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贸易方式范例6篇

常见的贸易方式

常见的贸易方式范文1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进口

一、市场机遇

(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2014]49号)

为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继5月《关于支持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后,2014年10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在促进进口方面提出措施,包括:鼓励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进口、稳定资源性产品进口、合理增加一般消费品进口、大力发展服务贸易进口、进一步优化进口环节管理、进一步提高进口贸易便利化水平、大力发展进口促进平台、积极参与多边合作。《意见》的出台将推动全国进口贸易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给商业银行进口类结算及融资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二)中澳自由贸易协定

2014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与澳大利亚总理举行会谈,双方共同宣布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并签署了实质性结束中澳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意向声明。

根据谈判结果,在开放水平方面,澳大利亚对中国所有产品关税最终均降为零,中国对澳大利亚绝大多数产品关税最终降为零;服务领域,彼此向对方作出涵盖众多部门、高质量的开放承诺。投资领域,双方在协定生效日起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同时大幅降低企业投资审查门槛,增加企业投资的市场准入机会、可预见性和透明度。协定范围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规则共10多个领域。按照程序,接下来两国政府将签订自贸协定,然后提交立法机构,获得审批后,自贸协定就将正式生效。协定的签署将进一步推进两国密切的经济关系,有利于扩大中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铁矿石和农产品的规模,并且随着两国商品的流通,与之相配套的服务贸易、投资贸易都会得到推动。这些都为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机遇。

(三)QE退出

2014年10月30日,来自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消息称,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将在10月份正式结束,这意味着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历时6年,先后三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QE)正式宣告结束。

QE 退出将直接引领美元走强,由其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则会顺势下跌,能够反映大宗商品价格的CRB指数1和美元指数的关系亦可通过历史规律加以佐证:

美元指数与CRB指数

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将促使进口企业进一步扩大大宗商品进口,为商业银行大宗商品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二、聚焦特定产品进口

(一)聚焦能源资源进口

能源资源是指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能量的物质和自然过程,包括矿物能源、水能源和新能源(如风能、太阳能),其中在国际贸易中最常见的为矿物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意见》下发后,随着各地政府促进口实施细则的出台,预测能源资源类进口将呈显著上升趋势。

此外,根据刚刚签署的中澳自由贸易协定意向书,澳洲对华出口的炼焦煤、动力煤等能源和资源产品将免除关税。澳洲是中国最大的煤炭进口国,2013 年进口8,800 万吨,占全部煤炭进口的30%,我国的焦煤进口更是一半来自于澳洲。协定书的签订将会继续提高中国自澳洲进口煤炭的占比。

(二)聚焦一般消费品进口

一般消费品指水产品、水果、牛羊肉等产品,《意见》的下发和中澳、中韩自贸协定的签署都将对此类产品的进口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一般消费品具有进口提货时效性要求高、进口融资自偿性极强、融资风险相对较低的特点,应当作商业银行进口类融资业务的重要支持行业。

(三)聚焦服务贸易进口

服务贸易一直是我国的重点进口鼓励对象,目前服务贸易进口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领域,对于国内急需的咨询、研发、专利、技术、设计等方面进口有待继续加强。国内商业银行可针对性的制定有关服务贸易融资业务的管理办法,通过贸易融资的成本低廉、规模宽裕、流程便捷等优势锁定客户服务贸易融资需求。

三、聚焦特定区域市场,形成经营特色

(一)聚焦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目前,国家已经批准设立上海、天津、宁波、苏州等多个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区内企业享有外贸发展方式、贸易便利化、电子商务应用、商贸物流综合发展和金融服务等多种政策红利,这些地区的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所处区域优势,认真研究示范区内企业和银行可享有的各项优惠政策,形成具有特色的示范区进口业务经营模式。

(二)聚焦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为适应我国不同时期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务院先后批准设立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6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目前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数量已经超过一百个,并且随着国家稳定外贸增长各项政策的出台,特殊监管区域数量还会不断增加。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特殊监管区域享有税收、贸易管制、保税监管、外汇政策等诸多优势。区内企业往往有更多的融资需求,且基于其特殊的监管政策,银行可以进行的产品创新空间也较为广泛。商业银行应认真研究自身所在地区的特殊监管区域客户需求,通过结算、融资、交易等各类产品组合,同时可大胆进行产品创新以满足客户的融资、增值等需要。

经济新常态下,银行的发展也应进入“新常态”,除了聚焦特定产品,特定区域外,银行还应充分利用外部渠道,如加强与融资租赁类公司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同时注重风险防控,才能保持进口类业务持续稳定发展。(作者单位: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商贸系)

参考文献:

[1] 韩文亮.现代商业银行业务,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3

[2] 陈四清. 贸易金融,中信出版社,2014.5

[3]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进口的若干意见,[2014]49号

常见的贸易方式范文2

[内容摘要]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大众传播对国际贸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国际贸易交易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与效果,而且也正在逐渐容纳大众传播媒介为其贸易标的。可见,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正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者也必然在此过程中长足发展。[关键词]大众传播;国际贸易;促进;融合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一个新的能动角色,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而国际贸易中大众传播的内容也倍受各方的关注,影视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此引

论文分类

国际经济国际贸易行业经济新经济学中国经济国债研究发展战略税收理论税务研讨财政税收财政政策财税法规财政研究金融研究证券金融证券投资债务市场地方战略银行管理公司研究经济学理论保险学西方经济经济贸易保险信托计量经济财务分析期货市场

[内容摘要]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大众传播对国际贸易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同时,国际贸易交易对象与范围的广泛性不仅丰富了大众传播的内容与效果,而且也正在逐渐容纳大众传播媒介为其贸易标的。可见,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正在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者也必然在此过程中长足发展。

[关键词]大众传播;国际贸易;促进;融合

当前,我们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扮演着一个新的能动角色,积极参与塑造当今的国际关系。当今,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关系的主题,国际贸易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其范围不断扩大。而国际贸易中大众传播的内容也倍受各方的关注,影视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由此引出的知识产权、文化侵略等等成为贸易各方常常争论不休的问题。此外,由于大众传播工具用途的开发,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竞相成为当代国际贸易的时髦方式。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可以看出,二者不仅在相互促进,而且也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一、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发展中相互促进

1.每一次大众传播媒介的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决策变得更为快捷和准确。

大众传播媒介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网络媒介,每一次革命都使国际贸易变得更快捷,这主要体现在贸

17世纪以前,人类已经掌握了许多通讯工具和手段,其中报纸作为一种有影响力的新式传播工具也在古罗马帝国和中国唐朝出现了。这时,报纸主要用于为地中海和尼德兰地区商人们提供商情、船期和海外其他情况,信息源即是海外或国外,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上百年。这样,商人们决策时就有了较多的信息,从而使得决策更为准确。所以说,大众传播工具一开始就直接和国际贸易有联系。随着印刷传媒的发展,其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功能对国际贸易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可以提供各种国际经济信息,报道国际经济领域的最新事态,评述国际经济新近变动的重大事件,预测国际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对各国的对外贸易产生影响,为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提供依据。

到了20世纪,广播和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量更大,而且不受空间的阻隔、国界的限制,覆盖面广,这就为贸易决策提供了更快的信息服务。国际经济和国际贸易在20世纪发展非常迅速,国际竞争也日益激烈,掌握越多越新的信息在激烈的商战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电子媒介的信息传播特点恰好满足了这方面的需要。

20世纪末,网络的出现使得全球各国、各地区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它打破了传统的地域概念,形成了以信息为中心的跨国界的虚拟空间。网络使大众传播领域又发生了一次根本性变革,也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上的信息具有极大丰富、多媒体形态、迅速及时、全球传播、便于检索、交互等特点,这些特点不仅可以为贸易决策提供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网络与贸易的直接结合,如电子商务、网络贸易等,从而使得贸易过程更为快捷。

2.国际贸易促进大众传播的效果。

国际贸易在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促进着大众传播的效果实现。这不仅体现在有形和无形贸易本身所蕴含的商品与服务信息的传播与交流,而且体现在贸易渠道的通畅也使得大众传播的效果更易达到。因为当今世界各国间的力量对比已由过去的主要是政治的对抗,转变为主要是经济和科技的较量。经济实力决定着一国的综合国力,关系着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这无疑会对各个国家传播自己的文化与理念带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外贸实力增强,会提高其在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谈判力量,这对大众传播的实践和效果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二、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在相互融合中发展

1.大众传播与国际贸易的结合,极大地丰富了国际贸易的内容与手段

(1)很多大众传播产品成为国际贸易的客体(标的)。随着国际贸易中无形贸易的发展,报纸、期刊、杂志等印刷媒介和广播、电影、电视等电子媒介不再仅仅扮演为贸易提供信息的角色,而是日渐成为贸易产品的一部分。影视服务贸易的兴起与发展就是佐证。

影视服务业,主要包括电影和电视的媒体传递及其服务,它带给人们的是对信息的直接汲取、对艺术的直接欣赏。目前,世界电影服务贸易市场广阔,交易量大,据统计年进口影片在100部以上的国家达83%。而且,各国对进口影片的依存度高,国内生产量与国内放映总片数之比超过10%的国家也仅有30个,可见,大部分国家严重依赖进口电影市场。在国际电影贸易中,美国占据着主导地位。如1992年美国电影占领了英国电影市场的95%,法国的2/3。1996年美国在欧洲联盟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为70%。1995年到1996年欧洲同美国在电影、电视领域的贸易逆差从48亿美元增加到56.5亿美元①。美国电影在我国进口电影中也占据主导角色。1996—1998年我国共发行进口影片149部,其台片37部、外国片112部。在外国片中,美国片62部,占55.3%②。

另外,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也都从境外进口电视节目,而且进口的数量占整个电视节目总数的百分比,大部分在20%—50%之间,有的甚至达到83%,可见世界电视服务贸易也广泛存在于各国之间。从全球来看,进口节目的绝大多数来自美国,以及相当少的一部分来自西欧和日本一些地区,如拉美3/4的进口节目来自美国。我国引进的外国电视节目情况也表明美国节目占主导地位。1994—1998年,我国引进有线节目共478部3593集(其台53部1062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9部123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425部、2531集)的63.1%和48.9%。1990—1998年,我国引进无线节目共790部10268集(其中包括港台133部3376集)。外国节目中,美国占266部2348集,占全部外国部分(657部6892集)的40.5%和34%③。所以可以说,国际影视贸易十分活跃,市场前景非常广阔。

(2)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与国际贸易直接融合成一种新的贸易方式——网络贸易。网络这一新兴的传播媒体,正将整个世界联在一起,改变着一个社会的认知结构,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为网络贸易敞开了大门,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一个亮点。“网络贸易”、“网络商务”这些新词在新闻媒体上也频频出现,越来越引人注目。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及其服务功能的日臻完善,许多经济学家认为,网络贸易不仅会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贸易的竞争思维和行为,而且会日益成为信息化时代全球商界最有效的竞争手段之一。

网络贸易是在1994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贸易方式,然而由于其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加快商业周期循环、节省时间和费用、降低成本等优势,其发展速度让人吃惊。据统计,全球网上贸易交易额1996年只有23亿美元,1997年就为250亿美元,1998年达500亿美元。2001—2002年可能达到3300亿美元,2003到2005年可望增长到1万亿美元。另据世界贸易组织(WTO)预计,到2002年,通过网络进行的国际贸易将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0%—15%。按现在网络贸易的发展势头,未来十年全世界国际贸易将有1/3通过网络来进行。可见,网络贸易前景广阔

2.国际贸易也是大众传播的一个途径。

世界各国通过国际贸易可以互通有无,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在国内市场就能买到世界各地的高质量、多品种以及花样、规格繁多和性能优良的商品。此外,通过国际贸易各国人民还能得到他国提供的优质服务与文化产品,从而提高文化生活水平,达到共享人类文化的目的。可见,无论是有形的国际贸易还是无形的国际贸易都是人类进行交流和传播的一种途径。

在有形国际贸易中,贸易标的是有形的货物,我们通过货物的进出口,不仅达到了物质方面的交流,而且能达到精神方面的交流,因为每一商品本身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与信息。事实也是这样,我们正是从麦当劳、肯德基、可口可乐等诸多商品中享受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饮食文化;外国游人也正是从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中享受着中国的古老文明。展望未来的国际贸易,无论在技术水平、人员素质、交易方式等方面都将有很大的提高和改进,这必然会使大众传播的途径更为通畅。

在无形国际贸易中,国际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体现得更为充分。如国际技术贸易,它是传播科学技术的重要方式,通过这种贸易方式,我们可以了解和享用世界范围内先进的技术知识。国际电信服务贸易对大众传播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很难想象,没有电信服务业的发展,人类今天的交流与传播会是什么样子。国际影视贸易是国际贸易与大众传播结合得最紧密的一个领域,我们正是从许多进口的影片、电视节目中了解着国外的风土人情,了解着世界各个角落正在发生的事情。随着国际影视贸易的日益活跃,必然更好地带动人类文化艺术的传播与交流。

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与传播,WTO及其他国际组织也都在积极寻找方法来规范这种通过国际贸易方式进行的文化交流,如就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达成了协议。这不仅是为了保护知识产权,而且是为了人类更好地进行交流,也能促进

常见的贸易方式范文3

关键词:争端解决机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

《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1](以下简称《争端解决协议》)于2005年1月1日正式生效了,这是落实《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的重要步骤和措施,也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可以相信,该协议对于中国和东盟全面的经济贸易合作将起到重要的维护和促进作用,对于未来的中国—东盟自有贸易区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一、《框架协议》简介

2002年11月4日,朱镕基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签署了《框架协议》,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各国在法律框架下进一步拓展经济合作的空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从该文件签署生效以来,中国和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在短短3年内就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双边贸易额在2002年为547亿美元,2004年就突破了1000亿美元,东盟已连续12年是中国的第5大贸易伙伴,也是中国在发展中国家中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也已经成为东盟的第6大贸易伙伴[2].这充分证明了《框架协议》所具有的重要推动作用和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蕴含的巨大潜力。

作为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法律基础,该《框架协议》包括16个条款,总体确定了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基本架构[3].根据《框架协议》,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等内容,其中货物贸易是未来自由贸易区的核心内容。在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中国与东盟的绝大多数产品将实行零关税政策,取消各种非关税措施,双方的贸易将基本实现自由化。这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自由货物贸易提供了良好的法律保障。

作为一个宏观性的法律文件,《框架协议》规定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谈判时间安排、自由贸易区的时间框架、“早期收获方案”[4]、多边最惠国待遇等等。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其中最为重要的规定是贸易规则的制定,包括原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措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争端解决机制等等,其中的争端解决机制更是自由贸易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安全阀”。为此目的,《框架协议》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规定中国与东盟将逐步制定关于自由贸易区的基本贸易规则,特别在第11条提出要制定争端解决机制,以保证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合作的正常运转。这样,《争端解决协议》就应运而生,在2004年11月29日老挝首都万象举行的第八次中国和东盟领导人会议上得到签署。应该说,《争端解决协议》是实施《框架协议》的核心机制之一,它的生效进一步加强了《框架协议》的法律效力和社会影响,使中国与东盟间全面的经济合作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争端解决协议》的主要内容

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由一个国家和一个区域经济合作组织组成,11个成员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可以想象,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解决各方之间可能出现的争端,是对自由贸易区及其法律制度的一个重大挑战。因此,《争端解决协议》规定的内容就对争端解决机制的成败具有了决定性的影响。下面予以简要介绍该协议的主要内容。

1《争端解决协议》的性质[5].《争端解决协议》具有多边性,这是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这种多边性表现在:《争端解决协议》的缔约方并不是中国与东盟,而是中国和东盟的10个成员国。因此,该协议是一个拥有11个缔约方的多边协议。在该协议中,各缔约方享受平等的权利,能够利用该协议规定的多种争端解决方式来解决争议。各缔约方就《框架协议》中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所产生的争议均可以通过该协议来解决。

2《争端解决协议》的适用范围。《争端解决协议》第2条全面规定了该协议的适用范围。根据该条的规定,《争端解决协议》适用于《框架协议》下发生的争议。由于《框架协议》的范围包括其附件,各缔约方也可以继续根据《框架协议》缔结更多的协定,因此《框架协议》的内容除目前已经达成的协议之外,还包括将来依据其缔结的所有法律文件。另外,缔约方的中央、地区和地方政府根据《框架协议》所采取的相关措施也在《争端解决协议》的管辖范围之内。这就为各缔约方根据该协议来解决各缔约方的经贸争议提供了法律依据,使其管辖范围非常广泛。

另外,由于缔约方之间的争议可能同时涉及多个条约的规定,因此需要确定具体适用的争端解决程序。对此问题,《争端解决协议》规定该协议并不妨碍缔约方根据其他条约的规定解决争议的权利。但是,如果争议当事方已经选择根据该协议解决争议,除非当事人一致同意采用一种以上的争端解决机制,则当事方就不得再选择其他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端。这样,《争端解决协议》就对根据其启动的争议解决拥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管辖权,从而提高了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3磋商。《争端解决协议》为了高效、及时地解决争议,规定了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争议解决方式,以供争议当事方选择适用,从而体现了该协议的灵活性。

《争端解决协议》第4条规定了通过磋商解决争议的方式。只要缔约方根据《框架协议》直接或间接享有的利益遭到损害,或者《框架协议》任何目的的实现受到阻碍,则缔约方可以对另一缔约方提出磋商请求[6].磋商请求应当以书面形式提交,并说明争议措施、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等等。接到措施请求的一方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如未能遵守时间限制,则请求措施的缔约方可以直接要求组成仲裁庭来处理争议。可以看出,该协议既突出了磋商特有的灵活性,又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使磋商具有了一定的法律约束力。

4调解。《争端解决协议》第5条规定了调解制度。根据该条,争议当事方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通过调解来解决争端,也可以在任何时候结束调解。调解程序以及当事方的立场均为保密信息,调解也不得对任何一方的权利有不利影响。

5仲裁。从篇幅和规定的详细程度来说,《争端解决协议》无疑对仲裁最为重视,在第6、7、8、9条中详细规定了仲裁的相关问题。

对于仲裁庭的设立,协议第6条规定,如果在收到磋商请求的60日内或紧急案件情况下的20日内无法解决争议,则请求方可以书面告知被请求方要求设立仲裁庭,同时要说明理由,包括争议措施、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等。由于该协议并未设立常设机构具体负责争端解决因此在此种情况下设立仲裁庭实际上是自动的,只要申请方要求设立,仲裁庭就可认为是成立的。

对于仲裁庭的组成,协议第7条作了详细规定。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庭的组成是一个重要步骤,对于公平、公正地处理争议具有很大的影响。在比较和借鉴的基础上,《争端解决协议》采取了当事方各自推选仲裁员的方式来组成仲裁庭。仲裁庭应该由3人组成,争端双方各自指定一名仲裁员,第三名仲裁员为双方共同选定并且为仲裁庭主席。如双方不能就仲裁庭主席人选达成一致,则应请求WTO总干事来指定仲裁庭主席。该协议对仲裁员的选择也有严格要求:仲裁员应该是熟知法律、国际贸易、国际经贸争议解决等方面知识的专家;仲裁庭主席还不得为争议当事方的国民,也不得在争议当事方领土内拥有惯常住所或为任何一方当事方

雇佣。

协议第8条规定了仲裁庭的职能。仲裁庭主要是对争议作出客观评价,包括争议的事实问题、《框架协议》的适用性以及其遵守情况等。如果仲裁庭认定某一措施与《框架协议》的规定不一致,则应建议被申请方使该措施与《框架协议》的相关规定相符合,并就被申请方如何执行建议提出方法。但在调查和建议中,仲裁庭不能增加或者减少《框架协议》所规定的各成员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审理过程中,仲裁庭采取不公开的方式审理争议,根据陈述、辩论和相关信息,向争端当事方提交报告,在提交最后报告前还应给予当事方充分机会复审。仲裁庭应当根据一致意见作出裁决,在未能取得一致意见的情况下以多数作出裁决。仲裁庭的裁决为终局裁决,对争端双方都有约束力。但是,仲裁庭并不能作出命令要求缔约方政府采取何种措施。这是尊重缔约方的体现。

6执行。争端解决机制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争议,而争议解决的核心是落实,也就是能否得到执行。《争端解决协议》第12条规定了执行方面的事宜。根据该条,被申请方应当遵循仲裁庭的决定,将其执行裁决的意向通知申请方。如果不能立即执行,被申请方应当在合理期间内执行。如果争端当事方对于被申请方的执行是否符合《框架协议》发生争议,则他们应将其提交原仲裁庭来裁决。

7补偿和中止减让。由于仲裁裁决是终局性的,因此被申请方如果未能执行裁决,则其

须给予申请方必要补偿;申请方也有权中止依据《框架协议》给予被申请方的减让或利益。但是,《争端解决协议》规定上述措施仅是暂时性的,在价值取向上并不鼓励争端当事方采取,而是认为执行裁决才是最为重要的出路。

三、《争端解决协议》与WTO争端解决机制[7]的比较

《争端解决协议》建立的争端解决机制对中国—东盟之间的经贸关系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其作用和地位类似于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是《框架协议》得以落实和维持的基本制度和保障。与WTO争端解决机制相比,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可以说既有相同点也有自己的特色:

第一,在争端解决制度设计上,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在价值取向、争端解决方式、时间限制等方面与WTO争端解决制度设计存在很多类似之处,在许多用语上也相同。例如,WTO和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都强调争端解决的首要目标是使违反条约规定的措施符合条约,并不强调通过补偿或中止减让等手段来解决争端,因为补偿和中止减让乃至交叉报复都会使问题复杂化,不利于争端当事方经贸关系的提升[8].在时间限制方面,两个争端解决机制都注意避免使争端解决程序拖延过长,都比较明确地规定了争端解决程序中的时间限制,使得争端解决的效率大为提高,防止争端解决久拖不决。另外,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WTO,例如在当事方不能就仲裁庭主席人选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他们可以要求WTO总干事指定主席[9].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与WTO争端解决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的吻合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前者与国际社会潮流的接轨,使其具有先进性。

第二,由于中国—东盟经贸关系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也就决定了争端解决机制也必须符合这种特点,这与WTO争端解决机制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例如,中国—东盟的争端解决机制主要强调通过仲裁来解决争议,并没有设立常设机构和上诉程序来负责争端解决,其法律程序上的正式性略显薄弱;而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类似于司法程序,拥有对争端的强制管辖权、常设的争端解决机构、专门分析法律问题的上诉机构等,其准司法的性质非常明显。再如,由于中国—东盟争端解决机制处理的核心问题是货物贸易,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产品贸易,因此其程序设计上就不需要非常正式和复杂;WTO的争端解决机制由于管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因此针对性就不是很强,而是更强调程序的正式性。总体来说,由于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毕竟只是一个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因此争端解决的制度设计上没有必要完全模仿WTO,而应当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设计,以仲裁方式来解决争议可以发挥仲裁的优点,是明智的选择。

四、《争端解决协议》的意义和重要性

规则最大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规则本身,而在于规则能否得到落实和遵守。对于《框架协议》而言,它的落实和遵守需要《争端解决协议》的保障,《争端解决协议》的意义和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争端解决协议》是实施《框架协议》的各项原则和措施的有力保障

众所周知,任何实体法都需要相应的程序法来保障其有效实施,无论是世界贸易组织建立的一整套国际贸易规则,还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一系列贸易协议,都需要一个有效的法律机制来保障这些规则、协议的执行。因此,《争端解决协议》与《框架协议》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程序法与实体法的关系。没有完善和有效的争端解决机制,《框架协议》在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就无法妥善解决,未来自由贸易区各方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就无法得到法律的有效界定和保护,自由贸易区的前途就要蒙上阴影。因此,正如世界贸易组织中的《关于争端解决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DSU)所发挥的作用一样,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争端解决协议》的制定和生效对于《框架协议》的实施有着任何其他协议都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框架协议》赖以实施和发展的有力法律保障。

2《争端解决协议》借鉴了国际通行原则,又富有自身特点

《争端解决协议》是一个在内容上比较完备的法律文件,所规定的内容对于解决中国和东盟成员之间可能出现的贸易争端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中国—东盟贸易体制在稳定性及可预见性方面起着核心作用,也使争端解决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该协议的目的在于保证争议得到积极解决,为争端解决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和规则取向的制度性安排。

3《争端解决协议》规定的争端解决范围广泛

协议规定,任何根据《框架协议》及其附件和未来文件而引起的争端都可以根据该协议来解决,因而该协议规定的争端解决范围非常广泛。同时,任何影响《框架协议》履行的成员方任何级别的政府措施所引起的争端都可以通过该机制来妥善解决,从而在为《框架协议》范围内解决所有争议奠定了基础。这种安排使中国与东盟间可能出现的争议能运用自身的力量妥善解决成为现实,为中国和东盟处理好经贸关系提供了保障,也是南南合作中通过法律方式解决争议的有益探索和积极进步。

4《争端解决协议》规定了以多种方式解决争议,强调了仲裁的特殊作用

为了妥善解决争端,协议规定可以利用多种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协议文本中规定争端各方可以通过谈判、调解或和解、仲裁等方式来解决。这种多元化的做法有利于争端各方灵活利用各种方式来解决他们之间的争议,而不拘泥于争端解决的形式要求。特别是,仲裁所具有的一裁终局性、时间限制等特点使其具有较大的法律约束力,使争端解决机制的效率得到保障,做到了有针对性地设计争端解决机制,实现了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

5《争端解决协议》解决争端的程序规定比较完备

为了使争端解决机制更具有效率,协议在争端解决的程序方面给予了特别注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程序规定。以仲裁解决争端为例,协议在仲裁庭的任命、仲裁员资格、仲裁庭的组成、职能、权限、仲裁程序等方面都予以细致的规定。特别是,在争端解决机制运行的时间上,协议的规定非常明确,对程序各环节进行的具体时间给予明确限制,保证了争端解决运行的效率,避免了不必要的拖延。另外,考虑到争端解决机制的特殊需求,协议还对争端解决过程中透明

度问题和保密问题予以明确规定。

6《争端解决协议》为各成员参加争端解决提供了可能性

《争端解决协议》还特别照顾到了自由贸易区各成员的要求,使各成员有机会参加争端解决机制。由于东盟内部成员的情况千差万别,他们之间的信任关系还在不断发展中,因此争端解决机制必须照顾各方对于这一机制的不同需求。为此目的,协议特别规定了第三方参加争端解决过程的特殊规定,从而使非争端直接当事方也可以参加到争端解决过程中来,使得争端解决机制具有广泛性,同时也使协议带上了崭新的烙印。

在国际贸易法中,争端解决机制是多边贸易体制的支柱之一,是多边贸易体制保持稳定性的前提之一,也是贸易往来能够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正常进行的基本要求[10].这一点在未来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也不例外。事实上,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争端解决机制,自由贸易区的规则将无法实施,自由贸易区的前途就要受到影响。从这一点上说,《争端解决协议》确定的争端解决机制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基石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3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115万亿美元贸易总量的区域经济区[11].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也将是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最大的自由贸易区。它将为中国和东盟带来互利双赢的局面,为亚洲和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但这么大规模的自由贸易区,进行长期的、全面的经济合作难免会出现争议。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贸易争端发生的背景基本上是因为各国文化传统思想意识不同、政治制度不同、经济架构不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从而促使各国经贸政策各有差别。因此,合作中产生争端是正常的,但必须要建立、健全健康的争端解决机制来解决争议。可以预见,《争端解决协议》确立的争端解决机制将会为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其意义和作用值得高度重视。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正在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我们迫切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我们需要与周边国家建立和睦和友好的合作关系。中国与东盟在地理上连成一片,在经济上互补性强,在政治上也历来相互支持、相互依赖。因此,中国和东盟有充足的理由进行全面的经济合作,也有较成熟的全面合作的客观条件。中国和东盟之间的《争端解决协议》的签署和生效,预示着中国与东盟进行全面的经济合作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来自各国的共同利益,来自于按照游戏规则进行全面经济合作的自觉性和可能性。

[注释]

[1]关于该文件的文本,

[2]见新华网报道,

[3]关于该《框架协议》的内容简介,

[4]该方案的目的是使中国和东盟双方尽快享受到自由贸易区的好处,从2004年1月1日起对500多种产品(主要是农产品)实行降税,到2006年这些产品的关税降为零。见前注。

[5]杨国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争端解决框架协定〉的作用和意义》,首届中国-东盟法律合作与发展高层论坛发言稿。

[6]该条款中关于磋商事由的规定与WTO《GATT1947》第23条第1款的规定在文字上基本相同。

[7]关于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详细内容,参见沈四宝主编:《世界贸易组织法教程》第14章,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8]见WTO《关于争端解决规则和程序的谅解》(DSU)第21、22条的规定。

[9]见《争端解决协议》第7条第3款的规定。

常见的贸易方式范文4

设想一下真正的外贸操作中,一个宁波工厂的外贸销售员王先生,与一个英国伦敦商人约翰逊做生意的情景。我们不难想象会遇见的难题:

1.通常买卖双方互不见面。

通过电话、传真、邮件等形式商定交易。幸好,电脑与互联网的发达使这一过程变得越来越简单易行。通过网站、电子邮件、QQ或MSN即时聊天软件、数码照片、摄像头等途径,我们可以轻易地交流,展示产品,讨价还价,就像大家坐在会议桌旁一样。

2.交易周期很长。

一批货物从宁波运到伦敦,通常采用最合算的方式,即装在集装箱里由远洋货轮从宁波港口运到伦敦港口(假如某一方不是海港的话,还得加上部分铁路或公路运程)。这一过程目前单是海路就需要25天左右,加上备货、卸货和内陆运输的时间,往往在一个月以上。因此,现在磋商的往往是一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以后买家才能收到的货物。相应地卖方收回货款的时间也需要大致时间。事实上,对于一些季节性强的产品或针对性强的节日消费类产品通常会提前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磋商,订立长期的合同。

3.交易成本高。

即便是海运,费用依然很高。一个集装箱货物(大约30个立方米或20吨)的海运费,从宁波到伦敦大约需要1万元人民币以上。遥远、偏僻或港口规模较小的地区价格更高。此外,尚需一些用于办理进出口手续的费用,用于结算货款的银行费用,而这些费用常常是固定的,与交易量没有太大关系。这样的方式,对于小额的交易显然是不合算的。为均摊费用,交易量大显然比较合算。这也是国际贸易的一个特点―量大。国际贸易货物多为大宗批发,常常以“集装箱”为交易量单位。

4.中间环节多。

货物从宁波直到伦敦,中间会经过多个环节。比如很多商品出口前必须强制检验,由国家进出口商品检验检疫局操作;要向管理进出口的买卖双方海关申报;要通过远洋海运公司运输;要通过银行收取货款;要向税务机关纳税;同样我们国家还特别对外汇进行管制,归属国家外汇管理局通过外汇收支申报的方式统一管理。

外贸既然有双方不见面,交货和收钱的周期长、路途遥远、量大金额高、中间环节多等特点,自然风险也会比较大,一旦出问题损失也大。为此,几百年来国际贸易行业也相应地制定了贸易惯例与协定,包括货物的国际通行质量标准,价格计算,买卖双方责任与权利等,以期最大程度地保障贸易秩序。同时,银行业、国际货运业、保险业等也有非常成熟完善的协同操作。

常见的贸易方式范文5

段红燕 东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国际贸易活动的沟通语言无疑需要使用英语,通过恰当规范的商务英语架起贸易国家和贸易实务的沟通联桥梁,进而达成

贸易活动的预期效果。商务英语的规范使用有其规律性,本文就此问题予以探讨。

关键词:商务英语;国际贸易;规范使用;规律性

在我国改革开放国策坚定不移贯彻落实的实践中,我国逐渐

形成了以通过对外开放吸引外资,促进出口来带动经济增长为支

撑点的经济发展战略,即开放式加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外向型

经济贸易活动的日益增多,及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客观份额

的实际情况都表明,商务英语正日渐成为国际贸易活动中不可或

缺的一项交流工具,只有能够恰当巧妙规范的运用商务英语这一

独特的语言工具,才能助推对外贸易活动顺利开展,继而带来预

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商务英语规范使用的基本特点

语言信息要准确,避免歧义。商务英语一般用在正式的国际

贸易活动中,这就要求其最基本的语言特点就是要用严谨规范的

双方都可理解和认同的词汇,避免在沟通交流时可能会产生的任

何费解与歧义,避免语言误差会对贸易双方的利益造成不应有的

损害。在使用商务英语交流时,要用具体严谨的语言准确的把信

息传递出去,要实事求是,表达要有逻辑性,尽量不要让对方产

生误解,让对方能够清晰了解自己所要陈述的内容。

专业术语要简洁,避免累赘。语言的应用就是为了达到某种

交际目的。商务英语的使用是为了要让贸易谈判顺利的进行。这

一特定的领域赋予了商务英语独特的专业特点,交流双方要使用

客观性的语言来表达,不要使用主观性或是带有个人色彩的语

言。使用商务英语时一定要掌握具有特定含义的专业术语,方便

沟通。商务英语语言的形式内容都是由其所属的专业决定的。表

达时也要用简洁的、省力的、多功能的话语,特别是在传真、信

函、单证、合同拟定中,一定要言简意赅。

词汇更新要迅捷,避免陈旧。商务英语的词汇在国际贸易的

交往过程中不断的演变,缩略词就是常见的一种商务英语词汇特

点。约定俗成的缩略词不仅能够提高沟通的效率,也会使交流更

加简洁化。如D/A(Document against Acceptance)承兑交单,demo

(demonstration)备忘录BPC(Book Prices Current)现行账面价值,

L/C(Letter of Credit)信用证等等。缩略词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商

务英语的使用者必须熟悉各类缩略词的意义。商务英语的词汇很

多都来自拉丁语、法语和希腊语,这就要求使用者注意外来词的

应用,比如as per(按照),talequale(按照样品),forcemaheure

(不可抗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很多新词汇不断的涌现,

国际贸易中也会有新创造出来的词汇,那么商务英语也要有对应

的更新来满足其专业特点。

二、商务英语巧妙使用的策略

尊重对方的态度。要尊重对方的交际习惯、礼仪方式和文化

传统。在使用英语与外方沟通时,必须充分考虑到民族间文化差

异的因素,尽量避免使用会为对方带来歧义或不舒服的禁忌词

语。在商务谈判过程中,要尊重对方的意见,诚恳的倾听对方的

想法。这样对方会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加强贸易合作的可能性。

而从持久稳定获得利益的基础上来看,适当的尊重对方的利益诉

求也是十分必要的。实现双方互利共赢是长久合作的重要保证。

彬彬有礼的表现。贸易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相互协商退让

的现象,当对方出现退让时我方要表达自己的感谢,让对方感觉

我方给予的肯定。无论商贸合作成功与否,在谈判结束之后,都

要对对方表达谢意,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表达谢意时要真

诚,不要给人虚情假意的感觉。合作成功要感谢,若不成功更要

感谢,这样会让对方认为我方非常大度,也有诚心,为日后的合

作增加了可能性。在口语表达的过程中,虽谦恭,但不能失态,

不能轻视自己,更不能在过分谦恭中损害自身形象,为对方留下

可小觑自己的笑柄。

适度热情的赞赏。在贸易往来过程中,要适时的赞扬对方,

而且要表现出真诚的态度。赞赏是给予对方的肯定,过于冷淡的

回应会让对方觉得我方没有诚心或是不感兴趣,这样可能会使贸

易活动中断。但是赞赏要把握好度,不要过度赞扬,因为这样会

给人奉承的感觉。赞赏要适可而止,依当下情形而定夺,尽量表

现出积极热情的态度来,以便更好的使双方达成共识。

诚实恳切的道歉。人们在参与国际贸易活动的时候难免会出

错,有令对方不满意的情况。如果确实是因为我们工作的失误而

给别人带来了不便,我们要诚挚的道歉,通常会得到对方的谅解。

就算事态严重,对方态度坚决,但也至少可以表达我方的诚意,

缓和紧张的氛围,减少对方的不满。当错误产生时,不要做辩解,

而要尽快想到办法去弥补,争取对方理解的同时将损失减少到最

低,重拾对方的信任。

婉转用语的使用。在国际贸易交涉中,意见分歧和争议是必

然发生的问题,其原因是贸易双方都要努力的为自己争取最大的

利益。所以,采用审时度势的策略是必要的,但必须辅之以婉转

用语的表达。若实在不能接受对方的条件,或是有谈判的空间,

这时要注意回绝的态度,避免使用强硬直接的方式,要给双方留

下一定的回旋余地,以便可以进一步协商。比如可以用it is difficult

等句式婉转回绝。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中始终是双方情感交流的

纽带。语态的恰当使用在很多情形下都决定了贸易能否如期完

成。比如要表示责备或是抱怨时,要将动作的执行者变成动作的

承受者,即把主动语态变为被动语态,用指代一个群体的名词代

替“你”或“你们”,婉转的表达不会让对方认为我方具有针对

性,可以减少对方的不满。例如可以用A mistake was made here.

来代替You made a mistake here.

虚拟语气的使用。虚拟语气是商务英语里常见的一种表达方

式。虚拟语气是种委婉的表达,具有丰富的语用功能。特别是贸

易双方在探讨容易引起争议的敏感内容时更要使用虚拟语气来

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多使用虚拟语气,既能体现彼此双方合

作的诚意,又能增加尊重彼此的情感。减少矛盾冲突,增加贸易

成功的几率。

参考文献:

[1]王琦.谈商务英语的特点及应注意的问题[J].黑龙江对外经

贸,2002年第4期.

[2]赖讲萍.浅谈商务英语在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应用[J].中国商

贸,2011年第29期.

常见的贸易方式范文6

一、电子商务概述

电子商务这一理念是美国学者首次提出,具体指的就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在互联网中实现数字交易,其中,商品是通过物流完成运输,被称为是新型的商业模式。在我国,阿里巴巴与京东等大部分本土电商企业都综合衡量了我国的发展情况,并且重新确定了电子商务这一概念,在其中增加诸多与我国实际情况相吻合的服务内容,比较常见的就是安全认证、物流极速达以及快捷支付等等[1]。在这种情况下,电子商务概念也随之延伸,且在诸多领域实现了全新的商业往来。

二、电子商务兴起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解构

(一).经济贸易量方面。通常情况下,电子商务交易的过程都需要通过网络完成,而且往来时间与空间的跨度相对较大。电子交货手段主要是利用了国际物流,以保证点对点快速地沟通并交易,对时空跨度较大的问题进行了解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交易的效率。与此同时,客户间沟通主要是利用电子邮件或者是即时通讯软件等等,节省了通话的费用,同样也推动了国际贸易量的增加。(二).国际贸易运输方式的改变。对于电子商务而言,使得国际经贸业务往来量不断提高,并且国际经济贸易交易的方式以及货物运输的方式也实现了根本改变。特别是在跨国订单出现以后,国际运输物流公司业务量快速提高,代替了传统各级经销商进货的方式。大部分国家订单会在当地工厂发货,并且通过国际物流公司实现跨国运输,进而送到消费者的手里。这种方式不仅简化了国家间的中间环节仓储、商检以及保险与海关等多项费用,给消费者让利,使其能够获得物美价廉的物品。其中,大规模快消品公司通常都会通过原产品发货以及国际物流运输这一形式,常见的就是百威啤酒、阿尔卑斯矿泉水等多种品牌,已经推出原产地产品全球送达这一服务。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国际经济贸易应对方式

首先,对电子商务贸易环境进行统筹规划。在国内,电子商务虽然已经兴起,但是并不完善与成熟,而且贸易经济也并没有把握这一机会促进经济增长。究其原因,贸易环境不健全。积极营造电子商务贸易环境,一定要有政府的正确引导,并且制定出系统化规划方案,对电子商务各环节工作予以统筹和规划,以保证资源利用率的全面提升,确保电子商务的发展更具规模。其次,全面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提高了人才的要求,不仅仅要熟练掌握贸易专业知识,同时也要具备语言能力。通过电子商务进行贸易交往,可以将国际贸易转变为综合事务。因而,工作人员一定要具备操作电子平台的能力。而复合型的人才同样是国际贸易当中所需要的,为了进一步发展电子商务,最关键的就是对复合型人才进行培养,全面提高国际贸易交往的水平[3]。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子商务兴起的背景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传统国际经济贸易交易与管理方式而言,是一种根本改变。其中,原有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公司可以在电子商务平台中不断拓展业务,增加公司业务量,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候斌.浅谈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建议[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11):460-461.

[2]肖鹏.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3,(2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