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说范例6篇

老子说范文1

临近界江乌苏里江和黑龙江的中国人,对俄罗斯的感情比较复杂。历史上的原因,曾经在两个国家之间签下的奇葩条约,让本来是同乡同族的地方,人为划做两国,几度血腥硝烟弥漫。如今这里的两国人们信奉和平,淡化了敌视,互相走动,通商通游,在哈尔滨,满街可以买到俄罗斯的提拉米苏、巧克力、沃得嘎,俄罗斯面粉。在与中国相邻的俄罗斯城市,可以看到小孩手里拿的中国玩具,主妇手上提着中国卷心菜……其实,中俄边境,不算中苏友好时代,百年前除了大动干戈,也有互助通商通婚的繁盛年代。

去年哈尔滨直飞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航班开通了,仅仅一个小时航程,就可抵消原先要用一夜火车再换乘6小时汽车的漫漫旅程。这个航班首先得到热烈响应的就是旅游团队,满满一飞机都是哈尔滨赴俄旅游的游客。

游客中,有几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他们步履蹒跚,在儿女的陪伴下动作迟缓地走着。几天时间里,他们用已经有些昏花的眼睛在仔细打量这个异国的城市,跟在其他国家旅游不同,这里有让他们的记忆中搜索着比对的内容,年轻时曾经在哈尔滨见到过的情景,似乎在这里又重现了。那些穿着“布拉吉”(俄语译音,连衣裙)的金发女孩,那些布满巴洛克雕花装饰的楼房,那些居民楼上的手工刺绣带流苏的窗帘,像极了20世纪的哈尔滨。年轻时在哈尔滨飘散着俄罗斯手风琴乐曲的林荫路上发生的往事,在这极其相似的场景中能满血复活。

20世纪50年代,哈尔滨还有很多俄侨,当地人称“白俄”。白俄很多人家住奶黄色砖木结构平房,木栅围起的院子里有花草果树火鸡。有的人把房子出租给中国人赚房租为生。烤面包、腌渍酸黄瓜,喝自酿的饮料“格瓦斯”,夏日夜晚老毛子醉汉倒在路边大睡哈尔滨人已经见惯不怪。中苏友好时代,白俄和红俄的文化艺术在这里没有政治鸿沟。俄罗斯文学、音乐伴随着苏联军事、工程、科技专家,伴随着援建的楼房和工厂,一起走进哈尔滨人的生活,后来两国的关系突然决裂,那些潜藏于民间的习惯和文化影响却无法像水龙头一样,说关就关。

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是俄罗斯太平洋沿岸最大港口城市、俄远东科学中心、俄太平洋舰队的基地、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所在地,在1995年之前这里一直是作为军港而对外封闭的。旅行团队的俄方导游娜塔莎,是俄远东大学的学生,汉语说得不错,23岁的她正是苏联解体后一年出生的新俄罗斯人。

老子说范文2

压力,无时不在,无人不有,而到了现代,这一问题越发严重,看似也越来越难解决。大家普遍以为,要排解压力,首先需要自己调节,要休息好、想得开,甚至还可能需要心理医生的参与,而光是“想得开”三个字,在不少人看来就很不容易做到。

但事实上,老祖宗就给我们留下了排解压力的宝贵财富——哲学。我国的古老哲学,有的看似不合时宜、该抛却,但事实上,许多哲学思想是哲学家人生经验的精华结晶,在人们面对人生问题甚至低潮时,这些哲学经验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

比如道家创始人——老子,其所著《道德经》虽然不是一本养生书,但其中的不少哲理同样可以用在养生上,给人提醒与帮助,让人从一味的快节奏中解脱出来,适当地慢一些,脱离急功近利心态。人们通过了解其思想,也能够去思考一些问题,明白自然与身体的规律,进而善待自己的身体与情绪。

在老子的思想方面,与现代人有关的是关于养生与处世方面的哲学。养生方面,老子主张要寡欲知足、致虚主静、返璞归真。在处世哲学方面,他主张要善柔、慎微、反察。

去甚去奢,知足者富

现代人的物质环境充裕,欲望的追求使人身心疲累。其中,欲望可以有很多种,举凡对事业的欲望、学业知识的欲望、成名的欲望、金钱的欲望、物品的欲望、感情的欲望等,充溢着人的每一天,但对于欲望的追求,会使得人的精神消耗,影响到身体的运作。是以老子主张要保养精神,减少精神上的焦虑、消耗,保全精神是养生的首要工作,其次才是对身体上的保养。

所以他在《道德经》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就是说明声、色、味会让人的感官因为遭受过多刺激而失去作用,沉迷于打猎等会让人心狂野难收,珍贵的宝物会让人行为失控。欲望过多会让人失去理性,沉迷于欲望的追求使心情失去平静。但是,即便沉迷进去,想要的东西,并不见得就能得到,即使得到,还可能在之后想要更多,如此反复,以致陷入无底的黑洞中,迷失了本性而不自知;但如追求不到,又会带来情绪上的失落与不满足,郁郁寡欢,精神上亦不平静。

《道德经》中还提到:“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得到富贵,原以为能够达成心愿,但对这富贵能维持多久,不免又心生忧虑,担心失去的一天;而若是得了富贵而骄纵,又会自己留下把柄,招来祸患。无论是从哪方面来看,这对精神与生命都有所危害,而且无论是对富贵、功名还是爱情的追求莫不如此,很让人矛盾。

当然,老子并不只是提出了问题,也提出了解决方案,比如他指出,“知足者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人的欲望产生于不知足,若贪欲多求,则会处心积虑地想要追求,结果受伤的必然是自己。原本追求欲望是想要求生活更舒适、生活质量得到提升,但是却使得自己不得安宁,精神惶惶不定,也没有心情去享受生活,反而带来更大隐患,这就得不偿失了。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就是说,人要抛弃、除去过分、过多、过大的追求,少些欲望与知足常乐,才能获得精神上的平静,从而达到养生目的。

致虚守静,天下自定

在养生哲学方面,老子讲究致虚守静。人的心里每天充塞着一大堆烦文琐事,老是想着等下会怎么样、等下要做什么,记事簿上也记满行程,让人没有一丝喘息空间,好像不这么做就显不出自己的地位与重要。这样看似忙碌,但精神上其实十分空虚,往往又要借着更多的忙碌去填补。

在老子的思想里,道的最高境界是“虚无”,“无”的作用极大,虽无却有,无为却无不为,是以“虚”、“无”的功用最大。大家一定认为,“虚”、“无”就是没有,既然没有,那还能有什么用处?

所谓“无”,看起来什么都没有,但用处其实不小,关键在于观察的角度。比如空水瓶才能盛水,空房屋才能住人,空箱子才能装物,它们若是实的、满的,至少作为容器装东西这一属性便不再有用。是以正因为“无”,才能显出它的用处来。

人每天朝夕营营,正是由于心内不虚、不无,随时受到物质、欲望、琐事牵绊。是以老子主张要致虚,让心无为、无欲、无智、无身,内心不填塞东西,心里虚空之后,才能容纳更多,否则心中每天充满各种红尘琐事,连思考与体会的空间都没有,就只是每日匆忙、机械地重复而已。

要达到“虚”的境界,要致虚,主要是要“守静”,要“守静”仍然是要去除欲望。老子认为:“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天下万物都是出于虚静而后又归于虚静,但人常会有欲望,会妄动不安定,会想追求、追逐,而这样无法达到虚、静的境界。人这种行为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因为一旦内心充塞欲望,则无法平静,所以主要还是在于去除内心欲望,将心思保持在空明宁静的状态,唯有在心思灵明平静时,才能够看清一些道理,才能明澈如镜,不受蒙蔽。

老子说范文3

关键词:道 气 阴阳 五行

《老子·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前者是世界从何处来的逆时向阐释,后者是世界是怎么来的顺时向描述。这就是老子的世界生成说。

1.道生一,气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说,孔令宏把它叫做宇宙发生论。[1]我认为中国古人对宇宙的看法是:宇宙无起始;宇宙与道是无限的统一,“自古以固存”。因此,把老子的这一假说,叫做世界生成说。老子的这一假说,前贤多在列子阐释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研究和讨论,不断补充和丰富它的内容。

《庄子》中也论说了一、二、三。前贤多爱以庄解老,为什么却多不采用庄子的一、二、三之说解释老子的一、二、三呢?《庄子·齐物论》说:“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能得,而狂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焉,因是已。”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解释了庄子的一、二、三,并评析了《庄子》的这段论说。张远山说:“一与言为‘二’:一,实体一;言,名相‘一’。实体一+名相‘一’=‘二’。 ‘二’与一为‘三’:‘二’( 实体一+名相‘一’)+一(实体一)=‘三’。”辩析如下:“庄子区分实体一、名相‘一’。理由有三:其一,实体一不与天地万物对待,也不与名相‘一’对待;名相‘一’既与实体一对待,又与他人之名相‘一’对待。其二,实体一有真无伪;名相‘一’有真有伪。其三,人难尽知天道,唯有永远超越名相‘一’,方能不断增进对于实体一的认知。《齐物论》‘既已谓之一矣······一与言为二, 二与一为三’,似为戏仿隐斥公孙龙《通辩论》‘谓鸡足一,数足二,二而一故三。’两者之义虽异,均属演绎《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王弼《老子注》:‘已谓之一,岂得无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老子》并未及‘言’,王弼以庄注老,不合老义,颇合庄义。”[2]张远山的评析非常透彻,指出了《庄子》论说的一、二、三,不是对《老子》一、二、三的注释,而是庄子自己对道的看法。王弼在这里以庄注老,是对错了号。《庄子》没有详释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列子,名御寇。是老子弟子关尹的弟子。因此,列子对老子的世界生成说的解释,应是第一权威的解释。《列子·天瑞》说:“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混沦。混沦者,言万物相混沦而未离也。”列子把老子“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的论说,直接解释为“有形者生于无形。”即老子的有、无指有形和无形之物,是以人的经验感知为判断的两大类物质存在形式。这是对老子的“有”、“无”皆是物质的肯定。列子是深刻理解了《老子》原文的本义,肯定了老子没有把他作为本原的道,说成既是物质性的又是非物质性的。王洪图主编《内经》(以下简称王编《内经》)说:“老子说:‘道之为物’,‘有物混成’,道是物质本原的物质世界存在自身。又说:‘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道生之,德畜之······是谓玄德。’道又是非物质的精神本原和存在,并具有人格伦理的属性。”[3]老子说他的道是混成之物。是什么混成的呢?没有人深究。于是把道说成“物”又说成“无”。显然,这是没有弄清原文本义的评说。《列子》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阐释为道生万物前事物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很明显,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不单是表时间的概念,而是以气、形、质“出现”为参照的时、空、物三元合一的概念。由此可知,老子的一、二、三既是指事物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同时也代指具体的事物。“太易者,未见气也。”太易时是“无”、“有”混成之物充盈的空间,混成之物就人的感觉而言是“恍惚”。“有”也不能感知。因此,“有”不叫气这一名称。这就是“未见气也”的含义。当道一分为二,“有”从与“无”“混成”的状态中分出,这是气可见的开始。气的命名也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这就是“太初者,气之始也”的含义。气是“有”,也就是人的感觉经验可以感知的物。它就必然是有形、有质的。《庄子·徐无鬼》说:“以阳召阳,以阴召阴。”《淮南子·览冥训》说:“阴阳同气相动也。”《吕氏春秋·应同》说:“类固(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气在运动中因“同类相应”而由无序走向有序。在体“形”上相同的气不断集聚,即从元气中分出。这就是“太始者,形之始也” 的含义。以体“形”相同集聚的气,在进一步的发展中,以体“质”的不同又分开重新集聚。这就是“太素者,质之始也”的含义。“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混沦。混沦者,言万物相混沦而未离也。”道生一,气。一生二,形。二生三,质。道生一、二、三的过程结束后,生成和构成万物的材料、条件初始具备,混在一起,但还没有分别生成(构成)具体的万物。因此,空间中是一片混沦的状态。混沦,自然是人能够感知的混沌状态;与感觉“恍惚”的状态有别。《老子》中作为特殊的专有概念的“有”,经列子阐释为气后概念清晰,就是指气物质。

列子把“道生一”的“一”解释为气,这在后世几乎没见有异议。《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故万物一也。······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张远山认为,这段文字中的“故万物一也”的“一”,应解为齐一。即万物皆因气聚而生,因气散而亡。而“通天下一气耳”的“一”,是老子“道生一”的“一”。[4]我完全认同张氏的这一解释。“通天下一气耳”的句读应是:通天下“一”,气耳。因为按照古人的语法习惯,如果要表达的意思是仅此一个气,它的正确表述就应该是“通天下,气耳”。庄子在这段话中,明确表达了“一”气是生成、构成万物的基本物质的观点。《庄子》肯定了列子对“道生一”的阐释。后世把“道生一”的这个“一”气,叫做元气。

2. 一生二,阴阳二气 “道生一”即道生气。无论是列子的阐释,庄子的阐释,以及后世的诸多学者的阐释皆对此作出了肯定。那么,“一生二”的“二”,具体又是指什么呢?

历代皆把这个“二”解释为两仪或阴阳,几乎没见有异议。《吕氏春秋·大乐》中说:“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两仪,相匹配的两个对立面,亦称两端,亦代指阴阳。但这里的两仪、阴体所指亦有两说。一说两仪即阴阳,指阴阳二气。一说两仪指天地,阴阳指阴阳二气。《庄子·田子方》说:“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这里的阴阳是指气毫无疑问。但阴阳二气“出乎天”、“发于地”之说,可以理解为天地早于阴阳二气出现;以庄解老的可据此把“二”释为天地。隋·杨上善说:“道生一,谓之朴也。一分为二,谓天地也” (《黄帝内经》卷19《太素·知针石篇》) [5]。朴:未经加工的木材。《老子·二十八章》说:“朴散则为器。”老子的“朴”,意为构成万物的材料。可理解为气的别称。杨上善对“道生一”的理解与列子没有什么不同。但却把“二”也是释为天地的。老子的“二”指天地还是阴阳二气,因此而变得扑朔迷离,至今未有统一说法。其实,按照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解释来看,一、二、三为“有”,是同一事物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因此,把“二”释为天地绝对不是老子的本意。“一”是气,“二”也只能是气。但这明显的错误为什么未遭到非议,反而作为一说被后世引用呢?“二”是指天地还是指阴阳二气的争议,牵涉到关于世界生成顺序的解释。宋·朱熹欲图调和二说的矛盾,在论说他猜想的天地生成机理中,就这一问题给出了如下解答。朱熹说:“天地间,一气而已,分而为二,则为阴阳。”(《易学启蒙》)[6]天地开辟之前是 “浑沦未判,阴阳之气混合幽暗。及其既分,中间放得宽阔光明,而两仪始立。”[7]混沌的宇宙在气分阴阳之后开始有了光亮。阴阳二气区分的同时,也生成了天地。这里的两仪,意为天地。“天地初间,只是阴阳之气。只一个气运行,磨来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许多渣滓,里面无处出,便结成个地在中央。气之清者便为天,为日月,为星辰,只在外常周环运转,地便在中央不动,不是在下。清刚者为天,重浊者为地。天运不息,昼夜辗转,故地榷在中间。使天有一息之停,则地须陷下。惟天运转之急,故凝结得许多渣滓在中间。地者,气之渣滓也,所以道‘清轻者为天,重浊者为地。’”[8]朱熹的表述是清楚的:阴阳二气和天地是“一个气”在运动中同时产生的两个结果。把“二”释为天地未遭到非议的原因是:就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时间顺序作出描述的本源论而言,天地排在“一”后不为重大错误。我认为,理论要求严谨,阐释不能违背原著本义。朱熹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天下万物”固然是在天地生成后始生,但天地本身亦属于可见的万物,同样是由阴阳二气生成。何谓“气之渣滓”?“渣滓”如果是可见之物,同样是由阴阳二气交变生成。因此,“二”只能是指阴阳二气。《列子》“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混沦。混沦者,言万物相混沦而未离也。”“二生三”结束后是“混沦”,天地尚未生出。列子认为,“三生万物”的万物中是包括了天地的。“二”指天地的说法,只会造成对老子世界生成说理解上的混乱。王编《内经》说:“老子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其生化的顺序是道生天地,天地生气,气生万物。黄老之学则相反,以气为天地万物的本原,其逻辑顺序是气(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9]王编《内经》此说,就是采用了把“二”释为天地的说法,来解释“道生一”的。老子的世界生成顺序是道生气,气生天地万物。这应该没有疑义。列子论说的形、质指气的形、质,也应该是没有疑义。

对“一”和“二”之间的关系,宋·张载说:“二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二之用息。”“不有二则无一。”(《正蒙·太和》)二之用,即阴阳生化万物的作用。朱熹说:“一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且如一阴一阳,始能化生万物。”(《朱子语类》卷98)[10]将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泉源归结为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是中国古代哲人的一个深刻见解。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不能追溯到比对这个相互作用的认识更远的地方,因为正是在它背后没有什么要认识的了。”[11]既然肯定了“道生一”的“一”是气,肯定了“不有二则无一”,肯定了“一不能化,惟两而后能化”,肯定了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泉源是阴阳的对立统一、相互作用,那么,“一生二”的“二”,就只能是指的阴阳二气。

3.“二生三”,五行之气 “二生三”的“三”,在老子那里究竟具体指什么,可说是一个千古之谜。如果说,把“一”释为气,“二”释为阴阳二气,在《老子》中有紧接“三生万物”句后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论说提供消息,从而据此推论出“有”实际上是气,因而“一”指气,“二”指阴阳二气的话;那么,“三”具体指什么气,则完全是后世在肯定了“一”、“二”的基础上作出的进一步推论与猜测。对“三”的解释,《列子》说:“太素者,质之始也。”明确了“三“是指气在“质”上作出的区分。朱熹是怎么解释“三”的呢?他说:“数只有二,只有《易》是。老氏言‘三’,亦是二。共生三,‘三’其子也。‘三生万物’,则自此无穷矣。”[12]仅凭这段文字,不能知道朱熹认为“三”指什么。但把他的相关论说联系起来分析,就明白了他对“三”的见解。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气,迤逦分做两个气,里面动底(的)是阳,静底(的)是阴,又分做五气(五行),又散为万物。”[13]朱熹实际上确认,“二”指阴阳二气,“三”指五行之气。五行与阴阳的区别是什么呢?朱熹说:“阴阳是气(形),五行是质。有这质,所以作得物事出来。”(《朱子语类》卷1)[14]“阴阳五行为太极(气)之体······此体字是体质。”(《朱子语类》卷36)[15]朱熹认为,阴阳是气的形,同时也是气的质。阴阳属性和五行属性是气的体质的两个方面。这无疑是根据列子的形、质说,解释阴阳与五行的。朱熹这里所说的“阴阳是气”的“气”字,很可能是“形”字之误。以朱熹这样的大儒来说,不可能在论说阴阳与五行的区别时犯这样低级的错误,极有可能是转抄或者刊印之误。把以上说法合看,就不难明白朱熹的见解了。原来,朱熹是用两分法分析老子的一、二、三。所以他说,《周易》里只有“二”这个数,即阴阳二爻。只有《周易》正确。用两分法分析老子的一、二、三。道分出了气,此一分为二;气分出了阴阳,此又“一分为二”; 阴阳分出了五行,此也是一分为二。因此说“老氏言三,亦是二”。三次一分为二,“二生三”分出的“三”是谁之子呢?五行是气,因此这个“三”仍然是道之子。这就是“共生三,‘三’其子也”表达的意思。朱熹的理解是对的,但他没有认识到一分为二本来就是老子的观点,而把它看成是《易传》才有了的认识。朱熹之所以未能认识到,老子正是通过本原说和生成说来表达合二为一和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是因为他没有深究“有物混成”的道,是由什么物“混成”。朱熹“五行是质”的肯定,应该说是明确了五行的元素概念。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也就是五气,分别指五种不同的元素。

在中国古代的世界生成说中,五行指五种不同元素的气,是直接构成万物的材料,应该说是非常明确的。《国语·郑语》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之,以成百物。”这里的金、木、水、火、土所指,很明显并非指具有固定形态的物,而是朦胧的元素概念。这是见之文字,时间最早的五行构成万物说。王编《内经》说: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企图以具体的东西说明世界万物的构成和本原。·····然而以具有固定形态的东西解释世界万物的本原,在理论上存在着难以越逾的鸿沟。”[16]笔者认为这是明显的误解。从人的思维来讲,具体的具有固定形态的东西怎么能够“杂”以成百物?古代哲人也应该有这样的认识。王编《内经》说:“无论是用五种事物还是二种‘元素’作为世界的本原都有局限性,很难说明有限的东西如何能够成为万物的本原。”[17]这是没有认识到五行是指五种不同元素的气的评说。《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这里的太虚化元,是“道生一”的简释。五运,也就是五行。五行的出现是“万物资始”。即构成万物的资料出现的开始。金、木、水、火、土五行指构成万物的五种不同元素的气,这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

4. 三才与阴阳五行 唐·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说:“道本包于元气,元气分为二仪,二仪分为三才,三才分为五行,五行化生万物”[18]杜光庭是道教人物。他的这段话应看成是对“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阐释。“道本包于元气”一说,这是把道中的“有”直接阐释为气。按照杜光庭解说的次序,“元气分为二仪”也就是“道生一”了。“二仪分为三才”也就是“一生二”了。“三才分为五行”,自然是“二生三”。 这与列子的阐释大相径庭。杜光庭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阐释呢?

杜光庭的阐释也是有来历的。

《庄子·大宗师》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认为:道是真实可信的。未有天地之前,自古以来就存在。但它无影无形,可以心传而又不能实授,可以领悟而又不能看见。那么,对这个“无为无形”的道,怎么才能认识它呢?《庄子·缮性》说:“道,理也。”《庄子·秋水》说:“知道者必达于理。”庄子认为,道的实体,人不可能尽知。人所讨论的,只是它的名相。名相不是实体,人所讨论的名相,只是一个“理”。为此,庄子提出了,从事物发生发展的“理”,去研究和认识道。《易·系辞》的作者根据老子对道、器关系的论说和庄子“道,理也”的看法,作出了道、器观念的哲理抽象:“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上是道,也就是理。因为它是不能感知认识的,是理性的推理和逻辑去研究的东西和得到的认识。形下是器,是可以感知的有形的具体事物。形上和形下的关系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形上形下是以列子的道、气、形、质的“形”作划分的。形上的气属于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也就成立了。阴阳作为万事万物的普遍属性,作为事物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作为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也因此而得以确立。阴阳辩证法的出现,克服了无、有不能代表万事万物两个方面的缺陷。《内经》肯定了《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说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杜光庭的“道本包于元气”一说,就是根据《易·系辞》的形上形下论说而来的。

杜光庭解释了形而上、形而下。他说:形而上者道之本,······形而下者道之用,······显道之用以形于物,物秉有质,故谓之器。器者,有形之类也。······形虽处道、器两畔之际,形在器上,不在道也。”[19]杜光庭依据“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作出了“道本包含元气”的论说。形而上、形而下这对范畴主要用于本体论。杜光庭把它用于本源论,在这里就明显出了错。“道本包含元气,元气分为二仪”说,省略了道一分为二,“有”分出后叫气这一程序。一、二、三所指具体之物,也就与列子的阐释大相径庭了。

杜光庭的阐释中出现了一个三才。“三才”指什么呢?有人说三才指天、地、人。《幼学故事》开首就说到了“天地与人,谓之三才”。查《辞海》亦说三才指天、地、人。但杜光庭这里说的三才,肯定不是指天、地、人。从杜光庭论说的三才与五行的关系来看,可以确定三才指气。《辞海》有“才,通材”之释。三才的“才”,意为材料。《后汉书·马融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李贤注:“五才,金、木、水、火、土也。”五行之气又叫五才。五才和三才,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说到的“其生五,其气三”。这个“三”前贤解释得非常清楚,指阴阳之气各分为三,即三阴三阳六气。阴阳衍化为三之说是从《易·系辞》中脱落出来的。《易·系辞》比《老子》晚出。《易》学是独立于儒、道之外的一个学术体系。儒、道都从《易》学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道家、道教的《老》学与《易》学结合的本源论,使“三才”必须在《老子》的一、二、三中有一个归宿。于是就有了杜光庭的阐释。三才、五才之称,说明二者皆是直接构成万物的材料。因此,杜光庭的“三才分为五行”的说法是错误的。但如果据阴阳衍化为三的理论,而把三才解释为老子“二生三”的“三”,则没有什么不对。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明白三才与五才这二者之间的关系。

《内经》中有三阴三阳和五行的匹配:一阴(厥阴)配木,二阴(少阴)配君火,三阴(太阴)配土;一阳(少阳)配相火,二阳(阳明)配金,三阳(太阳)配水。由于三阴三阳是六数,所以五行的火有了君火相火之区分。原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的“其生五,其气三”,是二者为同一事物的解释。其意思是说,阴阳二气生成了五行,这五行就是三阴三阳之气。三阴三阳和五行就同一个气而言,各是指气的哪一方面呢?朱熹对阴阳和五行的解释是:“阴阳五行为太极(气)之体······这体字是体质。”三阴三阳和五行皆指气的体质。因此,三阴三阳可以理解为,由于构成气的精在比重上有所不同,因而有了气在阴阳属性上轻、中、重程度不同的区分。五行可以理解为,由于构成气的精在数量上有所不同,因而有了气在元素属性上具体特征不同的区分。由此可见,三阴三阳与五行是质的两个方面。二者合看,气的“质”就有了圆满的说明。

《老子》中没有说到三阴三阳。给事物作出人为规定——一分为三、一分为五——以此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依据,是中国古人的创造。根据老子生成说的三段式,很容易导出阴阳衍化为三的理论。因此,把三阴三阳和五行都看成“三”,也许是最好的阐释。

5.具体事物与发展阶段论的统一 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阐释为道由无、有混成之物,发展到具备生成万物的条件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这是不是《老子》原文的本义?从《庄子·天运》记载孔子向老子请教阴阳数度的事迹一事看,老子对阴阳数度是深有研究的。何谓数度之学?王夫子《庄子解》卷三十三王敔增注引方以智曰:“盖‘数’自有‘度’,因而制之,秩序变化,尽于河图、洛书矣。故曰‘数’为藏本末之端几,而‘数’中之‘度’,乃统本末之适节也,道之度也”,[20]从上述这段话中,我理解所谓数度之学,就是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数量与规模程度的关系、量变和质变关系的一门学说。老子作为一个深谙阴阳数度的哲学大师来说,在本源论中采用数度之学的表述方法是顺理成章的事。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表述的应该是:道由“无”、“有”混成之物,发展到具备生成万物的条件(规模程度)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一、二、三“数”中含“度”,“度”是事物发生变化的转折点。那么,把一、二、三具体所指之物阐释为气、阴阳二气、五行之气,这是否符合原文的本义呢?我的看法是,这一阐释,极有可能就是老子所表达的意思;或者说,这样的阐释,至少不悖《老子》原文的本义。

气和阴阳的概念,是早于道的两个概念。周朝史官伯阳父说:“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周语·国语上》)这里的阴阳,明确了是指阴气和阳气。老子在“三生万物”后是论说到气和阴阳的。《国语·郑语》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之,以成百物。”这里的故先王,当是指周文王。这说明五种元素构成万物说也早于老子。《老子·十二章》中提到了五色、五音、五味的概念,难道老子就没有对气一分为五的观点?换句话说,在老子时代,气、阴气阳气、五行之气,极有可能已经成为人们熟知的概念;阴阳二气交变,五行生成、构成万物只是一个常识问题。《列子》“气之始也······形之始也······质之始也”论说的气、形、质,明显是指气的分类。因此,气、阴阳、五行作为三个阶段转折点“度”的标识,极有可能就是老子的本意。这一认识,前贤本来是论说了的。但因为《老子》中没有对一、二、三的解释和说明,即没有直接证据,因此未能引起现、当代人的注意。从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冯友兰认为:“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里说的有三种气:冲气、阴气、阳气。我认为所谓冲气就是一,阴阳是二,三在先秦是多数的意思。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那么冲气究竟是哪一种气呢?照后来《淮南子》所讲的宇宙发生的顺序说,在还没有天地的时候,有一种混沌未分的气,后来这种气起了分化,轻轻的气上浮为天,重浊的气下沉为地,这就是天地之始。轻轻的气就是阳气,重浊的气就是阴气。在阴阳二气开始分化而还没有完全分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中的气就叫做冲气。‘冲’是道的一种性质,‘道冲而用之或不盈’(第四章)。这种尚未完全分化的气,与道差不多,所以叫冲气。也叫做一。”(《老子哲学讨论集》)[21]我认为冯老的说法有误。1:冲气是“一”,是“尚未完全分化的气”。这与万物生成后,“冲气以为和”的论说相抵牾。2:阴阳是二,三释为“多”,“二生三就是说,有了阴阳,很多的东西就生出来了”。这也就是说,万物是“三”。这与“三生万物”的论说相抵牾。

老子的“一”指气,“二”指阴阳二气,在现、当代很多学者的研究中,是得出了这一结论的。但对于老子的“三”,却少见有学者把它理解为指五行,并且把五行与万物构成说相联系。换句话说,没有认识到五行同时指具体的五种不同元素的气,而只是从抽象的角度去认识它、研究它。这是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的一个忽略。在中国古代的世界生成说中,阴阳和五行皆指气是明确的。从人的思维来讲,五行若非指气,金、木、水、火、土怎么能“行”?未能认识到阴阳、五行在古代世界生成说中皆指气,这是难以解释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何以能够水融的原因。王编《内经》说:“战国末的邹衍将阴阳和五行完全融合起来,······邹衍怎样把阴阳和五行两个不同派别的哲学思想结合起来?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因为没有著作流传下来,一直是一个谜。”[22]这谜底,难道不就是邹衍把阴阳和五行都看成是气吗? 近人刘长林认识到了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以气的理论为基础。他认为:“五行是在阴阳的基础上衍化而来的。宇宙的本源是气,由气分化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的交替作用形成世界万物及其五行规律。”[23]可惜的是,刘长林未有进一步揭开罩在五行头上的面纱,看清五行与阴阳一样,也是指气。而仅仅把五行看成是规律。因不明五行同时指气,王编《内经》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的内容涉及阴阳和五行两个方面,为什么却以“阴阳应象”名篇的解释,也就只能从规律上着眼。王编《内经》说:“在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时,阴有普遍性,而五行具有特殊性;阴阳可以概括五行,而五行通过反馈机制显现阴阳的相互作用。这就是把研究阴阳五行的学派称为阴阳家,把《内经》讨论阴阳五行的篇章冠以‘阴阳应象’的理由。”[24]我认为,未能从阴阳五行的本义上进行的阐释,不是《内经》作者的本意。前贤是以古代世界生成说中阴阳五行的本义来解释“阴阳应象”篇名的。如马莳的解释是:“自太极分而为阴阳,阴阳分而为五行,故五行——阴阳,阴阳——太极。则是阴阳者,所以代太极而总五行者也。”(《素问注证发微·卷一》)太极就是气,一个“分”字,把阴阳五行皆为气说的明明白白。“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阴阳是气的大的分类,五行包含于阴阳之中,所以由阴阳“代太极而总五行”。这才是《素问》作者以“阴阳应象”名篇,论说内容涉及阴阳五行两个方面的理由。而阴阳应象的理论,也显然是继承邹衍的阴阳消息之说而来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说:“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在天,叫三阴三阳;在地,叫木火土金水五行。三阴三阳和五行为同一事物的两个称谓。三阴三阳之气在自然界的运动,产生了四季气候和寒暑燥湿风火的变化。五行之气在物体内的交变,产生了生命自然的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死)的规律。作为自然规律的阴阳和五行,是以物质性的气的运动而产生的。抛开阴阳五行作为物质性的气的概念,阴阳规律和五行规律就失去了产生它的根基。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说,是具体事物与发展阶段论的统一。老子通过世界生成顺序假说,阐述了一分为二和事物发展阶段论。

6.小结 《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说,是对世界生成顺序的一个假说。这段话具体怎么解释,历来众说纷纭。我把作为本原的“道”解释为“无”、“有”混成之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生”字解释为分;“一”、“二”、“三”具体所指,分别解释为气、阴阳二气、五行之气。道分出气,气分出阴阳、阴阳分出五行,这是道由混成之物向产生万物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这段话是具体事物与发展阶段论的统一。老子用这一假说,阐述了一分为二和事物发展阶段论。

《老子》中的这段文字,是研究老子学说需要弄清其本义的一段十分重要的文字。我希望拙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注:

[1]见孔令宏,宋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2]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P: 79。

[3]王洪图主编《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51页。

[4]张远山,庄子复原本注译。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年8月第一版。P: 389。

[5]转引自孔令宏,宋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10

[6]转引自孔令宏,宋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21

[7]转引自孔令宏,宋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42

[8]转引自孔令宏,宋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11-512

[9]王洪图主编《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254页。

[10]转引自孔令宏,宋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11-512

[1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第1版P:209。

[12]转引自孔令宏,宋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12

[13]转引自孔令宏,宋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22

[14]转引自孔令宏,宋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22

[15]转引自孔令宏,宋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23

[16]王编《内经》说:“中国古代哲学家曾经‘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之,以成百物’(《国语·郑语》),而古希腊哲学家认为是水、火或空气构成万物,他们都企图以具体的东西说明世界万物的构成和本原。······然而以具有固定形态的东西解释世界万物的本原,在理论上存在着难以越逾的鸿沟。”见王洪图主编:《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 P:296

[17]王洪图主编:《内经》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P:251。

[18]转引自孔令宏,宋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456注:

[19]转引自孔令宏.宋学与道家、道教。中华书局2006.8. P:524-525

[20]转引自王洪图主编:《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P:257。

[21]转引自王小梅 李芳芳《道德经》一读就懂。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P:106

[22]见王洪图主编:《内经》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第1版P:273。

老子说范文4

老伯的选择应受到尊重

魏劲松(男,34岁,公司职员)

在我国传统的观念中,爱情与生育是年轻人的事情,如果老年人一旦有这样的想法,就会被扣上“老不正经”、“晚节不保”等罪名,甚至遭到指责与白眼。尽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开放,传统观念逐步淡化,但是在我们的周围仍有许多老年人屈于社会、子女等多方的压力,不敢畅所欲言、圆其所梦。而这位老伯敢于冲破传统世俗观念和束缚羁绊,直面人生,热爱生活、寻求爱情和幸福,那份胆量十分可贺、可敬。他之所以在当下提出,正是投射了其对目前社会宽容度和接受能力的期待。

其实,在我们的社会中已不乏“代际婚姻”的先例。如大画家齐白石先生就曾耄耋之年得子、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82岁迎娶28岁女子为妻,人们为什么给予他们认可,就因为他们是名人吗。我认为在情感的选择中每个人的权利都是平等的。老伯的行为只要是在合法的前提下,就属于个人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范畴,理应受到社会的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应该越来越提倡对个人愿望的尊重。

对应征者进一言

严琳琳(女,26岁,在读硕士生)

婚姻作为一种生活实体,可以概括为“持续的性关系+共同生活”,这其中包括了经济的、情感的和潜在的生育等内容。人们总是按照个人的意愿,试图把爱情、性生活、协作的共同活动和经济活动、生命的繁衍等一系列有价值的事物协调起来,容纳到婚姻之内。随着社会越来越开放,家庭的功能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生育不再是婚姻中的重要目标,许多高收入人群选择丁克家庭(不生育的婚姻)。在这种大趋势下,这个婚姻却固执的以“生男孩”为最重要的功能就颇受争议。婚姻应该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上,而这位老人对应征的女子是否有爱情就很值得思考。老人的第三次婚姻不就是因为女方无生育能力而结束了吗。如果不存在爱情,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说这个所谓的“婚姻”其实称不上纯粹的婚姻。二者在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不是一般的“夫妻”角色,更像是“老板与雇员”的关系。应征的女子在这个婚姻中可以说沦为生育的工具,在宣扬女子解放的今天,这是一种与时代不符的倒退。因此我特别想对应征者进一言,要珍惜与善待自己的爱情,只有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才有幸福可言。目前我们的生育技术还没有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如果只图一时的新鲜感,走进一个以生男孩为目的的婚姻,一旦天不遂人愿,其结果会是很可悲的。

婚姻重情感 生育当理智

李合(男,50岁,机关干部)

看了报道后我感觉老人其实是想做两件事,一是结婚,二是生子。这两件事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中最大的差别是一个男人所承担责任的不同。婚姻是两个有行为能力人的双向选择,主要承担的是情感、道德等方面的责任,所以不论双方在年龄、收入、家庭背景等存在多大差异,只要两心相许、两情相悦,我们就要给予支持与祝福。

但是,生育是要承担起对一个无行为能力、甚至无生存能力人抚育、培养的责任,因此作为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就该“三思”而行了。一是抚育孩子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据报载老翁月薪只有600余元,在沈阳这样的大都市只够维持自己生活,有限资金能担负起育儿的责任吗?二是这个责任要持续近20年之久,老人已经七十有二,还有精力与体力完成这个责任吗?三是老人的心愿是生儿子,时下我国相关规定严禁做性别选择,假如老翁婚后生的不是儿郎而是千金,岂不更令老翁失望吗?

我认为人们在决定婚姻中要更多地注重情感,而在生育问题上要进行更多的理性思考。

一切要依法行事

郭信(省人口计生委政策法规处干部)

近来常有群众来电话询问沈阳七十二岁老翁征婚欲生子问题是否符合生育政策问题,因此想借贵刊一角给予解答如下:

《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十九条第一项规定:“再婚一方已有两个子女,且均为合法生育或收养,另一方未生育或者收养子女的,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如老翁原有的两个子女是合法生育或者收养的,再与一未生育或者未收养子女的女子再婚,按政策可以再生育一子女。

但是《辽宁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是规范我省生育秩序的主法,为了保持我省人口再生产可持续性发展,创造良好、和谐的人口环境,我省还围绕《条例》相关内容制定了一些具体的规定,也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也必须坚决予以遵守。因此老翁如生育提醒他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为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势头,我省于1999年公布施行了《辽宁省禁止选择胎儿性别终止妊娠规定》,其中第五条规定:“除医学上确有需要外,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采用技术手段鉴定胎儿性别。”生男生女非个人意愿,只能顺其自然,进行胎儿性别鉴定的行为是违法的,因此提醒老翁注意,不能盼子心切,违反法律规定。

二、我国计划生育的政策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出生人口质量。”为此各级计划生育部门实施了“出生缺陷干预工程”,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引导育龄人群适龄生育。所以建议找一些医学专家和社会学专家进行咨询,做好充分的心理和生理准备,才能行事。

老年生育需慎之又慎

李湛民(博士中华中医药全国男科专业委员会理事)

老年人想组合新家庭并圆一个生育儿子的愿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一个男性科医生我还是想提醒老人,老年生育应当慎之又慎的。因为大量的研究资料表明,与男子生殖能力关系最为密切的组织,在30岁后随着激素分泌的变化就逐渐有退行趋势,并随年龄增长而加重。主要表现为曲细精管基底膜增厚,生精上皮变薄,各级生精细胞减少,活动力降低,死增多,体积逐渐变小、硬度降低等。40岁以后的男子生育能力继续下降,但并不明显。一般来说,自55岁后生育能力才有明显减弱,中死精和畸形明显增多;自70岁以后,萎缩明显,生成更少甚至停止。应当注意的是随着年龄的加大,的畸形率在明显提高,生育畸形胎儿的几率也越来越高。因此从生殖医学的优生理论来看,老年生育是不被提倡的。

当然这些变化的个体差异相当大,从生育能力的衰退至消失并无明显的年龄界线。我国古今均有60岁以上的男性老年得子的记载,临床中我也见到未满50岁即丧失生育能力者。不过,生殖是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影响生育的因素除了年龄外还有环境、内分泌、免疫、感染等,但对于老年人来说,年龄是最重要的因素。从生殖医学的角度出发,在决定生育前应当做个全面的生育检查,包括常规、抗抗体、激素等检测,可以明确知道自己的生育水平。如果有指标差异,应当及早就诊治疗。

最好不让未来“主角”出现

林丽妍(社会学学者)

老子说范文5

关键词:大学英语;孔子与老子;中西合璧

一、西风东渐致邯郸学步

我国大学本科的学生都会受到至少两年的大学英语教育。他们除了学到英语,还受到英语国家的文化与价值观的影响。但从整个社会风气看,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一些大学生不但没有表现出西方优秀品德的一面(如诚实、勤奋、守法、自立、礼让等),还把中华民族本身的传统美德弃之于不顾。在海外备受推崇的孔子、老子学说终于引起国人的关注,希望中国人数千年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支柱能够抵制日趋逾重的功利风气。据《新京报》报道,去年年初在天安门广场(后迁入历史博物馆)亮相的9.5米高孔子像引发外国媒体高度关注。英国《独立报》文章称:“这座雕像标志着这位学者、思想家以及教育家在中国的高调复兴。”该报记者认为,随着中国快速进入物质社会,中国的领导层日益担心:一些传统的儒家价值观,诸如荣誉、尊严等,正被自利、拜金等价值观所侵蚀……加拿大《环球邮报》援引学者丹尼尔·贝尔的分析称,“人们越来越呼唤社会责任感,同时,他们也日益感觉到某种道德的空白”。布鲁金斯学会一名中国问题专家对一家美国媒体称,中国已经意识到某种社会价值体系的缺失,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新的体系……它要求中国人言行更为适当、勿得势气盛、更不要倾向于暴力”。而此前英国路透社在分析中国2011年百万报考公务员(最热职位竞争创下4961:1的记录)现象时称,在对“稳定”的追求之外,权力现在也成青年人热衷“考碗”的重要原因。尽管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大国,私人投资创造了很多的就业机会,但在这个国家中,权力和地位的光环仍令政府职位深深吸引着很多人,包括一流大学毕业生。(据《法制晚报》2011年10月28日)

外国人对我们的分析入木三分。人们越来越感叹:如今很多的大学生表现出个性解放、超级自我、功利心重、对人冷漠倾向。刚过去的一年发生了令国人深思的大学生案例:一名大三学生在驾车撞伤人后竟手刃伤者致死,只为怕其纠缠讨要补偿;复旦大学的学生违规登黄山被救后竟对舍己救人的警察表现出令人发指的冷漠。难怪曾有国家领导人提出要“以德治国”,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更早就指出:“最大的失误是教育”。

笔者曾被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师林徽因及著名学者钱钟书的言行所感动。前者在抗日战争艰苦的避难岁月中拒不应邀去美国治病而要与国人共患难(这无疑导致她英年早逝)并准备一旦后方也失陷将蹈江殉国(如屈原所做);而后者在改革开放之初他人对其提钱时笑谈:我都姓了一辈子钱了,还要钱做什么(如孔子训富贵如浮云)?这两位是中国优秀的知识分子代表,学贯中西,报效祖国高风亮节令人动容。

然而他们的言行在当今的年青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难怪不久前热映的陈凯歌影片《赵氏孤儿》要从根本上颠覆原剧的主导思想。陈凯歌留学美国,对中国传统文化也很有研究,但他以为程婴舍弃自己儿子的做法不能为今日百姓所接受(以西人之目光,《史记》或元剧中献子救人的行为都是不人道的),故改为程妻害人不利己,程婴阴差阳错被逼成了仁义之士。其实西学与国学皆凝聚了各民族的千年智慧与美德,哪一种学到家皆可成完人。问题是:被“”破坏的传统美德一下子被扑面而来的西方花花世界所取代,大多数人趋利趋易,不见本质,结果只学得眼前肤浅的过洋节、性解放、金钱就是一切,等等,忘记了自己本属于一个连西方人也研究学习的古老而优秀的文化国度之一员。不言而喻,多年的应试教育所获得的学识自然比不上母语文化的自幼熏陶。而大多学生一入大学就放松放纵,少有刻意修养提高自己的动机与使命感。中国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需要一代一代人的传承,我们能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为这一宏愿做出实际行动呢?笔者以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孔子与老子等学说的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结合上,第一,在英语水平提升方面可收立竿见影之效;第二,为国民素质之提高将惠及后代。

二、中西合璧可致和谐发展

要做到如林徽因、钱钟书等人那样学贯中西是不容易的:家学渊源、良好的名校教育、个人的钻研并且一定要留洋。但做到粗浅的学贯中西还是有条件的:从幼儿园到大学,我们的优秀青年通过课堂学习可对中华精粹有大概的印象。在大学的前两年学习中,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接触精心编撰出来的大学英语教材,虽然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课时较少。而英语专业与涉外专业的学生则有至少每周6课时的英语精读课。优秀的大学英语精读课教材不但承担着语言的学习与提高之责任,还应在内容上重视它们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重视其思想上的潜移默化作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杨利民自言“我们在选择这些课文时尽量做到总体上比较全面地介绍西方文化,尽量结合新世纪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当今社会的各种热点,力求通过这些教材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知识和技能,同时激发他们的心智,开阔他们的视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分析批判的能力、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理性思维的习惯。”

西方优秀的文化、价值观通过这样的优秀教材对我们的学生应有或多或少的影响。以当今青年的开放与聪敏,大部分学生(优秀的少数以及一般水平的大多数)能够接受或欣赏透过大学英语教材所传达的人类应共有的美德、价值观等。以笔者任教的涉外专业学生的英语精读课最近一次期末考试作文的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少数不爱学英语且基础很差的学生除外)取得相对理想的分数(两个班58人中35人得第一等成绩14-15分,占60%)超出笔者预期。教师不能放弃优秀的历史文化对青年学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即所谓教书育人。

作文题目采编自第8课“We’re Only Human”(我们只不过是人类)作文标题是:“Would You Pursue Pleasure or Happiness?”(你是追求快乐还是幸福?)3个小提纲为:Which one is worthwhile? 那个更值得追求?/ Do you admire character, courage and conscience? 你仰慕好品德、勇气和良知吗?/ Do you have to justify your egoism? 你不得不为自己的自我辩护吗?以两个学生的作文为例,一个记忆力超群或是复习到位的学生大量采用了第8课课文的内容,几近完美地阐述了自己对这三个小题目的积极正面的看法;另一学生几乎没有引用课文,但她结合现实,列举了大把花钱、闲混或者吸烟、酗酒、吸食这样的快乐,又举出比尔·盖茨及其孩子追求幸福并显示其好品德、勇气及良知的例子。关于“自我”的观点,她除了与大家有共同的看法:自我太过会危害他人及社会,还说出唯一的看法:自我主义者看不到自己的缺点错误。

以上两个例子表明好教材的渗透力与大部分学生的可塑性。如果我们双管齐下,以中国传统精神在大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影响(策划得当使之与英语教学相辅相成),则可收亡羊补牢、一箭双雕之效果。

三、大学英语课堂之实践探索

亡羊补牢、一箭双雕的具体效果应是:在大学英语课堂上通过将中国文化之精华渗透给学生以弥补他们在中小学时被应试教育所造成的文化遗漏。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将中国圣贤之精辟语录的英译版教授给学生,无疑是对他们英语学习的莫大裨益。

具体操作的两个方式:常规渗透与重点对比。

常规渗透的做法:6课时以上的英语精读课可在每课之后在课件上打一段孔子或老子等名言的中英文,可要求学生背诵,也可让学生以此为题写作为作业。例如The Master said,“It is these things that cause me concern: failure to cultivate virtue, failure to go more deeply into what I have learned, inability, when I am told what is right, to go over where it is, and inability to reform myself when I have defects.”(刘殿爵译)再看一下英国人A·Waley 的译文:“The Master said, the thought that ‘I have left my moral power untended, my learning unperfected, that I have heard of righteous men, but been unable to go to them; have heard of evil men, but been unable to reform them’——it is these thoughts that disquiet me.”(《论语》述而篇第七之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而非英语或涉外英语专业的英语课堂时间较少,可给学生较短的语录英文,即使不能背诵或写作文,作为欣赏资料也很有裨益。例如The Master said,“Unbending strength, resoluteness, simplicity and slowness of speech are close to benevolence.”(《论语》子路篇第十三之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重点对比:以《现代大学英语》第三册为例,在讲到第8课《我们只是人类》时,可将孔子对“仁、义、礼、智、信”的观点与作者人类应高于其他动物的思想相比较,如Zi-lu asked about the complete man. The Master said,“A man as wise as Zang Wu-zhong, as free from desire as Meng Gong-chuo, as courageous as Zhuang-zi of Bian and as accomplished as Ran Qiu, who is further refined by the rites and music, may be considered a complete man.” Then he added, “But to be a complete man nowadays one need not be all these things. If a man remembers what is right at the sight of profit, is ready to lay down his life in the face of danger, and does not forget sentiments he has repeated all his life even after having been long 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 he may be said to be a complete man.”(《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之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再如第10课Diogenes and Alexander(《戴奥真尼斯与亚历山大》),可将老子的思想与Diogenes的犬儒主义作比较——有趣的是,这两位显赫的历史人物一个力主出世,一个被奉为入世的楷模,正对应我们的老子和孔子。引用的名言如:老子说:“Which is more dear, fame or life? Which is more valuable, life or wealth? Which is more detrimental,gain or loss? Thus an excessive love of fame is bound to cause an extravagant expense. A rich hoard or wealth is bound to suffer a heavy loss. Therefore he who is contented will encounter no disgrace. He who knows when and where to stop will meet no danger. And in this way he can endure longer.(《道德经》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贷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另外,据《中国国防报》(2011.1.18)报道,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圣彼堡(去年6月)举行的国际经济论坛上建议,应该遵循中国古代伟大思想家老子的教诲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他引用老子的这段话,暗示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消费主义引发资本和人的欲望膨胀,如果能做到知足和适可而止,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危机的发生。比起戴奥真尼斯矫枉过正的偏激做法,老子的理性克制更为可取。

笔者的做法是:结合教学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本学期上完第一课后,笔者在多媒体屏幕上放映《道德经》四十四章(见上文)中文时,学生们发出惊喜的呼声(因为他们没有学过或读过老子的作品)。以下是笔者的实践方法(用时约8分钟):

A.让一个高水平的学生将中文版译成英文。她错译了两处:“身”译为body(应为life);“藏”译作hiding(应为hoard),余皆正确。

B.让大家看英文版,让举手者朗读一遍(举手者众),该学生读得很流畅,只一个生词卡壳:detrimental。

C.回放中文版,逐句对比中英文翻译。学生说英文比中文更好懂。

D.再让一个学生读一遍英文版。举手者更踊跃,读得更流畅。

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持之以恒(每学期10次)必然使学生获得英文水平、传统道德的双丰收。即使教授一学期也会有触动学生的影响,何况两学期至四学期呢?为学生开启学贯中西之世界大门,使之可能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善莫大焉。高校如能将代表中国文化的主要源流、位同西方《圣经》的孔子与老子的英语教学设为必修课,则民族甚幸,国家甚幸。退而求其次,在大学乃至中学开设此类选修课,教者与学者也必将受益匪浅。

参考文献

[1]杨立民主编.现代大学英语(精读3)[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2]刘殿爵.英译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8.

[3](英)Arthur Waley.译论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老子说范文6

教师节对老师说的话句子20xx精选1. 老师:想请您吃饭却没有钞票;想送您礼物却还没买到;想说我爱您却怕师母生气……那就让今天快点过去吧!

2. 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浓;甘雨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祝您节日愉快!

3. 老师我已不再顽皮,已在自己的事业中茁壮发展。那清脆下课铃声都已成为往事,唯一没变的是学生对您的思念。

4. 秋风落叶轻拂过,宛如当年您敦厚的手慈祥的话,给我最温柔的抚慰最诚挚的教化。

5. 祝福您亲爱的老师……

6. 经历了风雨,才知道您的可贵;走上了成功,才知道您的伟大;--谢谢您我尊敬的老师!

7. 亲爱的老师,虽然我不常去看您,可是每当想到您,我的心头都会掠过一丝温暖。祝您天天快乐!

8. 今年过节不俗套,借助科技送贺词;祝老师再青春年,贺老师桃李满人间,希望老师有空到学生家里转一转。

9. 想念您,怀念您——老师!对您的怀念与祝福将于日俱增,让一幕幕脉脉深情与祝福盈满,好人一生平安!

10. 您的辛劳是我们的动力,我们的成功是您的骄傲,然而我们会为您自豪!

11. 老师,您知道吗,您在讲台上的形象好伟大,好迷人,希望您永远青春永驻,光芒四射,桃李满天下!

12. 我多想再一次注视您的目光让热情重新把我的理想点燃我多想再一次聆听您的讲课让知识重新给我飞翔的翅膀

13. 师恩重如山,学生不敢忘,借您的节日送上一份祝福,祝福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桃李满园!

14. 我尊敬的老师,我的成功是您给于的支持,千言万语一声“谢谢”——您是我永远的老师,永远的朋友!

15. 您是一棵挺拔的树,曾结过成熟的果实,岁月在您的身上镌刻下苍老的年轮,您的身旁却崛起一片森林郁郁葱葱。

16. 献给敬爱的老师:我们搜寻那些美丽耐人的回忆,也默默遥远地祝福您永远健康快乐!

17. 老师—感念的季节风吹过我的眼眸,雨落在心中几番幕起又幕落,忍不住又忆起童年往事,悄悄问候您!

18.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想对老师您说声:老师节日快乐!愿您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健康快乐!

19. 您的学识让我们钦佩,您的为人让我们折服,您的节日让我们共同庆祝!老师,节日快乐!

20. 白色的粉笔末,一阵阵的飘落。它染白了您的黑发,却将您青春的绿色映衬得更加浓郁。

21. 轻轻的一声回侯,不想惊扰您!只想真切知道您的一切是否安好……

22. 不管工作有多么的繁忙,只要记得我时刻都在远方关望您祝福您就好。

23. 我若是CEO,您就是CEO的老师。我若是总统,您就是总统的老师。不管我将来人生的路将是怎样,我都会永远爱您,老师!

24. 希望今天,所有的老师都会从心里微笑,为了桃李满天下!只要老师快乐,我们就快乐!

25. 成功源自您的栽培,优秀出自您的耕耘。为今天喝彩的同时,我们永远铭记您当初的教诲和箴言!

26. 辛勤的汗水是您无私的奉献,桃李满天下是您最高的荣誉。祝您:节日快乐!幸福永远!

27. 我说老师啊,您说我们考上大学的时候就是您找女朋友的时候,可现在呢,还是光棍一条,好汉一个,不要耽误自己的终身大事呦。

28. 我们从幼稚走向成熟,从无知走向文明,是您,亲爱的老师,您用生命的火炬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

29. 我歌颂粉笔。它给予我学问,勾勒我的灵魂,指点我的前程,那美丽的粉笔不正是您的化身吗?谢谢您,老师!

30. 您讲的课,是那样丰富多彩,您的每句话犹如久旱的树苗得到滋润,我们就是在您的滋润下,长成参天大树。

教师节对老师说的话句子20xx推荐1. 您的声音,总在我耳畔响起;您的教诲,常驻在我心田。祝您教师节快乐!

2. 当我们采摘丰收果实的时候,您留给自己的是粉笔灰染白的两鬓白发。向您致敬,敬爱的老师!

3. 我虔诚得不敢寻觅词汇,因为老师这两个字本身就是世界上最崇高的敬词。

4. 今天,在遥远的他乡,您的学生把您给予的昨天,折叠成记忆的小船,任其飘荡在思念的心湖。

5. 愿我的祝福像朵小花,永远盛开在这温馨的收获季节,替您时时刻刻点缀出欢乐洋溢。

6. 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崇敬的老师。在您的节日,您的学生愿您永远年轻。

7. 是谁给了我们文明语言?是谁教会了我们人生的哲学?是谁教会我们怎样做人?是您!辛勤的园丁!祝您节日快乐!

8. 愿欢快的歌声,时刻萦绕着您。愿欢乐年华,永远伴随您。祝您节日愉快!

9.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桃李芬芳,其乐亦融融。祝福您,节日愉快!

10. 在这特别的日子谨向您致以永恒的感激之情。对您的谢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教师节快乐!

11. 老师,感谢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对您我满怀感谢之情。

12. 没有人比您更值得如此深厚的谢意。仅这一天远不足以表达对您的感激之情。

13. 亲爱的老师,您就象那春天的细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您给予我们的爱和关怀将鼓舞着我们走过艰难困苦。

14. 老师:每一缕的阳光是我对您的祝福,每一颗星星是我看您的眼睛,每一丝雨牵着我对您深深的思念,想念你。

教师节对老师说的话句子20xx1. 当你青丝变白发,你的桃李已满天下。亲爱的老师,向你道声辛苦了!

2. 老师,你用心点亮了我的心,以爱培育了我的爱,有你,我才感觉到世界的温暖……亲爱的妈妈

3. 没有人比您更值得如此深厚的谢意。仅这一天远不足以表达对您的感激之情。

4. 感谢您的关怀,感谢您的帮助,感谢您为我所做的一切。请接受学生美好的祝愿,祝您教师节快乐,天天快乐!

5. 亲爱的老师,忙碌了一年,您的节日又到了,学生想对您说:不管何时何地,您永远是我的老师!

6. 您好!现在嗓子好吗?身体好吗?儿女听话吗?学生努力吗?校园的记忆和您灿烂的笑容,一直都在身边--

7. 爱是不能忘记的!老师,谢谢您!

8. 您像一只蜡烛,为学生献出了所有的光和热!您的品格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概括,那就是燃烧!

9. 能使艰难之事变得容易的人是教育者。

10. 我深深地感激您所做的一切。

11. 我们喜欢您做我们的老师,我们尊敬您感激您。

12. 在这美好的节日里,我要用老师教我写的字,用老师教我的美好词句,为老师写一首最美的小诗……

13. 衷心感谢您,我孩子的恩师。

14. 谢谢您对我孩子的教诲。教师节快乐!

15. 老师,感谢您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了我人生的旅途,对您我满怀感谢之情。

16. 让我这份美好的祝福通过电波,跨过重重高山,越过滔滔江水,掠过高楼大厦,飞到您的身边:祝您教师节快乐!

17. 老师,您是祖国宏伟蓝图的设计者,从事着最光荣的事业。是不流泪的蜡烛,是只吐丝不为自己做茧的春蚕!

18. 一生平凡,一世艰辛,默默把知识奉献,您是文明的使者,您是辛勤的园丁,衷心感谢您,祝您健康快乐!

19. 老师给我的影响和教育让我终生难忘,感谢您,亲爱的老师。

20. 老师,也许就在今天,您不会想起我,但是我会想起您!祝您节日快乐,身体健康!

21. 老师在学校时您管得那么严,所以我对您只能投之以逃。毕业了,您再也不会管我了,所以我对您要报之以礼。

22. 每一次,成功快乐时,我最希望同我分享的人,就是我敬爱的老师!祝天下老师快乐开心!

23. 一支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四季晴雨,加上五脏六腑,七嘴八舌九思十分用心,滴滴汗水诚滋桃李芳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