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例6篇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1

材料作文:一位商人得到一块价值不菲的宝石,但却发现宝石上有一条裂缝,如果能从裂缝处切开,就能得到两块完美的宝石。许多老工匠不敢尝试,这时,一位年轻工匠勇敢的站了出来,并且完美的切割出了两块宝石。有时不仅需要足够的经验,更需要抛却许多顾虑的勇气。请根据以上材料作文。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2

1.正面引导,追求思想品德教学的导向性。试题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身边的事例,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

2.把握时代脉搏,关注重大主题。试题紧密结合时政热点,并与教材知识巧妙地结合,具有清新感、时代感。

3.突出地方特色,展示河南形象。试卷中具有河南地方特色的试题较多,如:第4题开展“爱心顺风车”活动,第5题学习河南道德模范人物,第12题考查中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河南在创新发展中原文化、为华夏文明作贡献方面取得了哪些可喜成就,有助于弘扬中原文化,建设文化强省。

4.关注学生成长,体现命题的人文性。试题密切联系中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突出了知识重点,从试题的呈现形式来看,材料选择、情境创设、题目设问、语言表达都贴近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生活、认知水平等实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试题设计理念和对考生的人文关怀。

5.答案不拘一格,鼓励创新思维。中考试卷中的开放性试题形式各异,分值比重大,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多角度作答,大胆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助于培养和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1.选择题。总体情况较好, 没有偏题怪题,题干中心突出,设问与题干紧密相关,正确选项具有排他性,能较好地考查考生对时政内容以及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题失分主要在第3、5、7题,失分原因主要是误选或漏选。如第3题, 一些考生不了解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片面认为依赖农家书屋就能确保农业丰收。第5题得分率较低,主要原因是一些考生对河南英雄模范人物认识模糊,对“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奶奶”柴小女、“最美功臣”李文祥哪些是河南人把握不准。第7题得分率最低,主要原因是一些考生对我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位次认识不清,还有一些考生错误认为改革开放外部环境没有优化而少选。

2.辨析题。考查了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相当多的考生掌握不住答题要领,没有结合题首所给材料,没有对题中两句话的每一个层次逐一进行分析,仅抓住一两点去回答,得分普遍偏低。本题必须从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重要性(或国家对PM2.5监测的重要意义)、造成PM2.5的主要原因、全面做好预防和治理空气污染工作、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民行动的原因、空气质量的提高需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等方面进行回答才能做好,全面考查了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观察与思考题。第10题第2问得分率较低,多数考生不能把试题中的两个材料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抓住一点就匆匆作答,有的答出控制作业量和作息时间不能说明材料一而失分。第11题重点考查药品安全问题,以及维护消费者权益等内容,这些是考前学习的重点,多数考生学得比较扎实,回答全面、准确,得分率较高。

4.活动与探索题。第12题考查中原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同时举例说明河南在创新发展中原文化、为华夏文明作贡献方面取得的可喜成就。多数考生能够结合试题所给内容并结合时政热点知识进行分析,得分率较高。第13题考查把学雷锋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目的,以及根据同志提出的五点希望,结合自身实际,让考生回答如何成长为一个新时代需要的“雷锋式”青年。多数考生第2问能够从树立理想信念、刻苦学习、提高素质、艰苦朴素等方面回答,得分率较高。第1问难度较大,试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归纳综合能力,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借鉴。一些考生不能理解纳入这一评价体系的目的,理解能力、归纳综合能力较差,得分率较低。

三、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建议

1.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突出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明确知识点,全面夯实基础。立足课本,全面复习,重视基础知识的梳理、归类和系统化,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关注社会热点,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把基础知识和当前的热点问题、社会生活结合,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3

关键词: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战略分析

根据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河南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框架已基本确定:重点发展文化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建立和完善文化物流网络,形成以图书、音像、电子出版物和影视节目市场为龙头,以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具玩具、信息和旅游服务为重点,以郑州为中心、辐射全省、面向国内外的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资本的跨地区、跨行业合作,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产业集团上市融资,促进文化产业多元投资结构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格局的形成。

总的来看,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框架是比较符合当前的发展态势的,但仍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当前的这一规划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框架,从长远考虑,仅仅提供这样一个框架是不够的。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目标、结构框架似乎还不甚清晰,不够具体,河南的文化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的合力还没有显现出来,以致在一定程度上全省文化产业存在着无序、盲目、区域发展各自为战的问题,影响和制约河南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的提高。因而应紧紧围绕河南“根文化”、“黄河文化”、“武术文化”的主题,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河南文化产业总体方案,以“规划”引导资源开发与利用,确定规划重点和优先次序、调整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搞好产业链接,拓展国内外市场。

一、将搞好调研分析作为当务之急

从2007年1月到4月,河南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省范围的文化资源普查和文化强省建设大型调研活动。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召集历史、文化、经济、管理、技术等各类专家,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细致分类和评估,这一工作已经刻不容缓,这将为找准切入点、盘活历史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进一步加强文化产业统计核算及信息交流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全面启动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结合河南的实际情况,对现有统计年鉴的指标体系进行修订,探索出一整套文化产业统计报表制度,以统计数据作为量化指标,规范数据统计渠道,正确反映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文化产业具有内容复杂、涉及面广、单位规模小、数量多且新兴服务项目不断涌现等诸多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文化产业统计的难度较大。由于统计条件相对较差,可供投入的人力、财力有限,技术准备也不足,使得文化产业统计核算显得格外薄弱,对此需引起足够的重视,进一步搞准文化产业统计核算数据,尽快完成河南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的编写和出版工作,为研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及政府宏观调控工作提供客观的依据。

二、将构筑产业群放在第一位

产业群所形成的优势具有不可模仿性,是竞争制胜的最佳利器。形成了产业群才能创造巨大的财富。没有产业群就很难有什么地区优势可言,产业发展方向也就很难明确。一个没有优势产业群的省份成为文化强省,这是难以想象的。是否能够构筑文化产业群是今后检验文化产业是否成熟的标志。目前,我们在这个方面做得还不够,还没有完全规划出在哪一个方面的文化产业构筑一个产业群。但郑州“少林模式”为各地市面上提供了一个构筑文化产业群的可鉴范例。少林品牌,以前是文化品牌,现在是产业品牌,围绕少林武术文化形成了系列的文化产业。焦作市以创立品牌为目标,发展太极文化产业,组织相关部门研究发展太极文化产业化问题,全面系统地搜集、整理、开发中华太极文化,形成大规模的产业群,并通过整体的产业开发和申报中国太极拳发源地工作,形成太极文化产业的品牌优势,力争使焦作成为全球著名的中华太极文化城。

三、将培育新兴文化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现在,文化产业已经成为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互联网服务业、广告会展业、文化创意和动漫、网络游戏业等,高新科技先导作用突出,投入产出效益明显,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后发优势的新兴文化产业。我们要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培育和发展影视、电子音像、出版印刷、电子版权、网络文化等高新技、高附加值术行业,提升文化产业的高科技含量,形成后发优势。现在有种观点认为,河南在新兴文化产业领域实力差,难以与先进省份抗衡,没有前途。这种观点也不无道理,但是产业优势不能仅以发展先后和目前状况来判断,最重要的要看市场潜力,在这方面河南的优势是最突出的,而且目前上升的空间也极大。况且,随着产业升级,未来文化产业的竞争必将以此为重点,我们迟早要进入这块阵地,如果将来再去追赶难度恐怕会更大,到那时要想争得主动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总可以循序渐进,何况沿海省份在这方面的发展时间其实也不长,也很稚嫩。

四、将选择产业项目作为规划重点

产业项目是文化资源进入市场领域实现产业效益的有效载体,也是文化产业实现市场化、集约化、规模化的生长点。任何一个文化产业项目的运作,都要灵活地运用文化资源,选择最优秀的、最有价值的、最能代表当地文化精髓的文化名片,进行重点挖掘、深度开发,将其最美的一面展示给世人,从而形成一批带有明显地域文化特色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创造产业机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因此,对待这一问题我们一定要慎重,要做好全面评估和可行性、盈利性分析,切实发挥项目的带动作用。不仅考虑现在发展形势更应着眼未来,不仅要看在河南的价值意义还要放在国内国际范围内综合考虑。逐步实现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对于那些已经确定的河南有线电视数字化项目、河南电视台精品旅游演艺项目、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项目、大河网、河南报业网、省政府门户网三网合并项目、豫版教材的研发项目、《中原文化大典》大型图书项目、郑州嵩山《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实景演出项目、宝丰马街民俗文化园项目、鹿邑老子文化园项目和浚县民族工艺品制造大观园项目,应进行项目的全程跟踪保证各项资金切实落实到位,全面策划,做好项目的推介,保证项目收效。

五、将提升名牌效应作为重中之重

发展文化产业要抓住区域文化优势,对自己的发展重点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首先要抓住具有世界影响的区域性品牌。少林品牌是河南目前享誉全球的最大的文化品牌。经过几十年的宣传,少林功夫在国际上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少林品牌过去是文化品牌,现在是产业品牌。少林寺每年大约吸引数百万游客,并且造就了当地大规模的武术产业,目前的少林品牌已经不仅仅是文化产业了,已经形成了产业链的模式。河南要发展文化产业,打文化名片牌,就应该把提升名牌效应作为重中之重。少林功夫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尤其体现了中原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代表了河南人的形象。发展河南文化产业理应把少林功夫作为走向世界的第一品牌来打造。另外,河南还有很多具有全国性和区域性的文化品牌。对于确定下来的豫剧和旅游业等品牌要放在省级层面来策划,做好品牌营销和品牌延伸,打造出一批最好的省级名牌并将其推广到全国乃至国际上。要创新内容、创新表现形式,借助于影视和演艺力量扩大影响,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品牌三者互动,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六、将规划好区域布局建立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文化产业目前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中轴线和各国竞相争抢的战略高地,河南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必须放在一个大背景下加以通盘考虑。竞相发展的文化产业大潮导致文化产业格局的变化,科学分析文化产业发展变化趋势,规划好河南文化产业的区域布局,在世界文化产业多元化发展的大格局中形成自己的小格局,以有效推动河南文化产业形成蓬勃发展的局面。把郑州建成区域性文化中心,形成对全省文化产业的强劲辐射和带动作用。郑州作为河南的省会和全省的文化中心城市,在中原城市群中居于龙头地位,对周边省份有较强的辐射力,同时郑州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化产业条件较好,发展河南区域文化产业,首先确立郑州在全省区域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利用交通、资本、资源、人才等优势,以会展业为主,辅以旅游、城市娱乐、出版业、演出业等产业门类,把郑州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中心。他的机遇、辐射和带动功能值得重视和研究,包括考虑郑州、开封、洛阳文化发展一体化。在现有的文化行政区划不变的前提下,建立以郑州为中心的比较紧密的、依托中原城市群的文化发展一体化。郑州是商王朝第一个国都所在地,开封是七朝古都,又以宋文化为盛,而九朝古都洛阳则以北魏时期的佛教文化和大唐文化闻名于世。这三大古都同处中原黄金线上,本身的区域交通优势和文化构造带上的连续性使其具备了独一无二的区域文化中心的优势,郑汴洛一旦形成统一的文化大市场,形成一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共同体,其所爆发出来的文化能量是无法估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河南乃至整个中原文化产业的战略崛起,取决于郑汴洛文化发展一体化的程度。

作者单位:焦作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韶辉.文化产业应有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J]. 中国改革报,2007,3:15 .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4

关键词:河南;文化产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8-0047-02

1问题的提出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文化产业被公认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日本经济学家甚至称之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越来越多的省市也把加强文化建设作为新阶段取得领先优势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纷纷提出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发展目标,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作为文化资源大省,河南已经踏上了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的新征程。

作为著名的文化大省,河南文化产业发展与其他省份相比相对缓慢。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我们所拥有的文化资源相比,同全国发达省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十二五”期间,各省都制订了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如上海2015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达到210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是2010年1630亿元的130%;广东提出文化产业增加值力争占GDP的比重2015年要超过6.5%,比2010年增长0.9个百分点。“十二五”期间,河南一定要把文化产业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产业结构的重中之重。

中原要崛起,河南要振兴,必须首先突出河南的文化优势,发挥河南文化的作用。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我们要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在借鉴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基础上,以“创意河南”为引领,研究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探索制定科学有效的应对举措,使文化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奋力实现河南由资源大省向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强省的跨越。

2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2005年8月,河南正式确立了实现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的全省上下共同的奋斗目标,并将文化产业列为全省支柱产业。经过近几年的谋划与发展,河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了很多成绩:文化产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新型文化产业初露端倪,等。但是,我省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问题也是不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文化产业缺乏统一规划,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发展苗头

目前发展文化产业热情高涨,大型文化产业项目竞相上马,文化产业园区遍地开花,各种资本也纷纷涌入文化产业。这一方面体现了各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预期,也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出现有的文化项目前期考察、研究、论证不够,盲目上马,效益不佳,导致了急功近利,欲“立竿见影”而后快的较为混乱的局面,且同质化竞争,重复建设现象严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样的盲目的发展文化产业只能带来低回报,甚至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应当注意从文化资源中汲取发展的动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创建精神文明的财富,形成中原文化特色。

2.2文化产业整体规模较小

从整体上看,河南文化产业已初具规模,附加值逐年提高,但是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偏低。2010年,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1692.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2.3%;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约为163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为9.6%;广东文化产业增加值达2524亿元,占全省GDP比重5.6%;云南文化产业增加值440亿元,占全省GDP比重达6.1%。还有一些地方在紧追不舍,其中不乏文化产业增加值已跻身于“千亿元俱乐部”的省份。2010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780亿元,占全省GDP的3.4%,与一些发达省份的文化产业相比还有一些差距。不难看出,河南文化发展的现状距达到文化强省的目标尚有很长的距离。为此,河南省必须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竞争中抢占制高点,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变文化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以壮大文化实力和竞争力。

2.3文化产品创新力不足,知名文化品牌偏少

近年来河南文化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一批知名品牌。但现在河南的知名文化品牌还不够多,在国内与国际上的影响还不够大,品牌的市场价值还有待进一步发掘。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化产品,一定要体现个性,体现创新性,才能有竞争力。实际情况是,河南有些地方由于文化资源开发、经营、推广低效粗放,有些产业文化品牌打造乏力,品牌效应不高,直接导致文化产品档次低下,不能满足人们文化消费方面“高、新、精”等个性化需求,很难启动文化消费的新领域;抑或有的文化项目前期考察、研究、论证不够,盲目上马,出现了获奖不卖座、专家叫好群众不买账的现象,这严重制约了文化产业竞争力和产业化程度的提高。河南文化产品给人的感觉是“叫得响”、“拿得出”的品牌少、精品少,许多文化艺术产品并没有走向全国市场,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的竞争力缺乏。且同质化竞争严重,资源严重浪费,为产业的持续发展和产业升级带来结构性难题。

2.4文化产业人才紧缺

伴随着河南省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人才匮乏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河南文化产业人才总量不足,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特别是善经营、懂专业、会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创意人才缺乏,有思想、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短缺。与人口大省的名号不符的是,文化产业人才与国内发达地区及发达国家相比较,所占比重不高。而目前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在整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中的比例偏低,高层次的文化产业经营和管理人才紧缺。

3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对策

3.1明确指导思想,更新观念

为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强化文化强省建设的指导思想,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各级党委、政府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使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政治建设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从文化强省的战略高度,不断增强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用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建设文化强省,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

3.2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

河南一定要在科技与文化的结合上找到更好的突破点,如高科技与古文化结合,带动旅游业发展,衍生具有古文化特色的旅游仿古纪念品制作新业态;高科技与传统戏曲联姻,创造出艺术精品,衍生出现代新艺术门类业态等。总之,高新科技与社会每个领域结合成功,都会带来其领域的跨越与腾飞。河南高新科技与文化的结合,势在必行,也必将带来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要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集群战略,加快推动文化建设与科技进步的密切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基地或文化产业集群,加速河南省的文化产业化进程。

3.3强化品牌意识,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文化品牌

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发挥我省文化优势,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作为河南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具有文化特色和科技含量的产业品牌。要以资源为依托,突出我省的特色;要以品牌为载体,走品牌提升之路。在文化强省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我省文化优势,大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创作一批文化精品,有计划地逐步向全国、国际推出河南文化品牌,大力宣传河南文化,确立开放型的河南文化形象。品牌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品牌的灵魂。在世界范围内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分割快速进行的今天,没有响亮的文化品牌,就意味着没有核心竞争力和产业优势,在市场占有和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越是在发达国家,品牌效应就发挥得越充分。依托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实施品牌战略,打造文化精品,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河南文化品牌,将对充分发挥我省文化丰富多彩的独特优势,促使文化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全省文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作用。

3.4扩大宣传,改进传播的方式和理念

在文化强省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扩大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河南,对河南产生兴趣,从而使人们慕名而来,提升省外市场需求,真正发挥河南在历史文化资源方面的优势,促进相关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通过举办大型河南文化展、承办国内国际会展等手段,也可以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河南文化,介绍河南文化品牌,促进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运用现代的手法对传统的、能改进的一些元素进行加工,创造出属于现在这个时代的特色文化。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中原文化,吸引人们的眼球,引起人们的兴致,才可能使文化旅游更火爆,文化产业得到更多投资者的青睐,文化产品的研发才能得到进一步促进。使河南的文化资源既能从精神层面上提升河南人的文化素养,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又能在物质层面上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拉动河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3.5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引进创新人才

要树立文化人才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队伍,建立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文化队伍额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建立文化人才培训制度,制定专门培训计划,安排专项培训经费,通过多种途径,培养一批文化产业创意、经营管理等人才,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其次,多渠道引进短缺人才,积极建立人才“柔性流动”的新机制,打破地域、年龄界限,建立畅通的人才交流渠道。再次,要完善用人激励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在职称评定、选拔重用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最后,要综合运用各项优惠政策,为吸引、留住、用好人才创造良好条件,提供良好服务。

通过本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河南文化产业与国内先进地区有比较大的差距,我们要抓住机遇,把文化产业打造成河南的支柱产业,把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小明.郑州市文化产业发展与对策探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6).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5

(一)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及影因素

1.河流水文特征即水情,如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以及特殊水文现象(如凌汛、断流)等方面。

(1)流量: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说,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2)水位(汛期):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低与高。

(3)含沙量: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说,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4)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

(5)流速(水能):取决于河流单位长度内的地势落差的大小,落差大、流速快,且河流年径流量大,则水能丰富。

2.河流的水系特征,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头、流向、支流(数量多少、分布的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流程)、河网密度等。河流的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水系的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流比较窄,而平原地区河道往往宽而浅。

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均属于河流特征。河流特征较为广泛、笼统,水文、水系特征较为具体。在区分上,水文特征突出“水方面”的特征(水位、水温、水量、含沙量等);水系特征突出“河”的特征(河流的长短、流域大小、河道深浅弯直、支流、流向等)。

(二)分析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时应注意的问题

汛期的长短:汛期的长短受补给的影响。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河流受夏季风的影响,南方汛期来得早结束得晚,汛期长,一般为5―10月;北方汛期来得晚结束得早,汛期短,一般为6―9月。有季节性融水补给的河流(如我同东北地区的河流)还有春汛。

凌汛形成的必要条件:有结冰期;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如黄河宁夏段、内蒙古段、山东段、额尔齐斯河等。

1.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1)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加。

(2)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

(3)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面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4)铺设渗水砖:减少地面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5)修建水库:对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6)围湖造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二、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答题技巧

近几年高考试题考查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主要是选用流域分布图、区域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降水统计图表,从分析、描述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及成因,比较两河流水文或水系特征的差异,河流水文、水系特征的应用这三大方面来考查。在答题技巧上,首先要明确水文、水系特征的答题角度或答题要点,注意各特征的影响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要从河流流量、含沙量、有无汛期(凌汛)、有无结冰期、流速、补给类型等方面来回答。河流水系特征要从河流长度、流向、水系形状与流域范围、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等方面组织答案。其次,一定要结合题目所给区域的具体情境来作答,切忌生搬硬套。

三、研读高考真题题型,做到解题思路清晰

题型一 河流水文、水系特征及成因分析

该题型是最常见的考查类型,往往以区域图或区域等高线图作为命题材料,要求分析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及成因。往往采用反推法,根据流域的地形、植被、气温、降水等因素,考虑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及成因。对于河流的流量和汛期,要考虑河流的水源补给类型。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一般和气温呈正相关;以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量在春季最大;以永久性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在夏季流量最大(如果是内流河,流量一般不大且越往下游水量越小甚至断流)。如果是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需要考虑降水和流域面积两大方面,汛期需要考虑该流域降水的季节特征。

例1 (2016年高考上海地理卷)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滋润了八百里秦川。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全长787千米。关中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也是目前陕西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带。

1.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

2.目前渭河河道淤积严重。根据南、北两侧分流的特征,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

3.近年来,渭河流域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对策。

【参考答案】1.河流径流量较小;流速较稳定;汛期一般出现在7、8月;河水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2.渭河北侧:支流多而长,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尤其是每年7、8月暴雨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带来的泥沙更多。渭河南侧:多发源于秦岭山区,支流短,水流急,易于带来泥沙。3.原因:沿河城市大量抽水截留;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激增;沿河城市污染排放,导致水质下降。(“抽水截留”必答;其余任答一点即可。)对策:加强上、中、下游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配;发展节水型农业;防止水资源污染;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定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政策等等。

【解题思路】水文特征主要是描述河流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渭河干流主要流经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在7、8月,年降水量较少;汛期一般出现在7、8月;主要流经渭河平原,流速较稳定;其支流多来自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较大;冬季寒冷,有结冰期。

图示渭河北侧,支流多而长,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带泶罅磕嗌常尤其是每年7、8月暴雨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带来的泥沙更多。北侧支流来沙是渭河主要的沙源。渭河南侧支流,多发源于秦岭山区,支流短,水流急,易于带来泥沙。南侧支流较北侧少,不是渭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试题评述】概括河流水文特征就是要描述河流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流量和汛期是由补给水源决定的,因此概括渭河干流的水文特征要抓住渭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含沙量是由植被覆盖率决定的;结冰期是冬季气温影响的。

河流淤积严重的原因分析,要求分别从南北侧支流说明;这里要结合渭河两侧支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进行分析。

渭河流域水资源紧张,需讨论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从过度用水和污染两方面分析。流域的治理都要注意整个流域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流域统一分配与调度;结合具体的水资源紧张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

题型二 比较两河流或同一河流不同河段、不同时期水文、水系特征的差异

该题型往往以流域分布图、等高线地形图、气候资料统计图表作为命题材料,比较两河流或同一河流不同河段、不同时期水文、水系特征的差异。其答题技巧在于结合具体情境找出水文、水系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例2 (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圣劳伦斯河(图2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2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1)~(3)题。

1.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2.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3.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 )

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参考答案】(1)C (2)B (3)C

【解题思路】第(1)题,根据蒙特利尔气候资料可以看出,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从12月到次年3月,可以得出蒙特利尔河段结冰期为4个月,答案选C。第(2)题,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冬季不易出现结冰现象,故答案选B。第(3)题,分段拦冰,可以避免浮冰过度聚集而抬高水位,通过拓宽河道,可以降低水位,以减少凌汛的发生,减少对沿岸地区造成危害,故答案选C。

【试题评述】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河流水文特征和凌汛的知识。本题组以加拿大圣劳伦斯河为材料考查气候知识和河流水文特征,检测学生的知识迁移应用能力。第(1)题,河流当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时开始出现枯水期,结合给出的气温变化曲线不难读出蒙特利尔市一年有四个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第(2)题,要注意调动运用学过的知识,影响河流结冰的因素除了气温以外还有流水速度、河水盐度等。当水流速度过快,即使在0℃以下,河水也很难结冰;盐度高,水的结冰温度会降低。读图可以看出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布局有水电站,说明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河水不易结冰;第(3)题,要知道河流凌汛危害形成过程是浮冰不断累积,堵塞河道,抬高水位形成洪水,应想办法降低水位或加高堤坝,避免洪水溢出。

题型三 河湖水文、水系特征的应用

该题型往往以流域分布图、等高线地形图为切入点,一般从两方面来考查,一是根据水系特征判断地形:流向――地势由高到低;向心状水系――盆地;辐射状水系――山顶或高原;河床宽、弯曲――平原或地势平坦;分流两侧――山脊或山脉。二是根据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含沙量――植被覆盖率;结冰现象――南北方(我国);水位季节变化或汛期――气候类型。

例3 (2015年高考四川文综卷)贝加尔湖湖面每年1―5月封冻,冰厚可达90厘米,图3为贝加尔湖地区等高线图。根据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1)贝加尔湖( )

A.结冰主要原因是海拔高

B.湖面中心结冰早于边缘

C.位于山谷导致冰层深厚

D.北部的封冻期长于南部

(2)贝加尔湖对湖区环境的影响是( )

A.结冰时使气温降低

B.融冰时使气温升高

C.减小了气温年较差

D.冰层增加空气湿度

【参考答案】(1)D (2)C

【解题思路】第(1)题,读图,根据纬度判断,贝加尔湖结冰的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气温低,A项错误。湖面中心水深,受陆地影响小,结冰晚于边缘,B项错误。该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形成,不在山谷中,C项错误。北部的纬度较南部高,所以封冻期长于南部,D项正确。第(2)题,贝加尔湖结冰时释放了潜热,使冬季气温偏高,A项错误。融冰时吸热使湖区气温降低,B项错误。湖泊调节气候,减小了气温年较差,C项正确。冰层不能增加空气湿度,水面可以增加空气湿度,D项错误。

【试题评述】本题组考查湖泊的水文特征及成因以及湖泊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解答技巧在于从图中获取等高线、经纬度等相关信息。湖泊的水文特征包括:湖泊水位、水温、盐度、透明度、矿化度等特征。根据图示信息,如等高线、经纬度,可以判断选项是否正确。影响湖水结冰的因素有纬度、海拔高度、水体深度等。根据图中经纬度和等高线数值判断,结冰原因不是海拔高。水体越深,越不易结冰。湖泊湿地对周围环境影响主要影响气温和降水等因素,水面比陆地温度变化慢,气温年较差、日较差都较小。

四、能力测试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图4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监测显示,近年来,该流域蒸腾作用明显减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

A.流域内降水明显增加

B.流域内地表径流增加

C.流域内粮食产量减少

D.流域内水汽蒸发减少

2.若要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应采取的措施是( )

A.人工降雨 B.围湖造田

C.开发地下水 D.封山育林

3.随着我国南方地区部分江河水库主要功能的退化,大坝将被拆除。当河流生态系统稳定之后,与拆坝前相比,将会出现的变化有( )

A.坝址上游枯水期平均水位上升

B.坝址上游汛期出现的季节提前

C.坝址下游径流量年际变化减小

D.坝址下游汛期洪峰流量增大

和田河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南部,是昆仑山北坡最大河流。图5为“1960年以来新疆夏季0℃层平均高度变化和河流径流变化趋势图”。读图5,完成4~5题。

4.由图示信息可知,和田河的主要补给来源是( )

A.冰雪融水 C.湖泊水

B.雨水 D.地下水

5.下列有关和田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河流下游水量比上游大

B.枯水期河流含沙量大

C.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D.冬季不存在断流现象

图6为降水量与流域单位面积年输沙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图。据此完成6~7题。

6.图中a、b、c分别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 ( )

A.森林、草地、荒漠灌丛

B.荒漠灌丛、森林、草地

C.草地、荒漠灌丛、森林

D.荒漠灌丛、草地、森林

7.在自然状态下,下列地区河流输沙量最大的是( )

A.河南北部 B.南部

C.陕西北部 D.广东南部

图7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完成8~9题。

8.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断,D中河流的总体流向大致是( )

A.西北向东南流 B.东南向西北流

C.东北向西南流 D.西南向东北流

9.若要安排露营活动地点,就地形、水文特征判断,最不适宜的地点是( )

A.W B.X C.Y D.Z

10.图8是“我国某条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量比较均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该河流甲、丙两个汛期形成原因的异同。

(2)分析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

(3)归纳该河的主要水文特征。

(4)近几十年来该河水量明显减少,甚至夏季出现断流现象,请分析其原因。

11.根据下列图表材料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 图9为北亚略图。

材料二 表1为北亚三大河流年平均流量表。

河南高考作文题目范文6

关键词:课程改革;观念启发;思维发散;资源整合

河南旅游历史与文化这门课程是河南省旅游局指定的导游资格证考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对于大二学生来说必须在每年的11月份导游资格证考试之前讲完这门课,以便学生考试之用,然而这时才到了学期的一半,考完之后课还得继续上,这就给任课教师出了难题,如何解决摆在面前的困难,如何把学生的思维留在课堂之上,期冀找到合理的教学方案。时间老人的脚步进入了21世纪,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课程也面临着与时俱进,不得不进行变革的抉择。其原因在于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旅游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河南省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高校一直延续着大二的学生考完全国导游资格证以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何继续上课的困扰,尤其对于河南旅游历史与文化、导游业务、旅游法规、全国旅游基础等专业核心课程来说更是难上加难,经过分析和亲身感受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计划安排与现实出现冲突

传统的教学计划要求考完导游资格证必须继续上课,现实是学生没有心思再上课,但是作为教学管理的一环还得把学生留在课堂,矛盾产生了,冲突出现了,问题就摆在面前,给教学管理提出了难题。如果停课意味着旅游管理专业就是为了考取导游资格证,拿到导游资格证就等于毕业证,这就歪曲了旅游管理专业的本质。wWw.133229.cOm

(二)旅游管理专业等于导游专业

旅游管理专业涵盖了管理、导游、接待、计调等相关内容,如果就简单教会了学生导游知识那是不够的,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需求,开阔不了学生视野,适应不了社会企业对学生技能要求,从而导致旅游管理专业是一纸空文,一张文凭。长期以往出现恶性循环,最终让学生潜移默化的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就是考证专业,就是导游专业,导致学生对办学方向和专业认识进行歪曲。

二、解决问题的出路

在以上所述背景下,需要对课堂教学必须进行变革,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授课水平,启发学生观念,进行思维方式的转变。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一)整合课程内容,实行专题教学

河南旅游历史与文化这门课程涉及到河南的历史、地理、气候、文化、科技、发明、风俗、名人等内容,知识面广而碎,知识不难易于理解,不宜按逻辑记忆,这就给教师按照传统的章节授课提出了考验,传统的章节授课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显得授课比较死板,达不到应有的记忆效果,尤其在考导游资格证之前学生更难记忆。基于以上因素考虑对其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整合,打破章节。全书分为六个专题:河南地理环境、河南社会文化发展、河南自然景观、河南古都、河南人文景观、河南民俗宗教武术,实行专题教学,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为此在考导游资格证之前有重点的实行专题教学,讲授关于考证的知识点,考证之后继续沿着原来的专题思路讲授知识,这样既能保证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延续性,又能解决考完证之后教师无从下手的窘境,从而摆脱老师课堂讲学生不愿听的局面。通过以上方式可以让学生两不误,既迎合了学生口味,又能让学生学到东西,转变学生考完证之后万事大吉的惯性思维,最终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课堂的教学、完整的体系,保证了旅游管理专业和教学安排的统一性。

(二)补充相应知识,引入实践教学

实行专题教学就是为了拉大知识框架,只要框架有了,剩下的就是看教师的知识面宽与否,需要教师往里面填充与河南旅游基础与文化相关的知识。考证之前书上相关的知识点已经基本讲完,学生一般有这样的习惯,翻过的的东西不想从头再看,这时就需要老师补充相关的知识,给学生传授新的东西,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学生在考导游资格证之前的状态可以说是自己的二次高考,都在加紧备战,不敢有丝毫懈怠,恐怕自己的辛苦没有回报,在这种氛围下老师对一些实践教学只能放下,一心围绕着导游资格证而转,可以说师生高度投入,无暇顾及实践教学。考证之后,教师要主动的牵着学生鼻子走,把丢失的实践教学补回来,学生兴趣极高,从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活跃了课堂教学,比如:参观旅游管理系实验室的河南旅游概况沙盘,通过声光电教学让学生对河南的旅游概况有个直观的认识;组织参观地质博物馆、河南博物院等实地考察,让学生对河南文化更深的了解;利用旅游进入淡季,景区人少的特点,组织学生进驻相应景区,了解河南的自然、民俗、宗教等旅游知识。

(三)以点带面,注重兴趣教学

学生考完导游资格证之后,心思基本已经不再课堂上,学生自我调节和评价很重要,考的好坏可以从他们的举止、状态、行为、言谈观察出来,这时有的学生想回家调整、有的想逃课、有的失去目标,出现颓废、懒惰以上情况的出现对教师提出了考验,要想吸引学生必须所讲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按摩,及时疏导,重新树立目标。老师在授课时必须调动学生的爱好、兴趣,才能把课堂顺利进行下去,否则会出现你在上面讲,下面没人听或者走神的状况,最终出现出力不讨好。比如:征求学生意见想听那些相关知识;让知识面广的学生也上讲台讲一讲;实行情景再现或小组团队教学,以上方式都能达到留住学生“心”,让学生在兴趣中学到知识。

(四)提高自身授课水平,结合学生特点专研技巧

传统的授课方法目前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多元化知识的渴求,作为河南旅游历史与文化课程的老师,必须平时注意收集知识,不断的给自己充电,让学生在每一堂课都能受到启发,接收到新的知识,了解最前沿的信息。作为主导地位的老师,必须结合自身的语言、特点、方式、思维等情况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这就是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东西是最好的制胜法宝。考证之前要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心中对授课方式的认识和理解占领统治地位,也就是说用自己的方式影响学生,争取学生的认可,从而让学生喜欢你的授课方式和技巧。

教师授课的对象是学生,要不断根据学生年级的变化、年龄的变化、知识结构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要想把学生吸引在课堂之上提高自己的授课技巧是必须做的,这也是一个老师的魅力所在。要想提高技巧不能闭门造车,要走出去多听课、多学习、对思考,结合众人之长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方式,这就需要教师细心观察、用心了解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比如:多媒体授课、现场体验授课、图示授课、参与性授课、小组授课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相互穿插,相互调节从而活跃课堂氛围,引起学生共鸣。

导游资格证考完之后,学生出现了大起大落,心思不在课堂一门心思关心自己的成绩,这就需要老师以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以及学生的特点留住学生的心,提高授课技巧就成了获取学生心知的途径之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导游资格证考试前后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是每一个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前几年大家都比较头疼,感觉考完学生没心思停课,教师就没心思授课,这样就打乱了整个教学计划,形成了恶性循环,最后导致旅游管理专业就等同于导游资格证专业,从而不利于整个教学安排,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影响学生对旅游管理专业的认识。本文通过以上四点的论述,期望找到一条解决的办法,为了学生,为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当之无愧的要面对,提高整个专业的授课环境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青,引领课堂教学要学会超越技术层面,中国教育报,2008-02-19

[2]殷宗霞,新课程教师课堂教学自我评价研究 ,河北师范大学,2009-05-28

[3]卢鹏程 周耀威,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与探索,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 第04期

[4]孔青,高等教育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互动,江汉大学学报,2001年 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