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图测量范例6篇

地形图测量

地形图测量范文1

关键字: 带状地形 平面图 断面图EPSW

中图分类号:P2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述

带状地形图是管线、高速公路、城市地铁建设等用于规划、设计之前的第一手资料,为保证工程项目得到最优化路线,其作用相当重要。因为受到线路长度、宽度、方向的制约,分幅方式不能采用标准分幅,图号一般沿线路走向从小到大顺序编号,采用倾斜分幅。其优点是线路中线位于图幅中间,最大限度减小图幅数。不足之处在于,在线路有一定弧度时,相邻图括内有重叠,图幅之间接边以一幅图内图廓接边,内业工作不太方便。目前国内主流测绘成图软件如清华山维公司开发的EPS系列成图软件,南方CASS软件等往往不能满足要求,或者不能一步到位。

带状地形图成图要求

带状地形图成图通常包括地形平面图和纵断面图两个部分。为保证设计方使用方便,一般要求地形平面图每幅图长度为1km,在图中需要标注拐点坐标、高程、转角等信息。纵断面图同地形图保持一致,图形上部为断面线,下部为对应断面里程的示意平面图,同时图形预留空间,保证地质勘查部门添加必要的地质信息,同时方便设计方在图中添加设计信息。

在地形图分幅的过程中,如果采用倾斜分幅,一般的方式是按照设计方要求,在CAD中画出指定大小的矩形框,根据自己画的矩形,沿线路进行复制、旋转,以此进行分幅,整饰图廓。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一般线路较长,重复枯燥的工作很容易产生错误,并且内业工作量巨大。

内业成图流程

3.1地形平面图成图流程:

(1) 对地形图总图质量检查。

(2)根据设计方提供的路线设计图,读出拐点坐标,并按设计路线排序。

(3)编写程序,根据拐点坐标计算出整公里分割点。

(4)将拐点坐标导入到EPSW成图软件,内业人员据此进行裁图,并输出DXF图形。

(5)通过CAD平台操作,导入拐点信息。粘贴图框等其他附属信息。

3.2 纵断面图成图流程:

(1) 将设计路线导入成图软件EPSW,在软件中对测量点构网,软件自动输出断面信息。

(2) 通过程序,计算断面里程。

(3) 根据本单位自编软件”断面测量数据处理系统”,输出断面图。

(4) 将对应断面里程的地形图粘贴到断面图下部,

(5) 对断面图进行其他整饰。

具体应用

北海—南宁成品油管道工程项目是中国石化建设的北海500-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的配套工程,也是华南成品油管网补充西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工程测量范围为线路总长220公里,要求在设计中线两侧各100米测量1:2000地形图,并沿线进行纵断面测量。

采用EPSW2005 数字化成图软件进行内业编辑成图。首先对野外采集的GPSRTK数据和全站仪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形成软件默认的图根点和碎部点文件;通过软件调入外部数据功能,引入坐标点,并进行野外简码对照转换。然后参照野外测量草图,利用该软件图形编辑等功能,在计算机上进行图形编辑、修改、注记、拓扑处理、属性录入等操作,最后形成完整正确的图形文件;再进行接边处理,相邻测站所测地物保证衔接良好,地物重合点精度在规范允许范围以内,保证相邻图幅、不同内业操作员完成的图形点、线、面达到无缝连接,然后进行缓冲区裁图输出。

4.2 图形检查

由专门的质量检查小组,分工协作,对全线路图面进行检查,具体包括等高线处理是否合理、赋值是否正确,点位注记是否清楚、地物点位是否准确,面状地物是否闭合,图幅结合表是否正确,文字注记字体大小、样式是否合乎要求。

4.3 具体成图方案

在本项目中,采用VB语言编写自动处理程序完成图框制作、坐标拐点展绘、图形旋转、嵌入等工作。

程序编写思路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①通过VB调用AutoCAD成图。采用此方法是比较容易实现,但调用AutoCAD会占用非常大的内存,速度比较满,当断面图数目比较多时会引起很大的不便,不利于检查和使用,并且在计算机上需要安装AutoCAD软件

②通过VBA实现断面图的绘制。采用此方法优点是速度较快,易于实现,但必须在计算机上安装AutoCAD软件,并且不能独立实现,不方便用户的使用。

③将断面数据转换为SCR脚本文件,在AutoCAD中调用SCR文件,然后另存为标准格式。该方法需要进行第二次转换,不能一步到位。

通过上述比较,最终确定采用VB编程语言,读写数据文件,直接输出Dxf图形文件,Dxf格式为国际标准图形交换文件。采用这种方法,具有不受其他软件的限制、运行速度快的优点。

成图过程中的难点和重点

5.1 断面图中纵比例尺的切换。为方便设计,断面图中纵比例尺要求1:100和1:200两种,由于项目测量范围为山区,高程起伏比较大,在规定的图幅中不能将断面线完整的展会到图中,因此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变换纵断面的纵比例标注,即换挡,在本项目程途中,通过程序计算需要换挡的位置,改变标尺其实标注,解决了这一问题

5.2 保证中线拐点的正确和顺序。因为每幅图要求1km,里程通过第一个拐点不断累积计算,因此每一拐点的坐标和顺序都不能有任何差错,否则会对以后的每幅图都有影响,所以要求内业人员进行认真校核,以保证中线拐点坐标的正确性。

总结

6.1 部分成图工序安排不合理。

由于时间仓促、经验不足,部分成图工序安排不合理。通过本次成图,总结了成图流程,保证在今后的类似工作中缩短成图时间。

6.2 自编程序不能保证成图过程中全部进行程序处理,部分环节需要内业成图人员自己编辑,操作。增加了内业工作量,争取在日后完善程序,减轻内业工作量,同时减少成图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几率。

参考文献

GB 50026—2007 工程测量规范[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梁雪春,崔洪斌,吴义忠.AutoCAD实用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1998.

谢刚生,邹时林.数字化成图原理与实践[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地形图测量范文2

关键词:方案设计、地形图、测绘基准、地形测量

中图分类号:P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工程地形图测量是工程测量的任务之一。大比例数字地形图测量主要内容有:任务委托、任务分析、收集资料、方案策划、方案设计、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图根控制测量、地形碎部测量、内外业数据处理、数据编辑、成图、接边、图幅裁切、二级检查一级验收、技术总结、资料整理及资料提交、归档。由此可以看出,工程地形图测量工作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而繁琐的工作。因此,针对地形图测量及工程测量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专门规定相应的测绘工作必须由具有相对应测绘资质的独立测绘单位承担。

技术路线设计

一般地,数字地形图测量的技术路线总体遵循“先设计后实施,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外业采集内业处理”的总体技术路线。

方案设计内容

方案设计应包括的主要内容有:概述、已有资料情况、采用的技术标准和指标、采用的仪器设备及数据处理软件、四等GPS测量方案设计、一级导线测量方案设计、四等三角高程或四等水准网设计、地形图测绘设计、工程进度设计、安全生产设计、成果整理与提交、归档设计。

方案设计是在用户需求分析,收集、分析测区已有资料,外业踏勘充分了解测区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情况,了解测区周边已有高等级控制点情况,结合现有技术设备及数据处理软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施方案设计,方案设计阶段的最终输出成果是方案设计书。

设计用图的选择

根据测区大小、形状、测区周边已有高等级平面控制资料,选定方案设计用图,如对1:500地形图测量,可收集测区1:5000到1:10000国家基本地形图作为设计用图。例如,图2是采用1:10000万比例尽地形图作为某测区1:500地形图测量的方案设计用图。

图2某测区的方案用图

测绘基准的设计

对测区内没有足够密度的高等级控制点时需新布设四等及以上GPS作为测区的平面基准。图3为某测区布设的四等GPS网作绘测区平面基准。四等GPS测量数据检验应符合以下规定:

(1)复测基线的长度较差应满足的要求:

式中:σ—基线测量中误差,mm;

dS—复测基线长度较差,mm。

(2)异步环闭合差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式中:σ—基线测量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取值为10mm;

b—比例误差系数,取值为5ppm;

d—基线平均边长,km;

n—闭合环边数;

在WGS-84系中对GPS网进行三维无约束平差。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分量改正数绝对值应满足下式的要求:

式中:σ—基线测量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取值为10mm;

b—比例误差系数,取值为5ppm;

d—基线平均边长,km;

VΔx、VΔy、VΔz—基线分量的改正数绝对值,mm

图3某测区平面基准布设方案

一级导线网设计

在平面四等GPS控制点的基础上布设的一级导线网应符合现行《城市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的相关规定,主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一级导线点一般选埋在易于保存,不易破坏的地方。

导线网中结点与高级点间或结点与结点间的导线长度不应大于附合导线规定长度的0.7倍(即2.52km)。

附合导线的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长至1.5倍,即总长不应大于5.4 km,但其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26cm。

导线相邻边长不宜超过1:3,附合导线的边数不超过12条。

一级导线成果应符合表1规定:

表中:1. a、b为全站仪测距的标称精度的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

2. D为边长,单位km;n为测站数;

3.光电测距导线的总长和平均边长可放长至1.5倍。

图4某测区一级导线网布设示意图。

四等三角高程或四等水准网设计

为了方便碎部测量前的图根控制点高程的推算或接测。四等三角高程或四等水准网应在沿四等GPS点、一级导线点上布设四等三角高程网,同时采用四等水准或四等三角高程接测国家三等以上水准点。

根据现行《城市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的相关规定,主其主要技术指标应满足如下技术要求:

四等三角高程垂直角测量应滿足表3的规定。

表3

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设计

根据现行相关规范的规定,1:500地形测量,首先以四等GPS点、一级导线点为依据,加密三维图根导线。图根导线的附合次数不超过二次,导线长度不得大于900m,每条导线点数均不超过11点。图根导线水平角观测一测回,测距为单向观测一测回,一测回2次读数,垂直角观测为中丝法往返观测各一测回,仪高、觇高均用钢尺量取至毫米。垂直角指标差较差绝对值应不大于25″,对向观测高差较差绝对值应不大于±80mm,附合路线高程闭合差绝对值应不大于±40mm。平差后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不大于1/4000。

1:500地形图其基本等高距为0.5m,绘图符号现行按《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 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执行。

1:500地形图一般地物点点位中误差按表4执行。

表4

由上面二表可以看出,坐标点与一般地物点的测量要求相差极大。

质量控制

为保证测量数据及图表的可靠性和准确性,还要对工程的整体质量进行控制。根据相关规范规定,应严格控制进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制度。即生产部门的过程检查,测绘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的成果最终检查。对于大型竣工测量工程还应提交具有测绘质量检验资质的第三方单位验收检查审核。

总结:

在数字地形图的绘制过程中,应将对质量的控制工作同质量的工作相结合。应严格执行相关国家的标准和规范,认真做好地形的测绘工作。伴随着我国数字化建设工作的逐渐深入,大量的数字地形图需要测绘,相关的法律标准及过程也应健全起来,确保数字地形图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及营运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斌,李雄超.大比例尺地形图质量控制与检查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08(28).

[2]李安群.大比例尺数字地形图质量检测控制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1(34).

[3]何讽,韩少红.基于大比例尺地形图检查验收程序[J].测绘技术装备,2011(03).

[4]戴衍友,宫克非.大比例尺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的质量控制和发展[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4(04).

[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5] 《城市测量规范》及《工程测量规范》

[6] 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测绘综合能力》。2012年测绘出版社。

地形图测量范文3

关键词:RTK;地形图测量;GPS;南方测绘;S82

什么是RTK?RTK(Real - time kinematic)定位技术是在GP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常规的GPS测量方法,如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厘米级的精度,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以其精度高、定位速度快、不受通视限制等特点在工程测量中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例如各种控制测量、地形地籍测图、放样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本文主要讨论RTK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图中应用的几点体会。

高精度的GPS测量必须采用载波相位观测值,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不仅通过数据链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还要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同时给出厘米级定位结果,历时仅一两秒钟。流动站可处于静止状态,也可处于运动状态。

过去测地形图时一般首先要在测区建立图根控制点,然后在图根控制点上架上全站仪或经纬仪配合普通平板测图,现在发展到外业用全站仪和电子手簿配合地物编码,利用大比例尺测图软件来进行测图,甚至于发展到最近的外业电子平板测图等等,都要求在测站上测四周的地形地貌等碎部点,这些碎部点都与测站通视,而且一般要求至少2-3人操作,在拼图时一旦精度不合要求还得到外业去返测。现在采用RTK作业,仅需一人持仪器在要测的地形地貌碎部点呆上一二秒种,并同时输入特征编码,通过电子手簿可以实时知道点位精度,把一个区域测完后回到室内,由专业的软件接口把野外测量数据传入计算机,使用指定的软件进行内业清绘,就可以输出所要的地形图,这样用RTK仅需一人操作(基准站一般架在高处,也需要人看守),不要求点间通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采用RTK配合电子手簿可以测设各种地形图,如普通测图、铁路线路带状地形图的测设,公路管线地形图的测设,配合测深仪可以用于测水库地形图,航海海洋测图等等。

下面以南方测绘公司的灵锐S82为例,通过在外业测量中的实际应用,得出了如下一些应用体会:

在野外实际测量中,基准站的选择很重要,一般选在整个测区的中央,并选择地势较高的位置,在无遮挡的条件下无线电信号的有效距离在15公里左右,这样无线电信号传播较远能兼顾整个测区;如果测区范围较大,就整个测区来讲要均匀选址,尽量减少基准站搬站次数。

如果选定的山头上有已知成果的控制点,则可以直接利用;若直接架在某山头则需要用流动站在已知点上对基准站进行校正,校正完毕,达到精度要求后方可实施测量,一般要用两个以上已知点进行校正。若测量过程中基准站接收机断电,则需要重新校正;流动站断电更换电池后不需重新校正可继续测量。

四参数的使用。每次校正完毕后,系统都会记录下四参数,如果在测量过程中需要重新校正,则可以在原地直接调用四参数进行校正。这在测区不大的范围内是符合精度要求的。

灵锐S82的流动站带有蓝牙连接功能,即电子手簿和接收机通过蓝牙连接,若流动站用两人测量,一人持电子手簿记录,一人持对中杆测量,两人保持十米左右的距离(平坦地带蓝牙的作用距离可达20米),这样更便于记录,可以提高作业效率。在密灌和树林中作业时还可以防止数据线被枝干挂住。

在测量中如遇到比较深的山沟,当仪器进入沟底时,会一直显示浮点解,这是由于在沟底无线电信号和卫星信号被遮挡,无法进行差分定位,不能强行进行记录。这时就需要调整基准站位置或者配合全站仪进行测量。

在电子手簿与主机的连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次连接不成功的现象,这时可交替尝试蓝牙与数据线两种连接方式,直到成功连接。

结合这次野外测量,可大致了解RTK技术的特点:

一、优势:

1、精度高,作业方便。RTK 作业不受通视条件限制,无需做控制,基准站设置好,进行点检核后,即可开测,如用虚拟基站则更简便。

2、速度快,效率高,节约人力。RTK 作业每组一般1~2人,测记法1 人操作1 人画图,编码法1 人即可。每站测图采点仅需3 s左右,1 天可采集500 个点数据,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二、局限性:

基准站的设置及作业半径对RTK 的测量精度和作业速度有直接影响。基准站应尽量架设在地势较高的地方,而且要远离强电磁干扰源和大面积的信号反射物,流动站距基准站不能超过15 km,因为在15 km内RTK 数据处理的载波相位的整周模糊度能够得到固定解,这样定位精度才能达到厘米级,根据实际情况作业时将流动站和基准站的距离控制在6 km之内。

由于卫星姿态的原因,在作业中发现上午的接收解算速度要比下午慢;在树多的地带接收解算速度也会变慢;在行进过程中保持对中杆的竖直能提高接收解算速度。卫星的限制,因为要有四颗以上卫星相位观测值的跟踪和满足必要的几何图形,所以在有大面积信号反射物和遮挡物的地方是无法定位的,如高层建筑附近,茂密的森林等;强电磁源也会干扰信号,如高压输电线,变电站附近等,在云层较厚的时候也有影响。

精度有待提高,要想达到高精度的固定解状态要同时接受6~7颗以上的卫星信号,虽然有时可以达到固定解状态但PDOP也比较大,这时就要根据具体的精度要求来确定数据能否采集。

参考文献:

地形图测量范文4

关键词:地形图;测绘;数字化测图

1引言

地形图能客观形象地反映地面的实际情况,并能在其上量取数据,获取资料,方便设计和应用,特别是大比例尺地形图是进行规划、设计和应用的重要基础资料。所以在测绘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其准确性和精确性,才能保证日后以此为依据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

2碎部测量技术

2.1碎步测量工作前的准备工作

控制测量结束后,就可根据图根控制点测定地物、地貌特征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并按规定的比例尺和符号绘成地形图。测图前,除做好仪器、工具及资料的准备工作外,还应着重做好测图板的准备工作。他包括图纸的准备、绘制坐标网格及展绘控制点等工作。

2.1.1图纸准备

为了保证测图的质量,应选用质地较好的图纸。对于临时性的测图,可把图纸直接固定在图板上进行测绘;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地形图,为了减少图纸变形,应将图纸裱糊在锌板、铝板或胶合板上。现在各测绘部门大多采用聚酯薄膜,其厚度为0.07~0.1mm,表面经打毛后,便可代替图纸用来测图。聚酯薄膜具有透明度好、伸缩性小、不怕潮湿、牢固耐用等优点。如果表面不清洁,还可用清水洗涤,并可直接在底图上着墨晒蓝图。但聚酯薄膜有易燃、易折和老化等缺点,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图纸的防火防折。

2.1.2绘制坐标网格

为了准确地将图根控制点展绘在图纸上,首先要在图纸上精确地绘制10cm×10cm的直角坐标格网。绘制坐标网可用坐标仪或坐标格网尺等专用仪器工具。

2.1.3展绘控制点

展点前,要按图的分幅位置,将坐标格网线的坐标值注在相应格网边线的外侧。展点时,先要根据控制点的坐标,确定所在的方格。将图幅所有控制点展绘在图纸上,并在点的右侧以分数形式注明点号及高程。最后用三角尺量出各相邻控制点之间的距离,与相应的实地距离比较,其差值不应超过图上0.3mm。

2.2碎步测量方法

2.2.1碎部点的选择

碎部点应选地物、地貌的特征点。对于地物,碎部点应选在地物轮廓线的方向变化处,如房角点、道路转折点、交叉点、河岸线转弯点以及独立地物的中心点等。连接这些特征点,便得到与实地相似的地物形状。由于地物形状不规则,一般规定是主要地物凸凹部分在图上大于0.4m均应表示出来,小于0.4m时,可用直线连接。对于地貌来说,碎部点应选择在最能反映地貌特征的山脊线、山谷线等地性线上,如山顶、山脊、山脚等坡度变化及方向变化等地方。根据这些特征点的高程勾绘等高线,即可将地貌在图上表示出来。

2.2.2全站仪数字化测图

碎步点的测量方法有很多,但利用全站仪能同时测定距离、角度、高差,提供待测点的三维坐标,而且将仪器野外采集的数据,结合计算机、绘图仪以及相应软件,还可以实现自动化测图。根据结合电子设备的不同,全站仪数字化测图主要有全站仪结合电子平板模式;直接利用全站仪内存模式;全站仪加电子手簿或高性能掌上电脑模式。

①全站仪结合电子平板模式

全站仪结合电子平板模式是以便携式电脑作为电子平板,通过通讯线直接与全站仪通讯,记录数据,实时成图。因此,这种方式具有图形直观、准确性强、操作简单等优点,即使在地形复杂地区,也可现场测绘成图。目前这种模式的开发与研究相对比较完善,由于便携式电脑性能和测绘人员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因此它也符合今后的发展趋势。

②直接利用全站仪内存模式

这种模式使用全站仪内存或自己带记忆卡,把野外测得的数据,通过一定的编码方式,直接记录,同时野外现场绘制复杂地形草图,供室内成图时参考对照。因此,它操作过程简单,无需附带其他电子设备;对野外观测数据直接存储,纠错能力强,可进行内业纠错处理。随着全站仪存储能力的不断增强,此方法进行小面积地形测量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③全站仪加电子手簿或高性能掌上电脑模式

全站仪加电子手簿或高性能掌上电脑模式是通过通讯线将全站仪与电子手簿或掌上电脑相连,把测量数据记录在电子手簿或便携式电脑上,同时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属性操作,并绘制现场草图。内业时把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进行成图处理。它携带方便,掌上电脑采用图形界面交互系统,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简单的编辑,随着掌上电脑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这种方法预计会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2.2.3全站仪数字测图过程。

全站仪数字化测图,主要分为准备工作、数据获取、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数据输出等五个阶段。现在我以实际生产中普遍采用的全站仪加电子手簿测图模式,从数据采集到成图输出全过程为例,介绍全站仪数字化测图的基本过程。

①野外碎部点采集

一般用“解算法”进行碎部点测量采集,用电子手簿记录三维坐标及其绘图信息。既要记录测站参数、距离、水平角和竖直角的碎部点位置信息,还要记录编码、点号、连接点和连接线四种信息,在采集碎部点时要及时绘制观测草图。

②数据传输

用数据通讯线连接电子手簿和计算机,把野外观测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中,每次观测的数据都要及时传输,以免数据丢失。

③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包括数据转换和数据计算。数据处理是对野外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检查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把野外采集到的数据编码,转化成绘图系统所需的编码格式。数据计算是针对地貌关系的,当测量数据输入计算机后,就会自动生成平面图形、建立图形文件、绘制等高线。

④图形处理与成图输出

编辑、整理经数据处理后所生成的图形数据文件,对照外业草图,修改整饰新生成的地形图,补测重测存在漏测或测错的地方。然后加注高程、注记等,进行图幅整饰,最后成图输出。

⑤数据编码

野外数据采集,仅测定碎步点的位置并不能满足计算机自动成图的需要,必将所测地物点的连接关系和地物类别(或地物属性)等绘图信息记录下来,并按一定的编码格式记录数据。

编码根据GB/T 14804—93《1:500、1:1000:、1:2000地形图要素分类与代码》进行,地形信息的编码由4部分组成;大类码、小类码、一级代码、二级代码,分别用一位十进制数字顺序排列。第一大类码是测量控制点,又分平面控制点、高程控制点、GPS点和其他控制点四个小类码,编码分别为11、12、13和14。小类码又分若干一级代码,一级代码又分若干二级代码。如小三角点是第3个一级代码,5秒小三角点是第一个二级代码,则小三角点的编码是113,5秒小三角点的编码是1132。野外观测过程中,除了要记录测站参数、距离、水平角和竖直角等观测量外,还要记录地物点连接关系信息编码。

地形图测量范文5

关键词:数字化测图;居住区总平面地形图;质量控制

一、总平面地形图的测绘

江门国际新城是珠江房地产公司在江门市投资大型居住区,是五邑地区又一精品力作,项目占地面积66.47万平米,东瞰西江无敌水景,环绕国际标准五邑蒲葵高尔夫球会。为确保测区平面地形图的现势性和准确性,我们重测了该居住区总平面图,同时对该区的独立区域进行修测。测绘手段采用全野外数据格式。作业方式是全站仪配置测图方式完成,并转换成为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格式。是全站仪配合电子手簿,现场绘制草图完成地物、地形、地貌的野外数据采集,室内用CASS软件进行数字化成图,将测绘数据转换成图形,生成数字地形图。然后检查修改,信息化等一系列过程形成最终成果及入库数据。

二、总平面地形图的质量控制和检查

我队数字化测图技术使用的是全站仪。角度、距离观测精度高,没有展点误差,使野外数据采集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现阶段《城市测量规范》中对数字化测图成图的要求,已由对数字图的数学精度为主转到以对工程的作业设计,地形图的分层(代码)检查、多余数据删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IS09000标准认证,形成测图质量控制,从质量计划、管理职责、人力资源、质量记录到过程控制,产品标识、不合格品控制、产品检验等都在有效控制之中,使质量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保证测图的质量。

1.质量计划

江门国际新城占地66.47万平米,为了便于管理将测区共分为多个分区,根据实际建筑物的要求,分派作业小组,配置全站仪及必要的测量仪器对全测区首级控制,即多个分测区控制,测图至数字化成图。最后室内作业进行整体的拼接,并根据我单位的江门图幅表进行统一分幅,根据测区范围及时间要求,制定合理人力及设备配置,严格要求各级工作人员的质量目标;设计、选点、埋石、测量、计算各步骤的管理,保证工序质量和成图技术质量。

2.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是数字化成图最重要的第一步,作业人员必须严格按照测量规范和技术要求完成,采集点位力求准确、精确,严格要求自检和复查。

在江门国际新城,作业小组对测区的规划建设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将室内数字化成图进行野外检查,对照实地,建筑物地面及架空管线、注记等都进行了逐项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修改。这是因为这种测图模式虽然比传统测图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存在质量方面的隐患。主要是草图和采集数据容易出现不匹配的现象。另外,内业的分工容易产生对草图理解上的差异,内业人员没有去野外,对外业人员绘制的草图有时看不清、看不懂,再就是野外作业人员的草图画得不够,省略了一些必要的内容,这样业容易造成错漏。而作业小组通过巡查自检就能够有效地找出问题,质量检查人员对作业小组在测绘过程中的跟踪检查。在珠江国际新城的测绘中,作业小组提交了图根控制资料及初步图纸检查,对小组的野外作业,进行实地检查,这样对小组的监督检查确保了所有的质量都处于受控状态。我们单位实行的是组检、室检、队检的“三级”检查制度,每级检查规定了一定的检查量。这样过程控制中保证了作业过程控制和过程跟踪监督检查步步到位。

3.成果检查

我队总工室负责对测绘成果进行最后的检查验收工作,采用的是检查一定量的图纸成果,在发现问题后提出整改要求,并督促相关人员及时修改,这样进一步地保证了测绘成果的质量。

综上所述,我队在珠江国际新城总平面地形图的测量中,运用过程控制的模式进行质量控制,使该区的总平面地形图质量得到了保证。

三、修测地形图的质量控制和内容检查

1.质量控制

珠江国际新城原有部分图件,这次仅为修测。对这一部分图件的质量控制,主要在原测图的控制资料的检查,由于这部分图件原由我队在几个月前测绘,所使用的首级控制点与现在使用的首级控制点是一致的,因此原有的图是在同一个平面及高程系统之中。虽然如此,我们还是注意两次测量采用的技术标准是否一致,精度指标是否一致,成图精度是否一致等问题。

在地物的修测中,按照规范的要求对所修测的部分进行重测点位的检查,当完全符合要求时,原有旧图才能与新测图拼合成一个整体。

2.内容检查

对修测图部分的检查与新测的检查内容是一致的。检查方法也与新测图相同,外业设站检查则主要在新旧图接边的边缘地带。对这部分地区检查的主要内容是建筑物的接边问题,架空、地面、地下管线的接边包括位置接边和属性接边。

四、实践体会

通过对珠江国际新城该区总平面地形图测绘的质量控制的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1)作业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技术素质,对珠江国际新城总平面地形图测绘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要对数字化测图的作业过程有全面的认识及软件的操作,只有自身技术素质的提高,才能适应数字测图发展的要求。

(2)内、外业人员要密切配合,不能脱节,这样才能保证成图的质量。

(3)采用新的测图方法可减小误差、错、漏,现在有全站仪配合笔记本电脑或PDA掌上电脑测绘地形图的方法就较好。这种方法可在现场将观测数据实时转换为图形,现场对珠江国际新城的各种地形地貌等内容进行编辑处理,室内进行简单的图面整饰,检查修改、信息化工作,可解决野外数据采集与内业编辑分离的问题,质量控制更为有效。作为数字化测图的发展方向,应该引起管理者的重视。

随着测绘科技的进行,数字化企业的要求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测绘部门业正由传统型向地理信息产业的转化。测绘部门应有行动、定方向发展技术、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城市测量规范【S】.GJJ8-99.1999

地形图测量范文6

关键词: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 大比例尺地形图

中图分类号:T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c)-0034-02

各项工程建设在规划设计之前,都要进行勘测工作,对设计有关的自然现象进行调查了解,而这一阶段的测量工作主要是地形图测绘。传统的大比例尺测图是利用测量仪器对地球表面局部区内的各种地物、地貌特征点的空间位置进行测定,以一定的比例尺并按图式符合将其绘制在图纸上,即通常所称的白纸测图,这种测图方法的实质是图解法测图。在测图过程中,数字的精度由于刺点、绘图、

图纸伸缩变形等因素的影响会大大降低,而且工序多、劳动强度大、质量管理难。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各个领域的渗透,以及电子全站仪、RTK技术技术等先进测量仪器和技术的广泛应用,大比例尺地形图测量向自动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以其特有的高精度显著优势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的快速发展,RTK(real time kinematic)测量技术也日益成熟,RTK测量技术逐步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1 RTK技术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1.1 RTK定位概念

RTK技术是全球卫星导航定位技术与数据通信技术相结合的载波相位实时动态差分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在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基准站实时地将测量的载波相位观测值、伪距观测值、基准站坐标等用无线电传送给运动中的流动站,在流动站通过无线电接收基准站所发射的信息,将载波相位观测值实时进行差分处理,得到基准站和流动站基线向量(X,Y,Z);基线向量加上基准站坐标得到流动站每个点WGS-84坐标,通过坐标转换参数转换得出流动站每个点的平面坐标x,y和海拔高h。RTK数据处理时基准站和流动站之间的单基线处理过程,采用基准站和流动站的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差分组合载波相位,将动态的流动站未知坐标作为随机的未知参数,载波相位的整周模糊度作为非随机的未知参数解算。

1.2 RTK定位系统的组成

RTK定位系统一般由以下三部分组成:GPS接收设备、数据传输设备、软件系统。数据传输系统由基准站的发射电台与流动站的接收电台组成,它是实现实时动态测量的关键设备。

1.3 RTK测量基本原理

RTK测量过程一般包括:基准站选择和设置、流动站设置、中继站的设立等。RTK定位的数据处理过程是基准站和流动站之间的单基线处理过程,基准站和流动站的观测数据质量好坏、无线电的信号传播质量好坏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很大。基准站把接收到的所有卫星信息(包括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和基准站的一些信息都通过无线电通讯系统传递到流动站,流动站在接收卫星数据的同时也接受基准站传递的卫星数据。在流动站完成初始化后,把接收到的基准站信息传递到控制器内并将基准站的载波观测信号与本身接受到的载波观测信号进行差分处理,即可实时求得未知点的坐标。RTK测量原理(如图1)。

1.4 RTK技术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控制测量中的应用

常规控制测量如三角测量、导线测量等,要求点位间通视,费工费时,而且精度不高,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这些控制点常被破坏,影响了工程测量的进度。GPS静态、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无需点位间通视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各种控制测量,但是需要进行数据后处理,不能实时定位并知道定位精度,内业处理不符合精度要求,必须进行重新测量。而用RTK技术控制测量既能实时知道定位结果,又能实时知道定位精度,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RTK技术能够实时地提供测站点厘米级的三维定位结果,因此,除了高精度的控制测量采用GPS静态相对定位技术之外,RTK技术即可用于大比例尺地形图控制测量中。

采用RTK技术进行控制测量时,首先要设置点校正,点校正至少应当有4个控制点的三维已知地方坐标(平面x,y和高程h),所选控制点能覆盖整个测区,求解出坐标转换七参数。基准站架设完毕后,仅需一人手持流动站操作,便可完成测区的控制测量。

1.5 RTK技术在大比例尺地形图控制测量中的精度分析

测区共布设了25个E级GPS控制点,并联测四等水准,组成测区的基准框架网。采用RTK技术对控制点进行精度分析。精度统计表见(表1)。

从(表1)比较数据可以看出:RTK技术测量均在厘米级,其中控制点平面最大为E16(X=21 mm,Y=-18 mm),高程最大为E10(H=25 mm)。各点位之间不存在误差累积,克服了传统测量技术的不足,完全能满足大比例尺地形图根控制测量精度要求。影响RTK测量误差分为:(1)RTK定位的误差,一般分为同仪器和干扰有关的误差、同距离有关的误差。同仪器和干扰有关的误差包括天线相位中心变化、多路径误差、信号干扰和气象因素;同距离有关的误差包括轨道误差、电离层误差和对流层误差。(2)RTK测量采用求差分法降低了载波相位测量改正后的残余误差及接收机钟差和卫星改正后的残余误差等因素的影响。

2 结语

通过上面的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结论:RTK技术为大比例尺地形图控制测量提供了便捷的方法,极大的提高作业效率、缩短作业周期,其精度和稳定性都可以满足作业的要求。随着测绘技术的发展,RTK技术的日益成熟,其精度的稳定性可靠性将会不断的应用到不同的行业。

参考文献

[1] 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

[2] 魏二虎,黄劲松.GPS测量操作与数据处理.

上一篇给孩子取名

下一篇自由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