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例6篇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1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人数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备注 008 文学院(电话:89683067、89683519)  147     文学院所有专业均不接受单独考试。 135102戏剧  30       01 舞台剧与影视剧写作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4 英语二③623 艺术基础(戏剧影视文学)④902 剧本写作 复试科目:0810 创意与编导

《戏剧艺术十五讲》董健、马俊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专业学位,学制3年。联系电话:89686486。 02 舞台剧编导 03 影视剧编导 04 演出管理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6       01 戏剧戏曲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6 戏剧与电影基础(含戏剧与电影理论、中国戏剧、外国戏剧、中国电影、外国电影)④978 评论写作 复试科目:0809 戏剧与影视专题  参看“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网站“招生与培养”栏(njuxy.cn/student.htm) 本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电影学 03 电视艺术学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1 欧美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7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西方文论 03 中外文学关系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1 现代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当代文学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1 先唐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5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唐宋文学 03 元明清文学 04 近代文学 05 域外汉籍研究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1 古籍整理与研究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5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中国文化史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1 古代汉语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4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现代汉语 03 中国语言学史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1 理论语言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3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社会语言学 03 方言学 04 对外汉语教学 05 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规范 050101文艺学          01 文艺理论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2 文艺理论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文艺美学 03 西方文论 04 中国文论 045300汉语国际教育  30       01 汉语国际教育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54 汉语基础④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复试科目:0801 专业综合(语言学概论、作文)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二册)王力著,中华书局;《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当代中国》张海林著,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专业学位,学制2年。咨询电邮:chenguang@nju.edu.cn。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2

论文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发展,研究,综述

“古代汉语”是高等师范院校中文系的必修课之一,从建立初始到现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其教学经历了多个发展时期。

一、萌芽时期(1952—1960)

1952年院系调整以后,师范院校及综合性大学的相关专业相继设置古代汉语这一课程以来一直到1960年相关古代汉语教材出版,这一时期是古代汉语教学的萌芽时期。

这时期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不确定,不统一。课程没有教纲、没有教材,教学内容由教师而定。并且在不同的高等学校中,在不同的时期内,其教学内容也不同。

创立初始,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也不一致。因此,1956年国家高等教育部颁发了《古代汉语教学大纲》。《大纲》对古代汉语教学的基本问题作了比较详尽、具体的规定,确定了古代汉语的教学对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法。这样,就使古代汉语教学趋于规范化和标准化迈出了重要一步。《大纲》也成为了50年代古代汉语教学研究最重要的标志性成果。此后,1957年至1958年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对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古代汉语教学目标逐渐明确,即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为教学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59年,北京大学进行了古代汉语教学的改革,把文选、常用词、古代汉语通论三部分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许多高等学校都以培养阅读古书能力作为目的,改进了古代汉语的教学。

这一时期的教学方法也是单一化,由教师讲授为主,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学科建立之初,没有教材,学生主要听教师教授,教师一般把教案当作讲义,因此教学内容得不到统一。1959—1960年期间,古代汉语讲义印制及相关古代汉语教材相继出版面世。1959年,朱星先生主编的《古汉语概论》出版,由于内容复杂繁多,教材并没有推广出去。但作为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古汉语教材,在古代汉语教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1960年,马汉麟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读本》出版,虽然内容过于简单,但却是古代汉语新、旧教学观念的一次转变。总体来说,虽然这两部教材存在许多缺陷,但它们开创了古代汉语教材的先河,为后来多种版本的古代汉语教材的出版,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时期(1961—1965)

60年代初,北京大学根据《古代汉语教学大纲》,探求新的教学途径,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这一时期,有了统一的教材,即王力版的《古代汉语》出版。

1961年,古代汉语教材编写小组以北京大学的古代汉语讲义为基础,并参考各校古代汉语教材进行改写,制定一部统一的古代汉语教科书。1964年,由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出版。这本书包括三个内容:文选、常用词、古汉语通论。这三个内容不是完全分离,互不相关的三个部分,而是以文选为纲,其他两个部分与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王力先生创设的“三结合”教学体系对各高校的古代汉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部教材的出版成为中国古代语文教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代表了那一时期全国古代汉语教学的新水平。同时对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具有指导作用,对以后古代汉语教学的发展意义重大。直至今日,王力版的《古代汉语》教材也是最权威,使用最广泛的教材。现今大多数高等院校仍然使用。并且,国内的古代汉语课程都是按照王力先生创立的“三结合”教学体系来进行的。

这一时期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以教师教授为主,课堂提问方式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

三、停滞时期(1966—70年代末)

文革时期,古代汉语初具规模的教学体系遭到破坏,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古代汉语教学进入停滞时期。

四、成熟时期(80年代—90年代末)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各学科进入恢复发展时期,古代汉语教学又逐渐恢复。80—90年代末,古代汉语下属的各门学科,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也逐渐逐渐增多。古代汉语教学研究范围越来越广,涉及问题越来越全面。教材建设、教学理论探讨、教学语法体系研究构成了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的基础框架。如:

在教材建设方面,从创立之初到90年代,据粗略统计古代汉语教材有40多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例如:王力本和郭锡良本采用文选、常用词、古代汉语通论三结合体例;许嘉璐本采用通论、文选、教学参考合编型;张世禄本采用文选、通论结合型。其中文选、通论、练习结合型被认为是最富有创建性的新形式。其中文选的选材范围也较以往有所扩大,向前推至商周,向后延至明清。教材版本的多样化也为古代汉语课堂教学向着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可能和前提。

在理论探讨方面,认为教学对象与五十年代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认为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古文阅读基础,所以高校古代汉语教学应该与中学生的文言文教学相互区别开来。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研制古代汉语计算机教学辅助系统软件,将现代科技引入古代汉语教学中。这一观点对现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古代汉语课堂教学中提供了前提与可能。

在教学安排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课时逐渐减少。因为教学对象在入学之前相比八十年代以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古文阅读基础;另一方面,古代汉语下属的各门学科,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古代汉语的分支学科的细分化也使古代汉语的知识范围有所减少。

总之,九十年代以后,古代汉语教学进入了全面发展新时期。古代汉语教学研究取得了较大成绩:课程目的、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理论问题得到深入研究和探讨;古代汉语教材版本多样化;教学语法体系也得到进一步深化等。

五、完善时期(新世纪—至今)

进入新世纪之后,古代汉语的研究依旧沿着王力的研究思路发展,但却是在不断系统化,趋于完善。

教育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变为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学方法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讲授侧重于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介绍、重点难点的分析;强调学生对古代汉语特点和规律的把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练习,并通过适当的课堂讨论活动加深对古代汉语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教学安排上,尽管课时减少,但课程的性质不能改变,课程的质量不能降低,做到课时减少而教学效果不降低。因此,教学内容也相应地有所变化。“文选”分为精读和泛读两部分,精读部分为课堂教学部分,泛读部分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部分。将知识传授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做作业、学期论文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理解、掌握知识。

由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的深入,也大大提高了古代汉语教材的知识新颖性和先进性。许多高校也逐步组织课题组编纂古代汉语丛书,古代汉语教材更趋于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逐渐进入古代汉语的教学课堂。教学手段上实现了革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实现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立体化,使古代汉语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课堂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和多样性,改变了以往课堂枯燥、乏味的局面,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综上所述,古代汉语教学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并逐渐趋于完善。我们的对古代汉语教学的研究随着它的发展而不断深入。未来的古代汉语是要向交叉性、边缘性方向发展。只有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互为取长补短才能促进学科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吕志.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

[2]李玉洁.改革古代汉语教学的探讨[J].高等研究与实践,1995.

[3]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9.

[4]李彦.古代汉语教学模式转变的探索[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3

现代汉语和中国现代文学,单从字面上来讲,大家对其都不陌生。但是,事实上自白话文文学运动开始,直到今天为止。现代汉语和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很微妙的。本文主要从三个层次上解析了现代汉语中的语言系统,并详细论述了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语言系统;现代文学

对于现代汉语而言,我们可以从思想层面上理解为它是具有现代思想的一种优美的语言体系。在现代白话和现代思想的基础上,现代汉语逐渐建立中国现代文学为基本原则的基本类型。那么,我们首先简单对语言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语言是指生物同类之间由于沟通需要而制定的具有统一编码解码标准的声音(图像)讯号。而语言的本质,笔者看来,语言不仅仅是人们之间交流的一种工具,更是人们思想的一种体现,也可以说语言是思想本体。当然,这是两天不同的层面。语言同样也是现代汉语和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下面,文章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详细论述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

1解析现代汉语中的语言系统

众所周知,中国现代文学形成的基础是现代汉语。而现代汉语则是由字和词两大基本部分组成的。虽然区别于古汉语,但是仔细推敲,现代汉语中的很多词汇都是由古代汉语演变或是经过改造而形成的。在本质上,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还是不同的,其主要区别是,它们是两套不同的语言系统。在思想层面来看,有些因素,例如语法、词法结构等并不会对语言系统构成绝对的影响。尽管有人认为这些对于语言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他们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这也可以看出,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影响语言系统的因素,得到的结论必然不同。

然而,如果从工具层面去考虑这个问题,语言系统之间并没有差异。在思想层面上,语言系统就变得复杂了。在思想层面上,构成语言系统的词汇大都构成了一种语言的“主题词”,也正是这些主题词构成了不同民族,在思想、文化上的差异。从文学的本质去考虑的话,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始起始于语言的变革。中国现代文学起始的一个明显标志就是现代汉语。现代汉语中所蕴藏的中国文化,当然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思想以及思维方式是构成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基础。反过来说,要想仔细研究现代文学就必须要从语言本质上开始,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现代文学的认识问题。

讨论了那么多,下面详细阐述一下,思想层面上的现代汉语。现代汉语是在古代汉语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发展而形成的一套语言系统。现代汉语可以说是一种“混合物”,在这种“混合物”中包含了口语,欧化词汇和古代汉语词汇。所谓的口语,也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白话。古代汉语词汇则主要是成语和一些古代常用的词汇,主要来自文言文。来自西方的一些词汇也就是所谓的欧化词。不难发现,就词汇方面而言,现代汉语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来源,第一是来自西方的;第二是来自中国古代的;第三是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增加的。可以这么说,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演变,现代汉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言系统。同时,也正是这套系统推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2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关系的探讨

2.1中国现代文学其本质是现代汉语的文学站在现代汉语的层面来讲,中国现代文学的变化不仅仅发生在人们对其观察视角的改变,同时也是对中国现代历史范畴的一种限定。但是,当我们又从文学性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时,则又会发现,现代汉语其实是现代文学最为显著的特征。相反,当以现代汉语的角度出发,现代文学的本体书写是书写中国现代文学的根本。通过现代文学,我们可以将现代文学和其他语言区分开,与此同时,也可以将其与古代文学区别开。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当我们可以充分展现现代文学最为言简意赅的标志的作用时,则能够提高降低现代文学区别于其他文学类型的难度。除此之外,仍有一点需要注意。现在存在一种事实,就是在根本上,现代汉语的诗性已经限制了现代文学的文学性。因此,仅仅围绕现代汉语的角度来深度思考和挖掘现代文学,在某种意义上说真正的接触到了现代文学的的文学层面,这也更加有利于我们实现现代文学的艺术价值。相对于其他模式(阶级、社会等)而言,中国现代文学中所使用的语言模式有着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中国现代文学尤其关注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性和现代汉语的文学性与诗性之间存在的联系。也正是如此,导致现代汉语最终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但是,从其他的角度思考来看,例如从语言角度,进一步深入的了解和探究现代文学,可以弥补现代汉语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以一种更为完整的形态呈现在人们面前。

2.2西方汉语对中国现代汉语的影响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现代汉语中,受到影响的语言部分不仅仅表现在将传统文言文中的词汇进行改造,在更深层次的改动则主要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在现代文学中,常常忽视了我国传统古代文学创作手法的应用,这在很大程度上使中国现代文学和古代文言文文学之间产生分歧。例如,在表现手法等方面可以体现出不同。但是,也是由于忽视了语言构造和修饰,将古代文言文稍加改动变可以映射到现代汉语,因此,可以说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这些相似之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首先,现代汉语传承了古代汉语,同时在现代汉语发展的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对西方文化和古代语言文化的兼容性,而且更是具备了典型的东方语言文化内涵;其次,虽然接受了西方文化,但是现代汉语本身也极大程度的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再次,现代汉语给目前的中国现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的表达方式,这主要体现在描写以及叙事等方面,尤其体现在现代汉语边境拓展的使用上。现代文学和现代汉语相比较,发现现代文学具有更为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当然也正是这种西方文化特色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

3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们对于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之间关系的不断深入研究,将使得中国现代汉语在演变和运用中变得更加灵活,词性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进而使得中国现代文学也逐渐变得越来越严密,不仅仅在创作中使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体系也更加完整。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现代汉语的价值和现代文学的价值,并最终给予两者充分的独立发展的空间。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深入研究现代汉语和现代文学之间关系的过程中,一定要十分关注两者之间的兼容性与对立面。

参考文献:

[1]朱晓进,何平.论文学语言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文学形式的发展[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2]文贵良.回归与开拓:语言--文学汉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的关键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2).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4

关键词:作业系统 文言文教学 文言词语 语文教材

引言

作业系统是“按照一定目标有计划地设计出来的一套‘练’的方案或题目”。[1]它包括课后练习、思考、活动以及单元综合练习。随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颁布,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理念也在与时俱进,自然影响到作业系统的编制。即使为同一课文设计作业,不同版本教材也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追求和教学功能。本文以文言词语练习题为切入点,比较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旧两套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文言文作业系统,即2007年第二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必修)》(一套5册,简称“课标教材”)与2003年版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 语文》(一套6册,简称“大纲教材”),审视编者意图,以期帮助新课改下语文教师灵活使用课标教材、有效开展文言文教学。

一、比较研究两套教材作业系统中的文言词语练习题

人教版课标教材有文言文(文言韵文除外)17篇,大纲教材有文言文40篇。二者相同的课文有14篇,如《烛之武退秦师》《鸿门宴》《兰亭集序》《赤壁赋》《师说》《劝学》《过秦论》《陈情表》等。首先我们对两套教材作业系统中的所有文言词语练习题进行统计与对比研究发现,两套教材文言词语练习题设计上有如下不同。

第一,课标教材侧重于文言实词的学习和积累,文言虚词的练《逍遥游》中有“之”等两三个词外其余基本不涉及。大纲教材兼顾文言实词与虚词的学习与积累,其作业系统中涉及文言常见虚词15个以上,超过了当时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第二,课标教材大幅度减少了“一词多义”辨析的练习量。就课标教材保留大纲教材的14篇文言文看,只有《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和《逍遥游》3篇各编排了一次“一词多义”的辨析练习,占文言词语练量的25%。而大纲教材则为《烛之武退秦师》《兰亭集序》等10篇课文编排了不同数量的“一词多义”辨析题,占文言词语练量的53.6%。

第三,课标教材中部分古汉语基础知识以作业提示的方式散点分布于题干中,如《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过秦论》的课后习题,题干用简练、明确的语言分别提出了古今汉语的音节特点、赋体文章中词语的“对文”现象和古人写文为避免“同字重出”常用近义词代替的语言现象。而大纲教材中古汉语基础知识主要采取集中串联的方式,将编写的若干文言文知识短文(如《怎样学习文言文》和《文言实词的特点》),分别安排在文言文单元后面。

第四,课标教材在体现古汉语特点的同时,开始关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联系。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习题二(“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解释课文中下列单音词,体会这一特点。 朝、亡、厌、国、戍、夕、危、师、及、辞”[2]),其题干指出古今汉语在音节上的差异,但从列举的古汉语词语看,它们的词义与现代汉语有相同、相近或相似关系。古今汉语的对比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

二、思考与教学建议

(一)对文言词类学习取向的思考与教学建议

课标教材十分看重文言实词的学习,明显弱化文言虚词的学习。这可能是基于如下考虑:(1)课程标准是多数学生能达到的“最低标准”;(2)高中语文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基础性和均衡性。关于什么是“浅显文言文阅读能力”一直未有明晰的界定,导致文言词语教学长期以来全面撒网,缺少必要的取舍和主次。课标教材的这一变化,似乎希望在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承担的任务各有差异。

那么,课标教材的这种取向如何呢?笔者认为,它有一定理论依据。心理学研究表明,句子的理解策略有语义策略和句法策略两种。读者一般首先按照语义策略加工句意,因为实词的意义和联系经常可以决定句意,只需从句法分析中得到少许帮助(只是在必须时起到证实与去歧义的作用);而且人们还可以理解句法不正确的句子。但遇到一个复杂的句子时,读者就会有意识地启动句法策略;不过若句法分析失败,人们又会用语义分析决定句意。中国人理解汉语语句的意义首先是根据语义,其次就是语序。[3]同时,根据汉语的特点,无论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实词占绝大多数,虚词相对较少。实词具有实在意义,常统治着句意的理解,语言一旦离开了实词,语言的基本表意作用就很难实现。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精要有用的原则,在必修课中把实词作为文言词语教学的重心。不过我们也知道汉语缺乏形态变化,语法手段主要是语序和虚词,古今汉语中虚词数量虽少,无实在意义,作用却很大。因此课标教材在虚词习题编制上的过分弱化,可能会引起误解,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所防范,适当调整虚词量的学习比例。

(二)对文言词语练习量减少的思考与教学建议

课标教材文言词语练量减少,特别是大量减少“一词多义”的辨析练习,编者主要意图是希望改变传统文言文教学重“言”轻“文”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一味解词释义和题海战术的做法,希望今天的文言文教学还能关照文章、文学、文化方面的教学目标。这种变化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文言词语少学习或不学习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注意“度”的把握,防止误解教材。学习迁移理论告诉我们,知识技能的迁移需要一定训练量保障,但并不是说量越多越好,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很多,所以在文言词语学习与训练中应合理调配量与质,处理好“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关系。阅读图式理论又告诉我们,阅读是一种高级复杂的认知技能,阅读理解不仅是语言文字的加工,也是读者已有的对客观世界所了解的知识的运用过程。即阅读过程有两种信息处理方式在发挥作用,一种是自下而上方式,指读者运用语言图式,主要通过对字词句的分析来理解阅读材料;另一种是自上而下方式,指读者运用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主要凭借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阅读材料。前者是阅读的基础,不可缺少,但读懂了文章的字词句不等于就一定读懂了文章,它需要后者的介入。后者是一种高层图式,但仅从后者出发容易导致学习基础不牢、阅读技能下降。因此文言文教学中既需要文言基础知识在一定量与质上的保证,又需要文章之学、文学欣赏和文化常识的介入,二者缺一不可。

(三)对古汉语基础知识编排的思考与教学建议

两套教材除按惯例将部分古汉语基础知识安排在单元说明和课文注释中外,大纲教材主要采用集中串连的方式,在某些文言文单元之后编有专门的文言知识短文。课标教材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在文言文单元中采取散点分布的方式,在文言词语习题的题干中编入一些知识性的作业提示,如《赤壁赋》课后习题二提及赋文中“对文”的语言现象;二是在“梳理探究”版块中采用集中串连的方式,设计了《文言词语与句式》和《古代文化常识》两个学习专题。

散点分布与集中串连的编排方式各有优劣。前者涉及的知识直接从课文学习中归纳出来,知识与课文、训练紧密融合,学生感到易懂、有用、精要;短处是知识零碎,缺少系统性、整体性,适用于学习不太讲求系统的知识;而后者的优劣正好相反。以此为评价标准,可以说课标教材在知识系统的编排上有了历史性的突破,它不仅力求使这两种编排方式达到尽可能的互补,而且力求在文言文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中实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练习方式的转变。特别是“梳理探究”版块中相关专题的设计,不仅以一种全新的形式为我们较系统地编制了文言文基础知识,解决了学什么的问题,而且向我们提出了“谁梳理、谁探究”和“怎样梳理、怎样探究”的问题。因为“梳理探究”版块本身具有综合性学习的性质,其“梳理”是学生对自己多年学习、积累但又零散的知识进行提取、整理、分类的过程,使已有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掌握得更理性、更规范;“探究”是学生在梳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自己概括整理出一定的观点、研究思路方法,显示出一定的规律和技巧的过程。它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教师主要在提升、拓展、学习方法等方面加以点拨和引领。这就提醒语文教师今天的文言文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接受式地、死记硬背文言知识,它也是文言文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学习主体意识的唤醒。

(四)对文言文语言教学策略的思考与建议

文言文阅读中主要存在语言文字、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障碍,其中语言文字障碍是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文言文教材和文言文教学重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异性,忽视了它们的根叶关系。从语言流变看,文言是“源”,白话是“流”,今天构成白话的基本语汇多来自于文言语汇,大部分双音节词由文言演绎、附缀而来,80%以上的成语都来自文言、典故,今天为了使语言典雅、庄重、厚重,人们也常常借用文言词句。因此现代学生在长期的学得和习得中建构起的现代文阅读图式,对文言文学习也有正迁移的作用,它以同化或顺应的方式与文言文的新信息相互作用,帮助学生构建起一套文言文阅读图式。刘廷芳(1921)用联想学习的观点对汉字进行的心理学实验也证明:汉字的学习可以借助对于已经认识的汉字的联想来解释新字,并且学习者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已识汉字,才能产生对新字的理想作用:而且,识字越多,这种联想能力就越大。[4]反思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更多的是放大了文言文与现代文的不同,忽视了它们的源流关系,只片面看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阅读图式对文言文学习的负迁移作用。今天语文教师是否应该从现代汉语、现实生活中找到文言文学习的依托或关联点,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出发,积极创设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原有图式,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学生对文言文的陌生感和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呢?语

参考文献

[1]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5

教师应当在充分掌控古代汉语课程特点和重点的基础上理清层次,列出纲目,将繁散的知识点提炼出来,并通过多媒体技g手段,以更加直观、简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同时在整个讲授的过程中求全而不求细,系统地呈现课程的教学重点,使学生不仅看清“树木”,更要对整个“森林”有完整而系统的认识和学习。如在讲授《汉字的构造》这一通论时,为了让学生对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构造、汉字的发展演变等系列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对《说文解字叙》的初步学习将“小学”的相关知识点关联起来进行提纲挈领式法的串讲。“黄帝之史官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即为汉字的起源;“《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即为汉字的构造;“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即为汉字的发展演变和古文字的重要价值。

二、做好学情调查分析,针对学习难点,注重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体现针对性。

为了增强教学实效,教师应该在课前对学生的学情做调查分析,同时在教学中多与学生交流,有意识地对他们的从业情况、学业基础、学习动机、学习态度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而在教学中更加因材施教。防止出现基础较好的学生浅尝辄止,基础薄弱者“知难而退”、主动放弃学习。如针对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在教学时可以有针对性地联系中小学文言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在讲授汉字“六书”中的“象形”时,教师可以把各种象形字的甲骨文或者金文形体以演示文稿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节省教师书写古汉字的时间,提升课堂容量,而且这样的展示保留了古文字的本来面目,确保了象形文字的“原汁原味”,为学生呈现出一个个的鲜活的“ ”、“ ”、“ ”、“ ”(“龟”、“鱼”、“象”、“果”),一个个生动的“ ”、“ ”、“ ”、“ ”、“ ”、“ ”(“齿”、“眉”、“鼎”、“壶”、“车”、“册”)。

三、语言与文化相联系,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教学效果。

“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语词现在通行的含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了它们过去的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因此,在词义教学中,可以从古文字形出发,结合古代文化知识,梳理词义引申脉络,说明现今汉字组词造句的所以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每一个汉字都承载着历史的印记和文化的缩影,把古字字形构意和古代文化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与文化的内在联系,可以加深学生对古文字的理解。例如:“即”、“既”字形相似,用法和意义容易混淆,若能从古文字字形入手分析两个字的构意,区分两个字的用法和意义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为坐的人面对食器“豆”,本义为走近去吃东西;而“既”的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像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为吃罢,吃过。理解了两个字的本义,他们的其他义项自然会迎刃而解。

三、精要点拨,授之以渔,拓展教学内容。

由于成人教育的教学特点,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几乎一直处于准分离的状态,加之学生的工学矛盾、家学矛盾突出,古代汉语课程的课时是相当有限的,教师只有精要点拨,授之以渔,才能有效弥补因课时有限造成学生学习古代汉语“厌食”和“消化不良”的问题。例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学习古代汉语的必备工具书――《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同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介由国际汉办组织拍摄的大型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该纪录片对学生了解汉字与汉文化以及古代汉语的学习都是大有裨益的。

需要强调的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古代汉语教学实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教学内容与教育技术的关系,坚持技术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不误入“为技术而技术”的歧途。同时,要结合师生和教学实际,因时因地制宜,通过反复实践不断提升古代汉语教学实效。

古汉语与文学基础范文6

【关键词】课程统整;汉字学;初中古诗文

汉字学是以汉字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语言学分支学科,主要研究汉字的形体以及汉字的产生、发展及其发展规律等。汉字学在小学的识字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中得到较有效的运用,但在以发展进一步听说读写能力为主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却渐渐被淡化。而纵观当下初中古诗文教学,耗时长、效率低、课堂枯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匮乏、文言阅读能力落后。究其原因,跟初中古诗文教学忽视语言文字源流特点不无关系。同时,汉字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承载着古代生活习俗、天文地理等生活常识、文化积淀等,这些都使汉字学成为古诗文教学中较好的统整资源。本文试图在课程统整的理念下,从“文”“言”结合的角度探求汉字学运用于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统整策略。

一、探源溯流,积淀文言基础

古诗文教学的一大难点无疑是汉字字义的古今变化,形成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而随文释义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只把活生生的汉字流变肢解成一个个单一的字义来死记硬背,固然枯燥而艰难。因此,利用汉字学知识,对初中常见的文言文字词的字形字义流变进行梳理,将零散的文言知识统整成条理性、逻辑性较强的知识链条,使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文言知识积累,为古诗文学习积淀厚实基础。

例如,“间”字在初中古诗文中出现多次,且有jiān和jiàn两个读音,学生容易混淆,从字理角度,对“间”字进行分析:门上有一弯明月,月下有两扇大门,表示由门隙间可以望见明月。之所以能够望见明月,也正因为两扇门之间有空隙,所以“间”字的本义就是门缝、缝隙、空隙。再根据字源流变的关联性出后起的引申义:学生自然很容易理解“间”字的一词多义。

除了从本义和引申义来更好地区分义项,运用汉字学知识还可以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今异义的知识点。如“去”字今义为“到某地”,后接目的地;而在古义为“离开某地”在“乃记之而去”、“辞去”、“去国怀乡”、“相随饷田去”等语句中皆取此义,学生容易混淆,而如结合汉字字形流变解释,“去”是会意兼形声。其甲骨文字形(图2)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金文、小篆中也仍可看出。

教学实践证明,将汉字学整合运用于古诗文字词教学中,对字形流变进行探源溯流,有助于学生从根本上有条理地、系统地理解文言词汇的不同义项。

二、析形活文,深化文意理解

疏通文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环节,也是其古诗文阅读能力的体现。古文字中保留着很多古代生活和文化的印记。析形活文,即借助对学生理解的重点难点所在的关键字词的字形分析,再现古人的生活和文化情景,深化对文意的理解。

再如《大道之行也》中“货恶其弃于地也”一句,“货”容易直观地理解为“货物”即一般用于交易的物品,那么,把货物扔在地上,这就使得学生不好理解了。而其实,“货”字的本义是“财也,从贝,化声”而最早的货币是以贝壳等物充当的,“贝”表示货币,以“贝”作为形旁的字也多与钱财有关,如“财、赁、赎”等。在此句中,理解为“财货”即有价值的钱财物品等,就体现出“收贮有价值的东西不是为了据为己有,而是不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这样的社会风气了。而“男有分,女有归”的“归”字的意思是“女子出嫁”,学生虽知道古今义不同,却容易理解为“女子回娘家”,即与《社戏》“归省”一词和《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混淆。但如果能从汉字的源流上讲清楚,便能避免这一误区。“归”字的甲骨文和小篆字形(图3),均由“止”和“帚”构成,“止”表示走,而“帚”是“妇”字省去“女”字(见图4),本义为女子从娘家走向婆家,即出嫁。“男有分,女有归”中“归”字用的正是本义,而“出嫁后回娘家”是后来的引申义。

通过对关键字的字形、字源分析,使学生既趣味盎然地理解了字义,又了解了古代文化知识,对文意的理解和疏通就不再是枯燥而单一的记忆过程,而是不断丰富生成的、活灵活现的文化探寻之旅。

三、析言入文,探究文本内涵

文言文教学中讲求文言并重,二者不可偏废。而文的内涵往往是通过“言”这把钥匙开启的。借助对关键词的理解和品析,立足古人的生活情境和文化氛围,捕捉文字背后的文化内涵,不失为探究文本内涵、理解作者情感的有效途径。

四、整合文化资源,涵咏诗意美点

古诗文教学中有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诗文所用不过是平常语词,但其中封存了作者敏锐的感受和独特的发现。若抓住这些语词,教学往往能走进文本的深层,深入体会作者的感受,领略中文本内在极致的美感。这种现象在古诗是炼字中尤为明显。

统整汉字学与古诗文,也是将汉字学包含的历史、文化学等学科知识与语文学科统整的教学过程。

而统整汉字学中蕴含的古代地理知识也能为古诗文教学起到巧妙的作用。如“阴阳”一词,古代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结合现代地理知识便知,是与中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大部分时候太阳从南面直射,山的南面往往阳光充足,而背面则较少照得到太阳。这样讲解,学生对《望岳》中“阴阳割昏晓”一句所表现的山势高陡而南北两面明暗截然不同的景象便有了具体可感的印象了,而古文中常出现的“山阴”“江阴”等固定含义的地名也不需要死记硬背了。

在资源统整和文言并重的教学理念下,将汉字学的字形字义知识及其包含的古代历史、地理、生活、文化常识等知识运用于初中古诗文教学的统整策略,可灵活运用于初中古诗文教学的基础积累、文意理解、文本探究、美点赏析各个教学环节,实践证明,该策略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有助于夯实学生文言基础,提高学生的古诗文素养,提高初中古诗文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

[2]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62年

[3]邹晓丽.《基础汉字字形释源》[M].中华书局,20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