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有幸范例6篇

三生有幸范文1

——题记

佛说,一切因果有缘。千百次眺望,千百度轮回皆因缘而生。那么我肯定是经过千万次的回眸,亿万次的寻觅,才遇见了你,“独一无二”的你。

自从教室搬到幼儿园后,同学们个个都有事干,像搞沟坑的,像拖地的,擦黑板的……就我没事做,整天无所事事。除了喊几句“喂,李名扬,拖地!”和“张岩,搞沟坑了,都脏透了!”之类的……

不过,在过了N个年头后,因为三生有“幸”中的有幸,我遇见了你……

那天,是一个微风轻拂的秋天,老师在课堂上讲到了你,并让我担任你——我可爱的“垃圾组长”(是搞公共区的下水道的,外面的,平地的,走廊的,活动场地的,包教室,包冲水,包老人家门前的卫生的组长的简称)。我也不知道是肿么了,竟爱上了这份工作。

11月25日,也就是星期三,是一个星期中最艰苦的时间。我们要给走廊冲水,到墙边捡垃圾等等“苦力”活。但在我的带领下,顺利搞定了。我笑了,这是你逗我笑起来的多少次了?你逗得我高兴的笑,开心的笑……

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雷锋精神。在担任你的时间里,我遇见过困难,徘徊过,哭过,迷茫过……每次都想放弃,但是,你告诉我,我不能逃!必须勇敢地面对!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不是万能的。但是,因为我懂得我身上的那份责任,是它,为我撑起前方的路……——后记

三生有幸范文2

想念着与你们共度的春,夏,秋,冬,想念着你们那温柔又倔犟的脸。.

秋天无法拒绝落叶纷纷,正如我们无法逃避离别。所以,无论有多少不舍,不忍,不甘,不愿,我们还是要分开,因为在那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崭新的未来。

白大傻,还记得去年的冬天么,在破旧的老校操场上,我们一同拿着小锹,一边狠狠的问候了校长,主任的祖宗八代,一边在老师凶恶的目光下铲着地上的一块块雪。我们用双手捂着对方的脸,想给予对方最后的温暖。白色的屋顶白色的房,白色的飞鸟飞过我的年华不留声响。然而它却带走了我最最亲爱的白大傻。如今低头细算,你离开我已三个月零十三天,亲爱的,你走了以后,我在也不叫别的女生宝,我怕最后剩下的,仍是我无尽的思念。

玮玮,过了这么久,依然记得第一次见到你,乱乱的头发永远是你的标志,而带给我们最多欢乐的也仍然是你,是你在化学课上想到老师回头的红灯绿灯小白灯,是你在上课时,和我隔着两排的同学扔水精灵,依然是你,我的妩媚小女人,让我铭记着我的鸡蛋黄…

雪雪,我们应该是在老师的补课班上认识的,之后,我们从相识相知在到相耐。还记得刚开始,你是我的大老公,我是你的大媳妇,还有你的小贺卡上写的一句句话,我都记得,也都留在了心中。真的很想很想你,想着和你在大雪天中唱的小歌,想着送你走时掉下的泪,是你让我再大街上泪流不止,你也是我在哈尔滨的第一个朋友。

三生有幸范文3

——题记

佛说,一切因果有缘。千百次眺望,千百度轮回皆因缘而生。那么我肯定是经过千万次的回眸,亿万次的寻觅,才遇见了你,“独一无二”的你。

自从教室搬到幼儿园后,同学们个个都有事干,像搞沟坑的,像拖地的,擦黑板的……就我没事做,整天无所事事。除了喊几句“喂,李名扬,拖地!”和“张岩,搞沟坑了,都脏透了!”之类的……

不过,在过了N个年头后,因为三生有“幸”中的有幸,我遇见了你……

那天,是一个微风轻拂的秋天,老师在课堂上讲到了你,并让我担任你——我可爱的“垃圾组长”(是搞公共区的下水道的,外面的,平地的,走廊的,活动场地的,包教室,包冲水,包老人家门前的卫生的组长的简称)。我也不知道是肿么了,竟爱上了这份工作。

11月25日,也就是星期三,是一个星期中最艰苦的时间。我们要给走廊冲水,到墙边捡垃圾等等“苦力”活。但在我的带领下,顺利搞定了。我笑了,这是你逗我笑起来的多少次了?你逗得我高兴的笑,开心的笑……

你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雷锋精神。在担任你的时间里,我遇见过困难,徘徊过,哭过,迷茫过……每次都想放弃,但是,你告诉我,我不能逃!必须勇敢地面对!

我只是一个普通人,并不是万能的。但是,因为我懂得我身上的那份责任,是它,为我撑起前方的路……——后记

三生有幸范文4

2011年,温州市委市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不仅提出了“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战略目标,而且形成了战略目标、科学评价和绩效考核三位一体的幸福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体系,走出了幸福城市建设的“温州之路”。

一、“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内涵

“三生融合·幸福温州”是温州发展的宏伟目标和战略部署,“幸福温州”是目标,“三生融合”是战略。这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新要求,顺应了城市发展的新潮流,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提升了温州模式的新境界。

(一) “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美国南加州大学经济学教授理查德·伊斯特林教授通过研究发现了经济增长与国民快乐的不一致性问题。这是由于只顾物质利益,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路径对于快乐幸福社会发展路径的偏离。

但是,将幸福作为城市发展目标也面临着诸多质疑。幸福是一种个人的主观体验,个人是幸福的主体。由此,很多人认为,幸福是个体性的、神秘的;幸福是不可言喻、不可捉摸的;幸福无法丈量、无法评估。

然而,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指出的那样,人们的幸福不仅与个人心理有关,也与社会制度相连。所以,谈幸福不能抽象地、脱离环境、超越发展阶段空谈,而应始终结合幸福主体——个人的实际需要,还要牢牢把握住幸福产生的环境与条件。

可以说,在个体层面,幸福是个人的体验与期盼;在整体层面,是一种终极目标与价值导向。社会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以及社会文明都对个人幸福的获得以及个人幸福实现的水平和程度予以决定性的影响。正如学者胡鞍钢指出:“客观地讲,幸福是一个多元的概念。找出‘幸福最大公约数’,最大程度地实现最多数人的幸福,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追求幸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如何实现国民幸福的最大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的最重要职责。

温州近几十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事业却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据浙江省统计局有关评价显示,2009年,温州社会发展水平居全省第9位,民生评价综合指数居全省末位,落后的位次与温州经济总量居全省各市第3位的地位极不相称。其中落后的方面主要集中在人口发展、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

因此,温州提出了“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发展战略目标。把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全面调整到以多数人幸福为核心的基础上来,围绕温州幸福原则及其需要层次变化来修正与拓展温州经济产业部门发展,围绕温州幸福需要而进行生态环境、公共卫生、劳动保障、收入分配、公共政策的调整等,努力真正构建起“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快乐”的幸福温州。

(二)“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基本内涵

“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理论体系由“三生融合”、“幸福温州”两个核心理念组成。

1、“三生融合”的基本内涵

“三生”指“生态”、“生产”、“生活”,是幸福温州的客观事实基础,反映了区域的发展绩效和水平。生态包括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生产包括创业与创新,生活包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同时把代表着过去现在未来的前世今生来生纳入“三生”,作为温州城市发展的历史传承和未来关怀加以考量,也是作为幸福温州的价值引导。

2、幸福温州的目标归依

评价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关键是看能不能让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能不能让群众普遍感到幸福。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群体、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和感受也迥然不同。

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一般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这五种需求贯穿于人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阶层的人之中。从人的发展和主观感受来说,幸福就是对每一个层次的满足。因此,参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结合温州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特性与居民的现实需求,将“幸福温州”具体化为百姓幸福需求,并概括为“幸福五感”。

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需求,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也是科学发展成效的体现。所谓“幸福五感”,就是在“三生融合”的科学发展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富足感、认同感、公平感和成就感,让广大人民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一是安全感需求。安全是幸福的保障,也是幸福之本身。百姓的安全感意味着百姓不受伤害,感受到较少的威胁,并有相应保障措施使其在不安中得到保护。二是富足感需求。财富是幸福的基石。但这里的富足感不仅指经济上的富足,也指资源环境与精神文化上的富足感。三是认同感需求。幸福源于关系的和谐、融洽,认同感是幸福城市的应有内涵。

3、“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理论框架

“三生融合”与“幸福温州”是一个有机整体,具有逻辑统一的“内在联系”和“互动关系。通过“融合”这个重要的机制。促进各要素的互动、互补、互融,形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最终实现共生共赢的科学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的幸福城市体系,是个体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的统一、代内幸福与代际幸福的统一,是保证人的身心解放、人格完善、人权实现、人际关系良好、人的素质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理论与实践体系。

二、“三位一体”幸福温州实践体系

(一)幸福温州的价值导向体系

幸福温州是科学发展的具体实践和探索活动。幸福温州实践价值导向体系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温州人民幸福追求为目标的价值引导体系。其基本内涵为“科学发展、幸福至上、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并具体化为“民本”、“务实”、“敢为”、“尚美”四大价值原则与规范要求。

“民本”,即执政为民、民生至上、人人参与、全民共享,就是一切为人民服务,人民当家作主,这是幸福温州实践的政治理念。温州是一个民营经济发达、民本意识浓厚、民间力量强大的地区。“民本”原则要求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中心和主人,珍视人民的自由和幸福,切实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紧紧依靠人民群众的热情与智慧,推进民主改革,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利,达到全民共享改革成果与幸福生活。

“务实”,即崇尚理性、科学求真、勤劳诚信、脚踏实地,这是幸福温州实践的思维品性。温州人历来重实际、讲实利、求实效。早在宋朝时期形成的温州永嘉学派就以倡导“事功学说”著称,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人反对“空谈天命性理”主张“义利并举”和经世致用。而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不唯书、不唯上,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不等不靠不空谈,白手起家,艰苦创业,诚实致富。

“敢为”,即大胆改革、锐意创新、敢于担当、勇于实践,这是幸福温州实践的行为取向。温州人追求自主、自立,敢吃第一口螃蟹,敢冒风险。温州人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敢为天下先,不断开拓思路,突破陈规,不断进取,永不言败;并创造了市场经济的先发优势,走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温州模式”。

“尚美”,即礼义兼修、忠孝两全、情操高尚、温馨和美,尚美是幸福城市的精神内核,是幸福温州实践的品格特征。尚美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美与内在美。外在美与自然环境相联系,是自然天成的美,也是后天建成的美;内在美与人的思想气质修养品行相联系,则是崇尚人性美、追求品行美的深刻反映。美在于和谐,止于至善,即大真、大爱、大诚、大智。因而,尚美是幸福城市的精神内核。

幸福温州价值导向体系的具体实践需要全体发动、全民参与,全面开展,全程推进。

(二)“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科学评价体系

1、“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评价体系的建立

一些专家指出,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指标,是监测一个社会良性运转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幸福指数的追踪研究,可以把握不同社会群体幸福指数的走势和变化规律,并以此作为政策调整的重要依据。

幸福城市建设需要通过一系列量化发展指标来衡量,体现统筹发展、平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特殊要求,反映温州城市的环境状况、经济水平、民生水准和幸福状况。这种评价指标体系必然是充分体现社会特定的幸福前提和幸福生成机制下人们的幸福内涵。其关键是在通过对相关领域工作的检查和群众满意度的高低,找出薄弱环节,促进政府改进工作。

2、“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评价指标的设置

“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科学评价体系由“三生融合”、“幸福温州”两个核心理念所决定。具体指标按照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进行设置。通过一系列客观指标来评估“三生融合”水准,通过主观评价指标来测量居民“幸福温州”状况。

客观量化指标。客观指标是围绕生态、生产、生活而展开的,表明幸福城市建设的基本条件与水平,体现为一种发展绩效。

(1)生态指标的设立

在“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评价体系中将“生态”概括为两类: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包含了土地的资源与环境、水的资源与环境、大气的资源与环境,以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系统,构成了居民生存的基础与依赖,成为幸福生活的重要来源。具体指标包括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城市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农村饮用水安全普及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区域环境噪声声值等项目。

(2)“生产”指标的设立

“生产”系统指的是区域生产综合体并延及区域经济整体,体现为区域的经济实力、物质保障能力和未来发展潜力,“生产”是幸福的基础和动力。在“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评价体系中将生产概括为两类:创业与创新。

创业,代表着生产系统中保障经济平稳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涵盖了全社会经济产出、创业投资水平、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具体指标包括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每万人个私企业数、户均个私单位注册资本等项目。

(3)“生活”指标的设立

“生活”是民生体系的主体内容,是幸福的核心和根本。国民教育、就业保障、社会福利、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等与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百姓有求必应、有需则供,真正呵护群众的生活需求。在“三生融合幸福温州”评价体系中将生活概括为两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

2、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

主观幸福感是直接表明居民对于自身幸福程度的评价的指标。

包括了对生活的幸福程度的总体评价以及对于安全感需求、富足感需求、认同感需求、公平感需求及成就感需求等各方面满意度的评价。

(三)“幸福温州”绩效评估体系

绩效考核起源于西方国家文官制度,是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中心环节。政府绩效评估,是政府自身或社会其他组织通过多种方式对政府的决策和管理行为所产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短期和长远的影响和效果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和测量。

对幸福城市建设绩效进行评估,是推进幸福城市发展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制度和有效方法。它从差异化的城市整体发展战略出发,运用一整套的管理科学方法和工具,将年度绩效管理考评与中长期战略评估相结合,构建确保幸福城市发展战略一致性的实施落实机制。

“三生融合幸福温州”作为温州今后发展的战略目标,近期选取国内相近发展水平的城市作为标杆,近赶“杭甬”,远学“青厦”,全面定点跟踪其各项事业发展,学赶比追。

1、“学赶杭甬、比追青厦”的依据

选择以杭州、宁波、青岛、厦门为学习标杆,一是由于温州与“杭甬青厦”城市可比性较强,基本都是1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800万左右的常住人口。温州市本级是1180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304万常住人口,与厦门相当。同时也在于“杭甬青厦”这些城市的先进性。从全省来看,杭甬处于领先地位,从全国来看,青厦处于一流水平。温州提出“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工作目标,就是要以幸福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对照“杭甬青厦”的平均值、最优值,查找差距,寻找不足,学比追赶。通过比较,了解他们的发展路径和成就,知耻而后勇,奋起直追。

2、幸福温州战略分解落实体系

对幸福温州战略目标进行分解落实,包括确定标杆、拟定全市年度目标、组织战略分解到部门,制定部门年度行动计划和目标。进而再分解到各责任部门、乃至每一名干部公务员的长效机制,形成“千斤重担人人挑“的局面。

3、幸福温州关键指标数据采集体系

准确公正的评价离不开真实量化的关键指标数据,绩效考核部门应组织各相关部门完善全市各项绩效数据的采集体系,同时要跟踪收集“杭甬青厦”及国内外其它一些城市评价标准数据和标杆城市的最新数据,作为评价的标准。

三生有幸范文5

一幸福的内涵

幸福是人类生活的永恒情结,追求幸福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这是一个自明性的人类生存事实。对“幸福”的最初理解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幸福要通过人的理性认识来追求和把握;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是终极的和自足的,它是行为的目的”;牧口常三郎(TsunesaburoMakiguchi)认为幸福是价值的创造;尼尔(A.S.Neill)指出,幸福意味着发现兴趣,生活的目的是寻求幸福;威廉•詹姆斯(WilliamJames)指出,人类主要关心的东西是幸福,等等。显然,以服务于人的生活为使命的教育活动,自然也要以成就人们的幸福生活为使命。通过以上学者对幸福的定义,可以从中发现,对人类生命的理解和关怀是各种幸福理论的基础与核心,而幸福的源头则是人类的需要和欲求。人是一个需要体系,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和欲望的实现和满足。故当代伦理学对幸福的界定是:“幸福是人们在一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感受或意识到自己预定的目标和理想的实现或接近而引起的一种内心的满足。”从而将幸福释义为人自我实现后得到的一种满足感,一种需要和欲望得满足后的状态和心理体验。

从人类发展的动力来考察,可以发现,人类是在对幸福的永恒追求中不断进步的。有学者甚至断言:“人类的一部发展史就是这样一部对幸福的追求史,就是一部通过对幸福追求而不断探究人的存在意义、存在方式、存在内容的反思史。这种现实的、活生生的探究史表现在理论形态上,就是幸福思想的发展史,这也即意味着幸福思想的发展史从一个特定侧面反映了人类自身的文明进化历程,揭示了人类自我批判、自我提升、趋向圆满的求索历程。”可见人类对幸福的永恒渴望,使幸福对人生具有了终极意义和永恒的动力性。也正是从这个最美好和最深刻的意义上来理解幸福,不难看到,不仅在教育与幸福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而且所有的教育在本质上都应是幸福教育。

二为了幸福的教育目的论

教育是人类获得幸福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其产生过程还是目的都是为了人这一“生成着的存在”的最终的幸福。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的各种潜能胚芽接受文明的儒化而完满地展开,帮助受教育者接受人类积淀的文化的滋养,而接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受教育者“文而化之”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追求当下及未来幸福生活的有效途径。教育赋予了人思想的能力,使理性思考成为人类的基本特征。从而区别于“和它的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动物,“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赋予了人类第二重生命———精神生命,精神生命使人超越自然生命的有限性而成为世界的主宰。卢梭曾说:“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歌德亦认为:“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所以,“人之为人”要经过后天的教育,接受教育使人走向自觉的类存在,从而拥有了更广阔的幸福空间。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指出,教育工作要更好地“为年轻人的幸福生活做好准备”,尽管幸福“不是教育或生活的唯一目的”,但它是教育的核心目的,“好教育就应该极大地促进个人或集体的幸福”。也就是说,教育活动的其他目的要围绕“为了幸福”这一核心目的来安排,其他目的是帮助学生间接实现幸福的手段和工具。

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有机体。人的发展是生命发展、生存发展和生活发展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整体运动过程。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从生命、生存与生活三个维度来展开的。生命是人之根本,是人生存、生活的物质前提,生命价值是人首要的价值,生命价值是人的生存价值、生活价值的根本指向。生存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中介和桥梁,是实现生命价值、生活价值的基础,生命价值与意义要落实到实践层面、生活价值与意义要上升到理论层面,都要通过生存领域才能更好地实现。生活是生命、生存的实践“场域”,是实现生命价值与生存价值的基本指向,生命与生存领域中的实践要实现的基本目标就是生活价值。生活领域中的实践以及产生的问题会对生存、生命产生深刻的影响,很多生存困境、生命危机就是直接来源于生活领域。

云南省教育厅厅长、云南省“三生教育”的首倡者罗崇敏提出“‘三生教育’能把人真正引向生命领域,引向生存世界,引向生活未来,是真理教育、能力教育、自由教育、尊严教育。我们要通过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建设人的主体价值”。罗崇敏认为,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使自然人成为社会人,成为有价值的人,成为幸福的人。教育终极价值的真正实现,也就实现了个人的幸福、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幸福、人类的幸福、自然的幸福。如果教育不能最终实现人的幸福,教育就失去了终极目标的指向,也就失去了教育存在的价值。教育不仅是一种社会实践方式,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的本质在于不断完善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存,完满人的生活。教育的本质内在地规定了教育促进人的生命、生存、生活的整体发展、和谐发展、互动发展的这个主题和核心内容。教育只有植根于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彰显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诉求,才能真正实现其本真的价值和终极目标。

三幸福是“三生教育”的核心指向

“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成人”的活动,从根本上必然关涉着对人的生命的理解和终极关怀,与人类的幸福具有天然的血亲关系。韩跃红教授在《促进幸福是三生教育的高层目标和积极意义》一文中指出:“‘三生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保护生命,另一个是促进幸福。保护生命是底线目标,促进幸福是高层次目标。”幸福既然蕴含于教育对人的终极关怀之中,那么教育要想帮助学生获得幸福,就应该关怀学生的个体生命,关怀生存和生活,这与三生教育的本质诉求是完全一致的。

首先,关怀个体生命,可以说这是教育关怀的基点。人是教育的对象,实质上指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对象。内尔•诺丁斯(NelNoddings)指出:“教育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关怀意识、关怀能力和人性中的关怀品质。在教育生活中,引导学生关怀住所、关怀宠物、关怀大自然、关怀他人、关怀自我等,都是为了幸福的教育事业的重要构成。”关怀生命就是要求教育尊重人的生命和主体性,抛弃工具化的塑造,使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真正感受到生命的尊严。而生命教育在本质上正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认识人类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的存在和发展规律,认识个体的自我生命和他人的生命,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过程,认识自然界其他物种的生命存在和发展规律,最终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以个体的生命为着眼点,在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其次,关怀生存和生活。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生存教育理念,认为“教育的使命,正是为了准备未来,使教育对象学会生存”。人的生活,是建立在人的生命和生存基础上的,是人的生命和生存的目的和意义。生活是人区别于动物生存的特有形式,与幸福原本就是统一的,脱离了真正意义上的生活就是脱离了幸福。生存教育正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的教育。通过生存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存及提高生存能力的意义,树立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个体的生存追求,学会判断和选择正确的生存方式,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正确面对生存挫折,形成一定的劳动能力,能够合法、高效和较好地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为幸福生活的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三生有幸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问题;对策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自尊心强且情感丰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尤为强烈和执着。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对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没有正确的幸福观,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当然也难以获得幸福。

人人都向往幸福,但是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的感知和获得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因此,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开展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感知和认识真正的幸福、能够正确地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愉悦和精神满足。wwW.lw881.com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标准,它产生于一定的文化中,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感的关键。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体系,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与动力作用。

对幸福的感受、理解、追求和创造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虚心学习和修炼。大学生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青年群体,其对幸福的不同感受和不同领悟,以及对幸福获得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大学生只有具有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才能以健全的人格感知和创造幸福;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也体验到幸福,才能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才能传递和创造幸福,实现其人生价值。可见,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幸福观教育都举足轻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联系,幸福观具体体现并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幸福观是正确的,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有所偏颇的。因此,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必须包括幸福观教育,以幸福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形成和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幸福观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与前提,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其必定存在着孤独、忧虑、烦躁、苦闷等心理障碍与疾病,也不可能以良好的情绪、愉悦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因此,幸福观关系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把幸福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

幸福观与道德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混淆了幸福与以“不道德”所获取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并能够正确处理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观,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养。

1.幸福观教育重视度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偏重于智育而忽视德育,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仅把幸福观教育依托在德育中。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也不充分

。学校只在心理健康讲座上稍微涉及幸福观教育,仍缺乏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工作。

2.幸福观教育内容不全面

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幸福观教育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没有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素质教育等时代主题联系起来。幸福观教育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跨学科课题,与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密切联系,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3.幸福观教育形式单一

从目前高校的幸福观教育现实来看,在教育方式上主要偏重知识的灌输,脱离了大学生正当的人性基础,过分强调幸福观教育的理性与未来性,脱离了时代色彩而忽视了大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意义。

4.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

长期以来,高校都只重视有意安排的对大学生的显性幸福观教育,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幸福观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都发挥积极作用,给学生个体及社会都带来幸福。

三、完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正确的幸福观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使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能够正确感受和认识幸福、合理追求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全方位完善幸福观教育,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系。

(一)形成各部门高度重视的运行保障机制

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学校领导、各工作部门、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学校相关部门可成立课题组,齐抓共管,使各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反馈等工作都能各司其职,落实到位。另外,各部门应定期进行交流,举行评比表彰活动,完善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等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幸福观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新时期大学生差异性较大、主体意识增强,幸福观教育这一长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幸福观意识的不同特点,持续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开展幸福观教育,把幸福观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1.大一阶段开展幸福观感受教育

新生入学时一般感到比较迷惘,对其所学专业需要进行适应,在此阶段,应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所学专业、进行职业定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感受和认识幸福的能力,及时指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使大学生学会在求知和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因此,在此阶段应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基础,它要求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集体幸福、社会幸福联系起来。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群体的主流和方向,同时也关系着社会和祖国的未来,因此需要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统一的:物质幸福为精神幸福提供了物质保证,精神幸福是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应教育学生幸福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满足,更意味着社会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进步,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大二阶段开展幸福观能力教育

大二阶段学生对所学专业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而在此阶段,学生也会遇到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幸福观教育。

第一,构建追求幸福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和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要获得和享受幸福,必须掌握一套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通常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

第二,提高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人的幸福能力由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两方面构成。要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首先应提升大一阶段所学习的幸福感受能力,并教育学生从各种各样合理丰富的需要出发感

受幸福的存在,感知和谐的幸福状态。要提高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懂得创造和奋斗的过程同时也是感知幸福的过程。

第三,加强德福一致观教育。德性与幸福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密切联系。德性是获得幸福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善念、善行,塑造一种“善”的人文情怀,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提高德性水平使得大学生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水平。

3.大三阶段开展幸福观实践教育

大三学生开始回到现实、关注生活,各种各样的生活为幸福观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原材料,幸福观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能够熟悉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意义。

另外,幸福观教育回归生活尤其需要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践体验。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通过大一及大二阶段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大三阶段应把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接受幸福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理论和知识的内化,并正确地外化为实际行动。

4.大四阶段开展幸福观挫折教育

大四学生面临着考研、实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开始遇到人生的一些挫折与失败,因此,此阶段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尤其重要。此阶段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只有经历过不幸的磨练,才能真正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挫折,勇于面对困难与不幸,提高大学生对挫折的应变力、承受力和克服力,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及时且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能够不断调控和优化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发现人生的幸福,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幸福。

(三)开辟多种多样的幸福观教育实现途径

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实现途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都应用以进行幸福观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开辟幸福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第一,通过专题讲座讲授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知识。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因此,系统的专题讲座传授理论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高校可定期安排不同专题的幸福观教育讲座,通过生动、有趣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如何感知和创造幸福等知识。

第二,通过专业课渗透幸福观教育。专业课教育与幸福观教育息息相关,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幸福观教育,不仅能够使专业课体现出专业特色,更能赋予幸福观教育新的内涵。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幸福观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到的关于幸福观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真正提升学生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具体来说,可在暑假期间举行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到贫困地区感受另一种生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可在寒假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列车乘务员志愿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春运感受形形色色的真实生活,从而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还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引导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

第四,通过校园文化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都是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通过校园广播、电影等定期播放与幸福观教育有关的节目,在校园宣传栏中通过各式海报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等等,都能够使学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第五,通过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幸福观教育。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的以幸福观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境界,使大学生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美、社会美以及人生美;社团组织学生举办的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时代的进步,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学会把自身的幸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幸福。

除了通过以上途径拓展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渠道,还必须把学校的主阵地作用与家庭的基础作用以及社会的保障作用紧密结合起来,有效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系统教育机制,为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