河湖生态系统工程的各子项建设规模及目标可达性提供详细的数据支撑,用数学模型验算为达到污染物目标削减量的最优子项规模组合方案。同时,由于水环境治理的复杂性与多变性,拟建立一套数学模型对建成后的整个水系统运行进行实时监测,以掌握系统的运行状况,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改善水质,提升水环境面貌,营造荆州历史名城的形象。

5小结

水环境论文范文3

太湖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工作早在多年前已经展开,无论从当初的末端治理达标排放、再到总量控制、以及后来水体的生态修复,以及相关的沿湖落后产能的淘汰及产业的整体升级,甚至是“无锡蓝藻”事件所伴随而来的全流域两省一市的“治太风暴”。上述举措均未能从根本上扭转太湖流域水体严重污染的局面。是技术层面达不到吗?不是,目前我国的水处理技术已经达到国际水平;是治污的经济能力还不具备吗,也不是,太湖流域人均年产值已达4.7万元,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说到底,太湖问题既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经济问题,归根结底是政治问题。是我们的发展观、以GDP数字为核心的干部考核机制,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缺乏有效沟通的行政体制,流域内各地方政府之间画地为牢、各自为政等诸多体制机制最终导致了“公地悲剧”在太湖的上演。说到底,太湖流域水环境问题归根结底是我们的地方政府职能不清与流域管理体制不完善以及不甚科学的干部考核提拔机制。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纵向方面:建国至今,…我国按水系相继成立了七大流域管理机构,…即长委、黄委、淮委、海委、珠委、松辽委、太湖流域管理局。太湖流域管理局作为代表水利部行使太湖流域水行政的主管部门,隶属于水利部,驻上海市,行政级别副部级,性质上是水利部的派出机构,而环太湖各市相应设置的太湖局,在机构设置上属当地水利局下属二级局,与上海的太湖流域管理局间属业务上的监督指导关系,而非垂直管理的直接领导关系。经费保障上依靠所在市、县财政拨款,大多与水利局合署办公,一把手仅为当地水利局的党组成员,在水行政管理中难以刚性行使权力,同时由于行政经费保障依靠当地政府拨款,因此,当流域公益与地方利益冲突时,在地方政府的财权、人事权的影响下,其流域管理职能将受到地方政府的影响而无法全面施展和履行;横向方面:我国的涉水事务实际上实行的是分部门负责制,不仅和各地水利部门有关,环保部门、城建部门、交通部门、地矿部门和卫生部门都承担了一定的水污染防治职能。例如,水污染的监测属于环保部门管,流域管理属于水利部门管,流域建设属于建设部门管,水上运输管理属于交通部门管。由于各部门间条块割裂、专业性非常强,隔行如隔山,不同工作类型部门间的信息交流门槛较高,信息权力以及信息孤岛的存在容易产生部门利益和部门本位主义。同理,太湖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涉及江浙沪三地及其环保、水利、渔业、交通、城建等部门,各地太湖局与当地环保、城建、交通、渔业等部门的职权交叉和分割,不仅容易造成政出多门,而且容易造成推诿扯皮现象的发生。各地各部门大家都说在管太湖、都管不了太湖、都不愿对太湖负责。我国实行“分灶吃饭”的财政体制,即各级政府负责的事务主要靠自己的财政收入来支撑,为了辖区内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地方党政领导必然特别看重经济增长,加上至上而下的压力型指标摊派体制,对政府官员唯GDP是问的绩效考核制度便渐渐确立起来。正由于以GDP增长为主要指标来考核各级政府官员,地方政府官员的晋升遂与当地GDP增长形成正相关关系,以致演化为不言自明的官场规则,从“数字出官”到“官出数字”恶性循环,为了在任期内弄出点成绩来,一味追求GDP,盲目投资、乱上项目,“捞到手里就是钱、捞到职位就是权”,再加上频繁的官员区际调动和交流的因素,更使得官员在经济发展中急功近利,寻求短期经济行为而往往置环境资源条件于不顾;再者,在整个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中,本流域的各行政区“行政区经济”明显,行政区间画地为牢、各自为政,伴随而来的是地方保护主义,本区各地方政府往往只从自身的利益考虑出发,为了本行政区经济的发展,往往置下游及其他政区的利益于不顾。地方领导为了求政绩,急功近利,甚至把“发展是硬道理”当做污染环境的挡箭牌,而环保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环保工作抓的太紧可能会因影响了发展大局而被“问责”,环保部门在进行环境执法时,还要看地方政府领导的态度。流域地方政府的地方保护行为乃是当前流域水环境败坏和保护不力的现实症结所在,而纠治这一行为关键是要建立一种地方利益的表达与平衡机制,地方政府有权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在流域管理中地方政府有权参与流域管理机构的议事,遗憾的是我国当前流域管理机构恰恰缺少地方政府的共同参与,可以说是没有委员的委员会,因而,议事、协调和仲裁能力均不强。

二、对策初探

2.1理顺纵横关系,实现流域管理一盘棋

针对太湖流域跨两省一市行政区划的特点,加之目前分权式改革造成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地区间恶性竞争进而导致流域环境持续恶化的现象,以及目前各级太湖局靠地方财政吃饭而受其约束的现状,笔者建议强化中央政府主导的科层型协调机制来理顺目前流域的管理体制和关系。建议提升太湖流域管理局的行政级别,作为流域监管的主体,该机构也应当具有足够的权力,不然不足以应对目前的严峻形势。建议该机构直属于国务院,不归任何部委管辖,同时由事业单位升格为行政机关,经费方面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并由中央直接划拨,并直接对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仍驻上海市,以便实地开展工作。行政级别相当于部级,与流域两省一市平级对等,以便与各方协调解决、对话协商。同时建议改变目前各地太湖局作为水利局下属二级局的现状,将机构性质升格为行政机关,并由升格后驻上海的太湖流域管理局实行垂直领导,经费由总局方面予以保障,人事方面由其任命,直接对其负责。通过实行垂直管理,能够脱离目前属地管理中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框架和束缚,体现垂直性和单一性,实现“流域管理一盘棋”。最后可以考虑授予其准司法权,对流域管理及流域水环境保护中发现的违法行为有制止、处罚权,包括强制执行、拘留、罚款的权力。鉴于流域治理涉及方方面面,因此建议借鉴大部制改革的经验,从而扭转目前“政出多门”、“推诿扯皮”的现状,做到权责明确。笔者建议保留目前各级太湖局的原有职能职权,同时将流域各级水利部门、环境部门、卫生部门、建设部门、农业部门、林业部门、交通等部门的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管理及水污染防治等方面的职能移交给重组后的各级太湖局,由其统一行使上述各有关部门原有的关于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方面的职权,从横向水平上解决原来水资源管理方面的部门分割、职权重叠问题。这里最重要的是整合环保部门和水利部门之中对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职权,水量和水质是水资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将这两个部门中具有法规制定、执法和监督等不可分割的职能都划归各级太湖局,并由总局实行垂直领导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统一规划,以实现全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调度。从而实现从目前“多龙管水无水吃”到“一龙治水水长流”的转变。在理顺上述纵横层面流域管理体制之后,建议在流域层面建立由“两省一市”代表参加的定期议事、协商制度,以期为地方利益的表达与平衡提供场所,同时也有利于流域层面的科学决策,并将定期议事制度定为长效机制来执行。

3.2转变旧理念,顺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

GDP是反映经济走势的重要指标,但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经济产出总量增加的过程,往往也是自然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针对目前太湖流域的水环境形势,笔者倡导在本流域构建绿色GDP考核体系,首先由国务院牵头组织对绿色GDP考核相关法律体系进行研究与建设,在具体实行前,统计部门应先把环境、资源、生态等的基础情况登记备案,在对各级政府的考核时,尤其是经济指标的考核,必须重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内容,既考工又考环,并将现今的环境质量各指标与原指标做对比分析;对各级政府领导任职时的各项环境指标记录备案,离任或届满时增设环境审计一项,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环境保护不力、造成重大污染的实行“一票否决”,对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的,检察机关应利箭出鞘,以刑法为武器,将其绳之以法。着力实现由GDP考核为核心、增长优先的“黑色发展”向全面均衡的“绿色发展”转变。

三、结语

水环境论文范文4

1.1农业面源污染

在农村,农业生产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水质恶化,利用率低等水环境污染问题积极严重。化肥农药的确获得了高产、高质的农产品,但由于技术知识落后,农民并未正确合理的施用,导致了农业产品的浪费,给农村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严重的破坏。化肥使用导致土壤板结,耕地质量下降,使土壤中的养分流失,地下水环境遭受到整体污染。其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和长期性特点。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地下水和饮用水使用安全。但由于化肥、农药是农民增收创利的工具之一,大大增加了治理难度。

1.2畜禽养殖污染

在养殖过程中,为了节省投资成本,未配置或简陋配置禽畜排泄物处理设施,大量禽畜排泄物随意堆积,清理废水肆意排放。“粪尿中的大量氮磷渗入地下,使地下水的硝态氮、硬度和细菌总数超标现象严重。水产养殖的水库承包人肆意投放饲料、化学肥料、动物脏器、人畜粪便等进行水产养殖,使水体受到极大污染。

1.3乡镇企业污染

乡镇企业量多面广,规模小、设备简陋。企业主对环保设施建设投入小。农村乡镇企业缺乏必要的环保处理设备,废水、废气、废渣随意倾倒,对农村水环境以及其它生态环境系统造成很大的损害。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不重视环保,一味追求地方经济发展,一定程度上偏袒了乡镇企业的污染。相关责任部门往往故意忽视,消极监管。使得乡镇企业未经任何处理的废水肆意排放,诸如2015年1月6日发生在河北的“牛奶河”事件时有发生。

1.4生活污水及废弃物排放

在农村,每年都会产生数亿吨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处理设施匮乏,污水被随意倾倒,生活废弃物随意弃置。污水和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细菌、病毒与寄生虫卵,长期得不到科学处理,极易造成农村地表和地下水体的污染,严重污染区域饮用水源和居民生命健康。

1.5城市污染转移

城乡二元体制使人们较多关注城市环境的污染和防治,城市环境污染防治监管法律体系相对健全,大量城市高污染工业和城市垃圾纷纷向乡村转移。贫穷落后的农村地区为追求经济效益,往往不计环境成本。城市高污染工业生产对水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破坏。

2防治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法律对策

2.1完善农村水环境保护的立法

首先,增加专门针对农村水环境保护的条文和规定,弥补法律空白,使环保工作有法可依,并使各项法规具有可实施性。其次,制定农村水环境污染防治的专项立法。鉴于农村水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建议先行制定专门针对农村水环境保护的专项条例,在此基础上探索农村水环境保护专项立法,最终形成完善的农村水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2.2建立农业面源污染物控制制度

对于农村水环境面源污染的化肥、农药、畜禽养殖排放物、污水等要综合治理,可以通过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掌握作业方法。也可借鉴外国经验,确定适合我国的实践方法,诸如少耕法和畜禽粪肥的农田合理施用法,并形成清洁生产技术标准,有效控制面源污染。

2.3减少城市污染转嫁

城市污染的转嫁使农村水环境面临自身和外来的双重压力,是农村水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必须对该类行为从法律层面予以制度规制。可以建立完善的监察制度,对于污染企业进行事前审查、事中监督和事后巡查。有关部门要严格履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阻止不适宜迁往农村的企业,建设日常监察常规机制,督促企业清洁生产。

2.4加强群众和社会监督

水环境论文范文5

对于隧道工程与水环境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链,主要涵盖的是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水环境对隧道工程的影响;其二是隧道工程对水环境的反作用影响。水环境对隧道工程的影响体现在隧洞涌、漏水方面,当然还包括承受水压。在含水层开挖隧道中,因为其洞顶具有一些地下水,导致隧道洞会呈现涌水或者突水的现象,进一步进行的隧道衬砌在很大程度上承受了水的静水压力。另外,隧道工程对水环境的反作用影响,便会导致隧道洞顶环境产生损害情况。隧道的涌排水让地下水慢慢排空,水文地质条件变得越来越差,与此同时地下水位呈现的是渐渐减弱的趋势,在地下漏斗慢慢变大的现象下,会让洞顶的地表水资源引发枯竭,如果水环境遭遇严重破坏现象,便会出现生态环境恶化情况,甚至还可能引发诸多不堪设想的自然灾害。

2基于地下水的影响作用分析

在隧道工程运营阶段中,由于地下水产生的影响作用重点表现在衬砌渗漏水方面。渗漏水无论是在隧道的稳定方面,还是在隧道设施与行车的安全方面均会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渗漏水促使衬砌风化及腐蚀,同时也使衬砌结构受到破坏。另外,还对设备的正常使用造成极大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对行车安全造成严重影响。造成渗漏水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其一为排水不够顺畅,其二为防水设施劣质。

2.1排水过程不具顺畅性

对于隧道的设计施工,将新奥法原理理论作为参考依据,在设计过程中,把隧道周边岩体渗水经过衬砌之后的倒水设备,进一步往集水沟引入,继尔往隧道排除。如果存在某些排水设备系统不能够正常运行,将水往隧道排出,便会基于衬砌后期形成难以解决的集水现象。在此位置的水充满空隙的状况下,衬砌会受到和地下水位高度相同静水的压力,而并不是基于设计当中的无水压,也不是折减水压。同时,在渗流的动水压力的影响下,衬砌承受的压力会在在很大程度上高于此前设计标准,进而造成衬砌涌水开裂的破损情况。因为隧道铺地基面长期浸泡在积水当中,到列车动力的催动之下,便会引发底部吊空现象,列车经过时产生呼吸作用把碎石排空,也把砂子排空,知识行车产生限速,并且会引发断轨等诸多情况。在排水系统不够顺畅的情况下,便会进一步造成雨季积水等不良状况。

2.2防水设施劣质

在隧道和外部水环境之间,防水层是极其重要的部件,能够在隧道与外部水环境分隔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隧道工程当中,具备两种防水层:其一是柔性防水层;其二为刚性防水层。对于柔性防水层来说,其效果与材质及施工质量存在很大的联系。若防水材料劣质,没有足够的耐久性,便非常容易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将防水能力丧失。对于刚性防水层,由于它的功能和混凝土的性能之间具备一定的联系性,如果防水混凝土的衬砌施工质量比较差,在收缩大的作用下便会呈现孔隙及裂缝等一系列情况,进而使得防水层的防水能力大大降低。

3隧道工程影响作用分析

3.1案例分析

隧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也会对水环境构成极大的影响。隧道工程将地下水渗流原有拥有的平衡破坏,在长期疏干的作用之下,使渗流场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进而对地下水正常循环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最后恶化了自然生态环境。以某隧道工程作为案例,该隧道工程全长为15.365千米,洞顶埋深为100米~910米,洞中部属于斑古坳地区,地表面植被非常茂密,年平均气温维持在20摄氏度,年均降雨量为1500mm。此隧道的主要问题是渗漏水现象严重,通过多次整治之后,问题仍旧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长期排水的作用下,致使地下水位呈现下降的现象,井水干涸,并且正常的农业灌溉也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另外,因为地面沉降致使房屋产生变形及开裂情况,使当地农业及生活均无法正常开展,该地区居民只能外迁,从而损失了很大一笔经济费用。对于此隧道工程,对地下水环境的主要影响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为疏干地下水;另一方面为渗流场变化使岩土应力发生变化。

3.2疏干地下水

造成自然环境灾害最主要的原因为隧道长期排水。隧道挖掘之后,把水循环系统破坏,例如知识地下水资源被很大程度的流失。在隧道积水与汇水的作用下,使形成地下水运动的方向发生较为的改变。在长期排水的情况下,位于隧道中的地下水系统渐渐将地下水排出。将有关理论当作参考标准,地下水的补给量不能让其排水量得到充分满足,于是其水位便会发生持续下降的现象。在地下水位慢慢减弱的状况下,地下水和地表水径流间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化,以直接的方式导致岩溶泉发生出水量极少的情况。与此同时,也可能造成地表的取水井水位下降及水井干涸等现象,进一步知识居民生活用水尤为匮乏。另外,地下水位下降会知识原农田土壤的含水量大大减退,尤其对水稻区域的影响更为严峻,可能引发无法继续种植的情况,最终对农业的正常运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3.3渗流场变化使岩土应力发生变化

首先,由于隧道让许多地下水疏干,进一步让水位产生下降情况,而饱和岩土层当中空隙的水压力则会呈现减弱的趋势,不饱和区域负水压力区变大,在总应力不发生变化的状况之下,有效的应力便会得到进一步的上升。其次,应渗流场发生明显改变,地下水渗流的方向也会随着发生改变,变成在新水力梯度的状况下,便可能朝着隧道中心发生流动,此时方向为向下方向。另外,应渗流方向发生明显变化,地下水的渗流力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从而让竖直向下应力加大,最终导致总应力提升。在此状况下,岩土便会产生新的沉降,直至达到新的动态平衡状态为止。土体沉陷则会让隧址区的房屋产生倾斜现象,也会产生开裂现象,进而导致不能继续应用,在土体沉陷对农田造成严重影响的状况之下,便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业耕种的难度。

4结语

水环境论文范文6

1.1健全排污收费及交易制度

首先,城市的排污收费制度亟待健全,治理费用应由污染者承担,并将收取的污染处罚资金交还给治理城市水环境的主体方,以对治理费用做出补偿,做到以污治污。具体而言,城市排污费收取制度的实施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重点针对那些重污染收取排污费,其次,城市排污权交易制度的健全可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排污交易有完善的法律保障;二是在初始分配排污权时,政府相关部门应结合实情,主导公众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公众的力量进行招标、拍卖等,促使排污量的分配科学、合理,同时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以法律为保障进行惩罚、奖励,充分利用经济手段维持排污权交易价格的稳定性,以健康发展城市水权市场;三是当城市排污权交易结束后,政府应加强后续监督工作,为排污权交易市场树立一个合法、公平的良好社会形象,加强推行城市水环境治理市场机制。

1.2健全水环保税收制度

为使保护城市水环境的理念深入人心,我们应积极健全水环保税收制度。其一,扩大征税范围,动员全社会成员共同承担水环保责任,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都应纳入征税范围,把收费改成征税,以有效限制企业、居民浪费水资源。其二,城市水环保税收标准需要改善,针对企业及个人消耗水资源的实际情况进行区别对待,一旦发生破坏水环境的行为就提高税收标准。其三,完善相关水环境污染税费政策。一直以来,城市环保部门的工作难点就是征收税费,应真正落实污染罚单,跟法律部门协商进行强制征收,以有效约束企业及居民的污染行为。另外,城市不仅要重视经济发展,还需加强调整其产业结构,努力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技术含量等,鼓励企业启用绿色环保设备,努力降低企业对城市水环境造成的污染。

2科学治理城市水环境

2.1严格控制污染源

河流、湖泊等最主要的污染源之一就是城市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等。所以,城市有效治理水环境的先决条件是严格控制污染源。这不仅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时完善法律法规,还需要城市的水务监管机构依法办事,严格限制居民及企业的污染排放,严厉打击违法的水体污染行为。同时,城市应加强建设处理污水的设施,扩大污水处理厂的规模,争取将整个城区覆盖,确保一切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经过有效的污水处理后才排放到河流、湖泊里,促使城市从根源处治理水环境污染问题。

2.2综合整治水环境

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不能只在城区进行,而应实施综合整治,认真贯彻引、截、治、疏、保、管得六字方针,并以先城区后农村、先上游后下游、先重点后一般为综合整治原则,始终坚持引疏结合、截污先行、治保并重、多管齐下,有效实施城市水环境的综合治理措施。当然,水环境的综合整治需要各部门协调合作,重点推进建设城市截污管网及污水处理厂等,确保企业工业废水的排放达到标准,争取对城市水环境进行长效管护。

2.3加强雨污资源化

在城市水环境的治理中,污水回收利用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目前,城市水资源日趋贫乏,污水经过二次安全处理后可回收利用于市区的绿化、公园景观等,还可用于工业及道路喷洒,在投资较小的基础上将收获较可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同时,城市新建的小区应加强建设水循环系统,完善小区的绿色基础设施,通过渗水管道、植树种草等方法有效控制雨水渗透,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有效缓和城市水资源贫乏的困境,从而减轻城市水体污染。

3加强公众参与城市水环境治理

3.1强化城市水环境治理决策民主化

治理城市水环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努力实现公众参与治理水环境的权利,促使他们共同参与决策。其一,城市水环境治理决策的过程应民主化,确保居民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参与制定水环境的治理决策;其二,水环境治理的内容应民主化,促使治理决策及治理内容的制定能充分考虑公众的利益,重视群众给出的意见、建议,提高城市水环境治理决策的民主化程度。

3.2加强宣传教育,公开环境信息

保障公众的言论自由,并给予新闻媒体一定程度的言论自由,有效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型社会媒体为公众宣传水环境保护观念。建立信息平台,定期公布相关的环境信息,促使公众能及时了解城市水环境动态,从而有效提高水环境保护信息的公开度、透明度,鼓励公众监督非法污染企业及个人等,并通过奖励等手段有效激发出公众的监督热情,实现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全员参与性。

3.3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渠道

当然,如果参与渠道不畅通,公众就无法有效参与城市水环境治理。公众不管是参与水环境治理的决策还是监督,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参与渠道,邀请公众参加定期举行的信息会、听证会等,并鼓励他们为城市水环境的治理提出建议;官方设立举报平台,针对公众举报的信息进行公开,并告知公众后续的处理办法,定期收集公众意见,确保公众切实履行自己的监督权等。

4结语

水环境论文范文7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1.1有利影响

新建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比如火力发电厂,与传统的工程相比较而言,可以有效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属于清洁型能源产业。从长远的发展视角来看,对环境保护非常有利。同时,还可以有效调节水径流量,控制和减少洪涝灾害,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新建水利水电工程会对局部区域的环境和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1.2不利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会修筑一些临时性的基础设施,所以难免会造成一定的土地浪费,并对植被造成严重损害。由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大型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中,森林、湖泊和水土等自然环境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从长远的发展视角来看,会对施工现场的土地利用、交通路网、就业、技术进步、生产力布局和区域文化等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②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工业、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会影响地表水质。③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很多废弃的固体建材,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土地造成严重的污染。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会用到大量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产生的大量尾气、尘埃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影响周边住户的生活,对动植物也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此外,水库水位抬高、水情变化等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变化。比如,水库周边滑坡或坍塌时,易发生地震;泥沙冲淤对航运、水质的影响非常大;地下水位抬高会导致土地盐碱化或者沼泽化;水道径流会影响下游的环境。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基于以上对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环境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环境保护,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水环境保护策略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中的水环境保护策略主要有:①建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完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沉淀或者加药净化处理,达标后才能用于道路洒水降尘或者绿化养护。在此过程中,还要对施工人员的旱厕进行防渗处理,对食堂污水进行隔油池预处理,严禁生活污水乱排乱倒。②做好混凝土拌和废水处理管理工作,保证废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上清液主要用于拌和场内洒水降尘、冲洗骨料。对淤泥进行定期干化处理,并将其运至指定的渣场,严禁砂石废水排入江河。③对流动的、比较分散的施工废水进行集中处理,比如临时拌和站、混凝土罐车冲洗和制浆站等产生的废水。从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地形挖排水沟或者设集水池,先对废水进行自然沉淀,然后再用于场地洒水。

2.2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在砂石加工过程中,应当采用闭路循环、半干法等低尘工艺,在各扬尘口采取防尘处理措施。进场的机械设备应当选用燃烧效率高的燃料,并配置一些有效的尾气净化设备。在土石方开挖过程中,应当安装除尘设备,建议采用湿法进行施工作业。运送散装含尘物料时,应当给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以减少和控制扬尘。运送砂石料的车辆应当限载、限速,以免运输过程中出现洒落问题。

2.3固体废弃物环保措施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要求对各施工承建单位进行监管。生产、生活垃圾应当集中处理、统一回收,严禁出现固体废弃物乱丢乱弃的现象。一旦发现违规行为,一律严惩。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应当对其分类处理、循环利用,剩余部分一定要集中运送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场地开挖过程中的弃渣可用于工业场地的施工填方,而剩余部分也要运往指定场所集中处理。

2.4水土保持措施及环保防腐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渣场,应当严格按照“先挡后弃”的原则有序堆渣。明挖作业面一定要布设截排水沟,并不断完善排水系统。将施工期临时支护、永久支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对开挖边坡进行及时的支护。施工区和生活区各道路的高陡边坡要严格按照要求挡护,以防边坡失稳、坍塌和滑坡,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在沿江河两岸布设钢筋石笼挡护网,杜绝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料倒入江河,堵塞河道。沿江河两侧建设混凝土护岸工程,以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2.5其他环境保护要点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严禁在规定的施工范围外破坏植被,禁止施工人员捕杀河段、邻近河段的鱼类。在实践中,应当做好珍稀、特有植物和古树名木的移栽和引种繁殖栽培,保存物种种子,必要时,还要建立植物种子库。认真记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保护对象、工程拟建位置、防护标准和规模以及工程量等。在此过程中,还要建立、保护新建迁移通道、栖息地和繁殖地。在影响珍稀、濒危物种和其他有科研学术价值水生生物的产卵场或阻断洄游鱼类通道时,应当建立过鱼设施,制订人工放流和增殖等方案,明确、记录水生生物保护种类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其产生的影响,并对过鱼设施设计,拟建工程布置、规模和施工工程量等进行仔细的记录和处理。

3结束语

水环境论文范文8

建设水电水利工程的实质是根除对人民有害的事物,兴办对人民有利的事业。追求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还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农田的灌溉、提供生活用水等是水电水利工程最直观的表现。此外,从能源的归属来看,水电水利资源属于绿色的可再生能源。近几年来,能源危机的存在是各国所面临的又一难题,所以,世界各国都把希望寄托于水电开发上面。我国的水利资源相对丰富,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推动下,水库的作用也不仅仅是防涝防旱如用水库进行发电,这样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能节约大量煤炭资源等。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对水资源的利用率相较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提高对水资源的利用率,是我国水利水电建设的重中之重,这就需要从技术上提高与改进,突破对水资源开发与利用所遇到的技术性难题,在保证不破坏生态与环境的基础上,加大对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促进经济发展。

2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问题

2.1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河流并不是在一两天的时间内形成的,是经过一次次的演化才形成,河流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起到调节气候环境的作用,但是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依托于宽阔的河道,这样就会影响河流的水质和温度,使河道周围的地质遭到破坏。

2.1.1提高了河流水温

建设水利水电工程,河道的水面会慢慢变宽,流淌的速度也会放缓,这样就会增加太阳对水面的辐射面积,水库积蓄的热量在短时间内很难退却。任何生物适应一个新的环境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水温的升高会影响鱼的排卵,河道中鱼虾的数量相应减少,生物链也会因鱼虾数量的减少遭到破坏。

2.1.2污染了河流的水质

大家都熟知,水体中的氟是通过水面和大气接触与空气中的元素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但是,水电工程的建设,会影响河流的水流速度,氟的产生速率就会降低,而河流的净化又依托于氟,这样长时间的日积月累,河流的水质就会从整体上受到影响。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金属材料,其金属长时间与水体接触,也会污染水资源和土质。

2.1.3气候的改变

建设水电水利工程,会使得水汽的蒸发量要比在没建设之前大大增加,这样就容易导致河面上出现雨雾天气,水汽是会随着空气的流动,雨雾飘散到周边环境中,提高了周边环境的空气湿度,空气湿度又会起到调节气候的作用,因此,气候也会随之改变。

2.2水电水利工程建设对陆地生态的破坏

2.2.1对农田和森林的损害

任何工程的建设,都会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水电水利工程也不例外,大量的土地被征用,但征用的土地并不都是荒芜的土地,有的可能是大片的森林和农田,工程建设一旦征用人口密集地区的土地,农田和森林就会遭到破坏。谁也不能保障修建在河道或者水库上面的水利工程所产生的废水不会流入其中,一旦发生意外情况,不仅会污染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波及到周边的环境,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

2.2.2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

把范围缩小到一个区域而言,河流不仅养育了周围的居民,还孕育了许许多多的动植物,由于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植物遭到破坏,动物失去赖以生存的家园,被迫迁徙或死亡,从历史的长河中看,任何生物的迁徙,数量都会相应地减少。工程建设还会在小范围内改变原有的气候环境,由于环境的改变,适者生存,不适者灭亡,动物的数量会越来越少。

2.2.3影响人类的居住环境

由于大量的土地在水电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被征用,虽然工程的建设是秉持着将居民的损失最小化的原则而建设的,但这也不能从根本上避免房屋与工厂等土地的征用。人类的居住环境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人们生活的环境还要考虑到气候环境的改变,尤其在夏季,要做好防洪防灾的准备工作,避免洪灾的发生,保证周围居民的正常生活。气候在短时间的改变,人的身体很难适应,部分居民会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

3保护生态环境的办法

3.1将生态保护作为首要目标

在建设水利水电工程中,要将保护生态环境置于首位,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环境效益。环境与生态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事先对其有一定的认识,将保护生态与环境的理念自始至终的贯穿于其中,这样才能将生态坏境的破坏降到最低。

3.2要建立健全有关生态方面的法律体制

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就要加大环境监管力度,要求开发商进行合理的补偿,恢复能恢复的生态环境,对于能够恢复的生态,政府部门要强烈要求开发商对其进行恢复,保持水利水电工程周围的生物链平衡。也可以采取合理的手段加快生态恢复,例如在河道中投放鱼苗,让河道中的鱼的数量大体上维持在一定的数量上,增加河道周围的森林覆盖率等。

3.3加大工程技术研究,增强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会涉及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尤为明显,所以这就要求施工团队要对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运用绿色无污染的施工材料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尽量保证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破坏。

3.4在施工过程中要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要加强监测力度,要杜绝大气污染、噪音以及水污染的产生,对施工的过程及环境,要进行全程监控。针对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意外情况,要能够及时有效的处理,产生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要合理的处理,不能为了增加经济效益随便排放废物,对于可恢复的生态还要最大力度的进行恢复。

3.5完善工程的管理制度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方案支配才能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又好又快地完成,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还要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工程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方便人们生活,促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所以制定方案时,要优先考虑城镇的生活用水,其次是生态用水,要保证水库或者河流的水量,尽量满足农田灌溉、发电以及水运的用水。

3.6做好监测工作

要根据制定的环境监督计划,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水利水电工程进行环境检测,检测标准要严格按照国家对环境保护的要求与指标进行,不能为了一己私利,置生态环境于不顾,这种做法是有悖于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