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文化小论文范例6篇

河南文化小论文

河南文化小论文范文1

“乡土意识”的文学创作

熟悉河南作家作品的读者都十分清楚,当代河南文学最为明显的外在特征和表现就是天然具备的浓郁强烈的乡土意识和乡土形态。从五四时期的河南作家徐玉诺、冯沅君、尚钺、苏金伞等人开始,“乡土”二字就已然成为贯穿河南作家百年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主题。此后的师陀、姚雪垠以及当代作家李准、乔典运、张一弓、张宇、田中禾、李佩甫等,都是以写乡土题材见长的作家。甚至那些在青年时期就离开河南一直旅居外地的河南籍作家,如刘震云、周大新、阎连科、刘庆邦等人,在他们的笔下也脱不去对描绘中原山水风韵和乡土人情的冲动和情结。事实上,这些作家的代表作品,往往都是对他们自身所熟悉的中原地区文化的展示和再现,如刘震云笔下的豫北乡民的生活、阎连科津津乐道的耙耧山故事、周大新擅长的豫西南盆地系列、刘庆邦难以忘怀的豫东乡土风情等。

谈到十年来河南文学创作的优势、劣势和在全国的位置,有文学评论家认为,如今的河南文学界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连续召开研讨会,急于对河南文学创作进行理性的归纳和概括。目前,河南文学的特点仍然是乡土性、现实性和社会性的融合。上世纪80年代,河南的文学创作曾出现过一个高潮,如张一弓的中篇小说《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铁匠的罗曼史》、《春妞和她的小嘎斯》接连获得第一、第二、第三届全国中篇小说奖;张有德的《辣椒》、叶文玲的《心香》、张一弓的《黑娃照相》、田中禾的《五月》、乔典运的《满票》摘领了第一、第二、第八届全国短篇小说奖的桂冠;李佩甫、张宇、陈继会等作家荣获“庄重文文学奖”。上世纪末的河南文学创作风格和文学题材仍然是“踏实”和“乡土”,而周同宾的《皇天后土》以其朴拙纯粹的南阳方言及真实地展示了中原农民的生存状态而引起文坛的关注并获得了鲁迅文学奖,给90年代的河南“乡土文学”又增加了一个重量级的砝码。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的文学创作虽保留着“乡土”的气息,但总体上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在题材内容和创作技巧上出现了新因素和新理念。从二月河的清帝长篇小说系列《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到李佩甫的《城市白皮书》、《羊的门》,再到张宇的《疼痛与抚摸》、《软弱》,张斌的《一岁等于一生》,杨东明的《问题太太》,郑彦英的《洗心鸟》,侯钰鑫的《好爹好娘》,南豫见的《生命原则》,墨白的《寻找外景地》等,可以窥见河南作家正积极探索着全新的发展道路,这些作品在文坛和社会上引起的巨大反响也说明河南传统的“乡土文学”正以多元化的姿态走向纵深的领域之中。

“中原突破”的文学理念

近年来,河南文学界对于“中原突破”的问题尤为关注重视,“突破”就意味着文学的新走向和新发展,也暗示着河南文学的未来创作成就不可小觑。随着河南作家自身文学素养的加深和文化视野的扩宽,多数作家的创作观念都发生巨大改变,曾经以“乡土文学”为主角的意识和理念转变为紧跟时尚潮流的步伐,创作城市题材的文学作品逐渐成为主流趋势。如今的河南文学已经从“乡土”氛围中突破出来,2008年11月,南阳籍作家周大新的长篇小说《湖光山色》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将“中原突破”的努力朝前方又迈进了一大步。

其实,并不是近两年河南作家才展现出对“乡土文化”情结的突破。新时期以来,从张一弓发表《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开始,河南文学就以一种隐而不露的创作特质不断发生着自我蜕变。“”后的反思文学大行其道,河南作家在这种文学思潮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此后姚雪垠的《李自成》(第2卷)、魏巍的《东方》和李准的《黄河东流去》也先后出版,都以一种宏观角度的民族史诗风格而受到关注和赞誉,这些作品绝非能用“乡土文学”加以囊括总结。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在全国文坛寻根文学和重整文化精神思潮的推动下,一批中青年河南作家开始崭露头角,张宇、李佩甫、郑彦英、杨东明、乔典运、周大新、刘震云、阎连科等作家的名字频频出现在文学刊物以及全国中短篇小说奖、百花奖、中篇小说选刊奖等名目繁多的奖项中。张宇的《活鬼》、《乡村情感》,李佩甫的《无边无际的早晨》、《红蚂蚱、绿蚂蚱》,乔典运的《天问》、《满票》,周大新的《香魂河畔的香油坊》、《向上的台阶》,刘震云的《单位》、《塔铺》、《官人》、《官场》、《故乡天下黄花》,阎连科的《中士还乡》、《二程故里》、《斗鸡》、《耙耧天歌》、《年月日》等作品都在中国文坛上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在文学创作中极力突破地域局限和技巧束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河南文学史画上了闪亮的一笔。

2009年4月以后,河南文坛出现了振奋人心的“大事件”:河南知名作家集体签约新浪网,真正实现了传统作家与网络文学的融合,为河南文学接近大众文化、走向世界领域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当读者打开新浪网读书频道时便可以看到,“河南省文学军团签约新浪”专题网页一直保持着超高的点击率,河南著名作家张宇、李佩甫、杨东明、邵丽等人的作品纷纷在网上连载。张宇的旧作《疼痛与抚摸》点击率达300多万次,邵丽的《我的生活质量》达100多万次,焦述的《市长手记》是时下网上火爆流行的官场小说,新书点击率突破百万大关,杨东明的《谁为谁憔悴》凭借其极为引人入胜的内容而获得高达2000万的点击率。被媒体形容为“文学豫军集体冲浪”的大事件即是“中原突破”的一个腾飞点,以往河南作家不善于自我宣传,总是以一种踏实稳重的态度对待写作,这在信息爆炸、网络泛滥的时代难免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但这场“文学豫军集体冲浪”却实实在在地将河南文坛推向了前沿领域,引起了大批网友和读者的广泛关注,使得众多河南作家和作品猛然提高了知名度。与当代阅读群体中最先锋的读者亲密接触,河南作家迈出的步伐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这是一种积极而开放的态度,也标志着“中原突破”取得阶段性的巨大成功。

与此同时,河南籍年轻女作家张梦华则把河南文学的“突破口”放到了电视剧本的创作上。针对目前河南省作家编剧的重量级的影视作品的锐减,河南省委宣传部推出了作家签约计划,河南文学院多次举办文学创作研修班,并与河南广播电影电视局联合培养影视剧创作人才。大批题材多样的影视剧本的出现又将河南文学对传统的突破推向另外一个高度,张梦华的平民剧《阿杜的婚事》,已经由河南电视台筹备拍摄,李祝尧的电影剧本也被河北电影制片厂买断版权,孟宪明编剧的儿童电视剧《双筒望远镜》、侯钰鑫编剧的电视剧《好爹好娘》、孙方友编剧的《工钱》都获得了“飞天奖”等,河南文学剧本的未来发展势必要超越二月河帝王系列编剧的高峰。(本文为2009年河南省社科联调研课题阶段性成果)

河南文化小论文范文2

2.顾随"高密笺经"的典故来源陈传坤,CHENChuankun

3.嫦娥神话母题观照下的民族文化心理杨柳,YANGLiu

4.经典民歌《茉莉花》词曲的演变与传播罗兴连,LUOXinglian

5.美育刍议——王旭晓教授访谈录周军伟,王旭晓

6.高校影视文化课的意义与《影视赏析》课教学改革初探贺晓宏,HEXiaohong

7.艺术恐怖何为?——卡罗尔的美学之思李艳,LIYan

8.论褚遂良晚期书风的形成与道家"虚实相生"思想的关系——以《雁塔圣教序》的书法风格为代表高喜锋

9.《聊斋志异》对《夷坚志》的模仿与变异王永宽,WANGYongkuan

10.西游小说与西游戏在思想内涵上的渗透互动陈霞,庞安超,CHENXia,PANGAnchao

11.《儒林外史》中的女性群像张甜甜,ZHANGTiantian

12.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浅析晚清小说翻译中的政治倾向性邵红杰

13.语言风格·陌生化·抵抗贫穷——评王海玲的《承蒙错爱》程静,CHENGJing

14.阿Q的命名与"元叙事"赵万彬,ZHAOWanbin

15.论《老人与海》的感伤主题田华

16.从伊丽莎白、简·爱、思嘉看西方女性的成长历程白丹丹,BAIDandan

17.关于网络反腐制度化中政府功能的思考毛蔚兰,MAOWeilan

18.中国公民意识生成之路及对当代中国的借鉴张雪琴,ZHANGXueqin

19.论交通肇事罪不成立自首——对浙江高院相关规定合理性的反思雷丽清,LEILiqing

20.试论影响我国立法质量的因素杨亚丽

21.论公司设立效力之判定——以股东出资未达法定最低限额为视角李利先,安建须

22.对我国传统罪过形式的重构王侠

23.论陕西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开发与整合秦开凤,杨智斌,QINKaifeng,YANGZhibin

24.河南文化产业特色村产业集聚模式分析魏崇周

25.河南省第三产业资源配置效率分析曹东坡,周柯,CAODongpo,ZHOUKe

26.何谓"师德"?陈桂生

27.教师职业道德的时代拷问宋晔,寇茜

28.关于师德评价的断想宋志莲

29.教育潜规则与师德积弊辨析王继华

30.国外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概况徐玉斌,詹美娜

31.加强师德建设,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韩小慧

32.省属多科性大学的特色定位及其支持体系建设研究赵志泉,ZHAOZhiquan

33.刍议"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谎言实质和蛊惑模式连文星,连玥,LIANWenxing,LIANYue

34.影响幼儿自我效能感的家庭因素及其培养策略樊应选,FANYingxuan

35.从体育本质回归看中国体育职业化束一鸣,吕明,SHUYiming,L(U)Ming

36.建构主义在体育学习与教学中的应用张红学

37.近十年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现状的研究综述翟方,董英明

38.高师历史教学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河南为中心的考察鞠明库,J(U)Mingku

39.传播学视域下语文阅读对话教学的思考姚道武,许虎,YAODaowu,XUHu

1."非遗"产业化: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刘锡诚,LIUXicheng

2.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与培养机制的多元构建——以苗族民间文学为例苏晓红,SUXiaohong

3.读刘再复"红学四书"感言梁归智,LIANGGuizhi

4.脂批中的"幻笔"是理解"钗黛合一"的关键所在涂小丽,TUXiaoli

5.明清词学转关视阈下的宋荦词学思想研究刘万华,LIWanhua

6.唐文学家独孤及生平考证一则郭树伟

7.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三种具体形态:创业文化、创新文化与和谐文化——兼谈中原崛起战略与河南的"大文化"建设李庚香,LIGengxiang

8.公共决策及其相关理论演进的路径分析张永胜

9.创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永恒主题——从我省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谈起陈亚非

10.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转型与价值选择朱荣英,ZHURongying

11.崇高与壮美范畴辨析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王欣

12.关于物权与债权中间权利类型的思考孟俊红,MENGJunhong

13.对我国作为义务来源理论的探析魏学涛,WEIXuetao

14.论我国环境保护行政许可听证制度的实践与完善高建明,林丽

15.合同法附随义务违约责任归责原则浅析陈昱州,CHENYuzhou

16.主题公园的SWOT分析及对策——以河南为视角李东芳

17.以管理创新培育河南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刘玉玲

18.对小沈阳现象的一种非本质思考李红波,LIHongbo

19.宋代词话追溯源流的传播功能张彩霞

20.浅谈北朝山东文学区文风的嬗变陈玲,CHENLing

21.从本我的释放到向超我的皈依——简论《倩女离魂》中倩女形象的悲剧属性杨正娟,YANGZhengjuan

22.余华成长小说的中国特色牟昭

23.论鲁迅笔下的儿童形象叙事史晓婧

24.厄普代克的"女巫"为何惹恼了女权主义者罗朝晖,LUOZhaohui

25.论《肉中刺》中植物意象的多层含义杜菲

26.民国时期河南报纸与河南戏剧演出的互动——以开封地区为中心张召鹏,ZHANGZhaopeng

27.论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共赢策略刘小红

28.黑格尔美学对语文教育的启示杨道麟,YANGDaolin

29.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学术水平状况分析杨扬

30.试论我国德育本质研究的特点丁峰

31.试论后现代课程观语境下我国中小学教师角色的转变杨捷,王艳琴,YANGJie,WANGYanqin

32.政法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生涯管理探析熊辉,XIONGHui

33.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探究刘筠,LIUJun

34.课堂提问的典型问题与改进策略张聪慧,ZHANGConghui

35.论中国英语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和启示张瑞,ZHANGRui

36.稳定初入园幼儿情绪的方法浅谈王娜

37.自我研究的叙事取向朱艳丽,ZHUYanli

38.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曾荣侠,ZENGRongxia

5.专业学习共同体发展中的失衡与对策李树英,林淑文,LIShuying,LINShuwen

6.美国"教师领导"研究与启示吕敏霞,L(U)Minxia

7.浅析高中选修课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挑战孙荔,SUNLi

8.程颐文学思想发展过程简论魏崇周

9.南朝四史史论之抒情与理性特征脞论张亚军

10.在历史中书写人的悲剧——论石杰的小说创作杨晓梅,YANGXiaomei

11.追寻古镇风云再现商埠雄魂——评郝树声长篇历史小说《商埠雄魂》李阳

12."西学东渐"与西方文学理论引介的缘起李锋伟,LIFengwei

13.身体美学敞开的维度王燚,WANGYi

14.中国网球科学研究进程易春燕,赵明楠,杨洋,YIChunyan,ZHAOMingnan,YANGYang

15.我国城市社区体育治理的法制建构研究赵广涛

16.日语课堂交际技能训练——课前发表活动的行动研究段帆,DUANFan

17.高职学生学习心理与学习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何进军

18.河南省农村幼儿家庭早期教育的现状范瑞芝

19.专门立法:知识产权诉讼司法改革的路径选择——以台湾地区《智慧财产案件审理法》为借鉴刘亚丽,LIUYali

20.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利弊分析马志强,MAZhiqiang

21.我国取保候审适用的现状与出路陈俊敏

22.河南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金融支持问题探讨吴晨映

23.庇古"收入均等化"理论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启示陈宝英,CHENBaoying

24.道清铁路与焦作中福煤矿经济关系研究张道亮,ZHANGDaoliang

25.14世纪早期北意大利和英格兰的城市人口、经济之比较宁凡,NINGFan

26.以和谐为导向的高校科研团队冲突管理模式的构建张烽

27.试论高校机关管理效能的提升章文丽,ZHANGWenli

28.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美与教学管窥席云玲,XIYunling

29.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的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研究陈文凯,CHENWenkai

30.大学语文教学应该突出写作能力的培养王向辉

31.诗歌教学的意境分析刘辉,LIUHui

32.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活力谭金学

33.《韩熙载夜宴图》构图论析郭炳利,GUOBingli

河南文化小论文范文3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blems of Henan's cultural industry were discusse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the suggestion was developed too.We think that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Henan's culture industry is good, but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being exist in Henan's culture industry, such as small total and scal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backward management system etc.

关键词: 文化产业;现状;对策;河南省

Key words: cultural industry;present situation;countermeasure;He'nan Province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002-02

0引言

当前,文化产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河南应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这对于促进河南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实现经济的健康、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1.1 河南文化产业取得的成绩

1.1.1 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河南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化积淀厚重,特色鲜明,资源丰富,河南又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人力资源也很丰富,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明显,潜力和空间巨大。调查结果表明,河南文化产业从2003年起步开始,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发展势头良好。相关部门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95.04亿元,增长速度为17.1%,高于全省GDP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从业人员123.32万人。2007年,河南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488.98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3.5%,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1%。2008年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509.04亿元,增长17.1%,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与上年持平。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623.1亿元,超增长约18%,超过当年GDP增长速度约4个百分点,一批文化企业集团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据推测,到2020年,河南文化产业增加值所占GDP的比重将达到7%左右,成为河南省新的支柱产业。

1.1.2 文化产业招商活动获得巨大成功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资源、巨大的人力资源等优势,近年来,河南的 “以文招商”活动取得巨大成功。如2007年4月的“会”上,文化产业签下了55个大单,投资总额达131.78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就达13个。2008年,中原文化港澳行签约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75个、金额达65亿美元;中原文化澳洲行签订合作项目22个、金额达27亿美元;世界邮展暨洛阳牡丹花会签订招商引资合同合作项目190个、投资总额691亿元。香港煜丰投资集团、香港英皇集团等港澳文化企业纷纷来豫考察投资文化项目。2009年中原文化港澳行,各类签约项目75个,投资总额63.8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6.79亿元。2009年中原文化澳洲行共签订合同项目22个,合同总金额27亿美元。

1.1.3 知名文化品牌越来越多,文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日益提高文化品牌的无形资产有着巨大的增值效应,可以广泛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近年,河南在打造文化精品这一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打造了众多的知名文化品牌。如《大河报》、《大河网》、《销售与市场》、《梨园春》、《武林风》等现代传媒品牌;《程婴救孤》、《风中少林》、《木兰诗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等演艺品牌;古都文化、武术文化、寻根文化、宗教文化等文化旅游品牌;宝丰马街书会、濮阳周口杂技等民间演艺品牌等等,这些文化品牌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成为振兴我省文化产业的“发动机”。

1.1.4 文化产业集团逐渐发展壮大,社会影响与日俱增2007年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实现收入12.1亿元,比上年增长43%;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销售净收入52.3亿元;河南文化影视集团完成营业收入8000多万元,在全国排名第12位,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有线网络集团有线电视用户达到300万户,成为全国最大的省级有线电视网络。此外,新兴文化产业初见成效,移动电视、手机报、手机广播电视等新媒体相继开通;河南天乐动画有限公司拍摄的26集三维动漫连续剧《独脚乐园》与英国、德国、马来西亚签订了版权输出、电视播映协议,被国家广电总局评为优秀动画片。2008年底,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在郑州成立,该公司主要从事文化产业投资,为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投融资平台,运用政府资金融通社会资本,引领和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如今河南的文化产业在向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迈进。

1.2 河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文化小论文范文4

关键词: 草根情结 地域性 河南方言 类型化

河南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份额虽然不大,但其浓郁的“河南创作”却是中国电影大环境中自成一派的风格代表。从2006年的《鸡犬不宁》开始,河南电影就与“草根”二字结下了不解之缘。

“草根”一词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主要是指同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或精英阶层相对应的市井文化、民俗文化。在河南电影中,无论是对本土地方戏剧生存状况的真实再现,还是河南草根艺人对电影梦想的不懈追求,“草根情结”都成为河南电影创作中挥之不去的存在。

草根人物的自我实现

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思潮越来越多元化,但是贫富差距依然存在,“草根”一词的诞生,就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生活在城市底层的人物群像。这些草根人物,他们往往对自我的生活现状有着清醒的认知,但又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环顾中国电影市场,有不少展现草根文化的电影,例如《三毛从军记》《疯狂的石头》《我叫刘跃进》等。这类以“草根人物”为主角的电影,相对于整个中国电影市场而言,仅仅是一个小分支。但是,当我们悉数河南电影时发现,对“草根人物”的展现与挖掘,几乎成为河南电影创作的一个主题。

河南系列电影《不是闹着玩的》和《就是闹着玩的》,就是展现农民蔡有才拍电影、办“村晚”的故事。《不是闹着玩的》讲述是虽然“草根”蔡有才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手里也仅有一台普普通通的摄影机,但从小就听三爷讲鬼子进村故事的他,却大胆做起了导演梦。在全村人的热闹参与下,电影终于拍成,那段震撼人心的抗日故事,也深深感动了每一个看电影的人。这部纯河南方言的电影在笑声中编织感动,将河南农民的淳朴与憨厚展现得淋漓尽致,最终在戏里戏外都获得了巨大成功。

电影《就是闹着玩的》,则讲述了在第一次拍电影的成功基础上,蔡有才为了圆宝强的“春晚”梦又在村子里风风火火地办起了“村晚”。与中央电视台巨星云集的“春晚”相比,这台农民“村晚”就是一场地地道道的“草根”“春晚”,但是欢笑之余,晚会的筹办却困难重重。当他们在市场面对城管一次又一次的刁难时,有才终于忍不住对前来采访的记者含泪抱怨道:“你看你们电视台办‘春晚’,不是这拨钱就是那拨钱,俺农民办‘春晚’,谁给俺拨钱哪,动手把人打成这样,俺农民就不是人了……”这句哭诉,不仅是蔡有才对城管打人的不满,更是对农民群体社会弱势现状的无奈与委屈。

河南电影热衷于对草根人物的刻画与白描,影片往往通过欢声笑语,勾勒出底层小人物不懈奋斗实现艺术梦想的心路历程。河南电影里的“草根”总是在困境中追求着自我价值的实现,无论是《达人也疯狂》里的模仿达人们渴望走出明星阴影,展现真实的独立自我,还是《给你一千万》里暴发户通过追求乡村女教师,进而对“什么是爱情”的深刻理解。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小人物通常都拥有坚毅独立的品格和执着不弃的梦想支撑,这样的情有独钟背后也揭示了现实中河南人品格里的质朴与坚韧。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被称为是祖国的粮仓,然而在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与深圳、广州等沿海城市相比,经济状况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加之近年来,在影视作品中对“河南”形象的过度加工,人们一提到河南就与“贫穷”“欺盗”挂钩,河南也渐渐成为了中国众多城市里的“草根”。然而,朴实勤劳的河南人,渴望通过电影向世界展现自己全新的一面,渴望通过自我的拼搏奋斗实现价值的提升。因此,在河南电影中,导演们不约而同地将这种“草根人物”的自我实现作为创作的重点,并通过幽默与自嘲的形式来表现,在欢笑中透露着对生活的深思。

草根艺术的浓墨重彩

在河南电影中,对“艺术”的关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河南本地艺术剧种――豫剧的生存关切;另一方面是对小人物实现“电影艺术梦”的历程展现。回顾新千年后的河南电影创作,这两种“艺术”元素紧紧围绕在河南影视创作的过程之中,令人印象深刻。

豫剧,虽然是我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但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世界多元文化融合的态势对中原传统文化也带来了严重影响。作为河南本土戏剧,与当今的主流文化相比,豫剧已经日趋边缘化、草根化。一方面,作为中原传统文化的代表,豫剧面临着传承与生存的危机;另一方面,那些依靠戏剧而生的豫剧从业者,也面临着“艺术下岗”的生存困境。电影《鸡犬不宁》就是以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为创作背景,展现了“大梁市”(即河南开封),一群豫剧演员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面对转行和婚姻危机等现实,继而各自寻求出路的故事。在电影中,豫剧三兄弟从剧团解散后,各自开始了不同人生,折射出了世界经济发展与中原古老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由此带给这一代人的迷茫和困惑。

面对这种无奈,电影导演曾感慨道:“当上海、北京这样的大城市越来越靠近纽约的时候,开封还保留着中原城市典型生活的影子和独特的人群……”①作为中原大省,河南不仅承担着农业重任,更承载着华夏文明的厚重精髓,因此,在河南电影的剧本创作中,总是萦绕着一种有别于其他地域电影的文化思考。除了对豫剧的关注外,在河南电影的故事人物创作中,无论是农民蔡有才(《不是闹着玩的》),还是达人王东林(《达人也疯狂》),亦或是从小怀揣电影梦的高扬(《潘多拉的宝剑》),他们对“拍电影”都有着一种近乎执拗的坚持与热情。

进入新千年后,中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尽管传统的媒体产业受到了互联网的强烈冲击,但是电影市场却仍然呈现稳步增长。尤其“随着地、县级城市银幕数的增L,这些地区观众的观影需求也得到了有效释放,从各线城市的观影人次上看,四线城市之外的观众增长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而这批新观众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部分影片的审美表达。”②电影市场的逐渐开放,对河南电影影响的外化表现就是小人物、草根族对拍电影的满腔热血。电影《潘多拉的宝剑》就是讲述了一位怀揣导演梦想的婚庆策划人高扬,在大老板别有居心的邀请下,执导名为《虞姬》的古装电影,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笑中带泪的草根故事。这些电影故事里的小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电影艺术的无尽仰慕与不懈追求,他们渴望通过手中的摄像机来讲述自己的人生与情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他们生活的美好与艰辛。其实,对河南电影而言,讲述小人物追求电影创作的故事,不仅仅是河南人对展现自我形象的迫切渴望,也是对外发出河南声音的努力争取。

悉数近年来的河南电影,无论在故事结构还是人物设置上,都充满了浓郁的“艺术”味道。在电影中,导演要么是对“艺术”困境的思考,要么是对底层人物“艺术”创作的颂扬。这种“草根艺术”的集中表达,在中国其他地域电影中尚属罕见,因而成为河南电影创作的标志性元素。

草根元素的类型化创作

“草根元素”在河南电影的创作中独树一帜,尤其是21世纪后的河南电影创作,其“草根情结”在电影中的显现,更是呈现出一种类型化的创作趋势。

类型化创作就是指电影创作呈现出“类型电影”的特点特征。何谓类型电影?在《电影艺术词典》中,对类型电影的概念界定是:“类型电影是按不同类型(或者样式)的规定要求制作出来的影片。所谓类型是指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拍片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③类型电影在世界电影的创作中是常用手法,尤其是好莱坞的商业大片,大部分都属于类型电影的范畴。类型电影的创作具有三个基本的创作特征:“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图解式的视觉形象。”④在河南电影的创作中,这三个基本特征已开始显现。

首先,公式化的情节。在河南电影的创作中,对于草根故事的叙事创作,基本都是按照“草根+梦想+困难+实现”这一公式来结构。几乎每一部河南电影都是以一个草根人物的梦想出发,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虽然遭遇重重困难但都被“草根”的执着与坚持各个击破,最终梦想成真。这里值得玩味的是,河南电影中的草根人物,他们的梦想大多都围绕在对艺术的追求或对电影梦想的实现。例如,《达人也疯狂》中,模仿达人们就是为实现“电影梦”而聚集在一起,没想到电影的拍摄如此困难,但在曲曲折折中,依然还是坚守着心中的电影梦,最终获得电影投资,圆了一场电影梦。除此之外,电影《不是闹着玩的》《潘多拉的宝剑》《就是闹着玩的》《钧瓷蛤蟆砚》等,都是这样的创作公式。

其次,定型化的人物。“草根”是河南电影中最常见的定型化人物,他们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却对生活充满了热情与期待。尽管电影《给你一千万》中富二代郑满仓并不符合我们理解中“草根”的贫穷形象,但郑满仓除了物质的富有外,仍然徘徊在社会阶层的底部空间,他们在精神上与社会地位上,仍然是主流阶层的边缘人物。电影《谁hold住谁》中的农民工范大志,在被企业家聘做替身以应对生活琐事后,虽然接触到了上层社会,但是“草根”的生活态度与心理状态,令他依然是游离在精英阶层之外,也由此引发了两人及其身边亲人朋友对生活的重新思考和启迪。在河南电影的创作中,我们几乎很难找到一部完全脱离“草根”形象的人物,这种定型化的人物,已经成为河南电影里的标准配置,也成为了河南电影人物的典型代表。

最后,图解式的视觉形象。对于环境背景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很少有地域电影像河南电影这样如此标志鲜明。一方面,电影中的方言运用,彰显了河南地区的语言特色,方言独有的幽默感也在影视作品中得以放大与增辉。但是有碍于方言的强地域性,这把双刃剑也对河南电影的对外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困扰;另一方面,河南电影总是侧重于对农村形象的展现,无论是青山绿水炊烟袅袅,还是乡村生活的小院村庄,这些都成为河南电影中无处不见的环境背景。这种图解式的视觉形象,还体现在人物的外形打扮上,他们常常是典型的农民装束,布鞋汗衫、锄头草帽。

这些类型化特点的密集式呈现,在河南电影的创作中,满足了受众已有的兴趣热点和观影需求,也是对河南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探索与尝试。

再次细品“草根情结”,它不仅是河南电影创作里的集中体现,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讲,也是对“河南电影”在当今中国电影市场地位的一个形容。电影《达人也疯狂》中,梅艳芳的模仿者曾哭诉说:“我不想活在别人的影子里,真的,我就想拍电影,我就想拍电影……没想到这么难,怎么这么难呢,怎么这么难呢……”

是的,怎么这么难?这句话不仅仅是“梅艳芳”的内心感叹,更是导演对整个河南电影“草根”处境的一种无奈。虽然,就目前而言,河南电影仍处在创作的“迷茫”与“突破”期,但正如作品里的“草根”一样,河南电影始终坚持不懈地在创作中探寻地域特色,摸索着河南电影的发展之路,而这种“草根情结”,也成为河南电影由内至外的和谐统一。(本文为2016年度河南省教育厅资助计划项目《全媒体语境下河南电影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7-ZZJH-362的研究成果。)

(作者挝唬郝逖羰Ψ堆г海├改吭鸨啵涸 鸣

注释:

①杨 城,张振寰:《〈鸡犬不宁〉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中国电影报》,2006年10月,第007版。

②陈旭光,石小溪:《2015中国电影年度报告:产业、艺术与文化》,《创作与评论》,2016(1)。

河南文化小论文范文5

尊敬的李成玉省长:

您好!写这封信,我酝酿了10年,准备了一周,写了两个晚上。

作为一个在外从事营销顾问的纯粹的河南人,有这样的机会去圆一个10年的梦、表达一种最纯粹最原始的情感和愿望,是一种莫大的欣慰。

也许是从事营销顾问智业的关系,经常跟客户和朋友谈论起河南或河南人。同时,也认识和接触了不少各行各业杰出的河南人,尤其是在外的河南人。大家有着共同的关注和心结,那就是,河南自古不缺少人才和创造力,但近现代却一直缺乏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品牌优势,往往成为受歧视的对象,甚至被妖魔化。所以,在外的河南人,也都有着共同的心声和愿望,总想为河南或河南人想点什么、说点什么、做点什么。

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即使到了现代,河南也从不缺乏智慧和勇气,涌现出焦裕禄、史来贺、任长霞、高耀洁、邓亚萍等杰出人物,策动了中国第一商战,创造了双汇、宇通、安彩、三全、思念、新飞、许继、神马、销售与市场、郑交所等全国一流的品牌,并为全国提供重要的能源和农业支撑,但为什么缺乏应有的形象和尊重?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河南就是一个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但又是一直未能摆脱落后面貌的内陆省份。

河南之于中国,恰如中国之于世界。

26年前,当中国决定改革开放,与世界融合时,摆在世界面前的中国,人口多,农业主导,工业、科技相对落后,文化厚重,历史积淀深,河南几乎是一个微缩的中国。

26年后,中国创造了世界级的奇迹。当全球经济步入整体衰退期,中国经济所绽放的无穷魅力,却牢牢吸引着全世界最亮的眼球。于是乎,各国政要、名流、职业活动家都挤破头的往中国赶场;中国市场的一枝独秀和巨大潜力,更是引发了全世界商业领袖的超级青睐和美丽遐想,频频走穴中国;在他们的集体带动下,全球数以万计的跨国公司纷纷抢滩中国,浩浩荡荡,不惜代价进行品牌扩张。中国俨然成了全世界新的市场中心、品牌中心和营销中心。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基本摆脱了昔日形象,一个繁荣、稳定、充满无穷商机和魅力的中国正在全世界绽放光彩,中国成功的营销了自己!

这正是河南所需要和梦寐以求的。而且,河南也正面临着同样千载难逢的机遇。河南经济正处于一个发展的临界点上,这个临界点是经长期量的积累而成质变的一个结果。质变首先是观念、思维和行为方式的改变。对河南而言,推进中部崛起,加强工业化,建设和谐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归根结底,是实现河南的整体形象建设和品牌塑造。世界营销之父菲利蒲科特勒在定义什么是国家营销时指出,在谋求国家财富增长时我们可以采用战略市场管理的方法,对某个国家的起始条件,主要机遇、优势和劣势进行正确评估,然后找到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可靠的途径。同样的,在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用区域营销的理念,整合区域资源,提升区域品牌资本,打造区域相对竞争优势和新的发展优势,是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选择。在这一点上,中央高度重视,从邓小平、胡锦涛到温家宝,对品牌对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性,都有精彩论断。目前商务部正在实施品牌振兴战略,推动“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和“品牌中国”。河南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牢牢抓住机遇,营销河南!打造品牌河南!

正是基于对河南的血缘感情和价值的重新认识,作为中国创新营销论坛的秘书长,我参与推进和促成了中国创新营销论坛和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合作,并于2005年6月11日在郑州联合主办了“中国创新营销论坛发现河南”高峰论坛。本来是要请徐书记和您本人出席会议的,无奈您时间错不开,最后是史济春副省长出席了论坛。政府官员、知名企业家、专家、学者600余人齐聚一堂,以全新视角重新解读河南、发现河南、定位河南、营销河南,取得良好舆论效应和社会效应。会上,我做了《从优秀到卓越—河南品牌群的营销崛起探讨》的主题演讲,对河南品牌群塑造的现状、整体缺失根源及解决思路,进行了初步剖析。也算圆了个人的一个小小心愿。我也在整个活动的执行过程中,对河南有了更深入更客观的认识,既增加了自豪感和信心,也感受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和普遍性。离开河南这么多年,也是第一次近距离的研读河南、发现河南。

作为一个河南人,一个营销人,一个智业工作者,也特别想从宏观上,为营销河南提出自己的框架性思考,我认为,营销河南,应从理念和宏观着立意,集中精力打造河南的五张名片:1、社会名片;2、历史名片; 3、市场名片;4、品牌名牌; 5、城市名片。

一、 社会名片。

如今河南的社会经济真相,恐怕没有几个人知道:

2005年,河南GDP、银行业存款总额及存款余额纷纷突破万亿大关,成为继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之后,我国第五个全年GDP超过1万亿元的省份,这是一个里程碑,表明河南,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正在发生深刻的嬗变;已成为一个经济大省和新兴工业大省,河南赶上了工业化加速发展这班呼啸的列车,并且到了加速发展阶段。

2005年人大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上明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部署,经历了珠三角、长三角、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等一波波区域开发浪潮之后,现在终于轮到中部发力。

无论是区位、交通、人口、经济总量、能源、原料、工业基础还是发展潜力等方面,河南在中部地区均属首位。更重要的是,在“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中,人口近亿的河南如同前26年中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一样,巨大的市场潜力辅之以宏观政策的东风,河南注定要再现中国式发展的奇迹,成为中部、中国新一轮发展中的亮点。

2005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提出,河南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走在中部地区前列。

也就是说,河南的实力、价值和潜力一直被低估了。正如中国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钢博士所言:河南的真实实力与消费者对其认知实力有较大差距,河南在整体区域品牌的塑造中处于劣势地位,这是造成该差距的重要原因。连河南人自己,都有这种认识上的差距。

而这种低估和偏见,一方面是历史和观念问题,另一方面与河南的整体形象宣传欠缺、营销意识和品牌意识缺乏有直接关系。这恰恰是最为重要的社会认知指标。中原鹰已经成为雄鹰,要腾飞,就要到更高的平台更大的舞台,充分借助目前的社会及经济实力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发挥“政策也是生产力”的功能价值,将河南定位成继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和东北之后的中国经济“第五极”,对河南真实的经济实力、社会基础和发展机遇,必须给与重新发现和足够的社会传播,重新定位和树立河南在中国的位置和价值,改变中国乃至世界的“河南观”。

辽宁在诸多的比较优势中把“东北振兴”的品牌作为区域营销的最大卖点,其营销策略就是把国家的产业布局、结构调整导向与辽宁要建成中国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基地有效地整合起来,并放大传播出去。现在辽宁不仅出现了南资北进的热潮,就连世界500强和东南亚资本大鳄等一批国际战略投资者也纷纷进入辽宁寻找商机。辽宁的做法显然是在国家营销效应中找到了适合本地区的最大营销卖点。

美国佛罗里达州九十年代中期为了改变公众形象,采取一系列的安全措施防范各种犯罪,还将品牌推广重点转至欧洲一些城市,召开国际性的新闻会,或举办有关打击本地犯罪活动成就的巡回展览,将佛罗里达州作为一个整体品牌而不是单一的旅游休闲度假区来做推广,值得我们借鉴。

二、历史名片。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曾创造了令人赞叹的仰韶史前文化、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影响深远的甲骨文文化、世界震惊的红旗渠文化、天下文明的少林武术文化、亘古久远的炎黄华夏文化、闻明世界的清明上河商业文化、启蒙中国的中原商战文化,构成了一串串最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河南的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郑州刚刚被确认为“中国第一古城”,从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建都于河南偃师,至清王朝覆灭的4000余年历史中,河南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域长达3000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曾几度达到鼎盛,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有3个。

人才是创造力的源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大地上孕育的千古风流人物灿若群星,如古代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庄子、墨子、韩非、程颐、程灏,政治家和军事家李斯、刘秀、岳飞,科学家和医学家张衡、张仲景,文学家和艺术家杜甫、韩愈、白居易、李贺、李商隐、吴道子。近现代抗清名将史可法、民族英雄吉鸿昌、人民英雄杨靖宇、彭雪枫 、传奇将军许世友、李德生、巾帼巨星邓颖超等。

从现代营销的角度看,历史文化也是生产力!少林寺、云台山、清明上河园等近几年的大营销成效卓著。但总体上看,河南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似乎并没有为河南带来太多的荣耀和发展,这和河南在历史和文化优势上的挖掘、创新、包装和推广力度不够有直接关系。譬如少林寺推出的“功夫之星”全球选拔赛,本来是很好的创意,河南卫视也有全国唯一的武术栏目《武林风》,但电视合作伙伴却被深圳卫视拿走。

而邻省的山西近年来频频发力,五台山香火愈燃愈旺,影视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乔家大院》等优秀影视剧捧红了山西历史风情和民俗热,《晋商》则对山西的辉煌经济历史和品牌形象作了充分展示和提升。《印象刘三姐》的成功商业运作、香格里拉品牌的整合包装,分别对广西、云南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九寨沟、周庄、凤凰城则成了四川、江苏和湖南的文化旅游名片。在这方面,河南的资源优势更为明显,可以通过资源挖掘和文化营销取得更大的作为和成就。

三、市场名片。

很多人都知道,河南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9613万,近1个亿的人口。但河南GDP、银行业存款总额及存款余额纷纷突破万亿大关,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连我们自己都容易忽视的一个事实和契机是河南市场的容量和消费能力。

据新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国内50家一线知名品牌的总销售额中,河南市场销售额进前5位的企业达75%,有40%的企业在过去3年中连续实现30%以上的增长率。

正如志高空调集团董事长李兴浩所说:“作为一个产品普及全国市场的企业,志高早就发现了河南,把接近1亿人的地区看做一个重要的市场。”在李兴浩看来,河南的空调市场,有着十几亿元的容量,且其总容量还在急剧上升之中。志高空调2005年在河南的销售额达到2亿元,占这个行业份额的近1/6。对河南市场在其公司中的战略地位,李兴浩认为:“河南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战胜对手的机会。”

而华晨汽车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蔺晓刚在结束河南的考察后,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河南市场潜力很大,令人振奋。”

得中原者得天下。在市场化的今天,精明的商家对河南市场的潜力开始重新评估和认识。

这正如同在过去的20多年中,许多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注重在中国业务的拓展,纷纷把区域性总部或研发中心搬到中国。中国市场不仅成了他们新的利润增长点,甚至还催生了一批企业的飞速成长,如跨入世界500强的泰国正大。

如今,同样的机遇正摆在河南面前。

人口近1亿的河南成了国内人数最多的消费市场,虽然它的购买力并不是最强,但其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不容忽视。

市场的魅力铸就了中原商机,而随着中原商机的成熟与发展,更多的企业把生产和研发搬到了河南,在距市场和消费者最近的地方排兵布阵,中原广阔的商机即将演化成为河南崛起与腾飞的动力源泉,也将为众多的企业、品牌和投资商带来巨大的回报。

把河南视为产品和营销载体的话,这也正是河南的产品属性和最大魅力,即带给消费者(投资者、企业)的最基本的功能和价值。

充分发挥1亿人口消费市场的潜在价值和魅力,并吸引世界和中国知名企业/品牌到河南投资、合作和发展,为他们提供增长动力和空间,成为他们的重要市场产粮区、根据地和区域总部,将是营销河南的重要课题,也必将为营销河南带来硕果。

四、品牌名片。

品牌是一个国家、民族,也是一个区域、城市社会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河南从不缺乏智慧和勇气,策动了中国第一商战——亚细亚商战,涌现出焦裕禄、史来贺、任长霞、高耀洁、邓亚萍等杰出人物,创造了双汇、宇通、安彩、三全、思念、新飞、许继、神马、销售与市场、郑交所等全国一流的品牌,但河南有很多全国领先的产业和企业,都不为大众所熟知,缺乏强势品牌效应。

当代毕昇王永民、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人民的好村长史来贺、人民的好警察任长霞、人民的好学生洪战辉、人民的好救星高耀洁、人民的好榜样邓亚萍等。在推动中国历史车轮前行的力量中始终少不了河南人的手臂。尤其是以企业家、营销人、传媒人、顾问人等为代表的河南籍智业群体,占据着中国智力资源的主流位置。有人评价说,河南已成为发达地区的智力人才培养基地。向来以“策划见长“的河南智业和传媒人士由此可见一斑。但在外界人的印象里,河南人的形象往往是负面的。怎样发挥河南的外在智力资源优势是当务之急。

“商”字起源于河南,历史上曾有晋商、徽商,现在有浙商、闽商,却没有豫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在营销时代,区域面临着营销的竞争和挑战,知名品牌与知名企业对于树立区域形象、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如同海尔、海信之于山东,TCL、美的之于广东,蒙牛、伊利之于内蒙,河南品牌对河南也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所以,营销河南,必须围绕河南的优势产业,打造河南品牌群。从产业上说,我认为是食品、汽车、煤铝能源、文化和以动漫为代表的新兴产业。

河南地下文物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河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郑州是中国第一古城,文化产业有先天的优势,少林寺、云台山、清明上河园等近几年的大营销成效卓著。宇通作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客车基地,加上郑州日产、少林客车、洛阳一拖等,已经形成了汽车制造的产业链条。

食品业在河南,无论是原料、市场、劳动力、国策省情、品牌优势,都最有竞争力,双汇、三全、思念、白象、十三香等品牌,都具备了强势品牌优势,而郑州粮食学院也是亚洲唯一的粮食学院,可在人才和技术上提供支撑,郑交所是中国第一个粮食期货交易所。呼和浩特成功打造了中国乳都,石家庄正在奋力打造中国药都,郑州完全可以打造中国速食之都。

而在以知识经济、信息经济和文化产业为支撑的新兴产业上,河南的起点并不低, “中国漫坛第一刊”《漫画月刊》、中国小小说第一刊《小小说选刊》均在郑州,以小樱桃"为代表的河南动漫文化产业品牌已走在全国前列,大力发展动漫产业,逐步把郑州发展成为中西部最有优势的动画制作、漫画研发出版、网络游戏开发等周边产品的生产基地是完全可能的。

多年顾问生涯,我服务过上百家企业,从世界500强到刚创业的小小公司,但河南企业却寥寥无几。除了东部发达区域,邻近的山东、河北、安徽、湖北,甚至内蒙、新疆企业,他们寻找外脑、希望营销突破的意识整体上都要比河南企业强烈。所以,在河南品牌群的打造上,观念是第一位的。政府必须走在前面,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从观念、舆论、政策、培训、资源、资金等方面给与全力支持。

五、城市名片。

商业化社会的进程必然将城市带入一个开放的市场交易平台之中,城市越来越像企业或产品,如果这座城市不想被淘汰,就必须象营销产品一样营销这座城市,并把城市做出品牌,进而继续保持自己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所以,城市就要运用市场营销的方法论,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工业、农业等诸要素进行合理的策划与整合,以求找到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增加城市财富及知名度,提高城市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营销之道。

营销河南,离不开对河南城市和城市群的定位和营销。河南城市(群)的整体营销崛起和兴盛,是推动品牌河南的最有力的支撑。在这方面,郑州走在了前面,已经开工的郑州“美国加州城”项目,是目前中国引进的“最大的综合性单体引资项目”,在中西方之间,在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州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省份之间盛世联姻,继苏州工业园区之后,再创中西方投融资合作模式新典范。另外,郑州高起点规划、高品位设计、高质量建设的郑东新区,再造一个水城郑州、CBD郑州,是世界城市规划和建筑史上的一个新亮点,荣获世界建筑师联盟“城市规划设计杰出奖”。但很显然,这些可能改变河南形象的重大举措,却缺乏足够的营销策划和整合传播。郑州的城市定位似乎还一直在飘摇中,也缺乏整体的营销主线。

而昆明以世博会为契机“营销昆明”,开展一场没有任何参照的政府转型尝试,用一种新的方式去发现、协调、整合和营销整个城市的优势资源和企业。将以前散乱的力量以一种恰当的方式整合成一个整体,一种合力。如今,昆明建立了独特的城市品牌内涵和个性,“春城名片”推动整个云南的发展。

地处西南的成都一直以来能够被人记住的恐怕就是小吃、川菜、杜甫草堂这些历史和传统的标志,自从《新周刊》把成都评选为中国“第四城”后,成都似乎一下子就成为一个明星城市,乘势而起,科技城、美女城、球市似乎成为成都新的标杆,成都人在“第四城”的光环里,借着西部大开发又火了一把。

苏州的再度被关注是从苏州新城和苏州工业开发区的崛起开始的,这里云集了众多的跨国企业和台资企业,逐渐成为全球一个新的IT产业生产基地,逐渐取代了80年代乡镇企业曾经带给苏州的辉煌。

在城市营销上,郑州、洛阳、开封、安阳、新乡、焦作、许昌、济源、南阳都有很好的资源和素材,也就是说,产品力都不错。但城市营销功能整体发挥不佳,城市个性并不突出,竞争力凸现远远不够。在此基础上构建的中原城市群,基础非常好,但与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东北和湖南城市群建设,整合价值尚待更好的发挥。

“中原城市群总体规划研究报告”的出台,是省政府在城市(群)营销上的重大举措,而且起点很高,正在争取列入国家“十一五”区域战略规划。对河南的区域发展和城市营销,那将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和机遇。

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是一个城市的灵魂,环境、资源、文化、历史、经济和人本身都是构成和决定一个城市品牌价值的要素,这些要素结合起来最终决定了品牌的本质。不同于单一产品和服务,城市品牌的核心价值既包含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同时也渗透了许多复杂多元的无形价值。大连把东北亚航运中心的定位作为区域营销的品牌后,世界排名前5位的现代物流企业全都进来了,与天津、青岛相比,其比较优势明显提升。杭州“休闲之都”的定位以及香港“亚洲国际都会”的定位,也都具有高度的契合性精神气质。目前国内的城市之所以缺乏个性、雷同,大多数未能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考虑城市的全盘发展,只是基于市容美化、地产规划和招商引资等单一因素考虑,一窝蜂地搞城市绿化和所谓形象工程。

所以,准确的定位是河南城市营销的关键。然后,在此基础上,找到营销支点,譬如洛阳牡丹花会、开封宋朝文化节等。像海南博鳌尽管无什么资源,但由于搞了“博鳌亚洲论坛”,会议经济搞好了,又带动了房地产、旅游、餐饮业、交通业等等相关产业,使博鳌小镇一夜之间成为像“花花公子”的名城。瑞士的达沃斯,黑龙江的亚不力无不如此。

这是一个最好的营销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营销时代。从大营销的观点看,营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营销河南又必须有360度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营销的观点,河南既是一个产品,又是一个品牌,既是一个对象,又是一个载体……

每一个区域都已处于全球一体化的“市场大格局”之中,连美国总统、法国总统、俄罗斯总统都在研究自己的“国家营销”,想当年朱总理访问法国,希拉克总统说自己的工作是一名营销员,如何把法国成功地营销给世界。真是妙语智言啊!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省的行政长官,您也应该是一个超级营销员,把河南成功的营销给全国、营销给世界。虽然会经历千难万苦,但一定会铭刻历史!

最后,我想把世界营销之父菲利浦科特勒的一段话送给您:

“只有有远见的领导才愿意作出产品品牌建设的尝试,中国有远见的领导者已经成功地营造了令人信任的公司形象。现在也必须由有远见的领导者来构建令人振奋的产品品牌,这是中国领导者在营销领域面临的下一个任务。这个任务完成之时,就是中国企业超越国外竞争者,获取属于自己的市场超额利润之日。”

祝河南明天更美好!

祝李省长身体健康!

一个时刻关注河南的河南籍营销人

河南文化小论文范文6

提起扬州,人们容易想到隋炀帝南下观赏琼花。隋炀帝似乎成了扬州的宿命。从隋炀帝杨广到大清朝乾隆,无论正史野史以及民间传说,不乏皇帝们下江南的记载。圣上们为何不畏旅途劳顿而频频莅临维扬呢?因为有一条大运河。水路行舟,迅捷便利,沿河两岸风光,尽收天子眼底。扬州的宿命不是皇帝,扬州的宿命是大运河。

扬州镶嵌在大运河畔,素有“扬州三把刀”之说。厨刀、剃头刀、修脚刀,这“三把刀”均属于城市服务业,也就是如今所说的“第三产业”。一座城市服务业发达,这无疑是文明的标志。扬州就其第三产业而言,绝对属于“资深版”,论辈分远远高于京沪津渝当代中国直辖市。

当年被称为“南张北刘”的言情小说家刘云若先生,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小扬州志》,主要描写民国年间天津市井生活。当年天津水运发达商业繁荣乃北方重镇,因此才有资格被称为“小扬州”。以扬州比喻一座城市的繁华,犹如以西施比喻一位女子的美貌,由此可见,扬州当年处于城市榜样地位。

如今,扬州依然是城市榜样。比如为了保护瘦西湖景区和城市天际线,扬州恰如其分地禁建高楼大厦。那些在过度追求GDP的二线城市,未必都做得这样好。且看那一座座“钢筋水泥丛林”的大小城市们,早早弄没了城市天际线,所谓繁荣里透出一股子傻气。

扬州虽然地处江北,仍然属于稻粳地区,一日三餐以米为主。以富春茶社为代表的扬州面食,包子的多样性,烧卖的多样性,蒸饺的多样性,还有干拌面和葱花烧饼……其丰富程度远远超过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城市。我不敢毫无根据地将“天津狗不理”与“扬州灌汤包”相互比较,却在一杯热茶里品出几分南北文化暗合之处。

富春茶社使用的茶叶是著名的“魁龙珠”。我讨来有关资料了解此茶的来历,得知它由安徽的魁针、浙江的龙井、扬州自窨的珠兰兑配而成,取名“富春魁龙珠茶”。因三种茶分别来自皖、浙、苏,故有“一壶水煮三省茶”之美谈。

这一壶水,我认为出自大运河。茶呢?安徽的魁针、浙江的龙井,无疑属于绿茶系列。唯独“珠兰”为扬州自窨。我恰恰从这个“窨”字里,一下子嗅到花茶的味道。因为,只有制作花茶采用“窨花”的技术。我从小就听说,中国北方尤其京津地区喜饮花茶,旧称“香片”。一般花茶要窨三道花,高级花茶甚至窨到七道花。花者,茉莉也。窨者,熏花也。所谓花茶,通常是以茉莉花窨制的,多年以来广销华北地方。

富春茶社的“魁龙珠”,产自安徽的魁针和产自浙江的龙井是绿茶,扬州窨制珠兰的兰,我以为是玉兰花。以玉兰花窨之,扬州珠兰应当倾向于花茶系列。由此看来,“富春魁龙珠”明显含有花茶成分。

百年老店富春茶社的“魁龙珠”为何掺入花茶成分?这在普遍饮用绿茶的江浙两省颇为罕见――却明明发生在大运河南端的大码头扬州,而且成为当地著名饮品,代代传承,百年不改。

与之对应,在大运河北端也有一座水旱大码头,它的市民历来普遍饮用花茶多年不改――这就是九河下梢天津卫。说起扬州富春茶社著名花茶“魁龙珠”的兑配,我不禁想起天津的百年老店“正兴德”茶庄。正兴德的花茶也是兑配,而且兑配成为这家百年老店的独门绝技,颇有点石成金之妙。关于花茶兑配的细节,我们可以在津门著名小说家林希先生的中篇小说《茶贤》里,看到花茶窨制兑配的技术过程,可谓尽得其详。

大运河南端扬州富春茶社精心兑配的“魁龙珠”,我似乎看到天津正兴德茶庄兑配花茶的影子。飘香于南北大运河两端的一杯杯香茗,我不敢妄论两者之间存在必然关联。我以为,一个珠兰的“窨”字,似乎使我触摸到大运河的文化底细了。

这条大运河,千年以来沟通着祖国南北文化大融合。研究大运河的“线性文化传播”方式,可以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大运河申遗”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说起“大运河申遗”,扬州肯定是一座极其重要的城市。中国北方多年严重缺水,造成大运河北段废航甚至干涸。这条沟通五大水系的南北大动脉,不声不响退出中国北方的日常生活。大运河作为一条历史悠久的文化纽带,还是给我们留下一缕缕人文痕迹。只要你是有心人便不难在日常生活的细节里发现它的存在。

多年前,我为一部电视剧本的写作赴山东临清一带采风,发现鲁运河流域的一些词语与天津卫基本相同。那里也管油条叫“果子”,还有“糖皮儿”之说。临清也是运河漕运大码头。据说讲究吃喝之风气与天津极其相近。即使“”期间,临清饭馆的美味炒饼价格仍然高于其他地方,引人馋涎欲滴。可见码头风气一脉相承。当年沿着大运河两岸形成的文化习俗,可谓显而易见。我斗胆将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传播特征命名为“线性文化传播”。这种跨越地域省份的线性文化传播方式,因漕运和盐运而沿河流而传递,它不是文化团,而是贯通津冀鲁苏的文化传播带。扬州有盐商家族的园林,比如何园和个园。天津也有盐商家族的园林,比如水西庄。

于是,我发现“魁龙珠”里隐含着这座城市融汇南北的文化特征。扬州,因其地处大运河码头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它很早就具有汲取南北文化的包容性。百年老店富春茶社的面食和“魁龙珠”说明,扬州,正是这条“线性文化传播带”南端的文化融汇之处。

游览扬州美景瘦西湖,导游介绍清朝文人汪沆吟诵瘦西湖的名诗,我随即告诉她,这位乾隆年间的钱塘名士汪沆不光有诗赞美扬州,还有颂诵天津的诗歌多首收入《津门杂咏》。比如“门外河流燕尾叉,门前杨柳万行斜,拾遗不分云孙住,从此村呼小浣花。”由此我想象,古代文人乘船沿大运河采风,或从扬州北上,或从天津南下,一条大运河里不仅流淌着水,还传播着文化。

这就是沟通南北文化的大码头扬州。这里的一片茶叶令我发思古之幽情。当然,我更想通过一片茶叶,愈发深入地感悟扬州的地域文化,让这座历史名城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明珠般地闪烁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这就是扬州。我夜晚驻足古运河畔,河中灯船行来驶去,疑为故乡海河游船。毕竟是一脉相通的大运河,不由泛起君我共饮一江水之感慨。

我觉得,古老的文化往往与水相关,它也往往是沿着河流传播开去的。举凡著名城市,大多沿河而居。这便是在水一方的意义。尽管如今北方大运河成了止水,它曾经击起的浪花却无数次打湿了我们先祖的衣裳。那水珠儿,干涸在历史深处了。我们只要存心留意,似乎依然可以嗅到几分来自历史的湿润……

好在扬州依然拥有丰沛的水,这是它的福祉,也是大运河的见证。

上一篇端午节的

下一篇这儿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