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读后感范例6篇

活着的读后感范文1

我也懂得做人应该积极乐观的处世至理,读余华的小说《活着》,我的人生观却没有特别大的改变。要说收获,则无非是在感叹之余,再一次被提醒:人应该知足,我认为之所以有一部分人像我一样没事胡思乱想,无非是因为人的软弱,因为人的不懂得知足,总是想要得更多。下面为大家精心廉政了一些关于活着余华读后感,请您阅读。

活着余华读后感1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读完时,屋外已是华灯初上了,不记得当时是怎样一种复杂的心情。不太喜欢悲剧,每每读完都让人唏嘘不已,久久不能从那种心境中恢复过来。而今,再次读余华的活着,我却多了几分感动与思考。

文章作者是以第一人的笔触在记述的,仿佛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在向我诉说着他的坎坷波折的一生,没有抱怨,也没有悔恨,而是一种平淡的诉说,很平淡。就像一位哲人一样,洞察了生活,超脱地看待着这世界。

福贵年轻时本是一个地主家少爷,娶得一位米行千金为妻,家境算是殷实,但却游手好闲,做过许多荒唐事,最后因而败光了家业,沦落为一介贫农,一家人住进了茅草房,然而这只是悲剧的开始。父亲因为他的败家而活活气死,母亲也因此病倒了,为去请大夫给母亲看病在街上又被人拉去当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回来的福贵,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虽然此时的福贵已经体会到活着的好,想要开始过稳当的日子,但这时女儿凤霞因病而变成了哑巴,妻子身体也因病而每况日下,生活仍然很艰难。然后就是亲人的相继离去,首先是她的儿子有庆,因热心去献血被他人贪婪的抽干了,然后是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二喜,最后是外甥苦根。面对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我不知道在埋葬他们时福贵内心该是多么的沉痛......始终觉得文章作者是有点残忍的,在描写生离死别时是那么轻描淡写,也几乎不给人活下去的希望。本以为从战场回来的福贵会从此走向安稳的生活,妻子贤惠,儿女懂事。可是儿子有庆却因那样的意外而死亡,家珍也因为悲痛不久就离开人世了,使人心情刚起又落。女儿凤霞嫁了一个好女婿,好日子没过几年,因为生苦根难产而死了,心情稍转晴又来一场灾难,情绪不免又一次起伏。然后女婿二喜在工地做事被掉下来的东西砸死了。虽然女儿女婿不在了,但想着至少还有外甥这个希望吧,但谁又料想,可怜的孩子在长到几岁的时候因贪吃豆子而撑死了。最后的最后,所有活着的希望都被掐灭了,只剩下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与他相伴......

纵观主人公的一生,如果非要评价他的命运的话,我觉得他既可怜又幸运。可怜在他身边的亲人最后一个个都离他而去,他年轻时的荒唐债,都在之后的生活中得到惩罚,要知道其实活着的人是比死去的人要承受更多的;幸运在他生命中不管怎样都有关心爱着他的人,在他年轻犯错时,有他的母亲袒护着他,无私的爱着她,有家珍不离不弃的包容着她,即使在他沦为贫民,家珍还是对他不离不弃。

文中最吸引我的人是妻子家珍,她是一个隐忍贤惠的女人。在福贵年轻时出去鬼混的时候,仍能包容他,小心的提醒他;在他沦落后,即使被自己父亲接回去过大小姐舒坦的日子,她还是拒绝了,她回到福贵身边,还偷偷带回来一袋米。她说:“即使再苦,一家人也要在一起。”在福贵被拉去打仗那几年,他辛苦操持着这个家,照顾孩子和生病的母亲,等到富贵回来;在她患了软骨病不能干重活的时候,仍想着要下地做事为多赚工分;即使在临死前还在想着要多纳几双鞋底,好让家人过冬。家珍的命运也是可悲的,他的世界里就只有那种封建女性的三从四德、坚韧和隐忍,她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家珍代表的是许多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虽然一生过得很苦却最终也获得富贵的爱。虽然他的那种隐忍我不是很赞同,但是却因她有这种坚贞而感到钦佩。

福贵的一生也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在艰辛的生命历程中,福贵没有流露出丝毫胆怯和放弃,而是在不断挖掘着活着的乐趣,他买下将死的不中用的老牛,孩童般的和老牛开着玩笑,用粗哑的嗓音放声唱着歌谣,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怨天尤人,他坚信着活着总是好的,活着就有希望!他那种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无论面对多么沉重的打击都活下去的勇气就是生命的真谛吧。是的,生活有时候是很无奈的,甚至是很现实、很残忍的,但关键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这些我们无法左右,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无法预测的突发灾难,但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逆境和磨难不是憾事,相反,只有经历磨难的洗礼,人才会懂得成长,懂得珍惜,去珍爱生命,去感受生活,就像文中的福贵一样!

经常有报道说某某重点大学学生跳楼自杀,某某学校一对情侣因分手闹得不快而闹得两相俱焚。现在的我们,也许没有品尝到生活的辛酸与苦辣,不懂得其中的艰难与无奈,一遇到点挫折就承受不住,所以会出现很多孩子的轻生现象。和福贵比起来,他们的遭遇真的不算什么,只是在某一时刻他们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放大了,认为已经经历着人生最大的灾难,其事实却非如此。我们没有福贵的那般超脱,还没能做到只为活着而活,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其他事物,但我们要去追求这活着的真谛。

我们要为活着而活,相信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余华读后感2《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活着》讲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活着》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经嫖赌输光了家产,但是亲人并没有抛弃他,这令他悔悟。

这时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贫穷未必不好,只要有爱,有关怀。

然而妻子得病,儿子被害,女儿难产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孙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剧接连发生,最后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经历了种种的他却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对自己的过去可以冷静的回忆与论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里与老牛为伴,寄托着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与对生活的感激,尽管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但却庆幸自己曾经有那么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

他的人生了无遗憾!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主人公福贵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后离他而去,一次次在绝望的边缘徘徊,但是他却有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当他发现间接害死自己儿子的使自己昔日患难与共的春生是他选择了埋葬仇恨,他们之间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谁亚无法抛弃地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

即使是在绝境面前他依旧劝解朋友要坚强地活着,只要活着,只为能够活着。

作者没有发泄,没有控诉或者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尚。

这里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和恶的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无疑也会有许许多多的困难也挫折,有的时候我们确实很难以承受,然而每当我想当福贵他依旧感恩生活的时候我就会自惭形秽,觉得自己与福贵的差距,或许我无法在经历这些苦难之后得到内心的升华,然而我却可以通过对福贵经历的观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样的感慨!

无论怎样,生活总要继续。

只要活着就好,只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余华读后感3说实话,这个读后感我不想写,为了和儿子的约定,我不得不第三次重新走进余华的世界。四个小时,八万字的《活着》从我心底平静地流过,不起一丝波澜,我开始分析自己平静的原因,那种初读的感慨万千,仰天无语去哪里了?

大概五六年前,第一次读《活着》,是在沈阳出差,边吃饭边读书,我一下子走进了主人公富贵的世界,跟随他经历一个个亲人离去,看一会儿便仰头望望星空,让思绪任意的流淌,一种无言的沉重压的我无法释怀,一杯酒下去,接着感伤无限。

这次阅读后的平静是我没有预料到的,“是我的内心麻木了吗?没有。”我回答自己。现在的我已经走过了通过富贵的悲惨来彰显自己幸福生活的阶段。如果第一次阅读我写读后感,一定声情并茂,情感满腔,对富贵的遭遇给予最大的同情,对富贵在所有亲人离去后的淡然给予最大的肯定和敬仰,并感同身受。这也是大部分读者的情感。

富贵的人生没有波澜壮阔,如果用笔调去描绘,它一定是黑白的,任何其他颜色都无法添加进去,如果是一碗汤,它一定是苦的,余华吝啬地加一点滋味进去,也是为了发酵过后有更多涩的味道。

富贵的经历是那一代底层人民共同的回忆,经历解放战争,大跃进,,那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啊,作为底层人民的富贵,在历史的大潮中随波逐流,哪有资格和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除了承受,忍受,无奈的面对还能做什么。所以我不会去赞扬富贵失去所有亲人后的淡然,我只是哀伤那一段苦难的历史。

《活着》无疑是一部深邃的作品,它告诉我们,人对苦难的承受力是无限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在我们没有经历更多的苦难之前,无论感觉自己有多么深刻,也是没有资格讨论如此一个广大而沉重的话题,在真正的苦难来临时,一切都会烟消云散,我们要做的,除了无法逃避地面对,哪怕有一丝的坦然自若,便无愧此生了。

活着余华读后感4第一次读完《活着》这本书,我只觉得压抑充斥了自己的整个心灵。同时也觉得余华太过残忍,让故事中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死去,却惟独剩下主人公孤独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在我生病的那段日子。于是那本《活着》被我一气之下压在了书堆底下,因为我讨厌于华,讨厌他的残酷。

第二次看《活着》,是在今年的四月。那是个黑色的四月,在我满怀憧憬着自己的幸福未来时,一场突如其来的噩梦彻底打碎了我所有的梦。我没有办法接受那样残酷的一个事实。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崩溃了。不清楚,自己流掉了多少泪。我开始自暴自弃,甚至有了万念惧灰的地步,我深深感受到了活着的艰辛,活着的痛苦。"我该为谁而活,我为什么要活着。"那几天我想的只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开始发泄,开始焚烧我所有曾经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想烧掉过去,烧掉病痛。

我又看到了那本《活着》,鲜红的封面深深地刺激着我。我留下了这唯一的一本,开始重新去体味活着的含义。我总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哀的莫过于地静静地等待着死亡的那一刻,可当我再读《活着》,我才明白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你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一个个亲人慢慢死去,你却毫无办法,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

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成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也更是我所需要的。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当我生病的那一刻起,我变得开始暴躁不安,怨天尤人。我开始挑剔身边的人,无理取闹,而身边的人一次次的包容我,无怨无悔。在伤害深深爱我的人同时,我也深深地伤害了自己。其实我比余华更残忍,我亲手在伤害身边一个个爱我的人。我的病不是他们造成的,但是我却让他们左右为难。为什么我要把自己的痛苦强加在爱我的人身上呢?

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艰难中活着,在活着中享受艰难!

活着余华读后感5活着或死亡都是一个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同样是一本薄薄的让我只用了一个下午就读完了的书。巧的是读了几页便发觉心这本书为背景的电视剧我竟看过,这让我更真切地体会到了这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道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特殊的年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兴富到衰落,身边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瘦骨嶙峋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尽管是这样,他还是友好地面对世界,一切伤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变得那样的平淡。也许当我们的生命已将要走到尽头的时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会做到安下心去对待,才会做到清醒的重新认识所有的事。我想起陆幼青的死亡日记,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边缘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对世人讲述一切。

读到家珍死去,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离死别中最宁静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后乔峰抱着她的尸体的痛器失声,想起陈家洛听闻心上人香消玉殒后流下的懦弱眼泪,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绝,我想人活一生,总要承受这样的击,而多年之后,当身边的人一个个全都被岁月带走了,那时的我们也许真的会选择一种平静,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沧桑的经历,浇铸而成的。数十年后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对着一塘残荷将过去的伤痛记忆娓娓道来,我对自已的过去是否清楚地知道并且敢干面对,我不敢说。

这个世界的确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有人却要像富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血汗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说不清到底该怎么做,我面对的是无法自由选择生活方式的无奈和内心与现实的强烈,盾,在这样一个状态下,我一面应付着现实中的琐碎,而在内心寻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已能对世界友好,尽管天性中的倔强与后天形成的反叛也许会导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们都得一样一样地过,生命只不过是个过程罢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愿选择一个方式,真实清醒并发自内心的去实现它的价值,到了那一天,但愿我能带着平静的微笑向世界道个别,也对身边的人说声再见。

活着余华读后感6合上书本的那一刹那,似乎福贵就在我眼前,他坐在田埂上,佝偻着背,瘦骨嶙峋的身子比田边的残叶还要更单薄一些,满是泥土的裤脚被卷了起来,一长一短,两只脚踩在地上。老牛福贵回过头来“咩咩”地叫了一声,眼睛里闪露着悲凉的亮光。

人越是活得艰苦,就越是艰苦的活着。用“悲惨”二字来简单概括福贵的一生也算贴切,他一如既往地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用稀松平常的语气讲述着他鲜为人知的一生。人活着不就是希望风光时有人羡慕,成功时有人有人分享,落魄时有人扶持,失败时有人安慰吗?每个人活着都有或大或小、或远或近的目标,有奋不顾身甚至倾尽所有想要追求的理想,若只是单纯的喂饱自己,在这个世上安安静静地活着,别说日新月异的社会不会允许,就是自己也会因受不住太多的诱惑而去拼搏、去努力、去得到、去充实地活着。

世界变化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以光年来计算的光速了,身在动荡的四、五十年代是福贵无法选择的时代背景,解放战争、人民公社、还有包产到户,细数大大小小的各种革命,富贵总是归在“受害人”的那一类,或许正是这数不清的苦难,让他仍能用知足常乐的心态去看待自己的一生和细心感受在夹缝中生存的幸福。

《活着》最触动我的并不是福贵崎岖不平的生命轨迹,而是福贵本身,他是《活着》的灵魂,他已经成为一种意志,一种信念,让我觉得自己所认为的苦难的悲惨的经历,原来都是芝麻绿豆大的事,让我发现自己竟然活成了如此一副软弱的皮囊。熟不知生命常有缺憾,成长总有遗憾,福贵像一剂清醒剂,注射在血管里,融化在血液里,级或者每一根毛细血管,让我学会用另一种心态去看待生活。

活着的读后感范文2

鉴于阅读对培养学生爱的能力的重要性,我们在项目学习活动中,尝试用阅读构建“爱”的话题,引导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学会爱,引发面对孩子成长充满无力感的家长对沟通话题的思考,学会跟成长中的孩子在爱的氛围中相处。这就有了――亲子共品一本书《外公是棵樱桃树》的活动。活动中,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建构话题,找到沟通点,享受快乐,传导亲情。这样,亲人间既有了沟通情感的交流话题,又培养了学生爱的能力,还促进了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真可谓一举多得。

想法属于形式,行动才能助推学生的成长。于是,2013年5月,学生、家长、教师共同走进了《外公是棵樱桃树》这

本书,精心设计读书单,探讨书中洋溢着的亲情带给我们的启示。随后,教师又领着学生从书里走出来,走进生活。通过此次活动,学生和家长、教师在一次又一次思想的碰撞中,对爱的理解更透彻、更全面,“爱”――这个敏感而又幸福的话题,在共读中,在一次又一次心灵的对话中,得到了升华。

一、虚实并重,选书

德国作家里尔克说过:“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这里的“庙宇”当是书籍吧!我们教师都在尽力为学生找寻遮挡雨水的庙宇。大家知道,一阵风,吹到需要的地方,就是春回两岸;吹到不需要的地方,就是霜冷长天。所以选书时,我们考虑了学生的心理愿景和生活实际两个方面。从心理感受讲,好的书籍有两个院子:一个院子是天堂,一个院子是凡间。最好的品读是坐在凡间的院子里,遥望天堂的院子。没有天堂的院子,品读就会没有了希望;没有了凡间的院子,品读就会失去根基。

《外公是棵樱桃树》里有学生无限向往的无拘无束式的外公的爱,也有学生感同身受的不停唠叨的妈妈的爱。读这本书,学生就像读自己的生活;读这本书,学生就是在寻找心中向往的亲人之爱。世上最不该怀疑的情感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但,爱,如何去表达?《外公是棵樱桃树》对我们有所启发。孩子小时,家长不但了解孩子喜怒哀乐的心理,而且了解孩子吃喝拉撒的生活,可以说对孩子的了解细致全面到无任何死角。而现在,孩子大了,家长不敢这样自信了。家长正经历着自己将手伸出,孩子却已把手缩回的尴尬情形。如何减轻家长与孩子交集缩小带来的痛苦?从内心感受和生活实际考虑,我们选择了《外公是棵樱桃树》这本书。研究初始,我们就相信,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建构话题,找到沟通点,有了沟通情感的话题,享受的一定是快乐,传递的一定是亲情。

二、人、事、情渐行,品读

(一)共同研究,梳理主线。

为了给学生从书海中找到可读的书籍,为了给学生从书籍中找到可读点、爱读点,我们共同阅读了《外公是棵樱桃树》,讨论设计了发给家长的亲子共读倡议书、学生读

书单、家长读书单,并梳理了学生品读主线:爱是什么?家长品读主线:什么样的爱适合学生成长?还搭建了品读交流平台:亲子共读分享会。

附1:给家长朋友的一封信

给家长朋友的一封信

尊敬的家长朋友:

您好!

还记得去年家长开放日,您与孩子亲子共乐的情景吧!因为有诸位的倾情参与,孩子的兴致更浓;因为有您的参与,您与孩子的心走得更近……为了让亲子活动得到延续性地开展,我们年级将在2013年5月,开展以“大手牵小手,一起向前走”为主题的“亲子共品一本书”系列读书活动。亲子阅读,是一种学习氛围,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享受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热爱书籍,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而孩子的成长需要您的参与和支持,为此,我们诚挚地向您发出倡议:

1.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让孩子养成安心读书的习惯。

为孩子营造一个空间,最好有一个书架(书柜)、一张书桌,让孩子可以自由、静心阅读。

2.做好阅读榜样,和孩子共享阅读好时光。

身教重于言教,家长要热爱读书,用行为带动孩子喜欢阅读。建议家长与孩子同读一本班级规定的必读书目,每天10~20分钟,并及时与孩子交流读书体会、心得。

3.把书作为最好的礼物送给孩子,让孩子把阅读变成一种享受。

我们建议父母送给孩子有价值的书。有条件的家庭还可随时记录与孩子共读的精彩瞬间,鼓励孩子及时把读书感受和体会进行沟通,让孩子体验阅读的成就感,让阅读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深处。

家长朋友,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本书,多一点心思,多一点投入,有收获的其实不仅仅是孩子。愿更多的父母,能投身于培养子女阅读兴趣的教育中来!愿更多的孩子,能体验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让我们的孩子拿起书籍,开心阅读,快乐成长。

附2:学生读书单

《外公是棵樱桃树》学生读书单

亲爱的孩子们:

你每天读书了吗?爱你的爸爸妈妈认真给你做好记录了吗?

附3:家长读书单

《外公是棵樱桃树》学生读书单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今天读书了吗?爱你的宝贝认真给你做好记录了吗?

(二)上导读课,激发阅读期待。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精心设计了阅读导读课。以老人、小男孩、大白鹅、樱桃树为主人公创编故事,吸引学生。继而,引出该书,了解作者――安琪拉。随后,引导学生阅读“我”与外婆、外公之间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在师生与文本快乐的对话交流中指导学生学会“读一读,想一想”,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三)走近人物,品人――绘画。

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是外显的,也是很容易做到的。但最重要最关键的是“内在阅读”“深度阅读”。怎样使教师、家长和学生能积极主动并持久地进行深度阅读,是本次活动实施的难点所在。在学生初读时,教师就提出要求,让学生学会圈点批注等,帮助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鉴赏能力和阅读效率。

在学生读完第一遍后,教师给学生发放了第一张读书单:走近人物。

附4:第一张读书单

《外公是棵樱桃树》读书学习单(一)

学校____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老师的话:

亲爱的孩子们,这本洋溢着亲情的书中,丰富的人物形象一定深深地吸引着你。请你用手中的笔,画一画最吸引你的人物形象,并把他们的性格特点、典型事件用工整的字迹简单描述在表格里。

读一本新书,就像结识一个人,最初的感觉都是用眼睛获取的浅层印象,内心的呼应只能留给日后。一下子就想走进初识者内心的想法是唐突的,也是无效的。但是,学生读完第一遍后,发第一张读书单,在回忆中悄悄走近人物,品人――绘画,学生拿起画笔,用五彩的颜色随心勾勒着书中的人物,是轻松的,有效的。笔者无法捕捉他们挥洒颜料时头脑中的电波,但可以想象他们回味人物时的快乐。

(四)走进人物,品事――评星。

如果说读第一遍后,学生还站在书外看书中的人物,那么读第二遍就应该让学生走进书中,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于是,在班上,我们又引导学生对人物的典型事例在课堂上进行了探讨,读中感悟,跟书中人物近距离接触,说出了自己读到某一情节的感受,为此还对托尼诺和外公经历的事进行了梳理。之后,学生的读书已经做到入情入境了。读第二遍后,发放了第二张读书单:走进人物。

附5:第二张读书单

《外公是棵樱桃树》读书学习单(二)

亲爱的孩子们:

读完《外公是棵樱桃树》后,我们知道在托尼诺的家庭生活中,有许多亲人。那么请会阅读的你站在托尼诺的角度替他完成对家人的评价吧!

书中的人物也是一个群体,正如你我的现实生活。生活中,你可能会跟成百上千个人相遇,甚或是相处,表面上迎来送往,一团和气,却从未有过契合感。无论多熟悉,都觉得这些人只是生命中的过客,在心底里,从未接纳过他们。而有些人虽然交流不多,但总有一种契合感。书中的人物就是现实生活的翻版,也许书中叽叽喳喳的人物并不招你喜爱,寡言的却给你留下了印痕。阅读中找到知音,就找到了内心的家园感。《外公是棵樱桃树》中的外公懂得托尼诺的所思所想,阅读中,学生都喜爱托尼诺的外公,也渴望亲人像外公一样。

(五)成长自我,提升。

书读得再多,只是在看别人生活,只能给你享受,只有写,才是在过自己的生活,才能带来深刻。所以,我们进行了第一个尝试:顺情而写。

1.品读人物,表达。“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经典的文学作品更要反复读,每读一遍,你可能都会有新的收获。在第三周的周五,学生读完几遍后,利用中午辅导课和学生讨论自己读书后的感悟,了解读后感的写法,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读写结合,书写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本书才真正发挥作用,成为学生成长旅途中的明灯。

2.联系生活,表白。四年级的学生渐渐凸显独立意识,他们一方面享受着来自家人给予的无私的爱,一方面又在抱怨着、抵触着爱带给他们的唠叨和约束。读完这本洋溢着亲情的书籍,学生在托尼诺的家人那里,在阿凤那里,在菲丽丝那里,感受到了亲情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美好、坚持、勇敢……也让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亲情有了更深的认识。鉴于此,教师给学生表达心声的机会,设计了第三张读书单。

附6:第三张读书单

《外公是棵樱桃树》品读单(三)

老师的话:

亲爱的孩子们,读完这本洋溢着亲情的书籍,我们在托尼诺的家人那里,在阿风那里,在菲丽丝那里,感受到了亲情给他带来的快乐、美好、坚持、勇敢……也让我们对亲情有了更深的认识:亲情如外婆羽毛枕头般温暖的怀抱,是妈妈情到深处无法自抑的唠叨,更是外公给予孩子舒展天性的“樱桃树”……

读完此书,你的心里一定堆积了许多想要给亲人说的心里话,或者你希望你的某个亲人今后该怎样爱你呢?让我们在此一吐为快,让亲人明白你的心声。

学生通过读书单向父母表达了自己在平时不敢说的话与要求。记得当时,学生有所顾忌,迟迟不敢下笔。笔者告诉他们,这是你对爱自己的父母抒发感情的一个平台,不要拘束,不要不好意思,把你内心对他们的希望,用你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理性沟通的畅通渠道。

情感的双向疏通才是有效的,所以我们也给家长朋友提供了读书反馈单,请家长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告诉孩子,让孩子关注家长的内心,分享家人的快乐,分担家人的忧愁和烦恼。

附7:家长品读单

亲爱的家长朋友:

好书之所以好,首先在于要让人能读下去,能够让人思考与感受。对于儿童来说,好书是能让他们快乐并且能获得“思考与感受”的作品。而这本《外公是棵樱桃树》则是能够真正陪伴孩子们成长的,是能够成为孩子们的朋友的一本书。孩子们也在此次亲子阅读活动中见证了温暖的真切的伟大的亲情。他们为此还写下了看完此书的读后感。

那么,当你和孩子共读了《外公是棵樱桃树》,品读了书中让人感动的亲情故事,你对“什么是爱”“什么样的爱适合孩子成长”这两个问题有着怎样的思考呢?请你结合该书或生活实际写下你对以上两个问题的看法。在此,谢谢您的支持和参与。

附8:家长感言片段

家长1:妈妈真希望能变成书中的外公,具有外公的智慧和童心,陪伴你成长,能完完全全理解你的心思。

家长2:对孩子的爱应是无条件的,不能用一流的成绩、顺从的表现要挟或交换对孩子的爱。孩子有些不好的表现,很可能是大人的翻版。我们大人要完善自我,来影响孩子。

家长3:无拘无束的爱是有尺度的,有严格要求的。爸爸希望你在一个既有严格的规范,又充满爱意的环境里自由自在地成长。

家长4:单一的爱必定是残缺的爱,慈祥的爱就需要严厉的爱来平衡。

家长5:面对当代小孩单一刻板的童年生活,父母也非常无奈,非常无助,希望孩子在顺流中有所获,有所成!

品读着家长写给学生的或精悍或抒情的文字,我们被家长的真情、深刻感动着,也被家长们对孩子无尽的爱感动着。于是,我们也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充满亲情,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享受着父母的关爱,就像文中的托尼诺一样,幸福地享受并接纳着来自外婆、外公、妈妈甚至爷爷奶奶的爱。只要你用心去体验,你就会发现亲情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你,使你坚强,使你振作,使你对生活充满憧憬、充满希望。

心中有爱,就要倾吐;心中有不满,就要倾诉;行动上有不足,就要改正。这是健康的交流,这是绿色的沟通。于是,我们又设计了第二个环节:倾情交流。

因为我们知道,一个学校、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家庭,如果哑巴太多,聋子也一定越来越多,面对学生成长中的问题,说不出与听不到,都是悲哀,所以,读书分享会,我们设计了这个环节。

学生倾诉心声:“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 。”通过交流学生的心声,家长发现了很多撞击心灵的生活细节;之后,家长真挚感言:“孩子,我想对你说 。”孩子们看了家长的文字,无不感慨万千,有的甚至泪流满面。

当自己的付出与家人的需求有差距时,更需要心灵的沟通去疏通,于是,我们设计了亲子互动――交流爱。钢琴曲“献给爱丽丝”的旋律如花香浸润每个人的身心,孩子和父母坐在一起,双手捧信,耳语亲情,互通心声,此情此景让我们心中久久溢满感动和喜悦。

通过亲子交流,我们知道了孩子叛逆,只怪没有话题,不怪孩子;只怨没有氛围,也不怪家长。

心靠心来交换,情用情来赢得。到底什么样的爱适合学生成长呢?我们又设计了一个环节:深情引导。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爱作出了诠释,让爱在共读中得到了升华。

附9:教师感言

孤独时,陪伴是爱;结伙时,独处是爱;

怯懦时,鼓励是爱;张扬时,约束是爱;

依赖时,放手是爱;放纵时,戒律是爱;

难过时,分担是爱;忘形时,提醒是爱;

跌倒时,扶持是爱;奔波时,停歇是爱;

困惑时,解疑是爱;急躁时,冷却是爱。

通过两年来的教研和实践,就品读整本书,我们达成了新的共识:

(1)顺情而写是学生有效品读整本书的基础;

(2)亲子间的倾情互动是学生有效品读的关键;

(3)教师深情引导是学生有效品读的保障。

我们相信,像这样品读整本书,一定能形成强大的共读波涛,也一定能进行有效的亲子沟通,达成有效的阅读。

活着的读后感范文3

一、阅读教学要遵循教育整体性原则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为生命奠基》的学术报告中讲到:“小学语文学习应强调语文教育的整体观。”小学语文教师应了解1—6年级阅读课文的编排意图,还应了解各年级以及各册阅读课文的编排意图,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审时度势地渗透给各阶段学生的阅读方法,教师在导学每篇课文时,还应遵循整体感知—细细品读精彩部分——回归整体这一原则,注重文本的完整性,不要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遍体鳞伤,真正应把学生引领到文字背后所描述的美景中去,让生尽情遨游在文字所幻化的大海中去,让天真烂漫的孩子在那里采撷五彩斑澜的贝壳。如:我们教学《触摸春天》一课,首先应了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编排特点:加强整合围绕专题组织教材,单元课文围绕“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这一专题展开。本单元编排教材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词句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引导学生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导学前,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导学中,先组织生初读,熟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本主要内容,然后引导生抓文中重点内容描写盲姑娘安静在花中行走,拢住蝴蝶,放飞蝴蝶这一系列动作的句子去品读感悟,利势相机创设生活情景,运用肢体语言身临其境地感受体验生活的美好,再通过学生在读中悟出盲姑娘安静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热爱生命这一主题思想,最后让生在精读文本后,对盲姑娘安静畅所欲言,各抒已见的评价,带领学生去感悟思考生命。使这篇课文内涵更丰满,使语言文字美、情感美,水融、自然天成,浑然一体。

二、阅读教学要真实地呈现文本情感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叶澜教授曾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小学语文教师首要情感细腻,洞悉文本的情感基调,课始应创设教学生活情景,陪伴着学生带着情感走进课堂。如:我在教学《触摸春天》一课,注重从语言文字入手,在揣摩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和领悟文中思想内容基础上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这样披文入情,让学生的情感在跃动的文字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课伊始,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略谈盲人与一个正常人生活状况,课中,让生把自己当成盲姑娘安静,抓住盲姑娘一系列动作中的关键词,穿梭、停、伸出、伸向、拢住、张开、仰头张望等,让生把语言文字幻化成一幅真实而生动的画面。师深情地朗读,引导生用肢体语言自个儿表现文中画面中的情景。学生的心弦被师朗读的语音撩拨着,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我偷偷发觉个别生眼眶湿润了,我询问了其中一生,她激动地说,太感动了,生活太美了!接着,我用手抚摸该孩子的头动情地说:“是啊,孩子,生活的确太美了!可我自己眼睛看不见了,哎……。”其余生争先恐后、迫不及待地说:“可我还能用心去感受呢,我要活着,坚强地活着!”此刻,我被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感动着,感慨地说:“孩子们,生活是美好的,我们应该热爱生活!热爱生命!”顿时,孩子们的眼神与我的眼神相凝聚,定格于黑板上的八个大字:“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瞬间,我灵机一动,何不让孩子们把这种对生命的体悟读出来?孩子们在我的示意下,对第三至第六段进行个性化品读,学生的情感在这里姿肆地流淌开来,读得如临其境,绘声绘色,教师用情感染着学生,让学生的情感在文本中得以升腾,用情悟文,悟文中抒情,引领学生在读文中经历了一次愉快的情感之旅。

三、阅读教学要体现学生个性化行为

活着的读后感范文4

一、 呼唤生活――该出声时出声

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是激感的根基。面对语言文字的描绘,我们要靠开启生活图景,来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当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体验,步入其境,真情萌发时,学生朗读的激情就会点燃起来。

《桂花雨》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摇桂花时的情景美吗?

生:(异口同声)美!

师:那它美在哪里呢?

生:桂花像春天的细雨密密地、绵绵地散落下来。

生:桂花像雪花一样从树上飘飘悠悠落下来。

师:此时桂花落在你的头上、颈上、身上,是什么样的感觉?

生:桂花轻轻地落在头发上,像母亲在亲切地抚摸着我。

生:桂花落满一身,我像天宫里的花仙子,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师:你的心情如何?

生:我想大喊。

师:大家一起喊一喊。

生:(非常兴奋地一起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

对于“桂花雨”的感受,老师唤起学生生活经验,体验其舒服的感觉,回忆春天的雨、冬天的雪、母亲的手,然后又让学生直接大喊“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同学们将对“桂花雨”的喜爱之情融入发自内心的叫喊声中,渐入佳境。学生大胆的倾诉如潺潺流水,他们用自己的生活创造出又一个新鲜的生命体验世界。

二、 渲染引读――润物做到细无声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指导朗读中,老师巧引导,也能使学生入情入境,表达精彩,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充分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望月》教学片段:

师:自由读课文,选择你印象最深的多读几遍,然后交流。

……

生:(读)“我们来背诗好吗?……沉醉在新旷远的气氛中。”

师:没听出是“我一句你一句”的对诗,同桌合作练练。(学生练习)

师:谁来读?(一组学生读,较好)

师:不错,是对诗了。还要注意,“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说明什么?(学生纷纷举手)我们不说,读好了让别人听出来。(又一组同学读,教师读旁白,读得很好)

师:刚才是两个人读的,一个人能不能读好呢?

生:能。(自发地练习起来)

师:听刚才同学们练习,我觉得最后一句还要再琢磨琢磨怎么读。

(生读最后一句,很好)

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自己读读。

生:柔和的月光照在甲板上,你一句我一句,诗飘在周围。

师:诗与月光共舞,沐浴着我们。

生:“我”与小外甥忘记了周围的一切,专心致志地对着诗,想象着诗里的月亮。

师:沉醉不知归路。(指名读)

老师在朗读指导中,没有用我们怀着“怎样”的感情来读文章,而是通过自己饱含深情的引读,创设了一个对话情境,引领紧扣“你一句我一句”“眼睛一眨就是一句”“沐浴”与“沉醉”,将阅读归纳为自己的阅读,使学生入文本之情,入文本之境。

三、 自读感悟――此时无声胜有声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语言中的情感因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让学生在充分读的基础上,感悟语言文字,并表达一点,再读再悟再表达,循序渐进。

《做一片美的叶子》教学片段:

师:自由读第九至十一自然段,联系上文想一想:每个人和叶子有哪些地方相像?

生:每一片叶子形态各异,你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同样,我们每个人也各不相同,从这一点讲,每个人就像无数叶子中的一片。

生:我补充,我也找到这一点,我觉得每个人就像叶子一样,以不同的样子生活着。

师:能紧紧联系课文前面的句子来谈认识,你们俩开了个好头。

生:我有个问题,课文前面说:无数片不同的叶子做着相同的工作,可我们人并不是都做着相同的工作。

师:好像有了矛盾,请你把第五和第九自然段的第一句读给大家听听,其他同学也可谈想法。

生:我觉得不矛盾。尽管我们的工作不同,但是都能使生活更加美好,也就是课文中讲的茁壮、翠绿,所以就像叶子为大树奉献一样。

师:是的,我们每个人也像树叶一样,为我们的社会默默贡献着。你能说说古往今来,谁使生活这棵大树更加茁壮、葱翠了?

生:爱迪生发明了电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光明。

生:交警、医生、老师也都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让我们生活得更好。

生……

师:同学们,刚才谈到伟大的、平凡的人都能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所以他们都是一片美丽的叶子,相信你也能成为一片美丽的叶子。谁愿意再读读这些段落?

(全班学生表现异常激动,纷纷举手)

活着的读后感范文5

关键词:朗读想象

《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是一首脍炙人口、情深意长的著名诗词。一程山水一程歌,一更风雪一更愁。纳兰性德在随扈东巡、去往山海关途中,写下了这首思乡之曲,成就千古名篇。纳兰性德是通过写景和叙事两个方面来倾诉自己的心声的。他在途中遭遇风雪,辗转难眠。途经一道道山,一条条河,休息时连思念家乡的梦也被嘈杂的声音破坏得支离破碎。他抬头望月,想起家乡那安宁、祥和的生活,不禁泪花闪闪。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

早就耳闻王崧舟的一堂《长相思》倾倒了无数语文老师,他的这堂课也被奉为经典广为流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可以站得高,望得远,但同时,巨人的身后是一片大大的影子。很多老师对《长相思》一课的设计,都烙上了深深的“崧舟印”。选择上《长相思》,对我来说实在有些挑战的意味。所以,我在订教学目标的同时,也给自己定下了一个设计目标:无论如何,要有一点自己的特色,要有一点自己的风格,即使微不足道,至少,能在巨人的影子下点一盏小小的灯,照亮属于自己的一块地盘。唯有如此,这堂教研课才有研讨的意义。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情感,感悟词中的景象。

1、在朗读中与文本对话,体味情感

朗读是解读文本的重要形式,学生通过读(出声朗读)、看(默读)、听(听老师范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资料,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逐步感知与理解。在我的课堂教学中充沛发挥了读的功能,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文本,在教师的范读中启动情感,在默读和想象中整体感悟。

《长相思》在声声朗读中被感知、感受、感悟,从读得“字正腔圆”到“有板有眼”,从读得“正确”、“有节奏”到读出“味道”与“感觉”。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再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初步感受文本、读出味道与感觉之后,在音乐声中用浑厚而富有磁力的声音范读课文,将直板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变成立体的有生命的文本,表现出词的精神和生命,启动了学生的情感。学生带着情感走进“征途”与“故园”,读出画面与情景。当学生融进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时,再次启动了情感充沛的范读,强化学生的情感,链接学生的表象,形成生活画面,凸显人物形象。 以情带读,读中悟情。课堂上,我既给足时间让学生读进去,即用自身的思想感情读进去;又给足时间让学生读出来,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出来。教学中,既让学生带着“梦都作不成,觉都睡不好”的感觉朗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又让学生带着“长相思”的感觉朗读词,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情感、深化情感。

2、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在背景音乐和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教师用舒缓的语调提示词人在家乡生活的多种可能,不断拓展学生对话的思路──学生们想象并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戍边卫国的高大鲜活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我反复品读了这首词后,这样写下了感受:

站在山上相思,相思如重重的山,好沉好沉,/站在水边相思,相思如悠悠的水,好长好长,/站在风中相思,相思如萧萧的风,好冷好冷。/站在雪里相思,相思如层层的雪,好厚好厚。/离恨恰如春草,渐行渐远还生。

活着的读后感范文6

一、倾听文学的声音

小时听妈妈讲故事,听奶奶说童谣,听老师诵诗书,这一切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声阅读。无论是卖火柴的小女孩,还是精卫填海,都曾经深深地吸引着年幼无邪的孩子,让他们想象,引他们思考!这样的有声阅读,在他们幼小的心田播下了一颗向往文学的种子。

这种有声阅读,其实是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必经的,也是他们最初呼吸到的文学气息。

当然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已出现了有声读物,这更有利于孩子爱上阅读。这是听文学的阶段,也是有声阅读的初始阶段。

有声阅读逐渐从听的阶段迈向说的阶段,这是让孩子爱上文学的好契机。孩子说话表达时,教师可以倾心聆听,也可举办讲故事大赛,激发孩子的阅读表演欲望,还可以举办编故事写文章大赛,激发孩子创作的兴趣。这一阅读贯穿小学中学大学,当然形式也从讲故事到朗诵、演讲,再到辩论赛不断升级变换。这个过程中,声音一直伴随着阅读,吸引着孩子亲近文学,爱上文学。

二、徜徉于文学的天地

亲近文学,自然需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让学生徜徉于文学的天地,用文学经典滋养孩子的身心,开始自主自由的阅读之旅。

这一时期,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阅读书籍及其阅读量。在学习生活中,笔者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好书、推荐佳作。比如,利用语文晨读课给学生朗读席慕容的散文,班上很快掀起了一股席慕容热,书桌上有了《槭树下的家》、《透明的哀伤》等优秀作品,后来席慕容、汪国真的诗歌也在教室悄悄流传。另外,结合教学文本,带领学生走进名家名品。在教学《幽径悲剧》时,我们就一起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去了解他的生平,拜读他的文集。《秋天的怀念》让我们结识了史铁生,我们一起走进《我与地坛》,感受《我二十一岁那年》的生命律动。就这样,伴随着课堂学习的步伐,我们走近了沈复、冰心、老舍、朱自清、泰戈尔、屠格涅夫……文学星空中的无数明星魅力四射,它们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的目光,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徜徉停留,迷恋陶醉。

这一阶段,教师进行有意识的推荐引导,对学生阅读对象的选择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推荐的好书有许多,推荐时也要注意到学生兴趣爱好的不同,所以好书涉及的题材体裁也应多样,纯文学的故事、历史文化类的、人物专访类的、天文地理类的小说、传记、诗歌、散文等五花八门。这样的推荐让学生触摸到好的书籍,灵魂浸润在文学的养分中。阅读,让学生真正走进了文学的殿堂。

要读好书,也要多读好书,阅读量的提升,在这个时期尤为重要。刘勰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亲近文学,爱上文学以后,我们自然就要大量接触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此时,教师可以以活动的形式推动阅读活动,为学生举办读书交流会,开展书籍“漂流”活动,鼓励他们写读后感,并举办读书征文活动,鼓励学生以书会友。活动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有效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感受着、体验着文学的魅力,学会了感动、感悟,而这一切精神活动正提升着学生的文学素养。语文老师真正的教育使命也正是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亲近文学,最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一个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三、领略文学的魅力

在关注阅读的量的同时,更重要的还得关注阅读的质。有质量的阅读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享受文学带来的心灵的快乐,领略文学的魅力,从而真正从亲近文学演变为走进文学。这时候,适合的阅读方法往往左右着读书的质量。这里笔者介绍几种阅读方法,它们是非功利性的,与应付语文考试的阅读方法不同,这是一种心灵体验式的阅读方法。

1 符号表情法

所谓符号表情法就是读书时,用笔在书页上圈点画线做符号,画线可以明确文字内容,符号表情可以表达阅读的情感体验。其中符号代表的意义是自定义的,可借鉴QQ表情符号,用脸谱表情传递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悟。疑问、惊叹、微笑、愤怒等阅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只用几笔,就可以通过个性圈画在书页上记录下来,供回味交流。这种方法贴近学生生活,既简单方便,又有个味,特别受中学生的青睐。圈画表情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与作者、与文本对话交流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灵体验、感悟、成长的历程。它不同于应试教育下圈点中心句、关键词等方法,而是一种非功利性的对阅读感受的个性表达,适合当下信息时代的学生群体。

2 书写心灵对话贴

首先,与作家的作品对话。

边阅读边写贴,它可以实现阅读者与作家作品之间的心灵对话。把每次阅读的即时感想写在一种颜色的纸贴上,然后附贴在文字旁。这样心有所感,就笔墨追录,三言两语也好,长篇大论也罢,它记录着阅读者那一时刻的特别情怀。在写贴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享受着阅读带来的愉悦。

其次,与自己的心灵对话。

好书百读不厌,我们可以把自己钟爱的经典反复读,每一次阅读都用一种不同颜色的对话贴记录与作家作品对话的心灵之语,这样花花绿绿的对话贴让阅读者看到自己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阅读体验的变化。再次阅读时,看看自己彼时的感悟贴语,想想自己此刻的所思所想,对笔下的贴语自然是感慨良多。这些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正是阅读成长的见证。

最后,与书友的心灵对话。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他人交流分享,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阅读品位,更让阅读者找到一种阅读交流的快乐。在与他人交流对话中学生学会了分享体验,更学会了欣赏他人,宽容接纳他人。在对话过程中,阅读共鸣会让书友间亲近和谐,而争论则会引发思考与进步,这些就是对话撞击出的心灵火花。

生活的变迁,阅历的丰富,每一次阅读都将是一次新的心灵之旅,每一次对话都触动了学生的灵魂,提升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因此,每个语文教师都应把阅读视为教学的重要任务。

上一篇机械化

下一篇文化建设的内容