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大区经理工作思路范例6篇

医药大区经理工作思路

医药大区经理工作思路范文1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区委区政府提出了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作为新组建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就必须把药品监管的各项工作融入到发展这个大局中去,要用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来统领药监工作的开展,坚持创新求发展,服务两个率先显作为。 创新监管思路 药监部门是新机构,各项工作无师可承,必须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断探索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监管思路和手段,应在结合浦口区药品监管现状的基础上,明确围绕一个主题,确立二个目标,突出三个转变,立足四个创新的工作思路。围绕一个主题就是把药品监管工作放在两个率先的大局中进行谋划安排,紧贴发展是第一要务这个主题,通过有效监管,扶正祛邪,使监管出生产力,推动全区医药经济健康快速持续的发展。确立两个目标就是一要把浦口区建成南京市药品市场秩序最好的区县,二要确保群众用药安全有效。突出三个转变就是把监管重点由城镇向农村转变,深入研究规范农村药品市场的有效办法,从源头上切实消除基层用药安全隐患;监管模式由重事后监管向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监管转变,强化涉药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制度规范作用;监管方式由药监部门单打独斗向健全社会监管网络转变,与有关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不留监管盲点。坚持四个创新就是创新监管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和方法,创新执法理念,创新机关形象。 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 有序高效的运行机制是推动工作规范开展,促进工作全面落实,形成优良工作作风的前提和保障。一是创新工作机制。针对浦口区划调整后出现的监管面扩大、对象增多、任务加重而内部人手少的新情况,应整合人力资源,把药监局和药检所人员进行整合,一套班子,两块牌子,形成局所一体、科室联动、岗位互补、分工协作的药品监管运行机制,以提高药品监管工作效率。二是创新制度体系。制度是规范工作运行的基本保证,拥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保证各项药监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对于刚刚组建的药监部门显得尤为重要。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应在行风监督、内部管理、政务公开、社会监督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做到工作有章法,行为有约束,奖惩有依据,促进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三是创新管理体制。新机构需要新的管理模式来实现新的工作目标。结合我区药品监管的特点和人员结构情况,全面推行目标管理,做到人人都是稽查员,人人都是服务员,制定分组到人,划片负责的药品稽查辖区责任制,实行量化考核,绩效挂钩,增强工作的目标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全体人员以群众用药安全为目的,以规范市场秩序为要求,以药品稽查工作为重点,做到人人有担子、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充分调动各职能科室和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明确任务,统筹安排,强化措施,精心组织,保证全面高效地完成任务。 创新执法理念 强化药品市场的有效监管,打假治劣是为了发展;悉心帮促,扶优扶强,是为了更快更好地发展,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要紧扣以监督为中心,监、帮、促相结合的工作方针,突出发展是第一要务的主题,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功能,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寓监管于服务之中,认真处理好依法治药和发展医药经济的关系、打假治劣和扶优扶强的关系,既要保证药品质量,规范市场秩序,更要促进医药经济健康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是执法为民,大力规范药品市场秩序。确保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是我们的首要任务,衡量药监工作的根本标准就是要看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在药监工作中得到维护。一个地区的医药案,努力推行对行政相对人按信用等级分类服务和管理制度,完善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进一步增强医药行业诚信意识,促进医药经济健康发展。二要走规范监管之路。进一步分析研究我区药品监管的现状,遵循监管工作规律,研究探讨对各项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工作要求、工作程序、工作效果实行一整套流程性、系统化管理的办法,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药品监管工作体系,提高药品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三要走科学监管之路。加快开展和运用电子政务,开发运用电脑监管系统,建立各项科技监管平台,以加强信息沟通传递,提高服务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不断降低管理成本,增强行政活力。加强药监队伍自身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办法,全面提高药监人员整体素质,发扬优良作风,树立良好形象。

医药大区经理工作思路范文2

(一)按规章制度办事,履行岗位职责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领导班子成员认为工作岗位没有高低之分,一定要好好工作,不工作就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领导班子成员注重把握全局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较好地指导了各项工作的开展。并且注意把握好三点:一是从新疆医疗实际出发确定思路。无论是制订长远规划,还是确立近期目标,都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在结合上动脑筋、做文章、下功夫,使规划既符合上级精神,又贴近本地区本单位实际,使其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二是立足医疗卫生全局把握思路。强调从医疗卫生全局上把握工作思路,就是要有大局观念,不仅正职要站在全局上筹划工作,副职和部门领导也要站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确保各项工作协调发展,整体提高。三是要保持相对连续的思路。要用辩证的观点对待过去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做到扬长避短,合理取舍,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对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切实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要继承和发扬。凡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思路或规划,都应毫不犹豫地继续贯彻,保持相对稳定,在继承中发展,在稳定中完善。

(二)恪尽职守,推动卫生事业发展

一是合理利用经费,加快卫生事业建设

2014年厅领导班子成员积极开展工作,较往年有长足进步。国家和自治区投入我区公共卫生经费、自治区本级人员公用等基本经费及全区各类项目补助经费38.41亿元,预计全年全区卫生总投入达106.518亿元,预计较去年增长25%。3类7项卫生领域民生重点实事工程顺利完成,配合安居富民工程建设10万座无害化卫生厕所、累计免费救治1532名先心病患儿、为76名农村贫困白血病患儿给予了医疗救助,艾滋病、结核病防控工作顺利推进,取得明显成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申请安排了总投资106673万元的208个建设项目。

卫生援疆全面展开,卫生部与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共同推进新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合作协议。截至2014年,已开展卫生对口援疆项目282个,投入资金22.89亿元。

二是理清思路,医改工作落到实处

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继续推进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程、面向农牧区高中起点专科层次医学教育工程和面向村卫生室定向培养中等医学学历人才培养工程,当年实际招生1782名;村医待遇进一步提高到800-1200元并得到落实。

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进展顺利,均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分别为75.03%、90.26%;免疫规划常规免疫疫苗报告接种率达到90%以上。分别对21.9万名农村孕产妇和28.2万名农村育龄产妇开展了分娩补助和叶酸补服工作,对11.6万名、2.6万名农村妇女开展了宫颈癌、乳腺癌检查。

公立医院建设持续推进,两个自治区级医改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12个公立医院改革重点联系县医院从破除以药补医、收入分配激励机制、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上下联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积极推动县医院建设发展,加快地区级医疗中心和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进程。启动了等级医院评审工作,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高,自治区级13所医疗机构开展了118114、12580统一预约诊疗服务电话转接服务工作,有效缓解群众看病、就医矛盾。

重大疾病防治积极稳步开展,有效应对和处置了部分地区麻疹疫情暴发;取得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输入性疫情防控的最终胜利,自2011年9月至2014年4月,在全疆范围相继实施了5轮次儿童和4轮次成人的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累积接种4300余万人次,成功保持了无脊灰状态,获得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消灭脊灰证实委员会(RCC)的充分肯定,并评价为应成为全球应对输入性疫情的典范。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及其他疾病监测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加强领导,促进工作全面展开

卫生应急体系和组织指挥体系在这一年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迅速应对并妥善处置了多起重大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治任务。圆满完成了第二节届亚欧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同时,食品安全综合协调与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顺利推进,完成11大类、330份食品样品检测;进一步加强卫生监督工作,初步建立起包括6类生活饮用水在内的自治区饮用水监测网。

在中医方面,中医民族医药事业深入推进,新疆地产中药民族药新药研发项目工作稳步开展,5个地州20个县(市)的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新疆(试点)普查工作顺利实施。中医民族医药宣传工作有序推进,正式发行出版《维吾尔医药学古籍》、《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分卷》。

(三)严格要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一直以来,厅领导班子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思想上和政治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一年来,厅领导班成员时时处处按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党的组织纪律从严要求自己,自觉抵制不正之风,提高政治鉴别力和防腐拒变能力。首先,坚持认真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的各项规定。严格按照总书记提出的为官务实、清廉的要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做到重事业、淡名利,坚持讲真话、办实事、求实效。其次,坚持理论学习,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建立并坚持执行每周三上午固定学习制度。坚持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相结合,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系统地学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精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及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等,使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进一步增强,深刻领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亲阶段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使领导班子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指导工作实践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存在问题

受历史、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因素影响,我区卫生事业仍然面临诸多困难,特别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薄弱,公共卫生服务相对滞后,传染病疫情形势严峻,救治能力弱,已经成为影响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薄弱,公共卫生服务相对滞后,传染病疫情形势严峻

据统计,2009-2011年,新疆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792/10万、682/10万和754/10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1.4和1.6倍,其中南疆三地州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分别为869/10万、768/10万和823/10,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1.6和1.8倍。

新疆传染病防治形势严峻,多种传染病疫情高发,除与基层防治队伍和防治能力不足有关外,还与长期投入不足,各级疾病控制机构设施和装备落后有关。全区传染病整体救治能力薄弱,特别是南疆及贫困县、边境县传染病救治能力远不能满足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救治工作需求,急待加强。

(二)县级以下急救站点建设亟待加强

近年来,在中央的支持下,经过多年建设,我区地州市级以上城市急救体系已逐步形成,但农村急救体系建设仍然空白。2011年国家启动农村急救体系建设项目,依托县医院加大对县级急救中心的投入,但由于新疆地域辽阔,部分县(市)的县级急救中心距离边远乡镇路途遥远,急救服务网络无法覆盖。

(三)采供血机构能力建设薄弱

我区是艾滋病、乙型和丙型肝炎等经血传播疾病的高发地区,加强采供血机构能力是提高临床用血安全的有力保障。2001年中央支持血站建设后,受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我区对采供血机构投入不足,相对于医疗机构发展严重滞后,血液安全检测等设备老化,亟需加大投入。

(四)村卫生室服务功能还需加强,推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仍需坚持

通过近半年的调研评估,目前我区尚有6%的村卫生室未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或村卫生室无基本医疗服务功能,虽然自治区先后于2008年、2011年按每个村卫生室补助2万元、4万元的标准予以建设,但基层配套资金大多无法落实,建设难度大,达不到国家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特别是部分村卫生室仅能开展公共卫生工作,无基本药物销售,造成部分村卫生室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所困难。

三、2015年厅卫生事业思路

(一)总体思路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大力实施医改“十二五”规划,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突出重大疾病防治,推进中医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强医、科技兴医战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推进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抓好“四个一”,即“巩固一个观念、完善一个坚持、建好一支队伍、探索一条路子”这四项工作,重点放在创建与探索上。

“巩固一个观念”:就是始终如一的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体现在为医疗事业服务的实践中。

“完善一个坚持”:继续牢牢抓好班子建设这“一个坚持”,加强学习,提高队伍素质,加强管理,抓好信息化建设。把班子民主团结与医疗事业作为我厅建设的工作核心继续抓紧抓好。

“建好一支队伍”:在市委党组织的领导下,以十精神的贯彻落实为契机,以特色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强化党员教育管理,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努力建设一支廉洁、高效、勤政、务实的为医疗事业服务管理的队伍。

“探索一条路子”:就是探索新形势下如何把医疗卫生建设与健康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扬创新精神。

(二)重点工作

一是突出抓好卫生民生工程

坚持把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卫生民生工程作为卫生部门的头等大事,继续组织实施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提升工程和困难患者医疗救助工程。有针对性的进行预苗注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工程,同时,积极筹建自治区12320公共卫生公益电话,为公众提供医疗卫生综合,满足社会群众对疾病预防、基本医疗保健等公共卫生信息需求。

二是切实落实医改“十二五”规划年度任务

深入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逐步建立稳定长效的财政补助机制。进一步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切实落实乡村医生补助和养老保障待遇。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考核机制,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积极争取财政投入,以创建2个部级、7个自治区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为抓手,加快全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标准建设。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加快两个自治区级医改试点城市的重大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进度,力争在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取得突破,为全区公立医院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三是加强医疗服务监管,保障医疗安全和质量

进一步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推动国家和自治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全区所有三级医院100%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力争2013年内完成全区二级以上(含二级)综合医疗机构和三级专科医疗机构的评审工作。继续做好百万贫困白内障复明项目。积极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和全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推进全区医疗责任保险和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加快《自治区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条例》的立法工作。

四是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卫生科教水平

加快实施医疗卫生人才推动工程。协调开展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编制标准重新核定工作。积极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工作,探索符合我区区情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路径和方法。积极争取自治区财政和对口援疆省市的支持,组织实施新一轮实施面向农牧区高中起点专科层次4000名大专定向医学生医学教育工程、订单定向本科层次5000名医学生医学教育工程和3000名在岗无学历乡村医生培养工程,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素质、能力和水平。

五是以综合平台建设为重点,加速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重点推进卫生部医改信息化试点项目和国家发改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力争在3个试点地州等6个试点县(市)初步实现区域内卫生信息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加强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信息机构和专业信息人才建设。进一步加快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完善新农合“一卡通”功能。完善大型医疗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和远程会诊,探索建设区域远程会诊中心。进一步扩大远程医疗覆盖范围和利用效率,积极争取财政投入,分2-3年开展以县级综合医院为中心,覆盖县域内乡镇卫生院的基层远程会诊工作。

六是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深化卫生监督管理

医药大区经理工作思路范文3

目前,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正处于上升中的转型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各级政府和组织已经对“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形成共识,近期全国中医药工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因此,解放思想,创新机制,在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握时机,探索中医药现展的新路径成为新的历史选择。在多年承担国家中医药软科学研究课题的基础上,我们认为,超前部署,创建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建立和完善中医药发展的综合配套措施,形成官、产、学、研一体化的中医药创新体系的时机已经成熟。为此,在认为中医药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特征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和做法,我们提出一个初步的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建设方案,以供参考。

1 建园思想

创建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首先要解决对中医药的认识问题,正确把握中医药和现代科技的关系。与以前科技园区的性质不同,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建设应立足于文化创新,确立以文化引领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才能发挥中医药服务现代社会的作用。

1.1 中医药产业具备文化创意产业特征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经验为中医药的现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①中医药的个性化医疗保健和养生康复服务的特色属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目前,国内外一般把文化创意产业定义为“那些从个体的创造性、个体技艺和才能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其中特别强调基于个人灵感、理念、技艺的创造力,并把个人看作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企业特质来思考。创意产业的上述特点与中医药的医学理念不谋而合,中医的每一次望、闻、问、切和辨证施治都可以看作一次创意,这使得中医药独具特色。②借助创意产业集群的概念可以建构中医药发展的产业链。在文化创意产业中,个人创作是集群中创意互动的基础。而目前实施的中医药“六名”战略的基础是“名医”战略。古人认为,“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中医药的“以人为本”不仅表现在理论方面,同时也表现在实践的各个方面,从而成为首尾一贯的产业链。③按照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中医药博物馆建设具有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征。例如,英国政府选定了软件开发、出版、广告、电影和电视、广播、设计、视觉艺术、工艺、博物馆、音乐、流行以及表演艺术等13项产业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范畴。法、美、澳大利亚等国家也与此相仿,选定标准包括就业人数多或参与人数多,产值大或关联效益大、成长潜力大,原创性高或创新性高及附加价值高3个原则。根据中医药的文化特色,我们可以以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创意建设为核心,创造性地发展作为支撑和辅助其功能建设的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链。

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在“中国制造”面临转型的大格局下,提升“中国创造”的竞争能力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方向。中医药是我国的原创文化与科技,是“中国创造”的集中代表。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的形势来看,中医药现代创新发展的时代机遇正在到来。一方面,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迫切需要发展能够表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意志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根本改变文化贸易的逆差现状,有力回击当代的文化侵略,而中医药具备这个潜力;另一方面,中医药产业的自身发展也在经历从“科技”到“文化”的转型,在数十年中医药科研难以支撑中医药现展的情况下,文化回归成为必然。只是这种回归不是复古,而是借助一切现代技术手段来表现中医药的精神,从而打破多年来对科技手段的“误用”。

1.2 中医药现代化应借鉴文化创意产业促使传统产业成功转型的经验

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以及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尝试和经验来看,不仅当地政府的协调机制建设非常顺畅,而且借助文化创意产业彻底改变了传统产业的面貌。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政府已经把文化产业扩展为一个全市性的、各个部门联合推动的事业。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已经扩大到了各个部门。而从国际经验来看,英国从1997年开始,文化创意产业就已经把文化产业跟所有其他部门都打通了,特别是通过强调广告和设计,很多传统行业的性质和面貌都发生了变化,使得建筑业已不再是传统的建筑业而是建筑设计业,农业则是观光旅游业。文化遗产的整体部门现在也开始纳入到文化产业的范围,形成了通过创意联结上游和下游、打通和带动许多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而整个上游是国家带队,下游的发展趋势则是借助于创新消费的形式,促进大众的消费。因此可以说,协调机制和传统面貌皆因创意而根本改变,这个经验非常值得中医药界借鉴。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机制和战略问题。利用创造性的活动形成知识产权,依靠知识产权市场化运作去自我就业,这是创意产业最大的特点。创意产业把专业知识和目前已经个性化的高技术文化设备结合起来。有了这个手段,可以自我就业,可以自我开发知识产权,这是创意产业的基础。创意产业的这个特征为中医药的继承、创新、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了新经验,特别是在如何通过再创造而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方面开辟了新路径,从而成为国家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战略不可动摇的基础,解决了制约中医药发展最关键的问题。

1.3 创建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关键在于配套工程设计和支持

借鉴文化创意产业的经验和做法发展中医药,或把中医药作为现代文化创意产业来发展,可以说是个大方向,也是大趋势。以这种新眼光和新思路再来分析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建设问题,其中的关键是既要通过整体设计以表现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要通过各种创意使中医药作为具体的载体“活起来”,成为现代人能够直接体验、得益,并在精神上融入个人生活的文化产品和科技产品。只有通过创意改变人们的认知,才能使中医药重新融入现代社会和生活,发挥其不可限量的原始创新潜力。

必须恰当设计与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相一致的配套工程。从某种程度上说,配套工程比主体工程更重要。我们看到,中医药的现展之所以不尽如人意,不是因为中医药本身不现代,而是因为现代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所构成的软环境与中医药不配套。因此,建设适于中医药发展的软环境应当是建设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基础,这是决定创新的非技术性因素。软环境建设包括周边、区域、国家和全球4个层面,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根据时代精神和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借鉴我国解决民族、文化、宗教和政治问题的大思路,设计和建设能够促进中医药发展的大环境。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指示精神,“社区自治”是未来国家宏观管理鼓励发展的大方向。实际上,从中医药的学理和文化精神来看,其关于健康、家庭、社区、国家、天下的治理原则就是建立在“自主发展精神”的基础上。保障中医药行使自主发展权,这是所有中医药标准的基础。只有建立这个基础,当前制约和阻碍中医药发展的关键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根据以上分析来设计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配套工程,它实际上是一个中医药特区的概念,具体来说就是“中医药社区”。在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并生共存的当代世界,中医药的独特性必须以“特区”的形式才能充分显现。

1.4 放眼全球,着力建设“中医药社区”

从国内外发展趋势来看,一个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导的全球性“文化创意经济社会”正在悄然诞生。因此,建设“中医药社区”是大势所趋。从性质上看,在“社区”内工作、生活和发展的“社员”不分内外,应当具有大致相同的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自觉认识到中医药对自身和全球的健康意义。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文化精神才能通过“现实的人”与现实相应,才能彻底消除“古”与“今”的隔阂,从而使园区成为促进当代创新的活水源头。一旦园区具备了这样的功能,“中医药社区”必然具有示范意义,通过活生生的实践带来人才、技术、资金、信息、知识的聚集效应,并在“社区”特殊政策的支持和激励下,促进中医药的大发展,重铸中医药的辉煌。

在性质上,中医药文化科技产业园区之所以以“社区”来展示内涵,首先是因为社区生活质量是创业园区新经济增长的基础。例如,引起全球关注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三角科技园吸引并保留人才精英的秘诀在于:一是舒适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的社区声誉;二是丰富的经济机会;三是三角科技园自身懂得如何吸引并抓住专业人才。其中生活质量和社区声誉是吸引人才、促成新经济增长点的关键。其次是因为中医药的最大潜力表现在改善和提高生命质量上,从社区概念出发将使中医药产业链自成体系,独具一格,消除科技、文化与生活、人性的隔阂。再次是因为中医药的文化特色使得这个园区既是中医药产业的总部基地,同时也是一个中医药主题公园,更是中医药人才同舟共济、开拓进取的大家庭。只有高举文化大旗,才能避免国内同类医药科技园区萎靡不振的遭遇。文化引领中医药科技则生,反之将死,这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因此,着力打造“中医药社区”是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

2 建园机制

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标志着我国中医药创新发展战略的方向性转变。为了保障这种转型的顺利进行,除了继续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之外,更为基础的是加强中医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应当按照宪法精神给予中医药自主发展权,在保障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的合法性基础上,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促进合作共赢局面的形成。

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将意味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创造,从而使中医药产业的从业人员急剧增加,专业界限发生变化,有关管理制度将面对全方位、跨领域、多层次的挑战;而仍然停留在以前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将很难适应产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为了顺利度过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产业发展转型期,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增强促进产业发展的服务意识和职能;另一方面,国家应当逐步增加中医药的开放度,允许社会资源以各种方式进入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领域,实现开发主体多元化,在加强宏观管理水平的基础上,提高我国主动利用全社会和全球资源发展中医药的能力。

具体到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建设机制,同样面临如何创新的问题。我们看到,在我国长期执行事实上的中西医不并重发展的情况下,中医药传统反而靠非主流的民间发展机制得到保护和继承。由此我们认为,充分发挥中医药民间基层力量的积极性是建设中医药创新体系的关键。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国家善于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优势,采取共建共享的方式,通过给予“民间力量”以“合法名分”,再辅之以相应的管理、投融资、产业发展政策和人才进入政策,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如此则各界奔走,全国感应,齐心协力,促使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平地拔起,既从内心深处激发起各界共同振兴中医药的爱国热情,建立最广泛的中医药统一战线,又通过机制创新,使国家能够引领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新动向,不断开拓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

3 文化保障

目前,我国正在开展全民健康保障体系的构建工程。从现有进展来看,有关思路仅限于技术保障、专家参与,存在重大缺陷,没有看到和发挥广大民众的自生力量,没有走群众路线,所以做不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建设将弥补这一缺陷,采取以文化作为基础的整体保障机制,既取之于民,又在更高层次上还之于民,将是一项真正充满活力的民生工程。

4 园区功能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应当涵盖祖国优秀文化、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产业孵化、居住生活、对外交流、开发、利用和旅游等内容,是一个起点高、具有超前意识的大文化、大科技工程。鉴于国内有关省市单纯以药物研发为科技园区的主旨,不能承载文化创新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不足,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应当成为大健康社区的示范园区,使之成为创新型城市或创意型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产业链的构建出发来看,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可以成为一个城市新区,以中医药文化为纽带,在充分集聚当地内生力量的基础上,有机结合现代健康服务的产业发展,将园区建设成为全球健康高速公路的一个节点,成为地方发展战略的重要或支撑基础。所以,因地制宜,灵活设计,才能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区的基本功能。

4.1 四位一体功能

所谓四位一体,是指中医医疗、科研、教育(师带徒)、中药生产与销售之四位一体。中医医疗与科研相结合,直接从临床进行科研,总结提高,并带徒培养学生。中医教育以师带徒为主,其徒弟们每年集中几个月在园区的中医学院内系统学习理论。名师的临床、带徒及授课尽可能摄像,留下资料,总结整理。

4.2 连锁功能

所谓连锁功能,是指进入园区的名医和公司在有条件时,组建连锁集团,以进入园区的单位为龙头,在全国各地设立连锁服务点,方便患者就近就医或咨询,并在将来把连锁店推向世界。中医不适合建立大医院,连锁店会成为造福13亿人的主要方式。将来在全世界建立连锁店,会使中医药惠及世界人民。

4.3 社区自律、中医自治功能

园区可以设立园区中医学会或健康学会,组织医务人员、健康咨询人员进行学术交流,学习理论,提高医德,甚至实行自律,对不合格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帮助,直至清除出园区,使所有人员都能做到“大医精诚”。

4.4 宣传健康新理念功能

2005年6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的国际健康峰会上,专家得出的结论是:东方和西方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即都把卫生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治疗上。中医历来认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魏慧强教授提出“新世纪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和被动(医生做的治疗、保健与养生)与主动(医生指导下患者自身做的治疗、保健与养生)相结合的医学模式。这一模式充分强调了中医以导引为主的非药物疗法的意义,特别是在医生指导下患者自己进行导引等非药物疗法对自身治疗、保健与养生的意义。中医药文化科技园就要宣传这一中医“治未病”和自我养生的健康新理念。

4.5 医疗与旅游结合的功能

中国到处都有历史文化遗迹,这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不及。可以说,中国各地都是旅游胜地,尤其是中原地区。西方国家对于多因素疾病以及病毒性疾病束手无策,包括戒毒、艾滋病等。园区可以通过我国旅游公司有意识地组织国外患者到我国旅游,将之引到园区,既可以通过他们宣传中医药文化,也可以借以到海外设点,是为“请进来走出去”。因此,建议首先考虑在历史文化景点多的地区如运城或洛阳试点。

医药大区经理工作思路范文4

关于江南新城产业发展定位的思考

江南新城位于南山以东153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涵盖经开区、茶园、广阳岛、迎龙商贸区等板块,在“主城东进”中起着承东启西的“桥头堡”作用,交通优势明显,总建筑规模约1780万方,常住人口约30万,未来人口规模达100万以上。为落实精神,特针对自身工作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实际作如下思考。

一、产业发展定位的思路

江南新城产业发展,要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树立一盘棋的思路,跳出茶园和经开区思维,站在全市、全区的视野,利用好现有的资源,不仅仅要完善好城市功能,还需要有味道,营造出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健康、旅游、文化、休闲也是我们产业发展的重点。

六个核心思路:一是打造区政府周边A区核心范围的现代服务业商业集群区;二是依托区域内重点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打造重医附二院附近地块辐射的医药产业园、大健康集聚示范区;三是利用B区科研教育地块资源,打造高品质教育文化区;四是以经开区、科技园为核心的传统工业升级及智能、物联网、电子信息等产业辐射区;五是建设重庆东站为核心的高铁商务区;六是以广阳岛为中心的生态、国际会议中心及滨江商业旅游开放区。

二、思路发展建议

(一)现代服务业商业集群区

以区政府周边辐射范围A区成熟住宅区域及已建成商业载体等,重点联动包括悦地、新都会、社区居住商业,牵头协调各企业加大招商力度,推进现代服务业商业集群发展。建设“三生三宜”品质城市,继续完善好各种城市基本配套,见缝插针的做好绿化美化,营造特色鲜明的商业氛围,吸引八方宾客。

(二)医药产业园大健康集聚示范区

依托江南新城区位优势,重医附二院江南医院、重庆市东南医院、圣华曦药业、太极集团、莱美公司等作为医疗制造体系的核心部分,利用好附二院前靠南山范围及周边空置土地、资源,重点加大对生物医药研发、高性能医疗器械、健康服务等领域优质企业项目引进,包括存量企业的搬迁等。以研发、制造、诊治、养老、健身等五个主导产业为基础,着力打造成为集创业孵化、研发生产、网络交易、贸易批发、仓储配送、药品口岸、质量监管等七大功能于一体的枢纽性药品集散中心、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多功能综合性医药产业基地,大健康集群示范区。

(三)高品质教育文化区

以B区三块约1256亩教育科研用地作为载体,结合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工商大学融智学院等落地项目,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学附属学校等高品质的教育机构,包括中学、小学、幼儿园等,重点发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吸引高端人群驻留,并引入国内外知名的大型的文化类、休闲娱乐类相关配套,使得本区域内形成一个完整的自由工作生活的“生态系统”,打造高品质教育文化集聚区。

(四)智能、物联网电子信息产业辐射区

以经开区、科技园周边辐射为核心的传统工业升级及智能、物联网、电子信息等进行精准招商。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移动智能终端、物联网行业终端、智能家电(家居)等电子信息产业,智能装备、新能源及智能汽车、电子核心部件、节能环保装备、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工业按照腾笼换鸟的原则,实行优胜劣汰等退出机制,帮助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充分挖掘并合理配备资源,提高园区产业档次。

(五)高铁商务区

以重庆东站落地江南新城为契机,大力发展周边商业商贸、总部经济、研发设计、都市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产业,促使江南新城成为西南地区的客运集散和中转中心,促进资源和人才的对外交流、技术革新,推进设施覆盖和城市品质提升。

(六)广阳岛为中心的生态、国际会议中心及滨江商业旅游开放区

随着重庆主城区的不断拓展,广阳岛与城市的各种联系越来越紧密,我们应在做好协调服务的基础上,合理确定E区及周边土地的资源配备和准确定位,利用其独特区位优势,按照市政府战略规划定位,重点布局生态、旅游、文化、国际会议等产业,从而拉动周边滨江高端商业商务、高端住宅、产品展示、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布局发展,打造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保、产业齐全、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开放区。

三、产业布局的原则

(一)起点要高。发挥“新城”区域交通优势,要大格局统盘考虑,彻底摒弃产业布局的“小、低、散、乱”的传统积弊,在产业发展中不光要转移以前落后工业和淘汰工艺,更要着眼于智能高新技术、着眼于新型产业,不论是服务业,还是科研、工业项目。

(二)生态环保。按照长江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的思路,产业配置应当“低污染”,甚至是“零污染”,工业化伴生的城市化应当是低强度的,同生态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着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致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医药大区经理工作思路范文5

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资源(特别是药材、医疗服务和组织体制)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2004年以来,国家科技部所属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对山西省运城市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了持续跟踪调研。2008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课题组在上述工作基础上,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有关专家对运城市进行了集中调研。通过调研和实地考察,结合运城市卫生、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需要和国家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笔者提出了将运城市设立为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设想,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1 落实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有必要建设相应的主体功能区

最近几年,中医药事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在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同时,振兴和发展中医药事业成为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战略选择。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未来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战略相适应,“制定和实施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被列入2008年国务院的主要工作,其具体措施已在国务院文件《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中向社会,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措施的制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考虑到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紧迫性、复杂性和系统性,国务院于2007年成立了中医药工作部际协调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研究和协调中医药工作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鉴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广东、河南、吉林等省也分别提出了建设中医药强省、大省的目标。结合在运城地区和其他省份城市所进行的各类调研,专家组认识到:①要全面、切实地推动中医药工作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国家有关部委之间的部际联动,同时也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各类行政管理机构之间积极的纵向与横向的协调和配合,才能够真正有利于挖掘、释放中医药的原始创新潜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卫生、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建设性作用,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软

实力。②要解决当前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就应该从政策、体制、人才、临床、教育、科研、产业、标准、涉外管理等方面的制约因素的个别性分析和设计思路转变到综合配套改革、协调发展的整体性分析和总体方案设计方向上来,并且只有坚持从实际状况和工作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才能探索出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群众受益的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经验,使“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目标得以实现。

当前,围绕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任务,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积极推动我国区域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区的工作;与此同时,结合我国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卫生部正在逐步开展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为了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部领导下的文化体制改革和产业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以上部委正在进行的工作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为中医药事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有鉴于此,结合当前我国中医药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发展任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专家组认为,在基本不改变现有政府主管部门职能分工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即“国家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形式,在密切结合实际、坚持实践先行的原则统领下,创造性地解决制约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良性发展探索可行路径。目前,运城市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础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建议国家首先在山西省运城市开展建设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的试验,并及时总结经验,适时向全国推广。

2 运城市具备设立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条件

2.1 运城市正在开展建设中部崛起示范试点城市工作

运城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地处晋、陕、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全市人口约500万,城镇人口占31%,属于传统的农业地区。由于运城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社会文化具有我国中部地区典型特征,目前该市正在按照要求启动综合协调发展试验工作。该市利用当地历史悠久、质量道地的中药材种植和以中药材为原料的兽药加工制造业,可以极大地丰富和充实高效生态农业,以技术优势推动普及应用、带动经济优势,使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成为当地群众的自身利益和自觉要求;而认真贯彻“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方针,广泛调动各类积极因素,使遍布运城城乡的以特色专科为主的中医药服务资源在运城医疗体系中更加普遍,在疾病治疗和预防方面发挥着有效作用,对于提高运城人民的身体健康乃至文化素质、建设和谐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从更广的视野看,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优势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充分利用和发挥,对于培育运城市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3个产业结构的演进优化,进而实现地区经济总体的可持续性跨越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推动作用;同时,这一试验将使运城在中部崛起方面的示范意义内涵更加丰富,实现自主创新条件下具有典型意义的“运城模式”,带动和促进我国中西部的综合发展,甚至可能开创出新的时代条件下中西部地区反哺东部地区医药卫生事业的新局面。

2.2 运城市在不同历史时期先后创造出许多先进和典型经验

运城市辖临猗、万荣、稷山、新绛、闻喜、垣曲、绛县、夏县、平陆、芮城10县,永济、河津两市和盐湖区,共计13个县(市、区),下辖77个镇、56个乡、13个街道办事处、3338个村委会、7873个自然村,较之中西部其他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市而言,运城市公立和私立卫生机构众多是一个明显特点,这对保障当地人民身体健康起到了较好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在以“除四害、讲卫生”为主要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中,稷山县太阳村成为中国农村卫生工作的一面旗帜,总结出了抓卫生促保健、以保健促生产的先进经验,创立了全国开展农村卫生工作的新模式,总理亲自为太阳村签发了奖状。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域口腔卫生规划管理研究会”在运城召开现场会,推广该市口腔专家牛东平创立的“教学-临床-社区”三位一体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新模式。1997年,山西省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现场会在运城召开。目前,一个集医疗、预防、保健、科技为一体的,国有、集体、个人、公办、私营多种形式并存的卫生服务体系和县、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已形成规模,广覆城乡,“农民健康工程”取得重大进展,率先为300多万农村居民进行了健康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1.7%,卫生主管部门正在积极探索推进卫生事业综合改革和发展的新措施。

2.3 运城市中医药工作创新性强,独具特色

20世纪70年代,运城市卫生工作者大力开展“四自”(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和推行新医疗法,以头针专家焦顺发、痔瘘专家任全保、骨髓炎专家杨文水等为代表的优秀医学专家脱颖而出。1987年,卫生部在运城召开“全国中医专科医院工作会议”,推广运城小型专科医院建设的经验,运城市曾一度在全省率先落实了“县县有中医院,乡乡有中医科,村村有中医人”。2004年,该市成为山西省农村中医药工作试点市。2008年初,运城市人民政府率先在全国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争取尽快发挥中医药服务在整个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造福运城500万人民。目前,该市根据国家卫生部和中医药管理局的文件精神,通过考核颁发“地方粮票”,为民间中医及中医一技之长人员行医提供了准入资格。特别是在运城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该市正在积极准备申报国家卫生部系统的“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试点市”,力求按照中医药的自身发展规律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在服务全市人民群众的基础上,为我国中医药立法探索经验。

2.4 运城市具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条件

运城市人文荟萃,儒、释、道文化各擅其胜,全市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旅游景点达1600余处,其中部级文物保护单位44处,根祖文化旅游已经产生广泛影响,运城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10项)已经颁布。运城人自古以来就崇教重学,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为全市经济发展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人才支撑。由于中医药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运城市的文化基础为中医药的生存、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天然适宜的环境。特别是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代,积极借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的成功经验,能够使运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业、加工制造业、中医药服务业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链,既可以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扩散,更能够通过农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创意结合,在提升终端服务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附加价值,为未来创新型载体空间的开发探索宏观重大产业政策的经验。

3 运城市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基本做法

3.1 将大卫生、大文化、大产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编入运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大卫生”理念要求把卫生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既要看到“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也要看到卫生事业发展能够极大地推动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使卫生事业既成为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大文化”理念要求既看到医疗技术在治病救人方面的作用,更要看到“人文化成”在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中的基础性作用。“大产业”理念要求既看到经济增长的手段性,更要看到经济发展的目的性,以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衡量、约束和引领经济发展。同时,不仅要看到不同产业内部的运行和绩效,更要看到经济总体的运行和绩效,关注不同产业、不同行业间的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为了有效解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中社会群体健康需求的不断增长与社会性卫生事业滞后的突出矛盾,不能只靠医疗“小处方”,还要靠社会“大处方”,通过统筹兼顾,提高国家综合治理能力。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可以被认为是运城市中长期总体发展战略中的一个业务战略(发展规划),它首先是服务于地区的总体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它又可以被单独视为一个总体性发展战略(发展规划)。通过大卫生、大文化与大产业的互动发展,构建以中医药为主体的联结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相关行业包括中药材采集和种植、中药加工制造、中药材与药品流通、中医药保健与医疗服务、中医药人才教育与培养、中医药文化宣传(平面与多媒体)与推广(旅游)等。从运城市中医药事业的总体战略目标出发,根据实现总体战略目标的需要,在有关各个行业制定具体的业务战略目标,并进一步从组织结构、制度建设、功能机制组合和协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综合配套的改革和创新(也就是职能战略部分的制定和实施),就构成了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的总体发展规划。

运城市中医药大产业发展规划,必须突出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既包括突出中医药的普遍特色和优势,更强调突出运城地方性的特色和优势),充分考虑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互相促进、互相制约的关系,把整体配套、协调发展作为目标,以安全的业务运作和成功的品牌建树为标志,使中医药大产业成为运城振兴地区优势传统产业、发展和创新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促进就业、改善民生、建设一方和谐社会的支柱性产业。力争产生大区域(如中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成功示范效应。

从第一产业而言,要从种植业的经济效益(现实和潜在)比较入手,结合技术因素方面考虑,发挥比较优势。首先鼓励当地传统优势药材的采集与种植,其次鼓励当地中医医疗服务具备优势的领域(养生和治疗疾病种类)所需药材的采集和种植。提高政府和商业机构在药材采集和种植方面的自身业务能力和对种植农户的扶持能力,全力实行对“品种、产地、机构(生产组织)”的品牌(名牌)优惠政策,从源头保证药材质量;同时,编修地方中药志的工作应尽快纳入当地政府的议事日程,以利早日创建本地道地药材知名品牌,改变当地道地药材被邻近省份“贴牌”流转全国、本地医疗机构反要使用“出口转内销”中药材的利益流失局面,提高种植农户和合作机构的赢利能力。

在第二产业中,以优势产品为基本点而非以所有制属性为基本点,发掘、壮大中药加工制造业中的优势厂家;按照符合当前国家药品管理规则的品种、运城当地普遍应用的历史传统品种和运城当地疗效显著可靠并已被患者广泛认可的典型品种(主体应是制度许可的,如专科医院内的某些制剂)的顺序和结构加以规划和支持。除人体用药外,对已在全国渔业养殖业认可的运城市鱼药制造和服务应予以政策支持,鼓励相关企业进行持续自主创新,尽快向禽类、畜类中药制造和服务业扩展,使之成为运城市加工制造业的特色和亮点,成为现有以高耗材(资源消耗)、高耗能为主的加工制造业开展结构优化的生力军。

在第三产业中,中药材与药品流通领域关键的工作首先是要加强政府监管和扶持,确保药材、药品安全。中医养生和疾病治疗服务要继续坚持运城市已经先行一步的改革方向,本着“以舒为先、以疏为重、疏堵并举”的精神,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中医药入手寻找解决公共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问题和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结合的路径,其中重要的是要把运城中医药事业的特色从以“最后一站”著称的运城中医专科医院为主转向以培育从“最先一站”(中医药文化普及和养生保健)到“最后一站”的全过程优势(“人生健康路上站站都有中医药”)为目标,设法解决和持续改进中医药服务进“保险门”(公费医疗、大病统筹、新农村合作医疗甚至商业健康保险的报销)的问题,使运城的中医药具有足够的肥沃土壤滋润、成长、壮大;此外,在服务对象方面,可考虑以收入水平的两头人群(贫穷人口和富裕人口)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前者可以在政府基本卫生医疗服务中安排,作为“事业”来进行,而后者应在商业化服务领域开拓、解决,作为“产业”、“商业”来开展;在中医药文化建设领域,一方面是中医药人才教育和培养(从事业开始动作,走向事业和产业并重),从培训、进修逐步向正规教育发展,以适应教育管理体制现状的要求,促进运城市文化教育事业和产业的发展;此外,在中药材采集与种植业、传统中药加工制造业、中医药养生与疾病治疗服务业等各行业发掘和培养一定数量的、有相当质量的、具备典型或特色意义的人物、机构、小地域(小群落)的前提下,培育发展中医药文化产业,在这个产业内既可以充分发掘、增殖运城地区中医药历史、传统的文化价值,还可以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发展知识经济,建设知识社会。

3.2 以基础设施和内容服务有机结合率先建设全民健康高速公路

运城市中医药发展规划,应该首先立足于本地区历史传承和现实具备的资源和要素优势,立足于服务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中长期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寻求完善、创新和扩张。完善以确保现有优势得以正常发挥,创新以寻求新生优势的培育与成长,扩张则是以质量为保障的优势外延。

运城市人民政府在“关于加强中医药工作的决定”中首先明确了指导思想,即以保障全市人民健康为宗旨,以开辟“河东特色”的中医药发展道路为旨归,通过建立长效财政投入机制和扶持中医药政策,完善管理体系,健全服务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大力促进医疗服务与养生服务协调发展,深入基层,面向农村,服务百姓,充分发挥运城市中医药资源、人才、文化、科技和市场优势。在上述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铺设信息高速公路,服务网络要体现快捷和面对面,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提升群众主动利用服务资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中医药养殖业,保障食品安全,使群众的基础饮食结构达到绿色有机标准,从根本上杜绝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4 建设中医药工作综合发展改革试验区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未来长时期坚持实行的改革和发展方针,建立与发挥中医药的主体功能相适应的中医药工作主体功能区,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更与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发展道路相联系。我们认为,其现实和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通过中医药工作的综合改革和发展,能够从产业层面为发展我国最具优势的主导产业全面铺垫社会基础,通过农业、养殖业、流通、中医药深加工、中医药医疗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优势产业的拉动,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培育运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奠定其区域龙头地位,更快地促进中部崛起。

其次,通过中医药的普及应用和发展,特别是通过全民健康高速公路建设,使中医药的健康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在模式创新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推动下,从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层面开拓新路,在产业发展和全面医疗保障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实现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基础上的社会福利,突破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点,推进我国卫生事业的综合改革和发展,对我国医疗改革和中医药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第三,通过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能够使我国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过程中,发展出能够体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意志的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根本改变文化贸易的逆差现状,在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基础上,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创造我国保护传统知识产权的典范。通过以上3个层面的综合协调发展,能够让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建立在自身需要的基础上,寻找到自己的主体产业,从整体上推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使广大农民充分享受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果,加快中国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5 建议

医药大区经理工作思路范文6

一、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实现跨越发展

肇始于三十年前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使几近崩溃的中国绝处逢生,奇迹般地崛起;而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运动,则是这场伟大变革的先导,奏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篇章。改革开放是“力”,解放思想是“源”,中国社会举世瞩目的成就与辉煌,正是这一“力”与“源”的交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历经了三次思想上的大解放、大跨越。1978年的以真理标准讨论为标志的思想大解放,1992年的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标志的思想大解放,刚刚开始的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无论是拨乱反正,制度创新,抑或是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都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可见,解放思想,突破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正确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又一伟大胜利。所以想要做好广西的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作,也必须牢固树立“解放思想”这杆大旗。

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推动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跨越发展

思想是一种认识,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们头脑中认知的综合反映。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着不断发展的客观世界和实践的变化而变化。在实际工作中勇于探索,打破惯性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认真研究新情况。如果没有解放思想的勇气,就会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无所作为。推动思想大解放,我们要下大力气破除与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在中医药民族医药工作集中强化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意识,形成浓厚的发展氛围。杜绝“等靠要”思想,克服自满情绪,强化争先意识,创优意识。

近年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关心、支持和帮助下,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注重内涵建设,发挥特色和优势,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简、便、廉、验的服务,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在注重构建包括“实施壮瑶医药科学发展和振兴中医药民族医药计划”在内的广西医改“5+3”特色模式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绩,为中医药民族医药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与全国先进省区发展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一是认识不到位。各级党委和政府对中医药壮瑶医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够,有关部门乃至医药卫生界存在重西医轻中医的现象;中医界本身不能充分吸收现代医学和先进科学技术,固步自封,跟不上时展步伐。二是中医药壮瑶医药人才不足。尤其是缺乏名医名师等高层次人才,中医药壮瑶医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存在人才断层、后继乏人的问题,尤其在县乡村,这种情况更为突出。三是服务水平不高。基层和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薄弱,中医壮瑶医医疗与预防保健体系仍不完善,服务可及性仍然不高。四是管理体系不健全。中医药壮瑶医药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市、县两级普遍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基层中医药壮瑶医药的建设和发展缺乏指导和监督,管理不到位。五是产业发展滞后。产业规模和水平仍与资源规模不匹配,资源优势未能充分发挥。

因此,要实现西部中医药民族医药强区的宏伟目标,首要的是切实转变观念。我们要深刻剖析制约中医药壮瑶医药发展的原因,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上下工夫。

三、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人是思想的载体,要解放思想,就要敢于剖析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找出差距,并进一步克服困难和完善自身。通过大讨论活动,认识到自己思想上的差距与不足,与解放思想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面对这些差距,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是坚持理论知识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并作为搞好各项工作,促进进一步发展的第一要求。以思想创新武装自己,加强学习业务知识,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树立解放思想的意识;二是坚持勇于创新的理念,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工作的积极性,以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当前,广西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追赶跨越的关键时期。面对后发展的这一基本情况,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切实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全面推进广西中医药民族医药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在充分肯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增强中医药民族医药发展的信心和决心的同时,抓住机遇,强化措施,突出特色,在现有中医民族医医院的基础上,重点建设6家地市级以上中医壮瑶医示范医院,7个国医堂,10家县级中医壮瑶医示范医院,50家社区卫生中医药民族医药示范服务中心和50家社区卫生中医药民族医药示范服务站;建设100家乡镇中医药壮瑶医药示范卫生院和300家村级中医药壮瑶医药示范卫生室。力争建设20个县(市)成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重点建设12个城区成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在国家继续加强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12个国家和自治区级中医药壮瑶医药学科,申请8个部级临床重点专科和25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3个综合改革试点县的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提升20个地市级和68个县级中医民族医医院的服务能力;重点建设2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200个乡镇卫生院中医壮瑶医科。为1000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配置中医药壮瑶医药服务包。重点建设160个基层中医民族医重点专科,建设120个农村医疗机构特色中医专科(专病)项目,建设68个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选择40家中医民族医医院及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建设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科室(“治未病”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