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影评范例6篇

活着影评范文1

与微时代或微文化相关的命名,最早可能与微软、微博、微电影等的深入人心相关。在电影领域,微电影的名称胜出“网络电影”、“电影短片”,微时代胜出 “多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全媒介时代”等名称,也隐喻了“微时代”来临的不可阻挡。更有甚者,去年备受争议的电影《小时代》也以片名隐喻了一个以 “小”、“微”为特征的时代或文化的来临。

微时代最为重要的媒介是网络。互联网的介入,对电影的制作、传播、产业均带来根本的改变。这种多媒体或全媒介的电影生态对电影的影响有内、外两个方面。“内”会影响到电影的叙事和美学形态;“外”则影响到电影的传播方式。当然,这种“内”与“外”又形成互相影响、互为复杂的因果关系。毫无疑问,在微时代的背景下,电影实际上早已“被传统化”,成为一种传统媒体,无论技术还是美学都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电影不仅要与新媒介争夺受众,它也要利用新媒介来传播和营销,打造舆论影响力,同时新媒介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电影的语言表现方式、叙事形态等。同样,电影批评的生态、形态、写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功能价值等也都在这个全媒介时生着巨变。概而言之,今天的电影批评,正经历着文化批评的落潮、艺术批评的失语、产业批评的尴尬和网络批评的崛起。网络批评的崛起对于电影的生产、传播和生态,电影批评的方式和生态,乃至某些以电影为中心而产生的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方式都带来了巨大的新变。

电影曾经为现代文化转型以来的大众文化空间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在电视等新媒介崛起之后降低了,其娱乐、工业化作用提升了。而在一个全媒介的微时代,电影对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

一、微时代电影传播变化 :从封闭空间转向开放的、破碎的时间性

电影的“影院观赏行为”本是电影的根本条件。但经历过电视传播的冲击后,现又面临着网络的更为猛烈的冲击。现在电影的观看并未在电影结束后停止(甚至也不是从影院观赏开始,被全媒介舆论空间包围的观众可能早已受到影院外其他媒介的耳濡目染),而是在影院外继续进行,在微博、微信、电视、多媒体、大众报刊传媒上,在受众的日常生活中,在一个全媒介的话语空间中继续进行。电影观赏不再仅仅限于梦幻般的影院观赏,在电视上、网络上、移动媒体上,都可以随时观看,电影形态也不再限于银幕电影,或商业化、广告化,或草根化、世俗化、粗鄙化的微电影也颇为喧闹――种种美学现象让我们想起现代美学中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或“审美活动的日常生活化”等新命题的讨论,所谓“日常生活审美化”被认为是当代消费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一种“充斥于当代日常生活之经纬的迅捷的符号与影像之流”(费瑟斯通),这种现象表现为实在与影像,日常生活与艺术之间的差别已被“内爆”,已不复存在(波德里亚)。在日常生活日趋审美化的背景中,在消费行为与青年文化的大狂欢中,高雅艺术与大众通俗艺术的界限被抹平了,甚至艺术观赏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也消失了,原来的经典的美学秩序与艺术等级遭遇解体。正如费瑟斯通所描述的,“艺术的文化(高雅文化)所涉及的现象范围已经扩大,它吸收了广泛的大众生活与日常生活,任何物体与体验在实践中都被认定为与文化有关。 ”[1]

二、微时代电影艺术品质的降解 :从内部转向外部,电影本体的消散

微时代的一些电影(如被称为“现象电影”的电影),票房、话题性、轰动性似乎不再与电影品质有绝对的、直接的关系。“艺术品质”一般的小成本电影能够“轻易”获取令人瞠目结舌的高票房,甚至公认质量差、无论专家还是普通观众都批评吐槽的“烂片”也能引起轰动,也会有不错的票房。微时代的电影成为一种“低度艺术品质”的大众艺术形态,艺术向文化降解,艺术现象向文化现象扩散。

相应地,电影的艺术批评往往失效、失语。因为它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矛盾和悖论:电影的艺术性与票房(一定程度上的受众美誉度和欢迎度)常常不成正比,甚至还出现了匪夷所思的“负口碑”营销,越骂票房越好,令专业批评者格外尴尬。比如,批评界认为《失恋 33天》艺术性很一般,几乎没有情节发展,流水账,对话太多,是“电视剧化”的电影,但票房却出奇得高。《人再途之泰》遵循类型电影的创作规则,小人物、小情怀、公路片,在艺术上也难言有多大的创新,却获得了天文数字般的票房,再一次创造了“以小博大”的中国电影票房奇迹。《私人订制》也是如此,一边是“恶评”贬斥不断,另一边是票房屡创新高,成为上映第一周票房最高的国产电影,院线排片量则顺势而大涨,部分院线的排片量甚至提升到 70%。

所以,这似乎是一个电影本体消失的年代,电影的外部因素如话题性、时尚性、明星效应等压倒了电影有关艺术、语言、形式等的本体因素。很多时候,看电影已不再是欣赏艺术和表演,而是花钱买谈资,以及年轻人恋爱与社交需要,是一种“伴随性”的生活方式。

微电影、网络剧更是如此,它们与商业关系密切,有的很粗糙,如《万万没想到》。所以,好像是传播大于本体,外部重于内部。

三、文化批评淡出和艺术批评失语

电影批评是电影传播和意识形态再生产的重要方式。但与电影生态的巨大改变相应,微时代电影批评的生态、形态、写作方式和传播方式、功能价值等也都在发生着巨变。

(一)文化批评的命运

“文化批评”的风起云涌和盛衰沉浮是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批评界的一个重要现象。 20世纪 80年代堪称中国电影批评的黄金时代,尤其是继电影语言自觉、本体意识觉醒的形式主义批评或艺术批评潮流之后,“文化批评”的风起云涌。

从中国电影批评的发展历程来看,文化批评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应时应势的必然,其中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仅仅把电影看做艺术或文本而进行艺术或审美的批评已经远远不够,不能解决诸多迫切的现实问题。如关于“娱乐片”的讨论,就是一个超出了艺术本体而主要关涉功能、受众甚至电影工业本性的争鸣与探讨。

近年来,中国电影批评界和以大卫 ・波德维尔的“大理论”批评为代表的西方电影批评界,涌动着对文化批评的较为激烈的反思潮流。对电影批评的困惑、反思和希图重建,是一个中外皆然、带有普遍性意义的重要问题。

事实上,电影批评界对电影文化批评的反思一直在进行,即使在文化批评兴盛之时。的确,当时的文化批评实践还难免存有夹生之嫌,也有着泛意识形态化的趋势,更有着总是以西方话语说自己事的“话语恐慌”感。新中国电影 60年或改革开放 30年后的今天,这种反思仍在进行,而且渐趋激烈,甚至不乏完全否定的看法。如陈山先生曾批评:“这个以西方的尊神命名的中国电影理论新秀的‘独立宣言’,公开声明与鲜活的一线创作剥离,走西方纯学院派电影理论之路。事实胜于雄辩,这样的理论‘独立’,不但丧失了由前辈电影理论家钟惦

等一代人甚至用生命开创的建立中国原创电影美学的最好时机,也使得一部分富有才情的青年学者在电影观念极其活跃的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前夕集体退场。 ”[2]

文化批评虽已落潮,但并未消失,其方法、精神成为今天电影批评的遗产、传统和有机组成。文化批评的方法更加符合电影的大众文化品性,与中国电影的市场化转向,商业化逻辑的进一步强化是合拍的。就此而言,随着大众文化转型的深入,电影文化批评依然具有生命力。

(二)艺术批评的失语

新时期以来,电影批评的第一阶段带有反思和清理地基的性质,关注电影本身,讨论诸如电影与文学性(“电影就是文学”)、电影与戏剧性(“丢掉戏剧的拐杖”,“电影与戏剧离婚”)、电影语言现代化、“声音本体论”等问题,意在强调电影的语言本体、艺术本体等“电影性”问题。此间中国电影理论建设,“廓清自身的属性、功能及创造规范是当务之急。 ”[3]此一阶段的理论建设既是对“”以来自身问题反思的必然,也是对巴赞、克拉考尔等外来理论皈依(不乏误读)的结果。此间惟一与电影本体关系不大但意义深远的是从“娱乐电影”开始的关于电影的娱乐“功能论”争议,但由于种种复杂原因而夭折。

在这种情势之下,批评界的困惑不可避免。当时有不少理论工作者在面对张艺谋作品时感到一种“方法论的苍白”,“我们无法找到适合于张艺谋电影的套子或框子,找不到衡器,也就无法确定衡量其价值的标准。 ”[4]“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个现成的理论框架和模式来相对完整地讨论张艺谋电影。美学批评? ‘先锋 /大众 ’对置模式?意识形态批评? ‘作者电影’理论?精神分析学?生命哲学?结构主义和符号学?我们面对的是方法论的苍白,在八方搜寻、殚思竭虑之下亲身体验了认知视角和理解基点的失落所带来的困惑迷茫”。[5]在我看来,这种困惑在很大程度上缘于张艺谋电影发生转向,离开精英知识分子要求的那种艺术电影、“作者电影”越来越远的结果。

毫无疑问,电影的艺术批评今天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在某些商业大片一味追求视觉奇观、轻忽叙事和故事的今天,对于叙事、情节、结构、电影语言等基本艺术要求的强调是有必要的。但电影是一种以大众文化性为主导的艺术门类,是一种满足观众世俗理想的“世俗神话”。就此而言,艺术形式方面的标准成为一种“弱指标”。那么,以审美、品位、精致、风格、韵味、整体、意义等为宗旨的形式批评、艺术批评有时就难免“削足适履”、“南辕北辙”了。电影还是一种“强视觉艺术”,以画面为主要媒介,声音元素、外在情节、人物的行为动作、尤其是对话语言等,接受过程中则居于次要地位。商业电影长于造型,弱于表现心理,不适合表现诸如个体意识、个人记忆、梦境与幻觉、心灵自传、叙事游戏等“艺术电影”、“作者电影”所擅长的内容,它是面向大众的、通俗化、消费型的艺术。这使得诸如注重故事母题、主题类型、原型人物、类型人物、叙述模式、民间文化智慧等分析的文化批评大有用武之地。因此,电影的纯艺术批评不可能再是显学,其对电影的推动作用明显减弱。但目前占据中国电影市场格局主导地位的大片,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过分追求视觉奇观,重视听刺激、轻故事叙事的问题,对此,我们显然缺乏足够深入细致的批评和反思。在这方面,以分析影片的叙述、结构、镜头、场面调度等方面见长的艺术批评,应该有用武之地。

四、产业批评与网络“微批评”的崛起

(一)产业批评的实用与尴尬

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不断发中国电影批评领域的新生力量。不妨说,产业批评的异军突起,恰恰是针对文化批评空泛、封闭、过度阐释的弊病,因此有研究者指出,“一个生机勃勃的中国电影产业的出现早已将 ‘无根的游谈 ’远远地抛在了后边”。“电影产业对内地电影理论界原有存身基础的震撼也应作如是观。面对陌生的文化产业,整个电影理论的观念、体系和存在方式究竟如何革新,这正是新世纪电影理论家所要正视的课题。 ”[6]

电影批评的产业研究转向是一种客观现实,却凸显了不少问题。诚如论者指出,当下作为显学的产业研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电影产业研究应该属于管理学或经济学的的研究,本质上不属于电影学的本体研究,因此对于电影产业的研究,除了丰富与拓展电影研究的视域之外,也对电影的本体研究造成了戕害,特别是许多对电影的内容与形式缺乏基本了解的管理学、经济学者的介入,在电影产业研究中居然可以丝毫不涉及电影的内容”。[7]因此,如何深化产业批评,是电影理论批评界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课题。

毫无疑问,要进一步解析《失恋 33天》《人再途之泰》《小时代》《天机 ・富春山居图》等的票房成功的奇迹或怪相,除了艺术分析、档期、营销等的产业分析外,还可以进行受众心理、文化心理、象征性、寓言性、原型性、社会话题性、议程设置等的分析。只有多学科地、尽可能丰富立体全面地进行分析解剖,才可能接近真相――那条“现实的渐近线”

展壮大,电影的产业批评迅速崛起,成为(巴赞语)。

(二)“微时代”的微批评趋向

面对文化批评的淡出,“艺术批评”、“形式批评”的失效,和“产业批评”对于电影文本的远离,再加之电影外部环境的市场化、国际化趋势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尤其全媒介语境导致的电影传播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网络批评的崛起是势所必然的。

毫无疑问,在今天以网络、博客、微博、微信等新媒介为载体的电影影评迅猛发展,在新媒介、全媒介的背景下,观众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他可以发表议论和评价,可以吐槽,而网络影评对票房的影响力在不断上升。甚至有的导演都承认雇佣水军帮助宣传营销,这充分证明了网络影评的不可小觑。

全媒介时代以电影、影院为发端的公共文化空间绝不限于影院,而是一个遍布各种媒介、众声喧哗的跨媒介舆情空间。但电影的网络批评也面临诸多问题。诸如情绪化、谩骂化的非客观公正性,难辨是否水军的非实名制等。如何规范化?要不要规范化?能否真正起到让受众辨别影片优劣、推动电影产业的作用?这些问题都是应该关注的。

总之,近年来,在中国电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电影批评的形态、功能等都正在发生着巨变。言简意赅、网络体、微博体的影评客观上鼓励用最简括的文字抓住影片最核心的创意问题,直接表达意见(赞!或是衰!),最能抓住眼球。简言之,就是电影批评“微批评”化了。这或许是电影批评在“微时代”,在当下现实语境中秉持的持续开放的态势,更是电影批评葆有生命活力,继续发挥影响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微时代,“大数据”,是无数的“微我”、“无序”和 “小数据”组成的。我们只有不放弃,不抛弃,不自暴自弃,才能进化生成新的电影批评形态和重构新型电影文化空间。

注释:

[1][英]迈克 ・费瑟斯通.消费主义与后现代文化[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 2000.139.[2][6]陈山.回望与反思:30年中国电影理论主潮及其变迁[J],当代电影,2009(3).

[3]远婴.八九十年代中国电影理论发展主潮[C],当代电影理论文选,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0.18.

[4]陈墨.张艺谋电影世界管窥[J],当代电影,1993(3).

活着影评范文2

这个圈子的形成,直接的纽带就是迅雷看看的品牌活动“迅雷看看观影团”。“迅雷看看观影团”是迅雷看看电影频道联合电影院线和赞助商,打造以电影专题+线下互动的形式,对当前热映电影做深度观影和解读的特色活动,目前已成为迅雷看看的一个品牌活动,在获得用户普遍认可的同时,也促成了电影片方、院线、赞助商等的多方共赢。

一个能给大家提供欢乐和专业电影交流平台,又能实现多方商业上共赢的圈子,谁不喜欢?

小活动大不同

与其他视频网站的观影团只是简单的看电影不同,迅雷看看的观影团已不仅仅只是个观影活动,对于电影片方来说,其已是一套系统的电影营销方案;对于广告主来说,这是一次针对圈子人群的精准广告投放;对于参与的用户和影评人来说,迅雷看看观影团已成为他们电影“圈子”生活的一部分。

以8月中旬《激战》观影团活动为例,迅雷看看观影团除在线上推出“零距离体验”专题和做大量微博互动推广外,还开展了颇具看点的线下活动。观影团活动当天,迅雷看看邀来外籍模特现场展示搏击,引来无数群众围观,达到很好的线下营销效果。

在近期举办的《侏罗纪公园》观影团现场,迅雷看看还邀请老师现场教授陶艺,嘉宾参与其中自制恐龙并拍照上传微博,使活动自身及影片都得到了大量曝光。据了解,该活动为迅雷看看带来了日均超百万的PV数,有奖转发活动微博转发数超55万,赞助商金立手机在此活动中也获得了超百万次的曝光。

明星助阵影评人加入

要说电影圈子,明星和专业影评人必不可少。明星是这个圈子亘古不变的讨论主题,而影评人,他们对影视作品的口碑评价,对影视作品的传播、营销及其创作者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作为始终专注电影垂直领域的视频网站,迅雷看看凭借着自身的专业和影响力,在业内积聚起了一大批明星资源。今年8月观影团频道上线,就获得黄晓明、陶虹、萧敬腾等群星的祝贺。

迅雷看看观影团最大的亮点还在于其与影评人的深度互动。迅雷看看的每次观影团活动都得到了多位知名影评人的参与及微博点评,而这些影评人也逐渐成为迅雷看看上活跃的专业用户。

在电影《激战》的观影团活动现场,影评人满囤儿对迅雷看看观影团活动给予了很大认可,称将会持续关注迅雷看看。

活着影评范文3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自然环境

在环境保护防治的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种重要的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今时今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围绕着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环境政策评价、战略环境评价、区域环境评价等方面展开工作。在环境问题复杂化的背景下,环境影响评价也需要进一步地深化和完善,才能够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的环境保护工作。对此,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向进行思考。

1.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1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EIA),从狭义上说,其是指特定的建设项目,在开工之前,对选址、设计、施工等层面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制定防治方案及措施,维持生态的平衡状态;从广义上讲,其是指在某项重大活动的开展之前,利用环境影响评价手段,预测该活动对于环境层面的不利影响。总体上说,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拟定中的建设项目、开发计划、国家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识别、预测、评估,并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尽可能地将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鼓励人们考虑环境因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环境影响评价内容

从环境影响评价内容上看,若想实现理想的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基本上适用于所有可能会对环境带来明显影响的项目或者活动,并能够针对所有可能做出识别、评估;二是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对各种方案、技术等进行对比,方可实施;三是对于生成的环境影响报告书,便于专家及时了解可能影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四是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五是及时得出结论,为决策提供信息。另外,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还需要将其延伸至所评价的对象,在之后一段时间内的检测和信息反馈。由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具有循环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所以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生成环境影响报告书,以便于专家和非专家都能够了解到影响的特征及相关信息,以便做出合理的决策。

1.3环境影响评价功能

首先,确保项目活动选址和布局的科学性。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其是将建设项目所在地的整体作为出发点,在整体上对选址和布局进行考察,依据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影响,制定最合理的实施方案,确保选址和布局的合理性。其次,为环境保护提供指导作用。在项目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必然会消耗一定的资源,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和破坏,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将污染因素控制到最小。再次,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导向。通过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可以对区域内的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条件、经济条件等因素,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全面了解该区域的资源、环境、社会的承受力,从而为区域活动的开展提供指导。最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从环境影响评价的学科性质上看,其涉及到了自然科学的领域,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开发,这对于相关科学技术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2.环境影响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1可持续发展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影响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指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必须通过环境影响评价来实现。从二者之间的关系来看,环境影响评价必须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依据,将可持续性作为识别、评价人类活动的影响标准。

2.2环境影响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环节

在如今,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的主要发展目标,这就需要所有的社会活动的开展,都围绕着可持续发展进行,必须在项目决策的之前,做好环境影响评估工作,并制定合理科学的实施方案。

2.3二者结合有助于改善现阶段的环境问题

环境影响评价和可持续发展都关乎着社会的发展,使人们改善环境问题的良策,同时这也是对人们的一种警示。实现二者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实现现阶段环境问题的改善,推动社会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方向

3.1环境影响经济评价

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其是指对环境影响进行价值估量,对环境费用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实现经济体系与环境体系的连接,同时这也是环境经济学的重要组成内容。将环境影响评价纳入项目经济分析,不仅可以拓展环境科学的范围,引导人们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看到环境问题,增强对环境问题的新认知,还可以对为项目活动的选址、布局提供基础,制定适宜的规划,缓解环境问题。在可持续经济发展的视角下,借助环境影响经济评价,可以实现经济活动与环境保持和谐的关系。

3.2环境政策评价

环境政策评价(简称PA),即政策评估,其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借助特定的手段,对各种环境政策进行衡量、分析、比较、评估,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如下图所示:借助政策评价的目的,就是将环境问题纳入政策制度中,对各种政策的选择进行分析,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建立起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决策机制。借助环境政策评价的预测结果,可以对政策进行合理的更改和完善,提升政策方案实施的价值和环保价值。

3.3战略环境评价

战略环境评价,简称SEA,其是指EIA在政策、计划、规划等方面的应用。在可持续发展的视角之下,通过对一项具体的战略项目进行分析,评价战略方案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利用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过程,获得分析结果。最终依据分析结果,协调战略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避免战略方案失效,对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3.4区域环境评价区域环境评价,简称REA,其是通过对区域内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并将其中存在的环境问题筛选出来,依据问题存在的特点和影响,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政策。另外,还需要研究区域的环境容量,以及承载能力,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之间的关系,将环境污染问题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

4.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向思考

4.1环境影响评价存在的问题

在环境影响评价诞生之初,人们将环境问题的焦点,放在项目层次上,再加上方式技术的限制,导致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用于建筑工程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愈加复杂化,环境影响评价暴露出来的弊端越来越多。首先,没有明确的要求,只能够针对项目建议做出反应;其次,针对多个项目,并没有对其累积影响进行考虑;再次,缺少替代方案;第四,开发者的主观意志影响过大;第五,评估和管理缺乏有效性;最后,针对区域项目,缺乏指导技术原则。

4.2环境影响评价未来的发展方向

首先,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在如今的环境保护工作中,预防原则作为重要的内容,必须得到有效地落实,才能够增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有效性,随着《环境影响评价法》的颁布,国内的环境保护工作,逐渐地从事后治理转变为事前预防,“先污染后治理”这种模式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才能够在大规模范围内,遏制生态环境的恶化。所以,为了环境影响评价更好地实施,所以必须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其次,解决途径的制度化。环境影响评价作为环境科学领域中的焦点问题,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为环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而若想有效地解决严峻的环境问题,必须采取制度化的解决措施。在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中,工作人员必须依据国家可持续发展观的需求,结合本地的环境影响评价领域的实践经验,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国情,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优化,为具体工作的落实提供保障。再次,拓展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在环境问题的预防和治理过程中,需要在传统的环境影响评价中,纳入社会影响评价、经济影响评价等内容,并将其整合成一个综合性的影响评价,建立起政策分析机制,以便今后能够及时地对环境影响评价内容进行调整和管理,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扩大环境影响评价对象范围。从本质上看,建筑项目处于整个决策链的最末端,所以在建筑建设的过程中,采用环境影响评价,仅仅是修补性的作用,并不能影响最初的决策布局,在这整个决策链的顶端,包括战略、政策、规划等内容,对于环境的影响,具有宏观性、累积性、长期潜伏性等特点,对于经济的发展态势具有主导性的作用,直接影响最终的生态格局。所以,仅仅对建设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不够的,还需要扩大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

5.结语

活着影评范文4

关键词:主流媒体;影响力;新兴媒体;舆论场

中图分类号:G2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00-02

什么是影响力?对新闻媒体而言,“就是媒体以一种大众所喜欢的方式实现的吸引眼球、影响判断、引导行动的能力”[1]。“影响力是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实现新闻价值的终极目标”[2]。面对激烈竞争的媒体市场和各种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新闻媒体,特别是地方党报该如何顺应新形势巩固主流媒体的地位,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强势舆论场,努力提升影响力,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结合正在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延安日报从今年3月底发起开展了“传播金融正能量・延安市首届群众最满意银行评选活动”,整个活动持续两个多月,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参与群众达10万人次,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市上领导、延安金融界及广大群众的肯定和好评,普遍认为这是一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积极而有益的尝试,有力地提升了延安日报的社会影响力,巩固了其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地位。

一、找准活动切入点是提升报纸影响力的前提

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对于新闻策划而言,就是活动的主题,主题的选择是整个新闻策划的灵魂,是统率整个活动的思想纽带和思想核心。主题一旦找到,找准,激活,就会产生“一石击起千层浪”的效应。

近年来,各类评选活动层出不穷,形式多样,社会效果褒贬不一。延安日报也曾多次参与过其他行业举行的评选活动,但从来没有单独发起举行类似的大型群体性评选活动,影响力提升得也就不够。那么,地方党报到底有没有号召力,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力,延安日报决定做一次尝试。

延安时期成立的陕甘宁边区银行对于新中国金融事业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历史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承载着历史的荣光,历经70多年的风雨沧桑,如今延安的金融事业也浴火重生,羽化成蝶,从简陋的窑洞建筑所到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大厅,从单一币种到多样理财品种,从零星的营业点到现在的网点遍布城乡,延安银行业已成为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仍不相适应,许多群众在银行办事可能会遭遇种种不顺心:排队时间长、网点不便民、收费有点高、理财收益差、服务不规范等等,这种种现象也影响着银行在群众心中的评定与口碑。

由于金融行业所呈现的普遍性、广泛性、群众性等特性,与新闻策划所追求的受众关注度、群众参与性、社会效益的最大化相吻合,延安日报在与市金融监管机构沟通,对各商业银行进行调研,向广大群众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决定发出倡议,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传播金融正能量・延安市首届群众最满意银行评选活动”,由广大群众自主评选,公证部门公证,全面客观地反映延安各银行的服务水平、服务质量,真实体现各银行在百姓生活中的满意度,以此来推动延安银行业的发展,凸显延安日报作为地方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新闻策划的切入点和突破点找到了,活动的主题明确了,这就为整个活动的开展做好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新兴媒体力量是提升报纸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现代媒体越来越讲求与受众的交流沟通,相互联动,这也成为其竞争和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建立相应的与受众互动的平台,创新受众感兴趣的互动形式,促使参与者众、受益面广、影响力大,才能做到党和政府满意,广大群众欢迎,才能使主流媒体的传播更有效、引导更有力。

如今,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异军突起,其传播快速、灵活便捷、视觉效果好、互动共享等优势,带来了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成为“民间舆论场”的主导。与之相比,报纸这种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表现明显滞后,如果仅依靠报纸本身,就是走进了新闻宣传的死胡同。当然,作为主流媒体不应视新兴媒体如“虎狼”,而应当善于借助和运用,相互联动,形成良好的报道效应,努力实现活动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2014年4月9日,“传播金融正能量・延安市首届群众最满意银行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在开展的第一个环节,即投票评选环节上,延安日报在报纸上刊发了启动相关内容,其中包括参评银行机构介绍、参评要求及评选活动的选票等。这次活动的最大亮点是投票方式除填写纸质票外还可扫描报纸上刊发的二维码登陆“掌上延安”客户端(APP),在网络、手机上同时参与活动。

很快,评选活动通过报纸、网络、手机客户端(经微信等)迅速传播开来,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掀起了一个群众投票的热潮,参与群众达10万人次。而网络(手机客户端)投票异常火爆,从4月9日开始到4月20日24时止,八家参评银行竞争四个类别(最满意银行、服务最优质银行、最具成长力银行、最具创新力银行)的累计票数突破130万票,达到1311930票,其中单项最高票数达61190票,远远超过了8.1万张纸质票。

活动中,不少群众在投票的同时还在网上留言,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各参评银行也做了积极的组织和发动工作,使银行与群众之间进行了一次有益的互动、沟通和交流活动,银行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及爱行如家的信念更加增强。值得一提的是,在延安开展的这一评选活动,甚至引起了一些银行的省行乃至央行的重视、关注,他们都对此次活动提出相关参与要求,这就如同电视剧《亮剑》里的李云龙打了一个小小的平安县城导致整个晋西北打成了一片,可以说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活动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银行业,而且实现了跨地域超范围的互动。

而在新闻报道中,延安日报抓住时机,先后刊发了《传播金融正能量・延安市首届群众最满意银行评选活动》《周宇光老人成为纸质投票第一人》《延安市首届群众最满意银行评选活动火爆进行中》《网友热议谁家银行“最满意”》《延安市首届群众最满意银行评选活动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等稿件,对活动的进展情况及呈现的亮点及时予以报道,这些报道也通过网络(手机客户端)即时予以,有力地助推了活动不断跃向高潮。

充分利用新兴媒体并互动合作,改进了传播途径和手段,有效地掌握了宣传舆论的主动权、主导权和话语权,大大拓展了活动本身及其宣传报道的领域和渠道,使“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最大程度地互动、共鸣、重合,形成了立体宣传攻势,极大地提升了延安日报的社会影响力。

三、发挥主流媒体资源优势是巩固和提升报社影响力的重要依靠

与非主流媒体相比,地方党报具有着政治、权威、高端、品牌等资源优势,这是打造党报影响力的重要依靠。党报要果断抓住、善于发挥这一核心优势,以“新闻高度”营造主流媒体的新闻舆论场,引导百姓的口头舆论场,进而形成有利于社会发展、有利于大局稳定、有利于工作开展、有利于百姓生活的社会舆论,从而熔铸长远、深刻的影响力。

此次评选活动,借助新兴媒体强大的聚合力、发散力,使得活动声势大,影响范围广,加之新闻宣传报道的及时跟进,社会效益显著。那么,如何深入挖掘活动的核心潜质,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报社的影响力?除了举行评选颁奖仪式,报社还决定邀请各方专家及人士召开一次金融宣传工作座谈会,一方面推动评选活动效果更加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全力把延安日报打造成为贯彻市委、市政府金融工作主阵地,成为向群众普及金融知识的窗口,成为各金融机构提升形象的宣传平台。

5月21日上午,经过精心的准备,延安市首届群众最满意银行评选活动颁奖仪式暨延安日报金融宣传工作座谈会在延安旅游大厦隆重举行。对评选活动极为关注的延安市政府副市长彭祖佑应邀出席座谈会并讲话,市委宣传部、市金融监管服务机构、各银行、投资担保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主要领导和新闻宣传负责人及社会各界代表近百人参加会议。延安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许怀金主持会议,报社其他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也出席会议。会议除了对入选银行进行表彰,与会人员主要围绕这次群众最满意银行评选活动,如何提高报纸金融宣传水平,以及金融机构利用媒体平台更好地服务群众、提高自身形象,加强媒银合作、推动金融机构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副市长彭祖佑也就当前形势下金融宣传工作的重大意义,对报社与金融机构如何更深层次地加强合作,创新宣传手段和途径,切实加强保障,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好,更好地服务群众,让群众受益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座谈会是圆满成功的,让人欣喜,鼓舞,发人深思,更让人寄寓希望。有人说这次座谈会的召开为延安金融宣传工作打开了局面,开阔了视野,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全市金融事业大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有人说,不仅仅是金融宣传方面,延安日报这一评选活动完美收官,有始有终,尤其是座谈会的举办是最为精彩的一笔,有效地发挥了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提升了形象,扩大了影响,为“媒银”的深入合作和交流互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战略重点,遵循传播规律,不断改进创新,努力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3]”作为主流媒体就应当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充分发挥地方党报的阵地作用,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积极探索实践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舆论引导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营造强势新闻舆论场,努力把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全方位提升媒体的舆论影响力[EB/OL].人民网,2008-01-22.

活着影评范文5

关键词:生活质量;DLQI量表;SF-36量表

斑秃是以局限性斑片状脱发为特点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易复发,任何毛发部位均可受累。本病病因不明,神经精神因素、免疫功能异常、内分泌障碍和遗传因素等都可能起一定作用。斑秃影响了患者的容貌,造成心理负担。本研究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ermatology lifequality Index,DLQI)和非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the shortform-36 health survey,SF-36)对2007-2009年我院门诊斑秃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量化评估,并比较两种方法评价差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组107例,来源于我院皮肤科脱发专病门诊,男性57例,女性50例,平均年龄(45.20±11.12)岁,平均病程(8.20±4.22)个月。对照组102例,来源于健康体检者。

1.2 方法

患者独立填写调查问卷,分别用DLQI量表和SF-36量表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进行评估。

1.2.1 DLQI问卷指过去1周内脱发对患者的影响,包括以下lO个方面的问题:①症状(瘙痒和疼痛);②尴尬或沮丧;③购物、逛街、完成家务;④着装、穿戴;⑤社交、外出或娱乐活动;⑥体育活动;⑦学习、工作;⑧朋友或亲戚关系;⑨性生活;⑩治疗所花费的时间、经济负担。每个问题均采用4级评分法:0~3分别对应“无”、“轻微”、“严重”、“极严重”,满分为30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差。

1.2.2 SF-36问卷SF-36量表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RE)和心理健康(MH)8个方面共36个条目,按百分制评分。分数越低说明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越大。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资料分析,对DLQI指数、SF-36结果进行t检验,用多元逐步回归法进一步分析生活质量影响因素,P

2 结果

2.1 两组可比性分析

表1显示,两组在年龄、性别、学历、经济条件和工作性质5个项目均十分相近。

2.2 DLQI研究结果

斑秃组DLQI平均为(15.52±6.14)分,对照组为(10.69±3.72)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症状、体育活动、朋友或亲戚关系、性生活各项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其中着装、穿戴(100%)、尴尬或沮丧(98.1%)、社交、外出或娱乐活动(97.2%)、购物、逛街、完成家务(90.7%)评分较高,见表3。

2.3 影响斑秃患者DLQI指数的多因素分析

以107例斑秃患者的生活指数DLQI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家族史、病程、脱发面积、复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由表4、表5可知,病程(

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脱发面积、复况的t值对应的P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病程、脱发面积、复况为影响生活指数DLQI的主要因素。进一步分析各因素的影响作用,因为病程、脱发面积、复况的标准回归系数均大于0,说明各因素与DLQI为正相关关系,即病程越长,脱发面积越大,复发的患者其生活指数DLQI越高,即生活质量越差(表4)。

2.4 SF-36量表评分

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在活力、情感职能、社会功能3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2.5 影响斑秃患者SF-36分值的多因素分析

以107例斑秃患者的SF-36量表评分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家族史、病程、脱发面积、复况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由表6可知,病程(

表6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脱发面积、复况的t值对应的P值均

3 讨论

生活质量是全面评估患者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总体健康状况的指标,皮肤病DLQI和SF-36作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生活质量测评工具,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在皮肤科领域已用于湿疹、特应性皮炎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本研究结果表明,DLQI量表和SF-36量表适用于斑秃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价。DLQI评分简单易操作,但缺点在于仅能反应患者1周内的生活质量,而斑秃是一个慢性复发性疾病,故运用SF-36量表可能更为合理。

本研究中斑秃组DLQI评分高于对照组,说明斑秃对患者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且患者生活质量受影响主要表现在尴尬或沮丧、购物逛街完成家务、着装穿戴、社交、外出或娱乐活动、治疗这6个方面(P

活着影评范文6

文艺评价标准是文艺评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正确开展文艺评论工作、加强对文艺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的前提和基础。建立科学健康的影视评价标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对影视创作人员、广大观众以及政府决策部门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将对当前我国的文艺发展、繁荣、推动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建设起到正面积极的作用。

构建科学健康的影视评价标准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建设符合中国本土特色又与世界文明发展相一致的文化,以社会所需要的主流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主流思想与文化,对于最大限度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至关重要。科学健康的影视评价标准有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体现当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推动中国特色文化建设,巩固社会的健康发展。在文化传播手段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作为重要的文化创意产业,影视剧已成为所有艺术中与公众联系最为广泛的一种经典样式,构建科学健康的影视评价标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审美观、道德观,及时地反映当代社会基本价值体系和时代脉搏,发展繁荣文艺,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

构建科学健康的影视评价标准是推动影视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内在要求。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产业从行业低谷迎来自身发展的最好时光,电视剧也同样经历了产量的连年攀升和品质提升。渐入佳境的影视创作生产随着传播媒介和手段的多样化与高覆盖率,在大众生活中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影院建设、银幕数量、电影票房、电视剧收视率、网络点击量、广告收益等大幅提升。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影视批评主动积极,手段和渠道多样,呈现直面现实的评论热情,展现出蓬勃生机与活力。影视业的大发展大繁荣与健康科学的影视评论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影视评论作为影视业发展繁荣的推动力量,为影视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大环境,同时,站在时展的价值与思想立场上,加强对影视现象给予规范与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构建科学健康的影视评价标准是引导群众审美鉴赏的有效手段。文艺的功能、作用与影响问题,换言之,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怎样服务的问题,是个意义重大的命题,中国社会在自身发展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使命,但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和方针从未改变。影视剧在文化艺术中普及率最高,只有在制片、创作、生产的源头遵循艺术规律还原生活之美,才能确保影视作品在娱乐大众的同时,把崇高的精神境界、健康的生活方式、美好的艺术情趣传递给观众,普及并提高群众的审美鉴赏力,正如前人所指出:“我们的提高,是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我们的普及,是在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构建科学健康的影视评价标准,明确是非,引导并深化认识,反对简单的“骂杀”和“捧杀”,可以提升影视创作生产的品质,多出精品,让影视剧真正成为指向人的灵魂并有益人生的精神食粮,从而满足大众的需要和喜爱。影视评论以科学健康的评价标准为依托,客观分析影视作品,理性而不单薄,机智而不油滑,有效地提升人们的鉴赏能力,帮助观众在数量众多的影视作品中认识优劣、区分高下,对观众特别是代表着我们未来的年轻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产生着积极影响。

当前影视评论现状分析

近年来,影视批评作为影视产业链条的重要一环,与当今影视艺术创作生产呈现的充分开放和多元发展同步,拥抱现实,显示多样化发展的趋向。在当今改革的发展实践中,影视创作生产发生了重要的改变,影视评价渠道及作用也有了很大变化。目前,评价电影电视剧的渠道主要有以下四个:(1)专业学术型影视评论。指影视学术界的专家、学者、研究人员等进行的学院派评论和研究,主要在业内专业的期刊杂志上发表。这些影视评论者大都富有专业基础和个性才情,借鉴并运用一定的批评方法与话语工具,较为独立、理性化、不无学术识见,有专业化能力和水准,是影视评论中的“正规军”的力量。(2)媒体影视评论。它的主体是由大众传媒记者撰写的资讯类的浅显通俗的影视评论文章,有些是基于发行宣传方“统发稿”基础上的影视评论与报道,也有由社会知名人士、文化学者、作家、自由撰稿人、专栏作者等自主撰写的具有相关专业基础而又雅俗共赏的影评文章,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常规的娱乐新闻报道,为了票房和收视率,着意于宣传造势,和作为影视文化现象展开的讨论,往往有一定的区别。娱乐新闻式的评论是娱乐记者随意性和表面化的评说与概括,掺杂着较多个人或商业化因素。(3)群众影视评论。主要是普通观众有感而发的较为感性的评论,也可称之为大众化评论。这种评论样式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度以大量出现的影视评论刊物为阵地,规模和影响巨大,广受瞩目。大众评论娱乐性较强,具有时效性,不乏真知灼见。但是,群众影视评论作为报纸副刊、文艺刊物、时尚杂志的宠儿,个别社团活动组织的对象,作者多为影视爱好者、青年学生以及各界社会人士,评论采随感形式,带有即时的甚至(有时)是组织化操作的意味,因其浅尝辄止、即时、无序的特点,社会影响力渐趋式微,以至变得可有可无,并逐步被网络影视评论所取代。(4)网络影视评论。现在网络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人在去电影院前都会上网看看,可见网络评论已经成为影视评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论坛、博客为主要阵地的网络评论与互联网相联,构成一个活跃的共同体,充满新媒体文化特有的世俗性、互动性和参与感强的特点。当前,我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网络影评的兴盛随着互联网视听技术的发展渐成热点。据统计,到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已达5.91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78.5%。由于网络文化“超文本”的整合属性,几乎所有网民通过指间的轻轻链接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影视评论,如果一部影视剧的营销得当,获得网友过亿的点击量轻而易举。完整的网络影视评论作品,往往要么由原创帖和若干回帖组成,要么按照“主题-作者-回复-查看-发表”的结构模块呈现,所以,网络影视评论的样本数据,从直观层面上会涉及单部作品数以万计的评论,以及接龙式的点击率。据上海交通大学组织的问卷调查,有42.67%的受访者曾浏览过网络影评,另有25.34%的人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写过影评,或在电影论坛上发表过影评,而48%的人曾转载或引用过其他人在论坛或博客中所写的影评。还有37.3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在论坛、博客中阅读的影评,已经超过报纸和杂志。显然,考察影视剧播映后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需要对网络空间中多层次多形式的影视评论进行样本数据的分类采集和归纳评析。美国尼尔森曾对亚太各国网民用户的观看习惯做了一项调查:中国网民发表负面评论的意愿超过正面评论,62%的中国网民愿意分享负面评论,患有所谓的“坏消息综合症”。在这种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研究,引导并规范健康的网络影视批评,很有必要。

今天的影视创作生产已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影视产业需要市场,需要接受市场检验的情况下,影视工作者绝不能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放弃社会责任。随着中国步入消费社会,商业性不可避免地侵蚀着影视剧的文化内涵,影视界浮躁风气蔓延,忽视影视作品还是严肃而有价值的精神产品的事实,出现了偏离正确艺术立场及其社会导向职责的庸俗、低俗、媚俗的不良之风。影视评论者须及时把握这个时代的影视发展趋向,大力改进,构建科学健康的影视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对当今影视艺术发展面临问题进行及时研究和回答,了解社会公众对影视剧的反馈,告别批评游戏化和评论话语空转的情形,以作品为主体,以严肃分析为方法,发现具有一定普遍性和趋向性问题,引导影视创作在开放互动中加以调整,以实现影视产业的发展繁荣。

目前,中外流行文艺样式文化融合的趋势凸显,当下所有的文艺元素几乎都以混搭的形式出现在影视创作中,不同的声音出现多维互补的表达与融合趋向。文艺评论工作着眼全局,对文艺作品、文艺活动、文艺现象进行横向纵向的全面分析和把握,认真探讨影视价值观的表现和传播问题,为包括影视创作在内的文化艺术生产活动补充新鲜有益的血液,不断发挥引领创作和生产、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具有极大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有业内人士对影视批评现状发表这样的看法:影视剧的美学体系还没有建构起来,影视批评存在4个“不得”:题材评不得,作品骂不得,人名提不得,真话说不得。应该说,此语道破了当前影视批评的尴尬。在影视产业发展与市场经济条件下,评价影视剧的标准呈现渠道多样、价值混乱、竞争无序的状态。影视评论在其积极开展的针对影视现状、影视产品进行的描述、分析与评判中,肯定褒扬较多,对那些看不惯的不正确的东西,对那些内容无甚新意、艺术水准非常一般而政治上无碍的东西,往往采取包容的尽可能少批评的态度,这使得影视评论不能提供创作上的参考借鉴和审美上的共鸣,而为所欲为的不实营销、自我炒作甚嚣尘上,鱼龙混乱,针对性、专业性、权威性的影视批评缺位,影视评论者也被边缘化了,影视批评在影视业的发展链条中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价值。市场标准成为当前影视评价的主要价值标准,成为毋庸讳言的比较突出的问题。影视批评的底线在哪里,影视艺术价值观和科学健康的影视评估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如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遏制经济挂帅、盲目追求市场利益的商业传播指标普泛化,科学、全面、客观地评估影视剧的艺术内涵、文化品质和良好的社会影响,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予以重视,深入思考,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构建科学健康的影视评价标准的几点思考

构建科学健康的影视评价标准,要从当今的中国国情和现实问题出发,深入研究批评基本原理和文艺理论,坚持民族文化特色、立足社会意识形态要求、弘扬社会主流价值、兼顾大众审美情趣,形成富有中国特色的可操作性的政治标准、道德标准、审美标准的价值标准体系。

1、积极研究国外影视评价标准的建立。

国外影视评价标准的建立首先是因其电影市场机制已经相对成熟,其次也因了特定的文化背景与语境不同而有所差异,大致都要考虑观众接受心理、社会反应等因素,同时,在设置影片艺术性、崭新视点、叙事完成度、技术表现力等评估要素之外,也有文化价值方面的考查与评鉴。例如,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其影视评价体系建立的基点是:跨越阶层的混合的大众文化。但其通过对传统社会秩序进行创新和重构,来塑造美国国家形象,传播美国核心价值观,而绝非纯粹的消遣娱乐。“没有什么比好莱坞更美国”是其形象的概括。我们知道,美国是对低俗节目内容管制最早的国家,有比较完整的鉴定低俗节目的评价系统和监管执行的制度系统。美国的影视评论者一般都具持尖锐的批评态度,颇具权威性和个人魅力,地位较高,社会影响普遍比较大。像前些时间去世的美国罗杰· 伊伯特这样的影评人,除了写影评还经常上电视录节目,一部电影上映后,观众都要看罗杰· 伊伯特的大拇指。“如果他正竖大拇指,那么就是好片,如果倒竖大拇指,那么就肯定是烂片。”当然国外的影评人身上也存在种种问题和症结。如法国电影大师特吕弗就曾指出一些影评人的问题:安于对电影史的无知,不了解电影的拍摄技巧,缺乏想象力,盲目的爱国沙文主义,狂妄自大且好为人师,只能作出肤浅的判断,看不懂电影。他将这些概括为“影评人的七宗罪”。其中,不难看出他心目中的电影价值评估的凭据与立场。

建立影视评价标准,我们需要看到并借鉴国外影视批评的长处,重点思考和研究如下方面:如何保持专业化的衡量要求与水准,由媒体来组织发表的影评与由学者来做的电影批评的联系与区别在哪里?怎样做到不昧着良心,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影视评论人如何才能凭着自己的良心和道德感来写文章?媒体时代影评人的作用是什么,怎样以自律和对自己的权威感的维护来作为一种制衡手段,进而真正为影视事业添砖加瓦?作为影视产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与普及性的电影文化形式之一,影视批评及其传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影视评论者要以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过硬的影视理论修养与专业素质,引导、推进、规范广大群众对于影视作品的理解、接受乃至上升为审美鉴赏的层面,帮助人们在数量众多、良莠不齐的影视作品中,发现那些弘扬真善美的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影视文化环境,让评论脱去哗众取宠的外衣,客观、公正、权威,活泼生动,将影视评论价值引领的责任与意识融于精彩、丰富的评析之中。

2、加强影视评价标准的引导与建设。

影视剧的宣传推广,常常超越了作品本身,利用媒体无孔不入的炒作心理凭借“话题战术”进行多渠道的“病毒式营销”,已成为影视发行宣传以至影视评论的“潜规则”。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在于:一是为经济利益的驱动。急功近利追求票房/收视率,对票房和收视率顶礼膜拜,为了迎合观众口味而降低艺术品位要求,影视宣传与影视批评被混为一体,加剧了影视业低俗、庸俗、媚俗的现象。二是缺乏文化使命感,放弃社会责任。层出不穷的以炒作为目的的会、研讨会,充斥着出于利益关系不负责任的吹捧以及空洞的学术炫耀,混淆视听,让原本无序的影视评论体系更加混乱。三是缺少批评勇气和批判精神,丧失地位和权威,盲目从众。尽可能少批评,以免得罪人,对大众文化和影视创作生产潮流批评不到位,引导、规范乏力。四是忽视艺术以文化品位和艺术标准为旨归,放弃批评责任,导致文化投机、市场畸形,低俗化的不正之风大行其道。加强政策指导,构建科学健康的影视评价标准无疑是变被动为主动的良策,它将正本清源,涤污扬善,强化影视评论的批判精神,发挥它应有的品格和功能。

建立有效的问责平台,主管部门在立项、审批环节上按照科学健康的影视评价标准严格把关,宁缺毋滥。除了各机构实施的电视剧审查工作以外,电影管理上实施的“一备双审制”改革,审查机构在各省区全面开花,审查、出口增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统一、权威的影视评价标准体系纳入到各个审查、报备机构的工作当中,以统一、提升并监督其准入水准,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有许多工作要做。第一,研究并建立正确、科学和健康的影视评价标准,为政府相关部门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影视剧的拍摄在当前降低门槛逐级放开时,要注意处理“放”和“抓”的关系。该“放”的“放”,该“散养”的“散养”,该“抓”的要“抓”。第二、组织学习班和相关研讨活动,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影视评估体系与具体实施标准,有法可依,坚决驱除各类影视作品中的假冒伪劣与低俗化倾向,使劣质影视剧对社会的危害减至最低。第三,通过设立专门的影视产品质量鉴定和跟踪调查监督机构,改进、完善促进产业发展与影视业服务质量。第四,充分发挥影视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令屏幕 “生态失衡”的“三俗”,是一个在过去被视为属于道德范畴却在业内缺乏普遍、明确界定和充分认识的现象,认识的滞后与行业协会组织领导作用乏力,经常亦步亦趋地跟在现实问题之后,改善这种状况,发挥其积极作用,刻不容缓。

3、规范对票房和收视率调查统计的标准,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票房和收视率调查与研究也是影视工业的一环。重视开展更广泛意义上的电影电视剧受众心理和观众市场的研究和评估,扩展影视批评研究的基础和范围,认真研究文化产品对社会受众广泛、长远影响的特殊属性,规范对票房和收视率调查统计的标准,确保数据真实可靠,进而把握大众的收视心理,探究其蕴含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因素,推动建立影视创作、生产及传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生态和精神价值,影视评论应该发挥更为积极的评判作用。但是,影视作为文化产品,让其承载起主流文化倡导的社会责任感、人文关怀等价值观念,影视传播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和响应,在完善影视评论的体制建设,加强力量,努力承担和肩负起文化导向功能的同时,需要探讨影视剧生产和播映的某些规律性的东西,真正建立起一种兼具权威性、公正性和影响力的调查、统计及平台。如果影视剧在一定时间内对于观众注意力的集聚能力不强、主宰院线和电视台的票房和收视率的数字虚假,而提供虚假信息的是放映播出或制作机构,那么,结构上的弊端决定了纯商业模式主导下的影视作品的播放和广告投放,最终不仅产生虚假繁荣的泡沫,损害影视生产经济效益,还将丧失应有的社会效益,影响亿万观众的精神世界和审美鉴赏。所以,不仅要加强依据科学权威而又专业化的影视评价标准进行的优秀影视评论,积极研究影视作品的定位和品质的稳定性,而且,对泥沙俱下、天花乱坠的广告宣传、痕迹明显而易引起观众强烈反感的植入式广告,以及实际的广告投放量的变化,也要依据相应的有着统一调查标准的权威平台,及时监测数据的产生和应用,尽量避免技术和人为因素带来的误差与问题。对样本抽样的具体分类指标和后期加权的保密级内容,也应该做出科学调整,消除调查过程中的采集疑点和数据争议。此外,以评为鉴,研究传媒价值规律,调整收视率样本结构,完善调查方法,建立分众定性的观众满意度调查的市场化研究,获得准确的社会各地域各阶层民众审美喜好的数据,便于有针对性地推广相宜的同时担负社会责任和经济使命的优质影视产品,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一味追求市场前景而牺牲社会效益带来的票房、收视率误导和行业间的无序竞争与负面作用。

4、开展健康的网络影视批评。

(1)研究网络影视评论的社会、文化及心理作用,努力使网络影视评论成为反映影视业现状和观众及市场趋向的典型渠道。尽管电脑的背后也混迹着伪装的从业者、媒体人,出现很多虚假信息,但更多的网络影视评论体现的仍是普通观众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高度重视并正确引导网络影视批评,使其与传统媒体影视评论形成互补而又溶融为一的趋向。网络影视评论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统影视批评,它虽和专业的、学术的批评完全是两个领域,但其在观众中的影响力是超过学术影响的,是既有的传统印刷媒体评论和专家评论的补充。百度贴吧、天涯网、豆瓣网、时光网等都是年轻人喜爱的网站,网络电影论坛开设之初便吸引了广大电影爱好者的注意。近十年来,网络电影论坛和影评博客培育了众多著名的影评人,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也已出书、并在传统媒体上发表文章,渠道及影响已超越了网络。在这个基础上,正确引导、规范网络影视评论并构建属于更广泛意义上的网络电影文化,势在必行。(2)成立网络影视评论协会,对网络影评人进行监控和管理,积极组织并发掘网络影视评论的长项与优势,使其成为影视产业和影视评论中的正面积极的力量。网络影视评论作为一种新兴文体和评论样式,需求量和写作群在不断扩大。象百度贴吧中的“电视剧吧”因其对信息的分门别类、强化与再创作有着很好的人气;各种社会名人、专家、网络的博客中出现的影视评论,让网民和观众趋之若鹜;专业穿帮网的出现,可以视作开放社会中网络细化的表现,“纠客”们专门寻找影视作品中的穿帮镜头,就事论事地进行讲述,其意义在艺术审美之外,体现了大众对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影响力。网络影评及其组织纽带,并不是一种被动的因素。借助互联网所长,以其开放性、互动性去进一步引导点燃大众对影视业的关注和参与的热情,通过这种强大力量的存在,使网络评论成为国产影视业发展的新的生长点。(3)赋予网络影视评论以新的定义和使命,让其担负起有效的文化疏导作用。据问卷调查,有高达61.3%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影评和报纸、杂志上的传统影评相比,其最大特征在于可以自由发表评论,即其具有的开放性特征。有超过三成的受访者表示,如果看到论坛或博客中某篇影评和自己的观点相同或相悖,他们会回帖或发表评论以表明自己的看法。还有34.67%的受访者指出网络影评灵活性强和“短、频、快”的特点,更符合信息时代大容量、快节奏的特征。20%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影评情感更加真实,更加通俗易懂,也更加具有亲和力。显然,网络影评的影响面及文化作用会越来越大。(4)加大专业影视评论力度,改善影视评论缺乏专业素养和职业水准的情况。网络影视评论的草根性具有自由发表、自由表达的特性,有其长处与优势,许多观点与思考值得肯定,但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局限。显然,在当前的网络影视评论中,参与者的理论水平参差不齐,既有那些自主选择积极参与的人群,如:追星族、善意的批评者、具有一定素养的解读者、专家学者等,又有在大众化的旗帜下,搅起沉渣的浑水摸鱼者、宣传方的雇佣军、网络板砖、狂欢式的话语暴力等,厘清鱼龙混杂、良莠不分的状况,让专业的高素质的影评人发挥主流作用,引领当下影视批评与研究及其走向,非常重要。

5、建立高素质的影评人队伍,营造影视理论批评的良性生态环境。

影视评论坚守应有的价值立场,担当时代引导的责任,积极研究当下影视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复杂现象,就需要具有鲜明的是非观和深刻的思想见解,传达正确的社会历史观、人生观和审美观,研究具有新的时代特点的影评的批评策略、话语特征、受众心理以及对舆情的影响属性,加强影视批评作为公共文化传播的策略与正面积极的作用。网络等新兴媒体影视评论的出现,使得影评人拥有更多的言论和话语自由,其鲜明的个人化、分散化的生态选择特点,为影视评论队伍注入活力,同时也对影视评论者的资格确认与评论定位带来新的挑战。今天的影视评论不只是信息、知识的载体,在很多人眼中,人们对现实的关注更多地来自影视等大众文化传播新载体,影视作品搭建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世界,而且和被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新媒体相联,这种影视、新媒体与观众的融合与作用的新趋向,呼唤建立高素质的影视评论队伍,通过研究新媒体等新兴事物,重新找到并探索影评的新手段、新定位和新型生存策略,形成独特的文体风格,为电影电视剧创作生产和传播提供更广泛的历史文化视角,在当今社会、文化价值体系的建构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当下影视业界,学术研究、创作生产和观影活动基本上是三个领域,缺少关联互动,理论脱离实际。建立起认真的、负责的、得到三方共同认可的具有公信力的评估体系,传递价值取向,共同承担起推动影视创作生产的引导、发展的重任,揭穿市场营销中的谎言,远离影视评论中的捧臭脚的吹鼓手之作和“红包影评”,需要支持拥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的影视评论专家和权威,并建立起相关机制和制度化的保障。同时,还要有能够担当起行业的标杆性作用的、专业的、传阅度高、权威性强的影评人杂志。在这样的基础和平台之上,专业的有举足轻重影响力的影评人,他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坚守职业精神,彰显批评人格,敢于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负责任地推荐观众看或不看什么作品,或哪类作品适合哪类人去看,重视推广不为人知的佳作,为好电影的制片人授予有益的肯定和赞誉。高素质影评人队伍的建设必将改善鱼龙混杂的影评现状,对影视市场和观众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并成为影视评价标准体系中重要的参考依据和指标。建立具有公信力的专业影评人队伍,确立这个群体在创作、市场和观众中的权威地位和影响力,直接关系着营造良好影视批评和舆论氛围的生态环境的质量。广大文艺工作者和影评人的责任,要自觉践行社会价值体系与规范,坚持我们社会时代的前进方向,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历史发展要求,抵制庸俗、媚俗之风,进一步发挥影视评论交流、讨论的独特优势,不断提高影视文化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弘扬并体现时代精神,传承文明,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做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